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19 13:3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写景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写景抒情
实际上写景抒情就是对景观意象进行描述,然后借此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抒发出来。
其一,我们一定要掌握“景”包含的内容和指的形象,感受作者通过景所构建的情景以及景中蕴藏的情趣。此处所谈的“景”就是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人文景观及所有景像,作者描写的很可能不只是一个“物”或一个“点”,很可能是一种意境、境界、画面或是一个“组合”。
其二,我们一定要弄明白“写景抒情”当中“景”与“情”间存在的关系。此种关系在文章内容表现方面,完全可以先写景然后再进行抒情,还可以先进行抒情之后再写景,应用景来衬托自己的情感[1]。同时还能寓情于景,将情和景交融在一起,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文章的表达技巧来看,还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设景抒情和借景抒情。借景抒情主要是作者心中应该先有情,然后再有景。而设景抒情也应该如此,需要作者首先心中必须拥有某种情感,之后通过想象来对景物进行设计,进而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触景生情就是作者被某种景物所触动,从而产生情感。寓情于景就是作者把景物同自己的情感结合起来,在描写景物的过程将自己的情感寄寓其中,整篇文章不存在直接抒情的语句,可是任何一句话都包含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春江晚景》这首诗中在首联主要描绘了夕阳、晚霞与树木交相辉映下的春江晚景,具有着非常艳丽的色彩,这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2]。而在颔联中诗人通过见到的美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喜悦心情。这两联中景包含了情,而情中又包含了景,将情和景有机地交融了在一起。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这种表现手法就是作者应用寄兴或象征的方法,将自己的观点以及人格和思想都寄托在一些描摹的事物之上。
其一,我们应该了解“志”的真实含义。此处所探讨的“志”实际上应该被理解为“心志”或“心意”的意思。其最主要的是指作者对人生产生的感悟。
其二,我们应该弄清楚“物”的实质意思。通常情况下托物言志当中的“物”都是具有较强象征意义的一些客观事物,作者通过这些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点来将自己的“心志”表达出来[3]。例如:拥有传统象征含义的松、梅、竹、菊等,经常都是作者进行“托物言志”的所选植物。还有存在于大自然当中的鸟、虫、鱼和花等等,都是作者用来言志的对象。
例如:《在狱咏蝉》这首诗,诗人便有效应用了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通过对蝉进行细致的描写,用蝉的形象表现自己所具有的高洁品行,表达了诗人想要获得到别人的帮助,沉冤昭雪的心愿。又如《卜算子・咏梅》这首诗为宋代诗人陆游所写,诗中对梅进行了描写,其实是在表达自己高尚的情操。还有《石灰吟》也是一种侧重于用事物来言志的诗,这首诗当中描写的“石灰”,其实就是应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操。
三、对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间存在的区别进行辨析
写景抒情及托物言志这两种表现手法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写作当中,可是在对作品进行品味和欣赏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清楚地将他们分辨开却非常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两种表现手法的定义没有较大的区别度[4]。其中“托物言志”曾有人这样解释:“通过对事物进行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常被应用在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中”。而“写景抒情”就是通过描写某种事物或渲染某种环境来抒感。
虽然这两种解释不相同,可是却存在着共同之处,即都是通过事物来抒感。可是这两种解释当中所涉及到的事物究竟存在哪些不同呢?两种解释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又有什么差异呢?词典上并没有做具体介绍,可是此问题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地对这两种表现手法进行运用。而想要将此问题弄清楚便需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5]。
如:《蝉》《》《登高》和《石头城》这四篇文章。前两首应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后两首应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如果仔细研究会发现这四首诗的区别如下:
首先,前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个事物,分别是蝉和菊。后两首描写了多个事物,如《登高》中描写了鸟、长江、风、沙、猿、天、落木等,而《石头城》中描写了月、空城、故国、女墙、山等。
其次,前两首诗描写的事物都被作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描写,如《蝉》这首诗中“垂绥饮清露”这个诗句主要描写的就是蝉的饮食非常非常纯洁,而“流响出疏桐”这句主要写的就是蝉的叫声极其动听,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菊》中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主要描写的就是房舍周围生长了众多,而“遍绕篱边日渐斜”表达了诗人对十分迷恋,单从表层上看是在写景,而实质上却是在写具有的迷人之处,属于间接的一种描写方法。后两首诗是从单一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或是把所有景物都融合在一起一同进行描写。如:《登高》这首诗中第一句把风、猿和天这三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石头城》中的第一句把故国和山融合到同一个画面当中,作者一次性将这些景物描写出来。
再次,前两首诗主要通过蝉和菊所具有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品质、节操和道德等。作者通过《蝉》表现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依靠外在力量来发扬美名,主要赞美了傲然独立的品格;作者又通过菊表达出自己的气质与众不同。后两首诗作者通过对多种事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主要就是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产生的喜、怒、哀、乐、爱与憎等心理反应。《登高》中作者第一句主要描写的是一幅十分惨淡的画面,进而表达了自己老病孤愁和一直在外漂泊的凄凉心情。《石头城》中作者通过对月下江潮拍击空城的凄凉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衰弱的感叹。
最后,前两首诗应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事物特点,不需要特意为其营造某种意境,而后两首诗应用浓墨重彩的方式表现景物特点,诸多景物一同构成了一个表现作者情感的意境。
综上所述,托物言志同写景抒情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法,可是想要将它们合理的区分开具有一定难度,假如可以掌握上文介绍的几个特点进行分析,便一定会做出准确判断,将两者有效的区分开,并合理地应用在写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覃海梅.一粒沙中窥见世界――高考写景抒情类散文阅读解题方法教学心得[J].读与写(上,下旬),2015(11):79-79,80.
[2]冯许.品读美感--八(下)写景抒情散文单元教学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1):66-66,67.
[3]王珊.“活”画“传”神“长”言――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J].小学教学设计(语文),2015(11):54-55.
[4]高志军.景中漫步,妙笔生情――散文如何写景抒情[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5(6):186.
篇2
关键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暗示主题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88-02
环境描写在小说和散文中,对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奢华文章主题思想都有重要的意义,是文学作品赏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内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心理,更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内涵。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下面就分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社会环境描写对作品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活动空间,对文章情节的发展和文章的主题思想往往有一定的暗示作用。教师在分析社会环境的时候,不能简单按教辅和教参的笼统答案讲解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要结合文章具体的社会环境描写,从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出发,来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很多教参只将第一段作为环境描写,将其作用定位: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所,通过一长一短、一内一外、一坐一站三组对比,表现了当时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我认为这是不确切的,更不同意“铺垫”这个说法。第二、三自然段,从内容上看似乎是交代“我”的身份和经历的,实际上是作者委婉介绍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我样子太傻,掌柜的不让我去侍候长衫主顾,只能去招待短衣帮,表明当时社会不仅贫富分化严重,而且等级森严,掌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店铺的伙计进行了等级划分,而且是针对不同顾客的需要,可见等级制度侵蚀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小伙计所说“短衣帮”所谓的纠缠不请,指“短衣帮”对酒店伙计的严格监督,目的只有一个:不让伙计向酒壶掺水,这表明这些“短衣帮”曾无数次喝了掺了水的酒。然而“我”还是被“撤职”了,因为我掺不进去。我们可以想象,顶上去的小伙计一定是个灵活的、能掺进去水的精明人。因此我们断定:那些“短衣帮”还在喝着掺水的酒。在这样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像“短衣帮”这些能够自食其力的人尚且受到如此不公平的待遇,那读书没有进学、又不能自食其力的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本课的环境描写的作用,不是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做铺垫,而是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一种必然。
二、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文章主题的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自然环境描写是小说和散文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重要方式,很多文学作品都通过景物描写或渲染气氛,或烘托人物心情,或者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心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气氛。在《有月亮的晚上》中,“月光下的晚上,窗子大开,夜风悄然潜入教室,能感触到额际的发丝被风拂动着。窗外的大叶杨不时发出沙啦啦的响声。”就渲染了一种安静、恬淡的氛围。(2)烘托人物心情。在《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两处环境描写:“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菲利普嫁了女儿,心中还有发了财的于勒会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的梦想,看到的大海“像绿色大理石桌面”,衬托了菲利普一家去旅游时的欢乐心情。而遇到沦为穷水手的于勒后,回家途中的景物:“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衬托菲利普夫妇见到落魄的于勒后失望、沮丧的心情。(3)既渲染气氛,又烘托心情。在鲁迅的《故乡》中,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通过对故乡冬季荒凉、萧索的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我”此时悲凉的心情。结合后文可以看出“我”既为故乡变得破败而悲凉,也为从此远离故乡而伤感。
2.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文学作品里,很多好似闲笔的环境描写,其实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如《荷花淀》里,荷花嫂和同村妇女去探望丈夫没见到,在回来的路上遭遇日军的船。她们在摆脱敌人追赶的时候,有一段环境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里的环境描写,就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作用:她们为摆脱敌人的追赶,将船摇向荷花丛里,从而将敌人引进了游击队的包围圈,从而使这次伏击仗打得更漂亮。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具体作用,防止学生用固定答案向题上套的弊端,让学生真正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篇3
我们该怎样阅读写景类文章呢?
一、明确顺序
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写景文章常见的顺序有:空间顺序、观察顺序、时间顺序、景物类别等。如《三味书屋》一课的第二段就是按空间顺序写的: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学生的书桌在四面,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长城》一课就是按观察顺序写的。“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就是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时间变化规律来写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课,就是按景物类别来写的。先写了张家界神奇的群峰,又写了张家界美丽的溪流。
二、理清层次
写景类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两种:总分结构、移位换景结构。前者简洁明了、容易掌握,移位换景结构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的,这时文中一般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我们作者位置的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层次。如《参观人民大会堂》,就是以空间的变换顺序安排层次的。作者运用了如下提示段落的词句:
1.登上台阶,一抬头就望见正门上那个庄严的国徽,红底镶金,闪闪发光。
2.进了大门就是中央大厅。
3.穿过大厅,走进了大礼堂。
4.从大礼堂出来,我们又上楼去参观北面的宴会厅。
5.我们又参观了几个会议厅。
6.走出大门的时候……
通过上述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此文空间的变换,是随着作者立足点移动而变换的,即,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会议厅――大门。运用这种顺序记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楚地表现出作者所见到的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三、体会思想感情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写景作文 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86
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都需要运用景物描写,或渲染环境氛围,或烘托人物心情,抑或抒发思想情感。综观当前学生的写景作文,常常会发现,许多学生写景时胡乱编造,层次不分明,重点不突出,无法抓住景物的鲜明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写景作文的指导,让学生在写景中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描写成功的喜悦,从而启迪思维,升华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一、调动感官,细致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征
写景作文离不开深入细致的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要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他们全面细致观察,学会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观察和感受景物特征,需要借助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不仅要观其形和色,更要嗅其味、听其音。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景物的形态、颜色、气味、大小、数量等主要特征,让景物描写绘声绘色。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把握写景的顺序,学会移步换景,写出层次。世界上的景物千姿百态,观察角度和顺序不同,其观感也有所不同。一般的,在描写景物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进行,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整体到局部,抑或移步换景,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井然有序地开展,从而使景物描写层次分明,条理明确。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一文,作者按照“冬―春―夏―秋”的时间顺序,写出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的鲜明特点。冬天时海的凝重,人的不畏严寒;春天时海的活泼,人的勤劳播种;夏天时,海的宁静,人海相依;秋天时海的高远,人的充实忙碌。文章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如一幅幅立体画面,读来让人流连忘返。
二、巧用修辞,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感染力
在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往往会使文章语言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让人读后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因此,在进行写景作文指导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并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联想,从而让景物描写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比如,描写春风时,有学生这样写道:“春风像一个心灵手巧的少女,用她那灵巧的双手染绿了柳枝,染红了桃杏枝头,染黄了簇簇的迎春花。”以少女作比喻,写出了春风的美好。再如,写夏天:“夏天是热情的,在激情的旋律中展现着她的青春活力。”学生借助拟人手法,写出了夏天的热情与活力。写小草:“小草长在风里,摇曳多姿;小草长在山里,挺秀坚韧;小草长在水里,充沛盈盈;小草长在我的心里,只要有信念,就层层不穷。”排比的巧妙运用,增添了小草的生机勃勃。这样,通过巧用修辞,展开合理想象,景物描写将更生动、形象,更具韵味。
三、意在笔先,注意动静结合,实现情景交融
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想使笔下的景物鲜活起来,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的静态,又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从而增强画面的动感,使作文情趣盎然。同时,需注意的是,写景作文离不开抒情,写景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为了抒发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描写景物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渗透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表达出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
譬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杜甫的《绝句》一诗,览景悦心,借物传情,诗人在描写景物背景、营造画面意境时,将“黄鹂”“白鹭”的动态画面与“翠柳”“青山”的静态事物巧妙地结合起来,色彩鲜明,有声有色,营造了灵动、唯美、清新的意境,展现了春天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反映了诗人做诗时的愉悦、欢快心情。
总之,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巧用修辞,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并注意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使文章更具活力和灵性,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晓红.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J].新课程:小学,2014(8).
[2] 荀道艳.浅谈小学语文写景类作文写作[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5(12).
篇5
法国著名哲学家笛卡尔在《方法论》一书中指出,研究问题的方法分四个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只要没有经过自己切身体会的问题,不管有什么权威的结论,都可以怀疑。
笔者倒不是对课标涉及写景文段的要求有所怀疑,只是当笔者对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时,惊讶于自己的这个发现:教材直接或间接写景的文、段涉及面极广,涉及到初中三年的每册课本;涉及篇目极多,高达108篇。足见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对整个初中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而目前写景文段的阅读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呢?
1.对写景文段的赏析总体目标没有清晰的全局意识。
2.落实赏析时,经常模糊对学生赏析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指导。
这样一来,具体教学时就不能针对文段特点及年级学情有所侧重地推进,虽然面面俱到,堂堂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并没得到多少提高,导致课堂的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呢?笛卡尔研究问题方法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步骤给了笔者启示,即:将要研究的复杂问题尽量分解为多个比较简单的小问题,一个一个地分开解决;将这些小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排列,先从容易解决的问题着手。按照这样的研究问题的步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经典的写景散文进行筛选研究,最终发现了涵盖所有写景文段的阅读赏析的方法,并从中找到了指导学生赏景语言的表达规律。
一、从经典美文中总结赏景方法,发现赏析语言表达的规律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朱自清的《春》为例,论述笔者探究的写景文段的赏析方法和语言表达的基本规律:
在《春》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呈现了自己盼春、绘春、赞春的写作思路。在绘春时作者先写春草,再写春花,最后写春雨,这样由地上写到空中,展现出了景物的层次美。美好的春天图景与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自然融合,渗透到文章中每一处的写景文字中,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写景的绝佳范例。下面就具体的文段加以赏析,一一进行陈述: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在文章开头,作者选取典型的景物,先从总体上写大地上的“一切”,又写“山”“水”“太阳”,体现出了图画般点面结合的美;同时又抓住了春天中山的“朗润”(那略有似无的绿意)、水的“涨”(那逐渐解冻之后的波动与生机)、太阳的“红”(那一轮朝气与蓬勃)的特点,体现出景物的特点美。
作者对春草图的描绘中,运用“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等叠音词为文章增添了无限趣味,体现出小草的清新、鲜嫩、充满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语言上的音韵美令人读起来轻松愉悦,让人喜爱,让人亲近。情感从文字中倾泻而出,属于语言运用美中的用词美。
说到语言运用美,就不得不提课文的第四段对春花图的描绘。在这段话中,作者生动而极致地体现出了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美。“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春花以人的动作与情感,生动地体现了春花开得浓艳绚烂,展现出一幅春花怒放的美好画图,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同样使用拟人手法,本段还写了蜜蜂的“闹”和野花的“眨”。“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个句子则运用了比喻与排比的修辞手法,把花的红、粉、白的程度比作火、霞、雪,形象地体现出春花色彩绚丽鲜艳的特点,表现出作者对春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说其他景物都是实写,那么“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则是想象的加入,让读者望着一树树花瀑,产生了异常美好的展望。这样实虚相间,使得文章增色不少。“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则从侧面烘托了花的浓艳与美丽,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春风图这段话中“抚摸”“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各种花的香”“润湿”“唱出婉转的曲子”“轻风流水”“嘹亮地响”等词句则又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角度,充分地调动了各种感官来感受春天的美好与清新。我们将这一处暂且命名为“感官综合运用美”。
作者在接下来的春雨图中,将两个画面和谐而完美地自然融合:“安静而和平的夜”与“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一静一动;“稀稀疏疏的”不停地下着的雨与雨里静默的房子一动一静。这样的动静相益,越发显得春天诗意盎然。
当然,文章中还有好多地方细微而具体地体现着作者这种生动的描景方法,作者生动的笔墨与精巧的构思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篇6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笔下的景物描写如诗如画,生动传神,为文章增光添彩呢?
N0.1:描写要抓准特征
要想把景物写活,前提是抓准景物特征。只有抓准景物特征,描写时才能如数家珍,得心应手,把景物鲜活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何才能抓准景物的特征呢?一是要进行仔细观察。除了从整体去把握景物的形状、色彩,关注景物的细微之处外,还要调动全身感官参与观察,用手去抚摸,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嗅闻,有时甚至需要用舌头去品尝,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是要进行阅读积累。有针对性地去阅读一些与自己想要描写景物有关的文章,了解别人的观察视角,品味别人的优美描写,无疑能弥补自己的观察不足,丰富自己的描写内容。
三是要进行练笔。平时坚持写观察日记,练得多了,真正写作时,好词好句就能信手拈来。
N0.2:描写要富有层次
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写景顺序主要四种,即方位顺序、时间顺序、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镜头转换。我们来看一个作文片段:
远看,那些山峰大小不同,高低不平,黑乎乎的。近了,更近了,骆驼峰终于站在我们面前。只见整座山峰由三座巨大的石峰恰到好处地组合在一起,头、峰、尾分明,成为了一匹栩栩如生的骆驼。最妙的是,陡崖凹槽和起伏的线条准确地勾勒出骆驼的身架与神态。如此鬼斧神工,怎不令人赞叹!
这一片段就是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写景的,层次非常清晰。同学们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可根据景物特点或自己的观察特点,选用一种或多种顺序进行写景状物,让描写井然有序。
另一方面,在描写景色时还要注意详略,写多个景物主要景物要详写,次要景物要略写;写一种景物,景物的主要特征要详写,其他特征可略写。这样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譬如一位同学在写《美丽的植物园》时,主要写了百卉园里的各种花;而在写百卉园时,又重点写了“菊海”;写“菊海”时,又重点描写了的颜色,条理非常清晰。
最为重要的是,写景时要对景物展开立体式描写。景物一般都存在外形、色彩、声音、味道等方面的特征,对应着我们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方面。写景时,要多角度,动静结合,这样笔下的景物才会栩栩如生。
N0.3:描写要充满诗意
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生动描摹。一方面,要把词语用活。在写景过程中,恰当运用动词、形容词、叠词等来呈现景物特点,凸现语言的动态美、色彩美、韵律美,吸引读者目光,打动读者的心。例如:
昙花终于开放。只见在海带状的绿叶拗口间,娇嫩的花蕾微微颤动,筒裙似的花托,拢不住丰腴的白玉般的花苞,渐渐地裂了开来;雪白的花瓣从花托中间轻轻地探了出来,一片,两片,三片……
在这个片段中,形容词、动词的使用十分传神,如“颤动”“拢”“裂”“探”等动词,将昙花开放的过程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另一方面,要把修辞用准。准确的修辞,不仅能使某一片段变得生动传神,韵味十足,更能使整篇文章变得灵动,充满诗意。例如:
那是怎样的云啊,像白的鱼,满天空游着。湛蓝的天幕,做了海洋。又像万千只绵羊,挤着拥着,一齐往前奔去,哒哒哒的羊蹄声,响彻天空。不,不,它更像瀑布跌落在石头上,大朵的水花,四下飞溅。我仿佛听到哗啦啦的水声,自天上流淌下来。想起李白那句著名的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谁说地上的水,不是天上的云变的呢?
这个片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天上的云写得非常美丽,让人如临其境,如睹其美。
同学们在描写过程中,还可适当引用一些与景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强文章的韵味。比如一位同学在写《故乡的雪》这篇作文时,引用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等诗句,表达效果非常好。
N0.4:描写要融入情理
篇7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Three Levels of Scenery Description
ZHANG Jie
(He'nan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ower School,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level of scenery description: One is the description of authenticity;second is a description vivid; third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artistic quality. The scenery description when writing, we should follow the authenticity, achieve the iconicity, strive to artistic quality.
Key wordsscenery; description; level
1 景物描写的第一层次:真实性
文中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或是表达作者情感,或是推动情节发展,或是烘托文章主题。如果景物描写脱离了真实性,就会直接影响到作者情感和文章情节、主题的真实性。从这点来讲,景物描写要遵循真实性,切不可信马由缰、随意描写。
(1)描写要符合景物的基本特征。景物都有其基本特征,描写要做到写什么像什么。违背了景物基本特征的描写,语句就是再优美动人,也会让文章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学生在习作中用“巍峨壮观、直冲云霄”这样的词语来描写教学楼,显然是不合适的。这种违背景物基本特征的肆意夸张是要不得的。
(2)描写要符合景物所处的环境特征。景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因此,景物描写要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吻合,否则直接就会影响到文章的真实性。比如,有学生在习作中用“清澈见底、鱼儿跳跃”这样的词语来描写当地一处河流,但实际上这个河流已经被污染,浑浊不堪,显然与事实不符。
(3)描写要符合景物的科学规律。景物都有其固有的自然科学规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都有其时间规律,写作中描写是不能违背这些自然规律。有学生在习作中这样描写夜空:“夜深了,人静了,我仰望着蔚蓝色的夜空,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夜空怎么会是蔚蓝色的呢?这种描写显然违背了科学规律。
2 景物描写的第二层次:形象性
我们在写作中不仅要真实地再现景物,更要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因此,景物描写要抓住特点,正确地运用多种方法,力求将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
(1)描写景物要调动多种感官器官。要描写景物就要突出表现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变化,而要很好地表现这些方面,就要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去观察、体会。因此,我们要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上来描写景物,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比如,屠格涅夫《乡村》就将多种感官器官参与到景物描写中。“整个天空一片蔚蓝”――视觉;“空气里仿佛弥漫着鲜牛奶似的味道”――味觉;“马儿打着响鼻、嚼着草,狗儿没有吠叫”――听觉;“空气里蒸腾着一种烟味,还有草香,并且混杂着一点儿松焦油和皮革的气味”――嗅觉。
(2)描写景物要多层次、多角度。描写景物只是从单一方面进行描写,景物就会毫无生动可言。因此,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要首先选好观察描写景物的角度,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也可以从时间不同和动静状态不同上去观察描写景物,以此来多方面、多角度地表现景物特点。在时间上,我们可以从一天时间段的不同上来描写景物(清晨、正午、傍晚、深夜);也可以从一年四季不同上来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我们可以从远近高低等方面来描写景物。在动静上,我们可以描写景物静态和动态的不同特点。另外,也可以从气候不同方面来表现同一景物在雨中、风中、雾中、雪中所展现的景观是不同的;也可以从不同的地域(南方、北方、城市、乡村、高原、平地)方面来表现景物的不同特征。这样,我们笔下的景物就显得立体丰实、生动形象。
(3)描写景物要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是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我们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这样才可以写出生动形象的语句。比如,“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这又是多么形象的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形象地描写景物增色不少。
3 景物描写的第三个层次:艺术性
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在景物描写时,自己的主观感情必然会参与到其(下转第209页)(上接第194页)中,我们的喜怒哀乐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景物描写所展现出来的特点。从这个层面上来看,景物描写的艺术性,就是作者笔下的景物不单单是客观景物,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这个时候,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有时候我们在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要为反映时代特征、突出人物心情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所服务,这也要求我们要对景物描写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
(1)景物描写要融入主观感情。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愉快的时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皎洁明亮;当心情沮丧低落的时候,看月色就是那么的凄冷灰暗。其实,月亮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变化的是我们的心情。因此,我们在景物描写的时候,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到其中,通过笔下景物呈现出来的特点来表现自己的心境。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路灯光永远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发生变化。而文中的路灯光没精打采是作者内心再一次忧愁苦闷情感的表现。
(2)景物描写要反映出写作目的。写作中,我们为了表现某一时代特点,就要有选择性地描写景物,为我们的写作目的服务。比如,鲁迅在《故乡》中写到:“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用了“阴晦”、“呜呜”、“苍黄”、“横着”、“萧瑟”、“荒村”等一系列的形容词、动词、名词,寓意深刻地勾勒出一个典型的环境,将旧中国农村的萧条、凄凉的景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同时,通过这段景物的衬托,将“我”悲凉的心情体现了出来。
(3)景物描写要烘托出人物心情。在文学创作中,景物描写有时候要为表现文中人物心情而服务,要起到艺术化的效果。比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如果仅从真实性上来看,我们很难理解天空和太阳怎么会是黑色的呢?但如果我们明白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娅之后内心的悲哀,就能理解在他的眼里看到的天空和太阳就是黑色的,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表现。
篇8
一、选对了写景对象和写景角度
选择写景对象要注重四个方面: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感情易抒发的,能给人美感的。文中的小院是“我”家,院中的花树与“我”经年相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间虽没特别名贵的品种,却也满庭灿烂,惹人怜爱。而在众多的植被中,最出众的,当数洁白的栀子花、李花和绿干亭亭的梧桐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我”对青白颜色与挺拔树态的偏爱,更因为它们高洁、沉稳的特质正迎合了“我”夫妇俩沉默、正直的个性。还有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银杏,也折射出“我”热心、成熟的性格侧面。选择它们作描写对象,并调动多种感观机能,从视觉(李花满院飞雪)、嗅觉(栀子花清香阵阵)、听觉(银杏叶坠地如雨)等角度进行细致描绘,正可以达到写景角度与抒情点的契合。看似信手拈来般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选景、反复推敲描写角度的结果。
二、理清了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通常有三种: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空间顺序,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写景类散文常用的时间顺序:首段以“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统领全篇,后面分“春四月”、“李子熟了”、“每逢深秋”、“树叶落尽”四小段,依次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这四小段又都以空间为序,且各有特色:二段以满树李花起笔,到满地落红止,是由高到低;三段由院角的栀子写到院中的梧桐,是先四周后中间;四段由屋前黄菊到屋后银杏,是先前再后;五段由落叶到星空,是由下及上。其中,二、五段以高低论空间,三、四段凭前后左右定方位,描写顺序两两呼应,既全面系统,又清晰准确,使文章层次分明,表述自然得体。
三、驰骋了丰富的想象
看到晴空下静态中的满树李花,想象它们随微风飘然而下,犹如满院飞雪的样子。看到优雅闲寂的黄菊,联想起“独怜细菊近荆扉”、“海内文章落布衣”的美妙诗句。还有“很少遮障”的星空,就像某种纯净、率性的人格,让人欣喜、艳羡。尤其是“李子熟了,每当沾满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咕噜噜滚到地面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孩子,我拾起一个给他,那该多高兴啊”一段中,遐想出的那幅闲适、温馨的含饴弄子家居图,即使世俗中的追名逐利之徒,看后也会怦然心动,暂时卸下所谓的“理想”与“抱负”,产生“不羡功利,羡亲情”的人性回归。
四、注重了描写的方法
篇9
写景状物类作文是学生常写的一种文章样式,但大部分学生没掌握好写此类文章的窍门,写不好这类文章。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好呢?我认为必须唱好如下三部曲。
一、认真观察,再现景物。就是让学生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景物,描其形、绘其色,把景物描绘得准确、细致、有序。首先,要准确。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特征,再现事物的本来面貌。白居易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可谓写景的传世之作。在吟哦之间一幅江南春景图便浮现在眼前。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大的魅力呢?得力于作者抓住了江南的特征,用红花、绿水等描写江南美景,色彩鲜明艳丽,情趣无限,从而产生了很好的审美效果。其次,要细致。一些学生写景状物三言两语,寥寥数笔,虽然准确,但空洞无物。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时要尽量细一些,角度多一些,视点小一些。如《紫藤萝瀑布》一文,不仅写出了紫藤萝的整体形象,还细致地刻画了一穗花、一朵花的花苞与花舱的风姿及颜色光彩的细微变化。最后,要有序。要引导学生找准观察点,安排好观察顺序,把景物组合得错落有致,富有层次。这样,既能欣赏到美好的景物,又不致眼花缭乱。
二、以我观物,情景交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纯写景的文章是没有的,只有投入感情,景物才灵动、传神。怎样才能让景情很好地交融呢?(一)、让景情真实自然。以真心观物,以真情状物,自然流露。(二)、让景情契合一致。美景抒乐情,残景发悲声,不同景物会触发与之对应的感情。当然,由于人的情绪不同,也会使景物蒙上不同的色彩。如杜甫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经战乱、忧心如焚的杜甫看到娇艳的鲜花反而落泪,听到悦耳动听的鸟鸣却惊悸不已。而人在高兴的时候会感到白云在招手、小鸟在欢笑。(三)、让景情水融。这是景情相融的最高境界,让读者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请看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中的一段:“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了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三、深入思考,体悟哲理。“草木虫鱼皆可悟道”。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让文章有深度,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点呢?要念好“实、深、新”三字决。“实”,就是体悟要实在、自然,在情景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闪现思想的火花。“深”,就是要深入挖掘,入木三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泛泛而论不能产生醍醐灌顶、刻骨铭心的效果。“新”,就是“发前人所未曾发,道别人所未曾道”。让读者耳目一新,别开生面,收到“反弹琵琶、剑走偏锋”的奇效,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鲜明的个性光耀。
总而言之,写景状物类作文,奏好了以上三部曲,就能写出令人拍手叫好的文章来。
篇10
十一假期,我在家中读了《景物作文写作技法与实例训练》这本书。
《景物作文写作技法与实例训练》主要讲:在写景物作文时的一些技巧和写作方法。全书从观察景物的一般要求讲到观察景物作文的具体写法。
书中首先例举了动笔前《观察》的一般要求,接着用一件事例告诉我们怎样写好这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