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3-26 05: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排比句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语文要素】
3.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
4.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5.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
2.体会排比句的好处,掌握句子中分号的用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重点)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说说句子中分号的作用,掌握分号的具体用法。(难点)
一、交流平台:总结阅读方法
1.阅读文章,首先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你从哪些内容想开去,又想到了什么呢?
2.指名反馈。
预设: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2)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思考:你觉得阅读时用上“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既可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创造力。)
二、词句段运用:排比句和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文中排比句)师:读一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特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学生自由交流)
明确: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好处:(1)加强语势,更有节奏感;(2)能突出所写对象的特点,表达作者的强烈感情。如,第二组句子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作者连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并列叙述,内容集中,句式整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漓江的赞美和喜爱。
2.认识分号并了解分号的用法。
(1)(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前一部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句式相同,并列关系)
(2)(课件出示第一段话中后一部分)观察并分析分号前后两部分的内容和关系。(分别写了“我微睡时”和“我醒来时”天空的情形。)
(3)引导学生认识分号: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的两个分句。
(4)判断下面两个句子中分号的使用是否正确。小组讨论并说明理由。
①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②我喜欢吃生菜;你觉得好吃吗?
明确:第一句正确,句子前后属于并列关系。第二句错误,句子前后不存在关联。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人名和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2.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词句段运用:借助拼音认识地名
1.(课件出示路牌标志)师:在路上行走时或者坐车到外地时,你注意过路牌吗?
路牌上的地名拼音的拼写规则是怎样的?
明确:所有字母全部大写;拼音上没有声调;遇到“县、市、街、路、湖”等各地通用的通名,与前面的专属名字空一格。
2.课件出示:陈依依Chen
Yiyi杨丽明Yang
Liming指名归纳人名拼音的拼写规则。
明确: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姓名之间用空格分开;复姓连写;姓和名的开头字母大写。
3.引导学生练习用拼音拼写自己及同桌的名字。
二、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古诗《过故人庄》,教师指导朗读,注意“还”的读音为“huán”。
2.简介创作背景及诗人。(课件出示)
3.理解古诗内容。
(1)借助资料,用自己的话试着翻译诗句。
(2)小组成员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检查交流。(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仿佛听到诗人和朋友在饮酒畅谈。
(2)结合最后两句诗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情谊,以及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5.引导学生带着理解,想象着画面,背诵古诗。
篇2
郑州十四中 卫素敏
连续五年来,高考作文评分采用“基础等级”“发展等级”评分法。考生作文平平,就只能在“基础等级”中评分;若能达到“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要求则要给“发展等级”分。如何做到“有文采”,要学会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在表情达意方面有其独特的功效。
一、精彩的比喻句能为全文增色,它有助于说理和描写,而且可以增加情趣、增添文采。例如以“和大自然的对话”为话题的《和樱花树的对话》优秀习作,“樱花总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悠悠然从枝头飘落,在无风的江南早春里 ,很轻,很缓,很优美。每次,我总是刻意地从她身边走过,沐一身花雨,嗅到芬芳的气息。
樱花树像一个优雅的江南女子,恬静地立在温暖的阳光下,轻轻抖动裙裾,溢出醉人的芳香,毫不吝惜地挥洒片片飞红。我像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仰视她被阳光穿透的玲珑的躯体。
樱花树的绿叶迫不及待地从枝上涌出,迎接阳光的拥抱,推开阵阵花波。落花像流水,从枝头泻下,从女子温婉的指间漫出。我的眼睛被落花打湿,怜爱着这妖娆春光的心隐隐作痛。”
一棵普普通通的樱花树,在作者的眼里,成了一位婀娜多姿美丽异常的江南女子。不但如此,作者还要赋予这女子以人生哲理的意味。让樱花早谢变为美丽女子青春的凋零,而且这种凋零还是樱花仙子的无悔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献身,这就使读者受到感情的激荡。不但如此,结尾的议论可以说是文章主题最亮丽的一笔:“青春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总也挽不住的春光只是生命的前奏,的伏笔,大戏的序幕。”至此,我们才理解了作者独出机杼的匠心。与文章立意相辉映的,是那充盈着灵感、灵气、灵性的文字,那种细腻灵秀之美,和樱花树的艺术形象一起,沁人心脾。你会觉得,这样别具新意的情思,是非这副灵动的文字不能承载的。
二、 用排比句气势充沛,文情并茂。无论哪种文体,恰当运用排比句,可以使文势增强,读来酣畅淋漓。近几年不少高考佳作,都注意用好排比句,有的更是全文缀满排比,给人一种风卷残云、力扛千均之感。例如2003年高考佳作《心中的天平》:“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林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吗?你会因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因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文章以一组排比句一气呵出,非常雄辩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能以感情否定任何一个方面的美。紧密扣题。这样的文笔,先声夺人,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彩。
篇3
1.在前面第1、2两课时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感受莫高窟艺术之美(精美、珍贵),重点欣赏、揣摩文章“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与效果。
2.回顾、复习前两篇课文的重点段落及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第2、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运用提纲,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莫高窟》,谁来根据之前同学们所编写的段落提纲,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交流)有了提纲,就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二、精读重点段落,欣赏具体生动的描写
(一)学习第2自然段,走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发现“点面结合”的写法
1.师:现在我们跟随作者去欣赏一下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同学们,莫高窟的彩塑可有2000多尊,作者如何用这么短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呢?
2.小组探究讨论
(1)我发现这句话用了三个成语写出了不同彩塑的特点。(师:你真会发现,这三个词语的确准确描述出了彩塑鲜明的特点。老师带来了三幅图片,猜猜他们分别是谁?你们能用朗读表现出他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吗?)
(2)作者用了排比句来写他们的个性鲜明、形态各异。(师:是呀,排比句有……有……还有……让我们感受到彩塑的多。)
(3)作者将彩塑进行了分类,主要介绍了三种。(师:你真有一双慧眼,当我们描述的事物较多时,用分类进行全面的概括是一个好办法。)
(4)我发现课文还重点描写了一尊卧佛。(师:2000多尊彩塑,作者为什么就具体描绘这尊卧佛呢?生:他很有特点。师:作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卧佛来进行具体介绍,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他的特点?生反复读并讨论交流。师生小结:在这里,既对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的特点有全面的概括,又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描述,这样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
(5)我发现还写了游客的赞叹(师:从游客的赞叹我们也能看出彩塑的“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3.师: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太精彩了,不过你们的发现像散落满地的珍珠,谁将大家的发现串起来,完整地说一说?(生踊跃发言。)
4.师:作者就是这样用优美凝练的语言、点面结合的方法向我们描绘出了“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彩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美读“宏伟瑰丽”的壁画,在读中感悟“点面结合”的好处
1.师:接着我们来欣赏“宏伟瑰丽”的壁画。从哪里能感受到壁画“宏伟瑰丽”?默读,与第2自然段进行对比,体会这两个自然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学生汇报交流
(1)我发现结构差不多,作者也给壁画分类了,都用了排比句,都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最后都写了游人的感受。
(2)也有不同,卧佛重点写的是神态,而飞天重点写的是动作。
3.师: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段的两句排比句,用朗读来感受一下“壁画”的宏伟瑰丽。
(1)指名、分组读:“有――有――有――还有――”,感受壁画内容的丰富多彩。
(2)壁画中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是“飞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教师范读。(什么感觉?宏伟瑰丽、美妙绝伦、美不胜收,艺术殿堂)
(3)男女生分别读,分小组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师:壁画上的飞天各有各的姿势,各有各的美丽,请大家仿照课文的写法,发挥想象说一说。
5.师:(学生充分表达后小结)壁画上的飞天让我们产生了丰富的想象,飞天已经成为敦煌的象征,乃至中华民族的象征了。
(三)学习第4自然段,走进“悲情”莫高窟,揣摩作者的选材用意
1.师:同学们,莫高窟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看看第一小节开头这句,你有什么问题?(出示:“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2.学生反复读,圈出这一段中最能触动自己的语句,用一个词表达此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写藏经洞?学生交流感受并朗读。(师:如果说莫高窟里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带给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藏经洞”的发现带给我们的却是耻辱、伤痛、惋惜、教训和警醒。)
5.师:(小结)作者就是这样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写出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请大家深入体悟,再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三、回顾前2篇课文的重点段落,进行单元课文学习小结
(一)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欣赏了莫高窟的艺术价值,领略了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感受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我们还给课文列了提纲,学习了文章的精心架构和巧妙构思,更重点揣摩了作者是如何把重点段落写得如此生动、具体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黄山奇松》的第2小节,《黄果树瀑布》的第6、7小节。
篇4
一、优化目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教学目标的制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在整个语言文字训练体系中,目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标不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加以确定。否则,就会轻其所重,重其所轻,或轻重一起抓。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2、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训练。3、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4、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几个目标均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训练范围,但根据新课标的规定,教材的训练体系,以及学生的水平,这篇课文益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能力为训练目标应该是最为适宜的。反之,如果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一加以训练,平均用力,必将事倍功半。
二、加强目标精讲意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目标教学提倡“精讲”,反对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教师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知识最好地传授给学生,就不能泛泛而言,没有重点,而必须把语言高度浓缩,是语言更精练,更准确,最具表达力,让学生在一“点”一“拨”间就能更透彻的领悟 。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学生通过读课文,已知道课文写的是千千万万的男女老少来到长安街上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和敬爱的做最后的告别。根据教材训练体系的安排,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思想,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天又阴又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男女老少来送总理的灵车?2、灵车开来,为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放声哭泣?3、灵车开过,为什么许多人追着灵车奔跑?4、灵车消失在苍茫的夜色中,为什么人们还不肯离去?学生思考后,结合教师启发点拨,很容易理解:是人民的好总理,他一生为人民,人民送灵车,表达了人民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深切的怀念,这就是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这样,教学目标迎刃而解,教师精讲在点拨中体现,学生理解课文、分析课文能力在独立思考、教师精讲中提高。
三、树立情感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课文都表达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是通过认知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深一层地体会文章,领悟文章。因此,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处理好认知情感的关系至关重要。
《山中访友》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朋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教学时,我以这个句子为训练内容,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让学生进行句子比较:
“你好,我山中的朋友!”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镜子,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涓涓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要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通过比较,学生首先认识了解了排比句。
2、理解排比句所表达的意思:通过这组排比句,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弄清楚排比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用语言的声音、节奏和韵律把情感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和深刻,从而使学生对大自然的美产生强烈的共鸣。
学生在接受语言训练的同时,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收到了美的熏陶,这样,就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情感的陶冶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了文情交融的境界。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不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是对教学目标进行叙述。陈述时与教学环节结合,这样可以把教学目标与叙述过渡语融于一体。如在《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一个目标是“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教育学生学习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我在分析课文内容时,先让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词“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接着指出了解工作劳苦、生活简朴是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中心词进行提问,使学生既学会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又学会了抓住重点词句直奔中心的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四、深究课文,突出训练重点
在讲读课文时,我们可根据单元训练点来确定文字训练内容,做到每节课、每篇文章都要有突出的目标。抓住单元训练点来研读课文,不仅能克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还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好的写作方法。
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紧扣单元训练重点“分清课文的主次”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同时又不忘与写作要求相联系。讲到“花生最主要的特点是默默奉献,不夸耀自己”,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特点,把桃子、石榴、苹果同它来比较。详写“议花生”这一部分,而略写种花生、收花生等。根据这些方法,联系本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重点观察一两个方面。把观察到的情形写下来,注意详略得当”,结合实例指导写作。这样,学生在头脑中对本次作文形成了大概的轮廓,就不至于脱离训练点,主次不分了。
五、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目标
篇5
《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二期登载了宋中铠的《一样的名句,不同的解读——薛法根、闫学<匆匆>一课名句研读教学片断赏析》(名句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读后颇有感悟,有一吐方快之感。笔者试从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这三个方面对两位教师的教学片段再作解读。
一、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鱼和熊掌是否可得兼?
相对而言,薛老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而闫老师更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
“内容人人看得见,内涵只有少数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薛老师直接从言语形式入手,他把“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列成诗句,从言语形式的解读中去发现言语内涵,得出“前面的排比句反衬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结论,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岁月的“留恋”,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薛老师的课堂不止于文章“说了什么”,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是“怎样说的”和“为什么这样说”。能这样读书的,薛老师称之为“会读书”;能这样教语文的,自然就称之为“会教语文”了。如果把言语形式和言语内涵分别比作鱼和熊掌,那么薛老师可谓是“鱼和熊掌得兼”了。
闫老师似乎更偏爱“熊掌”,也就是言语内涵。“用笔画出含有深意的字词或句子”是指向内容的;“……那么时间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是指向内容的;出示台湾作者林清玄的《与时间赛跑》是指向内容的;“……去年的你和现在的你一样吗”,仍然是指向内容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当第二个学生说 “这句有三个‘再’字……”时,闫老师在表扬“她抓文字抓得多好,有多敏锐的语感”之后,仍然把学生的思考点从言语形式拉回到内容场景中。
也许闫老师没必要如此固守在言语内容的阵地上。对于“写什么”的问题,学生似乎早就了如指掌,教师没必要“用墨如泼”。第一位学生的回答就比较到位了,“这句写得很美,突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别的都会再回来”,而且学生们对作者的“茫然”、“无奈”“难过”也已有所理解了。对学生已然明白的,教师真不必花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
二、学生回答:为什么并不都“给力”?
从两个教学片段看,这两个班级的学生实在大异其趣。闫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思维敏捷,表达完整,而且个别学生的言语表达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和哲理性,体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他们不仅能关注文本“说了什么”,而且已经在学着关注“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这样的回答为课堂提供了很广阔的生成空间,教师既可以顺着学生的回答把教学引向言语内容,也可以引向言语形式。第一位学生说“这句写得很美,突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而别的都会回来”,表述简洁,注意到了形式的“美”和内容的“深”。第二位学生说“这句有三个‘再’字。‘有再来的时候’‘有再青的时候’,‘有再开的时候’,说明了其他东西都可能重新来过,可是时间如果不好好把握的话,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她不仅注意言语形式的美,而且还能说出美之所在;她不仅注意到“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了,而且还能说出是“怎么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最后还进一步指出要“好好把握时间”。至此,我们不能不感叹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全面和深刻,称之为“精彩”是当之无愧的。优秀的学生,精彩的发言,成就了有厚度和深度的课堂。
可是,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显得很单薄,缺少言语表达的完整性、丰富性、生动性,更谈不上审美性和思辩性了。第一位学生说“这是排比句”;第二位学生说“前面都是讲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面对这样单薄简陋的回答,薛老师只能围绕“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连续发问。
学生的回答为什么如此不给力呢?从实录中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确实不是很高,回答时多用简单的短句,如“这是排比句”“日子一去不复返”“他很无奈”等。但是,除此之外,薛老师的课堂设计也是有欠缺的。这个欠缺就在于“排列成诗句”这个环节,他没有把“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句放进去;而这样一个缺乏相对完整性的语境,直接导致学生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排比句上了,课堂因此显得有点迟滞僵化了。
三、教师理答:举重若重和举轻若重?
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够给力,于是,薛老师必须以“用力”的理答把学生导向对文本的深度解读。面对学生过于单薄的回答,薛老师这样连续地发问:“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这个问题指向言语形式,简约而明确;“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这一句很自然地把学生的关注点由形式引向内涵;“日子和桃花、燕子、杨柳相比,有什么不同?”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两个问题则又把学生引向“为什么这样说”的深度解读。薛老师素以教学风格的简约大气、举重若轻而闻名,但这个教学环节却有“举重若重”之感。
再来看闫老师的理答。当学生说“这句写得很美,突出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别的都会回来”时,闫老师理答“她感受到了这句话的不同寻常之处”。这句理答既没有启发和引领作用,也没有对观点进行提炼和深化。其实,闫老师可以追问:“你能具体谈谈文字是美在哪里吗?”这就能把教学引向对言语形式——诗意美的揣摩和体悟;也可以这样追问:“作者是怎样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的,你能具体说说吗?”这样就把教学引向言语形式和内涵表达关系的探究。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美的环节中,闫老师虽然一直在强调 “诗一般的语言”,但她的理答并没有引导学生去揣摩和品味诗行长短参差的变化之美,语言的回环往复之美,音韵的和谐悦耳之美,诗歌意象的组合之美。教师心中的“诗美”在学生那里还是“空美”,虽然闫老师类似“诗一般的语言”的表达共有七句之多,但仍有“隔靴搔痒”之感, “用力”但很“无力”,有“举轻若重”之嫌。
篇6
【论文摘要】写作中,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巧妙地组合、选取、剪裁、翻新,就能妙笔生花,写出打动老师的高分作文。
作文如“大匠操斤,即土木材料,而不善施者,终不可为大匠”。其实在写作中只要将平时所掌握的材料进行巧妙地组合,就能使语言达到“采群芳之英,酿而为蜜”的艺术效果。
一、材料巧组合,增强语言气势
排比句式的运用能使文章具有强烈奔放的感情,也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近年来,很多考生在考场作文中巧妙地将材料进行组合,构成排比句式,而使语言表达项的分数提高了许多。
例如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拒绝空白》的结尾处即用此法:
我有理想,我愿尽我所能为人类社会注入前进的一丝力量。我愿做到“仁者爱人”、“仁者无不爱”、“泛爱众”的博爱。我愿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平;我愿如“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子美;我愿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我愿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所以我拒绝空白,拒绝“穷则独善其身”。
我有毅力,有孟子“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坚毅,有“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有沙漠中胡杨的坚韧。
文章恰到好处地旁征博引和热情奔放的排比句式既表现了小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也增强了文章语言的感染力。这样的文字想不打动阅卷老师都很难。
另一考生在《舞动腾飞的翅膀》中运用排比单独成段设置的一个“精彩的亮点”。在开篇,作者就用一个设问句“人在旅途,孰能无忧”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但作者不是急于把答案抛出,而是用“也许,你曾埋怨过上帝的不公,命运的坎坷,那么,请打开书本,你可以得到安慰。原来,伟人也曾迷茫过”这样一段话再次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最后再用材料精心构造了一组排比:“司马迁受宫刑入狱,却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海伦用坚强与苦难对抗,成为了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霍金笨重的轮椅,阻止不了他向宇宙探索的步伐。当你的脸上露出微笑,重拾生活的信心时,你一定不会忘记,是什么,带你走出迷雾的森林,赠你以阳光的希望。”小作者这样一唱三叹的的手法和排比的气势一下子就打动了阅卷老师的心。
这两篇文章都是巧妙地将名人或名言组合成排比句式,起到了强化内容、丰富情感、增强语言感染力和文采性的作用,获得高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写作中,排比句式可以放在开头,使文章就在开篇先声夺人,打动阅卷老师的心,也可在文中单独成段,成为文章的亮点。
二、材料精选取,突显文化底蕴
文章应是“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炼(校核,提炼)务精”(刘勰《文心雕龙·事其》)。写作中如能按主题的需要适当选取一些名家名言,既能体现考生的文字运用基本功,也能突显出文章的文学底蕴,而使文章具有鲜明的文化氛围。如《悲乎,读书已成奢望》的开篇:
古时候人们为什么读书?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红烧肉”,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因为“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因为不读书无法如范进们一样中举并由此改变自己的命运,如王安石们一样走上政治舞台实现自己的抱负,如钱谦益们抱得美人归,所以,人们才去读书,才去为读书而不惜“头悬梁,锥刺股”,才去“凿壁偷光”。
作者精妙地选取了一些名家和名言来帮助说理,使文章具有意蕴,文采飞扬。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述——浓缩的是精华。
又如2006年湖北考生《把握三角形的支撑》:“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顺直点连接后就构成了三角形。古代埃及法老利用了正三角稳固、坚定、耐压的特点,制造了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参天大树挺拔耸立,枝繁叶茂,正是来自于深扎大地的根与干构成的三角的支撑。所以根死树必枯。凌云高楼巍峨壮观,气势撼人,正因为那来自坚实基石构成的三角形无语的支撑。所以基毁楼必危。刚强的柱石支撑起了百年不倒的大桥,坚韧的钢轨支撑起呼啸奔驰的列车。因为它们都得益于三角结构的支撑。”作者围绕话题对材料进行适当裁剪,既使语言具有文学气息,也颇具哲理思辨味。 转贴于
三、材料妙裁剪,尽显人文精神
作文中在阐述某一概念内涵时,如果能在文章中把增加文章的文化含量或人文精神的材料进行巧妙综合,就能使语言更有意蕴。
如2006年广东考生的《心有天使诗意人生》选取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郦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出他们身上天使般的责任心、报恩心、执著心和坚强心,表现了全社会提倡的一种人文精神,语言也极富感染力。小作者这样写道:“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的天命。’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自己,也感动了中国……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动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治病,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还有的同学巧妙地将名人事例从不同角度进行剪裁,构成含意丰富、有文化意味的句子,让语言富有感染力: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用“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向,周游列国后没有成功,退而办学,他却成了很好的老师,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见,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被人取笑。后来,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我们不能不说,事业的成功,离不开他正确认知自我并发挥了自身优势。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美国某著名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到大学所教的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电脑研发、设计,终于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财富。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文字间浸透着浓浓的哲辨味道,且事理结合,具有说服力,也营造出了一种人文味道。
四、材料善翻新,创造奇味异趣
经典素材都是历史凝缩下来的一种积淀,也是作文随手可用的资源,如果我们把这些素材巧妙地改造,注入另类涵义,则会产生出奇制胜的效果,如运用妥当,也是有助于得高分的。
2006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箭锋上的友情》即属于此类文章。文章塑造了一个善于谋略且宽容大度的全新人物形象——周瑜,显示了作者心思巧妙的想象能力。
篇7
1.“二泉映月”其实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出描写二泉景色的相关词语,边读边想象那美妙绝伦的风景。
2.谁来说说“二泉映月”的景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出示相关词语: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静影沉璧月光如银月光似水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二泉的美景,那么年幼的阿炳来到二泉边,能看到如此美景吗?(能,小阿炳当时没有失明)
4.可是,师父却不问他看到什么,而是问他听到什么。那么,阿炳听到什么呢?(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5.这是为什么呢?(引读师父的话语)师父的这句话你能听懂吗?小阿炳能听懂吗?(依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6.小结:没有经历过风霜的人,是不会听出泉水中奇妙的声音,也不会完全理解师父的话语。阿炳也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二、想象阿炳的坎坷经历
1.今后的岁月里,阿炳会饱经什么风霜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象阿炳的艰难经历。
2.阿炳这十年来饱经的风霜有哪些?(双目失明,生活穷困,疾病折磨……)在困境中阿炳是怎样做的呢?(板书:做)
3.有感情读出阿炳与命运的抗争。(配《二泉映月》选段)
三、前后比照阿炳的“看、听”
1.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此时的他又是什么感受呢?请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2.此时的阿炳看到什么?(双目失明的他什么也看不见)
3.十年前的中秋夜,阿炳还和师父一起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十年后的中秋夜,物是人非,师父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饱经风霜,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景色了,他从淙淙水声中听到什么?(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这个句子中的各部分是不是结构相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部分结构相同,这就是排比句。(反复诵读,体会排比结构能增强语势,使感情强烈)
5.这些都是阿炳用耳朵听到的吗?(不,是“想到”的。板书:想到),你怎么理解阿炳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阿炳的经历来理解)
四、细读第
自然段,描绘音乐曲线,体会句子特点
1.如果你经历了挫折或失败,你可能会哭泣着向亲人倾吐自己的感受。卖艺度日的阿炳,他通过什么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呢?(拉二胡)请同学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阿炳是怎样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
2.作者将琴声分成了几个部分来写的?(3个部分,开头、、结尾)是怎样写琴声各部分的?(各部分都是先写了曲子旋律的特点,再写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投影文字,表现音乐的三个部分旋律特点和情感内容)
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久久回响委婉连绵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5.作者仍然用了排比句强烈表达情感,结合投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五、总结音乐创作历程
1.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阿炳创作音乐的历程。阿炳“经历”苦难后,再次来到二泉,“想到”了很多,不禁拿起二胡,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了茫茫月夜。就这样,一首不朽的音乐诞生了。
篇8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训练”与“感悟”则是落实语文学习中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本途径。其中“训练”强调的是语文的工具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而“感悟”强调的则是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
以前的语文教学,因对讲析式教学的批判,把“训练”重点纳入到语文教学中,显示出其重要性;而反思当前的语文教学,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和机械训练的弊端,所以着重强调“感悟”,于是,“训练”似乎又在逐渐地淡出。然而语文教学要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目标,只强调“训练”或“感悟”而丢弃另一方,都是有失偏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训练”与“感悟”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深入感悟、扎实训练。
如何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让语文教学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这是本文中要探讨的问题。
一、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
首先,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训练的涵义对如何处理“训练”与“感悟”两者的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什么叫语文?平时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那么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符合“语文”的定义的。教师的讲、说、指导就是“训”;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训”与“练”辨证统一,指明语文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方面是学生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学生情感的再体验的过程。重视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准确处理“感悟”与“训练”的关系
“训练”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它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学习过程。“感悟”则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是一种由内到外的情感的体验过程。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但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处理好“训练”与“感悟”的关系,把握两者的“度”,才可能纠正语文教学中重“训练”而弃“感悟”、重“感悟”而忘“训练”这两种偏向,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浅谈如何恰当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1、“训练”中促进“感悟”。
在整个小学阶段,阅读教学都要重视词和句的教学。由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到能抓住重点的或有一定内涵的词和句,到能体会词句含着的意思,表达的情感,揣摩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作用,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如果把语文课中进行的语言文字训练看成是一种纯知识技能的训练,显然是一种误解,语文训练理应建立在认知、情感的层面上,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促进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执教《窃读记》一课中,课文有这样一句话:“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这儿用了一个“饿狼”,一个“贪婪”,如果这两个词语单独列出来让你联想到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那再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比较就能得出:“饿狼”和“贪婪”我们平常都做贬义用,“贪婪”是形容一个人贪得无厌,不知道满足,是不好的品质;而用在这个句子中,写小姑娘读书如饿狼,对知识贪婪,则更能体现出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贬义褒用,绝妙之极。”
这样,在教学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2、“感悟”中结合“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造成部分教师把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造成语文教学的华而不实、浮躁空虚。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必须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使之达到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感悟”中结合“训练”,“训练”中加深“感悟”。
如我在执教《窃读记》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小女孩窃读时的惧怕心理,体会小女孩求知若渴的精神以及对书的热爱,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①、生自读课文4——6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了小女孩窃读时的惧怕?
②、教师将小女孩在窃读时遇到的种种不便组成一组排比句,让学生说一说。幻灯片出示:
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 ;最令她开心的是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
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④、指名学生说,集体交流。
⑤、生齐读这组排比句。
篇9
关键词:汽车广告 修辞格 对偶 排比 飞白
随着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大众接触汽车广告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汽车广告已经成为广告业中一个专门的类别,对汽车产品品牌的塑造以及汽车的销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最早的汽车广告出现在1900年,当时美国的第一家汽车厂――奥兹莫尔比汽车厂竣工,奥兹父子在工厂门口树立了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写着“世界最大的汽车工厂”,来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看,这就是汽车广告的开始。从汽车广告自身的发展态势来看,以“车本位”为立足点的传统汽车广告,注重从品牌到服务,从外观到内饰,从发动机到保险杠,从速度到防震等方面来介绍汽车产品本身的特性,而随着汽车广告业的不断成熟,加之广告受众的审美疲劳,现在的汽车广告更注重创意。一个好的广告创意必须创造一个好的意境,意境的塑造是图片、声音与文字的结合,这种文字一般被称为广告文案。对偶、排比、飞白等几种修辞格在汽车广告文案中运用非常普遍。
一、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①对偶在内容上看,凝练集中,能够让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接收广告要传达的信息,并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偶在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韵律感强,不仅能让消费者记住它,而且便于消费者口头的流传。由于对偶修辞格的这些作用,对偶在汽车广告中被广泛运用。
下面笔者就自己收集的汽车广告案例对这一修辞格的运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1.“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丰田车”
这是日本丰田汽车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所作的一则广告。这则广告的诉求点不是要宣传丰田车中的某一款产品,而是整个丰田品牌,要让中国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专门生产汽车的日本公司。消费心理学的理论证明消费者对有一定熟悉度的产品产生最终购买行为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完全陌生的产品,这种熟悉感并不一定来自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经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各种媒体上传播的广告。丰田正是熟知这种规律,刚进入中国市场的他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介绍产品,而是要使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于是他们制作了这则广告。这则广告不仅很好地化用中国的一句俗语“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而且运用对偶与顶真两种修辞格,其简明的话语、凝练的内容很快在中国消费者中传开,为丰田叩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2.“纵情广阔天地,驾驭自由梦想”
“在越野时体验舒适乐趣,在舒适中尽享越野”
“强劲动心,省油舒心”
这三则广告均出自郑州日产帕拉丁,帕拉丁是日产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经典多功能车,外观造型成熟、装备豪华、动力强劲;底盘坚固耐用,无论是在平坦道路还是在野外颠簸的无路地带,都能应付自如,不受任何道路条件的影响。公路的舒适性和非凡的越野性都是广告要传达的信息。第一则广告采用两个动宾短语构成的对偶句来说明驾驶的舒适;第二则广告由两个“在”字结构组成一组对偶句,环环相扣,传达帕拉丁能同时兼顾舒适与越野的特性;第三则不仅结构相同,两句广告词的结尾都是“心”字,简单明了地道出了帕拉丁动力强大、省油省钱的特点。
3.“你见到的大于你想象的,你得到的大于你见到的”
这是宇通制作的一则以“中国宇通 纵横中国”为大背景的广告,这则广告用“大于”连接前后两个“的”字短语构成了一组对偶关系的句子,给消费者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可以相信你眼睛看到的,但如果你拥有了宇通汽车之后,你能得到的远远超过你的期望。这则广告就是用这种对比手法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达到良好的广告效应。
4.“空间超乎想象 生活飞越平凡”
这是南京菲亚特公司“派力奥・周末风”篇的广告词,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这则广告针对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上班族,上班族除了周末,很少有时间出去放飞自己的心灵,过的都是极平凡的生活,而派力奥能够给上班族出去游玩提供便利,让他们也能体验超越平凡生活的乐趣。
5.“离常规越远 离自由越近”
这是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的广告,用对偶的句式对“常规”和“自由”进行比较,传达雷诺不拘泥于常规汽车产品设计的理念,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自由和更多选择的空间。
对偶修辞格在汽车广告中应用如此广泛,也由此产生了很多经典的广告语,这些都与对偶自身的特点分不开,其形式简单明了,内容凝练,是使广告语为消费者熟知并记住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②排比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辞格,运用排比的目的在于增强语势,提高表达效果。用排比来阐发理论,能把理论阐述得更透彻。
1.“环保是一种承诺/用我们的努力呵护/还自然本色/让那一份绿色更加鲜艳/是我们的梦想
环保是一种关怀/立足人本,不断超越/爱车、爱人、爱自己/我们需要那一片绿色
环保源自人本/非凡底蕴,环保之心/让您时刻感受环保之旅/用情关怀 用心关爱”
这则广告是2004年度汽车广告平面金奖作品,是东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投放的广告,这则广告还配有一幅图片:两个车轮上面拖着一片树叶,树叶边缘写着“环保到底”四个大字,从图文都可以看出这是一则以环保为诉求点的广告,采用排比的手法说明汽车环保的重要性,体现东风日产生产环保节能型汽车的决心,让消费者知道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进而从感情上接受东风日产的产品。
2.“精密准确的操控性/难以忘怀的舒适性/卓越出色的静音性”
这则广告是2004年度汽车广告平面铜奖作品,题目叫“普利司通(轮胎)水杯篇”,这是一则汽车配件的广告,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名次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普利司通轮胎抗震、防滑、低噪音、易操作的特点,充分地传递出普利司通轮胎的特性。
3.“笑容被压挤成陌生疏离的脸孔
事业被紧缩在家和办公室之间
生活被挤压成一成不变的日子
童年的记忆变得越来越远
内心隐隐有一股想飞的冲动”
(转引自陈启佑《汽车广告与新诗》.修辞学习.1999(5))
这是大发银翼的一则广告,用三个“被”字句组成排比句勾画出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而改变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途径就是驾驶银翼汽车去寻找童年的感觉,能使更多的中年消费者产生共鸣与好感,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
4.“个性,我去创意
风景,我去勾画
日子,我要作主
时尚,我要执笔”
这是奇瑞QQ的一则广告,叫“奇瑞QQ秀我本色篇”,由四个主谓谓语句构成一组排比句。这则广告针对的消费者主要是年轻人,广告抓住年轻人这一主要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地诉求,抓住年轻人喜欢“炫”和“酷”的心理。奇瑞QQ广告借助网络语言,采用排比的手法清晰传达品牌时尚个性的形象。网络化、个性化的语言体现“都市感”和“酷”感,更为成功的一点是把奇瑞QQ的特性与车主共性统一起来。
三、飞白
飞白是明知其错而故意仿用的一种修辞格式,可分为文字飞白(白字)、语音飞白(白音)和词义飞白(白义)等数种。白字是相近文字形体的利用,白音是相同或相近发音的利用,白义则是词义理解错误的利用。有时,白字、白音、白义连用更能增添幽默效果。汽车广告中也运用飞白的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效应。
1.“新不可测”
这是2004年度汽车广告影视银奖的获奖作品,题目就叫“新不可测篇”,是凯迪拉克投放的广告。汉语中有成语“深不可测”,这则广告中的“新不可测”在一般的语言场合中被很可能会被认为是一个用错了的成语,但在这里却赋予了新的意义,强调了凯迪拉克追求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凯迪拉克在美国历史悠久,多次作为总统阅兵的专车,在美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不但没有固步自封,反而在不断追求创新,力求提供给消费者最好、最新的产品,这则广告胜在出奇不意,让人深思之后又能会心一笑。
2.“让您乐不思暑”
这则广告是吉利为美人豹投放的广告。我们都熟知《三国演义》中刘后主“乐不思蜀”的典故,这里既是谐音又是飞白手法的运用,突出的是时间――酷暑期间。美人豹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国产跑车,被称为“中国第一跑”,出厂时就受到普遍的关注,这则广告主要是向消费者宣传吉利美人豹的售后服务,是在酷暑期间为感谢消费者对美人豹的支持,在其4S店开展的为用户提供空调健诊等36项整车免费检测服务。全面的售后服务不仅对准备购买美人豹的顾客是一种刺激,对已经购买的顾客是一种优惠,同时也是吉利对顾客做出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能使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3.“和谐为道,欲达则达”
这则广告是一汽为丰田皇冠投放的广告。众所周知,孔子曾说:“欲速则不达。”这则广告却反其道而行之,告诉消费者“欲达则达”,消费者心中想要的就是丰田皇冠努力要做并且能做到的。让消费者了解皇冠优于其他车的性能所在,表达出能让消费者对一切都满意的心理。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汽车广告逐渐形成为一个专业的广告门类,汽车广告运用的修辞格远不止本文提到的这几种,一个好的汽车广告可能是多种修辞格的运用,是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广告语将不断在汽车文化、汽车品牌、领先科技、生活方式等领域开拓进取寻求新的突破。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4页.
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66页.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启主主编.现代汉语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篇10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你喜欢的是什么?写出来,晒一晒。
有的人喜欢可爱的小狗,有的人喜欢美丽的洋娃娃,有的人喜欢漂亮的小猫……而我却喜欢乖巧的小鹦鹉!
点评:对比式开头,三个“有的人喜欢”构成排比句,强化了对比力度。通过对比,突出“我”喜欢小鹦鹉。“我喜欢小鹦鹉”开篇入题,照应题目。
它有着深黄的嘴巴、水汪汪的大眼睛、鲜红的身体、红绿相间的翅膀和金黄的小脚丫,长长的红尾巴里透着淡淡的翠绿色,别提有多美丽啦!
点评:这段写小鹦鹉的样子,描写点抓得到位,又突出色彩,很好。但顺序还是要调整,同时要把后文中鹦鹉的来历提到这里来写。
修改如下:
这只小鹦鹉是我五岁时的生日礼物呢!它有一双明亮的小眼睛、一钩深黄的小尖嘴、一对金黄的小脚丫,再配上一身鲜红的羽毛、一双红绿相间的翅膀和一条长长的红中夹绿的尾巴,别提有多美丽啦!
我十分喜欢我的小鹦鹉,每天晚上睡觉时都要抱着它我才能去睡觉。
那年我刚五岁,不懂事,所以就闹出了一个让家人笑破肚子的事:我和小鹦鹉玩的时候,一不小心松手了,它掉到土上了。我嫌脏,就让奶奶帮我把它洗干净。(看到小鹦鹉的翅膀上、肚皮上有泥土,我十分着急,生怕委屈了小鹦鹉,急忙喊奶奶把小鹦鹉洗干净,要不然小鹦鹉会哭的。我的一派天真,惹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点评:“我十分喜欢我的小鹦鹉”是这一大段的中心句。后面应该围绕着“我”的喜欢来写。鹦鹉掉地上这件事,没有写出“我”的喜欢之处,要修改,要写出“我”的喜欢之处。
很快就到了晚上,我先把小鹦鹉放到床上,然后我也准备上床睡觉了。我上了床后,顺手一摸,突然发现我的小鹦鹉不在床上了。我急忙(跳)下床,找哇找……很快,十分钟过去了,我还是没有找到我的小鹦鹉。我急得哇的一声哭了。这时,(传来了鹦鹉的叫声,)我抬头一看,(在窗台上,)我的小鹦鹉似乎在朝我微笑呢。我立刻不哭了,跑到窗台边,把我的小鹦鹉抱在怀里,小声地嘟囔道:“我的小鹦鹉怎么会飞走呢?”全家人听后都乐了,只有我没有笑,还在生气地嘟着小嘴巴。
点评:这段写“我”睡觉找小鹦鹉的事情,写出了“我”的天真可爱,写出了“我”对小鹦鹉的喜欢,照应了中心句“我十分喜欢我的小鹦鹉”。写“我”找小鹦鹉的顺序、层次很清楚,先写发现小鹦鹉不在床上,接着写下床找小鹦鹉,再写小鹦鹉在窗台上,然后写“我”找回小鹦鹉,最后写全家人的表现。
(我今年十岁,小鹦鹉今年也有五岁了。)这就是我的小鹦鹉,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我喜欢它。
点评:照应开头,照应题目,这是结尾的重要特点。很好。
总评:
若涵,你的这篇作文围绕着“喜欢”来写,写得生动具体,层次清晰,颇有亮点。
亮点一: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构成对比写法,强烈地突出“我”对小鹦鹉的喜欢。开头扣题,照应题目,写法简练。
亮点二:写小鹦鹉的样子,准确地抓住了描写点:嘴、眼、脚、身体、翅膀、尾巴;同时用色彩词进行描写,写出了小鹦鹉的美丽。
亮点三:作文内容围绕着中心句“我十分喜欢我的小鹦鹉”,从洗小鹦鹉、找小鹦鹉这两件事,写出了“我”对小鹦鹉的喜欢。
亮点四: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作文结构完整精美。
当然,作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继续努力:
不足一:作文写完要读一读,把可有可无的字词尽量去掉,读起来就更加简洁有力。不连贯的地方,要补上。括号内就是需要补上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