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31 00:0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

篇1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一)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lz13.cn)《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二)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走进他与众不同的生活,品味他真实而又丰富的情感,在一阵风过后留下的是满心的芬芳。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录下了鲁迅的童年生活,那份天然质朴的童真童趣不经意间流露在字里行间,一下子把我拉回了趣味横生的百草园。幼年的鲁迅独自一人蹲在墙角,他闭上双眼,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大自然的交响乐,心中的杂念似乎被这美妙的音乐所净化,快乐与自由溢满心田,没有了大人的束缚,可以与昆虫玩耍,是极好的。突然间,我又猛地被拉回了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当寿镜吾先生手捧课本正忘我的朗诵时,学生们的心思却早已跑到了九霄云外,他们饶有兴趣的做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游戏,而鲁迅先生正投入自己的画画世界中……     

 

鲁迅先生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早已跃然纸上,而我也一直被他所深深感染着,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父母整日管束着我们,这正是儿童特有的。曾几何时,童年离我们渐行渐远,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纷纷扰扰的生活之中,脑海中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记忆,每当阳光将回忆晒得蓬松起来,心情似乎也明朗了许多。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一定别有一番风味,回忆童年时与伙伴嬉戏玩闹,生活似乎增添了一份色彩。莎士比亚说过:“在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懂得珍惜是一件重要的事,常常回忆是一件美好而又幸福的事。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众所周知,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语言、丰富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而中外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好范本,它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有机构成。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已成共识。

如今,名著导读走进了新教材,如何运用导读教学策略,发挥名著导读课的导向作用,以提高导读的成效,这已成了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谈谈看法。

一、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新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为教师巧妙引导学生品读名著的导读教学提供了直观素材,可实际导读教学现状依然不尽如人意。这源于教师教学的功利性,在应试教育和中考压力的影响下,有些教师略去了名著导读教学,淡化了学生的名著阅读意识。也有些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亲身阅读,把名著的重点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等浓缩为几张讲义,布置学生反复记忆,以便轻松应对考试。

此外就是教学的随意性。大多教师缺乏名著导读教学的参考资料和实践经验,若组织名著导读教学前,未能精心构思目标、内容与方法,那么名著导读教学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当前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不容乐观。我校开展《以名著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题研究时,针对本校2013年七年级350名新生进行课外阅读名著调查时发现:喜欢并经常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学生仅有10%左右。这反映出的是学生对经典名著的回避和漠视。

究其原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也是阅读名著的前提。但大部分名著阅读具有一定的理解挑战性,所以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更愿意看改编的名著、名著简介,甚至是教师整理的讲义;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掌握好阅读方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种现状与我们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对名著导读教学的策略作整体思考,力求通过教师的导向突破学生课外阅读的困境,让学生明确名著阅读的重要性,真正意义上走进经典名著,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二、名著导读教学策略设想

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应该本着教师引领激趣指导的目的来设计,促使名著阅读得以真正落实。

1.名著导读与课堂教学有机统一以激趣

名著导读教学缺乏系统,和课本讲读教学的繁复有关。最简洁的改变方法就是将名著导读教学引入课堂教学环境,将推荐的名著统一规划,设计好知识性、系统性较强的导读课型。

比方说,把漳州地区初中语文中考指定的名著作为例子来研究导读课设计。初步设想首先分类(七年级上学期:《伊索寓言》《西游记》;七年级下学期:《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记》;八年级上学期:《鲁滨逊漂流记》《水浒传》;八年级下学期:《三国演义》;九年级:综合),然后结合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心理,按具体篇目设计能激发阅读欲望,又充分展现名著精神内涵的导读课,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从而深入理解名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此外,讲解教材中选自经典的名篇时也可引入一些精彩故事,如分析《出师表》前,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等故事;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时,也可补充阅读相关的“七星聚义”等故事。这种课中拓展的做法能激起学生的听课兴趣,能激发课外进行相关名著阅读的兴趣,这就发挥了名著导读的作用。

2.发挥名著推介作用,以激发阅读兴趣

新教材导读章节一般分为内容概述、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目的是传递一种健康、理性的阅读风气。大多学生仅凭兴趣粗略一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导读章节,并合理选择相关书目推荐给学生。如,在教学《风筝》时,就可以深入浅出地介绍鲁迅的思想、作品的风格和创作背景等因素,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尽力让学生接近真实而完整的鲁迅,从而读懂鲁迅。这时再拓展介绍《朝花夕拾》这部名著,使之产生一定的阅读期待。此时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完名著便成了一件乐事,但要注意课外阅读量一定不能求多,要量力而为,体现阅读收获。

当名篇佳作的推介颇有成效,而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所积累时,为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主动有效,可把推介工作让位给学生,让学生推介自己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最喜欢的名篇佳作,在课前5分钟轮流展示。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胆量,还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找寻属于自己的阅读视野,尽力达到自己的阅读期待。

3.积极指导课外阅读方法以写激趣

若希望学生的阅读有所收获,教师自然应在阅读方法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否则可能收益甚微。学生在短时间内详细阅读一部内容丰富的名著是困难的,那么在布置阅读任务前,可要求学生初步了解名著的前言、后记、目录、背景和大致内容等,进而指导学生略读和精读名著,此过程中要注意做一些读书笔记,写写心得。

这种读写结合的读书笔记法是一种深化阅读,学生把书读深读透后,通过写读后感达到有效巩固。可以是自己写读后感,也可以看别人写的读后感,两者结合的效果更好。写读后感,势必要回顾咀嚼回味原作,进一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看别人的读后感,能对比观照自身阅读经验,逐步提升阅读鉴赏能力。这种亲近文本的阅读是在积极探寻阅读引领写作的道路,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巧妙创设各种有效活动平台以激趣

新课标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意味着我们应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努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可以考虑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名著故事会、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与作家对话、阅读名著交流、名著欣赏讲座、编排名著课本剧、名著人物对话表演、每星期一节的自行名著阅读课等专题性读书活动,尽量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诗书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些活动导引,能帮助教师了解、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快乐、多元的氛围中,自觉主动地阅读名著,真正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受益,体现名著的感召价值。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经典名著阅读已成为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课不可小觑。我们应有意识地整合课内外语文资源,积极构建名著导读课型,以名著导读激趣为把手,推荐名著阅读书籍,指导阅读方法,让兴趣带动学生主动阅读,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提升其人文素养。

希望通过语文教师的导读引领,使学生对名著有非读不可的期盼,阅读名著成为必需,也希望名著导读教学能推动高品位阅读生活的构建成为现实!

篇3

【关键词】初中生;读书;写作

【中图分类号】G424

中学生阅读与写作按《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能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可实际上,大部分初中生的阅读量、写作能力与《课标》要求相差甚远。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并能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那么,处理好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阅读要更好的为写作服务,这应当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要想使阅读更好的为写作服务,首先得让学生多读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提高学生素养的办法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并且认为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历史上名人大家也都十分注重阅读的作用,杜甫就曾指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白居易的创作生涯中,阅读也是贯穿始终。除了多读,还要让学生喜欢读书。养成读书的爱好,宋朝诗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三日不读书,自惭形秽,觉得没脸见人,要有这样的感觉。

那么,指导学生读什么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里指出学生要多读课外书,他要求学生在阅读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1/3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而2/3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面的。其中,他特别指出科学书籍的重要性: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学生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博览群书,向学生推荐首选古今中外名著,特别是教育部规定的必读书目,例如《西游记》、《水浒传》、《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格列夫游记》、《童年》,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不朽之作;其次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名人传记,再就精选各类报刊、励志杂志,例如《青年文摘》、《格言》等,扩宽你知识面的书,例如天文地理,世界文化等内容的书。

还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不求甚解、粗通大意、精读细思等,都是读书的好方法。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怎么阅读,而是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里,读书和思考是一对孪生兄弟,形影相随;是两条轨道,共同铺就学生成长的道路。他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同时又一再强调思考的重要性。阅读是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思考才能更好的积累,就如同《论语》曰“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只阅读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惘而无所得;温习旧知识经过思考能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就是说一个只读书学习知识不会思考,没有思考习惯的学生,他所获得的知识就不会活起来,只能是“死的行囊”。只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就像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需要动脑,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增长新知。所以,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书本知识真正活起来,为我所有、为我所用。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我们要培养学生记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动笔,能够帮助学生记忆,掌握书中的难点、要点;有利于储存资料,积累写作素材;也有利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要教给学生读书笔记的方法,像常用的圈点式、心得式读书笔记等,指导学生在读书时及时摘录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心得体会,特别是读书时浮现的感触、随想、联想,哪怕它们似乎与正在读的书完全无关。里面的名师导读、批注、知识链接、好句积累、趣味思考都在提醒着阅读者思考并动手,及时记录下自己瞬间的灵感,因为这些积累会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转化成写作的素材。

第三,要加强常规作文训练的指导。要做到期期有规划,月月有专题,周周有目的,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在本学期第七周作文训练中,我们的专题是“模仿名家名句,巧创自家经典”。我先给学生讲了我在上初中的一个例子:当时老师让写个人小传,其中有一个爱读书的段落,我改写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读书故,两者皆可抛。”这在现在可能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在老师眼中,已经很不错了,这篇文章让我在同学中间名声大增。接下来还有一次作文课,我已记不清题目和内容了,只记得我摘抄了《儿童文学》上的一段话作为结尾,这篇作文也被老师大肆表扬了一番,说我的作文有深度。虽然我当时心跳加速,脸红耳跳,觉得自己像做贼被当场捉了。因为我们那时候课本以外的书几乎没有,我们写作文都是从来不参考的,就是参考,也是老师积攒的历年学生的优秀习作,像我的这两篇。不过,我从这时自信心、成就感大增,开始真爱上了语文。

有了我这个现身说法,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摩拳擦掌,就等我一声令下了。课后批改作文时,我也很有成就感,几乎每个学生都给我带来了惊喜。薛会峰同学在《紧张也是一种享受》一文开头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初三的生活也如炉子上的水,刚开始是平稳不惊,随着知识越学越多,时间越来越少,紧张感就如同沸腾浩荡的水携裹着压力蒸腾而来。引用了梁衡《夏感》中关于夏天的比喻,进而自然转入对初三紧张生活的叙述;结尾化用冰心《谈生命》中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段话巧妙化用名家名句,又紧扣初三的学习、生活,深化了文章立意,传达出了一种积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显示了作为初三学生、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思考及处理矛盾的能力,又显示了小作者不同寻常的文学功底,令人耳目一新。可以看出她通过读书,书中的一些知识储存在了脑海中,再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感而发。

蚕只有吃进一片片桑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蜂只有采集百花,才能酿造香甜的蜜。写作何尝不是如此,只有经过读书、思考、消化,写作时才能吐出精美的丝、酿造香甜的蜜。

【参考文献】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读书的方法》钟敬文

篇4

关键词:习惯;实效性;课外阅读交流

目前高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近年来,我就培养学生的阅读经典美文的兴趣和习惯做了如下尝试。

一、抛砖引玉,融趣于教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中学生阅读的《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林黛玉小心多疑、寄人篱下的性格,了解了贾宝玉“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经典话语。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尤其现在网络的兴盛,使得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上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读书氛围,走近经典美文

学习应该与书香为伴,师生应该与经典为伍。学生在校园里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也都应该有文化的熏染。于是我校通过开展“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来提升读书氛围,在全体师生中掀起读书。具体办法如下:

1.一条主线――熟读经典诗词、名著

要求:一个月一本名著。(根据名著内容而定)

2.必读书目――根据新教育文库的推荐书目

坚持写读书笔记,学期末举行读书笔记评比。

3.充分利用好阅览室,全部图书实行开放管理,学生可以自行在阅览室选书,或到学校阅览室办理借书

4.认真上好阅读课,教师要严格控制作业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业学习环境,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读书指导

5.建立班级图书角

引导学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中,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不得少于50册,专门配备1~2名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归还等工作。

6.每个学生都要拥有自己的读书剪贴本或读书笔记本

班级或学校开展相关的评比、展览活动,使阅读记录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拐杖。

7.学校定期做好学生读书活动的检查工作,保证学生有计划、有重点地读好每一本书,保证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8.学校将对各班的阅读标兵,给以必要的表彰

三.形式多样促读书,兴趣浓厚成习惯

1.建立读书活动评比激励机制,促进读书活动深入

每周开展一次读书故事会或人物评论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每月开展“读书吉尼斯”评选。如,读名著之最、背诵古诗之最、背诵《三字经》之最、写阅读日记之最、即兴朗读最棒等项目。每月不同班级根据孩子“读书记录表”中的记录情况,评选出“阅读大王”“读书之星”等。每学年评出“书香班级”“书香家庭”。

2.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3.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篇5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在人的生存,生活实践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动力定型。语文学习习惯则是在语文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它一经形成就将成为语文学习活动的一种倾向和需要,并自动地表现出来。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能有一个好习惯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小学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习惯,各项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听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

课堂听讲,要求学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并做到耳听、目视、心思三者结合。所谓耳听,就是要认真听取教师课上所讲的内容,用心专一,思想不开小差。目视即指认真看书,同时注意教师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动作,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每种演示,这对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心思则是指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发挥大脑的作用进行认真地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达到“教”与“思”的统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巧设思考、入情入境,获取知识,养成习惯。

不仅如此,还必须学会在生活中倾听。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明听人讲话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学习。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听”的方法和要求。如:在与人交谈沟通时,要有热心和耐心,做个“有礼”的听众。别人讲话时,不能随意插话而打断别人讲话,也不能东张西望,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培养学生养成与他人交谈沟通的好习惯,既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培养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学会精读与略读

《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经验也告诉我们,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无不得益于课外阅读。正是大量的课外阅读,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产生了浓厚的读书兴趣。为了摆正语文课本与课外书的位置,提高阅读的效果,笔者着重抓了两种习惯的养成教育。

1.培养学生养成精读的习惯

对于课文和重要的文章、书籍等,必须要求学生认认真真地读,要做到透彻理解,有些优秀诗文还要熟读成诵。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外,还根据课文内容布置学生去精读其他相关书目。如在教学《早》时,布置学生阅读《朝花夕拾》;在教学《海伦・凯勒》时,要求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鼓励学生阅读《史记》等。

2.培养学生课外养成略读的习惯

《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笔者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到学校阅览室看一个小时的报纸或杂志,每位学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看书读报时要做好笔记,经常进行评比,看谁课外积累的知识多。每学期笔者都根据语文课本目录,结合本校图书室藏书情况,制定一份学生课外自读图书目录,分课外必读书和课外选读书两类。每月笔者都要与图书管理员联系,了解本班学生借阅图书的情况,对课外读书积极的学生予以表扬。有时教学中,我也常布置一个主题让学生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资料,然后在全班交流。如在教学《梦圆飞天》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神舟号”飞船的信息,并整理好在课上交流。教学《克隆之谜》时,要求学生查找关于科学家克隆的实验及其技术造福人类的信息等。学生爱读书,阅读能力自然增强,写作水平也跟着提高,学生因而喜欢语文且喜欢语文老师,语文整体水平自然而然提高了。

三、培养写的良好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与经常练笔

许多小学生都怕写作文,老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是难点和重点。笔者认为要搞好作文教学,就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多看和练习”。鲁迅先生曾经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个“多看”,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读的良好习惯。这个“练习”,就是培养学生养成写的良好习惯。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和经常练笔的习惯。“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个“动笔墨”,就是做笔记。

《标准》要求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培养学生养成练笔习惯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文章不厌百回改”。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边读边改的方法,带领他们学会自主修改,经常练习,从而养成主动修改作文的习惯,在修修改改中更快地提高写作的能力。

篇6

关键词:语文;激趣;课外阅读

新课程一直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如何利用课堂阅读平台,有效地指导学生能够“读书破万卷”呢?笔者这几年都在教高段,努力实践的也正是“加强课外阅读,把知识教活,把学生教活”这样一个理念。

一、扩大视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课堂阅读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让学生心灵得到放飞。

背古诗是有教材可依的,但古诗背完了后,我们又应该向学生推荐什么呢?于是就想到了宋词。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胜于唐诗的。可宋词的范围太大,学生能利用的时间又太少,所以我们需要精心挑选宋词。有时与课文衔接,如学完《将相和》后,我想到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里有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于是,我找到了这首词,顺便通过网络,查到了一些有关廉颇后来的故事,一起出示,W生很感兴趣。

二、合理规划,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

人生有涯,书海茫茫,谁也不可能读尽天下书。何况,书品如同人品也是有上中下之分的。由于学生正处在心智发展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学生自己选择课外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就要求教师定期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书刊。有选择地读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好书,取得最好的阅读效果。

我布置给学生的课外阅读分两大内容,一块是家里的课外阅读,主要是我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去读,如每周周末,我都布置一个阅读两小时的作业,要求家长签名,有时为了检查阅读情况,我会安排一次知识竞赛,有时,为了检测阅读效果,我还会从网上寻找一些题目,让他们先做再讨论。关于这部分阅读,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课外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我们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被选入课文中。如:六年级有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鲁迅的《少年闰土》、季羡林的《怀念母亲》等文章,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还读过这位作家的哪些作品,如果感兴趣课外还可以找一些文章来读读。于是,我便推荐沈石溪的《狼王梦》,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等。有时我也事先推荐,如为了配合学习课文《詹天佑》,我会课前推荐阅读美文欣赏《我要比洋人强》,以此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面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推荐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书籍

杨红缨、秦文君等作家的作品反映学生校园生活,如《淘气包马小跳》《女生日记》《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等,已经成了学生耳熟能详的小说,这些校园作家的作品主角都是中小学生,小说描述的是校园内时常发生的事情,文中的主人公的经历和孩子们相似,孩子们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与朋友相处的技巧,书中主人公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给孩子们很多提醒。此外,文章语气诙谐幽默,一些语言已经成为孩子们的新新语言,因此这一类的书籍可以推荐给孩子们看。

三、开展活动,展示课外阅读成果

经常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能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如举行朗诵会、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课本剧的表演、读书心得座谈会、读书知识会、辩论会、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教师要对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尝试和认同,并且尽可能地交给学生去组织。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作出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且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使用的比较多的是知识的展示,如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情境诗句填空,模拟电视中猜一猜节目,说一段书中人物介绍,学生猜测是哪位人物,这种展示趣味性较浓,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当然,开展活动也要因人而异。

课外阅读,博览群书,是为“厚积而薄发”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作为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走进书的王国,吮吸书的芳香,探求知识的奥妙,着眼于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来为他们积淀文化底蕴,相信孩子们将一生受益无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拓宽 读书 写作 实践 提高

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还是一块贫瘠落后的阵地。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如何拓宽农村中学生语文视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创设尽可能多的读书途径

(一)增加适合学生阅读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我们说,语文课本教材与课外阅读如同鸟儿的双翼,缺失哪一个方面,鸟儿也不会在天空中飞的更高更远。新时期的中学生正赶上一个知识爆炸的时期,这就决定了以往那种照本宣科,课本有啥讲 啥的时代已经是一去不复返。学生应当以课文内容为载体,积极向 课外拓展与延伸,扩大自己的见闻,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例如, 在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可推荐学生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父亲的病》 《二十四孝图》等 多篇回忆性散文,进而了解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对于鲁迅的 早年时期的生活及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种阅读上的延伸与拓展还可以有多种途径:a相同题材上的拓展与延伸。如,由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推 荐阅读先生的《我的母亲》《父爱如山》,《父爱昼夜无眠》等 多篇美文与佳作。让学生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父母 亲情。b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上的同类拓展。高尔基的《海燕》这篇用 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散文,可以拓展阅读其他象征性手法写成的 文章。如《白杨礼赞》《雪》《囚绿记》……另外像对比手法,欲扬先抑写法,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文章及段落,都可以进行同类拓 展与阅读,拓宽中学生语文视野。

(二)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把自己见到的拥有的图书摆上书架,学生学会分享、学会传递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语文阅读机会随手可得。

(三)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交流周六、周日读长篇名著的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读大部头的作品,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就鼓励中学生每学期至少读完整的文学作品三部。

二、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写作素养的提高

以写促读,以写促使学生开拓视野。 写作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 生语文素养的程度。如何借助于写作这个平台催生学生语文阅读 视野的拓宽,这将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

(一)作文教学指导中,指导学生将丰富多彩的题材,见多识广的经历融入到写作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容易写出真 情实感,此之谓珠联璧,既提高了作文水平,又在无形之中促 使学生在课下积极探索,主动拓宽自己的语文视野。

(二)另外,日记及读书笔记的撰写,老师强调与时俱进,建议学生 把社会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一些事情写进去, 并作出自己的评价与认识。这就要求学生多多关注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多多关注国计民生的大事,天长日久,使学生养成 关注社会的好习惯,摒弃以往所持有的“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读书观。长此以往,学生的两耳灵了,两眼亮了,头脑活了,语文视野更加开阔了。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用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来开阔学生语文视野

(一)组织学生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心得座谈会,优秀读书笔记、日记展示,创办 手抄报及校园文化刊物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语文素养的舞台,体会拓宽语文视野的成功与乐趣。设置多种交流展示平台,引导鼓励学生平时积极积累,自主合作利用网络博客,交流思想,并定期进行评比,给予适当奖励。

(二)积极利用地方地理资源,全力打造一系列“走进”活动。例如“天下第一城”建于香河县安平镇,这是一座外仿明清时期都城北京之风貌,内集华夏古今文化之精华的仿古建筑。她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占地面积为133万平方米。城墙长5公里,是按照明清时期北京城区形状和规模,在缩短了城墙长度的基础上,按原貌和1∶1的比例修建的。外城城楼22座。天下第一城再现了北京的形象,她既是旅游城,又是文化城,人们在这里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领略中国古代“古往之辉煌”。我们组织学生不出家门不花钱搞旅游。积极挖掘身边的资源,走进大自然,既陶冶了情操,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又真正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收效颇丰。

篇8

 论文摘要:在当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阅读能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现实途径。 

 目前,迫于升学的压力,有些教师只让学生投身于题海战术之中,不但不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反而斥之为“歪门邪道”“不务正业”而横加干涉,公开宣称不准学生看课外书,对那些“以身试法”者,若被抓了现行,不是没收批评,就是撕书毁坏。久而久之,学生也因学业负担过重,加之课外阅读既耗时又不能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便对此不屑一顾了。特别在初中阶段,许多学校对课外阅读也是既不指导又不要求,完全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视野狭隘,对许多本应了解的名著知之甚少,语文水平更是令人担忧。 

 其实,课外阅读是对语文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能为学生开辟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增大语文信息量,也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又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德育、智育与美育教育,而且还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读书欲望,尽最大限度地使人人参与到读书活动中,首先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带出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一个喜欢阅读的教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对机智勇敢,武艺高强的武松非常佩服,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借阅《水浒传》。这样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既能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能提高他们课外阅读的质量。 

 此外,还可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这一特点,教师或用几句精练贴切,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其求知欲,或用扣人心弦的解说为学生当好“导游”,把他们引入一个无比瑰丽的书的世界。也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等活动,这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 

 二、选择恰当的阅读内容 

 选择恰当的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关键,否则既浪费了时间,又可能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侵蚀。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伟大文学家鲁迅也说:“读书如蜜蜂采蜜,不能只采一种,要采多种花,酿出的蜜才更好。”所以,阅读的内容不可单一,越广泛越好,获取的知识才会更加广泛丰富,眼界才会更开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更有益。为此,我把教育部规定的名著,根据不同年龄特征一一推荐给学生。七年级:《鲁宾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年级:《朝花夕拾》《繁星》《春水》《骆驼祥子》。九年级:《名人传》《西游记》《水浒传》。还有近两年的畅销书,如《生命的留言》《三重门》《雨衣》等。 

 在推荐好书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果的保证。有了科学的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时一般根据篇幅长短与精美程度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仿效,如浏览、精读、摘记、跳读、旁注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阅读的殿堂。 

 三、检查阅读的效果 

 课外阅读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必须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如让学生以阅读中获得的内容为素材进行演讲,形式不限,或检查学生的摘抄笔记,并让学生互相传阅,还可以介绍他们各自的阅读经验,也可以互相出题竞赛等。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作家肖复兴也说:“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人真是最大的财富。”是的,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达远方。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想把学生教育好,让他们能学到真正的学问,我们需要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帮助他们从学习热爱读书和怎样读书开始,让每一位学生藉读书拓宽视野、完善观念、涵养性情、成长人性、增长能力。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积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这条教学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改进,争取让学生收益多多,让他们那美丽的少年生活因为读书而放射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叶澜,郑金洲.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8. 

篇9

首考史地政生

【新中考方向】

2018年,新中考除语、数、外必考外,考生可在历史、地理、思想品德、物理、生物、化学中选考三门,物理、生物(化学)至少选考1门。

此次期中考试,已有不少学校首次将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纳入考试范围。

65中副校长占德杰说,往年初一年级期中考试不会考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只是期末有测验。此次期中考试,学校明确要求对这些科目进行闭卷考查。4个科目考试时间各定为1小时,题量较适中,大部分属于基础题,也有一些联系实际的原创题。例如该校生物试卷中,就有一则有关电影《火星救援》的题目,要求考生了解土豆植株光合作用,土豆进入人体后经过哪些消化器官等。

还有部分学校以竞赛等形式考查学生对史地政生等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5月3日进行期中考试的27中就展开了史、地、政联合知识竞赛。

英语首增口语测试

【新中考方向】

新中考中,英语口语纳入考试范围,包括朗读课文、听录音回答问题。

此次期中考试,不少学校增加英语口语考试,提前“练兵”。65中使用了统一的英语口语测试系统,老师将口语考试题输入系统,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APP登录系统便可完成测试,测评系统会根据考生的提交结果自行生成分数,计入到英语考试的总成绩中。

27中、广渠门中学等校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利用课后时间,采取教师和学生“一对一”的方式,对考生的口语能力进行人工考查。本学期期末,这些学校也将开始使用电脑系统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试。

语文现场考诵读

【新中考方向】

根据本市中小学学科改进意见要求,语文教学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将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考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11中初一期中考试,语文卷面满分从100分降至90分,另外10分用于考查学生诵读。

诵读考试时,老师现场拿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抽签进行诵读,考查学生对文字的理解程度、朗读能力、情感把握。诵读内容课内外均有,或是古诗文,或是散文,或是小说。该校初一年级组5名语文老师评分,如果学生读错字或不流利,都要扣分。

为顺应中高考改革的要求,这学期,11中语文课专门拿出1课时上阅读课,强化阅读训练。学校为学生推荐了15本图书,包括《小王子》《朝花夕拾》《老人与海》《城南旧事》《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每名学生一学期至少要读3本,并记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

多学科知识混搭考

【新中考方向】

各科都将在社会实践中选材,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包含的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多数学生都觉得这次期中考试很“综合”,很多题目已不是单纯考查某一学科的知识,而是打破学科界限,不同门类的知识混搭考。

例如,27中初一试卷中有一道关于定向越野的竞赛试题。题目给出一张地形图,让学生设计一条用时最短的越野路线。“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能够识别地图上的各种地形,考查的是地理知识;学生还要理解定向越野的概念,考查的是体育知识;最后,学生设计用时最短的路线要通过计算,又涉及到数学知识。”27中书记袁利军解释。

有的学校数学卷子出了一道以《九章算术》为背景的题,题干中给出《九章算术》的一段原文,学生要通过阅读提取出数字条件并进行计算,既考查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考查了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还有的学校地理试卷中出现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题目,要求学生写出某个节气的具体时间和历史由来,并让学生选择节气适合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评价,命题形式的多样性是考试“宽”和“活”的需要,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新闻链接

小学开出科学实践课

中高考改革的效应,也影响到小学。部分学校通过科学实践课,提前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鼓励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篇10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