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7 08:38: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

篇1

【关键词】园本化课程;主题活动;课程管理;班本课程;课程生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4-0010-05

课程园本化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实施以来重要的课程改革内容。〔1〕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课程园本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多成果。主题活动需要整合多领域教育内容,以推动幼儿的多方面发展,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重要体现。然而,主题活动的整合性对幼儿园的课程研发及教学实践带来了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平衡五大领域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不让主题活动成为各领域活动的“大拼盘”;如何兼顾幼儿实际发展与园所特色发展的需要,既体现幼儿园的教育特色,又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可持续发展需要;如何管理课程,对教师进行及时、有效的引领,保护教师参与课程探索的热情,不让教师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合理设计与科学实施主题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重要工作。

一、园本化的主题活动设计

(一)确定主题网络

每个主题的内容都可以网络的形式呈现,而网络的逻辑层次很重要。层次的多少不能随心所欲,因为“主题的层次越多,主题的相关内容与主题核心目标之间的联系就越远;主题的层次越少,主题的相关内容与主题核心目标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不过,主题的内容也可能越容易受到限制”。在教学实践中,主题网络层次越多,包含的教学活动就越多,活动材料、活动类型及活动时间也会随之增加。有教师会为尽快完成主题活动,随意削减活动内容;有教师则会因为要马不停蹄地组织实施主题活动而产生倦怠情绪。

为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主题活动的设计应通过精简网络层级来保证活动内容与主题核心目标之间的关系,以提升主题活动实施效率;应保证活动设计及实施的开放性,宜灵活设计主题内容,不限制活动组织形式,等等。

一般而言,可将主题网络设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主题名称及其核心目标;第二层是若干子主题及子目标;第三层是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如果某个子主题还能继续分解,并将产生更多层级时,则可以此为新的主题切入点,再行分解,直至形成新的三级主题网络。

(二)拟定主题及核心目标

一般而言,主题有四个基本来源:一是领域,即主题是根据领域内容确定的。二是社会生活事件或幼儿的生活事件,主题围绕这些具体事件展开。三是某些现象或原理。四是文学作品。〔2〕主题往往还会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办园特色。

总之,主题及核心目标要贴近幼儿生活,要结合幼儿园的办学理念和办园特色,对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起引导作用,因此,主题和核心目标应能全面概括主题活动内容,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目标。

比如“春天”这个主题可体现科学、语言、健康等领域的教育与发展价值。因此,在设计主题活动时,可围绕促进幼儿“萌发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初步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的目标展开,以引导幼儿“通过认识大自然里生命的孕育、生长等感知生命的奇妙”。这样,一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生态意义的主题活动即可生成。

(三)分解主题及核心目标

分解主题有两种视角,一种是因素分析视角,一种是学科或领域分析视角。由于后者容易打破主题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使原本整合的活动还原为单一的学科或领域活动,〔3〕因此宜通过因素分析来分解主题。主题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需要、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以促进幼儿在已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4〕

分解主题的核心目标,应遵循“因素主导,发展为要”的原则,即:分析主题所包含的基本因素,按照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发展水平对这些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将主题的核心目标分解为相应的子主题与子目标。子主题的表述应开放,以避免限制具体活动的设计,要处理好各子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保证主题结构的完整性。

以中班主题活动“我爱我的妈妈”为例。这个主题包含的基本因素有感受被爱、感恩母爱、学习付出、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等等。“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性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5〕为此,我们在设计该主题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这一基本因素,即从与妈妈的交往中,学习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懂得怎样去爱一个人。

而“发展爱的情感、了解所爱的对象、表达自己的爱、付出爱的行动”是人与人之间任何类型的“关爱”都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将该主题分解为:子主题一“了解我的妈妈”,让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妈妈的职业、喜好等,从而加深爱妈妈的情感;子主题二“我来爱妈妈”,让幼儿在了解妈妈的基础上,尝试付出爱的行动,学习表达自己的爱。子主题一为子主题二提供一定的经验积累和情感支持,子主题二则为培养幼儿“知行合一”的品质提供了可能。

(四)设计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篇2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幼儿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幼儿活泼好动、好奇心与参与性强的性格特点,开展多元化的语言游戏活动。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语言主题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小班语言主题活动1活动目标:

1、明白不可以轻易的就让人帮忙看家,不能随便的就相信别人所说的话。

2、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3、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狐狸和蜜蜂》《小蜜蜂》儿歌

活动过程:

一、讲《狐狸和蜜蜂》

1、狐狸想吃蜜蜂家的蜂蜜,就在蜜蜂家门口等着,看着蜜蜂要出门……

2、狐狸和蜜蜂聊天,蜜蜂工作没人看家和照顾孩子,狐狸听见就要帮蜜蜂看家……

3、蜜蜂不知道狐狸的想法,高兴的同意了让狐狸棒的看家,蜜蜂飞去工作了,狐狸进了蜜蜂的家,开始吃蜂蜜……

4、等蜜蜂回来以后发现蜂蜜都没了,就去找狐狸理论去,蜜蜂理论不过狐狸,只能回家了……

二、故事大义

1、狐狸想吃蜜蜂加的蜂蜜,才会主动帮蜜蜂看家的那。

2、蜜蜂答应后飞去采蜜了,狐狸的阴谋得逞了,就进了蜜蜂家了。

3、狐狸进蜜蜂家就是为了吃蜂蜜,吃完了就走了。

4、蜜蜂发现蜂蜜被狐狸吃光了,就找狐狸算账去了,蜜蜂讲论不过狐狸,就回家了。

三、小结

1、小朋友故事听懂了吗?

2、谁能给老师表演一下,狐狸和蜜蜂的情感?

3、我们千万不要学蜜蜂轻易的就让狐狸帮看家,也不要太相信别人。

4、唱《小蜜蜂》儿歌。

幼儿园小班语言主题活动2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情境性的语言进行讲述。

2.知道生病要去医院看病,并懂得关心问候病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熊先生头饰、小兔子头饰、护士帽、白大褂、针筒、药瓶、药、号码牌、医生用具(听诊器、压舌板、手电筒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理解讲述对象。

1.角色导入,激起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教师扮演感冒的熊先生出场)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今天熊先生没有去上班,我们看看他怎么了?

提问一:熊先生怎么了?(熊先生在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提问二:熊先生应该找谁帮忙呢?(熊先生感到身体不舒服,与幼儿讨论熊先生应该找谁帮忙?)引导幼儿知道生病了找谁来帮忙。

2.教师完整的情境讲述表演。

(一个教师扮演熊先生、一个教师扮演医生、一个教师扮演护士。)

二、围绕讲述内容自由交谈,教师逐个进行指导。

引导幼儿回忆并且讲述故事内容。

提问一:熊先生到医院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熊先生先去挂号。)提问二:熊先生看到兔医生,医生是怎么问他?(熊先生,请问您哪里感到不舒服啊?)提问三:熊先生是怎么回答医生的?(我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觉得全身乏力。)提问四:医生是怎么给熊先生看病的?(首先用听诊器听了熊先生的呼吸和心跳,接着又请熊先生张开嘴巴,用压舌板和手电筒看了熊先生的喉咙。)提问五:医生给熊先生看好了病,又对他说了什么?

(你感冒了,要按时吃药,多休息、多喝水,很快就会好的。)提问六:最后,熊先生看好了病对医生说了一句什么话?(谢谢医生。)提问七:熊先生拿到了药,对护士又说了一句什么话?(谢谢护士。)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学习情景中的对话。

邀请幼儿讲述故事,幼儿再次欣赏故事,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

四、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教师指导幼儿用故事中的对话进行角色表演。

五、教师小结。

我们生病了,就要到医院找医生看病。如果小朋友身边有人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样去关心他们呢?

附:《熊先生生病了》

今天, 熊先生没有去上班,他感冒了,在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

他来到了在家附近的医院,并挂了号。接着,他来到了兔医生的办公室。

兔医生:"熊先生,请问您哪里感到不舒服啊?"熊先生:"我不停地咳嗽和流鼻涕,觉得全身乏力。"兔医生用听诊器听了熊先生的呼吸和心跳,接着又请熊先生张开嘴巴,用压舌板和手电筒看了熊先生的喉咙。

兔医生:"你感冒了,要按时吃药,多休息、多喝水,很快就会好的。"熊先生:"谢谢医生!"兔医生:"不用谢!"熊先生在药房拿到了药,并对护士说:"谢谢护士!"护士:"不用谢!再见!"熊先生:"再见!"

幼儿园小班语言主题活动3活动目标:

1.感受故事中变色龙变色的趣味。

2.学习正确地、按顺序翻阅图书。

3.体验色彩变化的奇妙。

活动准备:

1.故事:《贪吃的变色龙》(参见幼儿用书)。

2.故事围裙、纸偶,封塑纸、糖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贪吃的变色龙》,并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故事里讲的是谁?

它怎么会变颜色的?

变色龙吃了哪些东西?

变色龙变成了什么颜色?

2.边用故事围裙操作,边讲述《贪吃的变色龙》的故事。

也可以把纸偶给幼儿,邀请幼儿随着故事情节把相应的纸偶贴到围裙上。

3.请幼儿自由阅读幼儿用书中的《贪吃的变色龙》,进一步熟悉故事内容。

4.以适当的问题引导幼儿创编故事。

变色龙还会遇到什么东西?

它把这些东西吃掉之后,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5.操作活动:彩色的世界。

用水彩笔在封塑纸上示范画图,并涂上颜色,然后贴在玻璃窗上,请幼儿观察透过彩色透明片的物体有什么变化。

给幼儿提供一些彩色糖纸,带幼儿到室外,透过糖纸观察外面世界发生的变化.。

带幼儿回教室,尝试将糖纸做成一个造型,如蝴蝶结,将幼儿完成的作品贴在窗户上,让大家相互欣赏。

幼儿园小班语言主题活动4活动目标:

1.通过全景图来回顾故事内容,同时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感。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图大书

活动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节,激发幼儿兴趣。

1.这是一个美丽的池塘,池塘里面和周围住着许多的小动物,它们会经常串门做客。

想知道它们是怎样串门做客的吗?

2.教师出示大图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做出虫虫爬的动作,幼儿自由做。

虫虫、虫虫爬,爬到蝴蝶家。

教师:还可以爬到哪?

出示第二幅图,引出第二句内容:蝴蝶蝴蝶飞,飞到青蛙家。

教师:还愿意飞到哪呢?(幼儿做动作)

三、听音乐:呱、呱、呱,提问:是什么在叫?

引出下面的内容:

青蛙青蛙跳,调到鱼儿家。鱼儿鱼儿游,游到谁的家?

四、幼儿进行猜测,进行续编。

教师出示图片,问:孩子们看,这是什么?那我们的小朋友怎么办?幼儿各说出自己的办法。

小朋友跑啊跑,跑到自己家。

师:这就是我们好看的书,那我们再来看一次。

五、教师再次放图片,请幼儿看图书内容。师:那我们配上节奏来一次。

幼:我喜欢快的,我喜欢慢的。

师:那我们就用拍手打节奏的方法来读儿歌。

六、分组看书,四人一组,幼儿边看图书边读。

教师出示小动物卡片,帮小动物找家。

七、请幼儿边朗诵边用动作表演。

活动反思: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班幼儿在直接行动思维基础上,逐渐演变为主要凭借事物的具在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后,和孩子逐页的观察和阅读时除了观察小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还有部分细节的观察,引发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专注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活动中猜测的部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了享受美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与孩子之间还形成了温馨、和谐、信任的关系,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阅读的原动力,是让孩子自主阅读的前提,是孩子们快乐阅读的开始。

幼儿园小班语言主题活动5【活动目标】

1、在尝尝、说说、猜猜中,理解故事内容;

2、学会运用火辣辣、酸溜溜、甜蜜蜜来形容食物的味道,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故事情节中蕴含的趣味性,发展幼儿想象力。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灰鼠,导入活动。

1、出示小灰鼠,引导幼儿和小灰鼠打招呼。

2、(播放录音)提问:小灰鼠要去干什么?

二、品尝三种食物,感知故事第一段。

(一)出示三家店,引导幼儿猜想。

师:小灰鼠走着走着,看见了3家食品店,你们猜猜这3家店会卖什么?

(二)分组品尝辣、酸、甜三种味道。

1、出示辣椒、酸醋、糖,幼儿分成3组品尝3种味道。

2、教师带领幼儿集体分享品尝后的感觉。

3、教师小结:原来小灰鼠来到了火辣辣的辣椒店,你还吃过火辣辣的什么呢?

原来小灰鼠来到了酸溜溜的酸醋店,酸溜溜的还有什么呢?

原来小灰鼠来到了甜蜜蜜的糖果店,你还知道甜蜜蜜的什么呢?

(三)讨论小灰鼠到底喜欢哪家店。

1、问:火辣辣的辣椒店、酸溜溜的酸醋店、甜蜜蜜的糖果店,小灰鼠到底喜欢什么店?不喜欢什么店呢?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录音,完整讲述故事第一段)

2、引导幼儿讨论小灰鼠到底喜欢哪家店,并说理由。

三、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故事第二段。

1、师:来到糖果店,小灰鼠开心极了,他一口接一口地吃着,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甜鼠。

变成甜鼠后的小灰鼠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到书里去寻找答案。

(教师个别指导,播放轻音乐)

2、问:谁来说说变成甜鼠后的小灰鼠遇到了谁,发生什么事?

四、完整倾听故事。

1、小灰鼠回家以后,把这一天发生的事,写成了一个故事,叫《小灰鼠食物历险记》,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吧。

(根据图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

篇3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

一、优化课程理念

首先,教师在课程开发阶段融合自己的学科背景与学前教育专业,从幼儿园实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融合原有的分领域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师、幼儿、教育环境资源及主题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教学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育环境资源、主题等要素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所有参与课程的教师既要发挥各自专业的学科背景,同时又要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与教学经验[1]。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是一门多领域融合课程,与传统的分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不同,它更关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其次,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将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学习,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要在课程中安排大量时间进行实践教学,包括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实习,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最后,转变课程理念,翻转课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客观上减少了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2]。在主题活动设计的课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的课程理念需要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理论的应用和实践练习。

二、成立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多领域融合的活动,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也融合了多个领域,一门课程仅由一个教师独立完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因此,与传统的教师教学模式不同,本研究更注重结合课程内容发挥团队教学的优势。因此,笔者建议成立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到实践教学探究需要多个学科背景的教师共同完成。学校要组建一支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既负责课程开发,也负责课程教学。这能让课程开发不再从单一的学科背景出发,而是真正的从多领域融合的角度开发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实践教学。邀请幼儿园园长、一线教师加入工作室。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与幼儿园合作探究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幼儿园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结伴形成“1+1”(一个专任教师和一个幼儿园教师)的双教师对子,共同研究该课程的开发,保障该课程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校园合作探索既有理论指导又贴近幼儿园实际的主题活动设计实践教学。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的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商定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每周一次集体备课,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

三、编写教材

本研究对课程进行了优化,转变课程理念,关注课程的实践教学,但目前市场中的教材不适合本研究的教学应用,不足以支撑本研究的课程优化,因此由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教师共同编写适合本研究、适合本课程优化的教材。教材内容要贴近幼儿园实际,切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结合共同展现给学生。教材的编写要及时跟进社会及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反映学前教育的最新研究内容。教材内容中添加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辅助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3]。在本研究中教材的编写内容充实、完整,从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概念到目标、内容,再到具体的设计、实施及评价,都进行了完整的阐述,从理论上指导学生进行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同时,教材的结构合理,为配合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不同主题下的活动方案,能够在实践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提高学生自主设计主题教学活动的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本研究中,学校在原有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室进行改造,建设了幼儿园模拟实训室、奥尔夫音乐实训室、亲子教育实训室等,改善了学生校内实训条件。在校外,教师也重视扩大实习、实训基地范围,吸纳幼儿园优秀一线教师加入主题活动课程工作室,与学前教育专业专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中,注重对学生校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考核百分比。

篇4

关键词:幼儿;主题墙创设;社会性;作用机制

幼儿园主体墙环境创设的要求在相关的规划教程中有明确的记载,那就是通过创设相关用于教育活动的良好主体环境,创造幼儿用于活动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场所。幼儿园的主题墙创设不能依靠单一的装饰,也不仅仅是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而应该基于丰富多彩的多功能创造性活动,不单单具有美丽的色彩,来感染幼儿的情操,还具有强大的互动功能,激发幼儿主动动手和创新性创造的能力。

一、主题墙创设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作为社会性教育的起点,幼儿园本着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培养其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教导幼儿学会为人处事。通过创设多主题的环境来开发幼儿的社会性,通过自信参与、互帮互助、亲子行为等教会幼儿基本的社会认识和情感。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还处在初期研究阶段,我们应开发更多的资源,创设更多的主体墙环境来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二、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亲身参与主体墙创设让幼儿活力无比

任何多姿多彩、多功能的主体墙环境都是为了幼儿服务,幼儿是主体环境创设的意愿赋予者,主题墙的创设应该根据幼儿的需求来进行,增加社会性的教育意义。幼儿通过亲自参与,配制不同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来尝试和探索,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有各自对于主题墙的理解,优化整合之后就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力水平。这样通过老师和幼儿,幼儿和主题墙,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多种互动,对幼儿的情感、知识、行为等社会性特点进行培养,促使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如幼儿园主体活动《我在动物园》中,教师可以利用墙面为幼儿们设置一个动物园的背景,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让他们动手制作和画出动物园里见到的动作。一两天之后幼儿们就要上交自己的作品,有的只做了大象模型、或者绘画了各种各样的动物,随即教师对各种作品进行整合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墙。幼儿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向自己的伙伴、教师和家长介绍制作的过程,使得每一个幼儿都乐在其中,健康成长。

(二)同伴间互帮互助教会幼儿善于关爱

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群体,懂得关爱才能在群体中活的快乐。创设良好的幼儿群体可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应该学会引导幼儿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让班级群体对每一个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主题墙创设是一个多人的活动,每一个幼儿都要参与,通过集体活动来拉近幼儿之间的距离,建立友好的气氛。幼儿会在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中,相互称赞彼此的作品,同时,原本平淡的主题墙背景,在他们互帮互助之下变得丰富多彩,从而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的力量,培养幼儿的社会集体意识。

如在幼儿园主体活动《我在动物园》中,教师可以通过材料设定很多的空间,然后班级里有的幼儿家里有很多的卡通动物小模型,通过沟通,幼儿和家长同意把动物模型拿过来创设主题墙。教师要教导幼儿关爱他人的物品,有什么感兴趣的可以去咨询“卡通动物小专家”,通过互动,无论是带来模型的孩子,还是观赏的幼儿,都可以获得快乐的满足感。最终卡通动物模型完好无损的归还,友好互动、关爱物品使得集体之间的相处更加和谐。

(三)亲自合作创设主题墙带给孩子家的感觉

家庭是孩子社会性培养的重要环节,家长和孩子之间应该通过互动环节来建设和谐的家庭关系,通过轻松多彩、友情和睦的主题墙创设,消除幼儿和家长之间的交往的紧张,避免给幼儿带来孤独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生活规律和方式,来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正面积极的榜样,还有就是要善于运用集体来为幼儿创造社会交际的环境,纠正不正确的交际方式,培养正确积极的交往品质。教师要善于利用主题墙的创设,来为家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而给幼儿极大的收获。

如幼儿园主题墙活动《我爱我家》中,教师创设一个背景房屋,而幼儿通过绘画方式来创设各种不同的家具。每一个房间的家具都不同,幼儿可以通过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讨论来确定家具的形态,通过实际动手能力,完成一个美好的家的环境的创设。家长和幼儿要相互互动,不同的“家庭”之间可以互相参观,然后来修改自己的设计。每一个班集体都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感觉。

综上所述,幼儿园的儿童都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化起步的阶段,亟需清醒认识自我,认识集体的概念。主题墙创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平台,通过不同环境主题的创设,激发幼儿活力,引导和同伴之间和睦相处,和家长之间感受家的感觉,对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韩宇峰.对班级互动主题墙创设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9,(33):69-70

篇5

【关键词】区域游戏 主题活动

价值 抓手 延伸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128-01

玩是孩子的天性,3―6岁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最佳学习方式是“玩中学”“做中学”,因此区域游戏成为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如今,区域游戏已成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区域游戏在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具有怎样的价值?

一、区域游戏是主题活动的有效准备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根据主题活动的目标、内容及幼儿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引导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区域游戏,在游戏中获得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经验。与此同时,教师应观察区域游戏,了解幼儿的兴趣、知识经验水平、发展层次等,有针对性地生成有价值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交流、提升经验。比如开展小班主题活动“我和瓶瓶罐罐玩游戏”前,教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布置了一系列的区域游戏――“不同材质的瓶瓶罐罐”“敲一敲、听一听”“喂娃娃”“好玩的瓶盖”“瓶罐变变变”“乌鸦喝水”等,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对瓶罐的认识与经验。根据幼儿的区域游戏经验,教师又为主题活动“我和瓶罐玩游戏”设计了系列活动――语言活动“我家的瓶子娃娃”“乌鸦喝水”“熊宝宝的小芽芽”,数学活动“喂瓶宝宝吃饼干”“瓶宝宝排队”“瓶子和盖子”,美术活动“瓶盖印章画”“彩瓶世界”“粘贴花瓶”,健康活动“拖拉瓶子走走走”“小猫钓鱼”“小小保龄球”,社会活动“不随地丢瓶子”“瓶子的回收与利用”,音乐活动“瓶子音乐会”“玻璃瓶的交响曲”,科学活动“谁的声音大”“特殊的瓶子”等。因为有了前期经验,孩子们对每次主题活动都充满了兴趣,主题活动又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进一步提升,使得幼儿在每次主题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不断进步。

二、区域游戏是推动主题活动的有利抓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区域游戏具有自选性与自主性,它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的个体需要。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发出“哇”的尖叫声,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哇时刻”,进一步生成、丰富主题活动。例如,区域游戏“喂娃娃”中,一个孩子在喂娃娃成功后,开心地向我挥手,示意她成功了,此时,她听到了瓶宝宝发出了好听的沙沙沙的声音,高兴地跳起来喊道:“哇!看我的瓶宝宝会唱歌了!”由此我们生成了音乐活动“制作瓶宝宝沙锤”。正因为区域游戏中一个个“哇时刻”的发生,推动了主题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深入。

三、区域游戏是主题课程的有效延伸与补充

主题活动中的知识具有系统性,但幼儿又存在个体差异,再加上集体活动时间有限,有些探索活动一到时间就被迫中止,有的幼儿甚至在集体活动结束后仍意犹未尽,还想继续探究,区域游戏正好可以满足这些幼儿的需要。例如,主题活动“生活中的乐器”中,借着开展大班集体打击乐《厨房交响曲》所激发出的热情,教师再次将更多的厨房用具(锅、碗、洗菜盆、筷子、勺子、杯子、擀面杖、蒜缸等)投放到音乐区角中,让幼儿继续探索、想象和创作。区域游戏中,教师对幼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根据音乐选择适当的“乐器”进行配乐,二是给音乐搭配多种“乐器”合奏。第二天,音乐区角更加热闹了,孩子们认真地尝试着,研究每种“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你听,这声音像不像锣?”子昊一边用筷子敲着不锈钢洗菜盆,一边兴奋地问好好。“嗯,真的和锣的声音一样耶!”好好也高兴地拍起了手。在他们的启发下,孩子们很快就给这些厨房“乐器”找到了打击乐器朋友,对将要创编《锅碗瓢盆交响曲》更有信心了。因此,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积极有效地开展区域游戏,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篇6

问题一:主题墙内容创设与主题活动脱节,缺乏互动性。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

问题二:主题墙内容创设没有体现主题内容的脉络,缺乏层次性。教师设想计划多、幼儿设想计划少。

问题三:家长参与表面化。如何发挥幼儿园主题墙面布置的真正价值呢?根据新课程和课改要求并结合我园一些实践我罗列出以下几点:

一、让环境创设中的主题墙饰“说话”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因为其中的关键,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孩子积极行为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断重复的,所以有时它的效果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如:小班“我的家”主题墙饰:小班幼儿在刚入园时肯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安,教师可以在活动室的墙上布置“我的妈妈”墙饰。瞧,“妈妈”的眼睛多漂亮,脸上还带着笑,仿佛在说:“宝宝别害怕,妈妈在这儿呢!每当孩子们想家想妈妈了,都会看这面墙,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妈妈一样。此外,还特别布置了一面互动墙DD“我的家”: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家人亲亲热热在一起的照片。对那些有入园焦虑现象的幼儿,教师会指着墙面的照片说“宝宝真漂亮,笑得多甜、多开心呀!”,从而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教师用心去体会幼儿走出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一陌生的环境,在环境创设中努力激起幼儿对班级多一分牵挂,多一点来园的愿望,像这些材料老师既没花多大功夫又体现了以孩子为主的环境,只要我们做有心人一定能让环境“说起来”。

二、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主题墙环境的创设

主题墙首先要与幼儿互动起来。幼儿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我们不能抛开幼儿来进行,应让幼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给幼儿一份信任、多给幼儿一份权力、多给幼儿一份鼓励,幼儿会做得很好,这样主题墙创设也能发挥其创设本身的意义。陈鹤琴说过:“通过幼儿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教师要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观察孩子的需求。激发他们创设主题墙饰的积极性,然后多倾听孩子创设墙饰环境的所思、所想,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支持。发动幼儿讨论最后共同定出墙饰的内容。如,孩子们常常会互相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游玩,这些常常会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那么如何把这些兴趣变为我们幼儿园主题墙饰的一个内容呢?教师可以适时地启发幼儿,你什么时候去游玩的?你都玩了些什么?启发幼儿集体讨论然后定出“快乐的节日”墙饰的内容。如:快过节的时候老师抓住教学的这一契机引出“快乐的节日!”这面主题墙饰,引发孩子们收集有关节日的图片,如“三八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等,

当孩子们对节日越来越关注的时候,教师便利用家庭资源,让家长给孩子们丰富一些重大节日的知识,同时发放家园调查表,让家长记录孩子到底了解哪些节日,在过节时孩子们是如何度过的。快过“元旦”时,老师组织孩子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丰富墙面。“元旦”刚过,老师又动员孩子们把过节时拍的照片带来装饰墙面。瞧,孩子的舞姿多动人,神情多专注,外出游玩时的笑脸多灿烂,至此一组生动的墙饰便应运而生。这面墙饰,有孩子们的快乐参与和家长的热情合作,不仅发挥了它应有的教育功能,也使家园关系更为融洽,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让家长参与互动。

新纲要指出:“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只有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主动的发展。在主题教育中,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单靠教师一人之力难以为继,也不全面,教师可将幼儿提出的问题呈现出来,请家长和幼儿一同来寻找答案。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的主题墙中,教师、个别家长和孩子进行交流,确定主题墙的内容。教师设计制作大框架,让幼儿画出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小鸟、蝴蝶、蚂蚁、花朵。最后让家长帮助收集大自然中的一些知识写在纸条上带到幼儿园,粘在主题墙上,有的幼儿说,我知道蚂蚁搬家就说明要下雨了;有的说,乌龟背上潮湿有水,天就要下雨了;有的还说太阳四周有一圈红晕天就要下雨了。幼儿高涨的情绪很染了家长,无意间带动了家长,让家长亲身感受,体验到帮助孩子收集资料布置主题墙的价值所在。又如《秋的语言》这个主题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从书籍、报刊中收集有关秋天的景色的资料或宣传手册,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资料,把与主题活动有关的信息建成资料库,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收集后家长可鼓励孩子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图片、文字和获得的信息拿出来展示到主题墙上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篇7

关键词: 幼儿教育 主题墙 误区 解决策略

主题墙的设计常常是老师们最头痛的事情,每到主题更换时(每三四周),教师们就要为新主题的墙面布置开始忙碌,揭掉旧的材料,制作新的内容,如果想要这一主题的墙面焕然一新、与众不同,就要连背景底板边框一同拆掉重做,要完成这一系列的事情,唯有加班才能解决。等到主题结束前,主题墙完成了,的确是充满想法与创意,各板块制作精美,可是幼儿又从中获得了什么呢?所以教师是否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布置本属于他们的主题墙呢?

一、主题墙的意义

(一)何谓主题墙。

主题墙是幼儿园物质环境的一部分,粗浅地说,“墙”就是在班级的墙面上划出一块区域,可以是一整面墙,也可以是几个小板块,这是根据不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定的。“主题”呢?每所幼儿园制定的主题各有特色,可以从幼儿的发展水平出发,结合季节、节日等墙上张贴布置的内容就是贴合主题的一些东西,如小班上学期第一个主题《我上幼儿园》,第二个主题《秋叶飘飘》,第三、第四……教师随着主题的进行来更换布置主题墙,每个主题实施的时间大约三到四周,所以主题墙是每三四周要布置一次。

(二)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目的何在。

我们经常赋予主题墙这样的意义:它可以美化班级环境;展示教育成果和幼儿的发展水平;它是幼儿园课程和环境的一个有机融合;它是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墙作为一门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在我们赋予主题墙这么多意义的同时,它是否发挥了这些作用、价值呢?

二、主题墙创设时存在的误区

为什么单单一个主题墙的创设就花费了教师大半的时间,却又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幼儿教师在布置幼儿园主题墙时,步入了哪些误区呢?

(一)主题墙成为“花架子”。

在主题墙面的创设中,需要注重设计的美感,可是当把“美”作为一个创设重点和评判优劣的标准,那就是走歪了的。很多教师在创设过程中一味地注重精致、绚丽的视觉效果,忽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主题墙变成只供欣赏的艺术品。

(二)对于幼儿作品的装饰过度。

对于刚进幼儿园的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可能是稚嫩的,甚至是不美的,于是教师会“好心”地为它加工装饰,赋予作品很多的“内涵”,但有时加工过头便略显做作。

案例一:小班美术活动《有趣的线条》,幼儿用油画棒在画纸上描绘出各种各样的线条,每一幅作品都代表一种心情。活动结束后,教师为每一幅作品添画上边框、衬上底板,有的小朋友线条颜色画得比较淡,教师还为其加深颜色。当作品上墙时,教师夸强了其中的一幅作品,可是作品的主人却在下面小声嘀咕:“那不是我画的。”

作品当然是那名幼儿的,只不过经过教师的再加工,连创作者本身都认不出,这样莫名的表扬,能帮助幼儿获得成就感吗?

(三)教师包办代替。

案例二:小班主题墙《春天真美丽》,墙面分为三个板块:美丽的花朵、蝴蝶飞舞、柳树姑娘。花朵板块,绣球花是利用报纸团成球,在上面张贴无数的小花瓣制成的;蝴蝶飞舞是将打印出来的蝴蝶图片剪下并对折;柳树姑娘将皱纹纸搓成条垂挂在主题墙上。

上述案例中的主题墙可谓是非常贴切主题,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精细,立体感、色彩感,可以看出花费教师一番的时间和心血制作。可是你看得出这是哪个年龄段的班级吗?哪里体现了小班幼儿参与的痕迹呢?就连幼儿可以独立完成的柳条,也因为孩子们搓得不够细致,由教师包办代替。这样的主题墙的确美丽又体现主题,但是这与幼儿何干?

(四)主题墙的创设跟不上课程的实施。

主题墙布置是与课程的实施紧密结合的,但是真正在实施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里我总结出其中两方面:

1.教师的“拖延症”与“急性子”。

在主题墙的创设中,部分教师往往就是能拖则拖,等到主题快要结束,甚至是最后一天加班加点把内容布置上墙、拍照记录,幼儿往往还没来得及感知墙上出现什么,忙碌的老师们又把这些内容拆下来,因为新的主题就又开始。另一部分教师则情况相反,他们恨不得在主题开始的前两天就把墙面贴满了,贴的内容从何而来?这两种现象都无法让主题墙与幼儿的活动互动起来,“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又从何体现。

2.主题墙的完成成为硬性指标。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部分也是因为上述的教师“拖延症”所引起的,领导为了激励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将班级环境创设作为评价教师工作能力的一个指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指定日期进行评比。这就让教师不得不脱离课程实施布置,并为了荣誉一而再再而三地精致、美化主题墙。

三、解决策略

幼儿园教师将大把的时间花在墙上,相对地花在幼儿生活教育上的精力反倒少,所以怎样才能让教师回归幼儿的真实生活呢?

(一)从教师本身出发,注意方法的改善。

1.回归幼儿作品的本质。

墙上所展示的应是孩子们最原始最朴实的思想火花,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由教师随意贴,孩子们的作品直接贴在墙上,不需要教师额外花费时间和精力打印、装饰,但是它却体现活动记录的真实与自然、幼儿作品的纯真与童稚。

2.利用家长资源

在学前教育中一直强调着家园共育,在主题墙的创设上便可以体现,请家长、幼儿和教师一起完成主题墙,并不意味着教师偷懒,把自己的事情分担给别人。

案例三:小班主题《我的故事》,结合当周的活动内容,教师创设“我的名字”这一板块,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彩色圆形纸片,请孩子们回家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名字的含义并进行装饰,收集回来后就布置在主题墙上。

案例中爸爸妈妈在和孩子一起制作名字卡的过程中,不仅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而且孩子们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

(二)管理者方面改善评判标准。

幼儿园主题墙应该是灵活可变的、自然和谐的,追求的不是完美无缺或井井有条,体现的是人与环境的互动,展现出人作为环境主人的积极价值。

篇8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学;多媒体;策略

在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中,多媒体以丰富的内容、形象生动的情境为特征的新型模式,是对传统主题活动模式、方法、手段的一个挑战。面对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有意注意尚不稳定的幼儿这一教学对象,多媒体教学对他们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在展示主题活动情境、教学内容和事物形象等方面显示出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但现实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时会过度依赖多媒体,使幼儿产生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审美疲劳,甚至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只有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尺度,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求出发,在多媒体呈现、组合和时空拓展等方面合理正确使用多媒体,才能让多媒体在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趣化载体,增强呈现方式的形象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幼儿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要想在主题教学活动上获得成功,必须善于挖掘知识本身存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主题活动借助声、电、光等现代技术,能使主题活动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能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挖掘知识特色,使孩子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园孩子来说,游戏活动是重点。但传统的游戏学习却是极为枯燥乏味的,而且效率低,幼儿兴趣不高。如,中班绘本教学《小猫的生日》,教师如果只是按绘本图画顺序给小朋友介绍来参加

生日的动物,就显得枯燥乏味,如果制作对应的趣味PPT,让幼儿在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来学习故事,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猜小兔与小猴子时,教师出示一张只有一双长耳朵和一张只有细长尾巴的幻灯片,让小朋友猜猜是什么动物来过生日了,在猜猜、想想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

师:“叮咚,叮咚!”喔,小猫的朋友来了,是谁呢?

生:是小兔子!

师:我觉得很奇怪,明明是个黑影子嘛,怎么会是小兔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小兔子有一双长长的耳朵。

师:小兔的耳朵是什么样的?请你来做一做。像小兔吗?(小兔有长长的耳朵)

师:“叮咚,叮咚!”又有谁来了?(小猴)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因为小猴的尾巴细细的,长长的,还有一点卷)。

在多媒体课件的感染、熏陶、启迪下,幼儿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各个动物的特点,学会了观察,了解《小猫过生日》的绘本故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情化组合,驱动感官的融合性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幼儿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幼儿园主题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幼儿的情感,让幼儿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最佳的主题活动学习效果。

在教学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时,我们就可以把简单、枯燥的排序学习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故事环节中进行。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物体根据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按有一定的规则排列程序。排序是建立在对事物比较的基础上,它需要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大班幼儿能够区别物体的形状、颜色和大小,因此,活动通过多媒体手段、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形式,涉及按实物、形状、颜色、大小等特征进行排序,对培养大班幼儿观察力和思维推理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活动设计以帮助小红帽去外婆家解决途中遇到的困难为情景贯穿整个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的游戏导入部分,第二环节的基本部分,从一开始的复习三围的规律排序(PPT呈现西瓜和茄子,分颜色、形状、种类)到后来的层层递进(有数量、大小的递增)到幼儿的自由操作、小组合作,最后把自己穿好的项链送给外婆,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和精美的故事图片中入情入境,不仅在快乐中掌握了排序知识,而且还得到了感情的提升。

多维的多媒体呈现,让幼儿在美妙的情境中愉悦学习,快乐活动,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近化时空,缩短心灵的距离感

“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学龄前儿幼儿五大领域活动中浙江省编教材部分内容对于山区教师来说也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如,中班社会《参观奶牛场》,活动目标是“使幼儿知道奶牛场的名称,初步了解奶牛的生活环境;让幼儿观察工作人员是怎样照顾、喂养奶牛的,奶牛为提供人类所必需的营养。”参观奶牛场对大部分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内容和幼儿的生活距离较远,幼儿对奶牛的生活环境、照顾、喂养奶牛这一系列活动难以理解。通过运用多媒体,以短视频呈现奶牛场各个场面真实形象,使孩子们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得到依托,增强感染力,从而突破主题活动中认识奶牛场的难点。

幼儿园小班综合活动《去动物园》这一主题活动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既陌生又好奇,通过视频展示真实的动物园游览,让小朋友们如身临其境,缩短孩子们的认知距离。在多媒体中让小朋友和几亿年前的恐龙交朋友,了解四大发明的由来,观察太空的秘密,这些活动的创设,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幼儿在进行多媒体拓展教学中,注意力、思维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变化,同时,想象力也不断丰富。

四、同化拓展,增进言语的可感性

“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用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的方式让幼儿过早识字不符合其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幼儿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维是否有条理性,口述表达是检验的方法。运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重新展现具体情境,并营造一个人人有话说、人人想说话的气氛。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兔子开铺子》这一主题活动时,先播放音乐创设“新铺开张”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再请一名教师扮小兔子:我是小兔子,我开了一家新铺子,欢迎大家光临。“小兔子开铺子,铺子里有什么?各有多少?”教师提问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小铺子货架、玩记忆游戏,帮助幼儿熟悉儿歌内容,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快乐地体验,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总是有很多快乐地发现,并在具体情境中高兴地组织着自己的语言,和同伴互动,和老师交流。幼儿把儿歌用故事的方式描述得有声有色。由于多媒体课件的多维展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口语表达的条理性明显加强。接着,教师又安排第二次想象型语言训练,以丰富幼儿的形象思维,使口语表达具体化。这时,教师又出示了一幅影图,一扇非常漂亮的门,并配上“嘭嘭”的敲门声,让幼儿增补细节,孩子们兴高采烈地猜测着,思维的火花点燃了。教师先让幼儿各自轻声说,再指名向全体幼儿说。这样,气氛非常活跃,幼儿个个十分投入,且思路各异。这里电教媒体的运用启发了幼儿的思维,训练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对儿歌的理解起到了深化的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运用的蓬勃兴起,幼儿园主题活动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主题活动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有助于提高各主题活动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把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尺度,在幼儿智力发展最佳期,让幼儿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增强游戏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致,既体现了时代性,又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恰到好处的多媒体应用,让学前教育各领域活动充满灵性。

参考文献:

篇9

主题教育生活教育幼儿在陶行知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生活教育”理论像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革新精神和民族特点。而主题教育即将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的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是学习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实践,将生活教育的理论自然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针。

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的,那么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就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我将这一理论引入到主题教育中。

一、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主题的选择应考虑该主题是否贴近幼儿生活,能否引起幼儿兴趣,而不是“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为了防止内容过大、过空、过于抽象,我充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社区现有的资源,采用综合主题活动的形式,把幼儿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水、空气、土壤、树木花草、鸟兽虫鱼等以及幼儿周围真实存在的问题作为幼儿感知的材料、关注的对象、保护的目标。早在1923年陶行知就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所以我以幼儿的生活为课堂,特别强调“在生活中的教育”。采用了《水的用处大》《小鸟,我们的朋友》《每一天的垃圾》等主题。从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原有水平出发,做到“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

二、编制探索生活的网络

陶行知先生说:“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大致不至于迷路。在实际生活里问津的人,必定要破除成见,避免抄袭。我们要运用虚心的态度,精密的观察,证实的试验,才能做出创造的工作。”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扩散,编制探索生活的主题网络,将概念予以分化、放大。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成为幼儿以后学习和探索的主题;主题网络中的每一个分点都可以成为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中心”,所以编制的网络主体由教师确定,但在主题网络实施过程中,网络仍围绕着生活向外扩展和延伸。向何处扩展和延伸,或者网络不向何处扩展,都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商议而定。

小鸟是幼儿周围生活常见的小动物,学校、社区、家庭都能看得见。让幼儿关注周围的小鸟,知道鸟类是我们的朋友,应该爱护它们是这一主题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常见的鸟儿,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是本主题网络的第一触节。继而幼儿会在电视上、图片里去找关于鸟类的资料,借助鸟类标本等认识本地主要鸟类的品种、生活习性、鸣叫声音等。再学一学,模仿鸟叫,欣赏乐曲《苗岭早晨》中的鸟叫声等。这些延伸活动都是在幼儿自觉、自愿、自发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

此外,“小鸟最爱吃什么”“给小鸟安个家”“我还能为小鸟做什么”这三个网络触节也向下、向左、向右纵深,形成了认鸟、爱鸟、护鸟这个整体的环境教育方案。在编制主题网络时,涉及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体能等各个发展领域,将故事、绘画、手工、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说的:“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三、设计源于生活的内容

主题网络编制确定以后,方案进入实施阶段。整个活动的过程、内容和形式都应沿着满足幼儿需要的研究方向走。内容的细则和形式的种类应以“生活为中心”,因为“生活教育之定义……一是生活之教育;二是以生活影响生活之教育;三是为着应济生活需要而办之教育。”所以,我针对幼儿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事物制定了一系列源于生活的主题内容。

我以《每一天的垃圾》为例进行阐述。先确定教学目标,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入更高的境界。”这种对“自觉的生活”的要求便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在这儿,“生活”不是随意的,杂乱无章的,它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一种“智慧型的生活”。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也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切入:关注生活每一天产生的垃圾,了解乱扔垃圾的危害,自觉减少垃圾量,反对乱扔垃圾,积极参与妥善处理垃圾的各类活动。

在材料准备上,也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这一观点,我指导幼儿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事先布置幼儿在家长帮助下统计垃圾的来源、数量、种类,填写垃圾调查表。然后,在幼儿园或家附近选择一处适合进行实验和清理活动的场所。每人发一把小铲,装垃圾的废旧纸箱和手推车等。为把幼儿培养成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手脑双挥”式的孩子,让他们动起手来,“教、学、做合一”。

实施活动过程中通过考察、讨论及环保活动,使幼儿了解乱扔垃圾和垃圾露天堆放的危害,积极参与正确处理垃圾的活动,反对乱扔垃圾。再通过动手,学会将垃圾分为可腐烂与不可腐烂两类,培养幼儿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施以上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活动内容,不仅是“叫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而且,“教育真正通过生活才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丰富多彩的生活为教育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也为教师和儿童提供了背景,只有在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伟大理论指导下,主题教育才能切实可行的开展。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引导幼儿接近生活、挖掘生活、感悟生活,才能促使幼儿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担负起历史与社会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吴奕宽,方善森.陶行知研究集粹[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胡国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墙;创设;互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确,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方面,幼儿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作为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主题墙饰环境,不仅要给幼儿以美的感受,陶冶幼儿情操,更应该给幼儿提供主动参与,共同制作,积极探索,发挥想象的良好空间,真正实现主题墙与幼儿良好的互动。

一、主题墙创设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讲,班级主题墙的创设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直接影响主题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是在幼儿园里,主题墙的创设依然存在着许多误区与问题。

1.重审美,轻教育

许多老师为了教室整体的美观,主题墙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设计,如总是采用新颖的材料进行装饰点缀;喜欢将主题墙饰布置得高高的,以至于幼儿只能仰看而不能摸的位置。这样以装饰为主的主题墙,完全忽略了其教育价值。

2.重教师,轻幼儿

在主题墙的创设上,许多老师也知道应让幼儿参与的道理,但在实践操作时,主题墙中大多数内容还是由老师自行设计,只象征性地留有一小块空缺给幼儿,然而即使是幼儿参与的这一小块内容,用什么样的材料、以什么样的方式、如何布置等等,也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幼儿缺乏思考探索的机会。

3.偏静态,少动态

新主题开始了,老师花了工夫创设出相应的主题墙,如在主题墙上张贴出主题思路,让幼儿搜集相关的图片与资料,孩子的手工、绘画作品等等,然而整个主题从开展到结束,都始终固定不变。更有甚者有些班级的主题墙一个学期才更换一次,静态的主题墙,不能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也不能随着幼儿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4.重形式,轻参与

主题墙上张贴出的幼儿作品,总是老师挑选出的一部分能力强的幼儿,大多数幼儿在主题墙上找不到自信,进而不去关注主题墙;家长对主题墙的参与也不够,虽然家长配合老师,每次例行公事搜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与图片来园,但没能与孩子一起真正走进主题,去深入挖掘主题所带来的快乐。所以导致了主题墙在幼儿与家长面前真正流于形式。

二、主题墙创设的有效方法

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怎样才能最大化地发挥教育功能?怎样才能符合幼儿的特点、适合幼儿的需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怎样才能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就主题墙创设所存在的问题,我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于是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有效方法:

1.主题墙创设要发挥教育功能

班级主题墙的布置确实要求布置合理,色彩协调,构图精巧,让幼儿获得美的享受,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是,主题墙是将教育目标与幼儿的兴趣、当前的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更应该善于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需要,注重幼儿年龄差异,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主题墙教育的功能。

如,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我家”。小班是刚入园的幼儿,一下子从家庭小环境来到幼儿园陌生的大环境,哭闹现象十分严重,为了缓解幼儿分离的焦虑情绪,我们创设主题墙时,布置出不同形状的树,有三角形、圆形、方形三种不同的树冠,树下有许多彩色小花,翩翩飞舞的蝴蝶,还有白色小栅栏,树上有几只彩色小鸟在飞,在这样一个生动的森林场景中,然后再将幼儿全家福照片张贴在树冠上,让每一棵都温情流淌。每当幼儿哭闹着想家的时候,老师都会抱着幼儿来到主题墙前,找找宝宝的照片在哪里,再让宝宝找一找爸爸妈妈在哪儿,并告诉幼儿要高高兴兴地来幼儿园,爸爸妈妈下班就来接宝宝。还让哭着的宝宝跟照片上笑着的宝宝作比较,看看哪个更漂亮,等等一系列与主题墙的互动,让幼儿内心有了依靠,从而转移了分离焦虑的情绪,发挥了主题墙的教育作用。

再如,大班主题墙“种子的秘密”。秋天正值各类农作物丰收的季节,各种植物的种子都蕴藏在果实里,而居住在城市里的孩子却无法感知丰收的经验,无法想象种子蕴藏在果实里的神奇,于是便心生将丰收带到教室的想法,于是到农村采集许多农作物的果实,与幼儿一起将这些农作物布置在主题墙里。用高粱、水稻、棉花、豆秆设计成房屋的形状,用丝瓜瓤设计成幸福的丝瓜一家可爱造型。幼儿在课间有意识观察认识这些农作物,感知丰收季节的同时也知道要爱惜粮食的道理。随着主题的深入,请家长带领孩子收集各种豆类的种子,我们组织幼儿进行了种子贴画,让他们运用种子的外形和颜色的特点表现一定的形象,幼儿的兴趣浓厚,操作非常认真,当一件件作品呈现在主题墙上时,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