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微电影范文

时间:2023-03-21 13:0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父亲微电影,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父亲微电影

篇1

然而还好,年轻时的帅气、儿时的天真都被一一记录在了胶片上。

2012年父亲节前,一个女孩想送给父亲一份特殊的礼物。她把自己和父亲的合影找出来,然后扫描、制作,每张照片上除了注明拍摄时间地点外,她还写下当年的小故事,演绎成自己与父亲的一场时光电影

她的初衷只是想给父母看看,所以尽管图片在网上放了两个多月, “大萌子”的微博依旧很沉寂。然而两个月后的一天,亲情的正能量偶然戳中了“微博女王”姚晨的泪点,姚晨转发这条微博后并写下:“一点点,我们长大;一年年,父母变老”,这条微博立刻被转发十多万次,瞬间“大萌子”和“萌爸”火了。

“大萌子”出生于1981年,在北京一家公司从事编辑工作。时光仿佛一位魔法师令人转瞬回到了从前。1岁时的“大萌子”,黑白照片上,年轻英俊的爸爸牵着可爱的小宝宝,“爸爸当时管我叫小米豆,因为我眼睛太小”。第4张照片开始变成彩色,“大萌子”已经很调皮,奔跑时经常惊起外语学院操场上的一大群野鸟。8岁的“大萌子”穿着校服和爸爸拍照时,身高已经快到爸爸胸口了。12岁时戴了牙套,她“郁闷”地说道:“帅哥爸爸和牙套妹大萌子,当时除了老爸没有男生喜欢我。”这些照片全是“大萌子”的妈妈拍摄的。

30张照片记录了“大萌子”30年来和父母生活的点滴:16岁花季“发胖”、18岁高考、20岁吾家有女初长成,第一次涂口红、相亲,23岁大学毕业求职,27岁搬出家独立、29岁拍婚纱照……

每一张照片中都有萌爸的身影,岁月在萌爸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从年轻英俊的帅爸逐渐变成“老大爷”。“大萌子”写道:“我有一个好爸爸,从小到大,我的每一步都有爸爸陪伴,谢谢爸爸!放一下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老爸年轻时很帅很帅。”

至今该条微博转发量达百万次,无数网友被这种时光变迁下真挚的父女情感动得一塌糊涂。“大萌子”把照片爆红告诉了爸妈后,两位老人特意注册了微博看留言,爸爸高兴得一直念叨:“咱闺女真好。”在看到其中一条评论时也忍不住感叹:“用3分钟看完了30年,好像时光一下子就过来了。”

父女间的一部时光电影,是女儿成长的喜悦和父辈的付出与欣慰。在网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感动”。网友“宁安妮0”连续用“目不转睛、热泪盈眶、潸然泪下”三个词形容自己的感受。

篇2

也是在去年底,有一部投资不足百万,导演又名不见传的电影却大大红过了《金陵十三钗》,这就是微电影《父亲》。据统计,《父亲》在优酷网上线后的半个月内,点击率就超过了3000万人次。如果按照电影院均价80元的门票来计算,《父亲》的票房将高达25亿元。

票房收入无法比拟的点击量

与传统的电影主要依靠院线放映不同,微电影主要在各种新媒体平台(各种具有视频功能的手持移动设备,如3G手机,手机电视等,具有无线移动功能的笔记本电脑和其它移动视频接收设备)上播放的,并且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因而其受众群体极为广泛,传播速度极为迅速。传统电影即使是所谓的“大片”,在档期观众要想超过千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微电影来说,只要故事好,或者导演、演员有名气,或者制作有特点,几天之内点击量上千万是非常平常的事情。比如,去年年中,由姜文制作的微电影《看球记》上传到网上后,三天内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次;去年8月,一部片长16分钟、制作成本仅5万元微电影《红领巾》,上线5天点击量就超过了2000万次;今年春节,一部以关注“过年回家”为话题的微电影《马格回家》,播出十天点击量就超过了2000万次。而早在2010年,由筷子兄弟制作的微电影《老男孩》累计点击量达到了2500万次,受众群体超过了当年的年度电影票房冠军《唐山大地震》(1700万观影人次)。上文提到的《父亲》,在“父子篇”之外还有一个“父女篇”,上线6天播放量就超过了千万次,姚晨、王珞丹、宁财神、贾樟柯、陆川、张小北等诸多明星、导演、编剧纷纷在微博转发,力挺该片,甚至成为2011年底至2012年初微博上最热门的讨论话题。而新浪打造的《四夜奇谭》系列微电影短时间内点击率就突破了2.1亿次,其版权更是换得了一亿元的广告费用。由“影帝”黄渤执导的《特殊服务》,3月底上线以后,10天内击量就超过了1000万次。

微制作周期,微投资规模

微电影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专业制作商制作或者委托制作、有专业或业余导演和艺人或草根群众参与、以产生话题为目的、适合广告植入、具有某种连续性和后开发潜力)的“微(超短)时”(30秒-30分钟)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贸易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叫做:浓缩的就是精华,用在微电影上最恰当不过。虽然是微投资不微利润、微片长不微深度、微本钱不微技术。

目前微电影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广告式微电影。这类微电影与病毒广告、广告特辑最为相像。如2010年末,号称史上首部微电影的《一触即发》在线上线下宣传搞得大张旗鼓。这是一部由凯迪拉克投资,吴彦祖主演,投资过亿,布满好莱坞风格的短片。后来又邀请莫文蔚出演第二集《忠于自由》,同样是大手笔请来戛纳广告节金狮奖得主的AntonyHoffman担任影片的导演及摄影。《七喜广告——“史上最温馨的情侣”》《七喜广告——“圣诞节许愿”》《七喜广告——“最劲的蝴蝶效应”》三支,情节极其夸张紧凑恶搞,柔合当下网络最爱的时空穿梭、日和动画、小月月、外星人等元素,作品在当天转发量已经过数十万。类似的广告式微电影还有《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宅居动物》《总统的反击》《咆哮私奔谍战剧》《史上最爽的7件事》《跑过死神的生命快递员》等。二是电影式微电影(非商业、少量商量元素)。这类微电影或由视频网站、个人或团队或商业品牌筹拍,故事和情节较为完整,拍摄手法成熟新颖,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如优酷2010年下半年筹拍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由11位新锐导演围绕“80后的青春”这一主题,展示了80后青春与梦想,困顿和矛盾,真诚地沟通与表达,直面人生,给人以激奋与理性,线上线下影响很大。还比如,《父亲》主要讲述亲情和成长回忆,用幽默、温情的方式表述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将一代人与父辈间的真挚情感,隔膜与回归,用幽默、伤感等视角展现出生活的原态和亲情的本质。父爱如山,筷子兄弟希望通过短短的两部网络电影,可以引起普通人对父辈情感的共鸣,唤起人们对亲情疏离的重视。

从明星,大牌导演到中学生都能玩微电影

篇3

我理解“折腾”,就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怕冷嘲热讽,不怕亏本经营,不怕前路曲折,努力奋斗。折腾个够吧,青春就这么一次!

皇品微电影诞生于民营企业的都市丛林泉州,颇有气魄,誓言做“中国微电影界的华谊兄弟”,“我们会很伟大”的新文化传媒公司。

本以为是宣传的噱头,然而仅仅创办不到三年的皇品,已经赢得了几个第一:是国内首家倡导全产业一体化运营微电影的公司,在中国微电影界获奖数量第一,出品了首部3D动画微电影《泉州漫游记》

黄灿明是70后,少年始学画,毕业于华侨大学艺术系广告设计专业,从事广告业十余年,2011年创办皇品担任总裁,至今望去仍是文艺男。穿白衬衫,围格子围巾,眼神真诚。外形瘦弱如郭敬明,而实干魄力也不输给他。

最近黄灿明从泉州来北京出差,半个多月每天东奔西跑,见优酷制片人、剧角映画总裁、新鲜音乐总裁等牛人,参加First青年导演全球巡展活动,赴约访谈,与电商爱定客、盛大狼旗等等合作,共同开拓微电影的衍生产品,并且继续领奖:其摄制的《微笑一星期》获得2013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最佳公益微电影。

对话中,黄灿明一直彬彬有礼,从不咄咄逼人炫耀才华。他不多谈自己的故事,而说到皇品的发展计划,充满十足谦逊而又饱满的信念。

他把骄傲和野心,都埋在了低头向前的俯冲姿态里。

“我始终信奉一句话,如果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如果你中途放弃,又要重新选择,重新坚持。成功最好的捷径,就是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走。”

走向梦想,别无他路

2013年,皇品拿奖拿到手软,甚至有时同一天领两个奖。

尤其励志主题的《田埂上的梦》,荣获中国(浙江)青年微电影大赛绿色赛区金奖,“为了明天——关爱青少年彩虹行动”微电影大奖赛一等奖等等七八个奖项。

微电影是最近两年出现的新传播形式,当初黄灿明为何会选择这个点切入?

他在广告行业多年,小有所成,被誉为本地品牌第一策划,也对行业动态十分敏感。微电影刚诞生时,他就和其他人同时嗅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微电影是微时长,微制作,微传播,特别适合现代都市青年的快节奏。此外,微电影比传统广告有更大的空间,更强的故事性,从而更能承载品牌的精神和文化宣传,让观众乐于主动传播,减少传播成本。

2012的微电影一度辉煌遍布网络,但2013年不少制作公司破产撤资,业内流传一句话,“微电影是生于广告,也会死于广告!”

这样的死亡预言,在黄灿明看来是理性回归。

“实际上我们对此早有预知,并且乐于接受。很多公司进入之初,对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是模糊的,虽然短暂地推动了行业发展,但是盲目的热爱必然要回归。微电影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操作,一片繁荣,仅靠广告力量推动的单一盈利模式,难以持久。”

与他人的节节败退相反,皇品在2013年得到了飞速发展,无论是营销业绩,还是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增长空间,都跳出了传统的商业定制,大有斩获。

皇品坚持创新,不断寻找微电影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只要这个世界出现某种新的商业模式,皇品人就会尝试运用到微电影里来,进行资源优势整合。下一步,他们准备推出主题系列微电影,跟演唱会、大电影、真人秀等大型活动相结合。

“皇品能够成为获奖大户,你认为是为什么?”

“我们对每一部作品都倾注了百分之百的诚意。从策划、编剧、摄制到后期制作,一整套创作流程,每个步骤都很诚恳。真正能够驱使我们前进的不是商业模式或者资源优势,而是始终如一的信念、不断创新的决心。走向梦想,别无他路。”

我们只有比别人更想要成功的欲望

黄灿明说,皇品微电影的核心文化是“感恩,专注,责任”——“每一个皇品人,都是心怀感恩、专注理想、勇于承担责任的新青年”。其微电影题材关注励志、亲情、环保、空巢老人,以及城市宣传,充满正能量和公益色彩。在滥俗小制作充满网络时,皇品显得“有品”。

在采访中,黄灿明谈到了两部电影。

《希望树》,是他本人最为偏好的。这部15分钟纪实微电影,讲述了云南省某偏僻乡村的义务支教老师刘寅和76名学生的故事,让很多网友掉了眼泪。

有个情节。老人送自己的孙子来读书,学费就是半麻袋土豆。刘寅搂着学生进了教室,中午给孩子炖了土豆分掉。他自己端碗光米饭,蹲在教室外吃。有孩子笑嘻嘻冲到他面前,拨了一片土豆给他。于是孩子们轮流冲上来,他碗里很快堆起了土豆山。

这位年轻老师会弹吉他会唱歌,但娃娃们要听歌也要吃肉。他就把自己的歌录制成了CD,托朋友放在丽江的酒吧出售,一年能卖1000多块钱。去最近的市场买肉来回也要4小时,有一次刘老师坐着拖拉机回来,天都黑了,快到校时车轮又陷到坑里,孩子们居然闹哄哄从树后跳出,欢天喜地帮老师一起推车——他们一直在等着老师。

“这部片子很真实地反映了支教老师和孩子的生存状态,同时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让越来越多人加入到公益事业。我们能通过这部微电影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带去帮助,觉得非常欣慰。”

黄灿明谈到的另一部微电影,是《父亲和我》。

2013年11月,第一届金海峡国际微电影节在漳州举办,这次活动邀请了重量级评委,包括戛纳电影节导演本杰明·伊洛斯,国内著名导演李玉、尹力等等,声势浩大。皇品微电影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忙得昏天黑地。

就在电影节即将开幕之前,黄灿明的父亲过世了。

“如果父亲在世,我最希望他能看看《父亲和我》。2013年6月首映时,父亲已经重病在身。对于中国很多父子而言,情感沟通上都有障碍。这部电影通过偶发事件解开父子之间的隔阂。但生活不是电影,不是总有机缘解开心结对我而言也是如此父亲走前,我都没有跟父亲进行非常深入的沟通。很遗憾。”

不久后,他在微信圈里发了一则前南非总统曼德拉的名言:“没有人生来就是勇敢的,勇敢并不是不害怕,而是假装勇敢,并学会克服恐惧。”

失去亲人的恐惧,他不愿多说。而人生中的沟壑磨难,又岂止一样。

“如果皇品有过亏本经营的时候,如果有人劝你换条路走,如果太累又无可依靠的时候有过这些如果吗?”

“创立皇品时,就知道不会太容易。在资金、资源,客户以及人才方面,我们都没有优势,是艰辛地慢慢地创建一点点优势。所谓困难,非常多。在创业过程中,痛苦就是一种常态。有人劝你放弃,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对于做事的人而言,最大的问题源自你自己。如果你的决心如此轻易被动摇,那么你就一事无成。无论在哪个行业,都有它必须经历的困难。”

黄灿明很欣赏马云创建阿里巴巴时说的一句话:阿里巴巴唯一的优势,是我们有比别人更坚定的信念,有比别人更希望获得成功的欲望。

不怕经常折腾

《中国青年》:皇品宣称“我们知道,有一天,我们会很伟大。”。你们如何理解“伟大”?

黄灿明:我们认为,伟大与金钱、规模、荣耀都无关,而是一种境界。所有伟大的公司都和我们一样,都把未来无限放大以免让过去和现实遮住眼界,都把消费者的体验当成第一追求,都对行业有着深刻理解,都能够从各种质疑诽谤中绝地反击,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熬到伟大。

《中国青年》:为什么用“熬”这个字?

黄灿明:因为普通人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常人需要的理解安慰鼓励,你没有;常人用愤怒斥责发泄,但你必须看到阳光,并学会转化消化;常人需要一个肩膀靠一靠,而你却是别人依靠的肩膀。

《中国青年》:在和皇品共同成长的日子,你出小小的新闻会,走红地毯。有人说,对名利的欲望是男人最大的动力。是否也适用于你?

黄灿明:对于很多成功的人而言,名利都不是最终驱动力。淡泊明志。我的生活很简单,没有太多应酬,而是专注战略布局、创作策划以及整合资源的思考。要有所得,必须有一个最遥远的理想和一个最朴素的生活。

《中国青年》:你怎么看待折腾?

黄灿明:之前我创业失败过一次,家人都不太赞同我再折腾。但我对文化的产业化始终怀有梦想。人们都怕折腾,问题是,如果是我们所从事的事业,就必须经历折腾。很多事情都是在折腾中摸索出来的。这两三年,我战胜了一个个困难和挑战,内心越来越强大。创业就是一种折腾的过程,一个自我修行的过程。

篇4

目前,各大视频网站在微电影制作上均有大动作,大家摩拳擦掌各展神通,都想争食微电影这块蛋糕。据业内人士透露,微电影市场潜力或达百亿元。但是微电影市场的火爆,也引来了大家的争议。由于微电影具有成本小、门槛低、主要借助草根网民传播等特点,很多网站为追求点击量、吸引眼球不惜利用、惊悚等低俗题材拍摄,所以常常导致电影的专业性和艺术性的缺失。

除此以外,微电影的商业化过程中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为了达到商业化的目的,对广告主品牌和产品进行生硬植入,大量曝光,使微电影容易沦为长广告片,伤害受众对微电影的热情和好感。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出现上述情况,许多广告主品牌仅在电影片头或结尾匆匆出现匆匆消失,对于企业品牌宣传和产品功能介绍等无法起到有效的作用。

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是视频网站都在探索的领域,如何让剧情与广告主品牌以及产品特点进行有效的契合,在不影响受众观影体验的前提下,将要传达的信息融入进去,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体会到观影的乐趣,又无形中了解了广告主要传达的深层讯息?三星Galaxy SIII手机的微电影实践值得借鉴,他们与爱奇艺联合拍摄了《城市映像2012》的开篇作品《阿布》。

《阿布》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大都市事业有成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的父亲,与为继承母亲遗愿隐居在云南佤族部落,帮助族人从事热带雨林保护工作的儿子之间从误会重重到最终消除隔阂冰释前嫌的亲情故事。

很多观众不知道,这是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作品。电影制作方没有邀请大牌明星坐镇,而是找到一些有表演功底又特别符合人物设计需求的演员。比如片中饰演父亲的演员贾军钢,很多观众反映他在影片中真情实感特别打动人。那是因为他自己本身和饰演的角色有很多共同点,他有一个儿子,也是很多年不与其相认,感同身受才会情感饱满。

为了配合微电影的淳朴自然气息,电影拍摄团队为了到达纯粹自然的云南村寨,先坐飞机到昆明,再从昆明坐12个小时的大巴车,还要走上12个小时的山路,路特别难走,而且还总是下雨,不过每次也就下10分钟,雨后可能会出现彩虹,这时候就要赶紧拍摄,这样才记录到了非常美的自然景观。

之所以这样做,是与三星Galaxy SIII手机的设计灵感相匹配。这款手机秉承“卓然天成,为你而生”的人性化设计理念。爱奇艺全国策划总监邓亮表示,“我们的影片选择在一个很天然、很纯粹的云南村寨中能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其源自天然的设计感。而且受时间的限制,微电影植入广告的难度往往比传统影视剧更大。在短时间内靠创意取胜,而不能靠产品出现频率取胜,剧情的处理很重要。”

随着剧情的推进,影片中的父子关系不断冰释融化,但这种微妙的关系难以用语音表达,手机作为媒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随着父子俩将手机贴在一起,影像即时无线传输,儿子惊喜一笑,父子终于冰释前嫌,三星Galaxy SIII起到了推进剧情的作用。

篇5

第三届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由中国高校文化创意产业联盟与腾讯视频共同举办,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来自高校专家、行业协会领导、投资公司等,从行业背景、资本、版权、商业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对微电影进行了解读。电影节总共收到微电影影片1000余部,剧本300余部。其中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影片达30余部。明星参与的微电影达50余部,商业微电影近百部,同时涌现了大量的优质公益微电影。设立的主竞赛单元“光年”奖是面向微电影领域的最专业、最权威奖项。

本届微电影节上,承办方光年时代(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与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签约共同举办2014年北京国际微电影节,倡导发起微电影版权保护联盟,为大量优秀创作团队提供版权融资平台。同时,微电影交流交易平台光年网CEO王少东与 10余名新锐导演和团队等进行了签约仪式,目的是通过这一平台,打造一个优秀微电影创作群,形成微电影制作强势品牌。

微电影方兴未艾,需要探索的方面也很多。正如北京国际微电影节组委会副主任刘晓春所言:“微电影产业必须要有自己独有的产业模式,不能无序、无标准、无组织管理发展了。微电影一定要成为有志于电影事业发展的年轻电影人走进大电影的通道,但凡电影就一定要按照电影特有的生产制作规范流程生产,一定要尊重电影的属性发展,严格界定微电影与视频、微视频、广告、短片等的区别。这些都是我们要加以关注和探索的问题”。

4G时代的移动网络给微电影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在各地微电影节平台的助推下引发下一轮微电影创作。解决微电影版权保护,不能仅仅依靠微电影创作者(权利人)自身,政府要有更多作为,方便微电影权利方实现权利。要完善著作权法律,引入“微电影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进一步与国际著作权制度接轨;强化著作权管理组织的执法力度,提高盗版违法成本,真正让微电影版权发挥应有的市场价值。

链接

2013北京国际微电影节获奖作品

金手指、银手指奖

《逃离乌托邦》、《心灵的缺口》最佳传播奖

《西装剧社》

最佳音乐奖

《失忆》

最佳女主角

《加油,勃拉姆斯》孙静

最佳男主角

《微笑的拳头》蔺水净

最佳编剧奖

《致父亲》 李洋 米雪涛

最佳导演奖

《痒婚之十年再爱你》张全欣

最佳海外影片

《完美》

评委会大奖

《图腾之旗》

篇6

情感牌保人气

“今年中秋国庆8天长假,回家将成为节前的热点话题,恰逢小熊电器电炖盅i炖系列的全新推出,我们借势中秋节与产品结合,并通过《爱不停炖》的故事情节表达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关联”,小熊电器品牌部负责人杨芳对《广告主》杂志这样说。小熊电器是一家为消费者提供妙想生活的创意小家电的企业,在小家电市场中,特别是电商渠道,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尤其是酸奶机、煮蛋器、豆芽机等妙想居榜首,而此次推出的电炖盅i炖系列则是小熊电器近期推出的拳头产品。

其实早在今年3月份,小熊电器便启动了一轮“妙想天开”的整合传播运动,结合小熊电器新品牌理念“妙想生活”,利用病毒视频打造了一位专属小熊电器的网络红人——妙想熊。借此传播,小熊电器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次《爱不停炖》微电影可以说是3月份营销活动的继续。因为,《爱不停炖》微电影中依然有妙想熊的身影,最后父亲为了给女儿惊喜,特地装扮成了妙想熊的样子。这不仅再次对妙想熊的形象进行了印象强化,而且还为这一形象注入了更多情感色彩,如“爱”、“温馨”等。“此次微电影让消费者感受到‘妙想生活’温情的一面,每个消费者对妙想熊的认识千差万别,我们希望让消费者感受到,每个妙想熊的背后,都有一个你爱的人;爱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爱,我们也希望小熊电器能为消费者的生活提供‘妙想’的爱”,杨芳这样说。

整合牌见效果

篇7

一、 营销型微电影有着必然的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考虑

目前的电影院里,大部分国外的和国内的影片都让观众着着实实见识到了“梦工厂”出品的如梦幻境,这些大部分的以“筑梦”为功能的电影距离凡尘人世越来越远,相对来说,微电影反倒是更加直面现实生活。

营销型微电影的原创动力源于商业营销,其游戏规则依循市场经济,以赚取眼球多少为衡量标准,且微电影作品又必须从日常生活中体现消费美学[1],所以,在审美形式和审美内容上,营销型微电影的创作者选择了直接切入大众生活的各个领域,以增强百姓和微电影之间的文化亲近感,这也就使得营销型微电影有更多主观意愿直面当下生活,因而天然地存在了现实主义的文化品格,并以微电影的艺术形式完成对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人文关怀。

(一)深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

现实主义的作品多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平民化的细节,去心领神会老百姓司空见惯的生活,并进行高度戏剧化的浓缩和表达,从细微中索取现实主义的人文精髓。

百度公司推出的微电影《回家过年清单》,以一个过年回家的清单带来的精神压力为引子,从80后走入职场不久的年轻人视角看世界。在越来越以名利论成败的当下社会环境中,80后事业心很强,迫于各种压力中奋进的这一代在欲望得以一步步满足之时,忽然发现对家人的关爱已被自己抛在了脑后。而百度推出的另一部微电影《在路上》和牛排品牌“豪客来”公司推出的《这些年,一路有你》有异曲同工之妙,讲述的都是父亲在面对视野日益开阔、想要外出闯荡的子女们提出要千里骑行的要求时,从拗不过子女的无用反对到放心不下的千里随行,期间经历的描绘立足各种生活的生动,充满了时代细节的真实,美学价值的“当下感”特别强,父爱的无私和伟大也充满了随处可见的平凡感。创维的《发现幸福》、小熊电器的《爱不停炖》等等,皆属此类,创作者都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用镜头表达现实关怀。

(二)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空间

有一种现实是从日常生活中塑造典型,有一种现实是从边缘空间中挖掘形象。在司空见惯的普通群体中,有这么一类陌生的边缘个体,他们是现实主义全景中不可分割的构图元素,与传统营销注重高大上的形象塑造相反,有些营销型微电影出人意料地放大了对这类个体的关注,将镜头对准这类人,“在熟悉的区域里,最熟悉的人群里,拍出了一种陌生感”[2],镜头语言里充满了贾樟柯似的关怀。

《郑棒棒的故事》是支付宝推出的微电影。“棒棒”是重庆人对挑夫的称呼,因为随身携带一杆扁担,以便随时找活儿,所以重庆人形象地将挑夫称为“棒棒”。郑定祥,因挑夫的行业直接被称为郑棒棒,他受人之托挑起了一担价值万元的服装,不料途中与货主走失,在接下来的14天时间里,为了保管和交还这一担丢失的货物,他没法再去找其他活儿,所以也断了任何收入,期间,郑棒棒遭遇了自己生病、妻子住院,直到找到物主。这个微电影取自真人真事,演员也由郑定祥本人出演。国家电网的微电影《守望》以位于武夷山脉下儒罗电力小学的“红领巾小鸿雁送报站”的故事为原型改编,该送报站从1970年开始义务为11个村的村民送信送报,40余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小鸿雁共计投送20余万件邮件,走过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16圈,无一差错。美的电器推出的《老小孩》将关爱的目光投向了阿尔茨海默病人,即患老年痴呆症的群体。这一群体因各种智力能力的退化,因而出现类似孩童那样的举动,幼稚、低能、无助是他们的典型表现,但其内心却充满了对家人关爱和寻求关爱的本能举动。上述这些群体虽然不属于社会的大多数,但却是现实主义的题材经常聚焦的范畴,对他们的关注,是现实主义悲天悯人的情怀体现。

(三)充满鲜明的时代节奏和音符

似乎我们已经习惯了刨去愉悦的颜色,从灰白的调子中去感触现实主义,以严肃的面孔对待现实中的背光、或调子沉重的那一面,似乎心情的下坠才是对现实主义作品的最好回应。其实,抹上一笔时代的基调,让人物踏出明快的节奏,这又何尝没有踩中现实的节奏?现实主义作品也可以存在明快的音符。

日产公司重金请出陈可辛和黄晓明这一黄金导、演组合,为其打造了风格与《中国合伙人》一脉相承的微电影《宽容世界》,讲述的是在深圳白手起家的主人公经历了倒卖电器、股市起伏、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人生起伏,从白手起家到人生顶点再到从头再来的历程。陈可辛不愧是大腕级导演,镜头中完全翻版了这一时代的节奏与色彩,以正能量的音符注满每一个期待欣赏该片的观众心胸。《选择·等爱》是为护舒宝代言的微电影,广告公司总监刘佳妮30多岁还单身,她的婚嫁成了众多亲朋关注的焦点,刘佳妮表面应付,心中却铁了心要等真爱出现。小熊电器推出的微电影《爱不停炖》,因牵挂中秋加班不能回家、又感染了咳嗽的女儿,老父亲不远千里来到女儿打工的城市,为女儿送去一锅冰糖梨水,尽管面对家庭伦理和职场伦理这种非常具有当下性的现实矛盾,片子却以鲜 明的时代气息和温情的色彩给出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总之,作为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形式,营销型微电影是在社会行为学的范式中展现着自身的美学价值,其以广泛的大众生活为镜像,在林林总总的关乎百姓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动态中寻求落笔之处;又因其最终的消费指向性,其着力营造的审美必将追求思想和品格的崇高为其品牌代言,力图将艺术功利性和商业功利性进行有机统一。

二、 统一于社会人文精神建设的艺术功利性和商业功利性

媒体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而当下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增强了这种感觉器官延伸的自由度。感觉器官是由快乐原则来支配的,媒介不断娱乐化的过程便是有力佐证,泛娱乐化和庸俗化也是微电影发展中存在的现状。微电影源于微视频,在优酷和土豆视频网站上,来自于“草根”的并非都是艺术,毫无理性内涵的恶搞、献丑者不乏其人,而艺术的功利性在于其思想内容的传递与实现,在于“文以载道”。

“文以载道”出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其所指的“道”是儒家宣扬的传统伦理道德。世易时移,今天我们所指的道,不仅包含了伦理道德,还有时代精神、思想理念、审美情趣、以及以真、善、美涵盖了人性、良知、尊严、爱情的意识形态。商业的功利性是攫取利润,但实现的前提与消费文化对消费对象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无关系,而塑造现代企业的责任追求便是打造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商业之“道”。在作用于社会人文精神的塑造方面,此道与彼道高度一致。而以营销型微电影的诉求来看,其中不少作品目前正行走在“道”上。下表可一览众多商业品牌的营销微电影中对人文精神的诉求。

一个企业难以在时长只有十几秒或者几十秒的商业广告中用讲述一个故事的方法来表达一种态度或是社会责任,广告中品牌产品的昙花一现或是寥寥数语更多承载的是产品的外观和效用,能用广告来传递一种品位已属奢求,更多充斥电视屏幕的则是各个时间段循环反复响起的“恒源祥、羊羊羊”或“收礼只收脑白金”之类的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官能重复刺激,以求对观众脑部记忆区域的强行占领而不是感化后的认同来施加广告作用。当然这是广告商没有选择的选择,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使用价值总是先于审美价值的”。[3]

2014年国庆长假最后一天,在浙江卫视第三季中国好声音决赛冠军争夺战的前60秒,幸美股份以1070万的大手笔投放了“史上最贵单条广告”,一分钟的广告时间,主要告诉观众的就是:用了植美村BB霜,7小时不脱妆,哪怕游泳也不碍事。在笔者记忆中,除了公益广告外,还没有哪个商业广告诉求于人文精神的建设。而即便是公益广告,也是对规则伦理的推广,比如垃圾分类处理、节约用水等等,因德性伦理对人存在更高的品格化的要求,所以一般不适宜放在引导社会行为规范的公益广告中。不过,德性伦理却被营销型微电影所关注,因为企业希望藉此在消费者中完成对企业品牌的人格化包装,比如:责任、担当、舍己为人等等。在具体操作中,营销型的微电影是通过故事情节驾驭产品符号,并对消费价值进行幻想化的解读和释义,开拓消费欲望空间;又或将电影艺术的表达和市民生活体验相结合,以此缩短艺术和生活的距离;亦或对雅文化进行吸收并蓄,提高产品的审美品位。[4]在用上述各种视听手段挖掘观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将理念植入情节、将态度植入故事,力图传播社会责任、人文精神、思想理念、伦理道德,从而完成对企业或品牌的品格化包装。

一部重在传达社会责任的微电影,不会给商家和观众带来直接利益,如果说广告给产品塑造的是功能,那么微电影塑造的则是品格。营销型微电影虽然将镜头对准大众日常生活,但其力图传播的精神并不流俗于各类产品的消费,而是充满着更为崇高的人格涵盖,是在大众生活中创造高贵的人文精神,遵循由艺而道的、有益于人文精神建设的创作路径。

三、 营销型微电影是良好的移情载体

符珊珊在其硕士论文中针对微电影观众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微电影观众广泛分布在18~3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占了观众总数的83%。[5]且排名居前最受关注的微电影是关于“家庭亲情”和“梦想励志”两种类型。18~35岁是人文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年龄段,这个年龄的群体会广泛地接触孝道、尊严、爱情、宽容等等人作为“社会人”的人文观,而能有效帮助其观念形成的,不是说教而是“移情”。移情概念是由德国的费肖尔父子提出,并经利普斯、谷鲁斯等人的发展,逐渐完善为移情学说[6],作为移情主体的人,在移情过程发生时,有类似通感的情绪,会产生设身处地的身临其境感和情陷其中感。可以这样理解:以故事为载体,并以精彩的讲述为手段的微电影,就是一种很理想的移情方式。

观众存在自我人格,有着审美的自我意识,具有符合审美标准的情感指向性,作品如果要从审美上打动观众,必须以良好的移情效果为存在前提,这样,微电影审美中的那个“他我”才能变为“自我”。在对影视作品的欣赏过程中,顺利的移情过程有一个中介,那就是视听语言的运用。在影视作品中,情绪是由画面、声音、音乐诸因素综合表达传递的,这就是视听语言的主要符号,应用得当,情绪就能顺利传达。审美主体可以对审美对象产生积极肯定的反应,也能产生消极否定的反应。即便是同一主题,因为创作者的不同,审美对象可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貌,从而引起审美主体完全不同的反应。所以,能否合乎企业营销目标对自身进行品格化的包装,并移情于观众,创作者是关键。

营销型微电影一般都是由品牌企业重金聘请颇有行业知名度的高手捉刀,因为这些导演对于视听语言娴熟的驾驭能力,从而使他们影视作品的移情能力都不乏过人之处,使得大多营销型微电影在赚足了眼球同时,还积累了道德口碑。这其中,有不少本已属于在业界声名显赫的导演,导演微电影只是“玩票”性质:比如《宽容世界》导演陈可辛;《看球》导演姜文;《十二星座》系列的导演王小帅、陆川等人。也有些是声名鹊起的行业后辈:比如《父亲》导演肖央,因其第一部微电影作品《老男孩》而开启了中国微电影元年;《爱不停炖》导演韦正,其 导演的电视剧《爱情公寓》深受年轻观众追捧,身为80后的他早已拥有了远高于其年龄所能企及的业绩,这也使其成为第七代导演的代表人物;《田埂上的梦》导演林珍钊,此人被新浪评选为2009中国十大新锐导演之一。还有些导演是从广告业界的大腕转型而来:比如《把乐带回家》系列导演徐佩侃,其1976年入行电影业,现在是专职的广告导演并拥有自己知名海内外的广告公司,在国际上荣获大奖的广告片逾20部,其广告客户几乎都来自世界500强企业;执导《记忆月台》的陈宣宇,任职台湾灵智广告的创意总监。更有知行合一的学者型玩家:比如《在路上》导演王强,此人是传播学教授、某公司艺术总监、曾导演若干部电视剧。在意识到名导和草根在微电影制作和传播上的影响力存在天壤之别后,各大视频网站越来越多地策划各种活动促使更多的“行家”和专业级的“玩家”与商业品牌联姻,投入到营销型微电影的制作中来。

上述列举的这类微电影人,正是用视听语言讲故事的高手群体,他们力求在营销型微电影中通过故事的移情方式  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达品牌的内在品格,与此同时,不论有意也好、还是不经意也好,都使这类微电影对社会人文精神的建设充满了积极意义。就这样,微电影在营销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品牌的品格塑造,还在不经意间使人获得了诗性,获得了能促进社会人文精神的道德体验。

篇8

通过情感,商家可以创造出现实不存在的消费需求,比如大雪天里喝百事可乐,如果这个时候你对百事产生好感,那么不得不承认,这并非出于你需要消费它的自主意识,而是被商家成功植入了一种非自主意识的情感趋向,不过,这似乎才是植入广告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把乐带回家》微电影广告系列所达到一个境界。2014年春节,百事可乐第三次推出同名年度贺岁微电影大片《把乐带回家》(以下简称《乐》《乐2012》《乐2013》《乐2014》),赚足了好评、感动、泪水、和欢乐。从2012年开始,百事公司就推出了第一部《乐2012》,既然获得如潮赞美,那就一而再、再而三,今年推出的是第三部。

一、微电影广告制造的情感认同

国人对电影植入广告已不陌生,我们或许不知道史上第一个电影植入广告始于由凯瑟琳?赫本主演的《非洲皇后号》,亦或也没听说大名鼎鼎的斯皮尔伯格在拍摄《ET》的同时也推红了某个品牌的糖果[1-2],但对于冯氏电影的植入广告定是再熟悉不过的。《没完没了》中的中国银行,《手机》里的摩托罗拉,《天下无贼》中的惠普、宝马、中国移动,《非诚勿扰》中的奔驰、联想、海之蓝、春秋航空、保险公司、淘宝。在拍《非诚勿扰》电影时,植入广告已达5000万之巨[3]。就连《唐山大地震》这种严肃、甚至烙上了民族伤痛的题材,冯导也能淡定地将广告植入进去。可以说,冯小刚对广告植入电影的商业操作手段是越来越驾轻就熟,同时,也面临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诟病,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植入性广告比广告更可憎,因为它将观众对是否收看广告的选择权利都给剥夺了。《乐》是百事可乐推出的贺岁微电影系列,从2012年春节开始推出,每年都有,2014年推出了第三部,每年的《乐》都会获得非常理想的网络点击率,且调查显示对该系列影片的认可和对百事植入产品的认可成正比[4],这个结果证明了广告与剧情并非只有二元对立的呈现模式。

《乐》系列微电影广告的本质是广告,但是在该系列微电影广告中,观众获得的是审美情结的满足,这是因为该系列微电影中的广告与情感互文,其效果获得了观众审美的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微电影广告可以使得来自内心艺术的感受、来自情感的审美成为了商业领域中的消费元驱动力,这样,当观众在观看微电影(实则广告)的同时,没为自己埋下的潜在消费而思考,却在感谢附加在商品上的艺术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鸡汤,这也使得本质是广告的微电影获得网络超高点击率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让情感唱主戏,这更适合碎片化时代的需求。当我们连走路都要低头搜索的时代,何来时间被大段推销的文字来谋杀脑细胞,这时如果被一段动情的声画蒙太奇替代,无异于以“艺术”之名为脑细胞增添滋润的同时为产品注入了情感的正能量。

二、与情感互文的产品植入

《乐》系列的社会背景有共同之处,在泛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浓浓的人情呈现出日益增加的离心力。《乐2012》中,子女几个为了事业、爱情、旅行,将老父亲(张国立饰)一个人撂在家里过年;《乐2013》中,为了多赚点钱,大哥(南孚龙饰)和小弟(邓宁饰)居然趁人之危高价兜售食品,尽管他们自己就是受危人群之一;《乐2014》中,被乐叔(张国立饰)待之不薄的阿豪为了一己之利,将乐叔的知遇之恩和邻里间多年共处的感情抛诸脑后。在植入广告与情感互文方面,《乐》具体的操作是励志情节的商品内化、邻里守望的消费移情、和附会爱情的品牌演绎。

(一)励志情节的商品内化

在《乐2013》中,小弟(邓宁饰)的改变力图证明励志并非理想的实现,做人的完善也是励志的演绎部分。在大学围困的废弃屋子里,小弟拿出百事的薯片在落难的同车人群中兜售,遭致了自己心仪的打工妹的鄙视和责问,自责的内心让小弟被利欲驱使的那个自我退缩了,在司机老杨(张晨光饰)问到有没有谁可以跑出这个雪山求援时,小弟站了出来,尽管这个任务过程事关个人安危。在《乐2014》中,几年前没钱回家过年的落魄年轻人(罗志祥饰)流浪在打烊的乐超市门口,乐叔(张国立饰)看到了,将一大袋年货交给了年轻人,一瓶百事可乐蕴含的温情开启了年轻人的信心,奋斗几年后,这名年轻人再次来到乐超市,以自己所学挽救乐超市于危难间。两部片中,都有百事的产品作为温情的推手,励志了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乐叔的一句“等你有能力想帮我的时候,你就去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那时候你就会更快乐!”更是相当于直接用百事品牌为励志年轻人而代言。

与植入在微电影《父亲》中的雪佛兰品牌相比,《乐》系列的微电影内化了激人励志的浓浓温情,尽管《父亲》中父女间、父子间的情感走向、戏剧张力更胜一筹,但其雪佛兰车的品牌植入却多了生硬感,和情节不太沾边。

(二)邻里守望的消费移情

《乐2014》主打的就是邻里情感牌,这与百事产品的社区销售路线高度重合。临危受命当店长的年轻人说“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乐超市不是个冰冷的商业机器,它是个充满了人情味的地方”,乐叔说“这个超市,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整个小区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这些话语,在满眼都是百事产品的乐超市里,无疑成了百事产品的对社区宣言:街坊邻里才是百事的安身立命之本。而街坊邻里面对黑心地产商的众口一辞“我们不会让乐超市关门的”“我老伴生前都是到这买东西的,要收购,问我老伴先”,这段剧情则由邻里街坊推动,透过乐超市这一如百事仓库般的媒介,将简单如日常饮食的百事产品刻画成了和社区居民的鱼水情关系。在因住宅商品化而形成的新型邻里关系的年代里,剧中营造的这一相互守望之情,无疑为百事产品增加了正面形象分。在《乐2013》中,一场大雪让原本毫无关系的一车人成为了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群体,他们只能面对面相互鼓励、背对背相互守望,才能谋求生路,维持他们在冰天雪地撑下去的唯一能量就是几箱百事食品。这些食品由最初是大哥和小弟手中趁机发财的机会变成最后大家守望相助的物质支撑和精神联系,百事已从一个简单的消费食品中完成了移情过程,而不再停留在仅仅是商品的庸俗层面上。

(三)代言爱情的品牌演绎

爱情在百事系列微电影中也有着点睛的出彩效果。在《乐2013》中,小弟给打工妹递毛毯让后者萌生心动之情;接下来小弟趁火打劫似地高价售卖百事产品使得打工妹刚刚萌生的爱意瞬间消失;之后小弟舍自身安危于度外自告奋勇出雪山营救大家又使打工妹陡增担心;受伤的小弟给大家带来了救援,在担架上,小弟和打工妹心曲互通,暗生的情绪明朗成为爱情。这个过程就是《乐2013》片中的一条叙事暗线。乐事薯片、百事可乐、果乐澄都不仅仅只是作为广告植入的视觉符号出现在该片中,而是成为了剧情的推手。打工妹在送给担架上的小弟的百事可乐上写了“祝你”两个字。这句“祝你百事可乐”不仅融合了新年祝辞的内涵,也饱含祝福俩人爱情甜蜜的意蕴。一罐作为植入广告的饮料,在这里愣是感觉不出些强塞进去的痕迹。

在《乐2014》里,爱情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情节元素,尽管在片中,爱情并非主导线索,但是在年轻的女店员(杨幂饰)对电工(罗志祥饰)从最初的敌视、到质疑、到好奇、到钦佩、到仰视甚至崇拜的过度,有着正常男女情感的观众,谁不会认为这就是美好的一对,或者这样发展下去,还有什么理由不让他们未来牵手呢?他们共同面对的是乐超市这个充满了百事产品的地方即将关张,是员工阿豪源于私利而对集体的出卖。他们从相识到携手共进,就是从电工来到乐超市要买百事可乐但碰到了一筹莫展的女店员开始的。将产品演绎成爱情的代言物,成为了广告植入剧情的合理理由。

三、去物质化的广告重构

在植入广告的操作中,商品似乎天生就与剧情在唱对台戏,一方面,编剧要设计高度戏剧化的情节、冲突、命运,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面临广告元素的植入而陷入反戏剧化的境地。剧情为了纯粹性而排斥商品,商品为了突出功能而与剧情难以调和,从而造成了广告植入微电影的困境。这样,商品与剧情,就成了具备先天差异的二元对立。近年来逐渐走红的女星杨幂曾导演了一部微电影――《交换旅行》,这部微电影同样也有植入广告,其产品是“伊利每益添”牛奶。该片内容讲的是杨幂扮演的职场白领,为了释放工作压力,与一个身处巴黎的陌生人展开交换住处的异地旅行,该片除了剧情空洞,更大的硬伤是植入的产品与本来就空洞的剧情还毫无关系,广告产品和男女演员之间的生拉硬扯换来的自然是网友的吐槽,在知名的视频网站爱奇艺、酷6以及PPS网络电视等网站上甚至都播出了影评类的视频新闻,“指责电影没有实际内容,毫无营养,看了简直就是浪费时间,直呼上当受骗”[5]。而《乐》系列微电影恰是给这道难题提供了的一个实践性的解决方案――“去物质化”。去物质化并不是指广告产品这一物质化的形象并不能在影片里出现,而是不能为了出现产品而出现产品,而且必须合乎剧情要求、情感走向、和推进情节的发展。从2012年春节到2014年春节,连续三年,《乐》系列微电影在网上奉献给网民一道情感丰富的视听享受,不少情动于衷的跟帖都是因为被剧情感染。在物质日益丰富的年代,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人情的日益冷漠、亲情的日益疏离、爱情的日益现实,或许,《乐》系列是找到了现实社会的痛处而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直击心灵的情感乌托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确俘虏了我们的情感。在片中,百事产品无论是作为超市货架背景、情感信物传递、还是高价兜售商品,它们都出现在情感和剧情需要之处,它们的出现助推了剧情发展,且最后征服了我们的视听。

我们所处的时代早就摆脱物质的匮乏,物质除了可以实现本身“物质的消费”之外,还可以满足“身价的消费”“阶层的消费”“格调的消费”“情感的消费”等各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物质对人而言充满了各种主动性,唯一不主动的,恰恰是物质的物质属性本身,比如说包包不仅是用来放东西的,饮料不仅是用来解渴的,车不仅是用来代步的,手表不仅是用来对时间的。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必要充分强调产品的物质性?广告产品的“去物质化”或许是每个微电影人在考虑微电影剧本的时候都应该想到的。

四、结 语

篇9

Q = 《北京青年》周刊A =冯小刚

Q:亲子电影的故事是在网上征集的,这里面肯定有很多很多故事,通过制作这20个亲子故事,你希望用镜头传达出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A:搞这个活动的时候,刚开始是在网上征集故事,当时360万的家庭都来投稿,后来我们从里面选出了20个比较生动的反映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亲子一刻”的这种小的瞬间,累计起来形成了一种充满了亲情和爱的一种传达吧。我希望通过制作的这20个亲子故事能够把家庭、亲人之间的这样一种爱通过镜头传达出去,尤其是和孩子在一起的。

Q:做了父亲之后,觉得孩子带给了你什么,意味着什么?

A:我觉得我们其实现在面临着很多困境,我作为一个父亲,我一想到我女儿时,就觉得我有责任要给她带来幸福和快乐。这个成为了亲子的这样一种情感,其实这种情感支撑了很多人,让你能够在困境里坚持下来。还有一点,在生活中你还需要一些片刻的快乐时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总能获得这样片刻的快乐。其实当你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不仅仅是你给孩子带来了快乐,孩子给你也带来很多的快乐。现在中国的家庭,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原因,每家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没有伴儿,因为哪怕两个孩子都能一起交流和玩。现在变成孩子和大人玩,如果大人很忙,也没办法陪着孩子,而且有的时候变成了孩子和保姆在一起,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缺失,你也会缺少很多的快乐。所以,孩子非常需要大人和他在一块玩的,这种幸福的给予是彼此的。

Q:所以家长应该陪着孩子,见证孩子成长的过程。

A:对,家长要参与孩子的成长,要见证他的成长,陪伴他一起走过来。我多说两句,现在很多人挣了钱,生活很富裕,但也要记得给你的孩子礼物,这个礼物不是指财富。你应该教给他、培养他一些生存的本领。面对生活的时候,家长的那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处事的态度,这一切的影响都是给孩子留下来的财富,对他以后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Q:现代人可能因为忙,跟孩子呆的时间比较短,这也确实是个普遍的问题。

A:对,因为我说到孩子的时候,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你的忙碌,跟孩子在一起呆的时间少。其实孩子真正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就是18岁之前的那段时光,有些人在这之前还把孩子送到了国外或者送到寄宿学校读书,一走就是好几年。而18岁之后的孩子又都渴望独立,也不会跟家长呆太久。我们计算一下,从孩子上大学、毕业到工作,再到父母去世这段时间内,孩子和父母呆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北京打拼,一年到头顶多春节回去一次,呆的时间也就十几天吧,平时又是聚少离多。所以我觉得父母应该在他独立走出去之前,好好地享受和自己的孩子在一块儿的那种快乐的时光。

Q:你对中国式亲子关系有哪些新的看法?比如过于溺爱,这个你怎么看?

A:因为现代社会的家庭里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家长会变得比较溺爱孩子。过去像我们那一代的孩子,我们同学好多都是哥儿七个、哥儿八个,父母也弄不过来,孩子们就跟放羊似的,但是反而孩子们都锻炼得能力很强。现在有这样的问题,可能男孩都有一点像女孩似的感觉,这确实是我们中国存在的一种特殊情况。你爱孩子的方式,可能除了溺爱之外,还是应该有一些别的方式。比如你有一个儿子,还是要他有男人气,有男子气概。女孩可以娇养,男孩还是应该放养。

平时孩子有没有回馈给你,她的爱的表现呢?

我为什么有兴趣接这个微电影短片,是因为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多很生动的情节,你能发现当你忽略孩子的时候,其实孩子并没有忽略你,这种现象很有意思。比如我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我拍片子,消息传到我们家的时候,我的小女儿就给我在微信里面传她说的话,说:“爸爸,你别太累了。”所以不管你当时在发什么样的脾气,你的工作有多么不顺利,但是当那一刻你听到孩子的声音,我想每个父亲都会很开心,嘴是咧开的。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一瞬间,但也是很美好的。

冯小刚

篇10

《少年时代》是理查德・林克莱特自编自导的一部作品。影片自2002年在休斯敦开拍,历经12年杀青,2014年在圣丹斯影展首映,并入围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林克莱特赢得了最佳导演银熊奖。影片完整而真实地再现了一个普通男孩的成长历程,没有玄妙的叙事,没有离奇的情节,就像一部长长的纪录片一样,只是平缓的记录、逐年的过渡。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它让观众细致入微地体会到了岁月的痕迹,让人们在平淡中更清醒地去感受一个人成长的真实模样,并开始思考何谓成长、如何成长、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的哲学命题。

【成长素材】

关键词:爱的教育

台词重现:“生活不会给你球道护栏的。”

影片中,当梅森的父母离异后,每逢探望时间,父亲都会带着一双儿女去打保龄球,有一次儿子梅森一连投了好几个球却一个也没打中,他懊恼地抱怨:“早知道应该用球道护栏。”这时,平常看上去总是玩世不恭的父亲很严肃地教育儿子:“不需要,孩子,生活不会给你球道护栏的。”在接下来的观影中,观众会经常看到类似的画面,父亲会见缝插针地教育孩子。在跟儿子的野外旅行中讲道理;在自己谱曲唱给孩子听时,真情流露;在车上表达与孩子倾心交流的渴望;在餐厅教女儿生理及避孕知识;在总统大选中向孩子们灌输反战的思想;在儿子失恋后加以悉心开导等等。看似潦倒的父亲,对于生活却有着如此多的智慧,而这智慧的来源,则是人间最朴实而天然的情感――爱。

微评论:纪伯伦说:“父亲是弓,儿女是箭,弓为了把箭射的更远,把腰弯了又弯。”电影中梅森的父亲或许不是一个好丈夫,但足称得上是一位好父亲。他会认真地把孩子当成朋友,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平等地谈心交流。其实,教育的本质就是爱,如果我们抛弃了这一本质核心而仅仅重视形式,如果我们只在乎孩子的成绩而不关注他们的内心,那么这样的成长教育无疑会失败。

适用话题:父爱如山;最好的导师;教育的真谛……

关键词:勇于逐梦

台词重现:“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可以,我还是会选择这样活。”

梅森的母亲奥利维亚的经历令人唏嘘。她虽然拥有着自己求学的梦想,但因为生活,她过早地离开学校做了母亲,嫁给了一位玩音乐、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男人。她整日忙碌在儿女身旁,没有自己的生活,和没有工作的丈夫为家庭琐事争吵。终于有一天,奥利维亚在饭桌上对儿女正式宣布,“我必须回到大学。”虽然儿女们都不赞成,但奥利维亚还是带着一双小儿女搬家,离婚,然后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考上大学,获得学位。尽管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但奥利维亚有学历、有工作、有收入,她完全有能力抚养儿女长大成人,并为他们的前途提供最好的精神与物质保障。

微评论:一个单身母亲既要照顾孩子,又要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考大学,期间她所承担的压力和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在这些阻力面前,你还有没有追梦的勇气,你还敢不敢去面对你曾经的梦想并毅然决然地实现它们。

适用话题:最初的梦想;付出与回报;活出真我……

关键词:学会接受

台词重现:“呱呱坠地的婴孩经历时间的洗礼成就了今天的青年、中年,亦或者是老年。”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影片中的梅森也不例外。但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他张开双臂,迎接一切到来的新鲜事物,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体验“中。他经历着各种挫折,儿时父母的离异、新家庭的不和、校园爱情的失败……但不论面对什么,梅森的态度总是那么坦然。这份坦然来自于梅森良好的心态,更来自于时间的洗礼让他学会成长,学会面对生活。

微评论:时间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老师,它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让我们学到很多。它不仅让我们慢慢长大,更让我们在它的洗礼下变得日益成熟与理性。面对生活中种种的喜或悲,我们要学会在快乐中积攒经验,在悲伤中总结教训,我们的心灵也会变得越来越从容与平和。

适用话题:面对生活;时间的礼物;学会长大……

【人物素材】

理查德・林克莱特:保持自己的本色

理查德・林克莱特是一位慢工出细活的导演,他曾凭借《日出》《日落》《午夜》三部曲打出了一片天地。这三部影片占用了他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每一部影片的时间差距都是九年。而《少年时代》这部关于成长的电影,是他耗时12年的又一结晶之作。

在12年的长时间拍摄中,理查德・林克莱特每年都找同样的一班人马。2002年,电影的主角艾拉尔・科特林才6岁,为了不耽误他的学习,整部影片的拍摄时间都安排在暑期进行。林克莱特说:“即使只拍三天,你也要选角、斟景、召集人员、准备胶片,这就像拍摄十二部单独的电影。”当这部电影在2013年完成的时候,主角科特林已经长成了翩翩少年。

在好莱坞电影被批量生产的今天,理查德・林特莱特仍然保持着他独立的“导演个性”:没有大投资的商业制作,没有时尚的主题和风格,甚至也没有大牌的演员,他拍摄的始终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爱恨情愁、幸福悲伤……正是在这种简单自然的拍摄主题下,林克莱特建立起自己的风格,并在一部部影片中讲述着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