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文章范文
时间:2023-04-02 00:4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感悟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国民
在荷兰北部城市吕伐登的一个展览厅,人们正在摆放400多万张多米诺骨牌,打算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只麻雀突然闯进了大厅,并碰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导致数以千计的多米诺骨牌顺势倒下。看着已经完成的工作被这只麻雀破坏,气愤的人们开枪将它打死了。
这下可惹了麻烦,因为麻雀在荷兰属于被保护动物,主办者的这种行为引起动物保护者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抗议,要为麻雀讨还公道。
在强大的压力下,主办方作出了一个选择,为这只麻雀举行哀悼仪式,并向全国进行电视直播,以此来求得人们对他们的谅解。主办这次多米诺骨牌世界纪录挑战活动的恩德莫尔公司发言人说:“我们知道,我们对全国很多人的不满情绪负有责任。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命造成的伤害,因此以今天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哀悼和忏悔。”
在斯里兰卡的热带森林里,一群野象穿过一条铁路,其中一头小象好奇地停在铁轨上不肯离去,此时一列客车开来,小象被撞到了路基下,其他的象便发火了,一起朝火车冲去,它们用长长的牙去撬铁轨和枕木,一会工夫,铁轨和枕木就乱七八糟地躺在了那里。第二天,许多工人在警察的保护下开始修铁路,但修到离野象50米远的地方时,站在那里的象群开始冲向人群,人们连忙逃进了火车里,象群就把刚刚修好的铁轨又捣毁了。第三天,当局派来了两个排的军队,士兵们一下汽车就摆好了阵形,端着枪慢慢地往前走,枪响了,密集的子弹射向了象群,但不是真子弹,而是用来吓唬野象的“空包弹”。他们想把野象吓进森林。
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教学 美 回归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05
众所周知,汉语语音具有音乐美的特质,汉语文字适宜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其中的“读”是指朗读或诵读。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把朗读教学定位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盛行的“习题训练”因其“高效出成绩”而被广大中小学的语文教师奉若至宝,广泛采用。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师以精于讲解为荣,总害怕讲得不够深;学生以善于答题为荣,总担心记得不够全。这样的语文课堂充斥着习题和训练,课文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了琅琅书声,没有了语文的本味。
一、让学生读出声音
古时的课堂推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的这种学习方法在现在的人看来必是不切实际和低效率的,但这恰恰是强调“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读,既是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语文的重要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读出声音,这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在鲁迅先生的印象中,朗读是幼时学习的主要方式,“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笔者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回想一下,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恐怕“读书声”是少得可怜。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都认真遵循着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古训,把课文完全用“传”“授”“解”的方法“讲”给学生,严重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在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多不过七八分钟,少不到三五分钟,反而急不可耐地转入对课文的讲解和大量的习题训练中去。殊不知,学生连熟读课文的机会都没有,字词都还生疏,如何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呢?
二、让学生读出自信与美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那些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的学生往往表现为不爱学习,精神不振,他们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从而失去自信,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朗读可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作为语文教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那就从让他们大声朗读开始吧。
自信对学生来说很重要,课堂上大声朗读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特别是平时少受关注的学生创造大声朗读课文的机会。科学研究表明,朗读时会引起胸腹大幅运动,这就是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可以使大脑得到放松,心情也就变得爽快起来,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养成。自信是学习的加速剂。语文课堂上教师还应多正面评价大声朗读的学生,让学生早日走出羞答答不好意思的心理困境。只有爱读书,主动大声朗读,学生才会越读越有自信,越有自信越主动学习。
教育家叶圣陶称朗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朗读的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与作者的心灵沟通。笔者认为除了“美读”还要“读美”,即是除了读出作者的感情还要读出自己对美的感受。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既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还要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朗读中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读出节奏美、音韵美、情感美。
三、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篇3
悔悟人生的经典句子有:
人生没有假如,时光流过没有归处。一个人从跚跚学步,到苍苍暮暮,有多少坎坷,就有多少悔悟,却没有机会后悔,更没有机会重复。哦,人生就是这么一次道是有情却也无情的单程旅途。小时候,总觉得年轻的时候,能多点阅历就好了,但长大了,才慢慢发现,不需要那么多的人生感悟,多活点真性情就好了。人生可能就在这样一辈子的悔悟中过去了,所以,活在当下最重要。感叹人生的说每一条皱纹都是一个闪耀的勋章,悔悟人生的说每一条皱纹都是一座冰冷的墓碑。勋章亦或墓碑,都是岁月给予的珍贵馈赠。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1、朋友请听好官博会在微博上提前通知并发直播链接,可以朋友请听好的公众号收听,然也可以在芒果tv上面收听广播,不过芒果tv收听的可以发弹幕,微信公众号的不能发弹幕。
2、《朋友请听好》是芒果TV、快乐阳光自制的原创声音互动陪伴真人秀节目。节目记录了何炅、谢娜、易烊千玺通过声音互动来为全中国听众解忧的全过程。
3、《朋友请听好》用声音来交流真心,从形式到内容所传递的温度与正能量也让人从中不断收获温暖与感悟。节目用“声音互动”+“真人秀”的形式,聚焦现实情感与生活难题。致力于以声音互动传递温暖、关照社会现实,节目关注的是最平凡的普通人。面对来自全中国各地听众的方方面面的烦恼,嘉宾们通过耐心的倾听和与听众之间的平等对话,给予理解与陪伴,从而达到治愈的效果。观众既可以从这些五花八门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在嘉宾基于阅历给出的真挚建议中,收获自己的人生感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第一部《网游之盗版神话》 第二部《网游之纵横天下》第三部《网游之天下无双》
失落叶,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网游小说极具有代表力作家,擅长数据流网游小说创作。小说内容联系实际,有一定人生感悟,文笔不俗。主要作品《网游之盗版神话》《网游之纵横天下》《网游之天下无双》《斩龙》,以及2016最新玄幻力作《剑王传说》。生于江苏淮安,2005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系,2007年入驻17K文学网,并成为网游频道核心作者之一。 2017年2月,第二届网文之王评选中位列百强大神。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1.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生死观。
2.启发自我人生感悟并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进行探究式阅读体验及表达自我感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和人生态度。(重点为乐、悲、痛的原因)
教学课时
课时:本设计可安排在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著探索的踪迹。
二、下面请一位学生简要地概述全文内容
明确:《兰亭集序》生动地记叙了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盛况,抒发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感叹。
过渡:余秋雨说:“笔墨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屏幕展示)暮春之初,王羲之与众友在山水怀抱中曲水流觞,畅叙幽情,其情感有一个丰富的变化过程。文中哪三个字可以显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明确:乐、痛、悲。
师:找得准确。那么,王羲之参加兰亭盛会,乐因何而生?
(学生回答)
……
师:在这样的自由空气中,兰亭聚会,“可乐也”!乐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乐在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乐在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乐在天朗气清,风和日暖;乐在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王羲之笔锋一转,喊出“痛哉”,痛由何而来?
你觉得他痛什么呢?(师生进行讨论)
……
师: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悲缘何而发?
师(启发):我们可以借鉴解决第二段问题的方法。在发出“悲夫”感叹之前,作者写了几个时期的人?他们思考死生,有着怎样的表现?
生:昔人、今人、后人三个时期的人。
……
过渡:昔人,后人,今人使你想到了什么诗句?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 勃《滕王阁序》
我想到的可不是这些,我想到的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总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想到以后,我才觉得这里所说人生一代一代地向前发展,可是对生命的感慨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生命是短暂的,可自然、宇宙却是永恒的。
乐因何而生:清幽的景色,清雅的情趣。
痛由何而来:快乐短暂,生命有尽。
悲缘何而发: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体验一致,千古同悲。
三、文本探究
师:王羲之参加集会,乐而痛,痛而悲,让同代人、后代人都感伤不已,也有人认为,好好地参加聚会,怎么会伤心,似乎不合情理。你觉得由乐转悲,有无道理?
生1:有道理。乐极生悲,符合人的一般的心理规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次集会是快乐,但很短暂,所以他想到万物有生有灭,人生有悲有喜,俯仰一世,我们生命短暂却无法控制。
生2:许多人有这种感觉,盛宴欢乐,却有人感伤“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春光正好,也有人在赏春时伤春。
生3:从他的家庭背景和人生道路来看,存在积极入世,想建功立业的思想.但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士人的态度是较为消极、颓废的,他存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同时有对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他归隐山林时,可暂时摆脱俗世的烦恼,得一时的快乐,但他紧最终是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
师: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这样看:由乐转痛不突然,是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而且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怀。
师:另外一个问题是:一段说痛,一段讲悲,悲比痛深沉吗?深沉在何处?
明确:深沉。“痛”是一时一地一人的对死生的感性认识,而
“悲”非一时一地一人,它是千古同悲,概莫能外。(结合昔人、今人、后人)
“悲”是整个人类千载以来关于生死问题的理性思考,“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悲人生无常”。也就是王羲之立足现实,思及千载,由个人一时一地的人生体验,推及千古以来人类对生命的一种感慨,由个推及人类,由感性推及理性体验。
师:这种感伤,是诗人对人类终极命运的一种哲学思索,其间有积极的因素存在。如果真是可以置生死于度外,无所作为,逍遥避世,哪里还会有伤感呢?伤感当中蕴含着对生的执著和追求。作者并不赞成当时士大夫阶级那种“一死生而齐彭殇”的虚无思想!是啊!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可谓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板书:消极其表,执著其里)
千载之后,作者相信,我也相信会有人看了这篇文章,发出如我相同的感慨。
篇7
2、总在快乐的时候,感到微微的惶恐。在开怀大笑时,流下感动的泪水。我无法相信单纯的幸福。对人生的欺负悲喜,既坦然又不安。
3、总有那么一些歌,让我们悲伤,让我们哭。但其实让我们哭的并不是那些歌本身,而是藏在回忆里的那些人。
4、我比任何人都懂你不会真的陪我到最后,所以宁愿比你先走,哪怕再痛。
5、爱情是一方织巾,用自然编织,用幻想点缀。
6、当你全力以赴,打算对一个人好的时候。你就变成了傻子,聋子,眼里除了他,什么都没有。就连伤害,都变成了一场爱情的检测。你还傻不兮兮的鼓励自己,要坚强!
7、最怂的就是,明知道自己是备胎,却舍不得离开。明知你是个人渣,我还爱到无法自拔!
8、也是后来才懂得,和不爱自己的人就是天生隔山海,不遗余力地去拉进彼此都是徒劳,最好远远地凝望再遗忘。
9、别傻了,好聚好散只是你最后安慰自己的借口,他是怎么对你的,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你难过的时候,他没有陪着你,你挽留的时候,他没有珍惜你,说白了他就是不爱你。
篇8
[关键词]文本阅读;分析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考生感到很头疼的题目之一,也是在高考总得分很低的题目,笔者结合学生训练过的阅读文章,将学生出现失误的类型归纳为:审题不准确、思考不深入、层次不清晰、答题不规范、文本意识不强。下面就具体文章分析如下。
1.审题不准确
例一:《故乡,您终于代替了我的母亲》[苏、锡、常、镇四市2009届高三语文教学情况调查(二)]
[问题]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母亲的丰富情感。
[学生答案]①母亲在故乡劳作供我上学给予我关爱。②母亲因故乡而憔悴。③母亲过世后又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失误分析]这个题目重在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而这个答案重在分析母亲的经历,没有准确审清题目。
[参考答案]①热爱母亲。②敬佩母亲。③对母亲的养育充满感激之情。④有一颗报答母亲的心。⑤对母亲的付出充满愧疚之情。⑥忽略了母亲对故乡的依赖,感到懊悔。⑦母亲去世,充满悲伤。⑧怀念母亲。(5分,每点1分,答出五点就给满分。
2.思考不深入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参考答案]①以昔日大雪反衬今日无雪,表现对环境恶化的忧虑和希望环境早日改善的愿望。②以我童年赏雪和儿子童年无雪可赏对照,希望孩子有快乐丰富的童年,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生。③以现实的无雪和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映衬,表达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要求答出两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晶莹的泪滴》[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虔诚祈祷”?试加以探究。
[学生答案]①祈祷女老师能够幸福。②祈祷女老师能够永远保持这种美好的心灵。③祈祷所有的老师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关爱自己的学生。
[失误分析]作者写女教师不仅仅是为了对她的歌颂与赞美,更为主要是为了引发人们对人间真情挚爱的思考,希望我们所有人包括我们的民族能够像这位女老师一样。文章在结尾处含蓄地传达出此意。而这个答案简单地停留在对女老师本身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②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③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本题6分,每点2分)
3.层次不清晰
例一:《草丛》[南通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
[问题]文章两次描写了割草的老人,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答案]①突出草丛不被忽略。②承接上文对草的践踏。③引起下文对冬天草丛的描写。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要求分析两次描写的作用,而这个答案没有按层次答题,笼统回答,答题的思路不清晰。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以老人割草,将草丛所遭遇的艰难具体化;②第二次写老人忘却了自己对草丛的伤害,既表现了草丛的卑微,又为引出结尾的议论做铺垫;③前后照应,突出了草丛执着坚定的形象。(评分建议:三个要点,每点2分。)
4.答题不规范
例一:《江南无雪》2009南京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问题]第五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学生答案1]①承接上文儿子的追问。② 引起下文诗句,与之照应。③运用排比的修辞。
[错误分析]:分析作用题应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而这个答案只考虑了形式忽略了对内容方面的回答。
[学生答案2]①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雪的感叹。②与童年下雪的情景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雪的盼望。
[失误分析]这个答案考虑了形式和内容的角度,但在形式的角度方面忽略了结构的角度。
[参考答案]形式上:①照应题目“江南无雪”。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雪景描写、雪天盼望,引起下文对“江南无雪”的思考和忧虑。内容上:表达了盼望之强和失望之深。(内容2分,“盼望”与“失望”各1分;“形式”4分,每条2分)
5.文本意识不强
例一:《花 事》[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卷]
[问题]作者通过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寄寓了哪些人生感悟?试加以概述。
[学生答案]①要珍惜美丽的瞬间。②平静对待人事,凡事要看开一点。③不要为失去的东西而伤感。
[失误分析]作者在对春天的花事的描述中寄寓的人生感悟,在文中都有相关的文字,只需稍作概述即可,而这个答案完全是个人的理解,脱离了原文。
[参考答案](1)美丽往往是短暂的,我们不应错过。(2)人世沧桑,世事无常,有些东西是无可挽留的。(3)爱情和婚姻时常割离,应当将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4)对于那些逝去的美好,那些无可挽留的事实,坦然待之。(答到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怎么也忘不了少年时那段拉纤的生活经历”?试作探究。
[学生答案]①形式上吸引读者。②因为那一段拉纤生活是我第一次体验人生苦难。③从拉纤的苦中体会到生命在于奋斗。
[失误分析]探究题的回答不能脱离原文的中心和主旨,这个答案没有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①纤道艰险使作者对那段艰难岁月刻骨铭心。②纤夫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顽强的品格令作者由衷赞叹。③征服激流、险滩的经历,让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深刻的思考、认识和感悟。(每点2分)
[问题]本文题为“江南无雪”,文中却用大量篇幅写雪,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有哪些意图。
[学生答案]①通过大量篇幅写雪,表现出雪的美好和雪景的美丽。②借有雪时的欢乐记忆,反衬出江南无雪的遗憾。③表现出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热爱和怀念。
[失误分析]作者写“江南无雪”表达出的遗憾之情,仅为表层情感,深层次为对环境的担忧;写童年雪景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不仅表达出对雪景的热爱,更为主要的是希望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文章最后写想象中的夜饮赏雪,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原来的答案仅仅停留在对雪的本身的思考,未作深层次的探究。
6.概括意识不强
例一:《亲爱的麦子》[苏州市2009届高三教学调研测试语文]
[问题]作者笔下的麦子很美,请根据文意概括其美在何处。
[学生答案]:①有一种土壤般的质地和本色。②带有土地的精华。③平凡却又由人、天地创造的精品。④透出一股琥珀色的圆满的忧伤,和它的圆满形态、浅褐色泽浑然和谐,与生俱来而又无从表述,毫不自知而叉一目了然。
[失误分析]题目明确提示要概括,而这个答案仅仅是对原文的摘抄而已,对麦子的美的概括有很大欠缺。
[参考答案]①朴素柔和、不事喧哗的本色之美。(2分)②天、地、人三者合作创造的深刻之美。(2分)③忧伤色泽和圆满形态的和谐之美。(2分)(意思对就可)
例二:《过滩谣》[盐城市2008/200年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问题]从文中看,“我”真正尝到拉纤的“苦味”包含了哪些内容?请简要加以概括。
[学生答案]①大雪纷飞的天气,凭着过去对它的熟悉,一步一探地摸索着行走。②便渐渐地麻木了,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③到得崩洪滩时,我被这条闻名整个资江的险滩吓得目瞪口呆。
篇9
【关键词】情感 意境 哲理
自然美是指那些完全未经人工加工,纯粹天然形态的自然景象、自然景观的美。而天然的胜景经人发现后,总不免稍加修葺,使其锦上添花,人们在欣赏美景时,也要展开想象,联想,使画意与诗情相连,从而获得理想的美感享受。好的作品能使读者在感知的基础上,引发出感情,或爱、或恨,或喜、或悲,或愤怒,或哀叹,或爱恨交加,或悲喜交集,这是作品的深刻意蕴与艺术独创性所激发出来的,掀起了感情的波澜,便带来了美的愉悦与超越。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例文,在描写自然风物、历史胜迹、民族风情、社会生活的时候,在挖掘它们深厚的文化内涵的同时,作者不仅仅再现了它们本身客观的美,而且深深地融入了创作主体的情感,从而抒发了个人的审美情趣,人生感悟、哲理思考与价值取向等,使大自然的客观的外在美和作者个人的内在情感互相融合,贯通,遮掩,文章的艺术就升华到了超越,即美的超越。
构成小学语文内在美,使文章中大自然的美和生活中的美得以超越的,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一、 情感美
读者的心灵在同文章的意象融合时引起的共鸣便产生了情感。教材中的文章在描写绚丽多彩的山川风物的时候,都不是就物写物,总是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真切感受,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以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锋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可就是这样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引导引起学生的思考以达到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引发学生去探讨圆明园毁灭所带来的灾难性毁灭。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正是因了这一深层的思考,我们才明了作者正是通过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来表达对其毁灭的痛惜、愤怒之情及爱国激情。又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美丽的小兴安岭》则通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美景如画的描写,突出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河山的美好感情。
读教材中的文章,总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同溪水般淙淙而出,或是为祖国河山而骄傲,或是为改革开放的成就而自豪,或是为崇高的人格、精神而赞叹,始终贯穿着一股令人兴奋的情感。
二、 意境美
意境的本质是人生意义的一种表达,它经由主体的创造性想象而超越对象的物质有限性和主体的精神局限性,达到"神与物游"的高度自由境界,从而达到对现实的超越。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梅花魂》:"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这一大段对梅花和中华民族气节人物的赞誉,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中国人的气节没有变,对祖国的爱没有变,品格、灵魂、骨气亦不变。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天山七月》等诸多文章,不仅真实、详尽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客观美,让人真切的感受到大自然之美,而且把个人的情感和生命感悟深入到大自然中,使人与景互为交融,意与境互为混合,从而使课文产生优美的、深邃的意境,使人有如临其境之感,同时又融入自己的思想、气质和真切的内心感受,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的美的精神境界。正是作者熔铸在文章里的种种情感,把我们引领到一个恬静、清新、温馨的理想境界,体验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生命美感。
三、哲理美
篇10
一、嫁接整合
以文题的核心意旨为原点展开发散联想,对自己的素材库实施扫描,若自己经历的生活中有合适的素材,则优先选用;若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没有合适的素材而别人的生活中有,也可以进行“嫁接”;若自己和别人的生活中皆有合适的素材,还可以将素材整合后再使用。通过这样的嫁接与整合,文章的内涵将更加丰厚,塑造的形象将更加丰满。
二、消化吸收
要把别人的生活经验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经验,必须依靠自己的阅历之“胃”。何谓阅历?就是经过一次次历练、深思之后积淀起来的生活经验、人生感悟。自己的阅历之“胃”功能愈强,就愈能将别人的生活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达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人我两忘、水融的境界。
三、捕捉细节
作文中,最能给读者真切感的是细节。要想把别人的生活写进自己的作文,使读者感觉很真实,不仅要关注能搭建文章“骨架”的基本情节,而且要捕捉能生成文章“血肉”的细节,并在作文中凸显这些细节。否则,在文章里写别人的生活,容易有生硬的“骨感”,而缺乏饱满鲜活的“血肉感”。
佳作《无声的广场舞》,首先叙述了很多人每天晚上都被小区里跳广场舞的配乐吵得苦不堪言;然后镜头转到一个小公园里,那里有一群在皎洁的月光下无声起舞的阿姨和奶奶,后来才发现,她们都戴着蓝牙耳机,既满足了自己休闲健身的需求,也不会打扰别人的生活;结尾点明了主题,指出“无声的广场舞是最美的广场舞”。文章以“人既要想着‘利己’,也应想着‘利他’”为核心意旨,展开联想,有机整合了“有声”“无声”两种广场舞给别人带来的不同感受与影响。在叙述的过程中,小作者捕捉到了别人生活中的细节:先看“每个人耳朵上都戴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后听“你们看,我们现在都用蓝牙来放音乐统一节奏啦”;再后来还不断有人问“没有音乐怎么跳舞”,热舞中的奶奶来不及说话,“指了指耳朵上那个黑乎乎的东西”。细节的三次呈现,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真切感,使别人的生活经验变得像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样,细腻生动,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