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活动范文

时间:2023-04-09 20: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学社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学社活动

篇1

清怡文学社以服务校园文学、繁荣校园文化、培养文学新苗为办社宗旨。它是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中提高文学修养的阵地。在这片文学乐园里,怀有文学梦想的同学聚集在一起,阅读精彩文章,抒写真情实感,交流写作心得,提高鉴赏水平。它是一个良好的实践活动,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历程都是受益匪浅的。本学期的文学社活动力求搞得实实在在,又引人入胜,能够得到社团成员的喜爱。

一、活动开展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学社在每周四下午正常开展活动。每逢周四下午,小社员便兴致勃勃地呼朋引伴而来,或聆听老师讲课,或埋头文字创作,或……本学期共计开展十余次活动。

二、工作成果——半亩方塘一鉴开。

1.凭着不懈的努力,我们社团学生自己创办内部刊物,在上面发表了许多文章,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

2.文学社培育了一批文学新人,社员们通过在文学社的学习,提高了文学创作水平。

三、过程反思——问渠哪得清如许?

1.组织不够健全,学生工作效力尚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对策:健全组织机构,有针对性地选拔合适的学生担任相关职务,例如选拔打字速度快的学生来为文学社输入文章;要放手让学生干部去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老师在一旁指导;强化日常管理,增强社员干部的组织性,同时促进他们的交流合作。

2.学生普遍作文水平尚待提高。

对策:文学社拓展途径吸引学生投稿,并要给予适时的指导;文学社开展趣味化、多样化的作文竞赛,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升。

3.尖子生的作文辅导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2

活动时间:20**年11月6日(星期五下午2:30-4:00)

活动对象:3——6年级的学生

活动地点:风雨球场

活动内容:以“快乐童年 放飞梦想”为主题,反映自我快乐学习生活,追求梦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奖励方案:一等奖4名 二等奖6名 三等奖10名

其他工作安排:

1、奖状奖品的准备:邓毅娟、潘演

2、颁奖嘉宾:一等奖姚校长 二等奖邓校长 三等奖连主任

3、录像与拍照:林银添

5、音响负责人: 连沛煊(当日负责播放配乐朗诵的带子,提前收集好带子并编好播放的序号)

6、评分员:高妙池 、钟兰芬

(当场收集并计算好总分,算出参赛员平均分,填写奖状)

7、评委:郑静媚、邱玉莲、林晓华、杜静静、邓毅娟、罗红棉、宋晓玉(100分制,根据《朗诵比赛评分表》要求打分)

8、桌椅摆放:罗文燕(请负责老师在2:20分之前带领学生把xx套学生桌椅摆好,2:30分准时开始活动。活动结束要把桌椅搬回原处。)

活动顺序:

一、社长讲话,启动开幕式。

二、“快乐童年 放飞梦想”诗文朗诵比赛。

三、填写奖状,老师表演。

四、“快乐童年 放飞梦想”诗文朗诵比赛颁奖。

朗诵比赛评分表

内容得分

1、朗诵时间控制在2-5分钟

10分

2、语言流畅,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声情并茂

25分

3、举止端庄、服装整洁、礼貌大方

10分

4、内容与朗诵情感的切合,个人或整体素质

15分

5、要求内容主题鲜明 ,富有奥运精神(鼓励原创)

20分

6、诗歌内容与背景音乐的和谐可加分

10分

7、个人、团队精神面貌

篇3

一、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目前,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大力推行语文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语文活动包括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一切活动。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从中吸取大量的语文信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课程实践性强这一特点,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畅达感(语法感)和形象感、情绪感、意蕴感、美丑感……”这些内容,不可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而获得,更多的是依靠学生在训练中通过自身的实践而获得。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较强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死记种种语文知识得来的,而是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养的。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感。学生在投入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获得各种情感的体验,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为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条件。

三、语文实践活动设计例谈

(一)我的做法

1 课前3分钟演讲——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读、写、听、说四种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志公先生说过:“过去教语言,往往忽略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而坚持课前3分钟演讲,能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2 习字——“一手好字,你的名片”。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学生写字教育的要求,并为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汉字的意识,激发汉字书写的兴趣,提高规范书写汉字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开展了习字活动。习字有专门的习字纸,要求学生每天花15-20分钟的时间专门练字,从描摹到临帖,循序渐进。另外,定期举办优秀习作展,起到示范、激励作用。

3 “万金家书”(亲情家书)活动——善于表达,善于沟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把平时不好意思表达出口的爱意、谢意向父母诉说,把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苦恼向父母倾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并求得父母的理解……一封小小的家书,却拉近了父母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融洽了家庭关系,意义实在重大。

4 “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一生活的激情,诗情的飞扬。诗歌,点燃青春的火炬,人生的一段阅历因此而光亮;诗歌,点染岁月的色彩,生命的一段过程因此而绚丽。学校每年举办一次“诗与生活”诗歌朗诵会,采用年级组初赛,选拔一定的节目进行复赛,最终形成一整的节目,以晚会形式向全校学生、全市教育界代表、学生家长代表汇报表演。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选材到训练到最终的表演,我全程指导。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得到了锻炼,学校也得到了一个展示风采的机会。

5 “戏剧与人生”戏剧节——演绎人生,体味生活。“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主体形象,演绎人生精彩,体察生活况味,激发创新思维。

6 成立文学社团。开展征文活动——给学生一片文学成长的沃土。学校有文学社、校报,校报定期出版,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也会邀请知名作家开展文学讲座,如本土知名作家毕飞宇、庞余亮等曾多次来校。我鼓励学生多写作,多投稿,争取加入文学社,开阔视野,提升自己。

(二)我的构想

1 读书读报活动——传承传统文化,提高阅读能力。人类文化发展了这么多年,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知识宝库,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各个领域都有光辉灿烂的成果,都值得人们去了解,去品味,去掌握。读书读报活动对塑造“文化学生”,打造“书香校园”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趣味语文活动——丰富多彩,乐趣无穷。比如可以开展熟语大赛、成语接龙比赛、成语对对子、古诗文知识竞赛、诗人典故拾遗、迅速传播的校园口头禅搜集、网络词语荟萃、趣话春联、有关中学语文的对联集锦……

3 辩论会——智慧的碰撞,口才的表现。辩论是知识的碰撞,人类文明至今创造了许多思想、学说和理论。所有思想的产生必定经过无数次的辩论,它们的成长与进化都和辩论息息相关,思想开发的过程中也为人类解答了很多疑惑。对真理质疑进而使真理能够超越,这才是辩论本来应扮演的角色。

4 方言、土语正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这里属于江淮方言区,受方言影响,很多字音学生都读不准或读错,比如“h”“f”不分,“n”“l”不分,前后鼻音不分。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找出这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并加以纠正,可以提高学生们说普通话的能力,有助于促进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

5 组建小记者团——接触社会,增长才干。采取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向学员普及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办报及摄影的基本知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采访名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与社会各界成功人士对话;通过征文、演讲、摄影、小主持等比赛活动为学员搭建起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的平台。

篇4

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数学课本必须实现学与用有效结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善于发现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并能灵活机动地将生活实践问题引入数学教学,实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有效融合。

1.依据教材,超越教材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些不符合当地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对这样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恰当地应用生活现象再现生活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在强调基础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多运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例子替代枯燥重复的讲解与练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树立数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观念,又可以训练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感悟数学的实用性。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当讲到“时、分、秒”等内容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读表、调表、定时,而且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进行时间上的运算,具备相应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可以问学生:“1天只有24小时,1小时等于60分钟,1小时能做什么?1分钟又能做什么?有的同学感觉一天什么都没做就过去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有时间观念。”如此一来,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使数学变得活力四射,真正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来源生活,内外结合

想要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融合,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大胆创新,树立“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良性互动,比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搜集一些长方体,然后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学生积极汇报并制作长方体,从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加以点拨便可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本质特征了,同时学生感受到了它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让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紧紧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可以确保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有效融合。

3.积极实践,创新评价

长久以来,教师把考试看成是评价学生、管理学生的利器,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就必须借助教学评价上的创新实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促进。例如,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懂得钱数汇总与找零,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班级币”这一虚拟货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引导学生利用“班级币”进行物品的虚拟买卖,灵活开展合作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加大对学生社会生活实践能力和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积极发现数学、应用数学,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和数学情感的养成,真正热爱数学。

二、结语

篇5

语文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基础素养,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显出巨大成效的。然而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职校的学生感受更多的可能还是一次次考试失利后老师的冷眼,这让他们对语文既畏惧又厌恶,他们大多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而不愿坐在教室里上语文课。针对这种现状,经过反思后,我对语文课尝试引入了实践性的教学内容,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得到了学生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让课本能说话,把课堂变舞台

我校使用的是高教版中职语文教材,这套教材在课文选排上比较注重语文的实践性。如:每册八个单元,有两个单元为应用文,五个单元为文质兼美、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的优美散文或小说,一个单元的古诗文。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根据新课标中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性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这一要求,我先根据整册课本的编排体例,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如前段时间学生出去实习,我就安排了面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轮流当面试官,根据自己的公司需求招聘合适的员工,应聘的学生事先准备好简历,轮流参加面试。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和交往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应用文一直是学生不愿上的单元,因为枯燥无味,常常是台上讲、台下睡,或者讲过就忘。在讲这类文章时,我就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进来,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我在讲《采访》一节时,让我班的47名学生,4~5人为一组,选定一个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后进行采访。半个月的时间,他们为了让自己采访的内容有创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随后的课堂总结中感慨良多。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知识的运用,也对自己的专业前途、个人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定位,他们的实践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

其次,拓展授课内容,引实践进课堂

“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是一门涵盖非常广泛的学科。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可以把文化课和专业课相融合,用联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概论》和《旅游基础》,导游词的写作及导游模拟实习就能很好地和语文的学习结合起来。在教《边城》一课时,我设计了拓展题,让学生以翠翠为原型设计一个边城茶峒的形象代言人,为边城茶峒设计一份导游词。很多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挖掘原著中一切可用的素材,设计出了一份描写世外桃源的导游词,让人生出无限向往。

励志的文章一般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大多曾被贴过“不求上进”的标签。在讲解这些文章之前,我先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励志歌曲,如《隐形的翅膀》、《怒放的生命》、《飞得更高》等,让学生从心里认可并接受这种不服输的意志,从而唤起他们昂扬的斗志;再去讲解同类的课文,他们大多就能理解主人公。特别是《合欢树》的讲解里,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母子深情,但学生听到轮椅作家史铁生的经历时,更关注的是他不向命运低头的那种执著,对母亲对他的鼓励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合欢树对于母子亲情的凝聚,同时也更利于他们思考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再次,走出课堂,让语文延伸进职业生活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初中级人才,学生毕业后就直接步入社会从事社会实践工作。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和职业生活相渗透的训练。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餐饮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在简单地介绍了调查报告的方法后,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在本地区开麦当劳连锁店的可行性报告。让同学们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采访餐饮业的老板,询问专业教师等,写二千字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把报告递上来互相交流,请专业教师评定分数。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能力,提出可以两人一组完成一个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于做。有了兴趣,就有了质量,只要教师及时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的兴趣,何愁语文学不好呢?而且,这种探究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锻炼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一、概念界定

“素读”就是指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全文的内在蕴意,主张教师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多媒体技术,只用最传统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对文本做出朴素的解读。“素读”教学倡导找出散布在作品中的关键词,探索这些词语在作者语言体系中的特殊含义。从语言最小单位―词,到语句,到段落,到作品节奏,逐一加以推敲,最后再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最终重新结构整个作品。 简言之,所谓“素读”,是指不追求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的诵读,将所读内容作为永久、终生的记忆,是一个人对于人文素养的原始积累。

“素读”所倡导的基本目标是力求学生专心致志地阅读,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加以诱导,让学生与文本发生最直接的对话,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换言之,“素读”就是强调本色阅读,强调最原始也是最语文的阅读。

二、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的内涵解读研究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策略的选择有利于学生课内和课外的发展。“素读”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由传统的专制、封闭式的课堂走向开放、合作性的课堂的一种尝试。

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以最大效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西华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师胡婕认为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做到以下三点。首先,重视教师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素读”教学重视阅读主体与文本的对话,因此教师每次备课都必须做到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吃透课文,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第二,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为此,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提倡学生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策略研究

“素读”追求的是一种本色阅读,力求用本色的阅读设计,养成真实的阅读能力,已达到作者拈花而读者微笑的境界。

为了达到文本“素读”的有效性,华中师范大学教师谢晓艳 老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提出了文本“素读”的四点有效策略:第一,依照场景素读,入境入情;第二,还原时代背景,“素读”文本;第三,学相声捧眼,“素读”文本;第四,多元素读,入境悟情。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陈琴认为“素读”的内容必须是经典作品。为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素读”经典课程必须在学校完成,由教师来引导监督,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为经典“素读”留足空间。

(三)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活动设计的课程实施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陈琴老师在《素读经典及课程开展初探》中提出了“素读”的课程实施过程。在她看来,“素读”课程的实施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素读”的内容必须是经典作品;第二,“素读”经典的时间应该安排在课内;第三,“素读”如何做到“素”而不闷,让文本“素读”充满趣味性。

江苏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贾淑涵老师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素读”的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对于文本“素读”的重视与理解程度将是学生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江苏通州市纱场小学陆云峰老师在《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一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和民族个性,而“素读”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读书法,实施的是一种不刻意追求理解的纯粹的“私塾式”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以它独有的特性有助于我们窥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性特质。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

三、研究成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文献数量

据初步统计,2007―2013年期间,发表在期刊报纸上的以“素读”为关键词的文章共32篇,学位论文共18篇,共计50篇。历经7年的文献积淀,相关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明显的研究成果分水岭是以2011年为界。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得知,形成这样的原因是:随着对于目前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现状和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于该课题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与此同时,该教学方法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

(二) 内容分布

2007―2013年间,学者对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实施、有效策略和内涵解读等方面。下面专门就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做详细综述。具体篇数和相关比率参见下表:

四、教学反思与研究趋势

通过对7年来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素读”教学的不断实施,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现实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但是仍然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内容局限。现在相关的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多以内涵解读、课程实施和有效策略为研究对象。从这些方面看来,相关的研究颇多。但是,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标准频频颁发,因此应该自足当下,对比其他阅读教学方法,做一些系统的对比研究,从而取前之精华,去前之糟粕,不断指导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并提高其教学水平。

(二)研究深度不够。关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近年来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说,研究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在质量方面,表现为调查研究的内容更为具体、细化。 但目前对于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于“素读”本身的解读和浅显的课程开展策略,缺乏更加深入的挖掘。

(三)研究角度单一。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的活动设计研究如何作为一门艺术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也将是小学语文“素读”教学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小学语文“素读”教学现在正在经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通过本次文献综述的研究,发现不足,以便为一线教师和学者提出一些建议,促进“素读”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婕.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素读”教学[J].语文学刊,2012,(3)

[2][5]陈 琴.“素读”经典及课程开展初探[J],2009(5)

[3]谢晓艳.文本“素读”是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N].阅读 指津,2013(4)

[4]陈 琴.“素读”经典.天津教育报[N],2008,(1)

篇7

五月,分离的季节,学姐学长们马上就要离开这个学校,完成从学生到社会青年的完美过渡。所以,我们社工系打算通过举办这个晚会,师生同聚一堂,重温往日的温馨。让他们在离别之际,留恋学校,感恩学校。

首先是准备工作。为更好的举办这次晚会,我部门积极响应系领导的安排,搜集并筛选节目,督促他们排练,并组织本部门的有舞蹈才能的人进行排练,排练出几支华丽动感的舞蹈。同时,为更好的完善节目,我部门还安排人员给主席团成员以及别具一格的“千斤组合”排练舞蹈。同时,为能给大三毕业生与老师的交流与感恩,我部门设计了照片浏览及师生感言VCR制作而对环节,给师生留下美好的回忆。晚会前期,我部门又安排人员去预定晚会上需要的服装及节目所需要的奖品、礼品等,同时也对晚会当晚所需的道具,如话筒、音响等进行了检查,以确保晚会的顺利进行。

其次是彩排工作。在毕业生晚会即将来临之际,我们部门又精心组织彩排,及时发现节目的不妥之处并提出改善方案。部门每个人都努力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晚会前天中午,第一次在舞厅进行实地彩排,效果比较好。并且在彩排中安排了部门每个成员担当的角色和任务。晚会当天下午同样进行了一次彩排,效果很好。

第三是和其它部门的协作工作。毕业生晚会前期,我部门成员协助其它部门购买水果,糕点等。晚会前天晚上,我部门成员又协助其它部门布置晚会场地。

最后是晚会正式开始后的工作。毕业生晚会当晚,我部门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部门成员齐聚一心、共同努力,争取把晚会做到尽善尽美。部门多数成员是当晚的表演演员,但是她们并不曾闲置自己的工作,表演完节目后又投入到工作中,并不曾抱怨自己的劳累。晚会节目在我系领导和各个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总体来说,表演的很成功,赢得了各位参与本次晚会的嘉宾及学长、学姐的好评。

晚会圆满结束,我们在欢声笑语与泪水婆娑中为即将离开的学长、学姐们举办了这次晚会,让他们在离别之际接受了我们的祝福与老师的期盼。

二、合唱比赛

毕业生晚会圆满结束后,我部门又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合唱比赛中,我部门在完成了合唱人员的征集,确定好系歌和合唱曲目后,开始了合唱比赛的训练。

首先确定训练场地及训练时间,由于天气原因,所以我部门决定将训练场地定在教室,场地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比如,如果天气转晴,我们会把训练场地定在罗马广场等露天场地。在训练时间方面,我部门决定采取较为严格的时间制度,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排练。其次,找老师进行指导排练,为提高合唱的水平,我们特地从外面请了专业老师进行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合唱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我部门成员在认真学习系歌和合唱曲目的同时,认真思考歌曲的唱法和花式,为此我们还召开了网络会议,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取得一个完美的答案,基本上已经确定合唱的唱法及花样。希望将歌曲唱得更好更优美,并希望能够在院级的合唱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合唱排练方面,我部门成员齐心合力的完成考勤工作,并在排练中树立了良好的带头模范作用。

为保证参加合唱比赛的人的准时参加,我们在完成考勤工作的同时,还特意请系里领导及老师出面,一方面监督、指导合唱成员,另一方面也为合唱成员打气,加油。这一做法起到明显的效果。加上指导老师的知道,合唱水平与日俱增。

目前,合唱比赛的排练工作还在紧张的进行中,我部门成员依旧在紧张的忙碌着。希望我系的合唱比赛能够赢得成功,取得优异的成绩。

五月的丝丝细雨没有燃灭我们的激情,相反,我部成员一直都在努力的工作着,付出得到了明显的回报。收获的成果就是最好的见证人。当然,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

篇8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困境;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

0 前言

2011年9月,教育部印发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和热点内容,教育部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即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校风校纪,办学质量,社会声誉,还事关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大问题。而在学校中,班级是学校教育与行政的最基层单位,师生互动与学习的最主要场所,辅导员则是学生频繁接触的基层教育者也是学生最熟悉的教育辅导主体。欲实现教育目标,实施教学改革,班级与辅导员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应以班级作为主要阵地,教学辅导和班级团体辅导相结合,重视学生本位,素质培养,人格成长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班级人文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作了初步探讨。

1 认知

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

(1)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问题,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上个世纪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的失败。1978年,整个中国报纸、杂志、电台都在报导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开班,其中宁铂、谢彦波、干政作为首批入学的“神童”备受瞩目。当然,这些“神童”确实有过人之处,据当时报道:宁铂两岁半会背30多首诗词,3岁会做100以内加减乘除运算,4岁学会400多汉字,5岁上学,6岁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会下围棋和熟读《水浒传》,11岁时宁铂就和时年12岁的干政,11岁的谢彦波一起进入科大少年大学班学习,成为“天之骄子”。人们相信这些少年英才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爱因斯坦”“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可结果如何呢?宁铂本科毕业留校任教,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讲师,但是之后与社会格格不入,于2002年出家为僧了。谢彦波提前一年本科毕业,15岁读硕,18岁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曾获诺贝尔奖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读博;干政后来也去了普林斯顿读博,结果谢彦波,干政却都因为无法与导师相处而终止了学业,前者泯然众人,后者更因精神疾病问题至今困守家中。[1]

(2)无独有偶,2000年天资聪颖的魏永康年仅17岁就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在学习上魏永康几乎可以无师自通,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但是生活上极不合群,不懂得尊重人,去导师家一个招呼都不打就去摆弄导师的电脑,大冬天经常穿着单衣拖鞋到处跑,生活自理能力极差。2003年,中科院无奈地终止了魏永康的学业,现肆业在家。[2]

2 思考

人文困境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不乏象宁铂、谢彦波、魏永康这样学业优秀却陷入人文困境的例子。对照分析这些“神童”“天才”失败的人生之路,便可得知人文素质缺失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

我把大学生的人文困境归纳为三个方面:

(1)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模糊,缺乏人生支柱

我国社会处于深刻变革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态势,加上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进入,腐朽思想,文化垃圾,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侵蚀年轻人的心理。大学生思想正处于由不正熟走向成熟的思想活跃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稳定,易受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影响。受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当代大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言必称“个性”,以一己私利作为处世出发点和归宿,表现为缺乏远大理想,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不能以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约束自己。

(2)重理轻文,缺乏创新意识,人文素质

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大学生知识价值观易受错误的社会观念影响(重理轻文)出现偏差,重物质之用,轻精神之用;重即时之用,轻未来之用;重显性之用,轻隐性之用,结果造成所学知识零散、肤浅、不成体系,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应用于实践。更严重地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知识无用论”“上大学就是混文凭”的想法,生活懒散,学习动力不足,把学习当成课业负担,无法实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形成。

(3)难以实现角色转换,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大学生完成学业后要面临“学校人”向“社会人”角色转换,环境变化,社会转型,体制更替,就业竞争压力都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困惑、焦虑、迷茫、颓势的心理。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对受教育者(学生)重智商轻情商,忽视人文教育,忽略对健全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部分大学生缺乏爱心,缺乏自制力,缺乏意志力,渴望成功害怕失败,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不知道如何做事。稍有挫败便失去自信,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3 探讨与结论

篇9

高校的学习不同于此前的初高中,学生如同海绵一般吸取知识,同时也要为将来踏上社会而做准备。在这些准备中,学生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与平台。下面,笔者就将阐述高校内学生活动的意义。

1.学生活动对高校学生的意义。高校的学生活动是学生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我们在强调学以致用的同时,需要给学生一个可以“致用”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舞台将平日的所学、所思、所想都体现出来,并且在得到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虽然高校的学生活动大多由学校开展,但是组织承办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策划的,在此期间,学校只是起到一个辅的功能。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己的组织能力,也能使其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展现、锻炼个人能力。

2.学生活动对高校的意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不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多的是为学生日后如何融入社会做准备。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初还抱着中学时代的学习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状态虽然可以很好地学习,但是终究只是学习。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所以无法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发挥充分,这样极大得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学生活动恰好给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母亲节征文活动。百善以孝为先,这次主题活动一方面弘扬了母爱的伟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在此基础上增添学校的文化氛围。

二、学生活动中体现的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的学生活动往往切合于当下的主题或文化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筛选出符合自己校园文化形象的课题,然后学生根据这些话题开始策划。学生自行组织主题活动,这些内容展现了校园文化的个性,而且在整个承办活动过程中,也体现出学生自己的文化理念。

1.学生活动内容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学生活动的内容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与载体,学校会寻找切合自己校风校训的主题,并且在活动中适当地引导学生。例如,在科教兴国的大背景下,学校每年有科技创新比赛,在比赛中学生各展所能,无形中已经拉动了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在比赛过程中,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以增进交流机会。另外,这些比赛活动都有教师的辅导,教师在辅导中也能发现个人问题,在与学生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思想与创意,从而将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推到最高点。

2.学生活动形式中的校园文化体现。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学生自己来决定的,例如建党的周年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参观科教基地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主题内容,对校园的文化构建也有不同的效果。比赛能够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展览展示可以体现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能促进校园的文化氛围。

三、学生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作用

篇10

一、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在动态和变化的教育情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力求使语文学习的结构和组织形式活动化,开发学习资源,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活动来实施和完成,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形成各项语文能力。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愿望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去经历、体验、感受、领悟、总结,形成个体的系统知识和能力素质。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和“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地参与和活动质量的高低。

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活动原则

1、目标性与丰富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注重活动目标的同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形式的多样性,满堂问、满堂读、满堂练都是与活动化相悖离的。例如,教学《水调歌头》,要让学生体会到苏轼屡遭排挤,一再被贬的苦闷和虽一生坎坷却能乐观面对的旷达胸襟,笔者首先安排学生阅读了余秋雨的《坡突围》,了解了坡坎坷人生中的一段屈辱历程。然后,在反复朗诵全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的人生经历交流心得,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在教师未做任何讲解与提示的前提下,有一组同学依据词前小序的提示,从“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中读出了诗人对亲人的怀念;据“丙辰中秋”与“起舞弄清影”等句读出了在这万家团聚的中秋佳节,诗人独自饮酒正是为排解内心孤寂、抑郁的情怀……这些活动的设计使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自己读,自己领会,自己演练,然后小组、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切磋,最终巧妙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2、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活动中,首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再进行充分的合作。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笔者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创新解读”就由学生自己组织,效果很好。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检查预习,激发兴趣,调节情绪,活动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内容要与教学目标有关。一年多来,学生创造了许多新颖的形式,大大地丰富了课堂的内容,使每节课都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开端,如成语故事、新词例说、名言解读、诗词赏析、改诗改词、名人轶事、作品推介、我的故事、奇谈妙论……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课外通过语文学习去获得,所以不但有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

3、全体性与全面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现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学生全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课堂教学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的,另一方面四人小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不能独立行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在《土地的誓言》教学的“欣赏与评价”中,有同学就对结尾“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好看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提出了异议:为什么是“用泪水”而不是“用鲜血”洗去“污秽和耻辱”?笔者把问题留给了全体同学,由各小组长组织讨论哪个用词更恰当,为什么。经过一番争论最终达成共识:文中所说的“泪水”是见到家乡解放后的喜悦、激动的泪水,而不是家乡惨遭践踏与蹂躏时痛苦的泪。这就更能体现出作者必胜的信念。而“鲜血”只能表明愿为故乡奋战到死的决心,却没能预见到奋战的结果,未免不够自信,较为悲观。

4、课后作业与课堂教学相一致的原则

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作业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它给学生的是动力而不是压力,是活力而不是束缚。如果作业缺乏活动性,就会削减课堂教学活动性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要将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顺延,补充和拓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再学习,再研究的欲望,使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1)、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教材间的内部联系,让学生比较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譬如让学生将《伤仲永》和《送东阳马生序》进行比较阅读,从中探讨“后天教育与主观努力对命运的决定作用”的问题。让学生把《喂――出来》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连在一起,分析同一题材不同文体风格特点。《春》和《济南的冬天》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在比较中分析研究出散文写景色特点和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