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04-03 22:0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白衣天使一封信初一生作文1

尊敬的白衣天使们:

您们好!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正如白岩松所说,我们在过年,您们却在为我们过关。我们吃着年夜饭与家人团聚,而您们却身着一袭白褂,为责任与使命和家人分开,为了祖国。当闻说疫情严重的我们全副武装,减少出行,对病毒避而远之时,您们却换上战袍,逆行而上,将病毒牢牢锁死在前方的战场。

您们勇敢!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挺身而出,别人躲屋里你们却与死神抗争,不畏坚辛在一线奋斗。疫情急迫您们却没有丝毫的畏惧与退缩,换上白大褂,您们就成了与病魔死神斗争的天使。新闻里您说:“穿上白大褂,就要担负好这个责任。”或许您们也害怕,但却为了祖国您们在一线与病人一起度过鬼门关。

您们耐劳!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脱下护目镜时脸上被印出深深的勒痕;为了方便,您们宁愿剪下齐腰的长发;您们的双手在消毒水的浸泡下已经龟裂;您们的衣服被汗水透湿;您抬起头四十五度不让泪水留下。您在抢救病人的时候不幸感染病毒却将微笑展现给人们,隔着厚厚的玻璃窗高声喊出:“加油!我们一定可以的。”面对这些您们从无怨言,把千万中华儿女从死神那儿抢来,为中国奋斗着。

您们团结!您们心连心共同奋战,在儿女眼里您们是伟大的父母;在父母眼里您们是令他骄傲的儿女;在我们眼里您们是圣神的白衣天使。中国如今的繁荣是因为有您们,加油您们一定可以的!

最后我想对您们说“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祖国的骄傲加油!”03年的非典被您们征服,相信今天的疫情也一定会被您们打败!

千言万语绘成一句话,祝您们:

一帆风顺身体健康平安归来!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2

尊敬的白衣战士叔叔、阿姨们:

您们好!

我是香格里拉市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首先在此向您们说一声:谢谢您们,您们辛苦了!

自从病肺炎肆虐以来,大街小巷都呈现出一片紧张的气氛,超市关门,菜市场只开了几家摊位,大街上只有几个人,而且全部戴上口罩和手套,药店里买不到防护用品,看到目前的这一切变化,才让我感觉到冠状病毒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轻松,那么简单,我的心情顿时紧绷起来。通过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我详细了解了冠状病毒的起因,病毒带来的严重性,以及防护措施。每天守在电视机旁,了解最新的消息,关注着每天的数字变化,我知道我们全国上下正在打仗,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您们白衣战士身处一线走在战场上,经历着与家人的分离,经历着被病毒感染的风险,每当看见您们忙碌的身影,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多少个日日夜夜您们守护着我们大家的安宁,为了节省一套防护服,您们宁愿十几个小时不喝水,不上卫生间,饿了也顾不上吃饭。

亲爱的白衣战士们,您们的种种行为深深的感动着我。此时我能做到的就是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遵守各级各类防控规定,在家好好学习,学好知识长大了报效祖国。

亲爱的白衣战士们,希望您们平平安安,在一线要保重身体,想到您们在一线为我们保驾护航,我想我们大家一定能够战胜病魔的,希望我们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早日战胜战役。为您们所做的一切点赞!

祝:平安健康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3

敬爱的白衣天使们:

您们好!

今天我怀着无比崇敬和感激的心情,给您们写这封信,想要对您们道一声:“您们辛苦了!”正当新春佳节来临,举国团圆欢庆之时,突然爆发的疫情让我们美丽的天空蒙上了一层阴霾。疫情急迫,您们退掉了回家的车票,辞别亲爱的家人,换上了白色的战衣,逆行而上,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抗击病魔的第一线。在病毒与老百姓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在居家隔离的这些日子里,疫情肆虐,大家都很紧张!电视里出现的总是您们忙碌的身影,看到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拖着因渐冻症而行走不便的双腿,丢下被感染的妻子,快步走向隔离病房的背影。我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和担当!看到护士阿姨为了方便照顾病人而剪去自己的长发,我知道了有一种美叫做奉献!看到因照顾病人而不幸被感染的医生隔着厚厚的玻璃窗对记者露出笑容并且高喊:“相信我们,我们一定可以!”看到医生轻轻拥抱被感染的患者我无数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面对死神您们比谁都更勇敢,面对疫情,您们比谁都更坚强。您们的勇敢和坚强,给我们带来了无比坚定的信心和希望。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是的,我们一定可以!因为我们有强大的祖国、有无数舍小家顾大家的白衣战士、我们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永不言败的亿万同胞。我们坚信,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

亲爱的白衣天使们,在守护我们的路上,请不要觉得孤单,我们不会忘记您们的汗水和辛苦!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加入白衣天使的队伍,争取做一名像钟南山爷爷那样的医生。我相信我也一定可以!

写完这封信的时候,窗外柳条已悄悄吐出嫩芽,春天已经来到,待到您们凯旋之时,我要为您们献上雪域高原的圣洁的哈达。让我们相约到武汉大学烂漫的樱花树下感谢生命,感谢您们!请保重身体!

此致!

敬礼!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4

敬爱的白衣天使们:

您们辛苦了!

自从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每天都会关注新闻,随着疫情的发展,我的心也跟随着最新消息忽上忽下。我们被安全的自我隔离着,可是看到疫情里奋斗的您们,心里不免为您们担心,担心您们会很疲惫,担心您们不小心也感染同时又感到无比的幸运,正是因为有了无私的您们,才换来疫情区病人的好转;有了您们,才有了我对专业医疗技术的认识;有了您们才换回了多少人梦想的团聚。在我的心中,您们就是神圣的天仙般的概念,是美的化身。

在防病区里,您们正与病魔进行着一场无声的殊死搏斗,怎样诊断,怎样治疗,怎样抢救病人,是您们整日最关心的问题。您们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敌人,您们要呵护的是无价的生命。多少个日日夜夜了,您们依然无怨无悔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您们忙碌地在病房中穿梭,镇定地做着各种治疗和护理。您们知道,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给病人送去的最大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眼神都是对病人的最大鼓励。您们知道,每一个病人都是病魔的无辜受害者。您们以各种方式表现出医务人员高度的责任感。

冰心老人曾有过这样一句话:“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仗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也许这正是病人对您们的评价啊!

在新闻里,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国家对白衣天使的高度关注。还有来自各方的爱心捐赠,这是人民对白衣天使的信任。您们用甜美的微笑面对病人,用细致的耐心关爱病人,相信有国家和人民做强烈后盾,我们的白衣天使以高度的使命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会做出不平凡的壮举。您们一定会胜利,因为您们代表人们,因为您们后面是支持您们的人民和强大的国家。

安静的夜,安静的病房,安静的病区。在长廊的那头,安静地飘来一朵白云,那就是您们您们如同云朵般纯洁、善良。您们白色的倩影飘出一个门口又飘进另一个门口。出现在每一位病员的床头。您们是世界的勇者!您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祝您们

早日凯旋而归!

给白衣天使的一封信初一生作文5

亲爱的白衣天使们:

您们好!

2020庚子鼠年,病毒肺炎肆虐而来,席卷了整个中国,所有人的心都被疫情牵动着。

这种通过飞沫进行传播的病毒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与安祥,千千万万个家庭因此而分离,就在这时候您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努力不让疫情扩散,抗“疫”战就此打响了。您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期间连水都顾不上喝,生怕会疏忽遗漏病人的哪一个细节。你们在工作岗位上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从不叫苦叫累,在我心中,您们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更是在疫情面前不屈服的白衣战士。您们脱下防护服的那一刻,脸上、鼻梁上、下巴上,到处都有被口罩勒得红红的印记,让人看着都心酸。您们用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换来无数人的健康与微笑,你们把无数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病人们的身上。您们是星空中永远闪烁的星星,您们是无数人的希望,您们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病人最需要的是时候,您们第一个站出来给予他们无限的关爱和希望。每个时代都有一个“英雄”,在我眼里,您们就是最伟大的英雄。2003年,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非典病毒,今天我们一样能赢!我相信,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就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白衣战士们!

在这里,我向抗战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篇2

你们好!

我是一名小学生,叫李硕,在中原油田局机关一小上一年级。最近我和爸爸妈妈总是从电视上、广bō里,看到听到你们的 gǎn人shì jì,我非常gǎn动,jǐn不住给你们写这fēn信。

叔叔、āyí们,你们每天和“非diǎn”病人líng jǜlǐ接chù,suí时都有被gǎn rǎn上“非diǎn”的wēi xiǎn,有的叔叔、āyí已经xiàn出了宝guì的生命,你们工作在最wēi xiǎn的地方,真yǒng gǎn呀!叔叔、āyí们,你们在gé离区里,无法和家人tū jù,每天处于wēi xiǎn之中,你们谁都没有yuàn言,还争着抢着到最危险的地方,你们真棒呀!你们是我最zūn jìng的人!

我作为一名小学生,不能为你们做什么。我只能mò mò地zhù fú你们身体jiàn kāng,工作shùn利!

Cǐ zhì!

Jìng 礼

篇3

四川小朋友们

你们好!

首先,当你们收到这封信时,你一定很奇怪是谁寄给你们的,所以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韩超,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下棋有时也写写信,不过,这一封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我们都是平凡人,却又不平凡的经历。五月十二日,是一个令全中国人难忘的日子。因外在你们的四川大地上发生了一次8.0级的大地震,顷刻间,一排排房屋变成了废墟,一个个秀丽宜人的风景区早已不复存在,一排排整齐的教学楼也不在了,朗朗的读书声已经变成了废墟下的哭喊声……我知道你们不愿再提起此事,但是你们当中却有一个个英雄。在这次大地震中他吞噬了一切,但是却没有吞噬他们的意志。

在你们当中一定有一个叫可乐男孩的吧,我很敬佩他,他被压在废墟下没有害怕,而是叫起伙伴,安慰伙伴,和伙伴唱歌让外面的人听到,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但是他却痛在心里。尤其是被武警叔叔就出来的时候,他从容面对,微笑面对;更是他那一句:“叔叔请给我一杯可乐,要冰的。”就更是让我敬佩。

你们当中还有一个叫朗针的吧,他也很让我敬佩他被就出来后,特别想表达感谢,但不知道什么好,于是他想到叔叔平时敬的礼,便深深地敬了一个礼。别小看这个礼,这个礼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感谢之情,千金难买呀。

还有你们这一个个的儿童在这场灾难中磨练你们的意志不得不让我敬佩。

篇4

到了那儿以后,爸爸立即给我们写了一封信,由于交通不便,一个月以后,我们才收到。信上告诉我们一个电话号码,让我们有事就打电话。电话,可是个稀罕物。当天,妈妈骑上自行车,驮着我和姐姐,骑了五六里远,才找到镇上一家有公用电话的小卖铺。妈妈不知道如何拨打,还是老板娘帮忙接通了电话。

姐姐接过电话:“爸爸!爸爸!我们好想您!您还好吗?”说着姐姐的眼角流出泪水。当时我还不懂事,看见姐姐哭也就跟着哭呗。

一晃7年过去了,我家搬到了镇上。一日,放学回到家,妈妈告诉我一个喜讯――家里装电话了。我扔下书包奔到桌旁,只见米白色的电话机静静地躺在那儿。我轻轻地抚摸它,像抚摸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怕弄痛了它、弄坏了它。“妈妈,我可以打电话给爸爸吗?”妈妈点点头。我颤抖地拨出那一组做梦都觉得亲切的号码。很有节奏的“嘟、嘟”声传来。“喂”――是爸爸!“喂,爸爸,我是玲儿……”我都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了。每周五放学回家,我第一件事就是与爸爸通话……电话让我和爸爸的心连得更紧了。

家里有了电话,便构建了一个绿色通道。左邻右舍时常借这个通道与亲人联系,我妈妈当然乐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电话还救了一个老人的命呢!

那天,我在户外散步,突然从不远处传来一个老婆婆凄惨的呼喊声。我循声跑过去,原来一位老爷爷晕倒在地,口吐白沫,浑身抽搐。老婆婆不知所措,脸都吓白了。我问明了那里的准确地址,便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赶紧拨了“120”急救电话。

“喂,您好,这里是急救中心,请问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喂,您好,十字街22号路口一位老人得了中风。情况危急,请你们快来。谢谢!”

“别急,我们马上就到!”

接着,我又急忙给老人家里打电话。打完电话,“120”救护车到了,一群白衣天使把老爷爷搀扶上车。望着远去的救护车,我知道老爷爷有救了……

回到家里,只见明亮的灯光下,那部电话似乎罩着一圈圣洁的白色光晕。我轻轻地抚摸着它那米白色的机身,久久地,久久地……

〔简评〕

篇5

从在打探消息,到身临非典隔离病房;

从一线记者,到社会新闻部主任。

北京日报记者李学梅用十几年的采访经验,

用工作起来“又狠又快”的热情,带领着她的团队――由10多个年轻记者组成的“北京日报社会新闻部”,

在科教、政法、民生、城市应急管理等几十条战线上拼采访、抢新闻,开设了众多精彩专栏,撰写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报道。这支以年轻记者组成的团队,也成为了报社一支活力四射的队伍。

初出茅庐默默积累成长

大学毕业后,李学梅来到《北京日报》工作,她的任务是采访教科系统的新闻。“教科口的新闻不乏去采访研究火箭发射的高科技人才,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去采访一位研究大熊猫繁殖的专家。”

上世纪90年代熊猫“盼盼”非常出名。熊猫“盼盼”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曾飞越太平洋远赴美国,让大洋彼岸的美国人民激动了好一阵。1990年北京亚运会把熊猫作为吉祥物,手持金牌奔跑,憨态可掬的“盼盼”伴随着北京亚运会的成功,加深了人们记忆中存留。如今40岁左右的人,很多人还能记起熊猫“盼盼”那可亲可爱的样子。

“领导也觉得这是个能出彩的题材,还建议我用第一人称去写。”图书馆查到的资料有限,李学梅便准备在采访时多下功夫。李学梅本想通过专家工作中的故事来丰富人物的形象,给读者呈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专家,“我问他工作中有没有好玩的故事?” 然而,现实在这里开了一个小玩笑,没有按照李学梅设计的情节展开。“没什么特别的,天天都这样。”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很多采访者听到这样的回答,第一个反应就是强烈的挫折感。李学梅想到了会有挫折,只是没有想到会来得这样快、这样直接。她认为已经事先做足了功课,于是把准备好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拿了出来。当然,这里不能排除专家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所表现出来的惜字如金,接连不断抛向专家的话题,用李学梅的话说,“才能换回几个字,要么就只回答‘是’或者‘不是’。”李学梅彻底悲催了,如果那时有这种说法的话。悲催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念,李学梅不甘心,之后又“一根筋”地去采访了一次,情况还是不好。好在是领导好,不再坚持第一人称写法,接受了用第三人称完成的稿件。此事过去了若干时间后,李学梅说:“专家在业务上非常出色,大熊猫生双胎对于专家是常识,但是我也没养过大熊猫啊,没有针对性地问了半天,只问到一些专业术语。后来面对“治学严谨、惜字如金”的采访对象,我尽可能提前多地掌握信息,从采访对象熟悉的东西入手。如果不行就不强求,采访他周边的同事和家人也可以丰满人物。”

还有一次,被采访者口音非常重。对方一开口,李学梅就像在听外语:“怕完不成任务,几乎每句话我都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结果他越着急口音越重,我越着急越听不懂。最后连写在纸上的办法都用了,两分钟能完成的采访用了半个小时。”“慢慢采访的人多了,再听到外地口音我可以先聊聊他的家乡。”

2001年春节,李学梅跟报社的一位老师到积水潭医院采访自焚的烧伤病人。跟主治大夫细细问过烧伤程度、救治过程、用药、未来康复等情况后,李学梅便准备走了。那位老师说:“你怎么能不去看看病人就结束采访呢?”带着她去了病床前。李学梅瞬间呆住了,这一幕远远超越医生的专业介绍所带给她的感受:花季少女浑身插满了管子,脸上的皮全掀着,露着大块大块鲜红的肉,嘴里含混地喊着疼。大夫正在用钉书钉把翻起的皮肤努力地钉在少女的脸上。李学梅吓得掉头就跑,跌撞中还踢翻了病房里的痰盂。这次采访让李学梅知道:“只要有可能,一定要见到新闻当事人,现场给记者的冲击力远远要比转述要强烈得多。”有了更为充沛的感情和鲜明的立场,写出的报道才会更加立体。

十七年厚积薄发担当起大事件

2003年春天,非典突袭北京。接触非典感染者,轻者意味着要被隔离数月重者甚至丢掉性命,李学梅还是坚持要进重症病房看看病人和医生,为了采访报道真实可信。此时的她,不再是那个见着烧伤病人扭脸就跑的记者了。

李学梅很清楚“里面非常危险,全是气管切开的病人”,之前,护士长再三告诫以期阻止其进入重症监护室。按照要求,李学梅戴上两个20层厚的纱布口罩,穿上连体防护服,再戴上橡胶手套,除此之外还要戴上两层罩得住耳朵的帽子,最后又套上三层鞋套,眼镜外还扣了个宽大的护目镜。全副武装后的李学梅被包得像个粽子,只能张着嘴大口呼吸,护目镜很快就变得雾气笼罩。她站在距离危重病人只有不到一米地地方,看护士们细心地为病人拍背、翻身、刮胡子、剪指甲、清洗口腔……

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汗水慢慢打湿了李学梅临时用来记录的病历本,上面的字迹不知何时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李雪梅说:“当我回到报社,将采访到的故事写成文章时,我几乎没有用到那个‘采访本’――因为,一切都是那样鲜活,就在我的脑海中。”在通讯《零距离感受非常战士》中,她写道:“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护理,对于全副武装的SARS病区的护士来说,却要付出几倍的努力;而对于处在孤独和恐惧中的SARS病人来说,却从中收获着几倍的希望。”这种希望也通过文字,传递给了城市中那些焦虑恐慌的人们。

时常有人说,女记者对新闻是敏感而细腻的。这句话究竟有多高的正确率,还真不好说,不过用在李学梅身上,你大可划上一个对勾。采访时,她偶然听护士说起感染科主任吴昊:“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了,孩子马上要考大学,挺不容易的。”她找到了吴昊的女儿,得知孩子给爸爸写过一封信,于是一鼓作气,连夜写了那篇后来感动了无数读者,也激励了无数白衣天使的报道《爸爸,我等您回来兑现承诺》。

一个插曲是非典期间,为了保障采访,报社特地给她包租了一辆带着顶灯的夏利出租车!有次采访李学梅眼看着要到目的地了,一位交警伸手拦下让她靠边停车:“你是干嘛的?”李学梅赶紧解释:“《北京日报》记者,采访非典的。”交警疑惑地看了看她,又看了看车,把驾照和记者证都看过后脸色才缓和不少,摆了摆手,算是放行了。但他随后说了一句让李学梅能记住一辈子的话:“知道吗,你可没资格开出租车。要搁平时,我见你一回罚你一回。”

八年来升职后为年轻人搭建成长平台

2007年开始,业绩突出的李学梅通过竞聘,成为了北京日报科教部主任、社会新闻部主任。升职后的李学梅知道,自己跑得再快,也只是一个优秀记者;让年轻记者跟上自己的速度,才是一名好“队长”。

2011年9月,同仁医院一名医生被患者砍伤,事件持续发酵。针对这个事件,北京日报的选择是不能失声。留给年轻记者方芳的时间很短,压力之下,李学梅选择和她共同承担。采访前,两人一起讨论至深夜。采访中,李学梅不再是主任,而是一名老记者。第二天5点多,李学梅就在过街天桥上暗访倒号的黄牛了。她与方芳分工合作,挂号处、门诊、病房、急诊、保卫处、手术室,一分钟工作人员要处理多少单据、一顿饭食堂要消耗多少斤粮食……一个又一个细节,被记录在采访本上。成稿后近4000字的《同仁一日》,十余个小时的时间跨度,数十位人物,这样饱和式的采访让方芳觉得又累又兴奋,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能力的提高。

方芳的努力和进步让李学梅觉得应该给年轻记者更大的平台。 2013年,《方芳看急诊》出现在北京日报一版,为期3个月的挂职蹲点让方芳“找回了入职时的激情和记者的本色”。成功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随后,“刘冕跑地铁”“东亮盯治污”“小童走社区”……年轻记者在北京日报上开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专栏。

对于新入职的记者,李学梅更是手把手地教,带着记者通读文件、拆分材料、反复讨论,晚上再带着一起上夜班盯版……李学梅说年轻人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她当年都遇到过,也因此特别能理解:“刚工作时,北京日报200个人做4个版面,稿子不能上是非常正常的。再比如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本来想发独家新闻却被别的记者抢了先。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记者常常会感觉家庭和事业难以两全。”李学梅会把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一一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