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冬雪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1 10:0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冬雪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描写冬雪的诗句

篇1

2、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3、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唐·孟郊《苦寒吟》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唐·元稹《南秦雪》

5、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6、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唐·刘驾《苦寒吟》

7、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篇2

描写腊梅的诗句有:

1、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____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5、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6、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7、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8、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10、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12、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____杜耒《寒夜》

1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14、冰骨清寒瘦一枝。玉人初上木兰时。____《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15、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____曹组《蓦山溪·梅》

16、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____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17、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____王庭筠《绝句·竹影和诗瘦》

18、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____曹雪芹《香菱咏月·其二》

19、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____唐寅《把酒对月歌》

20、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____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21、烟霏霏。雪霏霏。雪向梅花枝上堆。____吴淑姬《长相思令·烟霏霏》

22、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____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2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24、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____陆游《落梅》

形容蜡梅的诗句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出自宋代:王安石《梅花》

白话文释义: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王冕《墨梅》

白话文释义: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3,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出自宋代:李清照《清平乐》

白话文释义:小时候每年下雪,我常常会沉醉在插梅花的兴致中。后来虽然梅枝在手,却无好心情去赏玩,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着,却使得泪水沾满了衣裳。今年梅花又开放的时候,我却一个人住在很偏远的地方,而我耳际短而稀的头发也已斑白。看着那晚来的风吹着开放的梅花,大概也难见它的绚烂了。

4,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出自唐代:张谓《早梅》

白话文释义:有一树梅花凌寒早开,枝条洁白如玉条。它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人们不知寒梅靠近溪水提早开放,以为那是经冬而未消融的白雪。

5,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出自唐代:崔道融《梅花》

白话文释义:梅花初放,花萼中还含着白雪;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的传神。花香中别有韵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梅花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似病,北风如果能够理解梅花的心意,就请不要再摧残她了。在孤寒中的梅花,坚韧顽强,傲然独立,潇洒的北风啊,请你放慢脚步,精心的呵护她吧!你忍心在如此严寒之中再摧残她吗?

描写 梅花的 古诗

1、《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树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2、《梅花》

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3、《梅花绝句·之三》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4、《梅花》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5、《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6、《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7、《小梅花》

贺铸

思前别。记时节。美人颜色如花发。

美人归。天一涯。娟娟姮娥,三五满还亏。

翠眉蝉鬓生离诀。遥望青楼心欲绝。

梦中寻。卧巫云。觉来珠泪,滴向湘水深。

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妙通神。绝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

相思无计堪相比。珠箔雕阑几千里。

漏将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

8、《梅花》

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着衣单。

9、《咏红梅花得“红”字》

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10、《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

11、《咏早梅》

何逊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12、《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3、《蜡梅香》

喻陟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

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

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

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

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

篇3

一、内容高效

内容高效,简而言之就是要求老师在复习教学时选择符合考点内容进行教学,突出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中考古诗鉴赏考什么?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近两年杭州市中考古诗鉴赏考试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2008年考杭州市中考题)

早梅(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2分)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3分)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2009年考杭州市中考题)

城南(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古诗鉴赏一般设置两道题,第一道题考的是理解性阅读鉴赏,这种题往往会涉及景物的特点或特征或是某一个场面;第二道题一般是一道赏析性阅读鉴赏题,这种题目又常常会从语言、形象、技巧、情感四个方面的内容设题。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诗歌鉴赏题选材大都是唐诗,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一是试题切人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考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至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如何让学生们在紧张复习中轻松而又高效地攻克这一难题?其实每一种题型都有一套答题模式。我们在复习时就应做好精细化处理每一个考点,高效度地完成这一个考点的复习,让学生在考场上运筹帷幄,有的放矢。

二、指导高效

教师在指导时要重视解题思路与方法的指导,研究共性的规律,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选择恰当的答题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题型:

1.炼字型

(1)提问方式: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②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中哪些字眼表现(突出)了诗的某一点?

(2)提问变体: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②诗中某个字(某旬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人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答: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2.分析语言特色型

(1)提问方式:这酋诗在语言E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昧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人术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即: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作家的语言风格有清新、平淡、绚丽、委婉(含蓄)、悲慨、雄奇、奔放、沉郁等。

(6)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答: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在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3.分析句意型

(1)提问方式:这句诗好在哪里?

(2)提问变体:①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②表达上有什么特点?③简析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3)解答分析: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旬并结合全诗进行。

(4)答题模式: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宋・谢枋得)0

十年0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韦占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人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步骤①诗人独立水边,此时山雨骤然停歇。天地间一片寂寥。步骤②这句诗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步骤③作者借景抒情,情蕴景中,使读者感觉作者的孤寂之情更是情动于衷。

4.分析意境型(意境=意象+情感)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②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以上四步可概括为:所写的意象+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艺术效果+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或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果营造意境的。答: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5.分析主旨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2)提问变体: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3)解答分析: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②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③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④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4)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题步骤:①作者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一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步骤②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6.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瑚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其次,要对诗句进行全面多角度分析。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抒胸臆――情在直接抒发的语句中;间接抒情――①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②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③即事感怀:情在事之特点与作者之议论抒情处。

描法主要有:情景交融、侧面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观察角度的变化。

(5)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答:用榴花明丽。红艳如火与庭院绿树,清荫遍地相映衬,既在色彩上红绿相缀,又在光线上明暗相映,能给人流丽而深邃的感觉。用末旬“流莺时一声”来衬托前三句所营造的宁谧幽静之境,以有声衬无声;也以动衬静,以莺之流飞,让整个匦面陡然灵动丰满起来。

三、训练高效

在指导时教师应多讲一点,小组讨论少一点,同学的个别回答少一点,复习课更多的环节应由教师来完成。

1.教师的作用应发挥在三个方面

(1)引领:学生解析考点,明确解题思路。

(2)示范:老师当场解题给学生看,或直接显示答案给学生,逆推答案怎么来的。

(3)讲评:对学生解题不到位或错误之处,老师一定要细加点评,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讲评时也可以采取先给学生答题打分,再告诉学生优劣分明和策略。

2.指导学生古诗鉴赏解题程序

(1)读问题,知指向。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2)读题目,明内容。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

(3)读作者,知时世。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4)读注释,明背景。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篇4

语文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应该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

小学生大多怕写作文,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是对综合素质的考验,所以小学生写不好作文也不要过多地责怪他们。我对我的学生要求是宽松的,说来也怪,我的学生不但不怕写作文,相反地作文越写越好,以至于近来不断涌现出一些令人开心之作,我将其质量上乘者集结成集,谓之《名作》。今天,我又获得了一个极大的惊喜:我班怎么竟在瞬间出现这么多诗人?

写诗,对于小学生来说,我想都没想过,因为我总觉得离小学生太遥远,白话文尚且不能尽如人意,诗词创作岂不是天方夜谭?殊不知,今天的偶然撞见使我非常惊讶!这是一堂普通的练习课,我与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做着一道道《基础训练》中的习题。当我们做到一道知识拓展题——让我们写出描写“荷花”的诗句时,许多学生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古人的优美诗句填在了题中的横线上,按说本题学生已做得很不错了。可当时,也不知是我因被题中的“写出”二字弄混了头脑,还是想来一点课堂“游戏”舒缓一下课堂节奏,竟然提出了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荷花”的混账想法,而且还随口说了一句“给三分钟时间”。结果三十秒后就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两分钟后竟有五名学生写完了,三分钟后我让学生念念自己的大作,真是“不念不知道,一念吓一跳”!请看:“雨后荷叶珍珠亮,风过荷花笑颜开。”(周林峰) “《风雨莲》 狂风暴雨荷花开,个个花朵散纯白。无需担忧碧莲碎,雨后玉瓣笑开颜。”(邱铭) “《咏荷》 风煞碧荷郁,骄阳照花艳。花绽引蝶来,污泥纵难染。”(董建) “《柔荷》 荷花池边微风起,亭亭玉立弄娇姿。不与桃李混融开,洁白无暇颜如玉。”(陈颖) “《赏荷》 漫步荷池朵朵绽,细闻清气绕花间。引入蜂蝶花叶笑,犹如霞光红半边。”(李彩虹)…...啊呀,太美了,太妙了,我忙不迭地边欣赏边抄录,一时间那兴奋、那陶醉使我近乎痴狂!雨过天晴时碧荷上的珍珠闪亮、风雨中荷花的洁白如玉、骄阳下荷花的坚贞不屈、丽日下莲花的娇首弄姿、荷池中流露出的半边红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初生牛犊竟能从“雨后”、“雨中”、“骄阳”、“丽日”等不同的天气环境中去描绘荷花的亮丽风姿,把荷叶荷花的碧绿、洁白、半红半白、娇柔的姿态和烈日下不屈的品性都出神入化地描绘了出来!这里既有七言诗,也有五言诗;既有新颖而贴切的题题,又有语言的锤炼与推敲,其诗情诗境俨然一位位脱颖而出的诗人!“麻痹,麻痹,实在麻痹”!兴奋之余,我责备自己,作为它们的老师怎么没有早点发现呢?其实,早在去年五年级我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就有学生根据我的上联“你心,我心,他心,心心相应”,写出了“泉声,琴声,心声,声声相和”、“困难,苦难,灾难,难难齐发”、“友情,恩情,恋情,情情相生”等精彩的对联,已是初露头角,只是没有在意。如果早一点有这种意识,如果早几年从这方面给予引导,今天,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又是什么样子?我不敢想像!

于是,我于第二堂课又让学生去写松、梅、竹、兰、菊等,结果我们的大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下了许多让人惊诧不已的诗作!请看:“《青松赞》 寒冬腊月仍青葱,飘雪积压更挺胸。待到来年雪化时,挺身依旧迎春风。”(陶经) “《雪梅》 忽然一夜大雪来,百花凋谢齐衰败。金秋离去冬风至,枝枝腊梅堆银白。”(邱铭) “《青松》 一年四季仍如春,百日长青与花分。骄阳大雪无奈何,唯它枝干穿贵衮。”(谢晋玄) “《赞竹》 破土而出冲直上,一节更比一节高。四季常青终不败,苍翠挺拔亦窈窕。”(陈颖) “《翠竹赞》 立足挺立风雨中,微风乍起舞姿弄。世人连夸剑叶葱,却留身躯供人用。”(邱铭) “《赞》 金风送爽绽,姹紫嫣红齐争艳。风过花儿轻轻舞,满地黄金炫人眼。”(周林峰) “《春兰》 桃红柳绿兰花绽,枝枝花朵色不艳。虽在深山遮蔽处,早逸幽香天地间。”(邱铭) “《兰花》 本在深山中,寂寞吐幽香。偶遇他人赏,移栽至高堂。”(陶树奎) “《桂赞》 八月桂花伴菊开,阵阵芳香迎面来。吴刚捧来桂花酒,醉得人人乐开怀。”(吴文钰) “《咏竹》 春至新笋拔石上,夏日引得百鸟赏。秋风疾过未曾伤,冬雪飞来节节长。”(董健)……“《卜算子.赞梅》 深秋快离去,暴雪早来到。动物已去冬眠了,仍有花俊俏。……”哎呀呀,我赏不完,也抄不完!有的学生写完一首,又写一首,诗兴勃发文思难收。这哪是一首首诗,这简直是万物的精灵闪耀,是心灵的鲜花绽放,是遍地的嫩芽萌生……我的脑中骤然有一个闪念:语文教学教什么?诗文教学怎么教?学生的语文素养又从哪里来?唔,我似乎感觉到了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养成的过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让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断的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篇5

那个给“云南”命名的人一定是位了不起的诗人。从香格里拉的梅里雪山到丽江的玉龙雪山,从大理的苍山洱海到昆明的西山滇池,从石林到西双版纳,从高海拔的北部雪山到低海拔的南端原始森林,云南之上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天空。一朵朵,一团团,一片片的白云在头顶上游走,云缝间露出的天空仿佛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深蓝色天井。厚重的云朵牢固地堆砌在一起,边沿处蓬松而洁白,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白银的质感和水银的光泽,只要你肯想象,所有现实生活中有形的东西都可以在云朵中找到对应的形状。

没想到云竟然可以与人这么亲近,想象中那些云雾缭绕的仙山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呈现在眼前。每一座山峰几乎都对应着一朵白云,每一朵白云都环绕着一座青山,云是山的魂,山是云的根,而风是云的翅膀。晨昏之间,雪山下,苍山脚,乳白色的雾霭从溪谷间、树根处缓缓升腾,一缕一缕,升到半山拧成一股,一股一股升到山顶聚成一朵,一朵一朵在山尖如害羞的新娘,将头掩藏在自己编织的帷幕中。如若乘车翻山越岭,便如同腾云驾雾,轻盈的雾霭漂浮在眼前,好像伸出双手,便可掬一捧带回家。云,不再是天上之物,天,在云之上,它是天地的分界线,是大地的帷幕。

上午,阳光从云缝里透过来,笔直的光柱随云游走,仿佛无数灯柱在大地上来回投射。云在天上走,鸟在云里飞,从容淡定,慵懒舒缓,一块块的云影从山坡移到山谷,从山谷移到碧绿的麦田,又从麦田爬上另一座山头,光与影在大地上欢快地追逐嬉闹。一朵云走散了,很快会被另一朵云所接纳,聚散离合,随心所欲。夕阳西下,白云将高原的黄昏拉长了许多。夕阳在即将坠入某个山头之前,点燃了漫天云朵,整个天空在燃烧,红黄橙紫,渐变的,混合的,云将残阳的余晖渲染得如同金碧辉煌宫殿,美轮美奂的黄昏,除了惊愕地张大嘴巴,却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形容词来赞叹。恨不能裁剪一块下来,拿回去做几件花衣裳。难怪,云南的少数民族服装那么漂亮,大概是这漫天云霞染就的吧。下雨了,云朵们显得从容不迫,波澜不惊,只是某一团云突然变暗了一些,加重了一些,云朵下方便哗啦啦响起雨声。周围的云依然那么白,阳光依然那么灿烂,只是那么一小会儿,那团云就像挤过奶的奶牛,马上恢复了先前的洁白和轻盈,仿佛那阵雨只是它的一个梦。

《说文解字》曰:“云,大泽之润气也。”“云,山川气也,从雨,云象回转形也。云覆日也。,淹云久阴也。凄,雨云起也。雨云貌也。”云之根,云之魂,在高山,在大泽。神圣的雪山,秀美的苍山,便是白云的根。浩瀚的洱海和滇池大概就是白云的故乡吧,泱泱大泽,它们将自己的有形的液态升华成飞翔的云朵,朵朵白云倒影水中,云,是湖泊倒映在天空的影子。

陶公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古往今来,多少人以闲云野鹤作为自由生活的参照,熙熙攘攘,俗世红尘,试问有几人能超脱如闲云?生活中,没有云的天空是贫瘠的,有云的地方离天堂最近,距俗世愈远。累了吗?倦了吗?去云南看云吧。

篇6

一、解答诗歌鉴赏题

首先要明确考点的基本要求:诗歌鉴赏到底考查什么?我认为这是复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明确复习的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一)鉴赏目标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

形象(意象) 写什么?

语言、表达技巧 怎样写?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为何写?

(二)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归纳

进行正式训练前,让学生对诗歌有关重点知识进行大量储备,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很多时候学生无话可说,无词可用,因此诗歌专项复习前的知识储备就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先对练习册中有关常见意象的知识先利用早读闲余时间进行大量的识记,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意象:简而言之,意象是诗歌中描摹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可以写实,亦可以是想象之物。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的二合一,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能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而且,学生容易从生活现象联想到诗歌意象,有话可说。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自然景物: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植物:——坚贞、高洁的品格。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动物:杜鹃鸟——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如: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常见的意象还有: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松树(高洁、坚贞)、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梧桐(凄凉悲伤)、鹧鸪鸟(其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蝉(高洁)、鸿雁(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丁香(愁思或情结)等等。

意象具有多样想、隐秘性、复杂性,而且一首作品往往有多种意象,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了解、识记这些典型特殊的意象,为我们后面形象题的训练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按照形象常考的几种题型进行训练

首先让学生明确关于形象一些分类:形象分为人像、物象、景象。其次教给他们形象题的规范答法:形象的内在特征+它的外在特征。最后找一些具体的训练题进行训练:

(一)关于人像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情感,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我选取了几种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将军形象,旅人形象,思妇、怨妇形象,农夫,少女等形象给学生加以分析,并且让学生明确人物形象题的答法。

如我先举了一首较简单的诗,李白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让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经过分析得出了:一个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

我还举了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此诗写一个大家闺秀的少女荡完秋千的姿态。写她看到陌生男人后,是如何害羞,只穿着袜子就想赶紧逃跑,生怕被陌生男人偷看,不过还是偷偷回望了一眼,并装作嗅青梅的味道。塑造了一个充满对自由、对爱情本能渴望的少女形象。

我还举了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丈夫相见的思妇形象

通过这几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所谓人像的分析就是,让我们回答这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诗中具体的描述让我们概括出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品质。如一个智勇双全的将军;一个对自由有爱情渴望的少女;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一个思念家乡、亲人的旅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可以使学生基本掌握人像的刻画及答题步骤。我们可把它归纳为:身份+性格+思想

(二)关于物象

物象,及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情感。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的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显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我举了几首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在这个点的训练上我也同前面一样选择了两首典型的例子做引子,指导学生答题。

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如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从这几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物象的分析就是让我们把“托物言志”回答出来,即作者借什么物要言什么志,和我们散文中的托物言志是一致的,如作者借蝉表明了自己立身高洁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作者借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展示了一个孤寂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等。它的分析回答可以归纳为: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三)关于景象

景象是为抒发诗人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及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景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析诗歌的意境美。试题类型:分析景象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路。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分析: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作者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答案前半部分是客观形象,后半部分是主观感受及作者情感。

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还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分析: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

篇7

12、回答下面问题。①文中划线句子中所说的“不幸”,你如何理解?(2分)

②文中加点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2分)

13、读了这段文字,你对作者有怎样的认识?(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1分)草鞋人和皮鞋人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晰,偶尔几声鸟儿鸣叫,让人好不惬意。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黑的,不时发出屡屡光亮。这条路上,这两双脚曾有无数次同行,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也是一两年才有的事。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爸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我顶得住。”草鞋人汗流满面的说。一张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嘎”作响的担子往上爬。“叭”,担子变成了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草鞋人跌到了山间杂草中。“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飞奔过来,草鞋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迹。看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刚才是草鞋人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草鞋人执意不让。“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很听话,他常常念着你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两次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因此这次增添了后半句。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很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到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皮鞋草鞋在马家溪镇上的街道移动着。马家溪的村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走到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驼腰前进。望着前面草鞋人的背影皮鞋人在后面流泪。14、本文所说的“草鞋人”是指,“皮鞋人”是指。(2分)15、①第一段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3分) ②第四段写了“鞋”的变化,目的是什么?(3分)

16、简要概括“草鞋人”这一形象。(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3分)冬日看山梁衡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17、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3分)

篇8

师:有这么一句广告词,挺有意思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大屏幕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齐读)

师:联系你的每次旅行,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味道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句广告词的味道在第一个分句,人生就像旅行一样,不管遭遇困难还是得到奖励,这都是人生。

师:一个人踏上了一场旅行,当车辆慢慢行驶,车窗外不一样的风景映入眼帘,那就是人生。不错,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经过以及旅行时的心情。

师:自己经过的风景化为自己的一种心情、一种情感。很不错,还有吗?

生:人生就像一场旅行,还可以像一场比赛。在乎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获得了快乐。

师:快乐是我们人生当中的一种心情,一种状态。带着体会到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孩子们,在旅行中,最直接的能够记下沿途风景的方法是什么?

生(齐):拍照。

师:其实,记录风景的方式有多种,就像摄影家选择用相机拍照一样,画家会选择用画笔拍照,作家自然会选择――

生(齐):用文字拍照。

(师板书:用文字拍照)

师:是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相机就是作家的文字,因为用文字拍照,既能记下风景又能记下看风景时的心情。

【品读:入课利落。利用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的广告语引入,自然引出课题:用文字拍照。开篇如爆竹,响彻有音。如果一堂课也是一场认知的旅行,那么,这场习作之旅显然因为充满隐喻和哲思而与众不同。】

透过开满鲜花的文字

师:去年,老师去了英国旅行,写了一本书叫作《荡舟英伦》。在《荡舟英伦》的书稿里,我首次尝试用文字拍照,经历了一次奇妙的写作之旅。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特意为大家带来了我旅英的文字照片,一共十组,分别是:清晨、冬雨、郊外、天空、河流、田园、乡村、城堡、塔桥、海滩……(大屏幕依次出示十组文字照片)现在请大家分成十个学习小组,每一个同学拿到的是肖老师的一个文字照片。这些文字照片拍得咋样呢?我愿意为大家随机朗读一组,大家先来感受一下,譬如第一组――清晨。(课评出示,师配乐朗读。)

清晨的伦敦市郊,雨点在滴答,冬季的风越过森林,红叶丛中掀起阵阵浪的微涛,涟漪向更远处漫溯,风浪在晨曦中折射出连绵的节奏,那节奏不温不火,汩汩流动。森林中有一滩碧水,就那样镶嵌在无边的绿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几只水鸟在水洼的那头梳理羽毛,它们优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顶起一头攒动的精灵。草坪沿着湖边蔓延,轻轻地踩着,发出簌簌的声音,那声音软绵绵的,偶尔传来林中的鸟鸣,和着脚底的簌簌声,恍若来到另一个世界。初阳升起,在一片绿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苹果树显得很特别,它们的枝头结满了小小的果实,果实呈现出橙色的笑容,倔强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信步漫游于林间,在苹果树下斜倚,听鸟儿晨语,看远方绿浪,闻果实香甜,任冬风拂面,让晨曦满怀。

师:这就是伦敦的清晨,这就是我拍的文字照片,还有冬雨、郊外、天空,等等。你听完之后有什么感受?随便说一说。

生:我听完之后觉得伦敦的清晨非常宁静,而且还很美。

师: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很好。

生:我的感觉也是,听起来特别宁静,心里也特别宁静。而这种状态是心的最高境界。

师:真厉害,你认为这种宁静的状态,是我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最好的状态。现在,请大家拿出你手中的文字照片,自己读一遍,再互相读一遍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边读一边透过文字去想象背后的照片,并揣摩我当时的心情,然后把你透过文字看到的照片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品读:范文引路是习作指导课最寻常的招式。不寻常的是这“范文”出自执教者之手。当然,写景的佳作有千千万万,肖老师的未必是最好的。但是对学生而言,因为有着与教师的亲近,那些文字就不同于一般冰冷的符号――只供膜拜而与他们无关的符号。教师是把自己的文字连同写作时的体验一起端在学生的面前,任他们品悟。这些带着教师生命温度的文字,就离他们不远。】

(生小组内学习、交流,师参与其中。)

师:文字照片一共有十组,每一组又由若干照片组成,其内存不亚于一部专业数码相机。我看到大家读得很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我相信,大家透过文字看见了一幅又一幅的照片,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透过文字,你看到了怎样的照片?猜猜我当时有怎样的心情?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河流,河道不宽,河水发蓝,蓝得发黑,像墨一样被倒在成排的枫树的夹缝中,走进一看,那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我看到了伦敦的水是非常蓝的。

师:你猜想一下,当肖老师看到如此蓝得像墨一样的水,就倾泻在伦敦市郊的时候,我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应该是十分开心吧。

师:是的,很开心,我现在能通过你的猜测回想起当时的心情。还有其他的吗?

生:我读了《田园》的第二自然段,青色的地面点缀着点点的白,那是飞鸟的身影……我就仿佛看到了青色的地面上,以及飞过的飞鸟给青色的草地绣上了秀丽的图案。

师:你试想一下,当老师脚踩着像地毯一样青色的大地时,突然之间,头顶上白色的飞鸟的倒影浸在青色的草地当中,出现那一点白的时候,老师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心情应该是非常开心的。

师:是的,除了开心也许也只能开心了。(全班大笑)还有吗?

生:在伦敦还下了软绵绵的冬雨,在这斜织的雨丝中,你无需遮伞,你任凭雨丝笼罩,在落叶铺满的小径上信步,能洗却满身的疲惫和漂泊。因为在冬天的时候下的雨肯定是软绵绵的,不会像是在夏天的时候,下的雨是那么得大,还会打雷。

师:当伦敦软绵绵的冬雨,透过我不太厚的夹克,扫在我脸颊上的时候,你认为我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生:会觉得非常得惬意。

师:很惬意的感觉。那是异国他乡的雨、异国他乡的风,我此刻能够回味起我当时的心情。好,同学们,我们先把手放下,如果这样说,说一节课也说不完。看来,旅行中用文字拍照既能记下风景又能保存看风景时的心情,真好!而且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起来回味,都能回味起当时看风景的心情。

【品读:透过文字猜度教师写作时的心情,因为文字拍照的好处就在于“既能记下风景,又能记下看风景时的心情”。肖老师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华美又清丽,善用色彩,善铺叙描摹,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你描述着他看到的一切。不急不慢,琐碎,细致,充满生机。但是,离开全文语境,只看景物描写,这些文字里的情绪并不鲜明。它们呈现出来的就是清新、惬意、美。一个学生敏锐地感受到了画面传达出的宁静,真好。宁静背后自然有惊喜,就是学生们所说的“开心”“好奇”“惬意”。但是,他们无法想象与理解其他了。哪怕当老师有意无意地提到,这是异国的雨,这是他乡的风。宁静背后可能还有孤寂。当老师说,看到这些文字“能够回味当时的心情”。至于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怕是肖老师自己也无法一一说清。或许这道不出、说不清的,才是文字最动人之处。用文字拍照,意义不仅在于记录风景,记录观景时的心情,更在于这种记录与描述必然带着彼时生命独特的体验并必然折射出作者鲜明的审美旨趣。无论怎样,我们看到执教者这样的努力:他始终将景与情放在一起,让它们相互映照,相互交融。】

把文字放在显微镜下

师:那么孩子们,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用文字拍照?

生:(齐)想。

师:那必须先揣摩揣摩用文字拍照的小窍门。还是以老师提供的这十组文字照片为样稿,在小组内,各自先默读静思:老师是怎样用文字拍照的?有哪些窍门?静思默想,边想边批注,把你体会到的方法批注在文字旁边。

(生批注)

师:小组内把你的发现说给同学听听,看看同学之间有没有相同的发现。最重要的是倾听别人的发现,请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小组内充分交流,然后确定一条大家认为最重要的发现,等会儿代表你们组在全班交流。

(生交流)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全班交流,凭借你们小组手中的那组文字照片,经过小组内的充分讨论交流,用文字拍照的窍门,你们小组最重要的一条发现是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冬雨》,我觉得首先是心情好,没有烦心事可以让您体验得更好一些,从而写得更好一些。

师;她直接就从整幅照片中看出,要用文字拍照,首先要心情好,才能写得出这么好的文字。说得不错,但能不能再仔细一点、细致一点,我拍这个文字照片具体用到了什么办法?

【品读:学生不知道,并非只有心情好才能拍照。只不过“若无闲事挂心头”,拍出的就是明丽的照片;若是“心有千千结”,拍出的可能就是灰色调的照片。当然,也有以乐景写哀情的时候,这些暂且放下,我们此时聊的是写景的方法。】

生:我觉得您写作的时候,用到了很多比喻和拟人的句子。

师:哦,你手中的是――

生:《城堡》。

师:你看到了很多比喻、拟人的句子,这个可能是用文字拍照时一个比较通用的办法。非常好,这是她发现的,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手中的是《塔桥》。在《塔桥》第五自然段中,形象描写出河水拍打桥墩的声音,老师用了排比的方法和其他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它的特点。

师:我用了排比的方法及大量词语描写河水拍打桥面的声音,从而产生一种堆砌感,让文字产生声音,这恐怕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种非常好的办法。还有吗?继续。

生:我觉得用文字拍照,比较重要的方法应该是想象。

师:那你手中是哪一幅照

片呢?

生:我手里拿的是《郊外》。

师:你能把那个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吗?

生(读):枫树的背后是一望无垠的草坪,那种成片的绿,油油地泼洒,伴着清晨露珠的点缀,使人遐想在这一片绿海下,是否隐藏着另外一个世界。

师:是呀,肖老师在拍摄这组照片时,尽力地在想象。恐怕想象也是文字拍照的又一个好办法。非常棒,老师非常喜欢

你们,因为你们思考问题渐入佳

境了。

生:我手上的是《河流》,我发现在这里,肖老师运用了对偶的手法。

师:(惊奇状)哪里?

生:“时而在湖面上翻滚,时而落在湖水中游弋”,我觉得这句话中,肖老师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它们的顽皮。

师:是呀,我用了“时而……时而……”,并且海鸥飞翔起来的波纹给人的感觉就像和河水涌动起来的波纹融合在一起。恐怕这种方式,也是用文字拍照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生:我手上的也是《河流》,老师是用了由远及近的方法写的。“河道不宽,河水发蓝,蓝得发黑,像墨一样被倒在成排的枫树的夹缝中,走进一看,那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这里就是先写了远处看到的河水是黑色的,走近一看墨却又是极其清澈而又明亮的,写出了河水很清澈。

师:真好,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讲究拍照的先后顺序。就像我写河流一样,远看像墨一样,走近一看,又是那么的清澈。一步一换景,是用文字拍照的又一个很好的办法。

生:我特别喜欢肖老师写的《乡村》的第二段“溪水是冰凉的清澈,卵石是随意的沉积,落叶是顺流的奔跑,溪鱼是诡秘的背影,老树是斜倚的守望……”从中可以读出一种画面感,能让人内心平静,从而体会到用文字拍照的乐趣。

师: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让人感觉到一种乐趣所在,比如:溪水是……卵石是……落叶是……溪鱼是……老树是……,就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荡漾感。她虽然没有说到肖老师的这个层面,但是我知道她读出了身心的。确实是,好的文字会带给人一种身心的。

生:我手中的是《清晨》。在第二自然段中,“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这里肖老师使用了突出重点的方法,而不是左写一下,右写一下。

师:我重点写了什么?

生:重点写了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时候还是在开放。

师:原来用文字拍照,还要突出重点。这就像我们用真正的相机拍照一样,要把自己想突出的景物放大。用文字拍照也一样,如果我们能把重点突出,就能留下美好的画面。非常棒,同学们,你们都是一个个小鉴赏家呀,你们说的这些小窍门,其实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经过你们这么一分析,我还真觉得是那么回事儿。你们给了我信心,我可不可以把它称为――肖氏文字拍照法?

生:(齐)同意!

【品读:肖老师的文字属于细描,丽如花簇,亮如绸缎。确实适合为学生做景物描写的示范。透过文字,他希望帮助学生发现并逐渐建构起写景的方法。发现这其中的写作方法并不难,学生们找到了修辞的运用,这里面精妙的比喻、拟人、排比随处可见;学生们关注到了写作的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他们还发现了详略的结合,甚至发现了想象的运用。可以说,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寻找,发现,体验,总结,一般意义上景物描写的方法都齐备了。】

把文字搭成一座小房子

师:谢谢你们!为了让“肖氏文字拍照法”更加清晰地浮出水面,我们不妨随机抽取两组照片,把文字放大,看看里面的纹理。

1.清晨――景中有景、画中有画

师:比如,还是《清晨》这个片段:(课件出示)

①清晨的伦敦市郊,雨点在滴答,冬季的风越过森林,红叶丛中掀起阵阵浪的微涛,涟漪向更远处漫溯,风浪在晨曦中折射出连绵的节奏,那节奏不温不火,汩汩流动。

②森林中有一滩碧水,就那样镶嵌在无边的绿毯中央,一些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时节依然绽放着,那紫茵茵的花蕾在露珠的装扮下,显出使人怜爱的样子。

③几只水鸟在水洼的那头梳理羽毛,它们优雅的身姿在一片白色小花的掩映下,顶起一头攒动的精灵。

④草坪沿着湖边蔓延,轻轻地踩着,发出簌簌的声音,那声音软绵绵的,偶尔传来林中的鸟鸣,和着脚底的簌簌声,恍若来到另一个世界。

⑤初阳升起,在一片绿色的屏障中,野生的苹果树显得很特别,它们的枝头结满了小小的果实,果实呈现出橙色的笑容,倔强地扎在空中,像孩子不愿离开母亲的怀抱。

⑥信步漫游于林间,在苹果树下斜倚,听鸟儿晨语,看远方绿浪,闻果实香甜,任冬风拂面,让晨曦满怀。

师:为了让这段文字的纹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愿意把它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打开,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每句话中你看到的照片。

师:第一句话,你看到了哪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森林。

师:森林,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滴答的雨点。

师:好,你看到了雨点。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伦敦的风拂过草坪。

师:你看到了伦敦的风拂过草坪。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清晨的鸟儿在梳理羽毛。

师:你看到了鸟儿经过了一个晚上的休息,早上透过初阳在梳理羽毛。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了镶嵌在绿毯中央的碧水。

师:原来第一句话中有:雨点、冬风、森林、红叶、涟漪。那么,第二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很多不知名的水草和野花,在初冬的时候还在绽放。

师:你看到了水草和野花,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还看到那含着露水的紫茵茵的花蕾。

师:紫茵茵的花蕾,原来第二句话中有:湖泊、水草、野花、花蕾、露珠。第三句话,还有哪些?

生:第三句话中有白色的小花和几只水鸟。

师:还看到哪些?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精灵。

师:(好奇)什么精灵?

生:攒动的精灵。

师:攒动的精灵,其实那是一只鸟。第三句话,其实有水鸟、小花。第四句话呢?

生:我听到了鸟鸣声。

师:鸟鸣声。定格的画面?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脚跟地面摩擦的簌簌声。

师:他还听到了簌簌声。原来第四句话中有:草坪、鸟鸣。第五句话呢?

生:我看到了苹果树。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初阳升起时的画面。

师:有初阳,有苹果树,以及结出的苹果。最后一句话,有哪些?

生:鸟儿的鸣叫。

生:我还闻到了果实的香味儿。

师:苹果树、鸟儿、绿浪、果实、冬风、晨曦……没想到短短的一段话中尽然隐藏着这么多张照片,我自己想想也是醉了!(全班大笑)把这些照片按照文字的结构摆放一下,摆成一座文字的小房子,你就会有一个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师:谁发现了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拍摄技巧?

生:我发现这些文字无论怎么组合都像有很多幅画面在我眼前晃动。

师:文字能折射出画面,太神奇了!

生:我发现这些景物是一个连着一个的,很有动感。

师:是的,动感,多好呀!

生:我发现这些图片都是有关系的,他们都可以串在一起,他们串在一起就可以构成一幅幅动画,就像在看动画片一样。

师:太聪明了!是呀,就像用真实的相机拍照一样,随着镜头的推拉收放、忽远忽近、层层推进,咔、咔、咔,一张照片连着一张照片,大照片里套着中照片,中照片里套着小照片,小照片里套着……

生:小小照片。

师:那叫迷你照片,(全班大笑)一张张地呈现出来。用文字拍照也一样,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是一种很好用的技法。(板书:景中有景 画中有画)

【品读:不难发现,这堂习作指导课的话语情境是执教者精心设计的一个大大的暗喻。不言自明,“用文字拍照”是一个“喻体”,它的本体就是“景物描写”。那么,所谓“肖氏”特有的“景中有景、画中有画” 的“文字拍照法”,其本体又该对应怎样的“景物描写的方法”?执教者没有言明。从课堂内容分析看,它应该是指多种景物联合组成一个和谐的画面,它强调构思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强调铺陈的细节,也关注写作的顺序,所谓“移步换景”。】

2.塔桥――景外有景、画外有画

师:我们再来看一幅,譬如――《塔桥》。(课件出示)

①伦敦塔桥横跨在泰晤士河两岸,高高的塔梁牵引着长长的锁链,锁链牢牢地牵引着下方的桥身,阳光从塔桥的桥顶斜射进桥身里面。

②阳光像长了脚似的,满桥里跑着,从桥身里射进去然后从桥跺口里再次逃出来,整座桥像一只气垫船,在泰晤士河上飘着。

③行走在塔桥上,隐隐地感觉到桥身随着你的脚步在微微起伏,瞬间产生一种幻觉,这应该是在一条船上,不是在一座桥上。

④此时的泰晤士河已经脱掉她黯蓝色的天丝内衣,出天蓝色的肌肤,一浪一浪地朝桥墩这边涌过来。

⑤河水亲吻桥墩的声音并不热烈,站在桥面上,你听,那声音是轻轻柔柔的,OO@@的,间间或或的,宛若松针滴落草丛,犹如繁星坠落银河,好似冬雪簌落大地。

⑥阳光从塔桥的一角透过云层的夹缝射进桥身,此时的太阳像一个漏斗任凭霞光从缝隙中流出。

⑦光亮被云层折射成无数条射线从圆心向四周射出来,投射到塔桥幽深的桥身上,那些光亮的线直插桥身,好像塔桥被利剑射中,在河面上摇摇欲坠了。

⑧此时的天空,让人无限惊讶的是,在几乎与太阳平行的天幕上,就在塔桥的另一侧的天空上,竟挂着一轮圆月,她借着从太阳身上借取的那一点光芒,温柔地凝望着塔桥,还有塔桥下面的千年长河。

师:为了让这段文字的纹理更加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我同样愿意把它们一句话一句话地打开,同样请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每句话中你看到的照片。第一句话,你看到了哪些照片?

生:阳光。

师:阳光。你说。

生:桥身。

师:哦,塔梁、锁链、桥身,这是第一句,那么第二句话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阳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河流。

师:那么第三句呢?

生:古老的塔桥。

师:那第四句呢?

生:浪花。

师:第五句呢?

生:河水撞击桥墩。

师:对,是桥墩。第六句话呢?

生:阳光。

师:好的,第七句话呢?

生:河面当中的光亮。

师:文字就是一座小房子,只是搭建的方式不同而已。比如,这样搭,你同样会有一个用文字拍照技法的重大发现,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排列后的文字“小房子”)

师:这些照片后面都拖着一个飘逸的尾巴,那都是想象的景象。你认为这是一种什么技法?

生:如果说《清晨》的技法是景中有景、画中有画的话,那么《搭桥》这个技法应该叫作――景外有景、画外有画。(板书:景外有景 画外有画)

师:这一招厉害!真实的相机远远做不到,凭借想象,文字还能拍摄到画外之画、景外之景,超管用的!

【品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很容易看出,这是指写作中的联想与想象,是艺术里的虚实相生。令人想到中国传统美学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在景物描写中,我们在此时此地所见之景是实的,由眼前所见实景生发联想、想象而得的彼时彼地之景是虚景。它是艺术手法中的亮点,依赖于阅读和写作实践,是妙手偶得,也是艺术修养的积淀。至此,带着诗意与哲思,执教者带着学生,完成了所有关于景物描写技法的构建。】

站在桥上看风景

师:由于时间关系,还有几组我的文字照片,我们就不一一放大了。现在属于你们的时间到来了,回忆自己记忆深处珍藏的一处景致,或许是你曾经的一次旅行中遗漏的画面,或许是你童年五彩缤纷的一个画面,或许是你每天遇见只是你从来没有留意的画面……来,拿起你心中的照相机,融入自己当时守候画面时的心情,用文字拍下这些照片。

(生准备动笔写作)

师:为了给大家用文字拍照创造点氛围,我想为你们读一首诗。(配乐)感谢收听Be My Guest为你读诗。今天,我为你读的是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可以尝试“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的技法,让你的风景装饰我们的梦。

(生动笔写作10分钟)

师:来吧,让你的风景装饰我们的梦吧,把你拍到的风景展示出来。小组内互相展示文字照片,读给同组的同学听,让同学说说他透过你的文字看见的照片,并互相交流一下各自拍文字照片的技法。每组推荐一个同学,等会儿在全班展示照片。

(生小组交流)

师:你拍了怎样一组照片,把它们展示出来吧。同学们认真听,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什么?

生:走进西湖,浮在眼前的是一片片荷花丛,每一朵荷花都绽放出可爱的笑脸,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蜻蜓在荷花上飞舞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在水中唱着动听的歌曲,好像在给跳舞的蜻蜓伴奏呢!这真是一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呀!微风拂面,湖面上散起了一道又一道的涟漪,迎面吹来的风使我们神清气爽。微风过后,湖面依然是那么的水平如镜。一群鸟儿从树顶掠过,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一眼望去,西湖真像一个七彩圣地啊!西湖的风景看也看不尽,说也说不完,就等你来细细游赏。

师:拍的是西湖,拍的是我家乡的景色。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

生:我看见了荷叶连连、蜻蜓嬉戏、鸟儿飞翔的照片。

师: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

什么?

生:画外有画――蜻蜓在荷花上飞舞着,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鱼儿在水中唱着动听的歌曲,好像在给跳舞的蜻蜓伴奏呢!这真是一首既和谐又美妙的乐曲呀!

师:真好!

生:晴朗的夜空里,星光闪烁,我被这密密麻麻的繁星深深地陶醉了。深蓝色的夜空,一望无际、星罗棋布的星星向我调皮地眨着眼睛。也许星星不比太阳光芒万丈,也不比月亮明亮,它只是那萤火虫发出的一闪一闪的光芒。但星星是可爱的,它时不时向你眨眨眼,好似在跟你对话呢。巨大的黑幕上,别着一颗颗星星,正因为有了它们,天空才会变得有趣,充满了无穷的遐想与神秘。星星犹如海面上无数的领航明灯,照亮了前进时的迷芒;星星犹如颗颗珍珠,洒在广阔的天幕上;星星一张渔网,收获了儿童的喜爱;星星犹如一个清澈的眸子,偷偷地窥视雪白的大地……黑色的幕布下,星星散发着它那独有的光芒,展现着它那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情态,是那样的唯美,那样的神秘,让我为之震撼,为之陶醉……

师:啊,这是浩渺的星空,美!透过他的文字,你看见了哪几张照片呢?

生:密密麻麻的星星、眨眼的星星、若隐若现的星星……

师:这是一架神奇的相机,竟然能拍下夜晚如此美丽的星空。你学到的拍摄技法是什么?

生:她的最大技法就是景外有景――犹如……犹如……犹如……

师:所以说这是一架神奇的相机。

【品读:只有在写作中才能学会写作。完成了写景技法的建构,学生们马上动笔实践。从文字上看,学生的写作无疑是成功的,他们的习作片段明显呈现出“肖氏”的痕迹――细致,华丽。他们之前积累的写作经验,此时得以敞开运用,笔下生出的正是开满鲜花的文字。当然,为了写景而写景,为了运用而运用,这样的写作难免有些孤立,从话语风格看,也齐刷刷倾向于华美。不过,写作总有一个过程,就是先学繁,再就简。】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感谢你们装饰了我们的梦,大家借助我的文字照片揣摩出一些技法,并把这些技法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字拍照中去,于是,就诞生了那么多张生动、多彩的照片,大家也是蛮拼的!现在,想想我当时创作的这些文字照片,还是觉得蛮有意义的。可是,有一个问题我一直纳闷,就是一开始我提到的,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什么技法呀、什么方法呀,纯粹是有感而发,纯粹是被景致打动了,所以我不得不写,我不得不记,我当时根本没有考虑什么写作技法。你写作时有过同样的体验吗?

生:(七嘴八舌)有!

师:有人问巴金,您写作的最大技巧是什么?你们知道巴金怎么回答吗?

生:(疑惑)不知道。

师:巴老说,我最大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对于巴老的回答,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巴老说得很有道理。我曾经看过一部动画片,主人公经过千辛万苦寻找到宝葫芦里藏着的武功秘诀竟然是一张白纸,也许跟巴金说得一样,真正好的东西在心里,不是外在的。

师:哇,太厉害了!

师:那么,我想问,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课件再次出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生:是心情,是情感,是情绪。

师:我们一起再读这句广告词――

(生齐读)

师:同学们,用文字拍照,最重要的是心情、是情感、是情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旦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你眼中的景色就活了,景色装饰了你心灵的窗子,你的文字照片自然也就装饰了别人的梦……

【品读:执教者在篇末忽然“”了自己之前辛辛苦苦建构起来的所有的“技法”,只强调写作时的随心随情。似在意料之外,又在学理之中。现象学讲“还原”,强调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必须抛开一切外在的概念与逻辑、方法与经验,“回到事物本身”。此时,执教者就是要带领学生回

到“写作本身”,回到写作最初的现场。结课仍是入课的句子,似乎经历了一场诗与思的旅行之后,大家又回到了原点。珍藏的,只有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评析】

行走,为远方的风景

――关于肖绍国老师执教的

“用文字拍照”一课及其他

语文教师大多认可,自己先得爱读书、会读书,学生才有可能爱读书、会读书。同样,语文教师先得爱写作、会写作,学生才有可能爱写作、会写作。

肖老师无疑是善读能写的。他的文字细腻、清丽,写景状物长于铺陈,他是那样不徐不疾地把令自己心动的一切一一向你诉说,他笔下的一切,总带着强烈的画面,色彩分明、动静相生。所以,当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文字中的写作方法时,学生很快找出了修辞的运用、写作顺序的把控、详略的处理等景物描写常见的技法与策略。肖老师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写法提升为“景中有景、画中有画”“景外有景、画外有画”,强调写作时的整体与部分的布局,现实与联想的结合。从课堂上学生现场写作的情况看,肖老师的教学是有效的。

课的结尾竟是对写作策略的解构与颠覆,肖老师引领学生去体味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是景语与情语的自然交融。这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写作的意义与目的,那就是自然地流露,自然地诉说。

这是一堂习作指导课,但是这一课对学生的意义有些是超越了写作本身的,那可能属于哲思、旅行、人生、风景。这与肖老师的审美旨趣相关。不难看出,在教学设计中,肖老师是精心布局的,他运用首尾的呼应,运用富有深意又难以言明的诗句,甚至把一堂课的话语情境都常设成一个大大的比喻句。所有的匠心,都带给学习者与观课者“陌生化”的体验,形成一种思维与审美的张力。

追求课的“形式”,也是需要的,毕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但是,正如写的最大技巧在“无技巧”,教的最大技巧也一定不是苦心孤诣,只要你是个爱读书、爱写作的教师,把这份喜爱自然传递给学生就行了。就这一课而言,我觉得最大的意义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写作的技巧”还是“无技巧”,最重要的是学生们知道教师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