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化合物范文
时间:2023-03-25 17: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钠的化合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掌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应,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应,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实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后的家庭小实验,具有探索和设计实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能力。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知识,也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实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实验做适当的改进,如〔实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实验。可补充与反应的实验,把蘸有的棉团放入盛有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漂白织物的实验,以说明的强氧化性。
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实验来引入。
2.运用对比的方法。对于和的性质,可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紧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发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侯氏制碱法讲座。
--示例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应,如、、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示、样品,让学生观察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实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实验2-6]用棉花包住约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察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出钠的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②、与作用
(放出氧气)
(不放出氧气)
[讨论]
①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②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结论:与水作用除生成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应除生成外也还有氧气,所以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实验]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织物的漂白实验,有色织物褪色。
②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对比的形式进行比较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别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①展示样品,做溶解性实验。
演示实验第32页[实验2-7][实验2-8]
a.与盐酸反应,比较反应速率快慢
b.、CO的热稳定性实验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②让学生回忆将过量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应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篇2
跷跷板和滑滑梯是什么意思污的那种
1、要看怎么理解了,一是男女之间的关系感情付出等等,一方付出的多,爱的深爱的无私那么另一方就相对来说轻松一点,他们就之间的关系就像跷跷板每个人都有付出多的时候,爱的深的时候。不管怎样尽量的保持平衡,只有俩个人差不多一起前行才能走的更远,感情,生活,事业等等才会更好。
2、就是啪啪啪的意思啊。啪啪啪的时候有时男的在上面,有时女的在上面,就像跷跷板一样。滑滑梯主要是指男性在的情况下,然后顺着女性的慢慢的滑向臀部。
篇3
考点一:几个基本概念
1.有机物: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其特征是含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像CO、CO2、碳酸、碳酸盐等)不属于有机物。
2.烃:就是碳氢化合物。
3.常见各类有机物的结构特征:如醇类具有羟基(-OH),酸类具有羧基(-COOH),酯类具有-COOC-的结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
4.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特别注意,同系物属于同类物质、符合相同的通式。
5.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1)从形式上看,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代替的反应;加成反应指的是不饱和有机物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分子的反应;加聚反应指的是小分子间相互反应只生成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又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特别注意:酯化反应、酯类的水解、糖类的水解等均属于取代反应。(2)从实质上看,有机物分子内碳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就认为该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有机物分子内碳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就认为该物质发生了还原反应。
考点二:几种典型的结构
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甲烷分子高度对称,也说明多碳烷烃的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也反映了单键碳原子所处的空间位置。乙烯分子的平面结构决定了碳碳双键两端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相连的四个原子(共6个原子)一定共平面,苯分子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决定了苯环上的六个碳原子及其相连的六个原子(共12个原子)一定共平面。特别注意:碳碳单键可以旋转。
考点三:几种典型结构的主要性质
甲烷(碳碳单键)的特征反应是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乙烯(碳碳双键)的特征反应是发生加成反应和被酸性KMnO4氧化;苯环中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因而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但不能被酸性KMnO4氧化。
考点四:常见有机物乙醇、乙酸、油脂、淀粉、葡萄糖、蛋白质的基本性质,石油和煤的炼制方法、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结构和性质
考点五:有关有机物燃烧的计算
篇4
关键词:纳米氧化物;微乳液;均匀沉淀;耦合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1-0172-02
纳米粉体的粒径、粒径分布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质主要由制备工艺决定。近年来,对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工艺有良多,好比固相合成、激光气相沉积、喷雾热解等。考察制备前提对产物均匀粒径以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研究微波参与对产物的粒径、分布和晶体结构的作用。
纳米氧化锌粉体无毒、表面积大、张力大、非迁移、磁性强,而且原料很轻易获得。微乳液和平均沉淀耦正当同时具有微乳液法和平均沉淀法的长处,且操纵简朴,设备数目少,不仅能得到具有较窄粒径分布的纳米粒子,还能对粒子的粒径进行剪裁。
因为二氧化铈具有宽带强吸收不吸收可见光的优异机能,若在二氧化硅中如果少量的纳米二氧化铈,则能使玻璃具有防紫外线的功能,且仍旧具备透光的功能;若在催化剂中如果纳米二氧化铈的粉末,能够显著地降低催化剂的积碳程度,延长使用寿命。本文采用微乳液融合均匀沉淀方法,微波辐射的条件下进行纳米氧化物制造。在耐磨橡胶、陶瓷、玻璃、催化剂和雷达吸波材料制造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1 传统加热条件下的纳米氧化物制备
1.1 试验方法
在常温条件下把一定量的正乙醇和表面活性剂融于65 ml的C7H16中,同时准备好8 ml的乙二酸二甲酯以及硝酸锌的融合性试剂,将试剂进行充分混合直至变成透明,此时为微乳液状态。将次混合性微乳液加热至45 ℃反应3 h后,进行压力释放、蒸馏获得H2O和C7H16;然后采取以下清洗步骤:
①用酒精水洗沉淀3次。
②用去掉离子后的H2O清洗沉淀3次。
③在50 ℃的真空环境下干燥3 h。
④干燥后形成白色乙二酸铈固体。
⑤将固体置于空气中焙烧1 h,即得到纳米粉体。
1.2 反应机理
用均匀沉淀法制备成HC2O4的关键步骤是:把乙二酸二甲酯以及NO3-在室温环境下在H2O中溶解,获得混沌溶剂。由于乙二酸二甲酯水解在室温下具有较长的诱导期,造成溶液中乙二酸浓度很低,因而能令乙二酸二甲酯和NO3-充分混合,但不会沉淀产生HC2O4。当加热混沌溶剂至45 ℃时,可以极大缩短乙二酸二甲酯水解的诱导期,乙二酸以及乙二酸根离子在溶液中平均地分布,从本质上降低了沉淀剂的浓度。如果混沌溶剂的过饱和HC2O4粒子的粒径分布较窄,但由于难以限制晶粒的生长程度和团聚作用,用一般的均匀沉淀法控制HC2O4的颗粒的直径是很困难的。
当微乳液的水核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乙二酸二甲酯的水解速率加快,出产乙二酸和甲醇,因为乙二酸的解离常数较大,而水核中的乙二酸浓度较低,因而乙二酸电离出产乙二酸根粒子;当水核溶液的过饱和度超过一定限度时,水核中就产生HC2O4晶核。微乳液与平均沉淀耦正当以微乳液的水核作为乙二酸二甲酯和NO3-平均沉淀的微反应器。
即使生成的HC2O4的颗粒直径在长时间的团聚作用下变大,但粒径表面可以被包裹在水核界面中,当HC2O4颗粒长大到水核的作用范围时,起到了稳定和控制其进一步变大的作用;
所以,微乳液与平均沉淀耦正当利于控制合成具有一定粒径和粒径分布的纳米粒子。另一方面,因为不需要将微乳液、一般溶液、固体甚至气体的进行混合制备,避免了浓度梯度对反应物造成影响。
微乳液水核中的反应式为:
C2O4(CH3)2+H2OC2O4H2+CH3OH
C2O4H2C2O42-+H-
C2O42-+Ce3-Ce2(C2O4)3
或者:C2O42-+Zn3-ZnC2O4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微乳液和均匀沉淀耦合法制备纳米粒子的过程中,反应物是一次加入的,但是当加热微乳液时,在水核中依次发生了三个反应,生产HC2O4沉淀。所以,微乳液和均匀沉淀耦合发的工艺特点很简单、操作方便。
反应结束后分离出HC2O4晶体,经减压、干燥、烘烤获得CeO2以及ZnO纳米晶体。所以在整个制备工艺过程中,纳米晶粒其实是融合沉淀溶剂在干、湿环境下反应的产物:
Ce2(C2O4)3·10H2OCe2(C2O4)3
ZnC2O4·2H2OZnC2O4
Ce2(C2O4)3CeO2
ZnC2O4ZnO
2 基于微波加热的微乳液和均匀沉淀偶合法的纳米
氧化物制备
微波的频率是在0.3~300 GHz之间的电磁波,若某种物质在微波环境下收到辐射,其分子之间的结构会极化(电子、原子极化、偶极转向),其中,偶极转向极化可用于加热物质。微乳液的连续相本身并不吸收微波能,仅仅因为溶解了少量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反应物而具有很小的极性,吸收微波能的能力很弱。
水溶液的电介损耗系数较大,具有很强的吸收微波能力。因此当用微波辐射微乳液时,微波几乎能够在没有损耗的情况下穿透连续相加热水核,水核温度就迅速升高。这样微波就可以对水核进行平均地额甚至具有相称程度选择性的加热,水核的温度就几乎同步上升,保证了水核中的反应能够同步进行;而且因为与水核比拟,联系想的温度上升滞后,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不乱。而连续相主要通过与水核之间的热传导来加热。就能保证沉淀反应以较快的速率进行,而且得到先驱体和纳米氧化物粉体的粒径分布更窄。
先将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和正乙醇加入70 mlC7H16中,再加入8 ml乙二酸二甲酯和Ce(NO3)3·6H2O的混合水溶液,搅拌反应成为透明的微乳液,放入微波反应器中进行一段时间的敷设。然后释放压力蒸馏得到C7H16和H2O,分别用乙醇和去离子水洗沉淀各三次。将沉淀在50 ℃真空干燥3 h,得到白色水合乙二酸铈。水合乙二酸铈经过在空气氛下焙烧1 h,就得到纳米粉体。
3 结 语
用微乳液和均匀沉淀耦合法制备出CeO2和ZnO纳米粒子,产物的粒径分布较窄;水与表面的活性、反应物相对浓度、助表面活性剂。温度等对平均粒径具有规律性的影响,在微波加热的条件下,不仅没有改变产物的晶体结构,还可以使产物的粒径分布变得更窄。
参考文献:
[1] 李宁,袁国伟.化学镀镍基合金理论与技术[M].北京: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 向阳辉.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活化表面状态对镀速的影响[J].电镀与环保,2000,(2).
篇5
关键词:金纳米棒; 荧光; 过氧化氢; 多酚化合物; 抗氧化
1 引 言
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其可调的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特性使其在材料学、生物医学、疾病诊断和治疗、分析应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2]。如利用其LSPR性质来进行有机小分子的检测[3]、抗体抗原的免疫分析[4]、肿瘤标记物的检测[5]等。金纳米棒通过表面功能化修饰,也可应用于重金属离子的分析, Rex等[6]利用Hg与金纳米棒的融合形成汞合金,使金纳米棒的吸收光谱强度下降并发生蓝移,从而实现了水样中Hg的高灵敏检测。此外,金纳米棒具有独特的荧光性质,其荧光强度随着长径比的增大而增强[7]。ElSayed等[8]研究表明,金纳米棒变形为短棒状或球体是由于不稳定的(110)晶面转换为稳定的(100)和(111)晶面。Gnecco等[9]研究了过氧化氢对金纳米棒的氧化作用机理,发现氧化过程中金纳米棒逐渐变形为球体。然而,应用其荧光性质进行分析研究仍较少,Li等[10]利用金纳米棒的荧光光谱实现了对DNA杂交的检测。本研究组的前期研究中发现金纳米棒在近红外光区具有独特的荧光峰,其峰型尖而灵敏,且背景干扰小,因此,利用该区域的荧光信号进行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H2O2常作为研究活性氧的模型分子,目前,检测H2O2的方法有光谱法[11]、色谱法[12]、化学发光法[13]和电化学方法[14]等,但普遍存在灵敏度不高或稳定性不足等缺点,开发灵敏、简便、响应迅速的检测H2O2的传感方法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15]。多酚化合物芒果苷(MGF)、白藜芦醇(RSV)、瑞香素(DAP)是植物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以及其它多种生物活性[16]。因此,本研究以金纳米棒为荧光探针,利用H2O2侵蚀金纳米棒,导致其近红外光区荧光光谱的下降,建立一种检测H2O2的新方法;利用多酚化合物具有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可减弱H2O2对金纳米棒的氧化侵蚀作用,导致荧光强度恢复,根据金纳米棒荧光强度的变化,建立评价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方法(检测机理见图1),同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方法进行对照实验。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Cary 50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美国瓦里安技术有限公司);Zetasizer Nano纳米粒度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JEOL2100F场发射透射电镜(日本电子公司)。
氯金酸(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上海源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白藜芦醇、瑞香素、芒果苷(南京泽朗医药有限公司);H2O2(广州化学试剂厂);DPPH(美国Sigma公司);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均为去离子水。
2.2 实验方法
2.2.1 金纳米棒的制备与表征 参照文献 [17]采用晶种生长法制备金纳米棒。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TEM 对其进行表征。经两次离心(1000 r/min)分散在少量水中,超声15 min,作为储备液。
3.3 基于金纳米棒荧光光谱对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检测
如图5所示,在相同条件下,金纳米棒 H2O2检测体系中加入多酚化合物,随多酚化合物的增加,金纳米棒的荧光强度有所恢复,表明了多酚化合物清除溶液中H2O2,减弱H2O2对金纳米棒的氧化作用,使金纳米棒的荧光强度恢复。不同多酚化合物清除活性氧能力不同,金纳米棒的荧光恢复程度也不同。纳米棒荧光强度依次为: MGF>RSV>DAP,表明多酚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为:MGF>RSV>DAP。在低浓度多酚化合物作用下,金纳米棒的荧光光谱变化很小。因此, 实现了多酚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的评价。
篇6
论文关键词:中华鳖,腐皮病,普通变形菌,维罗纳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变种
中华鳖是浙江省四大水产养殖主导品种之一,据统计,2008年全省养殖鳖产量达到103960吨。随着浙江省中华鳖养殖的快速发展和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华鳖发病日趋增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腐皮病”是中华鳖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U3]发病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浙江省中华鳖养殖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文对我省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进行了初步分离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病鳖取自浙江德清某养殖场,活力差,四肢、颈部、背甲及裙边均有皮肤溃烂病灶;健康鳖取自浙江萧山某养殖场。
1.2病原菌分离
取症状典型的病鳖,无菌条件下从病鳖肝、肾、脾等组织取样,划线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8C恒温培养24h后,挑取形态特征一致的优势菌落进行克隆培养,共分离到040908-1、040908-2两株细菌,转接斜面保存备用。
1.3人工感染试验
试验采用60cm×50cm×40cm的塑料箱,每箱放养体重50g~80g的健康中华鳖5只,[U4]水温保持25℃左右,连续充气,暂养一天后进行感染试验。试验菌株培养18h~24h后,以无菌生理盐水制成菌悬液,菌悬液含菌量按McF浊度管结合活菌计数方法确定,菌株040908-1为7.5×10cfu/ml,菌株040908-2为1.2×10cfu/ml。以从右后肢注射(0.2ml/只)的方法,将2株菌分别单独或者混合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感染组与对照组均设立两个平行组。
1.4病原菌鉴定
按照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九版)的方法进行细菌学鉴定。同时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érieux)的GNI卡进行比较鉴定。
1.5药敏试验
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以纸片法测定病原菌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经28℃恒温培养24h,观察抑菌圈的有无并用游标卡尺测量其直径,抑菌圈越大,则病原菌对该种药物越敏感。药敏纸片(直径6mm)购自杭州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同时采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bioMérieux)的药敏试验卡(GNS506)进行MIC测定。
2结果
2.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见表1。健康鳖经040908-1、040908-2两菌株人工感染,2d后陆续发病,发病率为100%;4d后病势加重并出现死亡,7d内全部死亡。人工感染的病鳖与自然发病鳖的症状基本一致。从感染死亡鳖分离细菌作鉴定,结果与试验菌株完全相同。试验期间对照组鳖健康活泼,无任何症状。由此证明菌株040908-1、040908-2均为中华鳖“腐皮病”的致病菌。
表1人工感染试验结果
Tab.1Resultsofartificialinfectiontest
菌株
菌液浓度
(CFU/ml)
注射量
(ml/只)
试验数
(只)
累计死亡数
(只)
死亡率
(%)
040908-1
7.5×10
0.2
5
5
100
040908-2
1.2×10
0.2
5
5
100
040908-1/040908-2
7.5×10 /1.2×10
0.1+0.1
5
5
100
对照
无菌生理盐水
篇7
关键词: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对原教材进行了大幅度地修改,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原来教材的六章内容压缩为必修教材中的两章内容,且选修教材中除了《化学与生活》涉及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其余选修教材中几乎未涉及。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重要吗?肯定不是,因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主体,贯穿于化学学科的始终。它又是学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其他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教材在贵州已使用四年,许多高三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复习中均感觉到,课改后的学生在这部分知识上较课改前的学生有较大的缺陷。这是因为在旧教材中,总体说来是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主要依据。而新教材完全不同,在教学中,要紧扣新教材的特点,从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角度去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把课堂学习与知识的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悟和想法,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课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结构可归纳为:“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1.情景导入: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就能迅速吸引观众,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强烈欲望。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特点,有意识,有目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案例1:“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提前准备一装有少量乙醚和钠的蒸发皿)注意看当我把水滴入蒸发皿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教师用胶头滴管滴少量水在蒸发皿中,突然燃了起来)
【学生】满脸疑惑,滴水生火?
【教师】实际上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物质――钠有关,钠还具有哪些性质呢?请你动手做一下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思考问题:钠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了什么?……
好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处于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于是我们便自然进入第二步。
2.性质猜想:该步骤是想模拟前人研究该物质性质的过程,也是依据新课标倡导的目标体系之一“过程与方法”出发设计。同时也能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以金属活动顺序表为线索,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案例2:“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师】同学们对钠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在前面的化学知识中有哪些提到过钠?
【学生】我们只知道钠的化合物,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知道钠应该是活泼性强的金属单质。
【教师】对了,大家见过钠的化合物,没见过钠单质,其实也说明钠是一种很活泼的单质,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也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钠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钠我们知道它有+1和0价,所以钠单质应该有还原性,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3.实验探究:新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尤其是将“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我们高中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不是简单做做实验,应该在做实验的同时让学生回忆知识,分析应该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探究实验就应该设计好实验的步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前人掌握这部分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实验的方法,实验的基本操作。
4.归纳拓展: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所以通过实验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知识点。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例如,学完钠的性质后,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金属的步骤和思路:(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与O2、S、Cl2)(2)钠与水或酸的反应(3)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如果我们去学习其他的金属,也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在这些通性的基础上掌握其特殊的性质。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铝的性质……。
5.迁移应用:新课程则更加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一贯秉承的理念。注意落实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讲到Fe2+性质后,知道其还原性较强,易被酸性KMnO4氧化,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写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再写出如果K2Cr2O7氧化Fe2+呢,请写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于是便可归纳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讲到喷泉实验时,归纳出喷泉实验的原理,知道只要气体在液体里溶解度大都可以形成喷泉,于是能形成喷泉的组合就可以是CO2(酸性气体)、KOH溶液;还可以把喷泉实验化解为与物理联系的题目,例:在一个容积为250ml的烧瓶里装满某气体,如果形成喷泉的导管高于水面30cm,小滴管里装入0.5ml的水,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题目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对该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也知道各学科的相互联系。
6.概括整合: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的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下降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即面广要求低了,突出了核心,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化学必修1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如果仍然像原来一样将某个知识内容挖掘得很细致,必然造成教学时间不足。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注意的保持;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 :固体废物 羰基化合物 DNPH衍生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是一类挥发性的有机毒性物质,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所以监测他们在各种基质中的含量尤为重要。目前,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大多局限于监测环境空气中的含量[1][2][3],监测它们在固体废物中含量的分析方法比较少,目前只有国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毒性物质含量鉴别》[4]涉及到了羰基化合物的测定,本文在此标准的基础上对测定方法进行优化,采用乙醇提取固体废物的目标物质,然后经2,4-二硝基苯肼(DNPH)衍生化[3][4][5]后,用二氯甲烷提取浓缩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进行分离检测。在所优化条件下,18种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分离情况良好。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理
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经有效提取后在酸性条件下与2,4-二硝基苯肼(DNPH)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二硝基腙类物质,经高效液相分离后通过紫外检测器进行检测[1]。
1.2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含DAD检测器);振荡器(TC-100C,上海领成);
平行旋转蒸发仪(Multivapor P-6,瑞士BUCHI);超声清洗仪(AS5150A,天津奥特赛恩斯);高速冷冻柜离心机(GL-21M,湖南湘仪)。
乙腈(HPLC级);乙醇(AR);柠檬酸(AR);柠檬酸钠(AR);2,4-二硝基苯肼(AR);
羰基化合物标品(>99.0%),无水硫酸钠(AR),二氯甲烷(HPLC级)
溶液配制:
(1)1mol/L柠檬酸缓冲液(pH=3.0):80mL 1mol/L柠檬酸溶液加20mL 1mol/L
柠檬酸钠溶液,定容到100mL.
(2)2,4-二硝基苯肼(DNPH)反应液:将300mg2,4-二硝基苯肼溶于100mL
乙腈配成3.0mg/L溶液。
1.3 实验方法
1.3.1 样品前处理[4]
取10g固体废物加20mL乙醇超声15min,10000r/min离心5min。取10mL乙醇提取液加10mL水,10mL 1mol/L柠檬酸缓冲液,8mL DNPH反应液,混合均匀,在40℃振荡反应2h。将反应混合液冷却至室温,用20mL二氯甲烷萃取两次,合并萃取液,无水硫酸钠干燥,用平行蒸发仪浓缩至快干,将溶剂转换为乙腈,定容至2mL,过0.45μm滤膜,进样。
1.3.2 色谱条件[4][5]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C18(250mm×4.6mm,5.0μm)。流动相: 乙腈-水,梯度洗脱,35%乙腈保持50min,50~70min乙腈由35%线性增至50%,50%乙腈保持30min,100~130min乙腈由50%线性增至80%;检测波长:360nm;流速:1.0mL/min;进样量:20μL。
2.结果与讨论
2.1 提取液的选择
有文献提到用pH4.9的氢氧化钠和冰醋酸的混合溶液做为固定废物的提取液[4]。考虑到醛酮类羰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好,而在乙醇中的溶解性较好,且用乙醇做提取液并不会对后续的衍生化反应造成影响,顾考虑使用乙醇做为提取液。对这两种提取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选用水溶液做提取液,标准物质的回收率均达不到50%;而用乙醇做提取液,所有目标物的回收率在73.6~99.7%,提取效果好。
2.2 色谱分析
采用乙腈-水流动相体系梯度洗脱,醛酮类羰基化合物的DNPH衍生物经C18色谱柱分离情况良好,色谱分析结果如图1显示:
2.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采用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外标法进行定量。该类化合物在0.05~10μg/mL线性范围内相关性表现良好,方法检出限在3.88~41.66μg/kg。
2.4 加标回收试验及精密度
按优化的实验方法进行加标回收试验,计算回收率。平行测定6次,这些目标化合物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3~1.4%,回收率在73.6~99.7%之间。
3.结论
本文采用乙醇做为提取液使用安全,操作简单,目标化合物回收效果好,优化了目标化合物在固体废物中的提取方法,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测定固体废物中羰基化合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线性良好,精密度高,回收效果好,检出限和准确度均达到要求。
参考文献:
[1] (HJ 683-2014) 环境空气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M],2014.
[2]李阳等.热解析GC-MS方法测定大气中的羰基化合物[J].环境化学, 2009, 28(5) 630-632.
[3]唐建辉等.大气中C1~C10羰基化合物的分析测定[J].分析化学研究简报,2003,31(12)1468-1472.
篇9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对整体的化学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这方面的教学,相反,在迎和新课改要求下,应该加强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拓宽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这一方面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这一知识点,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建立知识点结构网络,把握知识深广度
元素化合物的内容通常多且杂乱无章,尽管在理解方面比较容易,但是却难以记忆,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想应用相关的知识点时难以调动。如果能在记忆的方面给学生采用结构图式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点内容结构化、网络化,就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结构脉络,能够用较少的时间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掌握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具体来说:(1)将元素化合物分为金属和非金属这两条主线来记忆,像非金属的主线有HClCl2HClONaClO,H2SSSO2SO3H2SO3H2SO4Na2SO3Na2SO4等,金属的主线有NaNa2ONa2O2NaOHNa2CO3等。(2)合理把握知识的深广度。比如,以钠元素为例,按照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的化合物以及生产、生活的用途等步骤来进行知识的掌握,掌握钠元素的化学方程式,与氧气、水等反应的基本方程,像2Na+O2=Na2O2,2Na+2H2O=2NaOH+H2,最后了解一些钠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比较等。
二、运用实验,加深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实验,元素化合物有些是需要直观记忆的,例如,物质的颜色和气味及反应现象等,而有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点则比较复杂,像Fe2O3+6HCl=2FeCl3+3H2O,从化学方程式中就可以看出它的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研究有关铝的相关知识点及相关性质时,可以采用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现象。在探讨铝与NaOH和HCl这两种物质的反应程度时,准备两个容器,两个容器中都放有含铝的物质,分别在这两个容器中用吸管滴入3毫升的NaOH和HCl,可以看到这两个容器中都产生了明显的气泡,从而可以得出,铝可以跟这两种物质产生反应,也就能得到两个方程式,分别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和Al(OH)3+3HCl=AlCl3+3H2O。实验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直观的现象,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巧用化学用语,加强理解
篇10
一、以观念建构的思想确立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的王磊教授及其研究生范晓琼、张毅强借鉴艾里克森的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提出的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论,提出可以根据知识的层次和迁移价值将知识分为观念性知识和具体性知识,并重新构建了知识的分类体系。从教学目标看,基于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注重对具体知识的学习和思考,注
重具体知识的记忆和浅层次理解,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注重把具体知识作为载体和工具来帮助学生观念的建构和形成;从教学过程看,基于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旨在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
多采用讲授式,而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多采用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活动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等方式;从教学效果层面看,基于具体知识为本的教学围绕具体知识讲解而展开,而基于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追求形成超越事实的思想,对问题层次的理解。
基于上述理论,本节课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性质之间的差异及二者的相互转化;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
法;了解钠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的对比探究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培养实验观察、分析和设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刺激求知欲望和学习期望;培养认真细致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物质性质的学习初步形成化学分类观和实验观等化学观念。
二、以物质分类观为线索组织教学
化学分类观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内容庞杂,易学难记,这就要求在元素化合物的教学过程中要用好基本理论这一线索去贯穿整个知识体系,否则将使得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潭,这显然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相违背。而要用好化学基本理论这一工具,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下,用好分类观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教学片段: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教学实录(部分)。
教师:碳酸钠与碳酸氢钠这两种物质从物质的组成特点看,
应该属于哪种类别的物质?
学生:属于盐。
追问:你能不能说一说盐类物质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盐可以分别与酸、碱、其他盐发生反应,遵循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教师:很好,同学们能不能再进一步的分类,比如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盐?
学生1:都属于钠盐。
学生2:都属于碳酸盐。
学生3:碳酸钠属于正盐、碳酸氢钠属于酸式盐。
教师:钠盐具有哪些共同的性质?
学生:可以溶于水、可以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
教师:酸式盐与正盐有什么区别?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我们介绍的酸式盐的概念推测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性质?(引导:酸式盐可以看成是多元酸未被完全中和所形成的产物。)
学生:碳酸氢钠可能可以与碱发生反应。
教师:那么碳酸盐具有什么性质?大家能否从初中学过的碳酸钙的性质去推测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
这种教学方法真正把以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作为分类研究的方法为理论指导,把物质类别之间的反应贯穿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类别之间的反应理应成为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工具。
三、以实验探究活动促进化学实验观的建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化学的学习,学
生应该明确: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改造和应用物质、推动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手段;全面客观地记录实验现象,科学地分析、解释实验结果,将观察与思维紧密结合是完成化学实验必需的基本方法。有鉴于此,本节课设计的学生活动有:
学生活动1:在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
荡,观察现象,同理把碳酸钠溶液再换成碳酸氢钠溶液进行对比。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验证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与盐及碱的反应。)
学生活动2:取现配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2-3mL于试管中,向两个试管中分别滴加2-3滴的酚酞指示剂,观察现象,然后继续在两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中的不同现象(碳酸钠的现象是:溶液由刚加入酚酞时的红色,逐渐变为浅红色,最后伴随着气体的生成溶液变为无色;碳酸氢钠的现象是:加入酚酞后溶液呈浅红色,滴入盐酸溶液变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学生活动3:在老师演示完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体的套管
实验后,请学生分析相关现象得出结论。(问题提示:套管实验中外管和内管的温度如何?从实验结果看,哪个管中的固体受热分解了?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
对上述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碳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