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

时间:2023-03-14 20:0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凄凄不似向前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车主无责 保险公司不用赔钱

    发生交通事故后,赵小姐因赔偿问题一并将肇事司机、车主和保险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昨日下午,石景山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保险公司被判无责,车主单位被判赔偿赵小姐各项损失1.9万元。据了解,这是北京市首例受伤行人向肇事车主以及保险公司提出的共同赔偿案。

    庭审中,车主中国工程与农业机械进出口总公司和司机都同意在责任认定范围内赔偿。但三者险到底是不是强制险,保险公司是否应该在新交法要求的三者险范围内赔偿,成为争议的焦点。

    保险公司认为,赵小姐依据的“交通安全法”第76条规定的是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但是现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并没有出台,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法官支招

    应首先向保险公司索赔

    李法官认为,交通事故发生后,受害者虽然可以对肇事司机、车主以及保险公司进行有选择的诉讼,但应首先起诉保险公司。这样起诉的好处一是保险公司必须先行赔付,二是保险公司无条件地在保险限额内全额赔付,也就是说,即使赵小姐对交通事故负全责,也照样能获得保险限额内的赔偿。

    相关案例

    车主首获先行赔付

    2004年12月8日,北京市首例车主起诉保险公司要求先行赔付的理赔案在石景山法院宣判,法院判令保险公司向车主支付4.4万余元,其中包括律师费4000元。

    车主无过错保险也得赔

    车主依据新交法对死者家属进行了无过错赔偿,可保险公司却拒绝为车主理赔。2004年11月19日,朝阳法院判令保险公司全额赔付车主4万元。

    法官说法

    保险公司不是侵权诉讼对象

    受伤行人要求保险公司先行全额赔付保险限额内的相关损失已有成功判例,为何本案中保险公司却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呢?今天上午,记者就此采访了主审此案的石景山民庭法官李晓东。李法官分析说,赵小姐在受伤后,实际上有两种诉讼选择:

    选择一

    依据侵权法律关系要求车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选择二

    按照保险契约关系和新交通法的规定起诉保险公司,要求保险公司在保险范围内全额赔付。

    事实操作

篇2

2、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3、全文: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 一作: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 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篇3

大量用比 化虚为实

我们知道,音乐声是比较抽象的、虚化的,如何才能将这抽象的、虚化的音乐声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起来呢?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莫过于使用比喻了。恰当的比喻,往往可使抽象的、虚化的事物一下子形象、具体起来。

《琵琶行》的用比,委实高妙,诗中不仅用了明喻,还有借喻,八个比喻不仅十分恰当,而且令人叫绝。譬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亲切细柔;“四弦一声如裂帛”,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凄厉和戛然而止的响脆。而使用借喻的更多。使用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声的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了乐声的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了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和“铁骑突出刀枪鸣”,则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用来作比的,也都是一些声音,即拿其他常闻的声音来比喻乐声、来写乐声,这样不仅可以使乐声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变得亲切可感,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听者的想象,使人徜徉其中。这种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声写声”法。在平时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模仿,以便写出好句子。

巧用叠词 拟声叮当

《琵琶行》写乐声的第二个手法就是巧用叠词和联绵词。譬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这些都是叠词;间关(叠韵联绵词)、幽咽(双声联绵词)……这些都是联绵词。这些词语的巧妙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乐声的悦耳动听感,使人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就会受到极大触动和感染,乐不自持,兴奋不已。

正面描摹 侧面烘托

《琵琶行》描写乐声的第三个手法就是正、侧面结合,正面描绘,侧面烘托。譬如,正面描摹的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正面描绘,生动、直接,乐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侧面烘托的有: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侧面烘托,写出了听众的反应,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琵琶曲感人的绝妙艺术效果。正面描绘,侧面烘托,效果确实棒。

饱蘸感情 情乐交融

篇4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序)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

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光景;也无可奈何常常取酒独酌独饮。

难道这里就没有山歌和村笛吗?只是那音调嘶哑粗涩实在难听。今晚我听你弹奏琵琶诉说衷情,就像听到仙乐眼也亮来耳也明。

请你不要推辞坐下来再弹一曲;我要为你创作一首新诗《琵琶行》。被我的话所感动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转紧琴弦拨出急声。

篇5

一.阅读上的实与虚

阅读是打开诗歌文本的第一扇门。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调的正是多读的意义。戴望舒的《雨巷》只有42行,但其阅读价值即使用420行也难以丈量。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一开始,就定下了情感上的基调――忧伤。“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阅读体验?这里面有实的因素,也有虚的成份。

从实的角度看,“油纸伞”、“雨巷”、“姑娘”等意象,都是客观可触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有形的。作为雨天的工具,“油纸伞”是脆弱的,甚至像柔弱的女孩子一样,经不起风吹雨淋,但正是其柔弱的一面,才碰疼了读者的心弦。“雨巷”作为地理环境,也是作者精心选择的。这样的地方,容易和“寂寥”扯上关系,容易发生故事,容易让人联想,甚至散发出一些不可捉摸的暧昧的味道。“姑娘”就更好了,谁不喜欢姑娘?姑娘常常与清风明月为伴,往往与鲜花香草为伍。即使是有病的人,一提到姑娘,眼睛也会为之一亮。姑娘象征着纯洁和美好,代表着新生和未来。咀嚼这些实实在在的词语,既可提神,又可醒脑,还可美化心境。

从虚的角度看,这几行文字就像少女打开手掌,轻轻放飞的一团烟雾,轻淡而渺茫,缠绕而迷人。“独自彷徨”、“悠长又寂寥”、“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等语词,则不像前述那么实在,呈现给读者的是虚幻、模拟和想象。“独自”是不想让别人掺合,“彷徨”是因为还没下定决心,“悠长”代表的是心思,“寂寥”隐喻的是情感,而对“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向往,又恰恰体现了作者此时此地的一种精神寄托。有趣的是,作者希望遇到的是姑娘,而不是“养驴的女人”。如何引导学生乘虚而入?恐怕首先要理解“丁香”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其次要理解“丁香”的寓意。丁香花象征着诗人的淡雅、隐忍和愁绪。当然这里的姑娘,未必就是姑娘,她也可以是一种理想、一种目标、一种追求,想象的空间越大,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越有前途。

二.讨论上的实与虚

说,是学生语文四大能力之一。利用诗歌教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师推不掉的责任。组织学生对诗歌进行讨论,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当然,讨论里也有实与虚的问题。

君当作磐石,

妾当作蒲苇,

蒲苇纫如丝,

磐石无转移。

这是《孔雀东南飞》里的句子。我曾就这四句诗,组织学生讨论,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里实写了什么?虚写了什么?

生甲:实写了“磐石”。磐石是体大沉重的石头。

生乙:看到“磐石”这个词,有一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刘兰芝让焦仲卿做磐石体现了封建女子对男人的崇拜,希望男人有铁的肩膀可以依靠。这种潜在的意思,就是虚写吧。

生丙:“蒲苇”也是实写。蒲苇即芦苇,这种植物特有韧劲,不容易折断。

生丁:刘兰芝用“蒲苇”自喻,从虚的角度,表明了自己在爱情、婚姻上的坚贞与不屈。同时也刻画了刘兰芝作为“女汉子”的光辉形象。

应该说,上述四位同学的讨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积极效果在于,通过讨论,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即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比喻这种修辞格的理解。

比喻的核心在于本体和喻体具有相似性。

刘兰芝分别以“磐石”、“蒲苇”比喻丈夫和自己,表示了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就实与虚两个关键点,组织学生对诗句进行讨论,形成了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的闭合回路,为学生的说话创设了情景,铺平了道路。

当然,课堂讨论是一种复杂的组织形式,它不仅考验着学生参与教学的情绪和水平,也考验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智慧。这种教学模式,既有预设性,又有生成性。因此,教师既要充分备课,发挥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是说,课堂讨论,既要充分打开,又要及时收伞。只有师生科学互动,一起成长,才能真正结出口头表达的果实。

三.听力上的实与虚

诗歌鉴赏有多种方法和技巧。从诗歌意象出发,顺藤摸瓜,找出矛盾,理解情感,知人论世,把握思想,品味凝练、含蓄之美,离不开对学生听力的培养。听力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捕捉外来信息,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品性和人格魅力。

首先要听出音乐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是典型的描写声音的诗句。“大弦”是琵琶四根弦中最粗的弦,是实写;“嘈嘈”形容声音浊杂粗重,是虚写。“小弦”是琵琶上最细的弦,是实写;“切切”形容声音轻细且急促,是虚写。同理,“玉盘”是实写,“大珠小珠”落盘溅起的浊重和清脆的声音,则是虚写。这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实虚虚,虚虚实实,形成了不绝于耳的交响音。借助想象,在优美的朗诵中,听出美感,无疑是一种享受。

其次要听出情感之美。

钟嵘在《诗品》中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不仅诗歌的音乐性不可剪贴,其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亦不可复制。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到这里,我们就会为之动容。因为听了“我”的话,琵琶女拧紧弦栓,重新弹奏,听起来,凄凄的声音再也不像刚才的乐曲,所有的人听到后全都掩面而悲泣。在座的哪个流的眼泪最多?江州司马!我们知道“青衫”,指黑色单衣,而唐代官位低的人,常穿这种青黑色的衣服,白居易以此自比,形象直观地表达了一种悲伤凄切的情感。表面上,我们实实在在地听到了司马青衫等人哭泣的声音,但,只有往虚里听,即听出司马青衫们掩面哭泣的真正原因,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情感上的升华。只有听到这里,我们才能真正听出诗人自叹经历、昔盛今衰、晚景凄苦的哀伤和漂沦流落的悲切。

四.写作上的实与虚

某种意义上,读诗正是为了写诗。写诗不仅是诗人的事,写诗还应该从娃娃抓起。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说的正是读写结合的道理。在大开言路的今天,有谁肯封闭才情?少男少女正是写诗的好年华,谁不想拥有诗意的人生!

问题是,如何写?

――从实出发,抵达虚的境界。

例如,《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5年第6期上,李萍同学有一首写“日记”的小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我丢失了我的日记本

一本漂亮的日记本

封面上印着

蓝天、白云、绿草和红花

还有一只断线的风筝

正在自由自在地飞翔

诗里从“日记本”等实物写起,选取的意象具有典型意义。因为日记本里往往藏着个人的心思和秘密。“蓝天”、“白云”,展示了辽阔的天空。就在这“天空”下,一只“风筝”断线了,它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还有,用“绿草”、“红花”作点缀,也让现实环境更加美好起来。作者虽然从实处着笔,但真正想表达的,却是对理想、自由的追寻,以及对现实羁绊的挣脱。这就是虚写的力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具体的诗歌写作中,不管是选词造句,还是布局谋篇,既不能就实写实,也不能就虚论虚,因为二者往往水融,不可分割。

实际上,学生从实写到虚写的过程,也是写作由基础等级向发展等级迈进的过程。近年来,高考作文在逐步淡化文体,“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写作要求已经从试题上悄然删除。考场上,以诗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才情的学生越来越多,有的不仅得了高分,甚至得了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