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范文
时间:2023-03-19 12:5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己与母亲记忆深刻的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耿翔;《马坊书》;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I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18-01
陕西诗人耿翔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以《淡紫色的苜蓿花》在《诗刊》上崭露头角以来,出版有《岩画:猎人与鹰》(1989)、《望一眼家园》(1991)、《母语》(1993),九十年代远离乡土,隅居古都西安,出版了《西安的背影》(1998)、《众鸟之神》(2004)、《采铜民间》(2007)、《长安书》(2009)、《大地之灯》(2012),三十年来笔耕不辍。新作《马坊书》的出版,成为近期的重要收获,也是诗人创作生涯的一次质的超越。《马坊书》是一部随笔集,没有目录,没有标题,全文用序号将60章随笔连缀而成,以真切的生命体悟和浓郁的忧伤情怀从细节处展开乡土叙事,以敬畏之心实现对故土的精神皈依。本书中大量的细节描写,令人记忆深刻。
诗人曾说,“如果细读我的诗,视角都选取得比较讲究,特别是切入的时候,比较绞尽脑汁。诗歌中大的抒情,我是用大量的细节、画面、节奏来完成的。”诗歌如此,散文亦然,作者是一个过于关注细节的人,“我想在我的这部零散的《马坊书》里,把多年藏在心头的,那些有关这块土地的细节,尽可能的用文字再现出来,算是我在土地一样的纸张上,为自己种出的一些粮食。”可以说《马坊书》是细节言说的胜利。
其实,这是一本关于父母亲的记忆的书。“我以为这篇要专写羊,写着写着,又写到父亲了。事实上,能在我心里扎下根,又与马坊有关的哪一样事物里,没有父亲的影子?”马坊的一山一石无不浮现着父母的身影,马坊的一草一叶无不滚动着父母的泪珠,马坊的一切,无不浸染着父母的气息。而关于父母亲的记忆,全部用细节来体现。
首章中,马坊,一个在《诗经》里被叫作豳风的地方,作者始终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我对马的欣赏,就像是对父亲的欣赏。在许多时候,目光沿着马鬃滑落,一直滑落到它毛色最光亮的脖子上。”“我捕杀过飞鸟,但我从未抽打过这匹栗色的马一鞭子。与所有爱马的人不一样,我最爱马那很有力量的脖子。在我的经验中,父亲的脖子和马的脖子一样,是最有力量的部分。父亲把那么重的担子,放在肩上走几里路,脖子依然是昂挺的。”“我摸过躺下的父亲的脖子,那时一种赛过土地的粗糙。我以为他身上惊人的力量,就藏在这些粗糙里。”至此,马的脖子与父亲的脖子,马的力量与父亲的力量之间的隐喻关系已显而易见,作者喜欢马的脖子也就找到了全部理由。
在《风为什么呼啸》(《马坊书》之6)一文中,作者是这样描写风的:“它轻吹一次,要让劳动者雇劳动的快乐,它猛吹一次,要让劳动者记住劳动的庄严。我更确信,那些吹在父亲背脊上的风,才是大地上真正的风。”而作者擅长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说明:“我看得最动心的,是父亲背着一大捆高粱,逆风走路的样子。那时的父亲和风迎面挤在羊肠小道上,风想穿过父亲和他背上的高粱捆,父亲想穿过风在狭路上的凌厉。而风的凌厉,像在父亲的背上,点着了那捆本来就燃烧着的高粱。”表面上写的是风,其实父亲逆风而行的坚强早已让我们泪盈双眸。
诗人懂得牲口、土地之于生命的真正内涵,一组组画面的拼接与回放中,牵动我们的是诗人细腻而多感的情怀。诗人深深地领悟着阳光、雨水和土地的赐予,并用足够的安静去聆听自己的内心。“在这块以粮食养生的土地上,不管发生什么,写在农历上的季节,都会为劳动者打开一扇命门。”这一切都是从沉潜中获得的,沉到土地深处,沉到记忆深处,沉到时间深处,沉到生命深处,直至回到1958年最初的那个自己。“一生在乡村,热爱命运的母亲,收割完最后一垄麦子,也把我收割在她的衣襟里。”
耿翔是一个将身躯俯向大地,去叩问每一片草叶上的灵魂的人。马坊漫山遍野的物事,几乎全被收入书中。试看:马,羊,狼,鸟声,虫鸣,二胡声,高岭山,灰堆坡,风,水,石头,石碑,山沟,土地,草叶,苜蓿,荞麦,油菜花,槐花,葵花,棉花,豆子,土豆,小麦,米香,镰刀,蓝花土布,马灯,药锅,盐甚或土地的黄昏,霜降等等全都雀跃登场。通过作品,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对于日常乡土生活的高度关注,仅仅用“怀旧”或“思乡”来概括,是肤浅的。诗人深知那些凡俗的物事、家常的情景中所蕴涵的恒久的意味,在诗意追寻中,日常经验与乡土物事最终以一种朴素的生动,深切地感动着我们。
诗人用力的弥合了文字与马坊间的距离,收获了一村的土色,大把的诗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真情;涵养;课堂;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就是让孩子常记那些最美的记忆,常梦那些亘古的笑容,常思那些予人香暖的爱与关怀。听了春燕的课,觉得整个课堂形式虽然组织得并不是十全十美,但课堂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一节课下来,我很震惊,高一的孩子竟然如此优秀!他们竟能将这几篇文章读得如此深透。那些篇精彩的读后感,难道真的出自他们之手?
春燕说:“请相信我的孩子,我一无所长,但我一直以来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上去,因为真诚,所以孩子们信任我;因为真诚,所以孩子们喜欢语文;因为真诚,所以孩子们热爱生活。所以千万不要忽略孩子们的感情,这种感情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我在惊诧于孩子们优秀表现的同时,也为春燕的成熟感到震惊——原来,并非所有的东西都是徒劳的——那一野边陲,原本就不需要我们到达。只要天边有一道亮色,这何尝不是一种心安呢?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春燕上课时的笑容和她与每一个孩子交流的眼神。以前总觉得她上课比较拘束,原本轻松的课堂总显得有些生涩紧张,但这一次,春燕完全放开了。在她眼里,似乎再没有那么多压力与羁绊——是什么让她如此轻松?是她的自信!是她的真诚!是她对孩子们的每一份投入!其实,有时候我们要更真诚一些,更亲和一些,更投入一些,心到孩子中间去了,身边一些影响教学的负面因素自然也就没有了。心无旁骛,把真情泻在孩子们身上,这才是我们课堂的基础。就像创作一幅油画一样,先要刷好胶、打好底,任何粗制滥造的底都是养不出好画的。
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春燕非常擅长展示孩子们的成果。纵观整个课堂,春燕展示了好几位同学的读后感,譬如黄展滔、王平和刘慧茹等等。当那些同学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的时候都很激动,其他同学也非常羡慕。后来我也到学生中间调查了一下,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被展示出来,他们也会为了这样一种“荣耀”而努力。如果我们的孩子都有了这样一种创作的兴趣与冲动,那还何愁孩子们不愿动心去思、动笔去写呢?
春燕准备得很充分,这一点也让我感受非常深刻。现在到处都在讲高效课堂,但说实话将这种提法原原本本地搬到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并不太合适。真正有效的语文其实在课外。春燕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比较好:她提前将相应的阅读材料(三毛的《紫衣》,纪君祥的《黑发》,龙应台的《目送》)发放给了学生,并让学生精读,然后写上一段两百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一点做得非常成功,如果我们把三篇阅读完全放到课堂上去,也许学生一节课仅仅只能读完,而没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她这种将语文课延伸到课外的做法再一次提醒了我们: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有效的、提纲挈领的引导,要想真正提高语文,必须要让孩子们在课外、在生活中去下功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察一位语文老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是这位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春燕的学生能够在课外去做那么多事情,足见她在这一方面的成功。
最后一个让我感受颇深的是她在课文结束的时候带着自己的感情将《目送》朗读了一遍。这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以前我们的阅读课总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在今后的阅读课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自己的情感去领受文本中的情感,然后与孩子们产生一种共鸣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那几篇文章——
紫衣没有了,但那些印在紫衣上的梦却不能没有。同学会?是的,母亲为了自己的梦追逐着属于自己的青葱岁月,然而那一场雨,那一辆消失在眼前的军用卡车载走了她对自己青想的最后奢想,多年以后,她呼天抢地的叫喊声没有了——孙子,只有自己的孙子才是自己的念想——梦呢?童年的梦呢?所深深爱着的童年的梦呢?难道风烛残年的时候便只能将曾经热望的梦想抛却?不,我们本该记得曾经那一陲野际——虽然渐行渐远,但我们亦曾感过、亦曾爱过、亦曾追逐过!人生本该释然,梦里千回,此生虽不可得,常记在梦中如何?
春燕的课让我明白,我要告诫我的孩子们:用爱去记住生命中本该记住的,用心去拥抱痴梦中所追恋的,用真诚去善待周围所深爱的——即便,有些东西我们一生都不可得。
母亲的头发,发里的纱袋,纱袋里的那一拗深情——那是一种寄寓,一种为爱者铭记的寄寓。如果没有母亲藏在纱布袋的日积月累的谷黍,“我”何以在饥馑中走向成熟?如果没有母亲藏在纱布袋里的日积月累的执守,我何以在熟睡中突然清醒?
是的,有一种爱需要永远地藏在别人最不易记起的深处。即便深处最终变成彻底的沙漠——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们记起了我,请走到我的心间,真切地说:“你的悄无声息,是我人生最大的寄寓。”
我又想起龙应台的《目送》——“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是吗,不必追的!一切爱的关怀,一切心的寄寓,一切看似虚幻但却真实的努力,都是我们一个人送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送走第三个人,第三个再送走更多的人——如是而已!
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我们要将这种寄寓一直传递下去——因为这一切,可能影响别人一生!
是春燕的课让我再一次品悟到了人生。作为一名老师,我怎能不将这种人生中看似在天陲、实则在我们心中的生命的意义传递给学生呢?
篇3
说起腊肉,每个人都很熟悉,也会有点谗馋的感觉。腊肉虽然看上去黑黑的,但真的品尝起来,却有一番说不出的美味,特别故乡的腊肉,更是记忆犹新。
故乡自古以来,腊肉不仅是新年到来每家都必须准备的美味食品,也是老少皆宜的节日大餐亮点部分。不管是物质供不应求的时代,还是如今家家富裕,人人有钱的新农村。这个活动一点没有变化,依然遵守着这样一个传统习惯。
腊肉于我,不仅有很多值得回忆的故事,故乡的腊肉,更有很多值得记忆的味道。
记得每年,故乡春节来临,每家都会养着一头大肥猪。新春到来,就会在临近春节的时候宰杀这头辛苦饲养了一年的肥猪。宰杀肥猪,往往是农村对于新春最真挚也是最热烈的活动。春节到来,经常会听到乡村上上下下肥猪撕心裂肺的叫声,也会看到炊烟到处升起。那就是人们正准备新年的最隆重礼品,宰杀肥猪过年了。
肥猪宰杀之后,就会一块一块的把肉分割开来,然后撒上盐腌制一到两天,最后用支架支撑起来。下面用燃烧的木材进行烘烤,火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木材选择也有讲究,不是什么木材都可以用来腌制腊肉,一般都需要材质较好,或者是没有毒烟的木材。慢慢的不愠不火坚持烘烤一天左右,真正的故乡腊肉也就水到渠成,香味不断四处飘散,腊肉的锻制也就成功了。
这样烘烤出来的腊肉,不仅透露着一种浓浓的肉香味,吃在嘴里还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回味感。可谓是无数年遗留的习惯,就这样在农村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故乡当然不是时时刻刻都如现在一样值得回味的,即使是腌制好的腊肉,也不是像现在一样丰盛。
过去的故乡很穷,那时真正吃得起腊肉的人家户不多,除非在地方确实有头有面。否则,很多人家都是春节过了之后,也就没有看到腊肉的影子了。我们家也是这样。
记得母亲经常爱提起的一件事,就是牵挂自己儿女一直没有得到过足够的腊肉吃,从而一直内疚地记起过去的岁月故事。
由于故乡的封闭,勤劳的父母亲,一生奋斗也只能守住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空间。即使有缜密的思维,以及小心翼翼的性格,依然逃不出过去农村“儿多母苦”的局面。
为了我们读书,父母起早贪黑,我们家经常七八年宰杀不起一头肥猪。于是很多年来,腊肉对我们,想吃也只能是一个奢望。就是新年到来,象征性的买回一些生肉,经过一定加工变成腊肉,可春节过完了,腊肉一般也就吃完了。
于是,一年里,基本不会有腊肉的身影在我们家出现。偶尔闻到腊肉香味,也是邻居或者其它地方传来。腊肉,似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就是一道让人无法解馋的美味。
记得一次深刻与腊肉有关的故事,那是我们几兄弟还在读书之时。那时,我已经进入高中了。一个春节之后,为了筹措我们的书学费,父亲跑了很多地方亲戚去借,一直跑了三天,也没有谁愿意借给父亲一分钱。因为亲戚们觉得,我们已经长大了,就不应该拖累父母,就应该出去打工挣钱养活自己。
可父亲是一个倔脾气,他一直认为农村读书才有出路,打工不仅挣不了多少钱,也许出去我们一生都会被荒废在外面。所以再苦再累,他也要抚我们读书。但是面对着几弟兄的学费,那天父亲确实思考了不少。
在外跑了三天借钱,一直都没有收获,眼看我们开学的日子就要来临了。父亲也是一直闷闷不乐,我们更是一筹莫展,更是没有一点办法。父亲回来之后,晚饭没吃就倒头睡了。
恰逢春节过了没几天,母亲原本留两坨腊肉过元宵大年。因为元宵过了之后,我们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回学校去了。母亲的想法,就是元宵到来之时,一家人好好美美味味的吃一顿腊肉。新年过了之后,也就要各奔前程了。
父亲回来之后,母亲也没有问什么?只是看到母亲曾经把挂着的腊肉拿下来掂量了一下,然后就放回去了。
第二天,我们没有看到父亲,也没有看到挂着的那两坨腊肉。因为那对于我们来说,那可是元宵节再次享受美味的焦点。直到第三天,父亲回来了,父亲疲惫的身子没有前两天“猥琐”,相反脸上的笑容多了一些。
元宵节到来时,我们以为盼望已久饱餐一顿腊肉的机会来了。可到了晚上,一直没有看到母亲准备这盘菜。对于我们来说,那可是关注了无数次了的。吃饭的时候,我们看着桌上的菜,可就是一直没有腊肉的身影。
后来母亲发话了,她对我们说,原本想着你们都要出去读书了,我们一家准备要好好把剩下的腊肉吃了的。但是因为你们书学费,父亲为了求人,已经把腊肉作为礼物送人,然后借钱作为学费了。母亲边说,可以看出母亲也是很难过的样子。我们几弟兄就面面相觑,原来为了我们读书,父母的用心良苦,实在让我们无地自容。
腊肉对于我们,真的就是这样重要。后来父亲说,如果不提点礼物去送那亲戚,他也根本不借钱给父亲的。为了我们的前途,父母宁愿舍弃美味,舍弃生活,舍弃我们梦寐以求的腊肉,也要给我们争取读书的机会。现在想起来,不仅真的让人感动,也让我们几兄弟永远无法忘怀。
故乡腊肉,它不仅是一道美味,也不仅给我们带来动力,故乡腊肉与我们真是有不解的缘分故事。
篇4
《意林》总是选取短小而精悍,意义隽永的文章。
内有励志人物榜、心灵鸡汤、成功钥匙等栏目。
我最喜欢世间感动栏目的文章,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我过目不忘,深深地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第8期的《母亲的海》一文,深情讲诉一个母亲在十个孩子同样头戴演出面具的情况下,凭孩子平时被扎疼时甩甩左手的习惯动作,准确无误地认出自己的孩子。
这样的故事。
掩上书页,我竟然愣在那里半天,缓不过劲:一股震撼的力量慢慢地从心底蒸腾,慢慢地蔓延到全身。
刹那间,我恍然大悟:母爱就在细节。
原来,原来,妈妈的爱就藏在那关注的眼神中,就藏在那絮絮的唠叨中,就藏在那轻掖被角的温柔中,就藏在那貌似严厉的深情中,就藏在那让人勉强忍受的拥抱中母爱深如海,我们是海中小小的船人,永远走不出这片深邃的爱的海洋。
《意林》带给我是心灵的洗涤,是心灵的震撼。
读《意林》真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
最近,林老师为我们发了一本书,名叫《意林》。
这本书主要讲了很多个小故事,这一个个小故事能告诉我们很多道理。
在这些小故事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妈妈是我的心里整容师》这篇文章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小女孩儿,小时候很漂亮,妈妈是舞蹈学院的老师,有很多漂亮的舞蹈服,而这个小女孩儿,从小就生活在大人们的夸赞中,很臭美。
而这个女孩儿的妈妈认为太臭美,对这个小女孩儿不好,所以把她送到军校去,最后,这个小女孩儿成为了很著名的舞蹈演员,还演了《丑女无敌》中的林无敌。
我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是因为文中这个小女孩儿的小时候和我很相像,都是再大人们的夸赞中长大的,蜜坛子里泡大的,所以很骄傲,做什么事都要与众不同。
而我真正佩服的是这位母亲:这位母亲是教舞蹈的,孩子臭美没什么大不了,可是他却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看到孩子有这个错误就上去制止,他知道如果孩子养成这种习惯就不好了长大以后高傲的和一只孔雀、天鹅,不合群、没朋友、也没有公司要,这一辈子可就完了!小时候易改,但是大了,就不好改了。
于是她不顾家人们强力的制止,也不顾小女孩儿的不情愿,他硬是把这个小女孩儿送进了军校训练。
篇5
每一分,每一秒,那汩汩流动着的,不仅仅是你身体里的血液,也是你存活的生命源泉时间。听,一丝丝抽尽,缓慢却又急促,带着你,由青春步入衰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时间为题演讲稿2021,感谢您的欣赏。
时间为题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间,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迷惑性的了!它走得有条不紊,却不会因你的停歇而停止!它看似走得很慢,但在缓慢的背后,却深藏着震撼的力量!好好地感悟时间吧,体会它给一切带来的难以想象的变化!
秋收的时间再次来临,不少“麦客”一大早就在村里揽生意,但今年不同往年,一辆辆崭新的收麦机已取代人工。因此,不少“麦客”都丢了饭碗。我不禁叹息时间所带来改变之巨大。
早上刚刚洗刷完毕,就被一阵敲门声所打断。原来,又是一波“麦客”想揽生意。先前父亲已经拒绝了不少“麦客”,家中已购买“收麦机”,自然用不着他们。可我还是不忍心拒绝,看他们背着工具转了好几天,想必一个生意也没揽到吧!于是,我背着父亲,让他们去自家另一片地割了。
远远望去,我们熟练的拿出工具,弯下腰,抓住一分一秒的时间,埋头苦干,但如今的他们好像已经力不从心,手臂挥舞的再快,也赶不上庞大的机器;步伐移动地再快,也比不了机器高速转动的轮胎。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现代化机器的时代已悄然走来,“麦客”们会因时间的变迁而无用武之地。一瞬间,时间震撼了我,我禁不住停下来细细地感悟它,体会它。它走得太快啊!它能化成一股春风,使春日复苏;也能“酝酿”出秋天累累的硕果。使人们的劳动成果有所回报,它同样也可以使不可缺少的“麦客”变得一无是处。时间改变了一切,我“麦客”还有父亲。
父亲年轻时,也是一位能干的“麦客”。不惜力的他很能挣钱。但他却并没为此感到满足,拼了命似的供我读书!他常说自己没出息,只能做些体力活,到头来还得“丢”了饭碗,我开始并未理解父亲的话,但时间却无情地使父亲衰老,迫使我成熟。一天,我帮父亲收麦子,不知为何,他显得很吃力,在割其中几束麦子时,甚至扭伤了腰,满头大汗的他只好收工。一场萧瑟的秋风吹来,使父亲看上去愈加苍老。突然,我第一次认识到时间的存在,量变已变成质变,父亲他的确是老了,他那细而毫无生气的几根白发,就是一位“麦客”被淘汰后最突出的象征!是流逝时间无情的见证!顷刻间,我理解了父亲的话,最让“麦客”畏惧的不就是无处不在的时间吗?
在付给“麦客”钱后,他们露出了质朴的笑。我仿佛看到了年轻时还是“麦客”的父亲!仔细地感悟时间吧!也许在一瞬间,你就会理解时间的珍贵,和它的力量,“麦客”教会我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间的“步伐”!
时间为题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记忆里,母亲常着一袭蓝布印金文的长裙,戴上青金石的耳坠,把自己打扮的精致的很。她常煮一壶沸水,恣意一淋,看着紫砂容器上升起氤氲,再动手做茶。水汽升腾中,母亲的脸有些模糊,但一头青丝黑得漂亮极了,清风勾起母亲的青丝时,便是母亲固执的把一杯滚烫的茶推给我,让我浅抿的时候。
母亲爱品烫茶,这我是知道的,她也爱耐心的给我讲小时候的故事。她还爱把自己扮得精致,因为她觉得这是对茶的尊重。常常是这般,一个下午便流逝了。也就这样,在年幼的我心里,留下了“时间就是母亲的一袭长裙,一盏茶”这样简单又幼稚的印象。轻轻笑了笑,我想把记忆中的母亲与现状的母亲重合起来,但隐约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侧目细瞧,母亲依旧如以往,把自己扮得精致。但时间确实变了母亲,母亲的眼中不再有曾经那抹固执,而是添了一份轻愁与无力,母亲竖起了发,因为她的发丝染上了霜华,她不再对我讲了,而是含笑听我抱怨学校种种,甚至,她改泡了温茶。
我从没想过时间流过这么久,久到母亲变了如此多,但流淌的记忆之河告诉我,时间早早便从我因繁忙而不愿同母亲喝茶的拒绝声中流过,从母亲失望而无奈的眉眼中流过……
原来,我已这么久未同母亲一起喝茶了,久到我忽略了母亲的白发。恍然发现,时间卷起的薄纱给我的眼睛蒙上一层纱,让我忽略了母亲的真情与付出。
总觉得时间改变了我们,但细想,觉得是我们改变了时间。我曾珍惜那份时光,那时时间便缓慢而宁静,而我现在不珍惜了,时间就再也不畏我停留……母亲一直执着于那份因精致而产生的对茶的尊重,时间便改变了母亲……似乎时间只是在洗刷我的心智,想让我明白世间情意种种,最深亦最浅的便是亲情,让我去告诉它“请为我停留,给我时间,让我且行且珍惜,珍惜这份亲情。
时间在于自己,它告诉我,只要你想,时间就在你心里。你爱,你就可去爱,去有时间珍惜那一份来自母亲的情意。
时间为题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间,大概就是那改变世界的催化剂与老化剂,悄悄地隐藏在万千变化中,怎样也抓不住。
儿时我是个依赖性很强的孩子,总是离不开母亲,仍深刻记得无数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与你紧紧相拥,苗条的腰,紧致的大腿,柔软光滑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的脑袋,飘柔的秀发在清风中四处飘扬,飘逸着清香,笼罩着无限的爱与温暖,抬头仰望,你活力四射时,魅力而美丽的你大概是我记得最动人的时候。时间竟也显得那样美丽而青春。
看着眼前——致给女儿的一封信,心里微微颤抖了一下。慢慢拆开信封,翻开信纸一字一字品味着多少年来母亲从未正当表达过的心里话,泪如泉涌。时间好似在这些年来将我与母亲无情地生成了间隔,那些时光中,原来每一次我与她争吵,每一次我锁在房间里的埋头大哭,每一次失望伤心的模样,她都记在心里,从没有随着时间的流淌而从记忆中褪去。我望着眼圈已经红的她,不知那白皙的脸颊何时这样泛黄,不知那动人的大眼旁何时也抹上一圈雀斑与皱纹,无数个内心的欲望让我紧紧的抱住她。楼住她的腰,才意识到我已跟她差不多高,我的肩膀已比她强壮许多。而她呢?背后突出的颈椎,腰间松弛的脂肪,多了几抹鲜白的干枯的头发……多了那些时间刻下的标记。她像十年前一样摸着我的头,却需要抬起她松弛的双臂,粗糙的手心掩藏着黄色的老茧,我被蹭着疼,疼到心坎里。
时间描写着她松垮浮肿的身材,标记着黑白相间的枯发,隐没了多少夜晚的挑灯陪伴,蕴藏着多少背影后的付出与守望,淹没了多少苦口婆心,叮咛嘱咐。时间就像那无情的杀手,在母亲的身上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消逝在茫茫人海中带走天下母亲灿烂的青春,留下为儿女身上那唯一而闪耀的母亲光芒。它会永远凝固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中,照亮整个温情世界。
时间大概也是那样慈祥的杀手,留下亘古不变而默默平静的爱。
时间为题演讲稿4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一分一秒地过去,只有在偶然中的发现,无意中的一瞥,熟悉与陌生的对比感中察觉到时间,感悟到时间。
时间,编织在我从小到大的毛衣中。妈妈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人,我穿的毛衣都是她亲手编织的。小时候的毛衣特别的厚实,耗费的时间也是最多的,那时的妈妈总在织毛衣,一针一线在指尖交替,反复,随着时间的流逝,织出了一只胳膊,接着是上身……妈妈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安详,嘴角翘起幸福的弧度,仿佛把她的爱编织在那精美的毛衣中。穿上毛衣,感觉着厚重带来的温暖,我想,这是妈妈用爱作针,以时间为线,编制出的心血,是爱与时间的凝聚。
时间,游走在草木茂盛与衰败的轮回中。以前在楼下种过一棵梨树,当时才几岁,只是因为对梨子有一种狂热才记忆深刻。不久后就忘了一干二净,直到近日吃到鲜美的梨子才想起。怀着忐忑的心情,我不禁想去看看阔别多日的“朋友”,还好吗?沿着小路走向当年的记忆中的梨树,望着曾经还不到脚踝的小草如今已到了膝盖,新出现的小野花与蒲公英遍布在草丛间,以前的小树已长成大树,身上还挂着罗曼如绿色的披肩。最为震撼的还是当年辉煌的老树如今只有腐朽的黑色躯干,不禁想起曾经绿冠如盖,枝叶成荫,顶天立地的老树,我恍惚间仿佛感受到了时间的力量。旁边的梨树已开满了淡雅的白花,不时有一阵幽香飘忽地进入鼻息,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一种明悟浮上心头,时间可以让花木茂盛也可以让它们腐朽,时间永远新生的力量,还掌控着死亡,时间是生与死的轮回。
时间不仅停留在生活中,花草中,它还在万物中穿梭。它让楼兰成灰,让唐宋元明清成为历史。它还让时代加速,让公路蜿蜒,让高楼林立,让各种车在城市与城市间飞驰……这就是时间吧!
时间还远远不止这些,我想我会继续感悟时间,感悟生活,感悟自然……
时间为题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感悟时间,是细数枯木的层层年轮,遥想它当年的茂盛矫健;感悟时间,是端详青铜的斑斑锈迹,遥想它当年的夺目光辉;感悟时间,是梳理你花白的头发,品味你对我深沉的爱。
你又要出差了,我在卧室望向窗外阳光照的灿烂鸟儿从空中滑翔飞过,树木在空中轻轻摇曳,而这优美景色却那么令我烦躁,你似乎察觉到了我的烦躁,走进了我的卧室,“咦?你看!我的头发上怎么多了个鸡冠了,快,帮我梳好。”我不情愿地抬起头,却忽然哈哈大笑起来,果然有一大片头发立了起来。听见我的笑声妈妈跑过来,看到爸爸的滑稽样子不禁抱怨:“刚给你梳好的头发又被你弄乱了。”我恍然,你为了缓解气氛才为故意弄乱了头发,我拿起梳子,正要帮你梳好却发现了你花白的头发,发髻间写满了时间二字,我已长大了,你却渐渐老去,我不敢相信,时间逃走的如此快,你将你的爱全部倾注给了我,鼻子一酸,我发现了时间的速度,你的时间都在一次次哄我开心中溜走了。
为你梳理着花白的头发,我想起了小时候玩弄你头发的情景。年幼的我做在你宽大的肩膀上,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玩弄你的头发。只记得那是乌压压的一片,很新奇,并不知道那是时间的痕迹。我想,当时的您一定是满脸慈祥地认为玩耍,无言地倾注着对我的爱。再看看梳子下的头发,那是怎样才乌黑变成花白的呢?是您对我的无言的爱?是时间的流逝?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篇6
我是wj,你们的小病员,在您们精心治疗与呵护下我很快可以出院了。临行之际,留给您们最衷心的祝福,特以随笔录留作纪念。
纪院长,让我把最虔诚的祝福与感激送给您,您以精湛的医术救人无数,而我则是最幸运的一员,让我找回健康,找回自我。
7月11日
含着眼泪我与妈妈告别,心里孤独、无奈,彷徨与恐惧占据了我的心灵,来到这个满是陌生人的hospital。虽然疾病对我而言,早已成了家常便饭,可第一次觉得自己在独立的时间长大了。依照计划,我来到太原华晋医院,住进了舒适的病房,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我急着给妈妈打了电话,这也就是我这个做女儿的在住院期间唯一给母亲的一份安慰。
7月12日
又开始了新的一天,我要检查身体了。在我的意识里,身体各项功能的运转情况直接关系着我手术后的’恢复。逐项的化验检查,一切早已被尽心尽责的医生与护士安排好了。母亲更是放下了工作,不辞辛苦来陪我。此时此刻我一切尽在不言中。唯一能做的只有准备明天的手术。
今夜无眠!
7月13日
进手术室的那一刹那,我看到母亲焦酌的神态、父亲看似冷静的神情,心不由得颤动了,想想父母为碎了心,手术台上的我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手术室里,对着这么多护士与医生,我没感到陌生,虽然他们都严密武装,但那眼神让我感到了温暖。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一个医生对我说的:“别怕,我们都是你的亲戚,是你的家人。”
在睡梦中结束了我手术,手术很成功。
7月14日
喜悦的泪水让我明白了人在什么时候才最需要亲人的关爱与呵护,可他人的关爱更让我受宠若惊。
术后第一天,我接受了手术给我带来的痛苦,但我足够坚强让它不战而败。医生每日查房让我成了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我又可以看到他们忙碌而又熟悉的身影,还可以听到那些关心的话语。
妈妈说,人无论对什么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所以我这样说:好的心态是事事成功的奠基石,为这成功,我又坚强勇敢地跨出了第一步。
7月15日
昨晚的觉睡得很香,今天清晨觉得全身充满了活力,看看蓝蓝的天空,听听窗外嘈杂的脚步声,我真想飞出去。大夫每日都要过来好几次,帮我换药,逗我开心,还有护士长、护士姐姐们、主管医生、麻醉师等这些华晋医院的医务人员们,让我对他们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看着妈妈的笑脸,我又回到了以前快乐的日子。夜晚,窗外闪闪不熄的灯光映照着整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7月16日
迈出成功的第二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跃。”
今天应该有更大的进步,在父母与医生的指引下,我的腿可以自由弯曲了,而且可以下地行走了。
离出院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想想这里还真有点舍不得,可我心想,打从这次踏出医院大门,决不再进医院。哦!是不以病人的身份,哈哈……
7月17日
术后第四天,自我感觉很棒,今天该是最后一次查房了,以完全康复的心态和面貌展现在医生们面前,Go Home!
我会对医生护士们说声:再见!对病友说声:早日康复!
后记:
有人说,时间就像手里的沙,无论你如何想要抓紧,它都会一点一点滑落,-而故事却像陈年的酒,不会随流年而逝,而是不经意间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愈渐的醇香。
有一首很出名的歌《怒放的生命》,歌词里这样写着:
篇7
1. 可起到“书法示范园地”的作用
有人说未来的时代是“键盘鼠标”的时代,书写只是为其服务,美观与否已无关紧要。但我认为中国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而语文教师在担当此项任务上更是要首当其冲。粉笔字正是老师的“门面”,学生看得最多也最清楚,如果老师板书时能又快又好,学生会产生一种钦佩感,会认真看和细心模仿,这 无疑会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和作业的质量。若无板书或忽视板书无疑会无形中起到“淡化汉字书写”的暗示作用。
2.可起到“震撼视觉,强化记忆”的作用
现在有许多已毕业甚至已经成人的学生回忆起原来的语文课,都会说,“老师,我记得您黑板上画的那个笑脸”或是“我记得您黑板上画的那个台阶”“还有那两颗交叠的心”……
学生喜欢新鲜活泼形式多样的事物,而如果枯燥乏味就容易产生心理疲劳。这就需要教师因文而异,设计出提纲挈领、千姿百态形式完美图文并茂的艺术板书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视觉感官更有刺激性,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甚至达到“终生难忘”的效果。
如我在教《纸船》一课时,边分析课文,边画了一只小船,以思念为帆;一颗孤独的心做动力,驶向祖国母亲。画面温馨感人,再结合着动情的朗读,学生沉浸到了这优美的意境中,整堂课效果很好。
再如教《五柳先生传》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副对联:
“淡薄名利,宁静致远。”横批则是“乐隐”,中间空白处不是一扇门,而是一张大笑脸来象征五柳先生的豁达乐观。在脸上填充先生的性格志趣和爱好。整体形式新颖,活泼生动,又切合文章内容。
又如教《童趣》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大眼睛,非常抢眼。这只眼睛上方是蚊、草虫石、癞蛤蟆等平平常常的事物,下方是鹤、林兽丘壑、庞然大物,用折线将它们连接起来表示经过儿童眼睛的过滤一切都有了戏剧性的变化。既而得出结论:儿童是天真敏锐善观察的。这样的板书既突现了课文重点,又让学生记忆深刻。
3.板书还可以成为信息交流的平台
开放的课堂上,黑板已经不再是教师独占的领地,而是师生互动的交流平台。一则成功的板书,不仅仅是教师精心构思的成果展示,更应该是师生在课堂信息交流中同步思考、双向交流、不断生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如教《色彩》一诗,作者赋予各种色彩以不同的含义,但是稍显抽象。于是,我让学生联想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浅化诗歌绿色的嫩芽象征着发展;火红的心象征着热情;黄丝带象征着忠义;碧海中的一束浪花象征着高洁;风中高举的手象征着希望;眼泪象征着悲哀;句号象征着死亡:这些构成了生命。而且这些标志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并亲自书写绘画在黑板上的。这样过程和结果都会让他们记忆犹新。
4. 它还能起到“筋骨毕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8
刚毕业的时候,由于学校的人动,我被临时安排担任高一的班主任,那时学校在此之前还很少安排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班主任。说老实话,当时我犹豫过,因为自己对业务还很生疏,怕当班主任分散了精力,另外也怕班带不好影响自己今后的工作。但一名党员的责任不允许我向组织讨价还价,只有下决心将工作做好。
我认为共*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应该发挥先锋作用,保持先进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先进性的内涵又不完全一样。现在是和平年代,并不需要我们每个党员都用生命去实践这种先进性,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业绩,只要我们立足本职岗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每走一步,每做一件事,都以"三个代表"的要求为标准,都是为国家、为集体,那就不失其先进性。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教师,我的大部分生活都是与学生连接在一起的,工作四年当中,有欢笑,也有眼泪,但什么时候我都没有退缩,我认为自己个性当中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去做好。我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忠诚,是一面镜子,映照着每个党员的行为,映照着人心向背;忠诚,是人的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动。
在这里,我想讲述两件在我从教生涯中记忆深刻的小事。
在人生的辞典里,"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但在每个人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它显得又是那么单纯与具体.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育学生最好的方法是爱,以前我没有意识到这点,直到发生一件小事。99年我教高一,班里有一名学生叫单云飞,贪玩而好动。一天玩球时摔伤了手臂,我急忙将他送到五院,医生经过诊察说是骨折了,需马上住院接骨,住院押金至少一千元。我知道单云飞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只有母亲一人带他,给他母亲打电话总是关机。当时我正住单身宿舍,身边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而老师们又已经下班了,最后我只好给家住学校对面的经老师打电话借了钱,办好住院手续。一切安排好之后医生要给他接骨,而此时他的母亲还是没有联系上,医生便让我按住他,看着孩子痛得嘴唇发白,豆大的汗珠往下淌,却懂事的不肯大声叫喊,我当时的感受真象自己的弟弟在遭受痛苦一样,心疼得直流眼泪。单云飞反而安慰我,"老师,没事,我不疼,你别担心。"接好骨,打上石膏,我扶他回到病房打上点滴,已经晚上8点多了,我又急忙到外面给他买了饺子,他伤的是右手,左手又插着针头,我就一个一个喂他吃饺子。这时,我看到一个大男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事后单云飞将这件事写成了作文,语文老师拿给我看,文章充满了真情实感,他说我是他所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件事,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老师。从那以后,他学习也努力了很多,还曾经考进过年级前一百名。我想这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爱的迁移吧,我只付出了一点点却赢得了一名学生一生的爱戴。
篇9
过去的上海人往往最讲究“三碗面”:场面、情面、体面。即所谓“做事要讲场面,交友要讲情面,做人要讲体面”。当然,这里所说的面,皆是指人情世故的方方面面,而非食用之面。如果真要说我们吃的面,那么老上海人大概都不会忘记那碗热气腾腾的阳春面。
一位海派明星有句话令沪上媒体震动不小,大概是昔时受人恩惠,如今自以为回报已多,恩断义绝便出言不逊,故有“十年前的一碗泡饭,现在总不能天天鱼翅鲍鱼伺候吧”之语。此话仿佛掷地有声,然其声却颇为刺耳,以致令人反感。因为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体会,困难时的滴水之恩,往往比发迹后的琼浆玉液更为可贵。就我而言似乎也有一种情景,即儿时的食物虽然简单粗陋,但比起现在的精美大餐,则反而更加香甜。譬如鱼翅鲍鱼,如今也时有朋友请吃,可是我大多吃过就忘,毫无印象。相反,令我记忆深刻念念不忘的,倒是30多年前的一碗阳春面。
老上海的阳春面,在20世纪70年代应该是所有餐饮店的“主打面”,你吃我吃大家吃,基本可以算是“千人一面”了。由于它经济实惠,二两一碗仅8分钱,所以深得普通大众之青睐。所谓“阳春面”、其实就是“清汤光面”,但据说旧时开面馆的生意人,最忌“清”、“光”等字眼,于是不知哪位有点文化的人,搬出古乐曲《阳春白雪》之名,以“阳春”寓意“白雪”,故称其为“阳春面”,既雅洁又体面,于是阳春面很快就在沪上风行起来。过去的老半斋、沧浪亭、四如春等,都是吃阳春面的老牌子。那时我住的弄堂口也有一家老字号“施德和”点心店,早市兼营大饼油条豆腐浆等“四大金刚”,午市和晚上则以阳春面、小馄饨、生煎小笼以及一些简单的热炒为主。阳春面虽说是“光面”,但由于它用的是肉骨头专门熬制的高汤,面条捞上后一抖一甩,放进碗里根根煞齐,正如我朋友忠明兄说过的,像木梳梳过一般。再撒上葱花,淋上麻油,在那个大多人缺少油水的年代,此阳春面的味儿就显得特别地香!记得那时“施德和”的账台上有块价目表,除了阳春面外,还有素浇面、排骨面等,而最最贵的“极品”要算6毛一款的“肉丝两面黄”。所谓“两面黄”,即是用重油将炒面煎烤得“两面焦黄”之意。虽说只区区6毛,可在当时就近乎“天价”,所以这一盘“肉丝两面黄”赛过一款“镇馆之宝”,高高悬在价目表的顶栏,多年来在我的印象中,似从未有人敢问津染指。
至于我说的那碗难忘的“阳春面”,其实并没有什么故事,只是一次偶然。那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才十二三岁,某晚恰好与一位母亲的同事同行,他刚进单位不久,20多岁的帅哥。当我们路过一家面馆时,他忽然提议让我陪他吃夜宵,于是便进去入座。他替我点了一碗二两头的阳春面,自己则点了一碗三两的。也许那时候的我正当年少,白天贪玩,晚上胃口就特别好,所以我觉得那晚的阳春面似乎格外好吃,呼啦呼啦不消几分钟,便连汤带面吃个精光!只记得那天吃完后走出店堂,微风拂面,似水月光,举目四望,神清气爽。30多年过去了,那位帅哥我想早已年过半百也与我失去联系了,不过他的姓名、当年的模样,以及那家面馆的具体方位等细节,我都记得一清二楚。有时转而一想,帅哥其实也是蛮合算的,仅仅花了8分钱,却让我记住并对他感恩了一辈子!
篇10
一、关注民生,做老百姓信任的记者
在新时期,关注民生,坚持“三贴近”原则是都市报办报的灵魂: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才能写出好的报道、才能成为读者信赖的记者、才能办出老百姓喜欢的报纸。作为都市报周刊部的一名记者,从工作第一天起我们便将目光投向了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关心那些最需要关心的弱势群体、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几年来,虽然我也曾经采访过很多的明星大腕、对话过院士学者,但是这些名人耀眼的光环和睿智的目光都不曾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最能触碰我心灵的还是那些普通人真诚的目光、那些弱势群体渴望帮助的眼神。
从2005年至今,我先后采写了《走进儿童白血病病房》、《探访临终关爱病房》、《留守儿童,你们好吗?》等报道,以普通人的身份、普通人的视角真实地描绘这些城市角落里的边缘群体,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这其中,尤以《家有三个脑瘫儿,我要做快乐母亲》的系列报道让我记忆深刻: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先后降生三个脑瘫儿,几经考验的父母将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迎接未来?我先后多次走进这个特殊的家庭,与脑瘫儿的母亲结为朋友,走访邻居、社区,还原了这位坚强母亲乐观向上的真实生活。这位母亲从拒绝采访、抵触记者到接受媒体、信任媒体,从而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
报道见报后,在大连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大连的门户网站论坛上,网友们自发形成了爱心车队。30余位私家车主风雨无阻排班接送脑瘫孩子康复训练,之后不久,大连爱心出租车队也加入其中,解决了孩子母亲的最大困难。迄今为止,爱心车队已经坚持一年多时间,孩子们的康复取得了重大突破。当看到原来不能自主坐立的孩子如今能够扶墙行走时,孩子的母亲眼含热泪,而此刻记者也深深体会到了自己的职业职责和荣誉。
为什么要关注民生?虽然我从业时间并不算长,但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了贴近老百姓的重要性。全新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只有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老百姓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
在儿童白血病病房,我和患儿的母亲一起流泪,为孩子们的一点起色一起开心,当我的报道为孩子们募集到近十万元的善款,并最终使一名患儿重返校园时,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同时,这几篇报道均获得了当年辽宁省好新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认可了新闻记者贴近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新闻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记者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能再孤芳自赏,以“无冕之王”自居脱离群众,只有与老百姓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记者,写出好的报道。
二、关注重大事件,年轻记者也能堪历史重任
近些年来,一直饱受诟病的“80后”开始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很多人认为“80后”是责任感缺失的一代,而作为一名“80后”新闻工作者,我深感责任的重大,一方面既要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素质和责任意识,同时也肩负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年轻读者,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旋律的重任。
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从业几年来,我参与了“胜利7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在老同志们的帮助下,不断学习、提高,增加了党史知识、增强了政治素质。这其中在“胜利70周年”的系列报道中,克服了年纪轻、阅历浅的困难采访了大量的老、老前辈。同时,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老同志们一起顺利地完成了系列报道,得到了读者们的好评。
2008年,四川汶川地区遭遇大地震,作为地方都市报的一名周刊记者,我和同事们一样,第一时间都主动要求前往灾区进行采访。但是在得到市委宣传部的指示后,我们做到了顾全大局,放弃了去一线采访的计划。虽然没有能够深入一线,但是我们依然没有放弃一名记者的职责。在后方整合大量材料,连续奋战,刊发了《汶川不哭》、《汶川,生死不离》等系列报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炒作、不渲染,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守职业道德。
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记者随报社的报道组前往灾区。全国媒体蜂拥而至,许多记者为了拿到“好新闻”不惜伤害受灾群众,造成了恶劣影响。在此情况下,本报报道组在报社领导的指挥下,面对诸多新闻素材,恪守职业道德,在不打扰采访者的情况下,完成了采访报道,得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在新时期,社会环境纷繁变幻,来自各方面的诱惑让记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记者要耐得住清净、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责任感、有社会价值的好文章。
在视察《人民日报》时曾指出:“在新时期,新闻记者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格宣传纪律,做到守土有责,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向新闻人提出的新要求;新闻记者已经不仅仅要抓住新闻,还要做好把关人。
三、关注新事物,创新平台让年轻记者有用武之地
从最早的报纸、广播,到后来的电视网络,新媒体的成长势不可挡。时间进入21世纪,社会的多样化、多元化对主流媒体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关注新兴事物、新阶层,还要关注新媒体。
《棒棰岛新闻周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关注年轻读者群,开设了《城市脸谱》、《外乡人在大连》、《新人类》等栏目,关注新时期出现的新三百六十行,关注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新阶层、新文化现象,扩大了读者群,吸引了年轻读者和城市新居民。
在2007年,报社领导敏锐地观察到了网络新动向:博客的崛起,第一时间开设了《疯狂博客》专栏,为传统媒体和网友对话搭建了一个全新平台:设立晚报博客、博客圈,与网友互动,更为直接地掌握民生、发表民意。“博客话题”将一些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拿到网络上讨论,同时又将网民的声音在报纸上,这种创新的模式不仅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