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中的绅士范文

时间:2023-04-10 22:0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中的绅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森林中的绅士

篇1

然而,今天当学生请老师为自己的文章写读后感时,我心中莫名地有一种悸动,欣喜,激动,笔尖在纸上自然地流淌着,却无法消除内心的一点小紧张。手中的两篇文稿很有思想深度,虽然它们文体、叙述手法、写作技巧都迥然不同,但主题却异常地相似:幸福是什么?

每个人有不同的感悟与答案,王子同学从生活中负面感受说起,写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对幸福的感悟:“大抵平淡,烦恼,无聊,忧愁,感慨,皆是因为我们太幸福。”

是呀,正因为在幸福中,才会无病,才会像茅盾笔下的“森林中的绅士”――豪猪,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却又“好好地它会忽然发出了声音摇曳而凄凉的哀号”“它独自在哀啼,往往持续至一小时之久,它这样无病而是玩玩的”。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但有几人能做这样的思考呢?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给我们那个年代的讽刺与启发,王子的散文又给我们以怎样的警示呢?

《还来得及》探究的问题,有一定的社会性,这也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的自身体验,一个整日浸润在众多课业中的中学生,能从社会的深度挖掘小说的主题,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在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中,“来得及”和“来不及”是核心,生活中的我们如同小说中的人物一样,总觉得一切都“还来得及”,其实不然。

作者巧妙地用“酒”作桥梁,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强化了小说的警示作用。酒,是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工具,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社交往来、人生成败,都与酒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似乎能给你辉煌的前程,也能让幸福的家庭陷入痛苦的深渊。

结尾的环境描写压抑而沉闷,闪烁的霓虹灯与无休止长鸣的汽车笛声显示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这样的黑夜与这样的都市该给我们什么警示呢?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独具匠心,令人想起美国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的作品,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希望现实中的人如小说的题目“还来得及”,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幸福。

篇2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是人类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汇聚着人类的无限活力与魅力。书,是一艘非凡的战舰,可以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书,是大海中的灯塔,能给你在茫茫大海中找回家的方向;书,还是一个森林中的指南针,引导你领略人世的真谛……

在读书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在阳光明媚的春天;在绿树如茵的夏天;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在银装素裹的冬天,都能体会到学习的真谛。快乐是什么?快乐是一群天真无暇的孩子在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是一位农民千辛万苦的播种、浇水,终于使植物结出了果实。可是在我的心目当中,读书就是快乐,它可以使枯萎的花朵绽放美丽,可以使干枯的大地长出小草,还可以给黑暗的世界带来光明,用自己的生命创造美丽……

还记得在广东那边念一年级,因为学校里没有图书馆,所以只能一本一本的买,一本一本的借,还记得那时候看书是什么样子啊!

我就想一匹饿狼,狼吞虎咽的看着,贪婪地读着,有时候,应该一个小时做完的作业,竟然扯到了两个小时才杀完“敌人的阵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有书的干扰啊!那无可抗拒的强大力量,使我暗度陈仓,想贼一样悄悄拿了一本书,就在这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我弄出了声响!于是我就悄悄当做正在认真写作业,用“猫耳”探测情况,还好,情况不算糟糕,妈妈只是看了几下书房,就走开了,我窃窃自喜,真是天助我也啊!仿佛后面有千军万马在追赶着我似的,看完一页,于是又像绅士一样把书藏好,光明正大的做起作业来……

在读书中成长,就像是在阳光的沐浴下成长的小树一样,是那么茁壮,那么坚强,就像泰山那样雄伟,松树那样听吧。读书伴成长,读书伴成长!

篇3

幽深的巨洞,像一团化不开的浓墨,就算怎么努力地张大眼睛,还是看不到洞里一丝一毫的情形。

“救命啊,蛇――”随着一声歇斯底里的惊叫,探险小虎队员又一次进入到精神极度紧绷的状态。土著部落里一阵骚乱,杜木牧突然想起了什么,他冲着洞口大喊:“小舟,快,用力把手杖扔上来!”

山寨土著人萧苏此时却有点懵。紧要关头,救人要紧,杜木牧这家伙怎么还操心那根手杖?

“哐当――”手杖以一个抛物线的弧度飞出洞口,并在牛小楠刚刚搭好的帐篷旁边应声落地。

“啊――”洞底再次传来惊叫,牛小楠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生死攸关,刻不容缓。萧苏率领着几个土著青年果断跳进深坑。

萧苏这小子变成土著人后,连身手都比以前敏捷了。

受惊过度的陆小舟准备再次呼救,可手臂和脚踝处泛起的疼痛却让他完全丧失了力气――事情不妙,是毒蛇!

拼尽全身的力气,陆小舟抡起胳膊向周围的毒蛇阵胡乱地击打,正好打在了刚刚跳下坑的萧苏身上。听到了同伴的声音,陆小舟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精神几近崩溃的他一下子就昏死了过去。

一阵的响动过后,难缠的毒蛇被土著青年们纷纷搞定。同时,一根绳子从洞口抛了进来,陆小舟被人费力地拉了上去。

望着陆小舟的手臂和小腿瞬间红肿,杜木牧赶紧从背包中取出了急救药品。可没想到俾格米首领却一把推开了杜木牧。杜木牧惊讶地看着土著首领,只见他从腰间取下一小包东西,放在嘴里一阵猛嚼,然后又对着陆小舟的伤口一阵猛吐。

天知道这土著人想要干什么!对此刻仍昏迷不醒的陆小舟,杜木牧满心的担忧,可又不好随意打断土著首领。

牛小楠最受不了这种恶心的场面了,但更恶心的还在后面――首领强行掰开了陆小舟的嘴,把自己嘴里那团臭烘烘的东西塞了进去。

看到眉头紧锁、一脸不可思议的牛小楠和杜木牧,萧苏赶紧俯身过来耳语:“别担心,土著人对自然界有着广泛的认识,他们很清楚周围植物的药用价值。相信在首领的治疗下,小舟很快就会苏醒。听布谷博士说,他的许多新药发明,就是从土著人的植物学知识中获得的灵感……”

蛇洞惊魂后,已是深夜。

陆小舟手臂和小腿上的红肿居然神奇地消失了,苍白的脸色也渐渐有了血色。折腾了一天的牛小楠早已体力不支。在几位“探险绅士”的强烈要求下,小楠先返回帐篷中休息了,而萧苏和杜木牧则留下来照顾陆小舟。

这会儿,萧苏和杜木牧终于有了喘口气儿的机会,来解开彼此心中的疑问。

“萧苏,这俾格米人为什么要在房前挖个蛇洞呢?”杜木牧率先发问。

“小舟出门之前我正要警告他,没想到……”萧苏满心自责。“蛇洞是俾格米人为了抵御强大的外族入侵所设的陷阱,陷阱中专门饲养毒性很强的毒蛇,跌入陷阱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为毒蛇的美餐!”

听了萧苏的话,杜木牧有点后怕。本以为会成为食人族的美餐,可没想到却差点成为毒蛇的美餐!

“刚刚在那么紧要的关头,你为什么不想着赶紧救小舟,反而还操心那根手杖?”想到杜木牧刚刚见死不救,萧苏很恼火。

“这个……嗯……”一向理智果断的杜木牧,此时说话却吞吞吐吐起来。这使他更难摆脱“见死不救”的嫌疑了。

“我不清楚布谷博士为我们准备这支蛇形手杖的用意,可早前我曾看过一些有关神秘现象的灵异书籍,我怀疑蛇形手杖会使毒蛇极度癫狂,那样的话小舟的性命就……”杜木牧话还没说完,萧苏突然一个激灵。

“木牧,那手杖被扔在了小楠的帐篷旁还没来得及捡回来,会不会……”

“快去看看!” 天已蒙蒙亮了。等陆小舟渐渐苏醒,看看四周,探险小虎队其他成员却都不见了。

此刻,萧苏和杜木牧站在打开的帐篷旁一动不动,活像两尊雕塑。他俩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同一个焦点处――小楠的睡袋!显然,这睡袋里除了小楠,还来了不速之客。疲劳过度的小楠还处于深度沉睡当中,这使杜木牧稍稍松了口气。如果是在小楠清醒的状态,那情况一定会更糟。

睡袋中,一团鼓囊囊的东西正一起一伏地蠕动着――天!又是条大蛇!杜木牧一脸阴霾。如果睡梦中的小楠稍稍翻身,那蛇便会立刻攻击人!

“该怎么办?”杜木牧心里焦急万分,但又不敢开口说话,只得向萧苏使眼色。

萧苏赶紧在帐篷外生火磨刀,准备用烟熏法把蛇熏出来。

萧苏细心观察了睡袋的折痕,选定一个方位开始用锋利的刀刃轻轻地割。足足过了五分钟,总算割出一个小口。然后,他一手撩起被割开的小口,一手往睡袋里灌浓烟。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杜木牧赶紧掀翻帐篷,让睡袋完全暴露在阳光下。随着阳光的照射,睡袋的温度渐渐升高,大蛇终于开始动弹起来:它慢慢从睡袋的破口处伸出蛇头,是一条蝰蛇!杜木牧一眼就认出来了。

蝰蛇看到眼前的人似乎也没受到多大的惊吓,它绕开牛小楠的身体,又从蛇形手杖上滑行而过,之后便消失在了密林中。

“还好,有惊无险!”杜木牧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盯着帐篷旁边的蛇形手杖,萧苏感到毛骨悚然,“这难道是某种神秘的图腾,拥有强大的召唤力量,蛇族听到召唤就会蜂拥而至?”萧苏已经不敢继续想下去。他赶忙收起了手杖,而杜木牧则费了很大力气才摇醒了熟睡中的牛小楠。刚刚和萧苏用眼神交流的一刹那,杜木牧已和萧苏约定,永远也不把这次惊险的遭遇告诉牛小楠。

只不过牛小楠这个暴脾气一睁开眼睛便火冒三丈,看着自己的帐篷飞到了一边,睡袋也被割破,她认定这是萧苏和杜木牧俩人搞的恶作剧。

经过了一夜的折腾,探险小虎队员已经饥肠辘辘,昨晚吃的几个野果早就被消化得无影无踪。

晌午,俾格米人用餐的时间到了。首领派人热情地邀请这些给他们部落带来好运,同时也制造了不少麻烦的“天神”。

“如果这会儿能吃到烤猪肉就好了!”恢复元气的陆小舟咂吧着嘴,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不知道有没有素菜、甘薯之类的。我可不想吃土著人做的肉。”牛小楠说。

萧苏这会儿却一副有苦难言的样子。因为他知道牛小楠绝对不会喜欢这顿大餐!

天气闷热,一场大雨即将来临。而下雨之前,白蚁会自动离开巢穴,向平地转移。今天,俾格米人抓住了这个大好时机,他们个个蹲在地上,边捉边吃,并且吃得津津有味――白蚁就是俾格米人最爱吃的东西。牛小楠只觉得一阵反胃,她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大餐居然会是这个!

俾格米首领热情地邀请大家加入,他对着牛小楠手舞足蹈地说:“白蚁可是很难得很有营养的食物,在干旱少雨的时节,我们只有通过烟熏法才能获得这样的美餐。而你们的出现,让我和族人们再次感受到了幸运。一起来尝尝吧,很美味哦……”(这句话是萧苏翻译给牛小楠听的)。

面对这样的情形,探险队员们无比尴尬。这种活着的食物根本没办法吃啊!可是又不好意思拒绝首领的热情邀请。

还是陆小舟反应快。

他赶忙让萧苏翻译:“我们昨晚吃了自己带来的东西,现在还不太饿。昨天夜里真是麻烦大家了。我们想在村子的周围转转,采摘一些野果,晚上带回来给大家加菜,算是对昨晚土著兄弟的救命之恩表示感谢!”

听了陆小舟的话,俾格米首领无比感动。在说了许多让探险队员们“加倍小心”之类的话后,杜木牧率领着探险队员踏上了寻找食物之旅。当然,首领还派来了山寨土著人萧苏贴身保护大家。

白蚁的预测还真是准,雨水不久就来了,这让小虎队在热带丛林中的探索更加艰难。还好,巨大的树叶成了他们天然的雨伞。4个人躲在一棵大蒲葵的绿叶之下,看着森林的雨景,享受着难得的自由。可热带森林的气候就像是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大雨倾盆,顷刻间便阳光明媚了。

阳光使地面的水分迅速蒸发,整个森林瞬间笼罩在了厚厚的白雾当中。萧苏小心指引着大家向南行走,并一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杜木牧也赶紧补充,雨后山蚂蟥会出动,小心别掉进山蚂蟥的包围圈中。

还没说完,森林中已响起了牛小楠的尖叫声。只见地面上无数直立起身的山蚂蟥仿佛闻到了人的气息,纷纷向他们爬来。有几条居然已经爬上了牛小楠的登山鞋上……

考考你:

1.俾格米人最爱吃的东西是( )

A.野猪肉 B.大象肉 C.白蚁 D.野果

2.下列不属于爬行动物的是( )

A.蛇 B.蜥蜴 C.乌龟 D.青蛙

篇4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一、无处不在的隐喻

《秋日传奇》的英文名为《the Legends of Fall》,“Fall”在英文中不但代表秋天,同时又含有堕落的意思,一语双关,体现了宗教中的原罪和人的堕落与救赎的观念。崔斯汀出生在秋末,他的少年时代是在风景如画的蒙太拿州度过的,那里长空湛蓝,牧场广阔,雪山巍巍,他和父亲、兄弟过着平静幸福的生活。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及随后美国的政策却打乱了这种平静。这暗示着在大时代的变化下,个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秋的英文“fall”在英语中还有“堕落”的涵义。山莫死后,崔斯汀诅咒上帝,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与苏珊娜的结合更加深了他对山莫的愧疚自责和负罪感。巨大的心理负荷使他恶梦连连,睡梦中惊醒后险些将匕首刺向苏珊。如果观众能从“堕落”这层含义上去解释“fall”,就不难理解崔斯汀的出走。

影片中还几次出现崔斯汀和熊在一起的画面。熊也是一个很好的隐喻。崔斯汀出生时身体虚弱, 印第安人“一刀”用熊皮包裹他给他保暖。崔斯汀从小受到“一刀”的教诲,学会了印第安人的种种传统及狩猎方式。少年时代他曾独闯森林与熊搏斗并割下了一只熊趾。这一切都表现了他成为自然中强者的渴望和决心。按照“一刀”的说法,崔斯汀在少年时代曾被熊抓伤,他的血与熊的血融合在一起,因此他已经和熊认同了。崔斯汀时常可以在内心听到熊的咆哮。这似乎也暗示着崔斯汀日后的命运: 老年催斯汀在林中与棕熊再次相遇,他的马被吓跑了,他独自与棕熊搏斗,最后死在熊爪下。

二、 寓意深刻的反讽

(一)反讽在人物身上的体现

影片中的父亲威廉是美国的一位骑兵上校,在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的战争中,毅然扔下指挥刀,带着全家到西部和印第安人一起过上了自由自在的放牧生活。一战爆发后,单纯热情的儿子一腔热血要上战场,他却试图劝阻儿子叫他们不要相信政府和报纸。美国禁酒时期,他支持二儿子与政府对着干,并教导儿子们如果有谁欺负到头上来,不管他是黑帮、还是政府,都是敌人,就得跟他干。威廉上校的言行对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影片对苏珊和山莫的刻画也有反讽手法的体现。苏珊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女子,虔诚的基督徒。作为山莫的未婚妻,却爱上了二哥崔斯汀。山莫和小伊丽莎白死后,她又因内疚而自杀。这可以说是对人性亦善亦恶的反讽。山莫毕业于哈佛大学,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去保卫自己未曾见过的英格兰,却成为战争的炮灰。无辜的青年成为非正义战争的牺牲品,这无疑是对当时美国政府及血气方刚而无政治常识的青年的一个极大讽刺。

(二)情景反讽

情景一:老大爱弗诺在取得物质财富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在绅士们的前拥后簇下,他踌躇满志,驱车回家,希望父亲能允准为竞选国会议员一事征求父亲的同意。父亲对政府当年对印第安人的血腥驱赶和屠杀耿耿于怀,不赞成儿子去竞选国会议员。爱弗诺跟父亲对话时则显得盛气凌人和势力庞大。聪明的观众可以看到这对本应是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对话已经变味。这场对话实际上是高高在上的国会政府和势单力孤的人民之间的对话。父亲的抗议俨然是人民对政府的抗议,但这种抗议是无力的。因为政府仅仅征求人民的意见或建议,不需要也没有打算采纳。

情景二:崔斯汀贩酒回家,在山路上与竞争对手和警察狭路相逢。警察开枪了,子弹击中了无辜的小伊丽莎白。崔斯汀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被打死,愤怒地上前把行凶的警察打倒在地,却因寡不敌众眼睁睁地看着仇人扬长而去。艾佛诺告诉崔斯汀他将因殴打警察将被罚坐牢一个月,而纵凶者无罪。这些画面令观众不难理解在美国当时的体制下,国家的体制保护的只是少数有权有势有财富的白人。小伊莎贝尔的死不足惜,因为她是一个印第安人。崔斯汀殴打白人警官,无疑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影片对当时美国社会种族制度和人权制度进行了极大反讽。

篇5

《虎兄虎弟》讲述了两头小老虎兄弟在丧失母亲,离开父亲,分别一年多后在格斗场上成为敌人,又互相认出了对方,重新回到森林,找到了父亲,过着父子团聚的生活的故事。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1《虎兄虎弟》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群狩猎者为了得到神像而闯入了丛林,侵入了老虎的领地,杀死了虎妈妈。虎爸爸为了救孩子而被枪打伤了耳朵,虎兄被卖到了马戏团,虎弟被一个小男孩儿收留了,过了几夭却被小男孩儿的妈妈赶走了。过了一年后虎兄虎弟被人分别带到了一个斗兽场,要看老虎对斗。虎兄虎弟它们对打了一会儿后,用看对方的眼神就认出了对方是自己的兄弟。最后它们一起逃回了森林,找到了虎爸爸后就生活在一

当我看到狩猎者开枪打虎妈妈的时候,我就想:人类为什么要猎杀动物呢?如果你是一只动物,遭人类的猎杀,你愿意吗?绝对不愿意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动物啊!

这部电影,我想:“电影的结尾是虎兄虎弟回归了大自然,但是被狩猎者捉住后能回归大自然的动物是很少的。”人类拿动物来观赏、卖钱,用兽皮做大衣……难道就没有想到如果你是一只动物,被人类猎杀,或者失去了自由,你会怎么想,你愿意吗?动物是不会甘心情愿地任你们摆弄的,它们向往森林,它们向往大自然,它们向往自由!现在人类大量捕杀动物,动物会甘心吗?不,不会,永远不会。它们不愿意死在人类手里,它们有一千个不愿意,一万个不愿意……在此,我呼吁人们,不要再破坏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不要再乱杀一禽一兽,不要再杀害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好自然界中的一个个生灵。消灭动物,就是在消灭人类自己。如果有一夭世界上的动物全都消失了,那人类还能生存吗?让我们保护动物,珍惜这自然界里的每一个生灵吧!

这部电影,我懂得了一个道理:要保护动物,因为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2这个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同样,人和老虎也一样是平等.

影片从讲述地是:在大森林中,生活着幸福的老虎一家,可人类的出现却打破了这平静的生活.虎弟被人类捉弄去当宠物,虎爸死于猎人枪下,虎妈则逃回大森林,虎兄被猎人带走,几经周折,最终被卖到了一个马戏团老板那.一年后,在机缘巧合之下,虎兄弟竟在"战场"上相遇,但血缘让他们相认,从前的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最终,虎兄弟历经重重磨难,找回母亲逃离人类的魔掌,回到了大自然中.

看完这部影片,我一方面为虎兄弟的结局而感到欣慰,而另一方面也感到人类的无情与残忍.在人类社会中,人类对自己的亲人是多么的好.可却忍心去拆散虎兄弟!人类可以为一已之利,去砍伐树木,残害动物,殊不知这反倒把自己与子孙送上了绝路.我们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更不是残暴的统治者,是与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一样的生命,平等的生命!

影片一开始,就象向我们展现了东南亚森林那充满生命力与和谐的美.我想导演这样安排必定是人与动物各谐共处,必竟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孕育的生命.那为何?人要残害自己的兄弟呢?

影片结束之际,有一段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几年前,老虎有整整10000只,现在却连5000只都不到"不单是老虎,还有许多生物正逐渐走向衰灭.如果真地都灭绝了,那我们人类也难逃止劫.

让我们与动物一起和谐相处吧!动物是我们的兄弟,朋友,亲人!我们都是平等生命,不存在谁主宰谁.我相信人与动物一定能创造一个平等的世界.

明天会是一个美好而平等的世界.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3虎兄虎弟,这对即使在长大后依然割杀不了的亲情,是那么让人感动,一下子使人从纷繁的喧嚣中找到一丝沉静,从冷漠中找到一丝温暖,让我们想到最亲的挚爱之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一下子触通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泪水便一下子泛滥成灾……

在课堂上观看《虎兄虎弟》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为一对野兽而落泪、而微笑。当库玛尔与松嘎在斗兽场上骨肉相认时,面对皮鞭、棍棒、枪口,这一对虎兄弟不畏,毅然罢斗。那一刻,两双虎眼睛深情对视着,水一般柔,眸子里闪回着儿时的往事,泪光晶莹……当库玛尔曾经放弃自由又迈进笼子的一刹那,我也被它的忠诚所深深感动。我的价值判断在顷刻间被颠覆了:兽性与人性,孰善孰恶?是我们人类搅扰了湄公河丛林的宁静,入侵了库玛尔和松嘎等这些原住民的生存空间。当人类成为自然界的巨无霸时,威名赫赫的兽中之王老虎也难逃被追逐、被杀戮的厄运。想想那对虎哥俩被追捕的镜头吧,烈火、噪音、枪弹……蛮横的围猎者无所不用其极,使这些曾经威风的老虎们走投无路。它们惶然惊怵的神情,似乎在无奈地诅咒世界的末日。其实,人类毁灭其他物种的行为不啻自戕。我们愧对老虎,愧对我们欺凌过的所有动物(想想,也包括被我们桊养过的“宠物”)。

从那个叫艾德的西方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自己的虚伪和卑劣:当他的枪口对准虎爸爸、虎妈妈的时候,他也撕下了绅士的伪装,什么作家、探险家、“打虎英雄”?分明就是入侵者、掠夺者、杀戮者。所幸人的本性还以童真的状态存活着,从地方长官的儿子哈尔那里,我们找寻到了人类原本纯真的东西。对那些有权利、有知识、有人生阅历的成年人来说,哈尔的一言一行都具有一种反讽意义。在对人与虎关系的认识上,谁幼稚、谁深刻,其实是错位的。儿童的眼睛没有被贪婪所遮蔽,所以都是真实善良的表现。不要阻挠哈尔与松嘎做朋友,不要毁坏动物赖以栖息的家园。《虎兄虎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大自然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圈里,人类、老虎,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生存的权利。在影片的最后,艾德放下了杀戮的枪,拿起了警世的笔。艾德这个英国佬在印度支那的探险经历,是我们人类同动物交往的一段缩影,真实而生动。

最令我震撼的是,影片结束的时候打出了字幕:120年来,亚洲虎从10万只减少到不足5000只。透过这冰冷的数字,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异化与退化。不要让虎兄虎弟成为难兄难弟,是每一个有良知者的责任,不,应该是所有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的共同责任。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4星期六的下午我和妈妈来到了影城,看了一部外国电影名叫《虎兄虎弟》,这部电影讲的是两只小老虎从小就被分开了,最后又相聚了。其中有一个镜头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们后面有人追赶,前面却有很多火堆。虎哥哥就想起以前跳过火圈,就毫不犹豫地跳过去了,可是弟弟没跳过火圈,所以它很胆怯,不敢跳,哥哥看见弟弟不敢跳,就又跳回来,好象在和弟弟说:“不要怕,没事的,要不然就会被坏人捉走的。”最后,哥哥和弟弟都跳了过去。

我觉得这两只小老虎,它们手足情深,遇到危险时彼此不离不弃,令人感动。动物是人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动物,不应该捕捉它们,伤害它们。

虎兄虎弟影片观后心得体会范文5当虎弟被别的动物欺负时,虎哥过来给他解围,两只虎的眼神交流,还有就是最后困兽之斗,在一瞬间认出了彼此,又开始童年嬉戏的游戏,互相追逐打闹。

虎弟是因为常年被圈在笼子里,突然出来不是很习惯,但是在虎哥的啸声中还是走了出来,而虎弟在马戏团学到的钻火圈也派上了用场,克服了自己的另一个障碍,怕火,最终也引领自己的虎哥跳过了火地!虎弟受到妈妈的特殊照顾,但是虎哥并不会因此恨妈妈和弟弟,因为它们是没有思维的,也就不会因此有人类兄弟之间的一些小我产生的问题,"为什么选他不选我啊!…。诸如此类!虎哥依然爱着虎弟,最后见到虎妈时两只虎依然跟着妈妈!

很欣赏虎妈妈的教育方式,貌似是无为而治,小问题是不会在意的,很耐的住性子,只会在一些大问题上教育,比如最后小虎不小心碰着猎人的网,虎妈妈会教训它的这种行为!虎妈妈的爱是令人动容的,虽然先把小虎救了,但是并没有放弃救大虎,拼命奔跑,由于众人不得不放弃救援!

当然还有就是里面的两位主人公,小孩和猎人,以及他们的虎朋友,告诉我们人和动物是能够友好相处的!当然片子还是给我们启示的,要反省自己,要爱护自然,以及在片中,在虎兄弟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过程中,人们在意的只是金钱,利益!

篇6

如果你去过秋日的英格兰湖区,定会被她金色无边、波光闪闪的魔法迷住。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说,温德米尔湖能让人忘掉生活中的区别、年龄、财富。70多年前,当旅游作家阿尔弗雷德·温赖特第一次攀上湖区的山丘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观。而另一位作家,波特小姐,则干脆买下这里作为湖区女主人直到终老。

漫步于温德米尔湖附近的小村,你会发现一所带花园的林中小屋。这个被称为“波特世界”的屋子门口站着一只穿蓝夹克的兔子,大名鼎鼎的Rabbit peter(彼得兔)。他的创造者正是毕翠克丝·波特女士,英国人称她为“上个世纪的J.K.罗琳”。

小标:维多利亚时代的叛逆剩女

波特出生在伦敦肯辛顿区的中产之家。父亲鲁伯特是个律师,但画得一手好画,成天在艺术沙龙里消磨时光。母亲海伦则是典型的家庭主妇,除了和阔太太们喝茶八卦,毕生目标就是让女儿嫁个体面人家。

波特外表一点儿也不起眼,在富裕的家中有一间自己的起居室,每天规矩地吃早餐、喝下午茶、道晚安,是个“呆萌型”宅女。但衣裙上永远有泼洒的颜料,透露出她立志做个文艺青年的野心。和众多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家闺秀一样,波特没去过学校,知识统统来自家庭女教师的言传身教。天赋过人的她,8、9岁时就能栩栩如生地绘出穿着衣服的各种动物。和那些喜欢研究甜点的英式淑女不同,波特感兴趣的是自然科学,对世间的生灵充满好奇,甚至恶形恶状、危险有毒的也不例外:她的宠物里包括了老鼠、蜥蜴、蝾螈、蛇、蝙蝠和青蛙这些女孩儿们碰都不会碰的玩意儿;她用奶瓶喂猪,研究菌类,用显微镜观察孢子、写论文;还画了几百幅让后人啧啧称奇的菌类水彩画。1967年,英国著名菌类博士费特利在他的《路边与森林的菌类》一书中使用的60幅水彩画全部出自波特之手。

也许实在是太热爱画画了,埋首纸笔间一晃就是20几年,逼近30岁,波特还没有尝过恋爱的甜头。那个时代,30岁还单身简直就是大逆不道。母亲气疯了,不停地为她安排各种相亲,见过的男性也算有头有脸,但这些一堆头衔的贵族在波特的眼中却只是出身好的可怜虫。无休止地见男人让她厌倦透了,一向温驯的大小姐愤然向家人宣战:“一辈子别指望我结婚!”而出版自己的作品是她唯一的心愿。

小标:源于真实的兔子

有个有钱还有品的爸爸的好处就是,有机会干些无用但美好的“闲事”。每年夏天,父亲都会在苏格兰或英格兰湖区租下庄园供全家消暑度假,这为波特自由研究乡下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条件。在庄园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半人高的灌木篱墙,布满青苔的石阶和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兴奋的她像个小野兽似地,穿着新衣服跑出去追兔子,蹦来跳去摔进了泥坑里……

这些瞬间成了波特创作动物绘本的灵感来源。《彼得兔》是她发表的第一部作品。这个故事本是为了安慰家庭教师生病的儿子画的——每当波特离开伦敦,都会给摩尔的孩子们寄去画有插图的信件,讲述她和动物们的奇闻趣事,她给他画了个故事:“从前有四只小兔子,名字叫弗洛普茜,默普茜,棉球尾,和彼得。”这就是彼得兔故事的雏形。

几年后,波特有了出书的念头,她把这些信借了回来,加以扩充,结集成册,然后抱着大大的画夹去出版社自荐。但看起来世故的大人们对她这个穿着蓝色夹克的兔子朋友不是太感冒,最终F. Warne公司愿意试试。

结果《彼得兔》获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从此,波特的创作一发不可收,她又陆续出版了《松鼠纳特金》、《格鲁塞斯特的裁缝》、《小兔本杰明》等畅销书,凭借惊人的业绩成为F. Warne出版公司的金牌作家。《彼得兔》初版时,印了当时很了不起的28,000本,而现在全部的彼得兔故事系列,销量已经突破1亿本,并且被翻译为30多个不同语言的版本。

小标: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波特本来铁了心要做老姑娘,但生活比她自己编的故事书还要戏剧,32岁这年,她初恋了——对象就是F.warne公司的少爷诺曼。两人在印刷厂里一版一版校色的时候,对彼此的爱慕也不知不觉扑出纸面。

这年,金牌作者邀请自己的出版人来家里参加圣诞party,诺曼先生第一次见到了波特的闺房,茶几上摆着一副兔子全家福,是给这位绅士的礼物。八音盒响起来了,诺曼害羞而激动地说:“我们来跳舞吧”。这天,两个赌咒发誓要单身一辈子的硬汉烈女双双投降,决定情的俘虏。

但上流阶层看不上生意人,波特的母亲要棒打鸳鸯。波特可不软弱,对母亲反唇相讥“往上数三代谁不是暴发户!(母亲家也是做棉花生意发家的)”她甚至做好了和家族断绝关系的准备,专门请了一位会计师来算账,结果得知自己的版税收入已经多到下半辈子躺床上玩儿也能过好日子。波特高兴极了,宣布和诺曼正式订婚。但就在订婚后的几周,准新郎暴病而亡。

一场欢欣忽悲辛,恢复孑然一身的波特哀恸难耐,想起了儿时度夏的乡间小屋,那里宁静的湖水有疗伤的功效。她买下尼尔索里村丘顶庄园住下来,“丘顶”成为她创作生涯最有纪念意义的房子。

在湖区风景中作画的波特宛如身在天堂,虽然形只影单,但她每天在画布上勾勒出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在画中和她窃窃私语,共看朝霞落阳。

篇7

摘要:通过分析成功世界动画形象设计案例不难发现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依仗是普遍存在的共性,东北民间美术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鲜明表征,对其艺术形式、题材样式和精神内涵的挖掘,无论是对动画形象艺术的深入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的丰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动画目前正处于发展关键期,面对外来的先进技术与强势文化的双重冲击,东北民间美术是动画形象设计可借鉴的宝贵素材。

关键词:动画形象;东北民间美术;民族化

动画语言日趋国际化的今天,紧紧抓住自身民族品格特征,是获得优势的重要途径,从中外成功的动画形象设计案例中不难发现,创作者在价值观念、审美理念或是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本民族文化的体现。东北民间美术是黑土地孕育出的珍贵文化宝藏,它折射出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刚劲奔放的造型特征,散发着日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动画形象设计作为动画前期创意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决定动画片的成败,在与欧美日本等动画强国的竞争中,民族化是站稳脚跟的必由之路,从灿烂多姿的东北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将使中国动画焕发新的活力!

1中外成功案例的启示

1.1欧美成功的动画形象设计

欧洲和美国由于历史和文化上有近似性,在动画艺术上有许多共性,但具体到某一个国家或民族又有各自的个性,例如英国动画形象设计透露出英国崇尚高贵绅士气度的民族性格,法国对优雅与浪漫的最求,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都反映出法国一贯的艺术气质,而美国动画则表现出对英雄主义的歌颂。如英国粘土动画《小鸡快跑》的中小母鸡被设计成葫芦形的脸型,香蕉样的厚嘴唇,两个突出的眼睛挤在一起,表情动作中流露出浓郁的英格兰风情,法国动画《国王与小鸟》中的国王长着细长眉毛、弯曲胡子、鹰钩鼻子、雪白的脸和大腹便便都是法国贵族特征,在法国鸭梨有愚蠢的寓意,国王的鸭梨脸型更体现出法兰西民族的妙趣。美国的各类英雄不胜枚举,真人英雄《花木兰》、拟人化的英雄《狮子王》、平民化英雄《鲨鱼黑帮》等,经历一番奋斗和磨砺之后都能完成英雄成长的蜕变。

1.2日本成功的动画形象设计

日本动画以严谨细腻、清新优雅的艺术风格和世界首屈一指的产量,在上个世纪的日本本土以及海外都征服了大量观众,它的动画形象设计总体上趋于写实风格,既有对传统的模仿,也有对现代高科技的想象。例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的女孩千寻设计成马尾辫、大眼睛四肢有少许柔弱的形象,是典型的日本小姑娘的样子。

1.3中国成功的动画形象设计

中国动画自诞生起,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就十分看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形象设计参考了京剧孙悟空脸谱的形象。而《小蝌蚪找妈妈》则成功的将水墨渲染效果制作成为动画作品而蜚声海外,片中小蝌蚪以及小鸡小鸭等各种小动物的形象设计都是黑白色调为主,边缘是墨迹晕染宣纸的效果,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国画被很好的应用到动画片之中。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由于老一辈动画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表现,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动画形成了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中国学派动画风格。

1.4中外成功动画形象带来的启示

动画形象设计是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发散思维依靠联想,联想是“灵感”在头脑中碰撞出的火花,“灵感”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于作者环境背景和社会阅历在他头脑中的映像,以及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判断,和所处年代,地域民族直接相关。从中外成功动画形象设计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创作者均有意或无意的体现出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受众正是因此方能感受到真实和新奇,从而被深深打动。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千差万别丰富多样,但扎根在自身民族文化之中而体现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给观众带来的艺术触动却是相通的,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恰当的民族性表现能够使作品增加感染力。

2东北民间美术梳理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最高纬度带,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东北部地区,由于这几个省的历史传承互有交叉,文化习俗共融互通,因此习惯上统称为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在白山黑水之间,以渔猎、游牧或农耕为生,长期的繁衍生息,创造出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东北民间美术就是文化传承中的一朵奇葩,它生生不息的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它与汉民族主流的精英美术分流并进,共同构筑成我国民族文化的生动性和多样性形态。

2.1东北民间美术的形态梳理

黑龙江省的赫哲族常年生活在三江平原,丰富的淡水鱼资源发展出了别具一格的鱼皮艺术,赫哲人用吃完鱼肉的鱼皮加工出服饰、贴画、皮筏等各种生活用品,人类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出现过用兽皮制作衣服的现象,但唯有赫哲族是目前将这种技艺传承下来的民族之一(另一个是爱斯基摩人),散发着来自远古的古朴之美。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小兴安岭一带森林中,以狩猎、驯养和少部分农耕为生,当地的桦树粗大挺拔,树皮任性极好,可以分出多个层,被用来制作出服饰、器皿、皮筏和搓罗子(即一种用桦树皮制作的便携式帐篷,构造类似蒙古包)。[1]此地影是东北地区本土的皮影艺术,较中原地区的皮影,无论造型上还是唱腔上都更具东北地方特色;辽宁沈阳的“面人汤”是一种面塑,与其他的泥塑和面塑不同之处在于,它有大量的反映东北满族风情的题材。本溪的许多桥头都有装饰用的石雕,造型特点浑厚朴实,体现出东北憨直厚重的民族性格。拥有四千年文化积淀的医巫闾山地区的满族人民剪出了满族特色剪纸。辽宁阜新和岫岩地区因出产玛瑙和玉石,发展出了精湛的玉雕艺术,经由玉雕艺术又衍生出了的煤精雕刻,也成为东北民间美术的一大特色;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的满族人民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刺绣被褥枕头、服饰家饰,图案取材广泛,刺绣风格稳重大气。与此风格类似的还有布艺类的马氏布偶,王氏布贴画等。它们都寄托着东北人民的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

2.2东北民间美术的价值梳理

经过3000多年古老传承的东北民间美术画面处理图案化,线条刚劲规整,大胆的纯色块对比强烈,虚实关系巧妙,具有豪放粗犷,造型简练的特点。东北民间美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生发与融合,逐渐形成个性完备的艺术语言,对其艺术价值的挖掘和整合不但对区域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其他艺术门类也有一定的促进和参考意义。在动画形象设计民族化呼声愈趋强烈的今天,东北民间美术更可提供有益的参考。

3借鉴东北民间美术的几点思考

3.1对近年来已有民族化探索的思考

上个世界末我国动画渐渐走出低谷期,经过长期的探索,中国动画从国外吸取了一部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动画形象设计方面有了一些突破和进步,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以上个世纪被寄予厚望而巨资打造《宝莲灯》为例,由于关注点放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上,因而动画形象设计风格杂糅的问题非常突出。孙悟空和土地老原版照搬了大闹天宫的动画形象,缺乏艺术创新,主人公沉香的形象设计因简单而毫无新意,童年的沉香脑袋圆又大,大眼睛小嘴巴的形象与葫芦娃别无二致,成年以后的沉香又有了日本动画中常见的少年形象的影子。二郎神的形象抓住了配音演员姜文的形态特征小眼睛的特点,属于仿真一类动画形象,与其他人物形象的风格反差较大,但到了三圣母的设计,又因将中国和日本的风格综合在一起而失去个性。

在生产方式和营销模式上的借鉴与模仿都是无可厚非的,也正是因为这点才促成了影片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艺术创作方面,首先考虑根扎在民族文化的基石之上,否则,借鉴与模仿就难以摆脱粗糙的程式化弱点。

3.2关于对东北民间美术应用价值的思考

观照中国动画上世纪60~70年代屡创辉煌的历史,无疑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息息相关,《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一大批经典的动画作品相继问世。任何一门艺术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强大的民族文化是中国动画与世界动画强国竞争的潜力源泉,中国动画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满怀信心的探索发扬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力量。

东北民间美术取材丰富,山川树木、森林草场、江河湖泊、无一不体现出浓郁厚重的黑土情怀。东北的剪纸、刺绣以及桦树皮贴画等等丰富的造型形式都是动画形象设计难得的创作素材。事实上它的艺术魅力从来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走向消退,反而被赋予了时代新意而日久弥新,动画剧本的现代思维与乡土风情的动画形象结合起来,更加能够满足现代观众的精神需求。如电视系列三维动画片《帽儿山的鬼子兵》,直接取材于哈尔滨地区的真实景点帽儿山,动画片描述虎子、妞妞和铁蛋三个家住帽儿山的小孩智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片中主要人物设计成浓眉大眼、脸型方正的形象,很有北方人的外形特征,此外,动画片中的东北风情为动画片增加了亮点,它们与人物形象、故事结构,反映的主题相映生辉,使人物更有生命力,使故事更具真实感。

3.3关于动画形象创新观的思考

中国动画的复兴是许多动画工作者乃至普通民众的共同理想,民族化的呼声甚嚣尘上,各种见仁见智的观点学说纷至沓来,纵观各说,笔者认为创作观念的缺失与错位是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它的根本原因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它的表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不求甚解与畏惧实用,他导致的后果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有的因失去方向而停滞不前,有的因招架无力而盲目模仿,有的因自信不足而表现不力。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历史变革原因,中国动画出现了发展上的断档,随后成长起来的许多公司都是从欧美国家外包加工服务发展起来的,直接应用外国已有的模式制作动画简单省时,当自己创作作品时,难以改变的惯性使得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有原创能力和动画经验的人才亟需补充。支持与鼓励艺术理想和创新精神的机制缺失,也导致了原创精神的匮乏。唯有改变创作观念,鼓励高水准的原创国产动画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动画的创作水平。

4结语

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造就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离开这种环境,艺术形式便失去了生机。对民族文化深层次的理解与正确的运用是动画创作观念提升的有效力量。近年来一些创作团体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如《猫儿上的鬼子兵》《兔侠传奇》等作品中渗透出对东北民间美术的关注,不但为动画本身增光添色,同时也为今后动画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赵凌飞.东北民间美术的传承与保护系列之二――桦树皮与鱼皮艺术[J].文艺生活,2013(07).

篇8

这个电影不知该归到哪一类。有人说像校园青春片,有人说是教育片,还有人说是励志片,都有些像,其实又都不像。我把它归入好片。好片不能归类,因为它说的不是某一类事情,它说的是根本的事情,就是诸如生存、生活还有生命这类东西。

我的影碟墙上,碟片按照类型分了类,下面贴着小标签,比如:西部、警匪、先锋、文艺、灾难、纪录、音乐、科教、动漫等。那些好片,专门放在一个特殊的格子上。所谓特殊,是把它们放在最高一层,这样别人看不到,就不容易被借走。

由于很多借出的东西不再回来,所以,钱可以借出,车子房子可以借出,但有三样东西不能借:老婆、感情和好碟。

这个电影的名字叫《Dead Poets Society》,按字面通常译做《死亡诗社》,也有按影片内容译成《春风化雨》。导演是彼得威尔(Peter Weir),他导过《楚门的世界》,那是我认为的另一个好片。男主角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就是主演《窈窕奶爸》的那位。在这部片子里,他演高中教师基丁,这次他不再是那个搞笑的奶爸,而是一个哺养心灵的奶爸。

基丁是个新来的老师。他所在的学校是以“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为校训的著名私立学校,学生都是男生。学校以培养绅士、社会中坚和知识精英为宗旨,就是那些上名牌大学,穿名牌西装,看歌剧,当总统,坐律师楼的。

可是基丁老师显然不喜欢这个路数。他哼着《扬基进行曲》走进教室。第一堂课,带着学生们去看校史陈列馆,指着历届毕业生的照片,说信不信由你,人都要死,这些眼睛放光的学生现在都已化为尘土,然后压低声音告诉男孩们,要及时行乐(Carpe Diem)。第二堂课,他让学生们撕去教科书的全部导论,因为导论说,诗歌好坏可以用纵横坐标来判定。后来,他怂恿学生们组成古诗社,在夜雾缭绕的晚上,在苏格兰风笛响起的时候,去林中洞穴读“刚果河缓缓地在黑色大地上流动,金色的小径穿过树林”这些没用的诗句。他让学生们在音乐伴奏下,喊着诗句踢足球。他鼓励这些男生追女孩、演无聊的戏、像他一样站在课桌上。

说了半天,有些没头没脑,也与葡萄酒无关。说说另一个片子吧,港台片,也是说年轻人的,这个片子与酒有些瓜葛,讲一个酒吧和两个调酒师的故事。

调酒师很年轻,一个是男孩,一个是女孩。两人都是兼职,晚上到酒吧来,调鸡尾酒,看各种喝酒的人,看各式各样的故事。男孩挺帅,女孩挺靓,每天晚上一起,如果彼此之间没故事不要说观众不爽,上不爽。所以,后来,男孩女孩也有了故事。开始两人都开心,后来就有些疼,心里感到了疼。再后来,男孩辞了职,走前,他要求女孩为他调一杯鸡尾酒。

女孩同意了,让他闭上眼。他睁开眼后,女孩端上一杯单色液体,说小心喝,很呛。男孩用心地喝了,其实就是杯白水。男孩疑惑地问这杯酒的名字,女孩说叫“人生”。

这个话题一下就大了,其实不必什么都和人生联系上,人活着,有时无非就是开心就成。

不过电影也不是很矫情,可能确实有道理,每分每秒,谁不是活在人生里呢?当然什么都可以和这个大话题联系上。就算人生就是开心吧,电影里也说得有意思,说幸福是女人发明的,男人只剩下开心。人间苦,成仙难,喝了酒可以成半仙,可以开心,因此男人喜欢喝酒。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这间酒吧的名字叫半人间,电影的名字叫《半醉人间》。

两个片子其实都在说一个东西:为什么活着。我们不是为了喝酒才来到这个世界的,也不是为了当社会精英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始社会的时候,大家都浑浑噩噩的,没什么精英意识。我估计,迄今为止,除了造物主,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也有人回答了。记得马丁路德金说过:如果没有值得为之献出生命的事情,那么,你就不值得活着。听了这话的人,心里可能都有些发虚,因为能找到“为之献出生命的事情”的人,应该是少数。我猜测,在内心深处,在某个时期甚至长期以来,每个人都问过生活意义之类的问题。当知道自己对此无能为力同时无可奈何时,大家就只好采取正确的态度――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

有的人为工作而活,有的人为老板或者老伴而活,有的人为了买下三室一厅活着,有的人为吃酸菜鱼活着。在终极问题上,似乎没有对和错。那位女调酒师也许有道理,白开水比鸡尾酒更像人生。如果会喝,也可以百喝不厌,喝得开心。

只是,似乎能开心也并不容易。你我内心都有一个声音在说:我并不需要找到可以为之献身的事情,但现在的生活也不是我想要的。基丁老师希望那些男孩子能去“汲取生命中的精华”。问题是,什么是生命中的精华?

比较而言,我还是喜欢基丁老师的说法。他说,医学、法律、商业、工程,都是高尚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歌、美、浪漫、爱,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他还引用惠特曼的诗,“你在这儿,生命就存在,为了让这出宏大的戏不停地演下去,你能贡献出一页诗歌”。

我少年时信奉过类似的话,这些话曾经让我内心澄明,热血沸腾。成人后,逐渐知道这些都是误人子弟的鬼话。诗歌不能当饭吃,浪漫只是儿童游戏,至于爱,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只是,只是,很多年过去了,我仍然不可救药地相信这些鬼话,仍然试图去写自己的那页诗歌。

基丁引用了几句诗,我不知道是不是惠特曼的,但我知道写这几行诗的人,一定也是相信那些鬼话的人:

我们是浪漫主义者

我们不只读诗

还使之如蜂蜜般由舌头滴落

精神飞扬

女人昏眩

神也在此时诞生

为什么喜欢喝葡萄酒?答案很多,比如,理性的人说,因为葡萄酒有助健康;感性的人说,喜欢品尝过程的时尚和情调;发烧友说,因为葡萄酒是最有生命感觉的液体。

前面那些喜欢,是在试图与葡萄酒谈情说爱;最后这种喜欢,已经与葡萄酒携手成婚。

不过,知道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酒,才是万里走完了第0.5步。喝出什么样的生命感觉,与相应的人生历练有关。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才能喝出什么样的感觉。所谓杯酒人生。

正因为如此,同一杯酒,有的人喝出一朵蘑菇的味道,有的人喝出了整座森林。法国勃艮第地区的罗曼尼-康蒂(Romanee Conti)酒庄,有“天下第一园”的美誉。罗曼尼-康蒂每个年份的酒都是珍品佳酿,被公认为红酒之冠。这种被称为神仙飞返天上之际遗留在人间的东西,最大的特点是变化莫测,难以名状。著名酒评人Robert Parker说这种酒是百万富翁之酒,却只有亿万富翁喝得到。所以,我估计是没机会喝这种酒了,只能听听解馋。有趣的是,亿万富翁品尝的印象是,“有一种帝王的感觉油然而生”;而康蒂酒庄的酿酒师Aubert de Villaine则说,这种酒的味道是,“即将凋谢的玫瑰花的香气”。都是梦幻之感,只不过截然不同。

看一个名叫“陈年中的单宁”的红酒博客,说一班朋友品尝了一款2005年的红酒,感觉却大相径庭,每个人都品出不同的味道,有泥土味、肉味、焦糖、巧克力、黑色浆果、樱桃、中药、蜂蜜、荔枝、烟熏烤橡木桶等,有的说高酸,有的说不够酸。也许是这个原因,这篇日志的名字叫《闻到与你不同的味道》。

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指纹。味道、感觉和生活的差异性,是葡萄酒,也是生活的魅力所在,精髓所在。也许可以说,所谓生命的意义,在于差异,在于个性,在于特殊。

如果你和其他人都一样,尽管你也写出了那页生命之诗,但实际上只是做了复印机的工作。也许你可以活很久,但是,对不住,其实和零一样。这话过于尖刻,实际上,这是我18岁时写的诗里的话。现在我有些变化,认为复印机式的生活可能也是有意义的,复印并不是零。只是,首先你必须选择愿意做个复印机。

基丁不想让学生选择复印机,他说,“树林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人走的比较少的那条”。他的学生们也这样做了。尼尔不顾父亲的阻拦,以付出生命作为代价,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演出;诺克斯丢掉矜持,冒着再次被群殴的风险,开始向喜欢的女孩敞开心扉;羞怯到不敢发言的托德,竟然在咆哮中念出了自己写的那几句好诗。我们清晰地看到那些心灵在绽放。

影片开始的时候,喜欢惠特曼《哦,船长,我的船长!》的基丁对孩子们说过,你们可以叫我船长。影片结尾,当基丁被校方辞退离开教室时,不顾校方训斥和开除威胁,一贯顺从的托德最先站上了课桌,然后那些男孩子一个接一个站了上来,一个接一个地对基丁说,“船长,我的船长!”

篇9

冲动的原因,也许多年前我们都很爱的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是3秒钟前你在人潮拥挤的购物区,突然闻到Chanel的中调里普罗旺斯的淡淡香气;又或者是此时此地你听到一首很老的英文歌,当你小声地跟着歌者哼到“we are sailing 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便瞬间想起他当年对你说,有一天,我要带你去浪迹江湖……

这些暗藏的记忆,仿佛是一些漂浮的碎片,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你的脑海,让你心心念念,不敢相忘。于是,尽管我们青春渐逝,并且已经习惯了踩着高跟鞋在办公大厦里杀进杀出的生活,但总会有那一刹那,给我们冲动和力量,让我一次又一次的出走,去遥远的彼处,在古老的城堡和千年的教堂里找寻悲喜与感动,在幽隐的小镇和各式长短桥上想念或遗忘,在异乡咖啡馆里和日落的瞬间微笑或流泪……

生活永远在别处。

海滩:谁心中的伊甸园

多年前曾经看过电影《青青珊瑚岛》。电影里,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漂流到孤岛,在岛上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他们从最初赤身的奔跑和嬉戏,到后来成为男人和女人,电影画面把他们成长的快乐与幽蓝的大海以及碧绿的小岛融合在一起。有一个镜头,是只有15岁的波姬・小丝从湛蓝的水底突然钻出,她光洁湿润的身体像一朵娇嫩的芙蓉,至今还是许多人心底珍藏的图腾。而电影中那个美得令人震惊的岛屿,也同时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伊甸园。

那么,你的伊甸园在哪里呢?

Cinque Terre 被遗忘的时光

Cinque Terre是意大利利古里亚区的一段沿海地区,在这段海岸上有5个依山而建、临水而成的小镇。每个小镇面积都不大,建在峭壁悬崖上,由于背倚连绵起伏的丘陵山脉,面向碧波荡漾的大海。Cinque Terre的5座小镇地形相似,建筑相似,历史长度也几乎相同,但仔细打量每个小镇的细节,还是可以看出不同的小镇风格、捕捉到不同的生活气息。

Vernazza是狂放的,像是深奥的哲学家与张扬的诗人的混合,再加上一点神秘和玩世不恭;Corniglia是绝世的,至今仍然保持着拒绝喧扰的一脸高傲,这里的人们都像是哲学家,不愿在生活的表面浅尝辄止的漂流;Rio Maggiore是安坦的,不强求、不执著、不妆点,山水建筑全在幻化之间,无形,无质,无声,可以入画更可入诗;Monte Rosso是浓浓醉意的,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酩酊大醉、溢满激情;Manarola是出世的,在镇上深不可测的午后,只能听见,阳光蹑足经过的声音。

塔希提:一个绮丽的梦境

一直以来,Tahiti就是热带天堂的神话、一个未经现代化垦伐的处女地。阳光下湛蓝的海水,摇曳着慵懒树影的海滩,海中各式姿态穿游的热带鱼,再加上混着多种文化所产生的风味小吃……夹杂着法国幽雅和波里尼西亚热带风情的Tahiti,如同一个绮丽的梦境让人深深的迷恋。

据说来Tahiti旅行的人一半是情人,一半是高更迷。

在Tahiti的沙滩上,最常见的画面就是一对对缠绵缱绻的红男绿女,如果站在高处向下望去,无论是多么沮丧的人,都会觉得人世是如此的甜蜜和温馨。

还有另一半人为画家高更而来。高更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就是在Tahiti度过,他最有代表性的画作也是出自Tahiti时期。高更墓在塔霍古港山上的墓场。墓前有一座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雕塑,下面摆满了鲜花和卡片。我也用笨拙的法语写下了自己的祝福,并告诉他,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芳香的土地》时就爱上了他,对于我来说,他并不是一个两百年前的画家,而是一个朋友、一个情人。

马尔代夫,想变成一尾鱼

在马尔代夫,你永远分不清哪边是海水,哪边是沙滩。也许,在这里海水本来就是沙滩的延伸,沙滩也原本只是海水的依托。

白天的马尔代夫,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喧闹。沙滩上,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比基尼美女摇曳而过,虽然美艳,却并不张扬,完全不像是在佛罗里达或是夏威夷,每个女人表现出夸张的性感,都期待被人注意。在马尔代夫,所有美丽的女子都甘愿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她们安静而内敛,在她们的眼神里,流淌着安详而纯粹的笑意。

深夜的马尔代夫,仍然吹拂着柔情万种的印度洋暖风,这时海上已极少可以看到船了,若一旦有深夜不睡的旅行者乘船漂过,一定让人误以为看到了诺亚方舟。很多学者说,美丽的马尔代夫因为地球的温室效应,即将在百年内如庞贝古城般消失,淹没在蓝海之中。这些岛屿,将会成为未来人们传说中的神秘花园,犹如童话中的金银岛。站在这四面临海的小岛上,你会想变成一尾鱼,在这里老去。

Hawaii

不知从何时开始,“夏威夷”几乎成了“浪漫”的代名词。夏威夷的浪漫气息已经渗入于无所不在的空气中:无论游走于海滩、街头,或只是懒懒的兜风、发呆、晒太阳;无论身在热闹明艳的欧胡岛,或是站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高处俯瞰繁华;无论是天造地设的自然面貌,还是人为经营的活动环境,夏威夷纵有千变万化的风情,但不变的总是那种挥之不去的浪漫气质。

在威基基海滩上,到处是相爱的人们在光影中漫步,阳光大片大片的直射于洁白的沙滩上,棕榈叶子在风中自在的摇曳,菩提树下的呼拉舞者正在随钢吉他及四弦琴的乐曲翩翩起舞。

只有在夏威夷,才能体验到这些美妙的感觉,我现在才能够懂得,为什么夏威夷语中不存在浪漫一词了,因为没有必要,浪漫是夏威夷人无时无处不在的生活精髓。

在别人的城堡,演自己的缘份

造访人文荟萃的欧洲,参观古堡是必然的行程。欧洲的古堡多不胜数,虽然看起来大同小异,故事却各有不同。无论是伤感缠绵的新天鹅堡、浪漫瑰丽的尚博尔堡、华美壮丽的温莎堡,每座城堡里都隐藏着一些让人思念的故者,和令人唏嘘的爱情……

温莎堡

出了伦敦城,沿着泰晤士河一直往西就可以遇见大名鼎鼎的温莎城堡了。温莎堡本来是战争之作,千年之前,征服者威廉为了巩固伦敦以西的防御而修筑了温莎堡。后来乔治四世把古堡扩建为宫殿,成为世上面积最大的古堡。温莎堡的内部陈列着许多无与伦比的艺术收藏品,达・芬奇、鲁斯本、伦勃朗等大师的画作在这里都可一一找到。但温莎堡最为世人着迷的,并不是奢华的宫殿和精美的艺术品,而是一段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

比如那个将江山拱手让人,却执意要与半老徐娘结婚的爱德华八世,从王位上退下来,成了温莎公爵。在他开始“浪迹天涯”之前,曾在这座城堡里与辛普森夫人有一段蜜月时光。

曾经创造了日不落帝国辉煌的维多利亚女王,在丈夫艾伯特死后,就没有穿过华丽的衣裳,一袭黑衣就是她对深爱的人最好的怀念,维多利亚女王在温莎城堡里,挨着圣乔治教堂建起一座艾伯特纪念堂,此后40多年她没有再嫁,执政余暇,她总是要到这里与亡夫喃喃细语。

查尔斯王子邂逅戴安娜也是在温莎城堡,遗憾的是这场看似美丽的恋情和随之而来的婚姻却只能让世人唏嘘不已。离异和背叛,在温莎城堡并不鲜见。

新天鹅堡

远远的守望新天鹅堡令人有一种梦境般的感觉,阳光自云中时浓时淡的透出,雾气缥缈。远处的山间,云海茫茫,树木繁茂。高低错落的塔尖在风动的树林中时隐时现,似有人声在浮动。在山峦云雾掩映下,新天鹅堡风姿绰约,如梦如幻。

它就是那样矗立在石山高原上,灰色的哥特式尖顶冷冷的指向那深邃的苍天,那么高傲。

在长久的与新天鹅堡对视的时间里,我总有一种错觉,我是那么坚执的认为,新天鹅堡是不该属于人世的建筑。

从山脚下一路走到城堡广场只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整条山路林荫蔽天,并不似想象中的那么难行。

站在山腰,回望一路走来的道路,美得令人不敢相信。山脚下,广阔的平原点缀两泓泛着粼光的湖水,天空的流云投下的影子使森林和原野忽明忽暗。城堡的背后悬崖峭壁,飞悬的瀑布直落谷底,新天鹅堡就建在这风景迥异的接点上。这浪漫到极至的画面,犹若华格纳的音乐,壮美且浓烈,蕴藏着阿尔卑斯的呼吸,以及远古时代的心跳,一直闯入观者的灵魂深处,让人眷恋、痴迷、万般缠绵。

尚博尔堡

尚博尔就那样静静的藏匿于森林里,在清晨揉红的明媚中,从刺目到柔和。

猛然间,你会觉得这座城堡已经诱惑你很久了。

据说梦想的实现,总是以失去梦想的美丽为代价的。可是当时当地的行走在通往尚博尔的林间道上,却看到梦想的色彩更加浓烈,总有一种让人微笑和感动的绝美感受,让人无法全身而退。

走上古堡3楼的塔顶露台,秋风蔓延过来,来来回回,不止不息。在风中晃动细碎的绿色树叶,发出像流水一样的声音。

环绕着古堡的树林,一天天的加重着秋天的色彩,幽蓝的天空,一边微妙的变幻出不同浓烈的蓝色,一边与整个城堡保持着和谐的步调。

刹那间,想起多年前曾读过的《幽谷百合》,“那里展现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有腾跃之势,上面的古堡错落有致……那绿岸夹护、碧波粼粼的长长水带,那装点爱情之谷的摇曳多姿的行行白杨、那弯弯曲曲的岸边坡地的葡萄园中脱颖而出的片片橡林、那渐渐远近而色调变幻的空蒙天际,都在表述这种爱情……”

徜徉于那些神圣的空间

即使是一个没有任何的人,每一次在异乡的城市里看到教堂,内心里都会受到深深的震撼,无论它是圆顶还是尖顶,是东正教还是佛教,是光线明亮还是幽幽隐隐,在这些神圣的空间里,我都会觉得内心丰盈而平和,感恩并喜悦。

圣・索非亚大教堂

古老的伊斯坦布尔遍地都是历史的痕迹。建于四世纪的红色大教堂圣・索非亚,是城里第一个教堂,也是最惊心动魄的大圆顶教堂。

索非亚的圆顶结构出名,顶上一圈有40个大天窗,在光线的衬托下,石头屋顶高大飘忽的圆顶,像是无重量地浮在空中,它象征古人对天空的幻想。因为结构复杂,大教堂曾多次在地震中受损,几经修复,所以细看已不是完全圆的了。

在伊斯坦布尔街上行走,总是觉得过于喧闹、零乱和无序,但一走进圣・索非亚宏大而高遥的殿堂,感受就会如同大风掠面,忘记所有尘埃,也忘记呼吸,仿佛悬空飘在50米之上的华彩圆顶,从不同方向、高度的几百个天窗里射进来的光线,让这里有一种似乎天界的神圣光芒。

你正是站在一片圣土之上,古希腊人就这样深信。

科隆大教堂

我一直相信,科隆大教堂是世上极少的,你会在第一眼就受到心灵强撼的地方,这种震撼力是任何肤色、任何文化、任何背景下的人都无法避开的。

科隆大教堂高傲的屹立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到1560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中断工程,至1823年续建,1880年才得以竣工,此时教堂的建造已历经6个世纪。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仰望中一派绚丽,巨大的尖顶,层层向上,罩下来一种天空般的寂寞,极度的空和轻盈,似乎任何东西一碰就会飞起,顺着光线上升而去。

参观科隆大教堂不仅要了解一点建筑史,更需要有足够的体力和耐性,毕竟要走过500多级盘旋的台阶,登上教堂顶部可并非易事,不过据说只要你做到了,就可以站在离上帝最近的地方,这样的诱惑够不够呢?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早在古罗马时代,圣彼得广场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坡。历史上有名的罗马大火,就是从这里蔓延开来的。当时暴君尼禄嫁祸基督徒,屠戮无辜,把基督徒做成“人肉火炬”,为了纪念这块弥漫着血腥味的“殉道者之地”,于是便在这里建起了历史上第一座基督教堂――圣彼得教堂。

最初教堂被设计为希腊十字架形,各边相等,中央交叉处是一个圆形的穹顶,但施工中途,设计师和老教皇先后去世,直到1547年,米开朗基罗继续主持教堂工程,72岁的米开朗基罗接手之后,仔细审阅了原来的设计图纸,他大吃一惊,感叹道:“谁离开了这些设计图,谁就离开了真理。”但这位可爱的大师在真正施工时,仍然离开了原来的图纸,重新设计了教堂的穹顶。可见,世界上是没有绝对真理的。

但穹顶尚未竣工,米开朗基罗也辞世,贝尔尼尼接手工程,才完成了今天的圣彼得教堂。

圣彼得教堂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同时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不朽的纪念碑。大殿下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样的运气25年才有一次。

印度菩提伽耶寺

相传当年释迦牟尼到菩提伽耶云游,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使他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一身积垢,随后来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树下打坐静思,发誓如若不能大彻大悟,终身不起。他就这样苦思冥想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月圆之夜悟得了正道,成为佛陀。因此菩提伽耶也成为了众多佛教信徒心目中最神圣的地方。

于是阿育王时代就在菩提伽耶建造了一个大菩提寺,供各地来的朝圣者与出家人到这里静修。

菩提伽耶寺的历史已过千年,但直到今天,每个清晨,天微亮雾还没散时,大菩提寺就已有五、六十位僧人在做大礼拜,有的在菩提树下,有的在正殿旁的长廊,或其它角落。

他们穿着红色袈裟、盘腿而坐,日复一日的诵经,那声音简短有力,还有共鸣声,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却仍然觉得内心满足而喜悦。终于相信,信仰的确是一种力量。

沉溺于异乡的咖啡馆

在旅途中,咖啡馆是一个巨大的磁场,一种无法抗拒的引吸力。它了解我们、改变我们、诱惑我们。于是,我们迷恋那里的光线、声音、空气,忘记时间的沉溺于异乡咖啡馆里,与一群与自己一样的人相遇,可能是没有只字片言,但大家却心照不宣。

花神咖啡馆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说:“自由之路从花神咖啡经过……”

位于圣日耳曼大街172号的花神咖啡始于1887年,100多年来,这里成就了许多杰出的人文艺术家,也成为带动巴黎时尚风华的源头之一。

存在主义大师沙特先生曾住在花神咖啡旁的邦拿巴街,他午后常常在花神咖馆与一群左岸的知识分子在此相激相荡,孕育了当代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在西蒙波娃的回忆录中,只要提到与萨特相处的时刻,她的心情就回到圣哲曼大道的咖啡座。再后来,毕加索先生推开了花神的落地玻璃门,花神因获毕加索青睐而更加名气暴涨。

所以,你若是在花神咖啡馆喝咖啡一定要十二分的敬畏之心,因为也许你一不留神就会坐在海明威思考的椅子上、萨特写作的灯下、毕加索发过呆的窗口……

中央咖啡馆

以“中央咖啡馆”为名字的咖啡馆其实很多,至少在纽约有,在东京和里斯本似乎也有,但维也纳的中央咖啡馆无疑是其中最富盛名的一个。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里一直是著名诗人、剧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外交官们聚会的地方。甚至还有人说这里是奥地利许多诗歌、剧本、小说、音乐的摇篮,这样的说法也许无法去考证,但是当年音乐大师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圆舞曲王朝”施特劳斯父子的确都是中央咖啡馆的常客。

据说维也纳的咖啡馆有个不成文的行规,那就是“咖啡固然重要,但气氛更重要”,所以今天中央咖啡馆虽然生意兴隆,但不管里面多么拥挤,客人还是想呆多久就呆多久、热爱什么就谈论什么。

Tortoni咖啡馆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老城,满眼是残旧的繁华和颓废的姿态。

在城中心只有几条勉强算得上繁荣的大道,比如Av Mayo街。

Av Mayo街边到处都是CAFE,各式各样都有,炒过的咖啡豆现磨现煮,端上来香气扑鼻,因为生意太好,所以常常没有位置,但Av Mayo街上的银行和写字楼却很萧条。

在旅游中心发行的手册上说,布宜诺斯最有名的咖啡馆是Tortoni,据说这里是文人们的地盘,很多大文人都习惯傍晚来这间这间咖啡馆约会或者休息。

走进Tortoni,就发现和那些适合约会的幽暗咖啡馆不同,Tortoni里光线明亮,是阅读的好地方,最难得的是,这几年来,阿根廷的经济很不景气,布宜诺斯艾利斯也破碎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但在Tortoni咖啡馆里,仍坐着许多来讨论文学和写作的客人。

A Brasileira 咖啡馆

里斯本,虽然不似巴黎或者纽约般光芒立现,却有另一种于不经意间发现、让人惊艳的含蓄之美。

就像是那间位于上城山坡上再朴素不过的咖啡馆A Brasileira,看上去有点破落的样子,像一个风华已逝的美人,让人莫名的伤感。

A Brasileira咖啡馆的里面是色彩浓烈的红墙,墙壁上挂着南方风格的Art Nouveau作品。长条形的房间里,客人们沿着玻璃镜子墙一排排坐进去,很典型的那种诗人、梦想家和神质才喜欢的感觉。

A Brasileira是葡萄牙大诗人Fernando Pessoa常常流连的地方,虽然作家身影不再,馆主却依然保留了作家长年驻足的位置,并且不准他人取代,他说,作家的魂魄仍然长居此地,不曾离去。

狂欢节,让一切条规见鬼去吧!

想象不出这世界上有谁会不爱狂欢节。人一辈子如果不忘情的疯狂一次,是多么遗憾的事!曾经,在里约的狂欢节上我遇见一群德国来的游客,记得他们一直在街边大声吆喝着,“让绅士与淑女都见鬼去吧!”

没错,在狂欢节短暂的欢愉时光里,让平日道貌岸然的我们去见鬼吧!

诺丁山:听快乐在尖叫

诺丁山,不只有电影里星光四射的朱莉娅・罗伯茨和腼腆的英国绅士休・格兰特,不只有意趣盎然的波特贝鲁市场,不只有喧嚣的英伦日常生活和慕名而来的旅人,还有鼎鼎大名的诺丁山狂欢节。

40年前,当时生活在英国的有色人种压力很大,他们为了排解思乡的哀愁与异乡生活的压抑,于是那年夏天在诺丁山这个多种族多文化地区办起了狂欢节,结果引起轰动。自那时起诺丁山在每年8月就会举行一场全民参加的街头舞会。

诺丁山的狂欢节场面极大,在最拥挤的街头,相识或不相识的人们,不论是白人、黑人、黄种人,还是工党、保守党,或者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什么身分在这里都得打碎重建,人人都是狂欢者,谁和谁都可以跳舞,谁和谁都可以拥抱。不用迟疑,也不用拿捏分寸,快乐就好。

因为参与游行的人大多是拉美裔移民,游行时所放的音乐也多半是蓝调、爵士和灵魂乐,不同的音乐在街边高高低低的响起,声音一并涌来,可以令神经脆弱的人捂住耳朵也仍然招架不住。如果你听不懂蓝调或爵士也没关系,你只要跟着游行的花车和乐团沿着Ladbroke Grove和Chepstow Road来来回回的在城市里穿梭,一边游走一边乱扭就足够了。当然,你也可以扯着嗓子唱家乡的民歌,是《桑塔露琪亚》还是《茉莉花》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一直吼到喉咙沙哑、精疲力竭,方可偃旗息鼓、止戈散马。

里约热内卢:停不下的舞步

一年一度的里约热内卢狂欢节又疯狂的汹涌而来了。

这时的里约热内卢,几乎整座城市都陷入疯狂的状态。所有人都丢掉庸碌的现实生活,一道忘形,不知高低。

狂欢节原是欧洲人的节日,后来葡萄牙人把狂欢节带到巴西,却没想到巴西人竟把狂欢节举办得比欧洲国家更加淋漓和透彻,从天真的孩子到沧桑的老者,从贫民窟的主妇到名媛淑女,从贩夫走卒到达官显贵,都会涌向街头尽情狂欢――巴西人好像就是为狂欢节而生的。

街上,跳着桑巴舞和阿克赛的年轻人和着打击乐激烈的摇摆着身体,每个人都一脸骄傲,互不相让,他们的舞步像暴雨倾泻在屋顶上一样,紧张、狂乱,让人头晕目眩。我最爱巴西人那忘情而疯狂的样子,他们好像在用尽一生的力气来跳一场舞,似乎这一舞,就会忘掉所有的痛苦和忧愁,忘掉他们是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孩子,忘掉自己的口袋里只有可怜的几个雷亚尔,忘掉停下舞步时,等待自己的仍然是一贫如洗的生活。透过拥挤的人群,看到在对街一栋矮楼的屋顶,仍有一个棕色皮肤的年轻男子在跳桑巴舞,还是那么疯狂的、放肆的。那一瞬间,突然爱上了这个巴西男子,也爱上了这样的里约热内卢。

威尼斯:假面的狂欢

威尼斯嘉年华起源于8世纪,是为了庆祝威尼斯国对抗Ulrico的战役胜利。它原来只是贵族们私下的狂欢舞会,但从15世纪起,却成为了一个全民参与的盛大节日。

嘉年华一旦开始,就一天比一天热闹,整个威尼斯城几乎陷入了疯狂状态。不论深夜或清晨,一走出旅馆,总会看到远望的人群在桥上、河边、广场上肆意舞蹈和尖叫,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夸张的首饰,当然,最重要的是以诡异而神秘的面具掩饰原本的面目。威尼斯面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当地人说,过去的名门淑女都流行戴面具出门,因为18世纪的意大利,几乎每个男女都有秘密情人,所以就利用戴面具的传统,和他们的情人在街上散步,也不会被识破。

时至今日,面具已经成为威尼斯嘉年华最重要的标志,人们在嘉年华期间,戴着多变的面具,还不忘搭配一顶帽子,一件黑色丝绸或天鹅绒斗篷,把自己扮成如神仙或鬼魅一般,争奇斗艳,上演着一场场生动的宴会,以及一幕幕没有剧本的嘉年华大戏。

守候最绚烂的日落瞬间

在很多文学家的书中、画家的画作中、摄影师的作品里都描述过他们心中最美的日落。一路带着这些作品去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守候日落,走过爱琴海、阿尔卑斯山脉、撒哈拉沙漠,让我们像一个去朝圣的教徒,只为了看到那些最绚烂的日落瞬间。

圣托里尼不可言说的美

Santorini是希腊的岛屿,Santorini原本是个圆形的火山岛,但在一次火山爆发后毁掉了大半,只剩下今天的新月形小岛。岛上的房子在火山口边拔地而起,白色的地中海建筑镶在百尺高的峭壁上,如同是卡尔维诺笔下才会存在的城市。

在Santorini岛上的画廊里,可以发现很多名为“sunset”的作品,不少酒吧和咖啡馆也取名为“sunset”,因为在Santorini岛北方是小镇Oia,你可看到号称世界最美的日落景象。

我像许多旅行者一样,喝了下午茶就去小镇Oia等待日落夕阳。

当阳光黯淡的一刹那,天空幻化出不同的颜色,鹅黄、柔红、黛紫……日落下的爱琴海也因为光线的渐变,幻化出深浅不同的蓝色。原以为欣赏夕阳,只不过美在落海的一刹那,没想到在Santorini的日落,是需要长时间的品味的。海上的滟滟波光随着太阳渐渐的西沉,慢慢的和天空一起变幻着各种瑰丽的颜色,有些色彩是无法形容的,看过,便觉得内心温暖而充盈,这时,即使是Santorini岛上冷峻的岩壁也把持不住,露出了几丝温柔。

下面有船只缓缓划过金黄色的海面,一寸一寸的移动,最后消失在夕阳揉红的明媚中。日落后,回头看Oia小镇已亮起大片的灯火,像镶在深黑色石块上的金边,美得不可言说。

阿尔卑斯山,日落是最后的燃烧

多年前曾欣赏过塞冈第尼的画作《死》。画中是白雪压顶的阿尔卑斯村庄沉入青紫色的暮霭中,巍峨的群山在夕阳的残照下,宛如生命最后的燃烧。画的内容虽然是风景,却以日落来表现生与死,看过画的人,伤感却不绝望,明白了悲喜亦体味出生命的微妙。

塞冈第尼的画作让许多人都爱上了阿尔卑斯的日落。金黄色的雾霭像轻烟一般,飘浮在山峰之间和沟壑之上,绵延不断的白色山峰背后,是微红色的天空,正是水彩画家描述的那种,借以最初渲染在纸上的那几笔色彩。但这色彩瞬间便消失了,随之而来是淋漓尽致的血红色。

山峰之上,大风自四面流布而来,雪积得很深,还不时被风吹起,在夕阳里漫天飘荡,有种水墨诗情,和寂寞无为的意境。人虽然已经被冻僵了,却很兴奋,一边颤抖一边尖叫。这时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天边勾勒出一条奇特的、交错的金黄曲线,远景与近景,时间与空间,这一切的交叠使眼前的景致变得更丰富,更厚重。

太阳很快便隐去,飞走的光辉就像是费利西安・达维德的曲子中,小提琴空灵而优雅的颤音。站在雪地上,最后一抹日落的光线拉长你的身影,影子浮在未被踏过的白雪之上,竟生出一些人在江湖的感觉来。

撒哈拉,围困在时间的沙地里

在撒哈拉看日落真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撒哈拉的午后,风很干,空气也很粗糙。光线锐利,像一把快刀。阴影和阳光无序的交错。沙石连天。坐在车里,人也跟着三菱吉普的四轮上下颠簸,疲惫又刺激。

车外风声簌簌,声音好像从沙丘上飘来,又像是从地下钻出来,它们彼此呼应相连,四面八方的袭来,让人无处藏匿。

视野的起点和尽头都是大片的枯黄。我跪坐在吉普车后排座位上,等待既将到来的沙漠日落。

篇10

福斯特(1879―1970)是20世纪享有世界声誉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印度之行》、《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等。《莫瑞斯》完稿于1914年,直至他去世后的1971年才得以出版。中译本于200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译者是文洁若。

第一部

莫瑞斯・霍尔的父亲是位成功的实业家,新近死于肺炎。少年就读的这座私立预备学校是他父亲的母校。十四岁上,他即将离开这个寄宿学校。该校在每个学期结束前,照例举行一次郊游,好几个学生都想跟教务主任杜希结伴而行。然而,杜希已做好了单位独跟莫瑞斯深谈一次的准备。他在郊游之前就预先查明,莫瑞斯家里,除了寡母,还有两个妹妹。杜希躺在沙滩上,率直、诚恳地对莫瑞斯探讨起性的神秘来。他谈到原始时代神创造了男性与女性,以便让大地上充满了人,以及男女能发挥本能的时期。

他说:“莫瑞斯,你快要成人啦!所以我才告诉你这件事。你母亲不能跟你谈这个,你也不应该对她或任何一个女子提起这个话题。倘若在你即将要去的那个学校里,同学们跟你扯到它,就堵住他们的嘴。告诉他们你已经知道啦!你原先听说过吗?”

莫瑞斯回答道:“没有,老师。”

杜希站了起来,看中了一片平坦的沙地,用手杖画了示意图。“这么一来就容易理解了。”他对呆呆地瞧着的少年说。他本人刚刚订婚,认为应该让这个步入青春期的少年对人的生理有点常识。他们走开后,远远地望见几个师生――其中还有个女的――正沿岸朝他们踱来。杜希生怕他们会看到自己所画的性器图解,撒腿就往回奔。

莫瑞斯大声喊:“老师,不要紧吧?现在潮水早把它们淹没啦!”

杜希这才放了心:“谢天谢地……涨潮啦!”

少年猛地鄙视起他来。“撒谎大王,”他思忖。“胆小鬼,他所说的都是无稽之谈。”

莫瑞斯随即被黑暗笼罩住了。

莫瑞斯的母亲住在伦敦郊外的一座松林环绕、舒适安逸的宅邸里。少年喜爱这个家,并把母亲看作保佑它的守护神。

萨宁顿公学是莫瑞斯的人生中的下一个舞台。那也是他父亲的母校。将满十九岁时,在一年一度的颁奖日,他站在讲台上背诵自己用希腊文撰写的论文。其实他的希腊文蹩脚透了,他是凭着有见解而获奖的。他将步父亲的后尘,到剑桥大学去深造。如果他把自己作为奖品领到的那套盖上“萨宁顿公学”印章的《希腊史》(十二卷本,乔治・格罗特著)排列在剑桥宿舍的书架上,就能帮助本校做宣传,所以负责审查的那位教师把莫瑞斯的分数打宽了一些。

莫瑞斯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接受了《希腊史》,走下讲台,回到紧挨着母亲的座位上。他得意洋洋,多年来为霍尔家族看病的巴里大夫却把他奚落了一顿。

在剑桥,头一年过得平平淡淡。第二年,莫瑞斯结识了三年级的高材生德拉姆。他们两个人臂挽着臂,或者臂搂着脖子走路。当他们坐下来的时候,姿势几乎一成不变――莫瑞斯坐在椅子上,德拉姆坐在他脚下,倚着他的膝。这不曾引起朋友们的注意。莫瑞斯总是抚摸德拉姆的头发。在德拉姆的影响下,莫瑞斯对基督教产生厌恶,决定不再领圣体了。这个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他们接触到一个更敏感的问题。他们两个人正在上学监康沃利斯先生所开的翻译课,有个学生小声地把希腊文口译成英文。学监却吩咐他把涉及希腊人的同性恋那几段予以省略。德拉姆事后告诉莫瑞斯,绝大多数希腊人都有同性恋倾向。把它省略了,就等于省略了雅典社会的主流。他还劝莫瑞斯利用假期读读柏拉图的《会饮篇》。在家度假的时候,莫瑞斯曾请他家的一位来客奥尔科特小姐坐在他那辆崭新的摩托车跨斗里,带她出去兜风。然而当他用双手握住她的手时,她觉得恶心,因为他的手冰凉,简直是死尸的手。

开学后,有一次,莫瑞斯和德拉姆在后者的宿舍里相互搂抱在一起。过了几天,德拉姆跟莫瑞斯咬耳朵说:“我爱你。”莫瑞斯感到愤慨,毛骨悚然。他大声说:“不要说荒谬的话。它是列在大学要览里的最严重的犯罪行为。”

出了这件事之后,莫瑞斯成了男子汉。他认识到,惟一能够吸引自己的是同性人。他思绪纷乱,跑到德拉姆屋里去倾诉:“我爱你。”他发现德拉姆不再信任他,就冲进院子里去。他暴躁狂悖,在最初一抹曙光中瞥见了德拉姆那个房间的窗户。他抓住窗棂子,纵身儿一跳。

“莫瑞斯……”

莫瑞斯刚跳进屋子,就听见德拉姆在梦中呼唤着自己的名字。他伫立片刻,激情迫使他有所吐露,他轻轻地将手放在枕头上,回答说:“克莱夫!”那是德拉姆的教名。

第二部

克莱夫十六岁那一年就因同性恋问题备受折磨。他对所有的人都守口如瓶,终于患上神经衰弱,被迫休学。进入康复期后,他爱上了陪伴自己的一位亲戚,一个已婚青年。真是无可救药。在剑桥念三年级时,因圣诞节期间不肯到教堂里去领圣体而引起轩然大波。德拉姆这家人是本教区惟一属于绅士阶级的望族,与全村的教徒是分开来领圣体的。和莫瑞斯一样,克莱夫已丧父,他这个长子一缺席,长长的脚台中央只跪着寡母德拉姆夫人和两个女儿,格外显眼。夫人恼羞成怒,母子吵了一架。母亲使他感到幻灭。这当儿,他发觉自己正在强烈地想念霍尔。

对克莱夫来说,书籍是无比重要的。别人认为他道貌岸然,对他敬而远之。其实他喜欢让霍尔――一个有力气的英俊少年――摔着玩。被霍尔抚摸头发也蛮愉快。克莱夫向后仰,脸颊碰着霍尔的法兰绒裤子,并感到裤子的热气刺穿自己的身子。然而,傍晚莫瑞斯来向他表明心迹时,他又生怕自己会使对方道德败坏,所以要求霍尔离开他。在睡梦中,霍尔出现了,克莱夫就直呼其名。

现在,霍尔完全清醒了。温烘烘的体温笼罩在他身上。他们两人异口同声地说着“我爱你”,不由自主地接了吻。随后,莫瑞斯就跟进来的时候一样,从窗口跳出去,消失了踪影。

霍尔在剑桥大学,品学尚好。但是与克莱夫建立恋爱关系以来,变得无法无天。他接连旷课,还邀克莱夫坐在他的摩托车跨斗里,到校外去兜风。学监康沃利斯先生命令他停下来,回去上课,他却飞也似地驾着摩托车冲出校园。后来,摩托车抛锚了。他们把车藏在野蔷薇丛后面,步行五公里,乘火车回到学校。

第二天,学监勒令莫瑞斯休学,要他乘十二点钟的火车回家去。他说,除非莫瑞斯给他写一封悔过书来,否则他绝不推荐莫瑞斯在十月间复学。

德拉姆什么惩罚也没受。由于即将参加荣誉学位考试,他被免除了所有的课程。他是这个学年最杰出的古典文学高材生,获得了特殊待遇。

回到家后,母亲叫他去见巴里大夫。大夫训斥他说,他“玷辱了骑士精神”,应该凭着直觉道歉。他琢磨着大夫的指责。倘若坐在摩托车跨斗里的是个女人,倘若他是由于跟女友在一起才拒绝照学监的命令停下来,那么巴里大夫就不会要求他谢罪了。

满二十一岁这一天,莫瑞斯到伯明翰去,在外祖父家里死气沉沉地过了成年的生日。那辆摩托车就是外祖父的礼物。根据外祖父的遗嘱,莫瑞斯的小妹妹艾达将继承他的全部产业。随后,他照预先约好的那样,动身到英格兰偏远地区、威尔特与萨默塞特两郡交界处。克莱夫的曾叔祖曾经在乔治四世(1762―1830)的统治下担任英国首席法官,克莱夫一家人就住在他于此地经营起来的彭杰庄园里。克莱夫说,为了能够跟莫瑞斯多相处一年,他已决定,第四个学年也要待在剑桥。他替莫瑞斯草拟了悔过书的底稿。于是,十月间莫瑞斯复学了。他们二人一起在剑桥度过最后一年,携手同游意大利。随后,克莱夫为了取得出庭辩护律师的资格而深造,莫瑞斯到证券公司去工作。每逢星期三,莫瑞斯就到克莱夫那坐落于伦敦的小套房过夜。周末也同样是不可侵犯的。

克莱夫顺利地通过了出庭辩护律师考试,然而在取得资格之前,患了流行性感冒。他渴望合口味的食品与安宁会使自己康复,就到霍尔家来养病。他决定九月里到希腊去旅游。

克莱夫在雅典逗留了一个多月。生病期间,他已意识到自己再也不爱男性了,今后将爱女性。十月间的一天,他启程返回英格兰,往莫瑞斯的公司发了一封电报,然后从火车站走到霍尔家。他跟艾达相处一段时间后,就知道能够使她爱上自己。当莫瑞斯收到电报,赶紧回家来时,克莱夫坦率地告诉他:“我已经变得正常了。倘若我爱什么人的话,那是艾达。”莫瑞斯大声喊:“艾达!艾达!”想对妹妹问罪。克莱夫脸色苍白地对莫瑞斯说:“我确实相当喜欢她。”艾达来到门口后,克莱夫迎出去,安抚了她一番。莫瑞斯趁机把屋门倒锁上了。克莱夫匆匆忙忙离开霍尔家。

第三部

莫瑞斯原以为克莱夫很快就会回来。然而,事与愿违。克莱夫从此杳无音信。他和霍尔夫人都注意到,艾达的神情忧伤。有一次,艾达对莫瑞斯说:“你见到德拉姆先生的时候,告诉他我没有那个意思――我跟任何人都没有……”

“……犯错误的打算。”莫瑞斯替妹妹补充说。后来他才意识到此言何等粗鄙。他接着说:“你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友谊。这下子称心了吧!”

艾达抽噎着说:“破坏了我也不在乎。你对我们从来都是冷酷的,从来都是。”

莫瑞斯晓得了,妹妹们表面上顺从,骨子里是厌恶他的。甚至在家中,他也没有成功。

莫瑞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实业家。他弥留之际,向莫瑞斯宣扬为人要善良、仁慈,要有勇气。这番老生常谈促使莫瑞斯洗心革面,勇敢地继续活下去。

艾达跟哥哥多年的密友查普曼订婚了。这下子兄妹二人做为情敌的丑恶的对抗情绪就可以了结啦。就连在外祖父逝世之后,他仍旧惧怕妹妹会嫁给克莱夫,嫉妒得心里火辣辣的。

转年春天的一个星期日,克莱夫的母亲写信告诉霍尔夫人,她儿子跟安妮・伍兹小姐订婚了。她是H・伍兹爵士的女儿。这对年轻人是在希腊结识的。这一点也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在六个月的沉默之后,克莱夫给莫瑞斯打电话来,通知他说,自己与安妮下个月举行婚礼。

莫瑞斯决定找医生看一看。五月间的一个冷峭的夜晚,他去拜访巴里大夫。大夫让他脱掉衣服,诊察了一下。

“你是正常的。倘若你愿意的话,明天就能结婚。”这是大夫的诊断。

莫瑞斯告诉大夫,自己是个同性恋者。大夫连声说:“胡说八道!”赶紧把他打发走了。巴里大夫从未读过有关同性恋的医学论文。他生性对此感到厌恶。当一个身世清白、身体健康的人向他坦白自己有这种倾向的时候,他自自然然地就回答说:“胡说八道!”他坚信莫瑞斯是偶然风闻一些议论,从而酿成病态的思绪,而一个医生那充满轻蔑的沈默,是能够立即消除这种疑虑的。

莫瑞斯心中思忖,克莱夫刚满二十四岁就对女人感起兴趣来了。到了八月,他本人就满二十四岁了。他自己或许也会转变吧。倘若能够结婚,与社会和法律达成共识,该是何等愉快啊!有一次,他拿到一张音乐会的票,演奏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散场后,遇见了剑桥时代的友人里斯利。他告诉莫瑞斯,柴可夫斯基爱上了自己的侄子,并把这出杰作献给了他。里斯利还给了莫瑞斯一位催眠术师的地址。莫瑞斯马上到图书馆去,借来了一本柴可夫斯基的传记。此书使莫瑞斯后退了。他晓得了柴可夫斯基为什么与妻子合不来。婚姻破裂后,柴可夫斯基被这位了不起的侄子所吸引,从而在精神上和音乐上获得新生。

八月里,莫瑞斯请了一周的假,应邀到彭杰庄园来做客。当他乘马车在园林中穿行的时候,看见了一个猎场看守者正在跟两个女仆调情。他瞪着那三个人,两个女孩咯咯地笑着脱逃了,男的伸手碰了碰便帽。他晓得,自己一旦走开,他们仍会扌票在一起。

安妮对他说,克莱夫参加竞选去了,晚饭时才能回来。克莱夫把自己的妹夫阿尔赤・伦敦也请来小住,以便让他陪伴莫瑞斯。莫瑞斯托女仆发一封电报给催眠术师拉斯克・琼斯,预约挂号。

晚饭后,大雨滂沱,顶棚漏了,雨水滴滴嗒嗒地落到钢琴盖上。女仆把男管家和看猎场的领来,将钢琴挪开。

第二天,催眠术师的回电到了,约他次日去看病。拉斯克・琼斯读了莫瑞斯带来的书面资料后说,他这病叫“先天性同性恋”。接受催眠治疗后,他掏出钱,请大夫再预约挂号一次。大夫要求他,这期间最好打打网球,散散步,心平气和地待在目前逗留的乡村。

返抵彭杰后,莫瑞斯发现,这对年轻夫妇正要离家去从事二十四小时的选举运动。阿尔赤・伦敦也出门了,所以和莫瑞斯共进晚餐的,只有克莱夫的母亲和教区长博雷尼乌斯先生。教区长告诉莫瑞斯,看猎场的斯卡德即将远航,然而他还没接受坚振礼,(基督教礼仪,象征一个教徒通过洗礼,与上帝建立的关系得到巩固)。他得去找斯卡德谈谈。少顷,莫瑞斯到灌木丛里漫步,他怕湿露露的草会把自己所穿的这双漆皮鞋损坏了,刚掉过身准备折回去,就跟一个人撞个满怀,被一双胳膊抱住片刻。那是从教区长跟前脱逃出来的斯卡德。回屋后,莫瑞斯听见德拉姆老夫人向教区长建议道,他应该交给斯卡德一封致海外牧师的信――那里肯定会有牧师的。过了一会儿,教区长起身告辞,莫瑞斯送他穿过菜园子,又与斯卡德狭路相逢。与教区长分手后,莫瑞斯穿过灌木丛折回去,第三次碰见斯卡德。他告诉莫瑞斯,他将移居阿根廷。

莫瑞斯的寝室在楼上。仆人将客厅顶棚上的瓦修补一番后,把梯子搭靠在这间寝室的窗台外面。他入睡后,催眠术的酵母继续发酵,他眼前浮现出幻影,忽而遂愿,忽而违背自己的意愿,从男性变为女性。他从睡梦中一跃而起,拉开窗帘,叫喊:“来吧!”这个行动使他清醒过来。他摇晃了一下窗外的梯子,又回到床上。这当儿,传来了一个声音,亲密得仿佛是从他本人的身体内部发出的。只见梯子的顶端在月明的空气中颤悠。一个男人的头部和双肩浮现出来,将一把枪戳在地板上。跳进寝室后,朝他凑过来,跪在他身旁,低声耳语:“老爷,你喊我吧?……我懂得。”并且触摸了他。

第四部

看猎场的告诉莫瑞斯,他的教名是阿列克。莫瑞斯乘马车刚来到,他就瞧见他了。第二天晚上,冒着倾盆大雨,他一直待在外面的草坪上,望着莫瑞斯的窗口。起初他们是分开来睡的。然而天刚蒙蒙亮,一种动作就开始了,醒来时已紧紧地搂抱在一起。阿列克嘴上说:“为了板球赛,我还得把球场辗平呢!”但是一动也不动,在灰色晨曦中,似乎面带自豪的笑容。稍后,阿列克从窗口溜走了。在彭杰庄园与村民之间举行的板球对抗赛中,阿列克和莫瑞斯分别作为队长和击球手,打得十分出色。然而庄园主克莱夫刚一上场,阿列克这个仆人就只好卸任,莫瑞斯随后也出局了。莫瑞斯立即回自己家去了,阿列克打来的电报却已经在家中等候着他:“回来,今晚在‘船库’里等候,彭杰,阿列克。”次晨,他又收到阿列克的一封信,说是8月29日他将乘诺曼尼亚号启航,邀莫瑞斯明天或后天晚上到彭杰庄园的“船库”来跟他一道过夜。莫瑞斯晓得,一旦去了,就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他打定主意再去找麻醉师。只要今后十天之内慎重地玩牌,应该是能够熬过去的。然而,这一次,麻醉对他丝毫不起作用了。他只好把阿列克那档子事对麻醉师合盘托出。他问拉斯克・琼斯,莫非是由于阿列克在拖他的后腿,他才不能进入催眠状态。琼斯回答说,谁都不可能违背自己意愿地被人拖后腿。经过再三考虑,他给阿列克写了回信,约他在大英博物馆跟自己会面。阿列克在伦敦找了个供二人过夜的地方。两个人拥抱了,目前他们已经有意识地相互爱着了。阿列克留在英国。阿列克说,在阿根廷有一份可靠的差事在望着他。倘若他放弃了这个机会,他们二人的前程都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