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8 14: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师表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篇2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 《前出师表》 翻译方法
“文化是一个社会信仰和习俗的总和”,[1]它包括服饰、饮食、生产、教育、法律、政治、风俗习惯、历史典故以及气质情感、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宗教心态等诸多因素,不同民族拥有各自不同特点的文化。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语言,体现反映着文化的特点并深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因此,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由于民族间存在巨大文化差异,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现成表达,出现文化空缺, 对于这些双语转换中出现的文化空缺词汇,常用的翻译策略为归化法与异化法。具体的翻译方法有:直译法、解释性翻译法、尾注解释法、音译法以及意译法、取代法等。根据不同的语境译者可以灵活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达到对文化负载词汇的最佳翻译处理。
下面,本文以《前出师表》中的一些英译为例,试着分析文化负载词汇在汉英翻译中的适当处理。
a.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Shizhong(1) Guo Youzhi and Fei Wei as well as Shilang(2) Dong Yun are kind and honest me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loyalty. The late king appointed them for your sake...
(1) Shizhong was an official at court, serving as the king’s consultant.
(2)Shilang was an official at court, who was in charge of carriages, horses and gates, and fought in wartime.[2]
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侍中为古代职官名。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 隋因避讳改称纳言,又称侍内。 唐时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而侍郎为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3]
通过解释可以看出,侍中、侍郎的职位在中国古代是不断演变的,而在东汉时,它们为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因此,即使把它们的含义在翻译中确切表述出来,英语读者也不一定能弄明白究竟代表中国古代什么官职。据此,译者采用了尾注解释法,在尾注中大概注明它们的职位以及职能。这种方法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汇常用的译法,虽然这样会打断英语读者的阅读连贯性从而导致部分读者丧失阅读兴趣,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翻译策略。毕竟,如果采用解释性翻译法直接在文章中去翻译它们的含义,不仅三言两语难以表述清楚,而且过多过长会冲淡文章主题。
b.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General Xiang Chong(3)is well versed in military affairs and is kind? and just by nature.After evaluating his performance on a trail basis,the late king praised his talent and ability.
(3) Xiang Chong was a military man. Liu Bei suffered great losses during the battle with Wu, but the troop remained intact under Xiang’s direction. [2]
对于将军向宠的翻译,译者也采用了尾注解释法,在文章后面的尾注中粗略介绍了他的职位以及他在夷陵之战中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为下一句“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做出铺垫解释,使英语读者在阅读时对上下文自然产生逻辑关联,达到更好的理解效果。
然而, 笔者认为,既然在英语译文中通过把这句翻译为“General Xiang Chong is well versed in military affairs”而已经大致表述了他的职位和军事才能,除非是一些汉学家,大部分英语读者在这里是不会太在意向宠的具体背景的,因此,对于将军向宠的翻译不必再采用尾注解释法,省去尾注中对向宠的解释性翻译而直接采用上述翻译就可以了,毕竟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作品的翻译。
c.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who ha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4)and tilled land in Nanyang. I merely managed to survive in times of turbulence and had no intention of seeking fame and position from princes.
(4)In old times commoners were only allowe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 [2]
在古代,士大夫和商贾都穿丝绸,而老百姓都穿麻布或粗布,麻布是用麻织出来,而用丝织出的是“帛”。布与帛相比,前者质粗而价低,后者质精而价高。由于古代贵族穿帛衣服居多,庶人穿不起帛,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称,后来也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因此,古代借称平民为“布衣”。这里诸葛亮自称“布衣”是他谦恭的一种表达,说明自己在出道以前只是在南阳耕地的一介平民,而先帝刘备并不因此嫌弃他地位的卑微而“三顾茅庐”,从而更加突出诸葛亮的卑谦和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译者在这里把这句译为:“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who ha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and tilled land in Nanyang.”忠实地翻译出了原文的意思。然而,笔者却依然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并不一定都得字当句对,因此,定语从句“who had to wear clothes made of hemp”完全可以省略不翻译,而仅仅译为“I was originally a commoner who tilled land in Nanyang”就已经把“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意思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了。
d.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Now the whole south is under our rule and we have plenty of fighters and armaments. It is time to reward our army men and lead them northward to conquer the Central Plains. Although I am inferior in ability like a worn out horse or a blunt knife...[2]
庶竭驽钝的意思是希望竭尽自己的平庸之才,是诸葛亮自谦的一种说法,此处涉及中国古代文化词汇“驽”的翻译。驽,古指劣马,走不快的马,这里指才能低劣。译者直接运用解释性翻译法首先翻译出这个词的比喻意“inferior in ability”,然后接着再用一句“like a worn out horse”翻译出它的本意,不失为一种好的翻译方法。这样,英语读者不仅可以理解中国古代文化负载词汇的喻意而且还可以体验中国古代象形文字所具有的魅力。
e.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I would do my utmost to root out treacherous evildoers, rejuvenate the Han Dynasty, and move the capital back to the old city. (5)
(5)The old city refers to Chang’an, which was the capital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206 B.C.- 25A.D.). After Cao Cao established the Kingdom of Wei, he moved the capital to Xuchang(his son moved the capital to Luoyang). [2]
这里,译者首先把“还于旧都”直译为:“move the capital back to the old city”,然后在尾注中具体解释旧都的含义。这种直译法虽然忠实于原文却容易让英语读者在阅读英译本时一下子反应不过来“old city”是指哪里,于是赶紧停止阅读到尾注中去找解释,这样便打断了他们的阅读连贯性和阅读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这句是否可以改译为:“and move the capital back to the old city Chang’an.”通过解释性翻译直接点出“old city ”是指Chang’an,从而减少英语读者阅读时的障碍,保持阅读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前出师表》中出现了许多中国古代文化负载词汇,英译时如果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不好,英语读者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或枯燥乏味。对于《古文观止》的翻译,译者主要采用的是尾注解释法,把对文化词汇的解译放在文章最后去进行。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较为详尽地解释清楚每个文化词的来源和内涵,使英语读者对原文有全面清晰的理解,而不足之处是太多的尾注解释会不时打断英语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导致他们阅读兴趣的丧失。本文作者通过对《前出师表》中选出的5个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分析后证明: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根据具体语境有许多翻译策略可以选用,不一定全部都用尾注解释法。只要对于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能够让英语读者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那应该就是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Nida,E.A.and Chari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2]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 吕叔湘,丁声树,等.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篇3
区委巡察组:
关于七届区委第五轮巡察翠达社区反馈违规发放补助、违规报销个人市内交通费、经费支出指标使用随意问题,翠达社区党委两委班子成员对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举一反三,并成立问题整改小组积极追查,目前社区违规发放补助、违规报销个人市内交通费涉及金额已全部追回清退,关于问题中涉及经费支出指标使用随意问题翠达社区党委经过多方求证、逐个核查,现将相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违规发放补助、违规报销个人市内交通费清退情况
巡察反馈问题中关于“违规发放补助,2016年共2次,合计3300元”,社区2016年制表转账向社区职工共11人发放六一儿童节补助,每人300元,合计3300元已全部悉数清退,于*年*月*日存入至街道办事处基本账户,并由街道申请退回区财政专户。(清退清单见附件1)
巡察反馈问题中关于“违规报销个人市内交通费,2016年共8次,合计431.8元”已全部悉数清退,待存入指定账户。(清退清单见附件2)
二、经费支出指标使用随意情况说明
巡察反馈问题中关于“经费支出指标使用随意,共发现2016年14次,合计2.49万元”,经社区党委、社区纪委多方求证,再次认真核对、仔细深入学习相关文件规范精神,并逐个与所涉及慰问对象、经办人谈话沟通核实,因慰问对象和事由为社区工作站退休职工春节关怀慰问、工作站工作人员或家属生病、直系亲属去世慰问,慰问范围、标准均参照翠竹街道工会会员的标准执行,详见附件《深圳市区街道办事处文件》办【2015】25号《关于印发街道办事处机关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执行,因社区无专门的工会经费指标,慰问经费支出均从社区工作站“业务经费”列支。
经仔细核查,其中所涉及4项慰问问题中对缺乏签收资料的慰问品、缺乏病历等相关佐证的慰问金发放审核不严格,都给予了入账报销,突显我社区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不规范、不严格的漏洞,因未做好年度资金统筹规划安排,出现年底社区工作站食堂伙食费不够时混用社区党建工作经费指标的情况,现将具体情况补充说明如下:
(1)关于“2016年2月5号凭证,购工作站退休人员春节慰问品(共4人)1678.3元,购买米、油、利是糖、曲奇各4份,无签收资料,物资去向不明,从业务经费列支,无相关慰问文件依据。”已补充签收明细(见附件3——2016年工作站退休人员慰问品签收单),慰问标准参照翠竹街道办工会会员,自2020年以后社区工作站退休职工纳入翠竹街道办机关工会统一管理,不再由社区负责,此类情况未再发生。
(2)关于“2016年3月7号凭证,社区工作人员直系亲属过世转账发放慰问金2001元,从业务经费列支,无相关慰问文件依据(按工会慰问标准直系亲属去世不得高于1000元)”,慰问标准参照翠竹街道工会会员相关条件,已补充慰问对象社区工作站员工罗苗苗(该员工于2020年**月退休)家属***死亡证明(见附件4),
(3)关于“2016年4月2号记账凭证,工作站工作人员家属生病现金慰问1000元,无生病等相关材料,从业务经费列支,无相关慰问文件依据。”,经过社区党委与慰问对象彭丽珊多次电话沟通,慰问对象于2019年9月退休后定居老家照顾老伴,不方便回深复印当年病历,经过与当年探望的在职经办员工*******核实得知家属生病之事属实。
(4)关于“2016年7月2号记账凭证,付工作站工作人员生病住院现金慰问金1500元,无生病等相关材料,从业务经费列支,无相关慰问文件依据。”参照翠竹街道工会会员慰问相关条件,已补充慰问对象社区工作站员工刘红波住院病历(见附件5)。
(5)关于“2016年12月13号记账凭证,付工作站饭堂购肉菜食品等2892元,从新增“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列支,无相关调剂经费材料,擅自在二级指标间调剂使用,指标使用不规范。”因2016年社区工作站饭堂伙食费在年尾出现不足,新增党建经费略有剩余,未及时申请办理调剂手续出现指标混用情况,社区两委班子经过深刻反思反省,举一反三统筹规范各项资金用度,引以为戒,坚决避免此类现象再次发生。
三、社区下一步整改措施
为彻底落实好七届区委第五轮巡察反馈的意见,对涉及问题立行立改引以为戒,社区党委狠抓整改工作落实。一是建立事前审批机制,严格规范各项资金报销资格审核,规范报销流程,资金使用严遵相关文件、财务制度和规范执行,做到每笔资金均合理合规有据可循,对资料不齐手续不全的支出不得审批入账。二是制定财务入账报销工作规范,明确各项资金使用标准、范围、方式等,严格按照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超范围、超标准报销。三是合理统筹资金用度,实行年度预算和明细结算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各项资金指标使用,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资金用途,避免指标透支和指标混用。
社区党委
2021年12月15日
附件1:
翠达社区2016年制表转账向社区职工11人发放六一儿童节补助明细及退款情况表(合计涉及金额:3300元)。
序号
记账日期
职工姓名
总金额(元)
清退情况
1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2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3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4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5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6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7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8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9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10
2016.5月32号记账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11
2016年6月2号凭证
300
已全额清退
合计退款
3300(大写:叁仟叁佰元整)
附件2:
翠达社区违规报销个人市内交通费明细及退款情况表(2016年共8次,合计涉及金额共431.8元)
序号
记账日期
违规报销事由
报销人
报销金额(元)
清退情况
1
2016年8月26号记账凭证
参加人大换届选举培训、宜居社区建设评估、全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培训交通费
100
已全额清退
2
2016年10月17号记账凭证
社区居委会业务培训、城市垃圾出路培训等外出交通费
118.4
已全额清退
3
已全额清退
合计退款
431.8(肆佰叁拾壹元捌角)
附件3:2016年工作站退休人员慰问品签收单
(插入手工签收表图片)
篇4
然后施行的施是给的意思,与行一起翻译是实施去做之意。
然后施行:出自出师表,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诸葛亮说给刘禅的谏言。整句话的意思是宫中的事情不管大大小小,都用来咨询他,这样以后在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出师表》 译文 互文
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编选了文言文篇目诸葛亮的《出师表》。苏教版的教参《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对“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的译文我存在一些疑问,特提出来以供大家讨论,以商榷求真。
一
“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该教参这样注释:“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7页)。①根据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我认为它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我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应该这样说:“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出师前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重在临行进谏,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他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即开张圣听,执法公平,亲贤远佞。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是前提,后主采纳忠谏了,这就堵塞了谗邪之门,朝廷才有可能执法公平,使赏罚严明,上下一心,修明政治。“亲贤远佞”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如果亲小人远贤臣,势必奸邪得势,内外异法,贤佞不辨,造成政局混乱。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而亲贤远佞是核心。亲贤远佞的主要方面是亲贤,亲贤是远佞之本,所以在文中作者先向后主推荐贤臣。接着引证历史经验教训,开导刘禅要亲贤远佞,说明国家“兴隆”与“倾覆”,关键在于人主是否任人唯贤。“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不少书籍认为“这里用了排偶,使对比鲜明,显得简练有力”(《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②这不错。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觉得作者还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强化了这一效果。这可以从修辞章法和历史事实方面得到论证。从修辞章法,再看后面,是接着言先帝,引述往事,从反面说明不任人唯贤的危害,动之以情。最后,进一步从正面说明任人唯贤的政治效果。反复叮咛,表明自己推举贤能,旨在兴复汉室。可见,诸葛亮重在以史为鉴,以情动人。为此,他在修辞上肯定是下了工夫,用了互文的摘要手法。
二
以上是从修辞章法看。下面从历史事实出发考察。
西汉后期,宦官专权和外戚交替。元帝时,宦官石显干朝乱政,导致公卿百官互相倾轧。成帝时,帝舅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兄弟相继辅政专权,许多刺史、郡守等重要官吏大都出于王氏门下。在宦官、外戚的下,满朝文武或趋炎附势,或“持禄保位”,无不把结交宾客、敛取钱财作为追求的目标。吏治严重腐败,选举不实,监察制度废乱,各级官员渎职怠工,贪污成风。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在汉末社会危机中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辐射性。尤其是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取汉朝,出现了短暂的王莽新朝,接着更始时代出现,西汉没落无法收拾,终于灭亡了。而在大乱之中,新兴地主刘秀在动乱中崛起,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特别注意从士人中选取人才。因为这些人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国安邦之术,又便于驾驭。对那些拒绝与王莽合作,有社会声誉的士人,刘秀更是极其推重,如他以特礼相待隐居不仕的严光(严子陵),表彰名节以便天下归心。③东汉末期,政治弊端再次出现,宦官专权外戚交替等导致东汉也衰落了。何进、董卓、曹操等这些政治集团人物,在所谓的正统的刘备看来,无疑是“小人”“奸佞”。欲建功立业的刘备在“天下三分,益州疲敝”的情况下,深知任用得力人才的重要性。他自称以德服人,就是此表现。诸葛亮当然也深谙此意。他为后主刘禅的周围处境和为人担心,因此再三提出建议。他多处用了互文的修辞: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他在引述史实的基础上,再加上互文排偶等语言力量加强了需要,目的就是以史为鉴,告诫后主。所以,“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翻译为:“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和后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应当是合理合情合史的。
根据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的要求,我从章法修辞和史实的角度重新看待“亲小人,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认为这句话是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诸葛亮深感时局之紧迫,他以史为鉴,依托先帝刘备之口,用绝妙的文笔,饰以修辞。
三
以下重温互文的知识。什么叫互文呢?
郭锡良的《古代汉语》指出:互文,又叫互文见义、互参。指的是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句子,句子中的词语互相渗透补充,才能正确完整地表现出句子的意思。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在多数情况下,互文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④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比如:A有B,C有D。如果是互文,就是说:A和B都有C和D。这应该就是同文见义。“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2.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可以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花黄贴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语外有音,而且是正反对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以上是我的看法,谨作抛砖引玉。
注释:
①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7页.
②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第393页.
③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303页.
④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年1月.
参考文献:
[1]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语文教科书教师备课手册(第六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8版.
[3]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上、下).商务印书馆,1999.1.
[4]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2001年版.
[5]向熹主编.古代汉语知识辞典.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篇6
文言文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
例如: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
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篇7
关键词:影视教学法;初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
一、影视教学法
1.影视教学法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完善和新课改的实施,要求语文教育也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已不再是“黑板+粉笔”的单一模式,教师开始学习并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其中很多教师都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但能充分体现其综合性能的教师却不多。
以教育相对落后的部分农村或乡镇中学为例:在初步尝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应用中,教师往往频繁使用课件展示或音频朗读等手段,对影视教学这一部分却极为忽视。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广大中学生,均来自农村,很大一部分为厌学而又不得不上的“忧质生”,基础差且逆反心理严重,比同龄人的内心更为闭塞和敏感,极少数勤奋好学的“乖宝”又终日只为升学忙碌,而忽略了学习的乐趣,阅读面窄,见识严重受限。如能合理应用影视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不仅能弥补这些不足,同时又能带动学生的情感感知,使课堂的教与学变得生动有趣,轻松自然。
2.影视教学法的内涵
影视教学法是指使用影视音频资料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它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将对事物的理解构筑在情境、探索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它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写作技能以及信息筛选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体现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二、影视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体会
1.影像再现文字,轻松解读、突破重难点
初中语文课本,有些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是文言文,晦涩难懂的文字、繁多复杂的知识点,需要大量的记忆和背诵,加之教师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其有着强烈的抵抗和畏惧心理。以《出师表》一课为例,文章篇幅长,词汇多,虽是佳篇名作,但学生很难体会其中的精辟之处,外加对其时代背景和涉及事件知之甚少,使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变得难上加难。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开始尝试运用影视教学模式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一次的实践中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
生:课前自主预习。
师:选取有关《出师表》的影视片段进行播放,共三轮。
第一轮播放:
播放目的:结合课文,借助影视情节,理清文章脉络。
教师提问:“回顾影片,说说里面都有哪些故事情节?能否分别简述?使用原文回答的同学可加倍得分。”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竞赛的方式,快速回顾影视情节,或自己组织语言准备作答,或结合注释对课粗略理解。接着小组代表发言,将全文每个段落的内容大致叙述出来。经点拨,学生很快用短语或短句对内容加以概括,自主完成理清文章脉络的学习任务。
第二轮播放:
播放目的:疏通文义,理解和记忆文中重点词汇。
学生浏览全文,并找出文中重点词汇及其注释。教师设问:“下面我将播放《三国演义》的几个影视片段,请说明剧情重点体现的是文中哪个句子或词语?并对其做简单翻译。”例如:剧情一,刘备白帝城托孤,学生很快举手发言概括为“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接着将句子做了翻译,流利干脆。剧情二,刘备冒雪访孔明,学生也迅速找到相应的词汇和句子,“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翻译大致准确。随着一个个生动直观的画面不断展现,学生的回答也越来越积极,课堂气氛变得越发活跃,平日极少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其中。相对平时的机械式背诵,影视教学的尝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疏通文义,理解和记忆重点词汇的难题在此环节被轻松解决。
第三轮播放:
播放目的: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播放影视片段,在细节处暂停,提问并启发学生。例如:剧情一,诸葛亮带兵北伐,乘坐的不是战骑而是轮椅。师设问:“从这点你们可以看出什么?”生答:“他年事已高,疾病缠身。” 剧情二,诸葛亮苦心劝说,刘禅却昏昏欲睡。师问:“片中刘禅有认真聆听诸葛亮的劝谏吗?他的表情和态度说明了什么?”生答:“没有认真聆听,说明刘禅对政事漠不关心,愚钝不堪。”“面对如此君主,诸葛亮在众人纷纷散去的空旷朝堂上含泪惆怅,连夜挥笔书写《出师表》且回忆过去种种,百感交集的情节中,你能体会到此刻他内心是怎样的情感呢?”生分别答:“对刘禅不争气的悲哀,虽然这样,但还是希望他能振作向上。”“对先帝的怀念与感激!”……师再问:“如果说,后文的描写着重于情感方面的表达,那前文所提的各项建议,又是着重于哪方面的表述呢?”引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勉方式。至此全文最大的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教学体会:原本生硬难懂的文字在流动的画面和悲壮的音乐声中被一一真实再现,缩短了学生实际生活体验与文章晦涩内容的遥远距离。使学生自发地投入其中,且注意力能较长时间地高度集中。因此紧扣教材重难点,选择合适的影视片段,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直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不仅节约有限的教学时间,还大大提高课堂的探究效率。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是除文言文之外,语文教学的又一大难点。除理解背诵、体会其蕴涵的情感外,初中语文课标对这一部分又增加了更多、更高的学习要求。如:词句赏析。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从新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古诗词,特安排了这样一节写作课。
教学过程:播放《红楼梦》中刘姥姥喜游大观园之行酒令的影视片段。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方法 经验
一、文言文教学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上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把这些内容背出,明天检查!不用担心学生掌握不了。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是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家喻户晓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三国故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自然介入教学过程。学生在把握历史背景及诸葛亮的人物故事后,对《出师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也会简单快捷得多,在学习背诵《出师表》时会感到亲切许多。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鼓作气”等,课前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意、引申意及出处,增强学习《醉翁亭记》及《曹刿论战》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成语,如,温故知新、愚公移山、气象万千、水落石出、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三顾茅庐等,而正是这些有生命力的词语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求知的热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温故知新——《(论语)十则》、刮目相看——《孙权劝学》、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等等。因为学生对这些词语和故事有所耳闻,因此会对它们的出处和相关文章比较感兴趣。
三、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的美
1、听读探寻美
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乐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课堂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四、文言文教学要保证学习质量
不管怎么说,教学还是要保证质量的。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重复学习的次数越多,记得越牢。因此,要严格做好文言文的复习。教师可以采取背诵——默写——翻译——提问——自测五个步骤进行,比如复习《爱莲说》,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尔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高标傲世、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之意的句子有哪些?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主旨。最后,让学生自己出一份试题进行自测。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语文,走进语文,而学习文言文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空间,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让文言文“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篇9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脉脉相承、博大精深,倍受推崇和赏识。但它又拮据聱牙,生涩难懂。又成了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屏障。
远程教育应用于文言文教学,激活了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引起了教学的深刻变革。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远程教育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借助远程教育手段,提供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各种信息,将信息通过物理线路在网络中所有的计算机之间传递,使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设备资源面向学生。这样,学生在教室内可以欣赏外面大千世界的无限美丽,随着远程资源上下载的文章范读可以放声朗读,可以享受文学艺术带来的无限乐趣。学生无不愉悦欣赏,尽情陶醉。此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枯燥乏味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情趣昂然。
教学《桃花源记》时,我事先在Internet冲浪,了解陶渊明的资料,下载相关内容,又借助远程资源,下载《桃花源记》的视频。学生兴致大增,被图文、声形并茂的课堂深深吸引。 接下来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远程教育,优化了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是标点、释词、翻译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以前单一的阅读方式相比,远程教育运用以后,变得丰富多彩。运用声像媒体为中介,引得学生进行文字与声像的对应理解,效果就很好。在阅读中配上音乐,配上相关图片,进行情景设置。那美妙的声音、动听的语调、煽情的语言传入耳鼓,那身临其境的、优美的图画呈现在眼前。文中有画,文中有乐。如此情景,阅读效果赫然而出。
教学《捕蛇者说》时,我下载了有关视频资料、图片、声音资料,多重手法并举,气氛悲伤凄惋,余味无穷。“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更是惨不忍闻,深深感染了学生。阅读时,知识、思想、情感参与其中,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远程教育,利于学生体味古人的感情,深刻挖掘作品内涵
要使学生感知古人的感情,首先要让学生动情。利用远程资源中的电影文件,配画音乐,配画朗读等。使静态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更具吸引力。美妙的音乐在教室内弥漫,再加上优美的图画映入眼帘,学生入情入境,定会激起激情。此时“寓教于情”,效果不言而喻。
教学《出师表》时,我从远程资源上下载了电影《三顾茅庐》,展示了有关画面,并配上了适当的音乐。学生很受感染,特别是被“刘备雪中等诸葛亮睡醒”那一段,深深打动。更深刻理解了作者感恩图报、担当大任的复杂心情。
四、远程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随着世人对文言文的探索和研究,古文之美日渐绚烂。远程教育更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文言文的审美是通过文字、语言、古人思想及我们阅读学习时的喜怒哀乐等来体现。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声情同步、 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立体世界,通过这些手段,引导他们去感受美、欣赏美。下载的声音资料,使学生感受到音色之美;图片资料给学生带来视觉之美;“更有甚者”对古人思想的感悟更是一种美的升华。如此,提高了学生对文言作品的欣赏和评价能力,培养了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了学生文言文的审美能力。
篇10
一、辩明词性
如果词性不明,便难以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如“其”,通常情况下作代词,代替上文中已经出现的人、物或事。如: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欧阳修《卖油翁》),是人称代词,代“卖油翁”;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是指示代词,意思是“其中的”;其真无马邪(韩愈《马说》),则是助词,意思是“大概”,表示推测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也是助词,表示期望,用来加强语气。
二、确定成分
即掌握每个虚词在句中所起的语法作用,看它在句子中做什么成分,以便确定如何翻译。如“之”作助词时,处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之”就是这种用法;而在“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中,则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三、掌握规律
如“也”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末,也用于句中。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断、解释和说明,用在句中则一般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又如“以”,什么时候作连词,什么时候作介词,也是有规律的:以+动词,“以”是连词,在“以光先帝遗德”(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以”就是连词;以+名词/代词,“以”是介词,在“策之不以其道”(韩愈《马说》)中,就是介词,意思是“按照”。
四、语境推断
结合上下文语境,判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的意义与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结合运用文义理解和句法分析两种方法。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则”是连词还是副词?从分析语法入手,可知后文“国恒亡”是假设的结果,那么“则”就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相当于“如果”。
五、熟悉典型实例
把典型实例,作为对照比较的参照物,推论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如:已知“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中,“以”处在后一分句句首,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是“用来”,可推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处同上)和“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这些句中的“以”也是表目的的连词。
六、注意特殊现象
文言文中虚词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这里略讲两种: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不同的词类。这类词要掌握两个:一是“诸”,二是“焉”。
先介绍“诸”。它是代词“之”和介词的“于”的兼词,兼有“之于”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之”可代人、事、物和处所,“于”介绍出与动词有关的对象、处所等。如“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诸”相当于“之于”,“之”是代词,代“土石”,“于”是介词,介出处所“渤海之尾”。这句话意思是: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和隐土的北面。
再说一下“焉”。它是介词“于”和代词“之”或“此”的兼词。如“复到舅家问焉”(王安石《伤仲永》),“焉”相当于“于之”,“于”表示问的对象,“之”代“仲永的情况”。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又到了舅舅家,问到仲永的情况。
2.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两个虚词连用,有时是三个虚词连用。如“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马迁《陈涉世家》),“籍”、“第”、“令”是三个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连用,都是“即使”的意思。
七、关注古今变化
大致有四种情况:①少数沿用下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中的“然后”,今仍作“然后”,意思没有变化。②古义完全消失。如作发语词的“夫”、“盖”,起停顿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的“之”,等等。③用法发生了变化。如“所以”,在古文里表示原因或凭借,现在则表示结果。又如“也”,在古文里作助词用,表示陈述、判断、停顿等语气,在白话文里则作副词用,表示同样、并行等意义。④改用别的词。如“于”字,在古文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则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语气助词“矣”字,现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吗”、“呢”;结构助词“之”,现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考场演练
一、语气助词“也”,常用在句末表示:A.判断;B.陈述;C.疑问;D.感叹。指出下列句末的“也”各属于什么语气。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②其真不知马也( )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④忠之属也( )
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二、选择“以”字的正确义项,填入下列句后的括号。
A.以为,认为B.把、拿C.因为D.凭借E.来F.以至G.同“已”H.用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固以怪之矣
⑤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⑥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⑧以刀劈狼首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语气词可用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词来替代,并说明它们所表达的语气。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苛政猛于虎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⑥然足下卜之鬼乎!()()
⑦嘻,技亦灵怪矣哉!()()
⑧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⑨此教我先威众耳。()()
参考答案
一、①B,②D,③C,④A,⑤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