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3-19 13: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年闰土课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少年闰土课堂笔记

篇1

语文教学应该把握语言形式背后活跃的主体生命与灵魂。叶澜

教授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开展生成的,具有创生性。在

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

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即课堂动态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

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有效地促进教学质

量的提高。如何把握课堂动态资源呢?

一、教师要树立对工作和学生热爱的态度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开发和利用动态资源的

前提。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和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

情,那么,当遇到学生出现不同见解或向老师质疑时,就有可

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因而就可能以厌烦

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

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才能有效把握这些资源。

二、积累深厚的知识素养,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不断丰富学识修养,增加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得心

应手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各种情况,所

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既要读有字之书,使自

己博学多才,同时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教师要不断接触社会,

深入阅读社会这本大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

构。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

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

用。”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就

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

围。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就必须使学

生注意学习活动并产生兴趣。古人说:“趣浓劳径,乐此不

疲。”

四、教师要善于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在

特定的情境中用以了解学生、调控教学进程以动态生成教学资

源、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

径。笔者在这里仅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观察,它主要包

括:(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3)

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例如在上《小石潭记》一课

时,我发现一女学生一直低头执笔,看上去又不像记笔记。于

是我悄悄走过去,发现她正在画画,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顺手把她的“作品”抢过来,本想批评教育一下,但一看她所

画内容是一潭水,一条游鱼。转而一想,这不正可以作为一个

资源吗?于是我把她的画投影展示并说道:“一位同学为了让

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石潭,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图

画,请大家谈谈这种形式好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表自

己的观点。

上述教学案例从一个侧面看出教师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

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心和宽容会成就一个学生,教师的冷漠和粗暴会毁

掉一个本来很有前途的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

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

事件,而这些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把握课堂动态资源,打造快

乐课堂,其意义在于:

1.能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教育家梅纽说:“学习的动力

首先来自于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发掘的”。例如,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向学生提出: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留

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你们能发现是一个什么谜吗?有学生在积极专注阅

读作品之后,很快发现在小说的部分,于勒与哥嫂不期而遇于游船

上,在这一尴尬的邂逅中,菲利普夫妇是确凿地认出了自己的亲弟弟,

故而张皇失措,狼狈打探,断然离船,丑态毕露,于勒是不是也认出了

自己的哥嫂?是相见又相识,还是相见不相识呢?引出了一场热烈的讨

论,各有比较充分的理由。是相见相识,还是相见不相识,引人九曲回

肠,搁置不下,这就是作品产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动

力。

2.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把学习实践的权力

还给学生,把发现的机遇交给学生,把批判的权利留给学生,为学生主

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学《故

乡》时,对主题的分析,我的教学设计是要学生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

土在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寻找其变化的原因,从而把

握小说主题。教学中却有学生向我提出中年闰土的手该是什么颜色?因

为作者为少年闰土的手脸都着了色而中年闰土的手却没着色,我发觉这

是一个崭新的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闰土的手

“红活圆实”中年时“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没有着色,师生共同讨论,

闰土终年同泥土打交道,应该是“土色”较好。人死还土,“土色”是

死色,饱经忧患,极度贫困的闰土整日在磨难中挣扎,到底还能挣扎多

久呢,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下的闰土的命运正是旧中国广大农

民悲惨命运的缩影。从这一角度分析,同样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

动探究提供了机会。

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让学生闪耀

出智慧的灵光,使我们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篇2

一、言传身教,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其中“提高阅读品位”就要求学生有效阅读。作为小学生,他们大多并不了解阅读的重要性,也不知道如何做到有效阅读,此时教师的正确引导就是关键。小学生模仿力强,教师的阅读质量就影响着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上,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做到声情并茂,就是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催化剂;课堂外,教师和学生讨论、交流,谈读书感受,就是帮助学生体验阅读成就的开心果。如果某个班级的教师爱读书,那么这个班级就有浓浓的书香气,这就是榜样示范的作用。

二、指导方法,有的放矢

想要有效阅读,就必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真正喜欢阅读,受益终身。

1.略读,获取信息。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也叫浏览。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一般高年级同学用得多。略读一般运用在学生对大量信息需要快速找到的时候,或对文章中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这样的阅读训练能让学生在短时间里把握文本的关键信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达到教学效果。

2.精读,学会欣赏。精读就是对文章重点内容字斟句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效阅读最重要的方法。《语文》教材是美的浓缩,它荟萃了古今中外许多名篇。记人的、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作为平台,指导学生精读,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使情感得以升华。

3.延读,拓宽视野。延伸阅读也叫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延伸到课外阅读相关的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原作品中节选出来的,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不甚明了。这时,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导他们进行课外延伸阅读。如《景阳冈》《少年闰土》《猴王出世》等由原著节选的内容,课后介绍学生阅读原著,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读思结合,以读促写。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记录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心阅读,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发表对文章的见解、感受、体会;把读书笔记整理好,取好名字,绘好插图,作为阅读成果展示。此外,还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读书交流会”“读同一本书”等活动,共同阅读、共同进步,分享阅读快乐。

三、推荐引读,正确导向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书如饮食。不同的饮食造就不同的营养结构,不同的书籍同样也造就不同的精神结构。

1.适合学生年龄、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心理、知识量、分辨能力等都会发生变化,对阅读的需求和要求也会不一样。因此,每学期,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推荐书籍供学生选择阅读,并把目录打印成册,学生或家长按目录去买或借都行。比如说低年级,他们感性丰富,识字量少,明辨是非能力低,就应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带拼音的图画书籍;中、高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给他们就应推荐经典名著、科普读物等。

2.适合学生个性、兴趣爱好。由于学生的个性、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他们选择课外阅读也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兴趣特点,知道学生的需求,投其所好,以此来激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书籍;性格外向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一些英雄人物、探险、科幻类的读物;喜欢艺术的学生,让他们多读有关艺术家成长、成才、成名的故事;喜欢体育的学生,向他们介绍与之相关联的名人趣事书籍,也可渗透一些相关专业的书籍。

篇3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

我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比较重视。每接手一届新生,我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许是课文增长了或内容增多了,学生就是不愿读书,大多数默看或者声音很小,还有一些学生读一会儿,休息一会儿。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朗读这一关就过不去。为此,我从语气、语调、停顿这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先自己亲自范读,再让学生把自己置于作者当时的环境去品读文章、领悟文章,大声地朗读,并适时不断地鼓励他们,肯定他们朗读的进步,力求让学生养成朗读习惯。

二、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量知识的积累,怎么谈得上去创新、去开拓呢?当然,不可否认,现在许多孩子没有机会读书(有些孩子是不主动读书),确实也比较忙。作为教师应多渠道帮助他们做好积累工作。另外,在双休日,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读书、做笔记,每周抽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

三、让学生养成认真听试卷分析课的习惯

很多学生不认真对待试卷。试卷是教师精心编制的特殊的练习,它具有单一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看似独立,其实每一份试卷的综合性都较强,而学生发回试卷只看分数,不作分析,教师分析也不做好笔记,当时知道该怎样做,过后拿到卷子又不知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对每一节试卷分析课,我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作好记载。

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用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我认为说得太好了。

我们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人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从激发学习兴趣人手,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会有很大的发展。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祝福》等文章时,我就着重帮助学生分析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的明显的性格变化,分析祥林嫂孩子死后她的性格特征,并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说明造成他们这种心理变化的社会原因、个体原因,让学生换角色体会他们的心理,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逐渐地学会了分析他人、矫正自己心理的方法和途径。另外,中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困难期”,这期间,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太多的困惑和矛盾,独立与依赖、交往与封闭、理想与现实等等交织在一起,这种种困惑和迷茫易迷惑他们的心理,使其失去平衡甚至走向极端。矫正学生的迷茫心理,单靠教师的说教很难奏效,必须努力改变学生的认知,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改变,这样才会真正的有效。因此,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运用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理论”,通过开展辩论会改变学生内心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如,当今初中生自我意识明显,往往凡事以我为中心。我让学生就此展开辩论:你总是要求别人事事让着你、尊重你,你是否也那样对待他人?正反两方辩论后,学生逐步认识到自我为中心的危害,便能主动地替他人着想,同学之间的摩擦少了,矛盾少了,学生更加珍惜同学友谊了。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前景的有效途径。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前预习;以法为导;有效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的一句响亮口号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生“会学”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之一。

预习是教学的有效策略。《学记》就有“预”的原则,主张一切教学的启发诱导,长善救失,都必须有“预”的意识。所谓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学生对要讲的课事先进行自学准备”。从这个概念不难看出,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作为自学开始环节,预习是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则是训练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可见,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提高预习有效性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初中语文课前预习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现状与分析

关于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的预习现状,笔者对所任教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谈话。对于预习,多数学生认为语文的课前预习很重要,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但涉及到预习的主动性方面,就显示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生参与预习的动机,大部分学生缺乏预习的主动性,只是在为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而进行预习,这对培养学生良好自觉的预习习惯是不利的。对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大部分学生只局限于书本,预习往往只是浮于表面,不去主动地解决问题,没有深入地进行思考,预习的有效性较低。也就是说,目前学生对开展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缺乏预习的主动性;在预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流于形式,预习不够深入,对预习的要求以及预习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预习态度马虎,效率比较低。

通过对七年级各班语文成绩好、中、差学生的访谈,总结出以下原因:许多学生认为,预习后听课,没有新鲜感,分散听课的注意力;想预习,但是不会预习,只能停留在看书;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也没用;课程太多,作业量太大,没有时间预习;预习过后教师不进行评价,所以预习和不预习效果一样。因此,造成学生在预习这一环节上很少下功夫,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也是马马虎虎的。

2.对教师布置预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尽管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在行动上目标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预习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在日常教学中,不仅学生对预习没有具体的概念,而且很多教师对预习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往往新课导入之后,教师出示课题,请学生看一下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再问问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看看是否标好段落。学生如果能对答如流,教师满意点头,皆大欢喜。

三、学生有效预习策略的建构与实践

1.以生为本,分层安排,奠定有效基石

预习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形式,是属于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要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基础有别,兴趣各异,能力不同;由于个性差异,每个学生对于文本的元认知也不同,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尽量少一些“一刀切”,既要考虑优秀生的挑战性内容,也要考虑学困生的实际需要,更要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力争做到预习作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

分层安排预习,必须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由易到难,切忌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预习过粗,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应有的目的;二是预习过细,以至于上课没有什么可听的,甚至打乱了整体计划,影响了其他学科,虽然有收效,但时间利用得不经济、效果不好。一般情况下,要注重两点:一是量,不要把过多的知识内容在预习时交给学生去解决,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度,要让学生能找出疑难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等自学能力,而不是用预习代替听课。

2.以法为导,授之以渔,发展有效教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好学习方法比掌握好语文知识更重要,适用性更广泛。

(1)自读课文三步法。不同体裁的文章,阅读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几乎所有文章,都可以按照“自读课文三步法”来读。第一步,默读勾画――默读课文,勾画字词,勾画引发感受的句子;第二步,朗读冥想――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第三步,精读提问――提出自己阅读中的疑惑之处。例如:可以指导学生这样去自读新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①默读勾画。荻dí港/锐不可当dāng/歼jiān灭/排山倒海/高屋建瓴/气势磅礴 ②朗读冥想。写了什么――我军百万大军分中路、西路、东路横渡长江,敌人纷纷溃退,我军占领广大南岸地;为什么写――及时报道战况,鼓舞士气,瓦解敌人;怎样写的――结构清晰,安排有序,衔接自然,详略得当,叙议结合。③精读提问――为什么写三路军要做这样的详略处理?这样的方法指导后,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在自读文章时反复训练和运用,掌握自读文章的基本策略,养成运用恰当方法进行自读的习惯,为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基础,提高学生自读的有效性。

(2)质疑法。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许多教师都喜欢让学生提出疑问,但很多学生要么没有疑问,要么提的问题宽泛而没有价值,如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等。根据实践,笔者指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入手:①对课题质疑。课题常常是课文的眼睛,课题分析透彻,有时就会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如对《伟大的悲剧》这一课题提出:“斯科特等人是失败者,怎么能称得上伟大?这种伟大具体体现在哪里?”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也就一目了然了。②对矛盾处质疑。课文有些描写看似矛盾,实则别具匠心,另有深意。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在于勒未出场前母亲拼命夸他,直把于勒称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连一封信都成了家里的“福音书”。而小说最后真遇到了于勒全家人却像躲避瘟疫一样逃得远远的。又“盼”又“躲”这是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③对细节处质疑。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那封家信破绽百出,但钱迷心窍的菲利普夫妇却视而不见,只关注发财等字眼;《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对话中的省略号使用;《孔乙己》中时时出现的哄笑声等。④对精彩处质疑。如《斑羚飞渡》一文中,在读到小羚羊踏着老羚羊的脊背成功地越过山涧时,提出“老羚羊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挽救部分羚羊的生命?是否还有其它方式?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等问题,这样的思维训练将会提高学生自身的鉴赏能力。⑤对“空白”处质疑。《最后一课》结尾写道“放学了,――你们走吧”,此处的破折号是怎么回事?这一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或请教老师进行预习,使学生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增强记忆,拓宽知识面。

(3)归纳法。归纳法即在笔记本上整理归纳预习内容。此环节主要是在阅读、圈划、查阅的基础上自行完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课题、文体、作者及其主要作品,二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三是提出难点和学习建议。预习整理归纳部分可反映学生预习的效果,又可为教学传递信息,教师经过归纳、筛选,再把它融入课堂,放入教学环节中去,指导学生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4)评析法。评析法即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摘录并作出简洁的赏析。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之前,有位学生在完成常规预习的基础上对《春》做了如此精彩的分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勾勒出了人们翘首期盼春天的神态;“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每个学生因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智力能力发展水平不同,在预习中的所感所悟也不一样,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评析。如:对文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评价,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描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课文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千万不能把学生具有独特感受和体验的评论或描述与所谓的“标准答案”相比照,更不能以“标准答案”为标尺来评价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自行发现和自行建构。否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3.因文而异,触类旁通,开拓有效思维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文体的差异性,要能为教学服务,为能突出教学疑难,拓展学生思维为目的,方能做到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

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一般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意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人物为主,教师的两天预习作业就是完全不同的。两课时的预习作业虽然不同,但是都以双基为基本落实点,注重字字落实,其实这就是文言文预习的重点。

一般而言,记叙文的预习,要注重熟读精思,以人物刻画、事件描述、情感倾向和选材立意为重点;说明文的预习,要以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的判断和说明语言的赏析为重点;议论文的预习,要注重解题,以题目来发掘中心论点,以论据和论点的结合、论证的严密等为重点。

四、结论

因文而异进行预习时,要注意联系两个点:一是结合课本,包括阅读单元内容说明、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或自读提示,课文的注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为纵向深度阅读打好基础;二是结合笔记,即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在书上要对它作一个简单的批注,有时可以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为横向比较阅读奠基。

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了有赖于教师的“善导”这一外因外,更有赖于学生学习内因的调动,这个内因即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情感。只有学生通过预习感受到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喜悦,才能积极主动、认真努力地完成每一次学习。教师在设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善于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及时表扬有进步者,让学生有满足感,使他们爱上预习并从中获得乐趣,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有效。

参考文献:

[1]钟世军,雷新菊.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篇5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段的阅读量有这样的规定:“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一个学期至少要阅读25万字。而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期只有30篇左右课文,不过3万字左右而已,在量上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如何落实这课堂之外的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课外好读书,老师必须运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妙法,使他们产生渴求阅读的心理,增强课外阅读的兴趣。

1.从课文引用的段落着手,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

我们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可以把相关文章推荐给学生。教材中,有不少名篇名文,甚至是整本书。如《草原》摘选自老舍的《内蒙风光》,《少年闰土》摘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装满昆虫的口袋》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等等。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把原著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去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了解到文章的全貌,还能更全面地感受到大师的语言魅力,学习准确、精练、优美的语言表达。而像《回自己的祖国去》这一类的课文,如果说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的话,就不能很好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阅读是课堂必要的延伸。

2.组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采用多种方法创设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室里,可利用墙报、黑板报等开辟“读书角”、“小博士”等园地;也可因地制宜设立图书角,并配备班级图书小管理员,图书定期轮换交流;鼓励学生积极上图书馆、阅览室读书,培养阅读兴趣。

(2)利用课前几分钟开展“我读了……”的活动。

让每个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昨天读的书或者文章。如此,既交流了收获,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语言表达与概括的能力,还激发了其他学生阅读的欲望。

(3)开展阅读成果竞赛会,让学生品尝阅读的甜头。

每周开展一次阅读竞赛会:读古诗,进行吟诵比赛;读自己喜欢的写景抒情散文,配上音乐,进行朗读比赛;读寓言、童话、人物对话,进行讲故事或排演课本剧,等等。为了比赛,学生就要广泛地读书,选好版本,主动投入地阅读。比赛完后,适当地给予表扬奖励,使学生尝到阅读的甜头,更喜欢进行课外阅读。

(4)定期开展“小博士”竞选活动。

通过“我知道的科学”、“我知道的名著”、“我知道的名人名言”等知识抢答来评选班级的小博士,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兴趣,就有了读的欲望,于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课外阅读的方法就成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关键。

1.做好读书笔记,并尝试运用。

读书不做笔记好比雨点落大海,无踪无迹,因而就有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千古名言。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随时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本子上;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或感触最深处,圈点勾划,对较长的语段还可以做文章剪贴,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当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后,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正确地运用。可采取多种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作文讲评,有意识表扬鼓励。

2.背诵经典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之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综合训练。从语文教学来看,背诵是熟读的结果,随着诵读者诵读篇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实践证明,背诵对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感受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我对一些精彩片段,或者短小的佳作,特别是古诗文,都大力提倡背诵,学生在背诵中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这样不仅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而且提高了语文素养。

三、指导学生科学选择课外阅读材料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犹如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可见,课外阅读一定要选择好读物。

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渴望了解神秘、冒险、刺激的事物。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给孩子推荐《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魔法学校》等书籍,满足他们的需求。有的孩子喜欢思考,热爱科学,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爱科学》等书籍。对于喜欢社会信息的孩子,我们可以指引他们去观看电视新闻时事、阅读报纸,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

篇6

那么,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课天天上,课文天天学,如果教师能开拓视野,以课内阅读链接课外阅读,让课外阅读为课内阅读服务,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创造大语文的课堂教学,不仅会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渐养成阅读习惯。比如:课前链接,学习《少年闰土》之前,鼓励学生读读《故乡》,了解一下鲁迅,了解一下作品的时代背景 ,为更好的学习文本服务;课中链接,我们的《童年书架》是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学习文本过程中适当引进《童年书架》中相关文章的阅读,能很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扩大阅读收获;课后链接——课文是窗口,由这一扇窗可以让学生看到更宽广的世界;课文是引子,由一个课例激发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引发更多的课外阅读。比如学完《猴王出世》激励学生读《西游记》,学完《草船借箭》鼓励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五月的杏花》鼓励学生读法布尔的《昆虫记》…… 同时,老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的书要具有可读性,让孩子喜欢,使课外的阅读,成为悦读,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开卷有益”,只要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再逐步规范阅读范围并不迟,千万不要在孩子还没有看书之前,先告诉学生要记多少读书笔记,看完后还要写读后感之类让孩子望而生畏、打消孩子阅读积极性的话。此外,我们要鼓励学生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和图书馆去走走,让书香熏陶着孩子;动员家长和孩子通读一本书,共同交流书中的故事和感受。

2、方法得当,事半功倍,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也很重要。

现在小学生手中的课外阅读资料并不缺乏,就我校而言,《童年书架》《小学生必读》《快乐作文》、相关的报刊杂志,加上平时家长给买的书,每个同学家里书架上的书都堆得满满的。怎样有效阅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发挥课外阅读的最大效用是关键。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一要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二要通过个人阅读、小组阅读、交流与指导等形式,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三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有目的地读书,边读书,边讨论,边实践,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四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比如可组织一些读书活动:

3、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是需要及时反馈、总结、评价和再激励的。

课标中对课外阅读只有量的要求,没有质的提示。在检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侧重量,适当关注质;要以激励、调动兴趣、培养习惯为主,不要加重学生负担,消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比如,可定期召开读书汇报会,交流各自课外阅读成果,增强阅读的成就感;可以评选“读书星”、“读书小博士”等读书的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进一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可以统计读书字数,上不封顶,下一定要保底;举办《读书摘记》展览、好书推荐、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作品人物介绍等等活动,切实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4、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7

其实,这是对教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新课程改革以来,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学科教学中急需探讨的话题。探究学习是新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形式。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占了很大的比重。其内容可以是自读课本,也可是课外读物,也可以是教师印发的阅读材料,内容不确定。这就要求教师先不要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自主探索,自我构建知识,自我完善和提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让老师提供资料或让老师解答。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并作为自主探索学习效果评价的依据。那么在阅读中怎样去自主探究呢?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或材料,激发其自主探究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方便。但并不是所有课文都可以组织学生探究,课文所提供的内容与材料应该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相关的,与能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关。在实际教学时,我就非常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并根据不同的课文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优美动情,动作演示要逼真传神。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在引导学生概括出闰土的人物特点后,针对“我”的外貌课文中只字未提这一空白,设计了如下训练:“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我’是怎样一个形象,你们能不能根据‘我’的生活经历来想象一下‘我’会是怎样的形象?”经过学生短暂的思索,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推想“我”的形象。有的说:“我”是一个脸色苍白,头戴一顶瓜皮帽,身上穿一件丝绸小马褂的小少爷;有的说:“我”的身体一定不很好,来一阵风说不定就会被吹倒,因为“我”整天呆在高墙深院中,连门都不出;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所以脸又白又嫩,整天不干活,肚子一定是大的。(众生大笑)

这样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又让学生明确应该做哪些阅读准备,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题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考的结果,应多加鼓励。让学生形成一个共识:肯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质疑蕴含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教师要善于将课文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景,根据课文的情趣特点,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情感态度等等发生矛盾,从而产生困惑,引起质疑问难。质疑问难最重要的应当是让学生自行梳理问题,做到提出的问题表达清楚、完整、准确,而且有价值。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不要匆匆走过场;二要让学生互相讨论,互相启发,碰撞才能产生火花;三要引导学生往深处想,不浅尝辄止;四要联系生活实际与常理去思考反常之处。在教《将相和》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根据上课伊始找到的探究点(将相“不和”的原因):“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过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去!”提问题时,就出现了下面几种错误的表述方式:①蔺相如该不该升官?②蔺相如的官该不该在廉颇之上?③蔺相如该不该爬到廉颇的头上?老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找出这几个问题在表述上的错误:①“立功”升官是必然的,若官位比廉颇低,也不会让廉颇心理不平衡;②“官”只有大小,而官位才分上下;③上述的第三个问题出自廉颇之口,是一种对蔺相如不服气、瞧不起的语气,我们却不能这么说。通过讨论,学生再表述时,语言就准确了。如:①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升得这么快?②蔺相如的官位(职)该不该在廉颇之上?③蔺相如的官该不该比廉颇的官大?④蔺相如真像廉颇说的那样没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吗?

通过以上教学,我感悟到:鼓励质疑问难,是生本位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做到参与、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3组织学生合作研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组织学生研讨,可以进行小组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

篇8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在这个学期中,我做到了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为此,我将对这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一共有XX人,其中男同学XX人,女同学XX人。本班大多数同学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尊敬老师,按时完成作业,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参加学校、班级举行的各项活动,并取得良好的成绩。总体上,本班班风良好,得到各任课老师的好评。但是,本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父母不在家,由其爷爷奶奶带,或是寄托在亲戚、朋友家,这些孩子相对来说,各方面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尽人意。

六年级是小学最后一个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第十一、十二册加强整合性,并兼顾与初中课本的衔接。为此,要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二、教材回顾

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共有课文27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这八组教材的编排体例与高年段前三册一致,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五部分组成。课例包括2-4篇课文。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后也有思考题。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

“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全册安排“阅读链接”4次,分别在2课《丁香结》、4课《花之歌》、8课《灯光》、25课《好的故事》;安排“资料袋”3次,分别在5课《七律.》、13课《穷人》、21课《文言文二则》。“口语交际”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在全册共安排了四次,分别安排在第二、第四、第六、第七单元,主题分别是演讲、请你支持我、意见不同怎么办、聊聊书法;“习作”是每单元都有安排,主题分别是:变形记、多彩的活动、笔尖流出的故事、围绕中心意思写、学写倡议书、我的拿手好戏、有你,真好;除了这8次专项习作外,课文还安排了两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13课《穷人》和24课《少年闰土》的后面。全册共安排“语文园地”七次,“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书写提示”“快乐读书吧”穿插安排,其中,“书写提示”在第二和第八单元各一次,“快乐读书吧”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一次。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做法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课后及时反思

我始终坚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及关键。为了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课前,我不仅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而且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还了解他们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等。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明确重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把握教材的关键,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认真选择教法,安排每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活动,注重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每一个难点的突破,精心地进行备课,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的进行。课后,我及时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学环节,反思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等等,并在备课本上记录下来。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

要想学好语文,只凭课本是不够的,必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标准》提出:“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要求学生必须根据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做摘抄,可以是作文,可以是名言,可以是精彩片段……我

还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后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时间久了,学生积累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我相信这样的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三)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学生爱动、贪玩,缺乏自控能力,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一部分学生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为了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学期我在班中成立学习“互助”及“竞争”小组,利用优优生组和差生组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对学困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和帮助。又利用每一个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进行竞争来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自从成立学习小组后,我发现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少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进步。我也在课外加强辅导工作,对后进生表示尊重和理解,注重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品行上也能取得进步。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个别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写字习惯比较差,写的字不规范,也不工整,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

克服解决等。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4、教学成果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多动笔,多投稿,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奖或发表。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1、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3、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篇9

一、让学生必备字典,养成查字典、提前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预习课文,例如给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做旁批,用横线画下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中心的句子,用问号表示出有疑问的句子。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例如“手舞足蹈”一词,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做个动作,再在观察中体会“手舞足蹈”一词的意义和心情。“惊喜”、“瞟了一眼”等词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心理活动,可以请学生表演,谈谈心理感受,再回忆一下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戳穿”、“纷纷扬扬”等词可通过模拟直观理解,“戳穿”可拿一张纸,用一枝铅笔把它捅破,告诉学生“戳穿”的本义如此,引申义为“说破、揭穿”,比如“假话被当场戳穿了”;“纷纷扬扬”的做法相似,拿一捧纸屑从高处撒下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景象就叫纷纷扬扬,然后作相应的词语解释就容易了。还有,我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拨开”一词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

三、巧用图画、实物、多媒体理解词义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有许多词我们是已知其义,无需专门解释的,这种词语便是在长期的读写过程中,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意会”而来的。对于这些词语,学生本来就很明白,可是让有些教师解释后,反而越说越糊涂。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往往一点就通,让人终生难忘。在当前的词语教学中,“意会”往往被施教者忽视,其实意会能力也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理解能力。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对于一群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来说,何需教师按照词典里的意思来解释,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展示一下图片即可。

四、“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1、巧妙的“说文解字”,来辨识理解词语。例如,学生很容易把“羸”和“赢”两个字混淆,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字进行简单的“说文解字”:“亡”是危机意识;“口”是口才,沟通能力;“月”是时间观念;“贝”是取财有道;“凡”是平凡心态,拥有了这些才能赢得人生。而“羸”就是像羊羔一样弱小。“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就是做人的责任。疆域的“疆”就是用弓箭将土地划分给不同等级的人。

2、重新组合、合并同类项。有很大一部分成语,尤其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语素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将这种对应关系的词语合并同类项,可以帮助解释成语。

例如“循规蹈矩”――循蹈规矩;“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心满意足”――心意满足;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推知许多联合结构成语的意思,例如,扶老携幼、赴汤蹈火、含辛茹苦、今是昨非、随波逐流等等。

3、拆词组词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

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五、引导学生多运用汉语、巩固并拓宽词汇量

内初班的少数民族学生本来汉语基础就弱,有不喜欢说汉语,这就使得他们的汉语学习及其容易陷入现学现忘的尴尬。怎样改善呢?

首先,在七年级阶段,学校会有两到四次的汉语口语测试,其成绩与笔试成绩和在一起作为总成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强学生运用汉语的意识。

其次,在班级里建立汉语推广制度,推选汉语推广员,督促学生多说汉语与学生的操行分相挂钩。还可以开展三分钟讲话活动,讲话主题可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

由于,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汉语发音不准,下面听众会有很多听不懂,我们可以让讲话的学生将讲话内容抄到后黑板上。

篇10

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1.1 以疑激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时,教师因势利导,激起他们自学的欲望和兴趣,所以,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我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下工夫,学会设疑,释疑。

如教《一分试验田》一文,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设疑:“谁种一分试验田?为什么要种一分试验田?一分试验田有多大?怎样种?种的结果怎样?”由于抓住主要的问题来设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学生学习情绪极佳,很快便弄清课文的大概意思,并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文,我引导学生注意敌人说的“飞过来吧的”“飞”和题目中的“飞”,使学生对两个“飞”字的含义产生疑问,经过查字典,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反复阅读课文、议论,终于弄明白两个“飞”字的意思是截然不同的。但更重要的是激发起学生自学、钻研的兴趣,使他们懂得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捕捉突出中心的关键字眼,并抓住反复推敲,才能更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1.2 以境引趣: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所讲的境界中,引起他们自学的兴趣。对《梅雨潭》《桂林山水》《可爱的草塘》等文章,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挂图、幻灯片,再现书中所写的情境,播放配乐课文录音,视听结合。让学生从具体、鲜明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高了。

1.3 以读生趣: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以读激情,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自学课文。

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思”、“多读激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最佳的自学心境,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树立自学的信心 要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你讲我听”的思想束缚,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

3、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物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抓住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内容。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对《蛇与庄稼》一文的教学,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蛇与庄稼的关系,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蛇与庄稼”的关系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弄清楚猫与苜蓿之间的复杂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弄明白随地吐痰与人生病的复杂关系。在引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3、培养自学的习惯 大纲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因此,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