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年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0:2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学年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发展动力:会计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
发展是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的永恒主题。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最大动力是来自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在会计环境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则是经济环境与科技环境。从经济环境上看,已经初具框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将会通过不断的调整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模式,从而对20世纪所形成的会计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二、发展目标:会计科学体系的创新
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并进行会计理论的创新,既是推动会计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每个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义务。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如果我们依据会计的发展趋势,运用不同的方法,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研究构想并形成新的研究命题。
三、发展观念:会计科学范围的拓展
确立正确的会计科学发展观念是中国会计科学在21世纪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专业化与集团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不同类型经济科学的研究对象也应当随之分解与细化,从而使得经济科学的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经济科学的这种发展趋势相适应,今天的会计科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学科林立且拥有一百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的科学体系。
四、发展方式: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结合运用
在会计科学的发展上,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会计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率,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会计科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中国会计科学得到迅速发展的20世纪,在会计研究方法上重演绎、重抽象、重定性、重逻辑思维和推理的研究定式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由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相对较为滞后,因而会计理论工作者基本上是处于一种个体性劳动和个体操作的状态。加上研究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成果在不同研究人员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运用,由此而导致研究内容上重复性劳动也造成了一种研究资源上不应有的浪费,从而对会计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基本方式就是应当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各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的利弊,处理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首先,应当强化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定量分析方法的作用,正确地使用定量分析方法。
其次,是应当坚持运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对与会计有关的经济事项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恰当地将规范性理论分析与实证性数量分析方法有机结合。
五、发展道路:会计科学的科学化、国家化和国际化
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基本目标相一致,在21世纪中国会计科学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应当紧密结合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进程,以科学化为基础,以国家化为起点,以国际化为方向,以使其能够有机地溶入国际会计科学发展的大潮流之中,使之真正成为国际会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会计科学的科学化是客观要求。会计科学发展上的科学化内涵为:一是会计科学学科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各具体会计学科的会计理论系统化;三是会计方法系统化,即指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程序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和处理,有合适的标准对其有效性做出判断;四是会计操作手段现代化,即达到人工系统和电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且能使会计操作技术工具标准化;五是会计管理体制定位化,即指会计管理模式和会计人员的身份能够正确合理地定位,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设置有管理要求与功能基本一致的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人员职务设置统一;六是会计法规体系配套化,即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会计法规体系;七是会计教育体系完善化,即形成一个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和不同目的的会计教育体系;八是会计研究方法规范化,即做到实行规范化的研究过程和规范化的研究方法。
篇2
伍中信教授,1966年出生于湖南祁东县,1984年考入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系,1995年“越级”考入西南财经大学攻读财政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1998年9月进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师从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财务学博士后,同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2000年6月被评为教授,7月出任新湖南大学会计学院第一任院长,2002~2003年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助理。2004年12月被推举为中国财务学年会主席。2005年3月起至今任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校长,现还兼任湖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会长,湖南省会计学会副会长,中国财务学年会主席,财政部会计准则咨询专家、《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为一名学者,伍教授思想深邃,眼光敏锐,他的许多学术观点富有原创性。我国会计界对财务本质的讨论,主要有货币收支活动论、货币关系论、资金运动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与收益论等观点,这些观点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的某些特性,但又都存在不同的缺陷,伍教授在吸取它们优点并在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思想基础上,提出了“财权流”这一概念。他在1998年发表的《财权流: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一文中指出,“财权”概念是一个与“产权”概念相似的经济学范畴,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投资权、筹资权、财务决策权等。独立财权的确立是现代企业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是企业是否真正开展财务活动的标志,也是财务区别于会计的重要“砝码”,因此说“财权流”是对财务本质的重大推进,是现代财务本质的恰当表述。
伍教授研究认为财务管理不是简单的对资金运动的管理,而是借助于资金运动的管理实现产权管理,是“价值”与“权利”的结合。2000年发表了《现代财务理论的产权基础》一文,伍教授在文章中论证了财权是现代财务的核心概念,他比较系统地阐释了财务本质理论的产权意义、财务主体确立的产权基础、企业财务目标形成的产权动因、资源配置构成现代财务与产权共同的核心功能等问题。
从现代产权理论入手,伍教授提出了以“财权配置”为核心的现代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观点。《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文较系统地论述了财务治理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体系,伍教授指出,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功能是配置权、责、利,在这三个要素中,
财权的配置是前提,公司财务治理结构建立的基础是公司财权的配置,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实质是有关公司财权安排和利益分配问题。他认为,财务治理权由财务决策权、财务控制权和财务监督权构成,它对财权配置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是通过财务决策权的影响来实现的,因而财务决策权就成为财务治理权、财权配置乃至企业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
篇3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高校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平台 高校应在与企业沟通中阐明这种合作平台的搭建,是以双赢为基础的, 是双方共建共享的资源。高校对企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企业提供受过良好教育的毕业生。为了适应企业需求,高校应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 对专业方向、 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等做出调整, 为企业培养高质量人才。同时, 高校提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和在职教育机会,为企业举办员工培训班, 做专题学术讲座,以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 相对应的,企业接纳学生参与企业会计实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作场所、资料、场景,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协调和沟通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岗位需要达到零距离。该合作平台的建立,一方面,高校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能够为社会培养所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低的成本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储备。单纯的高校研究容易脱离实际,单纯的企业研究容易就事论事,而双方结合,可以互补互利,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共同承担课题研究,实作教学基地为高校教师承担科研课题提供了条件,为科研数据的取得提供便利;企业在与高校的科研合作中,利用高校科技资源,增强了企业会计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导师的配备由具有一定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构成 在校内实训期间,要有企业会计实务专家入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辅导;在入企实作期间,要由企业会计实务专家与高校教师共同组成实作导师组,共同负责实作环节指导,随时把握实作新变化。同时,专家与导师之间应加强联系与沟通,更大限度地产生协同效应,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教师的特长为企业服务,同时也使高校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实际,更好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服务,使学生、企业、学校均受益。
[本文系唐山学院教育科学基金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0013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市场定位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以来,许多高校尤其是财经类大学,陆续开始招生,目前已经有几届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走向人才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虽然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各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进而导致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有必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市场的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人才市场接受,那么这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就存在问题了。写作硕士论文那么,财务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财务管理人才呢?在2000年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教学方案中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财务管理及相关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笔者认为,上述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于抽象。结合目前人才市场对财经类大学生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可以定位为成为未来的工商企业的财务总监(CFO)、证券公司的财务分析师(CFA)以及金融部门的财务策划师(CFP),其中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主要目标。
财务总监、财务分析师与财务策划师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呢?虽然这三种职业服务于不同的单位和行业,但是都要求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会计以及资本市场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财务管理惯例。也就是说,虽然这三种职业的实务工作有很大不同,但是知识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以CFO的知识体系与业务技能来说,一位合格的CFO要有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资本运作(投融资)、内部控制、纳税筹划与财务分析。这些知识和技能也是CFA与CFP所必备的。这四个方面的知识要分别与相关的课程一一对应,而技能则主要通过案例教学与开展财务管理竞赛等手段来培养。有了清晰的人才市场定位,在制定或修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等具体教学工作中,就可以有的放矢。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要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来安排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应当根据CFO、CFA和CFP需要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安排专业课程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现状与课程体系建设
自从1999年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以来,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做法。财经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这样财务管理专业就被打上会计学的烙印,课程设置以会计学系列课程为主,再加上高级财务管理等课程。综合类大学和理工类大学往往将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或商学院)下面,与会计学专业并列,比如复旦大学设置财务金融系,招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
培养模式和思路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上。笔者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对比来研究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海财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上、下)、审计学、电算化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复旦大学财务金融系的专业必修课包括管理学导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分析、财务会计、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创业投资。从这两所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上海财经大学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而复旦大学是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笔者吸收这两所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经验,结合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市场定位,提出财经类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议(详见下页表)。
在表中,笔者将必修课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所有一级管理类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学年;专业主干课安排在大三和大四学年的上半年。写作医学论文将选修课也分为两类:一类是类别选修课,是专业主干课的延伸或补充,为达到限选的目的,给出不多的可选项供学生选修;另一类是专业选修课,有较多的可选项,供不同兴趣的学生选修。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如何进行教学改革,不同的院校甚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思路,存在较大争议。主要争议有:如何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区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区别,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国际视野;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否应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1.如何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财务包括公司理财或者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学三个部分。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公司理财,金融专业侧重于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对于财经类大学来说,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往往设置在会计学院下面,因此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CFO为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在市场定位明确之后,还要设置比较灵活的教学计划,为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主要围绕培养未来的CFO而设置,但是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相近,可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部分主干课程,比如中级和高级财务会计、投资学等课程,为一部分喜欢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份可选菜单。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一方面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上,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学计划和专业课程设置上。
2.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不少院校借鉴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经验,开设财务管理原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财务管理原理课程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的划分很难泾渭分明,存在很多重复的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将财务管理原理和中级财务管理合并在一起,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另外,还要对财务管理课程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划分。对这一问题的处理,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使用结合起来考虑,首先制定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可以考虑以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财务成本管理课程中的财务管理内容为基础作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
关于财务管理课程的教材使用,建议采用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译本。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克服了学生的语言障碍,便于学生更多、更有效率地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国内翻译比较好的国际经典财务管理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吴世农、沈艺峰等人翻译的《公司理财》(StephenA.Ross等著);另一本是方曙红、范龙振等人翻译的《公司财务原理》(RichardA.Brealey等著)。由于这两本教材内容充实,足够一学年使用,所以可将其中与国内财务管理教材内容大致相同的部分,作为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剩下的内容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讲授。在这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鼓励英语基础好的同学对照英文原版教材学习(机械工业出版社同时出版了这两本书的英文版本),培养学生直接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可有意识地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财务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如何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但是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缺少历史经验积累,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点力不从心。写作留学生论文再者,不同的财务主体,其财务活动有很大不同,强调在学校里培养出较强的实践能力也不太现实。因此,在教学中还是着重利用案例教学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竞赛等手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习惯。
4.是否需要单独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重术轻道”问题,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毫无疑问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减少社会贪污舞弊、提高社会诚信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有教师建议开设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这门课程。
笔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首先,任课教师兢兢业业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都可对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其次,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这门课程中,可以对一些财务舞弊案例进行分析,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基于以上考虑和安排,笔者认为没有必要专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主要参考文献
①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12
②向德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和课程设置问题的探讨,会计研究,2003;3
篇5
“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一文中,其后,众多学者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研究。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升铭(2007)总结了诸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熊华军(2011)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虽然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各异,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基本达成了一致见解,即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存在大量需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然而在这种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下,却出现了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过剩,结构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知识能力构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促进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的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图1所示:
以上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由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基础知识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知识即思想道德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学科基础知识即会计学专业知识以及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其他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即会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包含的相关知识,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的拓展知识主要是指学科大类相关专业知识、国际会计相关知识、会计职业教育知识。
相对其他社会学科而言,会计专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才符合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法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剧,给企业会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而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是固定的学年制教育,有限的学习时间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掌握所有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利用新知识、新能力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在产业知识化、资产无形化的情形下,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大量涌现,会计处理处于不断变动和更新之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且会计人员的工作需要与税务、工商、银行及证劵监管等多个部门进行业务往来,因此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会计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素质结构中,社会道德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社会道德素质决定了人的品质与修养;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只有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依法处理会计业务,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可靠,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通专并重、内容适度充实、形式灵活多样等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即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并注重二者的结合;通专并重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科交叉,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质量要求;内容适度充实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精简、融合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培养高质量的多样化人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是指实践课程应该是手工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并重,课内实训与课外实习相交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以上原则,可设计出以下课程体系:
(1)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图2所示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会计职业教育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国际会计相关课程可以成为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为所有管理学、会计学专业都需开设的规定性课程,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开设学科基础课程有利于拓宽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奠定深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史、现代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学、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投资会计、投资审计、资产评估、保险会计、商业会计、外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开设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拓展模块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比较、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投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理论等课程,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其他各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选修课范围,扩大其知识面。
(2)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图3所示的实践体系中: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感官上的认识;单项技能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单项业务处理能力;专项模拟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完成企业各会计工作岗位的核算能力,如财务处理程序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综合模拟实践按会计业务分工分设岗位,各岗位通过工作配合,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培养其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ERP沙盘仿真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企业所有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全力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课程论文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体系采用“2+2”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用“2+2”的理论课程教育模式。李锋(2008)曾探讨“2+2”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学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入学校后,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培养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体能素质,奠定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可以累积学科知识,对学科中的各专业有所了解,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为第二学年末进行专业选择做好准备。第三、四学年学生开始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根据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均集中在这一阶段。由于此阶段的各课程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联系,在具体安排时就可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将课程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至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由于与学科学习联系不大,则可以灵活安排,不必拘泥于此模式。对于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会计专业的相关实训、实习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既要紧随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且各个实践过程之间应该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如下安排:一是实训安排。学生进校时就安排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记账程序;单项技能实践由于具有分散性可以安排其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相关理论课程结课的同时单项技能实践也就完成了;专项模拟实践应该作为后续课程于相关理论课程结课之后独立安排,以发挥其真正效能;综合模拟实践由于是以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全部工作,因此其安排应该是在各专项技能模拟实践完成之后;ERP沙盘仿真实验应在综合模拟实践之后,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二是实习安排。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主要安排于学期的寒、暑假;课程设计的安排应该与相关课程同步,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或是于上课期间安排,或是于课程结束后安排;毕业实习应该安排于学生毕业年度;毕业论文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
(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方法。进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员是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以双师(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教学团队)、双课堂(即教学课堂与外部课堂)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为手段,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图4。
(2)教学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起支持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基于这一理念,高校应建立如图5所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该教学管理制度中,学生依据学分制可以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自由进行网上选课,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选课指导、专业指导、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有利于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弹性学制,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进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分制的效能;主辅修制赋予了学生进行第二专业学习的机会,为一些兴趣广泛的学生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大范围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兼顾反映人才质量、影响评价的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结论
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高校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中肩负着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基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教学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项目号:12sjjg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华军:《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2]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 实践教学 优化 会计专业
一、引言
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 年)》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重大工程――应用型高级会计学科建设工程的要求中提出,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要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人才培养。可见,高校在会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会计学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打造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对南北方高校对比分析,旨在分析我国会计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并对实践教学设置进行优化。
二、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南方高校5家,分别是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及宁波大学;北方高校5家,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燕山大学,共十份样本。其中,既包括211或985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也包括发展比较迅速的地方高校如燕山大学、宁波大学;既包括传统的财经学校,如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包括工科背景浓郁的理工类高校,如同济大学、燕山大学。样本基本能够代表我国会计学科教学的中上等水平。
(二)样本分析
1.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中国人民大学等十所高校均设有实践课程,并相应公布了实践教学计划。各高校的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会计专业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等,具体学分要求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北方高校对学生的总学分要求相对比较高,其平均值达到182.1,而南方高校相对较低,其平均值为164.5,可见,北方高校学习时间安排的较满,而南方高校更多的是将学习时间留给学生,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从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来看,南北方高校相差不多,基本上在15%左右,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高一些,达到25%,而吉林大学最低,只有11.9%。从国际上来看,在会计学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均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学分的设置均占总学分的30%以上。对比来看,我国高校实践学分的比例明显偏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有限。
2.实践课程的学分结构。从实践课程需要完成的地点划分,可将实践环节划分为校内实践环节和校外实践环节,其中校内实践环节包括军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验(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校外实践环节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各高校数据统计分析如表2。
从各高校开设实践课程结构来看,普遍存在校内实习比重比较大,校外实习比重较少的情况。而在英国,采用的是“三明治"教学方法,即“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体系,通过学校课堂教育与企业实践结合的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近些年,高校扩招,尤其是文科专业的扩招给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以燕山大学为例,2009-2012年会计专业各年招生的人数分别为340、318、320、310人,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导致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环节难度激增。
3.实践课程开设情况。上述十所高校在实践课程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体现出一定的区域特色或院校特色。
(1)公共实践课程。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必要的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的理解。因此,上述十所高校都设有公共的实践环节。在校内实习环节,均设有基础会计手工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校外实习环节,各个高校均安排1-2个月的实习环节,或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以上公共课程的设置,体现出各高校对会计实践环节达成的共识。实践环节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2)特色实践课程。各高校在会计公共实践课程的基础上,也有着自身的特色。例如复旦大学和宁波大学通过设置课程模块,按照大类进行选课,然后把实践环节融合到各类模块中,先按照通才进行培养,然后再按照专才进行培养。中国海洋大学通过开展“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研究发展计划(ACSRDP),由系里出资资助完成并验收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燕山大学结合自身工科特色,设置工程技术概论课程,学生通过参观、手工实践方式熟悉工业企业的工艺流程,为成本核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院校,通过与其他学院联合,开展模拟炒股、ERP模拟沙盘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环节。
二、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践学分所占比重较低
会计实践环节是联系理论与实际的纽带,是学生以后从事会计工作的桥梁。调查发现,实践环节各高校重视程度不一,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集中体现为: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安排的教学比例设置不够合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重视财务理论的讲授,忽视实践环节;个别院校存在实践环节集中进行,将知识点短时间内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能够吸收的知识有限等现象。
(二)校外实习单位不愿接收
从校内实习环节和校外实习环节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校内实践环节基本能占到实践环节课时的60%以上,这与校外实践环节不好安排有一定关系。企业出于信息保密的需要,不愿意接收实习生。因此,现阶段,会计专业实习的主要单位为会计师事务所,但由于实习生没有会计岗位的工作经历,很难发现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事的多是抽抽凭证、抄抄数据等基础性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基础性工作,实习的目的和效率因此大打折扣。
(三)实验平台设施陈旧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14年间在校生较之1999年的400多万增长了4倍多。文科专业(包括会计)作为“投资少,见效快"的学科,成为各高校扩张的突破口。各高校先后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实践教学的经费明显投入不足,甚至个别高校仍然停留在十年前的水平,导致实践教学严重落后于理论教学。
(四)实验师资缺乏,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会计学专业的实验教师肩负着实验室建设、实验平台的搭建和教学任务的指导等工作。因此,实验教师应该受过良好的会计专业教育,并有一定年限的会计岗位从业经历。然而实际中,很多实验岗位的教师或是毕业后直接留校工作,或是学校为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配偶而安置,他们大都缺乏工作经验,长此以往,导致大家对实验教师认识上存在偏见,不愿从事该项工作,实验师资的素质急需提高。
三、我国会计学科实践教学优化思考
(一)制度层面:学校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践教学的实施,需要学校在制度层面,特别是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视,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的保障。一是提高实践课程比重。从国际发展趋势来看,会计学实践课程越来越受到各高校重视。因此,提高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丰富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已成为高校会计学教育的重要课题。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各高校会计学实践教师缺乏,很多实验课程的指导都是由专业教师来完成,专业教师由于实践知识匮乏,导致很多实践课程流于形式。为此,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实验指导教师,已成为保证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三是构建会计学专业实践平台。学校应加大力度,打造完整健全的会计实验平台,使学生能够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手工实习与电算化实习相结合,为社会培养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具有专业素质的人才。
(二)业务层面:教师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具体应包含表3所列的基本实践课程。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应从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优化实践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1.校内实验实训子系统。校内实验实训子系统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实务等模块。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作为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应该设置相应比例的实践课,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成本核算要求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对工业企业会计的基本流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学习,并相应开设成本会计实验。会计师事务所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也是学生就业的一个方向,承担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因此,审计实务实践课程的设置也是必须的。
2.校外实习子系统。校外实习子系统主要设置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两个环节。社会调查环节一般应安排在第二学年的暑期,目的是让学生对企业有个感性的认识,熟悉工业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为成本会计、审计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实习一般应安排在第七学期,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设置该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工作岗位有理性的认识,实习单位包括企业、事务所、银行等。
3.综合实训子系统。综合实训子系统一般应设置在第七学期,在学生学完所有的专业课程之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一个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和财务岗位职责,通过企业财务系统的运转,熟悉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内部控制设置等相关专业知识。
(三)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建设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设一批直接服务于学生实践教学和学校科研成果推广为一体的实践基地。企业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建立足够数量的实习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吸引和聘请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参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实习师生要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路子。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建设,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孔冬.高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嘉兴学院学报,2010,(5).
篇7
关键词:会计学 创新实验 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提出应该"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加快"以学科融合为基础的技术集成与协同",推进"政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随着会计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会计学与企业管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金融、国际贸易以及税收等学科知识融合越来越紧密,社会对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全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培养复合型"全素质"会计人才的关键体现在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紧密融合的会计实践环节上。目前高校会计实验基本上是以财务会计为中心的单项实验,基本上没有涉及与计算机技术、财务管理、投融资以及国际贸易等内容相互融合的综合实验项目,不能满足新经济时代对创新会计人才的全素质能力需求。因此,必须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实际能力需求,按照会计实验内容综合、联系紧密和分层递进的原则设计创新型会计实验项目,才能扩大会计专业学生知识面,提高会计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
二、目前会计学专业创新实验问题分析
在会计创新实验研究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有益探索。英国高校一般是按照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两个层次设计会计实验项目,在注重会计学生会计知识综合运用的同时,不断通过小组团队实验项目完成综合会计实验。美国则强调按照市场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需求设计综合型会计实验。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实验基本上只是针对会计理论课程知识进行补充与完善的单项实验,而能显著提高会计学生综合能力的创新型实验往往被认为"学术价值不高"而不被大学会计教师重视,导致会计创新型实验项目研究不足,更谈不上满足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市场化现实需求。
(一)缺乏具有管理创新能力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我国的会计专业教育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加之现行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学分总量的限制,导致会计实验教学课时偏少,只能设置满足会计基本要求的验证性会计实验,而没有学分设置税收筹划实验、ERP综合实验、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等具有综合型、创新型会计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单一,实验项目之间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和递进性。不能形成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一套财务管理创新实践课程体系,更不能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多层次的实践能力需求。
(二)会计实验忽视岗位协作和财务管理能力
在企业实际会计业务工作中,会计人员基本上都不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一整套账,而是必须与企业内外部相关岗位业务人员经过一定会计业务流程与岗位协作共同完成企业财务工作。而在目前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方便会计专业学生考评,要求每个会计专业学生独立完成一整套包含会计业务所有岗位的工作,从而强化了会计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忽视了会计人员的岗位协作能力和财务管理分析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会计实验课程考核是会计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会计教学效果的优劣。大多数高校会计实验项目由于只是一些缺乏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相关性和递进性的单项实验,往往通过简单的会计实验考勤与单项实验最终结果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没有考虑实验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实验总结与答辩等过程性考核内容,导致会计实验考核单一,不能真正考核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综合能力。
三、会计学专业创新型实验的构建
会计学专业创新型实验的构建必须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在注重各会计课程对学生能力的支持性培养的前提下,理清各会计课程之间的融合与递进关系,设计出满足市场化需求的创新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
(一)建立会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明确会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将会计实践教学贯穿整个学制期间,建立多层次、多方式、校内外结合的会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图一)。在实践教学模式上体现校内实验与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在实验安排上按照"会计学原理课程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财务管理实验企业会计综合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财会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科技创新实践"等由内容简单到综合分层递进,在实习方面按照"会计学专业认识实习会计学专业岗位实践会计毕业实习"等逐层深入;在实验项目安排上实现由单项实验到综合实验、创新设计型实验逐步递进,从而实现将实验实习类型由演示型、验证型向创新型转变,进一步提高会计学生会计、管理、税收和金融等知识点的集成融合能力。
(二)整合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开放实验室
高校应该按照会计应用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市场化需求,明确不同会计实验课程与其它学科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不断调整和优化实验教学资源,构建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收和金融等内容为一体的会计创新实验项目,比如企业内外部沟通实验项目、资金周转突发困境事件实验项目、投资融资实验项目开放项目等,提升会计学生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同时,由于培养方案的学分限制,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让学生结合会计专业知识,自行设计创新型探索型实验,为学生自主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构建高水平创新型实验教学科研团队
只有能够进行会计、金融、税收和管理等知识有效融合与集成的高水平会计教学团队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化需求的高水平会计学生。构建高水平会计实验教学团队必须培育和引进并举。一是培育高校"双师型"会计教师。高校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支持和促进会计教师成为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会计师、经济师和注册会计师,并通过"以研导教、以研促教、以研强教、教研结合"的教育思路,进行教学领衔与学术领衔,全面指导会计学生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创业教育以及会计专业认识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提高会计教师的会计实验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二是引进国际知名教授以及聘用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小企业财务总监等高层次人才,通过开设有关国内外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税收筹划、信息化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讨论会等形式,拓宽会计专业学生的财务会计视野。这样,运用培养与引进并举方式建立的高水平会计实验教学科研团队,不仅优化了会计实验教师结构,还提高了会计教师的实践教学研究水平,为培养创新会计人才提供了可靠智力保障。
(四)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会计实验教学主要是一种演示型教学,培养的是同质无差异"会计产品"。为应对新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全能性需求,会计实验教学方法也应该由以教师为主的知识传授型转向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型,在会计实验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集成应用会计、管理、税收和金融等学科知识点。情景教学法是模拟企业真实环境,让会计学生身临其境感知会计核算体系、成本管理控制、税收筹划技巧与方法以及会计角色定位与转换等方面具有典型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财会模拟情景,启发学生通过实验综合分析企业会计核算、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等方面出现的难点,提高会计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会计学生掌握一定财务会计、管理、税法、金融和外贸等知识点的基础上,让会计学生分组多岗位轮岗形式完成一定会计期间的综合会计模拟实验。这样既发挥了会计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分析判断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还培养了会计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的能力。
总之,坚持在不同教学环节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可集成融合会计学生财务会计、企业管理、金融和税收等多学科知识,提高会计学生会计业务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建立完善的创新型实验考核体系
高校建立了创新型会计实验项目后,还应该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实验考核体系,从多维度对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计划、实施和效果做出综合全面的判断。
高校的会计教学不是单纯考核学生会计核算技能,而是综合考虑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会计学生的能力考核必须采用多阶段多方式,将知识考核、能力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将校内会计实验考核与校外实验基地实习考核相结合,按照会计实验纪律、实验笔记、实验操作、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会计实验总结和会计实验答辩等六个方面设置不同权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创新型实验考核体系,从而综合考察会计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总结、运用以及会计职业判断力。
总之,通过建立会计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与考核体系,构建创新型高水平实验教学科研团队,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创新型实验项目,将会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协同创新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财务管理分析能力以及会计与税收、金融等学科知识的融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艳婷. 高校会计仿真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12 年第 6 期(下)
[2]胡晓.工科院校会计专业实验教学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13 年第 2 期(上)
篇8
关键词:双创人才;高等会计教育;会计教育改革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11020014);邢台市教育教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面向区域经济的邢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标号:121007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前言
“双创能力”的培养给会计人才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会计教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高校培养出的会计专业学生知识结构失衡、业务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低,难以满足“双创”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对高等会计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既是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会计理论和方法发展的催化剂,进而推进会计学科的科学化发展,这关系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良好沟通。
一、“双创”型人才培养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要求
高等会计教育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它的改革与发展要顺应新经济环境的需求。在新经济环境中,兼具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会计教育培养出的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应符合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一)知识范围广,具有终身学习精神。新经济环境的知识化,要求会计人员掌握各种经济资源的业务处理方法,还要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知识。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各种信息资源能帮助会计人员更有效地完成工作。外语沟通能力和社会综合知识,是顺利进行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可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很快,会计人员还要具有持续的学习精神,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需求。
(二)业务知识深厚,具有综合控制能力。会计人员除了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外,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等,并且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在新经济时代,会计的工作范围已不断扩大,会计人员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并且要对企业所处的不同环境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
(三)工作能力强,具有职业判断能力。在新经济时代,业务往来越来越复杂,会计人员应具有文字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决策判断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还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降低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我国高等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不完善。在新经济时代中,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高等会计教育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这归根结底还是高校的教育理念不符合时展的要求。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理念中缺乏对学生自学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知识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快速更新,这不利于会计人员的后续发展。实际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片面追求理论层次、重视研究型人才,而忽视实际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这就造成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出现。高等会计教育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经济往来日益复杂,企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不完善的教育理念则严重制约着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课程设置不规范。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是记账、算账、编制财务报表,为企业经营者反映可靠的财务信息。但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中需要会计人员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利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为公司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高等会计教育的理念不完善,导致了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第一,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专业课讲授不深,学生学习往往以通过期末考试为目的,而且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以后,使学生在前两年接触不到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专业基础课程如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等往往被忽视,安排的课时少,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扩展;第二,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知识覆盖面小,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得不到高效率的知识传授;第三,教学内容不科学,学科体系混乱,教学中只强调理论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实习环节重视不足。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实际的会计教育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还不能紧密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业务处理能力不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在实习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实习机会少。高校普遍将专业实习安排在大四学年,在此期间,一些学生面临考研的升学压力,另一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难以安心实习。并且从理论学习阶段到实习阶段相隔的时间太长,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二,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实习环节重视不足。各大高校鼓励学生到社会真实环境中去实习,锻炼能力。但在企业中,会计工作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业务处理也很复杂,尚未毕业的学生很难胜任,只能接触最简单的业务,甚至无权亲自进行业务操作,只能是见习。
第三,指导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理论水平都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但缺乏实践经验,实务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方式不灵活,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完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设想
(一)改革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第一,应将专业职业素质、人格素质和商业视角素质充分结合。高校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仅以专业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加专业实践课的课时,利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剖析真实的案例,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财务实践活动中,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第二,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调整。一方面组织刚入学的会计专业学生观看会计实务操作的教学视频,使其树立会计意识,尽早地接触到专业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专业课应当扩大范围,根据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增加的新科目,适当增加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和信息应用方面的课程。第三,专业基础课应得到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会计专业课教材外,还应采用一些实时性很强的报纸、杂志等辅助教学材料,为会计教材补充新鲜血液,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会计信息。教材的编写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内容相对稳定和知识充分更新;二是学历教育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重视会计课程作业,作业形式不只局限在课本习题上,多利用真实案例分析的作业来训练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加强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环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高等会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点。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避免把实习都安排在大四学年。比如,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后,安排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会计实习,包括编写分录、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工作;在学习完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后,安排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进行核算,以降低企业的运作开支。在将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进度中有针对性地安排阶段性业务实习,这样既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利于毕业后快速适应会计工作。高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应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锻炼实践能力,高校为企业输送优质的毕业生,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稳定进行,减少招聘成本。
毕业论文是学生学习和研究专业问题成果的具体体现,毕业论文虽然安排在毕业前期,但论文的写作准备应放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进行。教师在平时作业中应适当安排小论文,提高学生自学、总结知识的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与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研究、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改革高等会计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制度。在会计教学的考试中,通常是以一张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书面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它只能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将平时考核与期末书面考核结合起来,平时考核应包括实务操作能力、案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在考试形式上,应增加综合性问题的考核,主观题中设置选答题,以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鼓励学生对某些专业问题深入学习、研究。在考试试卷中,应减少记忆性的知识,增加对技巧性、实际应用性强的知识考核。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增寿.论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08.1.
[2]袁卫国.论会计教育观念的调整[N].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25.
[3]张艳秋.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目标[J].会计研究,2004.12.
篇9
一、关于会计人才的社会需求的新变化
现阶段我国企业界对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14%;交际能力和善辩能力8%。而能容忍本科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依次为:三个月40%;半年以内34%;一年以内24%和一年2%。
几年来,面对会计学专业的知识结构需求也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要求本科毕业生毕业后就拥有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者至少要有一两科注会考试通过的经历;(2)要求考研继续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需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适当加入学科的前沿理论;(3)要求在学期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需要进一步创造知识条件和社会条件。
面对学校人才目标和实践表现的差距,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科的特点,有必要深入思考:(1)会计学“应用性人才” 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与社会需求相适应,需要界定“应用性人才素质与能力”;(2)会计学“应用性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同时,它又与职业教育有着严格的区别。(3)会计学“应用性人才” 的培养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普及教育,它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核心包括:①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设置,②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系的改革。(4)会计学“应用性人才”的能力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才的个人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指标;人才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指标;人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指标;综合素质与能力考核评价系统。需要把以上四个方面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紧密联系。
二、关于“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内涵的界定
与当前的社会需求相适应,首先要深入理解“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不单单是指实践应用,即在会计实务操作、财务分析与管理、内部会计控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等专业领域从事实务操作,分析解决现代财务实际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本科学生(平均每个专业班级近50%的比例)考研的比例越来越大,理论应用也是构成“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面。“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既具有理论研究应用能力,又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关于“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
“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出宽口径知识与专业理论并重;理论应用与实践应用并重;职业意识与应用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具体到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可遵循三大主线:(1)重视外语教学教育,加大计算机教育和高等数学基础教育等通识教育,尤其保证英语课程每学年不断线,具体形式安排为:大学英语—科技英语—双语课程。(2)加强理论课程的知识集成,模块化教学,合理分配各模块的学时学分比重。具体形式安排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是高等数学类和计算机类课程6~8门;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是会计学科所在的大的经济管理学科课程,如统计学、管理学、营销学、物流学、国际贸易、金融学等14~16门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四个支柱学科类的课程10~12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主要面向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公司财务管理与分析、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等方向设置方向选修课程7~9门。(3)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加强实践内容的连续性。实践的形式可以采取集中实践+课内实验+课内上机+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实践教学的学时从以前的占比不到10% 大幅提高到其占总学时的25%~30%。实践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方面:通过加入会计职业倾向测评分析内容课程,树立职业意识与自我定位;通过重点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兴趣选择会计证书及相关营销证书或人力资源证书或物流证书,通过资格证书的获得培养和提高专业能力。通过就业与创业规划,有针对性的做好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准备培训。
四、关于“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体系。
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教学方法体系的变革重点体现在与校外单位的合作方面。为进一步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并时刻跟踪其变化,同时也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学校制定一系列激励与约束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这样在课堂上可以以理论为基础,同时以实践知识为主教授专业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接近社会实践;同时,聘请校外中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来学校兼职,使学生从其就业导向、专业实践能力导向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论文资源.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club.省略/thread,2010,4
[2]林慧.高职院校“双师制”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宁德师专学报,2007,19(4)
篇10
学生就业、社会需求、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要求高职高专会计课程的教学,应以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此,应将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较宽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以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具备从事会计、理财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二、选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会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设置会计类专业课程的基本原则是:结合培养目标,按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提高素质的要求,兼顾当前和未来的需要,设置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普通基础课
设置普通基础课程应加大基础课比重,培养学生通过积累各类学科知识,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的辩证思维方法,在智能发展上进一步走向成熟;能够理解并使用相互关联的抽象概念,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抽象逻辑过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应将电子商务列入必修课程,增加应用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包括:基础会计学、商品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税法、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概论、审计学概论、计算机会计概论。
(三)专业课程
根据夯实基础的要求,专业课程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预算会计、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制度设计等;根据知识经济时展的情况,应增加专业选修课,如责任会计、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
(四)论文和实习课程
此类课程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校内模拟实习、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等。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教学环节,应从严要求、注重实效、认真组织、科学评价。校内模拟实习要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大中型企业会计模拟系统,结合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等课程的教学进度,有选择地对相应内容进行模拟操作,并结合各种相关知识进行财务分析。校外顶岗实习与调查可通过校企联合或建立实习基地等方式,将顶岗实习与调查研究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
三、结合会计改革编写新的会计教材
新的会计教材是高职高专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教材是学习、掌握知识的桥梁,没有结合会计改革的新教材,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优秀学生。新的会计教材如何更好地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如何既兼顾国际惯例又体现中国特点,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和积累的需要,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四、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一)课堂讲授要以启发、引导为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会学知识。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教师要了解本学科改革特别是近年改革、发展、完善的前沿知识等内容,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教会学生把握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寓指导会学知识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加强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和理论分析能力
课堂讨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课堂讨论法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他们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参与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广泛地开展问题讨论,能比较好地弥补过多强调讲授和作业的状况,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成绩考核时应将学生的参与程度及讨论结果作为考核依据,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三)加强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如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课程均可采用此种教学形式。案例分析的关键在于案例设计,要求案例来自实践,同时又要经过加工提炼。案例应尽可能多地包含各方面的信息资料,包括直接和间接、确定和不确定的资料,且答案应是多元的。案例教学既可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既可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能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案例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面向本世纪的财会教育,要求我们在做好传统讲授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案例教学。
(四)建立校外顶岗实习和校内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实践环节,以便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校外顶岗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顶岗实习属于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校外顶岗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校内模拟实习是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模拟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习的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从实习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又要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一般先进行手工模拟实习,后进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五)建立小组作业、书面习题和电脑习题相结合的作业环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电脑的能力。
(六)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会计教学中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会计专业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