雪诗词范文

时间:2023-04-12 13:4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雪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雪诗词

篇1

《大雪》 陆游

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毡幄掷卢忘夜睡,金羁立马怯晨兴。

此生自笑功名晚,空想黄河彻底冰。

《江雪》 柳宗元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雪》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终南望余雪》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对雪》 高骈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雪诗》 张孜

长安大雪天, 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 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 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 蘸甲斟琼液。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分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3-4年级)要能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要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7-9年级)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随着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词教学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怎样教好诗词,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诗歌教学重在理解诗歌蕴涵的意境,而要体会出意境就离不开朗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摸索出了诗词教学的路径,那就是诗词教学三步走。

第一步:朗读诗词,激发兴趣

我国古典诗歌具有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因此,教学一首诗词之前,首先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对这首诗词有整体的感知。在这一环节里面,教师所做的工作就是指导学生们朗读。对学生们的朗读要求不仅仅是文从字顺,还要有感情的朗读。所谓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称之为“美读”)就是要体会作品的感情,读出作品所蕴含的感情。言外之意,就是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有声有色。简而言之,就是要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初学诗词时,都是教师把朗读的节奏和重音标出。如学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些诗词时,我把诗词的节奏标注出来,让学生根据划分去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五言诗一般“二、一、二”或“二、二、一”拍,七言诗一般“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拍。再后来,我让学生利用已有划分节奏的知识,自己划分诗歌的节奏。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时,我就让学生自己划分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如学习的《沁园春 雪》时,我也让学生自己划分朗读节奏。(可按其意义或音节划分)学生们都兴趣盎然划分,并争着展示自己的划分。这时,教师还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强调易错易混的字音,把握诗句中音节、语调及变读,适当讲古诗的平仄押韵,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语气,感受古诗的音律美。

此外,在这一环节里面,教师还要敢于范读。通过听教师范读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每个节奏后要有轻短的拖音,有极短暂的停顿,以突出节奏;如倾听教师范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或指明读。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促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最后读得声情并茂。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自然进入解读古诗的阶段。

第二步,解读诗词,理解领悟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对诗词内容的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步的教学:解读诗词,理解领悟。如何解读诗词呢?

要完全解读一首古诗词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诗人的生活环境、诗词作品创作的背景(包括作者当时的遭遇、时代的兴衰、社会习俗等)。这就是专家学者所提倡的“知人论世”法。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沁园春 雪》、舒婷的《祖国啊,亲爱的祖国》等诗时,我都适时地向学生们交待了使人们创作诗词的背景。这样学生们就会把诗词内容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对古诗词进行教学,学生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会更透彻、更准确。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我通常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去朗读诗词。提问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其反应具有指向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设计与理解诗词有关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精读细思。这样会让学生更加快捷、更加迅速地走进古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深邃的意境。这种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则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我设计了两个思考题:①这首词上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这场面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这个特点的?②这首词下阕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思想情感?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的?在教学的《沁园春 雪》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北国的雪景,你从那些语句中看出北国雪景的特点?你认为词的上阕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②这首词的下阕写了什么内容?你认为词的下阙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情怀?那些句子最能体现词人的这种情怀?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本诗所出现的意象有哪些,你认为哪一意象是这首诗的核心?②本诗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仔细揣摩“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样的联系?③读完全诗后,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精读细想,认真思索,寻找答案。最后在师生的讨论交流中明确这些问题的答案。学生们在积极参与中,既享受了学习的过程,又领悟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这样的巧妙设计,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了,又使学生目标明确,精心思考,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每一瞬间都很集中。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诗词进行了透彻的理解领悟。真是一举多得呀!

第三步,赏读诗词,寻觅美点

诗词是文学的艺术。诗词具有韵律美、意境美、艺术美和情感美的特点。因此,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准确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还要对诗歌进行艺术特色的赏析。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对诗歌艺术的欣赏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诗词的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诗词一般都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对学生进行诗词赏析时,要对学生做好这方面的指导。

(2)诗词中修辞方法的运用。诗词中常用的修辞一般有以下几种: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夸张、对比(突出了什么)等。

(3)诗词中表现手法的运用。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类: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反衬(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虚:梦境或想象;实:现实);活用典故;象征等。

(4)诗词语言中的选字炼句。诗词中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有些字词句的运用,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效果,赏析诗词时,也要进行方法点拨。

在学习《沁园春 雪》时,我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寻找诗词的美点。有的同学从修辞角度去赏析。如本词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互文等修辞方法。“欲与天公试比高”中,一个“欲”字拔“山”“原”人格化,生动地他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有的同学从词的表现手法角度去赏析。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赋静景以动态,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使之生机勃勃。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我引导学生从活用典故这个角度去赏析,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同学们明白了词人以魏尚自喻,抒发了自己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的情感;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中,学生明白了词人活用了“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期望为国御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但对诗词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体悟,而且对诗词的语言美有了深层次的赏析。这一步,真可谓是画龙点睛之一步。

篇3

一、 激活经验,还原语境

许多古诗词与小学生的语言世界存在隔膜,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缩短这种距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展现诗人当时可能的生活场景,实现“语境还原”,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领悟诗境。薛法根老师在教学白居易《夜雪》时,与学生展开对话,将一首小诗演绎得情趣盎然、言意尽得。

师:夜雪,就是夜里下雪。当时诗人在哪儿呢?

生:诗人应该在窗前看到下雪,不然怎么知道夜里下雪了呢?

生:我知道诗人这时正在床上睡觉。“已讶衾枕冷”中的“衾”和“枕”是说明作者正在被窝里睡觉呢!

生:诗人正在被窝里睡觉,是被冻醒的。“已讶衾枕冷”的“冷”就是告诉你,当时诗人的被子和枕头都是冷的。

生:我补充,这还不是一般的冷,是冰冷冰冷,“讶”就是冷得让人惊讶。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设身处地,像诗人那样地想,那样地生活了,读诗就要体验作者当时的情境。那么,作者在被窝里怎么知道外面下雪了呢?

生:作者被冻醒了,连被子和枕头上都是冰冷的,就知道下雪了。

师:雪夜寒气重,衾枕忽觉冷,这是从“触觉”上知道下雪了。

生:夜里漆黑一片,窗户照理是黑乎乎的。“复见窗户明”是说现在明亮起来了,诗人就猜到是下雪了,那是雪光映照到窗户上了。

师:对呀,“雪光”映照到窗户上,泛出了白色,这是从“视觉”上判断下雪了。

生:诗人从竹子折断的声音中判断下雪了。竹子上积了很多的雪就会折断,“时闻折竹声”,诗人不断听到竹子折断的声音,就知道下雪了。

师:显然,折断的是竹梢,或者是整棵竹子了,这是从“听觉“上知道下雪了。

生:诗人说“夜深知雪重”,这个“重”就是积雪压断了竹枝,发出清脆的声音,由此知道下雪了。

生:雪积在松枝上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风一吹就一颤一颤的,好像很重的样子。

师:啊,你们能凭借生活中的经验来体会这个“重”字,真会读书!这是从“知觉”上判断出这是一场大雪。

这样的“语境还原”,是让学生与诗人通过作品跨越时空,实现对话,生成特殊的语境。学生透过诗句,仿佛看到诗人在“雪夜难眠”的情景,自然诗人的心境就了然于心。

二、 知人论世,还原语境

因为小学生生活经验有限,对许多“人”和“世”很难靠近和理解,教学中要适度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诗词真正的内容情意,理解诗人的情趣志向。张祖庆老师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在多次朗读后,出示了一段节选自王旭烽《走读西湖》中介绍白居易在杭州为官离任后的文字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还原语境:

师:这平常的江花和江水,在白居易看来是如此美丽,为什么?

生:因为他所居地洛阳是缺水的地方,而杭州是江南水乡,水很多的地方。所以诗人回忆江南,把普通的江水、江花写进词中。

生:还因为在江南时,白居易结交了很多好朋友。他在想念这些好友。

师:是啊,那一方百姓,那一群朋友,就是他眼中的风景啊!还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在那里带领百姓建筑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

师:在白居易眼中,那一道湖堤,那六井清泉,就是一道风景。所以他无限向往地沉吟道――江南好……

接下来,师生接读词句声情并茂。江南景美,人好,情浓!能不忆江南?回读“江南好” ,着一“好”字,境界全出。“好”在情深意长,热烈醇厚,呼之欲出!师生深深被诗人的浓烈情感所感染、陶醉。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课例,成功在于教者适时引领学生走近诗人,了解他在江南的这段特殊经历,让学生走进了诗人的情感世界。

三、 扮演角色,还原语境

《清平乐 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中的“相媚好”和“醉”,是整首词的重要语言符号,教师可让学生扮演这对老夫妻,几杯老酒下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他们在聊些什么?

1. 聊儿子

男生:看哪,老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正帮我们干农活呢。

女生:是啊,我们二儿子在织鸡笼,三儿子最调皮。我们可以享福了。

2. 谈收成

男生:老伴,今年庄稼长得多好,多亏有我们的大儿子。

女生:(羞涩地)嗯,嗯。

男生:老伴,这鸡长得多好,起码可以长到五六斤;还有那猪,可以长到两百斤。

3. 论景色

男生:咱村庄景色多美,小溪清清,小草青青。

女生:要是能在这儿生活一辈子该多好。

篇4

1.有关物理变化的古诗词、成语

(1)有关的物理变化古诗词:①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②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与李白有关的成语故事);⑥白玉为床,金为马(曹雪芹《红楼梦》);⑦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是因为分子不断运动。

(2)有关物理变化的成语:①木已成舟:物体外在形状发生改变。②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③滴水成冰:物态变化中溶化现象。④铁杵成针:物体形状由大变小。⑤积沙成塔:积少成多的过程。⑥沙里淘金:从泥沙里淘取黄金的过程。⑦飞沙走石:爆炸或大风中的沙石运动。⑧山崩地裂:地震过程中的山地变化。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古诗词

(1)有关化学变化的古诗词。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这首描写爆竹中黑火药燃烧,引发爆炸。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涉及草原上的野草发生燃烧现象。

(2)有关化学变化的成语:①蜡炬成灰:涉及物质的燃烧现象。②火上浇油:增加燃料使其燃烧更为充分。③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以达到灭火的目的。④杯水车薪,抱薪救火:灭火方法不当,会适得其反。⑤千锤百炼,百炼成钢:说明金属冶炼在生产中重要性。⑥水滴石穿:水中溶解的CO2生成了碳酸,碳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O3)2,发生了化学变化。

3.同时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古诗词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写的是通过蜡烛燃烧和蜡烛熔化来告诉我们要坚持不懈地追求,甘愿付出自己的所有。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是明朝民族英雄于谦在幼年所作的一首诗,通过借鉴钙元素的三种化合物转化,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

4.试题链接

(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铁杵磨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2)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3)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该诗体现了诗人的崇高情操和献身精神诗中蕴含着石灰的来源、生产、性质、用途等化学事实,下列化学变化中与诗意无关的是()

A.CaCO3=CaO+CO2B.CaO+H2O=Ca(OH)2

C.Ca(OH)2+CO2=CaCO3+H2OD.CaO+2HCl=CaCl2+H2O

(4)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

C.纸里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

(5)黄金是一种贵重金属,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素有“沙里淘金”、“真金不怕火炼”之说这说明黄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形式存在,也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在自然条件下非常________。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梅花香味的原因是()

A.分子很小B.分子是可分的

篇5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对我国的古诗词有浓厚的兴趣,必须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教师必须熟读部分乃至更多的唐诗宋词,了解主要流派代表诗人的生平及文学风格,了解常见诗人所处的朝代风貌,掌握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及心境。教师甚至可以研读现当代名家对诗人研究的著作,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余秋雨的《东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辛更儒的《辛弃疾研究丛稿》等等,在学习与反思、联系与比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古代文学素养。

二、整合学科资源

古诗词的学习不能孤立进行,它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注重与其他学科和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我们可以在音乐、美术等课堂上积极引导:在音乐课上让学生欣赏和吟唱已经配乐的古典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沁园春・雪》、 李商隐的《无题》、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或者尝试给经典古诗配上音乐吟诵;在美术课上让学生画出古诗的意境,或涂鸦或描摹,或想象或欣赏,虽然显得稚嫩,但是从兴趣入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三、创新评价机制

在检测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方法上,要改变当前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形式,增大诵读、改写等开卷探究题的比例。在教完一首古诗词后布置搜集同类型的诗词,要求诵读乃至背诵,最终检查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量,并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首感情朗读。如在教完送别诗《赠汪伦》之后,要求学生整理出10首送别诗诵读。在开卷探究题的设计上,可以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题,让学生花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去探究。在教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后,可布置这样的探究题:“诗人王维的家乡在九月九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我们家乡有这样的风俗习惯吗?这些风俗习惯的寓意是什么?你参加过哪些活动?”这一题隐含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生在完成上述题目时必须进行针对性阅读,可以借助网络搜索、可以合作交流,甚至带动父母一起加入诗词的学习。在完成上述题型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已远远超越完成习题本身,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古诗词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最大特点是“文言”,对于学生而言晦涩难懂。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理解与掌握。立足教学实践与学生实际,笔者探索出一套“五步法”古诗词教学模式。

一是做好预习。引导学生借助资料理解古诗词字、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正确诗词,了解诗人生平事迹。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前提。

二是理解诗意。在检查诗文意思预习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统一答案,告知学生并要求记熟。采用“告知式”教学,这是基于古诗文字词解释的统一性,是学生积累诗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时间不超过10分钟。

三是品诗悟境。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背后就有一个故事,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刻感悟,使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设身处地感知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生活,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时间约为20分钟。如在学习《游园不值》时,让学生与叶绍翁角色互换,学生自然就能体味诗人由“满怀希望――倍感失落――欣喜”的感情变化了。“红杏出墙,那园内又是怎样的春色呢?”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面对满园的春色,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让学生脑中的画面动起来了。在古诗词教学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一提问具有普适性,它能够点燃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古诗词充满色彩、幻化成音、舞出动作、洋溢味道。如果再用上多媒体,通过动画、图片和声音等辅助手段再现古诗词的意境,情境创设就更加美妙成真了。

四是熟读成诵。古诗词具有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形象美的特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如听读、范读、领读、齐读、个人表演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篇6

       

        小雪的诗词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小雪的诗词2    《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小雪的诗词3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小雪的诗词4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小雪的诗词5

   《小雪》——(唐)戴叔伦

   花雪随风不厌看,

   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

   一片飞来一片寒。

   小雪的诗词5

   《夜泊荆溪》——(唐)陈羽

   小雪已晴芦叶暗,

   长波乍急鹤声嘶。

   孤舟一夜宿流水,

   眼看山头月落溪。

   小雪的诗词6

   《沁园春》

   小雪初晴,画舫明月,强饮未眠。

   念翠鬟双耸,舞衣半卷,琵琶催拍,促管危弦。

   密意虽具,欢期难偶,遣我离情愁绪牵。

   追思处,奈溪桥道窄,无计留连。

   天天。莫是前缘。自别後、深诚谁为传。

   想玉篦偷付,珠囊暗解,两心长在,须合金钿。

   浅淡精神,温柔情性,记我疏狂应痛怜。

   空肠断,奈衾寒漏永,终夜如年。

   小雪的诗词7

   小雪

   作者:释善珍

   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

   最愁南北犬惊吠,兼恐北风鸿退飞。

   梦锦尚堪裁好句,鬓丝那可织寒衣。

   拥炉睡思难撑拄,起唤梅花为解围。

   小雪的诗词8

   初寒

   作者:陆游

   久雨重阳後,清寒小雪前。

   拾薪椎髻仆,卖菜掘头船。

篇7

一、传统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古诗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失去兴趣

传统的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大多是出示题目、给出作者、解释词句、读写背诵,填鸭式的灌输,让学生机械地抄写、读背,古诗教学呈现功利和单项的倾向,课堂如一潭死水,逐渐失去了理想中的美丽,给教、学双方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同时也剥蚀着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

2.古诗词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失去韵味

古诗词语言精湛、意境深邃,往往是诗情画意、情理并融,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深的启迪,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回味的精神大餐。而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单一模式,使得古诗词本身的无穷韵味荡然无存,完全变成古诗词的解剖,不仅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让古诗词课堂教学应有的韵味消失殆尽。

二、小学古诗诗教学策略探微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古诗词

人具有先天性的“趋乐避苦”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愉快,那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减弱,反之,如果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能激起学生积极情感,学生就会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从而会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导入导出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走近古诗词,奏响有效古诗词教学的序曲。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导入教学,如故事、猜谜、游戏等。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笔者就采用了猜谜的方式,事先画了一张牧童骑牛的图并沿轮廓剪下,反扣于黑板上,让学生猜猜这是什么,从而导入古诗的学习。猜谜将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2.创设情境促进体验,让学生更好走进古诗词

古诗词往往以精美精炼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色彩迥异的画卷,给人无尽地遐想和享受。所以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进入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思想情感交融的意境,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①利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古诗意境。多媒体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音频、视频于一体,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情境,能让诗句中所描绘的画面在课堂教学中鲜活起来,让学生跨越千年时空,倾听诗人的倾诉,尽情领略古诗的神韵。例如在教学高鼎的《村居》,我导入古诗词教学后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样的情境:农历二月,一望无际的大地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河堤上柳枝迎风飞舞,空中莺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人们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春光。孩子们背着书包从学校放学,天色还早,兴高采烈地放起了风筝。短小精悍的诗句化作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立刻进入了诗句所描绘的意境中。

②启发学生想象进入古诗意境。古诗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勾勒出古诗的意境。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就可以通过教材插图:深秋夜晚,月亮已落下,江岸是火红的枫树,江面是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难以入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夜深人静时刻,鸟儿归巢,而诗人却愁情满怀,难以入眠。通过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句中那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情境,更好地帮助学生走进古诗词。

3.引导诵读进入境界,让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词

古诗词教学倡导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来感受和欣赏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精炼美,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①通过范读初步感知。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范读或播放录音等,帮助学生疏通古诗句,通过背景的介绍,作者的介绍等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意境,通过感知、想象等多样的方式帮助学生触摸诗句的感情基调。

②学生朗读理解诗意。古诗词语言精巧、回味无穷,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必然会让学生触摸到诗文的脉搏,倾听出诗人的情思。教师在这一阶段要设计些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诵读感悟,通过学生的诵读和师生的分析,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感悟中诵读。

篇8

关键词:中学古诗词;诗词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247-01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史上一颗亮丽的明珠,是我国文学宝库里的瑰宝。高尚的思想,精湛的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鉴赏古诗词呢?我们可借助诗题、作者常识、注释及诗眼,来全面、准确鉴赏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精心导入,培养学生审美心境

古诗词教学的导入,除了对诗人作必要的介绍外,要把重点放在把学生带入对诗词的审美心境上。心境,是一种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人整个行动比较持久的情绪状态,因而能使一个人的活动和体验染上一种情绪色彩。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心境的方法很多:1.导语设计。精心设计好与诗词的意境相协调的导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提起对诗词赏析的兴趣,对进入诗词情境起到事半功倍是效果。2.音乐导入。音乐是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绪活动,是融合思想与感情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词不仅大多可以配乐吟唱,而且由于其独特的韵味,常被改编成广为传唱的歌曲。在学习前,放一段与所学内容有关的音乐也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创造教学情境,使学生顺利进入审美心境。3.画面导入。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诗词,既有鲜明的形象性,犹如绘画一样,又有深刻的内蕴。让学生在绘画艺术中初步感知诗词中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韵味。导入的方法还有许多,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审美的心境。

二、通过点拨诵读,感悟诗词意境

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究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可通过点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沁园春・雪》,须抓住“望”、“惜”这两个词,它们分别统领上阙和下阙,一“望”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情澎湃;一“惜”借古论今,歌颂当代英雄人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品味,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的叱咤风云,博怀。欣赏《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其次,点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但正像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感到诗人的心境或意境。

三、在吟诵品读中加深理解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情操。做法分四步:一是先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反复吟读,教师在诗的节奏和重音方面等方面给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朗读古诗的方法。二是变换形式阅读,使学生在读中得到美的享受。三是利用古诗本身具有感染性强和陶冶性强的特点。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人情”、“身历其境”,如对诗歌中所描写的祖国秀美山河为之赞赏、热爱,对诗文所歌颂的英雄人物从心底里升腾起崇敬之情,对诗文所表现的社会底层的人们的不幸倾注同情和关切;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选择一首最合适的曲子给诗歌配乐,然后进行朗读,进一步品味感情,加深理解。

四、借助诗(词)眼把握主旨

篇9

一、注意古今语序的不同

一般而言,无论是词序还是句序,都是按其约定俗成的惯例排列的。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调换一下原有语序,即便不另增新词,也能创生新意,使语言表达尽显姿彩,还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迢迢牵牛星》时,曾要求口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一句,学生发现此句为互文,应作“迢迢牵牛星皎皎,皎皎织女星迢迢”。我追问,既为互文,能否将语序变为“皎皎牵牛星,迢迢河汉女”?经过研讨,学生悟出其中奥妙,原来用“迢迢”写牵牛星,还可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而用“皎皎”写织女星,则会让人联想到女性之柔美,两者可互文,但不可互换。

二、注意古今句式的不同

古典诗词讲究韵律,于是便会出现平常少见的句式,初学者一时较难理解,不能适应;待其稍稍适应后,有的也未必能深思其中道理,这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变换句式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但要注意的是,“将句子换一种说话”的改写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领会原句表达的精妙。

譬如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句,学生咋看难以理解,笔者于是让学生在原句基础上稍作调整和补充,使它再变为散文句式,然后师生对照原句,体会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学生感觉到两句区别在于“英雄”与“孙仲谋”孰前孰后,原句先“英雄”而后“仲谋”,意在突出词人的景仰之情。笔者如此点拨,学生学习运用,对词中另一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进行改写,经过对照品读,发现原句突出强调的是时间“四十三年”,这就使得词人壮志未酬的辛酸不言而自明了。

三、注意词语的替换

诗词中有些字词的运用可谓独一无二,精妙无双,即使是用意义再相近的词语替换也难奏其效。当然,我们通过替换字词进行比较,有助于理解难词新句,同时也能够领会词语运用的准确巧妙。在教学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时,有学生发现《三国演义》版本中是“皎皎如月,何时可辍”,是否课本有误呢?于是师生乘热打铁,发现用“掇”不仅能显示曹公“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还作比兴手法,暗寓贤才何时求得与自己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涵义,而取“辍”则仅是“求贤之心不可停”。两相对照,意境迥然不同。再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赤壁之景的诗句:“乱石穿(崩)空,惊涛拍(裂)岸,卷起千堆雪(层浪)。”笔者问,若改为后者岂不更有气势?经过一番研讨,学生认为从豪放词风格而言,似乎可行,但“崩空”、“裂岸”给人以惨烈之感,与后文“江山如画”之语境极不协调。

四、注意增减词语的变化

名家之作大都可称得上是文不加点,不刊之论,有时是“不著一字”而“尽得风流”,如若增字删词,再与原诗词比较,则能凸现其遣词著字的大家风范,读者也能进一步体会作品准确、生动的艺术表达效果。对此,笔者在教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感触颇深。

词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七叠连用,历来被倚声家视为叠词运用的典范,而如何使学生领会却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笔者将原句改为“寻觅,冷清,凄惨戚戚”,让学生结合词人身世研讨,反复诵读,最后学生终于领悟到李清照不相信丈夫已死,在恍惚中仍觉夫君在家,于是不停寻找,一处找不着再寻一处;而后几叠连加,极其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女词人内心悲戚之情。当读到词人借酒浇愁,“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笔者就此启发,若将其中“淡”字去掉如何?学生猛然醒悟,原来词人悲苦浓重,就是“酒”在口中也无味啊!

五、注意诗歌的整体意境

诗词语言鉴赏要进行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在比较过程中,既可横向以不同作家的同类题材作品相比,也可纵向以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相比,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精心推敲,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住不同诗词语言的独特风格。

篇10

关键词:古诗词;激发兴趣;做法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这不得不引起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视,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出:古代诗文的阅读,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那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就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浅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巧用故事,导入课堂,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因此,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语文学习中,古诗文的学习是学生的“老大难”,把学生弄得愁眉苦脸,枯燥乏味的背诵让学生对古诗文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是兴趣,甚至对古诗文恨之入骨。面对学生的这种情绪,我认为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已是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

“不愿学习的学生哪里都有,但不愿听故事的学生哪里都没有。”因此,我将故事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将古诗文中蕴含或涉及的小故事引到课堂中,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给学生以启迪和智慧,也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在上陆游的《示儿》时,我就以这样的一个故事导入:那是在12世纪的一天晚上,屋外大雨倾盆,白杨树“沙沙”地摆动着枝叶,仿佛都在为这位即将逝世的老人哭泣。屋内,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啜泣声。床上,陆游的儿女们都靠在他身边,说道:“爹,您一定要活下去,不能死。现在的九州还尚未统一,我希望您可以亲眼看见我们祖国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医生会治好您的病的,您不能这么快就离开我们啊!”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的爱国思想熏陶,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

这时,陆游断断续续地说:“我……快要与……世长辞了。快……拿纸、笔给我。”孩子们以为父亲要交代后事了,便把笔和纸递给了陆游。陆游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没有说半点分家产之类的话语。他提起笔,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这一故事不仅导入了新课,还有助于学生体会诗中诗人强烈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同时以故事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信息,营造意境,深刻理解

1.动手画画,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词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教师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对六月的西湖景致做了极力的渲染,表达了自己的赞叹之情,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或用笔画下来,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山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可以运用绘画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形象、更真切地了解文意,获得和作者同样美的体验。

2.听赏音乐,激发兴趣

古诗词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诗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我国特级语文教师武凤霞老师执教的《渔歌子》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她选的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特别是她示范着把这首古诗词读唱出来,更是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感染了学生,感染了在场所有听课的教师。

3.补充拓展资料,激发兴趣

优美的诗词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密切相关,教师采用多媒体手段提供有关的时代背景的音像资料,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当时的历史状况、社会动态,为教学传递信息、铺垫知识,又使学生更好地贴近作者、理解作者。

三、搭建平台,提供展示运用场地

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开展班级诵读比赛,可以让学生个人、自由组成小组等多种参与形式朗诵、背诵古诗,评选“诗书班级”“小诗人”等,以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

四、科学评价,激励延续兴趣之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背诵诗文的数量虽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学生,背得要快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对待韵律、节奏、情感读得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指导,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等等,以此激发其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和信心。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激发、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果就会随之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