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课程范文
时间:2023-03-26 04:1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儿美术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建设课程基地旨在改变教学方式、促进有效学习、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学校实施建设课程基地旨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以多样化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实践潜能和创造潜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z中心小学开展少儿版画美术课程基地旨创设开放性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活动、实践、体验、探究中提高艺术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二、目标任务
1.培养学生学习版画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版画信心。 少儿版画课程基地的建设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版画教材内容由学生自己参加学校校本课程及版画社团活动收集和积累所得贴近学生生活同时由教师有效的版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让版画课成为有意义的课为学生开辟了另一片艺术天空。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价值得到体现。 通过少儿版画课程基地的开发改变教师的课程观念让教师知道自己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传递者而是课程开发的创造者通过校本资源的开发拓展教师的专业领域初步掌握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3.让学校充满生机活力。 少儿版画课程基地的建设让艺术联系师生的生活通过校内外的课程资源结 合让师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收集积累文化资源参与版画课程开发研讨理解知识丰富的多样化让美术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形成高尚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吸引力使学校教育充满生机活力。
三、项目创意
少儿版画教育在世界各地早已得到各国少儿美术教育家的重视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实际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开设版画课。如前苏联、保加利亚、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少儿版画教育都很有特点。被誉为“版画之国”的日本十分重视少儿版画教育把少儿版画列为小学必修课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多彩。动脑、动手开拓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社会收益十分突出。我国八十年代初成立了中国少年儿童版画学会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少儿版画活动组织。国家教委在90年开始实施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增设了版画课。因此少儿版画逐步在校园兴起被人们熟悉起来。目前新《标准》体现的课程改革的本质问题是课程的综合化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大势所趋。新《标准》还提出转变旧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单一、被动和陈旧向多样化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是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少儿版画在创作过程中除了学生的自主构思外很重要的是画、刻、印这样的操作性极强地过程体现了新《标准》的操作实践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少儿版画教学由于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则理所当然的成为新《标准》的实验田有广阔的前景。
四、效能分析
1.四种途径——全方位让学生在少儿版画美术课程基地中畅游。从感受到理解、从研究到实践。
2.两个中心——从专业高度提供实施课程所需的信息和案例在基地建设中起引领的作用为辅导其他综合实践老师提供专业服务平台。
3.一个展览室——直观呈现基地建设的成果。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通过对少儿版画美术课程基地的学习感受和接收祖国优秀文化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美术传统的热爱与传承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五、工作举措
一通过课程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美术技能。 艺术氛围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少儿版画”课程基地的建设赋予学校以浓重的艺术教育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版画感性认识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美术技能。
二发挥课程基地的作用做到传授美术知识与培养美术技能、提高美术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1.把版画知识的传授做为基础。
2.把版画创作方法的培养作为关键。
3.把艺术精神的培养作为灵魂。
4.把研究性学习作为美术教育方法的突破口。
六、保障措施
(一)项目校内保障
1.组织保障 成立“少儿版画——美术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校长亲自带头对建设方案的整体实施工作进行统一协调、指导、监督和组织实施由专业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团队团队成员明确自身在项目建设中的职责层层落实按照项目实施进度高质量完成每项工作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z
2.财力保障
z小学在自身优势和基础建设保证上学校前期已投资十几万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提供经费在业务培训、资料搜集和开展活动等方面保证经费的落实预算需经费20万。
3.师资保障
学校组建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小组有校内外专家指导、教师 团队成熟为课程研究提供有利条件。
4.制度保障
建立课程基地建设的检查、指导和评估制度。
5.学习资源保障
信息中心为教师与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基本的服务。
(二)社会资源支撑
1.聘请社会上有一定名气的版画家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到我校指导工作。
2.z是着名的版画大师彦涵的家乡学校积极联系申请彦涵博物馆为我校的合作单位。
3.与全国少儿版画基地——东海县实验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加大版画教学的交流、学习。
七、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2月组织申报新浦区少儿版画——美术课程基地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2月—20xx年6月调研课程基地的设施情况聘请专家指导论证合理规划打造课程基地课程搭建课程基地活动平台开展课程基地建设研讨。开辟版画专用教室2口一个展览室共180平方. 配备相关图书学习资料专用教室电教材料。进行校本教材汇编学生外出写生活动等。
篇2
关键词:小学美术:现状;对策
小学美术和小学体育、小学音乐一样,都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副科,似乎对学生的成长和升学可有可无。
但是,随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口号提出,教师和家长也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了。各种辅导班、少年宫也因此变成了香饽饽。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笔者躬身于小学美术教学的第一线,学校虽然地处生活质量较好的县城郊区,但是当地学生对“美术”这一学科的错误认识与理解,却让笔者苦恼,当然更谈不上让学生从文化层面的视角来理解美术。当然,并不否认,县城的学生们也在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课外辅导,上兴趣班,进少年宫,但是,他们多是顺从父母的想法,在完成父母的理想。可能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但是,他们的良苦用心又有几个孩子了解呢?学生们本该在玩耍的时侯却在没头没脑地画画、唱歌、跳舞,做着他们不明白、不理解的事情。虽然确实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能够谈一谈自己对美术的认识与理解,能够创作出一件不凡的美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思考。但我们面对孩子,面对教育的希冀不在于“一部分”的点的成功,而是“为了一切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崇高目标。
理想与现实的不和谐引发了笔者的深思,我们的少儿美术教学工作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改善少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呢?
第一,学生缺少基本的绘画用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堂上,学生仅仅拥有一本美术教材及随之提供的作业纸,用的绘画工具大多是水彩笔,或购于超市,其价格便宜、质量低劣,甚至是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害的。一部分原因是孩子们家里经济条件不济,一部分是因为学生不知如何挑选绘画工具,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本身和家长对美术课的忽视。他们认为,美术用具既可有可无又浪费金钱。孩子既没有美术的天分,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学习美术基础课。
第二,学生缺少足够的绘画资料,拥有的绘画信息太少。尽管大自然是美好的,世界是快乐的,农村的环境是优美的,浓厚的田园气息让很多艺术家向往。但是,我们教师是不是有一种“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遗憾和惊喜呢?是不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呢?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美术教师很少能够突破教材的局限和传统教学的羁绊,很少带领学生们出去写生,让学生亲近自然。更多的教师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抱着“防止意外”“安全第一”的心态,在室内上美术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学校领导的意愿。
第三,学生缺乏老师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美术课程。美术的含义是丰富的,学习美术的途径是多元的,美术又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着的综合文化,同时学习美术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普遍把美术单纯地看成一门副科,学校缺乏具体的相关学科的考核机制,于是,部分基层美术教育工作者增加了惰性。久而久之,美术课形同虚设。而美术课教师也多是非专业的教师。部分学校为了对付检查,临时安排教师,如同临阵磨枪一样,让学生一时也接受不了,还得配合学校,找不到绘画的兴趣和动力,绘画的自信就更难找到了。
二、平衡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客观的现实总能够引发人们的深思。这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悬殊,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弥补这样的差距,使两方面达成和谐。
美术属文化范畴,文化的学习必须通过多元的途径来实现,所以少儿美术的学习工具不是一盒水彩笔这么单一,而是从美术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⑴绘画类:水彩笔,油画棒,迈克笔,毛笔,宣纸,砚台,墨水等工具;⑵手工类:美工刀,剪刀,有色卡纸,蜡光纸,各色布头等。其中因刀具的锋利使得美术教学不能够完美展现,缺手断臂。但是教师没有必要把这视为对课程教学的羁绊,而应从制度方面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施行,有利于激发与提高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这个角度观察,所谓的对“室外写生教学,剪纸、手工教学”等意外事故的忧虑实在是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诚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只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从对学生、学生家长、学校负责任的高度开展自己的工作,我想所有的困难都能够迎刃而解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加学生的创造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如在美术课上,可以考虑将音乐、美术、语文、数学、英语等不同学科的课程融入其中。通过美术的元素来表现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通过文学的元素展现美术的唯美和直观,通过数学的元素展现美术的形象与生动。在绘画中,教学生将喜欢的故事、古诗,通过自己的联想,动手实践绘画成自己的杰作。这是创意的激发,也是自信的激发。
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以人为本,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教师与学生二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学校领导需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在行动上有所表示,增设美术课,开展美术比赛,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之理解自身的价值所在,明确美术课程的价值所在,从而激发美术教师教学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要在活动中体现出美术课的人文理念,增加师生的情感交流,从课堂转进入生活,将学生的学习任务转变为绘画的兴趣。使绘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使之走进学生的生活,而不再是学生所惧怕的“副科”。因为美术创作,是一项心灵旅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与内心的充实。
三、未来的展望
篇3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类原始绘画的特征。当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和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作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因为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进行详细评价,对于其中的闪光点要大加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要作出具体的观察要求,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这就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对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的影响下,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建立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新型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诫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也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项内容。
篇4
【关键词】自然资源 稻草 麦杆 草编艺术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因此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小学美术教学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
美术课程资源是无处不在的,农作物收成后遗留的稻杆、麦秸就可以作为一种原生态课程资源引入我们的美术课堂,为美术教学注入浓郁的乡土气息,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与手段。笔者在教学中就开展了以“创意草编”为主题的小学美术原生态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以稻杆、麦秸为创作材料,借鉴民间草编技法设计了《特色草编》、《有趣的麦杆画》等一系列手工制作课,作为教材内容的拓展、延续与补充,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的同时有效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力,促进美术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众里寻她:挖掘草编的材质之美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美术素材,巧妙地加以利用就可将学生引入工艺美术的殿堂。稻草和麦秸作为农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在生活与工艺美术上都应用广泛,但学生常视而不见,为此笔者首先让学生感受、挖掘其材质之美。
在上《特色草编》一课时,让学生尝试将稻草、麦杆等进行组合加工,然后从形状、色彩、光泽、质感、纹理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不禁感叹稻草、麦杆竟然也可以变得如此之美!这样的美术学习,学生在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艺术感知和造型表达能力也得以提升,想像力和创新意识得以激发。此时教师加以引导,就可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要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发现各种自然材料各具特色的美,然后通过艺术处理和加工就可创作出具有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标新立异:探究草编的造型之美
农村家庭中常见的麦杆扇、稻草垫、饭炊等都是用麦杆和稻草编成的,笔者以此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用创造性的眼光去发现美和创造美。要求学生利用这些材料,找到创作灵感,打开创作思路,丰富表现方式,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尝试变废为宝的活动,从创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上《百变麦杆》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对原有的废旧麦杆扇子、草帽等进行组装深加工。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麦杆的造型、色彩、肌理、材质的特点展开想象。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麦杆可以做成什么呢?让学生自己讨论、探究。利用材料的特性,结合学过的构成知识,进行巧妙的组合。有的用麦杆组成各式各样的帽子,有的用麦杆和毛线组合成漂亮的花篮子等装饰品,有的则组合成形体各异的立体稻草人并配上衣裤……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宽了,挖掘本地自然材料美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较好培养。
三、春色满园:创造草编的组合之美
孩子天生就有创造的潜能,而引导孩子发挥创造本能的最好方法就是为他们提供多种的工具、材料及不同的创造形式。
《舞动稻草――草艺人》一课时,笔者以倡导个性化为教学思路,让他们在工具材料、技巧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大胆创新。学生想做的东西很多,有立体的、平面的、有人物的、有动物的,这个想的过程也就是创造的过程。在制作时,能充分运用点、线、面的设计元素,借鉴民间草编的传统进行多元创造。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多姿多彩的创意作品就自然诞生。学生的作品形象简朴粗犷,色彩生动自然,浓郁的乡情和民间美术朴实大方的美感扑面而来,乡土特色文化得到弘扬和创新。
四、万紫千红:表现草编的生活之美
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在实践创作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验草编艺术之美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更深刻地感悟生活之美。
在教授《生活中的草编》这一欣赏课时,笔者精选学生优秀的草编作品与生活中常见的草编作品,引导学生从技法、造型等方面欣赏。在欣赏和交流中,学生感受着民间草编艺术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体验着草编艺术的欣赏性和实用性,体验着创作的成功愉悦感,获得美术创作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再创造的动机。
以“创意草编”为切入口开发小学美术原生态课程资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课程教学,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欣赏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同时弘扬了乡土美术文化,让学生深刻感悟乡土美术之美。学生课堂内外都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及“生活美术”的理念,提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水平和效能,就一定能更深入地推进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小学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2]杜卫.小学乡土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9.
篇5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误区;不足;意见
教育部教体艺[2014]1号要求,面对新形势背景下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方案》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深入文件精神,要求我们须因材施教,将把核心素养和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之中,从而适应社会需求。少儿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而当前少儿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于两种形式:义务教育和私立美术培训机构。美术教育课又是少儿美术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少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少儿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快速成长的时期,我们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美育训练,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少儿美术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少儿学习阶段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素质教育程度将直接影响孩子们一生。特别是教育部要求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美术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艺术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培养艺术欣赏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绘画能力,这是对孩子才艺方面进行向外拓展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
孩子在少儿阶段心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所以我们要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心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由于自身特点的关系,它不仅对孩子们的情感、脑力、体力等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孩子们在长期烦躁的学习中对其心理产生不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美术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枯燥而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放松下来,让他们感受艺术的气息,放松身心,让他们体会艺术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创造能力
很多家长认为美术教育仅仅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绘画作品、欣赏作品,这是一个误区。他们忽略了美术教学一个重要的作用,即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创造能力。虽然美术教育在少儿阶段属于基础学科,但是通过美术教学学习孩子们在创新精神、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激发及培养,让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将有信心。
二、当前我国少儿美术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近几年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美术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各个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加大。但在很多学校,特别在农村,美术教育依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这将对提高孩子们的整体素质、贯彻与落实素质教育基本原则产生阻碍。所以,我们少儿美术教育教师不仅要克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还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1、部分地区存在对美术教育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传统的教育制度观念影响着我国进行素质教育实施的效果。比如应试教育观念深入家长、教师心中,促使孩子们无法选择或灌输美术对自己毫无前途的观念,从而导致很多学校或艺术培训机构的相关课程如同虚设。这部分人认为这些课程对孩子前途或对学校升学率毫无帮助,没有学习的必要,无法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最终形成孩子们对这类科学无法产生兴趣,使而美术教育地位在课堂之中变得底下。
2、美术教育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
美术教育从业者对美术教学的认识不不够,学校或学生对其不够重视,迫使学校在聘用美术教师时,提出的要求也相对简单,造成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所以,在实际课堂上,他们对孩子们要求较低甚至毫无责任感,随意让孩子们在美术课上翻阅其他学科的书籍或作业,造成孩子们对美术教学毫无兴趣。
3、美术教学不符合实际
美术教学如果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孩子们就不能从现实生活中体面到美术,也使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地区美术教师将美术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基本上放弃或忽略外出写生的活动,而在课堂上对孩子们传授一些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或简单的物体绘制。
三、我国少儿美术教育改进意见
由于受传统教育制度观念影响,我国素质教育实施效果在部分地区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在农村并没有完全依照国家素质教育规章执行,特别是美术教育。因此,关于少儿美术教育改进意见,我认为:首先,针对对美术教育认知不足的地区或学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普及全面素质教育。此外,我们应该加强对部分美术教师继续教育、专业技能培训、交流学习会等,从而提高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为美术教育打下基础。其次,由于少儿美术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单一性或不符合实际生活等弊端。因此,我们要根据少儿特点及教学规律进行“量体裁衣”,首先要培养孩子们的绘画兴趣,才能让他们完全学会表达或创造性表现。然后,我们要根据《幼儿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制定教学内容,从而规避美术教师只重视孩子们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成果,而忽视了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情感的体验及态度的倾向。因此,我们应该对教学内容以开放的态度,尊重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最后,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对孩子们的艺术体验得到促进。因为老师的评价对孩子提高艺术兴趣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也要开展多样化的艺术课程教学,以灵活多变的、合作小组等形式来培养孩子们艺术兴趣和协作精神。最终实现,孩子们在艺术教育中对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丰富与提高,而满足我国素质教育相关标准。
【参考文献】
[1]王志成.关注成长,尊重艺术,天性浅论少儿美术教育的自主性[J].教育观察,2014(01).
[2]郭佳.少儿美术教育与创新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3]郑健.少儿美术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与创新[J].美育学刊,2016(01).
篇6
关键词:提高;美术课堂作业;质量
一、单调的美术作业
学生美术课堂作业的效果和质量是反映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快而明显的途径,更是能让家长直接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学习成果的平台。可现在的美术课堂上,学生的美术作业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业要求不分层
一节课40分钟,基础好的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作业要求能很快完成作业,基础差的同学根据提出的要求完成作业往往要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样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有十多分钟的时间无事可做,他们的能力在这节课上不但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反而制约了其他能力的发展。基础差的学生往往也受基础好的学生的影响而不能用心去完成作业,以致于去赶时间应付老师的作业。
2.绘画态度不专心
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相对比较娇惯,做事缺乏耐心,往往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作业常常是半途而废。有些学生课堂上总是坐不下来,老师讲的话也听不进去,作业随随便便,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美术作业,那作业质量当然受影响。
3.素材积累不充分
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需要素材,包括各类美术作品素材和生活经验素材。农村学生虽然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他们不懂得积累生活中的各类美术素材,做到为美术创作服务,因此农村大多数学生只会直接临摹书中范画或老师范画,看似效果不错,可仔细分析,其实学生的思维被紧紧地束缚着,当然影响了作业的质量。
4.材料准备不齐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绘画用的材料和工具,那我们怎么练习呢?当然也有些学生家长不重视美术课,给学生准备的美术用品不齐全,认为无所谓。久而久之,学生也开始不重视了,如此美术作业水平怎能提高。
5.教师批改不细致
批改作业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中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努力目标,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而现在大多数美术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上只有简单的优、良、及格的区分,并没有用太多笔墨去对学生的作业提出修改意见,学生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怎能进步?
二、多彩的美术作业
针对以上这些情况,本人在平时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尝试摸索出了一些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作业巧设计
要改变现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应付式态度,我们除了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必须从作业设置上入手,从生活出发去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课堂作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技能技法的程度、生活经历、平时的知识沉淀,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模式来完成作业。只有是学生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完成的过程中才会带着愉悦的心情去进行,这样才能使学困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吃力,让优等生的能力得到张扬,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持续发展。
2.时常抓习惯
学生的绘画习惯应该从小培养。低年级的学生首先对美术的兴趣是最浓厚的,这时候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后就很难养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画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美观、大方;不认真完成的重新补做。针对材料准备不齐的现象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上课前两分钟的工具准备,课代表要严格检查,不允许有偷懒和忘带的情况出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绘画的重要性,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慧眼寻素材
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需要素材,包括各类美术作品素材和生活经验素材。观察是儿童积累美术形象素材最主要的方法。有“所见”才能有“所觉”、有“所知”,才能有“所画”。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有的学生不是方法不全,而是画不出什么,或者说是没什么可画这一现象。这说明在学生的头脑中所储存的形象很少。作为指导教师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世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多积累生活中的各类美术素材,让他们大胆地、生动地、创造性地描绘自然界的各种形象,并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美术创作素材。我时常拿一些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他们欣赏,当孩子们对这些题材新颖、内容丰富、色彩艳丽、构图美观的作品赞叹不已时,我就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点拨,让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扩大艺术的视野,开阔了创作思路。
4.精心备材料
解决学生的美术材料和工具问题,除多向学生讲明道理,并且通过他们取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以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自觉重视对美术材料的准备。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一个小小的五角星就能让他们兴奋不已,老师对有美术材料的、画得特别好的学生,就可以在他的美术书上印一个五角星,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适时地说些肯定和鼓励的话很重要,学生受到老师的承认和赞许,他们会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为了把画画好,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任务,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尽办法把美术工具备齐。
5.评价促提高
美术作业评价体现了一种教育艺术,它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因此,在评价学生作业方面,我尝试有自己特色且受学生欢迎的评价方式。如在低年级我就尝试加、减分制:如果某小朋友作业特别好而且上课表现好,那分数可以为98+8;某小朋友虽然画得不是很好可最近表现比较好,分数可以为85+5等等。让学生尝试到成绩并不是100分才是最好,课堂表现同样重要。在中高年级我也大胆创新: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每次的作业都必须留出评价区,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首先自己给自己的作业打星,接着找信任的同学交换作业评价,然后交给老师批改,最后交给家长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家长参与评,使评价更准确,学生做作业时也比过去认真多了。
总之,美术课堂作业质量的提高,使学生对自己更有自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慢慢提高时,就会对美术课有更大的兴趣,上课会更加认真,这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美术课堂作业质量的提高,使家长增加了对学校美术教育的了解,会更加支持学校的工作,最起码能为学生准备好美术工具。美术课堂作业质量的提高,使学校便于对美术课进行质量监控,对美术教师的工作有了公平的评价。
只要我们教师先重视起来,做到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美术教育将会在学生和家长心中生根,美术教育将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美术教育.2006(2/4).
[3]中国美术教育.2007(1/2).
[4]少儿美术.2005-10.
[5]少儿艺术.2006-10.
篇7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儿童来说,接受任何知识的学习之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只有激发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她们才能真正投入进来。喜欢涂涂画画是少儿时期每个孩子的天性,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是对大脑中事物的记忆恢复,孩子的涂鸦是画出她们的想法和喜爱的东西。成人时常会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但孩子却不会,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画面中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把握这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开发兴趣为主,孩子的喜好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延续孩子的兴趣是少儿美术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寓学于乐。
游戏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适当的运用游戏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更能延续孩子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应当是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的,孩子在快乐游戏里展开丰富的想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 在《印第安人之帽》一课中,老师给小朋友讲述了一个关于印第安部落的传统活动,并且告诉小朋友今天老师也要和他们一起来开一个印第安人的舞会。有趣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也引起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让美术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在教学之中,老师也应该把握少儿的绘画心理,孩子画画更多的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少儿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接受科学的美育,使其健康成长。所以,延续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孩子更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二、重引导,激发自我创造力。
有了学习的兴趣,然后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少儿时期每一个没有经过错误的引导和过多的干预的孩子所具备的想像力、创造力和随心所欲的表现力是我们成人不可及的。科学的引导是激发孩子创造天赋的关键。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绘画内容和方式,表现孩子独有的个性,从小形成创新思维受益一生。少儿美术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引导孩子自己创造想像出多少,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所达到的教学成果应该是: 同样的教学内容孩子们画出的作品确是不相同的,传统的老师画一笔我画一笔的教学模式极大的扼杀了少儿独有的丰富的想像。
要激发孩子的创造天赋,教师的引导是重中之重。而引导又分为课前引导和少儿创作过程之中的引导。课前引导则在于老师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让孩子有自己想像的空间。在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视,听,说这三种手段来进行课程的引导。视,即少儿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的方式来展示在课堂上,观察是少儿创造力培养的基础,教师便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给孩子创作一个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来让孩子观察到重点。听,即通过音乐的渲染孩子在脑海里展开天马行空的想像。音乐与绘画是可以相互融合的,让少儿以音作画,将音乐给自己的带来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说,即老师通过优美柔和、情感丰富的语言给孩子讲述故事或对课程主题的情景再现。通过故事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要知道他们总是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想像力。做好了课程的导入,孩子在画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 不知道该用哪个颜色、不知道画什么好的等等。这时我们老师不能过于直接的告诉学生该画什么,而是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引导孩子自己去想像。让少儿大胆的尝试各种颜色各种绘画方式,鼓励孩子创造五颜六色的神奇画面。
三、多鼓励,提高自信心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想象力培养
想象力属于人类所具备的一种高级认知方式,通过一定的形象和表象的认知,在脑思维中进行改造,从而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的思维能力。“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美术绘画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东西,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绘画原型,但是在艺术中创造力又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在美术绘画中也需要打破常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事物。绘画需要眼睛、手指还有大脑的配合才能完成的智力活动,通过形象的观察和思考发展思维,通过分析和概括来形成抽象思维,这个过程的变化能够为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少儿美术教育的现存问题分析
1.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教学思维
在幼儿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侧重于传达常识性思维,例如太阳必须要画在右上方,颜色必须是黄色,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大同小异,不管是太阳颜色的大小角度还有形状都没什么差别,教育的模式和概念的固定导致了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无法培养自我思考能力,在孩子们面对实物进行绘画时,脑海中也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很难出现自我创新的想象力。
2.模式化教学抑制发展
在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中并没有统一的要求和标准,也不能以画的很像或者很漂亮来确定谁画的好,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孩子们对于颜色、形状、构图、线条还有整体绘画布局的审美能力。如果让孩子们在绘画过程中感觉到受挫,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所以孩子们在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进行鼓励指导,合理的训练孩子们的控制画笔的能力,完成自我想象空间的呈现,长此以往,孩子们就在绘画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提高了思维拓展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自我思考能力的建设基础。
二、少儿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力培养措施
1.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对于世界认知较少,所以想象力并不是凭空就来的,往往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依靠事物的特征来展开相应的想想,这就要求了在教育方法实践过程中,想要提升幼儿们的想象力,首先就需要进行观察教育。例如在进行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自然环境景观来练习幼儿的观察力,天气晴朗时,可以指导幼儿们抬头仰望天空,共同来观察和形容一下云彩的形状,让每个孩子们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教师可以一一针对这些想法做出中肯的回答,切忌不可批评错误,而是利用而难题的引导,例如云彩的颜色或者是形状来沟通,让孩子们学会在观察中抓住事物重点。
2.实现教学引导性
通过了观察教学之后,教师们就可以开展引导教学了,首先从一个简单的切入点来进行引导。例如说在秋天让学生们收集地上的落叶,然后根据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落叶,通过想象力黏在白纸上,然后组成不同的图画,这中间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例如说两片落叶拼在一起像不像是蝴蝶的翅膀?还有落叶在纸上拼成小花的模样应该用几片呢?利用生活化的内容和问题的引导,引发学生们思考和想象,在美术创作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开拓了自身思维。
3.活动式教学模式
幼儿时期的活动类型主要包括了玩游戏、讲故事还有唱儿歌等方式。那么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好奇心和兴趣,教师讲故事讲到了小猴子来到果园里先摘了一个苹果,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相应画出苹果的形状,然后在故事情节中相应的加入苹果的大小和颜色等特征,让后引导孩子们帮忙涂上颜色,孩子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语言的描绘和动手能力,直观的感受到回话的颜色和布局,思维模式也从局部的想象变成了整体的想象,有助于绘画水平的提高,同时有利于提升自身想象力。
三、结语
在幼儿时期进行美术教育,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涂画工作,它的主旨是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少儿阶段是各项学习能力塑造和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的进行熏陶和培养,逐渐引导孩子们形成自己的绘画思维,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能力成长过程,所以也需要教师能够耐心指导,在教学思维和模式上不断地创新,发挥出美术学科观察美、创造美的特点,引导孩子们产生学习兴趣,锻炼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习创新性,拓宽学生们的四维空间,从而真正地激发出学生们的美术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程鹏.少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8:195.
[2]张雅岚.刍议少儿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戏剧之家,2015,07:194.
篇9
美术馆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从现有资料看,欧美国家对课程资源的研究较早,100多年前,西方教育家就已经意识到“课程内容的来源”重要性,并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从国外开发美术馆课程资源的案例看,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在体现收藏、展示、保管以及研究艺术品的同时,也都积极开展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强化了美术馆的教育功能。
美国自1870年起,就把美术馆开展艺术教育作为建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休斯顿美术馆在招收导览员时就曾招收10多名小学美术教师,经过培训后,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进行艺术引导与交流。《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颁布)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队和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和其他各种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当代美国、欧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名副其实地成为民众的大学和第二校外课堂。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艺术学习的有益补充。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相互合作营造出专为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
在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学学习指导要领》(1998年颁布,2002年实施)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充分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教育文化的文明程度也不可小觑。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各地方行政部门把美术馆建设作为文化设施优先方案的重点。日本所有的都道府县都设置了地方美术馆。美术馆是专门为当地居民的社会教育部门而设置的,可以说,没有设置美术馆的地方几乎是没有的。而美术馆的美术教育也随着各地美术馆的普及和体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兴盛起来。现今,以美术馆为阵地的教育活动更是多种多样。目前,在日本校内艺术教育中将参观美术馆作为提升国民艺术素养的一个具体表现。
国内美术馆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比国外薄弱得多,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美术馆才逐渐增加了艺术教育的功能。上海美术馆在1998年还专门成立了教育部门,是我国美术馆界最早开设教育部门的美术馆。在与中小学合作活动中,美术老师学会了美术展览导览方法,学生通过参与与创作,学习了全方位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美术老师还把在美术馆拓展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美术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这是早期较为成功的国内美术馆与中小学合作的范例。上海美术馆于2006年6月1日,创办了“上海美术大课堂”,这标明了上海美术馆是一个全社会美术教育的终身课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美术馆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已经成为历史。
在中国台湾,出现了专门供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儿童美术馆,“收藏”不再是重心,“教育”才是儿童美术馆的心脏与灵魂。以课程规划为主的展览呈现在台湾各大儿童美术馆中。如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高雄儿童美术馆等,美术教育者努力做到使孩子与孩子的联结,孩子与老师的联结、孩子与家长的联结,提升孩子们视觉的诗性品质,触动完整的人生体验,造就理性和感性协调整合的下一代。
本世纪初,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馆教育开始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但我国美术馆目前为中小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的一线城市有所开展。据调查统计,大多数地区的学生对于美术馆都表现出了陌生。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开发当地美术馆资源的研究均是以美术馆为主体,以美术馆自身的教育功能体现为研究内容,学校美术教育往往作为客体来呼应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体现。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挖掘当地的地方美术资源,如何以美术馆教育资源为辅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甚少,而实际上这种学校美术教育与当地美术馆教育资源的结合应是长期的、有效的、系统的课程资源。
美术课堂教材的局限性
美术课堂上的美术作品缺乏“逼真性” 美术课堂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从我国目前美术课程知识构建来看,美术课堂上的美术作品缺乏“逼真性”。课堂上欣赏的图片通常是以复制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我们课程中提供的是一种对间接知识的体验,学生难以接收到直接知识,无法体会其作品的尺寸、材料、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大量的复制品代替了原本独一无二的东西,其消极作用在于对人的感官知觉的削弱。陈丹青在东南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对“20年前为什么去纽约”,他回答说:“不是为了移民、发财,而是为了到西方开眼界,看看油画经典的原作。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画看也看不过来,可是没想到就在那里,我从此开始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启蒙。”同时,他还说:“绘画是视觉艺术,看不到真东西,一切都是空谈,就像一群聋子在那里谈论音乐,可是我们全国上下的千万名画家和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居然也就空口谈艺术,谈了半个多世纪,而像我这样的无知,今天还要给无知的学生去上课。”显然,陈丹青是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察到艺术品原作后才有这样的感慨。陈丹青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美术教师的思考:当我们习惯使用教材和书本,日复一日地讲解美术知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在“空口谈艺术”?
课程教学内容缺少“当代性” 课程内容多体现的是经典作品,然而当代艺术的形式由于其自身造型语言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很受学生喜爱并产生好奇。我们有必要将当代艺术中适合的部分纳入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之内,以期让我们的学生藉此来审视当今艺术的多样性。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内容“确定性”太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然而我们的教科书有太多的定论。学生没有多少思维的空间,似乎只需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需进行更多地思考。举例说,在我们美术鉴赏课程中,就有许多结论是给定的,如“维纳斯一直是西方女性美的典范”“达芬奇是文艺术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等。美国艺术教育家艾斯纳强调关注学生通过各种资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这正是未来社会人人必须具备的素养,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认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当代美术现象,凸显美术学科的视觉直观性,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等实践活动,培养具有素养的人才。
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启示
挖掘地方美术馆教学资源 美术课堂虽然有幻灯片,但不够直观,各种教学花样怠尽,很难再有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厌了,老师也倦了。实际上,我们又忽视了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自我学习的好资源。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可否挖掘当地的美术馆资源,让学生走进美术馆找答案,亲近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美术知识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经验,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良好愿景。
教育资源按归属性质和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个人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据此,就美术课程来讲,美术地方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美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有本地美术文化特色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态的,也包括人文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美术馆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美育常设机构,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定点、定时、定向的学校教育。美国教育家马其逊曾说:“美术馆是展示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是全民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 把美术馆从传统的高不可攀的旧模式转化成为大众可望亦可及的接受文化传承和艺术熏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模式,不断致力于提升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是当今美术馆的主要使命之一。
美术馆的教育资源是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体现,是学校美术教育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如何把美术馆整合成“学校──美术馆”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从美术馆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美术馆,互动学习长链的教学模式,实现双方资源共享,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实践与探索。
打破“以作品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 艺术作品除了视觉形象特征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特征,如材料、大小、位置、环境等因素,甚至有些作品中的色彩还会因天气、时间、温度的不同而出现微妙的变化。如果忽视这些特征就难以对艺术作品作全面的了解。例如北京的故宫、洛阳龙门的石窟以及众多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没有到现场,而只是在邮票上欣赏,虽然也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显然我们难以获得这些艺术作品在环境中那种巍峨的气势和崇高的精神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对艺术品进行直接观察,近距离地感受艺术、触摸艺术、亲近艺术,才会有真正的艺术体验。
美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以美育人,在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作品“逼真度”的还原,就是对所欣赏美术作品的真实追求,尽力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深刻体验。为什么美术作品真实如此重要?因为欣赏教学是“看的艺术”,艺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欣赏力。当“艺术作品”臻于最大限度的“真”,美术教育方能达到至美至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侯令.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J].少儿美术,2005(4).
[3](美)艾斯纳.何旭鑫,唐斌译.艺术教育的内容草案[J].中国美术教育,2000(5).
[4]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 美术课 地方性资源
随着人们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认识,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学校和美术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美术课的价值,而美术教材也不应该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美术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地方性资源,并有效的运用到美术课堂中去。
一、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进行美术教学
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自然景观美、田野风光美等等,都是学生绘画的好题材。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在美术教学的探索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引导他们走向自然。
每当春夏秋冬,乡村田野有不同的景色变化时,是培养孩子们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根据教材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去田野、河边、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这样孩子们不但兴趣盎然,作品富有真情实感,而且在宽松愉快而自由的环境里,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了自由发挥。我还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农用工具、耕种庄稼的农民作为写生的素材。如:用收割机抢收稻谷的场面;在寒风中微笑着挖藕的场面;扛着锄头在田间放水的场面;卷着裤管吸着烟在田间休息的场面;在大棚里摘紫葡萄的场面。这些都是小画家笔下的好画面,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学生出自于自身情感而描绘的腻笔触之外,更反映出画面以外的诸多事物——孩子们看见了课本之外所观察到的真正的农民伯伯“谁知盘中餐”的辛苦;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民风民俗进行美术教学
生活是美术的源泉,丰富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美术资源。农村的美术资源很多,只要用你的慧眼去发现,美好的事物就在眼前。在平时的教学安排中,我收集了一些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和周边人们生活中的活动、民风民俗等美术素材,挖掘有地方特色的美术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从美术的角度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如上《快乐的节日》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描述快乐的节日以及见到的场面,让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高涨!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春节五彩缤纷的烟花;正月敲锣打鼓闹龙灯;杭州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彩表演;元宵节吃麦饼看花灯等等。我再结合图片素材讲述我们浦江的历史故事、民族特色、风俗习惯等,熟悉的场面调动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绪,我趁机让学生把当时深刻感受和素材结合,创作一幅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绘画作品,学生们乐此不彼,整节课学生都呈现出积极的状态,作品内容丰富多彩,独具特色。
三、充分利用农作物进行美术教学
农作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色彩丰富,是美术创作的绝好素材。给学生更广的想象空间,孩子们可以自己寻找适宜的材料进行制作,动手去表现自己所想表现的东西,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
在2008年,迎接“北京奥运会”书画作品展的时候,我指导学生用各种种子制作出《五福娃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我先让学生收集了各种种子:有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赤豆、白云豆、荠菜籽、玉米、花生、高粱等等。种子聚集在一起时,孩子们可兴奋了,他们相互交流、相互介绍。我趁机用课件展示用各式种子拼贴成的精美手工作品,学生发出了一声声赞叹,表现出很想创作的欲望。我用一块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玻璃,把彩色福娃图扩大到和玻璃相同大小,然后放在玻璃下面,再用各种种子根据福娃图上的不同颜色在玻璃上进行粘帖,种子本身就有各自的颜色,这样一张彩色种子福娃图就粘帖好了。用同样的方法,我指导全班同学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了《五福娃图》。
瓜果溢香的夏季,教师可让孩子将家里栽种的各种小瓜果和蔬菜带到课堂上,发挥想象力,把它们设计成一个个小小的作品:黄黄的香瓜把碧绿的菜叶当假发戴在头上,再贴上眼睛和嘴巴就变成了漂亮的小娃娃;紫色的茄子可以割成长长的火车;小西红柿削平一块肚皮,剪出两只小耳朵,就成了一只小兔子;长豆儿成了学生们的耳环;红萝卜削出一朵朵透明的粉红玫瑰花……在创作过程中,孩子们想象丰富、创意叠出,一个个小作品就在一边动手一边叙述中诞生。
丰富的农作物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他们将自己的想象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出了千姿百态的物体造型,大大地增强了孩子对艺术创作的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四、结合当地资源,开设特色工艺课
农村学校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会看到如:家禽的羽毛、田野的黏土、溪边的卵石、庄稼的桔秆、粗糙的树皮、家禽的蛋壳等等,都是进行工艺制作的好材料。结合当地资源,我校开设了《泥塑》、《树叶画》、《萝卜雕刻》、《种子粘贴》、《石头画》、《布贴画》、《剪纸》等工艺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我县是水晶之乡,每个村都有很多家庭在办水晶厂,很多学生家里也是。我就从网上下载一些用水晶珠子编织成小玩意的视频,如:各种小动物、餐巾纸盒、笔筒、花瓶、汽车挂件等等。让学生边看边学,虽然学生编织的不是很结实,但从中体会到了编织的乐趣和成功感,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给家里增添了一件生活用品或小饰品,得到了家长的表扬。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农村有广阔的农田、丰富的自然环境,这些都为农村的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和养料。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孩子兴趣的乐园,当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时,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就应该抓紧“这方水土”这个点,将无限的地方性资源融入我们的美术课堂,为孩子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农村美术教师动脑筋。用爱心唤醒和鼓舞学生对生活、对美的感受,用心浇灌希望,使农村儿童的身心得以和谐地健康成长,为农村美术教育铺设多种途径,地方性美术教育就一定会开满鲜花。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学》 高师 《美术教育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2]《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个案集》 200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