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顾城范文
时间:2023-04-09 03:1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代人顾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薏苡仁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中医认为它味甘,性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薏苡仁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食疗效果,在广西桂林地区,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薏米胜过灵芝草,药用营养价值高,常吃可以延年寿,返老还童立功劳。”那里的很多人平时都有食用薏苡仁的饮食习惯。现代研究也证实薏苡仁有滋养皮肤、预防老年斑的作用,它还被日本列为防癌食品,有着“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和“生命健康之禾”的美誉。不过薏苡仁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神奇功效,那就是治疗疝疾,据说还与秦始皇有关。
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秦朝之后,整天日理万机,政务十分繁忙,身体因此也有些吃不消。一天,他突然感到阴囊有些隐隐作痛,而且有重坠的感觉,仔细一看,居然发现阴囊已经肿大得像茶杯一样大小了,他一阵心惊,赶紧传召御医前来诊病。
御医不敢怠慢,为秦始皇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诊查,然后确诊秦始皇患的是疝疾,是因为感受了风湿之邪,邪毒进犯入肠所导致的。御医给秦始皇开具了一些治疗疝疾的方药,可效果并不好,秦始皇的病情变得更加恶化,阴囊肿得更大,疼痛也更加剧烈了。
眼见病势日益沉重,秦始皇盛怒之下大骂御医:“连这种小病都治不好,我重金供养你们这些废物医生有什么用。”吓得御医们纷纷磕头作揖求饶,连忙集体会诊,可他们所开的方药仍然没有太多效果。为疝疾所扰的秦始皇虽然怒火冲天,但他也知道,即使杀了所有御医,对医好他的病也没有用处。无奈之下,他不得不诏告天下,寻找医术神通的名医给自己治病。
不过给皇帝看病可是一件要冒很大风险的事,说不好要掉脑袋的,很多医生因此都不敢揭下皇榜。这一天,一位方丈来到京城,胸有成足地说自己可以治好皇帝的病。群臣大喜,急忙把他带进了皇宫。只见方丈从口袋里拿出一些薏苡仁,又掏出几把土,把它们一起放入锅中翻炒,然后又水煮为膏,送给秦始皇服下。令人称奇的是,没过几天,秦始皇的疝疾就治好了。此后,薏苡仁治疝疾的方法也流传了下来。
古代医界为何又称“杏林”?
“杏林”作为我国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自古行医之人便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而这其中,还有一段喻意深远的故事。
据说三国时的吴国有个刺史中毒得病,从庐山请了一个叫董奉的医生去治疗。可董奉赶到时,病人已经死去多时。董奉是个实在人,就是人死了也要诊诊脉,一诊之下,他的脸上现出了喜色,大叫:“这人还有救!”说着从药囊中取出三粒丸药塞进死人的嘴里,并不断推拿其胸腹。只一会儿工夫,病人的身体就慢慢舒展,脸上也变得红润。又过了几天,便恢复了健康。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a)―114―0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是医学界三大难题之一,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壮年。我院采用术前辨证给予中药调理后,带肌蒂骨瓣移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依急性伤筋三期辨证原理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5例,同时进行围术期康复护理,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其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21~52岁,平均37.8岁。左侧13例,右侧32例。相关病因:外伤15例;长期或大剂量应用激素10例;长期大量饮酒13例;其他7例。根据Ficat分期:Ⅰ期13髋,Ⅱ期15髋,Ⅲ期10髋,Ⅳ期7髋。患者病史0.5~4.0年。男性患者以首发无痛性跛行居多,女性以首发髋关节疼痛居多,所有患者都有髋关节的外展、外旋受限及局限性压痛。髋关节伸屈受限及疼痛情况与股骨头坏死轻重无明显一致性。所有患者均经X线、CT或MRI检查确诊。住院时间最短14d,最长35d,平均24 d,随访3个月~3年,股骨头坏死症状均获得好转,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1.2 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患侧臀部稍垫高。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用缝匠肌肌骨瓣或旋髂深血管髂骨块及髂骨松质骨髓,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注意保护神经。视情况常规切取缝匠肌肌骨瓣、旋髂深血管髂骨块并原位取松质骨髓及骨髓血备用。分别从相应部位十字形切开并切除部分关节囊,显露股骨头颈部分,观察股骨头的变化。根据CT或M砌提示的股骨头囊性变或坏死的部位,在距病灶最近的头顶交界处沿股骨颈纵轴方向开槽。沿槽向股骨头软骨下潜行刮除死骨或硬化骨质,深达头颈骨质中心及软骨下骨质(要特别注意负重区软骨下死骨的清除),软骨下骨质挖除的范围略大于死骨的范围,将坏死硬化的死骨彻底清除,其原则是创面粗糙有渗血,如有软骨面塌陷,牵引下用圆头骨膜剥离器将塌陷的软骨面顶起。将取好备用的松质骨髓填入骨洞,并将骨髓血一并填入,用嵌入器将松质骨髓夯实顶起塌陷的软骨面。然后将肌骨瓣植入骨槽,根据情况可用1枚螺钉固定或不固定,有内收肌紧张者行闭合内收肌部分切断。
1.3 中药治疗
术前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分为三型,进行全面地调理:Ⅰ型为气滞血瘀型:采用当归红花饮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Ⅱ型肝肾两虚型:用六味地黄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Ⅲ型气血肝肾俱亏型:采用六味地黄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减,以固本培元,气血双补。调理期间根据患者的综合因素考虑,时间一般为2~6周。待患者达到最佳状态时,可进行手术治疗,术后依急性伤筋三期辨证原理进行治疗:初期以行气活血法为主,予以当归红花饮加减,一般服用4~8剂即可;中期以和营止痛法为主,方用和血止痛汤加减,活血止痛、祛痕生新,服用1~2周;后期以补益肝肾为主,用壮腰健肾汤加减,舒觥壮骨,促进植骨的愈合和关节的功能恢复,时间为2~4周。经过手术与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一方面,带肌蒂骨瓣移植手术,彻底清除了坏死骨,既减轻了骨内压,又为植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复活提供了基础:同时适当植入松质骨,对防止股骨头塌陷提供了有力的机械支撑作用,起有效防止股骨头塌陷的作用;同时植入肌骨瓣,重建股骨头的血液循环,另一方面,通过中医中药治疗促进坏死区血液循环的建立和坏死骨的复活,最终达到股骨头外形重塑基本恢复正常。髋关节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
2 结果
本组45例,随访1.5~6.0年,平均3年8个月,按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疗效标准(百分法)进行评价,优≥85分,良84~75分,可74~60分,差<60分。本组优18髋,良17髋,可7髋,差3髋。
3 术后护理
3.1 心理护理
由于病史长,求治心切,术后恢复期较长,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心理,对治疗的信心不足。同时,患者对中药治疗该病的原理可能不清楚,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解除患者的疑惑,使患者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各项治疗的目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情况,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其心理负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同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消除医务人员在语言、态度、行为及在治疗中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因素。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早日康复。
3.2 的护理
术后应尽最大可能防止血管蒂扭曲或受压,术后正确的放置对于防止术后股骨头脱位、骨瓣缺血坏死、髋关节脱位并发症非常重要。术后给予患者平卧位。患肢屈髋、膝部垫枕、髋关节保持10°~20°外展中立位。屈髋可减轻血管蒂的张力,减少局部牵拉刺激,保持血管蒂的松弛状态,保证良好的血液循环。术后患肢避免出现外旋或过度外展,以免使血管张力增高,血管发生痉挛,造成血运障碍,使骨瓣坏死。避免侧卧位和髋关节内收位,以免发生髋关节脱位。术后1周给予半坐位,避免长期平卧产生的劳累,减轻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
3.3 皮牵引的护理
术后患者下肢给予皮套牵引,维持4~6周,以加强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股骨头脱位,减轻关节压力,有利于股骨头的恢复。给予皮牵引时注意有效牵引,牵引陀要悬空,牵引重量2~5 kg,位置出现偏差时及时调整,行牵引部位的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牵引带里面铺毛巾防止磨破腿部皮肤,足跟悬空,双踝部给予按摩,防止压疮。
3.4 功能锻炼
①麻醉恢复后,可做足趾屈曲与背伸活动及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带动小腿肌肉运动,避免关节僵硬、强直。1周后进行屈髋锻炼。②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3周后坐在床边做膝部屈伸运动。③臀肌收缩运动。患者平卧,收缩臀肌保持10 s以上再放松,重复20次,3~4次/d。④6周后扶双拐下地,保持患肢外展,拄拐时与肩同宽,双拐距足前半步,呈三角形支撑,使身体重心在双拐与双下肢的合力线以内,锻炼时嘱患者患肢不得负重以防止股骨头塌陷,注意保护患者以防摔倒,3个月后轻负重。此后,摄片检查决定负重情况。
3.5 注意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
术后按连续硬脊膜外麻醉常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各项生命指征,并作好记录。注意观察刀口渗血情况,患肢末梢血液循环、足趾的感觉及运动情况,以及引流管是否通畅。该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压疮、深静脉血栓等。①感染:随着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和医疗技术的复杂化,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手术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的抵抗力降低,加上治疗过程中生理屏障被破坏,极易引起伤口感染,故要合理应用抗生素,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及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静脉用药3~5 d,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敷料渗血过多时应及时更换。②坠积性肺炎:术后由于患者须平卧位,因此应经常指导患者做扩胸运动,深呼吸,用力咳嗽,吹气球,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③压疮: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整、干净,定时按摩骨突受压部位,避免局部长期受压及局部物理性刺激,经常进行温水擦浴、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强皮肤抵抗力,增强组织修复能力,避免发生压疮。④深静脉血栓:有效的血栓预防性治疗和护理措施,是防止发生血栓的好办法,术后常规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药物,合理指导患者早期积极进行功能锻炼,尤其术后24 h内应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温度、颜色、肿胀程度、静脉充盈情况。如肢体远端有凹陷性水肿,皮肤发紧伴浅静脉充盈及活动受限。常提示有深静脉血栓,应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
篇3
【关键词】 记忆合金卡环 髓内钉 股骨干骨折
手术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械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记忆合金卡环与带锁髓内钉联合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具有固定牢固,术后早期活动、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等优点,是目前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中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我院于2004年3月—2007年1月应用记忆合金卡环与带锁髓内钉联合治疗各种类型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6~58岁,平均27岁,皆为外伤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单侧37例,双侧3例;开放性骨折7例,闭合性骨折33例;骨折部位:股骨上段15例,中段20例,下段2例,股骨多处骨折3例;合并有其它部位骨折8例,合并有休克4例。
1.2 治疗方法 上述无论何类骨折,治疗均在确保生命体征稳定下进行,有休克者,先予补液。输血纠正休克。①闭合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采用持续皮牵引或骨牵引6~10 d后,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开放复位记忆合金卡环与带锁髓内钉联合固定。术中取股外侧或后外侧切口显露骨折断端,切口尽量要小,以能显露骨折端及骨块为宜。用扩髓器自小号至大号自骨折端向远近端分别扩髓,向近端扩髓可攻破近端皮质(约于股骨大转子内后梨状窝内),至所能应用最大号扩髓器扩髓后,将导针自骨折端向近端插入,自近端皮质钻出,在股骨大转子上方扪及导针切开皮肤,将比所用最大号扩髓器小一号髓内钉自近端在导针引导下顺行打入,至骨折端后,直视下复位骨折端及碎骨块,力求解剖复位。用持骨钳把持复位继续打入髓内钉至钉尾留0.5 cm。用记忆合金卡环环抱固定碎骨块后松开持骨钳。检查骨折端对位线好后通过支架和瞄准器依次锁定远近端锁钉。最后冲洗切口,逐层关闭。②开放性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先充分清创后缝合创口转化为关闭性骨折,持续皮牵引或骨牵引8~12 d后手术。术后2~3 d指导病人行膝关节主动功能锻炼。
1 .3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住院22 d,切口Ⅰ期愈合。术后X线摄片骨折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创伤反应轻。根据创伤和内固定情况于术后4~8周开始负重行走。本组40例随访时间4~18个月,39例经X线拍片证实达到骨性愈合。1例延期愈合,经将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后愈合。术后随诊X片未见锁钉或髓内钉断裂。 2 讨论
带锁髓内钉近年在临床上获得广泛应用,因其操作安全、固定可靠,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时间,且早期可负重,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尤其具有抗旋转和纵向稳定,防止骨折处短缩,恢复肢体长度的优势,故而是股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最佳治疗方法[1,2]。
治疗成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仅仅恢复其正常的解剖轴线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尽可能将碎骨块逐个整复、固定。以往钢丝固定形成一环形勒紧物,影响骨折处血运,易导致骨折延期愈合或不愈合;有时遇骨痂包埋,难以取出;普通丝线强度环扎难以达到可靠固定且不易吸收。现今由上海格乐医疗器械公司提供的记忆合金卡环,它具有以下优点:①使手术操作简单,大大减少手术创伤及手术时间;②取得“载荷分担”效应,保留对骨折愈合有利的应力刺激,缩短骨折愈合时间;③复位碎骨块时尽量保留骨膜,记忆合金卡环环抱于骨膜外,避免了对骨膜的广泛剥离,减少对骨折端血供的再损伤;④记忆合金卡环固定时为半环形抓持,且为点状接触,不形成环形勒紧带,有利于骨折块血运恢复及重建。其固定的强度及组织相容性明显优于钢丝和普通丝线。记忆合金卡环与带锁髓内钉联合治疗成人粉碎性股骨干骨折,固定合理可靠,对骨折端血运干扰小,骨折愈合率高,膝关节功能恢复好[3,4],且无需特殊设备,复位后质量好,手术时间短,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是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比较理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罗先正.CrosseKempf带锁髓内钉的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173.
[2] .CrosseKempf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6,11(5):282.
篇4
【论文摘要】近期以来,人们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对80年代的“朦胧诗”冲击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学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来,这一话题又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本文从“朦胧诗”和“朦胧诗派”、“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正确评价“朦胧诗”三个方面对“朦胧诗”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一、“朦胧诗”和“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思潮是经由新诗潮而得以产生的,“朦胧诗”是它的第一批文学作品。从60、70年代的地下创作,到70年代末“朦胧诗”的公开发表,再到80年代初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的论争,是这一运动的发展轨迹。“朦胧诗派”迎着热风冷雨,直到被社会普遍认可与接受,其生长和发展的不寻常历程,可以说是相当辉煌的。然而,到了文学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胧诗”则开始淡出。“朦胧诗”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对“”神本主义思想文化统治的胜利而告终,这个胜利也是人本主义文学对“”文化专制的胜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而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朦胧诗”不应被看作是一个诗歌流派,而应被看作是一种文学思潮。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在文学上形成的一种思想潮流。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要同旧的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胧诗”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就有了新诗潮诗歌运动。
“朦胧诗派”崛起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主要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树》、《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北岛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结局或开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献诗》、《心事》,食指的《相信未来》、《命运》、《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没有写完的诗》、《星星变奏曲》,顾城的《简历》,杨炼的《乌篷船》,方含的《谣曲》等。其中,不少后来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这首诗是“朦胧诗”创作中最经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树》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这首诗热烈歌颂了诚挚、坚贞的爱情,当年曾脍炙人口。
虽然“朦胧诗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诗歌群体,但这些诗人从自我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诗歌艺术技巧,所创作的诗作呈现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忧伤而不悲观、真挚而又沉郁,既有苦难中对理想的追寻,又有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强烈的个人理性精神都通过诗歌表达了出来。
二、“朦胧诗”的产生与衰减
(一)“朦胧诗”的产生
“朦胧诗”的崛起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两三年内迅猛崛起,遍地开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前后兴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得益于举国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热情。伴随着当时整个社会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未来的热切希望,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例如,顾城的《一代人》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以三个单纯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却始终不失信念的一代人异常复杂的心理经验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是在不断地受伤害中经历成长,苦难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他们用诗歌表达了了“一代人”历经黑暗后对光明的顽强的渴望与执著的追求。
朦胧诗潮的社会起源和个人起源都与这一代人在“”中的个人经验有关。这些年轻诗人都有一个由信仰的狂热到理想破灭后坠入绝望的共同的“”经历,他们是这一代青年中最早觉醒并进行反思的一群。这群“”后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并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朦胧诗人”们从自我的心灵出发,谱写出一曲曲“心灵的呼告”,我们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震撼。
(二)“朦胧诗”的衰减
“朦胧诗”在“”期间以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一主题宣告其诞生,在经过近20年的坎坷历程之后,又以“提供历史的见证”这一主题宣告其消隐。至此,新诗潮诗歌运动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胧诗”受到猛烈讨伐的1983年,“朦胧诗”的势头已衰减。衰减的原因,部分在于“朦胧诗”影响扩大所带来的模仿和复制;而“朦胧诗”过早的经典化也造成对自身的损害;加上艺术创新者普遍存在的时间焦虑,加强了他们尽快翻过历史这一页的冲动。对中国新诗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轻的一代”认为,“朦胧诗”虽然开启了探索的前景,但这不是终结,他们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诗潮的大多数后续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们获得的体验和“朦胧诗”所表达的政治伦理判断不尽相同,也不大可能热衷于“朦胧诗”那种雄辩、诘问、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时,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的过程加速,公众高涨的政治情绪、意识已有所滑落,读者对诗的想象也发生变化。国家要求诗承担政治动员、历史叙述的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纯文学”、“纯诗”的想象,成为文学界创新力量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种想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即带有“对抗”的政治性含义,也表达了文学因为“政治”长久过多缠绕而谋求“减压”的愿望。回到诗歌自身,回到语言,回到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生命意识,成为新的关注点。
三、正确评价“朦胧诗”
新时期诗坛上所出现的“朦胧诗”创作潮流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化的一个信号,也是20世纪中国新诗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朦胧诗”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独到的人文审美价值及其历史贡献。要想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价,我们不能仅仅从它的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我们更要把它纳入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对“朦胧诗”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本质上也便是对新诗潮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的确认。
(一)“朦胧诗”的诗学贡献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其独特的诗质、题材、意象与语言是变革时代的诗歌特色的突出体现。“朦胧诗”强化了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诗歌是一种语句上分行排列、侧重抒发激情的文体,它特别讲求诗意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时期,对诗的文本特性的扭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时期诗歌之所以能称得上“新”,从根本上说就是诗的文本特性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发展中得到了强化。“”的特殊的时代氛围造就了“朦胧诗人”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他们的创作实绩则体现为对诗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更多地感谢“朦胧诗”以及稍后的现代主义诗流,它们在恢复和强化新时期诗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勋。
(二)“朦胧诗”的时代意义
“朦胧诗”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流派,但这些诗人在诗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导意向上具有共同点。“朦胧诗”在开启新诗那些被长久封闭的空间上,在激发诗歌探索的激情与活力上,在推动当代诗歌艺术视野的拓展,寻找与人类广泛文化积累的对话,以及发掘现代汉语的诗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难以忽视的功绩。在精神向度与诗歌写作上,“个体”精神价值的提出与强调,是最值得重视的一点。至于说到“朦胧”,也应该是诗歌语言变革的重要一项。“朦胧诗”与当时“环境”构成的紧张冲突,根源于它的语言的“异质性”,它表现的某种程度的“语言的反叛”。因而,“朦胧诗”这一称谓虽受到不少质疑,却不一定就是十分离谱。
(三)“朦胧诗”的历史贡献
“朦胧诗”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朦胧诗”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在新时期诗坛多元并存、竞相争妍的诗流中,“朦胧诗”可以说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劲旅。在新时期,没有哪一种诗歌、哪一种诗派能像“朦胧诗”那样如此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产生着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和持续的震荡,引发出关于诗歌创作与理论研究诸多深刻的话题。自“朦胧诗”诞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时期诗歌的发展方向——返归诗的本体,注重审美追求。事实上,“朦胧诗”的出现正是诗歌自身审美价值凸现的一种表现,诗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种选择,它是一种不可扼止的体现着一代诗人强烈创新意识的现代诗流。
四、结束语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它作为一种崭新的诗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诗风,奏响了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中最动人心弦的乐章。纵观“朦胧诗”走过的短暂而光辉的历程,它无疑是中国文坛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贡献是对文学本位的捍卫和诗歌范式的变革。为了尽可能对“朦胧诗”做出公允的评价,本文试将其放在当代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去考察,确认其在当代文学史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对“朦胧诗”做出合理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卢志杰.二十年沧桑再看“朦胧诗”[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增刊
篇5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摘自《一代人》。顾城
黑夜模糊了视线,视线消逝在黑夜。
夜里,你无法疾行,你不能疾行。
夜里,你小心着,你摸索着,你在前行。
现实蒙蔽了理想,理想屈服于现实。
现实,利益的国度,虚假的王国。
现实,鞭打着你,扭曲着你,你身陷其中。
远方
理想在向你挥手,只是挥手
远远的
这里
现实在陪伴着你,一直陪伴
紧紧的
偶尔
你也曾想过,想过去追寻理想
可从来
你都不曾想过抛弃现实
因为
你是那么的需要
需要它的陪伴
徘徊
这就是你最后的选择
与现实结伴去追寻理想
与现实结伴今生不弃
篇6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文坛新兴的一种新式诗歌体裁,也渐渐风行为一种独绽枝头的奇葩,一种流派。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顾名思义,朦胧诗以其婉约含蓄、清新靓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多富于象征写法,以意象的模糊性与意境的存在性、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矛盾性而擦出火花,引领于大多数现代诗爱好者心目中。
朦胧诗的代表作家有海子、顾城、北岛、舒婷、于坚等。虽说是同出一辙的朦胧诗,但他们的诗各有风韵。读起来虽不平仄相对,也不一定串联和谐,但大都彰显出朦胧诗最本质的特点,达到了诗体本身的目的,实现了作为一种基础文体的最终价值。
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一派略带湿意的潮春海景图为背景,补充以平民生活最原始、最古朴、最天然浑厚而又琐屑的生活细节为血肉,以寻找向往的理想精神家园的情愫为经脉贯穿全诗,于浅显中渗透深刻。同样,舒婷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致橡树》则以暗喻的修辞和第一人称的叙述和抒情,缔造了坚贞的爱情佳话。还比如顾城的《一代人》《近和远》都寥寥数十字,却揭示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情状下深受时代影子触染的年轻人的觉醒,叛逆的心理状态,及“寻找光明”的情感构图,包括人心之间无情与冷漠压抑下的洪荒场景与世态炎凉。
一方面由于艺术构思和抽象效果的需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社会制度的对知识分子激进的扼杀和自由的剥削,迫使这些朦胧诗在实现“模糊中清晰诗的轮廓”的基础上也做到了半遮半露、半虚半实的隐匿。隐匿起诗人真实的意想,不然为什么海子、顾城、三毛这些优秀的诗人过早地陨落,而且都是自杀?不然为什么当代诗人都被灌注上了“穷、酸、颠”的字眼?诗是朦胧的,是邪恶的美好,但是这些诗人的下场却是明明白白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不仅是社会的人心惶惶和对信仰规律的背叛,更多的还是无力的怅然,内心的孤独和悲哀。
篇7
喜欢小诗,喜欢它文字的面积小,情感的含量高,如同大建筑家安藤忠雄初为世人关注的处女作《住吉长屋》所表达的概念:在狭小的土地上,寻找属于狭小土地的富足。曾出版过《微型诗话》的老诗人穆仁这样总结小诗创作的优势:“小诗正因其小,更便于容纳、剪裁千姿百态的世象,处理大大小小的题材;正因其小,在艺术营造上更见精力充沛、神情从容,琢磨出精品”。
初为人妇时,面对陌生的新婚生活有各种不适应,全然感受不到甜蜜的爱的存在,直到有一晚,偶然读到敻虹的小诗《死》:“轻轻地拈起帽子/要走/许多话,只/说:/来世,我还要/和/你/结婚”,真是“只言片语夺人心魄”啊!几行字,水口行舟,将我渡到生命之河的彼端,回望此时,心中满是缱绻的情意和不舍的牵挂,我俯身去望身旁人熟睡的脸庞,透过婆娑的泪眼,看到了爱——从那一刻起,便被小诗开了“天目”。
喜欢小诗,喜欢它简明的意象,清朗的音节,不尽的意蕴,人情、风物与世事一旦入了小诗,便有了别样的秀韵,而在去掉繁琐和铺陈之后,又直抵诗的本质。台湾诗人陈瑞山的《茶叶》,可以拿来给小诗做形象代言:“火烤的煎熬/水烫的煎熬/一翻身/完成/一片芬芳”,仅用19个字酿出的一片芬芳,是从冥思苦想的煎熬中来。
小诗,先要求体例短小,后强调一定是诗,不要滑向雕琢过度的“小碎篇章”,要追求“一砂一天国”的高远境界,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许多冠以“小诗”之名的作品,其实是将一长句格言,用回车键敲成诗,著名诗人罗青对此有精辟的评论:“金句、摘句之类的,有如大鹏身上采下来的羽毛,精则精矣,奇则奇矣,然终究比不上五脏俱全的麻雀,无法形成一个完整活泼的宇宙。”
小诗天生就极具存在感。一位诗人,如果他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作品立在那儿,那他无论还创作过多少首长篇佳作都将被“忽视”,因为在读者的记忆收藏室里,小诗总是被安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上:
马致远,元代大戏剧家、大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散曲120多首,可我们能记住的还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艾青,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出版诗集几十部,创作诗歌几百首,可我们最熟悉的还是他的小诗《我爱这土地》;顾城去世后,他的父亲、老诗人顾工编辑出版了《顾城诗全编》,收录了这位“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所创作的六百余首诗,但顾城的哪些诗最为人熟知呢?《一代人》、《远与近》、《安慰》都是小诗的名篇佳构;当有人问我:“你欣赏的女作家三毛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想了想她出版过的二十七部作品:“三毛曾创作过一部小诗,也许是她最真实的写照——那人在月下/画着白白的侧影/试图使一些玩笑/更古典些……”
说小诗是为我这样的懒读者特别烘焙的“文字曲奇饼”,似乎更恰当:吃大餐礼仪又繁讲究又多耗时又长,哪有吃甜点来得惬意自在?唇齿留香,还省时省力,尤其,炼字炼句的小诗,不仅吟咏起来上口——“聚精会神与方寸间,对于其中的含蕴更易充分领略,作酣畅的交流”(穆仁)——摘抄起来更是方便。
当阅读进入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短小精悍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微友们推崇的是“惜字如金”,比试的是百步穿杨的功夫——看谁能在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于是,有一种文学样式来到微时代咸鱼翻身,一跃成为独领的弄潮儿,是什么?对,小诗!
当我把这个发现讲给他听时,他一盆凉水泼过来:“得了吧,现在谁还读诗?!”一句话激醒了我:原来所谓小诗开始受宠,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私以为!可我没气馁,只有导师认可、没有观众支持的歌手,不能在好声音的舞台上站到最后,我要既当小诗的“伯乐”又当小诗的“粉丝”,我要让人们听到小诗的“好声音”!
于是我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设了个“小诗私囊”,每隔几天就发一首小诗,夹在各种养生搞笑段子时评心灵鸡汤文章中生存的小诗,的确像丑小鸭,与圈里欢乐的氛围格格不入,但我坚信小诗是天鹅:发李勋阳的《皈依》——“等谢了顶/洒家/再顺道烫上/九个香疤”让朋友们看看小诗也可以这样搞怪加无厘头;发夏宇的《就》——“就这么走了/留下一句脏话:/我爱你们”让大家了解文字在小诗里怎样被磨成暗器,夺人魂魄……
篇8
——题记
现在对于我,似乎一切都被乌云所包围了。忙碌的生活,已让我不知所措,而这生活压在我尖头的重担,让我难以挺直自己的脊梁。
坐在书桌旁,呆呆地望着窗外,想着前些天考试成绩出来时,同学和自己惊愕的表情,又想着前些天和好友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忘却了以前说“要永远在一起”的誓言,而将“你不再是我的朋友”的话摔给对方是的毅然决绝,再想着和父母争执时,固执己见的父母对我愤怒而又失望的言语……我欲哭无泪。不明白生活为何这样不公,让我的生命被黑暗所笼罩,让我找不到生命的航标,看不到我所希冀的那一点成功,那一点光明。
外面的天阴沉沉的,老天也对我板着一张冷酷的脸。外面的风在呼呼作响,想小孩子在啼哭,让人心烦意乱。是啊,现在连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也在嘲笑我,笑我无法考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成绩,笑我无法捍卫自己的友谊,笑我国语偏执而和父母吵闹。
“黑云压城城欲摧”,失落充盈在我心里,不留意点空隙。我到底什么时候才会盼到“甲光向日金鳞开”呢?
随手拿起一本书,可我什么也看不进去,脑子里乱糟糟的一片,眼前浮现的有都是我网版不远忆起的画面。那有怎样?惆怅失落已占满了我的心灵,主宰着我的思想。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我无数次在心中这样想,聊以。但我始终不是一个豁达的人,对这,始终无法接受。
我想闭上眼睛,好好地睡一觉,忘掉所有不愉快的事。可我知道醒来后,天空还是那般阴沉,我还是这般失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我第一次感受到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剪不断,理还乱。”
无奈,我又拿起书来走马观花,我知道我是心猿意马,书快速的翻过,便是看过。只是这样消磨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或许是我的心静了,手也停了,我才猛然看见书上的内容,是顾城的《一代人》,而真正震撼我的事诗中的两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很简单的两句诗,为何我当初没有先到。其实天空一直都是晴朗的,只不过是我没有用这双眼睛去寻找光明。
篇9
关键词:凤姐;《延河》;朦胧诗
时下,网络红人凤姐紧步“芙蓉姐姐”之后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大众的视野,谛造了又一个平民神话,也成为恶俗、粗俗、媚俗、低俗的代名词,当人们再次“被眼花缭乱”,听着平民大嘴的信口狂言之时,或许多少也带着幸灾乐祸的微笑表情静观或唾骂。
就在这时,凤姐携着她的8首诗作优雅而华丽地登上了陕西老牌纯文学期刊《延河》,顿时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引起了公众激烈的争论。
身份认同错位:凤姐写诗
就在人们早已习惯了芙蓉的搔首弄姿与凤姐的狂言妄语的时候,我们等来的却是恶俗之下的单纯,喧哗过后的宁静,混乱之余的序列存在。凤姐写诗了,还是朦胧诗,而且还被编辑认为不错的诗,更让大众无法理解的是竟然在《延河》杂志上一口气刊登八首!这让人们如何接受!到底是凤姐的神经错位了,还是大众的思想位移了?凤姐能写诗吗?凤姐不能写诗吗?
“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是高雅艺术,是文学之桂冠,古往今来,人们亦喜将人品与文品相提并论 。诚然,文品与人品具有一定的联系,人的美学修养和情操对文风的形成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二者之间也无必然联系,明人胡应麟在《诗薮》里说:“光尧题金山一绝云:‘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这首诗气势雄浑,洋溢着大丈夫当建功立业、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但“光尧”即是向金称臣纳贡的儿皇帝宋高宗赵构,杀害民族英雄岳飞的人,所以胡应麟评论此诗“殊不类其人”。所以元朝诗人元好问曾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如其人”不是“必然”的,钱钟书也曾说“以文观人,自古所难”,凤姐虽然是靠极度恶俗且低俗的言行走红于网络报端,虽然是个公众人物,尽管她的为人有极强的功利性,她的种种做法为人所不耻,她的人品到底怎样,暂且搁置不论,但她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有自己的想法,她也有写诗的权利,她也完全可以无拘无束自由放飞思想,写出优秀的诗歌来。“话题大王”与“诗人”之间并不矛盾,如果公众单纯以她的为人来否定她的诗,将会有失公允。
唯质按需论稿:《延河》刊发
“从天空落下的黄沙/与这个世界无关/与滚动的人群无关// 清洁工在收拾一个/从树上掉下的橘子/晨光中,一只刺猬招摇过市//所有树叶开始朝一个方向聚拢/收集从西方来的风/人们把镜子藏在背后/开始赶集”(《这是个优胜劣汰的世界》)如果我们隐去诗歌的作者,摘掉带有偏见的“有色眼镜”,从作品本身出发,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凤姐的诗作,我们会发现这是一首相当不错的好诗,与恶俗毫无联系,而且洋溢着清新朦胧之气。有诗人认为凤姐的诗受到上世纪名噪一时的朦胧诗的影响,有顾城、席慕容、汪国真等人的影子。此诗中作者精心选择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意象,为我们描摹出了一幅干净而纯美的画面,诗意跳跃而凝炼,情感真挚而饱满,极富空间感与想象力,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刘全德所言:“她的诗歌存在的意义在于,她把顾城经常演绎的一种近乎完美的童话式心灵结构的两端拆除了。那原本必不可少的代表黑暗的魔性和代表光明境界的神性都化为乌有,一种新的但仍然具有普泛性的心理结构凸显出‘人’的悬空感、漂浮感,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不再是人间宠儿,而是一个无所归依的弃儿。”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观物,须用诗人之眼,不可用政治家之眼。”任人唯贤,用稿唯质,《延河》在“新诗经”栏目,策划“80后诗歌六人行”专题,目的是以文学为特征呈现“80后”一代人的写作状态和精神成长,而凤姐的诗作完全符合刊物栏目的要求,符合编辑审稿理念,很自然的被刊发,有何不可?执行主编阎安说:“凤姐的生活道德不等同于美学道德,或许她生活中有很多反常的行为,有很多超出道德常态的形象,但那是在道德范畴,最起码凤姐还没有违法,那她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公民,和所有公民有同等的权利。”是的,凤姐对于刊物来说,只是很普通的自由作者之一。刊物为何不能发凤姐的诗作?
当高雅与粗俗相撞之后,被审视被考验的不仅是高雅,也不仅是粗俗,还有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与文化、公众的审美与趣味,其实炒作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喧嚣终将趋于平静,浮华终将归于平淡,让我们真心期待老牌《延河》延续精彩,凤姐继续诗心飞翔……
作者简介:
篇10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无可否认,任何优秀艺术作品都应该有这样的潜质,但我认为,诗歌艺术应该先有意味构成,才后有意味的形式,而成就诗歌之美。这个意味构成的关键就是“意点”。
意点的概念。每次和诗歌爱好者谈到诗歌意味美学的时候,就会觉得太抽象,所以我们有必要提出这个新的概念词组。究竟什么是诗歌意味里的意点?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定义:它是一首诗里能够让读者获取印象的核心元素,是诗歌思维空间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体味诗歌主题最初始的坐标。成明进《蘑菇》:学会张开/没有学会收拢//你怕收伞时/收拢了天空。在这首四行短诗里,我们感受到非常浓郁的哲理意味,在“蘑菇”和“天空”之间不断生成和弥漫,所以“蘑菇”和“天空”就是我们所倡导的诗歌意味美学中的“意点”。
意点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诗的意点在表现形式上灵活多样,存在不确定性。它可以是非常明确的,也可以虚设。可以反切,也可以正合。顾城的《烟窗》就属于典型意点虚设的例范:烟囱犹如平地耸立起来的巨人/望着布满灯火的大地/不断地吸着烟卷/思索着一件谁也不知道的事情。“谁也不知道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事情呢?这个意点是虚设的。同样是他写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作者通过“光明”对“黑夜”的反切,凸现了“一代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精神、追求,所以给予读者从视觉到思维的撞击力特别强。年轻诗人刘清风《寻找》:前面的路很长很长/抖了抖衣兜/我朝向后方。在“前面”与“后方”之间,一个独立思维的新生代时代来临,他“抖”掉的是陈旧的观念,完成了人生另类的选择。
不可替代的特定性。意点具备明显的特定性,不可替代。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里,先后出现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字眼,但如果把它们分别当成意点,就无法凝聚成浓浓的“乡愁”,“乡愁”才是无可争辩的意点,所以包括“母亲”“新娘”等这些都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铺垫,都不能作为意点。无论是从舒婷的《致橡树》,还是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其它更多新时期的优秀作品里,我们都发现了这一规律。只有准确判断出诗歌里面的意点,对于欣赏和分析一首诗,才有助于正确把握主题方向。
意点与意点的对应关系。意点与意点可以是对立或对等性质,也可以是非对立或非对等性质,但一定是一种对应关系,两点之间遥相呼应。它能够使作者通过某种特性的关联,运用各种创作技巧,在点与点之间形成一条线,达到诗意内敛而诗味外延的艺术效果。以琳《粽子》:谁的一滴泪珠滚落江心与尘世诀别/谁的一声叹息跌落风中/在眉心凝结成化不开的菱形//远处的老婆婆颤微微地走来/竹篮里鲜绿香气飘起/六月的脸上顿时开出朵花//她伸出干瘦的手/把粽子一串串拽出来/递给周围看龙舟的人//齿颊留香的女人和孩子/将剥开的粽叶随手一扔/它们便在河滩上生出新芽。作者以“谁的一滴泪珠滚落江心与尘世诀别”切入“历史”,以“河滩上生出新芽”隐喻“未来”,“历史”和“未来”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湖南诗人罗志成《城市边缘》:我看不到完整的城市/虽然用尽了全部的力量/这里曾经是海边小渔村/这里已是漂泊者家园/这里开创了一个个传奇/在传奇之外/树叶一面写着忧郁/一面露出欢悦的笑脸/渔村已看不到渔民/渔港无鱼。“城市”与“渔村”从词性上来说,是属于对等意义的同性词组,但出现在这里就成为一种对应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自然和现代城市化的冲突。
意点之间的关联。意味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意点与意点之间某种特性的关联,运用比、拟、兴等各种技巧,产生出诗义、诗象的运动,使两点连接成线,构成诗的整体内涵。张九龄《吊兰》:我还是要赞美/一种谦卑的生活态度/总是将自己交于生活的低处/也握一手绿/但不张扬,不浮躁/小小脸蛋/绝不涂脂抹蜜/一些风声、一点雨露/就可以点亮一盏盏不灭的长灯。诗人以兰喻人,赞扬了那些美好的品质,但没有陷入在道德的说教里,避免了诗义的窘迫。珂雪石《战争》:今夜的天空/演绎着一场古老的战争:/月,陷落在/群星包围之中/她缩身成舟/逃遁/却无法划出/浩瀚的星海。也没有停留在星月的描述上,而以“战争”拓展了思维的无极限,避免了诗象的束缚。可见,意味的形成无法摆脱意点与意点之间的心领神会,需要各种创作技巧来达成,同时,它又高于以往诗歌停留在意义和意境的美学层次。
意点的存在意义。最后,我们来看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首诗发表后马上引起轰动,同时被公认为是晦涩的代表,之所以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是因为庞德自己也找不出恰当的理论依据,只能很勉强地以“方程式”来作为说法。当然,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能像是庞德所理解的,加减乘除等于几来求得未知数使等式成立的程式。当我们今天找到一种新的诗歌美学理论的时候,一切神秘就撩开了它的面纱。我们开始注意到意点的存在,我们紧紧抓住“面孔”和“花瓣”这两个可对应意点的可重叠性来解读,就会发现诗人在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到对人类生命的印象。这种印象跨过了语言文字的本身,完成了意味表达而和所有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