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游戏范文

时间:2023-04-08 14:0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过河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过河游戏

篇1

一、游戏目标

1.能根据指令进行平衡游戏,探索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过河”的不同方法,提高身体控制与平衡能力。

2.理解并遵守“过河”游戏的规则,培养幼儿同伴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不轻易放弃。

二、游戏准备

泡沫垫子、椅子、绳子、游戏背景音乐

三、游戏组织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过河”游戏的兴趣

1.今天,请小朋友们跟老师一起去完成一项任务,这里有条小河,要怎么安全的过去?

2.幼儿自由过“小河”。(初次体验游戏规则: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过河,但是不能掉到河里)

(二)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挑战与合作的乐趣

教师用绳子作为“小河”,设置游戏路线,通过不断增加宽度来提高游戏难度。

1.梯度一:了解“过河规则”,幼儿尝试使用1块垫子过河。

①.借助一块垫子想办法过河

②. 在过河的途中不能掉入河中

③. 过河之后,将工具带回传递给后面的组员

④.最快完成过河任务的小组获胜

2.梯度二:河变宽了,幼儿使用2块泡沫垫子过河。

玩法:难度升级,组内成员初尝合作,引导幼儿小组商量想出更多过河的方法。最先完成过河任务的小组获得奖励。

经验梳理:要想速度快,在确保安全过河的前提下,可拉开2块垫子之间的距离。

3.梯度三:河变更宽了,尝试2人使用2把椅子过河。

玩法:两个人中有一个可以做潜水员,另外一个人不是潜水员,他只能站着椅子上面,用两把椅子,潜水员怎么帮助另外一个人安全的过河?(游戏前先商量好谁先做潜水员)

经验梳理:要小心保护好自己,同伴配合很重要。

(三)创新游戏规则,感受集体游戏的力量

河又变宽了,合作用椅子过河

教师:这里新建了一座桥,但是这座桥离对岸还有一段距离,接下来你们的任务是所有人要一起通过这座桥到达对岸,有什么办法?

篇2

植物开花是结果的条件,结果是开花的结局。关于此开花与结果的关系具体解释如下:

1、开花结果过程。植物先开花,然后再结果。但有的植物只开花不结果,如夹竹桃、白玉兰。开花和结果是被子植物繁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植物通过开花制造花蜜并释放气味引诱昆虫,如蝴蝶,蜜蜂等前来觅食,由昆虫完成传粉过程,花谢之后剩下的部分即子房会继续发育成为果实。

2、与传种接代有关。花和果实又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与被子植物的传种接代有重要的关系。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但是想要过的有意义,过一个比较难忘的七夕,出去自驾游是不错的选择,两人带上行囊,再带上些干粮,这个季节可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好时机。

3、自驾游是可以放空心灵的,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停下车,草地上铺上携带好的行李垫,感受下大自然的气息,两人仰望天空,就这样静静的躺着。

4、都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是灵魂落在了后面,何不在七夕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出去透透气,看看大自然的恩惠,吃饭、买玫瑰都是比较稀疏平常的事情了。

5、七夕这个浪漫的节日里,自驾游这个概念很是符合,也很符合放空心灵的标志,这个时代最难得的就是心灵的安放,无处安放才是最可怕的。

篇4

1、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少年中国就像中国少年一样,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拥有光辉的未来;

2、中国少年也如同发展的少年中国,敢想敢做,前途无限。少年中国只有在中国少年的带领下,才能明智、富足、强盛、独立、自由、进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理解游戏的实质内涵

其实,在“幼儿园以游戏为基础活动”这一原则上,我们教师还是有一些错误的理解。如有些老师可能会在活动中出现过度干预和控制的虚假游戏,这样就会导致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主动、不愉快。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来之我们对“基本”两字的认识,以前,我们认为“游戏”就是“玩”,“玩”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认为基本形式就是主要形式,基本活动就是大部分活动,这种理解就是没有领悟到这一原则的实质内涵。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没有幼儿园,孩子们也会游戏,都会得到发展。

但在语言活动的过程中加入游戏,则是使孩子更好的更感兴趣的来学习语言,因此,语言的目标才是重点,掌握到一定的知识才是最终目的。现在,在幼儿园新纲要精神的引领下,主动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潜能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新目标。在确定语言活动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我们要在兼顾认知、情感态度和能力技能三个方面的同时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在感兴趣的前提下发展语言,得到情感、认知、思维及个性几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语言活动中游戏的设计原则

1、选材合适原则

小班幼儿由于年领小,往往是动作发展比语言发展更早,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选材时应注意故事的内容要浅显,语言要简练,且句式重复多,动作的表现性要强。如:故事《小兔乖乖》是我们小朋友们非常喜爱的故事,它的语言简洁通俗,并且动作表现的起伏加上童谣似的歌曲使孩子们对这个故事表演游戏百玩不厌。所以,语言表演游戏一定要充分调动幼儿表演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潜力,提高学习的兴趣。

2、模仿性原则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殊,他们的模仿意识很强。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模仿也是他们学习的一个很好渠道。在开展小班幼儿语言活动时,我们老师可事先设计一些简单、易学的语言游戏,先通过老师自身的示范和引导使幼儿对这个游戏产生兴趣,这样他们就会有想尝试的愿望,然后让幼儿初步掌握游戏的玩法,从而激发其成功感和自己活动的愿望。最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思路,从内容的变换上来加深游戏的玩法,让幼儿进行创造性的模仿,也就是创编。

3、过程的递进性原则

在语言教学中,如果游戏活动的设计过程是一层不便,那么幼儿将慢慢失去兴趣。因此,在游戏设计时教师应遵循逐层深入,慢慢递进的原则。如,我在小班语言“捉迷藏”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幼儿说出“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我是这样设计游戏过程的:①幼儿自己玩捉迷藏游戏——丰富幼儿自身的方位经验;②到小动物家去作客——引出游戏主题;③找小动物——运用直观操作材料,学习方位词;④藏小动物——练习使用方位词;⑤扮小动物听要求找位子——迁移经验,以此来获得方位词的巩固和情感的愉悦。这样由浅入深的游戏设计,不但让幼儿确保在每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很好的确保了本次语言教育目标的落实与完成。

三、创设游戏环境,将游戏与语言活动进行整合

新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作为幼儿园的组织和实施之一。另外还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如语言活动“坐火车”,为了让幼儿学说散文句子 “我的火车穿过了山洞”、“绿油油的麦苗”、“金黄色的油菜花”,我把教室布置成了一个室外的场景,用积木和黑布搭出了黑黑的山洞,用彩纸做出了绿油油的麦苗和金黄色的油菜花,布置在教室的周围。当孩子们一进教室看到了这么漂亮的场景都兴奋不已,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坐火车也坐的不亦乐乎。等到提问时,我问他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他们个个都抢着举手发言,连平时几个胆小的幼儿都抢着发言,因为这些答案就在教室,而且他们刚刚玩过,还意犹未尽呢。这样,枯燥的语言活动也就变得生动有趣,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自然也就会更好。

四、根据内容合理的投放游戏材料

篇6

一、中国高额持有美国国债成因

(一)我国外汇储备总量增大

虽然各个学者针对于我国所持美国国国债意见不一,但在一个问题上基本达成共识,即中国持有美国国债数额的变化和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基本一致。我国基本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给不断增加。 2001年-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以年均超过2,000亿美元的速度积累。同样的,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速度也在迅猛增长。据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TIC)显示,2001年末时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仅为786亿美元,而2008年末已达7274亿美元。截止至2012 年年末,中国外汇储备达3.31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详见表1。面对如此巨大的外汇储备额,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也就不足为奇了。

表1 我国近几年来外汇储备与所持有美国国债

单位:亿美元

注:美国国债持有量以当年年末数值计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统计年鉴

(二)提升我国国际地位的必要手段

近几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相较西方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受危机影响小,致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了积极的遏止政策。与此同时,中国大量增持了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各月公布的数字,截止至2008年12月末,中国2008年一年共增持美国国债2186亿美元,此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回流,促进全球美元资金循环,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维持美元汇率稳定与世界经济稳定的责任,对世界经济稳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展现了大国救世的态度。

(三)中美经济贸易关系

2010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加速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美经贸关系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2012年,中美双边贸易额近5000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两国之间贸易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中国高度依赖美国这一出口市场,而美国也不得不从中国进口大量廉价的商品,弥补财政赤字,获得融资支持。因此,有专家学者指出:中美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中美“金融恐怖平衡”关系,中国在未来20年里仍会保持制造业出口的经济模式,大量储备美国国债,以满足跨国公司进行内外贸易的经常性兑换需求。因此,尽管高额持有美国国债是一把双刃剑,中国却难以选择大幅度减持,只能选择在保持高额的美国国债持有量的基础上,适量减持。

(四)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现阶段,人民币未实现国际化,在国际当中的流通能力远不如美元,虽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以失去其霸主地位,但美元在国际结算与流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70%的国际结算与交易等仍使用美元。历史经验也表明,主流货币的更替演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现阶段美元面临大量的问题与挑战,但非美元货币的崛起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高额储备美元,则我国谋求人民币国际化的非货币收益之一,其有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货币基础。

二、在现实背景下,适度减持美国国债的原因

(一)美国负债率逐年攀升

美国利用作为国际本位货币的特殊地位,向国际市场发行国债,吸引资本回流,来弥补经常项目的巨额赤字,长期以来,便形成了典型的债务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即“高消费、高负债、低储蓄”。这种增长模式的直接结果是使美国演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美国政府不断扩大国债规模,政府批准的国债上限也不断提高,美国国债呈现出无节制地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外国央行尤其是亚洲国家央行一直是美国债券的大买家,其持有的债券规模占美国市场流通国债的逾四分之一。中国和日本是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两个国家。但由与美国国债的安全性与保值性问题,截止至2013年5月1日,外国央行持有的美国国债减少了33亿美元,现共持有3.0万亿美元。美国高额的负债率,使美国国债的安全性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中国不能总是无条件的增持美国国债,如果美国赤字率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中国再选择大量抛售美国国债,则将会导致金融市场震荡,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全面混乱。

(二)美国长期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为了拯救金融体系、刺激经济复苏而采取了大规模金融救助政策和超常规的财政刺激方案,并宣布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在稳定金融市场、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也使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与公共债务进一步急剧攀升,同时,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疑带来了美元的贬值,使得各国持有美国国债市场价值大大缩水。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升值, 使得购买美元资产面临着更大的到期本金的汇兑损失风险,严重阻碍了中国央行的政策的顺利进行与实施。我国外储投资损益很少有人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也从未公开过损益表。但根据有关专家评估,将每年外汇储备增量以当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测算换汇成本,再以升值后不同的汇率水平测算汇率成本。截止至2010 年年末,2003 年以来,每年增加的外汇储备已经发生的汇率损失约达2711 亿美元。若未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到6,2003 年以来增加储备的汇率损失约5786 亿美元。因此,从经济因素来说,美元有贬值的趋势,这是中国要减持美国国债的根本原因。

(三)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调

2011年美国两党的债务上限之争和标准普尔评级机构将美国信用评级由AAA 下调到AA+,使得美国主权债务问题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标普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至AA+之后,美国国债收益率呈现出非正常、不稳定的波动走势。我国作为美国国债的第一大持有国,面对信用级别的下降,偿还风 险的增大,必须权衡利弊,选择减持美国国债。当然也不可贸然大量抛售,仍必须保持一定的美国国债持有量,同时密切关注美国巨额债务的可持续性及财政整顿的政策走向。

三、政策性建议

现阶段,我国外汇储备结构较为单一,中国应做好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崩盘的准备,丰富储备资产构成品种。因此,进行储备结构调整,促进外汇储备多元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一)非美元金融产品投资

当前值得关注的其他国际硬通货主要有欧元资产、英镑与日元资产等。但这些资产均不适合大规模持有。数据显示,目前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虽仅为1.70%,却仍高于英国、德国和瑞士的国债收益率,且欧债危机不断显现,其安全系数低于美国国债。日元虽然相对稳定,但0.5%的国债收益率于美债相比,水平更是低出两倍以上。但现阶段,我国为努力推动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已开始增持欧元债券和日本债券,2012年底,中国持有日元量由18万亿日元升至20万亿日元,成为日本债券最大海外持有国。

(二)战略性资源投资

21世纪的“世界大战”将是能源大战,因此资源储备是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必须高度重视资源储备的战略性意义。积极扩大高科技产品进口范围,弥补国内制造业的空白,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加强对战略能源等资产的投资,如增加对黄金、石油、稀土等重要战略资源的购买,储备重要稀缺资源,为国家安全和增强国际话语权做准备。

(三)其他金融产品投资

除了实物投资以外,我国还可以通过改变资产组合方式,实现外汇储备收益与实物资产价格挂钩。如利用金融手段,投资于商品基金、金融衍生品、资源行业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投资方式,这样既可以最大程度上起到对冲作用,减少货币损失,又可以实现资产增值。

四、结论

中国高额持有美国国债的情形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面对现实情况,应在保持一定美国国债持有量的基础之上,适量减持美国国债。制定长远的利益战略,高度重视美国国债可能带来的风险,促进外汇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化高额持有美国国债的经济优势为政治优势,加速我国的和平崛起。

参考文献:

[1]袁冬梅,刘建江.中国高额持有美国国债的经济根源与现实动因[J].当代经济研究,2012(12).

[2]梁杰.美债违约几成定局 金融灾难可能降临 美债危机将绑架世界经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7-28(02).

.中国新时代,2012(167).

[4]周辉,高婧达.对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思考[J].2011(04).

[5]陈妍妍.中国增持美国国债的利弊分析[J].当代论坛,2011(10).

[6]路妍,陈宇.美国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3(01).

[7]欧阳晓红.美债绑架中国外储 多元化考量[N].经济观察报,2011-8-15(20).

篇7

关键词:有机栽培;富士苹果;果实品质;香气物质

中图分类号:S661.1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3)10-0063-03

有机苹果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苹果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1]。有机苹果的品质和安全性要远远高于无公害苹果和绿色苹果,是苹果的最高标准,发展有机苹果是我国苹果突破“绿色壁垒”、进入国际高端市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烟台地区有机苹果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通过有机认证的企业、合作社逐年增加。果实香气是果实内在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果实的风味起重要作用[2]。本试验重点研究了有机管理和常规管理果园内富士苹果的品质和香气成分差异,可为有机苹果生产和果品销售提供理论依据[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蓬莱市和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果园进行,该果园位于蓬莱市大辛店镇,面积近1 200 hm2,80%果园按照有机苹果生产要求进行管理[4,5],2011年获得有机苹果认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5%左右;其余部分按常规管理。2012年10月20日,在该果园有机管理区和常规管理区,随机选取20株树龄相近、留果量基本一致的烟富3号品种结果树,在每株树的树冠中部随机采摘套袋和不套袋的富士苹果各5个,各采摘100个果实,放入冷库保存,用于相关指标测定。

1.2 方法

1.2.1 常规果实品质指标在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果树育种实验室内测定。每份样品随机选取30个果实用于测量果实纵径、横径、单果重、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根据果实纵径与横径计算果形指数;利用GY-1型硬度计测定果实硬度;利用LB50T型手持式糖度计测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可滴定酸含量参照GB12293-90,用NaOH滴定法测定。

1.2.2 果实香气成分在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中心实验室测定。果实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测定参照王海波等(2008)[7]的方法:每份样品取3~5个果实的果肉,迅速切成薄片并混匀,在10 ml样品瓶底部加入内标物3-壬酮(0.4 mg/ml)10 μl,准确称取6 g样品放入样品瓶中,用聚四氟乙烯丁基合成橡胶隔片密封。果实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测定分别利用Perkin Elmer Turbo Matrix 40 Trap 顶空进样器和Shimadzu GCMS-QP201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方法:未知化合物质谱图经计算机检索同时与NIST05质谱库相匹配,并结合人工图谱解析及资料分析,确认各种挥发性成分;定量方法:按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化合物相对质量百分含量,并选择3-壬酮为内标进行精确定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和常规栽培富士苹果常规品质分析

结果(表1)表明: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硬度等指标无明显差异,有机果园套袋苹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于常规管理果园的套袋果实;同期采摘的有机果园内套袋和不套袋果实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本试验所采收的试验果实较晚,套袋果实摘袋后均已充分着色和成熟。

2.2 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有机栽培套袋苹果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23种,香气成分总量为22.424 μg/g,其中酯类物质17种,总含量为20.424 μg/g;而常规栽培的套袋苹果中检测出香气物质22种,香气物质总含量为14.611 μg/g,其中酯类物质16种,总含量为13.412 μg/g,有机栽培苹果的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均高于常规栽培。烟富3号品种果实中的主要特征香气[8]2-甲基-1-丁醇乙酸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含量分别为常规栽培的1.37倍、2.60倍、1.23倍、1.50倍和1.76倍。这表明,有机栽培有助于提高果实内主要香气物质的含量,改善果实的风味。

同时,从有机栽培果园的不套袋果实中检测出香气物质27种,总含量为32.077 μg/g,其中酯类物质21种,总含量为30.143 μg/g(表2);1-丙酸-2-甲基丁酯、丙酸乙酯、丁酸-2-甲基丙酯、甲酸环己酯、(Z)-2-己烯-1-醇乙酸酯和3-甲基-1-庚烯-3-醇等香气成分均未从套袋果实中检出;主要特征香气成分2-甲基-1-丁醇乙酸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己酯含量分别为套袋果实的1.44倍、1.63倍、1.60倍、1.63倍和1.48倍。有机栽培条件下,不套袋苹果中的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明显高于套袋果实。

3 结论与讨论

有机苹果生产符合现代社会的消费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消费群体。我国虽然在有机苹果生产方面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有机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研究有机栽培模式下苹果果实品质和风味,对于推动有机苹果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10]。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栽培模式下,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常规栽培管理模式下的果实,有助于生产风味佳、品质好的果品。

苹果套袋在我国大面积使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对提高果实外观品质、控制病虫危害、降低农药残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套袋栽培显著提高了果园生产成本[12]。本试验对有机和常规栽培果园内套袋和不套袋果实品质和香气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栽培条件下,不套袋栽培的果实香气物质种类和含量显著高于套袋果实,果实口感好。但实际调查显示,有机管理模式下,不套袋果实的轮纹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套袋果实,因此,要发展有机不套袋苹果还需进一步研究不套袋管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 考 文 献:

[1] 张 超, 李红涛, 张招喜. 我国发展有机苹果的必要性[J]. 果农之友, 2009,2:6-7.

[2] 李慧峰, 王海波, 李林光,等. 套袋对“寒富”苹果果实香气成分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4:117-121.

[3] 徐贵轩, 宋 哲, 何明莉. 有机果品 苹果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J]. 北方果树, 2008,6: 43-44.

[4]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机产品(GB/T19630. 1~19630. 4-2005)[S]. 2010-02-01.

[5] 林建材, 赵胜亭, 宋秀英, 等. 烟台苹果质量安全管理及追溯查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山东农业科学, 2010,10:21-24.

[6] 郭啸然, 李明月. 华帅苹果的引种栽培表现[J]. 烟台果树, 2008,3:32-33.

[7] 王海波, 陈学森, 辛培刚, 等. 几个早熟苹果品种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J]. 果树学报, 2007,1:15-19.

[8] 段亮亮, 田兰兰, 郭玉蓉,等.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六个苹果品种果实香气分析及分类[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3:50-53.

[9] 刘守贞, 王奎良. 烟台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措施[J]. 山东农业科学,2011,9:126-128.

[10]杜宗绪, 张 洪, 张兆欣. 国内外有机果品生产技术概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7): 1334-1335.

篇8

关键词:GSP气化;文丘里洗涤系统;合成气带灰;磨损;神宁炉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1.032

0 前言

西门子GSP煤粉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1]是国内首套商业化运行的GSP气流床气化工艺。在经历了六年的商业化运行至今,气化装置因气化炉合成气带灰量大、文丘里洗涤系统磨损严重、变换系统原料气加热器和保护床堵塞等原因导致系统停车频繁,严重影响了装置的稳定及长周期运行。因此,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合成气洗涤系统问题的分析及研究,并制定相应技改措施,降低了合成气的含尘量,有效地提高了系统运行的长周期及稳定性。

“神宁炉”气化技术[2]的合成气洗涤系统就是基于此装置的历次技改优化,联合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研发而来,现经神华宁煤煤制油项目运行验证,合成气洗涤效果良好,含尘量小于0.5mg/m3。

1 西门子GSP粉煤加压气流床气化技术

1.1 合成气洗涤系统工艺流程简述

合成气洗涤系统的工艺意图,是通过两级文丘里,由洗涤水对合成气进行强化洗涤,把夹带的煤灰和气相水溶性杂质从合成气中脱除,得到符合变换装置工艺要求的气体。

气化炉激冷室出来的合成气,进入第一文丘里T-101,与泵P-101A/B 送过来的洗涤水,跟合成气按照一定的比值关系,进行强化接触和洗涤。第一文丘里直接连接到下游的气液分离罐D-101。进行气液分离后,合成气进入第二文丘里T-102。带有煤灰的洗涤水,通过管道与第二文丘里气液分离罐出来的洗涤水混合后,排往激冷水罐 。

从泵P-101A/B 过来的洗涤水进入第二文丘里,按照跟合成气流量的比值关系,对合成气进行强化接触和洗涤。洗涤完毕后,第二文丘里直接连接到下游的气液分离罐D-102进行气液分离。之后合成气通过部分冷凝器E-101后进入原料气分离罐D-103。带有煤灰的洗涤水,汇合到总管后送往激冷水罐。

来自于变换装置的工艺冷凝液经换热器E-102预热进入原料气分离罐D-103的底部,保持一定的液位作为缓冲,供往P-101A/B,再到第一和第二文丘里洗涤器作为合成气的洗涤水。正常生产时,如果工艺冷凝液的流量不足,将打开经换热器E-103预热的脱盐水进行补充。

1.2 合成气洗涤系统技改背景

1.2.1 合成气带灰量大,变换系统堵塞严重

根据西门子工艺设计,合成气含尘量小于1mg/m3,但由于气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细灰含量大,合成气带灰严重,合成气含尘量在10-16mg/m3之间,造成变换系统原料气加热器、变换保护床堵塞,导致气化系统停车频繁。

1.2.2 合成气带灰量大,文丘里洗涤水带灰渣大,造成系统磨损严重

GSP气化炉激冷室采用喷嘴进行激冷降温除灰渣,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为细灰含量大,气化炉激冷室的除渣效果不好,激冷室出口合成气带灰渣量较大,造成文丘里洗涤系统洗涤分离后的洗涤水中固含量高,造成排液管线堵塞、阀门磨损,导致气化系统停车频繁。

1.3 文丘里洗涤水系统的技改

基于上述影响气化装置长周期运行的瓶颈问题,对气化装置文丘里洗涤系统及黑水闪蒸系统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

1.3.1 技改内容

(1)第一阶段技改。

1)将原料气分离罐D-103原设计除沫器取掉,增加了3层塔盘。

2)增加一二文丘里分离罐的长度,并内件进行改造,增大气渣分离空间,减少分离罐底部的积渣。

3)一二级文丘里气液分离罐的洗涤水不再进入激冷水罐,改为进入旁路闪蒸进行处理,改善激冷水水质。

4)在气化炉内合成气出口增加折流板[3],合成气从下往上流出时经过由原先一个喷头改为四个喷头的激冷喷头的进一步洗涤。

通过此次改造,合成气尘含量降到了5.0mg/m3[4]以下,达到了预期效果。

(2)第二阶段技改。

1)新增鼓泡塔D-105,通过水浴式洗涤分离气化炉出口合成气中的大颗粒灰,达到初步净化合成气。

2)增加洗涤塔循环泵P-101C。

3)将原料气分离罐D-103改造成洗涤塔,具体将原料气分离罐筒体加长2.4米,同时内部新增三层泡罩塔盘,每层塔盘安装有393个泡罩,以进一步提高除尘效果。

4)一二级文丘里气液分离罐的洗涤水不再进入旁路闪蒸,改为直接进入洗涤塔。

5)泵P-101出口的洗涤水不在做为一二级文丘里洗涤器的洗涤水,而是进入鼓泡塔对合成气进行洗涤,一二级文丘里洗涤器的洗涤水改为黑水装置循环水泵过来的高压循环水。

通过此次改造,合成气尘含量降到了0.5mg/m3以下,达到了预期效果。

1.3.2 技改流程

气化反应产生的合成气首先进入鼓泡塔中,在水浴中将合成气中所带的大颗粒的灰和少量细灰除掉后,进入两级洗涤系统,再经过部分冷凝器后进入改造后的洗涤塔D-103,然后进入变换装置,达到除去合成气中灰尘的目的。洗涤塔中的洗涤水通过泵送至鼓泡塔作为合成气洗涤水,鼓泡塔黑水直接排往闪蒸旁路处理。

文丘里洗涤系统改造后,黑水处理系统相应处理量增大,因而也进行了相应改造。

2 神宁炉合成气洗涤系统

2.1 神宁炉合成气洗涤系统工艺流程

在西门子GSP气化装置合成气洗涤系统的基础上,研发了神宁炉合成气洗涤系统,该系统中激冷水通过气化炉激冷室激冷环旋转喷出,对燃烧室出来的高温原料气和激冷室设备本身进行冷却、洗涤,洗涤后合成气通过下降管进入气化炉激冷室水浴中鼓泡逸出水面,进入一级文丘里与高压循环水混合增湿后,在文丘里气液分离罐分离除尘分离出粗煤气中大部分灰渣后,再进入二级文丘里与高压循环水混合,润湿的粗煤气进入合成气洗涤塔水浴,合成气进入合成气洗涤塔后分别经过高温循环水、变换凝液充分洗涤后从合成气洗涤塔顶部将灰含量降至0.5mg/m3,最后进入变换装置。

2.2 神宁炉合成气洗涤系统的优势

(1)与西门子GSP气化装置相比,神宁炉取消了鼓泡塔,在气化炉内增加下降管,气化炉燃烧室高温合成气和熔渣经下降管进入激冷室水浴,经水浴冷却除尘的合成气尘含量低至3mg/m3.。

(2)神宁炉气化装置采用一级文丘里+分液罐+二级文丘里+洗涤塔分级洗涤的工艺,洗涤塔出口合成气尘含量小于0.5mg/m3,与西门子GSP气化装置相比,取消了二级文丘里气液分离罐和部分冷凝器,二级文丘里洗涤器直接与洗涤塔法兰连接,节省了设备的布置空间和成本。

(3)神宁炉气化装置的洗涤塔分粗细段和精洗段,洗涤效果好于西门子GSP气化装置改造后的洗涤塔,且进行合成气精洗的高压工艺水主要来源于各等级蒸汽产生的凝液,在凝液回收利用方面亦优于西门子GSP气化装置。

3 结论

神宁炉气化技术的合成气洗涤系统是一种高效的洗涤系统,通过激冷室下降管水浴冷却除尘后进入一级文丘里+分液罐+二级文丘里+洗涤塔的工艺使进变换装置合成气尘含量小于0.5mg/m3,在工艺流程、设备上更优化,既保证了技术性能的稳定,也满足了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又通过回收各等级蒸汽凝液而节省了脱盐水用量,减少了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姜永.GSP气化技术运行改造[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120-120.

[2]汪建寿.现代煤气化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综述[J].化工进展,2016,35(03):653-664.

[3]井云环,张劲松,杨英. GSP气化工艺工业应用中的技术改造 [J].现代化工,2013,12(33):102-106.

篇9

关键词:比较优势;国家竞争优势;联系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02-04

一、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

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演进体现出来的。

大卫・李嘉图在发展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模式的研究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出发点。在李嘉图看来,比较优势是不同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机会成本差异,该差异的来源是各国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率差异。然而,这一理论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假定两个国家的两种可贸易产品的生产都只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且给定生产要素(劳动)的供给;二是李嘉图是假设了而不是解释了比较优势的存在。由此可见,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一种静态分析。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导致了国际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赫克歇尔―俄林把李嘉图的单要素模型扩展为一个包含两要素的模型,从国与国之间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在一系列严格的假定条件限定之下指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充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简言之,在一个只有劳动和资本两要素的模型中,劳动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相对充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个定理说明要素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贸易利益。

但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假设条件仍然把其限定在静态分析的范围内。这也预示着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化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分两个阶段向三个方向来进行理论演绎。

第一个阶段是从要素禀赋和要素禀赋的变动上考察生产要素成本变动对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影响。这方面有两个演进方向:

一是在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条件下,通过商品流动对要素流动的替代的分析和放松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的假定,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在H-O定理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罗勃津斯基定理[1]。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指出,即使生产要素只能在国内各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而不能在国与国之间流动,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以致两国的所有工人都能获得同样的工资率,所有的资本(或土地)都能获得同样的利润(或租金)报酬,而不管两国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模式如何。其原因在于商品流动替代了要素流动对要素价格产生了影响。英国经济学家罗勃津斯基发现,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使密集使用其它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显然,要素禀赋的变化既来自一国资源配置变化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来自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上两个定理明确地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一条动态化发展路径。但是,对于比较优势如何动态演进并没有论述。

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二条演绎路径是在各国的要素丰裕度既定的条件下,把产品生产不同“生命周期”的要素密集度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1]。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会造成对生产要素的不同需求,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动而转移。当某种产品处于发明阶段时,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充足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当新产品的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产品从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转移到资本和熟练工人充裕的国家。随着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第三个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其重要性,而劳动力成为决定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在一国要素禀赋结构既定的前提下,通过要素组织管理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影响来考察产品差异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形成了比较优势的第三条演进路径。

比较优势理论的第三条演进路径是在一国的要素丰裕度和产品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条件下,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发展。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把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投资与竞争战略融合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他认为,一国竞争优势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要素推动阶段,国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源密集型的产业;第二个阶段为投资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愿望和投资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资本和熟练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第三个阶段为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国家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愿望和能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一般是高新技术产业和经过高新技术产业改造过的传统产业;第四个阶段为财富推动阶段,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一个国家和企业在过去积累的财富,在这个阶段,企业创新、竞争能力开始下降,产业竞争力衰退。显然,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理论渊源,构成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的第三条演进路径。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三条动态演进路径可以看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已把不同国家不同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有机地综合在一起。不仅继承了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观点,而且揭示了非自然禀赋产生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进一步扩展了比较优势理论。因此,竞争优势理论实质上并未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仅用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解释国际竞争力都难免有失偏颇,都将会误导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如果我们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内部一致的理论分析框架,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国家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差异

比较优势理论演进的两个阶段三个演进方向构成了比较优势理论动态化的完整发展链条。如果把第一个阶段称为动态比较优势阶段,把第二个阶段称为国家竞争优势阶段,这两个阶段在一脉相承的基础上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1.比较优势来源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而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组织管理的变化。比较优势源自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度的变化。在产品生产的要素密集度既定的前提下,商品贸易替代了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如果假定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的作用或者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的流动改变了一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和资源配置状况,从而导致比较优势的转化。

国家竞争优势来源于生产要素组织管理的变化。为了创造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企业唯一的选择是进行持续的投资和创新。因此,一系列有利于企业的持续投资和创新的要素条件对企业创造高层次竞争优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条件。波特提出“钻石体系”模型来描述这种投资和创新环境所需要的要素条件及其与比较优势所需要素条件的区别。“钻石体系”包括四种主要因素:(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包括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

按照波特的分析,为了形成低层次的竞争优势一般并不需要钻石体系的全部因素来配合。通常,低成本竞争优势仅仅需要具有足够丰裕的初级生产要素就能够形成。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来建立生产的规模经济从而取得成本上的优势是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另一个常见来源。但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的建立则需要钻石体系中的各种因素相互配合才能够形成。比如,高层次人力资本、专业化的研究机构、优良的基础设施为企业的研究发展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要素条件;国内市场上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以及激烈的同业竞争为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活动提供了足够的压力和刺激;最后,同样拥有竞争优势的供应商保证了设备和原材料的质量。

通过其“钻石体系”模型,波特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在此之后,波特将这一企业竞争力理论发展成为一种经济发展理论。按照波特的逻辑,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其国民取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于该国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率水平。既然只有发展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高层次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就同样取决于该国的企业能否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了。这样,波特就将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比较优势是低成本的资源型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是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2]。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是以要素丰裕为前提的,来源于特殊的资源优势(较低的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其他竞争者使用较低的成本也能够取得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发展规模经济等。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原理遇到了挑战。比如,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理论不能回答不利的生产要素何以能够造就新的经济增长点。它无法解释黄沙遍地的以色列为什么能成为高效农业和相关产业的生产者。土地资源稀缺和自然资源稀缺的中国温州为何能率先步入市场经济的行列。再如,按照低成本的资源型比较优势原理,大量的国际贸易应当发生在具有资源差异的国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绝大多数贸易恰恰发生在条件相当的发达国家。其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可以产生大量的新产品、新工艺,在更高的层面形成新的相互依赖关系,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和供给。因此,现在的国际竞争不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低成本的资源型竞争优势,而是基于产品差异型竞争的国家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则是一种“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是建立在通过对设备、技术、管理和营销等方面持续的投资和创新而创造更能符合客户需求的差异型产品上。产品差异型竞争优势之所以被称为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因为:(1)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成功的差异型竞争优势通常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因而代表更高的生产率水平;(2)与低成本竞争优势相比,差异型竞争优势更难被竞争对手模仿从而更有可能在长期中保持下去;(3)政府和机会是影响国家竞争优势的两个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影响钻石体系四种核心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而达到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目的。同时,新的需求、新的技术出现等机会因素则为落后企业追赶先进企业提供了最佳的时机。

世界著名的战略竞争专家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往往以最新的技术发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流程,以弥补资源的不足。他断言,技术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完全淘汰传统生产要素,至少也可以相当程度地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例如,具有弹性的自动化系统带来小量、多样而机动的生产方式,减少了许多产业生产中的劳动因素,创造和掌握新技术比低廉的工资更重要。故此,在20世纪80年代,制造商的生产线通常是往高工资而非低工资的地方移动。波特的结论是,比较优势原理所以能在18世纪、19世纪风行,是因为当时产业粗糙,是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原理在今天所以遇到了挑战,是因为产业的提升和科技的进步。

3.比较优势的转换路径是由高层次优势向低层次优势转换,国家竞争优势的转换路径是由低层次优势向高层次优势转换。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这个理论作为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一个特点是产品要素密集度的动态化,而且这种动态变化是基于产品自身属性的,因此是内生的动态变化。论证了比较优势的转换路径是由高层次优势向低层次优势转换。

针对一系列比较优势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波特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用他的著名的“钻石理论”给予新的解释。钻石理论是由四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一个体系,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其中生产要素(指高层次生产要素)处于主导性地位。这四个因素分布于一个菱形图形的四角,恰如一枚钻石,故称“钻石理论”。波特认为高级生产要素是可以培养的,在高级生产要素的培养中政府起着关键作用。他指出,政府最传统也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创造和提升生产要素,其中包括拥有熟练技术能力的人力资源、基础科学、经济信息和基础设施等。一个国家要从生产要素中获得优势,现在拥有什么资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一套能够提升生产要素的机制,即生产要素的组织管理。波特实际上告诉人们,一个是具有激励性的制度,对于高级生产要素的脱颖而出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这样的机制,创新和培养就可能是一句空话。

无疑,波特的理论解释了科技发达的国家经济何以发展的事实,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对于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我们,极富启发意义。也就说,我们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生产要素,而且要注重高级生产要素。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是从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此后再上升到更高的阶段,例如高级生产要素起主导作用的阶段。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无疑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我们无疑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寻找与市场的契合和对接。即使是“粗糙”的产业,只要这些粗糙的产业依然为社会所需要,就证明其还有盈利空间。发达国家可能恰恰超越了这个阶段,没有这一方面的优势。优势永远是比较的,或者说是比较而言的,因而只有合适的经济结构才是有效的经济结构。只要我们具有这一方面的优势,只要这样的优势在国际比较中还有一席之地,我们就完全有理由把它做得更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提升生产要素,还要有有效的竞争。因为,有效竞争是提升生产要素的杠杆,而一旦讲到有效竞争,平等进入就成为了关键。平等进入和有效竞争是迈克尔・波特考察了十个经济发达国家后得出的带有普遍性的政策建议。没有平等进入,就没有有效竞争。没有有效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的魅力。对于中国而言,要特别关注非公有资本的平等进入。

4.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使得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是输入性比较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则是创造性的原发性比较优势。产品周期理论使得比较优势理论进入了动态化分析阶段。同时,在产品生产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的密集度不同,这对发展中国家确定自己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何种阶段参与国际分工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东亚的发展中国家吸收美国、日本传递下来的产业,采取所谓“雁行结构”的方式进行发展,加上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被誊为“经济奇迹”。但是,发展中国家由此所获得的比较优势是输入性比较优势,这是值得发展中国家注意的。

波特通过其“钻石体系”模型,解释了一个国家的企业(或行业)如何取得持久的国际竞争能力。按照波特的逻辑,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使其国民取得较高的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则决定于该国企业(或行业)的生产率水平。既然只有发展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才能够使企业获得高层次的生产率水平,那么,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就同样取决于该国的企业能否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了。这样,波特就将其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在一起并最终将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因此,国家竞争优势则是创造性的原发性比较优势。

三、几点结论

1.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一定具有比较优势,良好的要素禀赋条件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两者是一致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脱离比较优势去培育,但其形成过程漫长而成本高昂。如果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则可以大大加快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进程。

2.竞争优势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发展,具有综合性。产业尤其是相对落后国家的产业,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也能得益,但国际贸易利益份额将会越来越少,而且得到的是眼前的静态利益。因为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比较优势已不能直接形成竞争优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利益,必须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将产业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才能改善不利的贸易条件和提高国际竞争地位。而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是资源、资本、技术、政府等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国家竞争优势战略的发展具有变动性。一国贸易发展战略选择和相应政策制定尤为关键,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结合有助于推动产业高度化发展,也有助于形成传统优势产品(即使是低位产品)的垄断优势,逐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根本上取决于国内要素禀赋的变化,要素禀赋升级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波特认为,在竞争优势战略发展的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和创新推动阶段竞争优势是不断上升的。但第四阶段即财富推动阶段很容易产生惰性,反而有可能被后来者超越。

4.实施国家竞争优势能改变按比较优势贸易的利益格局,具有可持续性。按比较优势分工的国际贸易格局有利于产业高度化的国家,而使产业低度化国家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境地。比较优势陷阱之所以形成,一是比较优势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在国内具有优势的产品不一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二是比较优势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可以形成竞争优势,但在现实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三是现有贸易条件有利于产业高度化国家,其维持固有贸易格局的愿望日益强烈,因而,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固化已有的贸易利益格局。

实际上从罗勃津斯基定理的推论中得出要素禀赋的变化使比较优势具有动态性质。将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向国际竞争优势转换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10

摘 要 我国的煤炭企业中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占有很大比重,混合所有制发展不够充分,如何深化国有煤炭企业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中,加快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这是国有煤炭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煤炭企业 混合所有制 策略研究

一、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必要性

(一)国有煤炭企业应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可以有效促进企业内部的股权运营,进而改善国有资本的分布结构、质量效益,克服国有资本独大、国有资本流动性不强等问题,弱化和减少对资源的行政性配置,以经营体制的转变深化国有煤炭企业的改革,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煤炭企业产权结构优化

发展混合所有制,可以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进一步完善产权自由流动机制和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实现资本、股权的优化配置,同时,从发展趋势看,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可以极大地吸引社会不同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使之相互渗透和相互贯通,形成新的产权配置结构和经济形式,充分发挥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实现国有煤炭企业战略转型

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采取横向联合、联营、集资、入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非国有资本进入国有煤炭企业的投资项目,可以有效调动非国有资本的积极性、盘活国有资本存量闲置资产,形成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格局,提升国有煤炭企业的市场风险抵御力,实现转型发展。

二、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问题所在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多元化发展吸引力不强

近几年,国有煤炭企业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延伸煤基产业链,在电力、煤焦化、建筑建材、煤机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许多煤炭企业在内部产品结构中,煤炭等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较大,短期内以煤炭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难以转变,且由于专业人才资源匮乏、科学技术水平制约等因素,导致新发展的项目在产业链中没有位居中高端,整体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导致对非国有资本的吸引力不强。

(二)体制不够完善,接纳非国有资本认知度不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国有煤炭企业一直存在着“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造成国有煤炭企业的传统定式,对非国有资本的认知度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决策随意化、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在参与投资开发过程中存在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使国有煤炭企业在认识上对非国有资本的进入有一定的排斥性。

(三)资本市场不够完善,资本流动不够充分

间接融资在大多数国有煤炭企业的融资结构中仍居于主要地位,直接导致了企业融资风险增大、融资效率降低和资金流动不畅。从资本市场看,国家已对非国有资本放宽、放开了投资领域,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技术、政策,资本流动性不够充分。再加上煤炭行业特点,资本的进入、退出周期长,导致流动慢。

三、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策略研究

(一)完善融资管理平台,优化内部资本结构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过程中,国有煤炭企业要完善自身体制机制,为不同性质资本之间的混合提供有效的运转“平台”。企业可以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出资组建财务公司,以实现了企业内部资金的统一结算、统一运作、统一管理,这样方可有效实现金融资金的整合,拓宽了融资的渠道,进一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资金的内部融通,降低整体对外负债水平和融资成本。

(二)放宽资本准入,激发各种资本的活力

国家及各省市通过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消除各类资本流动障碍,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动力更足,让各种资本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国有煤炭企业本身也要从内部制定相应的措施,在开发新的资源、发展新的投资项目时采取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等形式积极吸收非国有资本的投资,双管齐下,从根本上消除政策执行中的附加条件,吸引非国有资本流入,实现优势互补。

(三)提升产权管理水平,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母子公司制度要求,根据不同资本在新开发项目中投资或持股比例,明晰产权。其次,要加强对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的产权关系、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合法性、经济效益和企业权益分配等方面的审计监督。同时,针对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的形成及其治理结构,缩短产权链条和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通过规范国有股东行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产权部分实施有效监管,避免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国有产权管理中可能出现的低价转让、国有股权益缩水或被稀释等问题,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是改革的趋势和要求,要克服认识上、体制上、机制上的障碍,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升级中实现各种资本优势互补,迸发出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