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原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9 23:2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草原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草原的古诗

篇1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24―0125―01

自古以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地理知识与语文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语文也在学地理。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写在前面”告诉学生语文与地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语文教学中可以学到许多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中的地形描述

我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描述各种地形的名家诗句数不胜数。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描写典型的山地地形的佳句,写出了庐山的雄奇秀丽。“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则生动描绘了阴山脚下河套平原的坦荡辽阔和牛羊肥壮、牧草茂盛的草原景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写出了四川盆地地形崎岖的地貌。“仰望山接天,俯视江如线,对面能说话,相会要一天”道出横断山区的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各种地形的成因也各有不同,有地壳运动的内力作用,也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就是对流水侵蚀地貌的描绘。

二、古诗词中的气候

我国的自然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大江南北景观各异。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就描述的是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从东南沿海吹来,由于路途遥远,加之众多山脉阻隔,使之不能到达我国内陆西北地区。“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则反映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由于距离海洋较远而形成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冷夏热,温差大,降水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写出了山地景观的垂直变化。有时也可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解释这种气候的垂直变化。“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三种降水类型中对对流雨的形象写照。“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表现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自西向东流,也可解释海陆间的水循环规律,陆地径流入海,而海水只能通过大气输送到陆地上空,暗含水循环使得陆地上的水资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三、古诗词中的水文知识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L江、黄河、珠江、澜沧江和松花江的上游。水能资源的形成需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河道、落差和水量,而描写这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即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又可以从中看到瀑布蕴藏着巨大的水能资源。“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向我们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我们在体会大江东去,奔流入海,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加深了对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水位落差大等特征的了解。“海潮岁月生,江水应春生”“绝岸愁倾履,轻舟故溯洄”等则展现了钱塘江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潮汐能量巨大,若能开发利用必将造福人类。

四、古诗词与天体运动

关于天体运动,古诗词中也多有体现,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能恰如其分的说明地球自转运动所引起的昼夜更替景象。“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则写出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物向东,天物向西的视运动。“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更是一句诗词言清四季变化,万物轮回。“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首诗把初冬的水文、植被和天气特点表现得优美如画。

五、古诗词中的人文地理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感受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收集中秋月的诗词;

过程与方法:

能够主动探究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加深对多民族生活的了解和热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秋节的团圆意义,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感受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风情,节日特色;

难点:

理解中秋节的团圆意义,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课时准备】

蒙古族、广州等地中秋节活动图片

【课时预设】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解中秋

1.超市里最近有什么新变化?

2.中秋节是什么时候?

板书课题:团团圆圆过中秋

二、开开心心话中秋

1.关于中秋节,你都知道什么?

(1)生自由交流。

(2)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3)师小结: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古人对月亮有着自然的崇拜,月圆之夜会举行拜月活动。直至唐朝,人们更加重视拜月习俗 ,而且发现每年秋季第二个月中的月亮比平时的更大更圆更明亮,于是就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

2.说了这么多关于中秋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说说我们的中秋节。

(1)你们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呢?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

三、增长见识赏中秋

今年中秋节,老师想带大家了解一下我国其它地方的中秋风俗,大家有没有兴趣?

情境一:乘坐校园巴士开启中秋之旅

第一站:蒙古草原

1.观察图片,了解蒙古族人中秋“追月”的习俗。

2.引导学生了解。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银白色月光下人们跨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用“追月”的方式来祈愿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第二站:广州

1. 了解“树灯笼”的习俗;

(将灯笼高高挂在树上,寓示一年红红火火)

2. 了解广东潮汕地区“烧塔祈福”的习俗;

(用瓦片搭成塔,在塔内放放木柴将其点燃,祈盼年年稻谷丰收、家里红红火火,亲朋平平安安)

3. 了解佛山南庄“舞火龙”的习俗。

(在佛山南庄,流传了上百年的舞火龙,人们用这种方式祈愿年年都好,身体健康)

情境二:穿越古代了解中秋

1. 了解古人中秋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古人举行盛大的迎寒祭月活动,祈愿年年风调雨顺,家家和和美美,古时也有一些人由于追求事业、四处求学或戍守边关等人生际遇时常会有人客居他乡,于是在中秋之时他们选择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杜甫想念自已的弟弟发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感叹;张九龄望月怀远写出了“海上生明白 天涯共此时”的千古名句。)

2.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中秋和月亮的古诗呢?

3.引导学生说关于中秋及月亮的古诗,让学生了解古人咏月

寄情的感情。

4.师小结:中秋之时各族人民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过中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祈愿。人们通过拜月祭月来祈盼幸福、祈盼丰收、祈盼团圆。(板书)

四、情感升华悟中秋

1.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人不能回家和家人一起团圆过中秋,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1)父母在外打工不能回家;

(2)父母工作特殊不能按时回家。

2.你心里怨他们吗?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在异地他乡工作的辛苦,感受父母对家庭对儿女的爱。

2. 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他们的祝福?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真诚的祝福,让他们理解中秋团圆的真正意义,进一步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热爱。

五、课堂总结感中秋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但是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为了大家的团圆,舍弃了自己的团圆,他们或许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友,亦或是我们身边的陌生人,不管他是谁,他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祝福的人。马上就要中秋节了,老师希望大家回家之后用自己最独特、最暖心的方式向你的家人、身边的亲友、你最尊敬的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六、课后活动拓中秋

中秋来临之际用自己最独特、最暖心的方式向你的家人、身边的亲友、你最尊敬的人送上自己的祝福。

【板书设计】

团团圆圆过中秋

----我们这样过中秋

团圆

祝福

篇3

【关键词】激趣朗读感悟 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而“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那么,怎样进行“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景”

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我们会心胸开阔;看到一望无际的绿色大草原,我们会心旷神怡。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海的广阔,草原的美丽呢?这就需要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媒体演示、实验、欣赏自然、表演、游戏、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活动富有情趣,如身临其境,受其熏陶感染。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例如《田园诗情》一文,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荷兰,更谈不上对它的了解。我从网上下载了许多关于荷兰的资料,让学生对荷兰有一个初步地了解,然后再学习课文。“一望无际的草原,黑白相间的奶牛,大片大片的郁金香,剽悍强壮的骏马……”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读起课文来,那真是声情并茂,引人入胜。荷兰独特的自然风光,深深的印入学生脑海中。又如教学《草原》一课时,先让学生一边听老师范读课文,一边想像草原的美丽,使草原在他们心目中有个朦胧的印象。再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草原的美。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抓住“一碧千里”、“羊群”、“绿草”、“小丘”、“骏马”等词语,想像草原的辽阔、草地的颜色以及羊群漫步在草原中,骏马静立不动,回味草原的动作、神态等,理解作者用词的精确,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草原的美丽、辽阔,学生读得有声有色,宛如步入草原美丽的画卷之中。

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情”

“读”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把许多感情融入了文字,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了解文字背后所包含的内容,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把握住每个词、每句话的感彩,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的训练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进行一番体会与揣摩。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中的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初读很平淡,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下,就不一样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力大无穷,她常常背上背着妹妹,手里拉着我,肩上再挑一百来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我从来没想到它是用八十多斤重的身体挑起家庭和生活的重担来的。因此,把这句话放在文中体会,让学生把“竟然”读重一些,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速度来读,能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还能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读”是阅读最常用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对课文的把握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三、抓重点词句进行朗读,让朗读生“思”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学《生命的壮歌》一文时,有这样一句话“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迅速扭成一团,突然向河对岸的方向突围。这蚁国英雄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剧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引导学生抓住“并没有”、“迅速”、“至死不松动分毫”、“肝胆剧裂”等词语体会,指导学生反复地读,再加上生动地引读“火势是如此的肆虐,形势这样危急,作为区区弱者的蚂蚁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抱成一团,多么机智的蚂蚁啊!多么勇敢的小生灵啊!让我们带着对它的敬佩,再好好的读一读这感人的句子吧!”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些蚁国英雄们的英雄壮举,还能体会到作者对这些小动物们的赞美之情,还可以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多种读书方法,让朗读生“趣”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大量文情并茂的课文,有童话、诗歌、散文、古诗等等,有的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有的课文感天动地,有的包含浓浓的亲情。课文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朗读的多样性。小学生对新事物比较敏感,对不同形式的读书方法兴趣更浓。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读书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读书活动中去。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时,文中对九色鹿的外形描写写得生动优美,很适合个体朗读,我就采用“挑战读”的方式,让同学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最美丽、最善良的九色鹿?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可高了,大家不甘落后,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读得特别有感情。又如《云雀的心愿》一课时,文章是以童话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森林的巨大作用。文章以小云雀和云雀对话为主,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先让学生体会一下小云雀和云雀妈妈说话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她们所说的话,学生也很乐意接受。在动情的朗读中,学生明白了森林的重要性,还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多种形式的训练怎能不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丰富多彩呢?

五、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让朗读生“味”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导,教会学生处理重音、停顿,恰当地运用语气、节奏。无论放录音还是教师范读,都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来确定示范的时机。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可以一开始就以示范引路,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放缓坡度。

一般来说,教师全文范读可放在总结课文之前。至于一些重点句段的示范朗读,一般是和提问连在一起,随时示范。如:1、听老师读这段课文,看老师强调了哪几个词语?2、再想想为什么要强调这些词语?3、听老师读这篇课文的结尾,几种读法中,你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中学到具体的朗读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同时对语言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感情的参与,将会使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变得更加丰富和敏锐。指导学生阅读,不仅要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如若抛开对语言的情感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就不可能对语言做出准确、完整的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时,学生的“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灵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地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凭借文本在学生与作者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让学生最终能体会到语文的美。随着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入进行,我相信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万紫千红、风情万种。

参考文献

[1]毛世祯;朗读与朗读指导;人民出版社;

篇4

一、文章辅助教学。

我想作为初中生都学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但当我讲到世界地理的“亚洲”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暂且不讲,而是让学生自己课下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下一节课我提问时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谜底,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在当时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有神灵的保佑。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知识穿插起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诗歌增光添彩。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优美,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我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其中的一二首典型作品穿去,既娓娓动听,又诗情画意,会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学生来说受益匪浅,对教师教学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我国地形中的内蒙古大草原时,我先让他们看着视频中的北朝民歌《敕勒川》对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的描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现牛羊。”同学们马上进入了状态,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诗的意思:“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阴山的脚下。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笼罩着坦荡的原野。天是那么深邃蔚蓝,地是那么广阔无边。丰茂的牧草被风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 的牛羊现在眼前。”诗歌中描绘了大草原的优美风光,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景象,俨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俗画,而且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辽阔),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温带草原)和主要从事的职业(畜牧业)等,这样内蒙古草原的特点不言而喻。

三、谚语生动活泼。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于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如果北半球的房子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轰隆西虹雨。”“日晕三更鱼,月晕午时风。”“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的过程中对天气变化规律的一种总结。

当然上面所用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诗词、民谣、谚语,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天气特征。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反映我国春末夏初的时节,其降雨类型属于:锋面雨。

3、“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之一,说明其日温差大。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一词是指:来源于太平洋上的东南季风 。

5、“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描绘的是我国的横断山区的自然景观,是气候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

各科之间是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我们得做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样我们才会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上下工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扯得太远、太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了。

向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学习。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身上集中体现了当前社会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生动的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向他们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对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

篇5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巫峡赏雾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巫峡赏雾巫山多雾。因而有人叫它巫峡。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恶劣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力量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这是活画出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跑马雾,气势好生得了!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窄窄的峡谷,哪经得起如此之多的马驰骋?一时间马群拥挤不堪。有的挤得仰起头,有的挤得翘起尾,有是挤得竖起鬃毛,有的挤得腾起四蹄。呼啸的风中,那嘶鸣声、马蹄声、碰上石壁的撞击声,声震峡谷。听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身上禁不住沁出粒粒汗珠来。好厉害的跑马雾!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巫峡赏雾阅读练习题:

1.结合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词语。

欣赏 璀璨夺目 驰骋

2.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请写一写

3.理清文章的条理。

用(先写.......然后写......这样的句子表达)

4.在首尾段找出一出互相呼应的句子来,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从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为甚麽喜欢

喜欢的句子:

喜欢的原因:

7.对“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由此联想到古诗《 》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欣赏,即对美好事物而言,放在文中便是对巫山的雾的褒扬。

璀璨夺目,写出山帽子雾的光泽耀眼。

驰骋,有速度感,写出雾的气势磅礴。

2.山帽子雾:大而圆,光彩夺目。

轻纱雾:轻盈,飘逸。

3.文章先总括巫山多雾的特点,然后分说几类雾各自的特色,最后再心生感慨。

总-分-总结构。

4.“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和“巫峡的雾,迷人的雾”,首尾相呼,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而浑然一体。

5.对巫山雾的赞赏喜爱之情。

6.“有的挤得仰起头,有的挤得翘起尾,有是挤得竖起鬃毛,有的挤得腾起四蹄。

呼啸的风中,那嘶鸣声、马蹄声、碰上石壁的撞击声,声震峡谷。”运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将雾人格化,气势雄壮,动作声音相结合,生动形象。

7.侧面表现出遮山雾的“遮”字,隐藏的身形,挡住了视线,比正面描写更具说服力。

篇6

【关键词】作业设计;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

在贯彻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如果说课堂是主阵地,那么作业就是分战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我们关于作业设计的探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但仍有不少语文老师在作业设计上存在机械重复,随意性比较大,缺乏针对性等弊端,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制约了学习的灵活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进行大胆的改革,摆正作业的位置, 加强作业设计的开放性,提高趣味性,体现开放性,真正起到抓根固本、积累应用、探究创新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一、作业设计要加强针对性

为突出实效,提升作业质量,教师首先要注意作业布置的针对性。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精心筛选,在学生平时的作业和实际教学中,多加留意,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学生易出错或必须牢固记住的内容,以此作为训练的重点。其次是任务、目的须明确。教师可对作业内容做适当调整和补充,达到训练的目的即可,切忌过多过繁。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作业”的同时,教师自己也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什么样的学生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即布置怎样的作业及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或取得什么样的成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部过程,引导他们再发现、重组合,给他们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欢乐、常主动、常惊奇,是教育追求的境界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肯定了这样一个事实:各个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相等的。老师们也都承认学生之间有差异,但往往布置作业时还是搞“一刀切”。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并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布置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作业。

比如对于字词练习,中下层度学生除抄写生字新词外,还可自抄一些自己平时易错的字词,对于难度大的作业可允许其少做或不做;优等生可以自己选择性地抄生字新词,多做些灵活性的作业。再如预习作业,中下层生可只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思考分段,想想段意等;而对优等生还可增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后思考习题,围绕中心体会重点词语,欣赏评析佳词妙句等作业。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得,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完成作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比如学习了《草原》一文后,我在布置了一些学生必做的基础题之外,还设计了几个题目,让学生进行选做:1.画一画。根据课文中优美的文字介绍,自己画一幅草原美景图,然后张贴在教室中。2.说一说。根据课文中介绍草原的景象,设计出一段导游词,在班级中展示一下。3.查一查。可以到网络上去查看内蒙古草原的资料,然后有选择性地为同学们作介绍。4.读一读。《草原》这篇课文文字很美,可以自己选配一段音乐,进行配乐朗诵,然后在班级里表演。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各有不同,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能力层次各有差别。这样的作业布置,就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充分地尊重了每一个孩子的自与选择权。这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作业的数量与深度上有自己的选择,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尝试中,效果特别的好!

作业设计加强针对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完成率,也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让教师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类题目进行整合和探讨。

二、作业设计要提高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强化语文学业设计的趣味性还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力,让学生能力更强。趣味性的语文作业能够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相比于学生所热爱的游戏,作业与其的差别主要是游戏要更加随意且好玩一些,针对学生这一思想观念以及爱玩的性格特点,在具体的作业内容设计时就该注重提高其趣味化,让学生体会到更多学习的乐趣。

如学了《七律・》后,让学生学唱《》这首歌;学了《晏子使楚》后,让他们把课文内容排演成课本剧在班里表演;学习《只有一个地球》后,让他们去调查周边环境,为改进社区环境提出具体建议;学了《新型玻璃》之后,让他们自己设计新型玻璃……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这样的作业形式难度大得多,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担,而且乐此不疲,花了很多时间,把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可以说是以完成作业为乐。由此可见,我们在设计作业时,从学生兴趣出发,将学生从单一的作业形式中解放出来,将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变成了游戏及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得到发展。”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自主开放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作业设计中还要体现一定开放性,尤其是语文这类课程学习,其所涵盖的知识内容主观性都比较强,为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优势,语文作业内容设计尽量要以学生主体感知内容为主,不要用固定的死答案去束缚学生思想,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挑战还有善于表达,要能随时展现自己、充实自己。在语文作业内容中开放性的设计要求指导下主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也要注意训练学生在此方面的表达。作业的开放性除了指作业的具体内容比如作业中问答的结论可不按照确定的答案外,还有作业设计的形式,可以是以户外活动、统计调查、手工工艺等多种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采用以下开放性的作业形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绘画

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习了古诗《绝句》,让学生画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图,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实验

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以思维的可显性促进理解的科学性。如学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让学生邮肿鍪笛椋验证课文所讲到的实验。

(三)续写

学完课文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续写。这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学生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如学了《穷人》后,让学生续写桑娜夫妇抚养七个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熬下去的。

(四)观察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掌握观察方法,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如学了《春天的植物》后,可在学校花坛里种下植物的种子,让学生留心观察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五)查阅

处于信息大爆炸的信息化社会,如果你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抱着书本死读书,那以后进入社会,将会无所适从,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布置一些“收集信息”类的作业,让学生上网查查,上书店翻翻,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并定期进行反馈、交流。如学了《索溪峪的“野”》一课,可要求学生收集索溪峪的风光图片或介绍资料,把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张贴出来,让学生不出校门,也能欣赏到索溪峪美丽的风光。

(六)主题设计

即给学生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发挥各自的想象和特长去完成。如学了《怀念母亲》后,可布置这样的作业:请了解自己的母亲,为母亲做一件事,自制一张贺卡送给母亲,仿编诗歌或写一句深情的问候语给母亲,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学会尊敬母亲,关心母亲。

以上开放性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经历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在丰富学生阅历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给学生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应该在作业内容和形式方面多做尝试,多去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小栋,孙河川.发展性教师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

[2]滕瀚,孙超.科学活动中意象的美感承载状态对问题创造性解决的作用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每位教师经常采用的授课手段,它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感情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迅速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针对小学生智能、性格等方面的特点进行课堂提问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掌握以下技巧:

一、变一问为多问,化难为易

小学生跨跃性思维能力较弱,提问时,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简到繁,使学生逐步领会。有的比较复杂难懂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出示,而应先设计一些小问题作铺垫。比如《詹天佑》这篇课文,针对“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这一问题可先设计:①詹天佑接受修筑京张铁路任务时,帝国主义国家表现怎样?②詹天佑接受任务后,国内反应如何?③修路过程中,詹天佑有哪些表现?因为这三个问题较直接易答,多读书就可以找出答案,所以学生发言往往很踊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加以综合,问题的答案就显而易见了。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还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对问题的综合概括能力。

二、因“材”施问,各得其所

“材”是指教育对象的各种具体情况,其中包括在兴趣、能力、性格等心理上的特点。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针对教材,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难度不等的问题,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答之题。另外,因为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参差不齐,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千差万别,所以教师提问之后,应尽量延长思考时间,给所有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否则,如问之过急,就会使一部分学生认为举手答题是聪明学生的事,与他们无关。长此下去,他们就会越来越懒,思维能力越来越低,影响了整体授课质量。

三、所提问题富有启发性

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对学生要诱导而不是处处硬拖他;激励他而不是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

启发思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以顺利地解决新问题。例如,在学习的词《菩萨蛮・大柏地》时,有一句“关山阵阵苍”,我提问“苍”是什么意思,好多同学表现得疑惑不解。我当即提示他们:“是否在以前的某首诗中接触过这个字?”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苦思冥想,很快有不少学生想出来“日暮苍山远”的诗句,此时,我再让他们比较异同,问题很快迎刃而解了。与此类似,关于这首词的动态与静态的问题,我引导他们比较回忆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的用法,两者从不同方面进行比较、抽象、概括,学生很感兴趣,纷纷举手发言,收到较好效果。

四、所提问题具有新颖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才能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比如:想检测学生对词语和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提问方式,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草》这首小诗的教学,最后一个环节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于老师扮演某学生的奶奶。

师:谁愿意把《草》这首诗背给奶奶听?请注意: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

生:奶奶,我背首诗给你听好不好?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儿不写,干嘛写草?

生: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说,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后面两句我听懂了。你看俺孙女多有能耐,小小年纪就会背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什么都不知道。

原本枯燥的学习检查,可经于老师这么幽默风趣的一演一问,学生兴致高涨,不仅加深了记忆和对诗句的理解,也加大了语言交际、表达的训练力度,一举多得,真是堪称经典。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检测中,也许会这样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草”?“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枯”和“荣”又是什么意思?学生一定觉得索然无味。由此看来,对学习结果检测时的提问也应讲究技巧。

五、教师态度要和蔼,打消学生畏惧心理

在和学生交谈的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学生谈到教师的态度问题,说教师总是板着面孔,好像随时有脾气要发;学生听课都紧紧张张,更不用说回答问题了。为此,我认为就像商业讲究微笑服务一样,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态度温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的热情。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体会到答题之后的喜悦。

教师可通过“套近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怕”的心理因素。老师显得至高无上,而学生又显得一无所知,这无形中使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学习压力,害怕万一出错,会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耻笑。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语调亲切,语言富有启发性,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心中的畏惧心理自然会消除许多。

篇8

1 积累如金,厚积薄发

我常常想,作文好似一棵大树,积累是树之本,是树之养料,没有厚重的积累那将是无本之木,是缘木求鱼。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在考场上自由快乐写作,首先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积累包括精妙词语、精典语句、优秀作品,这些是间接积累字词句篇,同时还应注重积累作文素材:①注重间接积累典型事例(古今中外);②学会直接从生活体验中积累。明确积累的重点和内容,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 积累名言警句俗语成语、古典诗词句,我每个课前都是给学生抄3~5个精典语句或有现成的名言警句、古典、诗词语句,也有自己精心编写的精炼语句,让学生认真抄写有积累本上,同时课前学生三分钟展示中,也让学生自己展示古诗,美文和名人名言等,还有在文本中去积累好词佳句,这样做到师生互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

1.2 作文中除了积累词语之外,还应注重积累生活材料,特别是学生的直接生活体验,也就是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些积累途径有三:①课上口头交流;②写日记;③写班级日记,这学期我设了一本班级日记,让学生把自己的每天见闻感受写在日记中,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学会创造,这就为写作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这是创作的血肉。

积累要注重长期性,阶段性和目标性,也就是应该持之以恒,每个阶段要有不同的目标,比如初一阶段注重成语、初二注重名言警句,初三注重典型事例,然而这些积累内容不是截然公开的,有时还应注重组合,根据学生的写作即兴积累。

2 情境激发,真情流露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名人大家不是天天都能学出好文章,他就是创作最佳的美文,要有最佳的情境。所以,训练学生写作应该注重情境的选择,善于抓住创作时机,让学生由感而发,自由发挥,这样才会创作出有真情实感的美文。(曹雪芹:家族落破,举家食粥酒长佘;柳宗元:一贬再贬,祸不单行,才创作出的永州八记;鲁迅:破帽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成为文学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经历战争的磨砺,病痛的折磨,才诞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们在传统的训练中,是以教师的主观为中心,让学生围绕老师的意愿和设定的情境来写,这样就如同给每一位学生套上了枷锁、羁绊,拴上了缰绳,带着羁绊,套上缰绳的马怎么自由奔驰,即便是驰骋也只能是困死于老师这根柱子之下。在实践中,我渐渐意识到了这个突破点,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做一个能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动态,能够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命题者。这时作文课堂上的教师不再是一根拴马柱,也不是一位发令者,而是赛马场上的指挥者和设计者,要让每个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让每一个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然流淌。每一名学生犹如撤抛掉出羁绊和缰绳的野马,在固定的比较辽阔的草原赛马场上奔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奔。

为学生创设更广泛更辽阔的空间,这个空间注重情境,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是他们情感能触发的话题,那么如何为学生写作创作情境,如何选择最佳情境?如何才能让学生的真情实感自由自然流露呢?这不是不可探究的。

篇9

狼王梦描述了一位母狼紫岚,为了完成公狼丈夫黑桑的遗愿,相继培养三个儿子成为狼王的过程,但三狼皆以惨死告终,最终紫岚将希望寄托在女儿生下的狼孙身上,为了保护狼孙,与金雕同归于尽的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狼王梦读后感,请您阅读。

狼王梦读后感1《狼王梦》中紫岚是位伟大的母亲。它的伴旅黑桑在登上狼王之位时,被野猪剌中胸口,死去了。而紫岚早已为黑桑怀下了五只狼崽,四公一母。

黑桑因临死前未成狼王而死不瞑目。现在,只能让五只小狼崽来继承黑桑的狼王梦了。可五只小狼崽中最小的那只是母的,不能做狼王,最大的又被冻死了,现在只剩下三只小狼崽能继承黑桑的狼王梦了。剩下的三只小狼崽分别是黑仔、蓝魂儿和双毛。黑仔与蓝魂儿都没去与现任狼王洛戛争夺王位就已经死于非命。剩下双毛实现黑桑的梦想——成为狼王。可是双毛从小非常自卑,每次捕食扮演的都是帮别的狼加油的角色,到后面狼群开始抢猎物的时候,他只会往角落里一钻,看着它们,宁可挨饿也不去抢。这样它怎能成为狼王呢?紫岚为这个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个办法:让双毛继续下去,当忍耐度到了极限时,狼性自然会暴发,双毛也会出“狼”地。可紫岚的“如意算盘”算错了,双毛不但没有成功,还因此丧失了生命。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双毛在紫岚和媚媚的苦心经营下,终于出“狼”头地,准备好与洛戛争夺王位了,可自卑的心理并没有消失,只是暂时隐藏了。当与洛戛争夺王位时,狼群们则散成扇形,谁也不能上前助阵,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狼群的规矩,这必定是场腥风血雨的大战。双毛接二连三地朝洛戛的致命部位攻击,洛戛渐渐招架不住。当双毛扑向它的喉管时,它突然反扑一下,对着双毛猛咬一口,双毛长嗥一声,便倒地死了。在双毛发动攻击时,看到了洛戛眼中那种镇定与自信的眼神,它怕了,立马像变了只狼的样子,那种自卑的心理被全数激发……

最后,紫岚只能将狼王之梦寄托于媚媚为它生的狼孙们了,它也用自己的生命为狼孙们除去灾难,最后与金雕同归于尽……

狼王梦读后感2以前,我总认为人是最伟大的。可今天,读完这本《激情狼王梦》,我不再坚信这点了。

在第一章中,伟大的父爱打动了我:一只名叫黑宝的大公狼,为了哺育自己已推动母亲的幼仔“黑球”,不顾一切捉回一只正在哺乳期的母崖羊,而且为了不让猎人发现黑球,牺牲自己引开猎人,保证了黑球的安全。之后黑球认羊为母,还帮“母亲”赶跑了一只恶豺……黑宝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虽说大多数人都为后代而不顾一切,可人类中还是有极少数的为了自己的生活抛弃后代,实人令人憎恶。黑球的孝顺也二分难得,虽说它还未长大成熟,可为了母亲,与恶豺拼个你死我活,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

第二章的《斑羚横渡》也同样感人,振奋人心:一群斑羚被猎人们赶到了伤心崖一侧,情急之下,它们分成年老、年青两部分,彩牺牲一半,挽救一半的办法,一只年青斑羚和一只老斑羚一先一后起跳,到了空中,年青斑羚的四蹄精准地踩在老斑羚的身上,再度起跳,成功跃过悬崖,而老斑羚则像完成任务后的运载火箭一样坠落深谷。这使猎人们目瞪口呆,深感惭愧,便没有开枪,让他们一个个跳过去了。是呀!现在还有多少人还能有这种壮举呢?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为了别人的生存而牺牲自己呢?在死亡的边沿上那些为了让自己活下来,出卖朋友,抛弃家人的人在这些动物面前显得是如此的丑陋。斑羚的这样的舍已为人的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同进,我也像猎人们一样感到惭愧不已,今后我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勇敢者。

“看看吧!你不能再坚信人是最伟大的动物了,有些动物也是你的榜样,要看得广一点!”我对自己说,勉励自己向优秀的人与动物学习 。

狼王梦读后感3寒假里,我读了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从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狼的知识,不仅被伟大的母爱深深感动,还引起我对学习、竞争等问题的思考。

《狼王梦》讲述的是一只名叫紫岚的母狼培育自己孩子成为狼王的故事。母狼紫岚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晚诞下了五只狼崽,四只公狼崽,一只母狼崽,但有一只公狼崽因紫岚的疏忽,死于暴风雨中。它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这也是紫岚死去的配偶黑桑的心愿。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一次失败,三只小公狼也相继死去,自己也步入老年。最后,它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所产的狼孙身上。为了狼孙的安全,它与一只以前吃掉自己儿子的,现在想吃掉自己狼孙的金雕同归于尽。

读完《狼王梦》,我心潮起伏。一般情况下, 我们都认为狼是冷酷无情、凶残狡诈 的动物,但文中描述的母狼紫岚有母爱、有智慧、也有梦想,为了培养孩子她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在她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是种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千依百顺,那样的话孩子会碌碌无为,爱有的时候会显得严厉,但这是希望孩子能够在成长 中逐渐坚强。我不禁想到,父母都希望子女成龙成凤,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 这是人之常情。为了子女他们节衣缩食,辛苦工作,使子女能够得到最良好的教育,最好的营养食品,有的可能已经到了溺爱的程度,可做为子女的我们呢?可能因为一点点的不如意乱发脾气,对父母的批评还十分反感,我们真应该反思 自己 了,我们回报父母的又有什么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谁都想当强者。我想我们应该切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诗,从小努力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知识,有本领,不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太操心,才能离实现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

狼王梦读后感4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好几本有趣的课外书,有《狼王梦》、《汤姆·索亚历险记》、《读者》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狼王梦》。

《狼王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母狼紫岚因为丈夫的遗愿,希望自己生下的公狼中,能有一只成为狼王。紫岚最初培养最强壮的黑仔,可是黑仔在找食物时被金雕吃掉了。紫岚只好培养同样强壮的蓝魂儿,后来蓝魂儿被猎人的捕兽夹夹住,紫岚在实在救不出蓝魂儿的情况下,为了让他少受折磨,亲口咬死了他。悲痛之下的紫岚只能倾注精力培养她一开始不看好的双毛,双毛终于变得强壮起来,可是双毛在与头狼洛戛的战斗中,由于自卑心理死于洛戛爪下。紫岚的梦想一次一次破碎,但她并没有放弃,把希望寄托在狼孙身上,并且为了能够保护媚媚安全生下狼孙,与金雕同归于尽。

这本书有两点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第一个是作为母亲的紫岚对孩子的爱,就像我的妈妈,虽然平时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我明白这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第二个就是紫岚为了梦想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她一次一次的失败,却又一次一次顽强地爬起来,这种精神正是我做不到又必须要学习的。记得之前,我看见妈妈种出了一盆漂亮的花,我也学着种这样的花,一开始我觉得很好奇也很好玩,天天给花浇水施肥,可过了3、天,我看这花完全没有要开的迹象,就没有了坚持下去的毅力,然后放弃了。看完这本书,再想到妈妈坚持不懈种出的花,我知道了要想实现梦想,就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狼王梦读后感5在广袤的尕玛尔草原上,一场飞砂走石的大暴雨中,失去了伴侣的狼妈妈紫岚在与猪狗的厮杀搏斗中艰难产下了四只小狼崽。紫岚为了把其中的三只公狼崽培育成狼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然而紫岚没有成功,最终抱憾离开世界。母狼紫岚,在必要时,可以吃掉自己的狼儿;或者为了不让孩子受猎人们的折磨和屈辱,维护“狼道”的尊严,可以一口咬断孩子的喉管,无论如何也要留全尸;甚至眼睁睁地看着爱子在搏斗撕杀中受伤、死去,被饥饿的狼群咬成碎片,也不伸出援手。狼儿们长大后,不必像我们人类说的“礼道”、“孝道”等来回报父母,反而要奴役它们,甚至可以杀掉他们。用我们的“人道”来说,“狼道”也未免太残忍了,但动物也是讲感情的,哪怕是十恶不赦的狼。紫岚为了自己的儿女,可以放弃自己的婚姻,不再寻找新伴侣,紫岗表现出母亲至高至大的一面,这一点无异于们人类。

作者很擅长说故事,情节紧揍,环环相扣,绝无冷场。例如一开始,紫岚的生产,便是在大白狗的追逐下完成的。之后他运用关于狼的知识,把狼充满挫折的成长描写得十分精彩,巧设悬念,引人入胜,而且他在情节的处理上谨守客观原则,没有加入人类的温情喧宾夺主,构建了一个荡气回肠、震撼天地的狼的精神世界。其实,我们身边这样的人才有很多,他们为了梦想而孜孜不倦,不屈不挠,有着摔倒了再爬起来的决心。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梦想,有梦想才会有追求;有梦想才会有希望;有梦想才会有未来。

狼王梦读后感6在我还小的时候就知道狼是凶残、狡猾的冷血动物,但看了《狼王梦》的这本书后,就感受狼也是有爱和梦想的。

在广阔的尕玛尔草原上,一场飞砂走石的大暴雨中,失去了伴侣的狼妈妈紫岚在与猎狗的厮杀搏斗中艰难地产下了四只小狼崽,但是这个不同寻常的遭遇只是故事的开端,紫岚为了狼崽们成为“狼王”,花了多少心血和痛苦,甚至还变成一只跛腿狼,它在惨烈的斗争中,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爱子们一败涂地,而不伸出援手,它要狼崽们懂得以自己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生命、爱、梦想贯穿了狼的整个精神世界。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影响着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批判,承载着表达思想、抒感、张扬个性、升华精神的重任,以达到陶冶心灵、塑造人格、提高审美品味的目的。教师要将审美融入作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基础上“走心”,从内心深入“涌”出情感,形成独特的感受,领悟到人生的意义、生命的意趣。但由于教师的思想陈旧、教法单一,困囿于应试模式,重写作技法,轻情感、审美体验,使学生因缺少美的体验而没有情感倾诉的欲望,写出的作文空话、假话、套话连篇,缺少生活气息,缺少真情实感,影响了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小学作文审美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书山文海中畅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而学生因参加展览、郊游、社会活动的机会极少,他们的体验获得渠道被限制。教师须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从文坛豪杰流传下的美文佳句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传奇故事,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拓宽审美的视野,深入知识的海洋。学生只有引入“活水源头”,领略到语言文字带来美的享受,才能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在审美中阅读。教师要精选阅读范文,让作者领略到文字美、结构美、形式美,从巧妙的构思、精美的文笔给学生带来关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的描述,提高审美能力。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教者引导学生从可爱、明朗的天,一碧千里的地中感受到景色之美,从“远迎”“款待”“话别”等词感受到情谊之美。二是在阅读中体验。不同的主题、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表现出的写作风格也是迥异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文章蕴含的美的韵味。阅读美景文章时,教师要将阅读与想象结合起来,在仔细揣摩的基础上,让学生拿起画笔,将自己的理解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在青海高原生长环境恶劣,而柳树仍巍然撑立,感受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基础上,以自己的画笔描绘出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柳树。如在阅读诗歌时,教者要引导学生读出美的韵律,感受其抑扬顿挫、满怀的激情。三是在体验中表达。好的文章给人以情感的冲击,让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教师要留让学生表达的空间。如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时,教者结合战马、铁蹄、国破山河的挂图,让学生从诗中读出了悲壮,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中感受到作者听到胜利的喜悦,有学生形象描述这种心情是“喜极而泣”,也有学生说是“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也有学生认为这种心理可以通过“放歌”来表述。

二、在课外活动中体验

美源于自然、源于社会、源于交往,而这一切多于课堂之外,因而教师可引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审美体验,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只有经历观察,才能感受高山的巍峨、大海的宽广、波涛的汹涌;只有让学生在亲历体验中仔细观察、合理想象,才会有感而发、有情可诉。如在苏教版六上习作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欣赏一幅剪纸作品,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衣着打扮,展开自己丰富的联想,编一个合理的故事,并把这个故事写出来。学生缺少体验,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在课外实践中学会观察,了解事物的特征,才能打开想象的闸门。如教者让学生去观察蒲公英,先指导学生掌握观察顺序,有学生能由表及里去观察,有学生能从整体到局部去观察,也有学生按根、茎、叶、花的顺序进行观察,了解其色彩、数量及姿态,并能从飞了的花絮中让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

三、在心灵碰撞中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