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0:49: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场面描写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场面描写的作文

篇1

1、12月的冷风吹不散激情, 2017年大司巷小学跳长绳比赛正式拉开序幕。只见赛场上人头攒动,有人还在紧张地练习,有人拿着五彩缤纷的小旗、横幅或小木牌在给运动员呐喊助威,有人在三三两两讨论输赢,好一番大战前热闹的景象啊!

2、比赛正式开始了,只听裁判大喊一声:“预备——开始!”第一个同学陈康元就像离弦的箭一般往绳子里冲,为班级开了一个好头。后面的同学和甩绳的家长们也配合得很默契。选手们脚底就像安了两个弹簧,快速地跳起,落下;又跳起,又落下。轻盈得就像一只机灵的小鹿。 绳子从我的头上往脚下一闪而过,像彩环似的上下翻飞,我越跳越快,甩动的绳子,发出“呼呼”的响声,脚尖点着地面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就像乐队在演奏乐曲呢。正在我松了一口气,心里想着我们班保准能夺冠了的时候,突然,绳子不动了,只听见有人喊道:“呀,有人死绳了!”我的心又揪了起来,在家长们的紧急协调下,同学们也很聪明,立马调整状态,比赛继续顺利进行。

3、“加油!加油!”场外传来一声高过一声的加油声,飘向校园每个角落。赛场上,精彩不断展现,400下、420下、430下……记录一次次被刷新,引起了在场的家长和同学们一阵阵欢呼。运动员们不仅赛出了水平,还赛出了风格。

4、比赛结束了,同学们欢呼着回到了教室。不知何时,窗边的树上飞来了一只麻雀,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也许,它也在为我们的胜利欢呼吧!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辞海》中第2个义项解释为:“文艺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境和人物性格的最小单位。”

2.《解读与赏读》对细节的解释为: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或周围事物所作的具体而细微的描绘。运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塑造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生活环境,增强艺术的感染力。

3.《作文辞海》对细节描写的所作的定义为:细节描写是附着在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或坏境、场面、景物中的一种描写。它是其他描写的微观化。细节描写的特点之一是依附性,它是作文中写人、叙事、绘景、记言的最小组成单位。细节描写有肖像细节、行动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场面和景物细节等。

4.《细节描写——解读〈祝福〉的一枚“锁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6期)细节描写是指对表现人物、情节和主旨有特殊作用的细微环节,包括动作、肖像、神情、物件、景色、服饰、语言等“细枝末节”。

5.《寻觅生动描绘人物细节之津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刊》2011年8期)所谓细节描写,就是对某些细小而又能很好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环节加以具体描写。

比较以上5种解释,我们就可以得出:细节描写是一种特殊的描写方式,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对人物、环境、场面和景物做细致入微的描写,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画面、增强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色,都可采用。

其实,在苏教版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据,如必修一第95~96页中编者明确写道:“记忆中的景物有时是模糊的,需要透过细节把他们从时间的深渊中打捞出来,成为描写的材料。”并且举了《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描写微雨寒村的例子。”在这里编者明确把景物作为细节描写的材料和对象。还有鲁迅的小说《药》中第四部分的场景描写也是一个极为精彩的细节——“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正是这一细节,将小说推向一个新的。

又如江苏2010高考文学类文本《溜索》第6节中“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就是通过牛溜索时流泪发抖等细节,来侧面表现环境——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从而反衬了人物——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象。

可见把细节描写归结为指人物描写是缩小了它的内涵,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的误导;同时,把细节描写与特写镜头构成一种对应,也是不正确的。

篇3

一、注重典型课例的讲解,让学生认识细节描写的优势

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有细节描写的精彩片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关注、理解什么是细节描写,更深刻地明白细节描写的好处。我决定从课文入手,在平常的教学中时时灌输“细节描写”的概念,引导学生找到了这样一些细节描写较精彩的文章:《变色龙》《灰椋鸟》《安塞腰鼓》《爱如茉莉》《大江保卫战》《金蝉脱壳》《最后的姿势》《船长》《和他的大黑骡子》……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合理的想象,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好处和技巧就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我还指导学生将这些文章中的精彩细节进行分类,如:场面描写比较突出的课文有《灰椋鸟》《安塞腰鼓》《大江保卫战》,事物外形描写比较突出的文章是《燕子》《荷花》;人物动作描写比较突出的课文是《安塞腰鼓》《花瓣飘香》《林冲棒打洪教头》;人物外貌描写突出的课文有《秦兵马俑》《雪儿》;人物语言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比较突出的课文是《和他的大黑骡子》《船长》。同时,还帮助学生分析了这些细节描写所包含的写作技巧,有《灰椋鸟》和《秦兵马俑》中的联想、《燕子》和《荷花》中的比喻、《变色龙》一文中的夸张、《爱如茉莉》一课中的对比、《安塞腰鼓》一课的排比……让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就是进行细节描写的金钥匙。

二、通过课内阅读摘录精彩片断,练习仿写,模仿写作技巧

在明确了细节描写的一定技巧之后,我先指导学生将课内文章中细节描写的片段摘抄在《细节描写采集本》上,然后写一写自己对这一片段的体会,再应用相同的手法仿写一段话。例如《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中的“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女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她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她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她后面的男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充分显露孩子们的天真无邪、童真童趣。讲课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某一个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方面写一段话。就有孩子写出了这样精彩的语句:“调皮大王走到门旁,猫着腰,挨着门边,扶着门框,探出头,向四周贼眉鼠眼地瞅了瞅。突然,他转过身,快速跑到讲台前,大声叫道:‘陆老师来啦!陆老师来啦!’顿时,教室里的同学紧张起来,连散乱放在桌上的书也顾不得收齐,还真有一种老鼠见猫的气势。”《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的“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刻画了法布尔痴迷昆虫的样子。讲课后,我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物的一些举动选择有意思的写下来,突出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课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不同情况下的眼神,积累下来,运用于作文之中。

三、向课外延伸,通过观察生活细节,拓展作文思路增加积累,由仿到创

篇4

关键词: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师指导;学生模拟

低年级的学生在起步学写作文的时候,特别困难,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学生阅读量不大、视野较狭窄,词汇量贫乏。针对小学生写作难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要求学生把平时课文中的好词好句画出来、抄下来、记起来,让它们能成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财富,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接受、掌握。

一、好词好句篇布局的模式

好的范文,有好多的词句,例如每授完一课,引导学生欣赏本课的好词和佳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和多样性,把这些好词好句记下来、写下来,通过“模拟”方法把这些好词好句转换句式的用法,遣词造句贴切,修辞方法得当,改变文章的写法,应多看、多记、多鉴赏开篇布局引人注目。

二、场面描写的模拟

以学生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作具体指导。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首先引导学生审题,(可以先点明时间、地点)如球类比赛、田径比赛、拔河比赛、演讲会、故事会、班队会以及文艺演出等各种场面,可以因地取材,练习描写。由于事例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生提笔写起来不免有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指导,开拓了学生思路,解决了“没什么可写”和“不知道怎么写”的难题,又启发学生留心感悟周围世界。

三、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特点的模拟描写

人物千人千面,怎样真实地、栩栩如生地把他(它)们的外貌、姿态、变化描绘出来呢?一是要多观察,看清楚是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白,是黑?要仔仔细细观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人的形状、性格或状态的词语,就能把观察到的人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熟悉的人物,模仿例文,指导写作使学生将平时学到的词语、句式、写作方法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练习写出其在某一时刻、某一情况下的外貌形象的变化、不同的心理活动以及不同的言行等人物形象特征。

四、景物描写的模拟

如校园内、公园里、街道旁的各种花卉树木,景物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晨午暮夜各显特色,春夏秋冬景致不同,风雨阴晴各具姿态。教师引导学生在描写景物的时候,一是要观察得仔仔细细,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有关景物、事物描绘的词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学习,就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模拟描写。

五、对话交流的模拟

篇5

一、研读课文片段,揣摩细节描写的方法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致的细节描写,都为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我们发现这些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俯拾皆是,但又并非面面俱到。只要抓住人与物的特点,就能起到点睛之用。

如《一夜的工作》:“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过来把小转椅扶正的这一细节,乍看起来似乎很琐碎,但实际上包含了很深的含义:尽管工作了一整夜,十分劳累,但遇事仍然很细心,对生活的琐事绝不忽视。这表现了一丝不苟的精神,以及良好的教养、生活习惯。

再如,我让学生熟读评析《穷人》中桑娜内心独白的片断,找出这段心理描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注意《黑孩子罗伯特》一文中的罗伯特捐钱前后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变化,从中感受罗伯特的精神。

二、抓住细节,将文章写生动

细节是情节和场面的最小单位,是对人物、事件、环境或景物的某一细微特征所作的具体描写,是作文当中最生动形象的部分。在此,我介绍五个写好细节的方法。

方法一:少用“美丽极了”这样的形容方式。《草原》一文中,如果以“草原美丽极了”为开头也无不可,但要将草原的美丽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景物描写出来,否则“美丽极了”就只是一句空话,因为读者根本不知道美在哪里。

方法二:不对人物下评语而是让事实说话。有些学生在写人物时总喜欢用一两句评语给人物下定论,人物的特点被架空,读者无法找到认同点。我们应通过具体的事例让人物变得鲜活起来。

如:“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他勤于钻研,不贪玩。他对动物的身体充满了好奇。他小时候做了很多解剖实验。”这段文字几乎都是评语,没有具体的事例。我们再读一读下面的这段文字,全文只有一句评语作为总起式的开头,其他的句子都用来记叙白求恩所做的事情。

“白求恩从小热爱学习,六七岁的时候,他就自己学习解剖甲虫、青蛙等小动物了。

有一天,他悄悄躲进楼上的一个房间,并关上门。过了一会儿,他妈妈闻到一股血腥味,赶紧推开了他的门,只见白求恩一本正经地站在桌子旁,桌上的大盘子里盛着一条刚从食品店买来的牛腿,他正聚精会神地用小刀解剖着牛腿。他向吃惊的妈妈这样解释着:‘我想知道牛腿的血管、肌肉和骨头的位置,我想长大以后能像爷爷和爸爸一样成为外科大夫。’”

方法三:放慢镜头写动作。有的学生作文时只写最后一个表示结果的动作,在作文指导课上,我一般指导学生把每一个动作分解成一组动作来写。如《擦桌子》的片段:

指导前学生这样写道:我先用抹布擦,擦不掉。后来用清洁球来擦,把红油漆都擦掉了。

指导后学生这样写道:我在水盆里将抹布浸湿,然后用力地擦洗桌面,可是怎么也擦不干净。于是,我拿起清洁球,对准桌子上的污渍,闭上眼睛,咬紧牙关,用力地擦。过了一会儿,我睁开眼睛,眼前的景象把我吓呆了:桌面上的红油漆被我擦掉了!

方法四:形容词(什么样的)+名词

如: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燕子。这句话不具体,也不生动。

修饰后的句子: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方法五:副词(怎么样地)+动词

如:他走了。

修饰后的句子:他把书扔进书包,生气地走了。

三、分清描写与叙述的差异

叙述就是讲故事,也就是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清楚。描写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地描绘出来的一种方法。

例一:

叙述式:路上过来一辆小车。

描写式:路上过来一辆破旧不堪的小车。

例二:

叙述式:风忽然大了,柳条飘动了起来。

描写式:风忽然大了,那半天没动的柳条潇洒地摇摆了起来,像遇到了什么可喜的事似的。

从以上例子可见,叙述式强调的是“发生了什么”,而描写式不但写出了“发生了什么”,还把所发生的事的具体情状写生动。叙述式只告诉读者结果,描写式还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篇6

一次作文公开课上,老师在讲评上周的周记。一位同学读了自己的周记,写的是上周五放学时,同学们急着回家,争先恐后,在单车棚里,两位同学一不留心发生了碰撞,互不相让,发生了口角,进而大打出手。

老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真实记录身边事的优点,接着说:“不过,写得不够生动。比如打架的场面应该是很火爆的,你没有具体写出来。”略微停顿了一下,老师环视全班:“哪位同学能帮XXX把打架的场面修改一下,写得生动些?比如,加入动作的细致描写,加入氛围的渲染,还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手法。”

稍微静了一会儿,有积极的同学举手了。于是,有三位同学先后发言,按照老师提示的思路来修改打架的场面。修改都比较精彩,有的描写还引出了班上同学的笑声和掌声。

我注意到XXX同学一开始还在专注地听同学的“修改”,后来表情便放松了,漠然了,似乎若有所思。

三位同学发言后,老师特意问了一句:“XXX,你觉得这三位同学的修改怎么样?是不是生动了许多?”

XXX看了看老师,又回头,似乎在寻找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但终于没有回答,只是嘿嘿笑着搔了搔头。我突然觉得自己从XXX的神情中读到了一句话:

“他们都不在场,怎么说得比我还清楚?不在场也能做目击证人吗?”

教学片断二:我们的数学老师就那样嘛!

一节初三作文讲评课,作文题目是《我的老师》。

一位同学写的是班上的数学老师。语文老师投影了其中的片段:

“升入初三,我们班的数学科换了新老师。这是一位高大的男老师,脸上总是带着微笑,讲课总是那么耐心。同学们心想:多么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呀!

可是,过了不到三周,大家都有些怕见到数学老师和蔼的笑脸了。他是那么认真,常常抓住我们改正作业中的错误,要求我们错题一定要重做。晚自修的时候,他总会出现,然后把一个同学叫出去,出去的同学回来又会叫下一位,就这样一直到晚自修结束。有时,中午休息的时候也会有同学被他抓住补课。

而且,数学作业越来越多!

于是,晚上睡前神聊说到数学老师时,大家都不由得咬牙切齿、义愤填膺了!”

读过之后,语文老师问同学们的意见,大家都笑了,还互相递眼神儿。看来他们都认同这位同学的描述。语文老师表扬了几句写得生动什么的,然后开始引导:“如果要升格,这个片段该怎么改呢?”看同学们有些茫然,她接着说:“写人要抓住人物的特征!这个片段抓住了么?――写出了有一点,但是,不够准确!”在后面听课的我有些诧异――数学老师的特点写得很传神嘛!但语文老师的声音里传递的是不容置疑的否定判断。语文老师接着引导说:“数学老师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你们呀!为了学生呀!由此可见,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这位老师的特点?”在她的反复引导下,学生们终于说出了“极端负责”这个词。于是,她接下去提出了修改意见:

在第二段开头可以加上一个总起句――“数学老师是一个对学生的学习极端负责的好老师”,然后围绕这句话来修改全段内容。

听着老师的修改建议,我不由得猜测起来:全班同学会不会在心里直嘀咕――“我们的数学老师就是XXX写的那样嘛!”

一点思考:什么更重要?

类似的作文教学片断还有很多。可能许多老师都会认同这两位老师的做法,甚至自己平时也就是这么做的。

大家都如此,从来都如此,就是对的吗?

在片段一的老师心目中,生动是最重要的,生动是优秀作文的标志,因此,讲评作文时引导学生对不生动的文字进行修改,使之变得生动,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教学行为了。

在片段二的老师心目中,人物的特征应该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然后围绕这个特征来修改,使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的作文才会中心明确、思路清晰。而且,对老师的描写应该从正面展开。这样,考场作文才能取得高分。

两位老师的教学行为似乎都是正确而且有效的。

问题是:这两个片断中的学生作文写的都是身边真实的事和人呀,老师在引导学生修改时为什么不先引导学生求证事实,不先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观察分析?

长期以往,类似的教学导向,从浅层次说,会把学生引向纯粹关注写作的技巧,使学生认为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技巧;从深层次说,会把学生引向胡编乱造,使学生养成在作文中说假话的习惯。

而且,从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来看,这两位老师的引导也是值得商榷的,是一种缘木求鱼的做法,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要知道,在人的写作素养构成中,相对于写作技巧来说,对生活的感受力是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能力。而对生活感受力的提高,更多的是有赖于观察生活、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假如片断一中的语文老师,在让其他同学帮忙修改之前,先请周记作者回顾描述一下打架当时的场面,或是问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当时也在现场,有的话则请在场的同学一起来补充描述……

假如片断二中的语文老师,不那么急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数学老师的特点,而是让同学们一起来聊聊数学老师,通过大伙儿的描述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对于数学老师的认识,让同学们学会更深入地理解身边的人……

假如语文老师对于作文课(及其他语文课)上涉及到生活中的事和人时,都注意引导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场去感受思考……

篇7

首先,说一下人物的细节描写。它主要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具体而细腻的描写。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罩”这个动词准确地向我们展现了孔乙己在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后,孩子们仍不愿离去时的那种无奈的窘态。

细节描写的第二类描写对象就是景物。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动物及静物的细节描写。如,“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本段文字对荷花充满寓意、形象传神的描写,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也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第三类便是场面描写。就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如,“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变色龙》)文中形象地写出了沙俄政府统治之下警察的腐败、丑恶的嘴脸。

以上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它们巧借四两拨千斤之力,把偌大的文章主题高高举起,让人不得不佩服文学大家们的举重若轻,匠心独运。而这就是细节描写的独特魅力。那么,我们同学在平时的作文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妙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细节着手,观察入微。既然是细节描写,首先就要注意“细”,何谓细,生活中平常普通的环节;最能显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细微动作、语言、神态等,这些都是我们处理细节描写应注意的。如,描述陪妈妈上市场买菜的情景:妈妈挑菜时的眼神,嘴里的絮叨,自己因为陪妈妈买菜的不情愿,小贩与妈妈的讨价还价,这些都应注意观察。

2. 想象延伸,联想比喻。既然确定了细节,下一步就要进行具体的描写,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联想或想象对描写对象进行描述,可以适当结合修辞。像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往往使语言表达更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一个精巧的比喻胜过了大段呆板平直的说理文字。一个生动的拟人比大段绕弯子的说明更能让人快速理解。如果我们写文章能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就可使描写生动形象。

3. 精炼词语,传神达意。细节描写不一定全都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我们还可以对个别片段的字、词进行精挑细选,促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还钱的片段:“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又如,“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背影》)这段文字对父亲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作了细腻的动作描写,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4. 扩展句子,添枝加叶。这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扩句很像,自己先拟定主干,然后逐个补充。可以连续使用修辞或一般的写作技巧。如:

例句:他抱住娘,在娘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扩句:他笑了,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弯下他那健壮的身躯,紧紧抱住弱小衰老的娘,在娘那被时光印染、岁月侵蚀,如树皮般斑驳的脸上亲了一下,周围的乡亲们原来准备开怀大笑,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大婶还掏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篇8

后屋有个大马蜂窝,我们都怕它。“孩子王”四叔决心为民除害,率领我们兴冲冲地奔赴战场。到了目的地,四叔吩咐我们撑几把伞遮住自己,他却只身一人,拿好路上拣来的木棍,对准马蜂窝。我们为四叔加油鼓劲,大声喊道:“预备――捅!”几只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四叔下巴被蜇起了一个大疙瘩,状如紫茄子。我们惊得尖叫起来,只见四叔龇牙咧嘴,用力猛地一捅,只听“嗵”,马蜂窝带着几片瓦掉下来,接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刹那间,整个后屋都被马蜂包围了。它们径直而凶猛地朝四叔扑去,四叔赶忙扔下竹竿,落荒而逃,马蜂一直追着他,他跑了很远,见还没甩掉马蜂,便跑到河边,“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后来湿漉漉地回来了,眼皮肿得像个鸡蛋。原来四叔跳入河里以后,以为摆脱了“追杀”,游到岸边,刚一起身,就被两三只马蜂迎面蜇来,蜇中了眼皮。

【问题诊断】

场面是一些人物在一定时间、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生动画面,偏重于动态描写。病文片段在动作描写上比较到位,也凸显了紧张、惊险的气氛,但给人失真之感。

此片段的失误之处在人物举止、修辞手法等细微方面,表现有四:一是不符合背景,“捅马蜂窝”一般是有备而去的,用“路上拣来的木棍”显然不合情理,也与后文的“竹竿”相矛盾。二是描写欠妥,有悖生活常识,“大声”应换为“默默”,在“为四叔加油鼓劲”的前面用“在心里”加以限制,因为静悄悄地“捅马蜂窝”,才更安全。此外,“撑几把伞”是遮不住身体的,也是不够的,可修改为“四叔为我们武装一番:蒙住头,只露一双眼,戴一顶草帽,拿一把大扇子。他自己还带着一根长竹竿”。三是夸张失当,“眼皮肿得像个鸡蛋”,可改为“肿得像青蛙眼”。四是“一团黄色的飞虫”容易使人误解,可改为“无数金黄色的马蜂”。

【技法点拨】

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点面结合,有序可循

一个场面,往往人多事杂,因此要合理有序地展开描写。最常用的是点面结合的写法,即由概括到具体,先对全景作简要的概括描述,然后进行细致的特写,运用各种手法详细描写主要人物或事件。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有具体的感受。也可以用先总后分,还可以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来写。

二、活动为主,突出气氛

场面描写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描写,所以,对场面描写要写出场面中人的活动和感情,展示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再现特定场合下特别的气氛。

【小试牛刀】

阅读下面的作文片段,请从场面描写的角度进行修改。

“上课!”两个字铿锵有力地飞出,在门外等候多时的老段走了进来,用手背顶了顶微微滑落的眼镜,神色肃穆庄严。

老段开始抄例题,雪白的粉笔灰纷纷扬扬地落下,一行行流畅整齐的字从他笔下泻出,在黑与白之间,中等身体的他显得异常高大挺拔,微微的秃顶,似乎也成了智慧的象征。

例题写完,他一本正经地问:“这题要用什么方法解?”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分类讨论!”

“真的吗?”他变得诡秘起来,挑着眉,满脸严肃,连平时那撮可爱的、盖住秃顶的头发,也竖了起来。我们傻了眼,愣了愣,与同桌交换了一下意见,最后低声道:“真的。”他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们,我们顿时变得不自信起来,教室里安静极了。

篇9

76、工笔细描法

【特点】

工笔细描不进对人物的肖像进行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刻画,不同只描绘大致的轮廓。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人物肖像,也要抓住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突出重点,以形传神,不能面面俱到。在描写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时,要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品格、性格的特点。采用工笔细描法描写人物肖像,要对人物外貌进行细腻、具体的刻画,能使读者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人物的彩色照片。

77、画龙点睛法

【特点】

鲁迅说过:“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眼睛是会说话,会传神的心灵窗户。在人物肖像描写中,描写好眼睛可以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描写人物的眼睛,可以用细描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联想的方法,通过对眼睛的观察,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采用画龙点睛法描写人物的外貌,并不是说描写人物只能描写眼睛。这里含有抓住重点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把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东西写具体,把人物写活。

78、人物特写法

【特点】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一种表现方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人物特写法就是围绕人物的最显着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采用人物特写法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先抓住人物的最突出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个特点,把有关部分写具体。这样可以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79、动态速写法

【特点】

速写是绘画的一种方法,即一边观察,一边用简单的线条把人物的主要特点迅速勾画出来。动态速写法就是把人物动作过程中神态和表情的最主要的特点写下来。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求抓住人物动作过程中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一个镜头进行描述,好像是作者用照相机拍下的一张彩色照片。采用动态速写法描写人物肖像时,既要用简笔勾勒出人物神态和表情的特点,还要适当地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

80、动静结合法

【特点】

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肖像既要写出人物静态时的身材、衣着、外貌,又要写出人物动态时的神情、姿态和气态。采用动静结合法描写人物时要注意围绕人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和动态,做到静态特点和动态特点的统一。描写人物动态时,要在平时观察的基础上,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动作来写。描写人物静态,可以从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等方面选择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来写。

81、展开想象法

【特点】

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的过去,进一步说明人物具有这些外貌、衣着、打扮的原因;也可以根据人物外貌的特点,想象他未来,进一步塑造人物的形象。采用展开想象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合理地想象,即作者的想象要有依据。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信服。

82、比较描写法

【特点】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所以比较是反映人物特点的一种好方法。采用比较描写法,可以写出人物外貌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样读者看了以后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以写出人物的神情、态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注意客观地进行比较,不要故意贬其他人。

83、人物漫画法

【特点】

漫画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时事的图画。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来达到尖锐的讽刺效果。在描写人物肖像时,有时对人物的某一特点进行夸第描写,以充分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能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采用人物漫画法时,要注意夸攻得适当、合理,这样读者看了有真实感。人物漫画一般用于对人物的贬斥或讽刺。

84、自我介绍法

【特点】

要描写自己,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样自我介绍时,就能做到实事求是描写自己,做到既不吹牛,也不自卑。要正确认识自己,还要知道别人怎样看自己,因此在平时要经常留心老师、父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议论。其次,描写自己要抓住自己的最主要特点写。要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回忆,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抓住最主要的写。

85、结合时代法

【特点】

时代不同,人物的外貌特点不同。例如清朝的男子,脑后都有一根长辫子;现代的男子一般是理西发或小平头。时代不同,人们的衣着打扮也不一样,旧社会的人穿着长袍、马褂;现代人穿中山装、甲克衫等等。描写人物的肖像,要反映时代特色。人们生活的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不一样,外貌、衣着、打扮也不一样。少数民族的打扮与汉族的打扮就大不一样。所以描写人物的肖像还要注意地域性。采用结合时代法描写人物肖像时,要把人物最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的外貌、衣着、打扮、形态描写出来。

86、步步深入法

【特点】

步步深入法是肖像描写中的一种动态描写,也就是要写出人物外貌的发展、变化。因此采用步步深入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注意前后联系,做到前后描写,同中有异。这样,文章才能前后连贯。步步深入法是在记叙人物活动时对人物的肖像进行描写,因此描写时要自然、恰当,不能使读者看了不协调的感觉。步步深入法是分成几次描写人物肖像的,而且每一次的描写均有变化,因此在描写外貌前,要对变化的原因作必要地说明。

87、连续动作法

【特点】

连续动作法一般用于描写一个人的动作过程,如跳高、跳远、游泳、切菜、烧饭、钓鱼、挑水等。描写连续动作时,要按动作的顺序依次进行描写,这样文章才能通顺、连贯。其次描写连续动作,要注意准确地使用动词。

88、交替叙述法

【特点】

运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动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对一比赛,如乒乓球比赛、下棋、摔跤、打羽毛球等。另一种是描写人和动物的争斗,如打虎、捉蟋蟀、钓鱼等。采用交替叙述法描写双方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动作合拍,即防守一方的动作与进攻一方的动作对应。其次,要注意各自动作的连贯性,即每一方的动作都是连续的。

89、概括描写法

【特点】

连续动作法和交替叙述法一般是把人物的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概括描写法则并不把每一个动作过程都描写出来,而是抓住动作的特点进行概括描写。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动作,要先对动作的全过程进行仔细观察,然后通过分析,总结出动作的特点,再进行描述。采用概括描写法描写比赛过程中的双方动作,要注意有总有分,有详有略。

90、天女散花法

【特点】

天女散花法是场面描写的一种方法。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活动场面中的动作,首先要注意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即每一个人的动作都要与确定的中心有关。其次所选择的动作要有代表性。这样,全篇文章才能有整体感。采用天女散花法描写人物的动作,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先介绍动作的起因,再分述不同人物的动作。

篇10

那么怎样才能尽快实现这一转变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把鲜活具体作为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只有鲜活具体地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才能强烈地感染读者。而要将人、事、物的状态或过程鲜活具体地描绘出来,则需要综合运用记叙与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记叙与描写的结合运用,可使记叙文中所写之人、所叙之事鲜活具体。

在记叙文教学时,落实“鲜活具体”这一记叙文的基本要求,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写人,让人物生动活泼。

人只要活着,总要动的,看在我们眼里的外貌也不会像照片上那样静止。我们在写外貌时,把人的眉眼、神态和动态写出来,人物形象才更加鲜明生动。如我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可爱的妹妹的:“倩倩不到两岁,胖墩墩的,红扑扑的小脸蛋上,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老是眨呀眨的,像两颗闪烁的星星;一对朝天小辫上,拴着粉红色的发带,一动起来就一颠一颠的,像两只飞舞的蝴蝶;一张小嘴红嘟嘟的,一笑两边还会出现两个小酒窝呢。倩倩好可爱呀。”这段描写中的小倩倩,像在我们眼前活蹦乱跳的孩子,而不再是一张静止的照片了。我们在描写人物外貌时,不仅要突出在静止状态下人物的样子,也要努力表现人物在做动作时的变化,这样更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

二、叙事,让事件起伏曲折。

叙事作文要善于安排情节,使情节有变化,生动而吸引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不能让情节顺顺当当、平平静静,而是要让情节起起伏伏,最好能有“好戏”看。如我曾指导的学生刘斌以“赶走馋虫”为题作文的片段:

“‘今天买什么吃呢?’我一睁开眼睛,馋虫就从喉咙里钻了上来。牛肉干的味道不错,就是贵了点,光从早饭钱中省些下来,还不够……我便借口给灾区捐款向爸爸要了10元钱。心想,今天可以吃个痛快了!”

“‘丁零零!’这节是班会。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零花钱花在哪儿?’要求同学们谈谈零花钱是怎么花的。‘爸爸每天给我2元零花钱,我把它们存下来订书报!’班长一说完,大家就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把零花钱都放进储蓄罐里,到时候捐给灾区。’……老师听得满脸笑容:‘都是好孩子!你们做得很好!刘斌,你上来说说。’我只好编:‘每到星期天,我就去看望军属王奶奶,用零花钱给她买豆腐、包子、蛋糕……’同学们都用敬佩的目光看着我。老师满意地望着我,又对大家说:‘这个星期天,我们和他一起去看王奶奶,好吗?’”

这篇习作写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可是小作者却非常善于安排情节,制造出“曲折”。先是“我”为贪吃零食,撒谎骗了爸爸10元钱,谁知班会课讨论的正好就是“零花钱花在哪儿”,读到这儿,我们就知道下面有好戏看了。果然,在同学们的精彩发言后,老师居然点将点到了“我”,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而“我”呢,情急之中,不得已撒了谎。可老师又顺水推舟,号召全班同学去看望“我”虚构的“军属王奶奶”。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好戏就要达到了。至于事情的结尾,我们可以想象出来。

在这个片段中,造成情节曲折的主要原因是有“好戏”。什么是“戏”呢?就是“冲突”,一方这样想,而另一方却那样想;一方不希望这样,而另一方却偏要这样。具体地说,就是双方的想法、意愿很不一致,南辕北辙。就好比壶里的水,还没有烧开,就要提起来使用,显然不符合“壶”和“水”的意愿。同学们在记事的时候,可以尝试这样做,让事情中有好看的“戏”,这样会让作文生动并有吸引力。

三、写场景,让场景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