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

时间:2023-03-26 19:38: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状态焦虑;自尊

个体的心理健康关乎其社会表现,影响到社会发展,很多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的发生均与心理健康有关。虽然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多,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曾专门撰文指出,心理健康分为正负两个方面,它不仅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同时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它有2个标志:①没有心理疾病;②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目前关于心理健康的测量工具大部分是对心理问题或心理症状的测量,例如:对于忧郁、焦虑和其它负面情绪的测量.忽略了对心理健康积极方面的量度,这样的测量无法指示“非不健康”和“健康”之间的区别。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SCL-90就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正遭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因此,本文拟选用更合适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来测试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国内有学者研究表明,罗森伯格(1965)的自尊量表和《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量表》是西方最常用的2个心理健康测量工具,但前一个量表在国内的各项心理测量学指标都好于后者。这也符合“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这一日渐为研究者所公认的心理学论断,因此,本文拟选用著名的罗森伯格(1965)自尊量表作为心理健康的主要测量工具。

所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主导了个体的心理健康。为进一步考察自尊与其他心理健康指标,如抑郁和焦虑之间的关系,本文同时选用了抑郁和焦虑这两个与心理健康最为密切的负性指标,即Lubin(1965)抑郁形容词核对表(DACL)和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焦虑问卷(S-AI),以期更全面地考察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以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为当前青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心理学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随机抽取东北师范大学13个学院的大二学生共216人参加了本研究,文科116人,理科100人,平均年龄21岁。其中2人未填写性别,其余被试男女各半。

1.2 测量工具

1.2.1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SES)中文版。共10道题目,要求被试在“完全符合”到“很不符合”4个等级上评价自己。量表总分是10~40分,分数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

1.2.2 Lubin(1965)抑郁形容词核对表(DACL)F分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一过性抑郁心情,包含34个词条,其中22个词指向抑郁,12个词指向非抑郁,被试每圈出一个指向抑郁的词或否认一个指向非抑郁的词均得1分,总分在0~34分之间,评分越高说明抑郁状态越重。

1.2.3 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焦虑问卷(S-AI)。要求被试在“完全没有”到“非常明显”4等级上评价自己。总分在20~80之间,分数越高,表明状态焦虑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采用SPSSll.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正向指标自尊上的平均得分32.21分,明显高于量表的中间值25分;负性指标抑郁和焦虑上的平均得分9.78分和41.39分,均低于中间值17分和50分。这说明本次调查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为中等偏上水平。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大学生在不同心理健康指标上的总体性别差异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除抑郁状态外,自尊和焦虑的性别差异均达统计学显著性(P<0.05,P<0.001),说明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男大学生,而状态焦虑水平明显低于男大学生。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文理科别差异。

文理科大学生在焦虑水平上的差异具有十分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理科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文科。其余变量的科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

2.4 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对自尊、抑郁和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括号外数据)发现,自尊与抑郁、自尊与焦虑、抑郁与焦虑之间的相关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控制性别、年龄与科别后进行偏相关分析,也发现了类似数据。

3 讨论

篇2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 影响因素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性障碍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如下:(1)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2)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3)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不能克制。

3.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重度心理疾病,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对于患有精神病的学生,要格外予以关照和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1)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2)个性的缺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以及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若不能通过妥善的途径、手段处理好性压抑问题,它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很难引起人们的觉察。性的生物性一旦冲破各种约束或压抑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转移,就可能会做出越轨行为。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分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注意力分散,智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影响学业和生活。

篇3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相对优越,文化生活较为丰富,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时代,即享受了较为开明的成长环境,拥有了丰富的情感,同时心理抗挫能力差,竞争压力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的现实。他们对公共事务态度冷漠,却有着很强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不善于在真实世界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却可以在虚拟网络中成为“左右逢源”的“智者”。然而与这些“矛盾”的冲突相伴的是“90后”大学生们求知的渴望。在物质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网络信息化高速发展、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影响下,“90后”大学生的心理有如下几点特点:

(一)独立意识强,但依赖性较大

“90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摆脱了家庭和高中时学校的严厉管教,往往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意识,不喜欢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过多管自己的事情。他们过分相信自己判断问题的能力,面对问题时能够发表一定的主见,喜欢独立思考,反对高调说教。但“90后”大学生空有独立意愿,会学习却不会协调日常生活,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显得不够成熟。因此,深感应该独立自主的他们,还是摆脱不了在生活上对父母的依赖,特别是经济独立性的欠缺,对家庭的依赖就更大,自力更生的念头萌芽要推迟一些。这种依赖性让他们面对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既积极又不知所措。

(二)热爱生活,而缺乏理想信念

“9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化的生活情趣,有明确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尽管这些还不成熟。他们注重与信息化时代的接轨和自己的外在美,其中娱乐性支出比例较高,也隐含着部分奢侈消费的成分。他们追求“享乐”,也懂得“享乐”,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着向往,信心十足。但由于社会时展所产生的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多元价值体系的存在,使“90后”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人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缺乏理想信念,少人生目标,缺少信仰的支持,时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虚。

(三)爱好交际,又不会经营友谊

“90后”进入大学后,成人式的交往取代了以前的儿童式交往,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逐渐增多,交往的主动性极大增强。他们有自己“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关系网更加复杂、庞大,他们尽力以此来展现自己成熟的一面。但有研究也表明,“90后”的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一定欠缺。在交际场合,过多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地苛求别人。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化自我责任,而忽视他人责任。少数大学生对个人爱好的偏执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度敏感,使得他们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和功利化倾向。他们渴望与别人交往,却不知道如何交朋友,如何经营友谊。

(四)敢于挑战,却韧劲不足

敢于挑战,勇于接受挑战是“90后”大学生的一大特点。挑战对于“90后”,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具有挑战生活、挑战权威的勇气,喜欢面对挑战,甚至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的来源于各种挑战。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然而,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却远远比不上他们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小小失败就能打击得他们一蹶不振,有的还可能误入歧途。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青年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这个特殊群体中的“90后”大学生特征更加鲜明。这些特点的形成又都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若想采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的教育方法,就必须从各方面深入剖析90后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个人原因

90后的大学生处于青春年华的正值时期,但是心理年龄还处于向成熟化转换的过渡期,普遍都在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幼稚性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成长。他们看事情往往过于主观,加之抗挫能力比较弱,面对困难与失败,就出现焦虑、烦躁、灰心丧气、抑郁等症状。

(二)家庭原因

90后的大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在学习之后能够有机会挖掘自身潜力、培养更多爱好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长辈的溺爱,使其他们对家庭会过于依赖,特别是经济方面,甚至认为学习不是为自己学习的而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父母面对他们的要求通常是不会拒绝的,从而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懒惰性与自以为是的心理。

(三)学校原因

中国教育目前重视体制上的改革,各大高校都逐渐将提升民族素质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其实还是占据了主要教育领域。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无法让学生与教育者实现对道德理想的追求,无法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等等,因此,90后的大学生进入高校以后都会感觉大学生活与学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生活角度来看,需要加强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从学习角度来看,大学生活靠的是自己,靠的是自主学习与坚持;从认知角度来看,很多困难与挫折都必须自己去面对。面对这些变化,“90后”大学生普遍都会不知所措。有些在高中比较优秀的学生来到大学以后,由于“高手如云”的影响下,会觉得自己没有优越感。由于强烈的落差感,必然会使这些学生在心灵上造成失落感,逐渐失去应有的平衡心态,促成心理障碍。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专业与方法上显得比较困惑。大学与高中有天壤之别,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反而注重独立思考、规划与学习。一些学生在选择专业上没有主观意识,通常是在父母与教师的建议下完成,结果真正在大学生涯中却没有理想那么好,这些因素也会造成90后学生的忧虑情绪。

(四)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文化信息多样化、开放化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孩子们对这个社会的了解会更多,知识储备也会越来越丰富。在这个时代,90后的大学生崇尚流行,喜欢娱乐,特别注重物质方面的享受。现实主义中夹杂着拜金主义、权势主义的影响下,会过分强调自我价值,这些观念会逐渐腐蚀这些“90后”大学生,使其他们缺乏集体集体主义感,在理想追求方面会不断物质化。而且“90后”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其成长环境必然也会受到西方文化的侵蚀。另外,加之物质丰富与获取容易的优势,使其他们忘记了中国传统的朴素观念,在他们意识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享乐主义、索取主义。

三、“90后”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强化教育队伍建设,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普遍性

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教育者专业素质较差、工作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教育者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建立起完整、稳定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把学校党政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骨干和家长组织起来,形成学校、院系、班级和家庭四级教育体系,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帮助“90后”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消除心理困惑,健康成长。

(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90后”大学生特征非常鲜明,教育是否具有针对性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因此,针对其心理特点,可进行认知发展辅导、情绪稳定辅导、意志优化辅导、个性完善辅导、学习适应辅导、人际和谐辅导、职业适应辅导和心理障碍的预防等。辅导的内容还应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来进行。重视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保健,使他们有意识地进行心理调适,保持优良的心理品格,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改变心理咨询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寻求咨询

大学生中有一种误区,他们认为心理咨询是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而言的。我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一般也都是等待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其中的误解又阻止了他们接受咨询,因此双方都显得很被动。我们应帮助“90后”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常识,咨询和辅导人员应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去,与之进行“聊天”式访谈,从做朋友开始,拉近距离,帮助学生研究和探讨,妥善解决各种心理矛盾,促进个体发展。引导其接受心理咨询,达到自助自强,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

(四)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90后”大学生多数是网民,对网络有偏爱,喜欢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我们可以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网络平台,比如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网上留言、博客、bbs等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比较随意的气氛当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可以通过集体讲座、个案辅导、心理影片、专题讨论、电话热线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营造积极向上、互相尊重、友善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90后”大学生是与众不同的一代,我们要坚持对他们心理特点进行研究,才能进一步了解他们。这样才能让高校教育机构完善,追求健全的教育模式,真正为90后大学生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

篇4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104名体育专业大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w末分别采用16项人格测试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组间和组内评定分析。结果 研究组心理训练16 w末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均显著下降,与心理训练前比较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心理训练在短期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但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

【关键词】 心理训练;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16项人格测试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 mental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training on the mental healthy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PE. Methods 104 students were pided into study group(n=58) and control group(n=56) randomly. The study group was conducted cognitive skill training,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or 16 weeks. The study group before training, at the end of 16w of training and at the end of 24w after training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ested with 16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 and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intergroup and introgroup. Results Each factor’s score of SCL90 in study group at the end of 16w of training has obviously decreas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somatiz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hostility compared with pretraining(P0.05).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training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hort term, but has no effect on personality.

【Keywords】 Psychological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 majoring in PE; mental health; 16PF; SCL90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加之人际交往的复杂化。体育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为此,作者对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旨在探讨心理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样本选自某本科院校体育专业104名大一新生,随机分为研究组58名,对照组56名。排除有心理疾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研究组给予认知技能、系统脱敏、人际交往训练16 w,并于训练前、训练16 w末和停止训练24 w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中科院心理所修订的16项人格测试量表(16PF)进行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组心理训练前后与对照组SCL90评定结果比较,见表1。表1显示,研究组经16 w心理干预后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与训练前比较其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SCL90评分比较(略)

注:训练后与对照组比较:*P

2.2 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与对照组16PF评定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16PF评分比较(略)

表2显示,研究组停止训练24 w末16PF二级指标检验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测试结果显示,经16 w心理训练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因子分的降低。说明心理训练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与文献报道一致[3~6]。提示高校体育教师除了具有体育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心理训练的基本常识,并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使体育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改善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干预方法。

在停止训练24 w末经16 PF二级指标检验,两组在心理健康、专业成就感、创造能力、新环境的成长能力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心理训练对人格的改变无直接影响。在教学中采用何种训练方式能达到心理干预训练的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肖红,侯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4):262

[2] 张作记. 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18

[3] 刘素卿,刘素文.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院报,2002,(4):68

[4] 陈耕春.全国城市成年人心理健康监测指标优化及综合评价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3):107

篇5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0-65-02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时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据报道,全国大学生中有10%~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是导致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不但承载社会家庭给予的很高的期望值,而且自我成才的愿望也十分强烈,加上尚未成熟的人格及心智,使他们面临学业压力以及各种人际交往困难时,就会出现心理困惑和迷茫[1]。本研究就某综合性大学4个校区在校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抽样调查,拟了解其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综合性大学4个校区各专业的在校学生,按照不同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采取整群抽样获得调查对象1200名为调查样本。

1.2 方法

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tory,UPI)进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该问卷由64个问题构成,涵盖了身体健康状况、情绪反映、自我认识、学习心理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

1.3 筛选标准[2]

根据UPI的筛选标准筛出第一类人格有严重心理问题者;第二类人格可能具有某种心理问题,但不严重,需引起关注;第三类人格,暂无任何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1.4 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进行现场调查,以班级为单位,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23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3份,1100份为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67%。其中男生489名,女生611名;年龄17~24岁,平均(19.8±2.1)岁。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UPI问卷调查结果

1100名大学生中经筛选属于第一类人格类型的有312名,占28.36%;第二类人格类型有415名,占37.73%;第三类人格类型有373名,占33.90%。

2.2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比较

由表1可见,影响因素中,年龄、性别、民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年级,居住地区、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因素分析

在人格类型分类中:第一、二类人格属于非健康型人,第三类人格为健康型人格,以上表中的年龄、年级、性别、民族、居住地区、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专业等变量为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筛选的判别水平为0.05。表2显示,独生子女是健康型人格的保护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缺陷)是促进非健康型人格发生的危险因素。

2.4 UPI得分的前十位症状

影响UPI得分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思想不集中,担心前途问题,热情和积极性缺乏,其他问题见表3。

3 讨论

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非常活跃。由于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完善,加上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学业与就业的竞争,又面临学业、情感、经济等诸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健康成长。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3-4]。近年来的调查证实,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实不容乐观,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在三成左右,而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10%[5-6]。

本研究结果显示,1100人中经筛选属于第一类人格类型的有312名,占28.36%;第二类人格类型有415名,占37.73%;第三类人格类型有373名,占33.90%。说明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达到了一半以上,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影响因素中,年龄、性别、民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年级、居住地区、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父母文化程度等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中,影响UPI得分的前三位症状依次为,思想不集中,担心前途问题,热情和积极性缺乏。针对上述因素,我们需要:(1)从外界因素上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了解大学生心理状况,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2)设置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3)加强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4)社会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5)在内部因素上进行自我调整、加强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海波,韩天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实施途径[J].职业时空,2007,13(14):24.

[2] 王纪平,丁海奎,温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3(4):93-97.

[3] 桂秀,徐玉芳,郭玲玲,等.医学新生人格问卷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5):442-444.

[4] 王月云,孙奕,孙雏权,等.某大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6):510-513.

[5] 齐允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7-130.

篇6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20—02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大学生作为我国的后续中坚力量,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建设等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是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通行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在校生为80.73万人,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他们的心理健康现状,为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 调查研究

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民族班的学生,采用整体分层抽样,发放问卷573份,收回问卷565份,回收率为98.60%;剔除无效问卷43份,有效问卷522份,有效率为92.39%,最后进行统计的样本为522人。522名被试年龄在17—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82岁。

2. 研究工具。心理健康量表采用L.R.Derogatis

1975年编制,1984年王征宇等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该量表测验被试的躯体化(12个项目)、强迫症状(10个项目)、人际关系敏感(9个项目)、抑郁(13个项目)、焦虑(10个项目)、敌对(6个项目)、恐怖(7个项目)、偏执(6个项目)、精神病性(10个项目)、其他(7个项目)等十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5级评分制法:①表示没有②表示很轻③表示中等④表示偏重⑤表示严重。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3. 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本研究集中7天进行心理测验,当场发放并收回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1)少数民族大学生SCL-90评分与国内一般青年常模的差异比较。根据心理健康因子阳性筛选标准:总分≧160或者任意因子分≧3。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阳性检出结果显示,在单考虑阳性检出率总分标准时,阳性检出率达到了41.19%,即41.1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表现。如果考虑单项因子分筛选,阳性检出率将会增大,人数会增多。从单项因子分筛选检测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问题按照分值由大到小分别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焦虑和其他。

对心理健康各因子与全国青年常模进行t检验比较,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一般青年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少数民族大学生在SCL-90评分的性别和生源地的差异比较。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在统计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男生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表明,在这几个因子上,男生比女生表现出的问题更突出。对心理健康各因子在生源地上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除敌对因子不显著以外,在其他因子上农村学生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表明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学生。

(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SCL-90评分的各年级方差分析。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年级变量上对SCL-90总均分的方差分析得出:各年级在SCL-90总均分上存在显著差异(F(3,518)=5.75,p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1. 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探析。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总体状况不容乐观。这可能是由于本次调查的大学生大多数来自本省,相比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来说表现出一定的地方性有关。这也可能与他们来自不同的各民族地区,而这些地区又长期缺少与外界的沟通,信息比较封闭有关。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面临着重大的人际关系变化,这样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李文成等(2004)归纳了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五个方面的问题:语言交际方面、生活习俗方面、背离本民族文化社会背景的思维形式和情感表达方面、价值观及行为导向与新环境中新要求的不适应、原有与周围人不一致而引起的不适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意识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不应过分强调和夸大不同民族的异样成分或族群对文化适应的过分影响力。因此,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各学校格外的关注和帮助。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生理特点是其影响的重要方面。同时,不同生源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值得分析的。笔者针对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因子在生源地上除敌对不显著以外,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阳性项目数和大部分因子分均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等因素发展相比城镇地区更为落后,而相对简单的生活容易导致他们的心理发展滞后;而且,这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常常遇到与原有文化、观念产生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他们沉重的心理压力;同时,随着同学之间的不断接触和各种攀比的增多,相对城镇学生来说,农村学生更易产生自卑感。所以,加大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扶持与帮助,尤其是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健就显得非常必要。

2 .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首先,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制定相关测评方式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也可使参测学生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学校应尊重差异,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树立开放包容的多元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凸显出学校文化传统性和精神价值特色。学校应正确把握心理健康观和心理健康教育观,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发和制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定相应的心理支持计划,定期对其进行心理调查与测试,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学校应该在尊重他们文化和信仰的同时帮助他们适应以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在教育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施教。同时,学校应该认识到不同性别的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女生,男生感受到的压力和困惑更多,因而,学校需要加强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应更多地对男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慰藉,可以适当开展生命教育和团体训练。不同地方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农村学生相对城镇学生主观幸福感更低,产生的心理落差更大,因而学校应给予农村学生更大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资助。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与了解、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没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重要性。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1.1 难以适应快速的环境改变

步入大学生活对于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既新鲜又陌生的。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在生活环境中还是学习环境中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在生活中,大学生活对于之前初高中生活来说是一个小规模的社会圈,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单纯,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也变得复杂,同行与异性的接触以及恋爱关系等问题上,都是大学生将要面对的环境改变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大学的轻松自主学习方式让大学生很难掌握,很多同学习惯了在被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学习,对大学的自主式、探索式学习方法很难适应,一度造成荒废学业,放弃学习,成谜于网络游戏和其他各种堕落的生活里。

1.2 社交障碍造成的忧虑心理

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由于大学生都来自全国各地,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特点、不同家庭背景以及不同文化教育程度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大学生在同学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多种矛盾。这种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危害,使大学生脱离了学校群体,不懂得如何融入校园的大集体生活中,这对未来大学生步入社会、参加社会工作以及融入社会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1.3 人际关系敏感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上。通过调查数据显示,92%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不自在感以及自卑感。主要表现在不能主动去与同学交往,同学之间十分生疏,学生们没有打破陌生局面的意识,对于同学之间的交流漠不关心,不能主动快速融入班集体的生活中去;过分在乎他人的态度,担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理睬,担心他人会嘲笑而不敢去面对;对于自身的猜想太过依赖,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

1.4 麻木冷漠

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最大缺点是对生活以及学习上表现出的冷漠麻木的生活态度。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成绩漠不关己,对生活没有追求。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空虚感,使他们寻求虚拟的情感寄托。整日沉浸在网络游戏世界里,慢慢消沉、颓废。这种麻木冷漠的心理障碍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

2.1 从不同性别差异上的影响

不同性别上的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从人生的经历、自我的认识、自我要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来自男大学生的压力通常表现在无法承受压力而出现的自卑、恐慌感。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面急于毕业,想更快地加入社会工作中,一面又对社会就业形势有所恐惧,害怕毕业,使他们长期处于这种焦虑、紧张不安的状态之下,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对女大学生而言,他们面对的心理健康更多体现在恋爱问题上,青春期的她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并未正真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她们更多面对的是感情与理智的矛盾、心理以及情感寻求理解,这使得恋爱现象普遍出出现,她们对恋爱充满向往,但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常出现情绪上的冲动,容易把问题的处理脱离实际,导致生活上以及学习中出现烦躁苦闷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解决共性的同时,对个性问题的指导教育上不能忽视。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为人际关系、爱恋与性心理、毕业就业方向指导、情绪管理等模式课程。

2.2 从不同成长阶段上的影响

大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同的。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时候,会对新的生活学习环境有所不适应,容易出现逆反与独立的矛盾,在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中产生压抑、烦躁的心理情绪,无法承受来自学习的压力,容易产生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心理。对于高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毕业就代表着失业的心理普遍存在,恐惧、困惑和紧张不安让大学生的心理极度不平衡,生活意志消沉,对未来生活缺少信心,感觉前途一片渺茫,看不到生活目标。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设置上要有明确阶段性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可通过不同阶段时期、不同专题等设置来进行教育指导,通过座谈、心理测试等方式,细致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每一位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后期跟踪随访,将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干预的效果进行观察与统计,便于后期进行全面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结束语

在大学生的成长生涯中,大学生所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是对将来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一个保障。大学生必须以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注重心理健康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依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来设定,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针对性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实质性效果。

参考文献

[1]祝木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12(23):112-113.

[2]董耘.李萍.朱孔美.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10(11):78-79.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影响因素;SCL-90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62-03

随着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大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出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就提出“高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摸排工作,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国内外的研究主要运用的调查工具是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vmptomCheck-List90)。症状自评量表由Demgatis于1973年编制,1984年由我国学者王征宇翻译引进中国,主要运用于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表明SCL-90是一个信效度高且稳定的量表,可以用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工具。文献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大学生新健康研究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生源地、是否独生子、专业等。国外学者对于相关因素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是否贫困生、成绩等方面。本文采用SCL-90量表作为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工具,并根据调查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通过便利抽样抽取广东某高校经济与金融系、会计系、信工系三个系中6个班级作为调查对象,发放340份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回收问卷332份,其中审核过后有效的问卷数为326份,问卷回收率97.65%,有效率95.88%。其中男学生87份(26.7%),女学生239份(73.3%);大一95份(29.1%),大二115份(35.3%),大三116份(35.6%)。

2.方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另外自行设计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大学生基本情况作调查,主要包括户籍、年级、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贫困生、在校大学同学中有无好朋友、是否有过恋爱经历、是有过心理咨询想法等。运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s(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二、研究结果

1.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国内学者在运用SCL-90调查心理健康状况时,通常以总分高于160分或任一因子均分大于3分作为筛查心理问题的标准。本调查采用此标准进行筛检,结果显示37名大学生SCL-90总分大于160,检出率为11.35%。

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4.86±28.94,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SCL-90总分为(124.86±28.94),10个因子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症(1.70±0.47)、人际关系(1.47±0.42)、其他(1.44±0.44)、抑郁(1.38±0.40)、焦虑(1.36±0.38)、偏执(1.33±0.38)、敌对(1.32±0.37)、精神病性(1.32±0.36)、恐怖(1.29±0.37)、躯体化(1.24±0.30)。将本次调查结果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无显著差异,强迫症、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

2.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将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SCL-90量表得分总分以--及各因子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的逐步回归法筛选自变量(α人=05,α出=0.01),筛选出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有过进行心理咨询的想法、性别、户籍、在大学同学中有无好朋友、年级、大学有无恋爱经历、大学平均成绩等是影响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7个主要因素(P

三、分析与讨论

1.广东省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广东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总体情况优于全国正常人群。这一发现与吴善玉等学者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正常人、全国青年常模”的研究结论不同。该校大学生在强迫症、恐怖因子中情况较全国成人差,应继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举办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如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此外,本研究显示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1.35%,提示有部分同学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应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原则,定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筛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进行监测,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以达到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篇9

【关键词】 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性格

摘要:以几所高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特征,并探索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调查所提供的客观依据能对家长和各所高校培养志趣高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兴趣爱好;心理健康状况;性格

兴趣爱好是一种带意识特点的心理倾向,也是接受外来信息、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动力。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自发的、积极的情绪色彩。兴趣爱好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它也是人们用来评价事物好坏的一个内心尺度。但是,这个内心尺度稳定性较差,人们往往也不一定是意识到用这个尺度来评价事物的。

记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爱好是人们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使人的智力得到快速发展,眼界得到开阔,并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可见,兴趣爱好对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作用。本研究探讨了兴趣爱好对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的影响,试图为高校培养志趣高尚、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提供参考和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们把兴趣爱好主要分为四大类:音乐艺术、体育运动、电脑游戏、读书学习。并有针对性的将调查问卷分发至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汉大学、武汉音乐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几所高校。制作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总数为432份,其中无效问卷数为39份,有效问卷数为393份。

12调查工具

121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I90)它是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测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量表。量表包含90个自评项目,分为9大类(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每一类都着重反映出受试者的某一方面情况。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无”记1分,“轻度”记2分,“中度”记3分,“较重”记4分,“严重”记5分),计算出9个症状的因子分[1]。

122成人艾森克个性问卷(EPQ)采用国内广泛应用的龚氏修订本,问卷有88道题,包括E(性格内外向), N(情绪稳定性)、P(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和L(掩饰倾向)4个量表,每个量表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彼此相互独立[2]。

13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将测试结果输入微机上,采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科研制的心理测试诊断辅助系统(DAS)软件计算出每个被测试者的SCI90和EPQ的原始分及标准分(EPQ),并将上述数据录入数据库,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用SAS软件包完成均数±标准差、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由表1可见,最喜欢音乐艺术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由此可见,艺术的拥护者们由于受到音乐艺术的陶冶和熏陶,其情绪稳定,心理卫生状况也基本正常。

最喜欢音乐艺术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EPQ各因子比较分析见表2。他们的E因子均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最喜欢体育运动大学生与全国常模EPQ各因子比较分析见表4。 E、N因子均分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P

最喜欢电脑游戏的大学生与全国常模EPQ各因子比较分析见表6。E因子均分低于全国常模,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最喜欢读书学习与全国常模EPQ各因子比较分析见表8。E因子均分高于全国常模,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因子均分低于全国常模,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N因子均分低于全国常模,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31音乐艺术

科学家们认为,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中,可以改善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健康的活性物质。良性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改善人的情绪,振奋人的精神。同时,有助于缓解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心理状态。音乐欣赏将帮助大学探索和发现内在的自我及对他人的了解,从而达到心理调节的效果。

一个人从儿童走向社会,他对音乐的理解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然而,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或是沉重的学习负担,很多学生对音乐喜爱,却又没有机会学习。因此,建议各所高校业余时间组织各种文艺活动,聘请艺术院校的老师给大家讲解古典音乐,或是学习各种乐器,让大家更深刻的理解艺术。

32体育运动

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们经过百般磨炼具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他们的躯体化症状不明显,但他们遇事不够冷静,爱冲动,性格外向型偏多,能以勇敢无畏的心理迎接风险和挑战,有拼搏精神。

针对不同人的性格的弱点,心理学家提出了如下建议:

① 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可以帮助孤独、怪僻,不习惯与同伴交往的人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② 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要求腼腆、容易脸红、怕难为情的人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

③ 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摩托、跨栏、跳高、跳远、击剑等体育活动,在这些项目面前,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任何犹豫、徘徊都将延误良机,遭到失败。

④ 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的步行及游泳和骑自行车、射击等缓慢持久的项目,能帮助遇事易急躁、感情易冲动的人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⑤ 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活动,如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体育项目,也可找一些实力超过自己的对手下棋、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不断提醒自负、逞强的人“山外有山”。

33电脑游戏

目前电脑已成为许多人日常工作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常与电脑打交道的人,由于长时间面对没有生命的电脑屏幕,会造成他们性格内向,内心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适应环境困难,由此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如何防止和减轻由电脑引发的心理障碍呢?首先要作好自我心理调整,纠正思维定式的错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处理好人际关系,努力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其次,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如工作间隙注意适当休息,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等。

至于网络游戏,目前,大学里有部分在校大学生对电脑游戏相当痴迷,他们不去上课,也不复习,整日与电脑打交道,最后所有科目都挂红灯,荒废了学业。因此,我认为虽然电脑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但是也要有一个限度。各所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督察工作,帮助那些痴迷者早日走出误区。

34读书学习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它可摆脱烦恼,忘记忧愁。读书学习不仅仅意味着获取人类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更重要的是谋求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重新学习,我们能从中享受无限乐趣,冲淡工作中的烦恼,缓释竞争的压力。深邃的哲语,博大的信息,大千物象和百味人生,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快慰和心智模式的变化,更带来工作和生活的无限生机与魅力,对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才是很重要的。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各种兴趣爱好在其中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事物都有弊有利,如何充分利用正面因子消除负面因子,是我们每一个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层面、思想认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状况日趋多元复杂,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出现的心理障碍远远大于以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培养大学生知、情、行、义、信,开导大学生思想的有效方式,勿庸置疑地要承担起调适大学生心理,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思想特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准确地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那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希望正确认识社会,但又缺乏辩证思考的能力。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变革。但是,他们又不太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民情,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缺乏清醒的认识和辩证的思考,容易出现心理困惑,产生不满情绪。

(2)追求理想,但动机功利化。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在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更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他们认为“前途,即钱图也”,讲究实惠的思想相当普遍的存在。

(3)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这个年龄段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他们毕竟缺乏社会实践,思想容易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

(4)自我设计愿望强烈,但自我评价片面。升入大学以后,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过高或过低估计自我,使得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产生较大的差距,从而影响自我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

综上所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思想问题是由客观的环境因素、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人的生理年龄段特殊的成长特点方方面面所决定的。

二、心理健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者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侧重于人的思想层面,更多的是关注于教育对象意识结构的显层次,而心理健康则偏重于潜意识结构,把其添加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弥补了忽视人的心理活动而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传统教育理念,有助于从受教育者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1)以人为研究对象,无论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更广泛些,它从总体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而心理学的范围更专门化,它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解剖人。

(2)心理健康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心理健康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心共同的基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人的心理健康上成为可能。

(3)健康的心理必须以良好的思想素质为前提,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正在于塑造和提高人的思想素质。这恰恰也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要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发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思想素质的作用。

三、从心理健康角度,探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效不尽人意,经常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教育观念偏于功利化,忽视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指导思想上较多地考虑到只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忽视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容易被忽视;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要求和特殊环境不能科学地解剖与分析,而是停留在一般认识和理解上,滋长了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思想。

(1)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研究教育对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当前,研究大学生有两个视角,一是分年级把握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二是在同一学龄层次上分类研究把握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这样,纵横交错,选择不同角度,并与其他行业青年、其他历史时期的学生相比较,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

(2)确立个性化教育思想。要将大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丰富的人和全面的人,要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也要注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的培养,也要重视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3)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学会调适心理平衡,自觉地塑造一个文明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形象,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要以爱国主义为起点,以大学生的内在成才需求为动力,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培养他们为社会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