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范文

时间:2023-04-07 21:0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

篇1

还记得第一次随搭班的__老师走进教室,诺大的一个班,到处都是乱哄哄的,吵杂声、说话声此消彼伏。我很自然地和农贸市场联想到了一起。即便如此,与同学们首次见面,也并不想以批评、呵斥来平息。孩子调皮好动是天性,况且我也不想一开始就和同学们拉开距离。我面带微笑地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对这个班集体进行了一些了解。走出教室,搭班的__老师对我说,这个班向来纪律差。第一次见面你就应该把班主任的威信树立起来,显然,从同学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并不怕你。以后这个班有你费心的喽!

果不其然,在我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同学在窃窃私语,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作业不按时完成的,就有10几个之多,为此我挨个打电话给学生家长,说了孩子的情况,有些家长却是满不在乎。面对这种局面,我就像一个打了败仗的士兵,顿时失去了战斗的动力。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管理好这个班,才能让同学们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班主任,不能再放任这个班就这样继续下去,我有责任去改变现状。调整好心情,静下心,我对这个班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私下里积极与其他老师沟通交流,借鉴他们的管理经验。渐渐地思路开始清晰了。

首先,我对班上80名同学进行了进一步的熟悉了解,包括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等等,比如说王子俊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管理班级的能力也强。比如我班的孙艺菲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写了一手好字。郭淑瑶同学,小小年纪,已经多次参加少儿作文比赛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等等。我想只有充分了解到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在平时注重同学们的个体差异,多提供一些展示他们的空间,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这样,即培养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又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开学初,我将班干部进行了重新选拔,试图通过层层把控,责任落实到个人的金字塔式管理,来改善班级班风。我班共有80余人,我选取1名大班长,8名小班长,大班长监管小班长,小班长监管各自划分的9人,包括学习上的帮扶,纪律,在校表现情况等。然而,在试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问题就出来了。主要表现在班干部包庇现象严重,班干部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我对自已的管理方法也进行了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略掉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小学生自身自制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的特点。

有了上一次的失败经验,这次我就更加谨慎了。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老师,被同学,被大家认可的。但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对部分同学的关注相对较少,对学生的了解了有一定的片面性。对此,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通过几周来对学生的观察,我也渐渐地发现了班里存在的问题。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集体,更是如此。就这样,六(二)班班规诞生了。我将班规进行了分类,包括学习、纪律、卫生、行为习惯、对班集体的贡献度等方面。并且对每一项都进一步地细分,共计有100多条小项。为了更好地落实,我采取了学分制的积分方法。每个同学的基础分为60分,以班规为考核依据,量化评分。表现好的进行加分,反之,则会被扣分。学分制的实行,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也变得活跃起来,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上课说话的明显少了,作业质量提高了。平时不爱交作业的同学也能按时上交。放学的路队,不用老师说,同学们都会走得很整齐。有一次,学校要打扫卫生,同学们都争着打扫,并要求要告知班主任给他们加分。同学们的这些改变,让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其次,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每两周一次的主题班会,我都让学生自已主持,全员参与。开学初以班规为主题,同学们集思广益,针对班级实际,大家热烈讨论,最终确定出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后期我又陆续召开了以安全、我爱班集体、习惯养成、期中质量分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 、备战期末考试等主题的班会。学生主持,发言,讨论,老师进行总结,最后达成共识。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让同学们渐渐地接纳,并期待上班会课。班会上,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已的观点看法,这样以来,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胆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判别事非能力,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篇2

初任教师是指在学校任职1~3年的教师,由于任职时间短,又称新教师。初任教师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年轻有活力,工作积极性高,是教师队伍中的新鲜力量,在学校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1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关系

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是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1]有效的课堂管理决定着课堂教学成效,是教师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课堂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为了教学。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效果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育实践中课堂管理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不存在有管理无教学的管理,也不存在有教学无管理的教学。有效的课堂管理通过协调师生关系,制定良好的班级制度,调节班级结构,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等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无效的课堂管理不仅阻碍教学目标实现,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还困扰着教师正常教学秩序的进行。而初任教师不能认识到课堂管理和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往往顾此失彼,管理低效。因此有必要提高其课堂管理有效性。

2教师有效课堂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师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改进,掌握课堂教学规律,懂得课堂管理策略,会使用课堂管理技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教师积极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反之亦然。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如何也影响其课堂管理效果。因此他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的成因分析

1初任教师对课堂管理问题缺乏研究和反思

初任教师作为课堂管理主体,必须具备调控课堂行为、协调解决课堂问题、优化课堂环境等能力。然而研究发现,初任教师在面对课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时显得苍白无力。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初任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教学上,却很少意识到自身课堂管理中问题,即使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也只是消除问题,而不去思考引起此问题背后的原因。只消除问题,不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只是缓解了问题的发生,不能从根本上根除问题,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此外,初任教师只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而没认识到课堂管理反思的必要性。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学的地位在教师心目中高于课堂管理的地位,另一方面原因是初任教师认为课堂管理是班主任的事与自己无关,课堂管理问题是由于班主任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应通过对班级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并以此积累经验和智慧,了解和掌握课堂管理规律,提高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2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忽视了教师课堂管理实践能力培养

正如新任教师所说的“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觉得教师的班级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要比教学能力更加重要,应该得到重视。”[2]而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缺陷,重视教学技能训练,忽视课堂管理方法学习。许多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中把课堂管理课程列为选修课,并且课时也少,在教师基本教学素质考核中也没有把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作为考核指标。同时在教育实习中,重视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生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缺乏实践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初任教师在职前教育实习中缺乏系统的课堂管理指导,也缺少参与班主任课堂管理的实践机会和经历。由于以上原因,初任教师在任职后面对课堂管理中复杂问题素手无策,这时有的教师采取回避问题,开始怀疑自身能力,有的教师因为无法解决问题从而对课堂管理失去信心。

3任职学校不重视,选拔指导教师不严格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起初的校内支持、帮助对初任教师至关重要,其中,校长和指导教师是关键。[3]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发现部分校长认为:“初任教师在大学受过良好的师范教育,他们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和实践,对于胜任课堂管理绰绰有余”。由于学校领导过高的估计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水平导致指导教师指派上任意,随意性大,不考虑初任教师的真实专业需求,只是为完成任务而选派指导教师。学校在选派指导教师时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任命前也不进行系统培训,对于指导教师指导的实际效果也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因为没有经过严格选拔,学校对指导效果也没有严格要求。有些指导教师没有详细指导计划,缺乏辅导方法和经验,业务水平不高,在指导初任教师时不尽心尽责,故意推卸责任,对初任教师不严格要求,放任自流。这样导致初任教师的课堂管理水平在无效和放任指导下得不到真正提高。

4初任教师自我教学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

初任教师入职初期处于热情高涨期,自我期待较高,想法不合实际。这个阶段往往为出成绩以获取领导和同事认可而忽视了课堂管理应遵循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重教学轻管理,重结果轻过程。由于初任教师自我教学期望过高,盲目乐观自信,自认为师范生阶段受过系统完整的教育理论熏陶,对于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过于自信甚至自负的认为用掌握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足以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扰。但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不进水不知水深,理想不等于现实,理论不等于实践。初任教师忽视了理论要转化为实践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当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时,由于初任教师缺乏运用理论分析实践问题的经验和智慧,会作出不理智的行为,不但不益于课堂管理问题解决,还加重问题的产生。有些教师把课堂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归结为学生问题,忽视了自身才是症结所在。有些教师不反思实践寻找有效策略就怀疑所学理论的真伪,结果是问题依然存在。

三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1初任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反思,进行叙事研究

没有反思的教学不可能是深刻的,没有反思的教师不可能成长。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4]。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什么途经进行反思呢?当前叙事研究逐渐成为教师反思课堂问题的有效途径。初任教师进行叙事研究就是以自己课堂管理实践为出发点,通过对课堂管理活动进行描述分析,深入挖掘隐藏在教育问题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教育理论,以揭示教育的价值及规律。在具体教育实践活动中,初任教师应开展叙事研究,通过审视自身课堂管理过程,梳理课堂管理中的突出事件,深刻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反思课堂教学时的管理风格,深刻剖析自身课堂管理行为和学生反应行为,以此为课堂管理问题研究切入点,及时矫正自身课堂管理不良行为,积极寻找课堂管理规律,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课堂管理水平。

2改革职前教育课程,重视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培养

职前教育在初任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职前教育重任的师范院校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初任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初任教师课堂管理低效。因此,要提高初任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必须改革职前教育课程。现行课程设置除了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课程、人文课程外,应重视课堂管理课程设置,变先前课堂管理课选修课为必修课,此外,师范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基本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还要有意识培养他们课堂管理的能力并提供锻炼机会和实践岗位。一方面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课堂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恰当指导,另一方面还要为他们提供担任班主任的机会,并要求严格书写课堂管理反思。在实习课程考核方面,教学技能考核与课堂管理并重,以引起学生对课堂管理实践的重视,而不只是流于形式。

3任职学校要严格选拔指导教师,重视初任教师培养

教师课堂管理经验的来源主要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短,直接经验较少,要想快速高效发展,获得外部支持是最佳途径。在这里任职学校要为初任教师安排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并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的,学校要制定优秀指导教师标准,严格选拔优秀指导教师。为提高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质量,学校要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监督和跟踪,要给予奖励和惩罚。此外,学校还要建立优秀教师与初任教师课堂管理经验交流制度,使初任教师及时学习先进的课堂管理经验。

4初任教师要去除先前观念影响,使自己教学期望符合实际

初任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师专业发展观,了解自己所处专业发展阶段。在任职前,要正确客观的评价自己,要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合理的期待和科学的生涯规划,认识到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预测未来职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做好迎接困难的心理准备。初任教师教学期望要符合教学实践要求,期望目标要适中,这样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专业态度,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不要气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遇到课堂管理中棘手问题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向优秀教师学习课堂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援.课堂管理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2]南纪稳.新任教师的困惑与需要[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篇3

一、实践平台

一个人如果决定以教师为职业的话,那么做班主任是迅速进入教师角色的最佳途径。班主任工作的繁杂,恰恰是教育实践活动丰富的反映,与学生接触多,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考察自己的教育行为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教育效果。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人只有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才可能对职业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迅速明晰职业的核心和关键,努力才有方向,成长也才能迅速。同时,做班主任能积累丰富的教育案例,对于自己将来的专业提升作了坚实的铺垫,在经验总结和理性分析时能提供最鲜活的例证,也为自己的思考带来源头活水。所以,短时看,做班主任比科任老师辛苦,多做了许多事情,操了不少心;从长远看,班主任比科任教师能得到更多的锻炼。

有人形容班主任为“婆婆的嘴,兔子的腿”,是对班主任“多说勤做”的形象概括。其实,班主任的教育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如果有心,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具体说:1、班级管理。涉及班级组织结构的搭建,学生干部的考察、选拔和培养,小干部的分工、管理和考核评价;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风的形成以及班级文化的建设;班集体建设的目标确定、计划安排、行动实施、目标实现等。2、教室环境的布置、清洁与保持。涉及教室的美化、主题墙的利用、制度表格张贴的美工、图书角的氛围营造、黑板报的规划设计等;教室的卫生清洁与保洁;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等。3、组织活动。涉及主题班队会的组织,日常娱乐性活动的组织,竞赛性活动的发动、组织,特长学生的赛前辅导等。4、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之间闹矛盾起纠纷需要调解,男女同学之间的早恋或前早恋行为的处理,学生遇到困难挫折后的心理疏导,学生成长中的困惑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细心发现,主动交流思想,为学生的心灵导航。5、家校交流。涉及一般的家校交流,如电话、短信、QQ交流等;特殊时候如学生的非正常行为等,有必要请家长来校交流;重要的活动如学校庆典、开散学典礼、教学开放日等;每学期家长会、家访活动等。6、日常班务及其它。涉及常规管理、班务档案资料、班级日志、科任教师的协调、特殊事情的应急处理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班主任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沟通的技巧、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当一名教师遇到这些庞杂的事务,不是手忙脚乱,而是沉着应对并完美解决,就说明他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班主任了。

二、研究平台

一个班主任是否优秀,当评价不再以勤奋奉献为至高标准,转而以智慧创新为评价准绳时,班主任工作实际上开始走向教育研究的新时代。新课程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说的不只是教师教学,也包括班主任工作。这就从政策和理念上为班主任提供了支持,给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广大班主任指明了成长发展的方向和舞台。

有些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只是停留在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上,忽略了这项工作是作为自己教师职业生涯也是生命中重要的经历和体验,没有从研究、探索、尝试、创新的高度去对待班主任实践,这就使得教育实践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入到班主任工作的核心部位和关键处,这样的人生体验也就很肤浅,所得就非常有限。既然做班主任就要认真做,认真到以研究的姿态去对待每一项工作,研究每项工作怎样做更科学,更合理,更有效。长期坚持,班主任工作的体验就会很深刻,经验就会很丰富。无论是魏书生、任小艾,还是张万祥、李镇西等优秀班主任,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研究者的高度去审视班主任工作,追问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和规律是什么,教育行为如何改进优化,对未来的教育有何启发等。惟有如此,才会让自己从肤浅的实践者成长为研究者,从被动的实践者成长为主动自觉的践行者,从现象的感受转入深层次的思索与创新,从而成长为具有理性思维的教育研究者。

那么,班主任如何进行研究呢?其实,工作着就是研究着,行动研究是班主任同时进行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具体说,首先在心理上把自己定位为研究者,要用所知的最先进最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言行,凡有教育行为必先追问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最好怎样做,做了会怎样,刚才做得怎样等等;其次,及时记录自己有价值的教育活动,通过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案例故事等形式,保留最鲜活的教育资料,便于自己经常回味咀嚼;第三,及时总结和反思。根据自己的教育体验写出反思笔记,以写促思,使得自己从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剖析。坚持下去,就会如叶澜老师所言“一个长期坚持写反思的老师,能很快成长为名师”一样,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一位优秀的教育研究者。

研究主要是个体行为,但也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支持,比如有的学校通过个人课题的形式,鼓励教师围绕班主任工作艺术确定专题研究;有的学校在对教师年终业绩考核时,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教学研究成果一视同仁,甚至有所偏重,以示鼓励等;还有学校积极申报德育研究课题,将许多有志于德育研究的班主任团结在一起,重点攻克德育难题,这样的教育研究更有力度,参与其中的班主任可以得到更广泛更深刻的实践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这句话是对教育管理者说的,是针对教师教学而言的,也是针对班主任工作来说的。一名班主任如果不想做“教书匠”,就应该从教育研究入手,学会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探索研究,争取成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一名教育艺术家。

三、交流平台

关于交流,有一个经典的譬喻,“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

们交换一下,一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交换一下,一人就有两个思想。”这是萧伯纳的一句话,很简单,但是意味深长。人的进步成长离不开知识思想的交流,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同样离不开交流,在交流中成长,从交流中得到启迪,增长智慧。

在学校生活中,班主任之间至少有三种交流,一是非正式的交流,主要散见于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同事之间的谈话“三句不离本行”,其中充满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往往涉及后进生的转化、学生教育的小技巧、班干部的培养、班级常规管理的策略等等,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教育的智慧。经常听到。“从某某同事那里学到……”云云,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流学习。同事往往与自己面临相似的教育问题,同事处理问题的智慧技巧对自己有启发和借鉴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常与同事聊天,袒露自己工作中的困惑难题,寻求同事的帮助,可以让你在短期内迅速积累经验。同时,交流还可以增进友谊,融洽气氛,为你的职场铺就阳光大道。

二是“圆桌会议”交流。一般在德育处的组织下,全体班主任汇聚一起,就像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一样,大家围绕共同关注的问题集体研讨。每人可以谈自己班级教育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也可以围绕事先设定的主题来谈,如“后进生的转化”“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学生评优”“学生早恋问题的教育”等等。每个人带着案例经验走到一起,人人参与,平等交流。这种研讨交流形式简单,气氛民主,大家思维活跃,参与热情比较高,思想碰撞中往往能启迪智慧,寻找出良好的解决办法。民主高效的交流学习很受老师欢迎,所以有的学校干脆称其为“班主任沙龙”或“圆桌会议”。

三是优秀班主任经验论坛。一所学校一般都有班级教育管理非常出色的班主任,也有一些思想前卫、教育管理方法独到的班主任,其经验具有借鉴性和说服力。所以,学校设立班主任经验论坛,定期邀请富有经验和个性的班主任阐释自己的治班之道,对于班主任专业成长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这对于被邀请到的老师也不啻是一种奖励和荣耀。有不少名优班主任往往是从学校的班主任经验论坛中走出来的,从在学校层面介绍经验开始,逐渐面向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介绍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这种精神激励的力量,培养本校的名优班主任,以此带动整个德育队伍,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媒体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广泛交流。现在媒体发达,写作形式活泼宽泛,不只是严谨规范的教育论文才可以公开发表,一些教育叙事、案例描述、活动设计、工作反思等等都可以成为教育作品,被媒体刊登。一个勤于笔耕的班主任,一定是一个热爱教育、爱思考的老师,这样的老师通过媒体介绍工作经验,阐释教育思想,对于他自己而言是对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对于学校其他老师来说,有一种榜样激励的作用。有这样的老师引领,会促进学校班主任队伍素质的提升。

四、学习平台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学习与践行同等重要,且相互补充。一名班主任如果只有实践经验,缺乏理论指导也不行,实践经验与理论结合起来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当我们在充分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产生了大量的困惑时,如果及时阅读一些理论书籍,能够使我们的经验得以沉淀,困惑得到解决,思想得以升华,甚至重新组构原有的知识结构。学习有多种形式和途径,可以听讲座报告、读书、观摩班级教育活动、向身边的名优班主任请教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读书。

适合班主任读的书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班主任实务方面的书,如《班主任工作手册》《班主任兵法》《教你怎样当班主任》。这些书基本上是介绍班主任常规性的工作、要求,对班主任新手来说非常实用,能帮助你了解班级管理中的基本事务,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最现实的问题。二是班主任经验之类的书。比如《心之育――毛蓓蕾的班主任工作艺术》《爱心与教育》《教育临床与分析》《赏识你的孩子》《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等,这类书一般是优秀班主任的教育随笔、教育案例故事、经验总结等,里面凝聚着优秀班主任工作中的智慧才情。这类书适合有几年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的老师阅读,从中你能找到共鸣,也从对照中寻找到自己工作上的欠缺,还可以从中领略优秀班主任的工作智慧与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受到熏陶感染。三是教育原理和人文类的书,比如《德育原理》《教育心理学》《新教育之梦》《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教育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等。这一类书从教育的宏观视野考察德育的现象,揭示教育的规律和本质,指出德育的方向与原则。从阅读中可以了解到当前整体的德育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需要突破的瓶颈在哪里等等。通过阅读,能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从而能举重若轻,更智慧更策略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一类书适合有着丰富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和有一定教育经验的教师阅读,适合有志于研究探索班主任工作艺术以及教育科学的教师去钻研。

学校可以组织主题宽泛的读书交流会,通过交流,了解不同学者对德育工作的理解阐释、不同老师对教育著作的解读;也可以组织专题性的读书交流活动,比如围绕网瘾问题,交流陶宏开、陶然、应力等专家学者的不同理解与解决方法。有的学校一学期规定班主任读多少本德育书籍,也有学校举行读书笔记征文比赛,推进读书活动等等。

当然,教育是千变万化的,有丰富的教育情态和背景,解决的方法也很多,没有最好,只有适合的才叫好。因此,班主任学习也不能拘于读书一项,如一些讲座、报告、现场观摩等,都具有独特的价值。总之,读书也好,其他学习活动也好,都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给人以启迪教育。有志于专业成长的班主任都会自觉地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教育和人生的启迪。

五、政策平台

班主任专业成长其实离不开学校的舆论导向和政策支持。一个真正坚持德育首位,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学校管理者,必定会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和班集体建设工作,必定会在学校营造以当班主任为荣的良好氛围。具体说:

1.建立班主任选拔制度和评优制度。班主任必须经过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班主任考核和评选,制定出透明的、能有效激发班主任工作热情的激励制度。

2.适当提高班主任待遇。比如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客观评价班主任工作的复杂和繁重情况,并给以相应的报酬。评优评先优先考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老师,优秀的比例要向班主任适当倾斜。不少学校在晋升职称、评聘教师等方面都优先考虑班主任。这些做法有效地树立了班主任群体的形象,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篇4

因为我的名字少了女性的柔媚,分配工作的领导竟然粗心地把我当作一名男教师分到一所村小。等我去报到时,一看是个女老师,基于安全考虑,又把我调到一所偏僻的乡中心小学。所幸,那所小学里办有初中。于是,我做了梦寐以求的初中语文教师。

说是中心小学,可是荒僻得就像香火不旺的庙宇。没有自来水,用水得在一个十几米深的吊井打水,每打一桶水上来,我那细白的手掌就会勒出血痕。没有像样的住房,住在不隔音的、用石板砌成的瓦房里,外面一有风吹草动,里面就如风声鹤唳。晚上,还有老鼠像逛街一样窜来窜去。如果说环境艰苦,我觉得一个农村出生的女子,还是能够忍受的;如果说寂寞,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还是能够把寂寞当作享受的。我最不能接受的是,辛苦工作一个月,月末时竟然领不到工资。

那个时候,拖欠教师工资几乎是一种时髦。后来,好不容易可以领工资了,却只发50%,我每月的总工资是69,5元,于是到手的工资就只有35元,而我每个月的生活费无论怎么精打细算也要40元左右。工作半年,该回家过年了,我不但身无分文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学校校长跑到财政所哭诉,指名说我穷得丁当响,不要说孝敬父母,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为了博得财政所领导的同情,校长添油加醋,说我找学校领导哭求回家的路费,不给钱就不走人。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下子飞遍全县,于是我出名了。不是因为教学水平高出名,也不是因为班务工作做得好而出名,而是因为穷得没路费,哭着回家过年出名。

好多年过去了,回忆起这段心酸、难堪的往事,我有一种切肤的感觉:当一名教师,真的不容易l

但是,我没有放弃做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理想。尽管条件艰苦得令现在的年轻教师无法想象,但我仍然心甘情愿地坚守在那里。虽然,我在物质上一穷二白,但还有一群孩子在精神上一穷二白啊!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要做他们生命中的“贵人”!

在那所学校工作了一年,全区进行人事调整。1992年,我被调整到另外一所初级中学。这所学校的条件比之前那所学校好得多。看到宽敞明亮的教室,整洁的教师宿舍,我心中无比激动。我想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无所顾忌地追逐我的梦想了。但是,一年后,我失望地哭着离开了这所学校。

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个呆板可笑的人。比如,他在大会上言辞铿锵地规定教师不得在课间打乒乓球,即便是冬天也不准打。有一次,他实在耐不住寒冷,就在课间与学生打起了乒乓球。会上,有老师说他违反了自己定的规矩。他竟然耍赖说,我只打了一次,可以不算。

同时,他还是一个嫉妒心特别强的校长。比如,谁的学生考试超过了他教的学生,他一定不会给你好果子吃。他会在大会上说,哪有教师超过校长的,就是能超过,你也要控制自己不超过!你要超过我,就是在向我示威,就是对我不满。

在这样的校长手下工作,每天都胆颤心惊,郁闷无比,怎么可能由平凡发展到优秀呢?我灰心丧气、心灰意懒。这个时候,有一个老教师站出来鼓励我。他说,我看好你,你的综合素质不错,很有潜力,只要抱着自己的梦想不放手,坚持下去,一定有成功的一天!

因为我直爽麻辣的性格,校长极端讨厌我,几次找我说,你男朋友又不在这个学校,你要走趁早,我成全你!后来,终于因为他对我的百般冤枉,与他大吵一架后,拂袖离开了那所中学。

1993年我来到第三所学校――我丈夫所在的学校。

我想,到了我丈夫的学校,又是我丈夫的老师在当校长,丈夫的叔叔在做教务主任,天时地利人和我都占齐了。我一定会把我的梦想修补好。可是,老天仍然关紧了那扇让我可以顺利通过的梦想之门。或许是因为夫家上一代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影响到了丈夫他叔叔的心态。所以,我的到来,最不愉快的就是我丈夫的叔叔。他告诉校长,说我刁蛮任性,工作极端不负责任,而且教学效果低下,教育手段粗暴。总之,一切足以破坏我在校长心目中良好印象的言词铺天盖地倾泻而出。还没正式任教,我的恶名就传遍了整个学校。

我真是欲哭无泪,无可奈何。除了隐忍,我几乎没有任何选择。因为,我毕竟爱着教育这个行当,我已经没有了那种“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豪情壮志,我已经换了几所学校,我不能再一意孤行,拂袖而去了。为了我的梦想,我只有憋屈在新的学校,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绝对是一名优秀的教师,我才能扬眉吐气、抬头挺胸地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校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一个全由村小孩子组成的班级给了我。我没有抱怨。只要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每天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给了孩子们。冬天,我给他们刻印试卷,手脚都冻出了疮;没有自来水,我给他们挑水;孩子们的饭没蒸熟,我给他们做面条;有孩子冷着了,我给他们添加衣服,甚至还为一些女孩子织毛背心。一年下来,懂事的孩子们很争气,竟然考出了全区同年级第一的好成绩。所有的教师对我刮目相看,校长亲自到我家里祝贺,高兴地说,我真没看走眼,谁说你不会教书?这不教得很好吗?好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没教赢你呢!

三年后中考,考了个满堂红。自此,我成了学校的骨干。中考创辉煌的喜悦还未过,学校又安排有孕在身的我接任毕业班,并且是一个被别人搞砸了的“烂班”。我推辞说自己有孕在身,无法胜任毕业班工作。校长说,不会耽误工作的,我都已经打听过你的预产期了,正好是寒假。寒假坐月子,寒假一过月子满,你就可以上班了嘛。他们真是会打算啊!我苦笑道,产假是三个月呢,我总得好好养养我的身体吧。校长看我推辞,便向我诉苦,说学校目前师资奇缺,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如果我不去,就会流失好多优秀的复读生(那个时候复读现象很普遍),会对学校的声誉造成极大的影响,还会影响下一届的招生工作。

无奈,我只好“挺儿”走险。既然是乱班,我想,治乱当用重典,于是重典一出,硬生生把个乱班治成了个优秀班级,中考的时候再一次全区夺冠。

1997年,因为带班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我被组织调到镇中学。这可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因为其他乡级中学的优秀教师都被抽调到了镇中学。在这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我能有什么作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能力了。

不过,我是一个不轻易服输的人。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接手了一个初二班级,只是事情并没有朝我预想的有利方向发展。因为我遭到了一个心胸狭隘、嫉妒心极强的老师的恶搞。这个老师到我的班里做反宣传,说我是一个很差的教师,在其他地方混不下去了,才通过关系调到这所学校来

的。这一邪说,犹如一把利刃,把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割裂成碎片,甚至坐在我教室里的优生都被那个老师挖走了。我伤心得在家里哭了半天,真的想卷铺盖走人。但最后牙齿一咬,暗暗发誓,我~定要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对我刮目相看!

皇天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这些话真的没错。1999年中考,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再创新高!而我,也在那一年评上了中学一级教师。还有,我的知名度已经在全区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目中急遽升温。中考取得的辉煌成绩,奠定了我在整个区的名师地位。而我,在这个学校一千就是六年。

2003年,我到了职业中学的初中部。

在职业中学,可以说是我教学生涯的黄金时期。因为口碑甚佳,又是优质生源,所以,做得风生水起,基本没碰到什么难题。2005年是我的教育丰收年――所带班级被评为资阳市先进班集体,所任教的语文学科中考获全县二等奖,教育教学业绩居全校之首,由此,我也顺理成章地评上了“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职称――这可是农村中学所有教师的梦想!

按说,目标达成,我可以退居后台,相夫教子、保养身体,然后等待退休――这是很多女教师的宿命!很多好心的朋友甚至领导也劝我说:何必那么努力呢?你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吧,活得越久,你领国家的工资就越多,你为你的子孙造福就越多。这话说得很实在,也很诚恳。可是,我的教育人生之路并没有按照别人的建议延伸,而是走了另一条道。为何?

2005年夏天,两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教育人生!

这两本书是郑杰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和万玮的《班主任兵法》。我拿着这两本书犹如饿鬼扑在面包上。读完,掩卷沉思,我才发觉,以前,我不懂教育,只知道死做。我做了许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也做了很多误人误己的事情,甚至做了错事还沾沾自喜!

可是,我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学校啊,要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我拿什么来拯救自己?思来想去,唯一能拯救我的也许只有网络。于是,买电脑,学电脑,学上网,从网上购买教育书籍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时间,我在别人眼里疯了――三十来岁的女人竟然沉迷网络以至于每天都有同事或者一些同事家属意味深长地问我:昨晚你和网友聊到几点?然后就有同事在一旁含沙射影地说,某某因为上网,网恋了,和网友跑了。甚至后来有传言,说我们学校有老师在网恋。学校的一位校长还关切地劝解我:都三十出头的人了,职称也评了,组织个家庭也不容易,千万不要犯错误啊。我老公也不无担心地对我说,你一有空就坐在电脑前上网,别人会不会怀疑你在网恋呢?我笑着回答:你不怀疑我不就得了,管别人干啥?

在准备了将近一年之后,2006年5月,我战战兢兢地来到了“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以《招招都是情,情到深处即无招》为主题开帖写教育故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截止到现在,我分别以《招招都是情,情到深处即无招》《静听花开的声音》《教育航海记》为题,写了120多万字的教育故事。

说到《教育航海记》,这里面还有很多曲折的故事。

2008年,我觉得呆在原学校太安逸了,这样下去,我就像一只躲在家禽里的鹰,没有展翅的机会。那么,我选择哪里呢?我该如何超越自己呢?恰在这时,关注了我近一年的海南省特级教师、海南省小语专家邢益宝校长发出邀请,请我到他的学校为老师们做一个专题报告,主要讲讲我是怎样利用网络促进自我成长的,讲讲我是如何通过教育叙事来进行自我反思的。

讲座赢得了老师们的好评。而我,也因为欣赏邢益宝校长的办学理念以及心仪那里的教育氛围而萌生了去海南的心。于是,2008年8月21日凌晨5点,我带着我未满12岁的儿子辞别家人,进行了我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远行――从四川到海南,乘火车、坐大巴、渡海轮,历时三天,历经三千里江山!

24日凌晨两点,终于到了海口市景山学校海甸分校,至此,开始了我的教育航海!

这一年里,我与一群贵族学校的孩子相知相识,与他们斗智斗勇,为他们伤心,为他们高兴,为他们写下将近40万字的教育故事。

我的这些教育故事贴到“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得到了众多网友的热捧,点击率非常高,并且赢得了《班主任之友》杂志主编熊华生老师的好评,还把我的帖子作为他培训学生的教材。张万祥老师也被我坚持不懈的追梦精神所感动,主动收我为徒,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栽培。大夏书系策划人吴法源老师也看好我的《教育航海记》,决定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概在今年4月份就可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2009年8月,我受海南省万宁市进修校冯校长之邀,对万宁市的中学班主任进行培训。培训完毕,冯校长感叹地说,以前做培训,老师们进进出出,闹闹嚷嚷,纪律奇差;这次培训,整整一天,时而笑声不断,时而安安静静,纪律奇好!其中一位老师说,钟老师,你来海南一年,就能做到这种程度,你真了不起。其实不是我了不起,是因为我喜欢孩子,天天与他们腻在一起,发生了太多的精彩故事。

2009年的10月,我受邀到江苏徐州讲学。这一次,竟然与张万祥师傅、李迪师妹同台开讲。我自觉底气不足,心里很紧张。但在张老师、李迪以及一些论坛网友的鼓励下,我克服了胆怯、紧张,大大方方地走上了讲台,讲述我平时的所做所思。

讲座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赞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当朋友们向我祝贺的时候,我在想,我的讲座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在讲述我与孩子们发生的故事,因为每一个故事就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烙在我的心里,我不过是顺手把它们拿出来而已。

本来在海南做得风生水起,但因为教育体制的缘故以及顾及家人的感受,2009年10月我回到了四川。11月份,学校安排我做了我丈夫的班主任助理。虽说是助理,但我并不安于“垂帘听政”,我几乎是“篡权夺位”了。彼时,我把自己的教育之路理解为“西游取经”,把孩子定位为妖精缠身的唐僧,把自己定位为手持金箍棒、为唐僧除妖驱魔的孙悟空,以《教育西游记》为题,把我每天的所做所思写了出来挂在“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短短两个月,就引起了几家出版社的注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路娜编辑找到我,说她被我的做法、想法以及文笔征服了,力劝我出版。可是,在路老师找到我之前,万千教育就在策划我的《教育西游记》了,定名为《教育西游记――我与后进生的故事》。为此,我不得不遗憾地回绝了路娜老师的热情之邀。

2010年4月下旬,由《班主任之友》主办,宜昌市深圳路小学承办的“2010全国班主任春季研修班”将在宜昌开班,主办单位《班主任之友》杂志社邀请我到宜昌讲学。说实在的,我一个一线教师,能得到如此机会,心中既充满了感激、喜悦,同时又诚惶诚恐。感谢《班主任之友》杂志社――我永远的娘家对我的赏识,惶恐于我所学所做有限,不能给与会老师更多的引领。我能拿出来的,就是我平时最为朴素真实的做法。

风风雨雨十多年,我终于超越了我自己,我的梦想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茁壮。当别人不解地问我:为何你一个地处偏僻的农村女教师,在整体氛围很差的学校里,还能取得如此成绩?对此,一句话难以说清楚,我只能班门弄斧地赋诗一首来表明我的所作所为以及我的教育理想――

历经教坛十数载,

常做常思不懈怠。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为支撑,创新培训模式,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制度机制,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大培训”格局和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实施原则

1.提升素质,服务学生。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服务于学生有效学习,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宗旨,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和综合素养,着力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加强统筹,分级负责。坚持市级统筹,以培训规划、能力建设和质量管理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优化业务指导,健全管理网络。高中教师培训以市为主,初中和小学教师培训以县(区)为主,完善省、市、县(区)、校四级培训体系。

3.按需施训,注重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需求调研,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逐步实行教师自主选学,创新培训模式方法,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送培送教、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推进混合学习,促进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创新机制,提高质量。坚持质量为重,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质量监管机制,提升培训内涵、实施能力、管理和保障水平,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和“大培训”格局建设,促进教师培训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聚焦“提高有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分类分层分岗按需施训,使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与综合素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进一步更新,实践与应用能力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培训能力进一步增强,培训体系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进一步创新,培训水平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包括“国培计划”、省级培训、全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四种类型。

(一)“国培计划”

根据教育部部署,组织实施“国培计划”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参加由教育部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培训及其他国家级教师培训。

(二)省级培训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

1.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项目。有计划组织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英语、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紧缺和薄弱学科教师开展专业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2.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项目。全面实施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计划,加强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班级管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不断增强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书育人的本领。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一步落实“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培训时间不少于48学时。

4.教师培训团队研修项目。以提高教师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高质量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通过脱产研修、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和省外研修等多种途径,对教师培训团队进行专业培训。每年研修时间不少于72学时。

(三)全员培训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规范办学行为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从师德与素养、知识与技能、实践与体验三个方面,采取混合学习模式,组织实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

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常规和学生管理规范为重点内容的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坚持师德为先,能力为重。以提高在职教师师德素养和“以学促教”的教学实施能力为目标,师德教育与业务培训双线并进,师德教育列为第一模块。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分年度实施专题培训。

(1)师德教育

模块一: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重点提高教师职业理想和践行师德能力;

模块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教师法制素养和依法履行职责水平;

模块三:学校安全教育。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和保护学生安全技能;

模块四: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身心健康和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能力。

(2)业务培训

专题一:有效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知识观与学生能力培养、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修订版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要点、修订版教材分析与学科教学知识(PCK)构建、学科学习内容疑难问题分析与解决。

专题二:有效学习指导。主要包括现代学习理论与因材施教、学习心理与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设计与学习方式、学科学习策略与有效学习指导、学科学法指导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三:有效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现代教学理论与学生为本、有效教学与教学模式选择、以学定教与“先学后教”模式应用、以教导学与“先教后学”模式运用、学科教学模式有效应用典型案例研修。

专题四:有效学习评价。主要包括学习质量观与学生全面发展、学习评价理论与应用、发展性评价与学习评价工具、课堂学习与过程评价技能、学科学习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专题五:有效教学研究。主要包括学生有效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学习指导与叙事研究、学科课堂学习与课例研究、学习评价与行动研究、校本教学研修问题与指导。

3.骨干教师研修提高

以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课堂教学问题与对策、学生学习发展与评价、修订版学科课程标准与有效教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校本研修设计与实施为重点内容,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培训和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培训时间不少于72学时。

(四)学历提高培训

实施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重点鼓励支持45岁以下中小学教师,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攻读教育硕士等多种学习途径提高学历水平。重点对专科学历以下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以下初中教师开展学历提高培训,到2015年,基本实现小学教师专科化,积极推进初中教师本科化。

五、培训模式

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校本研修、名师讲学、省外进修和境外研修等多种有效途径进行教师培训,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符合省情、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

优化整合多种培训方式,将远程培训、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相结合,培训研修与“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相结合。

远程培训采用分校(中心校)、分学段、分学科组建网络班级的方法,教师平时在线学习。采取课程学习、在线答疑、互动交流和资源服务等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自主学习和在线研讨活动。

集中培训采用小班教学,集中在寒暑假或分散在双休日进行。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专题的重点内容指导、远程学习的方法辅导和校本研修的操作指导。

校本研修在学校(中心校)的组织下,分学段、分学科,以学科组(或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培训教材研读、网下集中研讨、技能训练和岗位实践等研修活动。

采用基于学科、巡回送教的方式,组织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开展集中答疑、示范教学、课例研修和交流研讨等活动。

六、培训考核

(一)考核方式

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并重,实行训前、训中、训后“三段式”考核。训前以问题和案例提交为重点、训中以过程参与效度为重点由承办单位进行考核;训后以岗位实践研修为重点由参训教师所在学校(中心校)进行考核。参训教师各阶段考核全部合格,由所在县(区)或市教师培训机构认定培训合格。考核结果报同级师训管理部门审核。

(二)学时认定

本周期继续教育总学时为360学时,每学年度学时数不少于72学时。

新任教师在试用期(第一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免于参加当年度其他类别培训。

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周期内年度培训为72学时,其中校本研修40学时、集中培训8学时、远程培训24学时。

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或省级专项培训项目,超过72学时,免于参加当年其它类别培训。不足72学时,需参加当年的校本研修。

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获得毕业证书当年按72学时予以认定。

中小学教师参加本《意见》规定的培训类型之外的,非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培训,一律不予认定学时。

七、培训实施

(一)机构遴选

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定资质的培训机构,方可实施教师培训。

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国培计划”、省级专项培训、远程培训任务等。

(二)组织实施

1.“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招标遴选出的培训院校或机构组织实施。

2.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和在职教师岗位培训

(1)远程培训和远程资源服务: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由省教育厅从省内外遴选具有“国培”资质的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负责统筹协调。城市初中和小学教师远程资源服务,由省教育厅招标遴选推荐具有资质的远程培训机构,各市教育局从中选择培训机构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鼓励县镇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推进集中、远程和校本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集中培训:高中教师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遴选培训院校或机构采取集中答疑、送培到县等方式组织实施。初中和小学教师集中培训,在市教育局指导下,由县(区)教育局依托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3)送培送教:在市教育局指导下,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协助县(区)教育局组织实施培训讲师团“送培到县”(初中)和区域名师讲学团“送教下乡”(小学)活动。

(4)校本研修:由教师所在学校负责实施,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负责业务指导和服务支持,县(区)教育局负责检查验收。

八、加强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教育厅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负责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指导、管理和评估,省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中心负责远程培训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监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师训管理部门负责培训实施与业务指导。

市、县、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均应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负责人为组长的培训业务指导团队。

(二)健全管理制度

坚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训管理部门、教师培训任务承担单位主要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纳入教育督导、市教育局年度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小学办学评估等考核工作中,并与“第一责任人”考核挂钩。

建立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中小学教师在五年周期内,需修满规定学分(学时)的培训课程,其完成的培训学分(学时)和参加培训考核情况,是晋职、晋级、续聘、竞聘、考核评优及教师资格定期登记的重要依据,是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

九、保障措施

(一)增强机构功能

以“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为契机,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培训基地承担“国培计划”项目和省级教师培训项目。

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格评估和示范创建为抓手,促进县级教师进修学校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整合和联合,有效实现优质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培训主体功能,形成上联高校、下联中小学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在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组织协调、服务支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教师培训师资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

建立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在省教育厅领导下,负责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专项调研、项目规划、招标评审、实施指导、绩效评估和课题研究,以及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等工作。

建立教师培训教学专家库。省教育厅遴选高水平专家和特级教师组成省级培训讲师团,开展“送培到县”、“送教下乡”活动。各市教育局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使用,发挥他们的示范辐射作用,组建区域名师讲学团,支持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省级及以上教师培训项目实行首席专家制。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每期(班)培训团队中,省外培训专家不少于三分之一,优秀中小学教师(教研员)不少于40%。

加强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实施培训课程资源建设计划,采取政府购买、组织开发、引进等方式,积极开发本土培训教材,重点开发一批网络培训课程资源,努力构建符合时代要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体现不同类别、层次教师需求的优质课程资源库,为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完善优质课程资源评审与推荐制度。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授权组织评审的培训课程资源,方可在本省范围推荐使用。地方课程要逐步实行省级备案制度。

加强教师培训网络平台建设。按照网络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的共性要求,建设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具备学习管理、资源管理、实施学习过程的支持服务等功能的远程培训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及支持服务系统;实现参训教师的在线课程学习、互动交流、共享资源和接受培训专家远程指导等功能。

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依托优质中小学校,建立一批教师培训教学实践基地,落实教师培训实践环节。探索和创建网络环境下的校本研修示范校,加强校本网络研修资源平台和实践平台建设。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与具有示范作用中小学广泛合作,引领校本研修、安排学生实习,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专业发展。

(三)提供经费保障

切实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有关继续教育经费的政策规定,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的继续教育经费由本级财政安排,经费标准不低于中小学教师工资总额1.5%,并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地方教育附加费中按不低于5%的比例用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落实。

切实落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教师培训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用于教师按照学校年度培训计划参加培训所需的差旅费、资料费、伙食补助费、住宿费等开支。

省级培训经费由省教育厅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市级培训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年初教育预算中设立。国家级培训按照有关文件执行。

篇6

为了加快学校发展,适应滨海新区教育发展步伐,大港九中制定了“实施责任教育,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以开展“责任意识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以提高责任意识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品位。

营造浓郁的责任教育校园文化

漫步大港九中的校园,阵阵书香气息扑面而来,一切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移步到教学楼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是大港九中的师生开启每天全新一页的不变承诺。唯有事事关责,方能紧张有序;唯有事事关责,方能体会担当;唯有事事关责,方能正确成长。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着“做人”和“做事”两个关键点,明确各楼层、各年级文化重点内容,由低到高形成梯度。一楼:学会自立,做讲规范的人,为自己的形象负责;二楼:学会关心,做该做的事,为他人的快乐尽责;三楼:学会求知,做有价值的人,为集体的荣誉尽责;四楼:学会报答,做有意义的事,为社会的发展尽责。此外,每个年级、每个班都有展示的橱窗。各班前后门口分别有“魅力空间”“名言名句”“努力就能行”栏目来展示名人名言和各班学生的风采,让每个班的学生在名言的指引下留下坚实的成长足迹。校园中“维护校园环境,热爱花草树木”的温馨提示,关于体育器械“文明健身,安全健身”的使用提示等,无处不体现责任教育。

置身一楼大厅,可以看到学校通过陶行知的至理名言对责任心做了更精到的解读:“一个人的责任心可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守牢自己的岗位,把本岗位职务做好。第二点最要紧的,是要‘敏捷正确’。做事需要熟练、精细和讲究效力。第三点最要紧的,是要‘做好为止’。有些人做事,不是一事无成,就是半途而废。我们做事要按照计划,依限完成,就必须毅力坚持,一直到做好为止。”大家之语,简练朴素,讲明了尽责的要点,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时刻提醒教师、学生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拾级而上,每层楼道内各种励志格言触目即是:“责任心,迈向成功的起点。好习惯,快乐成长的阶梯。”“人生如契约,有不可推脱的责任;生活像行舟,必须不断地前进。”“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推卸自己的责任,因为只有担起自己应尽责任的人,才能获得成长和成功。”“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生存的机会。”……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责任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校有校训,班有班规,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大港九中的教师们首先会加强学生的常规管理,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之做到知行统一。开学初,学校要召开全体会,让学生明确6个问题:我来学校干什么?父母亲对我有什么期望?我将来干什么?学习尽到责任了吗?我的行为习惯好吗?我有一颗感恩的心吗?学校德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张扬个性,把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关键要做实,做细。既要向学生讲明每一方面、每一条要求是什么,更要侧重于日常行为的严格训练。”学校经过多年实践认识到:需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用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日常教育要紧抓不懈,对不文明学生反复抓,直到纠正。另外,班主任要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密切配合,把规范教育延伸到亲情体验之中,并细化了系列教育的方式方法,从实效性的角度,引领全体师生注重把思想认识转化为内化的行动规范。

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缺乏责任意识,做事拖拉懒散且得过且过,做错事情也毫无歉意不思改过,因此,教师会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履行责任的能力。每位大港九中的教师都会在入学之初告诉学生责任的“四点四会”:以对家庭负责为起始点,学会孝敬;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学校的每个班设立不同的责任岗,确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如粉笔天使等),布置责任专栏,每日对学生们践行责任的行为打分。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微小的,只有事事关责、人人担当,才能由个体意识汇聚而成群体行为,才能使各项任务更顺利地开展,各项责任更好地得到落实。为此,学校全面落实责任教育,以“让学生负一份责任”为突破口,要求人人都尽一份责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责任的意义所在。全校共4 个年级,各年级都有轮流执勤学生,负责一日内各班的纪律、卫生、出操等常规活动,每周汇总后登上年级评比栏。25个班,班班都设责任岗,细化到每人一岗,每岗一责,岗岗有人做,岗岗有人查,岗岗有评价,每天一检查,每周一汇总,评价结果“上墙”(班内责任岗评价表),学生一目了然,激励先进,督促后进,使之不甘人后,为班集体出力、为岗位尽责的意识极大增强。

让责任教育无处不在

老子说:“天下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把责任教育具体化为在学校、在家庭以及独处时的行为要求,学生就不会觉得那么盲目。比如要求学生在学校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在家里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在社会中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独处时胸怀开阔、自信积极、勤奋自立、勇于创新;还有些容易做到却往往不注意的细节,升国旗奏国歌时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做人做事的责任感,不是会背几条规范和要求、熟知几句名人名言、举办几次精彩的讲座、开展几个特色活动就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的,针对学生相对的自律性不强、做事缺乏持久性的弱点,学校探索出了“每日测评”活动,依托“每日测评”平台,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修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增强守规意识。每日测评活动从早上学生进校开始:晚间在校值班的干部,次日早晨7:00手持话筒在教学楼前组织陆续进校的学生在规定的位置站好读书。因学校各年级均有30%(六年级50%)左右的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数家长忙于生计而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学生也就乐得“自己做主”,未实行“每日测评”活动时,很多学生都是早早地边吃、边玩、边找同学一起到校,学校门口摊贩猖獗、学生聚集,校门口的马路拥堵不堪,安全隐患重重。一开始学校采取的办法是“堵、杜”,即在上课前半小时(7:30)开校门,让学生在校外等候,以“堵”的形式让学生记住不得早到校;再通过发家校通、开家长会、查录像等形式反复强调学校开门时间及交往、交通安全等,但改观不大,交警也几次找到学校共议解决方案,也都收效甚微。后来,经过反复调研,学校决定结合“每日测评”活动,采取“疏、理”的办法。“疏”即开门时间为7:00,学生早来就早进,减少了在外停留、聚集的机会,解决了拥堵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理”即中层干部用统一的口令调动早到校学生的行动,直至全校学生都按规定位置站好读书,实现了入校即学、即静的局面。7:30开始,值班干部依次发出各时间段的口令,全校学生统一行动;执勤教师和学生监督落实、记录考核结果;1000多个学生分成去测评室、回班测评两部分,按照不同的时间和线路在3分钟内轻声进楼参与测试,场面壮观,井然有序。这样一来,既改变了学生自由、散漫、无序的不良习惯,又极大地增强了学生集体意识,尤其是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遵规守纪的责任意识。每日测评活动已成展示九中学生文明、守纪、规范、有序的靓丽风景。

依托“每日测评”活动,学校坚持在日常管理中不留时间上的死角,时时伴随责任教育。从早晨7:00开启校门,有值班领导、值周学生,门岗值勤学生,天天有检查学生的仪表记录(校服、头发)、考勤记录,车棚值勤学生有车辆摆放检查记录,使责任更加明确。8:00上课以后,承包年级的中层干部分层巡查,每个课间年级值周教师、值周学生进行巡视,均有详尽的课间情况记录。大课间执勤学生作详尽值勤记录,带队体育教师负责年级活动。上下午放学后,值班教师的净校督促,使学校放学铃声响过20分钟后净无一人(15分钟做卫生扫除),学校的责任教育无时不有。

为了使公物管理工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学校重新制定公物托管制度,建立了将公物管理的责任逐级分解,层层落实,落实到人的管理机制。每学期末总务处对全校公物进行编号登记、核对,然后进行拍照,编成各班的电子实物账本,标明数量、修复程度、类型等。开学初,总务处与班主任、年级组长签订托管协议,共同检验室内物品,列表登记,建立了电子档案。与此同时,每班设一名资产管理员,定期由学校资产管理老师开展相关的检查培训,按要求对本班资产实行周检查制度。资产管理老师与各班的资产员对年级资产进行月检查、期末总结,奖优罚劣,纳入班级学期量化考核。对因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坏,进行赔偿。采访过程中,学校的资产管理员梁老师对记者说:“实行公物托管制度后,学生明确了学校公共资源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的国家财产,人人都有责任爱护。班主任把对学生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视为己任,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公德、爱护学校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在办公室内,每位教师都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爱护公物。”

实行公物托管制度后,学校公物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延长了公物的使用寿命,防止了资产流失和无谓损害。学生琦琦深有体会地说:“各班管理各班的公共财产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因责任不清使班与班之间发生摩擦,而且可以让同学们增强爱护公物的意识和自控能力,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要让这个管理方法延续下去,公物就可以用得时间长一些了,这也是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环保的号召。”由于全校师生认真执行公物托管制度,使学校由于人为原因产生的公物维修费用大幅减少,尤其是学生课桌椅每年的维修率更是由原来的5%下降到现在的1%,这样的结果与学校大力开展的责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打造过硬的责任教育师生队伍

身教胜于言传。这要求教师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提高师德修养,要关心、爱护学生,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尤其作为班主任,学生的眼睛时时刻刻都盯着,一言一行对学生都很重要。也许不经意露出的不负责任,就会将自己几日、几星期对学生的教育化为乌有。所以,遵守师德规范是必要的,真正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知识渊博而又品行高尚、有责任感的人,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

大港九中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的要求是“我成长,我担责”。师傅领进门,活动促提高,课题提水平。学校10年以下教龄的青年教师占学校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如何让青年教师在敢于承担责任的同时又能切实张扬个性,成为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重中之重。学校教务处实施了“大港九中青年教师12369工程”,通过师傅的引领示范,使青年教师在1至10年内完成从合格教师到骨干教师、名师的华美蜕变。为此,教务处从任课安排、集体备课、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诸方面,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名师“零距离”接触,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悟与熏陶。活动内容有: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教学模式论坛、教学反思论坛、形成性评价论坛、普通话演讲比赛、教学目标细化分解讲座等活动。活动中,通过研讨与引领的结合、借鉴与创新的结合、听评课与反思的结合,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使其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方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近2年青年教师有45篇或获奖,在各种比赛中均有良好表现,张宝丽、杨家燕成为滨海新区首批教学能手学员,杨清萍、赵凤燕成为青年读书班学员,有6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教育硕士进修。学校将他们撰写的教育叙事、反思整理成册,将编印出书。

课堂的无效、低效,原因有哪些?提高有效性,关键在哪里?阐明有效性,证据是什么?一连串的追问,让大港九中的教研活动内容鲜活了,学校对教师锤炼有效课堂提出了“我研究,我明责”的要求。教师有话要说、想说、能说了,课堂上开展“形成性评价研究”成了水到渠成之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馈练习”的教学环节成了必要手段,课堂改革有了方向,找到了抓手,教师们增强了信心。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迎来课堂改革的春天。结合学校每年一度的教学月活动,教务处组织非毕业年级中考、会考学科教师“稿在手中、合作学习、形成性评价”主题研讨课,组织毕业年级中考、会考学科教师“高效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主题研讨课,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教师“低负高效”主题研讨课,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教务处还为每位教师录课,制作课堂教学光盘,以便教师自己观看后,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整改水到渠成。在大港组织的三项基本功竞赛、“双说竞比”等活动中,校内准备阶段,每位教师倾注所有智慧为参赛者出谋划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不断进取,真正实现了思维共享、经验共享、成果共荣的美好境界。

践行科学的责任教育教学方式

抓住课堂教学,寓责任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是大港九中责任教育的主渠道。在各科教学中,根据教科书内容和学生思想实际,确定责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重点。教师选择适当的教法,将教科书中所隐含或显露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渗透给学生。同时,在教学中,各科教师都遵循学校的要求,使学生的行为有所依据,知道怎样做是错、怎样做才对,也便于教师指导和检查,使教师的要求成为学生自我矫正行为的一面镜子。全校的教师按统一的标准,时时提醒学生按要求去做,进行规范化训练。这样,学生在养成好习惯的同时,对坏习惯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矫治和防御的作用。

以九年级为例,中考升学压力越来越重,很多学生往往忽视体育锻炼,但是中考体育是一项计入总分的学科,而且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学习效率也会降低,针对此种情况,体育组的教师们认识到,通过科学训练提升身体素质既是自身的工作责任也是对学生们将来的成长负责。体育课时不多,那就将每日的大课间活动充分利用起来,为了提高九年级学生体育考试训练水平,充分利用有限的大课间活动时间,确保大课间活动安全有效地进行。采取课上和课间分项目、分责任、分任务的训练模式,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对弱项有针对性的训练。具体目标是: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每天安排教师管理学生活动,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根据活动内容划分合理的活动场地。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每天完成任务进行量化。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到人、任务到人。通过明确责任目标的实施方案,体育组的几位教师向记者叙述了他们切身的感受:“通过每天分项目、分任务的练习可以结合体考全项目进行分工,课上,教师主要针对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等具有难度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以及对学生各个项目的测试。每天课间对学生进行考核,以制定总体标准和学生自定项目的任务目标等形式量化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自实施以来,学生按照每天制定的任务完成目标,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实现了对学生的责任教育。合理的分工管理,以分责任、分任务的形式进行练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每天的任务量化结果都是反馈给学生的,定期的体考模拟成绩也会反馈给家长,这种细致入微的方式使学生和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体考成绩,对体考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而教师通过量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成绩,可以对具体学生进行具体的针对性练习。”

九年二班的学生少红告诉记者:“通过大课间活动,我们对中考体育考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遵循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教育要求,现在的大课间与原来相比,变得更加规范、更加丰富多彩了。我们由原来的跑步,变成了跑步、仰卧起坐、实心球三项中考内容全部加以训练。现在,经过体育组老师们精心的安排,我们可以更加合理地做着运动,更加充分地利用好课间的每一分钟,在校可以做到‘劳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我们的身体素质。此外,体育老师还为我们合理地分区,女生练习仰卧起坐,男生练习实心球。还为我们设置了‘日测评’,其中包括成绩和每日任务两个内容,这样使我们与同年级的同学的情况比较一目了然,也因此大大提高了同学们训练的积极性。另外,老师让我们为自己量身制订计划,可以使我们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拿到最好的成绩。大课间活动的合理安排,使我们的体育中考成绩提高有了极大的可能性。”

其他年级的大课间活动一般分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按年级、按班以环形队形的慢跑,第二项是广播体操,第三项是小器械活动和学校传统排球特色的练习。排球是大港九中的特色项目,是学校的传统,也是作为九中学生必须学会的体育技术项目,是“2+1”的选项中的必选项目。从新生入学开始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必修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排球知识普及和专业训练,学校排球水平发展快,在参加的各类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男女排球队在大港历次比赛中均为第一名;在天津市比赛中,2010年获初中男子组排球比赛第二名、初中女子组排球比赛第三名,2011年获初中男子组排球比赛第二名、初中女子组排球比赛第四名,2012年获初中男子组排球比赛第二名、初中女子组排球比赛第七名。有多名学生输送到天津市体育运动学校,每年有近20名学生得到中考体育免试资格,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学校先后荣获天津市中小学体育后备人才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先进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滨海新区业余体育重点项目学校、滨海新区体育特色校等荣誉称号。

让学生懂得责任,学会自我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机会,让学生自我成长。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管理,主要利用年级、班集体常规管理的强制、认同及内化形成,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行为训练;利用年级、班集体文化由学习型到文化型的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及学习方法的有效教育,同时配合一些活动,如集体游戏、心理辅导、集体大型活动等,对学生的学习及心理开展教育引导,最终营造出一种“人人为集体”的凝聚力,达到学生自主管理的目标。

为了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施展才干的舞台,大港九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年级、班集体管理,以落实责任为核心,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让学生自己管理,以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责任管理的能力。在值周生的管理方面,不是放任让学生管,而是加强对值周学生的岗位培训,上岗前明确岗位职责、工作方法和目标任务,并进行模拟实践,使每名值周学生都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求。各年级值周生的选拔开始是每班挑选一名学生,形成年级的检查团队,对全体学生从晨测、卫生、行为规范、两操等方面进行检查。同时,实行轮换制,每周由一个班进行值周,在此过程中培训和检查是非常重要的,德育处会随时关注、随时指导,在运行中逐步细化。每天,值周学生会把检查情况汇总给组长,周五把总结交给德育处,德育处再进行总结,在周一升旗时,公布上周检查的量化结果,并进行点评,将学生自主管理的结果公开,以形成良性竞争。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可以使班主任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之中。推进学生自主管理,班会、自习、大课间等活动均由学生自行管理,充分参与,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创新理念的形成,得到了活动的组织、管理、实践能力的锻炼,强化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港九中非常强调向学生宣传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头脑里经常绷紧责任意识的弦。采访中,七年级的一位班主任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工作体会:“学校搞活动过程中,操场上留下不少瓶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再次活动后,我随手捡了几个瓶子,有的学生问我做什么用,我讲了有两得:一是有了班费,二是‘保护’了环境,维护环境清洁是我们的责任。学生一听,马上把瓶子一个个捡了回来。在这之后,班里的同学们每次活动后,不是急着回家,而是找瓶子,班里有几个不太好意思捡瓶子的同学,也被带动捡起瓶子来。给我触动比较大的是,这个行为也带到了校园外,我们班有几个同学竟然带着袋子,边走边捡瓶子,我一问,他们就讲:‘路上经常有人扔瓶子,我们可以捡,这样瓶子就会多,到时候班费就会多了,而且也保护了环境。’我会心地笑了。没想到,我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会有这么大的作用,保护环境成为我班同学的自觉行动。尤其令我欣慰的是,班里原来几个比较自私的学生也参与其中。原来总是讽刺别人干活,这次也主动去向别校同学要瓶子,一路返回时,也主动帮着拿瓶子,并时时喊着小心汽车等,很是让我感动。我想,‘讲团结、爱环境’的道理,不用我讲,同学们就已做出来了,比我平时讲道理还见效。”可见,教师要始终牢记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在学生面前必须时刻履行自己应有的责任。教师要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自己首先做到不乱扔烟蒂、面纸;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必须认真工作,尤其不能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消极情绪;要学生关爱社会,自己必须热心公益;要使学生信守诺言,自己必须说一不二。责任心的培养,是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学生的责任。

篇7

关键词:德育;德育导师制;研究成果;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7-0070-03

德育导师制是受“导师制”启发,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中逐步探索、实施的一种德育方法和理念。20世纪90年代,德育导师制在南京一中等学校开始实行。近年来,诸如浙江省出台《在全省中小学实行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05]284号),意味着德育导师制从高中推广到了整个中小学,从个别高中学校探索到了整个区域推进,取得了一些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的进展。

一、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德育导师制”,从2005至2014年显示的相关期刊文献有18篇,全国优秀硕、博论文有4篇。在已有的这些文献中,有关德育导师制的各种探讨比较多,如德育导师制的概念、内涵、特点、价值、途径、保障措施等议题受到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德育导师制的研究状况,为深化德育导师制研究提供参考,首先尝试从有关德育导师制的研究内容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作如下梳理。

(一)德育导师制的概念

关于德育导师制的概念界定,已有研究所给出的结论分歧程度不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类:一类认为,德育导师制就是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整合优化德育资源,克服德育与智育分离的状况,以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学校教育全新格局[1]。另一类认为,德育导师制是指由一名德育导师带一名或几名有进步要求的学生,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迅速成长[2]12。

这两类对德育导师制的界定思路稍有不同。前者关注德育教师这一要素的构成,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的角度进行概括。后者关注德育方法这一要素要求,认为德育工作讲究思想的引导,实施过程中的生师比要小,学生要具备进步的诉求。两类界定的最终落脚点都是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

有研究者秉持“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理念,认为学校教学与德育应“一体化管理”,使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因此,德育导师制富含时代性和创新性、生命性和情感性、过程性和发展性、层次性和多样性、自觉性和辐射性、整合性和实效性等内涵[3]。还有研究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原则三个层次来解读德育导师制的内涵,认为德育导师制是学校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形式,是每一位教师必然承担德育任务的具体体现,是因材施教和全员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4]9。

这种把德育导师制的内涵提炼成六个维度十二个特性,是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从实践探索的三个层次进行阐述,则是将理性认识结合到具体德育工作的一种努力。笔者认为,前后两种分别从概括和归纳两种不同思路进行的解读,有利于丰富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研究。

(三)德育导师制的特点

有研究从工作实践方面,对德育导师制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阐释。相关结论认为,德育导师制是以学生长远发展为立足点,协同多方面力量共同促进学生综合提升;德育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引导,结合具体的发展目标有的放矢;德育导师制讲究“以生为本”,在良师益友甚至是同伴关系中,在让学生感受到人格尊重前提下,关怀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导师制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这符合教育的长期性规律,离不开渐进式的潜移默化引导;德育导师制是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载体,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个人隐私,教学相长共同进步[4]9-10。

上述这种基于德育导师制实行的实际情况,概括阐释的德育导师制五个特点,是一种理论结合实践的分析思路。无疑,这对于在实践中推进德育导师制是有所裨益的,具有较为适切的指导意义。其他文献对这方面的探索提炼还相对较少,这势必不利于德育导师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普及推广。

(四)德育导师制的价值

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德育导师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比如,有研究者认为,德育导师制对于挖掘优势资源、培养多面人才、改变传统教学、创新育人模式、改革评价模式等,具有明显的效益贡献[4]10。还有研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德育导师制的价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弥补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不足,改变教师育人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消除科任教师的权威危机与心理失衡、增进师生间感情,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联系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等[2]14-18。

坚持德育为先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创新德育形式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的重要内容。上述研究都是从实践探索过程中,基于实践成效提炼而出价值认识的。这种对新形势下的德育理论进行经验导向的探究,其得出的结论能够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也有助于正确把握德育工作的拓展方向。

(五)德育导师制的实施途径

有研究认为,德育导师制的实施途径包含了遴选德育导师、构建德育资源、评价德育实效三个基本方面。德育导师制要落到实处,需要从导师选拔、资源配置和工作评价这三个方面来展开[5]。德育导师要择优、从优;德育资源的建设是德育导师制实施的重要支撑,可以低起点逐步积累,但立意要高;德育导师的工作评价既要强调共识,也要尊重个性。还有研究指出,家长也可以成为德育导师,参与学校德育工作[6]。

通常情况下,有关实施途径的研究都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特点。已有研究既来自于实践探索,也带有逻辑思辨的思路,对于拓展中小学德育形式而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相较而言明显不足。

二、讨论与分析

以上从德育导师制的相关研究内容方面,对德育导师制的概念、内涵、特点、价值和实施途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笔者认为,尽管这些研究对于丰富德育导师制认识和指导中小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还存在以下三方面不足。

(一)研究内容略显单薄

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对德育导师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价值和特点等方面,理论分析的比重较大,这些论述对德育导师制在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意义。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重点、系统地探讨德育导师制的理论根源,并没有解决好“为什么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这一问题。换句话说,研究内容不够深入析里,仅停留于空洞的表层理论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瓶颈现象比较明显。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德育新形式没有对中小学德育实践工作发挥积极引导作用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从研究方法上看,上述研究主要使用的是经验总结、文献研究、逻辑思辨等传统研究方法,造成研究中提出的许多策略和建议不能对实际问题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研究者没有置身于真实场景中理解研究对象和问题,是研究者脱离实际所致。他们把自己抽身于社会现实情景,远距离地观察研究对象,在自己的观念里建构研究内容,最后得出结论。但这种研究结果与德育导师制的现状有一定的差异。研究者不必拘泥于传统研究方法,应找寻多种揭示德育导师制内在规律的方法或途径,从而提炼出对德育实践工作有帮助的更多新理论、新观点。

(三)研究视角有待拓宽

研究者主要是从中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者或政策制定者的视角,运用教育学、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设定好一个分析框架,随后再用一些相关材料对已设定的假设进行演绎推理。有些判断、假设或策略建立在脱离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宏大的理论为指导进行空洞的叙事,又或者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没有效度的理论阐述。

三、启示

笔者认为,在我国德育工作颇受诟病的背景下,德育导师制作为一种能够提高德育实效的教育形式,值得进一步探究。

(一)丰富德育导师制研究内容

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深化德育导师制研究。已有研究得出结论,德育导师制是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手段之一。德育工作非常必要,落到实处却异常困难。研究者可以进一步丰富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在厘清德育导师制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对德育导师制进行实践探究,找出实践运行过程中的障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相关理性认识进行修正,使德育工作以一种更为适切的方式得以开展。具体言之,我们要将德育导师制的本体研究工作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既进一步寻求德育导师制的理论根源,又找准其适用范围、行动方略、条件保障及评价措施,基于学生健康发展前提,构建德育导师制的科学研究内容体系。

(二)创新德育导师制研究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是所有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我们可以不断改进对某种研究方法的使用,提高德育导师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可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多渠道证实相关结论。比如,单一使用质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思辨得出理论导向的一般结论,往往不适用于具体学校、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可以使用行动研究方法,将一般结论转化为德育导师制工作机制,从实践经验中再提炼、总结、论证一般理论。再如,比较研究是一种检验结论有效性的常用方法,我们可以在考虑无关变量的前提下,对单个个体使用历史比较和不同个体使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考察德育导师制的实效性等等。

(三)拓宽德育导师制研究视角

归根到底,德育导师制研究是一种着眼改变教育教学结构和师生关系模式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有关制度和机制的研究。因此,我们可以站在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全方位研究这一德育活动现象。比如,我们可以站在教育学理论视角,运用多种教育要素及其关系理论,探讨德育导师制引发的教学结构改革和师生关系改善对于德育工作的影响。再如,将德育导师制置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框架下,借用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文化――历史”发展观,以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活动和社会交往的影响为聚焦,展开对德育导师制的深入探究等等。

笔者认同这样一种认识,“德育导师制”是学校班主任工作必要而有效的补充,具体就是在“整体合作、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校班级德育的诸多目标、诸多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身上,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诚交流、以情动情、刻意磨练、以志励志、修身垂范、以行导行”的育人原则,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从而形成整体合作“优化班级教师管理群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7]。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必须从创新工作方法入手,既向上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论根基,又向下广泛开展实践探究,方能进一步推广完善德育导师制这一德育工作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碧军,陈鹏.中学德育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8.

[2]陆少芬.试论中学德育导师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3]卢勇,何松毫,杨璐.德育导师制内涵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1):9.

[4]朱玉林,沈轶群.中小学德育导师制的内涵、特点与价值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4).

[5]杨姝.德育导师制的推行:积极并审慎的视角[J].基础教育研究,2013,(9):12.

篇8

乡村,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那里有许多值得挖掘与传承的精神财富。徐其军,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拒绝了功利的价值判断和平庸的世俗追求,坚守着内心深处纯真的乡村教育信仰(本刊2010年第2期“成长故事”栏目曾予报道)。当我们有意“忽略”他独特的患病经历给我们带来的心灵冲击之后,更能阅读到他内心的梦想、爱心的力量、奉献的幸福。值得欣慰的是,这样的“苏派”乡村教师还有很多很多。对于他们的独特身份,我们不该居高临下地怜悯、同情,而应发自内心地尊重、敬畏。沈健厅长在2011年12月20日召开的学习徐其军老师先进事迹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给我们以深远的启示。且让我们铭记海德格尔的那句劝告:让我们抛开这些屈尊俯就的熟悉和假冒的对“乡人”的关心,学会严肃地对待那里的原始单纯的生存吧!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系列报道之二

叙事

一个教师的乡村教育信仰

――记南京市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教师徐其军

本刊记者蒋保华

秋风萧瑟,落叶飘飞。汽车蜿蜒在群山之中,几小时后,终于抵达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一下车,立刻被久违的乡愁和美好的童年记忆包围着。村里的娃娃们跳着橡皮筋、踢着毽子、猜着拳……虽然衣着朴素、满脸稚气,却自由自在、欢声笑语,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弥漫着山岚的氤氲。

迎面走来一位“最美丽乡村教师”:质朴无华的外表,腼腆淡定的神容,即使身体消瘦,面色昏暗,也不失“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谦谦君子气质,他就是我们今天要采访的主人公――徐其军老师。

我的乡村,我的梦

乡村,一个略显沉重的字眼,开始逐渐淡出时代和媒体的视野。有人以为,它代表着贫穷、闭塞、保守、愚昧,于是避让、拒绝、逃离;有人以为,它代表着诗意、温情、古朴、恒远,于是向往、爱恋、回归。在徐其军老师的心中,“乡村”无疑属于后者。

1977年4月,徐其军出生于六合区泉水乡四合村,这是南京市西北角最偏远的一个山村,交通闭塞,鸡犬相闻;经济落后,邻里相亲。徐其军在这里度过了温情脉脉的童年。村外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是山村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徐其军从这里走进止马岭旁的枣林小学就读。小镇上流行着一句顺口溜“家有一缸粮,不来‘枣小’上”。因为这是六合最贫穷、最偏远、规模最小的小学,校舍破旧,教具简陋,而且只有五名农村民办教师。徐其军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家境贫寒,生活困苦,兄妹三人常常缴不起学费。幸好当时遇到通情达理的黄老师,允许缓交,待收成季节卖粮了再补齐。可有些邻居孩子就没这么幸运了,几个非常聪明的童年伙伴因此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永远留在了大山深处。这些老师虽然学识不高,但种过庄稼,特别能体会“要那么收获,先那么栽”(语)的道理,他们对待学生犹如农夫对待庄稼,爱得自然,爱得无私,爱得有法。在日常教学中,他们也遵守天时,遵循天性,呵护生命,守望成长。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时空里,一起阅读着、游戏着、探究着……这段幸福快乐的六年小学生活,伴随着“寒门难出贵子”的酸涩记忆,让徐其军在毕业时就种下了“回到乡村当一名教师”的梦想。

1994年,正值中等师范最为辉煌鼎盛之时。徐其军以超出全区最好的六合一中录取线27分的中考成绩,考进了溧水师范学校。这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家境的选择,更是夙愿的兑现。如此可以更早地扎根山村,走进教育,将自己所学所悟惠及山里的娃儿。在三年师范生活里,他常常会想起山村的孩子,他们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条件,周围的文化氛围,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和城里孩子的差距都非常悬殊,自己虽然无法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小环境。将来自己一定要尽绵薄之力,牵引这些娃儿到“山的那一边”,一起欣赏心灵的日出。

1997年,即将毕业的徐其军因文学功底深厚,基本功扎实而被学校推荐去南京晓庄师范继续深造。徐其军想起这将意味着山里的娃儿要再等他两年,意味着将来可能被分配在城里,于是,他果断而委婉地拒绝了。因为只有回到大山里,他的内心才能安宁。徐其军听从了山里孩子的呼唤,听从了心中梦想的招引。于是,风华正茂的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回到大泉湖畔止马岭下的枣林小学。他说:“人人都不到偏远的地方去,那里只会更糟糕。留在城市,改变的只是我一个,回到大山里,能改变很多个‘我’。我是从枣林小学出来的,那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山区太需要对农村孩子有感情的老师了!”

虽然当年未能遂愿,泉水乡中心小学因扩容缺少英语教师,徐其军最终被分配在了那里。但在2000年,他终于如愿调到枣林小学这个“教师梦”开始的地方,终于有了一块属于自己心灵的教育土地。有了这块“土地”才有了人生的价值,才有真正的灵魂,才可以把自己的爱心和教育的种子一起种进山村娃儿的心田。他坚信,哪怕只埋下一粒种子,也总有生根发芽的机会。

徐其军的到来,改写了枣林小学的历史,他成为该校第一个“正规军”,执教五年级语文、英语,兼班主任。如久在他乡的游子,终于“归园田居”一般,徐其军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枣林小学的生命相遇,与山里娃儿的灵魂晤对,是何等幸福的事儿!油然而生出何等的生命能量!平日与学生畅游课堂,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假期与娃儿游戏山林,风乎舞雩,咏而归。备课、批改、谈心、家访……徐其军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却也怡然称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这些山娃儿有明亮的未来,自己苦点、累点值得!正是这种坦然和满足,他才能从容地行进在乡村教育的深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他常常想方设法丰富教学资源,改善教学条件,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能力,还经常利用进城办事的机会,自费购买学习资料给孩子。通过参加县区作文、演讲等竞赛,为这些深居简出的山里孩子找到自信,看到更远的地平线。

我的讲台,我的命

甘地曾说:“就物质生活而言,我的村庄就是我的世界;就精神而言,世界就是我的村庄。”徐其军满怀着浓郁的乡愁和对乡村教育的挚爱,回到自己充满温情与敬意的精神家园――枣林小学。此心安处是吾乡,徐其军在乡村教育这块幸福的自留地上,找到栖息灵魂和双足的地方,从此不再是大地的“异乡者”,也不再“生活在别处”。正是这种纯净、崇高、敬畏与恒心,徐其军每天和山里的娃儿一起,过着宁静、简单而快乐的山村生活。

然而,这又是一个考验人的灵魂的时代。2002年,25岁的徐其军乡村教育事业风生水起,也将收获甜蜜爱情的果实。婚检时,医生意外地发现,徐其军由于长期劳累过度导致肾衰竭,加上没有及时治疗,已并发尿毒症。更可怕的是,先天基因排列紊乱,要找到匹配的肾源置换难于上青天,只能以药维持,生命最多还能维持两三年。面临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徐其军崩溃了、绝望了,甚至有点歇斯底里。过往的一切追求,山盟海誓,此时都化为乌有。万念俱灰的他,将自己反锁在房间里,把多年来凝聚自己心血的读书笔记、发表文稿、获奖证书全都焚烧成灰。看到火烬在眼前慢慢熄灭,他似乎感觉自己的生命也在慢慢终止,被无边的黑暗吞噬……

生命需要信仰,它是灵魂之乡的一种亮色。有了这么一点亮色,当我们遇到沉重黑暗的东西时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生存,还是毁灭?徐其军遭遇到自己生命最为黑暗也最感虚无的时候。然而,他对乡村教育的守望,对山里娃儿的挚爱,给他的生命带来一丝亮色,让他超越了巨大的恐惧与无尽的痛苦,获得继续生存的理由与勇气。他说:“从来看望我的孩子那充满渴望的眼神里,我看出他们是多么地需要我。能和学生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这既是他的自我救赎,也是他的“凤凰涅”。当死亡的阴影突然落在徐其军无边的灵魂畏惧之上时,他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生命是怎样地超越阴影,又是怎样地终结悲伤,于是他更加地热爱自己的生命。他想,既然生命的长度无法延长,那就拓展它的宽度;即使短暂而不可逆转的生命注定不能灿烂辉煌,那也力求以自己的一点星星之火,去点燃孩子们求知做人的明灯!在经历了近两个月的痛苦折磨、抉择、历练之后,他和未婚妻解除婚约,重新回到讲台。

重返校园的徐其军,深知属于自己的日子已经非常可怜。可他已经从生命的废墟上挺立起来,越是逆境在给自己做减法时,越要想着给自己做加法,和时间赛跑,向生命挑战!他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折磨,踏刃而起,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教语文、英语、音乐,一周十九节课。他要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山村教育,时刻享受与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病情越来越恶化,他的听力、记忆力日趋下降,头发大面积脱落,每早起床很是费力,得折腾十多分钟,平时二十分钟的上班路程,现在步履蹒跚地要花上一个多小时。上课经常疼痛难忍,只好一手扶着黑板,一手撑着讲台。虽是如此,徐其军依然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教学质量始终名列前茅,管理工作更是细致入微。

2006年10月,徐其军终于到军区总医院接受系统治疗。手术之前,当医生让他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时,徐其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虽然这种方式需要无菌环境,极易感染,但可以独立完成,不会耽误自己的教学。徐其军必须每天两次将两公斤的药水注入体内,隔四小时后再将代谢出的血水放出。每天经历体内生命的“轮转”,徐其军逐渐退隐自己的心灵,保持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

2007年六合区进行乡村小学合并调整,枣林小学被“消失”了。被安排到竹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的徐其军,既为山里的娃儿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而欣喜,也为他们能否适应、融入新的集体而担忧。他一直牵挂着原来班级的十六个孩子,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学校,徐其军依然忘我地投入教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一起奏响生命的交响乐。即使在2011年3月份换肾手术之后,一有老师外出参加培训或会议,徐其军就会主动要求代课。

在徐其军的宿舍,我看到他正在阅读的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这是一本让许多人灵魂得以安顿、心灵变得纯净高贵的书籍。徐其军划下了这样的句子:“不要再随便地游荡,因为你将面临自己记忆力的衰退,……那么抓紧你前面的最后一些日子,丢开无用的希望,来自己援助自己,如果你完全关心自己的话,而这是在你的力量范围之内的。”对徐其军而言,拯救自己生命、安顿自己灵魂的最好方式,就是栖息在乡村里,坚守在讲台上,生活在孩子中。在他看来,“活着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找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去做。离开了讲台,我将失去生命的全部意义”。

我的学生,我的魂

当今,日新月异的生活正逐渐淹没着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寻求,即使在有着“象牙塔”美誉的校园也开始“倾斜”。而徐其军作为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却能如西西弗斯般不断追寻着内心的信仰。

徐其军内心深处存有的信仰是什么?是对乡村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对山乡学童的炽热情怀。这是一种来源于他内心深处的召唤,而这种召唤使得他每天身处在乡村教育的情境中,总能真诚地谛听来自生命最本真的悸动和低语,和山村的娃儿们一起享受温暖美丽的精神文化之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这里没有耳提面命的疲惫,没有自欺欺人的虚伪,徐其军和孩子们的内心都向着真、善、美敞亮着。他说:“能跟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教书是治病良药,站在讲台上,活着才有意义”。徐其军正是在这日渐清晰而坚定的人生目的的探寻中,拥有了一颗高尚睿智的心灵,一种博大纯净的精神,一份真诚温润的情愫,一种高贵雅致的人格。

乡村家庭大多家境贫寒,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青年家长们开始大量涌入城市打工,留守在家的儿童成了徐其军新的牵挂。对于这些孩子,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做人的常识,甚至还要为他们的生活排忧解难。每届学生进班后,徐其军都会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自带干粮和开水,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地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徐其军认为,教育之爱,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从无条件地接受孩子开始。班上每个学生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谁是孤儿、谁是单亲子女、谁是留守儿童,他都知道;谁烦了恼了落后了,他也都清楚。孩子们常常像小鸟儿一样围在他的身边,缠着他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2011年4月23日,得知教过的几个学生要参加初三英语考试,徐其军从医院偷偷地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他们鼓劲加油。学生回忆说,“当时徐老师戴着大大的口罩,挨个儿跟我们讲解注意事项,进入考场时还冲我们做了一个要自信的手势”。

童年捉襟见肘、家徒四壁的生活记忆,拖延学费、食不果腹的难堪经历,让徐其军常常默默地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虽然自己只有千元的月薪,还要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日子过得相当窘迫,但一听说学生中有兄弟俩的父亲病故,母亲出走,家里还欠着巨额债务,眼看就要辍学时,他还是硬挤出钱来接济他们,直到毕业。徐其军还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们买回文学、科普、社科以及其他书籍,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抽空分批带学生们到城里,让他们看看山外的世界,激发学习的动力。其实,徐其军家里至今仍然很贫困:几间普通的平房,一个碗橱改成的书橱、一张堆满书籍的小方桌、一台只收到一个频道的八十年代生产的十四英寸熊猫牌黑白电视机……然而,徐其军的内心却很富有:有自己挚爱的事业,有自己欣赏的学生。

徐其军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乡村的孩子们,孩子们也用生命温暖着徐其军。在他生命最低谷的时候,孩子们对他的期盼、对知识的渴望鼓起了他活下去的勇气,获得了生命的力量。学生是他的救命草,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有个学生发来这样的手机信息:“爸:不要这样。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与命运也许不公平,但只要心中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不断地去努力,生命就会创造奇迹!对吗?”有的时候,孩子们看到徐其军面色不好,就会走过来给他擦擦汗,捶捶背。换肾手术之后住在无菌隔离病房时,一个已经升入高中的学生来看望他,将一张写着“徐老师加油!”的纸条举在窗前。这些不经意的话语,细小轻微的动作常常震颤着徐其军的心弦,给了他莫大的精神鼓舞和前行的不竭动力。学生成了徐其军魂牵梦绕的孩子,他说:“我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学生,我和他们血脉相连,亲得就像一家人。如果不能让我站在讲台上看到自己的学生,那才真的是要了我的命啊!”

淡淡斜阳中,我们驱车离开了徐其军,走出了大山,迎来了都市滚滚的车流。我想起了托克维尔的一段话:生活不是苦难,也不是享乐,而是我们应当为之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业。徐其军从教十几年来,虽然命途多舛,但始终扎根在乡村教育的生命林子里,与孩子们一起追随内心,相互取暖,守望未来。其实,只要我们用信念和生命坚守讲台,如证严法师说的那样“有愿,立志,力行”,不断提醒自己的信仰,不断揣摩自己的灵魂,我们的乡村教育一定能迎来“放牛班的春天”!

观点

源自坚定信念的大爱

杨瑞清

徐其军老师虽然身患绝症,却谱写了壮丽的人生乐章。是什么力量让他创造了奇迹?是爱!徐老师用爱的力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用爱的力量拯救了自己的生命,用爱的力量为创建南京教育名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徐老师爱孩子,爱教育,爱乡村,爱父母,爱女友,也爱自己。他的爱,是真爱,是会爱,是大爱,是自爱。当我读到徐老师日记“枣林小学的孩子们,在我不多的日子里,我爱你们”,禁不住热泪盈眶!因为爱得真,爱得纯粹,所以徐老师孱弱的身躯释放出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感动了无数的生命,激发了无限的能量,也使自己赢得了尊重,赢得了抗击病魔的巨大力量。

无论对于国家、民族、事业,还是对于个人,信念都是极其重要的。徐老师爱的力量,来源于他内心坚定的信念。用他自己在2008年“周涛说故事”访谈节目中的话说,他觉得这样做“舒服”。是的,徐老师用生命诠释了一种人生观,一种价值观:人,活在信念中,活在“梦想”“希望”“意义”“价值”“盼头”“理想”中,就能得到精神力量的滋养,就会真正觉得“舒服”。

我们要学习徐老师这个典型、这个模范,我们更要看到一个健康的徐老师,一个自在的徐老师,一个专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徐老师,一个淡泊平凡的徐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

责任担当之路上的坚毅人格

丁伟明

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在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成为刚刚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要主题的时刻,徐其军以其事迹启发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他曾放弃读当地最好的高中,而选择读师范;放弃被推荐继续深造,而选择去最偏远的山村小学任教;当他得知自己患病时放弃了姻缘,而选择了把幸福留给他人。这些选择,隐含着他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今,教育越来越关乎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幸福,优质教育越来越成为百姓的诉求,由此,教育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教育者应该如何担当?徐其军告诉我们,教师的责任是关爱学生,改变儿童的命运。徐其军主动选择到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主动担当为把“牧童引向山外”的“吹笛人”,这是热爱家乡、热爱学生的体现,也是追求教育公平的体现。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社会文明的象征。学习徐其军,要把增进公平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个教师,发展每一个学生。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与压力并在的充满变革的时代,特别需要坚毅的人格。徐其军身患尿毒症、肾衰竭,他痛苦过、彷徨过、颓废过,但内心强大的他,凭着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凭着对教育事业的钟爱,最终坚毅地站了起来,诗意而幸福地挺立在他喜爱的讲坛上。这种坚毅是我们在人生和事业旅途中克服艰难险阻的需要,是提升生命质量的需要,是成就伟大事业的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

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窦平

走近徐其军,我们不禁要追问:是什么让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他放弃了被推荐继续深造、留城工作的机会,来到条件相对落后、师资不足的乡村小学任教?是什么让他在药物的作用下听力、记忆力不断下降,还能强忍晨吐,坚持上课,心系他的学生们?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医院透析,果断地选择明知道易感染的自我腹膜透析治疗的方式?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信念!他像苦寒中磨砺出的梅花,以坚定的信念,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拖着病躯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多年。正是这种信念,让他用顽强的生命力,筑起一道意志的“长城”,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在与痛苦的抗争中、在与死神的赛跑中,以一个精神巨人之姿,屹立不倒。有人要为他捐款,他却说:“你们不要为我捐款,如果一定要捐的话,就给学校的孩子们捐点书,或者教学光盘,因为山村的孩子太缺书了!”他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即便是生命如同风中之烛,他最关心的依然还是孩子们。在饱受煎熬的日子里,他选择了孩子和讲台,他对学生们的爱是无限的,更是伟大的。他情系学生,大爱无言的红烛人格被人们赞誉为“山村中最耀眼的红烛”,他为农村的孩子们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学)

书写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笪尚花

在徐其军的身上,我读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责任与爱心。我们该如何像徐老师那样,去书写属于自己的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像徐老师那样坚定信念,拥有博大的教育情怀。“我想快点好起来,尽早回去给孩子们上课!”徐老师朴实的话语充满教育的情怀。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我觉得,这是对教育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信念!是对莘莘学子的炽爱情怀!在他的内心里有着一股坚强的、足够支撑自己面对一切困难的力量,激励着他一往无前、创新实干、追求卓越!

像徐老师那样志存高远,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我从来没有想过做英雄,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做着琐琐碎碎的小事情……”徐老师坦诚的话语展现出他伟岸的师表形象。是的,小学老师的工作是琐碎的,但就是在那平凡的小事里,我们将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展示给学生,以真求真,以善求善,以美求美。

篇9

一、教研组建设的现状如何

1、形式单一,缺少创新

教研组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固定模式。学期初制定教研组计划,主要内容无外乎本学期教研课的安排,然后一学期中就始终围绕着这份计划开展工作;教研无活动主题和方案,更少具体评价考核措施。从教研组成员角度来看,平时是没有什么事的,轮到上教研课了,就随便抽一节课,应付一下了事。因为活动的单一,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孤军作战,几乎感觉不到教研组存在的意义。如此的活动模式,自然难以让老师全身心地投入,教研组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作用了。即使是一位十分出色的青年教师,如果长期身处在这样一个教研氛围中,也会慢慢变得懒惰起来,日复一日,最后又成了一位慵慵无为的“老”师。

2、流于形式,缺少实质

许多教研组开展活动,表面上看都搞得热热闹闹,一星期内排满了教研课,让组员走马灯似地追着听课,但静下心来看看,这些活动其实都流于形式,缺少一些实质性的东西。工作与计划打折扣,纸上写得漂亮,实际做得少。比如教研课,上教研课是教研组内一项常规的活动,任何一个教研组都会让组员上一些教研课,通过上课,暴露一些平时个人不容易发现或难以改正的、有争议的问题,然后通过评课、讨论,来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并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然而,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上完之后,我们的任务也就结束了。活动虎头蛇尾,缺少小结,更缺评价。即便评课时,全场多半唱“赞歌”。即便偶尔有一句两句,也因为教研课已经“结束”,要改?等到下学期的教研课吧。因为在我们农村学校,除了上教研课,其它上公开课的机会很少。评课时,基本上是能推则推,能不说尽量不说,实在没办法非得说了,也尽拣好听的说,生怕说重了,上课的人会误会。这样的教研氛围,又怎能帮助教师尽快成长呢?

3、靠上级强势干预,教研“集体无意识”

不少教研组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思想;完成教研任务都是靠上级“推一推,动一下”;教研计划和实际工作都是“两张皮”,缺少务实的教学行动研究。甭管是制定各种计划,抑或担当活动主持人,参加征文、承担校内外公开课、辅导学生参赛、课题研究等,几乎都是组长“包办代替”,要不就是靠少得可怜的几个骨干轮流“唱戏”,一般教师以站在门外“看戏”偏多。

4、资料的收集整理不够及时、完整。

资料的收集整理非常重要,平时积累教研资料,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也能不时地翻阅、查找。但是,许多学校对此都是忽略了。有的学校工作开展得不少,活动也搞得十分丰富,但资料保存却少得可怜。偶有学校检查时被查材料“堆积如山”,但多半“渗了水”,或者是网上下载的“组装件”,缺少过程管理的“痕迹”。这也是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教研组建设不能及时跟进的原因何在

教研组建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到底原因在哪里?

1、客观原因

(1)、因为种种原因,每个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缺编的现象。因为缺编,就有一部分的临代教师;因为缺编,教师的课务普遍较为繁重;因为缺编,许多接近退休的、观念早已老化的教师仍处在教学第一线;因为缺编,专职教师的人数就相对较少,许多老师几乎包班,身兼数职,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教师,同时担任其他课程,如选修课。一天根本没有空闲的时间去钻研教材,去研究教学。

(2)、学校布点分散,基础参差不齐,磨合性差,且集中一起搞教研,不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主观原因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干部惰性十足,认识上不去,认为教研活动就那么回事,劳民伤财。其次是有些干部根本不懂教研,指导教研自然没有底气,干脆就不组织。

(2)、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参加教研活动有抵触情绪。本身承担着繁重的教学考试任务,再搞一些形式化的教研,对教学考试势必干扰冲击。

三、切实加强学校教研组的建设,有无对策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和调整学科教研组。教研组设置以有利于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为原则,一般以学科为单位,设立一个教研组。规模较小的学校,以关联性较强学科合并设立教研组。跨学科教师编入其主要任课的学科教研组,同时必须参加一定的兼课学科的教研组活动。学校领导按兼课情况或专业编入相应的教研组。

2、狠抓队伍建设,确保教研“轮子”顺利运转。在重视物色组长人选基础上,重点抓培养和培训。帮助组长熟悉业务,进入角色,提高领导水平,提升教研品位。要给教研组长一定的权力,让他们在本学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职称评聘、评优评模等方面,享受与班主任相同待遇,充分调动教研组长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学校重要工作,如组织年度考核、聘任教师、分配绩效工资等,要让教研组长参加。学校在制定财务预算时要充分考虑教研需要,要给予教研组一定的活动经费,保证各项活动正常开展。

3、加强校际合作,架构教研联合体。对小学科和薄弱学科教研组来说,因客观条件制约,教研工作难以开展,长此以往,教师会进入校本教研“集体无意识”的怪圈。面对这个问题,学校尤其是教研组长要主动出击,及时收集教研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积极做好教学教研参谋,运用“借鸡生蛋”的办法,通过和兄弟学校结对子,寻找教研合作伙伴,架构教研联合体,实行“捆绑”式发展;通过不同形式的借势造力,在“输血”的同时,逐渐提升教研组的自我“造血功能”。基于这一点,乡中心学校可考虑在全乡范围统一组织活动。

4、开发差异资源,促进组内教师整体优化。组内教师因文化背景、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年龄层次和实际执教能力不同,客观上存在着素质差异。面对现实,要积极开发教师差异资源,利用骨干帮扶弱势教师、国办教师帮扶代课教师、中老年教师帮扶新上岗教师,开展多元化帮扶活动。组织教学示范和结对帮扶。让普通教师去骨干教师的课堂里定期跟踪听课,通过品课、赏课,拓宽思路、开阔眼界。让骨干教师去普通教师课堂“捉虫”,通过听课评课、教学会诊、咨询质疑、互动对话、探讨交流等,帮助他们改进行为。

提倡平民教研。克服组长唱“独脚戏”、骨干教师“挑大梁”而普通教师做“看客”现象,努力做到每次活动有明确主题,并细化活动内容,要落实责任人和主讲人,轮流做东,让每个教师都有“表演”机会,给予他们“话语权”。活动主题和内容要瞄准课堂,抓住课堂“主阵地”。同时要优化考评机制,建章立制。重视教研过程管理,确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思想,通过教学检查与考核,把检查结果与评先、评优以及绩效工资等挂起钩来,用制度来规范、约束并激励教师。

5、加强氛围建设,努力提升教研文化。强化氛围先从规范活动抓起,并抓好落实;构建目标机制,既制定好近期计划,有明确主题和具体活动方案,又有考核评价措施,更有教研长远目标,促使全体教师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提高;尤其注重隐性教研,提倡业余时间、办公时间不拘形式的个别探讨,引导教师随时随地切磋交流,在团队力量的引领下,促使教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个体教学能力。

篇10

关键词:学校特色;师资队伍;培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03-2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包括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风格的形成等方面内容。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学校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绩效管理机制。

我们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04年,是一所拥有北、南、东三个校区的规模型公办学校。目前,三个校区共有教学班111个,学生5040名。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00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77.8%;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75.7%,其中小中高教师9人;市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41.3%,其中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特级教师2人,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6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2.2%。

近年来,我校围绕“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学校特色建设目标,牢固确立“教师第一”思想,崇尚“以人为本”理念,初步形成了自我发展与机制推动相结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统一、个体成长与团队共进相协调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管理框架。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表现在专业思想的不断巩固和职业道德的不断增强方面。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全新的视角来诠释教师的职业特征、职业价值和职业地位,如何智慧地审视、反思和规正教师的职业行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健康、和谐发展举足轻重。为此,我校始终把师德教育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元素与首要环节。我校不仅把师德作为职业约束的底线来坚守,更引导教师将师德作为人生境界的崇高追求。

我校强调制度导行,努力将“制度”转化为教师的“执行”。在学校的各项管理规范中,在教师的各种业务考核中,在各类评优评先的条件中,都有醒目的“师德”条文。在督促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过程中,我们有师德的责任承诺,有师风的明令禁止,还有各种监督机制的构建。在每月的教师考核结束,除一般性情况通报外,我校还专门设有叙事提醒的举措和劝勉谈话的交流。

我校注重智慧引领,让师德成为教师的“自觉”。充分挖掘学校“端、勤、毅”历史古训的时代意义,将师德要求具体化为“做文明端庄、勤勉进取、智慧果毅实小人”的行为准则。我们用孔老夫子“善施教化、诲人不倦”的风范,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和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高风亮节感召教师。我们每年开展“感动实小十佳范贤之星”(“范贤”为学校最早的名字)的隆重评选表彰,让“身边的典型”影响教师。

我校施行人文关怀,以平视的眼光洞察教师真实的脉搏跳动,倡导教师拥有自觉追求卓越品质的勇气和力量。在督促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多的是以发展的眼光、大度的气概、宽阔的视野、睿智的管理去感化和激励教师。

我们理解教师,但不迁就教师;宽容教师,但不放纵教师。努力实现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引领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成就专业的成长,引导教师寻求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点,超越功利,超脱平庸,把教育视为一项创新性育人的事业,一个与学生精神共享互动的场域,一条投身其中、乐此不疲、不断提升生命自觉的人生道路。在一次新教师座谈会上,笔者曾对青年教师们说了这么一段话:“你面对的是每天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耽误不得;你面对的是对实小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苛刻的家长,懈怠不得;你面对的是实小在新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马虎不得;你面对的更是你自己的专业成长,放松不得。我们学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满自信,不断进步,希望你们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满意,同事认可的老师!”以此来催生年轻教师奋进的热情。我们说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在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追寻这种教育的理想。

二、丰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表现在其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实施途径也是丰富多样的。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的管理策略。

我校加强校本培训。一方面通过“挂联名校、结对名师”的引智工程,广猎教育专家,让多种思想在教师的头脑里交融汇聚;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专业学习,广集教改理论,让不同观点在教师们的头脑里洗刷冲染;更重要的是发挥本土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构以学科备课组、师徒结对、“三人行”合作团队相整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其中“陶行知研究室”和“智慧语文工作室”集聚了学校教改精英,成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骨干教师思想交锋的实训场所。

我校加强校本教研。通过多主题的学术研讨、多层次的课堂展示、多角度的经验交流和多形式的业务竞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如每周进行的行政班子管理论坛、学科教师“教学论坛”、教研组、备课组的主题沙龙和班主任的育人妙招交流,譬如每年多次承办、协办的市以上教学观摩与学术研讨以及经常性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同题异构”“同题协作”等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都是历练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

摘 要: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的形象标志与品质象征,是能够体现其鲜明、独特和稳定个性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与教育教学方式的整体,它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存在状态与发展走势,决定着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精神文化特质,并最终决定师生的现实样态与发展方向。而学校师资队伍的个体专业素养与团队整体实力又是学校特色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支柱与根本保障。

关键词:学校特色;师资队伍;培植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03-2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它包括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风格的形成等方面内容。教育部最近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学校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定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小学绩效管理机制。

我们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始建于1904年,是一所拥有北、南、东三个校区的规模型公办学校。目前,三个校区共有教学班111个,学生5040名。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00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77.8%;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占75.7%,其中小中高教师9人;市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41.3%,其中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特级教师2人,苏州市名校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6人;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2.2%。

近年来,我校围绕“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学校特色建设目标,牢固确立“教师第一”思想,崇尚“以人为本”理念,初步形成了自我发展与机制推动相结合、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统一、个体成长与团队共进相协调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管理框架。主要做法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机制

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表现在专业思想的不断巩固和职业道德的不断增强方面。在新形势下,如何从全新的视角来诠释教师的职业特征、职业价值和职业地位,如何智慧地审视、反思和规正教师的职业行为,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健康、和谐发展举足轻重。为此,我校始终把师德教育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元素与首要环节。我校不仅把师德作为职业约束的底线来坚守,更引导教师将师德作为人生境界的崇高追求。

我校强调制度导行,努力将“制度”转化为教师的“执行”。在学校的各项管理规范中,在教师的各种业务考核中,在各类评优评先的条件中,都有醒目的“师德”条文。在督促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过程中,我们有师德的责任承诺,有师风的明令禁止,还有各种监督机制的构建。在每月的教师考核结束,除一般性情况通报外,我校还专门设有叙事提醒的举措和劝勉谈话的交流。

我校注重智慧引领,让师德成为教师的“自觉”。充分挖掘学校“端、勤、毅”历史古训的时代意义,将师德要求具体化为“做文明端庄、勤勉进取、智慧果毅实小人”的行为准则。我们用孔老夫子“善施教化、诲人不倦”的风范,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和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高风亮节感召教师。我们每年开展“感动实小十佳范贤之星”(“范贤”为学校最早的名字)的隆重评选表彰,让“身边的典型”影响教师。

我校施行人文关怀,以平视的眼光洞察教师真实的脉搏跳动,倡导教师拥有自觉追求卓越品质的勇气和力量。在督促教师执行师德规范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多的是以发展的眼光、大度的气概、宽阔的视野、睿智的管理去感化和激励教师。

我们理解教师,但不迁就教师;宽容教师,但不放纵教师。努力实现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管理机制,引领教师以高尚的师德成就专业的成长,引导教师寻求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平衡点,超越功利,超脱平庸,把教育视为一项创新性育人的事业,一个与学生精神共享互动的场域,一条投身其中、乐此不疲、不断提升生命自觉的人生道路。在一次新教师座谈会上,笔者曾对青年教师们说了这么一段话:“你面对的是每天成长发展着的学生,耽误不得;你面对的是对实小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点苛刻的家长,懈怠不得;你面对的是实小在新机制下的生存与发展,马虎不得;你面对的更是你自己的专业成长,放松不得。我们学校不在乎你原有的水平,需要的是你充满自信,不断进步,希望你们做一个学生喜欢,家长信赖,领导满意,同事认可的老师!”以此来催生年轻教师奋进的热情。我们说真正的教育是无痕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在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同样需要追寻这种教育的理想。

二、丰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路径

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表现在其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其实施途径也是丰富多样的。

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科研”三位一体的管理策略。

我校加强校本培训。一方面通过“挂联名校、结对名师”的引智工程,广猎教育专家,让多种思想在教师的头脑里交融汇聚;另一方面通过强化专业学习,广集教改理论,让不同观点在教师们的头脑里洗刷冲染;更重要的是发挥本土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构以学科备课组、师徒结对、“三人行”合作团队相整合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其中“陶行知研究室”和“智慧语文工作室”集聚了学校教改精英,成为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骨干教师思想交锋的实训场所。

我校加强校本教研。通过多主题的学术研讨、多层次的课堂展示、多角度的经验交流和多形式的业务竞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如每周进行的行政班子管理论坛、学科教师“教学论坛”、教研组、备课组的主题沙龙和班主任的育人妙招交流,譬如每年多次承办、协办的市以上教学观摩与学术研讨以及经常性的“一课三议”“三课一评”“同题异构”“同题协作”等课堂教学研究活动,都是历练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

存入我的阅览室

我校加强校本科研。依托省立项课题“小学智慧型教育研究”主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反思性研究。老师们在行动中,践行先进理念;在叙事中,提炼闪光思想;在反思中,锤炼智慧品质。尤其是“反思”,成了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反哺式药引,成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良方。在一次次的教学思想荡涤洗礼中,在一次次的教改实践跌打滚爬中,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孕育了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智慧团队。

三、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师劳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在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更需要体现对教师个体的关注、激励与导向。事实上,好的教师评价应该给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应该允许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应该有利于保护教师人格的尊严感,提高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增进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为此,我们在评价目的上,坚持将“甄别区分”与“诊断激励”相结合,并更倾向“诊断激励”;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将“师德评价”、“业绩评价”与“发展潜能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发展潜能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并更注重“质性评价”;在评价途径上,坚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偏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并更强调“自我评价”;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将“实施奖惩”与“引领发展方向”相结合,并更重视“引领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教师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促进了教师的人格完善和专业成长。

施行“绩效工资“以来,我们把“绩效考核”与“师德考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年度考核”等相整合,优化考核方案,规范考核程序,理性对待考核结果。对于基础性绩效,重视普惠性,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职工,全额发放;对于奖励性绩效,重视奖励性,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四、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理念

高品质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文化的涵养,而学校文化的建构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撑。进入“十二五”,我们在继续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专业思想,夯实文化底蕴,深邃学术内涵,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整体水平的同时,以“德才和谐”为目标,以“和而不同”为境界,致力于培植一支个体素质优良,团结合作默契,创新活力充裕的智慧型教师团队。我们引导教师树立“家”的意识,让教师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愿景,共同的思维方式与行走方式。时时处处把维护这个“家”的形象和美誉作为崇高宗旨。在这个“大家庭”中间,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相互支持与配合,相互关心和帮助,把“及时沟通”和“换位思考”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策略。我们认同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个成员有不同的表情(它包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表情达意方式等等),引导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与相互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于是,我校对不同的教师提出分层的要求:青年教师要缩短成长周期,完成从“生疏型”向“熟练型”的跨越,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方式能够自主驾驭;普通教师摆脱惯性思维,完成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过程能够经常反思;骨干教师突破高原瓶颈,完成从“规范型”向“智慧型”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问题能够举重若轻。

总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可持续任务,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和足够的智慧。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面对教育的浮躁与功利,特别是在实施绩效工资的新形势下,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研究视角,不断优化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慧保证。

我校加强校本科研。依托省立项课题“小学智慧型教育研究”主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反思性研究。老师们在行动中,践行先进理念;在叙事中,提炼闪光思想;在反思中,锤炼智慧品质。尤其是“反思”,成了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反哺式药引,成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良方。在一次次的教学思想荡涤洗礼中,在一次次的教改实践跌打滚爬中,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孕育了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智慧团队。

三、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师劳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在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更需要体现对教师个体的关注、激励与导向。事实上,好的教师评价应该给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应该允许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应该有利于保护教师人格的尊严感,提高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增进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为此,我们在评价目的上,坚持将“甄别区分”与“诊断激励”相结合,并更倾向“诊断激励”;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将“师德评价”、“业绩评价”与“发展潜能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发展潜能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并更注重“质性评价”;在评价途径上,坚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偏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并更强调“自我评价”;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将“实施奖惩”与“引领发展方向”相结合,并更重视“引领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教师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促进了教师的人格完善和专业成长。

施行“绩效工资“以来,我们把“绩效考核”与“师德考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年度考核”等相整合,优化考核方案,规范考核程序,理性对待考核结果。对于基础性绩效,重视普惠性,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职工,全额发放;对于奖励性绩效,重视奖励性,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四、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理念

高品质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文化的涵养,而学校文化的建构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撑。进入“十二五”,我们在继续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专业思想,夯实文化底蕴,深邃学术内涵,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整体水平的同时,以“德才和谐”为目标,以“和而不同”为境界,致力于培植一支个体素质优良,团结合作默契,创新活力充裕的智慧型教师团队。我们引导教师树立“家”的意识,让教师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愿景,共同的思维方式与行走方式。时时处处把维护这个“家”的形象和美誉作为崇高宗旨。在这个“大家庭”中间,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相互支持与配合,相互关心和帮助,把“及时沟通”和“换位思考”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策略。我们认同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个成员有不同的表情(它包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表情达意方式等等),引导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与相互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于是,我校对不同的教师提出分层的要求:青年教师要缩短成长周期,完成从“生疏型”向“熟练型”的跨越,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方式能够自主驾驭;普通教师摆脱惯性思维,完成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过程能够经常反思;骨干教师突破高原瓶颈,完成从“规范型”向“智慧型”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问题能够举重若轻。

总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可持续任务,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和足够的智慧。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面对教育的浮躁与功利,特别是在实施绩效工资的新形势下,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研究视角,不断优化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慧保证。

存入我的阅览室

我校加强校本科研。依托省立项课题“小学智慧型教育研究”主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反思性研究。老师们在行动中,践行先进理念;在叙事中,提炼闪光思想;在反思中,锤炼智慧品质。尤其是“反思”,成了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反哺式药引,成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良方。在一次次的教学思想荡涤洗礼中,在一次次的教改实践跌打滚爬中,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孕育了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智慧团队。

三、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师劳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在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更需要体现对教师个体的关注、激励与导向。事实上,好的教师评价应该给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应该允许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应该有利于保护教师人格的尊严感,提高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增进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为此,我们在评价目的上,坚持将“甄别区分”与“诊断激励”相结合,并更倾向“诊断激励”;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将“师德评价”、“业绩评价”与“发展潜能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发展潜能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并更注重“质性评价”;在评价途径上,坚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偏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并更强调“自我评价”;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将“实施奖惩”与“引领发展方向”相结合,并更重视“引领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教师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促进了教师的人格完善和专业成长。

施行“绩效工资“以来,我们把“绩效考核”与“师德考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年度考核”等相整合,优化考核方案,规范考核程序,理性对待考核结果。对于基础性绩效,重视普惠性,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职工,全额发放;对于奖励性绩效,重视奖励性,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四、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理念

高品质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文化的涵养,而学校文化的建构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撑。进入“十二五”,我们在继续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专业思想,夯实文化底蕴,深邃学术内涵,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整体水平的同时,以“德才和谐”为目标,以“和而不同”为境界,致力于培植一支个体素质优良,团结合作默契,创新活力充裕的智慧型教师团队。我们引导教师树立“家”的意识,让教师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愿景,共同的思维方式与行走方式。时时处处把维护这个“家”的形象和美誉作为崇高宗旨。在这个“大家庭”中间,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相互支持与配合,相互关心和帮助,把“及时沟通”和“换位思考”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策略。我们认同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个成员有不同的表情(它包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表情达意方式等等),引导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与相互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于是,我校对不同的教师提出分层的要求:青年教师要缩短成长周期,完成从“生疏型”向“熟练型”的跨越,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方式能够自主驾驭;普通教师摆脱惯性思维,完成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过程能够经常反思;骨干教师突破高原瓶颈,完成从“规范型”向“智慧型”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问题能够举重若轻。

总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可持续任务,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创新的思维、务实的作风和足够的智慧。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生活方式,面对教育的浮躁与功利,特别是在实施绩效工资的新形势下,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研究视角,不断优化促进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良性发展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从而,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品质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慧保证。

我校加强校本科研。依托省立项课题“小学智慧型教育研究”主课题,开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反思性研究。老师们在行动中,践行先进理念;在叙事中,提炼闪光思想;在反思中,锤炼智慧品质。尤其是“反思”,成了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反哺式药引,成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的良方。在一次次的教学思想荡涤洗礼中,在一次次的教改实践跌打滚爬中,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孕育了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智慧团队。

三、完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

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教师劳动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尤其是在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个体差异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更需要体现对教师个体的关注、激励与导向。事实上,好的教师评价应该给教师提供进步的空间和动力,应该允许教师存在不足和缺陷,应该有利于保护教师人格的尊严感,提高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增进教师工作的幸福感。为此,我们在评价目的上,坚持将“甄别区分”与“诊断激励”相结合,并更倾向“诊断激励”;在评价内容上,坚持将“师德评价”、“业绩评价”与“发展潜能评价”相结合,并更关注“发展潜能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坚持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并更注重“质性评价”;在评价途径上,坚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并更偏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并更强调“自我评价”;在评价结果的使用上,将“实施奖惩”与“引领发展方向”相结合,并更重视“引领发展方向”,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教师不断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促进了教师的人格完善和专业成长。

施行“绩效工资“以来,我们把“绩效考核”与“师德考核”“教育教学工作考核”“年度考核”等相整合,优化考核方案,规范考核程序,理性对待考核结果。对于基础性绩效,重视普惠性,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教职工,全额发放;对于奖励性绩效,重视奖励性,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

四、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管理理念

高品质的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文化的涵养,而学校文化的建构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支撑。进入“十二五”,我们在继续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职业意识,提升专业思想,夯实文化底蕴,深邃学术内涵,努力提高教书育人整体水平的同时,以“德才和谐”为目标,以“和而不同”为境界,致力于培植一支个体素质优良,团结合作默契,创新活力充裕的智慧型教师团队。我们引导教师树立“家”的意识,让教师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确立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目标愿景,共同的思维方式与行走方式。时时处处把维护这个“家”的形象和美誉作为崇高宗旨。在这个“大家庭”中间,我们倡导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相互支持与配合,相互关心和帮助,把“及时沟通”和“换位思考”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策略。我们认同在这一大家庭中,每个成员有不同的表情(它包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特长、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表情达意方式等等),引导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与相互赏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每个人都能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于是,我校对不同的教师提出分层的要求:青年教师要缩短成长周期,完成从“生疏型”向“熟练型”的跨越,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方式能够自主驾驭;普通教师摆脱惯性思维,完成从“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过程能够经常反思;骨干教师突破高原瓶颈,完成从“规范型”向“智慧型”的飞跃,主要表现在对于教育问题能够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