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路遥范文

时间:2023-03-29 0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言路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上课拼命,语速快,为了让学生最短时间接收到最大信息量,经常跟打了鸡血一样,有时候怕困,甚至中午不吃饭。毫无疑问,上课期间手机一定是不开的。

父母打电话之前都会问我方便吗,我说方便,才给我打电话过来;朋友约我几乎都没有时间,很多朋友越走越远;没时间体检,身体每况愈下;最有意思的是,女朋友让我选:一天10个小时还是我?我连忙说,选你。第二天,我又去上了10个小时课。

事实上,到了最后,我把我们分手的原因归因于我太忙了,忙得一天到晚没有娱乐和提升自己的时间,忙于没有时间陪朋友,没有时间陪她。

后来,我和另两位老师从新东方辞职,我们共同创业,那年,我们什么也没有,3个人,3张嘴,3颗心。因为减少了中间的步骤,我们降低了学生的学费,我们自己找平台,集体备课,招生,然后讲课,一切下来,并不是非常累,但是,我们有很多时间被解放了出来,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薪酬不仅没有少,还比之前多了几倍。

中国有句古话,叫穷忙活。意思是越穷越忙,那些每天都在思考都在规划的人,都是生活的主人,他们不会成为岁月的奴隶,成天被别人牵着走,弄得疲惫不堪。

反而是那些没时间规划的人,不愿意改变的人,他们忙,他们累。忙,只不过是懒于去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忙,懒于纠结如何改变生活的状态,懒于计划下一步而已。

想到自己的朋友晶晶。她原本上班勤快,下班绝不加班,是工作生活调整得很好的女性。可前一阵,她忽然分手了。她拿工作不停地填补自己的生活,每天加班到晚11时,拖着疲惫的身躯上班,她减少了社交活动,甚至拒绝同事的团建。

我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满脸青春痘,眼睛像大熊猫。她不停地抱怨自己好忙。我说,你不过是懒。她说,你凭什么这么说,你知道我多努力工作吗?我说,你懒于社交,懒于思考为什么分手,懒于面对内心深处缺少的感情。她愣在了原地。后来,她终于开始社交,不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在一个派对上,她找到了男朋友。接着,再次恢复了那种不那么忙的状态。

篇2

【关键词】 烤烟地套种萝卜 示范 技术要点

1.禄丰县的基本情况

禄丰县地处云南省中部,距昆明省城约100公里,距楚雄州府8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全县有耕地43.88万亩,主要是浅红壤土。禄丰县是烤烟生产大县,2011年全县共种植烤烟11.6万亩,总产值30550.11万元,实现烟叶税收6721.02万元,是禄丰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烤烟地套种萝卜可省去理墒,利用烤烟生长后期剩余的肥料,可降低萝卜生产成本。增加萝卜的技术指导,对发展烤烟生产和萝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代表性强,烤烟地种植面积较大的仁兴镇彰保村委会的彰保村的早乔地(旱地)和彰保村的中坝水田进行200亩烤烟套种秋萝卜的示范工作。

2.烤烟地套种秋萝卜示范情况

禄丰县仁兴镇彰保村是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较大的村,它能代表全县烤烟生产的气候土壤条件,也是本村委会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根据土壤的气候条件,在彰保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旱地100亩,中坝(水田)100亩,合计200亩进行烤烟田地套种萝卜示范。于2011年8月烤烟采去5~6叶时进行套种,与烤烟的共生期在15~20天,于是2011年12月7日,在示范地中的旱地和中坝分别随机抽样3户,采取Z字形测产结果如下:经过上述技术措施后,于2011年12月7日在示范地中的旱地和中坝随机分别抽取3户,每户采用二字形测产方法进行结果如下(详见表):

从表中可看出烤烟地套种萝卜旱地平均亩产鲜萝卜6469.9kg,水田平均亩鲜萝卜达8479.8kg,水田比旱地平均多产鲜萝卜2009.9kg。而一般烤烟地套种萝卜亩产鲜萝卜5000kg左右,示范区烤烟套种秋萝卜比常规套种亩增产多约1469.9~3479.8kg,按此计算,如采用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全县烤烟套种秋萝卜可增产17050.84~40365.68kg,效益十分可观,值得大力推广。

3.烤烟地套种秋萝卜的技术要点

3.1品种选择 选择优质高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日本“耐病总太”良种萝卜作为示范品种。

3.2茬口安排 在烤烟生长后期的8月,采去5~6片叶时,进行套种,萝卜与烤烟共生期为15~20天。

3.3整地 先清除烟田杂草,其次进行浅锄中耕,碎垡,按原烤烟的墒宽1~1.1m包沟,墒面宽0.7~0.8m,沟宽0.3m,平整墒面,做到墒平垡细。

3.4种子处理 在播种前2~3天选晴天晒种1~2天,捡除破损种和劣质种,用50℃湿水浸种20~30分钟后捞出,将种子立即放入水中冷却,凉干。

3.5合理密植 按1~1.1m包沟开墒,沟宽30cm,墒面宽墒0.7~0.8m,每墒2~3行,行距0.3~0.4m,株距0.25~0.3m,每墒播种3~4粒,亩用量种量0.4kg,亩种植4446~6063株。

篇3

关键词 布什模式 基础科学研究 应用研究 知识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二战之前,美国科学界活跃着三种彼此独立却又相互斗争的科学研究信念,它们是“纯科学”信念、“应用科学”信念和“工程科学”信念。①迫于战争的压力和知识发展的需要,1944年11月,罗斯福总统致信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主任布什,信中写道:“我们正面临着需要聪明才智的新领域,如果我们以进行这场战争所用的同样的眼光、勇气和干劲来开创它们,我们就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工作和生活。”②要求布什能够从本次战争中得出可以用来解决战争留下的后遗症,并能够提出关于未来和平时期的矛盾如何解决的对策等。1945年7月美国颁发了《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它是科学政策史上一份扭转乾坤的报告,该报告扭转了美国“重应用,轻基础”的历史局面,论证了基础科学对国家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该政策对我国如何发展基础科学和知识产生的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此报告,并且结合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新知识产生的途径,进行简要论述,意在指出基础科研的重要性和知识产生的路径依赖。

1 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功用

正如《弗拉斯卡蒂手册》所规定的科学研究的三个方面,一般认为科学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基础研究,是本文论述的重点。198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重新对基础研究进行定义: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目的是为了获取关于现象和可供观察事实的根本基础性新知识,而事先没有特定或具体的目的。③早在1945年布什报告中认为,基础研究是在不考虑应用目标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它所产生的是普遍知识和对自然和规律的理解。

基础研究即对正在进行研究及其成果的实际应用前景并不是很明确,或者即使知道其应用前景但并不知道达到应用目标的具体方法以及技术途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获得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但是应用研究是用来发展基础研究成果确定其可能用途,或是为达到具体的目标确定应采取的新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要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成为对实际应用具有重大影响的形式。实验发展,则是对于以上方式所有获取知识的验证和不断完善,最终使其更加合理科学。总之,笔者认为,在布什模式的框架下,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是获得新的综合性知识为目的,不带有功利性,它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利益,基础科学的本质是揭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人类关于客观世界基本规律的知识体系。虽然它不像应用科学那样能产生即时性的效果,也不像实验那样具有明显的结果。基础研究的功用到底有哪些,如与国家发展、社会经济、知识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科学本身的发展、人才培养等作用,而本文主要结合《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从科学研究起点、知识探索、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这些是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

1.1 科学研究的起点和资本

布什在《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生产与开发”的“转化链”,即所谓的“布什模式”或“线性模式”。布什认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最后的生产开发,是一个单向的线性过程,也是很自然的过程。布什指出,相对于生产实践而言,“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先行官。”④将基础研究从以应用为目标的短期价值中解脱出来,然后通过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中间环节,转变为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军事等社会需求的产品。布什模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家政府、高等教育系统、其他研究机构的广泛重视。战后美国美国基础研究虽然历经曲折,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醒悟阶段,然后依次经历了推进阶段、徘徊阶段、“固本”阶段,虽然历经曲折,但是很快使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至今为止,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这些都与《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报告的颁布和实施密不可分。该政策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国家确立了对研究型大学的资助原则,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精英等。

布什模式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进行明显的划分,但是忽略了其相互影响和作用,布什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随后康南特、沃特曼、布鲁克斯、斯托克斯等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进行了模式扩展。但是,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称为基础研究的项目是有明显的实用性,反过来,被认为是应用研究的一些项目中也含有基础研究的成分。如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在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疾病细菌理论,建立了微生物学,而且也产生了明显的实用效果,引起了各界和专业人士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布什模式是对于基础研究传统观念的认识,而其他扩展模式是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关于基础研究的新观念则“承认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它们的相互依赖性,认为其中一方面的进步有赖于另一方面的进展”,⑤诚然,它们相同之处都突出强调了“自由”的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基础科学研究为其他研究提供了理论源泉,是科学研究的资本所在。

1.2 有助于人才培养

基础研究的特殊性质,要求必须要有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探索献身的人才,柯南特校长的话:“……在可以合适地成为‘科学’的整个领域的每一个方面,其限制的因素是人”⑥依据布什报告所建议的科学人才培养方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军事到医疗等领域,更新了科学人才的等级和类型,同时确认了美国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每一部分居民中都有人才”,⑦给更多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46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15%,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比欧洲、日本早20 年,比中国早近60年。另外,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独立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相对自由的环境,能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科学研究兴趣的人才。

1.3 有助于知识的再发现

基础研究直接产出的是知识,知识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共享性等特征,⑧知识的这些特征,能否产生巨大利益,和使用者的能力有关,基础科学研究和功用也具有不确定性和长期性,往往被人误认为无用的,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健康,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正如庄子的“无用之用”,它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的无为之道进行的拟说。任何事物只要运用得当,都能带来大用。一个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发现和进一步认识,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对深入研究进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因为,任何物都有它的不可触犯性、坚固性和深广度,即,都有它们的非透明性,都有它们无限的存在意义,在此意义上物具有认知维度上的不可能终极的未完成性。⑨如今科学发展虽已经不断完善成熟,但认识的无限性,要求物有所新。

不可否认,基础科研还有很多其他作用,比如与国家目标利益、经济发展等作用,基础研究的意义重大,但是有时由于不确定性,甚至产生与预期其相反或否定结果,然而这些结果也仍然是有价值的,甚至从无意间发现新的理论知识。

2 小结

前文中,主要结合布什报告单一的线性模式,从纯科学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基础科学的概念及其功能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即基础研究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探索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求,是一种旨在增进科学知识的、没有特定目标不考虑实际应用的研究活动。这一单一的线性模式也是布什报告中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所倡导的路径,这种路径是正相关的,是在一种理想和原始的状态下,完全受研究人员的好奇心所主导,然而忽略了应用研究和市场需求对其的反作用。而这种反作用已经成为未来发展不可抵挡的趋势。基础研究的实现并非只有通过自由探索这条唯一的途径,科学史表明,对解决特定问题所作的应用研究也确实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笔者认为,那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高度融合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研究才能更好适应未来的发展,目前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此种融合的方式,例如,日、韩、英、美、德等国都提出了如何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战略方案及其途径,更新了各自的战略研究领域。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整体上还相对落后,科学技术仍然处在追赶状态中,科技资源比较匮乏,因此基础科学研究不可能将所有领域覆盖,此时,我们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借鉴布什报告和其他先进范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注释

① 李勇.美国科学研究信念的历时性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9):36-40.

②④⑥⑦布什等著.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解道华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4:3,64,71,75.

③⑧谭文华,曾国屏.关于基础研究及其与国家目标关系的再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9-22.

篇4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她的父母从中国古籍《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取出“呦呦”二字作为她的名字,冥冥中似乎确定了屠呦呦这辈子同青蒿素割舍不了的关系。她自己也说过,她的名字就是搞药物研究的。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屠呦呦在宁波效实中学读高中时,这所百年老校“忠信笃敬”的校训对她一生坚持科研产生了重要影响。效实中学百余年来一直要求学生研究科学第一在尽心与忠心;第二在真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三在专一,不见异思迁,作辍无常;第四在虚心,不骄人自满。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当时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以后,屠呦呦参加了卫生部下达的中药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药炮炙经验集成》一书的主要编著者之一。该书广泛收集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中药炮制经验,对有关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1978年,该书获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大会成果奖。

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绩,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她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6年,求是科技奖的一个奖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中药是中国医学的宝库,70年代中,在国家统一组织下,开展大协作,寻找新的抗疟药物。大量科技人员对多种中草药进行了节选,寻找其结构,进行人工合成和改性,终于找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并实现了规模生产,成为当今世界最好的抗疟药物。为了表彰科技人员的功绩,求是基金会授予屠呦呦等十人求是集体成就奖。”

作为青蒿素研究项目的代表人物,屠呦呦于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得了这个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拉斯克奖,屠呦呦说:“我是搞研究的,只想老老实实做学问,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课题做好,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想别的。我这把年纪了,身体又不太好,从来没有想过去国外,更没想到要得什么奖。”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85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同85岁的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80岁的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一起获奖。这3位老科学家的年龄加起来等于250岁。哈哈,好一个二百五!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青蒿素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

青蒿素在非洲已成为公认的“头号抗疟特效药”,“中国青蒿素是非洲穷人的救命药”。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2015年10月8日,在中国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座谈会上,屠呦呦说:“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全体的荣誉,也是我们国家的荣誉,是当年集体共同工作的同志们的荣誉。同时也标志着中医药研究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她强调“这一次诺贝尔奖也给我们一个新的激励,就是我们这五千年的历史是有自己的优势的,要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