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爱国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0 15:1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爱国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是诗人用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言综合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性是它最基本最主要的属性,其次才是活动性。所以,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及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强调整个活动过程指向“语文收获”。
由于以前分散在各单元里的诗歌教学,总是服务于相关的单元目标,对于诗歌本身的学习与探究,总难免失之零散或肤浅。本次综合性学习独立成为一个单元,正是一次基于单元整组设计,相对系统地走进诗歌世界的好机会。
教学目标:
1.以“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写诗、开诗歌节目展示会进行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
2.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诗歌的形式、内容和音律等特点;感受诗歌的意蕴美、节奏美,陶冶高尚的情操;感受儿童诗的形式和写法,初步感受诗歌故事和诗歌的研究方式,为学写诗歌和开展诗歌研究打下基础。能借助注解和图画,准确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弘扬民族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和深入探索、不言放弃的态度,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活动资源: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学生多渠道搜集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同步《古诗文诵读》;推荐相关诗歌网站。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诗海拾贝
活动一:规划,叩开诗歌的大门
一、明确主题,激活已知
1.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个学年开展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年级上册:遨游汉字王国;五年级下册:走进信息世界。)简单概述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2.揭示主题: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并不是零起点,开展新的综合性学习之前,做简单的回顾是必要的唤醒。
二、通读教材,整体感受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自由浏览整组教材,交流感受:通过预习和浏览教材,你知道了些什么?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在预习时,教师可做适当的读法点拨,如本组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分别告诉我们什么?这次综合性学习与五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在要求上有什么不同?等等。)
2.结合以往的综合性学习经验,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设计意图:预习教材是六年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之一。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预习,有助于使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成为基于学生体验与认知需求的学习活动。)
三、组合团队,初定计划
1.指导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及最后的结语,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2.根据“自由组合为主,教师调整为辅”的原则,组成6人左右的学习小组,组长管理研究档案袋。研究档案袋里的内容包括:成员责任分工单,活动计划表(分为组员建议和集中确认两种),活动总结表等。考虑到小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经验有限,教师可以把相关步骤要求表格化,降低学生设计与操作的难度。如:
第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建议版):_______
第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集中版):______
3.对照表格,学生先分散后集中讨论整理确定本组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计划。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活动的准备,包括: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团队自愿而不失合理地组建;活动计划先独立设计,后集中讨论。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也追求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不过,本次探究活动是基于学生初步阅读相关材料的感受和困惑而安排的,对研究内容的深度等问题要求不宜过高,重点是强化学生对综合性学习的程序性认知。)
四、组际交流,互启完善
1.先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然后回答同学的提问,教师也可根据情况从可行性、科学性等角度提问。教师的提问既要起到示范作用,又要有助于促进学生反思,使其完善各自的活动计划。
2.结合大家的意见,各组修改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制定合理的活动计划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而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计划则是使活动计划更趋合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活动二:感受,贴近诗歌听心跳
一、再读材料,初步理解
默读阅读材料,定向思考探究:
(设计意图:对诗歌进行定向思考探究,一是深度走进诗歌,二是弥补前一节课确定研究内容的不足。毕竟,让学生自己发现研究内容而深入走进诗歌,不是一件容易和具确定性的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可减轻难度。)
二、课堂交流,适时补充
1.汇报交流,要特别关注学生发现的形式上的特点来源于哪些诗句。特点包括四言体、五言律诗、词、散曲、现代诗等。学生说六首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时,注意图文注解相结合,师生共同评价。
2.教师可简要补充关于《诗经》、律词、散曲以及现代诗的发展时期和艺术成就等知识。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是发现之旅,但教师该出手时当出手,有必要系统集中地进行相关诗歌知识讲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诗歌的艺术形式,更能让学生体验到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心生向往。)
三、朗读背诵,积累感悟
1.教师指导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2.小组合作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内容从六首诗歌中自选。研究形式与第一课时的综合性学习相同。此活动在课外学生自主完成。如:
第三小组:《诗经・采薇》活动计划
成果示例: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诗对偶匀称写景状物生动传神,意境深远,又蕴含儿女情长,暗喻战争的残酷,短短16个字,内涵却非常丰富,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对比,通过昔盛今衰的对比,突出了眼前的悲凉。
(设计意图:诗歌的诵读积累是丰富积淀,培养语感的重要策略,背记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重在打开这扇门,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汲取、体会,从诗歌形式到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到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怀,都需要学生自己贴近了细细倾听。本次探究以阅读材料的内容为主,视野相对局限一些。下次探究将可能从诗人的角度或诗歌类别等角度进行自由探索。)
活动三:探究,
美丽的诗歌美丽的发现
一、生成问题,筛选问题
1.检查诗歌积累情况。谈话生成问题:在这些诗人中,你最崇拜的诗人是谁?预设:如果学习小组最崇拜的诗人是杜甫。则引出一系列问题:你们还会背诵杜甫的哪些诗呢?除此之外,还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你们还想了解杜甫的哪些事情呢?等等。最后,引导学生把问题归类,如分成生平、作品、轶事等。)
2.继续谈话:探究的角度很多,我们还可以寻找其他视角。比如,在这些诗词中,你们最喜欢哪类诗词?(预设:如果学生喜欢爱国诗词,则导思:一首诗词,一份情环,不同的爱国诗词有着不同的创作背景,你想知道吗?相同的情怀,又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你想细细了解吗?相机诵读古今中外的爱国诗词,讲解爱国诗人如屈原、文天祥、岳飞、闻一多等的故事。吟唱由爱国诗词谱曲的歌曲。此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把视角投向山水诗、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咏物诗等专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设计意图:以阅读材料中的以及学生积累的诗歌为引子,进行辐射性的探究活动,对诗人的作品进行系统重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体系。这无论对夯实学生的经典文化底蕴,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搜集、归纳、探索的能力,都十分有益。在这方面一定要下工夫。)
二、制订方案,小组分工
引导每个小组研究其中的一类问题。可继续运用前边使用过的表格进行规划、实施研究。学生不够明白的地方教师再次做简要的强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程序性认知,学生虽然已经接触过,但还不是十分牢固,教师适当强调巩固是必要的。)
三、实施研究,撰写报告
根据方案分工探究,撰写报告,教师提供写法示例。比如合并综合法等。
(设计意图:确定有意义的不同研究主题重要,搜集信息、归类整理信息更为重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援”至关重要。)
四、成果展示,汇报交流
在班级学习园地开辟“成果汇报空间”,鼓励学生署名评议。
(设计意图:展现丰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成果,既是对学生当前学习效果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课程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互相学习。通过探究,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得到梳理,变得清晰系统起来,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提高。)
第二部分:与诗同行
活动一:感受,走进诗歌有密码
一、阅读材料,感受写法
1.自主阅读《我们去看海》《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三首儿童诗,初步理解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的提示框进行学习。
2.引导学生发现儿童诗的特点:有趣的生活、神奇的想象、真情的表达等。
3.指名阅读诗歌故事《给诗加“腰”》,并且联系复述。
4.指名朗读《诗中的“秋”》,并引导学生小结读诗的方法:不懂的诗句要请教父母、老师、同学;学会把读到的诗句变成画面,想象诗歌描述的图景;读诗要联系生活;要学会将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句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教师的点拨、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读诗、写诗是有方法的,进而激活寻找方法的意识。)
二、自由选择,仿写诗歌
自由选择一首儿童诗,教材之外的也行。提示仿写方法:选类似的事物或主题,模仿表现手法或诗歌结构等。如:爷爷的汗珠/就像是雨后山坡上的小溪/它使我总猜想/爷爷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个汗池/爷爷的汗珠/一股一股/使我总担心流干了/咦/爷爷的汗珠没了/是不是汗池关闸了
(设计意图:创作诗歌从仿写开始。最初,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仿写,慢慢地,他们在尝试创作中,会逐步领悟写儿童诗的秘诀,尝到写儿童诗的乐趣。)
三、布置作业,继续探究
1.收集觉得写得特别精彩的儿童诗,重点了解几位著名儿童诗人。
2.探究读诗、写诗还有怎样的方法或秘诀,继续仿写儿童诗。
3.为下节课的展示做准备。
(设计意图:只有以表达的视野去看儿童诗,才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儿童诗的奥妙,只有不断自主地去寻找、学习前人的写作方法,才能提高写诗的水平。)
活动二:展示,我的地盘我做主
学生提前申报节目,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组织展示会。
1.基于古诗词的歌曲类节目。如演唱根据苏轼词《水调歌头・中秋》谱曲的歌曲。
2.基于古诗词的情景剧节目。如陆游的《示儿》等。
3.基于古诗词的配乐朗诵节目。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4.基于古诗词的创意小品表演节目。如改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而成的《杜甫回家》。
5.基于古诗词的现场书画表演。
(设计意图:安排这样的活动课,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更是诗歌艺术之美的张扬。很多时候,美,就是一种具有魔力的召唤。以上节目,根据学生申报情况调整。)
活动三:总结,享受收获享受美
课前各小组做好总结准备,包括准备好要展示的材料,在教室内做好必要的布置等。
一、指导写总结报告
教师提供表格式的总结报告单(有能力的学生也可以不使用此表格),指导撰写。
第____小组:“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总结报告
二、学习小组讨论、记录、整理
1.学生可以先自己写,再讨论、合作写。
2.组长整理本组综合性学习档案袋。
三、交流总结报告
1.各研究小组依次轮流总结,同一小组的成员对总结进行补充或发表意见。
2.听众提出疑问,请总结人或其他成员解答。
3.综合性学习档案袋资料展评。有条件的,可以把资料用数码相机拍照后,上传到班级网站相关栏目中。
四、活动总结
教师评价本次综合性学习情况,提出今后的学习方向与要求。
(设计意图:撰写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总结报告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综合性学习重要的一环。所有同学都投入到总结、评价的学习情境中,有助于他们进一步熟悉这类学习方式的程序、方法,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对综合性学习及诗歌的兴趣。)
作者单位
篇2
一、存在问题
1.拓展阅读的无序化
教师缺乏明确的课程意识,常常率性而为。以苏教版小学语文11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教学,教师常常凭着教学的本能,推荐一部分诗句,学生什么时候读,读到什么程度,则没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拓展,因为没有预期的目标,常常如蜻蜓点水,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流于形式的拓展无疑加重了学生负担,常常导致事倍功半。
2.拓展阅读的层叠化
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相应拓展、补充,仅是注重了数量的积累,没能从思维的广度、语言的高度进行质的提升。如第二单元教学,教完《最后的姿势》后,即提供了大量地震中的英雄人物事迹。而这些事迹,常常由于宣传的需要,有的过于脱离学生实际。学生阅读这些文字,仅是多储存了一些英雄肖像,很难在语言积累、情感熏陶方面有实质性的发展。
3.拓展阅读的肤浅化
所谓“拓展”,很多教师常常定义为对文本内容的拓展。如学《轮椅上的霍金》,则要求提前搜集霍金的生平,学完则推荐阅读《时间简史》。这些都无可厚非,但结合单元教学进行的拓展阅读,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涵,把握教学的深意,使教学内容以更丰满的形象出现在儿童面前。
二、解决对策
(一)把握重点,以读促情
十一册第一单元教学,仅凭文本提供的几个爱国故事、人物形象,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被激起的学习欲望。因此,应该补充爱国诗篇,以进一步丰满古今中外爱国群体,让炽热的爱国情怀对学生形成强大的冲击。
1.丰满教材提供的人物形象
结合课文补充作者其他的同时期的作品,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前应该推荐《春望》。《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与“安史之乱”有关,按写作时间,《春望》在前,表现了战火绵延时诗人满心悲愤的情感。通过诵读,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爱之切、忧之深,进而更真切地体会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喜之狂”。学生也通过这样的组诗认识到杜甫的血脉总是随着国家的命运跳动,他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圣。
学完陆游的《示儿》后,可以补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抗敌复国是陆游诗歌中反复强调的主题,他渴望以身报国,但壮志难酬,所以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学生读着火热的诗句,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的赤诚,情感也会被深深震撼。
2.丰满教材试图构建的人物群体
除了补充相应的诗歌以丰满教材提供的人物形象外,还应该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构建一个丰富的爱国群体。
从诗至词到古文再到近代诗的递进,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激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岳飞的《满江红》、辛弃疾的《破阵子》、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还有近代诗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些文字或深沉、或悲壮、或激昂,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愫,读着这样的文字,谁能不为之动容?
这些洋溢着生命激情的作品是以何种方式融入学生的生活?我选择读。
(1)通读
晨间读。我利用一周时间指导学生朗读推荐的诗歌。我把这周定为爱国周。每天一首,不提要求,全凭兴致。当手捧这些火热的诗篇,学生情不自禁地放开喉咙,尽情朗诵。
(2)诵读
在读熟的基础上,教给朗读的技巧,比如吟唱。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我采用了表演读的形式。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精心准备。全班以汇报表演的方式编排了一场爱国诗歌诵读活动。音乐的渲染,串联词的编写,学生的激情诵读,爱国的诗歌,爱国的诗人,爱国的情怀就这样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灵,久久萦绕。
(二)抓住特点,以写促悟
优秀的文学语言,仅是泛读,有一些触动,还不能达到补充阅读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单元学习的需要,有目的地补充文章,找准训练点,借住小练笔,潜入文本内核。
十一册第二单元《最后的姿势》以通讯报道的方式,塑造了一位大难当头舍生忘死、全力护住学生的谭千秋老师的光辉形象。地震中涌现出不少英雄,许多教师会选择补充另外的英雄故事给学生。但能不能从另外的角度引领学生揣摩人物内心,从而捕捉人最真实细腻的情感?我想到了特级教师孙剑锋执教过的《凄美的放手》。孙老师组合的这两篇文章叙写的都是妻子的放手,一个是随丈夫共同赴死,一个是让丈夫新生。一个是为了曾经的相守,一个是为了更多的孩童。感人的不仅是故事本身,还有文本独特的表达方式。在简单的叙述故事之后,有大段的内心独白,独白中的语言极尽浪漫和诗化。
同样采用美文推荐的方式,瞅准一个空隙,发放、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展示、评价。
如何与所学文本进行对接?我选择了《船长》这课。
《船长》描述了危难关头船长沉着镇定地指挥自救、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在品读了船长如何组织救援工作后,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语句“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目送着船长慢慢沉入大海,用心倾听船长的心声,他似乎在说: ”
学生尽情表达:
我亲爱的妻儿,作为船长,生死关头,我履行了自己的职责,船上60人全部生还,我问心无愧。可是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我有着深深的愧疚。原谅我,今后不能照顾你们。现在,我即将离去。你们一定要好好生活下去。别了,我永远爱着你们!……
这样的练笔,巧妙架起了文本与拓展阅读之间的桥梁,使所读为我所用,学生从《凄美的放手》获得的语感训练迁移到了《船长》这课,读懂了船长内心的不舍、大义,使这个英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有血有肉。
针对文本的特点,教者可以选择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章,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立体地认识文本,走进文本深处,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丰富体验,以情生情
十一册第三单元中《轮椅上的霍金》一文,课文第三节描述的是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但是,这节的描写,读起来有些拗口,学生也不是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毕竟还小,生活中的磨难太少。事实上,要走过这段坎坷,经历这一系列打击然后爬起来前行,这需要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毅力,霍金做到了。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艰辛?我选择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史铁生一时难以承受。文章写道:“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学生读着这样的文字,自然能体会命运的残酷。这种情感再迁移到霍金身上,那么,学生对霍金的认识就不仅停留在字面上,对后来霍金用一颗感恩的心活着就有了深刻的认识。
篇3
一、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大意
我们常说“诗中有画”,往往把一首好诗比作一幅画。可见,诗歌和绘画都是相辅相成,一脉相通的。画能使词语表象化,使诗句简单化,简单的几笔,就可以把诗意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我采用了分小组画文本的方法。第一小组的学生把课题的意思画了出来:画面上有一家旅店,旅店的左侧竖着一个招牌一样的标志物,上书“徐”字。可见,这是姓徐人家开的店。第二小组将“儿童急走追黄蝶”表现了出来:画面上的儿童在追逐着黄色的蝴蝶,但“树头花落未成阴”表现得不够好,只画了光秃秃的树枝,还要点缀几片新叶才比较符合诗意。第三小组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出了奔跑的儿童,从儿童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学生通过绘画、读词、悟词,无需多做解释,他们已然明白了诗中“篱落疏疏”“未成阴”“疾走”等词语所表现的意境。此外,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音乐、视频等方式,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触,也能使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更深刻。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及其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想呢?想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使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加强诵读,引发学生的感悟
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能加深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指导朗读时,就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然后,指导学生处理好重音与节奏,看看哪些是表达诗文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并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范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读多了,自然就能背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提高阅读能力。在教《暮江吟》时,我给诗歌配上了图片和古典音乐,视听结合,将学生带进了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了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耀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黄昏景色!配以古筝独奏,学生仿佛置身于优美的秋江暮色中,美好、愉悦的情绪油然而生,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也慢慢地融为一体。此时,再让学生体会诗中江边傍晚和夜晚的美好景色,学生就不难理解“可怜”二字,以及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了。
三、感悟意境,激发学生的诗情
诗,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的诗情画意,就是因为它的内涵深广。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在课堂上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唤起学生的情感联想。如教学《题西林壁》一诗时,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首先当然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是从正面观察,庐山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侧看”,是从侧面观察,庐山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在此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再适度启发学生领悟:诗人不只是在表现庐山的姿态特征,而且是在启示人们,要站在不同角度观察,这样才能真正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再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时。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从观光角度去理解诗句,还应启发学生发现其中蕴涵的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远;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一定要胸襟开阔,目光远大,不能做井底之蛙,不能鼠目寸光。教学《示儿》一诗,体会诗人陆游临终前“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渴望“王师北定中原”那一天到来的强烈心情,从而深切感受诗人炽热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篇4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情境导入 加强诵读 描绘文本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凝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古诗教学牵情入境,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情境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产生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可以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可以将“诗情”和“画意”结合,可以描述感人的场面,可以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等。
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选择明快的古筝曲配乐、多媒体演示视频背景进行吟诵,让学生从中感受黄鹤楼、高山、滚滚的长江水、蔚蓝的天空、即将远行的朋友的美的景象,体会作者送友人时依依不舍的心情。通过导入新课,学生还没正式学习课文已从这样的导入中初步感受到这首诗的大意。这样的设计很能激发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小学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情境,先让学生动情,动情则易把学生带进古诗艺术殿堂,学生才乐意品味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理解古诗的哲理美,从而更有效汲取古诗的营养,探索古诗的真谛,通过读诗而“聪慧”。
二、加强诵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1.要让学生多读多诵。季羡林教授提倡小学生要多背古诗词,在小学阶段至少要背200首古诗词,而单凭教材提供的古诗词是有限的。要想丰富学生的积累,教师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完李白所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我在课外组织了一次小小的朗诵比赛,让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如果是教材里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就在黑板上写下来,集体读一读,背一背,不求甚解,但对学生的诗歌积累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再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我在课前先引导学生了解“唐宋家”,然后请学生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并且阅读他们的作品,并把这些作品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这样的环节设计以点带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加强信息交流。另外,这样还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教学密度,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而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化“字”为“声”。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给学生呈现一个更为直观生动的形象,通过音乐,让诗歌动起来。
如:学习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行描述时,教师可以配上轻柔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来诵读,使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呈现的美丽画卷中,有利于他们理解诗意,真切地体会诗中作者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融声光色于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描绘文本,如赏画卷心自明
小学阶段的诗歌,教材典型生动,既充满童趣又寄意深远;具有诗歌文字省略、跳跃的特征,极富想象的空间;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感情真挚,意象优美,图文并茂,儿童喜闻乐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想象世界,用儿童的笔触描绘世界,用儿童的生活装点世界,所选内容都是古诗中的少儿经典。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依着小学生喜爱画画的天性,让其动手描一描、绘一绘诗中所描写到的景物,这样犹如让学生步入优美的诗境中亲身体会诗歌意蕴,进而起到激感的作用。
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我展示图片内容:“庐山雄伟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链高挂在前边高山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啊!”学生似乎走进这首气势磅礴的古诗词中,仿佛看见那银白耀眼的光泽,听到那惊心动魄的轰响,由见景而生情,情景交融,深深地激发学生对庐山风光的向往和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庐山瀑布,它的形象也随同这首诗,宛如天上皎洁明亮的银河,在学生眼前闪闪发光,永不消逝。又如:《枫桥夜泊》这首诗主要从所见所闻描写枫桥夜景,声色并见,中间用一“愁”点染,诗中那愁思满腹的形象活灵活现。这首诗情景描写真切,画面清新,因而历来传诵,甚至使得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在学这首诗时,我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让诗句在学生面前立体化、活起来,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写出而生活中有的声音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画面,使学生感受到诗中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画面美,帮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诗的理解。
总之,古诗词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在教学中,入境入情地感悟才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爱国热情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阐事明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陈映华.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教师,2012(12).
篇5
关键词:儿童诗;群阅读;小学语文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儿童诗是以儿童为主体的诗歌,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有其不可估量的、独特的作用。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童心飞扬的最佳时期,教师如何高效地引领儿童走进儿童诗,汲取诗歌中的精华,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是笔者孜孜以求的。
近两年,“群文阅读”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悄然兴起,它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小学语文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许多儿童诗佳作,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儿童诗魅力无穷。这些优秀的儿童诗分散在教材的各个角落,而这精致的美餐却往往填不饱儿童如海般的求知欲。如何使儿童常常能享受到儿童诗带来的饕餮盛宴,又不至于消化不良呢?笔者吸收了“群文阅读”的理念,在平时的儿童诗教学中展开了儿童诗主题群阅读的研究。
一、夯实基础,群阅读促进习惯养成
《人有两个宝》《升国旗》是针对刚入学儿童编排的关于习惯养成的儿童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简洁如话的语言“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教育刚入学的儿童养成“手脑并用”的良好学习习惯。“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高高升起。我们立正,向您敬礼。”短短25个汉字,给学生传递的是爱国的情操、文明的礼仪。
一年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倘若从儿童诗教学入手,养成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既避免简单枯燥的说教,又使学生得到语言、情感上美的熏陶。于是,笔者精选了一系列习惯养成篇的儿童诗,领着儿童边读边做,不需要讲解,更不用死记硬背,因为生活中天天都用得到。
《太阳公公起得早》(鲁兵)“太阳公公起得早,他说:‘宝宝在睡觉,我去叫一叫。’……宝宝到哪里去了?宝宝在院子里,一二三四做早操。”《梳头》(朱庆坪)“小梳子,梳梳头,梳出一个傻妞妞。”《过马路》(北董)“过马路,我不急,左边右边看仔细。看到没车我再过,交通安全数第一。”……
就这样,读得多,儿童自己都会编了――“头放正,腰挺直,定定心,动脑筋。”不管好不好,鼓励小朋友写下来,署上大名,儿童俨然成了真正的小诗人。这也为儿童打开了一扇通往写作的天窗。
二、拥抱自然,群阅读激发创作灵感
儿童诗中对自然景物的精雕细琢而体现出的情趣美是儿童天真烂漫、丰富多彩生活的缩影。
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著名作家冰心创作的《雨后》“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开头便把儿童的思绪拉到了春雨后清新的广场上,主人公“泥裤子”和“撅小辫”的形象让儿童感同身受。借助冰心奶奶无穷的文学魅力,“小诗人”大胆地进行了“时空穿越”――
《雪后》:青翠的苍松挺着胸膛,地面上像铺了一层雪白的地毯,雪地里一群可爱的孩子,快乐得好像天使一样。小哥哥飞快地滑着雪,在雪地上画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他高喊:“滑雪真好玩!”(谭远,9岁)一根根树枝像胖乎乎的薯条,广场上成了一片雪地。雪里一群可爱的孩子,快乐得好像在游乐园一样。小哥哥在雪地上奔跑,在雪地上印上了一个个脚印。他喊:“弟,注意,冷!”说着自己就“阿嚏”打了个大喷嚏!(吴越,9岁)
小学语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著名儿童诗人金波以儿童的视角、诗意的语言创作了“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这般清新自然的诗作,唤起了学生创作的灵感:“我最喜欢/夏天满池的荷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朝霞还美!我最喜欢/夏天草丛中的萤火虫:这里一只,那里一只,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可爱!”
冰心、金波都是儿童非常崇拜的儿童诗诗人,笔者趁热打铁,给儿童精心准备了一串糖葫芦儿童诗呈送:《春的消息》《花的梦》《风筝》《狗尾草》《纸船》《嫩绿的芽儿》《母亲》。了解了诗人,知晓了儿童诗的创作背景,儿童就能跟随诗人的脚步去追寻诗歌中独特的艺术美感。
三、悟情入境,群阅读唱响美的旋律
“诗者,志之所知也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儿童诗的灵魂和生命。优秀的儿童诗总能以丰富动人的情感引起小读者的内心共鸣,使他们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以及美的熏陶。
1.物我合一,美轮美奂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家》)“千首曲,万首歌,装满一箩又一箩,唱咱水乡新生活。”(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水乡歌》)诗人用无痕的笔勾勒出对祖国、对家乡厚重的情感。
“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雨点》)“一切景语皆情语”,热爱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因为爱自然而爱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儿童诗。
这种景情交融的优秀儿童诗数不胜数。于是笔者就鼓励儿童自己去寻找这一类自己喜爱的儿童诗。儿童在浸润图书馆、翻阅海量儿童诗、合作筛选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还拉近了人、文、物三者的情感距离。瞧,儿童推崇的诗作真的绝代风华:钟代华《春天的郊野》,林换彰的《日出》,刘饶民的《海水》……当读到“我伸出舌头一舔,呵,春天,好甜。”儿童天真地伸出舌头,说:“舔到了,真甜!”读到“海水海水我问你,你为什么这么蓝?海水笑着来回答:‘我的怀里抱着天。’”学生的语调自然上扬,“语感”则自然形成。
2.人伦精神,温馨美妙
儿童的心是最善良、最博大的,他们的内心有很多美好的愿望。而儿童诗正是儿童天真、自然情感的流露。
“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赵永红笔下《乡下孩子》的幸福,让城里的儿童向往不已。乡下儿童,城里儿童,同在一片蓝天下!“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滕毓旭笔下的“盲婆婆”传递给儿童的是“善”――对老人的关爱,对残疾人的尊重,对邻居的帮助。“踮起脚尖儿,走进浓绿的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学生从作者于旭的儿童诗中学会了尊师重教,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父子母女间的亲情,邻里间的友情,师生间的深情,都在儿童诗中得以体现、升华。
优秀的诗人往往用真情酿成甘露,引领儿童走向真善美。“爱”和“善”是儿童诗中常见的主题。教者沿着这条主线,引领学生阅读“母爱”:妈妈的心,像我的影子/早晨,我去上学/在教室里念书的时候/她就躲在我的耳朵里,悄悄地说:“要认真读书哦……”(林换彰《妈妈的心》);体悟“亲情”:……只有外婆眯眯笑:“人家不买我要买。”她把小猪抱过来,拍拍小屁股,摸摸小脑袋,她叫小猪好乖乖(鲁兵《背小猪》);分享“友情”:……一个人/就像一棵小草/只有大家站在一起/才不会被狂风吹倒。(钱万成《一个人》)
依托教材,以点带面有主题地进行儿童诗群阅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越,同时在此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作品,领会作者的创造意图、创作技巧,从而喜爱儿童诗、喜爱文学创作。因此,本人认为,儿童诗群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是写作与思维能力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诗大序.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69.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更新;效率;兴趣;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102-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同时,也日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合理运用多媒体更是现代教师的必备素质,它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导入阶段,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时,学生对“三国”并不熟悉,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与想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首先从导入入手,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来引入课文,主题曲中不但有歌词的呈现,也有经过剪辑处理的视频画面的呈现,让三国情境得以再现,更是为学生简要地呈现了课文情节,学生便能很快地总结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一定跟三国有关,其中的主人公必定是中间的核心人物。接着笔者对《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情境设置中主动探究学习。运用多媒体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和图片信息还可以创设美好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品读以及进入审美境界。如:教授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时,为了让学生想象当时发生的情况,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组动物脚印的画面,配以儿童歌曲《雪地里的小画家》让学生进行朗读,效果更好,还把课文内容变成儿歌来唱,对课文记得更深刻。
二、运用多媒体,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在网络上下载的学习资源,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学生阅读量。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上课开始,先通过课件让学生了解屈原、杜甫这两位爱国诗人,接着简单介绍陆游,学生不仅会对陆游有了大致的了解,还会肃然起敬,从而产生学习诗歌的冲动。
当学生了解了诗歌内容,需要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时,笔者用课件出示了写作背景,穿插介绍了作者的情况,让学生快速浏览。这样介绍,学生不仅了解了写作背景,还明白了陆游的身世,了解到陆游从小热爱国家,临死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统一,所以才写下《示儿》。这样一来,学生对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矢志不渝的爱国热情就更容易体会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陆游一生始终未变的收复中原的信念,笔者用课件出示了陆游其他的一些作品中的诗句。为了让学生体会南宋朝廷不顾百姓生死、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做法,笔者又拓展了《题临安邸》这首古诗。
在教学的最后,笔者还向学生推荐陆游这几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冬夜读书示子聿》,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量。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陆游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经典爱国诗歌;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陆游不仅是个爱国诗人还是一个优秀的父亲;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文是一个浩大的文化宝库,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厚重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
三、运用多媒体,促使语文教学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也可以是学习者。利用多媒体,构建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源,课上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讲解,师生知识共享。
在教学《尾巴的功能》一文之前,笔者布置了让学生搜集其它动物尾巴的功能的作业。利用网络,学生了解到了很多动物尾巴的功能,在交流时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交流的内容很丰富。较之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多媒体的应用,极大地扩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时间和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学习和锻炼。
生字教学中,学生总是粗心,把字形结构写错、写掉、写反,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清楚地展示字的结构,借助动画演示字的书写笔画,让学生记忆深刻,不良习惯慢慢得到纠正。
传统作文批改是教师一人完成,而多媒体环境下,可以实现教师课堂展示范文,全班共同批阅,让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如:在讲评“美丽的家乡”时,笔者先收集学生的佳作,利用Flash课件分别列出了以下几个栏目,提高讲评的效率。
(1)佳作欣赏:将优秀习作显示在屏幕上,表扬优胜者,并让学生谈谈文章好在哪里?查找自己文章与佳作的差距,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2)美点寻觅:从作文写得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片段作为美点,提供给学生作为素材。
(3)妙手回春:把典型的文章病例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讨论、推敲、修改。通过集体评改,提高修改效率,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四、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传播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课堂容量有限,而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创造,达到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动物的“睡眠”》一课中,笔者充分运用了多媒体的优势,让它在学生学习课文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本课之前,笔者制作好课件,把课堂上要重点分析的句子做成幻灯片,如:“它们睡觉的方式很特别,既不是躺在床上,也不是蹲在洞里,而是双脚抓住岩石、木棍等东西,成团成簇地倒挂着睡觉。”这个句子表现蝙蝠睡眠方式的特别,需要让学生反复分析、朗读。利用多媒体呈现,在课堂上适时地展示给学生看,大大缩短了教师用粉笔书写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感悟,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7
爱国主义教育小学语国情怀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并且提高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灿烂历史,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之一。
一、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依据
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是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语言能传达感情、表达思想,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语文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逐步形成了独有的传统美德。我国国土面积庞大,山河秀丽,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足迹。这些涵盖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丰富素材都是小学语国主义教育的源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应深掘、整理这些素材资料,还应利用这些丰富的素材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结合教材有的放矢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记叙文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分析记叙文中关键人物的形象是理解记叙文主题的重要方法,并且细致的人物形象刻画有利于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在讲授传达爱国精神的记叙文课文时应使学生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和精神,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是教师教学面临的问题之一。例如,在讲授《》这一课时不仅要分析舍身堵枪眼的动机、目的,还要分析当时的想法并且是怎样去做的。这样不仅让学生在情感上感知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还能从根本上理解主人公英雄行为背后的内涵,这样才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2)诗歌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古诗词有很多都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素材。例如,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唐代张志《渔歌子》、唐代李白《望天门山》等;描写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之情,宋代陆游《示儿》、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等;表达诗人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底层人们的关心之情的,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唐代李坤《悯农》等。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意象和诗歌含义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吸取古代有志之士爱国精神的精髓,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3)说明文课文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说明文体裁的课文,这些说明文有些是对我国著名的景观和建筑进行介绍,表达我国锦绣河山的壮丽和中华民族的智慧。例如《苏州园林》《台湾日月潭》等。在讲授这些说明文课文时可以通过文章说明的对象进行爱国主义渗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叶老笔下的苏州园林不仅传承了我国高超的建筑技艺和园林艺术,还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教师可以从苏州园林的艺术成就、艺术特点加深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弘扬学生的爱国精神。
2.在课后阅读和写作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选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作为学生课后小练笔和作文的题目。作文训练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息息相关,把写作与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也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宋代文学家周敦颐曾说过“文以载道”,作者通过文章传达某种思想表达某种感情,作文就是把内心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把内心的想法、感情、思想、理想等表露出来。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写作练习相结合,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学生的阅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布置学生的课外读物时可以选择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文章,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的阅读之中。近几年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影视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3.举办各种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水平有限,课外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帮助学生理解爱国主义的实质。以举办朗诵会的形式,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带有爱国主义主题的文章,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和技巧,还能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爱国精神的认识,有助于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进语文能力训练之中。例如,朗诵《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描写八国联军入侵毁掉我国闻名遐迩的皇家园林的课文,在朗朗上口的课文中体会这种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振兴中华而好好学习;以举办演讲比赛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比赛的主题应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生结合课文谈谈感想或者结合学过的课文树立理想都可以是演讲的内容;举办“祖国辉煌历史”知识比赛,爱国主义主题的板报设计比赛等这些语文课外活动都能将爱国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中,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不断洗涤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小学语文教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引导学生在具体行动中热爱祖国。优化教育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将课文内容升华,让学生以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在语文教学中,应避免把原文中本来没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课文硬说成具有爱国精神主题这种牵强附会式的教学模式;也应避免脱离课文实际主题套用到爱国主义教育上这种牵强附会式的教学方式。巧妙借助课文传达爱国主义精神,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给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利用内涵丰富的汉字和语言以及广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人文思想,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参考文献:
\[1\]邱柏杰.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1,(11):105.
\[2\]王胜利.新课标下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应用研究\[J\].中学英语园地,2012,(18):6-7.
\[3\]张燕军.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4\]逄宗宝.浅谈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2013,(9):155.
\[5\]赵生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A\].萃英集\[C\].2000.
篇8
“尚武”在各国的军革中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对于传统上“重文轻武”的中国来说,却是当时军革中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问题。
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一场战争。战前,很少有人会预料到,堂堂天朝大国经过几十年军革后,会输给“蕞尔岛夷”。
但是,过去被中国看不起的学生日本,在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之后,却无情地击败了自己的老师。因此,对中国的刺激相当大,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败得不甘心,败得不光彩”。
悲痛之余,人们开始全面、长久的反省与思考,内容涉及装备技术、军事体制、战略战术、官僚体制、偶然因素、地理环境等许多方面。从此,晚清军革开始超越物质层面,进而从政治文化层面来探素中国军事落后、战争失败的根源,由“师夷”走向“变器”,由“变器”走向“变道”。所谓“变道”,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政治上的主题是“变法”,文化上的主题是“尚武”。
惨败之后,很多中国人奔赴日本学习、考察,探求中国失败之因或进步之路。1906年,留日学生已达到―万人左右,其中军事留学生约占20%左右。这批学生到日本之后,感觉到了中日文化的强烈反差。他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国民国防意识淡漠、军人战斗精神缺乏、长期“重文轻武”文化传统是其中重要原因。
当年,梁启超看见日本军营新兵入伍、老兵退役交替之际,场面非常热烈。而最震撼其心魄的,还是其中为新兵题写的标语―“祈战死”。梁启超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何相反之甚耶!”
自以后,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当时的中国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主战”观点认为,帝国主义非常强大,反抗极其艰难。但是,为了国家独立、民族生存,只应该誓死抵抗,不应该苟且偷生。中国虽落后,但地广人多,只要前仆后继,坚持到底,最后必然能够取得胜利。既走一条“抗击―坚持―胜利”的道路。“和戎”观点则认为,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以武力反抗必遭失败,求和是实事求是的负责态度,是真正“爱国”,而主张抵抗则是不负责任的“蛮干”。因此,最为明智的策略是放弃武力抵抗,尽早与侵略者签订和约,然后集中全力搞军事近代化,等赶上西方以后再跟他们较量。即走一条“和局―自强―御侮”的道路。
但是,通过对以来反侵略战争史的考察,很多人意识到,以“和”为主的策略根本不能保证民族的和平与安全。因为“和戎”道路首先需要解决一个问题:积贫积弱的中国,靠什么来争取和局?
最初,晚清统治者采取签订“和约”的方式,希望通过有限度地牺牲一定的国家利益来换取和平。但这完全是一厢情愿。每次大量或经济利益的损失,换来的是帝国主义更大的贪婪、更大的侵略。最初仅仅只有英国侵略中国,后来沙俄、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接踵而至,最后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历史的沉痛教训告诉人们,虽然轻易动武是不明智的选择,但等到发展起来再进行反击是根本行不通的。
如何才能提高军人甚至全民的尚武意识?
当时有识之土的做法是,一是鼓吹战争意识。蓝天蔚认为:“畏战之国,其国必受战祸。戒杀人者,人攘夺其国。”壮游认为:“闻战则喜,战死而相与贺,国未有不雄者。”
蓝天蔚和壮游都曾经留学东瀛,对日本尚武文化的感受非常深刻。他们认为战争是文明的阶梯,没有如火如荼的战争,也就没有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这种对战争的崇拜固然很偏激,但从结果上看,实际是对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矫枉过正,其目的则是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
二是极力讴歌军人。国家处于危难之境,军人的担当精神尤其重要。蔡锷所著《军国民篇》影响极大,其中谈道:“兵者,国家之干城,国民之牺牲,天下之可尊、可敬、可馨香而祝者,莫兵若也。”
美国学者鲍威尔曾说,晚清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军人地位低下,军事职业缺乏吸引力,军队难以吸收优秀人才。而军人素质的低下,又是军队战斗力衰落的根本因素。因此,提高军人地位,塑造一个掌握近代军事知识体系的、新的社会精英阶层,成为当时大多数人的共识,也为军事近代化注入了生机和动力。
三是倡导兵魂国魂。1899年12月23日,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题为《中国魂安在乎》一文说:“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当变革社会需要一种震撼国民心灵以激发民族奋进的力量时,尚武爱国的军人精神与军人形象往往成为合适的选择。当时的有识之士试图以尚武爱国的“兵魂”作为国魂的基石,再通过全民尚武的环境来进一步塑造兵魂,从而使兵魂国魂相互激荡、互相促进,形成朝气蓬勃的国民性格。
四是加强国民教育。一些知识分子把“尚武”精神遗失归为教育问题。蔡锷曾翻阅日本小学生课本,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爱国尊皇、海陆战事、军舰炮弹等方面内容,其用意在于“养成其(指学生)军人性质于不知不觉之中耳”。反观中国,当学生正处于“体魄与脑筋发达之时代”,却天天“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高义”,“或读以靡靡无谓之辞章,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受病最深者,愈为世所推崇,乃复将其类我之技,遗毒来者,代带相承,无有已时。”
在爱国尚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国民教育有了很大变化。1906年3月,清王朝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提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俾儿童熟见而习闻之。国文、历史、地理等科,宜浅述海陆战争之事迹,绘画炮台、兵舰、旗帜之图形,叙列戎穷边、出使绝域之勋业;于音乐一科,则恭辑国朝之武功战事,演为诗歌,其后先死绥诸臣,尤宜鼓吹扬,以励其百折不回视死如归之志;体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格其纪律,而尤时时(同“勖”)以守秩序、养成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学生要求着制服,其式样系仿军服而成,军事训练甚至包括进行步枪实弹射击等课程。
当时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尚武强军思潮,对晚清军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尚武为核心的军事精神,诸如勇敢善战、诚实无欺、守纪服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逐渐蓬勃发展起来,一些军人开始摆脱自卑,军人这个职业得到广泛的社会尊重。
篇9
感受文本的情感美:语文教材选编时,关注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完美统一,以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两重要求,选择内容健康,符合社会要求,适合少年儿童学习,语言文字规范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教材。语文学习过程不仅是积累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更是陶冶情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学完全可以用教材所特有的情感感染激励学生。《秦兵马俑》、《莫高窟》、《梦圆飞天》形象地层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永远的白衣战士》、《大江保卫战》则通过时代英雄的歌颂,使学生感受到党的好儿女为人民服务,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限生机:《神奇的克隆》、《人类的“老师”》则对那些喜欢科学,喜欢钻研和探索的学生,是一个啜饮不尽的源泉。教材中还有许多像海伦、阿炳一样身残志坚,身处逆境,不懈奋斗的人物原型。这些优秀的篇章所刻画出来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一处处优美的景物,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无疑更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但要通过一系列活动,调动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打下基础,还要通过美读深切感受文本中所洋溢的亲情、友情、人道情、爱国情等,使学生走进情景,走进人物内心,引起触动,受到震撼,产生共鸣。
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诗词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占据文坛的半壁江山,诗词之所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魅力,除了它的语言美、情感美、色彩美、结构美和韵律美之外,还有它的意境美。杜牧的《山行》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等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秋山景色,特别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说枫林似火,艳于二月春天的花朵,使人感到秋天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大自然充满欣欣向荣的气象,意境深远。李白的《赠汪伦》用委婉含蓄的笔调,给桃花、潭水这两种意象赋予人的灵性,并用传神的比喻把朋友之间那种比山还高、比水还深的友情淋漓尽致地写了出来,意象不但明了,而且所表现的意境更是迥远辽阔。《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这首词46个字,作者把茅檐、小溪、清草、老翁、老、大儿、中儿、小儿这些人物景物巧妙地结合在一幅画里面,赋予了全新的意境,使读者似乎看到了一家人住在又低又矮的茅屋里,房顶上是金黄的稻草,屋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一位满头银发的老爷爷和老伴,悠闲地说着话;大儿子顶着烈日在溪东的豆田里干活,汗水湿透了衣服;二儿子在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着莲蓬。多么恬静的乡村美景,多么幸福的五口之家!
感受书法的艺术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经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恰。写字是书法的基础,写字教学就是在线条和墨韵的变化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在写字的整体结构、间架结构、笔画结构上都讲究一定的规律和美感,使学生在写字中养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在写字内容上,一般选择一些警言佳句,爱国诗词或优美的散文,或催人上进的妙文对联,这些内容都能陶冶学生的心灵。写字可以使人胸襟博大,视野宽广,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通过写字教学使学生的内心形成一个准则,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然后过渡到对书法的欣赏、学习,从中感受书写的苍劲飘逸,感悟书写者的个性风格和精神魅力。
篇10
良好的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为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国对德育课程进行了重大的改革。探索如何丰富课堂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学习资源;品德学科;研究特色
品德课程是基于学生成长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品德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使得教师的“孤军作战”力量薄弱。因此,区域性研究成了凝聚学科力量、提高品德学科成效的有力保障,且能有效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课堂空间、家庭社区、学生生活经历、想像空间、意识形态等都属于课程资源。经研究发现,对课程资源的发掘整合越丰富、越多方位,课程的实施效果就越好。因此,在运用学习资源时应考虑精选、融通、巧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不是越多越好,追求适度、辅助、有效、多方位,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体现独特的探究个性,形成区域学科研究的特色。
一、整合区域历史资源,使品德学科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充分有效地开发、运用课程资源,挖掘出身边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搭建历史与生活的桥梁,让历史更立体、更饱满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厚”。例如,学科建立了“古粤秀色”特色德育网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连同其他学科开展了“展越秀古色,燃亚运激情”的品德学科研究性德育学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们借助当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自然风光,借助这三朝古都的故地、文人巨儒的居所等人文景观,拓展品德课程学习资源,主动引导区内各校学生从了解身边的历史文化古迹开始,体会文化魅力与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文化瑰宝,产生保护越秀文化古迹的使命感,让其成为宣扬越秀区悠久历史文化的小小传播者,向各界人士展现越秀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资源与浓厚的岭南文化色彩,让学科教学印证真正意义上的大德育观。这个网站平台已成为品德课堂实践、交流的空间桥梁。借助这一平台,品德教师可以扩展品德教学空间,共享丰富的学科资源。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由区域品德学科教研员带头,引领各校的学科骨干,同时联动各学科积极互动,开展主题多样、本土特色浓郁的多场课例研讨活动及课内外实践密切结合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爱越秀、爱广州、爱国的感情,在越秀区的学生中掀起“寻访历史踪迹、弘扬传统文化、宣传越秀文化”的热潮。这个过程中,许多的学校也借此契机进一步强化、明确了本校的德育科研方向和主题,结合本校特色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
二、整合区域地理资源,为学生学习品德学科提供经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理念之一是:教学过程必须以儿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重视利用儿童的现实经验和亲身体验。地理是儿童感性生活的一部分,儿童通过地理知识来建立自身的空间感。因此,地理资源的合理应用要着力将地理资源同儿童的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如在讲到祖国或家乡的美景和壮丽山河时,不仅要用到书本、资料上的图片或文字介绍等“外在资源”,更要重视利用儿童已有的外出旅游、参观考察经验等“内在资源”,让学生乐于感受交流、陶醉其中,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及祖国山川的壮美,产生浓浓的爱家乡爱祖国之情。例如:《长江的诉说》一课,教材以拟人的手法简要地介绍了关于长江的地理知识、作用及灾害。而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整体设计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滚滚长江,万象更新”,了解长江的概貌。由于长江流域面积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城市多,且时间有限,于是课堂上笔者在长江的上、中、下游各选取了一个城市为代表,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辅以手抄报、诗歌朗诵、故事讲解、旅游见闻知识问答等形式呈现。第二个版块,“感动古今,无穷源泉”。通过诉说从古至今一个又一个长江中华儿女的故事,学生将会感受到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仁爱宽容、大气磅礴的长江精神。第三个版块,“畅想明天,奔向未来”。这个版块采取递进的方式,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讲述长江受伤害忧伤的一面,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危机意识和保护意识。第二个层次是借助视频资源,了解人们用不同方式关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畅想建议。课前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各种资料,并引导学生小范围地交流,确定如何整理、取舍资料,进行预热学习。
三、结语
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本知识,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淀,给学生经历、经验的整合带来全新的感受。
作者:李晓程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