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
时间:2023-04-09 00:11: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爸爸问我能看明白吗,我说大多数明白,有少数几个地方不明白,我就是在明白与糊涂中长大的。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们做的实验,真是好玩极了。
太空的主要特点就是失重,宇航员在太空中走就像飞一样,还翻筋斗。我想,神话故事中的仙女都会飞,会驾云,是不是就是失重现象,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就是陀螺翻滚现象,神仙在变的时候就是陀螺旋转现象,是不是古代人早就去过太空,知道那里的事,用神话表现出来呢。
宇航员在太空中做的不破的水珠的实验,其实在人间也有。前年秋天的一天早晨,我起来解手,发现黄瓜叶子上按一定间隔整齐的排列着一圈晶莹剔透的小水珠,象是谁故意给镶了一个银边,我一动黄瓜叶子,有一个小水珠滚到中间的地方,我又一动叶子,小水珠又滚回原处。真是太神奇了,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喊出正在熟睡的妈妈,妈妈告诉我那是露珠,她也从来没注意过这种现象。
去年我还想看一看那镶着银边的黄瓜叶子,结果等到黄瓜秧都拔了也没有。今年我早早的发现了黄瓜叶子上的露珠,而且好多早晨都有,也是在黄瓜叶子周围镶了一圈,不过露珠不结实,一动就破。有几早晨我起来的时候露珠就破了,我想大概是我起来晚了,有时想早起来又怕打盹。另外,柿子叶子、徽菜叶子上也有露珠,相比之下,徽菜叶子上的露珠就比较结实,移动叶子,它还是个小水珠滚到另一边,滚几次都不破,不过它不是排在叶子一周,而是星星点点的落在叶子中间,像星星一样,还眨呀眨的。我想这植物叶子上的露珠是不是就是太空失重的小水珠,或者是宇航员们撒下来的?还有那个大水模,就是一个水晶珍珠,那天然的水晶珍珠是不是在太空中形成然后从天上掉下来的?
篇2
把测控站搬到天上
在距地球数百千米外的太空中运行着成百上千个航天器,这些航天器犹如人们放入太空中的“风筝”,而控制这些航天器的“无形之手”,就是航天测控。一个国家无论在地面建了多少个测控站,造了多少艘海上测量船,都很难完全满足大型航天任务跟踪测控的需要。在太空中建立卫星观测与数据中继传输系统,是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
中继卫星堪称航天测控的革命性成果。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空天数据中继,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搬到距离地面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
作为在太空中运行的数据“中转站”,中继卫星与传统地基测控相比,具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优势。与通信卫星不同,中继卫星主要捕获跟踪在轨运行的高速动态目标,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获取的数据实时下传,极大提升了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益。
中继卫星系统由位于地球同步轨道的中继卫星、地面系统和用户终端3部分组成。“中继”的概念,就是传递地面应用系统和用户终端之间的信号,类似于“用手机转发短信”。具体而言,中继卫星将地面系统发射的遥控指令等数据转发给用户终端,用户终端接收、解调遥控指令,并按照指令规定内容做出0向应,同时返向传输其自身数据,中继卫星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再反馈给地面系统。
中国的“天链”
2003年1月,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工程正式立项,第一颗中继卫星被命名为“天链一号01星”。2008年4月25日,“天链一号01星”成功发射并顺利在轨运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中继卫星的国家。在神舟七号任务中,“天链一号01星”得到成功试验验证,突破了高动态条件下的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技术,实现了我国航天测控由陆海基向天基的跨越。
2011年7月11日,“天链一号02星”发射成功并与“天链一号01星”组网运行。在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中,中继卫星系统作为我国陆海天基三位一体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航天测控覆盖率从18%提升到近70%。
2012年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第三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3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中继卫星系统迈入全球组网运行阶段。“天链一号03星”与“天链一号01星”“天链一号02星”实现组网运行后,使我国航天测控覆盖率提升到近100%,基本消除航天器测控盲区。
载人航天更有看头
在“天链一号01星”发射前,远望号测量船队加上十余个地面站,才能为神舟飞船提供12%的测控覆盖率,而一颗中继卫星即可覆盖卫星或飞船50%的飞行弧段。如果把过去的载人航天天地通信比作“乡间小路”,那么中继卫星参加后的天地通信就是一条“双向高速公路”,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信息传达。
中继卫星系统具有高码速率、高动态、高轨道覆盖率的优势,提升了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和数据传输能力,增强了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实施手控交会对接、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了稳妥高效的天基测控通信保障。
神舟六号任务中,聂海胜在太空能听到女儿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却不能看到女儿可爱的笑脸。神舟七号任务中,翟志刚手举五星红旗向全国人民送来问候,却看不到战友关切的目光。而神舟九号任务中,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不仅能够与地面进行双向视频通话,还能通过中继卫星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使天地之间沟通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化。待到神舟十号任务,青少年们都可收看精彩的太空授课直播。
智能化管理卫星
24小时不间断管理3颗中继卫星,执行数十个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任务,自动化智能化是必然选择。为此,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设计了卫星控制脚本及自动化调度模板,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自动化运行模式,系统内上百套设备均实现了“有人值守、无人操作”。中心还开发研制出系统自动化运行监视软件和卫星故障自动诊断系统,有效缩短了异常状态的发现、判断和处置时间。
篇3
1 太空授课强力后盾――现代信息技术
中继卫星实现数据中转,2兆网速保障视频顺畅。为天地对话牵线搭桥的,是被称为太空数据“中转站”的中继卫星。一位多年从事卫星导航的专家称,中继卫星就是中国太空数据的“中转站”。
神舟十号测控通信系统仍采用陆、海、天基测控网。与神舟九号任务相比,新增加了2012年7月发射入轨的天链一号03中继卫星。03星与01、02星共同构成中国太空数据“中转站”,进一步提升了神舟十号任务测控通信覆盖率。
中继卫星享有“卫星的卫星”之誉,可为卫星、飞船等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各类卫星的使用效率和应急能力,能使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等数据实时下传。中国以往的载人航天任务受带宽限制,航天员在太空中只能听到声音却无法看到地面高清画面。中继卫星建立“空空地”传输链路后,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天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为确保太空授课活动顺利实施,航天员们进行了认真的备课。航天员也在神舟十号内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实验项目也让学生增长了不少知识,更深入地了解了太空。
2 现代信息技术呈现了难以实现的太空实验
实验1:打开“箱子”测质量 悬空打坐、大力神功,这两招专属武林高手的功夫,经过3名航天员在太空的演绎,引来了学生的阵阵喝彩。航天员表演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在地面上,人们一般用天平、台秤等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从而计算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该如何测量质量呢?”
天宫一号上配备有质量测量仪,就是设置在天宫一号舱壁的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看上去像飞船舱壁上的一个箱子。拉开“箱子”后,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装置上的LED屏上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千克。
在给学生解释了应用原理之后,王亚平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呢?
【解读】在地面上,弹簧秤提供的弹力跟重力是平衡的,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的伸长不一样,即重量是不一样的。在太空,因为微重力环境,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在弹簧秤上,两个弹簧指标是平齐的。因为没有重量的概念,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一定律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据了解,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比较常用。例如,航天器在运行中会耗损,质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这时,可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准确掌握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2: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 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受力后是左右摇摆还是圆周运动?这个稍有物理常识的人都很容易回答的问题,放在太空就变得超乎想象了。
在第二个实验中,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钢球,这就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单摆。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拴小球的细线呈弯曲状静止,将其拉高后,结果并没有发生变化。
接下来,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小球就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即使中心轴的角度发生改变,小球仍然做同样的运动。而在地面做对比实验时,就需要施加足够的力,给小球一个较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绕轴旋转。
【解读】小球单摆是一个经典的运动模型。在地面上,小球单摆具有等时性,比如摆钟。在太空中,由于小球失重,只剩下一个绳子的拉力,理论上说,单摆上的小球无论放在哪个位置都不会动,小球会飘浮在空中。
但在实验中看到,小球提高到一个位置时,发生了晃动。即在太空中,如果给小球一点儿初速度,小球就能在绳子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如果摩擦小,这种圆周运动是匀速的。据了解,太空中的一个小动作,甚至呼吸,天宫一号设备的运转,都可能造成小球运动。
实验3: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 为了证实高速旋转的陀螺在太空失重条件下的定轴特性,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把它静止悬放在空中,然后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轴向也发生了改变。期间,聂海胜也对陀螺进行干扰。
接着,王亚平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通过道具让它旋转起来并悬浮在半空中。这时候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只是轻晃一下,并不翻滚,而只是保持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解读】旋转的陀螺体现出很好的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即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据了解,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体现,比如子弹从枪膛里出来时高速旋转,这样保持稳定性和准确性。不论是在太空还是在地球,都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
在地面上,陀螺需要支撑物实现转动,而陀螺与支撑物之间的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最终停下。在太空中,给静止的陀螺一个初速度,就会向前翻转;给正在转动的陀螺一个初速度,轴向几乎不变。
据了解,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可以实现卫星的定向控制。而有些轿车上,就安装了测量车身纵向和横向摆动的陀螺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身稳定度的控制。
实验4:“水膜”内嵌入中国结 在水膜实验中,王亚平拿起一个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但是甩出的水珠必须用吸水纸迅速收集起来,避免乱飞影响设备安全。
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解读】在地面上,只有经过处理的肥皂水等才能表现比较强的张力特性,因为地面上的液体表面张力无法抗衡地球引力的作用。液体的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是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
在太空中,表面张力使水膜似橡皮膜圈在金属环里,并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更大、存在时间更长。据了解,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
实验5:普通水变身“魔法水球” 为了进一步证实液体在太空的表面张力,王亚平用金属圈重新做了一个水膜,然后用饮水袋慢慢向水膜上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水球中还有一串小气泡。聂海胜取出一支注射器,抽出水球中的小气泡。
篇4
2013年6月11日,在历时“神九”飞天短短的一年后,“神州十号”又在中国九泉发射区成功发射。
这次的“神十”飞天,宇航员们首次在天空上完成了太空授课,这次授课的老师是王雅平,通过这次授课让我们懂得了许多物理原理,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失重环境下奇特的物理现象。
从“神五”飞天到“神十”飞天,中国的航天科技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着,他们是科学家与航天员们。科学家建造的每一架神舟飞船都需要花上很长时间,实验,改良,整修等等步骤,他们的苦与累无人知晓。航天员在大多人眼里是很光荣的职业,其实,他们在登上天空之前,都经过了仔细地选拔和艰苦地训练,不是谁都能担任的,航天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还要在训练中出类拔萃,才能在航天员中脱颖而出,这样精挑细选出的航天员得多优秀啊!不仅如此,航天员们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各项任务,他们承载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不能有半点差池,看着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走出舱门时人们的心才算放下。有这么多伟大勇敢的中国飞天人,为了我们的飞天梦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飞天科技怎能不取得骄傲的成绩呢?
太空之旅是漫长的,每一次飞天,都意味着我们又解开了一些太空之谜,如果我们想解开更多的谜团,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坚持和付出。虽然我们知道,太空的谜团是永远解不完的,但只要我们努力,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每一次飞天,都意味浩瀚的太空中又会留下中国人深深的足迹,也意味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稳健的一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屹立世界。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我们既然知道了中国航天技术是从一点一滴发展起来的,那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我们就应该从零做起,做好每一件事,不能半途而废,更不能寸进尺退,相信我们都会做好。
篇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7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81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1、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噪声干扰,下面哪个方法有效合理 ( )A.在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控器装置 B.在教室周围植树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D.将教室的窗户打开 2、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并排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甲选取的参照物是( )A.甲 B.地面 C.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 D.道路两旁的树木3、运动着的物体,若所受的一切力突然同时消失,那么它将( ) A.立即停止; B.先慢下来,然后停止; C.做变速直线运动; D.做匀速直线运动4、光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A.在路灯下行走的人会在地面形成自己的影子B.斜插入水中的筷子从水面上看起来向上弯折了C.水中美丽的倒影 D.太阳光通过凹透镜后会发散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后,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 右移动时,对电表读数的变化,分析正确是( ) A.电流表A、电压表V1示数都减小,电压表V2示数增大 B.电流表A、电压表V1示数都变大,电压表V2示数变小 C.电流表A的示数减小,两电压表示数不变 D.三个电表的示数都不变6、图中通电螺线管的极性标注正确的是( ) 7、在科学实验时,为了减小误差或寻找普遍规律,经常需要进行反复多次实验。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杠杆的平衡”时,改变动力(臂)和阻力(臂),多次测量 ③“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定值电阻,多次测量 ④“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导体的电阻”时,多次测量电阻两端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值,上述实验中属于寻找普遍规律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C.物体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D.物体的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温度都没有关系9、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容器中盛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将三个完全相同的铁球分别沉入容器底部,当铁球静止时,则铁球受到的浮力的大小相比较() A. 甲 B. 乙 C. 丙 D. 一样大10、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在距凸透镜25厘米时,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大于25厘米,小于50厘米 B.等于25厘米 C.等于17厘米 D.焦距多大都行11、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市民上下班由坐汽车改骑自行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行车时,相对于车上的人,车是静止的 B.行车时,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C.刹车时,车很快停下来主要由于受到地面的摩擦力 D.骑车能节约能源、减少污染12、城市下水道井盖丢失导致行人坠入下水道的悲剧时有发生,令人痛心。为此,某同学设计了一种警示电路:在井口安装一环形灯L,井盖相当于开关S;正常情况下(S闭合),灯L不亮;一旦井盖丢失(S断开),灯L即亮起,以警示行人。图中电路符合要求的是二、填空;(本大题5个小题,每空2分,共22分)13、一列“和谐号”高速列车以300km/h的速度在“武广高速铁路”上匀速行驶,高铁通过时,铁轨的温度会升高,表明它的内能 (选填“增加”或“减少”),这是通过 方式改变内能的(选填“做功”或“热传递”)。
14、如图所示是小军家部分线路连接图。当小柯用测电笔接触插座的右孔时,氖管发光,可知右孔内的电线与进户线中的 线相连接; 当闭合开关s,灯L在亮的瞬间熄灭,而室内其它用电器仍正常工作,则灯L处电路 (填“断路”或“短路”)。15、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丙处接入电流表。若在 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压表,闭合开关S后,甲、乙两表读数之比为 1∶2;则电阻R1∶R2= ;断开开关S,在甲、乙两处分别接入电流表,乙处电流表示数为0.6A,则 R2 = Ω。 16、某快速热水壶上标有“220V 1000W”的字样。小明用该热水壶盛水至1L刻度处,(1L=10-3m3,)水的质量为 kg,若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3J/(Kg•℃),水的初温为20℃,若在1标准大气压下将水烧至沸腾,则该电热水壶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所用的时间为 秒。17、阴霾天气中,PM2.5(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含量较高。(1)大气中PM2.5的运动属于 (填“机械运动”或“热运动”);(2)体积为8×10-18m3的PM2.5颗粒悬浮在密度为1. 2kg/m3的大气中所受的重力是 N;(3)在____(填“太阳出来”或“连续降雨”)后,霾容易消散。(g=10N/kg)三、实验与探究(每空2分,共24分)18、小军完成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如图).
(1)比较甲图和乙图可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的时, 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2)比较甲图和丙图可知,探究的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关系。 19、图甲是在物理实验室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装置,小灯泡上标有2.5V的字样。 (1)图中有一根导线还没有连好,应该把它接在电压表_______ (选填“0”、“3”或“15”) 接线柱上。(2)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小灯泡额定功率为_______W。 (3)他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测出了三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经过计算发现小灯泡亮度不同时,不但电功率不同,而且电阻也不同,你认为造成电阻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20、小蒋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 (2)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25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放大”或“缩小”); (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3)当把烛焰放在距离凸透镜15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如乙图所示的实像,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21、在做“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时,小军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描绘成如图乙所示的图像。(1)由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2)BC段表明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3)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________。 四、综合运用题 (4分+6分+8分=18分)22、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请根据这段材料和图片,写出物理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6分)序号 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例: 火箭飞行中不断喷出火焰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 2 23、(6分).小明的爸爸新买了一辆小汽车,小明坐着这辆汽车匀速行驶144km,用时2h,消耗汽油9kg,其发动机的功率为23kW.请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下列问题.(汽油的热值为4.6×107J/kg)(1)汽车匀速行驶时所受的牵引力是多大?(2)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3)根据小汽车的外型,判断小汽车在水平路面高速行驶和静止时,对地面压力哪一个大?为什么? 24、(8分)规格为“6V 3W”的红灯和“6V 6W”的绿灯及“18Ω 1.5A”滑动变阻器等元件组成了如下电路.当闭合开关S、S1、S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b端时,两灯都正常发光(电源电压不变)。求:(1)电源电压为多少伏?(2)两灯都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 (3)S、S2闭合,S1断开,电流表示数为0.25A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为多少?(4)该电路中最小电功率为多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A D C A C C D B C B B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2分,共22分)13、增加 做功 14、火 断路 15、1∶2 2016、1 336 17、机械运动 9.6×10-17 连续降雨三、(本大题共4小题,第33题4分,第34题、35题、36题每题6分,共22分)18.(1)压力 (2分)(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分)19.(1)3 (2分) (2)0.9 (2分)(3)小灯泡电阻受到温度的影响 (2分)20.(1)会聚 (2分)(2)缩小 照相机 (2分+2分)(3)靠近) (2分)21.(1)晶体……………………………………………….(2分)(2)固夜共存………………………….2分)(3)小…………………………………………………………………………(2分)四、(本大题共3小题,第37题4分每空1分、38题6分,第39题8分,每问2分,共18分)22.序号 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例: 火箭飞行中不断喷出火焰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 飞船升空 以地球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2 航天员太空授课电磁波传递信息 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相对静止 … … (23.解::(1)发动机做的功:W=Pt=23000W×7200s=1.656×108J汽车受的牵引力:F=W/ s =1.656×108J 144000m =1150N答:汽车匀速行驶时,所用的牵引力为1150N.(2)发动机的效率:η=W/ Q =23000W×7200s 4.6×107J/kg×9kg =40%答:汽车发动机的效率为40%.(3)根据汽车的形状,当汽车高速行驶时,汽车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的空气流速,所以上方的气压小于下方的气压,因此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将减小.静止时对地面的压力大.24.解:(1)6V (2)1.5A (3)18Ω (4)1.2W
篇6
带领学生走出生活误区,在学习绝缘体、半导体和导体一部分知识时,生活常识告诉学生只有金属才是导体,人和水这两种属于非金属,应该都是绝缘体,而实际结果却大相径庭,人和水虽然是非金属,却都是导体,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水,所以类似的物品都是可以导电的,正确引导学生不能用湿抹布擦有电的物品,当有人触电时,千万不能用手拉触电者。
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在学习我的雨量器一课时,让学生准备好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剪刀、彩笔、尺子、大饮料瓶,让学生根据要求做出雨量器,下雨前让学生将自制的雨量器放在教室前面,雨过天晴之后,观察雨量器上的刻度,记下这次降雨量,并将记录的数据填在学校年降雨量统计表中,回家汇报与家长,与家长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熏陶学生,让学生充满求知欲。学生通常认为自己的左右眼睛、手、脚等器官都一样大小,将自己的照片中间画一条直线,左右一折肯定能左右重合,结论是人是一个轴对称图形,而实际却是人体天生不具有对称性。
篇7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42―02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有美育在心头,便是教育好时节。大自然四季更迭塑造着自身的美,奉献给生存在自然界的人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世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形象美,时尚富贵的外表美,但比形象、外表更美的是心灵美、智慧美。因精彩而美丽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美。美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的精神支柱,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认识美、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学习美
学校是教育学生学习美的主阵地,因为美就在你身边。我们身边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最美人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十大最美乡村教师”、“十大最美乡村医生”、“中华传播文化年度人物”、“十大最美消防员”……这些最美人物和他们生动、感人的故事奏响了时代美的强音。还有振奋、激励我们的美好事物:中国航天故事、“神十”飞天、“蛟龙”下海……鼓励我们奋发向上创造美。无论是最美的人,还是最美的事物,他们的人格风范和科学创造,都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他们的崇高理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成为时代美的榜样。榜样是一种光亮,能为人指引方向;榜样是一种力量,能使人变得坚强;榜样是一种理想,能使人坚定信念。因此,把这些中华民族涌现出的时代最强音开发成校本教材,刻录成光盘;或作为主题班会讨论;或以校园专栏的形式宣传等,为学生学习美树起标杆,建构一把道德标尺,弘扬中华民族儿女的时代主流价值理念,既丰富课堂内容,启迪学生人生,为楷模感动,升华学生人格,又能使学生从这些时代典范身上感悟出所蕴含的震撼心灵美的精神力量,以楷模为榜样,勾画美丽人生。
二、拥有美
美不但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在我们的心中。教师就是一个美的职业。千千万万的老师,以默默无闻的坚守,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赤胆,构筑起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石,擎起祖国和民族未来的希望;老师志存高远,立足平凡,竭尽己能,担当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任,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辉煌明天增光添彩。老师心中拥有信念和理想之美,甘愿清贫,无怨无悔,并为祖国的教育事业,献出青春,甚至是生命,成为学生拥有职业美的典范。学生不仅拥有老师职业美的境界,还拥有美的学习环境。穿过透视围墙,校容校貌一览无余,校门别致新颖,校园平整干净,绿草茵茵,绿树成排,蕴藏生机。塑胶操场,弹而有力,奔放向上,充满活力。教室明亮净几,白板无瑕,投影挂壁,桌椅新齐,处处彰显着时代美的气息。学生更拥有心灵美、知识美的老师。学生面对的老师学高、身正,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言传身教,用赤诚的爱唤醒学生的迷茫,哺育学生的自信,点燃学生的青春,催发学生的征帆……把学生引向阳光多彩的人生航标。
三、追求美
美是心灵的写照,追求美是人的天性。教育学生追求心灵美、知识美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美是多姿多彩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已多元化,外表美、职业美、财富美、享受美等等。学生对美的追求也不乏其外,追求名牌、衣食住行的时尚美,把追求心灵美、知识美往往淡化。因此,我们要用时代典范生动鲜活的事例,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追求心灵美、知识美。如:用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生动事迹感触学生灵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以智殉国,致死攻坚,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的林俊德;孝更绝伦足可矜,坚守教育岗位的陈斌强;在病痛中还不忘善济他人的12岁女孩何;主动为民生奔波,体恤民生艰难的人民公仆陈家顺;心怀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最伟大的母亲高淑珍;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学生但下肢被截最具纯正师德魅力的张丽莉;位卑未敢忘忧国,大浪孤胆守海疆的李文波;为海峡亲情骨血相连,抱回54个老兵骨灰罐的75岁老战士高秉涵;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的残疾人周月华;告慰逝者及家属,维护祖国法律尊严的湄公河“105案”专案组。他们,无疑是这个社会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用一个个“善举”忠诚事业,无私奉献,照亮人生,温暖社会,贡献国家,激励他人。让学生走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就是要让他们的“美丽”引领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诚信友善、充满活力,从小崇尚科学,立志成才。同样,用“十大最美乡村教师”生动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赤胆,在教育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我们不仅要向美致敬,而且让美与时代同行。用“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动人事迹,弘扬舍生忘死的精神。通过这些感人的事迹,弘扬和学习乡村医生“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让学生重新发现人性的真善美,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与美同行,从小塑造真善美的德行,使自己的一生无愧于伟大的时代。用“中华传播文化年度人物”感人故事,弘扬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中华文化播撒到世界各地开花结果,让每一位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拥有中华文化的自豪感;体会到中华文化影响世界的魅力。用“中国航天故事”,弘扬崇尚科学的精神,学习航天人用科学求实、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铸就美丽人生。
四、传递美
一个国家的发展之路充满艰难困苦和荆棘坎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四川汶川2008年“5・12”8.0级大地震、雅安芦山2013年“4・20”7.0级地震,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凝心聚力,鼓起精气神,增添新的正能量,众志成城,共渡难关,走向复兴,实现了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美梦。还有涌现出的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这些人把爱和关怀的美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说实在的,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是培育美、发现美、传递美,缺少的是滋养传递美的土壤。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会遇到艰难困苦,充满坎坷,所以,我们在学生中倡导“助他人,乐自己,美大家”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学榜样,见行动,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去关心父母、老师和同学。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在学习上,相互帮助,攻难解疑;在运动场上,为运动员呐喊助威;在生病时,有一句亲切的问候;在成功时,传递一个自信的眼神;在失败时,送上一句鼓励的话语……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爱和关心奉献出去,去收获美丽。帮助人的人,代表着一种美的正能量;被帮助的人,也会把这种美的正能量传递下去,做一名传递美的使者,让美永远接力。
五、创造美
把“中国航天精神”、“中国航天员故事”引入课堂,弘扬崇尚科学的创造精神。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顺利着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载人航天计划中发射的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自从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到“神七”、“实践十二号卫星”、“天宫一号”、“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搭载三名航天员进入太空,又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在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此次搭载的三名航天员是聂海胜、王亚平、张晓光。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等任务后,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任务第一阶段已完美收官,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研制阶段。
篇8
从教学论视角分析,这次太空授课的成功创新之处可简要概括为:精巧设计+精妙呈现+精彩互动精深影响。
一、精巧设计
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1]。良好的教学设计犹如军事家的“运筹帷幄之中”,其意义在于能“决胜千里之外”。这次太空授课的顺利成功,精巧的教学设计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教师设计方面:这次太空授课的教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而是一个教师团队,由太空教师和地面教师组成。太空教师有三人:王亚平――负责主讲,聂海胜――负责助教,张晓光――负责摄像。地面教师有两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北京市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负责地面教室的教学组织,更像主持人。这样的教师设计,是因为此次太空授课任务复杂,需要教师团队协作才能胜任。
在学生设计方面:无论从学生的成分还是规模,都和传统意义上的学生有所不同。其中一部分是我们在电视上可以看到的,包括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学生代表在内的330余名中小学生。另一部分是在电视画面中看不到的,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学生同步收听收看。这让我们明白一节课的影响面究竟可以有多大。
在空间设计方面:教学都是在一定空间中进行的,此次太空授课的空间非常特别。从纵向维度看,天宫一号实验舱高度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将传统课堂的高度作了史无前例的突破;从横向维度看,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报告厅为中心,教学信息呈放射状覆盖全国乃至全世界,将传统课堂的空间作了无限制的延伸。借助高科技手段,成功实现了教学空间的连接、空间的转换、空间的拓展,形成“立体―开放”的课堂:地面的课堂、天地间的课堂、所有接收端的课堂。
在环节设计方面:大致遵循“预热导入―讲授演示―互动交流―总结延伸”,环环紧扣,流畅自如。“预热导入”环节主要由地面教师宓奇和史艺合作完成,通过设问导入关于“失重”的相关知识,为太空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可以看作是一种课堂“预热”活动;“讲授演示”环节主要由太空教师王亚平、聂海胜和张晓光合作完成,这是太空授课的主体部分;“互动交流”环节由太空教师和地面教师合作,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激发其探究热情的重要措施;“总结延伸”环节则由太空教师每人一句话的“太空寄语”和地面教师进行概括总结,从而达到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效果。
二、精妙呈现
教师教学的呈现手段和艺术策略,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一般来说,课堂教学的呈现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此次太空授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太空质量测量、太空单摆运动、太空陀螺运动、太空制作水膜、太空制作水球。太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演示实验并讲述其中的科学原理,所以主要采取了讲述和演示两大课堂教学呈现策略。
(一)讲述
讲述是教师课堂教学呈现的基本功,主要是一种语言表达行为。航天员王亚平虽然不是职业教师,但在太空授课中的讲述却显得非常专业。总的说来,她的讲述准确细致,有趣生动,循循善诱,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维和想象,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高超精湛的运用。具体说来,其讲述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阐发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给学生阐发科学原理。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就注意对科学原理的精准阐发,如:“我们知道,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那如果我们想办法测出力和加速度,就可以算出质量了。”“因为在太空中小球处于失重状态,没有了回复力,所以不能像在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因为在地面上有重力的影响,所以水膜一出水,就容易破裂,而在太空中,由于处于失重状态,水的表面张力就会‘大显神威’,所以就能轻松地形成水膜。”科学原理的阐发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引导观察:教师在课堂的讲述要引导学生“眼睛”的积极参与,通过积极、正确的观察而有所发现。王亚平在太空授课时就注意利用讲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对学生的观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我给你们展示。”“同学们注意看我的操作!”“接下来还有更神奇的,你们想看吗?”“你们要仔细地看哦!”这对学生的课堂观察形成了有益的引导。
激发兴趣:所谓“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枯燥的讲述”。好的课堂讲述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秀教师往往通过焕发魅力的课堂讲述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直接兴趣。王亚平的讲述语言充满“磁性”,令学生兴趣盎然、欲罢不能。如她在太空授课中反复地使用如下的语言:“怎么样,很巧妙吧!”“非常的神奇!”“非常的有意思!”“非常非常的漂亮!”这就会感染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诱导思考:思维是课堂的主旋律,没有思考的课堂是缺乏深度的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活动是需要教师进行巧妙诱导的,高明的教师往往是诱导学生思维活动的大师。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对学生思维的诱导是富有成效的,如她说:“同学们,你们想想看。”“没有想到吧!”“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来慢慢思考吧!”“同学们想一下。”等。当师生思维发生“同频共振”时,课堂气氛常常会掀起小。
调控氛围:教师讲述中穿插点幽默可以有效缓解课堂紧张与疲劳,增加教与学的情趣。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中说:“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我想,如果诗人李白在天宫中生活,大概他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因为在失重状态下,根本就不可能会‘飞流直下’。”“见证奇迹的时刻就要到了!”学生听到这儿,大多会发出会心一笑。
(二)演示
演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一般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或现象的感性认识。太空授课中的演示是在失重状态和复杂条件下完成的,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太空教师们的精湛技艺使演示精彩得如神奇的魔术,不断引起学生的惊奇、得到热烈的掌声。太空授课中教师的演示显示了良好的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娴熟、有条不紊:在演示太空单摆运动时,王亚平先是把单摆固定到展示平台上,然后“松手”―“提高一点再松手”―“推小球一下”―“换个方向再演示一下”。演示的操作非常娴熟,程序非常严谨。所谓“熟能生巧”,而教师演示娴熟的背后是“功夫在诗外”,只有下足了功夫才可能在现场演示时充满自信、游刃有余。
动作精准、手法巧妙:在演示制作水球时,王亚平往水膜上加水、抽水泡、注入水泡、将红色液体注入水球,动作精准、干净利索。高精度的实验演示不能有半点差错,一如工艺大师在创作时的“切”“磋”“琢”“磨”,和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的精密手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与追求完美的艺术精神的结合。
效果奇妙、引发:王亚平在太空舱中演示制作水滴后,张嘴把飘浮在空中的水滴吃了进去,这个奇妙的画面即刻引起地面课堂上学生的一阵惊叹。随后在演示制作水膜时学生鼓掌三次:一次是王亚平用金属圈在水袋中拉出水膜,一次是来回晃动水膜检验其不易破裂,一次是把中国结贴到水膜表面。当成功地将水膜变成亮晶晶的大水球时,学生发出会心一笑,当王亚平的倒影出现在水球上和往水球中注入气泡时,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将课堂氛围一次次引向。
三、精彩互动
教学本质不是教书,而是教人。“教学艺术过程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的精神交流的过程。”[2]课堂的互动所体现出的即是作为主体的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开启之时就意味着教学信息已穿越时空,连接了心灵。“面对面,一切从交流开始!”这就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太空授课中的互动是在天地之间的特殊课堂中实现的,由太空舱里的航天员、地面教室里的老师和现场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如:王亚平在太空舱完成一个演示之后说:“在开始我们的下一个演示之前,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地面教师帮助在现场指定一位举手的同学,这位同学问:“王老师好,我非常羡慕您能够飘浮在空中给我们讲课,我想知道你们在太空里还有没有上和下的方位感呢?谢谢。”王亚平回答说:“嗯,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样吧,让我首先来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不过呢要请我们的指令长帮一下忙,先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我来说,这边是上,这边是下。好,请指令长再把我转90度,现在呢,对于我来说,这边又是上,这边又是下。好,让指令长把我转回来吧。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吧?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这样的课堂互动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一扫传统课堂的沉闷与枯燥。
为了更好地展开天地之间的互动交流,太空教师们在完成所有太空演示实验以后,还特别增加了互动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涉及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细节,可谓之新时代的“天问”。太空教师们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彩的回答,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太空授课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问答可用下表直观表示:
对于第四个问题,王亚平回答得非常精彩。她这样描述自己奇妙的太空体验:“透过舷窗,我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地球,还可以看到日月星辰,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于大气层之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格外的明亮,但是看到的星星就不会闪烁了。同样,由于没有了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我们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的而是深邃的黑色。另外呢,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就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我们每90分钟就可以绕地球一圈。”
太空授课的师生互动精彩迭出,值得广大教师在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时注意:其一,学生们对现成知识的兴趣远不如对未知领域的兴趣浓厚。学生问得精彩,是因为他们问了他们真正关心、真正感兴趣的问题。虽然同是问题,但问题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发问,而不是来自教师,不是教师问学生。其二,教师回答问题非常专业,且融入了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教师能够以精深的专业知识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难,让学生由衷地信服。而回答时不是以教科书式标准化答案来简单应对,而是以融入了个人理解和独特体验的认识与学生分享,满足了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怎样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成为艺术,这对于平时只擅长独白式讲授的教师来说真的“是一个问题”,恐怕还需要下一番仔细体味、探究提升的功夫才行。
四、精深影响
课堂教学总是要追求一定的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因为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影响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要对太空授课做一个教学效果评估的话,那么其结果肯定是令人欣喜甚至是惊异的。
首先,太空授课以新颖的形式、奇妙的内容、震撼的画面、积极的参与,令学生及所有参与人都终生难忘。能够当堂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课堂教学,才可算得上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老生常谈的内容、“疲劳轰炸”式讲授,肯定是难以奏效的。太空授课调动了一切可以给学生留下难忘印象的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参与,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听课需要,甚至超出了预期的想象。
其次,太空授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太空和科学的探究兴趣,强化了学生对通过学习实现人生梦想的追求。在太空授课的结尾部分,航天员期望殷殷的寄语会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聂海胜说:“愿同学们刻苦学习,增长知识,为中国梦添彩。”张晓光说:“深邃太空,奥秘无穷,探索无止境,让我们共同努力。”王亚平说:“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这些话语虽然简短,但所含有的能量是巨大的,它足以使学生的科学热情燃烧起来,从而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
再次,太空授课为广大教师立足课堂、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做学生满意的教师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正如英特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克瑞格・贝瑞特(CraigR.Barrett)博士所说的:“如果教师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运用技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技术都将没有任何意义。计算机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师才是真正的魔术师。”[3]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一种服务,对学生来说也有一个“满意度”的问题。要让学生对教学服务的满意度大幅提高,受到学生欢迎,教师必须在教学艺术上精益求精,吸引学生令其“欲罢不能”。
最后,太空授课展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我们对中国梦的信心。试想如果不是祖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做保障,怎么可能完成这样一堂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呢?这场天地之间的对话,背后又有多少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传媒工作者等协同工作的智慧奉献啊!一次实实在在的太空授课,胜过了多少空洞乏味的“爱国主义说教”啊!自信心不是凭空自负,而是要有实力支撑的。
综上所述,中国首次太空授课的成功创新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教师,必须谨记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精巧设计+精妙呈现+精彩互动精深影响。■
【参考文献】
[1]盛群力.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32.
[3]杨宗凯,吴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14(2):87.
篇9
关键词: 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 物理课堂
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物理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易于掌握知识和技能,理解过程和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物理教学利用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精心组织问题链接,促进问题的生成,营造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激励学生不断提问的有效评价,发挥主导作用。以下是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好问题情境,导活物理课堂所作的探索。
1.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趣味性
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演示实验,精彩的视频片段等让学生重温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科学提炼,创设精巧的问题情境。
案例1:笔者在上《交变电流》这节新授课时,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演示手摇发电机让灯泡发光,让学生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并提出问题:为什么灯泡会一闪一闪呢?学生回答电流的大小发生了改变。笔者在手摇发电机上连接了一只电流表G,演示手摇发电机产生的电流使电流表G指针左右摇摆,再问:通过观察电流表G指针的变化,电流的方向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学生这时候一致回答是电流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案例分析:通过演示实验等手段还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物理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创设与时俱进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时代性
新课改的理念更注重物理知识与社会、科技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社会生活和科技领域,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抓手。让学生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体验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价值。从学生身边“新”“近”发生的事件中寻找物理教学的源泉,比如航天领域的最新事件、最近举办的某些体育比赛的项目,科学前沿的一些新发现,都将是很好的创设问题情境的载体。
案例2:在上《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一)》这节习题课时,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匀变速运动问题,笔者利用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参加的冰壶运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运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案例分析:笔者发现让物理知识的应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物理课堂教学才不会落入空洞的理论之中,这样的课也才会有生动可言。
案例3:笔者在上《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这节新授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视频资料播放“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边播放边讲解边提问,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着、学习着、思索着超、失重现象。
案例分析:笔者认为利用我国太空领域科技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对高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起到很大作用。
3.创设难易适度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使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高阈值,激活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如果设置的问题情境中隐含的问题过于简单,就无法形成认识上的冲突,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果隐含的问题的难度太大,就会使学生产生退缩心理,失去参与的信心和热情。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又要有一定的思维难度和强度,学生要经过努力探索才能解决的问题。
案例4:笔者在上《功》这节新授课时,让学生演示敲钉子、搬运水等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基于这些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笔者问:他们都做功了吗?学生有些说做了,有些说没有做。笔者进一步引导,又问:做不做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学生分组讨论发表各自想法。笔者同学生一起来分析讨论这些想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笔者继续追问:力作用和力做功是一回事吗?学生一起回答不是,从刚才学生演示的活动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都能得到辛勤付出后的果实,才能使学生产生“有阶可上,步步登高”的愉悦感,也才能兴趣盎然地接受知识、训练能力、体验情感。
4.创设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探究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要激发学生的认识素质,使他们在掌握和寻找真理中得到发展。”他还指出:“不好的教师是给学生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使学生寻找真理。”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形成自己对物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寻找并能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才是教学的真谛。
案例5:笔者在上《电场》复习课的时候,是这样创设的问题情境。笔者给出了一条竖直向上的电场线,在电场线上取一个A点,将一带电粒子q在A点以一定的初速度v 运动,请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
(1)该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有哪些可能?
(2)该粒子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可能?
(3)你将运用哪些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
(4)你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应该值得注意的地方?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课堂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多数学生感到物理难学,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有教材理性、抽象的知识偏多。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还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容易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形象的实际问题“对号入座”,因此对物理的学习也不太感兴趣。在教学中,只有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物理知识和规律。把枯燥的物理知识讲的有趣,学生才会有主动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讲《电磁感应实验》时,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运动,那么什么是切割运动?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切菜、割麦子的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明白什么是切割运动;在讲《重力》时,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叫重力,那么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是否随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呢?教师不妨在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神舟十号太空授课的片断,可拓宽学生视野,无形中加深了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学生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他们才会乐学善思。
2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实验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手段,有些实验要在特定的固定环境下才能完成,如演示静电吸引轻小物体的实验,实验要求在空气干燥情况下成功率才比较高,然而平时教学中经常碰到阴雨天,实验成功率可想而知。为了把实验真实地展现给学生,教师可在空气干燥的天气下,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当在静电教学中天气很潮湿无法完成实验时,可以播放事先拍好的实验视频,让学生明白带电体的特性。
物理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要求学生细心地进行观察,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中总结、归纳物理知识,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其可见度不高,而利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例如,演示条形、蹄形磁铁的磁场及磁感线分布时,磁力线演示板内铁屑有规则地排列成弧形曲线,可以形象地演示磁场的分布,但是演示板只能水平放置,一旦竖直放置铁屑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散落不便于观察。如果将这一实验放在实物展示台上做,并将现象投到屏幕上,全班学生都可以看清这一现象,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在研究电磁感应实验时,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后面视力不好的学生可能不便于观察,教师可以将电流计平放在实物展示台上,通过投影放大,学生就很容易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教学也会更加顺畅;还有就是电学实验中的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问题都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台将其投影放大便于观察、读数。
在现实的物理教学中有些物理实验是我们无法完成的。例如,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教师很难找到真空环境,现有的实验器材也很难让实验做成功,教师可以借助实验视频或者是Flash模拟动画,根据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推理:我们听到声音随着钟罩内的空气减少而变小,由此推理,当钟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完时,我们就听不到铃声,从而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也是这样,绝对光滑的平面是找不到的,物体在这样的平面上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样的结论只能是在上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推理,借助Flas模拟物体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的状态,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
3 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