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律师范文
时间:2023-04-09 01:4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见习律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我的实习律师生涯已近尾声,真正静下心来回首这过去的一年,感触颇多,收获颇丰。这一年在指导律师与其它律师事务所同事的帮助下,我成长了,基本上也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公民到法律执业者的蜕变。通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对法律的信仰也在逐渐加深,这不仅使我为自己能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而心生自豪,也更加坚定了我走这条路的决心,对自己未来的执业生涯充满了期待与向往。
在这一年的实习过程中,基本上我所接触的案件都是诉讼案件,因此收获最多的也要算是诉讼的技巧与经验了。对于我这样一名初来乍道的新人在实习的初期,指导律师并不敢让我过多地参与案件的过程,而是让我不断地观摩他案件的开庭以培养我的法律思维与触觉。过了一个多月左右,我开始有机会独立地协助指导律师的案件承办,对于自己的第一次开庭我觉得等这一天实在等得太久了,于是在接到法院传票的那天开始,我便精心准备,不断地在脑海里设想庭上法官可能会问到的问题,自己怎样的回答才能让证据看上去滴水不露。为了防止第一次上庭的慌乱,我把证据的每一个小细节都用红笔标注出来,把上庭所需要的材料都按顺序准备了一遍又一遍,让这些顺序都牢记心中好让自己在法官或律师需要任何一份证据材料原件或复印件的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地一通乱翻。即使是这样细心的准备,在第一次开庭那天,当我作为人坐上了法庭,我依然按捺不住自己的紧张与慌乱,就算是简单地按照自己写好的举证意见一层不变地念出声来我也明显感觉到自己声音的颤抖,更别说是在庭上能够头脑清晰地针对对方律师所抛出的问题作出回应,当时的大脑几乎是一片空白。下了庭,指导律师对我上庭的情况做了总结,虽然指导律师也看出了我上庭时的窘迫,但他依然鼓励我,在总结我上庭时的不足方面也轻言带过,但我知道这是他在给我勇气去改进自己。在以后的案件承办中,指导律师依然给了我足够的信任,也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历练与打磨过程中,我慢慢学会了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所接触到的案件,在法庭上的思维也清晰敏捷了许多,在法庭上的发言也逐渐大胆自信了起来,但我知道这离在庭上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庭审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它不仅需要法律执业者有很深厚的法学基础、渊博的社会知识、雄辩的口才,同时还需要一些悟性与情商。要做一名好的执业律师实为不易,我只是翻开了其中的头几页。
在外行人士看来,律师是一份光鲜亮丽的职业,律师一直都顶着精英人士的光环。在律所实习的初期,我不敢把自己与律师这个名词挂钩,即使是“实习律师”这样的称号我也觉得怕自己的无知与愚钝称不上它。于是,当有朋友问起我做什么职业,我只是含糊其辞告知我在律师事务所上班,却不敢大大方方地对朋友说我是实习律师,我怕我破坏了律师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我想当时的不自信也确实是来自于自己在知识与经验上的欠缺与匮乏。律师真是一份需要不断学习的职业,大量层出不穷的法律法规需要我们的法律知识不断更新,当事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各个不同领域,而作为律师需要在有限地时间内去回答去解决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在最开始有当事人来咨询指导律师的时候,我就把当事人的问题拿来问自己,如果当事人问到我,我的回答是什么,经常我会回答不上来。为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状态,我去图书馆借阅了不同领域的法律书籍,从劳动案件、工伤案件、交通事故案件、公司法律实务…我都一本一本地认真研读再结合实习中所碰到的案件来运用。随着我接触的案件不断增多,我也慢慢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的法律原理去回答当事人的咨询。当有朋友或是陌生人来电咨询我法律问题,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害怕出现别人把我问得我哑口无言的尴尬场面,就算是在做面对面的法律咨询的时候,我有时也可以自信满满地有条不紊地帮当事人分析案情解决问题。在面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当事人的时候,我还算沉着冷静。但有时在面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当事人,当事人问的问题又比较棘手的时候,那份沉着冷静有时也是装出来的。这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想赢得别人认可的同时也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
在律师执业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案源。如何接到案子,这对于实习期满后即将独立执业的我们来说是很现实又很头痛的问题。在长达一年多的实习过程中,我只为指导律师接了两个小案件,还是通过同学介绍的。在实习过程中我并未学会如何“自我营销”。有时担心像保险行业二手房销售行业那样的地毯式营销是否会亵渎法律降低法律执业者的身份,我把这样的困惑与指导律师交流。指导律师为了解答了这样的困惑,也转变了我对营销手段的看法。我们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时代,律师行业也是服务行业的一种,也要走向市场。不走出去如何又能把自己推销出去,推不出去就算你学得再好也是无人问津无用武之地。在我去交警大队扣违章分数的时候,在交警大队门口就有人向过路人发一本书,我随手接过翻开一看是市某律师编着的一本《市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指南》,上面也有该律师的联系方式,这本书以他实际操作过的案例现身说法,看上去是一名在处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方面很专业的律师。我想如果我是一名需要聘请律师处理交通案件的当事人在看过这本书后我会优先考虑该名律师。我觉得这样的营销方式很不错,既达到了宣传自己的效果又显示了自己的专业水准。
实习小结是结束也是开始,未来的执业道路并不平坦,但我会坚持地走下去。我相信柳暗花明的那天终归会到来。
篇2
【关键词】格律诗;常识;简析
我们国家是诗歌创作的大国,我国的诗歌源远流传,最早的诗歌创作集,当数《诗经》和《楚辞》。
一、诗歌韵律小史
春秋战国时期的两部诗集《诗经》《楚辞》虽属诗作,但不讲平仄,韵律,为了呤诵上口,已使用韵律了。
汉朝时期产生了两个重要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汉未年的《古诗十九首》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较为成熟的五言诗。七言诗作大约产生于汉代,尚无明确定论。
汉魏六朝时期的诗,后人一般称之为古诗。其中诗作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乐府:原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乐府的职责是负责到民间去采风,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后来人们这些乐谱的歌词也一并称之为“乐府”。)
三国时期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作,但在用韵上不符合规律。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之三。
齐梁时代,出现四声(平、上、去、入声),使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平仄押韵。南朝齐永明时期,当时的沈约等人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缙凇⑺沃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到了唐代,才正式形成了一种讲求平仄和对仗,为其特点的格律诗(也叫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二、几组定义
要想学会近体诗创作,品评诗歌的美伦美奂,必须要弄懂弄通以下几组相对应的概念。
1、绝句、律诗:
绝句指一首近体诗中只有四句诗。
律诗指一首近体诗中必须有八句诗。
2、五言、七言:
五言指一句诗中有五个文字,一个字也叫一言。
七言指一句诗中有七个文字。
3、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言绝句:一首诗四名,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个汉字。
七言绝句:一首诗四句,一名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二十八个汉字。
五言律诗:一首诗八句,一句五个字;一首诗共计四十个汉字。
七言律诗:一道诗八句,一句七个字;一首诗共计五十六个汉字。
4、押韵:
近体诗是严格讲究押韵的,除首句是否入韵外,都是隔句押韵,即一、二、四;或一、二、四、六、八押韵,押韵只押平声韵;近体诗不允许“出韵”。
5、平仄:
古有四声,平上去入,平为平,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了,),故有平仄。平仄是形成近体诗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是规律,不可突破。
按照诗作中第一句(首句)平仄使用规律,可以把诗句分析成:
①平起平收式:― ― | | ― ― ― | | | ― ―
②仄起平收式:| | | ― ―| | ― ―|| ―
③平起仄收式:― ― ― | | ― ― | | ― ― |
④仄起仄收式:| | ― ― || | ― ― ― | |
这四句也就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句,只是放在其它诗句上,不讲啥起啥收
罢了。
6、联、出句、对句:
近体诗每两句为一联,一联中的上句为出句,下句为对句。
7、对、粘:
对:同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反,不符合规律叫失对。
粘:上联中的对句和下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不符合规律叫失粘。
8、拗、救:
近体诗中有的地方的平仄不能随意变更,如违反了平仄规律就叫“拗”,但“拗”了以后是需要“救”的。
9、对仗:
近体诗另一重要特点是对仗,对仗是针对联来说的,律诗的四联各有名称:
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
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这是十分有联想性的四个字,上下相联,形成全诗。一般说,“颔联”、“颈联”用对仗。对仗的要素有基础要素、语法要素、声律要素。
三、图释诗律
总结上文,可以一谱汇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的平仄律表,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是韵角,首句是平起仄收式,可以不入韵。一般说来,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七言律诗以首句入韵为常。
参考文献
[1]王力 《古代汉语》 中华书局 1978年
[2]张之强 《古代汉语》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3
关键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指示系统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一、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的内涵
城市旅游指示系统设计从属于城市指示系统设计。旅游指示系统设计是城市指示系统设计的一部分,是城市中为旅游者服务的指示系统,但作为旅游城市,仅仅从整体的城市指示系统设计来为旅游者服务是不能满足其旅游服务功能要求的,必须从旅游服务功能和旅游特点角度设计旅游指示系统,使其与城市其他服务系统共同构成旅游城市完整服务功能,从而优化旅游城市的旅游形象。所以,旅游指示系统设计是一套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它是在特定空间具有旅游特征,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导向服务功能的指示系统设计。它作为城市指示系统的一部分,同样具有视觉艺术性和城市管理特征。
二、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分割
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分割是指确定构成此空间结构的基本单元,它是分析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的第一步,它的理论基础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
城市旅游具有空间结构性,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要素在城市空间内分布、聚集情况以及各个要素之间的空间组织关系。卞显红识别出了三种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单节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多节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链状节点城市空间结构、并指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客源地市场、旅游节点、旅游区、旅游循环路线及旅游入(出)通道等六大基本要素构成。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分析是城市旅游指示系统设计的前提,城市旅游功能区有哪些是如何分布的;城市主要旅游节点有哪些以及如何分布的;旅游者进入城市的通道有哪些,旅游循环路线是如何联系进入通道与主要节点的;主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如交通换乘中心)有哪些,如何分布;主要的交通节点有哪些如何分布。对这些问题的识别和分析,是对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基本单元分割做出科学认识的前提,明确各个基本单元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合理、统一地规划设计旅游指示系统,使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的空间结构合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达到系统结构的最优化。根据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可分割为旅游节点指示系统、旅游通道指示系统、旅游集散中心指示系统、旅游服务设施指示系统四个基本单元。
三、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组织
在分割完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基本单元后,如何组织这些基本单元,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指示系统,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指示标识,这需要分析在城市空间下旅游者流动规律。
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流动空间上具有规律性。旅游活动的主要环节是行、住、游,这也是旅游者流动的时空顺序,旅游者由“行”进入城市,然后开始“住”,而后“游”,或者进入后直接进行“游”,最后返回。这说明作为为旅游者服务的旅游指示系统设计不同于城市指示系统设计,它不必面面俱到,而要遵循城市中旅游者流动规律,在恰当的空间以恰当的方式引导旅游者。城市中旅游流是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组织的脉络,旅游者流动的通常轨迹和所处位置都是旅游指示标识所应该考虑设置的地方,依据旅游流组织旅游指示系统,可以避免旅游指示系统设计的范围过大,使系统空间结构各单元组织的更紧密,更趋于与实际旅游者流动空间结构相吻合。
四、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空间结构建设
1、旅游节点指示系统建设。旅游节点指示系统,是标明各类城市旅游吸引物方位的指示标识。旅游节点是指城市旅游吸引物聚集体,一个范围内特定的风格旅游节点和旅游重点又成为旅游区。按旅游节点的影响力大小,旅游节点又可分为一级节点、二级节点。旅游节点是旅游者流向的目的地,明确城市旅游功能区和主要的旅游节点,清楚旅游功能区、主要旅游节点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的分布关系就可以建构整个城市的旅游指示系统的框架。旅游节点指示系统通过旅游者在旅游通道中的移动中连续确认发挥功能,由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设施向旅游节点辐射,又由一级节点向二级节点辐射。
2、旅游通道指示系统建设。旅游通道指示系统,是引导旅游者进入城市以及在集散中心、旅游服务设施、旅游节点之间流动的指示标识。城市旅游通道主要是联系交通枢纽、住宿设施与旅游节点之间的道路。旅游通道指示系统是整个城市旅游指示系统网架的脉络,旅游通道指示系统要在深入了解城市旅游功能分区、旅游节点、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设施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依据旅游者流动路线,在现有城市交通道路指示系统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旅游通道指示标识的设置要把握住通道入(出)口,通道交叉路口,而且应该设置成循环系统。
3、旅游集散中心指示系统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是旅游者离开城市或住处进行户外旅游的主要支撑,是旅游者到达城市各旅游节点、旅游服务设施的交通换乘中心,具有完善的旅游服务指示系统和免费的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指示系统就是引导旅游者流向各个不同目的地的指示标识。一般的,旅游集散中心也是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聚集的地方,这是旅游集散中心指示系统的一级辐射,同时也是众多旅游通道的出发点。
4、旅游服务设施指示系统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指示系统,主要是引导旅游者住宿、饮食等需要的指示标识。由于选址对于酒店业、餐饮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的,酒店、餐饮店都建于主要通道旁、旅游集散中心处、旅游功能区内,在适当位置设置商业型指示标识,不但标识个性鲜明,突出特色,而且远距离就能吸引车辆与行人的注意力,导向性更强烈。
主要参考文献:
[1]卞显红.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
篇4
【关键词】绿道;增城;绿色经济
1 绿道的基本概念
“绿道”内涵相当丰富,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含义。在此,笔者引用《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相关定义,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2 绿道的主要功能
2.1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绿道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防洪固土、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等;生物栖息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通风廊道,缓解热岛效应。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
2.2 提供大量游憩机会:提供亲近自然的空间;提供开展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户外休闲活动的场地;为短距离出行者提供清洁、方便的通道,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2.3 体现社会与文化的价值: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串联城市社区与历史建筑、古村落和文化遗迹的通道;为市民提供健身、嬉戏的空间场所,促进人际交往及家庭和睦。
2.4 促进经济发展: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促进旅游观光业及相关附属产业发展;为周边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机会;提升城市形象和绿道周边土地利用价值。
3 增城市绿道建设实践
增城市绿道建设历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
3.1 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以不平衡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2003年起,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增城市把全市1616平方公里划分为三大主体功能区, 南部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中部优化开发的文化生活区、北部限制开发的生态产业区。
3.2 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建设宜居城乡
2007年,增城市率先提出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用公园化的理念来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变“在城市里面建公园”为“在公园里面建城乡”。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城市以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名副其实的成为了广州东翼的“绿肺”,也是珠三角经济圈中的绿洲。
3.3 大力推进绿道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增城市充分利用山水田园和优美的生态资源,以“幸福市民、快乐游客、致富农民”为宗旨,按照生态化、人性化、产业化、市场化和效益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绿道建设。增城市推进绿道建设的做法可以归纳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绿道建设成一项系统工程;营造环境,发展产业,把绿道建设成一项基础工程;机制保障,有序推进,保持绿道旺盛生命力。
4 绿道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关系
绿道建设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促进周边地块土地升值,优化城乡投资环境
绿道作为公共产品具有较强外部经济效应,增城绿道不但为游客提供生态休闲旅游空间,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居住环境,吸引更多房地产投资,促进不动产升值。增城市绿道建设率全省之先,作为增城市展示其休闲、健康、宜居城市的窗口,其营造的品牌效应对吸引投资的贡献巨大。同时基础设施、环境卫生改善对增城的房地产投资产生明显的拉动效应。表现在全社会固定资产和房地产投资快速增加。从 2008年和2009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较来看,2009比 2008年增长 21.87%,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 39%。
4.2 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民增收
增城绿道建设以绿道为藤,以藤结瓜的方式串起景点景区,沿线建设了一批旅游驿站、农家旅馆和生态旅游村。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道、游客观光消费道、农民增收致富道的绿色经济之道。绿道所产生的就业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就业效应,主要是因绿道建成后对绿道的维护、卫生管理和治安联防而带动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的增加;二是间接就业效应,绿道的建成对增城的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绿道本身也已经成为增城旅游的一部分,由于旅游业的高关联性,所以它将通过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例如餐饮(农家乐),食品供给、自行车出租业以及为绿道旅游提供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行业等,从而间接带动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的增加。
4.3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完善
增城绿道的建设本身涉及公路、自行车道、绿化工程、防洪堤围、公园、广场以及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对改善区域性的交通环境、城市和农村的面貌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绿道建设还完善了沿绿道的各项旅游设施,如绿道沿线设置了多个服务区、驿站等,也保证了绿道沿线游客和居民能够享受到便利的服务。
4.4 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发展
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任务在于建立现代化的乡村。传统的城乡一体化使得农村通过城市化实现城乡一体,但这种一体化的实现消灭了农村固有的特色、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城市绿道的建设则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推进了城乡一体的发展。
一方面,实现城乡经济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经济收入均衡。增城绿道使城市居民通过绿道到乡村旅游观光,把城市消费引入到乡村,成为农民增收致富之道,为农民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农民就业。真正实现了“城市带动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生活的趋同化,绿道建设使城市的各项服务设施辐射至沿线各村庄,又使城市居民享受到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实现了城乡居民的社会生活越来越趋同,城乡差距正在缩小。随着绿道建设与公园化战略同步实施,中心城区“绿色崛起”,道路绿化使城市居民享受到了过去只有农民才能享有的清新空气、幽美环境,同时城市居民通过绿道游体验乡村生态环境。
另外,促进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包括城乡基础设施衔接、配置以及城乡生态环境的融合等。绿道建设首先是改善了交通设施,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其次自行车休闲绿道的建设本就是城乡一体化在空间上的宏观呈现,再次环境卫生上城乡统一处理垃圾,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最后绿化工程和一系列生态公园的建成把乡村的生态环境引入城市。因此,绿道的建设可以达到合理布置城乡基础设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构成城乡在空间上融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由此室内空间设计也飞速发展。而我国现在大力倡导绿色理念,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深入,空间设计也越来越体现环保性和绿色环保。为此要实现室内空间营造的绿色性,要对绿色空间设计理念得以创新,采用先进方法和先进理念建构新的绿色空间。
绿色设计的历史沿革及在概况
绿色设计是上世纪80末出现的国际设计潮流,它反映了对于现代科技文化带来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总结和反思,体现了设计师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它的基本设计理念是:在设计阶段将环境外界因素和预防防治污染的措施融纳入产品设计之中,以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实现资源的循环性,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要减少物质能源消耗和减少排放有害气体,而且要使材料进行第二次循环和利用。
由于绿色设计理念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设计师们从整体上还没有充分的掌握其中精髓,装修设计中依旧存在着过度装饰、滥用原材料、废料乱放和噪声污染等行为,这些行为给居住者和资源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浪费。为了符合设计行业的绿色理念,我们要鼓励设计师多向国外学习绿色理念,专人对设计师们进行“绿色培训”,让设计师们感受到绿色理念在设计师行业的重要性。这种行为能提高整个设计行业的职业修养和绿色理念的传播,也有利于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
绿色设计在室内设计重要意义
室内空间关系着人的身体健康,对各种物理环境要求很高,它要求在绿色空间设计概念设计前,设计师要考虑人体的视觉感觉和房屋的空间结构,将当即社会的科技理念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技手段,完成室内绿色建构的良好性。
1.绿色空间的设计概念
绿色空间的设计理念是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下产生的新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体现内部环境和自然的协调统一。这种新的设计理念要求在设计中实现自然环境的良好利用和节制性改造,达到自然界的平衡,使人们拥有更适宜的居住环境。
2. 绿色空间理念的表现
绿色空间生态理念在室内空间营造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空间与环境的建造、装修材料颜色的选择和搭配、装修设计理念与整体风格的统一,这些相互统一目的是形成室内绿色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部环境的统一。
绿色室内设计的主要设计手法
1.空间与环境的建造
设计要合理组织空间,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要使空间具有独特的个性,成为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在设计中我们要通过改造室内空间环境,使室内更具有绿色环保、实现内外环境协调,可以采用将部分墙面打透,实现内外结构的一体化,也可以将绿色植物放在室内,增添房间的美感和自然风格,让居住着获得更多的新鲜空气。
同时为了缓解居住者的压力感,缓和高频率的工作节奏,在绿色空间室内设计中要运用自然艺术,如在室内设计中放置绿色植物(如盆栽、插花艺术等),在给人们绿色感觉的同时缓解人们的放松状态,在绿色空间营造中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装修材料颜色的选择和搭配
室内设计与装修材料分不开,在材料选择上要实现环境与自然的兼容。设计师要在材料和设备选择上,能够满足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在绿色空间设计的要求下,因此在室内空间设计在选择装修材料上选择无毒无害对、对空气影响小的材料,提高人体的身体健康水平。在大型的材料选择上要尽可能使用可降解建材,并实现资源的第二次开发和再生利用,使自然环境更贴近自然环境。
3. 装修设计理念与整体风格的统一
设计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加上绿色生态的概念,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观念,创造真正的绿色空间。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有了大幅度的转变,从单一的追求装修的华丽性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创造绿色空间以独特的环境和整体理念给居住者美的感受,在设计中要满足居住者的要求的同时追求设计风格的统一。设计师可以在设计中用简洁的装修设计纹理和图案,采用现代装饰风格,大胆使用新的装修设计风格。充分发挥人体的视觉感受,给设计带来新的体验与感受。
结语
篇6
关键词:绿色施工管理;绿色建筑;问题对策
现如今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程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业的各方面的消耗问题也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而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环保理念也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大趋势,建筑行业也相对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环保理念。在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对绿色施工管理进行分析。
一、绿色工程管理的工程价值观
1、绿色工程管理的科学内涵
工程管理活动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有效地利用各类资源,在正确的工程理念指导下,对具体的工程进行决策、指挥、协调与控制的活动与过程。那什么是绿色建筑呢?绿色建筑也被称作是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因此,绿色工程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在工程理念中加入“绿色管理”的思想,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以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绿色工程管理的原则
绿色工程管理作为一种新生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所以不能按传统的工程管理的步骤进行管理,在运行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绿色工程管理不是单方面的,它涉及的领域特别广,包括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在这宽泛的领域中必然会产生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就要求运用系统的原理来处理这些矛盾的辩证关系。所以绿色工程管理要遵循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局上对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形成建筑工程与其周围因素之间的联系,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使之协调、有序,最终建立起人―建筑―自然和谐共赢的生态环境。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任何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抓住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对工程而言,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本身的内在特殊性,要求绿色工程管理必须客观分析每一个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采取机械和绝对化的态度和方法。
(3)以人为本原则。工程是人建造的,人通过工程建造活动的开展,展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从另一面来看,绿色工程活动又可以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存质量。因此,绿色工程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建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先进性、实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原则。绿色工程管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工程管理活动,它必须准确把握先进性、实用性和经济性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先进性是基础,实用性是保证,经济性是目的。没有实用性,绿色工程管理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样经济性就没有保证。没有先进性,工程就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条件,而且还要耗费宝贵的资源。不讲究经济性,工程管理活动也就只是浪费资源,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三.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中的问题
1.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存在偏差。某些地区存在“绿色建筑就是高科技、高成本建筑”的观点,从而极大的限制了绿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广。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不是很完善。现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覆盖面并不是很全面,部分指标的设置不是很合理,在绿色施工管理过程中缺乏绿色建筑相关的工程定额标准,难以有效引导和约束绿色建筑实践工作。3.绿色建筑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我国绿色建筑法规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不足,特别是能源法、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没有明确绿色建筑的定位,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环节力度比较薄弱。4.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不足。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不健全,相关主体发展绿色建筑的内生动力不足。虽有一些与建筑节能、节水、环保等相关的财税激励政策,但还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税收、金融优惠政策。其他方面比如说房地产开发商还有消费者方面,因为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所以绿色建筑发展比较缓慢。5.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绿色建筑基础研究薄弱,绿色建筑重点和难点技术尚待突破,没有形成符合地域特色和建筑功能的适宜技术体系。绿色建筑设计、咨询、评估、规划、建设、测评等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面也没达到应有的水平。建材与建筑产业融合度偏低,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建筑工业化刚刚起步,这些从而导致了产业支撑力的不强。
四.怎样加强绿色施工管理
1.明确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应把发展绿色建筑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做好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和合作,用绿色理念指导城乡建设。当前发展绿色建筑应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分阶段、有序推进,最重要的是要为建筑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片面追求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标识的项目数量。既要树立理想的绿色建筑标杆,又要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建筑特点设立切合实际的分阶段目标,并向理想的绿色建筑方向迈进。
2.坚持因地制宜和树立建筑全寿命期理念
按照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特点,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充分考虑建筑在规划、施工、设计、使用及拆除等各个阶段实现绿色建筑的要求,因地制宜的制定绿色建筑标准规范、发展规划、技术指南,树立正确的绿色建筑理念。
3.完善绿色建筑的标准体系和法规制度
对现有的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进行补充完善,在我国的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中统筹考虑绿色建筑的有关规定,为其他效力层次较低的法规制度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因此就要加快制订适合不同气候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住宅、商场、办公楼、宾馆的评价标准,出台学校、医院、车站、机场等公共建筑的细化评价标准;对于政府投资建设的绿色建筑,应该尽快修订建设标准、工程预算和核定造价定额。
4.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励力度。中央财政应该加大对绿色建筑技术的研发工程、大大推广经费投入力度,及对绿色建筑设计咨询服务业的扶持。建立绿色建筑的财政、税收、金融优惠的激励机制,对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在土地转让、项目审批、绿色信贷等方面实行鼓励政策,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鼓励地方创新激励手段。
5.严格建设全过程的监管
在现有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基础上,逐步建立绿色建筑审查制度,加强规划、土地出让、立项、施工等环节的管理。在土地出让环节把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指标要求作为土地出让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设计审查中增加绿色建筑审查内容,未通过审查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
总结:综上所述,在全球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绿色建筑是很重要的。而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性也是不置可否。尽管目前尚不够完善,但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深入普及,人们将逐步接纳并乐于运用绿色施工管理模式,绿色施工管理将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使工程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篇7
【关键词】“医闹”;医患关系;权利和义务
《刑法修正案(九)》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规定: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中,“医疗”是新增的一项,这就意味着“医闹”行为通过此次修正案正式入刑。
“医闹”得以入刑,就其原因则是近来持续频发的医疗纠纷。在这些医疗纠纷中,患者及其家属通过破坏财物、侵扰医疗秩序、侮辱伤害医护人员或在医疗场所滞留等方法闹事,以此向医院索取高额赔偿。甚至有些人从中发现“商机”,使“医闹”变成了一种的“职业”。这些“医闹”事件轻则影响了医疗单位的秩序、并让医护人员受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重则使得社会的和谐稳定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一、“医闹”行为的释义
在法学领域,并没有“医闹”这个概念,它是学者在社会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通俗的说法。在百度百科中对“医闹”的定义如下:医闹指受雇于医疗纠纷的患者方,与患者家属一起,采取各种途径以严重妨碍医疗秩序、扩大事态、给医院造成负面影响的形式给医院施加压力从中牟利的行为。这一定义将“医闹”的主体界定为受雇于患者方以“医闹”非法获利的第三方,即上述所说将“医闹”变为“职业”的人,而从各地所发生的“医闹”事件来看,我个人认为,“医闹”的主体并不应当仅限于此,“医闹”的主体包括患者及其近亲属、朋友等关系密切的人,也包括其雇佣的人,其中这些被雇佣的人即所谓的“职业医闹”。
所以,本人认为,“医闹”是指患者或患者近亲属、朋友等关系密切的人,及其雇佣的第三方等,因对医院医疗行为的不满意等原因,选择采用暴力或者威胁使用暴力等手段,严重侵扰医院秩序、侵害医院名誉等行为。
二、“医闹”事件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维权效率低、成本高
诉讼作为纠纷解决的方法,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程序,从到法院开庭,再经过审理到最后作出判决,大部分到医疗纠纷的诉讼都要大约一年的时间,当然这还不包括上诉的时间。而且在中国,执行难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即便患者胜诉,判决能否得到执行也不得而知。不单如此,患者还要负担大量的诉讼费用,比如昂贵的鉴定费、律师费等等。面对诉讼这种费时费钱还不一定能成功的方法,“闹”似乎更简单有效,成为患者首选方法。
(二)医患双方地位能力不均等
由于双方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的差异,加之患者方又缺乏专业的医疗知识,因此即使治疗有问题,患者及其家属也很难有证据,医院就掌握着主动权。而且面对医院,患者一方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难以和院方进行平等的对话来获得相应的权益。各种原因的结合,使得患者有一种在正当的途径中得不到公正的救济的想法,因此就会想“另辟蹊径”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三)医疗纠纷处理难度较大
医疗纠纷包含于民事行为之中,在民法的调整范围之内。根据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对于这类纠纷,国家一般不直接干预。因此处理医疗纠纷的方法主要就是:双方和解、申请医疗仲裁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出面调解、向法院。诉讼这种方式由于上述费时费力费钱等原因,患者一般不会采用这种方法解决纠纷。第一种和解的方法只要医患双方在纠纷争议的焦点上达成一致,签订和解协议并遵守协议内容,纠纷就得以解决。然而“医闹”会产生就是因为双方在协商谈判的过程中达不成共识,那患者也许就会选择“闹”的方式。至于第二种方法也有着一定的弊端:这些组织机构看似中立,但是和医院或多或少有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患者怀疑裁决的公正性。这样患者也许像和解的方法一样选择“闹”。这一“闹”闹的不仅是医院的秩序,更闹出了社会舆论,这样医院会因为各方压力而妥协。
三、“医闹”事件背后的法律问题
(一)以法学一般原理分析“医闹”
“医闹”事件往往产生于医疗纠纷中,根据法学的一般原理:“法律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法律关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关系,而是法所构建或调整的、以权利与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和内容。在医疗关系中,主体是医疗机构和患者,内容是在医疗中的双方权利义务,客体是医患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医疗关系是一种法律关系。而医疗纠纷一般是医患之间因为在诊疗过程中对治疗结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有分歧争议,换言之就是对诊疗护理所产生的结果有异议。医疗纠纷是建立在医疗关系之上的。纠纷一旦出现,纠纷双方就会寻找解决方法,在一方通过合理合法正当的手段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救济时,也许就会想通过其他的途径来解决问题,而这时很多人选择“闹”作为一种解决纠纷的途径。
(二)法律关系双方的地位
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所面对的不是一位医生,而是整个医疗机构,同时对信息及相关医学知识的掌握处于劣势的患者,因此天然被当作弱势群体。闹事者也往往强调自己的弱势地位。医闹者已然使“弱势”变为了自己的“优势”,用“弱势”来为自己的非法行为合理化。可是,当我们仔细看看那些被报道的“医闹”事件,大多数都是无辜的医护人员受伤,所以患者真的“医闹”事件中的弱者吗?“医闹”的当事人有一部分是因为缺乏专业医疗知识,导致其将亲朋的死亡全部归因于医院;还有一部分恶性的,是借着医疗纠纷的名义,为的就是向医院索要高昂的赔偿费。“医闹”过程中,不仅影响医院的正常秩序和声誉,还会伤害到医生或其他病人到身体和精神。
保护弱势群体并不代表着无原则的保护,向弱势群体倾斜是要有限度的,一味盲目的倾斜可能导致权利的滥用。保护弱势群体,可以在立法时多考虑弱势群体,但在执法时,应该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过度保护可能会导致反向歧视。某些明明触犯了法律的行为,不应该因为实施主体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惩罚。
(三)失衡的权利义务
传统的中国社会,受“义务本位”思想的影响,对于患者,医生不以自己的财产或人身为考虑对象,而只是以患者的疾病为思考中心,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对医者的极大信任。这种单方面的义务关系说明了医者与患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利益冲突。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观念的出现,更强调的是“权力本位”,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变化,医生与患者开始对自身有了新的思考。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曾经写道,“我们把自己的健康托付给医生。这类事情不能随便托付给一个非常平庸或地位低微的人。因此,他们的报酬必须配得上他们在社会上所应有的且与这样一个重要地位相称的信任。”医生更多的追求自我价值和自身应得的利益,而患者付出酬金后对自身的生命健康有了更大的期待,如果付出的财产权利得不到相应的对生命健康的保障,医生和患者的矛盾就此凸显,双方开始站在了对立的立场上。而作为医院单方出具的、患者签署的《手术同意书》将这一对立更加清晰。这样的文件使得医院在医疗关系中处于优势,最大化的实现了个人权利,但对于患者而言,自己的权利不能够确定的得到保护,还要承担更多的义务。这样的不平衡性使得医患之间关系更加恶劣。
在我国,大多数民众对医院是不信任的。若患者对医治的结果不满意,并觉得自己已履行了义务,却并没有得到等价的服务,也没有得到应获的权益,当医院没有达到患者的期待值,那么患者就会要求院方来弥补自己的损失。那么,想要使自己获得的补偿高于损失的患者也许就会采取“医闹”来实现这一目的。
四、对于遏制“医闹”事件的几点看法
(一)“医闹”入刑的积极意义
曾经因为对“医闹”行为没有相关的规定,大量表面上未产生恶劣后果的事件,通常就会被当作一般的社会治安案件,予以行政处罚,这无疑使的“医闹”人员少了“后顾之忧”。此次,《刑法修正案(九)》将“医闹”纳入其中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社会层面来看,当今中国已经走入了法治社会的新时代,然而医疗机构却频频发生“医闹”事件,有些甚至升级为故意伤害等恶性事件,医院似乎成了法外之地。医务工作者本身的劳动就是高压力、高强度的,“医闹”事件还使得医务工作者人人自危,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压抑的精神状态下,给医务工作者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工作环境以及其他病患的生活。“医闹”入刑使得“医闹”的治理有了法律依据,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从立法层面上来看,对“医闹”的治理也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原来因为缺少相关的规定,人们往往不能充分的理解“医闹”的危害性。如今有了相关的规定,就会对人们认识到“医闹”危害性有着积极作用,就会有利于依法打击“医闹”,维护公共医疗秩序,保障医护人员和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
(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实际上,刑法只是处理矛盾纠纷的最后的方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得从源头开始改变。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并且在发生医疗纠纷发生后迅速及时的做出妥善处理,这才是解决“医闹”问题、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治本之策。
首先要保证诊疗过程中相应的信息能够公开。医院将诊疗过程中与患者治疗相关的部分向患者及其家属公开,使得诊疗过程中的资料可以完整全面的展现给患方。同时,信息公开不仅仅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还要注意信息公开的质量,使患者可以清楚的掌握相关信息。
其次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想要做到公平公正的监督,既需要医疗机构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患者方的外部监督,以及中立第三方的监督,将三者相结合设立医疗监督机制,做到公开透明,使患者方相信医院,即使产生利与自己期待不一致的医疗结果也不会选择用“医闹”解决。
事实上,想要彻底的解决“医闹”问题,必须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政府要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制,完善医疗纠纷解决通道,建立中立的第三方医疗纠纷解决机构;医务工作者要注重医德、提高医术、诚实守信、认真负责、公开透明,努力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广大民众也要学会换位思考,依法维权。只有整个社会携手努力,才能构建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彻底解决“医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2][英]亚当斯密.唐曰松等译.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2
[3]聂洪辉.医闹事件中弱者的武器与问题化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10(5)
[4]邢立泉,徐凌中.浅谈“医闹”问题的原因及政策[J].中国医疗前沿,2009,4
[5]张公业.医院应对职业“医闹”的方略探析[J].基础法学论坛,2009,13
[6]刘晓燕.关于“职业医闹”现象的法律思考[J].卫生法学,2008,29
篇8
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可见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在游戏中渗透亲自然内容幼儿更容易掌握环保知识。4月的爱鸟周来到了,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采用情感体验法进行爱鸟教育。我请小小朋友们来做小鸟学习小鸟飞,我带着“小鸟”一起飞,一起玩游戏,累了,问小鸟:“小鸟们你们都累了,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你们最想在哪儿休息?”“树上。”那好吧,去找棵树休息吧。“小鸟”一边飞一边说:“哪有树呀?”“怎么找不到大树?”看着“小鸟”们着急的样子,我就引导小鸟说:“树木已被砍了,你们已找不到家了。”孩子们的心情一下子失落了,有的说伤心,有的说难过,还有的说小鸟离开了大树就不能活了。“除了小鸟会没有家,还有谁也会失去家呢?”孩子们又说出了一大堆的动物,有长颈鹿、小猴、狗熊……看着孩子们失落伤感的表情,我就引导他们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些动物找到家,好吗?”“好”……“那怎样找呢?“我们给小动物们种树,这样它们就有家了。”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我请一部分孩子站着举起手做树,其他的孩子则扮演不同的动物,看着小动物们在“树丛”中快活地玩耍、游戏,充分体现了动物与大自然的和谐。通过游戏孩子们从内心激发了关心、同情小动物的情感、也产生了关注他们生存环境的意识。
同样操作活动中,孩子也能掌握一些环保知识。如:玩环保棋、走环保迷宫图。正是这些集亲自然教育与娱乐为一体的游戏使孩子们了解了大量的成人也不注意的环保知识:绿色食品标志、环保标志、白色污染、噪音的标准等。在此基础上,幼儿纷纷把家里的废物、纸、铁盒等拿到幼儿园,用自己的小手制作手工作品,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的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布置教室环境,从而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保教育。
结构游戏中,收集各种纸盒进行搭建。幼儿知道废旧物对环境的影响,我们把它们收集起来,每一件废旧物在我们的手里都会变成有用的玩具。这些物品外形、大小各异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极大,游戏中,孩子们会用牛奶盒向上垒高成各种房屋、用酸奶杯排成栏杆等等,它们都是我们的游戏玩具。通过这些孩子们明白了废旧物可以再利用的道理,并使幼儿的亲自然的情感转化为真正的保护。搭建活动中,孩子们还会找来我们认识的标志,用它们陈列在马路上、建筑物旁。停车标志可以提醒马路上的车辆有秩序地停放;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标志规定了不同车辆的车道,保障行车安全。
角色游戏更能充分体现幼儿的环保意识。“超市’’中随处可见孩子们在挑选绿色食品,知道多吃绿色食品对身体有好处;“营业员”们主动为顾客提供自制的布包来装好商品;娃娃家中总能听到妈妈在嘱咐爸爸洗完手后随手关上水龙头,电视不看也要随手关掉;小作坊中,孩子们正用从家中带来的纸盒、饮料瓶子制作娃娃,看着自己的成果,脸上露出了笑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废物回收站中,幼儿将游戏中用剩的材料按照标记“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分类摆放。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施工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开始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管理意义的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施工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进行中的安全、质量、成本、进度的控制,而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有效解决能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之下,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优化策略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建筑施工管理的认识
1.1、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认识
建筑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施工的安全。在实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时,首要任务是分清楚建筑施工过程各级各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所担负起哪些责任,做到责任明确,让各级各类人员和管理层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仪式,让各级各部门明白自己的安全生产责任,出现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在工程建设时,要有相应的事故急救措施,以预防为安全生产核心,在施工过程中,降低和杜绝事故发生。从思想上对安全生产引起重视,做好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
1.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甚至企业存亡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质量管理程度的强弱。特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是现今建筑工程施工的灵魂,而正是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持着这些特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建筑施工的特殊化与其他工程不同,类型、样式层出不穷,再加上各式各样的规范要求,同时,还将受到自然环境影响约束,其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如何确保顺利的进行和完成施工工作,从而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进度目标和成本控制,就必须通过丰富的技术经验与管理措施来实现。
1.3、建筑施工成本控制的认识
加强工程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效益。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其涉及范围广,从工程的投标到交付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上要使用先用的管理方法,实行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管理,促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在施工中,会频繁使用各种机械设备,在使用时要按规格操作,不能误操,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提高施工效率。对于用过的设备要及时进行养护保养,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这样间接的减少了施工投入,节约了工程成本。
1.4、建筑施工进度管理的认识
工程是否能够按期竣工关系到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和企业的信誉,可见工程进度控制具有重大意义。一般的工程工序多、工种多、劳动力多、机械多、材料类别数量多、工序交叉多,这些方面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协调各个方面施工有序进行,确保整个项目保质保量按时交工。在进程控制中,要实施实时监督,一方面保证工期,另一方面保证质量。另外可以采取适当的奖罚措施,对于不合格的或者超期的工段进行适当的惩罚,对于提前完成或克服重大施工困难的进行经济奖励,有效激励施工人员的积极性。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施工管理措施
绿色建筑是我国新型发展的建筑,节能作为绿色建筑的重要特征,在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中,加强建筑结构的节能措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减少建筑成本,增加绿色建筑的使用寿命。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增加,相信在未来,绿色建筑一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1、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又称可持续发展建筑或节能建筑,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指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及资源;第二方面是建筑对环境无害,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第三方面是指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尽可能地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要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实现节能,必须从外墙、门窗及屋面等围护结构着手,通过各种施工手段提高外墙、门窗及屋面等围护结构的密闭性及热阻值。设计过程中应以节能和舒适为原则设计建筑施工图。施工过程中则需要严格按照节能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明确施工工序,保证施工工期,设立质量控制点,以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管理。
2.2、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措施
2.2.1、能源管理。施工的能源包括天然气、煤、汽油、电、液化气、柴油等,生活取暖、做饭等主要用的是天然气、液化气等;电主要是用在机械使用和生活照明等方面;而现场重大施工机械等主要使用的就是柴油或者汽油。做到绿色施工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减少能源的污染,在施工的过程中选择较为优化的施工方式和优良的施工设备和工艺,将资源消耗大的设备淘汰掉,做好供电线路的优化设计,对设备还要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保证其正常运行,每个建设单位需要有专人对于设备能源进行相关管理,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出应对措施。比如:绿色建筑墙体节能施工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对墙体保温层的施工管理,在墙体内侧或外侧设置保温层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墙体能耗,提高墙体节能性能。
2.2.2、材料管理。建筑材料在建筑成本中占有率高,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对于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还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工程效益。比如:门窗安装节能施工管理。门窗作为建筑能耗损失最大的部位,是绿色建筑节能施工管理的关键环节,如何降低门窗的传热系数提高其密闭性是门窗节能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外门窗,作为建筑内部与外界的连接,传热比例大,再加上渗透到建筑内部的冷风,是建筑能耗损失最大的部位,因此,实现门窗安装节能施工管理意义十分重要。尤其是门窗保温隔热设置,门窗除了用来防偷防盗之外,还要具有足够的保温隔热功能,因此必须完善绿色建筑门窗的保温隔热效果。完善绿色建筑门窗的保温隔热效果主要是通过在门窗内部添加石棉板或高分子聚合物等保温隔热材料来实现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复合材料门窗来代替金属材料的门窗,因为金属材料受温度影响大,极易产生热胀冷缩现象,发生变形,从而影响门窗的保温隔热效果。
2.2.3、施工过程中的污染管理和措施。施工的现场污染是比较大的,有灰尘、水、噪音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对于扬尘污染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平面布置图来选择一定的维护材料进行维护,加强现场的降尘措施。例如淋水和覆盖,尽可能采用清洁的燃料,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水污染问题上可以设置相应的污水和雨水处理管网对于生活用水和生产污水进行分类处理,后期还可以加以利用。比如在保温屋面施工管理上,我国绝大多数绿色建筑的屋面施工都采用屋面保温措施,采用密度小、传热低的防水材料来敷设在屋面板和防水带之间,这种敷设方式通常称为正铺法。正铺法中所采用的保温材料大体可以是充气混凝土板、水泥以及沥青混合高分子聚合物,同时对于一些天然岩石的加工板也可以作为屋面保温材料。除了正铺法之外,还有反铺法。所谓反铺法,系指将保温层敷设在防水层之上,无论是从保护防水层效果上,还是方便维修上,反铺法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结语
建筑施工管理问题一直是建设项目的重点,对于建设项目的正常实施有着重要意义。在提倡绿色生产的现代社会中,施工管理也要实现绿色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这样才可以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现代化发展对于建筑行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汪庆炎.绿色建筑施工管理与评价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09:147-148.
篇1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型城市建设成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推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住房要求也随之提高,从过去的“安居”物质理念逐步开始追求“绿色”精神理念,这促使建筑业走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
1中小型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1.1粗放开发模式
1978-2012我国中小型城市建筑从17.9%提高到52.6%,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这种迅速的背后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道路,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建筑粗放式开发不但吞噬了大量农业和生态用地,还出现许多监管不严,建筑垃圾过多不能有效处理,房地产规划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等多因素问题。
1.2既有建筑能耗
建筑运行对水、电、燃气等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十分明显。2000年以前城市建设开发中多数为非绿色节能建筑,其比例占城市建筑面积80%。大量非绿色节能的既有建筑不但加剧了资源和能源消耗,还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据统计,城市中来源于建筑的改扩建及维持其功能正常运行的碳排放量占60%,来源于汽车尾气的仅占30%。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能耗需求[2]。
1.3中小型城市环境资源
绿色建筑本身是从建设开发的源头解决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在以往“先建设后绿化”的二次投入中解脱出来,依托中小型城市环境基础,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措施,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地质、地貌与开发前保持一致。以呼伦贝尔市为例,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水资源总量286.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万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3]。对比已经被雾霾、水污染影响的大城市,显然小中型城市建设必须选择绿色建筑开发理念,促使我们从源头保护为数不多的自然遗产。
2中小型城市应用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人的自身需求
由于人们不断搬迁,中小型城市的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建筑开发如雨后春笋。人口的密集,建筑用地价格的上涨,以及不断提高的大众物质需求,迫使城市不得不继续向外扩张。正如协同理论中的自组织原理一样,城市的扩大化并不是政府的导向,而是大众选择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2.2生态环境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占能源总消耗量的27.45%。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占比例还将上升至35%左右。以此速度计算到2020年,建筑能耗可能达到1089亿吨标煤,夏季空调负荷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工作[4]。伴随着重发展中小型城市,拆旧建新蔚然成风,拆除带来许多无法转化的建筑垃圾。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交织的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扩大,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3绿色建筑在中小型城市应用中的问题
3.1认知问题
低能耗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绿色建筑的长期环境效益,这些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和消费需求,也无法鼓励建筑商、消费者主动投身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环境效益的不确定性,效益显现的长期性,政府的推行力度以及建筑商对利益追逐的短期性等问题,都影响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
3.2技术问题
当前中小型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并不是绿色建筑的技术落后,而是相关企业缺少技术培训,无法与时俱进了解当下先进绿色技术。这会影响企业在绿色建造上的积极性,减慢绿色建筑推广速度。中小型城市大学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应用接轨,中小型城市建筑开发只能被动接受“绿色建筑”这种“新兴技术”,并没有能力开发研究与本土环境、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绿色建筑体系,导致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广受到严重制约。
3.3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一直是阻碍开发商不能推广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因,绿色建筑不仅选材造价略高于普通建筑,为实现真正的节水节地节能在建筑周围附属设施上更要花费高成本。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针对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但对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杯水车薪。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对2014年148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2],住宅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3.9元/m2、70.9元/m2、131.8元/m2,公共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9.9元/m2、87.3元/m2、216.4元/m2,由此证明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高成本。
4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实施策略
4.1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采暖和生活能耗,这也是建筑能耗的70%。我国气候条件、建筑形式、经济发展千差万别,所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要因地制宜。严寒地区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取决于建筑外墙保温。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改善门窗、屋顶及地面的传热系数,严格执行窗墙比规定,提高门窗的气密性,这些简单措施都能降低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应用。中小型城市一般人口少,资源丰富,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辅助设施可以利用风力、太阳能等技术实现简单的自给自足。如太阳能照明、雨水再利用、广场上小型风力、水力发电景观等。中水循环利用不单单减少了能源的消耗,这些简单举措也为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建造海绵生态城市添砖加瓦。
4.2被动式建筑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指通过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等被动式技术手段,将供暖和空调需求降到最低,在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基础上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体系。①以高效自然通风代替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在开发或原有建筑改造上应用风压和热压原理[5],风经过建筑物由于阻挡出现压力差,促使空气从迎风面孔隙流入室内,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形成了有效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建筑空间上部将形成较高压力,而下部压力较低,当这些位置存在孔隙时,空气通过下开口进入上孔隙流出。②以自然采光代替照明及取暖。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被动式设计理念考虑建筑的朝向与太阳之间的夹角问题,自然光线穿过玻璃屋面进入室内,达到自然采光和提高室内温度的效果。屋面上附有自动开合的百叶,避免夏日阳光过于猛烈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4.3合理定位规划成本
绿色建筑的应用成本主要是前期的技术研究,如图1所示,成本投入大部分在研发和材料的生产过程中,设计和施工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借鉴重复使用,后期运营则是项目赢利的关键。对于建筑商和消费者而言,在项目中不是直接承担高昂的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而是参与材料选取、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使用阶段。就整个价值链而言建筑商和消费者参与的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增值和盈利部分。在绿色建筑成本中我们主要分析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单一造价,而应分析其增量成本能否带来后期效益。引用孙大明等人对21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与统计见图2、图3[6]。一般项目的定位越高或选取的星级越高,则相应增量成本越大。建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合理定位和节能等级选取是影响增量成本的关键。
5结束语
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的应用首先要实现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市政设施衔接;其次政府在绿色建筑推行上要奖惩并用,实现从单一绿色建筑向绿色城区发展;最后提升消费者、建筑商对于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开发的定位,把绿色建筑开发技术理念以可行方案落实到中小型城市的开发建设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实施在城市开发利用前,这将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牛凤瑞,白津夫,杨中川,李学峰.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4]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
[5]梁春峰,温静.耦合风压和热压的中庭建筑自然通风模拟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6(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