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30 11:1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化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机化学课件

篇1

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化学作为农林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和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一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涉及几乎所有的专业范围,被包括在生物、制药、种子、食品、动科、植科、园艺、葡萄酒等各专业中。而应用化学是介于化学教育和化学工程的中间专业,学生毕业后既可能在学校工作,也可能进工厂或者企业,其就业方向很多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有机化学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让本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考研以及工作中彰显“专业”优势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农林院校教学体制改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传统的农林院校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课时少

随着有机化学学科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课程设置为64+48,共112学时,以胡宏纹版有机化学为例,上、下册共31章,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只是把书上的内容点到为止,不可能深入地讲解,更谈不上知识扩展。教师囿于教学大纲和教材,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消化不了或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干脆玩手机或者睡觉。跟不上,没兴趣,不想学,学不好,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只能学到肤浅的有机化学知识。万丈高楼,拔地而起,基础有机化学没学好,使学生以后学习“有机合成”“高等有机”等课程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内容陈旧,缺少新知识新理论。教学课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一套教学课件反复用几年,没有新知识、新理论的填充,课程内容脱节现象严重,相互之间衔接不紧,难以给学生一个完整全面的印象。教学方法陈旧、把教材搬到屏幕上,不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及多媒体课件表述动态的化学反应过程和机理,课堂乏味。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主题作用得不到发挥。

3.学生素质差距大,师资配备不合理

由于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自主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有机化学教学任务,是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都是一位教师独自承担所有的教学任务,包括课件制作、备课、讲课、批改作业、答疑、出卷、阅卷、成绩录入等,使教师觉得力不从心,达不到最佳的授课状态及效果。

4.理论与实验不能有效结合

有机化学是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科,现在的问题是实验内容简单,综合训练内容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而且重操作,轻设计,缺乏自我培养的能动性。即使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也不能应用到实验中去,理论和实验严重脱节。

5.考核方式、成绩评估方法单一

考核、考试方法单一。历年来,成绩考核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评定多数情况下以作业和出勤为准,不可避免的存在抄袭等弊端。期末成绩则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质量评估只看分数,不看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改革方法和措施

1.保证课时数,合理选用教材

首先,将有机化学课时数增至64+64学时。其次,教材的选用,多年来我们一直选用胡宏纹版的《有机化学》,内容的编排和难易程度还是不错的,但是书中一些概念和机理讲解不是很透彻,目前应化专业本科毕业生80%以上需要考研,鉴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考研内容范围,我们以胡宏纹版《有机化学》教材为主,邢其毅版《基础有机化学》和王积涛版《有机化学》为辅。

2.精选教学内容

鉴于有机化学教学课时有限,我们自编了教学大纲,有些章节的内容作了适当取舍,如自学第九章《质谱》、第十九章《类脂、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第二十九章《周环反应》等。也对一些章节进行了适当的合并和调整,如将第八章《芳烃》、第二十五章《芳环上的取代反应》和第三十一章《芳香性》、第四章《对映异构》和第二十一章《立体化学》等进行合并;将第二十四章《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调整到第七章《烯烃和二烯烃》之后。每章节末会介绍与之相应的或与有机化学相关的拓展性知识,如化学历史、绿色化学、不对称合成技术、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技术等。教学方法上弥补将教案搬到屏幕上的不足,运用动画技术使教学课件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易于师生互动;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制作大量的教学动画,以直观的方式揭示化学的思想本质,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机理的理解;重视模型在教学中的直观作用,凡能使用模型的尽量使用模型,它比单纯的语言描述更加形象、逼真、生动,无疑会提高教学效果;补充类型丰富的教学例题来增加课堂练习环节,为提高教学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3.根据学生的不同素质,因材施教

将有机化学课件共享到网站上,学生可以预习课程内容,标记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加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定时进行面对面以及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辅导答疑,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并且可以及时获得疑难问题的针对性解答,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参加化学竞赛、创新项目及教师科研课题等。配备2~3名知识渊博、学术水平高、有科研经历及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理论课和习题课。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教师之间还可以讨论教学内容的取舍,集思广益,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备课元素,充分展现每位教师的个性化授课特点。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邀请国内外有机化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专家接触科学发展前沿,引导学生步入本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接受新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演示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结合授课内容将生动有趣、短小精制实验的多媒体在课堂演示,比如讲卤化反应时,我们将溴代反应实验的多媒体在课堂展示,反应为何有白雾现象,滴加硝酸银溶液为何有浅黄色沉淀生成,圆底烧瓶的底部为何是褐色溶液,一下就会改变单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又比如在醇和酚一章,介绍到醇的结构对反应速度影响时,直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亲自做Lucas试验(Lucas试剂是无水ZnCl2与浓盐酸的混合物),观察反应液产生浑浊所需的时间长短,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中引出基本理论和规律,增加了真实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便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在完成实验教材规定的实验外。另外,安排1~2个创新实验,即由学生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合成、分析结果等,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5.实施分段式教学

历来应化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都是大学二年级开设的,而这一年恰恰是学生课程最多的一年。以往都是64个学时结束后进行期末考试,多门考试压在一起,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没有过多的时间消化和理解,自然会产生重分数、轻能力的倾向,所以我们实施了分段式教学,即在学期中间增设了期中考试。通过期中考试学生把前半学期学习的内容系统复习、消化理解后有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后半学期的内容学起来也会轻松很多;期末考试时,对于后半学期的内容复习起来也不会压力太大。另外,一百多人的课堂,不可避免的作业抄袭现象,仅以出勤和作业来评定平时成绩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除作业外,增加了课程论文设计。文献查阅、分析讨论、综述写作等工作,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可以作为平时的考核,也为以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奠定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语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措施的实施,我们初步构建了适合农林院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体系,该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较准确的把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宏纹.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邢其毅,徐瑞秋,裴伟伟,裴坚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积涛,王永梅,张宝申,胡青眉,庞美丽等.有机化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裴伟伟.基础有机化学习题解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班睿.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0,38(10).

篇2

1.1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难点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现代分析化学已成为使用和依赖于生物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多且抽象,例如在化学分析部分及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理论在分析化学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应用,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的溶液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量”和“定量”的概念。仪器分析部分涉及定量、定性和结构分析,要求学生学会电化学分析、紫外、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和色谱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理解“量”与分析信号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其光谱、质谱之间的关系及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难以做到形象化,直观化。而多媒体教学中所用的课件采用多媒体编辑工具包括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声音编辑软件以及视频编辑软件等把分析化学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特别是光谱分析部分,动态反映其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生动,简易易懂的画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时,传统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面和涉及面广,内容多,很难抓住侧重点,而且众多的理论方法难理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而采用动画,能直观展示出仪器的图像及其工作原理,一方面节约时间给教师跟学生互动,更重要的是抽象的理论、技术直观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

1.2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内容难以在课堂上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授课老师可以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讲授更多的内容。采用多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规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分析化学中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值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溶液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使化学分析得以迅速发展,化学分析涉及到四大平衡理论多,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高中化学以及无机化学课程,需要全面复习有关内容,而多媒体课件在这些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1.3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以及标准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操作,对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有很大的帮助。在滴定分析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对终点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很难把握好,容易造成终点提前或滞后,给体积的测量带来误差。对此,课件在实验演示中,用动画的形式把每一实验步骤以及常见指示剂在终点时颜色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提前获得感性认识,避免由于操作不当产生误差。这种多媒体教学,既直观、生动,又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传统实验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的效果,从而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我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认真考虑教材情况和教学大纲内容,课件的内容安排、概念、思路不严谨,重点不突出,文字大小不规范,颜色不清楚,过分利用华丽的图片、声音、视频多媒体辅助工具造成多媒体课件与课程内容之间有偏差,最终导致多媒体课件质量严重降低,也有一些教师干脆网上直接复制课件,稍作处理后把它搬到课堂上试教。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例,在制作课件时,应将图片、动画等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作为课件的重点,因为此部分内容量大课时少,同时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用文字表达学生很难理解,而用动画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师讲课速度过快,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多媒体课件的快速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因为快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信息量大,很多时候学生没有时间完全读懂、分析、整合、储存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这时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分析化学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数学、物理等课程为基础,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而讲解基本原理时屏幕上的文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晃而过,学生往往感觉既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还不如自己看书,边看边想,更比不上老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边讲边推导,逐步理解。

2.3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了教师的重要地位

多媒体把声音、文本、图像等融为一体,形象、直观全方位的展示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知识的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即使采用传统教学,能抓住重点,用生动语言牵动学生心理,学生喜欢跟着他的思路认真听讲,从而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导致教学效果下滑,甚至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下降。应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把握好两者的比例,一般各占一半为好。

2.4在多媒体教学中,板书作用逐渐消失

过分依赖多媒体,淡化板书的作用,影响教师的创造性、灵活性、积极性以及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课件走,一节课下来,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任何字迹,这样很难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3对策

3.1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问题

一是任课教师保持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认真负责,高度重视,在教材的处理和PPT的制作方面狠下功夫,合理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软件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不是采用简单地从网上复制课件或别人的课件稍加修饰后搬到课堂上教学生。二是学校重视采购一些符合教学情况的有些课件,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3.2精心制作课件,保证课件质量

PowerPoin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进行交互演示电子展示软件,是集文字、图像、动画以及音效、音乐、摄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制作平台。利用PowerPoint制作分析化学课件无疑是对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制作课件要注重课件的效率,合理应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合成出精彩生动的课件,既突出中有突出趣味性,所以严格把关课件质量使得多媒体课件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3.3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监督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学校督导组应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系统,完善多媒体教学软件立项制度、评奖制度。督导组还应经常采取听课、在学生中作调查、和任课教师交流研讨等方式来了解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解决。每学年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组织教学课件比赛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多媒体课件比赛,从而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3.4传统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篇3

关键词:课程;观念;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94-01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的全面性和学生素质和发展的差异性。为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教师要把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完善,拓宽教学思路,发挥化学学科的优势。

一、教师要把观念从化学教学转变为化学教育

化学高中新教材学科难度明显下降,知识面和新科技的介绍有大幅度的增加,课时大幅下降,为此承担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要从注重具体的化学学科知识点的严谨性深刻性转变为进行化学教育的大教育。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并能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不能只注重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可以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会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污染,合理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化学知识点,而是可以与具体化学背景联系的实际问题或思考方法。

二、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

化学现象的千变万化、化学产品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这一切很容易激起学生兴趣。根据化学学科和不同知识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等。这样可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和内容统一,并且要强化化学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教师应该多动脑筋,使作业和检测改变过去单一呆板的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化学小论文,化学实验竞赛,使学生对化学感兴趣,增长知识面,在学习中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奠定基础。实验能力对于一个人终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不仅要做好大纲要求的实验,而且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对实验现象展开问题的讨论,以实验某个结论的正确或错误设计某一实验,使现象更加完美。

三、完善教学手段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化学课堂教学更广阔的空间。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老办法,不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此应该按照以下方法不断完善教学手段:

1.重视教学的直观性。在讲述有机化学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等内容时,采用电脑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的结构跃然于荧屏之上,并且把反应历程生动形象的动画表示出来,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像讲述有关环境污染、人工降雨等生活联系的内容,放映一些相应的影视资料,带领学生拍摄一些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篇4

一、无效“小组合作”,课堂教学表面繁荣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倡的一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际能力。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频繁使用这一方法,随意性很强,每布置一项任务,就让学生开展一次小组讨论,看上去学生讨论得轰轰烈烈,但由于讨论的问题缺乏设计,合作活动有形式无实质内容。有的任务仅靠一己之力即可完成,有的问题人人都能回答出来,根本无须讨论,合作学习浅尝辄止而无功效。

分析:上述问题的原因不是英语老师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而是老师没有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本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却往往变成无为的旁观者。活动中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看不到学生之间任何思维的碰撞,看不到老师的点拨和引导,往往是流于形式而使课堂教学效果低下。

对策:课堂组织最终是为落实教学目标,确保课堂教学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课堂组织形式。

首先,要科学分组。通常四人或六人组成一组,这样可以保证人人都有充分发言的机会。一个小组中,既要有性格外向的学生,又要有性格内向的学生,既要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要有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这样可以使小组成员具有互补性,做到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其次,要创设情景。通过创设小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活动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由于组成小组的人数少,讨论时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而且不受拘束,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生在这样的学习情景下,消除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不敢发言的心理障碍。

第三,要形式多样。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开展“小组活动”,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如自由发言式或轮流发言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但增强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增进了小组成员之间和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当然,老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讨论方法。

第四,要课内外结合。“小组活动”还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于课内合作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适当进行课外学习能对课内学习起到弥补和促进作用。

二、无效“课堂提问”,无法激活学生思维

课堂提问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答开展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总会看到这些现象:(1)教师一个劲问,学生被动地答。(2)学生回答捧着课本念,教师听之任之。(3)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包办代替。

分析:首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也有机会提出问题。其次,老师低估了学生的能力,出于降低难度考虑,默许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捧着课本念。

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回答别人问题时是不会看着文本念的,这样做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无法真正开口用英语与别人交流。第三,为了追求一节课的“畅通无阻”,尤其公开课时,老师为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达到预先设计好的效果,对课堂的提问就“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学生稍微答错或答不上来就立即让学生坐下,然后老师自己说出答案。

对策:首先,鼓励学生自问自答。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老师对学生提问外,还应当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由学生一起讨论,教师则在必要时加以指导、解答。其实让学生提问胜过老师自己提问,因为提出问题的难度比回答问题难度大,不经过认真思考是提不出像样的问题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也是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理解课文、形成能力的一个过程。因此,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我们应该把主动权让给学生。

其次,鼓励学生独立答疑。老师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让学生把书本合上再回答,直至答出,答对。因为只有经过大脑加工整理后得出的答案,才能贴切地符合所要回答的问题,也只有这样做才能锻炼思维,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

三、无效媒体运用,课堂教学喧宾夺主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模拟、操作和实践的全方位英语教与学的互动环境,但从目前多媒体教学的整合情况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课件制作、多媒体使用能力有限。许多老师对课件奉行“拿来主义”,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不管是否符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直接拿去上课。

分析:教育信息化给虽然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实际上许多同学只不过在看热闹,那些五颜六色的图片和动画转移了他们学习的注意力。教师在课件使用中一味追求媒体效果,忽视了媒体在本节课使用的必要性和实效性。

对策:首先,强化现代教学业务学习。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熟练掌握多媒体的基本操作,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避免对课件的“拿来主义”。其次,媒体使用应当恰到好处。教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要认为上一节优秀课就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日常教学中,应在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用的同时,避免滥用多媒体。比如,英语课堂前几分钟的值日生报告或师生的口头交流是学生听说训练的很好方式,它是计算机不可替代的。

篇5

关键词:有机化学 课程 教学 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64-02

有机化学作为中职学校化工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基础课的学习。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地区各部门对化工行业的投入在与日俱增,化工行业在地区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在这样一片大好前景下,我校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及课程上进行改良和创新,希望能培养出更多符合化工企业要求的合格人才。我校在2004年就已经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程创新和教学改革。其中,有机化学是化工分析专业一门必修的化学基础课程。化工专业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对于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教学过程中一些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对以后的工作有所促进:

1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的目的

在接触本课程之前,我校化工分析专业三年制中专学生已经系统的学习了《基础化学》、《无机化学》等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对于化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已经有了初步认识。针对化工分析专业的专业实用性特点,后续的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也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化工分析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尤其是学生在完成一系列实验内容的过程中既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又能够进一步巩固本课程理论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我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由服务型人才正在向创新型人才转变,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来讲,有机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它是后两年开设的专业课知识体系的基础,我校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注重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目的,让学生用思维来分析、判断,依靠自己的推理得到结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课程设置结构

按职业教育的要求,理论教学要遵循“必需、够用”原则,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我校有机化学总学时数为128学时,每周8学时,理论学时80学时,实验学时48学时,理论课时和实践性环节的课时比例达到5:3。在课程结束时还设有专门的实验操作考试。学生的总成绩由每次实验报告成绩、操作考试成绩以及理论考试成绩按比例总合而成。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包括:苯和甲苯的性质、醛和酮的性质与鉴别、己二酸的制取等。

3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我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发现学生经过系统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具体可以表现在:

例如有机同系物的教学,为学生树立物质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因为,有机物的每一个同系列中,每两个化合物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随着CH2数目的增加,碳链逐渐增长,同系列中各物质的性质和状态也发生着有规律的递变。各类有机物间相互转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树立物质间联系、运动与发展的观点。而且同分异构体的推导,有机物的命名、合成、鉴别、推断等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有机化学实验的准备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做实验前一星期,我会提前将本次实验的具体内容告诉给学生。在进行每次实验之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预习本次实验的内容以及操作步骤。对于实验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查找相对应的理论教材,这种预习过程也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加强。常使学生感到新鲜和有趣,势必能起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作用此外,在每次实验开始时,任课教师都会对实验中的重点内容和注意事项作提醒,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实验中应该出现的现象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本课程实验中的使用的大部分仪器设备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完成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及等课程彼此联系的知识点上,所以通过有机化学的实验课,学生们经历的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对他们原有知识的融会贯通会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在有机化学的理论考试中,我们也会考察学生对于实验中的一些知识点以及注意事项的掌握情况,促使一些对实验原理不求甚解的学生能认真复习,也可以使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脱颖而出。对于能认真完成实验内容,独立写出实验报告的同学而言,他们并不需要再花费许多时间复习准备理论考试也能顺利通过考核,通过有机化学的课程学习,学生逐步获得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对我校化工分析专业学生以后课程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对有机化学课程所做改革

(1)树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课堂: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它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只有教与学的目标明确,教学才能成为双方自觉地追求,教学双方才能有效地配合,使学生能真正融入有机化学教学中。有机化学内容复杂,只有选好教材,研究比较各类教材的特点,博采众长,取其精华,按照学科逻辑和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才可化解这一矛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给学生指定参考书,对每一种参考书的特点加以介绍,以便于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用。此外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新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大实验投入:由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重要的基础课程,学校在教学实验中心化学实验室设备的投入上非常支持。除了更新大批旧设备,学校近几年还投入了大量资金支持实验室购买药品和新型的实验仪器。例如:电子天平、原子吸收光谱仪等。这些设备使用方便、记录数据准确,大大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加大学生对实验室知识的培训,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可以随时到实验室做实验,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参与管理实验室,使学生既有实验任务,也有管理责任,让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

(3)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原有的考试重分数、轻能力,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只注重了抓结果、重一时,而放弃了对学生学习有机化学漫长过程的监控、管理和引导,不利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减少了以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了对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特别是综合、创造性地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这样的考试,可使学生思维活跃,更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考时抄袭等不良行为的发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天性与特长,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有选择的余地,能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潜能,从而让学生不再把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考试当作一个沉重的负担。

(4)制作多媒体课程教学课件: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难点多、抽象、灵活,学习难度大,为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我们对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操作演示部分制作出多媒体教学课件,帮助学生能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实验中的重点问题。此外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媒体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理解和记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5)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好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有机化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自编教材,在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及时引入与现代科学关系密切的有机化学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将有机化学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6)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机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广泛运用周围的实际事例,有助于学生建立概念。我们还把身边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的化学引入课堂,例如瘦肉精对人体的危害、中毒后的症状和处理措施;通过不断地将新知识和生活中的化学引人有机课堂教学,开阔了学生视野,使他们觉得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课堂的知识与自身息息相关,从而对所学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日后成为合格化工技术人员奠定了基础,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完善有机化学课程的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出对化工企业能做出贡献的优良人才。

(7)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强学习自主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的直接动力之一,首先结合本学科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展现有机化学在化工技术领域中研究与应用的前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此外把课程制作成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讲课,就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法.要运用启发式教育理论为指导,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不光可以帮助老师从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对同学听讲也是一种吸引;同时也可以介绍有机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对生产、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片、事例来反映有机化学世界的奇妙,先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带着兴趣学习,自然激发学习需求和兴趣,形成“教与学”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创新。

5结语

有机化学作为化工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进行了总结,说明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必定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改善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践表明,这套教改方案突出了基础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使学生能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知识体系,通过将有机化学机理与具体反应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添惠等编.有机化学(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2]黄时海,汪晟,白先放,卢洁,李湘萍.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仪器分析课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35).

[3]黄艳仙,黄敏,揭永文.有机化学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 科技资讯, 2009,(01).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多媒体;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9-0207-01

新课程始终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放在首位,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有助于促进批评性的探究和自我指导的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优化更新,课堂上我们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就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1.创造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数学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教材中许多抽象的数学命题往往来源于现实世界,与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就是利用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棱柱和异面直线"时,可以指导学生用纸制作"长方体"和"正三棱柱"等模型。教师用《几何画板》设计并创作"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课件,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长方体"模型和上述课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与所有面对角线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体对角线与所有棱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棱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所有面对角线与所有棱共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长方体中所有面对角线之间相互组成多少对异面直线",然后由学生独立进行数学实验,探讨上述问题。这样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数学体验的乐趣。

2.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以学生为主体,学习活动为主渠道的教学模式。因此,探究教学是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的教学方式,它主要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数学知识的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使他们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还掌握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向量的线性运算证明题"时所设置的一道问题案例;问题:设a、b是任意两个向量,求证:||a|- |b||≤|a-b|≤|a |+|b|。设计该问题案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学习能力。因此,在该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探究解答问题活动。学生在通过观察问题条件、分析问题内涵,辨析问题思路的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相连高的几何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证明"。此时,教师对学生探究的解题结论进行补充,向学生指出,解答该类型问题时一般采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注意向量几何性质的运用"的解题方法。最后,学生进行解题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教学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有效指导下,逐步领会解题经验和要领,从而实现了学生探究实践技能的有效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比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4.实施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的数学学习和全面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进行分层教学是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授课模式。由于高中生理解能力、学习目的性、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和解题要求,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解题方法等。比如,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对A组学生,在课堂上我尽量让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B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尽量给他们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斗志;对C层学生,让他们回答较难、较深的问题,有时对他们故意施加压力,训练其能力。教师还可以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识记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分析三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达到个体的发展,整体的优化。这样可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唤起求知欲,增进自信心。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高中数学教育的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课堂,以适应新时代高中数学教育新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OnlineJudge;教学改革;计算机编程课程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在线教育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发了一场深刻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的变革,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减轻了教育者的工作量,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表现形式,并可在教育资源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联系;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更为广泛的群体可以远程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另外,近期中国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中指出中国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程序设计。在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活动中,编程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需要学习几门计算机语言专业基础课程,比如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传统教学方式为大量理论学时与少量实践学时相结合,学生通过理论教学学习计算机语言相关的基础知识,在实践学时阶段开展上机验证与扩展学习,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后作业一般为教材的习题,数量较少而且扩展性不强,教师一般选取一部分代表性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不能照顾到各个知识点。(2)学生所交作业一般为纸质稿,教师审阅时工作量非常大。以一个小型工程为例,代码可能为几百甚至几千行,而一个教学班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全部检查学生上交的代码,可操作性太差,因而,教师一般采用抽查其中部分关键代码段,相应地实际的检查效果也大打折扣。(3)由于过程监控力度不够,抄袭现象严重。(4)传统的纸质作业方式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评分依据难以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客观评价,相反,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有人提出将目前软件工程中的自动测试的方法引入到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中来,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再采用传统的纸质方式,而是采用在网上系统来完成,让系统对学生提交的代码进行自动评判,从而减轻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最大限度降低学生抄袭行为,同时提高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力度,并使评分更为客观,进而提高整个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有很多比较流行的OnlineJudge(OJ)系统,比如北京大学的POJ在线程序测试系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HDUOnlineJudgeSystem,还有些比较优秀的开源OJ系统可以利用,从而实现对课程设计中的代码进行在线自动评判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实现较为简单,且效果良好。

二、OnlineJudge简介

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由ACM(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r-y,美国计算机协会)组织的年度性竞赛,国内高校从1996年开始参加ACM/ICPC亚洲预赛。为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线开展程序设计竞赛,OnlineJudge系统(简称OJ)被研发出来,它是一个利用web技术开发的在线判题系统。注册的用户可以利用Web浏览器在线提交程序多种计算机语言的源程序(如C、Java、C++、Pascal等),OJ系统自动对提交的源代码进行编译和执行,产生执行文件,并利用预先设计的大量测试数据来检验程序所得到结果的正确性,最终判断用户提交源代码的可用性。基于这样的背景,很多大学开发了自己的OnlineJudge系统,任课教师可以在平台后台添加自定义的题目,进行上机实践考试,举办程序设计比赛,学生提交的程序可以实时得到评测,返回测评结果。利用该技术,既能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又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实践教学手段优化

利用OnlineJudge开展计算机编程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优化,采用了如下的步骤:(1)利用OnlineJudge程序测评平台,任课教师先设置问题题库,每道题都针对着编程应用中的一个实际知识点。除此之外,还需结合西南科技大学国防学院信息对抗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在设计问题时,可以围绕国防军工背景,这不仅可以增强问题的生动性,还能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2)任课教师从题库中抽取部分题目作为作业、考试或者比赛实践。比如在理论课教学结束后,任课教师告知学生需要在OJ中完成题目,并提醒学生注意截止提交时间,如图1所示为某次比赛时的题目。(3)学生通过账号登陆测评平台查看问题集,针对问题,在PC机上进行编程调试,调试通过的程序源代码通过平台提交到服务器进行测评,如果代码正确则返回Accept,错误则返回WrongAnswer,有语法错误则提示PresentationError,并同时返回学生提交源代码编译后程序使用的内存、运行时间等程序评价数据信息。如图2所示为OJ实时返回的学生答题状态信息。(4)教师登录到平台后台可以导出学生完成情况的统计信息,包括完成率、正确率、重合率等信息。

四、效果验证

从2014级开始,利用任教的《C语言程序设计》开展实验工作,共两个教学班(A班和B班),A班和B班人数相差不大,对A班采取以OnlineJudge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优化,对B班则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实践。为了区分使用和未使用Online-Judge实践教学效果,实验将学生的成绩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60分、60-69分、70-79分、80-89分、90分及以上。实验结果如下所示。针对2014级《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班,使用OnlineJudge的效果如图3所示,使用OJ的A班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都好于未使用OJ的B班。图32014级学生C语言成绩分布统计针对2015级《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班,使用OnlineJudge的效果如图4所示,使用OJ的A班平均成绩、及格率、优良率也均好于未使用OJ的B班。针对2016级《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班,使用OnlineJudge的效果如图5所示,两个班级均适用使用OnlineJudge课程教学手段优化,可以得到两个班的成绩分布曲线与趋势大致相同。图42015级学生C语言成绩分布统计图52016级学生C语言成绩分布统计通过实验表明,利用OnlineJudge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手段优化的教学班级各项指标都优于未使用的班级,充分证明了该系统对教学效果具有显著提升作用。

篇8

一、优化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1.魔术助演――优化演示实验的有益探索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配合知识的讲授,由教师所做的表演示范性实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及时地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化学事实,使学生获得正确、系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也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教学方法.一般我会用一些有趣的 “魔术”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绪言时,一开始就表演了不用笔写字,而用喷壶将稀氢氧化钠溶液喷在白纸上,纸上立刻显出了红色的“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四个字,学生很惊奇; 我还做过 “魔棒点灯”、“白水变红酒”、“水中生火”、“空中生烟” 等,这些奇特的现象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高涨,很快就融入化学课堂.这样,带着渴望的情绪,学生的化学课效率就特别高.

2.观察指导――演示实验之前的重要功课

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观察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一般我会进行这样几个操作:首先确定观察目的,弄清“看什么” ;其次明确观察内容,一般包括:反应物质的颜色、 状态;变化过程中的现象(例如物质状态与颜色的变化、 发光、 发热、 形成烟或雾和放出气体等);生成物质的颜色、 状态等.如蜡烛燃烧实验,要让学生学会分阶段:燃烧前、 燃烧时、 燃烧后观察蜡烛的变化,火焰的特征以及烟的生成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有目的地观察、 思考,比平时所说的 “看” ,会得到更多的收获,对问题的认识也更深刻、 更全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地进行 “实验下放”. 比如讲到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时,可以提供一瓶碳酸饮料,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能否溶于水、 能否与水反应、 能否与石灰水反应等. 一般学生在讨论过实验流程后会信心百倍地参与课堂,由于学生参与课堂演示,课堂气氛变得轻松、 愉悦,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也会明显提升,课堂效果从而大大提升.

3.合理分组――让每位学生体验动手的乐趣

为了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进行课堂分组实验就显得十分重要,课堂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室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佳场所.所以,在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可以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实现实验目的.比如沪教版中高锰酸钾制氧气,粗盐提纯,配溶液等实验,还有一些趣味实验,如晴雨花,点水生火,水果电池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动手实验.

选定分组实验内容后,结合初三学生的知识储备及动手能力,在分组实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组,一般 2~3 人为一组,做到取长补短,协助分工,并设立实验小组长加以监督;其次是准备好充足的仪器药品,同时还要估计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解决准备;学生在课前应进行充分的实验预习,以免在实验过程中手忙脚乱.预习内容一般包括: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异常现象记录等. 教师在分组实验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操作,对于学生的不规范操作,及时加以纠正,这样,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分组实验后应及时进行实验小结,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以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清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拓展创新――优化资源开发系列学生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实验的次数,不但课本上的实验全部组织学生操作,而且还应想尽方法自己设计实验为教学服务,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使我清楚地认识到:不做实验是绝对不行的,我们的学生只会答题,没有基本操作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化学素质的培养.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边组装边思考,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适宜?怎样证实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证实集气瓶里已布满了二氧化碳?

又如在学习“燃料的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时,组织学生进行三个实验:一是“树叶与酸雨”的反应;二是“镁条或锌粒与酸雨”的反应;三是“大理石与酸雨”的反应.学生通过亲自实验,认识到“酸雨”危害的严重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发展新型无污染能源的紧迫性,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学生也有进一步学好化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欲望.

二、优化实验教学的实践反思

1.实验教学能够激趣设疑,启迪智慧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学生有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进行浓硫酸的教学时.先进行浓硫酸的黑面包实验,白纸写字实验等,然后将浓硫酸换成稀硫酸做相应实验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同是硫酸分子,实验现象却不同呢?原来浓硫酸中大部分溶质末发生电离以硫酸分子存在,而稀硫酸中溶质已全部电离了.所以,浓硫酸表现出了与稀硫酸不同的性质.同学们的兴趣浓,情绪高,思维活,反应快,教学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对白磷的燃烧实验进行改进,用反扣的漏斗向烧杯的热水中缓缓通入O2,可看到热水中的白磷与O2接触后,也开始燃烧,产生火光.学生实验的同时并思考:(1)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3)红磷能不能燃烧?接着再做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燃烧匙内,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2.实验教学可以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幽默语言,可以在抽象难理解的知识与学生易理解、感性化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幽默往往使人在笑声中就领悟了某个观点,懂得了某种道理.因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一些高雅的幽默,使教学难点通俗易懂,让学生在张嘴大笑之余细细咀嚼、品味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例如物质提纯时除杂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在除杂质时应添加什么试剂往往易出错.如HCl气体中混有少量H2O 蒸气,可选用什么试剂除H2O蒸气?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试剂逐一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出提纯操作“两不要”.一不要“前门拒虎,后门引狼”(即除杂质不要引入新杂质),二不要 “倒洗澡水时连小孩一起倒掉”(即除杂质不要损耗被净物质)

3.实验教学促进团队协作,共同提高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多数都是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缺乏与他人的沟通,有些自私,在与人的交往中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少替他人着想,有些学生的性格甚至有些孤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多是分组进行的,各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实验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可以激发他们的团队精神.

4.实验教学倡导手脑并用,诱思探究

篇9

关键词:植物化学;化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195-02

植物化学是应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植物中的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植物成分(主要是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理化性质以及主要结构类型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生物转化等。植物化学是植物学与有机化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天然有机化学或天然产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奥秘的学科,也是植物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植物成分不仅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现新药或药物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日用化工、食品、染料和化妆品等行业。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许多会从事与植物成分有关的深造学习、技术、管理和服务工作。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进行植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种情况,结合云南丰富的植物资源和地域特点,为了让学生尽早了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更好地融入社会,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我们于1996年开始为化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植物化学”课。现根据十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谈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植物化学课程以“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由于我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云南,结合云南的资源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课程定位于培养的学生具有宽广的化学基础知识,不仅可以胜任传统的中学化学教学,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与植物成分相关的研究工作和产品开发,或者为进一步的深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植物化学的课程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植物化学的应用领域,了解植物化学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程序及纯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了解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理解提取分离的原理;掌握各类重要植物化学成分如:糖、苷、萜、甾体、生物碱、芳香族化合物(香豆素、木脂素、黄酮)等的化学结构特征、性质和提取分离的方法。为继续学习以及毕业后从事与植物成分相关的工作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植物化学实验,锻炼学生在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要求通过植物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到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合作学习,包括师生之间的合作、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团结互助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知识体系发展的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置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相比,植物化学课在化学专业中开设较少,无专门的教材。国外有的院校为学生开设“天然产物化学”,课时不多,无专门的教材;国内药学专业、中药专业等有“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教材。植物化学只有农林院校主编的两本教材,侧重于农林专业。为了编写适合化学专业使用的植物化学教材,我们于1998年编撰印刷“植物化学”讲义,在教学中使用。2004年,我们组织云南高校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科技人员,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起编写了《植物化学成分》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既包括了植物化学成分的基本知识,又兼顾学科最新进展。尤其具有中国(包括云南)天然产物的特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紧密,便于学生把握植物化学的研究趋势和发展脉搏。《植物化学》课程由四大知识模块构成。第一部分,植物化学概论。包括植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意义、目的、研究程序、研究形势和发展趋势;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第二部分,各类常见植物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结构鉴定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自主学习。每名同学就自己家乡特色的药用植物1~2种,对其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在医药、保健品、染料、色素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通过查资料后,写成小论文进行讨论。第四部分,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植物化学领域的实验操作技能,通过实验加强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通过进一步的开放实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论文设计等,锻炼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理论课授课共54学时,植物化学实验共36学时。

三、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课外互动及学生课外查阅资料、阅读、归纳总结、报告、课外科技活动等方法进行教学。

1.课堂讲授。课堂讲授中注重经典内容和学科发展的有机结合;注重热点植物化学成分和云南特色药用植物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媒体授课,既有效地利用了课时,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大的知识量,又能将植物图片、复杂的植物成分结构等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将植物化学课件上网或打印出来提供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课前预习,课堂上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路。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系统地获得了各类植物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主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生物活性等知识。

2.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对植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归纳总结及综合应用的能力。启发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综合地去掌握植物化学知识。如生物碱的提取,根据所学生物碱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让学生归纳其提取分离有哪些方法等。学生发言踊跃,对各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

3.课外互动。课程教学中要求每个学生就自己熟悉的药用植物1~2种,自己出题,在课外进行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小论文写作和幻灯片制作。这个过程,增加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弥补了植物化学内容多、课时少、辅导答疑时间有限的缺陷,也有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激发潜能,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将自己的课后阅读资料做成PPT进行汇报,一方面引导学生“走出书本”,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了其查阅文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其专业交流的水平。

4.科研反哺教学。教学中,紧密结合云南特色药用植物成分或课程组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案例探讨,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联系实际,有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结构鉴定、黄酮、二苯乙烯、环烯醚萜、二萜、三萜等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组教师的工作进行讲解,深受同学欢迎。既让学生对自己老师的工作有所了解,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了6~10个植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对常见植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课程组教师科研课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科研方向与云南省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特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或在教师的实验室进行毕业论文实验,或自主申请省、校课外科技活动资助进行探索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同学参与植物化学课程组老师的科研项目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四、教学效果

植物化学课程由于贴近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资料查阅、综合分析、实验操作、论文或报告写作、科学思维等能力有很大的提高。自主申请学校的大学生课外科研基金,或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的热情高涨。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取植物化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作为人生的进一步追求。一些同学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发表了学术论文,一些同学的课外科技作品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奖励。

参考文献:

[1]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

[2]Baker DD,Chu M,Oza U et al.Nat. Prod. Rep.2007,24,1225–1244.

[3]Filho RB.Quim.[J].Nova,2010,33(1):229-239.

[4]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283.

篇10

一、 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激趣平台,优化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领受。”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将内容形象化。将收集来的资料、图片、文字等进行制作,以声音吸引学生“听”,以“文字”引导学生“视”,以“动画演示”启发学生“思”。力图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

如教学《纸杯毛驴》一课,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一种情境——到纸杯王国去欣赏欣赏,课件出示(让学生欣赏一些纸杯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中还多次通过媒体,让学生了解毛驴的制作方法;在学生学会了制作纸杯毛驴后,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用纸杯做成的马、梅花鹿、猪、大象等毛驴的小伙伴,并提醒学生:毛驴和其伙伴有相似之处,请你仔细观察分析,开动脑筋,试试创造出更多更漂亮的小伙伴来!学生在媒体的作用下,整堂课兴趣盎然。真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结束,趣犹存”的境界。

二、 运用信息技术,创建探究平台,优化学习方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界提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学会创造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性地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真正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现有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并从“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笔”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过程与途径的意识。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父母的职业》一课,我先让学生上网去查资料,了解各种职业,知道社会的职业分工。课中用录像展示各行各业工作的辛苦,以视觉体验父母工作的辛劳,初步学会关心父母,体谅父母,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敬和热爱。最后在知识的拓展方面,我用现场让学生再次上网的方式,了解还有哪些职业?他们为社会做出哪些贡献?师生互动交流哪个职业最重要?为什么?学生通过使用探索法、发现法去探索,发现相关信息和知识;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把当前的学习内容尽量与要学习的知识相联系,并对此联系认真思考。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讨论、协作学习,高质量、高效率地获取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形成了新技能。

三、 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平台,优化教学内容

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知识的能力。这种知识的获取和内化的能力,我们理解为“信息加工”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学习者有更高的素质,在知识量不断增加、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今天,原先那种“知识积累”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出现正是顺应信息时代的产物。而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教学内容。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面包里的劳动》一课,由于学生对面包里的劳动了解甚少,故教师先谈话导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吃、穿、住、行。我们吃的食品、穿的衣服、出门坐的汽车需要许多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你知道我们餐桌上的面包,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才得来的吗?让我们来研究一下。接着教师播放面包制作过程的录像,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做一个面包需要哪些原料,是怎样生产出来的,需要哪些人的劳动,还使学生了解了面包的制作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有关图像和声音,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不仅加深学生对面包里的劳动的了解,优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立体纸动物王国》这一课时,教师示范操作的可视范围很小,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学生如果没有看清楚让动物站立起来的操作点,将会大大降低操作的合格率。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制作立体动物的过程进行分解,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清晰地感受到制作过程,同时为突破让动物“立体”这个难点,把操作画面进行“放大”演示,学生观察清楚了,自然在制作中就少走了弯路,节约了时间,这不仅优化了教学内容,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运用信息技术,创建评价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劳技教学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评价重视学生的过程而不仅在于结论。以形成性、发展性评价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具体评价的操作中,教师除了采用“多元化评定”的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小组互评甚至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外,还可利用电脑记录下学生成长的点滴,如为学生制作“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到的电子资料、制作的成果,以电子资料的形式存入档案袋,为学生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开放的评价体系。成长记录袋中的内容可以包括:A. 我的目标。每学期开学初,先由学生本人主动征求相关人员意见填好“我的目标”后,再邀请爸爸(妈妈)、小伙伴填写相应栏目。老师们的希望也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来提出。B. 我的成长过程。包括我们做得好的活动,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的活动;我们合作得好的活动,我们可以合作得更好的活动;我参与的活动,我积累的资料;我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我是否满意自己的表现,我与同伴的合作是否愉快,我最愿意与谁合作,我最不愿意与谁合作等。C. 我要争取更大进步。反思与评价包括:小伙伴的看法、爸爸(妈妈)的意见、老师的观点、我自己的体会等内容。小伙伴的看法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小组记录人或组长作出评价,也可由学生本人主动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老师在学生成长状况基础上(包括主要优缺点和进步状况等),作出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我自己的体会由学生本人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和材料后,对自己以往的表现作出反思,总结取得成长的原因,反思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目标。这样形成过程由学生和教师、家长共同完成,实现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学生家长指导与监控的有机结合。收集工作应随时进行,由学生本人自主负责收集、归档,教师定期督促学生做好收集、归档工作,激励学生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