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范文
时间:2023-03-15 10:0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承文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古人云:天道远,人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老”,代表着年老的双亲;“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子女的,顺承父母,那就是孝”,从行动上来看,“子”背着“老”,涵意即说父母年老体衰行动不便,须子女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思想和儒学就具有几千年的主导地位,而孝敬长辈、善待父母则是孔子思想和儒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孝”作为子女起码的道德和责任是任何社会都不可缺少的美德,甚至可以这么说,“孝”是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民族美德。父母长辈对儿女的恩情,是无比深厚的,也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而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就是做人的起码道德了。
可是,如今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怪现象却不得不让人深思:笔者所在的农村,有许多儿女众多的老人,含辛茹苦地把儿女抚养成人又把孙儿带大,最终却落得无人赡养的凄凉下场;一些年纪轻轻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不愿到任何单位吃苦、磨练,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安安稳稳地在家里呆着,成为了“啃老族”。
社会在前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难道人们的思想、观念反而不如几千年前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我们不得不重拾经典,把我们遗忘甚至丢弃的孝道灌输给学生,让孝道重现时代的光彩。
笔者就自己阅读《论语》的体会,简单谈谈中学生该传承哪些“孝”。
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敬”、“爱”、“顺”的观点。“孝养”是上古时期“孝”的基本涵义。而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指子女在物质上赡养父母,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和情感上去慰藉、尊敬和善待父母。因此,孔子在“孝养”的基础上提出了“敬”、“爱”、“顺”的观点。
第一,对父母要“敬” 所谓“敬”指的是子女要发自内心尊敬父母,和颜悦色侍奉父母。《为政》篇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孔子对子游简短却意味隽永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满足父母的物质要求,保证他们吃饱穿暖无饥无寒只是做到了“能养”,至于犬马也能做到“养”。在“养”的同时还要“敬”。从本质上来说,子女对父母的“敬”是对父母为子女辛劳一生的承认和尊重。而只有真诚感情的投入才能标明和提升人区别于犬马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孔子在回答子夏问孝时语重心长地说“色难”。有劳役杂事子女去做,有酒食供父母吃喝,缺乏对待父母和颜悦色和毕恭毕敬的态度,这也不是真正地尽孝。孝行所难得的不是晨昏定省、衣食供养无缺,而重在有一份诚挚的爱心和虔敬的孝思。只有心怀诚敬,才能善事父母。否则,再好的但毫无敬爱之心的供养,也只是“犬马之养”。细看周围我们不难发现,如今的众多学子,毕业后一段时期,不仅不能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还得伸手求父母支援,我们不能像孔子那样要求他们如何孝敬父母,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心存感激,对父母心怀敬意,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和毕恭毕敬,却是为人子女该做的。
第二,对父母要“爱” 所谓“爱”指的是子女关怀、体贴父母和温暖父母。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孔子认为,作为子女,要多加关心父母,尽可能地保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作为孝子,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一方面因父母高寿而高兴,另一方面因父母日渐衰老而心生恐惧。父母的年岁越增,在世的时光也会越来越少,孝子应陪伴在父母身边及时行孝。否则一旦当操劳一生的父母突然去世,子女将再也没有尽孝的机会,徒留许多悔恨和遗憾。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身体逐渐衰弱,难免疾病缠身甚至卧病在床。这时父母最需要子女的体贴和关照。子女要尽心尽力地照顾好父母。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子女如果远游,则无法侍奉父母,是不能够很好尽孝的。所以孔子主张“不远游”。但同时孔子也不是极力反对子女离开父母远游,如果非要离开父母,则需要“游必有方”。“方”有方向、方法、地方和礼法规范等多种含义。“游必有方”是说子女出门远游,一要讲清去处,一旦有事可招之即回;二要安排好老人,使年迈体衰的父母得到照应;三是到了目的地及时告知父母,以释父母之挂怀;四是在外面守规矩,行为合乎礼法规范,不让父母为其担心。其最重要的意思是强调时时处处为父母着想,外出时要从各个方面考虑到父母,切实安顿好父母,保证老人在物质上无忧精神上无虑。广告片中那个房子、电视、家庭影院什么都不缺的老人是都市有产者孤独老人的写照,虽然孤独但她的物质生活是充足的,并且她还有电话的慰问。可是农村里的许多父母,生、老、病、死无人问津在本地农村还很普遍,子女为了赚钱养家糊口是正当的理由,但对于养育他们的父母就找不到赡养的理由?别让疼爱自己的爷爷奶奶孤独是留守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课程。要对老人敬孝心,关心、关爱、体贴要先行。
第三,对父母要“顺” 所谓“顺”指的是子女要承顺于父母,尽量不触犯父母,但孔子同时强调“顺”不是对父母毫无原则盲目顺从。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几谏,有不断委婉劝谏之意。孔子认为,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为人子应当尽力规劝,但劝谏时态度要委婉,不要粗暴。即使是反复劝谏,父母仍不接受自己的意见,也应恭敬而不违礼。显然,在孔子看来,父母做事不一定都正确,也有不是的父母。因此也不能一味地去顺从父母。孔子告诫我们父母做事也有不正确的时候,但倾听父母的心声,尊重父母的想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也是我们无以为报的恩人,为人子者只有在父母的在天之年尽自己微薄的孝心,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更不能在父母的脸上抹黑,随时把有权有势的父母拿出来当挡箭牌,告诉别人“我的父亲是李刚”那你就是不孝之子了。
父母在世时要对他们尊重、理解、倾听,好生侍奉父母,有朝一日父母离我们去了,孔子认为子女尽孝还没有停止,“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十九》)在孔子看来,父母虽然过世,但儿女对他们真诚笃厚的感情永远存在。父母去世后仍需尽孝,才是达到了孝的极至。而侍奉的方式便是慎终、追远。所谓“慎终”指的是谨慎地办理双亲的丧葬之事,把给父母送终当作大事。慎,指的是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正如孔子所说的“丧事不敢不勉。”(《子罕》)但也不能一味推崇厚葬,要根据经济条件办理。《先进》篇载: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可见,对于丧葬之事,孔子并不推崇厚葬。对于父母之葬,孔子极为强调怀有悲痛哀戚的感情。他说:“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又说:“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弟子子游说:“丧致乎哀而止”,曾子说:“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旨:哀戚的真挚感情是丧葬的根本和灵魂;没有它,丧葬再讲究也会流于毫无意义的形式。所谓“追远”指的是虔诚地祭祀双亲和祖先。
篇2
如果那也算是一次分离,
在我年轻的心中,
是否可以原谅你,
就像落叶可以原谅野风,无礼。
中秋的月亮,
总是那么惆怅,
似一洼秋水的悲凉,
蕴着我无可奈何的感伤。
借你纤纤的手,
剪一段朦胧月光,
让文明把今夜的孤独收藏,
篇3
从我们呱呱坠地时,父母就是我们第一个感恩的人。天大地大,父母恩大。这份情,作为儿女的我们,无以回报。因为,父母的无微不至,他们的担心,他们的照顾,更有他们因我们的喜怒哀乐。或许,你的父母并没有很大的学问,可是,他们心里装着的爱,并不会比别人少一点儿,他们对你的期望也并不会比别人低。会想起父母,我们是否惭愧于自己的付出少之又少。从小到大,他们的一个微笑是给我们的鼓励,一顿午餐是给我们付出的汗水。我父母的恩,父母的情,我们能用什么来报答呢?在岁月的沙漏中,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去感恩,不是吗?
随着我们的成长,便会踏入神圣的学堂,学习“人之初,性本善”“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老师,一个伟大称呼,一份神圣的职业。瘦小的身影,沙哑的声音,而我们却还是嬉戏打闹,把老师的心血当成玩笑。他们站在小小的舞台上,挥洒他们的汗水,辛勤的劳作,为我们传播知识。深夜备案,甚至是彻夜不眠,只想我们能得到最大的收获。所以有人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老师。
每一个民族都会感激为本民族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优秀地感恩传统。假如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懂得感恩,这个世界将因感恩而更加和谐。从个人到国家,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一个人不仅要懂得去感恩他人,更要学会感恩社会和国家。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也许是一个普通人感恩的境界,但这也是最真诚、最淳朴的感情。人生路上,满布荆棘,但恩情却给了我们最大的勇气。因此,我们要用心领受父母对教诲与期待,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感谢老师的培养之恩,以最大的努力、最大的进步来报答。
篇4
本次活动由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协办。来自全国18所中学的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大会。
上午8:30,大会在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礼堂拉开序幕,开幕式由副校长程翔主持。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为民、线长久,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伊道恩,《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副主编王希文,北京市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卫东,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郭涵、党委书记王涛等校领导,以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部分参赛学校负责人及参赛师生约500人与会。郭涵校长对各地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一0一中学的语文学科已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朗诵体系,并强调朗诵经典对于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意义;李卫东高度评价此次大会富有“新意”,填补了当下各类“赛事”的空白;线长久、伊道恩致辞,并祝大会圆满成功!
上午9:30,比赛正式开始。本着“鼓励原创,弘扬经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以个人朗诵与集体朗诵结合的方式,展现了参赛选手的热情与朗诵功力,亮点纷呈。朗诵篇目范围广泛,既有豪情逸荡、气势磅礴的《将进酒》,也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既有展现人世沧桑、书写爱国深情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又有紧扣时代脉搏、催人奋进的《中国梦》;既有反映语文课改精神的《绿色语文》,也有抒发人间疾苦的《北方》;更有同学们自己原创的诗歌《永恒的屈原》《旧时燕都》《诗话金陵》……经典的篇章,声情并茂的朗诵者,个性化的演绎,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巧妙结合,赢来评委与观众的阵阵掌声。最终,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北京市潞河中学获初中组特等奖,山东青岛二中、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北京四中、人大附中获高中组特等奖,另有北京四中、山东省菏泽一中等7支代表队分获初、高中组一等奖,江苏无锡市河埒中学、浙江宁波中学等9支代表队分获初、高中组二等奖。
“颁奖仪式暨名家朗诵会”于当晚6:30在一0一中学的大礼堂举行。首先,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刘建,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北京市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袁为民、线长久,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校长郭涵、党委书记王涛等领导向获奖的各代表队颁发了证书和奖杯。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次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随后,与会者一起聆听了来自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和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的朗诵,获得特等奖的北京市潞河中学、青岛二中、北京市第一0一中学代表队做了汇报展演。
篇5
本次中韩作曲家交流活动的重头戏是首都师范大学四位中国作曲家与TACM作曲家音乐联盟的三位韩国作曲家的现代作品交流音乐会。音乐会演出曲目都是中韩两国作曲家的新作。聆听这场音乐会,使人感受到这些作品不仅吸收了本民族传统音乐的精华,还大胆使用了多种现代音乐元素。贯注在音乐中的是节奏、节拍、旋律形态的多样变化,及在探索新音响方面的诸多创造成果。两国作曲家运用各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在倾诉内心思绪的过程中,诠释出当代作曲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其所传达出的创作激情与灵感,映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中韩现代音乐创作的独具魅力。
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中国现代音乐作品
音乐会上,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表达出浓浓的中国情结,又不失现代的音乐元素,是古老音韵与现代技巧的完美结合。尹铁良教授的《辞章四阕》,是为竹笛、琵琶、二胡、扬琴等中国民族乐器而作的一首民族室内乐。作品由相互联结的四部分组成:《沁园春――春之思》、《十六字令七叠――夏之舞》、《如梦令――秋之梦》、《清平乐――冬之夜》,名为“四阕”。从标题可以看出,每一部分分别借用不同的传统词牌,表现春、夏、秋、冬四季。作曲家以诗词的格律描述四季,又将不同季节的景致与音乐的不同音响色调巧妙糅合。从作曲手法来看,以《十六字令七叠――夏之舞》为例,作者巧妙地以音符与词牌字符进行和应,用十六个音符构成的固定乐句与十六字令中的字符对应;又以这样的七个乐句对应词牌中的七个诗句,名为七叠。以此创造将传统词牌的“十六字令七叠”与音乐创作进行巧妙融合。此外,在作品构思的许多细微末节之处无不体现出作曲家细致精巧的构思。如运用休止符与大跨度跳跃的旋律音程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词牌的格式;卡农手法的运用,使乐句重叠得错落有致,形象地展现了“夏之舞”的热烈与梦幻。还有第四部分《清平乐――冬之夜》中,也有明显的词牌韵律效果。而在第一部分《沁园春――春之思》和第三部分《如梦令――秋之梦》中,则将词牌的句式结构在多声音乐织体的各个层次中进行布局,使音乐整体形成了一个具有表现力的音响时空,作曲家在其中还运用新颖别致的音色搭配表现出了春天和秋天如思如梦的意境。
张大龙教授的室内乐作品《探戈――为七件乐器及打击乐而作》是应瑞士新音乐团委约,于2007年创作完成并于同年由瑞士新音乐团进行世界巡演,在国内先后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新音乐节以及中韩作曲家现代音乐会上演出,获得好评。笔者认为作品以其非凡的创造力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艺术特色好似“突兀的悬崖,直截了当地呈现出奇强的力量。它冷热并重――这正是节奏突出的擅长之一”。由小军鼓演绎的探戈节奏配合钢琴的固定音型贯穿全曲,使得音型饱满并富有节奏感。钢琴音色的固定音型从横向上看是统一、简洁、协和的二声部单旋律,但纵向上却构成增四、减五、小二、大二等各种具有一定尖锐性的音程,双声部旋律架构将现代感和表现力完美统一,这也是全曲匠心独具之处。作曲家以长笛、双簧管、黑管等不同音色的各种组合使探戈节奏型在不同声部、以不同音色层叠出现。其中双簧管还多次运用了现代吹奏技术,由哨片单独演奏的音色如同柳叶吹出的声音,像是在寻找童年的回忆,有很强的中国写意色彩,从而使得这部在形式上更多地运用外来元素的作品,不经意间营造出富有中国意境的音响空间。弦乐部分将探戈节奏进行了富有效果的拉伸,无论节奏还是旋律都与其他声部形成对比,从而富于技巧地填补了探戈节奏形成的声部空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充实和支撑声部的作用。此外,作曲家在乐曲的开始与结束处运用沙球演奏呈示探戈节奏音型,在获得首尾呼应效果的同时,音效上也有淡入淡出的效果。
周雪石教授的《山韵》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慢板:由音色低沉的古琴和埙联合演奏,并以突强突弱的有序结合引导全曲,渲染出神秘的音响色彩。随着女高音的加入,音响趋于明亮。主题旋律速度较慢,梆笛、曲笛等乐器的快速流动音型穿插其中,赋予音乐以“紧拉慢唱”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快板:围绕古琴演绎的固定旋律展开发展,木鱼、颤音琴、马林巴联合演奏的节奏型作为支撑乐曲的重要基础,音乐在渐趋热烈的氛围中趋向,继而以一声强奏引出女高音,乐曲进入短小尾声,埙的古朴深沉音色与乐曲首部遥相呼应,在悠远、神秘的色彩中趋向结束,突然,全体乐器强奏两小节,作曲家以这个突如其来的“点睛”之笔为乐曲划上结束的句号,也为听众留下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青年教师胡艺芳博士为箫、二胡、琵琶、筝等而作的民族室内乐作品《菩萨蛮》,运用复调手法将二声部、三声部和四声部连缀递进发展,构成整曲的阶梯式发展。在第二部分的发展中,两个对比主题在四种乐器中两两搭配,声部逐层加厚,最后又引入第一部分材料再现结束,是一首富有特色的现代复调小品。
融合现代创作技巧的韩国音乐作品
《鸟打铃》是韩国作曲家李镇宇由一首韩国民谣有感而发创作的。乐曲中不同乐器精巧地将一些看似零散的旋律片段联结一体,在片段的旋律中又隐含着韩国传统民谣的音调,从而构成乐曲的主要旋律,由此看出韩国作曲家严谨而扎实的作曲技术功力,同时也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将本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已经深化到作品之中。
女作曲家陈圭英的《归乡》为卢森堡交响乐团的委约之作,2007年7月在卢森堡首演。这首作品取材于哈里・海涅的诗,其创作体现了韩国音乐创作的传统,又以时隐时现的小军鼓节奏型贯穿全曲,鲜明地融合了西方的音乐元素。作曲家综合东西合璧的艺术素材与手法赋予了乐曲优美的内涵,烘托出海涅诗歌的意境。
禹东熙为大提琴而作的《SORI》,更多地使用了现代作曲手法,多变的节奏、艰深的技巧对大提琴的演奏提出了挑战,对这门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挖掘,其散板式的长线条旋律吟唱,将听众引入了一个充满冥想的音响空间,作曲家旨在以此挖掘人性精神层面的丰富内涵。
中韩作曲家音乐交流活动带来的两点启示
这场音乐会由来自两个不同国度的作曲家共同演绎,两国作曲家共有的东方文化传统,使这场音乐会具有古老的亚洲文化乐韵,同时,作为当代音乐家,两国作曲家在旋律、和声、调性、织体、曲式和节奏等方面又充分展现了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创新和突破。聆听这场音乐会,主要带给我们两点启示。
第一,这次中韩作曲交流活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中,两国当代作曲家们在时代的呼唤中,将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创作出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其所显现的多方面拓展和颇具价值的创新,对丰富和发展当代音乐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以自己的创作给器乐演奏提出了许多精巧演绎的课题;此外,蕴涵于作品中的创作思想和个性追求,都呈现出了独特的锐气和活力。这些对于现代音乐创作与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第二,这次中韩作曲交流活动也为我国的作曲教学带来诸多启示。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中,前所未有地涌现出诸如新维也纳乐派自由无调性、十二音序列及其后的全序列,兴德米特的作曲体系,巴托克的轴心体系及黄金标界方法,简约派的写作方法,艾伦・福特的音级集合体系等一系列新方法、新理论。然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无限丰富的创作理念与技术体系产生于特定的条件下,是音乐发展到当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的一种风貌,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孤独者”,而应该也必然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一个新事物。以张大龙教授的《探戈》为例,作曲家本着现实主义的作曲理念将古老的探戈节奏加以新的注解,听众从中既可领略到传统经典的美妙,又能为新的音响、新的色彩而感动,从而真切地理解了“继承一创新”的本质内涵。我们历来强调作曲教育要“注重基本训练,加强通识教育,贯彻因材施教,提倡多元发展”,在掌握经典的基础上,打开视野,努力培养出带有前瞻性的艺术眼光、思维开放的新一代作曲人才。聆听本次音乐会使我们感受到,作曲家们不仅对西方作曲技术能够娴熟地掌握,同时,对作曲艺术发展进程中具有影响的作曲知识体系也能够全面完整地洞察与运用,从而获得了进行深入探索和挖掘的无限可能性和丰富性。这些无疑是我国当今作曲领域在培养后继人才的教育工程中所特别值得借鉴和应从中获得深刻启示的。
篇6
我真的想您了,传承生命之绿,我脱下了冬天厚重的帽子和御寒的棉衣,轻轻松松在斜风细雨中到处寻找你的笑容,您知道吗?前些天,在我每天出入的台阶缝隙里,在那一簇藜蒿上,发现您瘦弱的身影。我高兴得像一个烂漫的孩子,俯下身体,认真端详着那最初的绿色。我知道,您是生命、是春天的形象大使,您是带着彩虹与梦想走进我们的世界,走进我们的生活,世界因为有您而精彩呀!我曾经借着开拓的理由用砍刀,深深伤害过您呀,今天想起,我真的深深愧疚,我不敢轻易原谅自己,请您用丰满的枝条惩罚我形而下的身体还有我形而上的灵魂吧!我的母亲…
绿呀,我的母亲,您是点亮生命的星星之火,没有您,哪来如火炬般绽放的娇丽花朵,在您的面前我们永远幼稚,我触摸到了您高尚的额头,因为那里有高尚的思想。看过您的人,心灵也会干净的,想过您的人,灵魂更加圣洁,当人类把利剑悬在头顶的时刻,人类都保持着沉默,那被黑暗覆盖的世界的知觉靠你的触手来复苏。一片绿叶,就是春天的故事,一树绿色,就是无尽的恩情,一遍绿色,就是生命的永恒空间!
当我犯错时,朋友,你可以鞭挞我的身体,但是请你不要谩骂我的人格,因为我的灵魂是被母亲之绿渲染过的,是母亲给我的色彩,我善良的心中到处是绿叶红花。所以我拥有思想,拥有了甜蜜的生活,拥有了生命的绿色。朋友,不要人在风景里,忘记了根本,还记得我要的是葫芦的寓言吗?你真的只要葫芦是吗?为了你可爱的葫芦,你不要忘记孕育果实的绿叶呀!朋友,当你乔迁新居的时候,不要忘记你最初的祖母绿,不要忘记带走生命最初之绿呀!不要把母亲丢在孤独的老屋里呀!这样你的灵魂永远也得不到安宁,上帝也不会原宥你的!
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山村老母亲,含辛茹苦守寡抚养儿子长大,供儿子上大学,儿子很努力,毕业后工作也特别优秀,十年下来成为银行行长,娶了城里媳妇,生了孙子。儿子多次想接老母到城里,可媳妇不同意。母亲就是母亲,理解儿子的难,编许多借口不去城里。钱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媳妇嫌钱少,借丈夫职权之便,揽钱搞工程,买股票,亏了再借,借了还亏……丈夫坐牢了,媳妇卷着剩下的钱财,借着为儿子前途着想的理由,连看一眼男人的时间都没来得及带着儿子远渡美国。那目不识丁的可怜老母,徒步走了一个月到劳教所看儿子,儿子当时泪声俱下,跪在老母面前说:“母亲,你一个字都不识,怎么找到这儿的?”母亲捧着儿子的脸说:“孩子。心中有盏灯永远不迷路……”多么伟大的母亲,那是绿的胸怀,那是绿对根的情结呀!
篇7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在向天下人施爱时“兼以易别”,即平等地、一视同仁地“兼爱”天下人。他通过对社会动荡的深刻分析,认为“察乱自起,起自不相爱。”也就是说,天下大乱发端于极端自利主义,损人利己。
学生希望得到高分,争取进入更好大学是要竞争,但竞争过程中也应该“兼相爱”。墨子指出:“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双方是互动的。只有先爱人、利人,然后自己才能被爱和获利。别人的进步可以推动自身的努力,自己的进步必须在与他人的交互中实现。“无言而不仇,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这都明确表明,墨子提倡的兼爱不是无偿的,以爱利于天下,最终收获天下人之回报,亦即是“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的兼爱以谋求利益为出发,“爱”或许并非发自真心,但人非草木,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无私奉献呢?与其为眼前利益而损害双方或多方的长远发展,不如以“兼爱”追求利益共享,调和紧张的竞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由此可见,“兼相爱,交相利”是符合人之本性,对我们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实际可行的指导作用。
学生为了成绩的提高,更为了未来的发展,必须调和和重建人与人的和谐友爱关系,必须协调与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规范,使得人人相爱,互相尊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从儒家思想中认识处理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生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一些班干部学生应该怎样管理班级呢?
道家的管理主张是无为而治,那只适合战乱后的百废俱兴。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管理主张——德治,重点是要求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化下属。他曾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个班级的风气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班上的班干部影响的,只有全心全意为班集体服务,以身作则的班干,才能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学习,拥护班委,一个班才能和谐发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班干部若能端正思想和规范行为,以为同学造福为宗旨,协助老师制定有利于同学和谐发展的纪律和规定,做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不王者,未之有也”。学生便自觉执行支持班委的决策,从而实现班级内部团结稳定。
三、从道家思想中认识处理人与环境和谐关系
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包含阴阳两面,阴阳相互配合谓之和。人与自然作为地球两对相互依赖的物质,恰如老子提出的阴阳两面,是相互相成的。由此之故,人应辅助万物,或至少是协调万物自然发展,而不能做违背自然发展的事。
老子还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强调了自然是天地万物的衣食父母和发源地,人只是丰富的自然界中一份子,我们能够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是大自然的馈赠给予,所以我们不但不能破坏大自然母亲,反而要像尊敬、孝顺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大自然。
篇8
关键词: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保护策略及发展方向
前言:工业遗产作为呈现城市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脉络,是城市文化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认定和保存有价值、有特点的工业遗产,并加以合理利用,对于维护城市历史风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保持生机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特殊意义。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典型地区,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工业门类齐全,数量众多,也因此成为近代工业遗产最密集的城市之一。随着天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工业旧址成为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得以保护和彰显也日益受到关注。
天津现存的工业遗产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位于各区县的发展中心(图1),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分布的关键脉络是海河、港口及铁路货运线,突出体现了天津工业发展各个时期的风貌特征、科学技术水平,涉及机械制造业、纺织业、船舶业等多个行业。这些工业遗产的工艺在当时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具有较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同时建筑格局完整、建筑技术先进,具有较高的利用和景观价值。
1、天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面临的问题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工业遗产所处的良好区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所在土地的价值及改建投资利润”,使对其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天津正处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些工业遗产在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可以提供发展平台,具有巨大的潜力。
1.1对工业遗产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
目前天津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政府已经着手抓这方面的工作,但全社会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认识和保护意识仍比较缺乏,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还没有成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
1.2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法规政策存在缺失
目前,我国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缺乏有力的保护依据,工业遗产保护能否实现仍“基本取决于决策者意愿和开发商利益”。如作为中国制碱工业发源地和民族化学工业摇篮的天津碱厂,其搬迁计划始于2005年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之时,该厂曾保留了20余处近代历史遗存,随着滨海新区建设不断加速,虽经多方呼吁和努力,由于缺乏法律手段的支撑,该厂仍于2011年被整体拆除,留下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2、天津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策略及发展方向
为更好地保护好、利用好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针对实践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天津应从提高保护意识、探索利用模式、拓展资金渠道、建立协调机制等方面着手,注重因地制宜,强调整体性和原真性原则,突出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2.1借鉴成功经验,树立正确的保护利用意识
国内外很多城市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拥有大量成功的经验,如德国鲁尔地区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而获得新生;浙江杭州坚持“应保尽保、积极保护”理念,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江苏无锡地区经过数年努力,探索出一整套保护思路与做法,使一批珍贵的民族工业遗产得以保存并激发活力。通过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工业遗产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加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价值和工作开展的紧迫性,充分认识到对工业遗产的大拆大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2拓展保护思路,积极探索保护利用模式
根据工业遗产区位、建筑空间等条件,分类选择保护利用模式,既要避免大拆大建,以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应利用现有平台促使城市经济保持活力;同时,还应向社区居民提供持续稳定的就业机会,创造高品质的休闲场所。与此类似的天津市纺织机械厂也具备进行创新性保护利用的良好条件,该厂位于河北区,始建于1946年,是我国最早研制和生产棉纺粗纱机、络筒机的大型骨干定点企业,、都曾来该厂视察,华罗庚教授曾在该厂推广“优选法”。其主体车间建筑屋顶为木结构桁架,具有鲜明的早期工业建筑特征,空间结构极具特色,具有很好的保护利用条件和空间(图3)。参照学习国内外多样化的利用模式,引入相关产业,结合区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需求及现有空间特色,多渠道引入文创及现代商业,形成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使其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体现历史文化资源的高附加值。
2.3搭建发展平台,实现旧城复兴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的文化底蕴深厚,建筑结构坚固、空间富有特色、工业元素景观独特、地理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为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等新型产业提供了多种可能,促进了旧城复兴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天津重型机械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并从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准备进行综合性开发利用,拟将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和景观元素加以保留,延续历史脉络,使该厂区未来成为安居和谐的生活场所,同时也为新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成为地区发展新的亮点。
2.4确定部门责权,建立有效的保护利用机制
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涉及到经济利益、城市环境、文化传承等各个方面,从厂房的保护到提升环境品质、完善配套、招商引资,都需要从机制上予以保障,因此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开展好该项工作尤为重要。德国作为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地之一,建立了中央协调统筹,地方政府和各级机构负责保护的组织体系。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都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并且加入私人组织和公众参与,各部门职责清晰、权责明确。只有通过建立明晰的部门合作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国土资源、规划、国资委等众多部门积极统筹协调,才能保证政策的延续和规划的实施。
3.结语:
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不但保护单个的厂区和建筑,也要从城市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出发,保护工业遗产的空间脉络,强调在再利用中不断强化工业厂区特色。天津正在把对单个厂区的保护推进到对全市工业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与利用,通过恰当的保护与利用,能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复兴,力争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渗透与融合,充分发挥工业遗产的经济与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一、工作目标
在我县争创全国文明县城专项整治工作中,为了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激发全县上下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着力提高市民对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展示文明成果、共享文明成果。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商务局“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工作任务
1、强化宣传力度。通过张贴文明创建标语、宣传画、宣传横幅、电子屏滚动播放创建标语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方式,大力宣传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强化宣传的时效。有条件的内贸相关窗口单位LED屏播放公益广告的比例不少于30%;时间从20xx年6月底至20xx年年底,每天必须坚持滚动播放文明创建宣传标语(标语内容详见附件),局领导组将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检查。
四、有关要求
篇10
是谁给我们现在的幸福?是谁给我们美好的生活?又是谁让中国人变的更坚强?是永垂不朽的革命先烈,为今天做出的重大牺牲,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而奉献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挺胸迎战,中国人的豪气,永不言败的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信念,视死如归的内心定义,正如诗中吟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论遭受无数磨难仍然坚挺,为了整个中国冲向前方,为了心中的报国之愿,必胜之心,毫不动摇,矢志不移的刚毅品格,刚正不阿的性情,为今天的幸福而无私奉献。
怀着爱国的信念,将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传递在每个人心中,涌起一股爱国的心,回想起一部部血流成河的场景,满街的枪炮声,一把沾满血淋淋的满腔热血的刀,深深的韵在骨子里,不断的流淌出晶莹的热泪。在心中烙下中国印。
我心中突然涌出一股爱国的心灵感情,这种坚定的信念正是我们应学习的,正是我们应做到的,就让这种永不言败,不屈不挠的信念告戒下一代,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怀着这种心情,听着惨不忍睹的故事,我对这些革命先烈满怀敬佩之心,仰慕之心,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谢意,希望他们在九泉之下能够看到现在美好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对抗小鬼时是这股勇往直前的劲头,一直使他们冲向前方,这种意志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我的心灵在火上烧着,意志上受到了不断的磨练,这让我也向革命先烈在心灵上得到了学习,我深刻的铭记下这些革命先烈,而我们现在应做的而是继承他们的精神,不断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让中国人变的更加坚强,意志更加坚定,生活更加美好。
让我们深刻的铭记住那些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学习他们高尚的品质,不断取长补短,学习他们不屈不挠的意志,将革命先辈的精神一直传递下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传承非遗的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