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然变色范文
时间:2023-03-24 01:49: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勃然变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拂袖而去。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3、肝胆欲碎。欲:将要。肝和胆将要破碎了。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4、火冒三尺。形容愤怒到极点。
篇2
1、耳聋眼瞎: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眼睛变瞎。
2、翻脸无情:突然改变脸色,不讲一点情义。
3、回光返照:指太阳刚落山时,由于光线反射而发生的天空中短时发亮的现象。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表面兴旺。
4、处易备猝:猝:突然,出乎意料。处于顺利的环境要防备突然。
5、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6、风波平地:风波:比喻。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7、风云突变: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8、突如其来: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
9、横发逆起:横:不测,意外。指出乎所料,突然兴起。
10、出豕败御:出:突然出来;御:马车。突然冲出一头野猪使马车翻车。比喻受到意外事故发生使事情失败。
11、冷灰爆豆:在冷灰中爆豆。比喻方法不对,白费力气。或比喻事情凭空突然发生。
12、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13、疾风暴雨: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14、不宣而战: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
15、当头一棒:迎头一棍子。比喻受到严重警告或突然的打击。
16、一朝之患:突然发生的祸患。
17、青天霹雳:霹雳:响雷。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18、从天而降: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19、回光反照:指日落时由于反射作用而天空中短时发亮。比喻人死前精神突然兴奋。也比喻事物灭亡前夕的短暂兴旺。
20、暴风骤雨:暴、骤:急速,突然。又猛又急的大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急速而猛烈。
21、勃然大怒:勃然:突然。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22、暴富乞儿:暴:突然;乞儿:乞丐。乞丐突然间富裕了。指非常规的地突然变得富有。
23、喜出望外: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24、祸从天降:降:落下。比喻突然遭到了意外的灾祸。
25、晴天霹雳: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
26、仓卒主人:仓卒:匆忙。客人突然到来,仓促中招待不周,难尽主人之礼。
27、计上心来: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28、急转直下:形容形势或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
29、疾雷迅电:疾、迅:快速,迅急。突然暴发的雷声和出现的闪电。形容来势迅猛,来不及防备。
30、反颜相向:反颜:翻脸。突然翻脸相对,无情无义。
31、豁然贯通: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指一下了弄通了某个道理。
32、勃然不悦:勃然:突然地;悦:高兴。形容人突然不高兴的样子。
33、怫然而怒:怫然:愤怒的样子。指突然发怒。
34、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35、急风暴雨: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36、轰雷掣电:轰响的雷声,急骤的闪电。比喻使人突然震惊的事物。
37、风飑电击:飑:强风突然发作。风雨雷电交加。比喻风气或某种现象极盛。
38、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9、暴殒轻生:暴:突然;殒:死亡;轻生:把生命看得很轻。指突然间自杀身死。
40、平地风波: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41、风驰电掩:驰:奔跑;掩:乘人不备。像风一样快速,闪电一般突然。形容快速袭击。
42、不速之客: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篇3
王维与孟浩然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有一天,王维邀请孟浩然到内署作客。两人正聊得兴起,唐玄宗突然到来。如此大好机会,孟浩然竟然慌作一团,匆忙间躲到床底下。唐玄宗进来发现屋里的情况不太对劲,便责问王维。得知是孟浩然在此时,唐玄宗高兴地说:“我听说过此人的诗名而没有见过面,为什么要躲起来呢?”说完叫孟浩然出来。孟浩然拜见了皇帝。唐玄宗让孟浩然朗诵他得意的诗作。
决定前途的关键时刻到了,拜侯封相的希望就在眼前。孟浩然又是兴奋又是紧张。仔细想了想,他选择了寓意深刻的《归终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是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孟浩然的本意,是表明求仕之心未灭,希望皇帝重用。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入世做官的美好愿望就在这首诗中断送了。唐玄宗听到“不才明主弃”那一句时,勃然变色道:“卿不求朕,朕岂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遂放还,不复见录。
经历此事,孟浩然大受打击,觉得掉了隐士的身价,因而心灰意懒,形骸也开始放浪起来。后来采访使韩朝宗入京,决定带上孟浩然一起去,以便向朝廷推荐。但孟浩然因为与人喝酒,错过了出发的时间。韩朝宗大为生气,独自而去。“浩然亦不悔也”。也许到此时,他总算明白了,写诗和做官是两码事。
孟浩然后来壮年病故,却是因为吃错东西的缘故。当时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王昌龄来到襄阳,听说孟浩然欲仕而遭黜后,立即前来拜访,有惺惺相惜之意。王昌龄当时被誉为七绝圣手,名满天下。他有名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篇4
我丈夫去世5年了,去世的时候只有50岁。婆婆一共生了6个孩子,我丈夫是老大。我公公早年是蹬三轮车的,后来腰扭伤了,干不了重活。于是,丈夫初中毕业就进厂当工人,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婆婆常说:“老大是家里的顶梁柱,你们几个弟弟妹妹的学费生活费,用的都是他的钱。你们要有良心,可不能忘了你大哥。”丈夫在世时,在弟弟妹妹中威信很高,我们这个大家庭也非常和睦,几乎每隔几个星期就要相聚一次。有时在婆婆家聚,有时是兄弟姐妹几个轮流做东。很少上饭店,就在家里吃,因为人多,吃一次饭都要翻台面的。邻居都很羡慕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热闹和亲热。后来丈夫患了肺癌,查出来已经是晚期了。用了不少进口药,都是自费药。这一点上我很感激公公婆婆和弟弟妹妹们,他们都不是经济宽裕的人,但都是全力以赴地帮助我们。说实话,要没有亲人们的支撑,我很难熬过那段日子。办完丈夫的丧事后,婆婆拉着我的手说:“美娟啊,你嫁到我们陶家,也没享过什么福,我也没有给过你什么,倒是这个家尽给你添麻烦。妈对不起你。”婆婆这番掏心窝的话,让我感动得哭了。婆婆接着又把弟弟妹妹们召集起来,说她和公公百年以后,他们住的这套房子留给我和儿子这对孤儿寡母。弟弟妹妹当时谁也没反对。因为都是自己人,当时也没有白纸黑字写下来。转眼5年过去了,开始大家相处得依然很融洽,渐渐地,大家庭有什么活动就不再“通知”我们母子了。这以后,公公去世了。今年春节我买了很多补品去给婆婆拜年,不知为什么,婆婆对我的态度似乎有点冷漠。我对婆婆说,想把儿子的户口报到婆婆这里来。婆婆忽然脸色就变了,说:“怎么,我还没死,你就想打这房子的主意了?你不是要嫁人了吗?这个房子是陶家的,和你没有关系。”我确实在和一个退休工程师在处对象,我毕竟只有49岁,还年轻,嫁人也是正常的。我说:“就算我要嫁人,可我儿子还是你陶家的孙子呀。何况,当时你亲口说过房子给我们的。”婆婆说:“我随口一说你就当真了?你有字据吗?”我再怎么争辩都没用。那以后,我和婆家也就断绝了来往。我心里很不平,婆婆出尔反尔,让我损失了一套房子。
上海杨女士
杨女士你好:
篇5
堕民们自行聚居,不能与平民混居,其住宅比一般平民要“檐低三尺”。平民家中遇有婚丧嫁娶,堕民要主动来帮忙,中途仅能在廊下、檐下、灶间等处休息,一般不能“登堂入室”。堕民之间互相通婚,不与平民通婚。堕民在路上遇到平民,都要主动打招呼、让路,鞠躬行礼,若没有礼貌,挨一顿揍也是活该。
关于堕民的来历,历史上有多种说法。清朝钱大昕编撰的《鄞县志》中,曾引用《堕民猥编》的记载,称这些人当初是宋朝大将焦光赞的部下,因为叛宋降金,故被排斥。到了元朝,他们被称为“怯怜户”,明朝朱元璋时,堕民被统称为“丐户”,对其从事的职业也都作了具体规定。但鲁迅先生反对这种说法:“明太祖对于元朝,尚且不肯放肆,他是决不会来管隔一朝代的降金的宋将的。”
不过,朱元璋若真想管前朝的事,也不是没有道理。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当然愿意设置更多的阶层。等级越多,底层才会觉得有盼头:堕民羡慕平民,平民羡慕读书人,读书人羡慕官吏,官吏羡慕更大的官吏……在皇帝和底层之间设置了好多缓冲带,这样,大家忙着往上爬,就无暇顾及金字塔尖的皇帝了。假如除了皇帝,其他人都是平等的,大家就容易联合起来,皇帝必须面对一个利益一致的庞大群体,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但在堕民这件事上,朱元璋的确很真诚地要取消它。绍兴府曾立有明洪武四年禁止使用“堕民”一词的铜碑,“只知一体良民……传旨庶人知悉:如若再呼‘堕民’两字,豁肠碎剐”。朱元璋命令的意思是:只有那些不肯改业者,明太祖才“定户籍,匾其门曰丐”,并确立他们的身份,这时如果堕民真想摆脱自己的阶层,应该不算难事。清朝雍正年间,政府更是明文“除浙江绍兴府堕民丐籍”,“如有仍前自甘丑秽,有伤风化,及地方豪强之人倚势抑勒者,严行可也”。(蒋良骐《东华录》)也难怪,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当年人家因为投降了你的祖宗而获罪,现在是解放他们的时候了。到了民国,浙江省民政厅干脆把废除堕民习俗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一个重要依据。
奇怪的是,从明朝至清朝至民国,历届政府一直大力促成堕民恢复平民身份,但都没有成功。甚至到了1949年后,堕民还以各种形式存在着,直到1980年代,这一阶层才彻底消失。即使关于堕民来历的传说是真的,但历史上数不胜数的战争中,投降的军队简直不计其数,焦光赞也不是什么有名的大人物,何以唯独这件个案能够及于始作俑者的子孙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力量?
鲁迅在《我谈“堕民”》一文中记录了一则他自己的见闻。“每一家堕民所走的主人家是有一定的,不能随便走;婆婆死了,就使儿媳妇去,传给后代,恰如遗产的一般;必须非常贫穷,将走动的权利卖给了别人,这才和旧主人断绝了关系。假使你无端叫她不要来了,那就是等于给与她重大的侮辱。我还记得民国革命之后,我的母亲曾对一个堕民的女人说,‘以后我们都一样了,你们可以不要来了。’不料她却勃然变色,愤愤的回答道:‘你说的是什么话……我们是千年万代,要走下去的!’”也就是说,即使平民想摆脱堕民,堕民也不同意,因此鲁迅感慨道:“就是为了一点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才,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才,还得出钱去买做奴才的权利,这是堕民以外的自由人所万想不到的罢。”
但堕民也有作为奴仆的“特权”,浙江学者俞婉君便在其著作中作过详述。“伺候”是堕民对平民的寄附特权,接受固定服务的人家被堕民称为“门眷”。对堕民提供的服务,平民即使心有不愿也不能拒绝;堕民有权不上平民家,平民却无法强制堕民上门。家境贫困、赏钱赏物少、路程又远的主顾,堕民往往连年节也不愿去。而如果堕民不上门,反而会被邻里视为“连堕民都看不起了”、“穷得堕民都不愿去了”,这就使得平民对时令节日讨彩头的堕民往往更客气,赏赐也很大方。平民无法摆脱堕民的服役,而堕民却可通过买卖“门眷”自主选择服役对象;堕民如果不满意主顾,可卖掉这份“门眷”。在堕民心目中,“门眷”相当于农家的“田产”,堕民家只要有钱,优先考虑购买的便是“门眷”, 而不是土地和房屋。
这就是说,除了没有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外,堕民的生活可因依附平民而得到保证。开始时,堕民为平民服务是被逼的,到了后来,他们才逐渐发现这种由低贱身份带来的职业,足可养家,在谋职、就业难度极大的封建社会,也不失为一条生活捷径。
不让上学就不上吧,不参加科举考试也无所谓,反正考中的几率不大,铁饭碗般的职业却是实实在在的。想想很多平民连饭都吃不上,却为了面子,为了所谓的地位,不得不分一杯羹给堕民,堕民简直应该躲在被窝里偷着乐。因此可以推断,虽历经数次战火焚烧、政权更迭、制度变更,甚至是屠城灭种,堕民阶层仍顽强存在,根源就在于这种意识。堕民毕竟是以自己的劳动换生活,既比真正的乞讨者有尊严,又比平民有保障,何乐而不为?
篇6
我基本上是幸福的
我在一家颇具规模的贸易公司任企划部经理。在我的策划下,部门工作井井有条。我的部门里除了我一个男人,全是清一色的美女,个个风情万种。那些小丫头很疯狂,有时我的脸上还会留下她们深深浅浅的唇印,让我哭笑不得。
我也不好苛责她们,说实话,有美女主动投怀送抱,绝不是一件痛苦不堪的事。
我的妻子小如是小学教师,上班时为人师表,回到家来美滋滋地洗衣做饭,把做家务当成一种休闲,学校和家庭就是她的整个世界。她不谙世事不善交际,凡事都要我拿主意。恋爱时,她最吸引我的就是她的纯洁乖巧,典型的小家碧玉。
可能是因为小如的生活圈子太窄吧,结婚两年了,她仍然像小姑娘似的束手束脚,包括我们俩亲密的时候,她对我的热情很少回应……现在的女人,少有她那样的不解风情。这点我颇感遗憾。
还好,公司里那些美女员工们,像一幅幅丰富精彩的画,弥补了家庭的平淡,所以说,我基本上还算幸福。
点评:男主人公的心态有一点偏差。有美女同事共处,的确是件令人愉悦的事,可是沉迷至此,对于一位已婚男人来说,似乎有些过了。对贤惠妻子的微微不满,也有吹毛求疵的挑剔。
爱一个人,首先要对她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完全的接受,而不是盲目比较。如果男主人公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桩看似平静的婚姻,其实隐含着深不可测的旋涡。
她对我是一种致命诱惑
公司接了一个大单,老总相当重视,责成我全力以赴。
对方负责这项业务洽谈的是一个很美的女人。第一次见面时,我就觉得她有些眼熟,略略交谈,发现她竟然是小学同学的妹妹杨菲……当年的黄毛丫头,现在已经出落成一位美貌如花的女人。这次意外相逢,我们俩都很兴奋。经过几次磋商,在我俩的大力协作下,我们两家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的合同。
年底也到了,我们两家公司联合举办了一次酒会,庆祝合作成功,要求中层以上领导携家属参加。小如老大不情愿,她说她不喜欢太热闹的场合。可是这是老总的安排,我还是这项业务的主管,怎么好拂逆老总的美意呢?
酒会的气氛十分亲切友好。老总走到我们这边敬酒时,小如很紧张,紧贴我站着。老总笑眯眯地说:“叶开一直表现出色,这次更是为公司立了一大功,多谢你这个贤内助对他的支持和照顾啊……”小如红着脸腼腆地笑,一句话也不说,像个答不出问题的学生,气氛一时冷场。
我正尴尬,旁边的杨菲接过话,笑容嫣然地说:“刚才嫂子还跟我说呢,千里马常在,伯乐不常有……她很感谢老总您对叶开的关照。”我赶紧也说:“是啊,我们敬您一杯。”杨菲和我一起举杯,老总呵呵笑了,我也暗暗松了一口气。
杨菲还是单身,自然没有家属可带,不过她可一点也不寂寞。她身着浅紫色紧身露肩曳地长裙,尖尖的手指举着酒杯,像个花枝招展的蝴蝶满场飞舞,左右逢源十分了得。虽然整个大厅美女如云,可是妩媚风情的杨菲是全场瞩目的焦点。
酒会结束后,小如拍拍胸口,长长呼出一口气:“好累啊,你再不要带我来这种场合了。”
我没有说话,那一刻,杨菲娇艳的笑颜在我面前一闪而过。
点评:男主人公混淆了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区别。妻子不同于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不能用同一标准对比。而且,每个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生活环境与阅历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习惯。男主人公以前还只是拿妻子跟其他类别的女人泛泛作对比,现在有了落实到具体人物的苗头,这是在错误的路上更进了一步。
情不自禁地背叛了婚姻
我们两家公司的合作项目一直由我和杨菲负责实施,我们合作得很愉快。我们加班的时间越来越多,有时是陪客户,有时只有我们俩。谈完工作,杨菲有众多的名目来放松娱乐,时间被她安排得丰富多彩。在任何场合杨菲都活跃出众,引人注目,足以让身边的我骄傲。
我越来越欣赏她,一天不见她的影子就觉得缺了点什么。杨菲注视我的眼光,也分明有着复杂的内容……终于有一天,酒后微醺的我们拥倒在宾馆的床上。
杨菲成了我的情人,她的娇媚让我疯狂。我感慨,这才是真正有女人味的女人啊……我沉溺于她给的激情中。
在小如面前,我依然竭力扮演着好丈夫的角色。可是我没有想到,谎话会那么快就被揭穿。一个月后,小如就偶然发现了我和杨菲的来往。一向柔弱的小如,这次像变了个人似的,坚决要求离婚。
点评:婚姻是神圣的,它不是小孩子的玩具,玩腻了就可以随手丢在一边。男主人公这样做,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离婚的结局在所难免。
拥有了她,我却好像不满足
对于小如,我是心存愧疚的。但杨菲的美丽和热情让我不忍舍弃。我想,自己的生活应该改变了。我同意了离婚,很快办好了手续。
对崭新生活的狂热向往,很快冲淡了我对小如的一丝悔疚。在我的疯狂追求下,原本就对我倾心的杨菲嫁给了我。第二次婚姻,让我感觉到生活翻开了全新的一页。杨菲爱玩爱闹,在社交场合给我挣足了面子。在家里我们单独相处时,她也是热情如火妖媚如狐。她花样百出经常给我新鲜的感觉……这才是活色生香的女人啊。
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杨菲的热情,对除我之外的很多异性都是毫不保留。我们出去玩时,她总能遇到异性朋友,聊得亲热;每天晚上,她的电话比我的还要多,总是絮絮而语,甜蜜暧昧。
一天晚上,她说同学聚会,直到十点多钟还不回来。我打手机过去,那边乱纷纷的什么也听不清楚。我一直在等她,凌晨一点了,外面有汽车声。我从窗口看见一辆车停在门口,一个高大的男子扶着杨菲下来。
第二天,我假装无意地问她昨天是谁送她回来,杨菲随口说是一个大哥。我半真半假地跟杨菲说:“男人都是得寸进尺的,你不要对他太热情了……”杨菲咯咯地笑:“我就是这样热情啊,你不就是喜欢我这点吗?”
我有点生气:“你现在是有老公的人了,要注意分寸!”杨菲吃惊地挑挑眉毛:“我也没做错什么啊,我自有分寸,绝不会做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想到哪里去了?”话不投机,我们第一次有了隔阂。
可能看我脸色不对,杨菲有所收敛,可是没过几天她又故态复萌。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子,不知道她哪来的那么多同学朋友,总是应酬不断,玩到半夜才回来。很多次还是被别人送回来的,还是那个高大的男人。
我受不了了,那天晚上,我沉着脸坐在沙发里,要她给我一个解释。杨菲不耐烦了:“跟你说了,我们只是普通朋友嘛。”我脱口而出:“当初我跟你不也只是普通朋友吗?”杨菲勃然变色,我们又开始了连绵的争吵。
终于有一天,杨菲说她不想再这样吵下去了,她不要一个无端猜忌她的丈夫。我黯然同意了离婚,现在我清楚了,我也不想要一个热情过度的妻子。
点评:男主人公的心理,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男士的心态:雅努斯心态。
“雅努斯”是罗马神话中的一尊两面神,他的脑袋前后各有一副面孔,一副看着过去,一副注视未来。如果你留心古罗马钱币,便可发现那上面常有这尊神的形象:他一手拿着开门的钥匙,一手执警卫长杖。这个神话中的人物令人想到“自相矛盾”和“相互对立”……在性需求上,男性对女性所持有的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我们就称之为男性的“雅努斯心态”。
一方面,男人希望所有的女子都妩媚风情,另一方面,大多数男人要求自己妻子纯洁端庄,贤淑高贵。厮守着身边的妻子时,远处的情人可能是新鲜的诱惑。可是等把情人拥进怀里,她对别人的诱惑却是对自己的背叛与不专一。
谁是最适合我的女人
离婚前,杨菲幽怨地对我说:“你既然接受不了我的热情,为什么当初不守着贤惠的小如?何必又来招惹我?……看来,你还是爱小如,你去找她吧。”
我也是这么想的,我应该是最爱小如的。我找到了小如,她还没有结婚,还是一如既往的温柔婉约,可是,她却拒绝重新回到我的怀抱,她说,怕再次被伤害。
没有小如,没有杨菲,我独自一人徘徊在街头。大街上人流车流络绎不绝,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奔向各自的目标。只有我茫然四顾,无所着落。万家灯火如星如梦,哪一盏是属于我的呢?
篇7
周瑜曾两次举荐鲁肃,但是鲁肃身为三督之一,绝对不是单纯的因为周瑜的一纸荐书。
鲁肃刚来到孙权门下时才20来岁,倚老卖老的张昭在孙权面前吹风道:“鲁肃年少才浅,万万不能重用。”孙权不但没有听他那一套,相反“益贵重之”,将鲁肃留在自己身边,参与机要。周瑜死后,孙权又让他接管都督职务。
鲁肃此人在战略洞察力上称孙吴第一人。在孙刘联合上,他与诸葛亮是双方的代表人物。鲁肃在世时,孙权能够力抗曹操,鼎足江东,鲁肃的战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当鲁肃去世后,诸葛亮为其发哀,孙吴内部主战派占据上风,孙刘破裂。
孙权在用鲁肃上,体现出他用人“不求全责备”,孙权能说出:“……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这样的话,并不是他在自夸。
吕蒙,行伍出身,他是真正的“从士兵做到将军”的人,而成全他的人正是孙权。
由于作战勇敢,吕蒙20来岁就被封为横野中郎将,孙权让他独当一面,驻扎在陆口对付东吴的劲敌关羽。
吕蒙噬杀暴躁,虽屡立战功但难成大器,因为他只是匹夫之勇,不学文化和韬略,“蒙少不书传,每陈大事,常口占为笺辱”。正是在孙权的刻意栽培下,这个没有文化的一介武夫才神奇地变为了一方统帅。有一次,孙权对他说“将军如今责任加重,要抽时间读点书才好。”吕蒙感叹军务繁忙,无暇看书。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将军不妨试试。”吕蒙接受,从此一有空就认真读书,不久能议论风生,见解精辟,使得原来不太看得起吕蒙的鲁肃也大吃一惊,十分佩服,感叹说:“将军如今的才能胆略,与以往大不一样了。”
孙权对周瑜大度,对鲁肃宽容,对吕蒙培养,这三个人撑起了孙吴的前半段,抗击强敌、开疆拓土,为吴国打下了坚实根基。
孙权在用人上能广纳贤才,举贤任能,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和爱戴人才,积极听取他人意见
孙权一接管江东之事,就询问周瑜说:“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周瑜向他论述了一番“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的道理,而且还着重向他推荐了鲁肃。孙权接见了鲁肃,有一次两人同榻而卧,到了半夜,孙权根据东吴的发展战略请教鲁肃,鲁肃回答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东吴之后的发展战略,差不多都是根据鲁肃的这一战略意图进行的。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时,孙权在战与和之间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孙权在与刘备派来的诸葛孔明谈话时被其激怒,不禁勃然变色,拂衣退堂。可后来听说孔明有破曹良策后,立即转怒为喜:“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并又一次请来诸葛孔明叙话,当着孔明的面表示说:“适来冒渎威严,幸勿见罪。”在许多问题上,孙权都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连集团外有识之士的意见他也能够很好地采纳。
用人不疑
吴蜀关系一度破裂,刘备一意孤行,下定决心要将东吴除掉。孙权同意让诸葛瑾前去成都见刘备,以求和解。张昭对孙权讲:“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孙权并没有相信张昭的话,而且向张昭讲了一段往事,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孙权对诸葛瑾的无限信任。孙权说道“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非常清楚,不合道义的事不做,不合道义的话不说。刘备曾经派诸葛亮到东吴时,我曾对子瑜说过:‘你与孔明是亲兄弟,而且弟弟应随兄长,这个道理也是顺理成章的,你为什么不将他留在此处,你是他的哥哥,他一定不敢违背你的意见,我也会写信劝说刘备,刘备也一定会答应。’当时子瑜回答说:‘我的弟弟诸葛亮已投到了刘备的帐下,应当效忠于刘备;我在你手下做事,应该效忠于你。这种归属决定了君臣之分,从道义上说,是不能够三心二意的。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从这些话中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同样我也不会负子瑜。在这之前,我看过一些文辞虚妄的奏章,当场便封起来派人交给子瑜,并且我还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子瑜,很快他就给我回信了。在信中,他论述了天下君臣大节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颇受感动。可以说,我和子瑜已经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外面那些流言蜚语是绝不会挑拨得动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对我一片真情实意。这样,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过去一样,将至子瑜的手里,也好让他明白你的一片良苦用心。”孙权能够在人事问题上用人不疑,他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上都离不开他的这一用人方法。
敢对下属委以重任
孙权在下定决心与曹军大战后,即封周瑜为大都督,并将自己的佩剑赐予周瑜,并叮嘱道:“如文武官员有不听号令者,即以此剑诛之。”在刘备的军队进攻江南、东吴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孙权采纳阚泽的建议,准备起用陆逊。陆逊担心说:“江东文武,皆大王故旧之甘宁像臣;臣年幼无才,安能制之?”孙权立即解下所佩之剑给他,说“如有不听号令者,先斩后奏。”孙权还命人连夜筑拜将坛,第二天请陆逊登坛拜将,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陆逊说:“阃以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周瑜、陆逊受职时都是年轻将领,资历也不丰厚,孙权授职授权的这一行为给予了他们大力支持,从而保证了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胜利。
懂得满足下属的要求
甘宁打败黄祖,为孙权立有大功,被加封为都尉。在这次战斗中,黄祖的都督苏飞被俘,孙权打算将苏飞斩首,可他曾是甘宁的恩人,甘宁入见孙权哭告说:“今飞罪当诛,某念其昔日之恩情,愿纳还官爵,以赎飞罪。”孙权当即表示说:“彼既有恩于君,吾为君赦之。”最终苏飞的死罪被赦免。满足下属的合理要求,能够体现出对下属的感情与人格的尊重。孙权在合肥与曹兵交战的过程中,难决胜负,于是孙权调来援兵,并亲自出营迎接。听说鲁肃先到,他立即下马等待,众将见孙权如此礼待鲁肃,感到非常惊异。孙权请鲁肃上马,并辔而行。私下问道:“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鲁肃摇头表示不同意,孙权又问道:“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鲁肃答道:“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孙权大笑表示认同。下属各有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孙权在不损害大目标,甚或有益于大目标的前提下,给下属以不同程度的愿望和满足,深深地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由上可知孙权颇能集思广益,择善而从,而不问其资历深浅,故能发现人才,破格提拔,甚至付以重任。对于人才,他能够从各个方面入手,用不同的策略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正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放下架子好好纳言
与同期多数领导者不同,孙权的基业不是自创的,而是父兄传给的。这样,他与故旧文武官员的关系就成了难处的问题,弄不好,就会发生控制不了和不愿受控的问题。孙权领导方式上的两大特色保证了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一是他遇事善于征求各种人的意见;二是他能放下架子,虚心听取别人劝说,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篇8
关键词: 魏晋 世说新语 论语 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儒家文明,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悠悠数千年中国历史,儒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儒家思想的精髓已经深深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然而,儒家思想稳固的统治地位却在魏晋时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大动荡大分裂大混乱时期,政权更迭极其频繁,战乱频仍,权贵争权夺利,百姓流离失所。然而,这一时期,却也是中国思想学术界大放异彩的时代。儒学独尊地位被动摇,老庄之道重新得到尊崇,佛教影响日益广泛,糅合儒道两家的玄学兴起。正如宗白华所言:“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地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面对黑暗痛苦的社会现实,由于儒家名教无法改善现状,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儒家思想,转而推尊道家思想,追求个人价值的张扬和现世的享受,他们清谈、纵酒、服药,舌吐莲花,品藻人物,沉溺于诗酒之间,追求末日的狂欢。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正是这样一部记录魏晋名士奇言异行的“百科全书”。
《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及其门客搜集整理前代资料编纂而成的一部志人小说,全书分36门,以类记事,共1100余则,主要记载汉末魏晋名士的言谈举止、奇闻轶事、喜好习惯,容貌气度,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经济生活、文坛风尚、民间习俗、自然山水等,鲁迅先生称之为“可以算作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素来被目为魏晋风流的最好证明。然而,我们依然不难从中寻觅到儒家思想和儒学经典的深重烙印。本文试图从思想内容上概论《世说新语》对《论语》的传承,并探讨其原因。
一、《世说新语》在思想内容上对儒家精神的继承
1.重视人物德行,推崇品格高洁的贤人君子,张扬舍生取义的精神
《论语》中大量内容塑造了孔子理想中的圣人和君子的形象,是否拥有美好的德行是孔子进行人物评判的重要价值标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君子关注自己的德行修养,而小人贪恋个人私利。
品德高洁舍生取义的事例在《世说》中颇不少。《世说新语·德行》第5则中,李膺称赞荀淑、钟皓二人的见识和品德:“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德行》篇第9则中,荀巨伯探友时遭遇胡人军队的进攻,关键时刻,他不肯丢下朋友独自逃生,因义气而舍生求死,甚至因此感动了“胡贼”得以保全全城。《德行》篇第13则中,华歆在紧急时不肯抛弃素不相识的求救者,同样是激于义气。种种事迹,无不符合儒家典籍中“舍生取义”的思想原则。
2.推崇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名士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周游列国,积极游说各诸侯,推行儒家学说,以拯救天下人为己任。《世说新语》中记录了大量以隐逸山林为乐的隐士,但其中也不乏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名士。《世说新语·德行》的首则就描写了一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名士的榜样——陈蕃,言其有“澄清天下”之志;第4则中的李膺亦是“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言语》篇第31则中,当南渡过江的其他知识分子都感叹“山河之异”物是人非的时候,王导却勃然变色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以光复天下为己任的王导,在《世说》中出现的次数不可谓不多,却极少有负面形象,可见在刘义庆的内心深处,对这样积极进取兼济天下的名士基本还是持褒扬和维护态度的。
3.一定程度上尊重礼仪规范
儒家思想的核心目的是以仁爱思想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与规范。为形成上下有序君臣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屡次在著作中强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
《世说》中疏狂怪诞放荡不羁的名士虽然很多,然而,尊重礼仪规范循规蹈矩的典范人物也不少见。
《方正》首则中,陈纪当面指斥父亲陈寔的朋友不守信不守礼仪:“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寥寥数句说得友人大为羞惭,可见在时人心中,无信无礼绝不是什么光荣的事。同样是陈纪,当他遭遇父丧时,因为哀恸过分,形销骨立,母亲偷偷给他盖了一床锦被,郭林宗就立刻指责陈纪行为不合礼仪,并引用了《论语·阳货》第21则“宰我问丧礼”的典故:孔子认为“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而在居丧期间“食夫稻,衣夫锦”这种行为是不能容忍的。郭林宗正是根据孔子对丧礼的礼节标准来要求陈纪,因而不悦地拂袖而去。此事流传开来之后,甚至宾客都有一百余天不来陈家吊唁。如果魏晋时期真的是人人都以任性违礼为荣,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乐广曾经笑言“名教中自有乐地”,言语中流露出对放诞行为的不以为然。《任诞》第2则中,阮籍在母丧期间肆无忌惮地饮酒吃肉,何曾就指责他这种行为不合礼制,“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即使司马昭身为皇帝,也不能公开说阮籍不合丧礼的行为是对的,只好声称阮籍有病,此举合乎丧礼,以此来搪塞何曾。可见当时礼教规范的观念相当深入人心,魏晋名士放浪形骸的行为只是对礼仪名教的一种有意识的叛逆和反抗。
4.称扬发自真情实感的孝亲忠君行为
忠君孝亲的观念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孔子非常重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据统计,《论语》中“孝”字使用频度高达19次,“弟”(悌)字高达18次。孔子认为忠孝一体,孝子一般情况下不会事君不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孔子提出“其事上也敬”是君子之道的标准之一。在家孝顺亲人长辈,在朝效忠君主,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说新语》所肯定的,是《论语》中提到的,发自内心真情实感的忠孝行为。《论语·八侑》记录了孔子对亲人丧礼的态度:“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比起繁复奢侈的丧仪,发自内心的哀戚和痛苦才是最重要的。在《世说》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践行孔子这一观点的例子:王济生前喜欢听驴鸣,孙楚心伤友人之死,干脆在众目睽睽之下学驴叫;王戎在丧子之痛后发出了“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著名慨叹;阮籍在母丧期间,不遵礼仪,照样饮酒吃肉,但伤心到极处,长号一声,呕出血来,形销骨立,神情憔悴。他们看似怪诞不可思议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孔子所推崇的“宁俭,宁戚”的孝悌观念的发展,他们对待亲人朋友的死亡,都是发自内心的哀伤痛苦。
先秦儒家的忠君观念在《世说新语》中也有所传承。例如谢玄北征时,因为别人说他好战是因为“好名”,谢玄怒而厉声说:“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他明确提出大丈夫出生入死的目的就是事君事亲。《言语》第6则,陈纪面对客人的提问,毫不客气地称自己父亲是忠臣孝子,言下颇有为父亲自豪之意。《自新》第1则称赞周处改过自新后“终为忠臣孝子”;《言语》第21则中,孙皓问诸葛靓:“卿字仲思,为何所思?”诸葛靓的答案是:“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这层出不穷的例子恰恰说明,忠臣孝子依然是世人传统观念中的理想追求,即使是在老庄之道极为繁盛的魏晋时期,儒学的河流也始终不曾断绝。
5.屡屡推崇周公、孔子、颜回等儒家代表人物
魏晋名士素来被目为“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流人物,《世说新语》一直被视为如实记载魏晋风流名士风度的一部书,然而,值得玩味的是,《世说》中不止一次地称颂过周公、孔子、颜回等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谢尚八岁时聪明颖悟,被当时在座的客人视为神童,被比作孔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谢尚立刻毫不客气地回敬说:“坐无尼父,焉别颜回?”在座的又没有孔子,怎么知道我就是颜回?语下颇有点傲视群英的意思。孙放字齐庄,他对庾亮的解释是自己要向庄周看齐,庾亮问为什么不仿效孔子,孙放说孔子是生而知之的圣人,实在难以企慕。陈纪把父亲陈寔和袁公比作周公和孔子,称赞他们“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的行为,无论是他的比喻本身还是陈寔的行为,都是完全符合儒家价值标准的。可以说,在魏晋名士和编纂者刘义庆的心目中,尽管他们仰慕老庄飞扬狂放洒脱不羁的风采,儒家和周孔在他们心中的崇高地位依然根深蒂固不可动摇。
二、《世说新语》儒学渊源深厚的原因
1.时代的变迁和政策的影响
魏晋六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大解放的局面,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动摇。然而,由于以“三纲五常”为主要框架的儒家伦理观念有利于稳固社会秩序,凝聚民心,因此,儒家思想的流传始终未曾因此断绝。
《世说新语》成书于宋文帝刘义隆当政期间,相比魏晋时期,从刘宋王朝开始,名士们疏狂不羁的魏晋风度已经明显减少。据统计,在长达一百卷的《宋书》中,记录魏晋风流的名士言行只有二十多条,这与刘宋王朝重视儒学的政策有密切关系。据《宋书》记载,元嘉年间京师开办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四馆,以儒学馆为四学之首;此外,宋文帝本人也曾下令 重修孔子坟墓,并多次亲临国子学。当政者对儒学的重视和扶持态度非常鲜明,刘义庆本人作为宗室,自幼也接受过儒学教育,不可能不受到这种儒学思维惯性和政治政策的影响。
2.名士内心的痛苦矛盾
魏晋时期,政治风云变幻,社会混乱动荡,战争不断,人人颠沛流离,朝不保夕,面对残酷黑暗的现实,人们由关注烟云般易散的名利富贵转向关注个人生命价值,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我。而司马氏集团大力推行的“以孝治天下”并非真正的尊崇儒家,只是一种强化统治钳制思想的重要手段,这恰恰加速了知识分子对司马氏所谓“名教”的背离和反抗。
然而,表面上的疏狂放诞不合流俗并不意味着内心的自由,魏晋名士故作放达的举动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声反抗,他们外表风流潇洒,内心深处却潜藏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和矛盾。他们自幼深受儒家学说熏陶,而儒学却无法改变眼前残酷的现实;他们渴望忠君报国兼济天下,统治者却以酷厉严苛的手段处置了一批又一批不合作的知识分子,让他们望而生畏。作为文人的傲骨气节和外界污浊的现实产生激烈冲突,他们既不愿在强大的皇权面前俯首称臣,也无法真正超脱世俗之外,只能挥霍享乐,佯狂避世,以纵酒、服药、清谈、隐逸、任情来麻痹自己。然而,由于幼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无法真正忘怀现实,他们反对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名教,而是司马氏集团推崇的被异化的名教。阮籍的儿子阮浑曾试图模仿父亲的言行,被父亲禁止,而嵇康更是在《家诫》中谆谆教诲儿子如何自保避祸,如何做官。连最离经叛道的嵇康和阮籍都不许儿子效仿自己,可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并不以自己的放浪形骸为荣,深厚的儒学积淀依然是他们心中最初的家园。
既然如此,《世说新语》中同时存在“忠臣孝子”的名士和风流任性的名士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忠臣孝子依然是名士们最初的追求,而佯狂纵酒追逐享乐不过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避祸手段而已。
3.儒道两家的相通和玄学的兴起
一般而言,儒家经世致用,道家玄远飘逸,儒家追求入世,道家讲究出世,但儒道两家并非绝对对立,在儒家经典中,我们也不难找到带有道家出世色彩的内容。《论语·先进》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篇章中,孔子所赞赏的曾点的志向,正是近乎道家追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孔子还提出“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认为国家无道还照样做官发财是可耻的。《论语》中对隐居不仕的伯夷叔齐等人并未贬低,反而给予极高的赞赏,可见儒家对道家隐逸思想并不完全否定。魏晋兴起的玄学正是利用儒道的相通之处,以儒家思想注解道家经典,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希望由此实现“儒道合一”的理想。玄学的兴起、儒道两家的相通都促使名士在崇尚自然追求隐逸的同时,依然无法超脱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在日常生活的言行中流露出来。
结语
自汉末至两晋,晦暗动荡的社会现实导致知识分子无法实现他们“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又不愿屈从于统治者的意愿,遵循那已经被异化了的“名教”;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以佯狂纵酒、清谈服药等种种看似荒诞不可思议的行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无声的抗议,以维护自己高洁的品性和傲岸的气节。这种在后人看来极为诗意浪漫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其实是相当痛苦的。他们试图在诗酒和自然山水之间寻求个性的张扬,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然而,他们却始终无法挣脱紧紧捆绑在自己心上的精神枷锁,无法忘怀最初的兼济天下的梦想。《世说新语》正是这样一面如实反映魏晋名士言行举止和精神世界的镜子,它既映照出了魏晋风流洒脱不羁的表面,又从细节处反射出名士们内心深处厚重的儒学渊源和入世追求。穷途而哭的阮籍替无数魏晋名士哭出了他们心中的辛酸和痛苦,傲骨铮铮不事权贵的嵇康最终也无法摆脱遭嫉被害的下场,正如几百年前的孔孟终其一生都无法实践他们的仁政理想一样,魏晋名士始终在残酷的现实、入世的理想和出世的追求之间奋力挣扎,试图寻求一个平衡点。尽管他们最终还是被现实被强权所打败,但他们在抗争现实时表现出来的落拓不羁和宁折不弯的高傲却是后世许多知识分子所企慕的。那是一个,黑暗如磐,却有灿烂光华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南朝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4]宁稼雨.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刘强.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孝悌之风[J].阴山学刊,2001,14(1):26-30.
[7]崔显艳.从《世说新语》的体例分析儒家对士人精神的渗透[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4-18. [8]
[8]景遐东,罗严珍.《世说新语》的分门特征与学术价值[J].鄂州大学学报,2010,17(6):52-54.
[9]王秀红.《论语》对《世说新语》的影响[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