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范文

时间:2023-03-16 06:25: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1

2008年中,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也在5.12中见证了中国人的团结力量.面对困难,我们永不言弃,我们团结一致,就能从困难中走出来。现如今的社会最需要什么?和谐。和谐是什么?和,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顾名思义,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谐,左边一个言,右边一个皆,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人人拥有平等尊严、独立和自由。现如今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

做为小学生,我们应该要提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其实,和谐很简单,只要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看见垃圾主动捡起来,为学校的活动、班级的发展出谋划策,直言不讳地指出老师、同学的不足,就可以了。同时,和谐的社会还需要公平、正义。公平,永远是相对的,他只对每个人付出的努力负责。虚幻的想象并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分量。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实力才能拥有真正精彩的人生。和谐的社会需要诚信友爱,只有这样 ,和谐的社会才会更加美满。人和人之间交往也只心存关爱.互相体谅才能拥有和谐的美丽。“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美好心灵”。人的心灵是一个丰富的收纳袋,遭遇困难,经历失败都不该让我们的心失去爱的温暖,心地善良就能宽容,凭诚信得以合作,互协作心存感恩,有仁爱才能坚强……,在2007年11月30日,金华市的一位年轻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素不相识的女子,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他选择了死,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子,真是大爱无疆!他的心到处充满了温暖。《孟子》里有一句: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祥斌的事迹,正是和谐社会的发展。和谐社会,并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也要和谐相处。为了我们幸福地活着,就让我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付出一点点一丝丝,给身边的人多送去一些温暖,让我们的心处处充满温暖,把爱洒满和谐的大家庭—地球村。同学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吧!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们走向和谐的春天,在和谐与爱中温暖的成长。

篇2

一胸怀爱民之心,把关注民生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切入点。

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县人大常委会把直接关系县城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和液化气供应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切入点。今年,*县人大常委会不断收到县城居民对县城供水不正常且供水质量不如人意的意见。为了解供水设施和水质状况,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决定,于今年三月份组织部分县人大代表对县城供水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前,县人大财经工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研,并对当时供水水质进行了检测。通过视察,代表们认为居民反映基本属实,并从“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县人民政府应督促供水公司尽快完成管网改造工程和过滤设施的建设,切实提高制水能力和供水保证率等条具体建议。目前,*县政府已引进中国水务集团,对原自来水公司收购,将投资万元对县城自来水生产线管网进行全面改造,届时管壁结垢引发的管道二次污染水压不够高楼层不能正常供水一处水管破裂大片用户停水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为从源头上解决县城居民及企业用水水质问题,*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结合省市人大开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活动,开展了一个以保护*河为主题的大型活动。针对*河流域污染情况开展大范围的调查。目前,*河的污染情况及源头植被保护情况已调查清楚,治理方案已正式提交政府予以落实,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之音。“柴米油盐”是寻常百姓每天所要面临的“四大物”。今年版权所有,关系居民生活质量“柴”——液化气价格持续攀升,针对和谐社会构建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县人大常委会及时听取和审议县政府关于江泥液化气站液化气价格过高短斤少两和行业垄断情况的专题汇报,帮助政府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并向政府提出了要加强管理与监督加大打击力度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要引进竞争机制打破行业垄断和平抑液化气价格等方面的建议。同时通过努力引进一外商在*投资兴办一家储量达立方米的石油液化气储备供应公司,积极为其办理相关手续,促其加快建设。该公司已于今年月份试运营,并向百姓承诺:供气差价率低于国家标准的个百分点,规范操作,优质服务,有效地遏制了*县液化气供应价格趋高的势头。

二常存安民之情,把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作为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关键点。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处的精辟论述。*县人大常委会从中悟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是推进民主法治的工作,也是为构建和谐*而工作。为此,*县人大常委会于今年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上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个案监督试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个案监督程序和方法。在此《办法》出台不久,人大*办就接到一小学教师*反映,一派出所干警在办理她本人被人殴打案中违背法律违反办案程序,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给她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在以后的一个月之内,这位教师几乎是隔三差五来找人大*办要求为她讨一个说法。对此,常委会主任××同志非常重视,亲自过问,并作出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领内司工委人员重点督办进行个案监督的指示。为把此案重点督办好,万年人大常委会曾几次调阅案卷询问办案人,并专门召开主任会议。终于使办理此案的干警受到了行政记大过的处分,既给了*人一个圆满的答复,又严肃了法纪,挽回了影响。

三实现富民之愿,把参与中心工作作为服务*经济建设的结合点。

确保经济建设快速增长,是建设和谐平安*的关键。*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县委工作部署,准确把握结合点,实现富民之愿,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常委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投身于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中去,接洽客商人次,签订项目个,合同资金万元,实际到位资金万元,落户县*工业园区项目个,其中已开工个,仅人大常委会引进的*有限公司就吸纳失业人员上百人,真正实现了“引进一批企业,带富一方百姓”的愿望,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也因此荣获县年度招商引资工作第一名。

篇3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基本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价值保障。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高效率的运行机制

在历史上,资本主义让市场经济初试锋芒,就显示了巨大的威力。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因此不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像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与资本的交换是多么地不公平,但整个社会的财富毕竟增加了,尽管个人分配相对不公平,但对整个人类来说毕竟是进步了。30年前短缺经济的状况至今令人记忆犹新,计划经济把我们带入了普遍贫穷的死胡同。而我们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财富就像喷泉一样涌现出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之间经济上的收入差距的确拉大了,但无法否认的是机会均等却大大加强了。一个基本事实是,计划经济造成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即农民与城镇职工这两个社会阶层的身份不平等及与之相伴的全面的机会不均等。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平等主要是机会均等,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职业、自由参与竞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机会均等意味着尊重人们的自由选择,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财富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更多注意的只是财富的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这意味着一部分人“富”了,另外的人就一定“穷”。因此,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不和谐是不可调和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主要不是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人的创造,创造财富是人类对来自制度的鼓励和刺激的一种反应,某种制度越是能提供对人类创造力的刺激,这个社会创造的成果、财富也就越多。在这一制度下,人类创造的财富会不断增长,社会分配就是对不断增长的财富的分配。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契约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生产关系,这是一种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自愿基础上的契约关系。诚信是这种契约关系的基石,法律则是维持这种关系的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为取得某种权利而必须付出的一种义务,它是参与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必要品格。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遵守法律是每个人的义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而这正是和谐社会的保障。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完善

从理论上看,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它有明显的弱点和消极作用。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这是价值规律作用下的必然反映,有其客观规律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国家为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统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决这样的问题,缓和经济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但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能克服由基本矛盾造成的单个或局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无论如何也不能摆脱追逐超额利润的破坏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为了避免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为探索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双重体制并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打破,而新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但仍是框架式的,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国的体制改革虽然减少了资源行政性的配置,但仍存在“双轨”,行政性垄断权力直接介入市场,资源行政性配置产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使少数政府部门或官员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侵占社会财富,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社会保障体系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保障的覆盖面窄,农村社会保障普遍缺失,导致大量的社会成员甚至作为社会主体的工人、农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群体。

可见,仅靠市场本身不仅无法实现社会公平以及社会和谐的一系列重要价值,也难以解决关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我们只有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带来的缺陷。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

3.1民主法治的社会

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具有一种特定的有关经济活动的游戏规则,而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体制的根本游戏规则就是基于法治的规则。因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政治也是很有关联的,法治本身就包含着平等、正义和公平的价值判断,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证,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说民主法治既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要素,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3.2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标准是最多被用来问责市场经济的,而市场经济实际上蕴涵并强调公平,这种公平是一种过程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民法和经济法的首要原则就是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公平和正义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深层次基础,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3.3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是市场制度中市场文化内涵的基本观念、思维方式和道德规范,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同时又作为社会契约的基本表现形式和市场制度的构建而存在着,它是市场规则的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遵守诚信原则可以获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为企业的生产力,品牌的力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完善的市场规则包含诚信友爱原则,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增强了社会的诚信友爱。

3.4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市场机制是最具活力的机制,单个人、单个组织分散决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会在约束条件下,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预期目标。因而增进社会活力的改革应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3.5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但安定有序的社会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市场经济也是竞争的经济。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市场交换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均衡的过程,价格形成是均衡的结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种和谐。理想的市场体制最终能够达到稳定有序的状况,这种状况就是经济学所称作的经济的核。虽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可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照、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因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稳定有序,符合和谐社会的价值标准。

3.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显然,在今后一段时间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贯穿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整个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方面,也即完善市场经济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过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是目标同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间组织;功能;社会治理;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制度性的变革。民间组织在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中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在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民间组织发展及其功能

民间组织是由持相同或相近志向的志愿者组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形式和固定的成员、领导结构的、在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之外而独立运作且发挥特定的社会功能的、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关注特定的或普遍的公众公益事业的民间团体。它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交换关系的扩大,民主政治形态的成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成熟社会政治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间组织的历史悠久,1978年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据民政部门统计,到2005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各类民间组织达到28.9万个,基金会达到1016个。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不仅速度快,数量多,而且与国外的非政府组织相比,由于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在具体思路选择、运作方式、组织结构和服务功能上都带有我国自身的特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模式。从民间组织的产生看,除了有自然自发产生的民间组织外还有大量的由政府推动或者由政府推动和民间自发发展相结合的产生的民间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民间组织一开始就是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的,接受政府的“双重管理”,他们在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益协调与整合功能

民间组织基于其成员的共同利益的需要而成立,其基本的职能就是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维护内部成员的整体利益,通过合法的途径表达成员的利益诉求;建立一定的社会沟通渠道,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活动,在满足内部成员整体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增进。

(二)自治与自律功能

民间组织最主要的特征要素就是“民间”性和“自愿”性,作为利益团体它是由社会成员为了追求共同的志愿自发自愿而形成,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准则、标准等来约束、控制、规范内部成员自身的行为,协调组织内外部关系,按照组织自身的发展要求和运作程序进行自我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和愿景。

(三)政治参与与公益服务功能

民间组织并不是与社会政治生活无关,也不能超越国家政治。民间组织自身所代表的特定群体或阶层的利益诉求必然要通过恰当的途径、方式反映到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社会中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民间组织通过向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弥补“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维护公共秩序,促进公共利益。

二、民间组织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民间组织将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在社会治理的过程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推动公民社会的建构,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的观察指出,“正是在自治的过程中,美国公民在力所能及的有限范围内,试着去管理社会,使自己习惯于自由赖以实现的组织形式,而没有这种组织形式,自由只有依靠革命来实现。他们体会到这种组织形式的好处,产生了遵守秩序的志趣,理解了权力和谐的优点,并对他们的义务的性质和权利范围终于形成明确的和切合实际的概念”。他认为自治的生活习惯和民情是公民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必备的基础。公民社会是公民们在国家市场经济、政治生活领域外,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美国学者柯亨认为,公民社会是公民学的大学校。在公民社会中,民主不再是一种崇高的理念,也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是一种现实的社会生活方式,民主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只有当民主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的时候,民主才能真正实现。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之一,是民主的必要前提。

在具体的社会治理中,由于民间组织代表着一定的利益群体,随着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依附性的减弱,自治性增强,表达自身政治利益诉求会日益强烈,必然要合法地通过对话、协商和沟通机制向政府表达各方面包括政治的诉求,争取政府的支持与认同,或者是通过其他不合法的方式向政府施压,影响政府的决策。由于我国民间组织对政府有一定的依附性,因此与西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对立与对抗关系不同,更多地表现为向政府建言献策,执行政府的指令,为政府承担相关的公共服务和公益服务的职能。政府则可以通过各种民间非政府组织协调和平衡社会群体的利益,沟通政府与各类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了解民间信息,传递落实政府的各种信息和主张,实现政府与民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托里・戴蒙德说:“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不但提高了民主政治的责任能力,而且提高了民主政治的代表性和生命力。”通过民间组织与政府间的良性互动、适度制衡,协调国家所维护的普遍利益与民间组织所要求的特殊利益,吸引公民和社会组织广泛、有序参与民主政治生活,夯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社会基础,推动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动市场秩序重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运行不仅要有比较成熟的多元的市场主体,而且要形成包括公平诚信、自律自治、遵章守法、竞争有序的良好的市场秩序。民间组织的发展对良好市场秩序的重构具有积极的催化作用。民间组织遵循的是法治、契约、自治、民主、平等的原则,通过建立内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独立自主、规范有序的运作机制,实现组织自律和自治及相互制衡功能。特别是经济领域的自律性行业组织、法律和财务等服务机构、信息及咨询服务机构、市场交易中介组织和市场监督鉴证机构。他们通过向社会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甚至是真正的志愿服务,可以更加灵活适应市场和居民需要,较之于政府更有效率,因而能够降低社会运转成本,加快交易进程,节约社会劳动,降低交易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弥补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不足,自觉充当了各种公益事业和各种社会服务的承担者。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也是道德的经济。民间组织倡导的核心价值是社会和谐,贯穿人道主义和志愿精神,追求公共利益,塑造平等、诚信、合作、团结的社会关系,并以实际行动表达社会公益精神、公德意识、责任心和爱心,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道德力量,正在唤醒人们内心的真、善、美,引导人们自觉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市场秩序,更加关注和理性处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秩序的重新建构,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化发展。

(三)推动改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安定有序、全面和谐,是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而实现的。现代社会的治理,是社会参与式的民主治理,是政府与民间组织、企业组织和公民的共同治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日趋复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显现。社会治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难题,实现社会和谐、共建共享的任务繁重。民间组织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社会治理过程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譬如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员就业,通过各种渠道对下岗职工、农民工及富余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举办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就业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减轻就业压力;从事公共问题研究,充当政府的智囊,为政府决策提供决策咨询和服务,影响政府决策,从源头上维护公共利益,增进社会协调;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实现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有效化解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或失序引发的一些社会矛盾,维护和促进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开展各种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公益职责,增强公民、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有序运行,推动了社会事业的巨大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组织在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承接了政府下放的大量工作,对于保证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发挥了积极的替代的作用,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独特的“稳定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性力量。

三、加强引导和规范,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甚至政治活动,真正发挥他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建立并完善民间组织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民间组织及其行为

充分认识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从完善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修订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民间组织法律体系,依法规范民间组织的成立、登记、性质、职能、宗旨、地位、权利、义务、组织形式、活动的范围、经费来源等,明确民间组织与其它党政组织、企业的界限与关系,规范民间组织的组织管理、税收政策、资金募集和监督体系,放宽民间自发形成的社会组织在制度上及登记注册门槛上的限制,使民间组织切实拥有“合法”身份,取得社会认可和支持,依法可以获得和利用相关资源支持,履行责任与义务,接受相应的监督。依法坚决取缔从事非法活动的民间组织,营造良好的民间组织发展的法律环境。

(二)建立民间组织与其他组织间的沟通和互信机制,引导和监督民间组织的发展

我国民间组织与政府、企业等其他组织之间组织文化各异、利益交叉、活动范围交汇,客观上要求建立沟通和互信机制。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民间组织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但由于目前我国民间组织尚不成熟,比较弱小,政府占据着主导地位,有责任在转变自身职能的过程中帮助民间组织成长壮大,特别是帮助民间组织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具体问题,加强对民间组织的宏观上的管理与监督,弱化对其运行过程的管理;维护民间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性,建立政府与合法健康的民间组织间的良好协作关系,建立民间组织在社会治理、扩大群众民主参与、反映群众诉求等方面的机制和沟通渠道,发挥民间组织的桥梁作用,鼓励、支持、引导民间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加强民间组织建立自律机制建设,提高民间组织的自治能力

发挥民间组织的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必须提高民间组织的自治能力。自律是由民间组织的自治性决定的,自律是健全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机制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在民间组织内部必须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建立现代组织治理结构、民主参与机制;健全民间组织从业人员行业准入机制,实行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建立自我评价机制,以制度确保自律;在民间组织外部,建立起包括媒体、公众、政府在内的监督体系,形成民间组织之间的有序竞争与监督机制,增加透明度,使民间组织在阳光下运行,提高民间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从外部监督促进其自律。另一方面,建立民间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拓宽人才来源渠道,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建构专业化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能力培训,规范从业人员的行为,提高工作能力与技巧,增强组织自治能力。

参考文献:

1、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论美国的民主[M].商务印书馆,1997.

篇5

和谐是一首美丽的歌,等着我们去唱响;和谐是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它洗去了人们心灵的丑恶;和谐是一朵洁白无暇的白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和谐是阳光下灿烂的花朵,虽然它散发着令人陶醉的清香,但是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和谐——一种美好的东西。往往美好的东西会被人们忽略、抛弃,但是我们需要和谐!需要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在一步步,一点点地向我们越靠越近,也许只是一步之遥,但是有人破坏了它!是一群“恶狼”吞噬了“和谐”,使得它离我们远去,“回来吧!不要走!”这是我们来自心灵的呼唤,但是谁又能阻挡住它那急促的脚步,“你们太可怕了,你们需要反省!”

是这群“恶狼”剥夺了我们的美好。“恶狼”醒醒吧!不要再沉迷不悟了,这些损人利己的勾当,虽然使自己渔翁得利,但是别人呢?他们说不上是吃饱喝足,更说不上是锦衣玉食,一日三餐都是问题,他们衣衫褴褛,居住的房屋破损不堪,冬天的时候还要忍受着刺骨的寒风,是“恶狼”夺走了他们的美好生活,这一切都是多么痛苦啊!谁能忍受得了呢?

还有的“恶狼”,不孝顺父母,不遵守承诺,总是出尔反尔、不懂秩序与法律……

篇6

Abstract: Democracy is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inner requirement and attributes. Without people using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and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ir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our reform and opening-up construction can not be properly achieved. Today we re-debate the problem of democratic to make people further clear,democracy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people,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of national unity and social stability.

关键词: 民主;政治;国家;社会

Key words: democracy;political;national;society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225-02

0引言

“民主”一词在历史上最早出现于古代希腊文demokratia(即英语的democracy),民主即民治。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以颇为直接了当的方式使用该词。[1]意思是多数人治理的政体,与专制或寡头政治相对照。自17-18世纪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通过“权利宣言”或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即规定了自由、平等和法制。[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改革开放的建设、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社会。

1民主是一种政治理念

1.1 民主是政治理论的信念民主的最初意思是“民治”或“多数人的统治”,是政治理论家建立的一个信念,带有一些乌托邦的色彩。当他们提出民主一词时,民主并不是现实。也可以认为,民主是针对现实社会中少数人的统治或官治(王治)的一种批判,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来的政治理想。政治理论家们总有恪守民主原旨的企图,但任何一个政治理论都会有与现实结合的倾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理论就要剔除过于理想主义的部分,而屈就于社会现实。这样一来,理论家们就把理想中的民主转化为社会发展的过程。[3]也就是说,民主是渐进的,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来达到民主社会。民主就成为多种层次的社会政治状态,而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用其对政治体系判断时,就出现差别性判断,一个体系比另一个体系更民主一些,相比较而言民主体系有多种,只是民主程度不同罢了。

1.2 民主是符合理想的政治形态民主的观念被世界范围内接受以后,各个国家都要将其制度化,但谁也无法脱离自己的文化、历史环境背景和不同的社会现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时不困扰着人类。很多理论家为人类设想着民主的理想国,也感动着现实中的人们。可现实中没有一个完全符合人类理想的过度,人们从幻想中走出来开始用各自所有的材料建造自己梦想中的殿堂。[4]民主理想似乎离谁都那样的近,而又不可及。

理想家们开始设计能够实现的民主理想体系,由于受到文化、理想等因素的影响,理论家们的民主体系都不尽相同。把简单的理想现实化,就成为复杂的体系,要使这个体系在理论上完善是十分困难的,它必须有一个过程,而完善的步骤和速度也是理论家伤脑筋的问题,这不是他们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政治实践家们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们建构着民主政体。当这个整体建立起来以后,他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证明其合理性和和必然性。社会发展的惯性使政治实践家们不急于改变已有的政治体系,更乐于以稳妥的方式进行局部的修补,除非外在压力使旧的政治体系行将崩溃,无法以旧的形态继续存在。

1.3 民主是政治价值尺度在世界上诸多的民主体系中,哪一种更民主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民主程度的问题。民主既然有程度差别,它就是一种价值尺度,而且这种价值尺度是可以模拟量化的。那么究竟应怎样衡量民主的量化差别呢?根据民主观念的原意,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民主的程度就可以理解为真正代表民众意志和利益广泛程度。只有代表大多数民众利益和意志的政权才可称为民主政权,反之只能称之为寡头政权。而民主政权所代表的意志和利益也会有差别,这就是民主性的高低差别。而哪种政治体系更为民主呢?这是一个很难评判的问题。我们只能把民主的内容分成很多项目,然后在不同的政治体系之间进行比析,再予以最终的判断。这种横向的比较固然重要,而纵向的比较也不可轻视。每一个政治体系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速度也不会是恒定的,况且还要受到民族传统和国家政治理念的影响。要全面客观的衡量一个政治体系的民主程度,应该有多维的分析,也就是说,民主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是一个评价体系,而不仅仅是一项指标。

2民主是一种政治形式

2.1 民主是一种社会制度民主的现实性就是其社会制度化的确认和落实。民主制度的态度是欢迎民众参与政治,使本来是少数政治家角逐的游戏成为社会成员共同从事的活动。民主制度为民众提供了广泛的政治机遇,参与性程度主要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主体资格及政治规则的限制,另一个是民众的参与热情。

政治最容易陷入成为社会管理者利益代表的泥潭,是国家性超越社会基础。民众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社会管理者最终确认的,而他们的地位影响到评判标准和对社会的总体认识。政治也最容易成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保护者,这个阶层往往表现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主流,是社会发展的前沿力量。政治对内的任务之一是尽力使这种威胁和破坏力不要成为摧毁性力量爆发出来,使社会沿着主流方向平稳地发展,淡化和弱化社会矛盾。矛盾的激化程度越高,则民主程度越低,这在许多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验证。[5]

2.2 民主是一种政治体制民主政治要求有一个能够贯彻其精神的政治体制。社会的各个利益集团都有参与国家政治的期望,他们以政党的面目加入到社会当中。这种形式被历史保留并强化。民主政治的最大利益获得者并非民众,而是政党。民众选择它们乃是基于它们能够代表自己的利益。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各阶层几乎都有各自的政党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对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判断也基于其在多大程度和范围代表民众的利益。[6]政党的地位往往与其在政治事务中与社会主流的利益和发展方向有关,不符合历史潮流的终将被淘汰。代表民众利益的广泛性也被认为是民主程度的一项标准。政治体制像一个容器,人们判断它的标准是看它盛了多少民主的东西。

2.3 民主是一种社会规则民主要求国家的政治事务是公开的,重大政治行为要被公众所知晓并接受。如果把政治事务遮盖起来,就是对民众的欺骗,就必然丧失信任.知情是民众的权利,知情权的落实是政治受到理解和接受的前提条件。政治如果在民众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求民众的接受,它就是对人类理性的藐视,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规则,就是让民众在知情的前提下参与政治。当然,民众的参与是政治活动而不是政治事务,民众也清醒的知道国家事务应该由谁来处理,公共事务由谁来管理,但民众并不愿意管理者成为他的对立面或成为脱离他们的特殊群体,更不愿意管理者成为他们利益的侵害者或剥夺者。

3民主是一种社会行为方式

3.1 民主是一种工作制度民主作为一种社会规则或行为方式,完全可以不局限于政治。各种社会组织、集体都可以制定一些符合民主的规章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就有着浓厚的民主政体的形态。权力机构与执行机构,甚至监督机构的分置,很类似于国家权力的分立形态。形式要符合内容,再加上社会行为方式的影响和趋同性,民主规则较容易在社会组织和集体中生根。民主规则作为工作制度在现代社会日益普遍。大会制度、工会组织等企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规章以及决策程序都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联性。

3.2 民主是一种工作方法或作风民主方法或民主作风是针对掌握权力者而言的,它往往表现为强势者对弱势者的态度,民主的方法表现为掌握权力者不以个人的标准为唯一标准,而采取征求、采纳意见和建议,注重征得广泛的理解和支持。或者将部分事务的决定权、行使权下放给部属,对具体事务不予干涉。他们给从事具体工作者以较大的空间,利于这些人发挥才干。这只是说掌握权力者并不事必亲躬,而不是不闻不问。民主的工作方法可以制度化,也可以由当事者自行调节,这里主要指后一种情况。民主的工作作风是掌握权力者个人风格的展现,其表现为对他人的信任、宽容和谅解。信任是民主作风的基础,只有信任才可以发挥出民主作风的魅力。信任伴随着宽容与谅解,才会容忍不符合自己标准的现象,给人以改过和弥补失误的机会,也会接受与自己不同的工作方式。民主的作风还表现为勇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可以说已具备了一定的民主精神,成为个人素养的重要内涵。

3.3 民主是一种工作态度民主的工作态度还在于理解,理解别人、理解困难,甚至理解错误。理解别人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人人都是复杂的个体,人人都有很多不同的素质,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不同的主观倾向。一个人要代表另一个人的全部是不可能的,这种企图本身就违背了民主态度的初旨。理解困难与感受困难是截然不同的,没有感受经验的理解是苍白的,它要靠认识来支持。困难对不同的人来说强度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民主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也是十分珍贵的。

4要客观的对待民主

民主概念从原本的政治涵义演化出很多新的意旨,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民主在不同的层次上使用,其涵义是有差别的,不可混同;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使用也有很大差别。工作、生活中的民主与政治上的民主是截然不同的,决不能把个人的方法态度与政治制度相提并论。我们应正确认识民主,把它置于具体的环境条件下使用。既不能把制度和方法混为一谈,流于庸俗,也不能把方法态度问题无限上纲。摆正民主的位置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不能因为一些社会问题而让民众对国家制度产生怀疑和误解。正确的民主观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民主的认识会更加科学、更加准确,民主事业也会更加发达。

参考文献:

[1][美]科恩著,聂崇信,朱秀贤译.论民主.商务印书馆,1988,(5):第6页.

[2]沈宗灵主编.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6):第190-193页.

[3]王勇飞编.法学基础理论参考资料(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第405页.

[4][英]柏特兰,罗素著,张师竹译.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12):第12页.

篇7

根据办公室先进性学习教育的统一安排,今天由我作导读,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我是最后一个,压力很大。主要是自己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的积累,和大家比起来都十分有限,特别是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听了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发言,这种感觉就越发强烈。在这种情况下讲,感觉不管是讲什么,都有一种什么“班门弄斧”的感觉,没底气。今天的情况可以说更严重,吕局长的到来使我的压力变得更大了。因此希望大家今天一定要抱着宽容的心态来听,抱着指导的心态来听,多忍耐,多包涵,多批评,多提意见。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刚开始我选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时想法很简单,觉得这是个大帽子,什么内容都可以往进装、往上靠,但真正准备的时候才发现,无从下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个严谨、科学、周密、规范的体系,书都出了很多,实在是不敢染指。因此,就重新选了一个题目,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选这个题目主要考虑它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才刚刚正式提出来的,是个比较新的概念,大家可能还没来得及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共同探讨一下,提高我们学习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就是比较新,说的如果不对的地方,也难发现,大家也更能体谅。

今天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一是谈一下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为什么我们党在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是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其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怎样理解这个概念呢,我查了一些资料,给大家列举一下。

有一种是这样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协调运作、共同发展的社会。它应该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管理体制不断健全的社会,也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另外还有一种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和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的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还有一种比较具体:

就我们当前来讲,和谐社会就是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会。

还有一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发展、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著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朱力认为,和谐社会至少达到四个基本条件:

第一,社会的管理控制体系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具有强大的、有活力的管理中心,也就是说政府是有权威的,其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认同基础上的。政府主要的方针、政策、制度得到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拥护,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组织的运行是有效率的,对社会的整体有着较强的整合能力。

第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有凝聚力。这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能够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这个社会所制定的各种规范也能被广大社会成员所遵循,这个社会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例如“三个代表”这简明、扼要的理念,作为意识形态的内核是有亲和力的,能够作为新时期凝聚全体党员,吸引全体国民的新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思想基础。

第三,不同利益群体的需要能得到满足。这个社会在经济上能够保障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政治上能够满足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保证社会成员的安全生活。社会主要群体均能够通过正当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无须通过越轨才能满足。

第四,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途径。这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的不同等级的阶层,地位不同的社会成员,具有流动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大家的机会均等,有机会从低的阶层,比较低的地位上升到高的阶层。

另外,要达到这四个条件,成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六个机制。

1、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和谐社会”应是社会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为什么呢?每个社会,都存在人们社会社会地位的差异,形成不同的阶层。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是就造成沟通和协调的障碍,如果社会阶层界限被凝固化了,不能相互流动,就会使不同阶层的集团意识增强,那么一直处于社会底层的阶层就会产生和累积起不满情绪,引起社会隔阂、摩擦甚至社会冲突。建立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就是让不同阶层之间更容易流动,比如低收入阶层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进入中收入阶层,甚至高收入阶层。这样就可以打破社会阶层之间的壁垒,使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员处于不断的更新变换之中,缓和社会地位差别造成的冲突。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程度越高,社会集团性的冲突就越不容易产生。目前我国仍然存在不少不利于社会阶层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的因素,比如农民进入城市的就业限制政策、代表城乡差异的户籍制度、进入公务员的身份资 格限制政策等等。这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改革。

2、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谐社会”应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得到协调的社会。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与公正,维护公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大都是由于我们不能协调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利益引起的。所以,作为执政者,就要能很好地处理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不能以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来维护强势群体的利益,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一方聚集。这种利益流向的不平衡,会引发普通劳动者阶层和弱势群体的不满,会扭曲小康社会的目标。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是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而不仅仅是“惠及”少数人。这就是为什么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之所在。在利益调整的过程中,政府的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构建利益协调机制是处理当前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矛盾的关键问题所在,也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

3、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和谐社会应是能够保护全体社会成员权益的社会。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保护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主要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弱势群体缺少资源优势,在经济、政治、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较低,缺少话语权,缺少与强势群体竞争的能力,因而,如果放任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利益方面自然竞争,弱势群体将受到巨大的伤害。这就需要政府管理者们利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为困难群众编织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网;让弱势群体也能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可以减轻、化解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化解大量的微观层面的利益摩擦,减少涉及利益冲突的矛盾。

4、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和谐社会应是一个社会控制机制完善的社会。真正的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尊重人的权利基础上的有法治秩序的社会。法治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对政府官员的权力进行约束。现在有那么多的社会不和谐,也与权力没有得到有力约束有关。有些人利用公共权力侵犯公民的权利与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还表现在对为了小团体利益、个人利益的产生的越轨行为、违法行为能够有效地、及时地制约和打击,对诸多的力量能够有效地控制。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都在法治的基础上进行调节与解决。没有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社会是没有的。关键是当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出来之后,执政者(各级领导)能不能运用制度、规范、机构的力量进行调解,将其纯化、缓和,不使其激化。“和谐社会”要求用法治、制度等手段解决社会不和谐的问题。

5、敏感的社会预警机制。“和谐社会”应是能够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的社会。有一个敏感的预警机制,就可以对社会中的矛盾、摩擦、冲突、风险及时反映,让决策层能够真正地掌握社会中不稳定的相关信息,及时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征兆,在矛盾到达爆发前提出预警,给相关部门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社会预警机制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指利益方面的冲突的预警,也应有公共卫生、社会治安、社会问题、政治危机方面的内容。

6、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和谐社会”应是能有效化解内部矛盾的社会。我们知道,当自发的、零散的、轻微的利益的矛盾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会可能转化成自觉的、有组织的、严重的群体性对抗,会使矛盾摩擦上升为矛盾冲突,烈度与强度不断地增强,引发更大范围内,更加激烈的冲突。因此,必须健全矛盾疏导的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面临的问题。

通过我们以上的和谐社会的概念、标准和条件的了解,我认为社会注意和谐社会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是有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前提,其次是稳定,社会管理有序,各方面矛盾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稳定;第三是公平,所有人的利益和权力都能得到保证,生活幸福美满,关系融洽、和睦;第四是环保,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是我讲的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为什么在当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出台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将和谐社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位一体”的目标。中央在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20__年经济工作的六大重点之一。中央为什么在当前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并且将其摆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通过学习,我认为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的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已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个我就不多讲了。第二是现阶段我们的国情,要求我们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公平,注重全面发展,这使构建和谐社会成为必然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20__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6694亿元,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基尼系数也超过0.4的国际警戒标准。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是社会问题多发期,是社会结构最不稳定的时期。

这里有一组资料,可以说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多发的时期。

一个关于的。通常是普通老百姓因为利益受到伤害,但通过正常渠道无法解决问题的一种表现。据统计,1978年至1982年五年间,全国法院处理民事申诉来信39800件,接待民事申诉来访43900人次,两者相加共83700件(人)次,到1998年至20__年五年间,全国法院共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4224万件(人)次,上升了近500倍。这一数据是惊人的。如此大规模,表明在社会基层积压着大量社会矛盾。也是我们的社会基础层面不够稳定、不够和谐的信号。

这些现象表明,在我国初步确立市场经济的时期,市场机制还没有成熟的阶段,在市场影响下,多元的利益主体开始产生,追求利益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一些个体或小团体开始了不顾规范的约束、不择手段的进行原始积累。市场产生的各种弊病开始产生,社会失范开始产生。在这样一个时期,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在增长。

除了社会基层的矛盾集中外,一些带有宏观性的问题也较突出。当前,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最大风 险源主要有三个:

一是政治风险源——腐败,导致政治上人民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认同度降低,易产生政治和精神的危机。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如果没有的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必然带来政权的丧失,引起社会的动荡。这一点前苏联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们面临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据统计, 20__年12月至20__年11月一年时间里,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72649件,结案172571件,其中县处级干部6043人,厅(局)级干部441人,省(部)级干部21人。并移送司法机关的8691人,其中县处级412人,省部级干部6人。这一方面说明了我们惩治腐败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在这方面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二是经济风险源——失业,导致普通劳动者、弱势群体层面的社会成员利益受损,易产生经济、社会、政治的危机。

这方面我没有找到有关资料,但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国现在面临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处于失业状态的问题,下岗职工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

三是社会风险源——贫富两极分化,导致一些社会成员产生相对剥夺感,易产生心理和社会的危机。

我看过一个资料,就讲中国的收入不均有多严重。

资料现实,我国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由1978的0.18上升到20__年已经达到了0.467。这已经超出了西方国家通常的基尼系数。

另据专家推算,90年代初,全国60%的有价证券和40%的银行储蓄掌握在10%的人手中;90年代中期,20%的人拥有全国80%的存款;90年代末,3%的富裕人口占据居民储蓄存款的47%。

另外,是两组数字的比较:

据20__年度《福布斯》排名显示:在20__年,中国最富有的前50名富豪中,排在第一的荣氏家族资产为19亿美元,最末的也有4200万美元,这50人的财富之和为100 亿美元,平均每人2 亿美元。《人民日报》在1995年测算全国资产超过百万的人超过100万,《中国工商时报》则测算应该在300万以上。

另一幅鲜明的图景是:根据国家体改办的统计,20__年度,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河北、四川、黑龙江、吉林、辽宁九省农民的年纯收入为1924元,陕西、宁夏、青海、云南、甘肃、贵州六省区的年纯收入为1464元。也就是说,50个中国富豪的资产,相当于5000万中国农民的年纯收入;而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则相当于9 亿中国农民两年的纯收入!长期从事中国农民问题研究的博士曾忧心忡忡的说过这样一段警示语言:“在中国,农民做得成奴隶的时候便是顺民,如果连奴隶都做不成了便是暴民……”

因此,改革开放的20多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一度,我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

因此,当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基于对执政规律和国情的深刻把握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只有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度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三、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关系,我简单说一下:

从当前来看,就是要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政府的保障服务职能,健全社会稳定安全体系,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倡导谅解与宽容的社会风尚,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公平。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20__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出了七大举措:

一是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这项措施可以直接减轻基层群众,的负担,也可以是基层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各项社会事业;

二是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三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这两条我理解就是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

四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减少贫穷;

五是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

六是变“人口大国”为“人力大国”,这主要指提高人口素质;

七是建立全面节约型社会。

篇8

关键词:重庆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148-02

一、重庆市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和谐因素

1.社会关系不和谐。第一,劳资关系不和谐。在私营企业中,当前劳资纠纷与冲突突出源于利益分配失衡。在国有企业,企业管理者与工人间的经济收入、地位差距也在逐步扩大。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国有资本者的有效制衡机制,因而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侵占国家财产、损害工人利益、非法得利。第二,干群关系不和谐。拿乡镇机构为例,由于乡镇机构膨胀和干部队伍不断扩大,乡村财政拮据,农民的各种负担也因此加重;同时,农民增收困难,干部作风粗暴,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干群关系一度相当紧张。第三,社会中间阶层与其他阶层关系不和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中间阶层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有其自身的利益需求和诉求,因而这些阶层的有些成员或与政府分离自行其道,或与社会底层达成沟通和共识,抵制社会上层的不当作为[1]。

2.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上具体表现为:第一,全体劳动者、部分劳动者、个体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不同的企业、群体以及个体作为不同劳动者的代表,它们各自要求增加自身的利益,于是集体、群体、个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所难免。第二,领导管理层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掌握着国家或集体的利益取向。这样,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就表现为上层领导者、管理者同下层领导者、管理者之间利益矛盾;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管理者同劳动个体、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第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两种不同经济成分,这就使得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代表的劳动群众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2]。

3.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重庆市的救助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城乡不均。城市保障水平总体比农村保障水平要高得多,城市保障面比农村要广,城市低保基本覆盖了城市所有的困难家庭,而相对贫困的农村目前只有五保户和特困户才能享受。二是救助内容单一。目前,救助水平只能勉强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对于其就医、住房、入学有心无力。三是城乡致困原因有别。由于城镇初步建立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因此,城镇困难成因主要是由于下岗失业,而农村致困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交通地理条件、受教育程度、自然灾害、突发变故等。四是救助主体单一。重庆市目前实施困难群众救助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民间慈善组织、社会救助力量相当薄弱,社会互帮互助的气候还未形成。

4.社会不公平现象。首先,重庆市城乡居民的机遇和相关政策不公平。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造成农民收入偏低。又如,户籍制度严重限制了农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在付出同等劳动的前提下,农民工的薪金和福利一般低于城市工人。城市可凭借户籍壁垒构建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社会福利。其次,职位资源分配不公平。主要表现为由于一些人身兼数职,导致其他人失去了更多的就业机会[3]。

二、重庆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

1.整合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发挥政府调控,协调阶层关系。用执政党、政府这只强而有力的“手”去“引导”阶层利益关系的调整。重庆市在这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的首要目的,应该是从多方面去协调阶层利益关系,保证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并且保持阶层结构稳定而有活力、持续而不紊乱。其次,深化体制改革,培育“橄榄形”阶层结构。目前,重庆“洋葱头”阶层结构隐含着诸多不协调的因素,原因在于计划体制时期形成的一些社会体制还没有得到应有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制机制不相适应,从而引发社会不公平。有些体制保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损害的是多数人的利益,导致少数人掌控多数社会资源,大多数人只享有小部分利益。再次,强化权力调控,打破“三强三弱”。“资强劳弱”、“官强民弱”、“上强下弱”的阶层关系格局,“三强三弱”已经成为重庆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障碍。当前重庆市的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已经明显地集中到与人民群众基本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层面和环节上,因此,强化权力调控和观念整合,统筹协调阶层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成为构建和谐重庆的重点。最后,完善社会保障。要从重庆市的基本市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建立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加大社会事业的人力财力的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特别要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首先,构筑适合不同利益群体的经济政治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应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体制,并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节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分配和调节各方面的利益。其次,完善法制体制,营造公平环境。在中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机制的发育还不够完善,这就从客观上给许多投机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利益分配不合理[2]。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制建设,营造一个平等而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深入调查,掌握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特点及规律,制定正确的群际矛盾调节对策。另外,运用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以及各项行政纪律手段,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逐步调整和解决各种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3.关心困难群众,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首先,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一方面,必须要检查城镇“低保”资金的拨付情况,确保做到应保尽保;要通过社会募集、减免费用等多种方式帮助“低保”对象解决子女就学、住房等问题;要着力解决好老、老复员军人、伤残军人、烈军属等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切实安排好农民工的相关工作。全面关注进城务工农民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技能培训等问题。其次,切实搞好市场供应和平抑物价工作。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要加强市场商品供应和物价监管,确保市场繁荣和货源充足,努力使生活必需品市场价格在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再次,加强领导部门作风建设,简化工作程序。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减少会议、减少文件、减少应酬,减少不必要的总结评比、检查验收,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到困难群众中去。最后,强化监督,实行阳光操作。将政策法规、办事程序、时限要求等内容公布上墙,接受群众监督。

4.推进社会公平,重点是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首先,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其一,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其二,适当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其三,增加离退休金的水平。农村低保试点可以与现行的救济、救助和救灾制度结合起来,城镇低保和离退休金标准的提高可以与相应的消费水平结合起来。在地方财政大幅增收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其次,逐步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以重庆市目前的劳动者构成来看,最有希望成为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无疑是国家公职人员。在短期内,规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保证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主体地位是稳步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公职人员收入分配合理化,保证劳动收入的合理增长。公务员收入制度的完善,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公务员基本工资,由地方财政负担;根据地区差距确定补贴水平,由中央财政调剂。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完善,应注重分类管理,区别具体职能和增收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改革和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以外的劳动收入增长的保障,关键是完善再分配制度,适当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强化劳动执法和监察[4]。再次,在教育和医疗改革中更加注重公平。只有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才能使未来的收入分配更趋合理。各级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为在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奠定基础。应加快完善助学贷款制度,使更多的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从高等院校毕业。此外,医疗也关系到未来的收入公平,应加大城镇医疗投资,并在农村建立更广泛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降低未来医疗支付,提高中国医疗卫生费用分配的公平程度。最后,加大投资,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宏观监测机制。应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科教发展、人才开发、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力度。收入分配宏观监测机制的重点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生活困难群体的收支状况调查,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及时调整救助水平;二是农民工工资支付状况的调查,以通过劳动监察和执法,切实确保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劳动收入;三是行政性垄断行业利润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监控,以促进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薪酬增长的正常化[4]。

参考文献:

[1]陆学艺.协调阶层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EB/OL].省略/news.

[2]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N].人民日报,1999-06-22(9).

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 道德建设 道德能力

[作者简介]王素斋(1973―),天津农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马铭启(1973―),天津农学院食品系助理研究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为之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之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有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②。和谐社会的构建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道德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和协调社会利益的公共准则,能够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精神支撑的作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因此,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发挥道德的感化和示范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

“和谐”体现的是一种公正有序、协调完善的关系与秩序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就是社会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具有良好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的社会。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就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依赖于社会各方面基础的支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以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作为社会意识范畴内的道德建设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们在享受社会赋予权利的同时,也被要求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权利的过度享用毫无疑问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危害,而人们对责任和义务的逃避更是造成社会的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通过道德建设,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促使人们正确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理智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从而发挥道德的认识、教育与协调功能,为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现在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相应地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道德主体性意识的泛化。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给公民的道德主体意识的强化和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劳动热情,提高了社会成员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但同时,由于道德意识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相对滞后,市场经济“利益至上”原则扩张使得道德主体意识被泛化了,人们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甚至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过度被推崇的利己主义和唯利是图的心理滋生了一系列的丑恶现象,如将亲情、爱情、友情以利害关系来衡量;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屡禁不止,等等。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2、道德评价标准混乱。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道德观念同时并存,造成一些人道德取向的混乱,使我国现阶段呈现出多种道德价值观并存、冲突的状态,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面临着道德判断和选择。但是,当前的道德评价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道德评价对社会的调节作用也被弱化了。

3、道德失范现象严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道德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交融碰撞,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带来了观念上的革新,但是多元的道德观念与市场经济一些负面现象相结合,产生了道德失范现象。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领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范现象,如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对社会的某些丑恶现象置若罔闻,官员利用权力进行权钱交易,医生收受病人红包,家庭生活方式上的变态扭曲等。

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的突出问题。因此,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更显出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1、加大宣传力度,传播道德新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建设有赖于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支持,只有当社会成员认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并达成共识,道德建设的各项目标才能顺利的实现。要充分运用现代大众传媒,对广大社会成员进行先进道德典型的宣传,渗透道德新观念。这不仅是一个道德教化的过程,更是优良道德观念和行为获得普遍认同,形成良好舆论环境的过程。

2、确立新的道德评价标准,强化道德的导向作用。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是造成道德失范以及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一个相对客观、科学、统一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促进和谐社会道德建设非常必要。道德评价对人们的行为选择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性,社会能够通过道德评价来扬善抑恶,从而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3、创新教育方法,培养道德能力。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让社会成员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培养其道德能力。道德教育方法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保证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关键。为适应和谐社会道德建设要求,必须进行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将道德教育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大话、空话。在教育过程中,要强化受教育者的主体观念,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避免单向的灌输和说教。同时,要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如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增强道德教育的形象性和吸引力,并促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实现良好的互动,进而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通过教育方法的创新,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在面对道德是非时,学会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取舍;在面对道德冲突时,学会化解;在碰到挫折和压力时,学会心理调适;在与他人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建设作为一项社会性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依赖于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有力支持、协调配合,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基础和道德支撑,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

注释:

篇10

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维护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实现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司法行政三大职能之一的法律服务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承担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司法行政机关必须把服务于发展作为首要的工作任务,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全力做好“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这篇大文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一要加强监督管理,净化法律服务市场。进一步加大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保证法律服务行业的规范、健康、有序发展。畅通监督渠道,强化社会监督、行政和行业管理监督以及法律服务机构的自我监督,规范法律服务行为。建立完善投诉、调查、听证、处罚机制,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坚决取缔非法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和机构。大力开展诚信建设,完善诚信服务考核档案,强化诚信考核,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社会公信度。

二要拓展领域,延伸法律服务的触角。律师工作要积极介入国有企业改革,围绕国企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将法律服务贯穿于企业破产、重组、联合、兼并等各个环节,确保企业改制工作的依法有序进行。不断扩大企业法律顾问的覆盖面,为企业依法经营、依法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积极组织律师为各级政府依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提供法律服务,确保政府做出的各种决策合法、科学。继续把服务“三农”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帮助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坑农、害农问题,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公证工作要介入各类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公证服务职能,积极开展服务活动,围绕招商引资、对外贸易、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交易市场等领域,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为各类市场经济主体服务,防范市场风险,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面向社区,以提供法律咨询、担任法律顾问、法律文书、办理诉讼非诉讼法律事务以及协办公证等服务手段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三要大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不断加大《法律援助条例》和《意见》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领导与支持。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要积极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对于不属于法律援助范围的事项,对当事人要积极进行诉讼指导,做好疏导协调工作,杜绝矛盾激化。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强化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严格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程序,加强法律援助专项资金管理。

四要积极参与涉法案件工作和处置工作。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通过在部门设立接待窗口、坐班接访等形式,积极为上访群众解答法律问题,提供法律咨询意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协助有关部门对无理上访人员做好息诉工作,为党委、政府分忧,为人民群众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