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端的权利范文

时间:2023-03-30 14: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异端的权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异端的权利

篇1

关键词:犬;异物;直肠;梗阻;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69-02

犬异物性肠道阻塞是指犬食入难以消化的东西而停滞于肠道使其内容物不能正常蠕动[1-3]。当异物存在于犬肠道后,影响肠道的蠕动以及肠内容物的后排,伴发肠管积液和积气,容易诱发肠淤血和肠梗阻,使肠道蠕动无力,导致异物更难向后移动,甚至诱发肠套叠[4-7]。目前我国用犬粮饲养宠物的比例较少,动物食物营养单一,矿物质和维生素的缺乏以及营养的不均衡导致动物的异食癖,犬衔咬玩耍也容易导致异物的吞入易引起肠梗阻。

1 病例介绍

2012年9月7日,犬主刘某携带一只体重7.5 kg的3岁大的雄性博美犬前来就诊。主述其5 d前吃过骨头后,即出现排便困难、不食、饮水减少、常做排便状、周围有稀粪且腥臭、精神紧张。

2 诊断

体温38.9 ℃,呼吸24次/min,心率98次/min。触诊下腹部摸到一直径约为5 cm,长约20 cm的硬块,触摸有疼痛反应。

进行X线检查,正卧位照射显示其后腹部左侧肠管内有一长约5 cm、宽约3 cm的不规则密度高的团块(图1),其他部位没有发现高密度团块。据此诊断为高密度异物肠梗阻。由于时间已经有5d,病犬精神尚好,建议立即手术治疗。

3 手术

3.1 打开手术通路

术者手及手臂用新洁尔灭稀释液进行浸泡消毒。

在右侧2 cm处作约8 cm长的切口,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提起腹膜,用手术刀划开一小口,以镊子作前导保护,用剪刀扩大切口。食指与中指伸入腹腔,牵引出阻塞肠段。然后用大块灭菌纱布隔离肠管,阻塞部分位于降结肠和直肠内,阻塞部肠管外观表面光滑,肠壁呈深红色(图2),判断肠管还有活力,采用肠切开术取出阻塞异物。

3.2 肠壁切开,取出异物

于阻塞部位的肠管后部作长约4 cm的切口,用有齿镊子伸入阻塞物中央,夹住并向外牵拉,一边取出,一边将前后粪块向切口处推移,助手手指伸入直肠内向前推移粪块(图3)。将阻塞物全部取出后,进行肠管缝合。第一层作全层内翻连续缝合,缝合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更换创巾。术者的手重新用新洁尔灭溶液消毒,用溶有氨苄青霉素的生理盐水喷洒在肠管切口的缝合处,进行第二层浆膜肌层水平褥式内翻缝合(图4)。内翻时要注意不能内翻得过多,否则会使肠管原有通路变窄,人为造成肠管狭窄。缝合好后再用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将肠管还纳腹腔。

3.3 缝合腹壁切口

腹壁分三层缝合,第一层腹膜及腹直肌内鞘连续缝合,第二层腹直肌外鞘与皮下组织连续缝合,第三层皮肤结节缝合。术部皮肤涂上碘酊后,用纱布作结系绷带包扎。

3.4 术后护理

手术后将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250 mL、氨苄西林钠0.25 g、地塞米松0.25 g混合后缓慢静脉滴注。第二天复诊。医嘱犬主将病犬置于干燥环境中,避免污染术部。禁食36 h,以后每天给予容易消化的鱼汤、牛奶等流体食物,再逐步给予干性食物。8 d后拆线,术口愈合情况良好。

4 小结与讨论

4.1 发病原因

异物性肠梗阻是犬的一种急腹症,发病部位主要为后部肠管。犬饥饿时狼吞虎咽易发病,一次饲喂过量骨头后易发病。饲养管理不当也是致病的主要原因,饲喂骨头和坚硬食物时犬受惊吓而匆忙吞下,引起肠道异物性梗阻,只要不给犬饲喂块状饲料并杜绝饲料中混有尖锐异物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该病的发生。

本病例的发病是由于犬的过度饥饿,犬主人一次给予过量的骨头所致,这也是因为饲养不当造成的。

4.2 治疗原则

临床上主要以灌肠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能够取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在灌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或恶化,应尽早采用手术治疗。如梗阻出现时间较长,病犬出现脱水、腹膜炎、酸中毒甚至休克等症状,机体的抵抗力严重下降,不利于手术及术后康复。

4.3 手术治疗的注意事项

在手术取出阻塞物前,还要判断肠管活力。主要有肠管的颜色,有无光泽,是否蠕动。如肠管出现暗紫色或黑紫色,失去光泽,不蠕动,则应及时切除,不可以取出异物后再切除坏死肠管。否则不仅耽误手术时间,而且可能会有大量毒素因肠管血管舒张进入血液循环,导致休克[8,9]。

手术治疗时还需要注意肠管内翻时不能过多,否则会使肠管原有通路变窄,人为造成肠管狭窄;第二层缝合,进针深度达到黏膜下层,不能穿入肠腔。缝合要均匀,肠腔缝合完毕后,还需检查肠缝合部位是否密闭。

长时间密闭性肠梗阻时,肠液会大量分泌,并出现呕吐,容易引起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此时,在术前、术后可适当补充电解质来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 胡长敏,陈建国,丁明星,等.犬异物性肠道阻塞的诊治[J].中国兽医杂志,2006,42(9):47.

[2] 陈怀涛,许乐仁.兽医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3] 王春璈,马为明.狗病临床手册[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

[4] 魏锁成.犬肠梗阻病因与手术治疗的若干问题[J].中国兽医杂志, 2002,38(4):32-33.

[5] 侯加法.小动物疾病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6] 林德贵.兽医外科手术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7] 李秋艳.犬肠梗阻的治疗[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1(11):20.

篇2

[关键词] 犬细小病毒病 临床症状 诊断

[中图分类号] S8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10-0239-01

犬细小病毒病(Canine Parvovirus,CPV)是一种危害犬的一种严重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之一,此病传染性特别强,对幼犬危害极大,冬春季节多发,早期主要表现为高烧、厌食、呕吐,随后表现为番茄汁样腹泻,对幼犬而言容易突发心肌炎而急性死亡,此病自1978年澳大利亚kelly学者分离得到至今,犬细小病毒病一直都是国内外危害养犬业的烈性传染病之一,每年因此病造成犬只的大量死亡。

1 病例情况

2015年3月4日,动物爱心门诊接诊一例病犬,比格犬,雄性,年龄5个月,未做过犬细小病毒疫苗免疫,主诉:爱犬前天吃过几块鸡骨头,第二天精神萎靡,不吃不喝,有呕吐现象,轻微腹泻。

2 临床症状

病犬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呕吐、腹泻、脱水,呕吐物初为未消化的食物,而后为胃内粘液,粪便先黄色,覆以多量黏液和伪膜,后排带有番茄汁样的稀粪,具有难闻的恶臭味,体温41℃(偏高),心跳、呼吸正常。根据症状,怀疑此病例为犬细小病毒病。

该病潜伏期7-14天,多发生在刚换环境后(如新买的幼犬),洗澡,过食是诱因。该病多数呈现肠炎综合症,少数呈现心肌炎综合症。此病犬有明显的肠炎症状。

心肌炎型:多见于40日龄左右的幼犬,病犬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突然呼吸困难,心力衰竭,短时间内死亡;有的病犬轻度腹泻后死亡。

3 诊断

3.1 临床检查见犬精神沉郁,体温41℃,呕吐内容物未消化的食物及黄色粘液,腹泻粪便腥臭,有腹痛现象,结合当地犬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初步诊断为犬细小病毒病,犬瘟可疑。

3.2 实验室诊断

3.2.1 胶体金检测,取粪便用细小病毒试纸(军事医学科学院生产)检测。取病犬粪便足量,加生理盐水5mL,充分摇匀后静置5分钟。用试纸条的检测端浸入上清液中15秒,水平放置5分钟后观察结果,诊断结果呈明显阳性。犬瘟热抗原诊断试纸(韩国Rapigen)检测阴性。

3.2.2 血凝试验

取腹泻粪便处理后,用0.5%猪红细胞悬浮液在4 ℃时按一定比例混合,充分振荡,细胞凝集反应均为阳性。

依据上述症状及检测结果,诊断为细小病毒病。

4 治疗方法

目前,该病无特效治疗药物,由于发病快、病程短,因此多采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根据近几年对病犬的治疗情况,认为该病的治疗原则是:及时强心补液,保护肠黏膜,防止继发感染,保护心脏机能,增强疾病抵抗力,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

4.1 抗体治疗:细小病毒单抗(军事医学科学院),1mL/Kg,皮下注射,连续使用3d,后两天改用犬多抗。

4.2 对症治疗:柴胡注射液,皮下注射一支,体温正常或者略偏高时停用,654-2注射0.2 mL。

4.3 输液治疗:发病初期,对出现轻度呕吐、腹泻并有脱水症状的病犬可用乳酸林格氏液50~500 mL、20%葡萄糖20~40 mL、维生素C 2~6 mL、ATP 1~2 mL及抗菌(毒)消炎药一次缓慢静脉注射,2次/d。

4.4 腹泻期间特别是呕吐现象严重的应禁止饮食,应及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可用乳酸林格氏液50~500 mL、20%葡萄糖20~40 mL、维生素C 2~6 mL、ATP 1~2 mL、10%氯化钾每500 mL中加5~10 mL抗菌(毒)消炎药一次缓慢静注;同时肌注溴米那普鲁卡因1~2 mL、地塞米松5~10 mg、止血敏2~4 mL,2次/d,3~5 d为一个疗程。

5 病例总结

由于病犬发病已经2d,食欲、饮欲完全废绝,又拉又吐,有脱水现象,且体温偏高,但呼吸与心跳正常,尚未转变为心肌炎型。因此治疗的方向应是以降温、补液、调节电解质平衡及控制继发感染为主在细小病毒的治疗中,单抗及高免血清的使用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输液治疗是治疗此病的关键,病犬用药后3d病情有明显好转,病犬精神渐振,由沉郁喜卧状态转为四处走动,并有寻食迹象,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治疗期间,若腹泻、呕吐严重则需要加大补液量来纠正脱水,可使用林格氏液、碳酸氢钠等及时调节体内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平衡,没有呕吐的犬可以口服补液盐或灌肠。治疗过程中注意抗感染过程中抗生素的一般使用不建议超过5d,不可长久应用防止肠道菌群失调。

病犬康复后两周内,饮食要少量多次,主要饲喂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另外适当饲喂一些微生态制剂类宠物保健品来帮助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期间尽量减少外出,以避免犬瘟热等其他疾病趁虚而入。此病最好的防控手段是每年按时做好疫苗接种。

参考文献

篇3

实际上,专利池许可贸易是传统的专利许可贸易和专利交叉许可贸易的结合与发展。传统的专利许可贸易是指专利权所有人或持有人在特定的时间和范围内许可他人使用其专利生产并销售某种产品,而被许可人支付一定专利使用费的贸易方式。专利交叉许可贸易是指两个专利权所有人相互许可对方使用其专利生产并销售某种产品,而彼此之间不需要支付专利使用费的贸易方式。

一、专利池许可贸易的类型和特点

专利池许可贸易主要分三种类型,即封闭式专利池许可贸易、开放式专利池许可贸易和复合式专利池许可贸易。封闭式专利池许可贸易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专利所有人联合起来组成专利池后,在专利池内专利权人之间进行的专利权交叉许可贸易。开放式专利池许可贸易是指两个或多个专利所有人联合起来组成专利池后,向第三方提供的专利许可,许可费用由专利池内专利权人根据其对专利池贡献的必要专利的数量划分。复合式专利池许可贸易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专利所有人联合起来组成专利池后,不仅在专利池内专利权人之间进行专利许可,还对第三方提供专利许可。

目前,发达国家的专利池贸易已经相当普遍,技术贸易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与传统的许可贸易相比,专利池许可贸易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专利池许可贸易的许可方是专利池管理机构。

传统的许可贸易一般发生在单独的许可人和被许可人之间,但在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由于多个专利持有人将其专利注入池中,所以专利池组成后,通常会成立一个机构来管理专利池事物,管理机构的设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专利池成员成立专门专利池管理的独立实体,专利池成员首先与该独立实体签署专利授权协议,再由该独立实体统一负责专利权许可事物;另一种是不另外设立独立机构,而是由专利池内部某一个或某几个成员代表专利池所有成员负责专利池的管理工作。无论是哪种管理方式,在专利池许可贸易中,被许可人只需要和专利池管理机构签订许可合同,而不是和每个专利池成员签订单一的许可合同。

其次,专利池许可贸易的标的通常包括多个专利所有人的多项专利技术。

传统的专利许可贸易通常只涉及一个专利所有人的一项专利技术,但专利池许可贸易则不同,首先其涉及多个专利所有人,因为专利池通常是由多个专利所有人组成,他们把自己所有的专利注入池中,统一运作和管理,通常实行的是一揽子打包许可。在一揽子许可协议中,池中的所有专利便成了贸易的标的。被许可人不享有选择池中某一项专利或某几项专利进行交易的权利。这也是专利池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样可以提高贸易的效率,同时降低交易的成本。

最后,专利池许可贸易涉及的法律关系更为复杂。

专利池许可贸易中至少涉及三种法律关系,其一,专利池成员之间的交叉许可合同关系。专利池贸易的基础是专利所有人之间组成专利池,而专利池的组成通常是由专利所有人之间签订交叉许可合同,将彼此的专利技术注入“池”中,形成专利池;其二,专利池成员与管理机构的委托管理关系,由于专利池贸易在运作中是通过专利池的管理机构进行的,所以专利池管理机构的许可权来自各专利所有人,专利所有人一般通过专利权的委托管理协议,将其专利的转让许可权委托给管理机构行使;其三,管理机构与被许可人之间的许可贸易关系,在专利池许可的交易中,通常是由管理机构与被许可人之间签订专利池许可合同,从而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买卖合同关系。

二、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垄断现象

一般的许可都是在专利权人之间或者专利权人与专利使用方之间的二维主体之间的许可,以专利池的方式建立的专利权许可可以在多维主体之间订立专利权的许可合同,而且是基于多项专利权的许可合同,简化了专利权许可合同签订程序,提高了许可效率。专利池的出现意味着专利竞争领域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单个专利为特征的技术竞争转向以专利组合为特征的战略竞争,从一家公司的单打独斗转向若干家相关公司实行强强联合来抢占或分割市场的态势,所以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垄断现象不可避免。

(一)拒绝许可

拒绝许可是指具有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拒绝许可实质上就是排除竞争,因为拒绝许可的目的是防止其潜在的竞争者进入市场,或者意图从其自己经营业务的市场上将现有的企业加以排除。由于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许可方在技术市场上的实力比较强大,大多数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种情况下,拒绝许可就意味着其交易相对人不可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该专利技术,并且也很难寻找到可替代的类似技术。所以拒绝许可严重妨碍竞争,是垄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2003年思科诉华为的路由器产品侵犯其专利权一案中,拒绝许可行为成为双方矛盾的焦点,思科占领了全球网络设备制造行业的较大市场份额,并利用其市场地位优势制定了大量的“私有协议”,拒绝授予第三方许可使用,严重违背了通讯产品制造行业的基本要求,阻碍了行业的竞争和技术的进步。

(二)搭售

搭售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捆绑成一种产品进行销售,以致购买者为得到其所想要的产品就必须购买其他产品的商业行为。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搭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搭售非核心专利。一般认为,在专利联盟中包含的专利应该是在某一技术领域内相互补充性的核心专利,即某一标准推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专利。这些补充性专利之间通常为垂直关系。而不具备上述特征的池中专利如果被捆绑出售,即属于此种搭售行为。2、搭售无效专利。专利池中包含的专利必须是有效的,某项专利一旦被确认为无效或者期满,该专利就必须被从专利池许可中删除。然而我们却发现,在许多专利池的专利列表中却大量存在着一些没有被删除的无效专利。2005年12月4日,北大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申请,请求裁决飞利浦一项涉及DVD的专利无效。在申请书中,张平教授认为该专利缺少解决技术问题的必要技术特征,不具有创造性。2006年1月,又有4位教授也就此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申请。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该专利进行复审。但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复审结果还未出台的情况下,飞利浦主动求和,决定将争议专利撤出专利池。3、专利池许可协议中往往还会包含一定的认证服务,即给予使用该专利池所覆盖的技术标准的产品贴上特定的认证标签或者颁发认证证书,当然,被许可方为此所付出的版税等费用也被一并纳入了专利池的许可协议中去了。特别是在使用格式合同的情况下,某些认证服务的条款被纳入了专利池许可的格式合同之中,使得专利池许可贸易的被许可人无法作出选择。

(三)差别待遇

对于专利池许可贸易来说,被许可的对象有专利池成员与非专利池成员,由于在内部成员之间通常存在交叉许可等协议,内部成员之间交叉授权的优惠是基于相互让步的结果,因此其对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合理的差别待遇是必要也是合理的。但是,对于没有合法原因而对特定交易人施加歧视待遇,如差别化的授权范围、歧视性使用费率等,若这种差别待遇影响了非成员许可方的竞争效能,失去与成员许可方的竞争力,从而构成反垄断法上的差别待遇。

(四)回授

回授是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被许可人同意将其对许可人的技术所作的改进再许可给许可人使用。专利池许可协议中有时会包含权利回授条款。回授条款根据是否允许被许可人将技术向第三人提供许可, 可以分成单方独占性回授条款和非独占性回授条款。单方独占性回授条款是指在许可协议中要求被许可人必须将其在使用过程中对技术的改进单方独占许可给原许可人, 而不允许向第三人提供许可。与之相反, 若允许向第三人提供许可则为非独占性回授条款。通常来说回授条款, 尤其是非独占性的回授条款是可以促进竞争的。而单方独占性回授条款则不同, 由于被许可人必须将其对该技术的改进单方独占性的回授给许可人, 这样不仅会减弱甚至失去进一步发明的动力, 还会间接的巩固了原许可人的市场地位, 减少了竞争者, 从而限制了竞争。因此,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回授问题也是反垄断审查机构审查的重点。

三、专利池许可贸易中的反垄断应对

(一)企业的应对措施

首先,企业应重视对专利池战略的研究。

在跨国公司专利池攻势强劲和中国企业专利池刚刚起步的巨大反差下,我国企业应重视对专利联盟、专利池等问题的研究工作。要应充分认清标准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着手开展专利池问题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重点行业及技术领域如何构建专利池,专利池如何管理和运营,如何主动有效输出专利,如何进行专利池的授权许可,如何避免专利池许可中权利的滥用等,使企业在现代技术贸易中处于不败的地位。

其次,企业应积极参加国内国际专利池的组建。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处于技术的下游地带,从国外引进技术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然而技术贸易发展到今天,传统的专利技术转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利池技术贸易所取代,因此,企业必须充分认识专利池技术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认清专利池技术贸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应积极行动,改变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局面,积极研发自己的专利技术,组建自己的专利池,或积极加入国外企业组成的专利池,成为池中成员。从企业战略的层面出发,积极应对新形式下的新挑战。

最后,企业应加强对专利池贸易的反垄断审查。

我国企业在引进专利池技术时,应积极进行专利池的反垄断审查工作。特别是要审查专利池中的搭售行为,前几年,国外的专利池的管理机构不断向我国企业提出收取高额专利费的要求,很多专利池管理人在专利池中加入非必要专利,进行捆绑销售,打压我国企业,致使许多企业因生产成本过高纷纷退出市场。另外,对于专利池的许可费也应进行考察,因为专利池可以被若干专利权人用来横向联合限制竞争,进行价格固定。各专利权人有可能利用许可费及其分配机制来瓜分市场或者控制下游产品价格,特别是当该专利池技术拥有很大市场份额的时候,这种限制竞争的作用越加明显。因此,专利池许可费用的确定必须要合理,否则,就有可能构成垄断。

(二)法律的应对措施

首先,我国立法应明确对专利池的态度。

基于知识产权与反垄断法之间的潜在冲突与互补关系,包括专利池在内的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反垄断立法应该在保护竞争和保护知识产权之间寻找平衡点,即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以最终丰富公共财产和提高社会福利;另一方面为了维护市场的竞争性,需要将知识产权领域的限制竞争限于为激励创新的必要范围之内。因此,我们要认清专利池的两面性,对专利池应当首先采取鼓励发展、积极认可的态度,然后再对专利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给予规范。

其次,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制订《知识产权许可的反垄断指南》。

反垄断法指南或规章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就某一时期、某一领域内与专利权相关的突出的垄断问题进行反垄断法上的规制。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95年联合《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指南(Antitrust Guide-lines for the Licensing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该指南以举例的方式解释了对有关专利联盟方面垄断行为的追究原则,以及在执法中应该采取的一般态度、分析方法等。我国的专利池反垄断审查可以包括以下几点:(1)承认知识产权的合法垄断性,单纯由专利权控制力形成的市场支配地位并不违反反垄断法,专利联盟一般是有利于竞争的。(2)就已经出现的几种典型的专利池垄断行为作出详细的规定。如横向价格固定、搭售、回授、拒绝许可、过高定价、排他交易等。(3)为了有效规制以后可能出现的专利池垄断行为还应当规定“兜底条款”。

最后,对专利池的反垄断法管制应当坚持“个案审查与效果评估”的基本原则。

“个案审查”,也可以说成是逐案审查,强调对专利联盟应当个案审理、区别对待,而不能仅从形式上的基本要素即妄下判断。事实上,每一个专利池的专利结构、市场地位各不相同,联盟成员间的关系各具特点,所以即使采取了相同的竞争策略行为,但仍然可能得到不同的反垄断法评价。这当然并不违背法律的平等原则,反而是个案审查的必然结果。“效果评估”,即针对专利池的有利于竞争及不利于竞争的效果加以衡量,以判断其合法性。专利联盟效果评估的范围很宽泛,涉及到专利权之间关系、相关市场的特性,牵涉到的产品或服务、专利联盟对外的开放程度、联盟条款对未来发明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冯小兵:《专利联盟及其反垄断规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11月,第11页。

[2]马忠法:《专利联盟及其专利许可政策》,《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第9期,第45页。

[3]杨异、杨超:《专利池滥用问题研究》,《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36页。

[4]李明:《如何应对“专利池”》,《华东新闻》,2006年8月14日第3版。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93.0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终端已经延伸到各个领域,同时也对计算机终端的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当前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来看,除造成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问题的自然灾害(地震、火灾等),外,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主观行为影响

恶意的主观行为,主要表现为内部工作人员的恶意行为,这对系统的安全威胁是致命的,因为他们比较熟悉系统内部组织结构。对于恶意员工而言,他们清晰的知道何种操作会给组织系统带来严重的破坏,而且其自身可充分利用该种优势来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恶意主观行为对计算机终端操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非授权访问、数据完整性破坏以及利用网络非常传播病毒。对于非恶意行为而言,主要是因此操作人员缺乏安全管理意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疏忽、误操作等现象,可能会对信息数据造成安全威胁。比如,有些工作人员对部分重要文件资料进行了误操作,导致信息资料的严重受损或丢失。同时,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终端配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漏洞,致使部分重要数据严重泄露。

1.2 系统自身的漏洞问题

计算机系统漏洞在被攻击过程中通常被利用,这主要是硬件、软件以及程序缺点和配置不当等方面的因素引起的。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潜在安全威胁;对于操作系统而言,安全漏洞问题更是无法避免。系统出现了安全漏洞问题,会给黑客、入侵者提供更多的机会,后者通过研究这些漏洞与系统弱点,避开系统安全防御机制而利用之,从而实现自己的不法目的。

1.3 恶意代码

实践中可以看到,计算机终端数据完整性、保密性以及可用性的主要威胁就是恶意代码,而且形式多元化。病毒:作为一种计算机程序,其执行过程中未经允许可将自身复制到其他程序,被感染的程序执行过程中仍以该方式继续传播。病毒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计算机终端,同时也对整个计算机组织网络产生了严重的危害。蠕虫:未经许可即可将自身复制到计算机网络节点上,它也是计算机程序的一种,可在网络之间传播,而且还会占用大量内存、处理时间,导致死机。木马:主要是指有预谋的隐藏在计算机程序中的计算机指令,作为一种特殊的计算机程序,它同样可以有效的伪装成合法程序。

2 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中存在着的主要问题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加强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安全访问控制

安全访问控制是计算机安全防护工作的重要技术手段,可有效保证计算机网络资源不受非法访问。入网访问控制过程中,通过对用户口令、账户认证,有效实现用户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访问控制。访问权限控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非法操作而做出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于不同的用户而言,其权限级别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通过权限设置可有效控制用户对计算机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和访问操作。目录、文件属性安全控制过程中,对目录与文件属性的有效控制,可实现信息的安全可靠性,控制用户对文件、目录以及相关设备的有效访问。文件属性控制过程中,可针对目录、文件等,设置相应的访问属性,比如修改、访问、删除或者复制等。

2.2 VPN技术

所谓VPN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可通过ISP、NSP技术在互联网上建立用户专用数据通信网络的专门技术,利用这一隧道可数据网上仿真点到点专线,并且采用安全隧道、密钥管理以及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等四种关键技术,来实现对计算机终端的安全保护。VPN可分为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种是组织内部虚拟网。组织总部、分支机构之间,通过互联网构筑虚拟网络系统。通过专用连接技术来实现基础设施的安全共享;第二种是远程访问虚拟网。其主要是组织员工、小分支机构,利用互联网远程拨号,构建虚拟网。实践中可以看到,其主可通过拨号、XDSL移动IP形式,实现安全安装与连接。在此基础上,用户可实时以其所需方式对组织资源进行访问;第三,组织扩展虚拟网。其主要是指不同的组网通过互联网构筑虚拟网络,通过利用专用连接共享设施,把供应商、客户以及其他合作伙伴,连接到内部网上,实现有效的安全保护。

2.3 防病毒保护策略

预防病毒技术,主要是通过常驻系统内存,获得控制权,对系统进行监视和判断,以确定其中是否存在病毒,并阻止病毒进入计算机终端系统之中。(检测病毒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病毒特点分析、判断,比如自我校验、关键字或者文件长度变化,来识别和控制病毒。清除病毒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病毒的全面分析、判断,利用删除病毒程序将其除掉,以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3 计算机终端安全保护策略的有效应用

首先,建立计算机终端支持平台。通过该平台在技术层面实现网内终端的统一安全管理,并且通过安全策略的应用,强制接入内网的终端接受安全管理。

其次,计算机终端支持。管理终端需加入域,利用域账号登录到域。终端域管理是实现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的基础,因终端用户没有加入域权限,所以终端加入域需通过加入域工具来实现。

最后,服务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规范化的终端维护管理机制、管理流程和服务管理体系,在行政层面上保证系统终端的安全可靠性。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影响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的因素非常多,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思想重视和管理技术创新,才能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张秋芳.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

[2]王颖.计算机终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及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09(10).

[3]罗永国.浅谈计算机威胁及终端安全管理分析[J].科技信息,2011(11).

[4]卢海勤.终端安全防护技术及体系架构部署模式[J].中国金融电脑,2012(10).

[5]田进华.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02).

篇5

一、树立全新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观念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且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落后,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和灌输式的讲课方法,将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形成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模式:获取信息学生按教材和教师的既定模式来思考问题巩固和应用;将知识表现为固定的理论和众多的答案,要求学生先掌握理论,通过不断地反复使用来加深印象;以课堂讲述为主,把上机作为检验理论的手段,来证明讲授内容的正确性;没能抓住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能动性,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应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来改变目前的这种不利情况,教学的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而不是把今后要用到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学生在大学期间已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可能终身受用。从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到形成会计电算化能力,最终具备会计学科能力,中间经过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具备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取得更经济的教学效果。因而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其课程内容,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会计软件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划出更多的课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安排学生毕业前的应用实践,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应包括教学实验、课程设计和应用实践三部分内容。

(一)教学实验应围绕会计电算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平时的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中我们已涉及到会计电算化概论;商品化会计软件及其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会计电算化控制和管理等知识。我们要求学生通过上机实验懂得进行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条件分析;并能结合一两个商品化会计软件进行安装和初始化;掌握试运行、正式运行财务软件和如何“甩帐”。

(二)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原理。我们在教学中先进行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实例讲解。在重点讲解若干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使之能够触类旁通,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独立进行系统设计,然后透彻地理解他们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

1.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组。每个小组分4~6人,建立会计电算化模拟会计实验组。设计题目为“账务处理系统”,设计语言为以前学过的Foxbase或FoxPro,其功能要求要符合《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中的基本要求。每个小组严格按照账务处理数据流图进行程序的编制,最后以设计报告(包括程序清单)的形式交教师审核。

2.每个小组的同学根据各自实验前收集的财务数据及设计出的账务处理系统,建立起各自单位账务系统,彼此轮流在不同的账务系统中担当不同的分工人员,培养彼此间的协作能力,交流实践取得的经验;在做财务报表时,不同人员在不同的财务系统中生成同类型的财务报表,互相进行核对和比较,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修正。

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管理手段与方法,掌握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业务核算中的重要作用和合理应用,进一步理解系统开发步骤和方法,能承担部分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工作,并能进行系统的基本维护。通过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又能巩固学生对各项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会计软件教学中,现在的软件都带有说明、演示、帮助、安装、设置等很多辅助文件,如果教会了学生利用这些文件来学习软件操作的技能,那么他们以后就具备了学习各种软件的能力了。在电算化程序设计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学习使用某种语言,而是培养学生进行计算机思维的能力。

(三)应用实践一般安排在学生毕业前夕的实习中。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补缺补差,把应用实践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在实践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求学生身临其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功能结构,数据处理流程,懂得简单操作与维护,处理一般财务业务;另一方面还要能适应知识经济环境下新的会计分支如人力资源会计,或新的商务模式(如电子商务)等对传统会计电算化内容扩充的要求。应用实践可以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进行。这是一种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对会计实务进行体会、了解的一种有效方式。应在实验室内增加一些电教设备 以便存在确实无法模拟的会计环境或问题时,用电教设备教学。需要指出的是,在配备硬件系统时,既要考虑计算机技术、有线电视(CATV)技术和网络技术,也要考虑今后发展的趋势,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三、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法

总结目前各高校的会计电算化实践

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验证式实验教学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的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实验过程易进行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

(二)模仿式实验教学学生按照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结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部分掌握实验结果及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三)探索式实验教学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不给定实验内容,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提出高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

(四)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行选定所开发的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实验系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完善和提高自修能力及创造能力。在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我们将上述几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给定企业案例或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增加实际体验和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书本上或课堂上教师讲授的知识与方法,最终达到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实践教学必须与课堂教学相衔接、相配合,使同步实验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自修能力,最终完成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能力上的培养与锻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不但要重视实践教学,而且要增加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设备投入和软件投入,最终建立专用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

四、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

长期以来,在会计教学过程中,人们对于案例教学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资料更是凤毛鳞角,这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其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判断能力,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束缚。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实际部门锻炼或实现社会兼职,密切实业界与教育界的关系,一方面可以凭借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实力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编成会计电算化教学案例,充实教学内容,以更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研究和开展。

五、将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式

未来的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依赖多媒体与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应将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引入实践教学环节中。

(一)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把实践教学的教案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随时浏览学习;也可将每个会计模拟实验小组的系统放在服务器上,供小组成员同时操作同一系统,增强相互间协作;教师还可通过网络进行答疑,进行师生交流沟通。

篇6

【关键词】小学低段;安全意识;自我防范

一、在系列活动中,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鉴于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班级管理中通过活动方式,在活动中让孩子感悟、理解是一种不错的手段。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活动来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一)主题活动

1.实例活动

在小学低段孩子的现实生活中不安全的因素时时存在,笔者关注小学低段孩子的日常生活,随时的抓住机会向小学低段孩子进行教育。如,发现小朋友在楼梯上奔跑、追逐的现象时能马上制止并告诉小学低段孩子这样做的危害性;带小学低段孩子过马路时告诉小学低段孩子注意来往的车辆,不要在马路上玩耍等等。另外还抓住平时的典型事例向小学低段孩子进行教育。因为典型事例发生在小学低段孩子生活周围,其人其事十分真实,对小学低段孩子触动很大。比上一堂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印象更深。这种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教育就像滴水成河,有利于小学低段孩子自护能力的提高。如:有个小朋友在家里不小心手臂骨折了,抓住这个机会,我引导小学低段孩子进行了安全教育活动:讨论: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会受伤?小朋友在玩时应怎样做才不会受伤?小朋友、老师、爸爸、妈妈的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去安慰她?这样的事例,让受伤的小学低段孩子现身说法,把伤势展示在大家面前,让大家听听受伤的痛苦经历,从事情的后果中得到教育,懂得安全的重要,在提高小学低段孩子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爱心。

2.观看活动

我们尝试多媒体进课堂辅助教学,在实践中证明: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可以很好地帮助小学低段孩子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隐患。更能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小学低段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自制多媒体课件,还有从其他网站上借鉴的有价值的课件。有“陌生人”“危险就在身边”“热闹的十字路口”“谁对谁错”等,当一个个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小故事从屏幕放出来时,注意力很集中,效果也不错。

3.编写活动

我们开展编写童谣等,来教育孩子。童谣简单直接,读起来琅琅上口,小学低段孩子一般都比较喜欢,家长和教师可将一些需要小学低段孩子知道的安全知识融入到童谣中,使小学低段孩子在诵读童谣中逐渐萌发自我保护的意识。

如:童谣《小警车》:小警车里坐警察,警察叔叔抓坏蛋。坏蛋来了不要怕,快打电话一一零,教给了小学低段孩子遇到坏人如何向警察求救的知识。又如:童谣《电老虎》:电老虎不让摸,摸它它生气,就要把人咬,远离电老虎,千万要记牢,让小学低段孩子明白了触摸电危险的常识。

(二)演练活动

1.角色表演

我们可以创设情境,用角色表演的方式来教育小学低段孩子。创设:爸爸妈妈外出时,你独自一人留在家,如果有人敲门怎么办?我们可以分几次讨论表演:

(1)讨论后表演:外面敲门的人说我是你的亲戚,那你开门吗?

结果:不能马上开门要问清楚到底是什么亲戚,在听听声音熟不熟悉,如果这个亲戚从来没有见过就不要开门。

(2)讨论后表演:如果他说是你爸爸的朋友,怎么办?那你要问清楚他的姓名,然后打电话给爸爸,确定是爸爸的朋友再开门。

(3)讨论后表演:如果有人说是给你家送东西来的,那你会开门吗?那你要问清楚是谁让你送来的,然后把情况告诉大人,在决定是否开门,或让他直接把东西放在外面不开门。

(4)如果有盗贼溜进来怎么办?先藏起来,等盗贼溜出去时报警,如被发现,不要轻易反抗,不要阻止盗贼拿走自家的东西。

最后师生总结:一个人在家要锁好大门;开灯后要拉上窗帘;不给陌生的人开门,不论他(她)说什么;陌生人打电话时不要让他知道你一个人在家,总之一个人在家不能随便给人开门。

2.专门演习

根据安全教育内容,对孩子进行专题的演习。如:邀请老师或其他人员(孩子不认识)担任骗子,引诱孩子,测试和锻炼孩子的防范意识。如果效果不好,可以进行多次演习。

二、在环境的创设中,培养小学低段孩子自我防范意识

著名教育家布罗菲、古德和内德勒为孩子环境创设设计提出了11个目标,其中有“能关注小学低段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有积极的情绪氛围,促进小学低段孩子自信心发展”等。而关注小学低段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是首要的,安全的环境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首先精心创设了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小学低段孩子进行生动、直观、形象而又综合性的教育。如:我们将教室中各个桌椅的边角套上安全角,带有尖的部位用软布包好,并剪贴一些大眼睛,请小学低段孩子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知道。有的小学低段孩子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架上;有的贴在电视机插座上上;有的贴在窗台上;有的贴在门上;有的贴在了洗手间的地上,这样在活动中可以时刻提醒着小学低段孩子注意安全。在活动角,我们还设立了专门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小学低段孩子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其次,我们还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小学低段孩子,体谅和容忍小学低段孩子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小学低段孩子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三、在习惯的培养中,促进小学低段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曾讲过:“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

首先,良好的生活行为的养成,能使小学低段孩子躲避伤害。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走、跑时靠右行,可以避免与同伴的碰撞。

其次,遵守游戏规则,形成自护习惯。小学低段孩子的自我中心特点极为突出,玩得高兴时,常常忘记了要遵守规则和秩序,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挤,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因而,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培养小学低段孩子按秩序游戏,遵守游戏规则,也是使小学低段孩子获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7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排他性的独占权利,是一种私权、一种财产权。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可以说谁拥有了知识产权,谁就拥有市场优势。知识产权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瑞士、日本等均有三百多年的,发展至今已相当发达。而在中国,系统、科学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则开始于1979年以后,至今只不过二十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起步晚,比较落后。究其原因,当然很复杂,下面本文将从文化方面着手来谈谈中国知识产权法落后的原因。

一、专制的文化政策禁锢、窒息了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孕育和产生

众所周知,专制统治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几千年来,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长期实行高压的文化政策,树立所谓的“正统文化”,残酷地排斥“异端邪说”、“妖书妖言”,使得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哪里还会有什么创新?哪里还敢有自己的权利主张?即使有,也只能埋藏在心中,而不能“公开”,更不能大张旗鼓地“声张”。

尽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可它是专制文化政策的开端,随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即使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唐朝,这种文化的高压政策也丝毫未能改变,如《唐律疏议·职制》规定:“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讥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三年”。清乾隆盛世时,还曾大兴“文字狱”,不知牵连了多少思想活跃的文人墨容、能工巧匠,连《红楼梦》都未曾逃过劫难就可想而知。

可见,在这种专制的文化政策的高压下,人们心中偶尔闪烁的那点思想火花不得不早早被浇灭了,怎能会有大的发明创造?当然更不要奢望朝庭会为发明创造制定法律来保护它了!

二、传统的“无欲”、“无为”思想极端地淡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和观念

篇8

社区矫正共包括五种人,一是宣告缓刑的,二是裁定假释的,三判处管制刑的,四是单处或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五是暂予监外执行的。这五种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宣告缓刑的。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较轻刑罚的罪犯,鉴于其犯罪情节较轻、主观恶性不深、对社会危害较小,再犯可能性很小而适用的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刑罚制度与行刑是否为同一概念呢?我认为二者是不同的。从刑罚的实践看,缓刑应是短期自由刑取消化的产物,缓刑实际上是缓行刑,即定罪判刑却暂不执行。还有一种是缓判刑,即指对可能判处短期自由刑的,定罪但暂不判刑。也就是说,缓刑就是不行刑。缓刑和减刑、假释一样都只是刑罚执行的制度而已,绝不是行刑措施。因而将缓刑对象视为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是不恰当的。我们只能说,缓刑对象是罪犯,但他(她)不服刑。并且,这种缓期执行,并不排除在特定条件下执行的可能性。这无疑从逻辑上证明了缓刑并不是行刑的一种方式。此外,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该法条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罪犯缓刑期间,公安机关只有考察权,而不是行刑权;二是“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即这种情况下,当然不执行原判的刑罚。在审判实践中,法院也不会将曾判缓刑的罪犯的再犯罪认定为一般累犯。

二、裁定假释的。从字面上去理解,假释就是“假的释放”。假释是指对罪犯附条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制度。从功能上看,假释具有减刑的一切功能。根据刑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罪犯被假释后,公安机关只具有监督权,不具有行刑权。另外,根据刑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或者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这个法条很明确地指出了执行主刑与不执行主刑的界限-假释之日。既然主刑不执行了,那么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从假释之日起就不应该属于刑罚执行的对象了。不过,假释和缓刑一样,法律也保留了在特定情况下对其执行刑罚的可能性。因此,假释同样是相对于实际执行来说的。

三、判处管刑的、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暂予监外执行的。(一)刑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毫无疑问,管制是一种刑罚执行方式。(二)尽管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应纳入社区矫正对象的问题,已有人提出疑义。但是,无论是单处还是附加剥夺政治权利,都存在执行的问题,因为它与缓刑和假释不同,是一个法定的刑种。刑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加之刑法第五十八条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剥夺政治权利不论是单处还是附加都应执行。(三)暂予监外执行是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中规定的变更刑罚执行的重要法律制度之一。它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如果患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或者是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者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依照法定的程序审批后可以不在监狱等刑罚执行场所关押服刑,而放在社会上由公安机关执行的刑罚执行方式。刑诉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六款规定: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监狱法第十七条、第二十七条都有类似的规定。

通过以上的分析,除了后三种对象可以称作“在社会上服刑”外,缓刑和假释却无论如何也难同服刑挂钩。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传统的刑罚观念在作崇。人们习惯了“有罪必有刑、有刑必有罚”的现实,否则便是“异端”。事实上,对某些特定对象只定其罪不判其刑或者定罪量刑而不执行或缓执行或者有条件地减少实际执行的期限,都并不影响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功能的发挥。同时,因为这样的做法,个别鉴别功能反而得到强化。即有些人的罪错行为,只要指出他的行为是属于犯罪行为,就能促使其积极改正,不致再犯。我们无法否认,对于有些犯罪情节轻微的不知法的罪犯,只要指出他是有罪的,不进行实际的惩罚也并不与罪刑相适应的原则相违背。这就是贝卡利亚所倡导的,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数人的最大的幸福。

篇9

关键词:舆论控制;传播策略;受众;传播途径

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理解为一个控制过程,既包括传播者对关键传播环节的控制,即内在控制机制,也包括各种社会力量对传播的定向影响、约束或管理,即外在控制机制。对传播的控制,最主要的表现有利用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所形成的话语霸权对传播体制、传播内容的控制,某种信息是否可以传播,怎样传播由施控者决定,议题设置也由施控者操纵。掌握控制信息传播,不仅意味着统治者对传播的利用,而且还意味着统治者对传播渠道的垄断,即统治者保证自己绝对的言论自由,而被统治者的言论权利受到削弱或完全被剥夺。商鞅传播思想的核心是控制舆论,使信息传播为统治者利益服务。他强调“以言去言”,“壹教”,统一舆论,禁私学,私议等都是卖力倡导这一思想的表现。

一、传播的内容控制

1、法律的推广传播

商鞅特别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实行法治,国家才能安定富强。他说:“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定分》)就是说法令是人民的生命、治国的根本,是防止人们作恶的工具。“一断于法”,强调的是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至上性和神圣性。

为使全国上下都能依法行事,做到令行禁止。他认为:⑴“法者,布之于百姓者也”。商鞅继承了子产公布成文法的思想,主张法律应作为传播的内容,向百姓公开。明确提出要使“天下吏民无不知法”(《商君书•定分》)。⑵“为法,必使明白易知”。“行令,令明白易知”在商鞅看来,传播的内容应通俗易懂,明白易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传播对象准确无误地理解传播内容,接受传播信息。他说:“夫微妙意志之言,上智之所难也..故夫智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智;贤者而后知之,小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为民法,必使之明白易知,愚智遍能知之。”(《商君书•定分》)社会成员存在着受教育程度、个人阅历、资质、认识水平的差异性,因此要想使传播内容为最大多数的受众所接受,必须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尽量使传播的信息浅显易懂。⑶“避祸就福,而皆自治也”。商鞅抛弃了重视教化传播的思想,他反对儒家“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的传播功能观,认为“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奸,无奸则民安其所乐。以义教则民纵,民纵则乱,乱则民伤其所恶。”(《商君书•开塞》)他更多地强调法律传播的社会管理功能。在他看来通过向全社会传播法律规范,可使百姓知道何种行为将遭严惩,何种行为会受到鼓励,从而将每个社会成员都纳入一个统一有序的社会体系中,使“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知自治也”(《商君书•修权》),最终建立理想的“天下大治”的法治社会。

2、禁止思想、学术、文化的传播。

《说民篇》曰:“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国无十者,上有使战,必兴至王。由此看,《商君书》认为思想、学术、文化不利于富国强兵,甚或导致亡国。

⑴去礼乐,尚法治。

商鞅的礼法观却完全不同于儒家,他认为“礼治”并不能达到使人们归心于农战的目的,而只会使人们更加巧伪、更加轻视法制,因此礼乐与法治是绝对对立的,所以靠德治是不可能治理好国家的,而必须将法制放在首位,加重刑罚,依法去民之巧伪智谀。他说:“重刑而连其罪,则褊急之民不斗,狠刚之民不讼,怠惰之民不游,费资之民不作,巧谀恶心之民无变也。”(《商君书•垦令》)主张除去礼乐,通过以重刑的手段来压抑人们的智慧、禁锢人们的头脑,使他们顺服于君主的,俯首听命于君王。

⑵禁《诗》《书》,贱学问。

商鞅认为《诗》《书》对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益,其唯一的作用就是扰乱、蛊惑民心,增长人们的智巧和力量,破坏国家法令制度的推行。因此,他将礼、乐、《诗》、《书》列于国家“六虱”之首,是“亡国之俗”(《商君书•靳令》)。他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好用《诗》《书》,人们就会把精力放在学习《诗》《书》上,最终必定会导致“上无使战,必贫至削”(《商君书•靳令》)的局面;相反,如果不用《诗》《书》,则“敌不敢至,虽至必却;兴兵而伐必取,按兵不伐必富”(《商君书•去强》),并且还会起到“民泽毕农,则国富”(《商君书•去强》)的效果。

二、从体制上保障控制的有效

1、“燔诗书而明法令”。

法家一方面大力推崇法律的传播,另一方面对法律之外的其他传播活动主张实行极端的控制政策。这在《商君书》中多有体现。如“国有礼、有乐、有《诗》、有《书》、有善、有修、有孝、有悌、有廉、有辩,国有十者,上无使战,必削至亡。”(《商君书•去强》)“奚谓道?为辩智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三者不塞,则民不战而事失矣。

2、“为法令置官吏”。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要建立一个理想的法治社会,必须有一整套法律传播的体制,使法律在全社会得以有效地推行。《商君书•定分》中记载了秦孝公与商鞅关于建立法律传播体制的一段对话,秦孝公提出了如何让天下吏民尽快统一地理解法令并一致遵从法令的问题,商鞅明确回答是“为法令置官吏”。他主张各级法官和法吏都要学习法令。这些官吏精通法令之后便是法律的传播者。通过建立法官责任制,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法律的广泛传播,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商鞅甚至还考虑了法律传播的可持续发展。他说:“主法令之吏有迁徙物故,辄使学读法令所谓,为之程式,使日数而知法令之所谓。”商鞅还指出,法律在吏民之中广泛传播开来,可以促使吏民彼此相互监督,共同遵纪守法。

3、“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为使法律得以普遍传播,商鞅主张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传播政策。商鞅指出:“圣人为书而传之后世,必师受之,乃知所谓之名;不师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议之,至死不能知其名与其意。”《商君书•定分》在肯定了教育传播的功用之后,他反复强调:“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也…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

三、传播的受众控制

“受众作为构成了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它在传播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①,对受众的控制同样是商鞅传播控制思想中的重要方面。受众具有受动性和能动性两种特征,对于传播活动的施控者来说,就必须引导其受动性、控制其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传播效果。商鞅提倡通过功赏来引导受众的能动性,通过愚民和强制办法来控制受众的受动性。为从思想上箝制民众,使其顺从地为统治者服务,商鞅提出了愚民的传播控制政策。愚民之举,即是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禁除游学言谈,使民众思虑单一,使思想与君主保持一致。在他看来:“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疾务农。”(《商君书•垦令》)一旦平民愚昧敦厚,他们就不会崇尚学问,不会被其智巧所迷惑,就会专心致志地按照君主的意志从事农战。所以,商鞅提出的愚民思想是与其最重要的变法内容——重农战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要人民摈弃杂念、归心于农战。《商君书》认为,民众受了教育,就有了思考的能力;有了思考的能力,就会对政策产生质疑,如此则会损害君主的权威和尊严,破坏统一的政治格局。因此,《农战篇》云:“善为国者,官法明,故不任知虑;上作壹,故民不偷,则国力搏。国力搏者强,国好言谈者削。”

1、“壹言”、“壹教”统一思想,压制异端。

所谓“壹言”,就是“下辩说“、”贱学问“,在商鞅的心目中,人民“”是其所以强的重要原因,而他所说的“”就是指人们好学问、有知识、用智巧。关于这一点,商鞅在《商君书•外内篇》中,是讲得较清楚的,他说:“奚为道?为辩智者贵、游宦者任,文学私名显之谓也。”因此,为了弱民,就必须禁《诗》《书》、废学问,他认为“国去言民则朴,民朴则不”,(《商君书•农战》)。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不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商君书•赏刑》)。商鞅认为国家应统一言论,化,要形成一种舆论趋势,一个国君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只能以一种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不能使其它的学说掺杂于其中,更不能任用巧言辩说之徒,听任他们议论朝政。因为“说者成伍、烦言饰词而无用”(《商君书•农战》),相反它还会起到迷惑主心,扰乱民意的作用,使人们变得虚伪、浮华,而这种结果则正是与商鞅所提倡的“愚民”政策相悖违的。

2、按功而赏,引导民众归心于农

商鞅认为,仅靠国家明令强制燔烧《诗》《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采取一些相应的策略和手段,让人们自觉地、心甘情愿地鄙视学问。为此商鞅提出:“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商君书•垦令》)。因此商鞅主张国君在任用官吏时要“任其功而不任其德”(《商君书•错法》),不能以贤智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而应量功而任。他认为君主要达到使人民贱学问的目的,就必须要使“国以功授予爵”(《商君书•靳令》),而“不滥富贵其臣”,做到“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君书•画策》),更不能以精通《诗》《书》、擅长学问授官行爵。并且,要在此基础上,使民众出路尽归于农战之一途,除此别无他法。这样民众思虑单一,没有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必须服统一的意志,服从君主的安排。

四,对传播途径的控制

日本传播学者竹内郁郎指出,“在一个统一完整的社会结构中,同上下统治关系和水平分工关系相对应,信息传播的路线可分成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②从《商君书》中可以看出,商鞅所强调的社会传播行为,实际上就是上对于下的垂直传导。这种垂直传播方式是社会唯一合法的正规渠道。而横间传播,民间独立私议则被轻视弃绝,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垂直传播以达到社会的有效治理,商鞅说:“壹教则下听上”(《商君书•赏刑》)。在商鞅看来,社会传播行为应当支持和促进国家的政策,以便国家能够实现它的目的。。

1、政策上保证君主独大,社会完全一体化

在这种强调上下一致的思路下,必然形成专制、威权的政治结构。《修权篇》曰:“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权制独断于君,则威;惟明主爱权重信,而不以私害法。”君主所有的举措,都是为加强自身权力而考虑;而百姓的兴作,也不得不依违于其间。另外,为了更有效的限制民众,维护君主的权威,商鞅还注重用政策加以引导的办法。“利出一空者,其国无敌;利出二空者,国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国不守。”(《商君书•靳令》),这样民众就会自觉把自己交由君主,个人服从整体,下服从于上。而且,在社会组织上,还为此思想创制了相当的制度措施。《史记•商君列传》云:“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从制度上把所有个体民众组织进整个政治统治体系,凡事皆赖于听命于上层之官吏的举办,民众没有自由,只有对君主惟命是从。

2、禁止民间独立私议,阻断横向传播

商鞅提出禁止儒生、大臣、诸大夫游学、游仕,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尽可能地让人民愚昧无知、不好学问,使他们专心务农。他说:“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辩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商君书•垦令》)为此,他提出“以言去言”,也就是用国家统一的舆论去排斥、消弥异端的言论。他还分析了“高言危议”对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他说“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饿。”(《商君书•靳令》),他还认为如果允许私议,有些人会打着横向信息交流的旗号,聚集同伙,结成帮派,在国内传播他们的观点,蛊惑人心。《商君书•农战》中:“夫人聚党与,说议于国,纷纷焉,学者成俗,则民舍农,从事于游说,高言危议,民之教也。”

商鞅的舆论控制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综合考虑了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教育、民族传统、国家安全强盛等方面的因素利用了控制传播权的一个特殊因素——行政干预,来保证他的舆论控制思想有效实行。但商鞅的这种舆论高度统一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是以维护君主专制权力为前提的,他所实行的愚民政策,钳制了人民的思想,剥夺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他的《商君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反对诗书,反对言谈,反对私教,反对游学,甚至提出“燔诗书”的主张,都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公民精神是民主政治重要的思想基础和非制度性资源,两者是互为依存的关系。公民精神的内涵丰富,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有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三个要素。公民精神缺失是当代中国发展民主政治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其原因有两方面:缺乏权利基因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滞后的现实社会体制。培育和锻造公民精神应从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大众推动和精英主导、内涵要素的合理衔接三个方面的路径切入,才有可能达到目标。这是一个长期而系统化的过程。

民主政治强调制度和运作机制,这当然正确,谁都明白没有制度保证的民主是不可靠的,甚至根本就无法建立。但对于民主政治而言最根本的问题恐怕还不在于此,制度如何建立?如何维系或运行?如何监督?如何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如何纠正制度的缺陷?都与人的因素紧密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与人是相匹配的,并相互适应、制约而构成特定的社会政治生态。即有什么样的民众就会有什么样的制度,同样,什么样的制度也将塑造什么样的民众。一个与臣民社会相匹配的一定是专制政治,而民主政治则必然建立于公民社会的基础上。因此要建构和发展民主政治则必然要先培育现代公民,否则民主政治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要培育现代公民则必先培育公民精神,毋庸讳言,公民精神的缺失是当代国人面临的内在困境,也是建构民主政治的根本。

公民精神的内涵和对民主政治的重要影响

公民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有三要素:公民的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且三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和制约。

1.权利意识。包括对自己权利的认知和对他人同样权利的认同。国家权力来自于公民权利,是公民将部分天赋权利转让于国家,委托国家来行使以求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利。正因国家的权力不是天然具有的,是由民众授予的,所以国家及其政府就有义务忠实履行这一委托而不可滥用公权力,否则公民可随时收回委托,另择贤能。另外就是在坚守自身权利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有同等的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的权利,哪怕他们与自己意见相左,是公民中的少数或弱势群体。公民自觉而理性的权利意识既可通过参与政治有效建构和维系民主制度以选择和监督国家的管理者,又可履行与权利对应的政治义务,服从自己所选择的权力信托者的合法管理,同时宽容地对待政治上的少数派或异端,承认并保护其应有的基本权利。这些都是民主政治的题中之意。而专制政治中的臣民是没有权利意识的,他们或接受君权神授思想,奴化自己,跪着仰视同类,或认同“成者为王败者贼”的“丛林原则”,否定政治对手的基本权利而走向另一极端,这就是专制政治的思想和社会基础。可以说,社会成员是否普遍地具有自觉而理性的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和专制政治的界碑,因为这是构成两种政治形态重要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2.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民主政治就是由一系列公认的运行规则维系的。民主和自由主要在规则的制定中体现,一旦规则制定并获得通过就必须执行。民主政治是多数人参与的政治,各利益集团乃至每个人的权利和诉求都有表达的机会,这种情况下若没有一定规则是无法有序运作的。其中政治运行的程序就是重要的规则,包括议事程序、立法程序、选举程序、决策程序、职位任免程序、利益表达程序等。公民的规则意识就是指对这些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如对规则不认同可以通过政治途径在更高层界的程序框架内谋求改变规则,如对规则认同或不能依法改变规则那就得遵守,而不可以以自己利益之得失决定是否遵守既定规则。尊重和遵守规则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否则政治秩序就会混乱,因为没有了规则也就没有了标准,人人都各行其是,民主政治就会崩溃。专制政治是不讲规则的,也没有稳定程序,一切都以专制者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与专制政治相应的臣民也就没有真正的规则意识,就像一群在牧羊者鞭子下哆嗦的羊,完全依据牧羊者的脾性决定行为,躲避惩罚和获得利益是唯一考虑的因素。可以断言,公民规则意识的有无或强弱是考量社会政治形态的重要依据,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标准。

3.责任意识。包括对自己政治行为的责任和对行为所体现的特定价值坚守的责任,前者是指具体的政治行为,后者是指坚守对社会和政治价值信仰的责任。民主政治是公众参与的政治,也是公开的政治,需要每个公民承担相应责任,因为每个公民的政治行为都可能因彼此互动而成为推进或阻碍民主政治的影响因素,因而民主政治也可视为责任政治。在伦理学意义上责任与义务有所不同,义务是外加的,而责任是内生的,是自觉意识到并成为内在需求的义务。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责任意识支撑主要有两条理由,其一,政治是影响社会大局和公众利益的事务,必须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之,否则是危险的。印度国父甘地曾说过,有七样东西可以使人毁灭:没有道德观念的政治,没有责任感的享受,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是非观念的知识,不道德的生意,没有人性的科学和没有牺牲的崇拜。[1]无独有偶,法国学者路易斯.博洛尔在《政治的罪恶》一书中引用了拉贝莱名言:“学术无良知就是灵魂的毁灭,政治无道德就是社会的毁灭。”[2]政治上的无道德显然包括了责任意识的缺失。其二,与专制政治不同,民主政治是通过人们参与政治时尊重并自觉遵守既定规则维系的,这就需要政治参与者的责任意识支撑。一旦规则被破坏,民主政治便会陷于混乱,因此公民的责任意识比在专制政治体制中显得更为重要。专制政治中的责任意识至多由少数政治精英承担,且多在威权之下被遏制或瓦解,而在民主政治中则囊括了所有的政治参与者。除了政治行为以外,责任意识还包括对特定的社会与政治价值坚守的责任,这是更高层次的责任。将民主政治作为价值信仰,并坚守这一信仰便意味着对阻碍或破坏其价值偏好的专制行为或规则的反对和排斥,无论这种反对和排斥是否需要付出代价。如果公民能达到这样的责任意识层次,那么民主政治便可固若磐石,什么力量也无法将其摧毁。因此公民是否具有自觉的责任意识,也是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政治是否成熟的标准。

以上三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权利意识能促进规则意识的生长,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个人的权利便无法实现。这是因为在一个相互关联的社会中,每个人的权利实现都需要他人的相应义务来保障,从而使每个享有权利者也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以保障他人的权利,因此一定的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自然会促进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使人们的规则意识得到生长和强化。这是很浅显的道理。同样,规则意识也促进了责任意识的生长,因为有尊重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必然会约束自己履行相应义务,这种约束经常化则必然有助于将义务内化为责任感。而责任意识的生长则又有助于规则意识的强化,因为责任意识是将对规则的遵守义务内化为了自身需要。从三个要素的相互关系看,人的权利意识无疑是首要推动力,处于互动的主导地位。

当前公民精神缺失的表现和原因分析

1.公民精神的缺失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权利意识缺失。虽然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和相应体制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已开始生长和发展,对自身权利的关心度也在提升,但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理由有二,其一,这种权利意识还基本上仅体现于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领域,比如商品交易、服务经营、人际关系等。在公共领域,在政治行为中的权利意识则要淡得多,至少还未在社会政治领域有普遍和深刻地体现,因而对民主政治而言是不成熟的,这从人们行使选举权的随意态度中便可感受到。而且这种不成熟还囊括了社会中的精英人群,可见问题的普遍性。其二,权利意识包括了对自己权利的认知和对他人权利的认同,而现实生活中对他人权利的认同更为薄弱。很多人会关注自身权利但却往往忽视他人的同样权利,比如开车的司机关注自己的行路权,将车开得飞快,但忽视了路人的通行权,以致将车祸出在本应保护行人的斑马线上。又如,抽烟是你的权利,但很多人会在公共场所不顾他人侧目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笔者称之为片面的权利意识,对民主政治不仅无益甚至还有害。

其次是规则意识缺失。虽然我们从小被要求循规蹈矩,但奇怪的是很多人的规则意识却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一些人对规则的遵守与否几乎完全依据是否有利于自己来决定,有就遵守,没就抛弃,规则成了这一些人可自由取舍的摆设。最常见的例子是在交通违规上,闯红灯、违规停车、酒后驾车、超载、超速……,不胜枚举,虽然这么做未必真有利。其他很多方面也都可发现违规现象,而且几乎可在任何社会阶层找到样本。这种规则意识的缺失使人十分担忧。因为规则意识的缺失会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再次是责任意识的缺失。这里所言的责任意识缺失是指在公共生活领域,社会领域。很多人在某些方面将公域与私域,己域和他域分得很清,以致于对己责任有而对人责任无,家庭责任有而社会责任无。比如,一些办教育的将管理学生的条规向己方倾斜,避免承担风险,而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则不在首要考虑之列。又如,一些医疗机构在制定相关条规时也多从有利于医者的角度出发,以避免或减少责任风险,至于是否对患者最有利通常也不是首要考虑。这种对他人、社会和公共事务责任意识的缺失对民主政治建构与发展的影响显然是消极的。

2.导致公民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以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历史和文化传统因素,其二是现实社会体制因素。

从历史和文化传统看,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权利思想是缺失的,无条件服从是主导观念。特别在专制皇权社会,臣民无权利可言,只有服从统治的义务。传统政治文化缺乏权利思想的基因。至于规则意识的缺乏也与传统有关。按道理说,专制社会应当是培植循规蹈矩者的理想场所,经过专制威权的熏陶,人们的规则意识理应增强。但事实恰恰相反,究其原因恐怕在于,专制和威权削弱了对既定规则遵守的自觉性,只需服从就行,而且因为规则的制定是少数统治者,服从的动力便是外在的约束,是趋利避害而不是理性的需求。所以在这里规则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趋利避害的结果。因此若遵循规则有利则遵循之,若违背规则有利则违背之,由此自觉而理性的规则意识便荡然无存了。这种缺乏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必然影响到责任意识的建构。因为规则意识缺失,对规则尊重和遵守的责任意识当然也就无从生长。

从现实的社会体制看,公民精神生长的土壤也不理想。首先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并没有为权利思想的生长提供足够的空间,人们从小被教育要服从长者,要听话,要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就是不提人有什么绝对和相对的权利,似乎这种义务与权利是没有关联是可以相互脱离的。其次是我们的政治体制还没有为公众参与政治提供广泛、可行和有效的体制内的路径,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权利意识的生长和成熟。因为当人们发现自己的参与只是一种形式,根本不能影响现实的时候,话语和选票所代表的权利就显得没有实质意义,权利意识自然受到极大挫伤。其三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低效阻碍了人们对自身应有权利的追求,导致相应权利意识的消解。比如,公民在维权活动中的屡遭挫败很多时候就源自于行政体制的职责重叠、互相推诿而导致的权力无为。其四是规则制定程序的不民主或规则本身的不合理,阻碍了人们规则意识的生长和发展。只有公众参与并认同的规则才可能很好地得到遵守,当然规则本身也应当具有合理性。而我们制定的规则有时就缺乏广泛听取意见的民主程序,甚至规则本身还欠合理性,这当然很难培养起人们的规则意识来。其五是在我们的体制内还未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督和惩治机制,以使恶意违规者无从躲避且得到惩罚。若违规者可以躲避惩罚且有利可图,对遵守规则者的引诱作用就十分巨大,最终将导致纷纷效仿而使规则形同虚设,如此人们的规则意识就永远无法建立。其六是一些社会体制的不健全影响着人们的责任意识在公共领域的消解。如前所言,人们的责任意识基本上存在于私域,而影响自己利益的主要因素是体制内的资源掌控者,这是我们社会体制的特征。因此对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意识基本上是很淡的,甚至没有,而将有限的责任意识投向与自己命运相关的对象,也就是投向于自己。从以上分析可见,当前的社会体制,包括政治体制是阻碍公民精神生长和发展的社会性因素。这一现实体制因素和历史与文化传统因素共同构成了当前公民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培育公民精神的路径思考

虽然公民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但也非常之难。这是因为首先有多种影响因素纠合在一起,互相发生牵制作用,无法单路独进解决问题;其次是主体涉及面非常之广,既包括社会精英层,也包括芸芸大众层,任何阶层都无法单独构建公民精神;再次是因为公民精神内涵丰富,其构成诸要素之间的互动和制约也增加了公民精神培育的难度。因此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培育路径。这就是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同步进行;大众需求和精英主导互动推进;理顺公民精神诸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从基础入手建构整体。这样的路径才是合理和有效的,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

1.思想启蒙和社会体制变革同步进行。

公民精神是价值观,是信仰,是灵魂,是人内在素养的体现,依据的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必须有相应的土壤才能生长。除了文化渊源这一精神土壤之外,社会体制便是其现实土壤,这里所说的社会体制包括了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因此变革传统的社会体制对培养公民精神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体制变革为思想启蒙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另外,变革社会体制需要一定条件,除了现实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推动以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十分重要,这将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转变在形成它的社会土壤尚未充分满足要求时,思想启蒙就十分重要。这样就形成了如下的互动模型:思想启蒙使人们有了新的价值追求和变革社会的精神动力,对不合理的传统社会体制带来了变革推力。这种精神层面的推力一旦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对社会诸多层面产生连锁反应而使体制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又能使思想启蒙所传导的价值取向得到强化巩固,并对社会变革产生更大的内在动力。因此这是个彼此关联的互动过程,我们要做的是使其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而不是相反。

2.大众需求和精英主导互动推进。

任何社会中都有大众和精英阶层存在,无论在文化领域还是在现实层面他们都扮演着互补角色,也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在公民精神的培育和锻造过程中也不例外。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的实施最终要有社会精英层承担,因为他们掌控着必需的资源,但最初的动力却未必来自于他们,特别是社会政治精英,因为他们通常是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变革的动力往往不足。但社会大众则因其所处的草根地位而对社会的缺陷有切肤之痛,期待变革,他们的民主政治要求和大群体优势构成了对精英层的促变压力,推动了精英层中的有远见者积极回应大众需求,借势推动社会体制的变革。而且大众的民主政治要求越是强烈,其群体优势越明显,压力越大,越有可能促使精英层的积极回应。而社会精英层实施的社会体制变革则为大众需求的释放、公民精神的生长提供了制度性空间。这样又构成了另一重互动关系:大众的民主政治需求为他们培育公民精神提供了内驱力,也为社会精英层的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创造了条件。而精英层的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则为大众需求的满足和公民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价值引导和现实体制保障。大众和精英的互相影响和互动推进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变革路径。

3.公民精神诸要素间合乎逻辑顺序的建构。

公民精神内涵包括多种要素,其中与民主政治关系紧密的主要是三要素: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但这三者关系并非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与生长先后之分。必须了解其内在逻辑关系并按其逻辑顺序分清主次、先后、轻重才能构成和谐整体以推动公民精神的发展与成熟。在这三要素中公民的权利意识是基本的,必须首先促其生长。理由是,权利意识是公民社会独有的精神要素,是民主政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资源,由权利的基点出发可形成义务观念。因为在一个相互关联且连续博弈的社会中,不付出义务就无法享有权利,义务是享有权利的代价,人的权利不能脱离义务而存在。对规则的尊重和遵守就是一种义务,因而也就自然有助于规则意识的生长。反过来从义务出发,或从规则的遵守出发就无法可靠导向权利结果,因为遵守义务满足了相对人的权利需求,但却失去了对同等回报的制约,因此这时候义务就可能脱离权利而存在,变成了有人可享有权利而无需履行相应义务,而有人在履行义务却不能享有相应权利。离开权利的义务和没有权利为基础的规则遵守是臣民社会和专制政治的特征,与民主政治相距甚远。当然规则意识的形成也有利于权利意识的稳固,因为规则意识本质上是对义务的自觉。对义务的理性认识可促进人们权利意识的理性化,使其趋于成熟。理性而成熟的权利意识是民主政治极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资源。其次,规则意识可促进责任意识的生长,因此将其放入第二序列。理由是,规则的遵守是社会人的基本义务,而义务是社会的要求,是外在的,是对相应权利享有所支付的必要代价。责任则是内在的需求和自觉担当,处于更高的义务层面。因此规则意识是责任意识的基础,而责任意识是规则意识发展成熟的结果。同时由于责任意识出于人的内在需求,所以对规则的遵守更为自觉和坚定,由此可促进人们规则意识的强化和巩固。要言之,责任意识在公民精神内涵的三要素中便处于最后序列。以上分析表明,以权利意识的生长入手促进规则意识的生长,再导向责任意识的觉醒既符合三者关系的内在逻辑,又符合现代公民精神的价值理念。若没有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相应的价值坚守,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完全有可能导向民主政治的反面,公民精神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应始终将促进和保障权利意识的生长、发展和成熟放在公民精神培育和锻造的首位。

毫无疑问,公民精神的培育和锻造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还是个系统过程,须从思想启蒙和体制变革、大众推动和精英主导、权利意识切入到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生长不同层面各自互动而又相互整合协同的路径实现目标。另外这一过程还显示了社会心理学上的马太效应:当社会成员普遍处于公民精神贫乏时,巨大的传统惯性和互相的牵制使每一步的前行都异常艰难。而一旦摆脱了惯性束缚,有了较广泛的思想基础和群体基础之后便可快速生长、发展,获得广泛认同并内化为信仰,成为推进和支撑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和巨大动力。但无论其过程有多长,系统有多复杂,传统的阻碍有多大,我们都应对公民精神的培育和锻造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因为以其为内在支撑且相互匹配的民主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