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算术题范文

时间:2023-03-25 05:2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算术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算术题

篇1

一、讲明道理,加强算理理解

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教师必须把数学道理讲解透彻,深化学生对数理知识的理解。然而,在小学计算题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教师单纯地认为,只要学生算出计算题的正确答案就可以了,忽视了学生理解计算题的算法和算术思维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吃力,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给学生讲清楚算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时,教师给出题目“27+30”,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这道题目是求和,但是应该怎样去计算,就是学生对算术思维的一种反应。这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理解:这里的27是一个两位数,而30也是一样,都是由个位和十位构成的,其中2和3是在十位上,7和0是在个位上,这样的计算必须遵守“十位加十位,个位加个位”的原则,即“2+3=5,7+0=7”,“5”是写在十位上,“7”是写在个位上。在这样清晰明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可以通过观察和教师耐心的指导,理解计算的每一个步骤,从而掌握这种计算的思维模式。

二、明确目标,培养审题习惯

有效进行小学数学计算题的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发现,有时学生明明知道该如何去做计算题,但结果却错漏百出。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原来是学生在解题前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让他们经历从“会”到“熟练”到“心眼相通”三个境界,从而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审题习惯。首先,重视“看”。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清楚计算题中的每一个数字和符号,理解它们的意思,并让学生用笔抄写算术题目,进行比对,培养他们对算术负责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其次,强调“想”。单单看了题目,却不经过大脑的思考,盲目地进行计算,这显然不是认真审题的表现。教师应让学生看清题目之后,再积极地思考题目中算式的特点和运算规律,联系其中蕴含的性质和定律,判断其中是否含有一些简便的计算方式;最后,强调“算”。学生在审题结束后,应形成一个计算思路、一个深思熟虑的计算过程。笔者相信,只要小学数学教师在计算题教学中做到以上几点,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余年栋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管委会枫林中心小学

篇2

一、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丰富教学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尽量把枯燥的计算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计算的方法。

比如,教学“0表示没有的含义”时,可事先在铁罐里放两枚硬币,摇一摇,让学生猜有几枚?揭晓,记作“2”;而后偷偷取出一枚再摇,让学生继续猜,揭晓,记作“1”;又偷偷取出一枚后使劲地摇,让学生继续猜,这时学生都说一枚也没有,就是0,记作“0”,读作“零”。通过以上过程的展示,使学生置身于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学生容易感知0的含义,知道0和1、2一样,也是一个数。

二、留有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计算方法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主动学习,自己去发现,从而获取新知。

比如二年级上册有关计算教学的内容,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这就比较适合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对笔算两位数加法计算方法的总结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其目的在于淡化计算法则的文字表述,而注重学生对两位数加法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总结通常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时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总结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三、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适时的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算法多样化成为了计算教学的一大亮点。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74页的“笔算乘法”时,教师可让学生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枝彩笔,然后要求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一一列出各种算法时,教师不要急于去选优,而应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去体会自己算法的优劣,逐步选择适合自己的较优算法,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这样,学生对优化的算法印象会更加深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理解了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后,学生的计算常常还会出现错误,原因大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也就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看错、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计算时不打草稿;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没有验算……这都是学生计算时常出现的现象。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重要途径。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学生就比较难掌握,特别是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失误:只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漏乘某一位;把积的位置写错;忘了加上进位的数;或出现相加错误。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就会产生不良的计算习惯。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处处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完成计算,并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情感与兴趣,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仔细计算的良好计算习惯。

五、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讲究练习形式。例如“开火车”、“摘苹果”、“送信”、“对口令”、“找朋友”等,这些练习形式具有游戏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要有针对性,讲究实效,还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练习,尽可能把练习题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从而提高练习效果。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指学生把抽象、复杂的数学表达式转换成数值的能力,它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又是衡量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准。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全部精力放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对数学表达式的计算结果并不注重,使得很多学生出现知道做题方法却计算不对习题结果的尴尬现象,学生成绩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改变这种现象,教师要深入钻研新课改理念,创新教学思路,加强对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多少采用“题海战术”法加强学生计算的演练,这种形式僵化、内容枯燥的方法不仅取得不了预期中的教学效果,还会让很多学生对数学计算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学生讨厌繁琐的计算。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喜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达到训练学生计算技能的目的。

例如:教学简单的行程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创设童话故事情境:白雪公主在早上6:00逃离了皇后的监狱,她逃跑了40分钟后皇后发现白雪公主逃离监狱并派官兵进行追捕,白雪公主在中午11:00的时候到达了七个小矮人的住处,同时,官兵停止追捕,问:“官兵追捕白雪公主的时间是多少?”这时,学生就会在担忧白雪公主是否被抓住的同时,投入到计算白雪公主逃跑的时间以及官兵追捕的时间中,主动地计算出问题的答案。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把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能激发小学生计算的兴趣,促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计算,增强小学生主动计算的动机。

二、精讲运算法则,提高学生计算技能

运算法则是为解决某个数学计算而明确定义的规则,它是学生正确运算的依据,对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解教材中出现的运算法则,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计算思路。

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在教学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然后向学生讲解四则混合运算中的一级运算和二级运算的定义和区别:加减法为第一级运算,乘除法为第二级运算,在只有一级运算或二级运算时,可以采用从左向右以此运算,在两种运算混合出现时,应先计算二级运算再计算一级运算等,以此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方式。这样,学生在计算5+6×3=( )时,就会按照先算6×3=18然后再算5+18=23这个步骤计算答案,从而避免给出33这一错误答案,能有效提高自身计算的正确率。做好运算法则的讲解,既可以巩固学生计算的基础知识,深化学生对数学计算过程的理解,又可以规范学生计算方式,提高学生计算技能。

三、注重方法指导,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都很简单,学生计算错误并不是由于学生不懂计算规则,不会计算造成的,而是由于学生粗心大意,没有形成良好计算习惯导致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讲解算理和运算法则,教师还应注重计算方法的指导,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例如:教学“93-5×(2+8)=( )”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审题,引导学生发现题目中蕴含的几个隐藏条件:这个数学式属于混合计算,各个运算不是同一类型,不能简单地从左向右计算,应先计算括号里的数值2+8=10,然后再算乘法5×10=50,最后计算减法93-50=43等。在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采用逆运算或估算的方法进行检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严格规范学生数字公式的书写,极力减少由于学生粗心大意造成数学式计算错误的现象出现。加强计算方法的指导,可以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能有效防止学生计算错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四、精选训练习题,巩固计算效果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过程很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学生日积月累地实践锻炼。受新课程改革“减轻学生压力”要求的影响,很多教师在课堂讲完理论知识后不布置针对性的作业锻炼学生新技能,一些学生总会感觉刚掌握的计算方法,过两天就忘记了,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正确找到“减压减负”和“题海战术”的平衡点,精选例题,巩固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066-03

数学,也叫算术。数和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形成良好数感和数学能力的保证。为什么要计算?因为解决问题需要计算作为基础,并且“运用数量进行思考”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所以计算不仅仅是一种程序操作,计算更是是一种思维品质,是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去重视、去培养的。教学时,笔者发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问题

1.仅为计算达标而教学。三年教龄的马丽老师谈到:班中有个小朋友的爸爸曾对我说,“我很关注数学,现在在让女儿背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诀。9加4等于13,9加5等于14……”一开始我觉得很高兴,想着这样一来计算过关的问题就不用担心了,可是后来仔细一想,这样到底行不行呢?那我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些什么?经过观察、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就得到了幼儿老师的重视,提前掌握了简单的计算,区别只在于计算速度的快慢。那么,低年级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呢?是继续加强计算技能的培养,给予一张张的口算练习,让学生提高计算速度,还是有另外的思考?实际上,有很多低年级教师不会去关注这些问题,他们仅仅是为计算达标而作努力,认为考试时反正是考不出思维品质的,没必要将时间花费在另外的思考上。

2.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分离。说到计算教学,很多教师反映感觉既轻松又沉重。轻松在于,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解算理并不难,能很快的掌握算理;沉重在于,无论如何防范,计算错误还是会花样百出。部分教师有懈怠心理,认为无论教与不教,总会有的学生会,有的不会,所以通常就采用重复性练习,以强化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觉得计算错误总是在所难免的,仅仅选择出几道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练练,对于需解决问题的题目,因分析解题程序较麻烦,就选择弃之不用。哪怕是与解决问题教学相结合的,也仅仅是以单一、机械的联系为多。

3.不重视思维和方法的培养。计算教学给我们的感觉往往是枯燥、繁琐的。有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轻松,总是随意的布置一些计算题让学生频繁的练习,以期达到熟练的程度。其实,在计算学习中不断地去帮助学生形成符号化、化归、数形结合、变换、演绎推理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上计算课,出现了固定的模式:出示例题——解决算理——提炼出算法——大量的计算练习。很少有人在形成算理算法的过程中、练习巩固中去突破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多维思维的意识和变换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以上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那么如何更好地上好计算课,发挥它的功能?我们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深入挖掘计算的思维内涵。借用“小数除以整数”的课例,具体谈谈如何在计算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

1.情境引入,加强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融合度。在计算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设计一个问题引入,然后研究一下算理。但由于教师对知识本质的把握,活动设计、交流反馈方面的差异,效果会明显不同。总得来说问题引入、算理教学都属于过场式。那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针对这个问题,笔者作了一些调查、分析和思考。

【案例一】

复习铺垫:

口答:0.35里有35个( ),类同题4题。

列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一道。

创设情境,从解决问题中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妈妈带了22.4元钱去买4瓶鲜奶,平均每瓶鲜奶多少元?

【案例二】

创设情境,从解决问题中导入新课。

师导入:同学们,为迎接秋季趣味运动会的召开。最近体育组老师在合议购买一些物品,去看看。

出示信息——

第一组信息:

买16只奖杯 100面小国旗

一打羽毛球(6只装) 4袋气球……

思考:你看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数量)

第二组信息:

某商店对所购买物品的报价

奖杯共需288元

小国旗共需250元

羽毛球共需36.6元

气球共需22.4元

思考:①从这里,你又了解到了什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总价)

②请你想一想,根据表中每组对应的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单价)用什么方法求单价?(总价÷数量=单价)这是求单价的数量关系式。

思考:同样是情境引入,从问题解决入手,但两个案例从认知层度来说,是有区别的。案例一中,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解决问题与计算相融合,将眼光局限于一道题,处理太简单化。而案例二将格局放大了,将层次定位在一类问题上,不但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单价问题的一类模型,同时通过除数是两位数的整数除法、整数除以100、小数整数部分够除与除了有余四类题型作了有意识的铺垫。对教材作了创造性的再加工、再设计,使解决问题与计算融合度大大加强,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将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说明该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钻研是下过功夫的。

2.算理分析,重视思维方法的培育。

篇5

[关键词]计算机 小学 数学 教学 问题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59-01

一、计算机应用现状分析。

⒈装璜门面。许多学校购置多媒体的初衷就是为了完成学校标准化达标验收。多数学校只有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上才使用多媒体,纯粹是做给别人看的,没有人来,花了许多钱购置的多媒体便成了摆设,造成资源浪费。原因不外乎:⑴怕麻烦,不想用。因为现在做课件费财、费力,往往上一节课,用来制作课件的时间要用好几天。⑵少人才,不会用。学校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要上课就得求人。端正教育思想,加强人才培训,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思考和正视的问题。

⒉越俎代庖。计算机辅助教学,顾名思义:在课堂上真正唱主角的还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计算机只是起到一种辅助课堂教学的功能。但由于课件的制作同备课一样,往往是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先期进行的,而课堂教学是难以预测的。因而就有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稍有“越轨”都不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也就荡然而无存了。比如说:我校有一位老师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软件是按书本上提供的三种求周长的方法顺次设计的,但在课堂上,学生先说了第二种求周长的方法,结果是教师另请学生说出第一种,再按课前思路继续展开教学的。当然,如果课件制作者设计的是交互式结构,可以随意选择任一种方法先教,也许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但限于多数学校这方面教师素质,这种令人尴尬的境况也就屡见而不鲜了。

⒊无的放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在其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深刻性与艺术性上。我们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如同“力气要用在刀刃上”。但在实际制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种是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设计课件时盲目使用动画,而忽视了其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好知识服务的宗旨。结果给学生学习新知形成干扰,产生负面影响。我校曾准备过这样一堂数学课,前后共设计有七个动画片断,结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目标难以达成。其实在一节课中动画的使用一般不要超过两三个片断,而且一定要用利于解决教学的重难点,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另一种是把把整节课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屏幕,以计算机完全代替教师。这种缺少师生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课件优劣标准问题。

1、科学无错误。为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必须保证所讲述的内容和推绎的概念准确无科学性错误。做到:⑴目标明确。围绕目标展开教学;⑵意义明确。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包括字幕、动画、声音、图形都要意义明确,准确无误;⑶语言、图例规范。不得具有二义性。

2、交互性能好。在课件的结构安排上应当是非直线型的,即不能将教学内容用一条“直线”上下串联起来,而应多预留分支程序,呈树状结构。要设计出多条通“罗马的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突出实效性。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计算机手段。要使用计算机就要突出其优势。计算机在几何形体知识(尤其是多维)和时分等概念教学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角的度量”借助计算机让量角器在角上旋转直观形象,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教学。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借助于多媒体生动地展示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通过割开-平移-补好,使学生形象地掌握割补的操作程序。同时,设计了图形的平移、重叠、还原等程序进行演示。使学生正确认识割补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尺的所长,寸有所短”。比如说:对长方体顶点、棱、面的认识用多媒体就远不如教师动手切萝卜来得自然。我认为:合理、有效地组合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4、体现整体美。画面布局合理,图形和文字匀称;显示的文字简练,意义明确;音乐高低要适中,悦耳说听给人的愉悦感;提示信息要规范,操作要简便。画面要清晰,通过加亮、加粗、闪烁、框出、放大、音响等技术突出重点;形式要多样并不断变换,使教学生动活泼。和谐的整体效果,不仅能使教学锦上添花,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效果更佳。

三、计算机辅助教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1、端正思想,提高思想认识。首先要明确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唯有高瞻远瞩,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明确设备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使设备老化、贬值;再次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要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高度。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学校在硬件建设、科研经费及实践研究上都给予积极支持。

篇6

小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算用结合”应该有这样的作用:一是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避免机械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情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与价值。

一、走进情境,以用引算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应该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创设生活情景,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例如,学习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创设轻松的谈话情境,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由于这个话题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所以大家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买了4本笔记本,用去16元。”有的说:“我买了5枝圆珠笔,用去15元。”也有的说:“我是跟小明一起去买的,我买了5本,用去20元,他也买了好几本。”……这样的生活场景,为学生研究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开放的、鲜活的、现实的信息资源,既避免了传统计算教学的“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的弊端,也绕开了新课程下教师过分追求创设独一无二的花哨的情境,使“算”与“用”得到了更有效的结合,实现以用引算,以算激用。教师相机出示教材第65页三个小朋友买笔记本的情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吸收到哪些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吸收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整理,并思考准备用哪些方法来整理(列表整理)。像这样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在整理中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又能逐步使学生建构起“创设情境、建立模型、分析作答、综合应用”这样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这样,学生对有着真实意义的数学计算就不会无从下手。

二、以算激用,结合有度

在以往的教学中,计算和应用问题各自单独安排,如四则混合运算就纯粹地解决运算顺序,应用题教学中也没有学习小括号的任务。本次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对“应用题”动了“大手术”:不再单独编排“应用题”章节,强调从运算意义出发进行思考,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主动解决所碰到的现实问题。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和“原型――模型――应用”的知识呈现形式。教材之所以这样改革,是抓住了计算和应用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计算的意义成为解决问题的依据,而通过解决问题又可以加深对算理和算法的理解,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中只有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使它们“水乳相融”而不是“油水分离”。但是,很多老师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为了充分体现计算与应用的密切联系,从具体的情景引入,学生理解了运算之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把重心放在了解决问题上,结果导致学生的计算错误率高,计算能力差的必然结果,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妥当的。常言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作为计算和应用的结合也是如此,我们在一节课中不可能既重视问题的解决又落实了计算的技能,两者总会有所偏重。例如,四年级下册第4页例2教材在设计情景时,意图通过“冰雪天地”这个素材引出本节的计算内容,重点解决987÷3×6或6÷3×987是怎样的运算顺序与计算方法。如果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那么重点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乘法,即分析数量关系,两者的重心显然完全不同。

我们在教学中要让计算与应用相结合,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计算教学之后的应用,它应该渗透在整个计算教学中。以四年级下册第6页例3为例来分析:这道例题是以生活场景为背景,通过解决“一家三口购买门票需多少钱”的实际问题,化“抽象”为“直观”来教学“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这道题的数量关系不难理解且学生也已接触过,教师就可放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答。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有的写成:24×2=48(元)24÷2=12(元)48+12=60(元),学生列分步可能不难,这里主要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分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把两个算式分别合并成:24+24+24÷2或24×2+24÷2,如果脱离实际背景,学生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先算24÷2,而在实际的购票情景中,学生却能很快地说出:先算玲玲的钱,再算出三个人共多少钱,让计算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用生活经验来化解教学中的难点。“四则运算”这部分教材把解决问题与计算顺序两个教学目标通过列综合算式有机的结合,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注意运算顺序是一种规定,不是规律的概括,教学中不要用解答问题的先后顺序去说明运算顺序的规定,而要通过现实情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体会和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学会依据运算顺序的规定列出综合算式。

在学生理解了算式的意义及运算过程的基础上,不必马上去解决问题,因为这时还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应及时组织练习或变式练习。比如,可以适当地进行拓展:32×4-17×9;62+32×2-15等题目,目的是要让学生能自己感知运算的顺序原理。最后再把这一知识运用到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去。可让学生根据情景呈现的信息,提出其它问题。如“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加以计算。这样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购物、付钱、找钱”的购物过程中,把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运算的难点迎刃而解,这样“算”与“用”得以紧密交融,既加深理解了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又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关键词: 小学低段数学 计算题问题 简单化策略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低年级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学习数学从简单的认识数字开始,到计数、计算,再延伸到运用理解基础上再计算等一系列过程,计算作为承上启下的桥梁,能够发现数学的奇妙规律,对本质进行诠释。小学生低阶段对数学计算的熟练与否,将直接影响后面所有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低段学生的计算题处理能力,实施把问题简单化的一系列策略。

一、提高数学符号意识

数学符号是数学计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计算题的几个基本元素之一。在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字之后,要熟练掌握数学符号之后才能开始学着运算。著名数学家罗素曾经说过: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可见数学符号的重要性。研究者在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统计中发现:往往缺乏的是对符号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运用。能够承载大量形式的数学符号,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更为每一个复杂的数学量找到简化的出口,因此提高数学符号意识非常有必要。

首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加强学生的符号意识,如老师常常用l表示等边三角形一边的边长,那3个l就是三角形的周长。老师可以鼓动学生想l可以代表什么,3个l又可以代表什么?l长得像一个竖钩,l可以表示一个竖钩,3个l可以表示3个竖钩;那么l还可以表示一本书,3个l就是3本书。通过形象的比喻,学生对数学符号由陌生到有熟知的印象,如此学生想起来更容易。同时老师也应该布置一些符号相关的练习,让学生牢记,不要想当然地觉得学生一下子就能接受。

其次,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阅读题目的时候一定要理解清楚,找好带入符号,弄清楚这些前提后才能不出纰漏,不然都是做无用功。如:“一堆苹果有5个,另一堆苹果有4个,两堆苹果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两堆苹果合在一起,应该把两堆苹果的个数“+”起来,列式是5+4;“妈妈买回8个梨,吃了5个,还剩下多少个?”可以用教具演示并让学生了解求剩下的就是从总量里减去减少的个数,要用“-”,列式为8-5。只有在学生理解题中物体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正确使用相应的符号进行列式计算。

最后老师要及时总结归纳。随着符号累积越来越多,小学生由于智力尚处于开发阶段,不具备完善的总结归纳系统,很容易记混记错。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温习所学知识,归类区别,总结其特点等,课后设计出举一反三的习题。如常见的鸡兔同笼,和差倍问题等,带入符号之后,引领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熟练掌握运算法则

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实际情境具体实例,通过一定量的对比练习让学生理解只有在同级运算时,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而不是“先加后减,也不是先乘后除”。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让学生理解加括号的目的是改变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在初步接受运算法则之后,小学生会经常出现搞错运算法则的现象,导致结果不准确。因为小学生记忆不稳定,在一些连算过程中往往忘记前面的结果或者看错后面的符号导致把前一段的错误结果累积到下一轮运算中。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运算法则,那数学计算根本达不到教育规定要求,基本前功尽弃。低年级学生往往容易受定性思维的影响,由于一种习惯性心理状态,在已经算错的结果上经常浑然不知。由于学生思维跳跃不够灵活,在一些要求难度大的地方出错。如算10+20÷5的运算过程中,学生如果不清楚“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话,很容易先算10+20=30之后,再除以5,最后得出6的错误答案。有些学生或者知道,但是一下子没有想起来导致出错,这样的现象属于对运算法则不熟悉。甚至有的学生不重视这个运算法则,不断重复出现错误,屡次不改,按同样思路进行。

这时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正确的知识讲解,直到学生意识到运算法则的重要性并熟练掌握。

三、提高口算能力

前不久一档知识节目《最强大脑》播出以后,我们看到了中国隐藏的各种知识能力方面的高手,其中最惊叹的莫过于在台上对数学计算的较量,中国代表选手用强大的口算能力征服了外国选手。

口算作为一种便捷的、考量智慧与速度的计算方式,一直意义重大。这也是从小还未踏入校园之时父母就教孩子口算,民间四张扑克牌算合数24方兴未艾的原因。加强口算能力,学生在一些难度适中的运算中能够初度揣摩,对结果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最后得出结果时如果与初步预算相差不大则不需要再次验算,减少计算时间,保留学生的精力,在考试中非常受用。

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口算兴趣,通过播放视频,采用多种方式,如听算、视算、口算等。如一年级学生应该掌握10以内的数字,把数字,做成卡片练习口算等。

其次,让学生牢记一些口诀,如“凑十”儿歌、加法口诀,表内乘法口诀等,为口算打下一定的基础。

最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朵红旗、口算接龙、找朋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口算练习。

总之,提高低段小学生计算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复杂的计算问题简单化,让学生读懂题目,正确理解题目意思,有正确的数学符号意识,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有相当成熟的口算能力,然后进行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真正提高低段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一)使学生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

(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积极思维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是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和学具

写有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如:

“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

(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师说:这是刚才同学们在讨论中讲的一题,哪位同学能从条件入手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说出解答方法?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40-16=24(袋)24+45=69(袋)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

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

列式:40-16=24(袋)24÷8=3(袋)

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

列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

列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变换5.食堂有面粉40千克,吃了4袋,每袋装9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列式:9×4=36(千克)40-36=4(千克)

答:还剩4千克。

变换6.食堂原有面粉40袋,第一天吃了6袋,第二天吃的和第一天同样多,还剩面粉多少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

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不同之处是数量关系不完全相同,所以解题方法也不同)

在学生观察、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小结出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题理解题意,弄清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2)分析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列出正确算式,算出结果。

(4)写出答案,再检查一下做得有没有错误。

最后教师再强调指出: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关键是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防止死记硬背,灵活选择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巩固提高

1.第一组练习(要求说出解题思路,提出中间问题)

(1)有46张纸,出墙报用了14张,剩下的纸平均分4次用完,每次用几张?

(2)学校里原来有7棵杨树,又栽了6棵杨树,死了3棵,现在有多少棵杨树?

(3)食堂买白菜45千克,午饭吃了12千克,晚饭又吃了1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2.第二组练习题(要求先自己小声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1)二年级一班有22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每7个同学一组,全班可以分成几组?

(2)前进小学买1个足球和4个皮球一共用了42元。买1个足球用了18元,每个皮球多少元钱?

(3)修花池要用94块砖,第一次搬来36块,第二次搬来38块,还要搬多少块?(用两种方法解答)

3.第三组练习(要求补充条件,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1)“小熊猫”商店,共有98只气球,________,现在有多少只气球?

(2)手工组做了38辆纸坦克,送给幼儿园中班7辆,________,还剩几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应用题复习课,是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得到系统整理和巩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提高 兴趣 计算能力 计算习惯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16-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在数学教材中占的比例也很大,比如,数学中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计算周长、面积、体积以及这些公式的推导,运用也需要计算。方程、统计、比例也离不开计算。可见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的重要保障。但现在的学生有粗心、拖、懒、散的坏习惯,在计算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造成了计算能力下降,具体表现在计算过程中,一是看错抄错题目、少写、多写或漏写一个数字和符号;二是数字写颠倒,如将63写成36;三是运算符号写错;四是忘记进退位;五是将正确的答案写错或者将验算的结果写成计算的结果;六是学习态度不端正、贪懒好玩,只求完成任务了事等等。在教学中,让学生克服以上毛病,提高计算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当前,学生对计算有着轻视的态度,认为计算是死知识,不需要动脑筋,照着教师教的方法去算就可以了,一旦遇到了计算较大的数或者步骤比较多的试题时,学生就感到厌烦了,缺乏信心和耐心。所以,首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正确对待每一道计算题,要对计算题进行分析,算后仔细检查、验算。其次是让学生重视计算,知道计算在数学成绩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帮助学生分析每一次测验计算的失分与成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了兴趣就会变强迫学为主动学。要让学生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提高,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弄清计算的算理,掌握计算的方法,计算的形式多样化,如开火车算、抢算、夺红旗算、限时计算,举行一些小竞赛、小游戏等。使枯燥乏味的计算富有生机、富有乐趣,使学生的情趣、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从而达到算得快、算得准的目的。对计算又对又快的正确率100%的进行表扬奖励,逐步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3 加强口算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口算是笔算、估算、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只有口算能力增强了,才能加快笔算的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所以,进行口算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口算的方法,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口算。二是在每天上课前安排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形式要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可采用听算、抢算等训练,训练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三是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176×85等进位乘法时,应练习5×7+3、5×8+4等口算,使学生在计算中能正确地进位。四是对一些常用的数据,在理解的基础上应记熟、记牢,这样不但可以达到计算正确、快速,而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也是非常有用的。比如,25×4=100,125×4=500,25×8=200,125×8=1000。五是举行一些小竞赛,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不甘落后,争先争优的优良品质,坚持不懈,水到渠成。

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环节

新课标下的计算能力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教师要充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解决问题的机会,当计算遇到阻碍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不能只看形式,而是看实质,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去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及时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从而寻找出简单、容易、快速的方法,引导学习进行比较、交流,去感受、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评价。比如,简便计算25×24时,让学生讨论、交流算法,最后得出的算法有:(1)25×24=25×(20+4)=25×20+25×4=500+100=600;(2)25×24=25×4×6=100×6=600然后让学生通过比较选出自己认为最简便的算法。这样,让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让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收获。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障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策略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是新课改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

一、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探究算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已不再是接收知识的容器,理应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所以,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探究算理,掌握计算的技巧和规律。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以34+25这道题目为例,笔者给学生准备了3捆4根的小棒和2捆5根的小棒,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尝试着进行相加,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会对相同单位数相加减有更深刻的体会,明白计算两位数加减法时要把相同的位数对齐,由小木棒抽象到竖式的写法,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领悟,为概括法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运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通常体现在对各种运算定律的运用上,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加强“运用”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技巧。例如,以104+88+96这道题目为例,虽然利用常规的算法可以进行求解,但根据数字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其实还有更简单的特殊计算方法,所以,本人并不满足于学生直接给出答案,还要求学生陈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说说自己运用了哪些运算定理,这样一来,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视过程的要求,同时还是一个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解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辨别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从而掌握简单运算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辨析错误,突破计算上的难点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有这样的困惑:计算原理已经讲解得非常清楚,并且法则也归纳成了条款,为何学生总是一错再错?实际上,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总结,就能将学生常犯的错误归纳起来,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辨析。例如,在教学“分桃子”中的第三个环节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呈现出来:一是没有分步相除;二是十位数没有除完,所余下的数字没有与个位数相加便除;三是十位数商小了,余数大于除数。然后针对错误一一进行辨析和更正,有计划地突破难点,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计算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一同分析和交流,通过集体会诊的方式,根除学生的疑惑。

以上仅是本人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几点浅显的认识,有待于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