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父亲的口信范文
时间:2023-03-29 10: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父亲的口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文学世界中,父与子的关系,算得上是一个经典的母题。
卡夫卡所面对的父亲是一座他永远无法攀越的高山。这位父亲高个子、宽肩膀、事业有成、性格干练,卡夫卡一辈子都处于强大的、外表也强壮非凡的父亲的阴影笼罩下。最终的结果是,《判决》中的格奥尔格・本格曼对着父亲尖声惊叫:“原来你一直在伺机攻击我!”父亲只是冷冷地回答:“这话你恐怕早就想说了。”只这一句,本格曼就崩溃了,他奔向河边,抓牢栏杆,轻声地说道:“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留下这句遗言后,就松手掉了下去。
不过,大多数父亲对于自己的亲生骨肉还是以疼爱为主。王朔《我是你爸爸》中的马林生尽管在“年龄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挣扎着”,而且是在“完全被动的情况下”成了父亲――避孕措施没有到位,但在这个单亲家庭中,他又当爹又当妈。可随着儿子日渐长大,父亲的疼爱频频遭到冷遇……玩世不恭的王朔,却以一部《我是你爸爸》将父子之间相互依赖又代沟渐深的状态描写得入木三分,深刻到催人泪下。
这一回,日本推理小说大师东野圭吾也写了个父与子的故事。只是和传统模式不同:夜深,被格雷戈里综合征纠缠了17年的官本时生已至生命尽头。母亲宫本太太凄然对丈夫宫本拓实说:“真想问问孩子:到世上走一回是什么感觉?他感到幸福吗?他恨不恨我们将他带到人间?”宫本先生心如刀割。望着已成植物人的独子,他忽然想起一段尘封多年的奇妙往事:“其实,20年前,我和时生就已相识……”
在《时生》中,宫本时生这个患有格雷戈里综合征的“儿子”,穿越时空,来到23岁时的父亲富本拓实面前(那会儿宫本时生还没有出生),和他相识,甚至见证了父亲和母亲的恋爱故事……时间和生命,仿佛都经历了一次轮回。一边,是躺在病床上已成植物人、即将走完人生之旅的儿子;另一边,则是记忆中儿子穿越时间之河与自己的奇遇。
这是一部能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穿越”小说。官本拓实和宫本时生之间,除了爱,还是爱。正如据该小说改编的日剧《给父亲的口信》里描绘的,宫本时生到生命的尽头,他一直想说给父亲的那句重要的话也没有说出口。但他留给父亲的纪念机器在他去世一年后将那“重要的话”传递给了父亲:他不后悔做父母亲的孩子,他17年来过得很幸福。
这里,体现了东野圭吾独特的时间观和幸福观,如他自己所说的:“未来不仅仅是明天,未来在人的心中。只要心中有未来,人就能幸福……”
Review BOOK
《尼采的锤子》
[英]尼古拉斯・费恩 著 黄惟郁 译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版
本书从我们周围世界的真实事件出发,引伸到潜藏在事件背后的哲学问题,讲解西方思想史上的大师们对这些问题的独到观点。是哲学如何关照现实世界的精妙体现。
《竹林七贤》
刘雅茹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全书以竹林七贤的人生为线索,解读了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改朝换代――“魏晋禅代”的整个历程,揭示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中国文人和严酷的政治间发生的撞击。
《五百年来谁著史》
篇2
就是像居马泰这样一个引起轰动的人,履历却简单得不能再简单:1992年7月至今在特克斯县包扎墩牧区阿尔帕萨斯牧业卫生所工作。20年的行医生涯,他没有完成过高精尖的手术,也没有治愈过轰动的疑难杂症,更没有几次正面交锋击退死神的经历,治疗的只是诸如感冒发烧、头痛腹泻、风湿、高血压、妇科等一些牧区的常见病,但就是这样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却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获得这么高的荣誉实至名归。
20年危路疾趋
居马泰工作所在地包扎墩,是一个环山围绕、封闭的丘陵山区,在哈萨克语里,“包扎墩”是未开发之地的意思。
用牧民的话来说,包扎墩的草很有劲,因为山上的草能够生长成熟,一捆草能顶山下的几捆草,适宜牲畜过冬;包扎墩又是一个令牧民从心底里畏惧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天堑之地,这里最高的达坂海拔超过4000米,牧道奇险,忽而穿过急流,忽而贴紧山崖,忽而横过吊桥,许多地方路面只有七八十厘米宽,每年冬季牛羊转场,只要稍有不慎,人和马就会坠下山崖,尸首都很难找到,骑行在复杂莫测的奇险之路上,生命完全托付给马。险峻处,错过一个马蹄之处,便是万丈悬崖。每年都有牧民在险路峭崖上不慎摔下送命。
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有5个牧业村,每年都有牧民要进入包扎墩。华提江是乔拉克铁热克镇民政办原主任,作为一名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哈萨克族人,华提江对自己的骑术有充分的信心;作为一名民政办主任,华提江每年都要进入包扎墩对镇里的牧民进行慰问,有多次进入包扎墩的经历。华提江对居马泰是打心眼里佩服,他曾经试过,居马泰骑马走一个小时的路,他要走5个小时;居马泰能过去的路,他没有胆量过去。
有一次,华提江等人在进山慰问时遇到居马泰去给牧民巡诊,便一起同行。他们来到了一个特别危险的地方,这里一次只容一匹马通过,一边是如削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路面是溜光的坚冰。居马泰下马牵着马走过去了,华提江看看路况之后,心惊胆战,呆在那里进退两难,从来不抽烟的他连抽了一盒烟,好不容易作出了前进的决定,但走了两步就彻底崩溃,只能趴在地上匍匐行进,而且越爬越心惊,最后忍不住号啕大哭,以此来释放心中的恐惧。同行的牧民见到这一幕,就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华提江哭鼻子的地方”,以此调侃他。出来以后的华提江每当提起这段经历,就会说“那样的地方还能去吗?”
但这样的地方还是要去的,牧民要去,居马泰也要去。
哈萨克族人有句老话,歌和骏马是哈萨克族人的两只翅膀。居马泰就是用这两只翅膀在包扎墩的深沟险壑里穿行。
2005年的冬天,居马泰收到牧民带来的口信,说铁克泰克沟有一户牧民得病需要救治。居马泰带着药品就往那条沟里赶,山道上的路很陡,而且全冻成了冰。为了赶路,居马泰骑着马走,没想到一不小心马失前蹄,直接往山下冲去,居马泰迅速滚下马来,也顺着陡峭的悬崖向下滑去,山坡上全是尖利的石头,万幸的是在悬崖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平台,马掉下了数百米的山崖,居马泰落到了平台上,当场昏了过去。不知过了多久,寒冷的山风把昏迷的居马泰吹醒,居马泰发现自己的右腿被石头掀掉了一大块肉,被血浸红的裤子已经被石头撕成了条状,他用撕成条状的裤子对伤腿进行绑扎后,让自己冷静下来。看着数百米的悬崖下已经死去的马,居马泰还是有些后怕,离这里3公里的地方是牧民姜布拉提的家,居马泰试着大声喊姜布拉提的名字。姜布拉提正在附近放牧,循着声音找到了受伤的居马泰。看到居马泰摔落在半山崖上,姜布拉赶紧找来了绳子。居马泰把绳子绑在腰上让姜布拉提慢慢地把他吊上去,剧烈的疼痛使居马泰又昏迷在姜布拉提的背上。到了姜布拉提的家,居马泰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装药的马褡子掉在悬崖下,快去帮我找回来。”由于右腿被尖利的石头削掉一大块肉,居马泰无法给自己的腿进行伤口缝合,至今,那条伤口依然是那么醒目,时刻提醒居马泰大自然那不动声色的威严。
“我用呼吸看得见每条路,我用心情越过每座山,天上的鸟儿是我的花朵,地上的羊群是我眼睛……”这首歌是居马泰自己编来唱的。居马泰非常得意于自己对包扎墩的熟悉程度,在20年的奔波中,他熟悉路边的每一块石头,能听出每条小溪的声音,认识天上盘旋的每只山鹰,虽然天天在马背上骑行巡诊,孤独和清苦伴着居马泰一路前行,但居马泰总会用歌声来抚慰自己那颗孤寂的心。
20年细心呵护
牧民们最熟悉的就是居马泰的那个破旧的皮药箱,那是父亲俄白克当年行医时用过的药箱,至今已经有35个年头了。20年前,居马泰在伊宁卫校临床医学专业完成了学业,毕业后没多久,居马泰就被组织安排到基层卫生所,成了一名吃公家饭的人。居马泰刚当上牧医时,父亲俄白克就郑重地拉着他的手说:“小马驹长大了,大马要休息了,男孩长大了,就要接好父亲的班,你要好好干,做个称职的牧医,有什么困难,这个药箱就是我的眼睛,我一直在看着你。”居马泰始终牢记着父亲的话,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次心里有过不去的坎、扛不住的困难时,他总要摸着药箱上的那个红十字。药箱跟着居马泰颠簸了20年,一直见证着发生在居马泰身上的每个故事。皮药箱被居马泰补了又补,缝了又缝,但他始终带在身边。
58岁的托合塔尔汗想起居马泰,心里就会呈现出居马泰给她丈夫治疗心脏病的那几年情景。托合塔尔汗丈夫身体差,需要小心照料,丈夫的病情居马泰一直挂在心上,每到冬天都要骑马走上七八个小时到她家,最多的一年去了5次。
2005年元月,正在包扎墩牧区齐巴塔沟里放牧的小伙子达开的妻子吐尔逊古丽突然流产。接到口信后,居马泰仔细考虑了该如何前往患者所在地,以求得最有效的抢救时间――如果骑马按常规道路走,需要6小时;如果翻越海拔4000余米的达坂,则仅需要2小时。但是,对道路十分熟悉的牧民仅仅只在夏季里才走达坂,而此时天降大雪,达坂上早已经没有了任何山路的踪迹。
想到达坂里的雪深达三四米,一不小心就会滑落沟底,传信人劝居马泰放弃不顾自身危险抄近道的想法。没想到,居马泰思虑再三,果断作出了令人惊愕的决定:为了赶时间,一定要翻越达坂。两个多小时后,居马泰终于翻越达坂来到牧民达开的家中,这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居马泰,你果然是包扎墩的飞机啊!谢谢你!”
居马泰有很多孩子,很多孩子的名字都是由居马泰起的,在包扎墩里巡诊,经常能听到孩子叫居马泰爸爸,因为包扎墩这种特殊艰苦条件,居马泰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很多孩子接生。努尔是铁热克村镇的牧民,多年以来,他一直觉得自己愧对居马泰,对居马泰的恩情无以回报,因为居马泰是努尔一家的恩人。努尔有4个孩子,其中两个孩子都是在包扎墩里由居马泰接生的。至今,努尔还欠着居马泰的1500元钱没还上。
努尔的冬草场在包扎墩最里面的阔克拜沟里,2003年12月,努尔的妻子快要分娩了,由于孕妇不能骑马,无法出山去生孩子,努尔就托人给居马泰捎口信,居马泰来后检查说,还需要两天时间,这两天我不会走远,就在附近的沟里转转,两天后回来,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后,居马泰就骑马出去了。两天后,居马泰回来让努尔准备了一些东西,让努尔当助手做起了接生员,当孩子的哇哇声在木屋里响起时,大家都松了口气,居马泰怕气候反常产妇出问题,就一直在努尔家呆了7天,看着孩子放进摇篮,居马泰才放心地离开,这孩子叫杜拉提,名字是由居马泰起的,几年后杜拉提做托依(割礼)时,居马泰被奉为上宾,杜拉提一直称呼居马泰为阿该(爸爸)。努尔的大女儿贾伊旦和小儿子杜拉提每次见到居马泰,比自己的亲生父亲还亲。
在山里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晚上骑马走山路有多么危险,即便是把马当成自己生命的一只翅膀的哈萨克族牧民,晚上骑马出门除非是十万火急的事,而且必须是两人以上结伴而行。巴海在自己工作的15年中,从来没有半夜骑马出门的经历,尽管他已记不清居马泰有多少次半夜骑马出诊,但却知道居马泰从来没有推脱过一次。居马泰也知道晚上骑马出诊的危险,但每一次都义无反顾。
20年负重担当
从医20年来,居马泰有一个从没破过的规矩,就是有钱没钱先治病。在居马泰简单的家当里,有两本账本十分重要:这账本一本记录着部分经济困难病人看病的欠账记录以及自己帮着垫付的金额;而另一本账本则记录着各级领导、组织为牧民们免费发放药品的登记情况。
库什尔汗家与居马泰是相距不远的邻居,她的丈夫巴合提患胃病时,居马泰曾经带着巴合提前往州友谊医院看了三次病,有一次还专程去乌鲁木齐市看病。每一次看病,居马泰的路费都由他自己个人出,光是到乌鲁木齐检查的几天路费和吃住的费用就花了1000多元。回到家中,居马泰还一直照顾着病危中的巴合提整整两年。
乔拉克铁热克镇村干部尔伯对2008年9月20日这个日子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他带领50多个牧民在包扎墩牧场维修牧道时,突然有一个叫别克的牧民肚子疼得实在走不动路、吃不下饭。牧民们抱着小伙子,骑马走了近3天方才赶到阿尔帕萨斯牧业卫生所。
居马泰为别克检查之后,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并为其做了相关的手术。随后,别克在居马泰的卫生室里住了3天,居马泰不仅没有收他一分钱,而且把别克和陪护的几位牧民的吃住全管了。
42岁的努尔住在包扎墩冬牧场最深的一条山沟――铁木拉克沟,居马泰就是他一家的恩人。2012年9月27日,努尔突然感到腹部疼痛,于是赶紧找到阿尔帕萨斯牧业卫生所。努尔的病情经居马泰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必须做手术。当居马泰骑着摩托车将努尔送到乡卫生院时,他已经瘫坐在地上起不来了。
居马泰当即联系了一辆线路车,把努尔送到特克斯县人民医院。当时,身患重疾的努尔身上只带了500元钱,考虑到他手术费不够,居马泰又将自己身上的1500元钱全部拿出来借给了努尔。迄今为止,因努尔家境困难,始终未能还上这笔手术费,居马泰对此并未在意。
居马泰根本记不清自己在20年里给多少病人赊过药、垫付过钱。他坚信一件事:每个人都有良心。
二十年淡泊坚守
哈萨克有一句谚语这样说:“有羞耻的人才有信仰。”所谓羞耻,就是你的人格对你施加谴责性的压迫,它要迫使你承认自己的过错。“不要显示耀眼的装潢,工艺的高手才值得赞扬;人应当像一块砖瓦,嵌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是居马泰行动的指南。
篇3
初冬的天,雨总是突然地落,绵绵无止境。
我在教室里望外面的天,漫天漫地的雨,远远近近地覆在眼里,覆在心上。我在想,放学时怎么回家。
教室门口,陆陆续续聚集了一些人,是我同学的父亲或母亲,他们擎着笨笨的油纸伞,候在教室外,探头探脑着,一边闲闲地说着话,等着接他们的孩子回家。老师这时大抵是宽容的,说一声,散学吧。我们便提前下了课。
我总是磨蹭到最后一个走。我是做过这样的梦的,梦见父亲也来接我,穿着挺括的中山装(那是他出客时穿的衣裳),擎着油纸伞,在这样的下雨天。我希望被父亲宠着爱着,希望能伏在父亲宽宽的背上。走过那条泥泞小路,走过全班同学羡慕的眼。
然而,没有,父亲从未出现在我的窗前。
我脱下布鞋,孤零零的一个人,赤着脚冒雨回家。脚底的冰凉,在经年之后回忆起来,依然钻心入骨。
2
父亲不得志。在他年少的时候。算得上英俊少年郎,在学校,成绩好得全校闻名,又吹拉弹唱,无所不会,以为定有好前程,却因家庭成分不好,所有的憧憬,都落了空。父亲被迫返回乡下,在他16岁那年有过相爱的女子,那女子在方格子纸上,用铅笔一字一字写下:我喜欢你。好多年后,发黄的笔记本里,夹着这张发黄的纸片。那是父亲的笔记本。
父亲对此,缄口不提。
与母亲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包办。那时,父亲已23岁,在当时的农村,这个年龄,已很尴尬。家穷,又加上成分不好,女孩子们总是望而却步,所以父亲一直单身着。
长相平平的母亲,愿意嫁给父亲。愿意嫁的理由只有一个,父亲识字。没念过书的母亲,对识字的人,是敬畏且崇拜着的。祖父祖母自是欢天喜地,他们倾其所有,下了聘礼,不顾父亲的反抗,强行让父亲娶了母亲。
婚后不久,母亲有了我。而父亲亦开始了他的漂泊生涯,有家不归。
3
雪落得最密的那年冬天,我生了一场大病。
父亲跟了一帮人去南方,做生意。他们滞留在无锡,等那边的信到,信一到,人就走远了。
雪,整日整夜地下,白了田野,白了树木,白了房屋。我躺在床上,浑身滚烫,人烧得迷糊,一个劲地叫,爸爸、爸爸。
母亲求人捎了口信去,说我病得很重,让父亲快回家。
父亲没有回。
母亲吓得抱着我痛哭,一边骂,死人哪,你怎么还不回来,孩子想你啊。印象里,母亲是个沉默温良的人。很少如此失态。
离家30里外的集镇上,才有医院。当再没有人可等可盼时,瘦弱的母亲背起我,在雪地里艰难跋涉。大雪封路,路上几无行人。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一边带着哭腔不时回头叫我,小蕊、小蕊,你千万不要吓妈妈啊。
漫天的大雪,把母亲和我,塑成一大一小两个雪人。泪落,霄融,莹莹的一行溪流。我竭尽全力地答应着母亲,妈妈,小蕊在呢。我小小的心里,充满末世的悲凉。
医院里,点着酒精灯暖手的医生,看到我们两个雪人,大惊失色。他们给我检查一通后,说我患的是急性肺炎,若再晚一天,可能就没治了。
我退烧后,父亲才回来。母亲不给他开门。他叩着纸窗,轻轻叫我的名字,小蕊、小蕊。
他的声音里,有我渴盼的温暖,一声一声,像翩跹的蜻蜒,落在我的心上。
父亲仍在轻轻叫我,小蕊、小蕊。他的手轻扣着纸窗,我能想像出他修长手指下的温度。母亲望着窗户流泪,我看看母亲,再看看窗户,到底忍住了,没有同应他。
父亲在窗外,停留了很久很久。当他的脚步声,迟缓而滞重地离开时,我开门出去,发现窗口,放着两只橘子,通体黄灿灿。
4
我读初中时,父亲结束了他的漂泊生涯,回了家。
从小的疏远,让我对他,一直亲近不起来。我不肯叫他爸,即使要说话,也是隔着几米远的距离,喊他一声“哎”。“哎,吃饭了。”“哎,老师让签字。”我这样叫。
也一直替母亲委屈着:这么多年,母亲一人支撑着一个家,任劳任怨,却没得到他半点疼爱。母亲却是心满意足的。她与父亲,几无言语对话,却渐渐有了默契。一个做饭,一个必烧火。一个挑水,一个必浇园。是祥和的男耕女织图。
可我心里却一直有个结:为什么那么多年,他不归家?这个结,让我面对父亲时,充满莫名的怨恨。
父亲试图化解这怨恨,他吹笛子给我听,跟我讲他上学时的趣事儿。有事没事,他也爱搬张小凳子,坐我旁边,看我做作业。一次,做作业的时候,我额前的一绺发,掉下来遮住眉,父亲很自然地伸手替我捋。当他的手指,碰到我的额时,我本能地挥手挡开,惊叫一声,你做什么!
父亲的手,吓得缩回去,他愣愣地看着我,脸上的表情,渐渐变得很沉很沉,像望不到头的星空。
从此,我们不再有亲昵。
父亲很客气地叫我秦晨蕊,隔着几米远的距离。
5
母亲中风,很突然地。
具体的情形,被父亲讲述得充满乐趣。父亲说,你妈在烧火做饭时,就赖在凳子上不起来了。事实是,母亲那一坐,从此再没站起来。
母亲的脾气变得空前烦躁,她扔了手边能扔的东西后,号啕大哭。父亲捡了被母亲扔掉的东西,重又递到母亲手边,他轻柔地唤着母亲的名字,素芬。
来,咱们再来扔,咱们手劲儿大着呢,父亲说。他像哄小孩子似的,渐渐哄得母亲安静下来。他给母亲讲故事,给母亲吹口琴。买了轮椅,推着母亲出门散步。一日一日有他相伴,母亲渐渐接受了半身不遂的事实,变得开朗。
我去看母亲。父亲正在锅上煨一锅汤,他轻轻对我“嘘”了声,说,你妈刚刚睡着了。我们轻手轻脚地绕过房间,到屋外。父亲领我去看他的菜园,看他种的瓜果蔬菜。其时,丝瓜花黄瓜花开得灿烂,梨树上的梨子也挂果了。青皮的香瓜,一个挨一个地结在藤上……秦晨蕊,你不要担心没有新鲜的瓜果蔬菜吃,你妈不能种了,我还能种,我会给你种着,等你回家吃。隔着几米远的距离,父亲望着一园子的瓜果蔬菜对我说。
你也不要担心你妈,有我呢,我会好好照顾她的。
初夏的风,吹得温柔。那些雨天的记忆、雪天的记忆,在岁月底处,如云雾中的山峰,隐约着,波浪起伏着。想那些年的父亲,心里的疼痛,是无人知悉的吧?日子更替,花开花谢,无论曾经是爱还是不爱,如今,他和母亲,已成了相濡以沫的两个人。
我在他身后轻轻唤了声,爸。父亲惊诧地回头,看着我,眼里渐渐漫上水雾。迎着那水雾,我说,爸,叫我小蕊,好吗?
篇4
②我的儿子小树和同学打架,失败后向人示威:“我太阳公公的骨头是铁做的。”太阳公公就是我的父亲,他力气很大,一掌下去,砖头应声断开。拍一下桌子,所有的空碗都要一阵乱跳。就是这样的父亲,除了感冒和牙疼,从来看不见他身上有病。养育我们长大的这几十年,(A)他就像个太阳一样在无数的日子里穿梭来穿梭去,教书、挣钱、奔波……浑然圆满,活力四射。
③可是,冬天刚来的时候,我回家去看他和妈妈,大清早在橘树下面,我捶了他一拳:爸爸,你为什么不站站直?弓着腰像个老头儿似的?他揉了一下腰,回答我:我每天要到上午十点之后才能渐渐站直,腰椎不行了。
④我装作去追一条狗,迅速地离开他,离开我弯弯的父亲。然后,隔了一条田垄又一条河,我远远地、远远地看着我的父亲,弯弯的父亲。
⑤我不想描述他的样子给任何人听,我心痛地等着十点钟的到来。我也不想问他,他的腰是何时开始这样的。问什么,难道问了之后,从前那些我没有在意的弯腰弓背的早晨就不存在了?我经常回去看他,那些下午与黄昏,他将电瓶车开得呼呼生风。他有时候说他血压高,半夜小便困难,我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觉得那都是人家父亲的病,关他什么事。还怪他总是听信报纸和电视里的保健品广告,买了那么多没用的灵芝胶囊虫草含片深海鱼油。他常常粗暴地反击我:我不吃怎么办啊,我已经七十啦!你看好了,我一死你妈还能活几天!
⑥这些话真没意思。我不和他吵了。
⑦父亲也来追那条狗了,狗早不见了,(B)我看着河里面他的倒影,风和流水将那块走动的影子,割得破碎和流畅。蓝天和白云,深不可测地经过父亲水中的身影。我忽然很想念弟弟,如果他此时在,我真想抱着他大哭一场,告诉他,我们的父亲老了。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再早几天,我的五爷爷,比父亲大十岁的他的小叔,忽然在睡梦中去世了。那时我刚刚接到五爷爷要过八十岁生日的邀约,没有人相信他就这样离开了。妈妈说她一闭眼,还看见他活生生地站在窗子外面喊:“胜玉,你开一下门来,我给你带了几个庙里的馒头。”但是,他就躺在那里了,任凭我的表姑们如何哭喊,一动不动。穿着孝衣的父亲那几天没有任何表情,他有时候走到他的小叔灵前,看一看,不流泪,也不说话。那时我就隐约觉得父亲有点老了,他不动声色的背后藏着某种不舍与畏惧。与我感情很好的小表姑一直在哭,她的手一直掐到我的骨头里,在哀恸中用叙事的方式回忆着五爷爷生前的种种好,和她们作为子女的不知觉。最让我心疼的是她说她以为他们之间还有很多时间的,忽然就没有了,忽然就没有了呀你知道吗?
⑧我的弟媳妇是不善言辞的,她回家以后,每天把爸爸妈妈的房间打扫得干净得不能再干净。有一回爸爸高兴地说,窗玻璃真干净,干净得像没有一样!弟媳妇忽然就扔了抹布哭起来。看着五爷爷安详的模样,其实我们都知道,死亡没有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离别。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心里的暗暗害怕,这些都说明,爸爸妈妈真的老了,离别的日子,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了,而更可怕的是父母自己也意识到了。父亲买回来给我们吃的鱼更大了,他将藏着掖着几十年的工资卡密码在晚餐桌上宣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深情,自孩子幼年而始,经历了一长段的麻木期之后,又在他们晚年,被召唤出来,它岌岌可危摧枯拉朽,炽热如地火却又隐忍不发。
⑨那么,那些充斥着报纸和电视的保健品广告,来得更猛烈些吧。我感激它们,使我曾经浑然圆满如太阳的父亲,在晚年放下一切雄心和梦想,一切奔波与劳碌,尘埃落定地做着唯一一个梦――健康的梦。一个孤独的人,是可以通达和超脱的,但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他总要未雨绸缪,想着将离别的日子推远一点,再推远一点。
⑩我耐心地等待十点钟的到来,一切如表象般圆满……
(选自2013年3月24日《文汇报》)
1. 整体感知。文章的题目为“将离别推远,再推远”,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语言品析。选文A、B两处画线语句写得很精彩,请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选择( )处,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情感揣摩。文中两次写到“我”的泪水,请结合上下文,体会情感。
(1)已经有好几个晚上了,我从睡梦中惊醒,脸上热泪滚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把眼泪和鼻涕擦在身边的竹竿上,退到林子深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法探究。第⑦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内容拓展。“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80字左右)
材料一:“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毕淑敏《孝心无价》)
材料二: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篇5
而且,她是无辜的。
前不久,父亲患病住院,守候病榻前的日子,我听到了这个故事。
这是一位女病人,五十年代末,因为车祸送进这家医院。由于医生的失手,一根细微的神经被柳叶刀碰断了,造成她高位截瘫。从此,她就一直住在医院,饮食和治疗的全部费用由医院承担。当时,她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十八岁姑娘,照书上的说法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现在,岁月无情地将她磨洗成一个头发斑白的老太太。而且她的思想、语言包括行为方式还烙下了那个年代的印痕,与当下的现实总也合不上节拍。护士小姐还告诉我,与她同一病房的病人经常把她当作取笑的对象,因为她经常表现得乖戾而不近情理,比如同病房青年女病人有男朋友来探望,她就跟自己的饭碗、书报发一通脾气,自言自语,很让人莫名其妙;而一些孩子来探望他们的奶奶或阿姨,她总想抱一抱,能摸一下小脸蛋也行,不让碰她就好几天不高兴,甚至骂骂咧咧。这就是一个女性的本能,这一哂一怒中,蕴含着多少无奈和苦痛!
那她为什么不回家?
她就是要吃在这里,躺在这里,死也要死在这里。这是中国人处理事故的观念和方式。于是,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几乎封闭的病房里如烟如云地消逝。而她躺着,静听着沙漏的细声,呆望着窗外苍天白云,那么执着,那么从容,还带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怨愤和享受安闲的乐趣,如果从简单的吃喝拉撒中能提炼出一点儿小乐趣的话。那是一种怎样的人生!但是,我们似乎没有理由责备她一声,哪怕是轻轻的一声。因为她是一起事故的受害者,一个不幸的人,更因为她没有更开阔地看到今天生活的剧烈变化。但是有个也在病房里探视亲人的年轻姑娘对我说:与其在病床上度过一生,不如做点儿什么。要是我,早就一把安眠药吞下去,与这个世界拜拜了。事实上,她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可是,一个永远躺着的人,能希望她做点儿什么呢?那位小姐很不以为然。那么我也不能说什么了。
有一天,突然听到女病房传出尖锐的哭声,心里猛地抽紧。过了一会儿,传来的消息大大出乎我的想象:那个曾经为女病人动手术的主刀医生早已退休了,年纪也很大了,油尽灯枯之时,他回顾自己的一生,再次检讨了自己的败笔,于是托亲友带口信给那个至今还躺在床上的女病人,真切地再道一声对不起。那个女病人听了,好一阵子没反应过来,过了一会儿才像小孩子那样号啕大哭起来。
篇6
小三蹲在院子里,手里捧着摔碎的月饼,红红的双眼盯着十四的月亮,嘴里却哽咽着在抽泣。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到了,每到过节要数孩子们最开心了,不仅可以吃上很多的好东西,还可以串串门子,乐呵乐呵。小三家是村里比较贫穷的一户,爸妈都是纯正老实的的农民,姐姐初中没上完就辍学在外地打工,为了支撑这个家,也为了小三能好好读书,因为小三就是他们家的希望。小三是个懂事的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大家眼中的大学苗子,尽管他还刚刚上到初三,但凭着现在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是没问题了。
将临中秋,姐姐从外地带来口信说是厂里忙不能回家过节了,顺便让人从城里捎来一盒名贵月饼,说是城里的洋货,让家里人开开眼,尝尝鲜。拿到月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金光灿灿的包装盒,可想而知里面的月饼多好吃了,小三更像是得了块宝似的,硬是不让爸妈拆开,说是等到中秋那天再吃,说完偷偷藏了起来。没人的时候,小三回家就悄悄拿出那盒月饼看看,还在同学面前夸耀那月饼多好多好,其实肚里的馋虫早就不知道打多少次架了。
中秋节的前夕,学校因为要放假,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把学生留下来补课。小三又是重点班的学生,那天晚上补课到很晚才回家。但总算是放假了,也总算把中秋节盼到了,小三心里还是很开心的。回到家,爸妈不在,估计还没从农田里回来,突然就想到那盒月饼,可当小三往自己的“私密宝箱”里看的时候,顿时傻了眼,东西被人翻过,而那盒月饼也不翼而飞了,是谁干的?自己收的东西从来没被第二个人看见,包括父母在内,难道是谁来我们家无意中翻到了给拿走了?一大串的问号如浪潮一样涌进小三的脑袋里,昨天表姑带孩子来玩,小三向她炫耀了一番,孩子眼巴巴的嚷着要吃,小三硬是狠下心来说是谁都不能碰,表姑气得把孩子抱走了,难道------
盼星星,盼月亮,爸妈终于回来了。小三急地在屋里不知转了多少圈,脑袋都要想破了,他立即冲出屋大叫:“爸——妈——,我的月饼没了,没了-------说着就哭了起来。一定是表姑给拿了,我都藏好了的,呜呜------”
“孩子,不是你表姑,其实------”小三爸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
“那还有谁?难道还插翅飞了不成?”小三嚷的更凶了。
“没了就没了,就当是没有那月饼,等你姐来了,再给你带盒比那还好的。”父亲试图安慰小三。
“这怎么能行,我都连它长啥样都没看过,呜呜-------”
“爸知道,你对那月饼宝贝着呢,你看今天你妈也从集市上给你买了月饼,爸长那么大也没舍得买过这种月饼,更别说吃了,就比你那少了层美丽的壳,快来尝尝。”小三他爸用商量的语气对小三说。
“不!就不!我就要原来那个,我姐买的那个!”也许是冲动过火,小三一甩手竟将月饼打落在地上,这是他第一次对父母这样的态度,月饼散落在地上摔得七零八碎,小三也惊讶自己怎么会变得这样的冲动。
小三他爸也火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你不分青红皂白瞎嚷嚷什么?是不是大了,翅膀硬了?”
小三低下头,不敢再做声了,眼泪如断线的珠子簌簌落下,他这也是第一次见爸爸发这么大的火。
“好了,都别吵了,月饼是我拿走的。”沉默了半天的小三妈的一句话如霹雳一般霎时划破僵局。
“孩子他妈,不是说好不说的吗?”
“他爸,就别瞒孩子了,孩子大了,别让孩子伤心了。”小三她妈说着呜咽着哭了。
“三,月饼是我让你妈拿的,你妈那天无意中看见你收藏月饼的地方,我们趁你上学的时候偷偷拿了出来送给了教你的王老师了。还记得当初你上学的时候,学校闲俺们家穷,交不起学费,爸跑断腿求人让你进学校都不行,最后王老师主动把工资钱拿出来给你交了学费,王老师的家里孩子多,条件也不比我们好哪去,爸最后还他钱的时候他硬是不要,最后再三请求下才肯收。他还经常照顾我们家,还有你的学习,这份恩情爸妈说什么也不能忘了。”
小三爸叹了口气,脸色变的极其严肃,更加语重心长的说:“现在中秋节了,我们家也没啥好的送给人家的,唯一的这点稀罕物,所以------本想告诉你,怕你舍不得,就-------你妈怕你伤心,想补偿你,今早特地起早去集市用粮食换的钱给你买的月饼,走路时太急把脚都扭了。”小三他爸把头扭了过去,抽起了旱烟,大口,大口,吞云吐雾。
小三真没注意母亲的脚,母亲的右脚浮肿的塞在那双旧布鞋中,在月光下显得格外的刺眼。小三再也忍不住了,嚎嚎大哭起来。
篇7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上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再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块钱,嘱咐爹买两斤纸包粮,预备散给拜年的娃崽,再买些海带、片糖什么的。爹是个老实汉子。爹说剩下的钱给我买两包丰收牌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不再懵懵懂懂,抢着说给我买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剩下的钱你爱咋用就咋用,我懒得管。
外边很冷。下着雪,刮着风。我打了个寒噤。爹见着了,脱下油黑的棉袄,披在我的身上,我们一老一小,在铺满积雪的路上吱吱呀呀地走着。走了一阵,我有点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肩背很宽厚,且暖暖的。我觉得自己就像很舒服地趴在床上,不一阵子,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爹捏了一把我的屁股,酸酸地疼。我睁开眼,看见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说县城到了。
天刚亮不久,街上人不多,一切都似乎还睡在梦中。我四处张望着,觉得县城没有书里写的那样繁华。几个穿着长长衣服的女人打身边走过,我对爹说,“城里怎么有穿长褂的女道士?”爹说,“傻瓜,那不是长褂,是呢子大衣。”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那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远房亲戚家。亲戚家里很凌乱,大包小包东一个,西一堆。亲戚问吃过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带你们去馆铺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屁股一撅一撅地跟在爹后头。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咬了一口,水直冒,满嘴津甜。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一会儿,两个梨就下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抚摸了好几遍后,还是忍不住地把它吞进了肚里。
到了晌午,亲戚家的东西就搬完了。新屋拾掇得整整齐齐。大冷的天,爹却满头是汗。我看见爹的汗珠子溅落在好几个大衣柜上,那点点滴滴,一闪一闪,比乌亮的大衣柜还亮。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里。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你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我噘了噘嘴,不再说什么。见我有些不高兴,爹说,“你在这吃饭团,爹去给你买鞭炮,行吗?”我开心的笑了。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稍稍有些硬,但能吃得下。我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两斤纸包粮、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联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我说:“爹,饭团都叫我吃了,你饿不?”爹说,“爹不饿,爹吃了油条。”
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辣椒,又爽口,又送饭。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买了个梨,你过年吃吧,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那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可我的喉咙却哽咽了。
篇8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致,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便油然而生。
我们读过了《三峡》《记承天寺夜游》《归园田居》……动人景致,使人赏心悦目;动人景致,可陶冶人的情操。江山如此多娇,你眼中的动人景致又是怎样的呢?赶快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独坐黄昏下
湖北省武汉市阳光喔学校 陈姗姗
有人喜欢看花开花谢,有人喜欢看日出日落,有人喜欢看雪花飘飘,而我最喜欢的是独坐屋前,静静地看黄昏。
风,夹杂着一丝凉意。夕阳,挂在天边,许是经过了一整天的缘故,它的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而是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谷子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空气中每一个粒子都被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眨眼间便会生出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迷醉的红色……从中心向四周荡漾开来,幻化成一片绚丽的色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给人一种惆怅感。
记忆中,我每次放学回家,总会扔下手中的书包,去屋后的竹林漫步。这时,火红的太阳挂在树梢上,累了一天的鸟儿纷纷回巢,在树枝上鸣叫,仿佛是在互相交流一天的收获与喜悦。我聆听着,不敢发出任何声响,生怕惊扰了鸟儿们的谈话。太阳开始缓缓地滑落,晚霞还灿烂着,鸟儿的鸣叫逐渐隐去。幢幢土墙灰瓦冒起了青烟,如豆的灯火牵引着每一双晚归的脚步。
暮色下,房屋、柴堆、池塘、小巷都蒙上了凄迷的色彩,带着些薄凉的气息。独有对面山上的映山红仍热烈地盛开着,蓊蓊郁郁地开出一片火红,在夕阳的烘托下,鲜艳极了。也许,这正是花朵对于生命的讴歌吧!太阳沉得更低了,已敛尽了光芒,红彤彤的色彩被淡黑的暮霭烘托着。
独坐黄昏下,昼与夜的羽翼同时覆盖着我。我感到昼的光明也感到夜的黑暗,感到时间的短促也感到生命的无限。恍惚间,我已变成了满山的映山红,变成了流荡的云,变成了吹拂的风……
点评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这是一个真善缺失的时代,于是,我们需要用纯美的文字去洗涤心灵。本文就给了我们这样的美的享受。一种宁静下的轻语,让读者沉浸于那种恬静中。
本文作者充分运用描写之笔,极其细腻地展现了“独坐”的感受。同时,作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与遐想的空间。
【批导并置评:赵俊辉】
那一轮月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实验初中意扬文学社易嘉榆
仍是那一轮月。
夜,不觉中多了一丝迷蒙与冷寂。雾似霓裳,笼罩着大地,笼罩着那轮月。
黑色天幕上显现出一个淡黄色的优美弧形,时隐时现。若说众星捧月,倒不如说是白雾托月。月儿好似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尽兴地躺在白棉絮上,散发着清幽的光芒。
初识月时,我四岁半。那时的我天真无邪,既不识高楼明月、婵娟素月,亦不知如钩冷月、圆月如镜,唯一记得的只是在那片枫林中永生难忘的景象。
家旁边的一片枫林,似火一般红着。枫林之上柔和的月光给它披上华裳,使枫林热情中不缺高洁,澎湃中不乏幽寂。鹅黄色的月光洒在枫林中,月动影移,风过时,斑驳的树影无一不像舞者低头漫步于舞池,紧接着又来了个惊人的跳跃,宛如音符低幅度地跳动,转瞬间化为极速的律动。
那月下美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久久不能抹去。
再识月时,我八岁多了。心里多了些秘密,一直不肯公布出来,便倚着窗棂,与月独语。那时的月时而丰满如杨玉环,时而苗条似赵飞燕。两旁的云雾仿佛是它半透明的丝带,随着风儿飘舞。漆黑的夜里不见几颗闪亮的星,只有一轮月与我相视。我遥想:广寒宫中的嫦娥是否仍怀抱玉兔,吴刚是否仍伐着桂树?
烂漫的我心里满揣着诸如此类的想法,常常与明月谈至深夜,不知月儿是否收到我的口信?
再次遥望久别的月。
依然是那般的冷寂,在深夜里,赠我以幽香。若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已令世人为之倾倒,那么永恒的玉盘便是文人墨客诉说不完的神话。“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窗外,岁月远去,月依旧。
我皱皱眉头。
高楼大厦的鳞次栉比,机动车的极速飞驰,固然是美的。但这种美往往只是昙花一现,它们甚至禁锢了人的灵魂,囚禁了人的心灵,令人与人之间不善沟通。
而月,却给予人丰富的遐想,好似荒漠里一泓清泉、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滋润抑或照亮人们的心田。
我倚窗而立,在一隅,与月独语。
绿意婆娑宜春美
江西省宜春市四中初二(1)班 汤 圆
我喜欢绿色,因而我和宜春注定有缘。2004年,因父亲工作调动,在分宜度过金色童年的我随父亲来到宜春。当时宜春在我的印象里还不错,也许是地如其名吧,宜春,还真是景色迷人。
我喜欢一个人在细雨绵绵的早晨,登临袁山峰顶,极目远望;或来到秀江河畔漫步,清澈的秀江河给宜春城镶上了一道绿色的丝带。我开始喜欢宜春了。街道两旁是流光溢彩的建筑和曲折迂回的小巷,间或涌现出一两个绿意盎然的公园,给人一种如入仙境之感。马路两旁栽满了各种各样苍翠欲滴的树木,有时还会看见一些名贵树种或热带树种。
夜晚的宜春城更是别有一番风情。夕阳落山不久,西边的天空还留下一片美丽的晚霞,河水被这晚霞染成了红色。夜色渐浓,河周围的灯次第亮起来了。有时,袁州桥头和十运广场的旋转运射聚焦灯也会悠悠地在天幕画弧线。在这幽美的夜色中,我喜欢一个人在状元州公园或是秀水公园漫步。彩虹桥上,岸旁景观灯姿态万千,荷花状、皇冠状……真是应有尽有,把每一棵树都照得透亮。夜风轻轻地吹拂着,草地上飘摇的月光,河水里跳动的月影,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的月光,还有那声声虫鸣和哇鸣,真是一派“水清石出直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的景象。在这星光灿灿、风儿轻拂的美好夜晚,享受着夜晚的清爽,遥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愉悦。
到了宜春,不能不去观赏那素有“袁山耸翠”之称的宜春八景之一的袁山公园。这里有栩栩如生的十二尊生肖像会让你流连忘返,山上五座耐人寻味、精致且具有古典风味的楼阁亭台,静静地隐蔽在袁山公园浓密蓊郁的绿树丛里,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篇9
[关键词] 悲剧;文化冲突;男权意识;缺失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士被美国文坛奉为国际题材小说大师。这主要源于他的作品多数在描绘欧美大陆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亨利•詹姆士之所以能熟悉欧美大陆的风土人情是因为他年少时随父亲往返于其间。这些宝贵的经历基奠了亨利•詹姆士一部又一部杰作。这其中,《黛丝•米勒》被视为他的成名作,被奉为经典。亨利•詹姆士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每每黛丝出场,读者眼前都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一位妙龄少女款款而行,裙带O@,天真无邪,楚楚动人。也正是这样一位如诗如画的女子让男主人公温特朋心动之余却迷惑不解。她的一系列行为让温特朋无法确认对方对自己的感情。直到黛丝染上疟疾,临终前托人捎来口信说她并未订婚,温特朋才若有所悟。黛丝的纯真与古板、腐朽的欧洲人格格不入。除了文化冲突,等级观念、男权意识、传统女性的麻木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也共同导致了黛丝的悲剧。
欧美文化冲突
19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到处充斥着腐朽、世故与庸俗的气息。而当时的美国已经开始追求自由、民主和开放。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被亨利•詹姆士的手笔描绘得淋漓尽致。小说开头就描写了男主人公温特朋下榻的“三冠大酒店”。这个酒店是瑞士小城费维一家特别舒适的旅馆。作者格外强调了这家欧洲旅馆与美国旅馆的不同:“在这里有衣履整洁的德国侍者,看起来活像使节的秘书;花园里坐着俄罗斯公主;波兰小男孩由家庭教师牵着手走来走去。”①可见,侍者装容严肃刻板,姑娘要有淑女风范,小男孩也不可以到处乱跑。短短几句,读者便可领略欧洲文化的教条、刻板和中规中矩。也正是因为跻身于两种文化的夹缝之中,黛丝遂成了难以调和的文化冲突的牺牲品。
黛丝活泼大方,不拘泥于传统,我行我素。这与传统守旧的欧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女主人公黛丝的出场是以她的弟弟兰道夫出场作为铺垫的。温特朋先是在酒店的花园看到了一个淘气的十来岁小男孩。这个孩子无人看管,自由自在的在花园里玩耍。单单这一点就与欧洲男孩迥然不同,兰道夫没有家庭教师陪伴,也不畏惧陌生人。之后黛丝出场,温特朋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依据欧洲的规矩,“除非在某些罕见的场合,一个年轻人是不能随便同一位未婚的年轻小姐攀谈的。”但黛丝与他们不同,她和温特朋谈起话来轻松自如,娓娓道来,没有欧洲姑娘必须有的娇羞和忸怩。谈话中黛丝的眼中总是坦荡诚实,充满朝气。黛丝正是崇尚自由的美国文化的象征。从一开始,她便独自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让读者和观众去感受她的纯真与奔放。
黛丝生活在典型的美国家庭,弟弟同她一样无拘无束,母亲对子女没有过分的管教与约束。这在欧洲人看来就太不成体统了。所以作品中的华克太太(黛丝一家在罗马经常拜会的一位爱社交的当地人)认为黛丝母亲太不负责任,也太不称职了。欧洲家庭是不会允许一个姑娘到处乱跑,随意结交玩伴的。
等级观念更是欧美文化冲突的一大表征。在欧洲,下人就是要服侍主人,不能有过多言辞,主人高高在上。而这一点在黛丝家庭中就看不到。所以,当黛丝家的陪同欧吉尼奥出现时,温特朋看到黛丝非常亲热地招呼自家的下人。也正因为黛丝和家人没有等级观念,平等对待下人,当地人甚至判定黛丝与下人欧吉尼奥关系暧昧。温特朋的姑母考斯泰洛太太曾评价说:“黛丝一家待欧吉尼奥如同上等人,欧吉尼奥可以和主人们一起在花园里闲坐、聊天,甚至抽着烟。”②这在欧洲人眼中是不合规矩的,所以他们才会大惊小怪。
小说所描写的诸多场景都体现了黛丝的与众不同,她结交了许多男伴,并和他们一起活跃在社交界。于是她遭到了欧洲人的指责和排斥。难道仅仅是因为文化体制的不同才导致了黛丝的悲剧吗?事实上,除了文化冲突,还有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掘的深层原因。
男权意识至上与传统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
除了文化冲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导致了黛丝惨死的悲剧,那就是男权意识至上与传统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男权至上是当时落后欧洲的一个典型标志;是历史悠久的欧洲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而事实上,美国并未因为它是英国开发的崭新的处女地就摒弃了这一传统。美国与欧洲旧大陆相比,的确在努力追求独立、自由和民主,但它作为新兴国家,在社会体制等诸多方面仍然继承着英国的统治模式。“殖民地从欧洲国家承继的男权文化传统,导致了这一新兴国家文化和社会中也有男尊女卑的现象,造成了两性不平等的现实……女性仍然被视为二等公民,被剥夺了男性所享有的许多权利。”③因此,女性仍被看做是男性的附属品,地位屈居于男性之下。美国在1869年成立了妇女选举权协会,但这似乎并未改变女性的生活和命运,70年代的女性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传统陋俗决定了她们不可能与男性平起平坐,不可能与男性具有同等的权利,这就是美国妇女当时的生活状况。“美国妇女仍然没有选举权,婚后无权控制自己或子女的财产、不能立遗嘱,在未经丈夫许可的情况下,也不能签署法律文件或提出诉讼,她的地位只相当于一个未成年人或是奴隶。”④
当时的美国尚且如此,欧洲女性的生活境况则更糟。而更为可悲的是,传统的女性麻木地接受世俗赋予的角色定位,接受了所谓的命运的安排,完全无抗争意识,这就导致了女性集体自我意识的缺失,只知接受和顺从。与麻木的传统女性相比,黛丝有着自己的反抗意识。她敢于挑衅,敢于蔑视男权。无奈她势单力薄,最终被腐化庸俗的世俗潮流所吞噬。小说的几个情节值得读者研读。
温特朋与黛丝在费维旅馆的花园邂逅不久又相逢了,这一次黛丝的母亲也出现了。黛丝决定向母亲介绍温特朋。黛丝自己也说,如果她不把男性朋友介绍给母亲,她会感到不自然。可见,她是一个多么纯真的姑娘。于是她先要温特朋说出自己的名字,可是温特朋的全名太长了,黛丝大笑道:“这么一长串我可说不来!”⑤在男权意识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黛丝公然忽视男性朋友的冗长的名字,这个细节不能不说是作者的独具匠心。黛丝的无邪也隐隐透着一种抗争的精神。这种行为足以使她显得与众不同。
接下来更为生动的一幕便是黛丝与温特朋的锡庸古堡之旅。从温特朋这个男性角度看,女孩私自与男伴同行简直就是私奔,是越轨行为。温特朋也希望黛丝有相同的看法,那样他就可以确定黛丝对他的好感,确定他们之间的爱情。可黛丝丝毫未表现出不安与忐忑。她谈笑风生、自然大方。同是约会,男性不会给人留下什么不良的印象,而女性则被视为放荡、不检点。世俗的偏见总是选择女性作为载体,男性则可高高在上,维护其“绅士”形象。黛丝无疑冲破了世俗的界线,想证明女性与男性具有同等的地位。
小说的便是黛丝与两位男伴一起漫步罗马古城的广场。黛丝在罗马结识了伪君子乔万尼利。乔万尼利想通过通婚骗取黛丝殷实的家产。天真的黛丝并未真正付出自己的爱情,而只是将乔万尼利当作一个亲密的朋友。温特朋来到罗马后,在一次社交活动中与黛丝、乔万尼利相遇。黛丝让两位男士一起陪她散步而没有感到丝毫不妥。这在当时的罗马人看来,简直是伤风败俗、骇人听闻。华克太太让温特朋去劝说黛丝不要这样做。当被指责时,黛丝却说:“我从来不允许一个男人指挥我,或是干涉我做的事。”⑥黛丝的勇敢无畏、天真无邪最终并未战胜来自男权社会的力量。相反,她引来太多的责备和唾弃。这其中有欧洲人,也有美国人;有男士,也有迂腐的女性。
考斯泰洛太太作为温特朋的姑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当温特朋提出让黛丝见她的时候,考斯泰洛太太一口回绝。她坚决表态不与黛丝这种不入流的人见面。她将黛丝视为异类,认为黛丝的种种作为都超出了淑女风范,包括与温特朋搭讪、与温特朋同行出游、与陪同关系暧昧。在考斯泰洛太太看来,黛丝已经无可救药。以考斯泰洛太太为首的女性已经完完整整地将自己套在了世俗为女性制定的套子里。她们给女性的定位就是男性给女性的定位,所以她们坚决不与冲破束缚的同胞为伍。
华克太太是罗马古城善于社交的一位女士。她同样没有摆脱世俗所赋予她的角色定位。因此当她看到黛丝与几个三流意大利人包括乔万尼利往来,便下定决心不再理黛丝。黛丝与两位男士散步时,华克太太出于对女性同胞名誉的“挽救”,追上去劝说阻拦。华克太太对女性的附属地位和循规蹈矩的生活没有丝毫反抗的意识,相反却认为黛丝不合规矩,是个野姑娘,一个伤风败俗的女子。因此,黛丝再次来华克太太家时,华克太太背过身去,不予理睬。黛丝最后转身离开,脸色苍白。以考斯泰洛太太和华克太太为代表的传统女性集体排斥黛丝,将她推向乔万尼利,推向一个想骗取黛丝感情,试图利用通婚牟取暴利的欧洲伪绅士。最后黛丝在罗马竞技场与乔万尼利星夜赏景时染上当时盛行的疟疾,最终去世。但这并不表明黛丝被迷惑了,因为她临终前捎口信给温特朋说她并未与乔万尼利订婚。黛丝与乔万尼利结交,也同时表明了自己不畏指责、不畏传统陋俗的立场和斗争精神。
“悲剧,是崇高的诗,它有一种美,一种冷峻而又壮丽的美。”⑦挖掘出这部小说的悲剧根源能够使我们真正理解那个令人迷惑不解的黛丝,进而理解亨利•詹姆士的创作意图。文化的冲突与男权至上的社会体制最终断送了黛丝美丽的人生,这凄峻的悲剧引起读者无尽的回味。探索悲剧的根源会使我们在领略文学之美的同时去更多地思考:黛丝的悲剧绝非偶然,而应该是无数女性的真实生活与命运的一个缩影。这对文化对撞问题以及女性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注释:
①②⑤⑥ 亨利•詹姆士:《黛丝•米勒》,张霞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③④ 金莉:《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评》,《美国研究》,2009 年第1期。
⑦ 程孟辉:《西方悲剧学说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参考文献]
[1] 龚蕴华.浅析《黛丝•米勒》情感冲突背后的文化差异[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7 (05).
[2] [美]布鲁克斯,沃伦.小说鉴赏[M].主万,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3] 王政.女性的崛起[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
篇10
匿名信引出卖婴儿案
2013年6月5日上午,一封群众来信送到湖北省枣阳市公安局局长赵友明手上。
赵友明打开一看,这是一封匿名举报信,主要内容是:“太平镇高夏庄村村民邢小强通过刘春、李良等人,于2011年12月将在太平镇卫生院出生的双胞胎儿子卖掉了,希望公安机关管一管……”
看完群众来信,赵友明局长十分重视,当即批示:请太平派出所及时查处。接到局领导的批件,太平派出所立即成立专案组查办此案。
枣阳市太平镇是鄂西北有名的“口子镇”,寺沙省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高夏庄村是太平镇的一个普通行政村,紧挨省道,距离太平镇中心街不到四公里。
民警首先找到高夏庄村委会干部了解情况,随后又来到太平镇卫生院妇产科调查情况,得知2011年12月19日,邢小强的妻子陈衷谝皆核忱产下一对健康的双胞胎男婴。
接下来,民警又将目光转向举报信里提到的男子李良。据查,李良系太平镇双河村村民,现年53岁。
经过几天的蹲守,李良被民警“请”到了派出所。“这伤天害理的事情我会干吗?”面对民警的讯问,李良表现得很镇定,不仅大喊冤枉,还称自己从未参与买卖婴儿一事。
审讯陷入僵局后,办案民警采取迂回战术,找到了李良的老婆。通过做大量的思想工作,讲明法律,李良的老婆承认丈夫曾帮忙卖过一对双胞胎男婴。
突破口打开了,民警接着再次突审李良。在证据面前,李良思想防线开始崩溃、瓦解,不得不承认了帮忙贩卖婴儿一事。
原来,李良跟高毅是同村同组人,两家关系很好。高毅的妻子石莲,其娘家在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在跟李良的一次聊天中,石莲称,自己的胞弟石阳结婚十几年,一直没有生育,两口子为此经常生气闹矛盾。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天,李良遇到朋友、本镇肖毛村的妇女刘春。在一起吃饭时,他把石莲的苦恼说给了刘春听,让其帮忙寻个孩子养。
“这是小事,哪天我给小强说一声,让他老婆生一个给你们就行了。”饭桌上,刘春答应得很干脆,看她说话的神色,好像抱个孩子犹如囊中取物一般简单。
刘春口中的小强就是她认的干亲家――高夏庄村四组的邢小强。 没多久,刘春把朋友想抱养一个小孩的事情告诉了邢小强。邢小强听后,满口答应:“行啊。娃儿要生了,得给我1万元钱。”
随后,刘春联系李良称:“小强说生个娃可以,但要2.5万元钱。”李良又将这话告诉了石莲。
2011年12月中旬,陈值搅嗽げ期,石阳夫妇得到通知后,提前从贵州老家来到了太平镇,带着烟酒上门感谢介绍人刘春之后,便待在姐姐家等候孩子的降生。当月19日,陈衷谔平镇卫生院产下一对健康的双胞胎男婴。石阳夫妇赶到医院将2.5万元钱交给了刘春,并抱走了双胞胎男婴。
事后,邢小强从1万元中支付刘春、李良各1000元感谢费,自己留下部分平时花销,其他钱交给刘春保管。据了解,直到案发,邢小强放在刘春处的钱也所剩无几了。
抽丝剥茧案中有案
就在民警对邢小强买卖双胞胎儿子一案进行深入调查后,又一条卖婴儿案线索浮出水面。
据查,邢小强的妻子陈钟2012年初怀孕后,邢小强找到刘春,说老婆怀孕了,娃子出生后帮忙找个人家。刘春爽快答应了。
但孩子快出生时,刘春仍然没有帮他找到合适的人家。于是,着急的邢小强去找同村村民、也是自己本家长辈邢生帮忙。邢生又找到已经出嫁的妹妹邢芳帮忙。邢芳说:“刚好我有一个朋友结婚多年没有娃,我问问她要不要。”
邢芳的这位朋友名叫孔波,家住河南省唐河县,系其早年在广东打工认识的,因两人脾气性格相投,平时情同姐妹,无话不说,并告知自己没有孩子、两口子常生闷气的烦恼,希望邢芳操心帮忙,给自己寻个孩子养。
“没得问题,一切包在姐姐身上。”邢芳也是个热心人,自从应诺朋友这件事情后,始终上心关注着。
邢芳通过电话联系上了孔波,与其进行了商量。
31岁的孔波思考再三后,决定要这个小孩,答应抱孩子时给对方1万元钱。
2013年1月19日,未送医院的陈衷诩依锊下第四个儿子。
第二天,邢芳得知消息后,马上给孔波打电话,说娃子出生了,是个儿子,让她来抱。
当时孔波还在上海打工,一时不能赶回,她安排自己的父亲带1万元钱去枣阳市太平镇找邢芳。
来到电话约定的地点,孔波的父亲老孔见到了邢芳,并在她的引领下来到邢小强家,交钱后顺利抱走了男婴。
然而,民警在寻找这个男婴的下落时,颇费了一番工夫。 原来,在婴儿抱走后,考虑到孩子的将来生活,孔波和邢芳之间有个约定,此后不再来往,并更换了手机号码。故在邢芳不愿意说出买婴儿的人的名字后,警方不得不进行大量调查摸排,并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一个可疑的电话号码。
民警经过查询,得知该电话号码的主人为河南省唐河县的党锋。通过人口信息平台查询,得知党锋的老婆叫孔波,他们有一个儿子,出生于2013年1月。
在证据面前,邢芳终于承认是孔波的父亲抱走了婴儿。
办案民警的侦查之快,让邢小强万万没有想到,面对铁的证据,他对自己卖掉三个儿子的事实供认不讳。
跨省寻找孩子的下落
卖婴案的相关证据基本查实后,公安机关下达了抓捕令。
2013年6月24日至28日,专案民警先后将邢小强、刘春、周生、李良、邢生、邢芳等六名涉案人员抓获归案。考虑犯罪嫌疑人石莲、高毅是主动投案自首,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取证,情节轻微,主观恶意较小,故当时未对二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邢小强等涉案人员悉数落网了,可办案民警未敢松懈下来,因为被拐卖到外省的三个婴儿是否还活着,有没有被转卖,他们不得而知。再说,找到人后能否顺利带回,也无从知晓,专案民警普遍感受到了压力。
“作为人民警察,破案寻人,公安民警责无旁贷。”带着局领导的指令,群众的期望,七月中旬开始,专案民警开始踏上寻找孩子的旅程。
第一站,专案民警来到800多公里外的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该县位于黔东北,与湖南湘西、重庆市秀山、酉阳毗邻,是苗族集聚居住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当年7月15日,专案民警在石莲的带领下,来到了她的娘家蓼皋镇。
虽然专案民警做好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出现的预案,好在石家是个明理人,在他们的积极配合下,此行非常顺利。在石家,办案民警见到了快两岁的双胞胎兄弟。当年,石阳夫妇抱走孩子后,在枣阳太平镇姐姐家居住半个月,之后,小两口带着孩子高兴地前往浙江打工,不久返回了老家贵州请客办酒席,并给两个孩子取了名字,上了户口,如今小哥俩在石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
随后,民警又马不停蹄来到了与湖北枣阳相邻的河南省唐河县,见到了另一名被卖掉的男婴,买家对这个孩子同样视为己出,方方面面受到良好的生活待遇。
综合各方情况,公安机关在提取三个孩子的血样后,与检察机关进行了协商,从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出发,允许孩子由现在的父母继续抚养。原因是,邢小强被抓捕后,其母、其妻均是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无法充当孩子的监护人。与邢小强关系亲近的人,又不愿意或无能力来抚养这些孩子,也不适合充当监护人。
利欲熏心致家庭名存实亡
邢小强,男,1984年9月出生在枣阳市太平镇高夏庄村四组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因父亲早逝、母亲残疾,缺少管教的邢小强养成了好吃懒做、偷鸡摸狗的恶习,而且脾气暴躁。时间一长,邢小强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瘟神。成年后,在亲友们的帮忙张罗下,腿部天生残疾的邢小强与枣阳环城的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陈纸崃嘶椤
2008年,陈稚下一个健康的男孩,取名为虎子,目前已经六岁。
那么,“狼爸”邢小强又是如何走上卖儿路的?
被抓获后,邢小强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采访中,邢小强告诉笔者:“我过去根本没有这个想法,都是刘春支的坏招,让俺把妻子的环取下,还说:生了孩子,是女孩就自己养,男孩就卖掉,换几个钱花。要是有人问起,就说孩子生下后死了。再说,俺家庭条件不好,自己没有文化,没有技术,身体不好,觉得她的鬼话也有道理,主要是考虑到这个门路挣钱容易,于是鬼使神差前后卖了三个儿子。”
“邢小强的行为,让人感到可悲可恨,在其被抓之后,他的家庭也引发了新的难题。”民警说,邢小强家中剩下了残疾的母亲、患病且怀孕的妻子和只有六岁的大儿子,一家人的生活成了问题。曾被邢小强预售的第五个儿子琪琪出生后,陈置刻旖他和家中的猫、狗装在一个蛇皮袋里,提着到处跑。
“到哪儿提哪儿,娃子的全身上下都被猫和狗抓破,伤痕累累。”高夏庄村村干部说,但村里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得向派出所报告。
太平派出所觉得事态严重,不解决要出人命,立即联系太平镇党委、政府,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找合适的人抚养虎子和琪琪。前提是,先给陈趾土礁龊⒆影炖砘Э凇
为彻底解决邢家的问题,派出所三番五次地写报告,找上级部门领导汇报。经过长达半年的努力,三个人的户口全部得到解决。邢小强的母亲被送到了养老院,陈直凰偷桨捕ㄒ皆褐瘟疲虎子被安置到本家的一位爷爷家,由村里协助抚养。但琪琪的去向又成了难题。各部门经过多次协商,派出所做通了邢小强的思想工作,最终决定将琪琪过继给外村刘家抚养。
因为老刘家是做生意的,有两个儿子,家庭殷实。大儿子婚后多年没有生育,老刘帮大儿子领养了琪琪,作为自己的长孙。经过刘家的精心照顾,曾奄奄一息的琪琪死里逃生。如今,除了脸上和身上的伤痕外,他已与正常的健康婴儿无异。
至此,一个原本不幸的家庭因邢小强的利欲熏心而不复存在。
出卖亲生子难逃法律制裁
2014年3月26日,枣阳市人民检察院对邢小强等八名被告人提起公诉。5月16日上午8时30分,枣阳市人民法院在第一审判庭公开开庭审理了这起令人震惊的人伦奇案。
书指控,2011年12月,被告人邢小强通过被告人刘春、李良、周生、石莲、高毅的相互介绍,将其妻子陈炙生的一对双胞胎男孩以2.5万元的价格卖给贵州的石阳夫妇。被告人刘春、周生、李良分别获利1000元;2013年1月,被告人邢小强通过被告人邢生、邢芳的介绍,将其妻子陈炙生的一男孩以1万元的价格卖给河南的孔波夫妇。
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邢小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被告人刘春、李良、周生、邢生、邢芳、石莲、高毅为拐卖儿童居间介绍,其行为均已构成拐卖儿童罪。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之规定处罚。
当日,枣阳市人民法院在庭审中,法庭就公诉机关指控的被告人邢小强等八名拐卖儿童的犯罪事实及量刑情节进行了法庭调查;对公诉机关出示的证据进行了质证;法庭辩论阶段,邢小强等八名被告人对犯罪事实、证据无异议,也未提出辩解意见。
“这件事都是刘春支的坏招,卖孩子换点钱花。我现在知道这是犯法的,非常后悔。” 邢小强在最后陈述时,已泪流满面。由于案情重大,庭审结束后,审理此案的合议庭决定将上报院审判委员会讨论后再对该案择期宣判。
2014年12月19日,枣阳市人民法院做出了一审判决。法院认为,检察机关指控上述八名被告人犯拐卖儿童罪罪名成立。被告人邢小强、刘春在拐卖儿童犯罪中积极参与,起主要作用,为主犯,但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从轻处罚。被告人李良、周生、邢生、邢芳在拐卖儿童的犯罪中进行居间介绍,起辅助或者次要作用,系从犯,且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好,应当根据他们各自在犯罪中的作用减轻处罚。被告人石莲、高毅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罪责较轻,系从犯,且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有自首情节,应当免予刑事处罚。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有关条款之规定,一审判处主犯邢小强犯拐卖儿童罪,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一万元。刘春等七名中间人亦获不同程度刑罚。
类似的悲剧何时不再重演
邢小强等八名被告人拐卖儿童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但,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人简单认为,将自己的子女卖予他人不构成犯罪,实则不然。
本案的主审法官李有保介绍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出台的关于依法惩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意见指出,以非法获利为目的,出卖亲生子女的,应当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条,但凡以出卖为目的,有贩卖、接送、中转儿童的行为之一的,均构成拐卖儿童罪,当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拐卖儿童三人以上等情节者,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在本案中,虽然受害者是邢小强的亲生儿子,但邢小强以获利为目的出卖孩子的行为,已经构成拐卖儿童罪,且贩卖儿童数量达三人,属于严重情节。在具体量刑中,被告人邢小强和刘春在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为主犯,但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可以从轻处罚。为此,法院对邢小强定罪处罚,既符合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又合乎社会道义伦理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