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桂花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15 10:2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桂花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桂花的文章

篇1

——题记

花开了,花也会谢。

正是金秋,前几天走在校园中,萦满身的,是空气中无处不在的香。任你是怎样一个迟钝的,后知后觉的、没有情趣的,又或者是工作繁忙,行路匆匆的人,只要你走在校园西面的这条小路上,你就不能不被这阵阵袭人的香气吸引,你就不能不做到用力地,大口地呼吸,让花香由鼻而入,直沁心脾。除非,你没有嗅觉。

八月桂花香。

校园花圃中,桂花正开得旺盛。这桂花的香,不似梅的“暗香浮动”,也不似莲的“香气益清”,它热烈,芬芳,是一个正热恋的女子,吐露着最浓烈的情思。用马老师的评语,这花的香,只有一个词可以恰当地形容——馥郁。我的感觉,香气,也是甜的。

每天吃午饭,行走在这样一条香气四溢的路上,那一刻的感觉便是,幸福。校园也因此觉得可爱起来。

桂花其实是外形很平凡的花。米粒大的黄色的花,细碎的,密密的,一丛丛地藏在绿叶间,要不是有香气招引着人的眼光,只怕是很难引人注意的。我也仅知道,桂花有金桂银桂之分,想必,颜色黄一点的,是金桂了。此外,对桂花的认知,也就寥寥了。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的文人雅士们,也多以喜花爱草来颐养性情。如陶渊明之于菊,周敦颐之于荷,林靖和之于梅,郑板桥之于竹。古代的文化中,和花草有关的佳话为数不少,吟花咏草的佳句也比比皆是。孤陋如我,也能脱口而出一些桃花荷花之类的佳句,相信,吟咏桂花的应该也不在少数吧。可惜,搜遍我的脑海,实在是见识浅陋,只勉强想到了柳三变《望海潮》中的一句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这首描写杭州繁华富庶的词,竟引得当时的金主完颜亮看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传说真实与否无须深究,至少,光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就够人浮想联翩的了。

但似乎,桂花的花期并不很长。前段日子还是香气浓郁,这两天,便隐隐约约起来,只怕,再过两天,香气便会消失了吧。

也知道,花开了,花终究会谢。

可是,桂花谢了的时候,我想我不会有太多失落。

因为,桂花的香,是可以留存下来的,可以留在食品上,也留在心灵上。

篇2

中秋节到了,桂花又开了。

在姥爷住的院子里,有一片比我年龄还要大的桂花林,妈妈常带我去闻那桂花的香味。她说世上最朴实又最典雅的花就是桂花了。它小小的花瓣却会散发出迷人的悠长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而在桂花开的最迷人的时候,那股子香气,也确实令人魂牵梦萦。桂花便成了妈妈最喜爱的花了,然而我却不以为然。

最近,我读了女作家琦君的《故乡的桂花雨》,作者对桂花香味的“魂牵梦索”,让我对桂花有了种好奇。带着这种好奇,我又找来了《桂花香飘云天外》、《杭州:飘落一身桂花雨》等有关桂花的文章,想看看人们为什么对桂花如此喜爱。

“香气浓郁的花‘或清或浓,不能两兼’。然而,桂花却具有清浓两兼的特点,它清芬袭人,浓香远逸,它那独特的带有一丝甜蜜的幽香,总能把人带到美妙的世界。”

“满树金黄细小的花儿,点缀着红叶娇艳的季节。更有那浓郁的芳香,‘一味恼人香’袭人心怀,沁人肺腑。又在芳香中带有一丝甜意,使人久闻不厌。”……

好美的语句,好美的花,文章对桂花的描写是那样的神奇,如此的有神话色彩,读着读着我深深地被感动了,就仿佛来到了一个仙乐飘飘的梦境里,融化其中,享受着美好的气息。慢慢地,我对桂花产生了一种熟悉的感觉。

“桂花分金桂、木樨、银桂、丹桂……”我装着老道的样子对妈妈说着,牵着妈妈的手,在中秋月下,走进老爷楼下的那片桂花林。

远远的,我闻到了扑鼻的香气,一阵爽飒的风儿吹过,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树,随风摇曳起来了。咦?那是什么?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银色的彩带,缠绵的飘呀飘,飘落下来,飘到了地上,桂花虽然没有琦君故乡那么多,然而我却真的感觉就像琦君所说的,成了“金沙铺地的西方极乐世界。”一片片黄黄的、小小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味,飘到了我和妈妈的头发上、身上、鞋上。我伸开双臂惊呼“桂花雨!妈妈,这就是桂花雨!原来书上说的都是真的……多么浪漫,多么奇妙,多少梦幻啊!”我仰起头,桂花落在了我的脸上,轻轻的,细细的,带着花香,抚摸着我的脸,对我诉说着。

篇3

关键词:《迟桂花》;欲望转化;欲望模式;叙述困境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35-01

《迟桂花》作为郁达夫后期小说创作的代表作,一反前期创作的极端大胆、暴露,而转为恬淡清新。而对于其中,主人公“我”由欲念转化为兄妹之情的情感升华,评论家们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认为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纯真美好情感的追求”。然而,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迟桂花》中郁达夫在努力地试图转变前期叙述模式的同时,也暴露了其在转变过程中描写的粗糙和对欲望欲盖弥彰的不自然。

一、对前期欲望叙述模式的告别

(一)“欲望+死”模式的瓦解

郁达夫的前期作品,都强烈地表现了灵与肉的冲突以及病态的心理。如在《沉沦》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主要是忧伤孤独,“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亦如在《银灰色的死》当中,主人公要依靠变卖亡妻的首饰和自已的旧书来维持生计,对于自己心爱的女子,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嫁为他人妇,展示着孤独的痛苦和爱情的幻灭。在郁达夫前期的作品中,不仅着重描写主人公的落魄和压抑,小说中大胆的性苦闷的描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郁达夫基本上是肯定人的本能的,他曾说过“和死是人生的两个基本问题,所以以这两者为题材的作品,其偏爱的价值比一般其他的作品更大”。在其前期的作品中,我们也都能深刻地体会到欲望和死这两个频繁出现的主题。这也呈现了郁达夫前期大部分作品叙述的一种模式,即欲望总和死亡、颓废、绝境等发生联系,在此简称之为“欲望+死”模式。如《沉沦》描写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血青年在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后,投海自杀;《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郑秀岳在丈夫身上得不到满足后,多次与张康、李得中发生关系,最后被日军悲惨死去。

而《迟桂花》则表现了对这种既有模式的转变。小说中“我”的友人本来身染重病,几乎连他自己也丧失了生存下去的希望,然而,却在这自然景物的熏陶当中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使人物逃离了陷入死亡的牢笼。小说主人公“我”对莲的欲望,也没有无止尽地延续以至于得不到满足而陷入困境,而是突然地中止,甚至转化为“最纯洁”的兄妹之情,且不论这种转变是否合理,小说主人公因此而摆脱了困境,转而沉浸于田园自然风光当中。无论是友人病体的康复,还是我的邪欲得到了升华,都使前期作品中主人公陷入死亡、疾病、贫困等绝境的模式得到了瓦解,从而也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在后期创作中试图有所转变的意图。

(二)“欲望+重大主题”模式的摆脱

实际上,在郁达夫前期的作品中,他对欲望的描写还往往与一些重大主题相联系,使欲望叙述不仅仅只停留于表面,而是有各种重大意义的附加。在其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由于处在弱国子民的地位,在积怨中自杀,最后他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表现出了主人公对祖国屏弱的忧心和焦虑;此外,在《秋柳》中,于质夫与海棠的交往中总是夹杂着现实的感叹。然而在小说《迟桂花》中,欲望的叙述并没有与民族歧视的愤懑控诉,或与社会问题的关注等重大主题相联系,这是作者相对与前期欲望叙述模式的又一转变。《迟桂花》所呈现的是对欲望的放弃,将欲望转化成了美好的兄妹之情。很显然,作者舍弃了前期的那种激进和沉郁,转而关注温馨的亲情,开始将目光转向家庭、身边的人事和心灵的寄托,甚至不惜使用宗教的忏悔方式来表达转变的决心,描写了“我”与莲都钟情于佛教放生这种空灵的仪式。这种看似无意的宗教描写,深刻地表露了作者试图脱离社会、脱离纷扰的心境,进一步地淡化了《迟桂花》与社会重大主题相联系的线索。通读全篇,我们感受到作者似乎是有意地要摆脱社会的纷争,“重大主题”的联系在《迟桂花》中已找不到痕迹。

二、欲望转化的尴尬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郁达夫的这种转变是不彻底的。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让人明显地体会到“我”对欲望的压抑和欲盖弥彰的情境,这就使得欲望的转化陷入了“藕断丝连”的尴尬境地。小说在第一次涉及文章的中心意象“桂花”时,就将笔墨放在了对其香味的描写之上。作者用“含满着一种说不出的撩人的”香气来形容桂花之香,甚至没有提及此种桂花的形状、颜色,而独钟情于这种“撩人”,并且“这样的一个人独自在心中惊异着,闻吸着,赏玩着”,甚至不知道过了多久,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我”是喜爱甚至迷恋这种香味的。接着,作者很快就将这吸引他的香味逐渐明朗化,“我,我闻了,似乎要起冲动的样子”,很显然,这秀美清新的自然风景对“我”并没有起到一种净化的作用,这使人不免怀疑《迟桂花》是否又将延续郁达夫前期创作中有关欲望模式的描写。因为,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将这种由桂花引起的欲望转移到了翁莲的身上,并且还将这种借以“桂花香气”而引出的欲念,转化成了对女性形体的详尽叙述:非但“她的肥突的后部,紧密的腰部,和斜圆的胫部的曲线,看得要簇生异想,就是她的两只圆而且软的肩膊,多看一歇,也要使我贪鄙起来”,甚至于她的黑发、她的额头、她的脖子,这一切在“我”的眼中都显得格外动人起来。有关此类欲望的叙述,在《迟桂花》中显得十分惹眼,并且几乎就成了其描写的主体部分,如不是随之而来的欲望转移,将其变成了所谓的兄妹之情,我想《迟桂花》的欲望主题又将陷入前期欲望叙述的模式当中。

可是,我们却又不得不对这种转移和所谓的“兄妹之情”产生怀疑。“我”从闻到桂香之刻起就已产生的欲望,随着对莲的健美的发现而进一步被唤醒,如此长久的时间,就一下子被莲的单纯所清除,甚至还热泪盈眶地向她做出忏悔。面对几次让我“簇生异想”、“使我贪鄙”的莲,我真的凭借忏悔来一表决心就能完全用一种所谓“纯净”的“兄妹之情”来面对她吗?那么为什么我又任她“倒入了我的怀里,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两人偎抱着沉默了好久”?我们不得不说,在忏悔之后,“我”与莲仍是显得暧昧和琢磨不清的:面对她的神情和自然,“使我不得不伸上手去,向她的下巴底下拨了一拨”;即使是在婚礼当日,我也“时时刻刻在注意着偷看则生妹妹的脸色”。这用“兄妹”作以的掩饰在无意识的行为和发自内心的冲动面前,显得如此地苍白和无力,甚至让人怀疑“我”是有意地搬出“兄妹”这一名义来为自己行为上的越界找到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刚刚还在五云山上与莲信誓旦旦地拜过兄妹,并且对其关怀备至的“我”,却从来就未以“我妹妹”对她进行叙述:“先下轿而上楼去换了衣服下来的他的妹妹”,“一只捏了他的妹妹”,“他们兄妹”,等等。作者几乎是一直在强调“他的妹妹”、“则生的妹妹”,而不是“我的妹妹”。其实,从心理上这又何尝不是对他们结拜成“兄妹”这一事实的否定。这种无意识的言语透露出了作者内心的真实一面。在语言的表述上,我们还可以注意到作者在《迟桂花》中欲盖弥彰的痕迹,如“我们将永久地结作最亲爱最纯洁的兄妹”,“我才觉得真真是成了她的哥哥的样子”。他连自己也不相信是否真的能够做到将这种邪欲彻底转化为无邪的兄妹之情,只能在语言的叙述上做反复的强调。并且,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写道“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作为一个指向将来的词汇,‘但愿’,无疑包含着对此前和当下行为的一种潜在否定”。因此,从各个方面,我们都能轻易地捕捉到这种所谓的欲望转化的勉强性。

总而言之,《迟桂花》崭露了郁达夫试图转变,试图追求恬淡、纯情的意向,然而在叙述中却又不自觉地陷入了对欲望的压抑和遮蔽的怪圈,使他一心想要升华的情感藕断丝连,游离在了欲望和亲情的两难境地之中。

篇4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想象能力 培养方法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是启发学生富于创造性地写好作文的金钥匙。学生在写作中想象越丰富,其语言表达就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就越有情趣。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想象

是否有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作文是否生动形象的保证。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事物,积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事物的各个方面,如用眼去看、用鼻子去闻、用手去摸、用耳去听,等等,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想象,加入自己的独特情感,否则学生对观察的事物冷冷冰冰,写起文章就必然平平淡淡,毫无生气,没有真情实感。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我经常把学生带进自然,观察、感受大千世界的美丽。春天里我领学生走进公园、走进野外寻找春的足迹;夏天里我跟学生一道享受蚂蚁搬食物的快乐、欣赏荷花的美丽;秋天里我带学生去郊游、去感受秋叶的绚丽多彩……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如在一次《校园里的桂花》的写作练习中,我带着学生漫步在校园里,先让他们用心感受桂花的香味,同时边指导学生观察桂花边问:“你们觉得桂花像什么?”“像米粒,可比米粒要小。”“他躲在树叶中间就像顽皮的小孩。”“颜色呢?请大家接着联想。”学生就这样边看边想象,充满了情趣。在这次作文中出现了许多优美的语句。如:“一阵微风夹着一股香甜而浓郁的花香迎面扑来,直钻人的心脾。抬头望去,一株高大的桂花树如巨人一般挺立在那里,茂密的树冠像撑开的一把绿色大伞。走近一看,一团团、一簇簇碎金般的小花簇拥在一起,正躲在翠绿如玉的叶间顽皮地眨着眼睛,偷偷地打量着这美丽的校园……”“美丽的桂花树,你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默默地倾吐着自己的芬芳,为校园撑起一方美丽的风景,在你的庇护下,我们快乐地成长。老师啊!您不就是校园里的那株桂花树吗?……”看,这就是观察、想象的魅力。由此可见,在引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只有启发他们进行合理想象,他们才会写出形象生动、情感真挚的文章,才会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二、观察作文中想象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作文有观察作文,大部分都是看图作文,这类练习生动形象,但画面是相对静止的。作文要在画面的基础上展开,除了静态的描写外,还有动态的画面上看不到的内容,这样可以通过图画静与动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在观察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越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想象事件的全过程:(1)审读静态画面,包括场景、背景、事物的主次、时间的先后、人物表情等内容。(2)联想画面的动态,包括人物的心理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过程细节等,所有这些都必须经过静态的画面所提示的内容联想,做到“静”与“动”完美统一。最后将画面本身和联想内容书写成文。这样,学生在观察想象的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三、拓宽思路,活跃思维,培养想象力

正确的思考线索可以让学生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科学的认识活动,通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实现有意想象。就习作训练来讲,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学习、生活、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对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拓展分析思路,适时调整、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四、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篇5

我喜欢艳丽华贵的牡丹,我喜欢扑鼻清香的桂花,我喜欢奇异姿态的,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平凡的四季海棠。

四季海棠与其它花与众不同。它从土壤里伸出五六只胳膊,胳膊的中间就长出了桃形的叶子,叶子穿着绿色的衣裳,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四季海棠的叶子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就变的红通通的,好像羞红了脸,过上一会儿就 变成紫檀色的了。粉红色的花瓣从叶子中间冒出来,它得花蕊是黄色的。一朵花有四片花瓣,两片是粉色,两片是白色。

四季海棠还会发出淡淡的香味,只要仔细地闻就能闻出来。

你知道为什么它叫四季海棠吗?告诉你们吧:这是因为海棠一年四季都会开放,所以叫它四季海棠。

我喜欢四季海棠,但我更愿意成为一盆四季海棠。

篇6

曾几何时,人们赞美着华贵的牡丹,因为它象征着富贵吉祥;曾几何时,人们称颂着玲珑的梅花,因为它坚贞不屈,斗雪傲霜;曾几何时,人们感叹着清香的桂花,因为它把一切都献给了人类……可我,却偏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的荷花。

走进荷塘,细细看去,荷花们紧紧挨着,千姿百态,洁白无暇,煞是好看。我想:荷花的可贵,还在于不管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能完善自我,独守内心的纯洁……可我们这些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又有多少人能拥有这样的品性呢?

[啄木鸟医生]

小作者用较为老道的文笔写出了荷花的品性、荷花的魅力,但荷花的样子、神态、风韵却只字未提,这不能不让人生发文字空洞之感。写植物,特别是写荷花,我们一定要善于联想,要善于借助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悉心描摹荷花的神韵。唯其神韵超群,说理方显有力。为此,要想写好荷花,唯有仔细观察,张开想象的翅膀;借助修辞,写活好荷花的神韵。

[康复出院](片段)

荷花在盛夏绽开了她那绝代风华,面颊清纯如露。瞧,青翠的荷叶上,滚动着的小水珠像透亮的水晶一样,美丽极了。(比喻鲜活、灵动,赋予荷叶以动态之美。)

走进荷塘,细细看去,荷花们紧紧挨着,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有的还只是个含苞欲放的花苞,娇羞欲语,好似待嫁的新娘;有的只开了一半,几片花瓣便落下去,另一些则紧紧簇拥在花蕊旁,如一位衣衫不整的美人,徜徉在金色的梦中;有的全开了,迎着微弱的风,轻盈地舞动着,像是站在选美大赛领奖台上接受颁奖的选手。阳光一照,满塘的荷花便成了最靓丽的风景。(巧用排比、比喻,细描了荷花的姿态。瞧:“待嫁的新娘”“衣衫不整的美人”“接受颁奖的选手”,多有神韵啊!)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为荷花量身定做的诗歌。(引用较为妥帖、自然。)尽管生活在污泥之中,可它仍那么素净;尽管有的是清涟洗濯,却看不出它有一丝妩媚妖气。(借助对比,写出了荷花的素净、淡雅之风韵。)它的身上几乎看不出紫外线的影子,花瓣之间似乎有什么特种晶石在其间闪烁……

篇7

关键词:作文自批;学生点评;师生总结

下面是一节初一作文课的几个片段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这堂作文课是写由物得到的感悟,自拟题目。

教学片段一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自己当一回老师,同学们自己改自己的作文。(作文两个班交换)

生:啊!

师:我把中考作文的评分总要求印发给你们,然后根据要求自己独立试批。

师:展示中考评分标准:投影展示。(略)

师补充说明:务必从别人的文章中找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和认为需要修改之处,然后写上自己的评语。

生:开始认真批改。

师:不断巡视,全面了解情况。

教学片段二

师:请几位同学结合中考作文评分要求谈谈对别人作文的评分和评价。

生1:我给这篇文章打36分,我觉得《松树》这篇文章选材有些老,小学已写过,很多人写它都没新鲜感,描述上感觉没有真情实感,只会让人感到乏味,如果细致描写它在寒风中不屈的形象会生动些,但语句较通顺。

师:这位同学评价得很好,从选材、内容来给予评价,让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

生2:文章《蚂蚁》点题点得好,开头简洁明了的点题,有条有理,内容详写蚂蚁在遇到敌人入侵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详略得当,很能体现主题。

师:这位同学能从点题、内容详略来评,从表现主旨上来谈,很好。

生3:我点评《一棵树》,我给她打45分。

师:哦!这么高,我们倒要听听理由。

生:这篇文章从结构上来说很严谨,开头点题很快进入作文,首尾呼应得很好,从内容上来看选材很新,他选的是一颗无名树,不像有些同学写蚂蚁啊、松树啊、梅花啊,从立意上来看她的结尾由无名树阐释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和一些名利。

师:很好,这位同学能从结构、内容、立意来评,很不错。

生4:我也点评《一棵树》,我认为他描写树很生动,有细致的描写,给人真实的感受,而且内容很能表现他的主题。

师:有没有同学给这篇文章提点意见?

生5:我认为他的结尾有些累赘,绕来绕去,可简洁些。

师:很好,同学们能发现作文中的缺点,有进步。

生6:我认为这篇《桂花》写的不具体,所以给人感觉不够生动。

生7:《松树》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不相符,虽然他细致地描写了松树,但他描写的是松树的美与文章主旨“松树的刚直不阿”不相符。

生8:我觉得这篇《无名花》写得非常好,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特别是描写无名花的美从整体外形到花蕊的描写都很细很美,内容真实感人,特别是结尾感悟写得很新颖,我给它打46分。

生9:我评《一棵树》,我认为她用梨花与之对比的手法较好。

教学片段三

师:我们从这次批改作文中,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到了作文要做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生2:我学到了写文章要多描写,描写要细致生动。

生3:我学到了写文章要选材新颖,材料要符合主旨。

生4:我学会了写作文立意要新,才能得到高分。要有自己的生活感悟,有精辟的句子。

生5:我学到了写作文要审题,要细细推敲。

生6:我学到了写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卷面要清楚。

师总结:今天我们学着批改作文,了解了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知道了写好作文的几个方面:①结构要严谨,做到首尾呼应。②选材要新,选材要与主旨相一致。③内容要具体,多描写少叙述。④立意要新,有人生的启迪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有真情实感。⑤字要写清楚,作文书面分三分,可能印象分会更多。

教学反思

1.这是一节学生自批作文的课,表面上看来,这样的批改会占用很多时间,但其实这样可以使他们对作文的批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知道怎样的作文才能得高分,知道如何才能把文章改好,也让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写好作文,进而了解中考作文的批改导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学生批改作文不是让他们一盘散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堂作文课从按要求批改到自己批改到师生总结,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不错。

篇8

关键词:多媒体传统教学;赏识;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023-02

2001年2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老师们都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课改中,传播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评价多元化;学生也多了思考的空间和实践的机会,转变学习方式,个性得以张扬,能力有了发展,可丰收的同时也有隐忧。

一、多媒体的滥用,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育在中小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笔者觉得它始终不能全权代表老师,有些老师在认识上有误区,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似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不是好课,认为多媒体教学对于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技术而言都是一种“超越”,因而在思想上排斥一切传统教学形式。一些课件所用色彩比较鲜艳,这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观察,不利于看清问题的本质。我们提倡课件,让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多媒体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就容易形成思维上的惰性,降低学生学习的质量。如:上语文课,如果在课堂上过多地演示课件,则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导致学生的朗读水平降低,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笔者在教阅读课《桂花雨》时,安排一课时制作了十五张课件,抓住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学习:①抓住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去感悟作者爱桂花,如“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等。②品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作者童年和母亲摇桂花的乐趣。有感情朗读:“这下,我可乐了,……好香的雨啊!’”③最后理解。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含义。笔者一边讲课一边演示课件,结果花了一节半课的时间才完成任务,学生齐读、个人展示读书的时间就少了。因此,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多媒体作为教育教学工具而已,而不是为了标榜自己是“现代化教学”而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才利于使多媒体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赏识教育的泛滥,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自信和发展,找回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一点不可否认,但也有一些“奖过其实”,赞美泛滥的现象,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赏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的尊重,提倡激励性评价,但并不是无原则地赞美,赞美要讲原则,要有方法。如果一味地夸奖学生,“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等似是而非的答案,长此以往,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殊不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长期受表扬,没有受挫折教育,某一天有人对学生批评了,学生就会受不了。因为他一直都觉得自己很优秀,容不得别人说自己半点的不是,幼小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经受不起挫折,就会采取一些偏激的方式……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记得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请为你的夸奖道歉》,颇耐人寻味。文中谈到北欧一教授要求中国学者向她女儿道歉的事情,教授认为中国学者的夸奖伤害了她的女儿:“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你夸奖了她,孩子很小,不会分辨,她就会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且一旦认为天生的美丽是值得骄傲的资本,她就会看不起长相平平甚至丑陋的孩子。而且,你未经她的允许就抚摸她的头,这使她以为一个陌生人可以随意抚摸她的身体而不经她的同意。”看了这个故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赏识教育。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比如相貌、气力、智商等,许多家长和亲戚朋友总喜欢夸奖孩子聪明、漂亮,正如中国学者对北欧教授女儿的夸奖一样,这样的赏识对孩子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孩子多是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发展自己的。从教授的话语中,我们感到赏识应该着眼于受表扬者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受表扬者今后的发展,否则,就会产生错误的导向。

三、语文素养的缺失,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低年段学生“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要求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学生学习是轻松了,减负了。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的识字率降低了,表现在书写过程中,写错别字或写字不规范,整体书写比较潦草或执笔忘字;其次,拼音不过关,高年级的学生,每一届,笔者接手的班级,做试卷看“拼音写汉字”此题时,总有七八个学生的试卷是空白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呀!朗读水平也下降,读书时不是数读就是唱读,更谈不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爱学生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低年级的家庭应作业适量布置很有必要,毕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及时掌握,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如果晚上也能温习白天所学习的知识,相信学生的基础知识会掌握得比较好,要不然到高年段再去教学生拼音、字词,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

每一项改革,都有一个过程,有利也有弊,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探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坚信,只要正确领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修正前进道路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最终会达到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一、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人物;②事件;③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问题策略:①文中写了哪些人?以谁为主? ②文中写了有关他的什么事?③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例谈——课文《海伦·凯勒》节选,五年级(下)第9课

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认真读一读文中的这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关于对海伦的思考练习。

① 你觉得海伦是一个 的孩子。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用“ ”画出来,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 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② “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从“干燥的海绵”你体会到:A. ;B. 。“甘霖”指 ,你又体会到:A. ;B. 。“不分昼夜”一词说明:A. ;B. 。

关于对沙利文的思考练习。

用“ ”画出描写沙利文的有关语句,读读,从中你体会出沙利文是一位 的老师。并用“”标出她动作表现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你会用 的感情来朗读。练练看!

关于读后的感想、启发,写一写吧!

读了这段话,对你有启发吗?

A. ;

B. 。

二、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叙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尤其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②找重点词、句,体会其含义,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表现(指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方面);③思考事情所反映的思想意义。

问题策略:①文中记叙了什么事?(把握好叙事的六要素。)②文中有哪些人物?各有哪些表现?你从中体会出什么?③记叙的事有什么意义?(尤其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理解体会。)

例谈——课文《黄鹤楼送别》节选,五年级(上)第25课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流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读读这段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 这段课文写了一个 的场景。请用“ ”画出描写李白的语句,从这里你感受到 ;再用“■” 画出描写孟浩然的语句,从这里你又感受到 。请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读,进一步感受感受,并想想,我应抓住 等词语诵读好。

② 情景再现。请在感受文中两位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基础上,用你的感悟和理解,进行同桌演示。

③ 再读读课文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这样的景色描写的作用是: 。这又使我们想起四年级的《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文中的这处环境描写,让你体会到:A. ;B. 。

三、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观察的事物及特点;②观察的方法(一般指看、听、闻、摸、品等)及联想;③作者是如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的;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问题策略:①课文记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②课文是怎样把景(物)特点写具体的?③课文运用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展开了哪些想象或联想?④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谈——课文《早》节选,五年级(下)第4课

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那清香纯净疏淡,像是桂花香,又像是兰花香。细想又都不像,因为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开。是什么香呢?据说“三味”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也许这就是书香。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认真读一读文中描写腊梅花的两个语段,思考并完成以下练习。

A. 三味书屋后园里的腊梅花,作者吴伯箫写了它品性的四个特点:

①是清香,作者展开了想象和联想,请你用 “ ”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的语句,并且找出其中描写“清香”特点的一个词: 。

②是 ,从“ ”这句里的 、 、 三个字词体会出来。

③是色美,文中“ ”句就是具体的描写,并且把腊梅花比作 和 ,让我们体会得更加生动形象。

④是 ,用“ ” 画出作者叙述这一特点的语句。

B. 联系上下文思考,作者这样认真具体地描写三味书屋里腊梅花的品性,他的用意是 。由此你还想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四君子”的四种花卉是梅、 、 、 ,用来赞美人的品质。

这是从特点到字词句的思路,也可选择与上述相反的思路设计,即从字词句到特点的思路。

四、 说明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事物或事理的要点,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或了解某个事物;②文章的条理,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进行分析、综合的;③语言的确切,把认识事物或事理跟学习语言文字结合起来。

问题策略:①课文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事理?②课文说明了事物或事理的哪些方面?(或特征、要点)③课文是怎样说明的?(说明的顺序、方法以及体会说明过程中语言的特点。)

例谈——课文《神奇的克隆》,五年级(下)第8 课

克隆也叫 ,就是指 。课文主要是从 , , ,

, 等方面来介绍的。在介绍植物克隆的时候,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介绍说明 的时候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人们利用克隆技术能够 ;能够‘制造’出 等人体‘配件’,一旦病人需要,就能 ‘装配’”,这里的“制造”意思是 ,“配件”的引号表示 意思,“装配”是指 意思。这句话告诉我们 。

也可以这样设计。

请你说说这句话里运用“制造”“配件”“装配”词语进行表达的好处: 。

五、 议论文的练习设计

学法要点:①要弄清论点和论据,即弄清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和作者是用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的;②要弄清论述的过程,即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至于论证的方法,一般不要求小学生去掌握;③要弄清一些修辞方式(如比喻、设问、反问、排比等)的特点及作用;④要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问题策略:①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观点)?②课文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述这个道理(观点)?③课文分几段写的?每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有时还要考虑有关段还分几层意思来讲。)④文中一些重要句子有什么特点及作用?(一般指修辞句。)⑤联系实际,反思理解。

例谈——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五年级(上)第22 课

A. 课文运用了三个事例:① ,② ,③ 。 想告诉我们一个 的道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

B. 滴水能穿石。滴水,它与雨水相比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 ;二是 。文中的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与“滴水”多么相似。你看,李时珍因为 ,终能编成《本草纲目》;再看,爱迪生由于 ,终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再看齐白石,本着 地创作实践,终使他的技艺 。课文第三小节运用这样三个事例,就是要告诉我们: 。

C. 用“”试着给第三小节划分层次,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D. 文中的:①“不教一日闲过。”它的意思是 。②“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指 。③“‘滴穿’一块块‘顽石’”中 “滴穿”的意思是 ,“顽石”的意思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篇10

一、词语题

例1 (宁夏、海南卷第22题)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________ ②却是________ ③更________④但________⑤随着________

【解析】该题着重对虚词的表达效果进行考查,比传统题型更具灵活性。做这样的题目,前提是把握文段中句子内部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然后,根据所提供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来选用:“总要”一般用在动词前表“一向要”;“却是”一般用于句首或句中表轻微转折;“更”一般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程度更深,或数量增加或减少;“但”一般用于句首表转折;“随着”一般用在句首说明某种趋势。

【参考答案】①总要夹上②却是白字连篇③更应该 ④但同时 ⑤随着中国

例2 (北京卷第2题)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________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________“耳”字形,有如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 雕 铺 呈 贴

B. 塑 铺 像 画

C. 塑 摆 像 贴

D. 雕 摆 呈 画

【解析】这是一道实词辨析题,传统的实词考查题一般选用的是双音节词语,该题辨析的却是单音节实词。应该说,单音节实词在组词和表意方面大都要比双音节词语更具灵活性。该题对词语的辨析,主要从词语搭配的合理性和表意的形象性角度区别。“雕”跟“大理石”搭配比“塑”更为合理,“铺”比“摆”更具形象性,“呈……字形”比“像……字形”搭配更合理,“贴”比“画”更为形象。

【参考答案】A。

例3 (福建卷第15题)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

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①。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责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②。

【解析】这是一道既有一定限制性又有一定开放性的成语考查题。限制性主要表现在:只能写含有“明”字的成语;只考查具有褒义和贬义的此类成语(不能写中性成语)。开放性体现在备选的此类成语不止一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相关成语的积累情况。

【参考答案】①“明察秋毫”,形容目光敏锐,任何小问题都看得很清楚。②“明目张胆”,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

例4 (天津卷第23题)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1)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______。

(2)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______,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3)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______,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4)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成语考查题――考生不仅要有相关的成语积累,更要懂得运用;还涉及到语言连贯知识――要求所填写的成语准确,才能使上下句语意连贯。做此类题目,要在把握语境义的基础上,选出适合该语境的成语填写。该题给我们的启示是,平时的成语复习,不仅要识记,更要懂得理解和运用,否则,面对此类题型,在考场上很有可能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只能意会,难以“笔写”的窘状。

【参考答案】(1)功亏一篑(2)越俎代庖(3)蔚然成风(4)淋漓尽致

例5 (浙江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

A. 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 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像。(金科玉律)

C. 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 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解析】这是一道近义成语辨析题,可从搭配对象、适用范围或感彩方面辨析。A项的“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龙混杂”只适用于“人”,此处不能替换。B项的“清规戒律”,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适用范围不同,不能替换。C项的“额手称庆”,以手加额表示庆幸;弹冠相庆,一人当官或升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做,含贬义。感彩不同,不能替换。D项的“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太多,不能兼顾。捉襟见肘:①形容衣服破烂;②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捉襟见肘”义项②和“顾此失彼”相近,替换后表意相近。

【参考答案】D。

二、文学常识题

例 (北京卷第5题)下列语句画线处所指的文学家,依次是( )

1.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2.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3.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4.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

A. 李清照 李白 苏轼 欧阳修

B. 白居易 曹植 辛弃疾 司马迁

C. 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欧阳修

D. 李清照 曹植 苏轼 司马迁

【解析】这是一道既考查考生对教材内容熟悉程度,又考查课外积累情况的文学常识考查题。其中第3题难度最大,它出自郭沫若为辛弃疾墓题写的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第1句根据课文《琵琶行》序言“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和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可知“司马”应指白居易;第2句课文《将进酒》注释中有“陈王”即为曹植的解释;第4句根据课文《报任安书》不难知道指的是司马迁。

【参考答案】B。

三、古诗鉴赏题

例1 (浙江卷第5题)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解析】该题可谓一道特殊的古诗词鉴赏题。做这样的题目,一要理解所引诗句的含义,二要把握整个句子的语境义,三是看两者是否协调一致。A项词句出自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因此并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B项诗句出自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描写的是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适用于描写桂花;D项词句选自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该词句内容适用于“爱情”,而不适用于母亲牵挂游子的“亲情”。而C项诗句引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该诗本身就是一首借助奇特的想像和具体的物象来描写音乐的浪漫主义诗篇。

【参考答案】C。

例2 (湖北卷第21题)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像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像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字。

采 莲 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重点鉴赏评价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古诗鉴赏题,其考查的方式颇具新颖性和趣味性。作答时应注意:一是充分利用题料中的“场景”“人物”及两个“镜头”的提示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二是答案需体现电影镜头的动感特点和诗意色彩,符合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

【参考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都不好意思。

四、文学作品鉴赏题

例1 (福建卷第9题)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 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

B. 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

C. 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闾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围城》)

D. 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妻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

E. 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

【解析】今年福建卷的设题特点之一就是导向读书,该题是一道鉴赏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考查题,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品有五部,且均为经典著作。做这样的题目,读过和未读过这些作品的考生,其做题的感觉和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通过这种方式来设题,既体现了高考对名著考查的灵活性,也显示了高考的导向功能。C项两处有误:①“前往三闾大学任教”是在订婚前;②“热情接待和真诚欢迎”表述不当。E项也有两处错误:①聂赫留朵夫那时没有向玛丝洛娃求婚;②当时的玛丝洛娃没有宽恕他,也没有请求聂赫留朵夫向法院疏通减刑。

【参考答案】C、E。

例2 (福建卷第10题)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

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巴金《家》)

(2)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加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呜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雨果《巴黎圣母院》)

第( )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可谓一道缩微型的文学作品考查题。和上题一样,该题也是以中外名著为题料设题,设题角度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1)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凤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鸣凤的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当鸣凤决定离开人间时,她与觉慧又产生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一堵墙。(2)加西莫多对副主教(克洛德),由原先的感恩到认清他丑恶的灵魂,并将他推下钟塔。这声呜咽表现了加西莫多分清善恶之后由爱转恨的复杂情感;而对她(埃及姑娘爱斯梅拉达),这声呜咽则包含着加西莫多深深的爱和对她死去的悲恸之情。

例3 (湖北卷第20题)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跟教材“联姻”、直接采用课文内容作题料的题目,主要从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设题。该题可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平时复习不应忽视教材的作用,课文,有时就是我们最好的复习资料。

【参考答案】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五、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题

例1 (山东卷第16题)某中学校刊的一个栏目选定了以下四篇文章,请你为该栏目拟一个恰当的话题。要求:参照下列任一题目的结构进行概括,不超过15字。

①《诚信为你带来幸运》 ②《善良是你快乐的源头》

③《节俭使你安稳无忧》 ④《宽容让你成大器》

【解析】这是一道仿写和压缩语句的综合考查题,首先要概括出该栏目四篇文章的统一话题――根据“诚信”“善良”“节俭”“宽容”等内容,话题应该是“美德”“美好情操”之类;其次要明确所拟话题的句式,根据“参照下列任一题目的结构”这一要求,可采用“……为你带来……”“……是你……”“……使你……”“……让你……”这四种句式中的一种进行仿写。

【参考答案】美德是你处世的根本;美德让你一生受益。

例2 (湖北卷第22题)学校筹办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的宣传专刊,请为此专刊拟写一个通栏标题。要求:①采用对偶句式,且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的字样;②每句字数在15-25字之间。

上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考生选用句式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答案要围绕“奥运”主题,采用对偶句式,上下句分别含有“点燃激情”和“传递梦想”字样,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答案】上句:点燃激情看激情火焰驾祥云登珠峰照耀千山万水。

下句:传递梦想愿梦想金凤载和谐伴嫦娥飞越四海五洲。

例3 (重庆卷第20题)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

【解析】该题侧重对句式变换和语言连贯能力的考查,答题时应注意,句式变换只能是句子形式的改变,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之后,句子的原意不能改变。

【参考答案】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难道你不该被点燃?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虽然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但世界不因此而变得更加光明美好吗?

例4 (江苏卷第5题)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

赞成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质疑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