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2 12: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为大家推荐的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素材,提供参考,欢迎参阅。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腼腆、誊写、歧途、谨慎”等词语。
2.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及带给“我”的不同感受
教学流程:
一 、揭示课题,发现课题特点。
1.这篇文章的题目很有意思,一看题目就知道吧,看看题目,你觉得有意思在哪儿呢?(指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组反义词,这两个都是极端的断言,以及引用语言做课题加引号。)
2.通过题目,我们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现在, 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 、概括内容,初步感知。
1. 反复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 探究思辨,感悟内涵。
1.抓住母亲的语言,走进母亲心理,感受母亲之温柔之爱。
找出母亲赞扬“我”的句子,练习朗读。
1)出示句子:“母亲一念完,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
老师就是作者,谁来当母亲来夸夸,看谁最像“我”的母亲?指名读——齐读。
还会怎么来夸赞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巴迪,心情如何?(积累相关描写高兴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在学生练读的过程中加以适当引导点拨,从而走进人物内心。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指名读,齐读。
如果你是母亲,你真觉得巴迪的诗写得精彩极了吗?那为什么要这样说?
如果你就是巴迪,你有这样一位母亲,此时你的心情怎样?用什么词语或者句子来形容?
2.请同学们找出父亲批评“我”的句子,来读读。
1) 写父亲对“我”的评价,批评“我”在哪儿?
父亲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读出父亲的语气。
交流父亲心理。
那你觉得还要不要感谢父亲呢?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理由。
2)生再汇报。文中有四处理由,师都让学生自由找,谈感受。
3)师:当巴迪拿着国际大奖去给父母亲看时,他们又会怎么说呢?根据上下文思考一下,谁最像我的父母亲。
3.师小结。其实,我明白,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都是父母对“我”深沉的爱。
板书:爱
4.对于父母的爱,作者在文中也有文字可见,找出来读一读。
1)“歧途”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
2)你认为在文中“引入歧途”指什么?(自由读――齐读)
5.书面练习,概括提升
师:学了课文,谈谈你对父爱、母爱的理解。你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任意选择一题写一写呢?(课件出示填空)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四、回应开头,问题解决。
1.学到这儿,我们再来替巴迪写写获奖感言,我们只要把练习的话稍作改变就能变成获奖感言。
2.生自由写,师巡视。
3.生发表获奖感言,师生共同赏析。
五、深度开掘,提升主题。
1.我们的成功还应该感谢谁:(自己 自己的谨慎)
2.如果不谨慎,我被“精彩极了”刮倒了,会怎样?
3.如果不谨慎,我被“糟糕透了”刮倒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 赞扬 父亲 批评
爱
谨慎
成功
精彩与糟糕小学教师设计案例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目的,了解说明文。
2.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3.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语言风格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会用说明性的语言说明身边的事物,正确运用说明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师: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太阳》和《松鼠》两篇说明文,谁来说一说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太阳、松鼠的什么特点?
生讨论并总结:
板书:说明事物的特点
太阳------远 大 热
松鼠------漂亮 乖巧 驯良
作者为了把说明对象交代清楚,就使用了说明文这种体裁。(出示课件2)
二、整体感知。
师:结合我们学过的这两篇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和同学们交流。(出示课件3)
师总结:说明文写作的目的是说明抽象、复杂的事物,使它们变得通俗易懂。
师:为了把事物的特点介绍得更清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
生讨论,并回答。(出示课件4)
师总结:
板书:1.抓住事物特点进行介绍。
2.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师:我们学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举出相应的例子。
生总结并回答:(出示课件5)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等。(出示课件6)
《太阳》一文就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了太阳远、大、热的特点。
三、比较鉴别
师:同样是说明文,《太阳》和《松鼠》相比较,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生总结并发言(出示课件7)
同样是说明文,和《太阳》相比,《 松鼠》一文的语言更加生动。(出示课件8)
师: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我们可以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性的,《太阳》一文语言较为平实,《松鼠一文的语言更生动,描述更细致。
板书: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四、初试身手
我们明白了说明文的写作目的,也知道了怎样写说明文。现在,就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身边的事物吧。
要求:选择身边的事物,运用多种方法说明它的特征。
生自由选择,组织语言
师请同学在全班交流,并要求同学们认真听,提出优点和不足。老师及时做出评价。
五、作业布置(出示课件9)
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白鹭》这篇散文的2-5自然段改成说明文。要改成说明文,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白鹭的特点。然后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介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熟悉的课文引入说明文这一体裁,明白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方法。同时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这样学生们会对说明文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作业的设置,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2.在教学过程中,我用问题引导学生,让他们层层深入地了解说明文。这样既环环相扣,又非常紧凑。
篇2
阅读是一项来自心灵的活动。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应该支持他们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为学生创造“自读感悟”的机会。如教《迷人的张家界》一文时,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可以默读,可以轻声读,也可以放声读,也可以与人合读等等,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去发现,去体味,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表达对张家界是个童话般世界的惊叹,还对张家界美丽风景进行了赞美,还有对保护张家界自然风光的热切呼唤……
又如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读画结合”反复朗读第二自然段描写大兴安岭的“岭”这一自然段,让学生自己先体会感悟到大兴安岭并不是老舍先生当初想象的那种奇峰怪石,高不可攀,它就像一位性格温柔、美丽善良的小姑娘。然后适时让学生结合文章中对比的写法,用简笔画画出“云横秦岭”高不可攀的雄伟气势以及温柔的大兴安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下文的积极性。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激发阅读思考
阅读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对课文进行分析,或进行质疑。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方式,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就应设计一些开放而富有发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假设性的问题:你认为巴迪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哪儿?如果在他的成长生涯中,只有母亲的鼓励,而没有父亲的警戒,结果会是怎么样?相反,如果只有父亲的警戒,而没有母亲的鼓励,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再如果,一个人既没有母亲的鼓励又没有父亲的警戒,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又该如何去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自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问题,最后达成一种共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既需要母亲的鼓励又需要父亲的警戒,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
三、在合作探究的阅读环境中突显个性
阅读教学中如果能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阅读氛围,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教学《落花生》一文结尾时,我开展了一个简短的“实话实说”节目,让学生围绕“你喜欢花生还是苹果,你又想做一个怎样的人?”互相交流,同学们各自都能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有的说:“应该像落花生一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同学则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应该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还有的提出:“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很可贵,但他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又是不可取的。如果永久没人发现,那不就埋没一生了吗?因此,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踏实实,可该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应该像苹果、桃子、石榴一样有胆量,有勇气让别人发现自己也是最棒的。”就这样让学生互相交流,结束全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能力。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启发学生:“学了本文后,你最想对同学,对家人,对你身边所有的人说的是什么?”然后我号召同学们调查家乡、学校周围的环境现状,收集资料,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不断地去探索。
四、在实践活动中挥洒个性
篇3
杜小宜校长在教育的一方田地里辛勤耕耘36载,获得众多荣誉,有着多重身份。在学生眼中,她是慈祥可敬的校长;在同事眼中,她是关爱下属的领导;在同行眼中,她是学校改革创新的积极推动者;在领导眼中,她是名校的名校长、领头雁;在社会领域,她是人大代表、党代表。10余年任职校长的履历,她始终倡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的教育,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帮助孩子们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就开始确立爱祖国、爱人生、爱自然的态度。
发现“爱”的支点
当前,德育与生活疏离、与社会脱节、走不进学生心灵、体验性不足等等问题,时时冲击、拷问着教育的有识之士。对此,杜校长认为,只有在爱的教育大背景下,实现德育回归生活,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真正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在杜校长看来,“爱的教育”既是教育的常理,又是一种蕴含无限能量的教育哲学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子的“兼爱、非攻”等思想,都是以“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的经典小说《爱的教育》,也使各国读者受到了爱的启迪与震撼,见证了“爱的教育”的力量。
对于爱的教育,杜小宜校长有着自己的解读。她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体验,一种唤醒,体验离不开生活,唤醒需要儿童的主动领受,因此,有效的德育就是要以爱为支点,使儿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感动心灵的德育,从而唤醒儿童内心向善的本性与爱心。
杜校长认为,爱的教育是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母体,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是“爱的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螺岭外语实验学校“爱的教育”即是用爱将学生、教师、家庭、社会结合起来,编成一只无形的、充满爱的德育网,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归生活的德育。在她的愿望里,要施行有效的爱的教育,教职工就要以“爱孩子、爱教育、爱生活”为工作之本,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事业有爱岗敬业之心,对生活有不变的激情与奔跑的热情。
在杜校长心目中,爱是世界的语言,学校是学生走向世界的窗口。螺岭外校的校训“志存高远,海纳百川”,即隐含着“具有中华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五美六会’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杜校长希望螺岭外校培养的学生心胸宽广、包容大度,既能传扬中华文化,又善于吸纳世界多元文化精髓,因此,将学生培养成“爱的公民”,服务于“爱的社会”,是爱的教育的支点。
寻找“爱”的路径
杜校长心目中的理想学校应该是这样的:营造生活化的校园氛围,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温馨如家园,美丽如花园,动感如乐园;对于老师而言,学校是教书育人、塑造灵魂、同伴互助、专业成长的大舞台;对于家长而言,学校是教师、学生、家长心灵互动的爱的共同体。
走进螺岭外校,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弥漫于整座校园的和谐温馨的爱的气息。
螺岭外校的“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从思想渊源上说,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影响;从实现条件来说,是在学校生活教育的大背景下实现的。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杜校长认识到,“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要以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三方面为实践支撑。德育不只在德育活动中发生,它也根植于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家校合作之中;德育不只在学校中发生,它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社区、社会;德育内容不只源于课本,也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因此,在螺岭实校,生活、课程、教学、活动都是以爱为支点,积极实践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有效路径。
学科教学:创造爱的时空
课堂是学生在校的主要生活时空,是实施“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主渠道。杜校长一直都认为,各学科教师都应是德育工作者,各学科教学内容中都潜藏着丰富的体验式德育元素;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学生情感体验融为一体。
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就力图落实这种德育思想。课文讲述的是作者七岁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看后表扬说:“精彩极了!”爸爸看了批评说:“糟糕透了!”妈妈“精彩极了”的鼓励,给他前进的动力;爸爸“糟糕透了”的鞭策,让他知道要写好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学习课文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希望父母也能从爱的原点出发教育孩子,又不让爱泛滥。
作为外语特色学校,螺岭外校的英语学科是德育实践的开路先锋。在对新课标进行深度解读后,他们对选用教材《New Parade》进行了校本层面的二次开发,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了“生活化”的重构。在英语特级教师杜校长的带领下,老师们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中原有的、与儿童生活相关的元素外,还删改了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难度较大的内容,增加了贴近中国本土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提高了教材的适切性,促进了学生从课堂英语学习向生活中综合语言运用的迁移。
在螺岭外校,教师在准备Queen of the Calendar故事教学时,就会努力思考如何使教学内容与情感和谐、细腻地揉进学生现实生活,如何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与自我对话、思考与改进生活品质的机会。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一般将来时的语法线,一是园艺劳动中与家人共度快乐时光的情感线。从成人的视角,这条情感线是Parents should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their children(父母应与孩子有更多的共度时间),而从儿童视角的情感线则是to be creative, to be happy(创造着,快乐着)。依据 “基于主题的情感基调与生活语境设计教学”的原则,本课的语言训练重点应确立为命名节日、表达庆祝方式,整体情感升华为HOLIDAY is spending time together and loving each other(节日就是与家人共度时间、彼此相爱)。
不难看出,文本与生活左右着螺岭外校的课堂,文本与生活左右着他们的教学设计,文本与生活中的情感左右着他们的语言训练与生活态度。这种把文本课程转变为学生体验的课程,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中实施 “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积极探索。
杜校长和老师们在实践中发现,源于对教学内容深入解读的德育,常常贴近儿童生活、触动儿童心灵,激发其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才是有根基和生命力的德育。德育渗透于常规教学之中,要将学科内容、情感体验、学生生活整体考虑,做到水融。脱离教学内容或与教学内容两层皮的德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脱说教的味道,不易被学生接受。
校本活动课程:深悟爱的体验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培养“五美六会”阳光少年,杜校长带领教师们创编了极富校本特色的《德育指南》《“五美六会”德育目标》《学生一日常规和文明礼仪要求》《日常生活规范三字歌》,开展了感恩教育、磨砺教育、诚信教育、法治教育、习惯教育、安全教育、学习《弟子规》等特色校本德育课程,这些课程为螺岭学子的品质成长提供了丰厚适宜的土壤。
讲述爱的故事
“爱的故事”是螺岭外校“爱的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杜校长的带领下,螺岭师生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人人都在爱的沐浴中成长,形成了学校爱的支点,汇聚了无尽的爱的力量,储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
在螺岭,孩子们都爱听故事,讲故事,因为故事贴近生活。在故事中,他们常常收获角色感,增加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年来,螺岭外校以“故事会”的形式,传播爱的种子。这种爱的故事会有“校长故事会、年级故事会、班级故事会、家庭故事会”等四种形式。校长故事会由校长在全校一学年一讲,年级故事会由年级长在年级一学期一讲,班级故事会由班上同学在班级一周一讲,家庭故事会由家庭成员在家里天天讲。故事会是老师、家长、孩子分享快乐,增进感情的平台。
在螺岭,“爱的故事”在一天天延续,人人都讲爱的故事,个个都有爱的行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们讲述身边的榜样故事,在发现身边榜样的过程中,懂得欣赏别人、友爱同窗、关爱他人。爱的故事的主人公,慢慢地换成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三年级的故事会上,几个小朋友纷纷说:“老师,我妈妈说,天气变冷了,她为班上的所有同学都买了一副手套。”“老师,这是我为大家设计的错别字登记表。”“老师,我的奶奶想问一问,她可以到学校来做义工吗?”……
爱的故事就像纽带一样,把生活中爱的情感、爱的体验、爱的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老师、同学、家长和社区居民的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共赴爱的约会
爱的故事仅是学生作为客体的一种体验,其实,在螺岭校园,每天也都发生着学生作为主体的爱的体验,这就是杜校长首创的师生、家校之间的“爱的约会”。
在拥有3391名学生的、并不算宽敞的螺岭外校校园,杜校长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处别样的温馨空间——“爱的约会吧”, 在这里,家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长与教师常常共赴“爱”的约会。这个首创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方式,播撒下爱的种子,使师生、家长的心间都流淌着爱的暖流。
在这里,校长和老师们常把一些做事拖拉,爱拖欠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同学约来,和他们一起写作业,一起聊天,教他们收拾书包;对于一些父母离异,家庭重组,感情缺失的孩子,老师也常会带他们到这里,陪他们聊天,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感受亲情的温暖。有一次,一个五年级的“捣蛋鬼”在班级故事会上说:“昨天,我和杜校长‘约会’了。她约我帮她备课,要我认真预习第三课的单词,还把我不会读的都提前教我了。今天的英语真是上得太过瘾了!”
杜校长带领老师们用行动诠释着:爱的约会是爱心的互动、真情的沟通、信息的交换、快乐的分享。它所彰显的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体验式人际关系文化,让教师、家长和孩子在心灵的互动中,与爱一起成长。
尝的体验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杜校长愈发认识到,基础教育是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育人活动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此践行的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多年来,在杜校长“以爱为支点,做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思想的影响下,螺岭外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立足于学生生活,并形成了两大品牌:
一是语言文化节。学校每年一度的语言文化节主题都是从学生生活中细心挖掘的。比如“我能行”“走近宗亲名人”“铺天盖地深圳潮”“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我认识的美国”“文明让深圳更美好,大运因你我而精彩”等,学生全员参与、全程体验是其亮点。在活动中,孩子们感知了生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自主研究意识,育人效果明显。
二是寒暑假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入生活,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校不布置纯知识类的寒暑假作业,而是让学生积极实践,体验生活,完成综合实践活动类作业。相应的,这类作业的主题也异彩纷呈,诸如“深圳文化之旅”“常存感恩之心”“中华文化遗产探究”等等,而学生的一份份作业,也让老师们充分感受到自然、生活、社会确是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良田。
回归生活的体验教育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李静纯老师是螺岭生活教育的见证人之一。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次课改现场会上,他对此大加褒赏:“螺岭的生活教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螺岭以‘生活化课堂,自主性成长’为目标,加强了课程内容、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的整合,增强了课程结构的多样性与综合性,通过生活化课堂的实践探索,螺岭已经打开了课堂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丰富了生活化课堂的意义解读,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家校合作:延伸爱的能量
杜校长认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问题是教育的痼疾之一,但家校之间总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让孩子健康成长。杜校长由此想到,深圳的很多家长都受过良好教育,如果能搭建一个互动平台,既能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从教师的角度体验学校教育,又能使学校有效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达到双赢。
而实践也让杜小宜校长认识到,家校合作是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学校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家长与学校也需要“回归生活的爱的体验”。因此,在螺岭外校,家校合作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突破口,家长也因此成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程资源与力量。
几年前,杜校长就组织家长们建立了螺岭家教会,还曾经从46位博士、硕士家长中挑选出演讲代表,与来自省内教科所的教育专家一起举办“好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论坛,为家长奉献了一场教育盛宴。这种家长论坛让家长从听众走上了讲台,成为主体;挖掘和利用家长中的丰富教育资源,不仅拉近了家长与学校的距离,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发展、管理以及对孩子的教育中来,更实现了民主平等的沟通,使更多家长受益。
近年,螺岭外校改革家校合作形式,建立了“1357”家校合作机制,这是杜校长和老师们近年来在家校合作方面的创新尝试。
所谓“1”,就是一个工作原则: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同为螺岭人,齐心谋发展。“3”就是三个基本目标:参与学校管理,共商发展大计;参与班级管理,为班主任分忧解难;提供良好的义工服务。“5”是5个事务部门的设置:文书秘书部、康乐文体部、学术研讨部、义工服务部、校外联络部。“7”就是“家教会”配合学校积极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形成7项独特的德育校本课程。
目前,“1357”家校合作机制已经成为螺岭外校“回归生活的体验式德育”的特色项目,家长义工、四点半军校、亲子活动、“面对面”等则已经成为具有螺岭外校特色的品牌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学校与家教会共同开发的。
亲子活动由各班家教会负责人具体负责。家教会成员热情很高,工作积极,常常牺牲个人休息时间策划、采购、联系、组织、义务服务。在家教会的组织下,许多家长出钱出力,找资源,为班级亲子活动出谋划策,不遗余力。杜校长和老师们常常感动于来自家长们的强大的情感支撑与行动支持。
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们很注意自己的言语行为,关注孩子的细微进步,学习引导孩子从成功和愉快的经验中发现自己潜能的技巧,不再随便放过孩子们那些“不起眼”的成功和愉快的经验,而是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赞扬。活动中,家长都愿意耐心听取其他家长与同学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别人无意间的评价,也可能就是一个孩子重要的闪光点。亲子活动增强了孩子认识自我、发掘潜力的能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教师,其教育理念与能力也在亲子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从2006年至今,每年“五一”“十一”假期后,螺岭外校都会组织家长、学生、老师的“面对面”活动,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展示、交流、总结、评价活动。六年来,活动一直受到家长的好评与高度肯定。
“面对面”活动不仅是一种新制度,更是螺岭外校自主开发符合学校校情的家访新形式。此制度的诞生,源于学生住址的频繁变动,且许多家庭不在学校周边,上门家访成为一大难题。“面对面”活动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问题瓶颈。在“面对面”中,家长陪同孩子参与活动,与老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谈。家长述说孩子个性特点、优点与不足及努力方向,使老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家长也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共同解决问题。
“面对面”活动突显了德育活动的全员性、针对性,面向全体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很好地发挥了家校教育合力,提升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家校携手、共享共进的目标。
在家长义工活动中,家长义工进校园,成为教师的助手,一个个“红马甲”引领着稚气的孩子放学排队过马路,更成为螺岭校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同时,家长义工也有了机会近距离关注孩子在校的学习、活动情况,能更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态和成长,更好地找到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他们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对子女进行了言传身教,使孩子也渐渐形成了积极的助人意识与行为。
螺岭四点半少年军校成立于2006年3月,是学校与家教会协商后,联合东门办事处和武警特检总站而创办的一种新型教育体验阵地,这一活动强壮了学生身体、磨炼了学生意志,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家长四点半孩子放学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困难。对此,新华社以“四点半少年军校解忧育人”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也进行了专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