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03-21 02:09: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篇1

知识是青年人的最佳的荣誉,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1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2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3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

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4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 蛋白质 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5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

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 核心概念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

对于高中理科生而言,高中生物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生物涉及到很多基础概念,这些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的化学学习十分重要。其中,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使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为这些核心概念反映了生物学的基本框架,是生物学家从日常生活中归纳出来的理论知识。高中生物中的核心概念不仅涉及到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同时还包括高中生物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可以说,核心概念是高中生物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教师通常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记忆,使得学生容易出现“记了又背、背了又记”的问题。很显然,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

学生在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学习时,会碰到一些高深的核心概念,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往,教师只是利用口头方式进行讲述。很显然,仅仅通过语言的表达,学生还不能够完全理解这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借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和视频等文件,这些教学文件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核心概念,同时在头脑中构建高中生物知识框架。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四章“基因的表达”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该章节涉及到“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以及“遗传密码的破译”等知识点。由于这些知识较为抽象,教师应该播放和基因转录相关的视频。学生在视频中,能够看到DNA分子在细胞核内首先进行解旋,然后该分子再根据细胞核中的一条链合成mRNA分子。学生在视频中可以看到“转录”的动态过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转录”的核心概念。

二、利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概念图”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利用简单图形勾画出知识点的联系。由于高中生物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教师使用概念图的方式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高中生物知识架构。教师将核心概念作为概念图的中心,然后用箭头表明核心概念和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把握新旧生物知识之间的关联,并通过所学的知识理解新的核心概念知识。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利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该章节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知识点。教师需要对“丰富度”和“种群密度”这两个核心概念加以区分。教师应该画出概念图,通过方框和箭头标出两者和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丰富度”和“种群密度”之间的异同点,并加深对两者的认识。

三、结合物理、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教师在讲解高中化学知识时,还应该认识到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作用。以往,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注意到这一点,他们只是根据书本中的描述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地认识生物核心概念。其中,橡皮泥模型属于物理模型,而纸质模型属于数学模型。虽然二者对教师的教学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模型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教师还应该根据情况加以采用。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物理、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其中涉及到“染色体组”这一核心概念。教师可以使用橡皮泥模型向学生展示染色体的变化和交叉互换,使学生从直观上认识这一概念。当然,由于橡皮泥不能对基因符号进行标记,所以教师在讲解“遗传的染色体”时还应该使用纸质模型剪出同源染色体,并进行比较和区分。所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结合物理和数学模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师应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讲解核心概念。首先,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其次,教师应该利用概念图进行生物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最后,教师还应该结合物理、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邓可、刘恩山. 美国“2061计划”高中生物学教材评估内界特点及启示[J]. 生物学通报,2009.44(8):44-47.

[2] 张颖之、刘恩山. 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记忆事实向理解概念的转变[J]. 教育学报,2010.6 (1):57-61.

篇3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8-01

目前,我国的社会教育正处在不断改革的环境下,所以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校一定要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其高效化,从而实现学生的有效发展。以导学案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该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导学案教学模式在目前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以导学案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切实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1.导学案的设计流程以及重点、难点和目标的设计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以导学案为平台的教学模式时,一定注重导学案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以下重点阶段:对教材和考纲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1]。在上述的内容中,教材考纲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关键,也可以说是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对于导学案来说,在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时,一定要简单明了,尽量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要充分了解生物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制定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目标时,可以让学生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历程以及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在根本上掌握关于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

2.课前导学案的设计

在学生的预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乏味、烦躁的心理,因此在课前进行导学案的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用问题的形式的表现出来[2]。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5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境:一个小孩是色盲,但是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是色盲,我们来帮他分析一下,他为什么是色盲?通过这种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掌握了基因突变的内容和知识,从而充分发挥了导学案在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作用。

3.导学案的课堂应用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案时,可以将知识点分为单个的活动来讲解,按照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重点、难点的教授,并针对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进行提问,从而在导学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和探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交流。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教学中,假设学生是植物学家,怎样通过已有的材料分析激素对植物的调节作用,通过设立三个具体的实验来进行,实验一,在了解植物激素种类的前提下,如何明确激素对植物成长的影响;实验二,掌握植物生长必需因素的前提下,怎样通过激素来促进植物生长;实验三,在掌握激素对植物影响的前提下,怎样应用激素改善植物的生长特性。通过这种实验的方式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实验,最后再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从而充分发挥导学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

4.课后巩固

在讲解完相关的知识点之后,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进行练习题的选择时一定要以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为主,所选题目的难度要适中,而且还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重点考察,从而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知识点、错题等进行综合整理,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总之,以导学案为平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对其引起重视。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导学案为平台来创建高效的生物课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导学案的设计,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婷婷.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2014,01:82-83.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适应状况 概念图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189-02

贵州省从2010年开始使用新课改教材,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生物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高中生物教学在教师工作、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高中生物新课改的发展现状。

一、新课改中高中生物教师的适应情况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课程在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改革,面对这一情况高中生物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相应地调整,只有适应了新课改的改变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新课改在贵州省实施数年,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尤其是教学内容编排顺序的改变经历了从很不适应到慢慢接受、理性对待的心理历程。

原有的高中生物教材已使用多年,教师们早已熟知其中的内容,因此面对新课改后的高中生物教材,教师们显得有些无从下手,教学工作无法正确有效地开展。大部分教师对新课改持认同态度,但是对探究式教学、新型学习方式的实际运用却不适应,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势禁锢了他们的教学,同时知识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得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新课程。多数高中生物教师具疲劳感,工作压力大,难以积极地实践新课程。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高中生物教师对新课改都极不适应。

面对这样的情况,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在认真探索解决办法,学校不断完善与高中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配套系统,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更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建立一套新型的教师文化。在增强高中生物新课改可行性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对新课改教材的适应性,教师从原先的很不适应,开始慢慢接受、理性对待。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高中生物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核心概念和概念图的重要性

之前的高中生物教材概念繁多、各个知识点较为分散,因此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这样往往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概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材中对这一方面进行了改进。对每一部分的核心概念进行了强调,同时配以概念图,帮助学生对知识结构和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一个直接的认识,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知识点繁多,核心概念的强调可以帮助学生对章节有明确的认识,把握重点。

概念图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脉络。在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时,概念图清晰地呈现这些概念之间的知识网络,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生物这一概念建立客观的认识。教材中概念繁多,学生往往会混淆,概念图将相关概念进行组织,帮助学生更全面了解概念内容,同时明确各概念之间的关联,在遇到问题时往往能举一反三,迅速找到解题的路径。同时概念图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纠正概念偏差。让学生自己绘制概念图并进行交流,教师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学生在必修一种学习“细胞种类”这一知识点时,往往对“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这几个概念进行混淆,教师看到学生绘制的概念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于这几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纠正他的错误。章节之间有明确的概念图区分,学生将更容易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对于核心概念的掌握会相对容易一些。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生物教学中的实验不可或缺。概念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思路和方法步骤不至于发生偏差,学生之间利用概念图进行交流以发现实验设计中的不足,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加深对于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新课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实行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科学,高中生物教学立足于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教材中每节课中都设计了问题探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在新课改中,各个学科都试图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科特点不同,所培养的学生能力也有侧重,高中生物更强调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和原有知识的影响下,学生对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学习和研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产生自己的见解。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原有结论很容易被修改或者。起初科学家认为遗传物质都是DNA,但后来的研究发现还有RNA也具有遗传物质的作用,发现RNA干扰作用的科学家就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奖。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传统的知识灌输。

高中生物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设备,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同时建议教育部门为学校配备应有的教学实验器材,以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生物实验需要细致地观察,实验演示要认真仔细,讲解清晰,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设计行之有效的实验步骤。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生物学的知识概念,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是生物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善对于教材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数年的教学经历,笔者深知高中生物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新课改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动力,全身心投入到生物课程改革之中,促进了教师水平的全面提升。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也是问题不断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以理性的心态去面对新课改,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欣.浅析高中生物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0).

篇5

【关键词】学习动机 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对于高中理科生来讲,高中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现象,掌握生命活动规律。“学习动机”是一种学习状态,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针对这一定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习动机因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从而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确保生物学习的有效性。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理解知识。比如说,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通常较难理解,但是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下可以较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内容。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只能通过死记硬背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合理的。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下领悟知识,培养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以“蒸腾作用”为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通过“蒸腾作用”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蒸腾作用对作物生活所起到的重要性”以及“蒸腾作用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等内容。为了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试验。教师可以为移栽试验事先准备两组植物,其中一组植物进行“原样移栽”处理,另一组则去掉相应的枝叶。这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成活情况。通过观察,学生就会发现“去掉枝叶的植物存活率高”的特征,从而会感到好奇。这样教师再对这部分知识进行讲解时,学生就会主动进行学习。

二、合理运用“强化理论”,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强化理论”指的就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断强化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强化理论”运用到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学习动机。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不太注重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很多知识如果只是教授一遍,很难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印象。所以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对所学的高中生物知识加以强化,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二)第一章“无菌操作技术实践”中“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强化理论”开展教学。通过“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的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实际问题”等。其中有些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很可能会跟到难以理解。教师应该对“如何制备培养基”以及“高压蒸汽灭菌”等知识加以强化,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知识,从而加深他们对于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由此看来,通过运用“强化理论”,教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有效掌握所学知识。

三、开展学习竞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关调查表明,竞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适当开展竞争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投入。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很少注重学习竞争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课堂上开展学习竞争活动。学生在竞争活动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中“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开展学习竞争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知识竞答,看谁掌握的知识点多。知识竞答可以和“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种类”以及“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请举例进行说明”等内容相关。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知识,进行知识抢答。由此看来,通过知识竞答,学生的学习动机就会大大增强,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针对这一定情况,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习动机因素。首先,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强化理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后,教师还应该开展学习竞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湘平. 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对策[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22期.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解题;策略;实践与思考

谈起高中生物,很多学生对其观点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由此足以看出高中生物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高中生物学习情况进行的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生物成绩之所以很好的原因在于这些同学在进行高中生物学知识学习和解题时掌握了高中生物有效解题的策略,且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整合,因此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效率和取得的成就更高。

一、避免思维定式,明察秋毫

高中生在进行高中生物解题的时候,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想当然的去解题,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错误,如果学生在进行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势的错误。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生物学课程讲述的时候,需要从微小细节处着手,帮助学生逐步摆脱“理所应当”的定势思维的束缚,使其在解题时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通过细致分析以达到高效解题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和进化》的相关章节知识点内容时,学生可能在做题时会遇到类似如下的问题:为何野外存在的兔子,白色者稀少?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时,必然要用到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知识点,其核心观点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就对此理论理解的更加透彻。我们知道很多人工饲养的兔毛的颜色是白色的,那么你是否见过颜色为白色的野生兔子在田间悠然奔跑?答案是否定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野外条件下,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就要避免被自己的天敌发现、消灭。而白色皮毛的兔子不利于它们在山间田野隐蔽,因此在残酷的自然条件下被自己的天敌消灭,从而我们见到白色的野生兔子就更少一些。

因此我们在学完《遗传和进化》相关章节知识点内容时,需要对许多问题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思考:基因突变无时无刻不再发生着,野外白兔子较少的原因并不是突变为白颜色的兔子少了,而是突变为白色的兔子被自然选择淘汰掉了。如此进行深层次理解,学生就能将空洞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观点的束缚,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着眼细节,明察秋毫的良好思维习惯。

二、启用对比思维,有序推导

对比思维作为生物知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对比思维,正是帮助人们在原有认知水平上对新知识进行对比和鉴别式的学习,一来可以巩固原有知识内容,二来可以帮助学生推展知识体系,实现在原有知识体系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从而实现对知识内容有序推导的目标。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章节的内容时,初学时学生可能对减数分裂的知识要点理解的不够透彻、到位。此时,授课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通过在有丝分裂基础上的类比和有序推导,实现新旧内容的综合全面掌握。和我们学到的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具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和有丝分裂不同,减数分裂要经过连续进行两次的细胞,但染色体只有一次复制,其结果是分裂后形成的细胞的染色体为单倍体,即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因此称为减数分裂。而我们学习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时,我们发现其内容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然而细胞分裂一次,因此分裂后所形成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较分裂前没有发生变化;第二个不同点是: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主要出现在第一次细胞分裂之中。

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点讲述时更需要能应用对比的思维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精细化学习,通过对已知知识点和学习和演变,讲待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内容要点进行对比和知识融合,更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章节的知识要点,更能对相关章节知识的异同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挖掘隐含条件,突破关键

隐含条件的有效挖掘对帮助高中生学习生物知识、快速精确解答生物问题至关重要,是突破知识难点、实现精确化生物解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授课教师在进行相关解题要领讲解的时候,需要在课程讲述的过程中逐步向学生渗透挖掘生物题干隐含条件的重要作用,逐步使学生在学习时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使学生逐步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学习《遗传和进化》章节的相关内容知识要点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如下问题:患有某种遗传性疾病的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其子女中男性均患该病,女性均不患病,而第三代中所有孙子都患病,而孙女均不患该病,那么该疾病的遗传方式为( )A.Y染色体伴性遗传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X染色体隐性遗传D.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该题目的解答并不困难,通过对题干进行的细致化分析可知该题干中的患病者均为男性,且该病的发生只在男性之间,由父传子、由子传孙,因此在进行该问题解答时的一个隐含条件是学生需要知道男性染色体为46,XY。只有在知晓此基因基础上,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分析和解答。

找出隐藏条件能帮助学生在进行生物试题解答时,迅速排出题干中列出的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从而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从而找到解题的关键环节,实现精确化解题的目的。

高中生物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通过:避免思维定式,明察秋毫;启用对比思维,有序推导;挖掘隐含条件,突破关键,最终帮助学生在高考征程中旗开得胜、拨云见日。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创新精神与能力

近几年来有关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物课程要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备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来体现新课程理念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以趣激疑,巧妙释疑

我国历代教育学家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早在南宋时期,陆九渊就指出“为学患无疑”。强烈的释疑欲望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探究、综合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进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起的作用,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所能代替的。

在讲述高中必修模块2第3章第1节“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就尽量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目的是为后面学生发现问题做好铺垫。然后,让学生认真地去看这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例如,第一个实验离心后沉淀物的反射性为什么是很低,而不是没有?等等。学生通过自学能发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他们进行了认真观察、思考、分析。接下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释疑了。一个高明的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这乃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见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使释疑的过程既不脱离教学的双方实际,又考虑到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长期如此以趣激疑,巧妙释疑,学生的探究思维一定会得到强化和提高。

2 让学生大胆作出假设,培养创新精神

拓展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去搞发明创造,而是要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让他们亲身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品质的。

高中必修模块2第6章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这节知识,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基因技术,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回顾上节课中的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一些传统的育种方法,一般只能在同种生物中进行,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实现不同种生物之间的繁殖呢?有些学生能想出植物的嫁接。继续引导学生:嫁接后的植物所得到的果实与接穗亲本的性状是完全一样的,但如果我只想要某个物种的某个性状,而不是全部的时候,又怎么办呢?让学生去讨论,学生就会想出很多方法,比如基因杂交、基因剪接、基因转移等等。他们想到这些,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这意味着学生们已领悟到了科学家们当时为什么要创造基因工程这个技术和他们想解决什么问题。我觉得这样处理,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和进行创新学习的科学精神。

3 恰当的类比可帮助理解

高中生物中许多知识点都是很抽象的,很多生理过程无法用肉眼来观察,学生无法形成具体的直观的经验,所以很多抽象的知识需要转化成形象的或与学生的生活贴近的知识来讲,这就可以用类比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反射弧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在高中必修模块1第1章第1节中为了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其中实例3是“缩手反射的结构基础”,很多学生对缩手反射的原理和过程本不太明白,如果我要他们进一步去理解缩手反射与细胞的关系,等于让他们死记硬背。这时可以进行类比:进行文字处理时,可能要将文件通过扫描仪扫进电脑,然后通过电脑控制打印机,把文件打印出来。其中,扫描仪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扫描仪与电脑相连的线相当于传入神经元;电脑的CPU相当于中间神经元;电脑与打印机之间相连的线相当于传出神经元;打印机相当于效应器。这样一类比,学生对缩手反射的原理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再进一步分析每个结构都是由细胞构成,都离不开细胞。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

教师如何利用好生物课堂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是我们生物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要不断去完善它。

参考文献

篇8

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普遍不够重视,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沿用初中学习生物的观点对待高中生物。初中生物是对植物、动物、人体有一个感性认识即可,知识量不大,最重要的是不参加中考。而高中生物是理科生必考科目,而且知识结构不一样了,更微观,更前沿,知识容量更大了。

其次,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是理综三大科目之一。在吉林省高考中,理综合是指物理、化学、生物三科一张卷,共300分。其中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是最低的。一般学校课时安排得少,导致学生觉得生物是“副科”,自然不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

所以首先要认清生物学科的重要地位,从个人知识量和难易程度的比例来看,高考中生物所占的分数比例并不低。物理占分多,但知识量也大,生物的知识量少(三本必修教材,两本选修教材),理综三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觉得物理很难,而生物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习生物,那么在高考中相对来说容易得分。在关心大科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生物学科的学习。在升入高三之前,打好必修教材的基础。

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建议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要熟烂于心。生物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可以说,生物是最像文科的理科科目,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很多。用心背书,生物成绩就可以处于中上等水平。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这往往是高频考点。有些知识点一定要记扎实,“当背则背”,没有商量的余地。它不像数学、物理,掌握一个公式、定理,就能在做题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生物往往要求你一字不差地答出某概念或者某原理,能用书中更专业的生物学术语答题比用自己理解的大白话答题更能得分。另外,背的东西,遗忘是很正常的,但经常重复这些知识点,可以延长遗忘的时间,所以要经常看书。

其次,习题和作业。可以选择一两本教辅资料,带知识点分析和习题详解的这类课外书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遍,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地做题,从而取得高分。对于一般的学生,用学校订的教辅资料就足够了,除非是尖子生,想进一步拔高,还可以再自备一套资料。把做题当成积累。题做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是高频知识点了。选择题要兼顾速度与准度,高考一道选择题就是6分。虽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最后,多与老师沟通,进行错题反馈,解决疑难问题。每周新课都有对应的题,在老师讲解之前,要独立完成。老师讲时认真听,对于自己做题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课时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一定要请教老师和同学。这一点,要多鼓励自己,不会的题就问老师,老师不是老虎,为什么要敬而远之呢?

以上是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对学生的了解有感而发的一些拙见。说到底,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中,对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下面把我自创的一些记忆方法和读者分享。

必修一《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中衰老细胞的特点总结:

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两个低,两个慢。即:细胞核大,细胞小,色素多(形成老年斑的脂褐素沉积),水分少,酶活性降低(酪氨酸酶活性低,黑色素合成减少——老人的白发),物质运输功能降低,新陈代谢减慢,呼吸速率减慢。最后强调有两个“相反”的特征——脂褐素多和黑色素少。

必修二《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豌豆:自花传粉闭花纯,稳定遗传易区分,花大杂交周期短,后代数多易统计。

孟德尔假说演绎实验过程:高矮正反交,子代全是高,Dd再自交,高矮3:1,Dd若自交,高矮1:1.

基因分离定律:遗传因子控性状,体细胞中都成对,形成配子时分离,随着配子传后代。

篇9

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一、对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都是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来展开的,并且通常是短期的课程。这些类型的校本课程在形式上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导致有人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校本课程。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上述两种类型的课程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一些差异。

两者的联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每个学校都必须执行的课程,通常是通过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来实现的。因此,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实现依赖于校本的理念和技术。(2)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通过选编、改编、新编的形式展开的,它的课程范围主要来源于《课程计划》中的学校开发部分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一部分的校本课程也是通过实践性的活动形式来展开的。(3)两者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中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具体内容的开发和选用可以有地方和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的自行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与地方、学校的课时结合在一起,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二者的权限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程。而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可以是必修也可以是选修。(2)从设计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旨在培养学生基本信息的能力,要求符合国家基本教育目标。而校本课程是学校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况出发,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特色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发的,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3)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通过对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发展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并结合学校特色以及能力开发出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因此通常只选修课的形式展开。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必须要必修课的形式展开。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指导教师,便于自己喜欢的活动方式来呈现。

二、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

实现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整合,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一部分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另外,学校开发的有关高中生物的课程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资源。

(一)着力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类的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课程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培养学生个性主要是通过活动来展开,因此校本课程可以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开发。

1.综合化校本课程。学校开发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应仅停留在知识点,而应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让学生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开展各种有关生物的不同类型实践活动。

2.实践化校本课程。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的设计应以学生们的生活情景为背景,让学生们通过访谈、实验、参观等各种各样的实际活动,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实践化校本课程的学习,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3.活动化校本课程。让学生们积极参加实验、探究、考察的一系列的活动,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努力实现高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高中生物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开发项目、开展活动,这样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变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应该符合学校的特色及能力,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才能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作用。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和实施离不开学校教师的集体研究以及学生的自主选择,要集中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集体力量,形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体系。此外,校本课程的教研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发和实施的重要动力,有力地促进学生对综合活动的学习和实践参与。

3.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借鉴校本课程的开放性,以高中生物的知识为切入点,开展一些服务社区、研究社会的主题活动。

三、高中生物学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

1.求特色。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该力求精益求精。学校精心打造高质量的课程,以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2.求亮点。在开展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发现亮点,并逐步放大,促进学校课程向规范有序、富有品质内涵、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3.求成果。学校要不断学习,勇于创新,做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不断充实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并逐步积累课程经验和成果。

4.求影响。通过学校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发展,促进学校发挥师范辐射作用。

总而言之,校本课程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在联系地方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不足。但在实际的开发中,要认识清楚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促进两种课程的有效整合。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生物教学;哲学观点;教学方法

1.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哲学观点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而哲学是在各学科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那么,在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也必然蕴含很多博大的哲学观点。这些哲学观点都可以通过生命活动表现出来。比如哲学里存在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点与哲学观点的结合细目表

笔者结合哲学观点找出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对应的哲学观点,并做分析,绘制了如下细目表.

3.高中生物哲学观点的教学方法

3.1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

立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常用的讲授、讲解教学法,很难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物学教师应积极主动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如探究式、运用演示、实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地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以形态的模式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学习生物进化中自然选择这一内容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生物起源的各种学说。在课堂上,教师播放生物进化历程的视频,考察,分析,研究,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开展这样一门研究性课程程,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观点,也可以培养学生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这种模式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2不同学科知识优化组合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学科间的优化组合,如果把哲学观点贯穿于各学科学习的始终,就能居高临下、提纲攀领。比如说中学物理主要由物质形式(热、店、光、电磁核物理)和运动力学组成,从唯物观的角度看,各种物质形式可以被准确定位,它们皆具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用结构与功能这一哲学观点,同样能准确把握中学化学的整体部分,如在元素周期表上,各种原子依照电子排布、半径等特点形成同族,同族元素又具有化学性质相似,并呈递变规律。相应的,如果高中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引入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知识,甚至是人文科学,则在内容的广泛联系中能让学生自主领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验证哲学观点,增强主动构建哲学观点的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3强调知识发生过程

知识的发生过程是指知识的形成过程,即科学家得出某一结论的过程,包括从作出假设实验论证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教材必修一中在介绍光合作用发现和过程时,从最早的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萨克斯证明绿色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恩吉尔曼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鲁宾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具体过程,按照发生顺序层层递进,直至得出结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结论的强调,要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探索过程,感受科学知识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肖前.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梁愈.高中生物学中的哲学观点.中学生物学,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