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自卑范文

时间:2023-04-05 17:4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克服自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怎样才能具有自尊心与自信心呢?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正确认识自我。

    就是通过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别人和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应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优点,但也不忌讳自己的缺点。这样就能正确地与人比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时,也能看到自己的过人之处。其实,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通过自身努力达到可能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完美无缺,也不应以自己的弱项简单地比别人的强项。若能如此思考,很多烦恼便会排除,能防止自卑的产生或很快予以化解。

    二、找出自卑心理的深层原因。

    自己翻阅相关资料后,通过自由联想和回忆,分析找出导致自卑的深层原因。经过心理分析,让自己领悟到,一个人所以有自卑感,并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很糟,而是潜藏意识深处的症结使然。显然,自卑者会发现被过去生活的阴影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从而他们有豁然开朗之感,最终从自卑的阴影中能解脱出来。

    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本身就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做事之前就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什么都干不好”等,结果就真的干不好,这种消极的暗示导致不必要的精神紧张和精神负担,使自己的情绪充满失败感。结果做事情就束手束脚、畏首畏尾,主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自然就妨碍了成功。因此,要勇敢地暗示自己“我能行”、“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我要勇敢”等,这样会增加自己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力量,成功就会向我们招手,自卑也就逐渐丢在脑后。

    四、从实践中锻炼自己

    自卑感往往是在表现自己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挫折,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而造成的。因此,不妨先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较大的事情,一次成功后便会有一份喜悦,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而自信心的恢复是克服自卑的关键。记得有一次妈妈单位举行了一次“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妈妈鼓励让我参加吹萨克斯,当时,我即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我终于有机会上台表演了,紧张的是,我从来没上台表演过节目,我能成功吗?后来,经过我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和认可。通过这次的成功表现,使我确立了自信,消除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所以,我们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坚韧性、果断性、勇于进取等优秀品质,而且还可以扩大自己的活动范围,摆脱自我封闭的现状,改善不良心境,形成开朗、乐观向上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增强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篇2

仍然很平静地忙活自己手中的工作,重复将字母拿走又放回原处的做法。

当时,老师们都希望孩子能尊重皇后的要求,希望他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去执行她的命令。然而,孩子并没因为她是皇后就立刻响应。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奇迹发生了!只见孩子在完成手中的事情后,把字母玩具放回纸盒,然后从容地拿出字母拼写出了“意大利万岁”这几个字。此时,这个小家伙只有3岁多。但事实上,小家伙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以及对周围环境的自信上,已经是个小大人了!

事实正是如此,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无能,他们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情感,可以做出许多超出我们意料的事情。然而,像案例中这样幸运的孩子又有多少呢?大多数孩子的潜能都没有得到挖掘,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情感,也不具备一些出乎意料的能力,他们一直处于大人的控制和压制之下。作为大人的我们,不仅一直在低估他们,而且还随时准备给予他们打击和压制。孩子的自卑感就是这样来的。在大人的阴影下,他们感觉自己一事无成。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之后我们发现,父母在对孩子成长中取得的进步虽然表示喜爱,但与此同时也总是表现不信任。他们不相信孩子能把事情做好,正如上面案例中那个皇后不相信小孩能拼写出“意大利万岁”这几个字一样。比如一个家长看见孩子端着一杯水,就会担心孩子被烫着或者杯子被摔破,然后狠心地从孩子手里夺走杯子。这时候,孩子心中无疑会有一种挫折感,他会认为自己是个无能的人。他相信自己在大人眼里,连一个杯子都不如。

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不仅要承认孩子的能力,更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并且还应鼓励孩子使用更合理的方式去做。不能一味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看到孩子做游戏,就粗暴地打断他;人为地给孩子制订一个活动计划,当到了散步的时间,就不由分说地强行拉出孩子去散步,也不管孩子是否同意。

孩子并不是大人的影子,他们有自己的做事原则和风格,作为大人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当大人不尊重孩子的需要,像一头莽撞的野牛一样闯入孩子的生活时,就会大大损害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突然打断另一个人的谈话之际,就要说声“对不起”或者“希望你不介意”之类的话。然而打断孩子的工作时,我们却感觉理所当然,一点都不感到内疚。这很容易让孩子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自己没有地位,不受尊重,是没有价值的,自己所要做的一切就是服从,无条件地服从大人。

一个人自卑的最大根源是他相信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些事情。如果一个残疾的人必须跟一个完全健康的人赛跑,他一定不会希望进行这场比赛。一个普通人也不会愿意跟职业拳击手对决。因为在比赛之前,已经有一种不能获胜的感觉使他丧失了比赛的勇气和信心。由于成人不断的轻视,使孩子感到自己软弱,从而压抑了孩子的行动欲望。“你不能做那件事,即使只是尝试一下对你也毫无意义。”或者“你这个傻瓜,你在做什么呢?你难道不知道你不能做那件事吗?”这样的语言不仅阻碍了孩子的工作,打断了他行为的连续性,而且还是对孩子的一种侮辱。

如果父母总是责备孩子没有勇气去做某件事,就应该在自己身上检讨了,因为也许正是他们的某句不经意的话影响了孩子。他们对孩子所做的许多行为都破坏了孩子自我的成长,让孩子的内心开始萌发自卑感的幼芽,他们开始相信自己是笨拙和无能的,自卑感就这样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此时,这个孩子就会陷入冷漠和恐惧之中,自卑感无处不在。这种障碍可能深深地扎根在他心中,使他觉得自己永远是无能的或比别人差。自卑感还会导致更多痛苦:胆怯、迟疑不定、面临困难退缩、经常流泪、绝望等等。

与之相反,如果孩子能够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许,那他就会感觉自己就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的心中没有自卑感,敢于尝试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几乎每天都充满激情地做着手中的工作,发展着自己虽然稚嫩却生机勃勃的心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对自己的行为有把握,并充满自信。即使父母和老师不在身边,他们也一样忙活着自己手中的工作,让内在的完美个性得以充分表现。

八种方法应对自卑的孩子

改变形象法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服饰保守,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国外有实验证实,昂首阔步的举止以及整洁大方的打扮能提高自信心。因此,专家认为,家长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形象:穿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语言暗示法语言是思想的表露。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积极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一句鼓舞斗志的话,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预演胜利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可要求他们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和自卑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发挥长处法“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合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

储蓄成功法科学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动作模式的电路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成功的动作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那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自卑,充满信心。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可以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洗刷阴影法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做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情彻底忘记。

比较分析法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逆向比较,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降低追求法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让其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做到一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孩子就每时每刻都有成功感,就可更快地进步。

这样鼓励孩子,孩子更自卑

1 6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错误回答:妈妈完全了解你的感觉。

事实上,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诉她,妈妈理解她,并且想让她知道愤怒、难过之类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这样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会觉得你这么说是觉得他经历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仅没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诉你了。

正确做法: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着手,了解事情的全过程及细节,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比简单的安慰有效得多。

2 儿子刚刚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却宣称“我一点也不喜欢明明。”错误回答:“不可以这么说,明明是个好孩子。”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对他人过分地指责,或许事实上明明真是一个可爱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妈妈是好友,你希望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不过在这时候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去“喜欢”别人是不对的,这等于是轻易地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正确做法:认识到你的孩子不喜欢另外一个孩子总有他的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他:“那你今天过得不开心喽?明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让你不高兴了?下次碰到他你准备怎么办?”通过这种方式来鼓励孩子。

告诉孩子同小朋友们相处,要掌握一个基本的交往原则:先判断一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万一发生了不愉快可以试试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如果相处得不好,实在没法达成一致,断交也行。正确地教给孩子这一课,对他将来的社交一定大有好处。

3 6岁的孩子告诉你今天班里画画,老师表扬她了。错误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总是用“最漂亮的”、“最可爱的”、“最能干的”这样的词鼓励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令孩子对自己期望过高压力过大,以致不能承受。

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较,发现“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渐渐发觉她并不是样样都比别人好的。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查,发现盲目夸大地表扬孩子会导致孩子自我怀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当的符合事实的表扬和鼓励才会真正对孩子有益。

正确做法不要再不切实际地表扬孩子。“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适得多。

4 父母大吵的时候,让5岁的孩子听到了,做妈妈的想对孩子作一番解释。

错误回答:“我想让你知道,爸爸妈妈今天下午吵些什么。”在这个开放的年代,我们有时候让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如果知道了争吵的来龙去脉就不会胡思乱想了。没错,听到父母发生激烈争吵孩子会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间的事全盘托出反而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担比。在他们的小脑瓜里,觉得生活像他们在电视电影里看到的那样混乱、易碎,你们夫妇或许觉得激烈的争吵不过是漫长的婚姻道路上的一点小波折小点缀,孩子却马上会跳到最坏的状态:我们的家要散了,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正确做法: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刚才火气都太大了,这跟他没关系。因为,听到父母在大吵,孩子的第一个念头是这争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妈妈还会和好吗?

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来个简单的拥抱或是说句调侃的话,这样孩子才会放心,觉得警报解除了。

5 5岁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闷闷不乐,因为同伴嘲笑她有个大蒜鼻子。

错误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妈妈就喜欢你这个样子。妈妈不过是在宽慰孩子,告诉她无论她长得什么模样,妈妈一样爱她。但是这其实等于告诉孩子她担心的东西是真的。事实上,二、三岁的孩子就开始注意自己的长相了。到了五、六岁,他们会同别人比较,然后,会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啊?”你告诉他:“你这样子就很好看啊。”可能令他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他会用你告诉他的标准去看周围的人。他也可能觉得你不理解他的伤心,会一个人把不快压在心底,不再对你说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现心理障碍。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哪里长的不好看,先问问他,是不是在和谁做比较。然后可以同他讨论,看看能不能帮他。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诉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点,可以鼓励他多去打打篮球,学习游泳。当然,有时候对于孩子的抱怨我们实在无能为力,在那种情形下,你可以对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万不要置之不理。

6 6岁的孩子听到老师说吸烟不好,回来问你有没有吸过烟。你回答说没有,他不信任似地再问:“真的吗?”

错误回答:“我从没对你撒过谎。”

篇3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很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出现都与对自卑心理处理不当有关。

一个人如果严重缺乏自信,就会常常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常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具体体现在遇事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办起事来爱前思后想,总怕把事情办错被人讥笑,且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畏缩不前。当一个孩子被自卑心理所笼罩时,其身心发展及交往能力将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也得不到正常的发挥。

自卑者由于低估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而轻视自己,丧失信心,看不到希望所在,并常常伴随一些特殊的情感,诸如内疚、不安、胆怯,忧伤等。这种心理使人缺乏自信,甚至使人自暴自弃。

自卑心理不是天生的,从主观上说,自卑心理是在后天由于自我评价不当而逐渐形成的,是因为个人的某些缺陷或屡遭失败造成的。一个孩子如果从小就聪明、伶俐而常被人夸奖和宠爱,长大后他就容易形成一种自信的性格。而那些整日生活在斥责和鄙视环境中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就可能形成一种自卑的心理。

孩子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痛苦的学校体验以及较低的抗挫折能力造成的。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长起来的孩子,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代替,一旦离开家门,他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生活能力低下,无法与人沟通而感到失意。长期失意的结果会使孩子开始全盘否定自己,于是这种消极的体验就如同毒瘤滋生在孩子的心灵中,使他们痛苦不堪。

许多家长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自尊心和自卑心理,实际上,幼儿非但有自尊心,而且,同样有自卑心。

自尊心越强的幼儿,自卑心理也就越重。自卑心理一旦产生,若不能及时消除,要想争取优异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孩子要多鼓励少训斥,让孩子在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并从成功中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就能增强自尊心,克服和消除自卑心理。

有少数儿童因出生时或以后成长中的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身体发育上的缺陷,这些有缺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卑的心理,需要得到更多的帮助和照顾。也许你无法改变他已有的生理弱点,但你可以帮助孩子摆脱痛苦、失意的情绪,给以精神的支持,让他意识到父母在爱护他,老师在支持他。

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卑;和谐班级;自信;自尊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3-0016-03

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至今依然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存在,是迄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小学生的自卑心理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外在表现?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使小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呢?下面,谈一谈我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小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及外在表现

由于教育问题的累积、学生家庭及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学生始终认为自己“不优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别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每个学生的心智、身体素质都是有差异的,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学生智力水平较低,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差,这就造成学生在考试时成绩落后。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经常表现出无能为力的心态,家长在教师的“诱导”下,大都对孩子流露出失望、放弃的心理。因而,这部分学生自卑的外在表现为木讷,孤僻、多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他们不会做出不同凡响之举,经常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自娱自乐”。

(二)教师“塑造”的差生

学生是性格各异的独特个体。许多教师对学生是有偏爱的。对于性情外向,比较调皮的学生。一些教师缺乏耐心,总想采用挖苦、嘲讽,甚至恐吓、体罚等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塑造他们。当老师发现这些方法无效的时候,就会摆出一副“朽木不可雕也”的神情,冠学生以“差生”的恶名,让学生不得抬头。教师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在小学生的眼里都是可资模仿、借鉴的榜样。教师个人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得当的处理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灵无疑是一种摧残,一种伤害。这部分学生极易产生冷漠、厌学、孤独甚至敌对等心理问题。

(三)家庭期望值过高的学生

许多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一方面给孩子优裕的生活,使孩子们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境地。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学业上又加大了砝码,令其上辅导班,为其请家教;教辅用书、过关练习一大堆,做完课内做课外,孩子疲于应付。一旦孩子考试失误,不是物质惩罚就是肉体打骂,久而久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这部分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为易怒、嫉妒,甚至对学习好的同学采取孤立、打击的手段。他们经常会拉帮结伙,以“标新立异”之举弥补自认为的学习成绩差的不足。

(四)家庭有残缺或自身有残疾的学生

有些学生父母一方可能有残疾,家庭条件较差,这样的家庭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有的学生自身有残疾,当孩子不能正视自己的残缺的时候,极易自卑;随着离婚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单亲家庭。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认识问题的能力有限,当他们意识到自己不被重视、缺少疼爱的时候,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利益的驱动,人生观、世界观的冲击,道德底线的突破,使一些学生家长走上犯罪的道路,一旦这样的“家丑”外扬,小学生也大多数无法从自卑的泥潭里自拔。这部分学生常常表现得情绪消沉、孤僻、冷漠、厌学。

二、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策略

《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并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根据《指导纲要》的以上精神,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创建和谐班集体

班级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学生每天在学校与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可以说比与家人在一起交流的时间还要多。如果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鄙视、嘲笑与冷漠的环境中,自卑的心理怎能见到阳光?学生又怎会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因而,班主任应该和其他任课教师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日常表现,创建和谐班级。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子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而理解的前提是了解,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二)放大学生闪光点,为学生搭建自信的平台

学生之所以自卑,是因为学生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优点,有长处。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了解自卑学生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自卑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享受被他人赞许的快乐,得到灵魂的洗礼,从而找到自信,重建自尊。记得曾经有一个很自卑的学生L,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名字是爷爷请人花钱起的。算命的说,我的身体不好,叫这个名字可以长寿。可是,我知道我不会长寿的。”这个学生性格孤僻,下课总是坐在座位上,很少和同学们在一起玩耍。一次,在校外碰到了学生的父亲,谈起这个孩子,家长说:这个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上学了才接到父母身边。可是,孩子回来后,每天晚上到睡觉的时候都是又哭又闹,非要回老家找爷爷奶奶,父母怎么哄都不行,所以,父亲总是打骂他,甚至有的时候用皮带抽。听了家长的介绍,我才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忧郁。试想一个整天渴望得到长辈疼爱的孩子,一个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的孩子,又怎能快乐起来呢?通过侧面了解到这个学生喜欢唱歌。有一天,课上的作业都完成了,我说:“咱们下面干什么呢?要不,请L给我们唱首歌吧?”同学们鼓掌欢迎。L满脸通红,腼腆地慢慢站了起来。他看着大家期待的目光,说:“我唱一首羽泉的《一起出发》吧。”而后,果真唱了起来。歌声未止,同学们便报以热烈的掌声。L唱完坐下,我

发现他长长地呼出一口气。之后’,在同学们一致的推举下,他代表班级参加了学校的歌咏比赛,并取得了好成绩。渐渐地,我发现L的性格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脸上的笑容多了,脸色红润起来,腰杆儿比以前直了,身边的朋友也多了起来。

(三)家校合作,帮孩子甩掉自卑的阴影

学生的心理疾患不仅仅在学校产生,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要想做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家校相互配合,共同给予学生心灵的慰藉,帮助学生从自卑的阴影里走出来。对于单亲家庭,教师要给与真诚的爱,私下里多了解学生的个人爱好,帮学生找朋友,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融人班集体。当一个人不再孤独时,他良好的心境就会自然产生。另外,教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于学生个人隐私要保密,保护学生自尊,为学生创造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树立正确人才观

记得有一个学生s,学习差,性格孤僻,对周围的人总是怀有敌意。有一次,她和一个顽皮的男生打架,竟然把男生打哭了。我去了解情况,问为什么打架,s怒容满面地说:“他骂我!”男同学说没有骂她,可是,s理直气壮地说:“骂了,你就骂了!你在心里骂的!”我当时气乐了,同学们也都笑了。后来,通过与家长沟通,我了解到,S同学小时候患过脑膜炎,而且复发过。家里人生怕孩子脑膜炎复发,所以倍加溺爱,什么事都顺着她。因此也养成了孩子任性、刁蛮的性格。

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并没有把她打入“另册”,去孤立她。虽然我们不能让人人成才,但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孩子成人。于是,我给她找朋友。让全班同学对她宽容一点,多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课上提出问题,只要她肯举手,我都有意地给她机会,表扬她的点滴进步。一学期下来,s融入了集体之中。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学,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那是因为我们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人才观有了全新的理解。一个掌握了高科技的人才如果有了心理疾患,他的社会危害性要远远超过一个普通劳动者。近来一些有心理疾患的人报复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这些也在提示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是多么必要。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应该多举办校外讲座,引导家长、社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为学生创建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邻里之间不要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攀比孩子的成绩。更多地形成合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把爱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R].2002,8.

[2]肖汉仕.学校心理教育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0,第1版.

[3]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1版.

[4]魏宏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5]李慧生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6]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J].广西教育,2005,(1).

篇5

【关键词】 自卑心理;心理特征;厌学心理;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6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关于初中生自卑心理,一些学者和心理学家们都做过很多相关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初中生学习中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在学习中出现的自卑心理是多种多样的,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究其产生的根源,我们将之分为内在原因与外在原因两种。

(一)外在原因

1、社会原因。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中学习困难、畏惧现象仍然还普遍存在。

2、家庭原因。初中生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这些地方的教育不管是在师资数量与水平还是在设备条件等各方面都跟城市相去甚远,导致农村、贫困地区生源地的学生水平能力偏低,尤其是说与听的能力,造成了他们在教学课堂上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差异。

3、学校原因。每个学习者都是单独的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习中表现出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学习能力,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然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个学习个体的表现并对其进行有差别的期待与关注。一些本身就陷入弱势的学生群体进而对于学习的效果没有任何期待,甚至连因个体差异显示出来的进步也被抹杀了,进而怀疑否定自己的水平能力,从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内在原因

1、学习者的归因方式。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就习而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害怕与不安的心理,这种负面心理主要有三种:交流恐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学生在这些负面心理的影响下,有所收获的时候,他们往往将成功归结为个体自身的原因;而获得较低的期望时,他们更倾向于将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例如,学习材料难度过大等等。因此他们对于的学习投入多产出少的时候,会对学习产生失望、甚至是放弃的念头。

2、学习者的个体动机。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支配,而学习动机离不开“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强的个体较“成就动机”弱的个体,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学习者的动机存在个体差异性,当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努力程度,学习态度等多种方面无法获得成就感时,他们便会在的学习过程中失去动机,学习便成为他们的障碍,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的失败体验,这种恶性循环便会使学习者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

初中生是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初中生所遇到的问题随之而来,为了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初中生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来看看初中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当你步入初中学习阶段,“青春期”或许会成为一个不得不谈的问题。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很容易在学习中产生自卑心理。那么该如何去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呢?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决。”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一个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所以自信心对学生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在学生当中,普遍的却是自我评价过低,于是压抑了内在潜能的发挥。

第一,坚持当众说话,勇敢吐露见解

当众说话是建立自信心最快的手段。在课堂上或公开场合要尽量举手发言,不管回答问题有无把握,是否全面,站起来大胆地说,说错了也没关系,尽管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行。相信老师和同学们都会为自己鼓掌。记住,只要敢讲,就会比那些不敢讲的同学收获大。这样做不但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勇气,而且能够增强自信心。

第二,善待他人,融洽人际关系

首先,要善于对师长和同学微笑。微笑是友善的信号,会给别人带来温暖和快乐,也会得到别人的喜欢,从而赢得别人与自己主动交往,使自己摆脱孤独感和寂寞感,内心充实,心情舒畅,不断产生信心和力量。其次,在与他人交谈时,适当、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优点,会使别人感到高兴,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夸赞你的闪光点,使你有如沐春风之感,信心大增。再次,在生活上、学习上主动帮助同宿舍、同班同学,进而帮助其他人,这样不仅赢得了别人对自己的好感、赞扬和帮助,也使自己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同时,自信心不仅得到了调动,而且可以得到社会性的升华。

第三,切勿求全责备,学会变换视角

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而很少看到自己的优点,总喜欢用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较,常常导致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其实,我们不需要为自己的不足而整天自责,而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使自己因失败而陷入自责时,请你提醒自己,不要做唯美主义者,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把它变成表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做自己的伯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及时鼓励自己,你的自信心一定会大增。

第四,循序渐进,让自己体验成功

体验成功的诀窍就是为自己确立小的奋斗目标。比如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定时复习功课等等。当每一个小目标完成时,都要奖励自己。如看一会电视,听一段优美的音乐,买一本向往已久的书等等。这样通过一个又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小目标的制定,可以让自己明显的感觉到进步,更容易体会成功,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体育课 自身心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的心理正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的考验。优胜劣汰,这是竞争的必然。对于强者,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而那些心理素质差的人,这时候自卑心理很快占据主导位置,难以再站起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把目光停留在自卑心理的形成时期――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生理与心理成熟化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不稳定的,良好的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反之,则会片面地发展学生的各个方面,自卑就是一个方面。所谓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认为自己不行,无法赶上别人,它有着很强的消极作用。先看看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

1.由于客观条件引发的。有的学生家境不好,吃穿不怎么讲究,由于习惯了这种生活现状,开始自己也不在乎,可日久天长,因周围的同学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逐渐注意到别人条件优越,觉得自己家里很穷,没有资格谈这说那,继而形成心理压力,以致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还有的同学因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卑,总是认为自己太丑了,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甚至于连抬头举手都小心翼翼,生怕会因为自己的一举一动而引来别人的歧视与嘲讽……由于小学生认识和理解事物还不成熟,因而很难避免产生偏激的一面。

2.教师不负责任的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的一句话很可能造成一个学生一辈子的跌落。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在看见一名学生老教不会时,和蔼可亲的形象立即被粗鲁的辱骂声所代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活在世上还有什么用,不如死了算了。这名小学生仅有的一点自尊心便在教师的辱骂声中消失,当晚,他便自杀了。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如果教师对学生是抱着不负责的态度,动不动就以打击、谩骂来抵制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学生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由极度的自尊变为自卑。这样看来,教师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是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个性的差异是指人们在稳定的心理上的差异。小学生由于遗传素质不同,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不同,因而在体力、智力、兴趣、气质等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其实个性的差异也算是客观条件,但学生经过后天的努力,也能够改变。)学生在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一些才能不及其他同学时会感到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经过偶尔一两次的失败便完全气馁,认为自己天生就这样,无法再改变。

4.学生认识能力的限制。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分点,之所以分作一点来讲是因为其对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两点所谈及的方面都是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客观化,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处理事物。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的阶段,它是不成熟的阶段。如果那位自杀的小学生的认识能力稍微提高一点,那么悲剧便不会发生了。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环境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就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评价标准,正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够才导致自卑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应该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呢?小学生自卑是因为他们太在乎自己,害怕自己被伤害,却往往自己伤害自己。所以教师在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的工作时,一定要注意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因人施教,选择适当的方法。一位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位好的“医生”,只有因人而异,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小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即使在家人面前也常说:“我们老师讲的。”对于儿童的这种特殊心理,教师应珍惜它,利用好它。在整个克服自卑心理的过程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1.小学生的感知觉情绪化比较明显。小学生自卑时,心情比较低落,面部表情暗淡,容易走神,喜欢低头,内心活动多写在脸上。教师应对每一位学生都留心观察,对学生进行爱的陶冶教育。

2.经常利用身边的小事和创造条件教育学生。对于因为动作不会做而感到自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指导,给一些难度适中的动作让学生完成,增强信心;对于因自己的品德不好而自卑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好一个“陷阱”让其自我满足,消除这方面的自卑……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坚持原则办事,正确引导学生,不可以给予学生错误的引导;要分清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认识到克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通过比较,抵制自卑,说实话,这不能说是一个好办法,但可适当选用,如那些有着自卑心理且容易满足的学生则可采用。通过某一方面的比较,知道比自己差的人还有,自己不是没有希望的,暂借用一下阿Q精神。不过要注意的是:防止后遗症的发生,不可以帮助了这个同学又打击了另一个同学。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我就让他做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成绩像体育运动一样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优化环境,渗透熏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学校是传递文化和育人的基地,校园文化包括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体现在校园物质和精神环境中。校园文化具有暗示性、渗透性等特点,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因此,有人称它为学校的隐性课程。在其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更要重视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学校良好的风气和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一种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是校园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

2.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大环境,必然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时期,社会大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对学校文化有不小的冲击力,所以学校在选择、引进时要注意识别,确保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成为良好的育人环境。要通过环境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陶,从而形成优秀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

3.教师要注意消除学生由“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旧的封建思想引起的自卑现象。

总之,要抵制一切对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质不利的因素,帮助他们克服自卑,为他们将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夏崇德.发展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7

关键词:克服;少数民族预科生;失落心理;自卑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89—02

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特殊的学生,他们既是少数民族又是享受民族政策照顾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通过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与调查分析,其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失落心理

(一)高中生都有一个理想就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这是他们在中学努力学习的动机,在他们的想象中大学是有美丽的校园,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有浪漫情趣的课余文化生活,可以对未来进行设计、遐想。然而高考成绩不理想,大学梦的消失,亲人、老师的指责,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进入预科学习后,高考的失败感仍然罩在心里,学习上仍然补习中学基础知识,加上新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失落和消极的情绪再次上升。

(二)预科生来到大学后课余时间比较多同时大学的班主任老师跟中学班主任比较的话没那么严厉,也不会成天跟着后边催着学习的事情。如此下来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安排课余时间也没有明确目标(以前大家的目标是统一的,考大学),一天上完一两节之后,出去上网打游戏,聊天等。如:10级一名预科生打网络游戏成瘾。每天逃课打游戏,输了一万多元,跟家里人不敢说,因此只好从同学朋友借钱。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挂了两门课。第二学期一开学为了还同学钱不得不出去打工,为了多赚些钱这位同学一直逃课去打工,在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屡次沟通做思想工作后辞掉工作到校上课。

二、自卑心理

自卑感太强是民族预科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

(一)民族预科生多数都来自偏远的农村牧区,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并不富裕,医疗条件差。据对我校预科生的调查有42%的家庭因供学生上学而负债。我校来自通辽农牧区的同学有44%;兴安盟农牧区的占45%;赤峰农牧区的占9%。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务农收入为主的占51%,牧业为收入的占16%,工薪收入为主的只占5%,打工为主的占6%。家庭主要负担为供学生的占70%,医疗的占10%。贷款上学的同学有56%,学生的月消费23%是600—800元;11%是400—600元;1000元以上的占2%。家庭经济上的负担给相当一部分预科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因此有些学生因经济方面的困扰较大而出现逆反、自卑等消极情绪。

在高中阶段,父母为了他们读书已尽全力,当接到录取通知书后,家人、亲朋高兴、祝贺,然而几千元的学费,对他们来说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东拼西凑,买猪、买牛……。当进入大学后有些预科生除去路费、生活费已所剩无几。来到高校后用钱大手大脚的同学相比,富有与贫困的强烈反差更让他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和自卑情绪。如:计算机学院07级有一位预科生上大学后每个月的几百元的生活费根本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衣服,慢慢开始向同学借钱,越借越多,时间一长东墙补西墙。向同学朋友借的钱多了不知怎么面对这些人,因此长期逃课在外,久而久之实在没办法去外边打了一年工。回来后课程落下了很多,只好退学。

(二)对于预科学习多数同不习惯主动学习,他们还是习惯于被管理的被动学习方式,部分同学不能正确掌握大学学习规律,也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工作、生活的关系,从而出现不适应状态。调查中,预科生当中只有17%的学生获得奖学金;50%的学生认为学习成绩总体不理想。由于他们中近90%的学生英语是零起点,所以在预科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感到特别困难,其原因41%的学生认为自身基础差;有30%的学生认为在自己努力不够;有29%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学不切实际。还有一些学生无法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产生想学又学不进去的压力,出现自责、内疚、悲观,焦虑等负面情绪,有的甚至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逃课、厌学等现象。同时有些同学能力素质也差、有没有什么特长爱好,与生长在大城市的同学相比,属单色调的一族,因而产生“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如:冶金09级有一位预科生,他的汉语基础很差。基本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因此彻底放弃听课。

1、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产生主要原因

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如何应对预科生的心理压力时既要考虑他们自身的因素,还要考虑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

民族预科生的年龄一般在17—20岁之间,是生理和心理发生最激烈的变化的时期,处在心理乳期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较弱。首先,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易受外界干扰,情绪波动较大,心理矛盾时有发生。在应试教育下的大学生,大部分都存在自我为中心,合作能力差,依赖性强,责任心差等性格上的偏差,一部分民族预科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从社会方面来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加剧,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学校环境方面来看,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英语学习和汉语授课的压力,仅仅通过一年的时间实现从蒙语授课到汉语授课的转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感到特别吃力,压力很大,从而出现迷惘、忧郁、无奈、厌学等负面情绪。从家庭环境来看,民族预科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家庭经济压力和家庭教育方式与社会不适应的压力。

2、民族预科生面对心理压力的应对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各种心理表现决定了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在一年时间内,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大学生活,扎实打好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完成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是预科教育的紧迫任务。

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应该加强以下“三种教育”。

(1)情感教育。这是预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满怀爱心和情感,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做到尊重和关心学生;要主动走近和联系学生,保证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和情感,做到认识和了解学生;如:每周去一次宿舍关心学生日常生活,通过QQ空间了解学生近况,用飞信节假日送去祝福等…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进步。情感教育要坚持鼓励、激励为主。民族预科学生由于历史原因和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障碍,学科基础差,同时他们有很多优点,艰苦朴实、诚实、耿直、身体素质好,爱好体育活动。部分学生在中学时学生会干部、三好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因此鼓励他们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不要小看自己,有决心,有信心,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学生做错事时,不要随便批评学生,批评教育要讲方式方法,不能带有任何讽刺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有自卑感,同时还有很强的自尊心,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是思想教育工作成败之关键。如:07级有一位从05级降级的同学他平时打网络游戏成瘾,挂科12门,辅导员老师用心沟通,且每周都会调查他的上课情况。让班长随时观察他的上课情况。经过大家的努力,这名预科生顺利毕业并找上了理想的工作。

(2)思想教育。预科教育的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做好其思想引导和转化工作。要加强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其勤奋学习和要求上进的原动力,帮助其确立近期和远期的努力目标;如:每学期要有学期目标和总结……要加强道德教育;在新生进校第一周切实抓好新生入学教育。通过军训,爱国主义教育,教育他们树立好自己民族的形象,同时以老预科生的先进事迹和反面教训对他们进行献身教育;带领他们参观校园、图书馆、电子计算机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让学生了解学校,明确奋斗目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会明显提高。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个别谈心活动,认真分析和查找心理“症结”,对症下药,及时疏导,矫正心理偏差,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结业阶段指导教师要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地对学生关心的专业问题提供可参考的相关信息,对每位前来求教的同学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指导,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他们的成绩进行排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客观了解专业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进行最终选择。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校通过利用广播、网络、报刊、板报以及开设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等途径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压力应对知识,给学生传授心理压力应对技巧,一方面要形成积极的防御机制,在压力面前善于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应对策略,从根本上缓解或消除压力,学会把压力转化成动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压力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Z].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9—115.

[2]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的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1.

[3]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36—58.

篇8

孩子之间的交往和成人一样,难免会有矛盾有冲突,也会有欺负行为的发生。在帮助孩子处理之前,家长应该首先区分什么是正常的冲突,什么是欺负行为。

一般来说,双方因为争夺某样东西或者某种利益发生的争斗,是正常的冲突,比如孩子争抢玩具、抢座位等。当这样的冲突发生时,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不必过度解读,不要动不动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如果没有身体的伤害,家长不必参与其中,因为这破坏了孩子的公平交往,也会令孩子变得胆小依赖,学不到人际交往的技巧。当这样的冲突发生时,家长要着眼长期的效果而不是暂时的结果(比如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占了先),而是着眼于孩子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去处理问题。

对于儿童欺负行为,其实是有严格定义的,那就是:力量较强的一方在未被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比如:身体的接触、谩骂或者做鬼脸、起外号、威胁手段、有意在团体中孤立他人等,造成受害者的心理或者身体的伤害及不适。

儿童因长期受欺负而自杀,只是欺负所产生的许多消极后果的一种极端状况。研究发现,受欺负可以导致儿童身体损伤;导致孩子因害怕受欺负不敢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甚至逃学;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并伴随头疼、胃疼、失眠、噩梦;还有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等。

对于经常欺负别人的孩子来说,若不及时制止,则潜藏着更大的危险。他们会把欺负别人作为一种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经常使用,久而久之会形成攻击型人格;不良的个性会导致他们在同伴团体中受到孤立,这一方面会影响他们的社会性及人格发展,另一方面会让欺负者结成不良团伙,进一步增加反社会行为的发展;成年后他们的犯罪率是其他人的4倍之多。

这里想重点谈谈孩子被欺负之后,应该怎么处理。

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感受,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接纳和支持,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也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自己的孩子劈头盖脸指责一顿。如果这样,孩子会感到无助、自责甚至悲观绝望。

接下来要认真听听孩子的讲述,弄明白发生了什么,并且请孩子和你一起分析一下发生的原因,还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想想解决的办法。有时孩子会想出很多大人不知道的办法,这样做,会增加孩子的自尊水平,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能力。

对一些欺负行为,比如起外号、做鬼脸等,告诉孩子可以先置之不理。因为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无非是想引起对方的注意,而你的注意恰恰是对这些行为的奖赏,以后也许会更多地发生。如果实在过分,可以请老师协助解决。

篇9

谁不知道小学数学中四则混合运算是最复杂的,何况我从一年级起就对数学非常讨厌,可是有一天我终于感到数学非常有趣的了。

那是星期二的晚上,陈老师布置了一些数学题,都是较复杂的,前几题我都做出来了,可是我越算越没劲,到最后一题,我怎么也算不出来。这题有加减,乘除,有小数、整数、分数,实在复杂,我算来算去理不出一个头绪来,草稿纸都用了好几张,我真想抄后面的答案,可是一想到老师的嘱咐,我的手缩回去了。钟“嘀嗒嘀嗒”的声音好像在催我快做。可恼火的是电视机旁的妈妈和妹妹不时发出惊叹声,这时正在演《天地情缘宝莲灯》,我心里痒痒的,真想去看两眼。

“铛铛铛……”台钟敲过了几下,吓了我一跳,时间过得真快,我又继续做起来。“唉、真难啊!”我自言自语地说,又想翻后面的答案。“千万不要抄答案,这样会害了自己!”数学老师严肃的声音又响在我的耳边,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又缩了回去,这时张小丽姐姐自学外语的形象浮现在我的眼前。身子直括挺的不能动,在她身旁摆着一本书和一面镜子,她在镜子里看着字自学外语,多么坚强的毅力。我看了看钟,啊!15分钟过去了,我得快做。

我又思考了一会儿,想起了老师经常说的话:“计算、计算、不要死算,要开动脑筋,灵活运用。”这句话启发了我。我又在纸上算了几篇,题目好像一下子复得简单了,“对!可用简便方法。”我急忙做好,又翻了后面的答案。“啊!对了!”这道复杂的难题终于被我克服了,我心里无比兴奋。

我想:今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冷静地思考,集中注意力,这样,困难的题目,再难的事情也能克服。

篇10

    林某甲是某市某局的副局长,其父林某乙为该市农业银行行长。有三人向农行贷款,但条件不符合,便分别给予林某甲现金、手表、首饰等财物,总计价值10万元,请林某甲帮忙,林某甲为这三人在林某乙面前说好话,使这三人都顺利贷到款,而林某乙对林某甲收受财物并不知情。

    意见分岐:

    对此案中的父子的行为如何定性,有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林氏父子共同构成受贿罪。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本案中林氏父子共同受贿表现为林某乙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由林某甲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虽然林某乙称他对林某甲收受财物并不知情,但林某乙是因为听信林某甲的话而向三人发放贷款,而且林某甲、林某乙为父子关系且生活在一起,故林某甲收受财物可视为一种分工。

    第二种意见认为,林某乙不构成受贿罪,林某甲构成斡旋受贿罪。我国《刑法》第388条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本案林某甲是司法局副局长,利用其自身职务上的便利,是无法为别人贷到款的。他是利用与林某乙的父子关系这一便利条件,通过林某乙职务上的行为收受了请托人的财物为请托人谋取了不正当利益,故已构成斡旋受贿罪。

    而林某乙虽违反了规定向三人发放贷款,但受贿罪客观方面的受贿行为包括两种不同的基本形式,一为利用职务之便,索取他人财物;二为利用职务之便,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林某乙既未索取他人财物,也未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因他对林某甲收受财物并不知情,主观上也没有受贿的故意,故不构成受贿罪,其行为属违纪行为,应受有关纪律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