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09:15: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母爱记叙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母爱记叙文

篇1

这篇文章中最精彩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是;妈妈的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了红红的小嘴。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的皱一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洗刷完毕喂完猪,这才用木盆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了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在这段话中着重的写出了琦君妈妈生活的艰苦,手上都是裂痕还坚持洗刷厨房;还喂猪,真是一个乐于奉献的妈妈。

琦君的妈妈如此辛苦,和我的妈妈差不多。我妈妈的生活虽然比琦君妈妈的生活条件好一点,别的也没什么区别。以前小学时,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妈妈在照顾我。由于爸爸在外地上班,所以照顾我的重任就落到妈妈的肩膀上。每天妈妈早起为我做早餐,晚上还要那么晚才睡觉。冬天还好一点妈妈可以多穿一些衣服;而夏天,妈妈每天都要在像蒸笼一样的外面做事。原来白白的皮肤被晒得黝黑的。她只有在春天的时候可以歇一歇。她的手上也有不少的伤痕。

我估计像这样的妈妈也有许多许多,每个孩子都会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在忙碌着,不停地在有事的地方穿梭着,一刻也没有闲着。

我有一次生病了,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是上吐下泻,每隔不长时间就要上一次厕所。那次我妈妈寸步不离的守着我,我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那次。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经历,每个人也都不会忘记。

妈妈就是我遇到危险的警察;妈妈也是我最早的启蒙老师;妈妈是我的一切。

篇2

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初中问题记叙文症状的几大表现:

一、写作材料范围窄,陈旧。

在选择写作材料时,很多学生写小学、初中的学习生活,一般都是写自己和同学,自己和老师之间的事情,要不就是写父母之间的内容,材料内容的范围跳不出学校和家庭。当然,我们说这些内容可以写,但不能总写这些吧。

材料陈旧表现在写自己和同学不是友谊就是矛盾,写自己和老师一定是师爱,写父母一定是父爱母爱。

实际上我们的视角可以大一点远一点。写家乡的经济建设、民风民俗、轶闻趣事、讴歌生命、为环境保护做出的努力、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惠民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甚至是陌生人人格魅力的发现。因为这是五彩纷呈的世界,精彩的地方有很多。

二、事件描述空洞不具体。

许多学生在介绍事件时用转述的口吻,没有直接引用人物的语言。对事件的经过只用一两句话就写完了,像流水账,没有特写镜头。这样读起来平淡无味,难以在读者头脑中形成印象。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事件的波澜也难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怎样把事件写的具体呢?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可以简单的勾勒人物的外貌,写出富有个性的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这是需要直接写出人物的语言而不用转述的口气。还可以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当然为了事件的逼真效果,适当的环境烘托也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把事件描绘得逼真形象,都是服务于习作主旨的,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三、详略关系处理不当。

主要体现在对人物、事件写的不详,而大量篇幅对人物、事件进行议论评价。如一学生在以《流淌在逝去岁月的温馨里》为题作文时,对“逝去的岁月”只用五六十字进行描述,而对怎样的“温馨”却用了三百字左右。

这样的习作不仅内容空洞,而且容易冲淡文体,到底是记叙文呢还是议论文?易写成四不像,还会造成文章条理不清,主旨不鲜明。在详略关系的处理上,我们一般是与主旨联系紧密的详写,有联系但不紧密的略写,没有联系的坚决不写。

四、把自己美化的不够。

在记叙文中一般都有一个“我”存在,在描述事件时,字里行间里有意无意都流露出“我”的性格特征,人格修养。

而有些中学生写得很随意,把自己身上的缺点无意中呈现在习作的语言上。例如,在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作时,一学生在习作的开头写道:“傍晚,天气闷热,我喝醉了酒在河边散步,抬头仰望星空……”还有一学生在一次写作中写道:“看到他那望我的眼神,我真的想跑过去揍他一顿,把他打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真切体验。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除非写作需要,一般我们都淡化自身的不足。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我”应是趋于完美的,有人格魅力的,是读者心目中正面的典范,给读者以积极健康的影响。所以,在记叙文中对“我”宜尽量的美化,不出现一些对自己有负面影响的语言,但亦不能太夸张,那样也会失去一种本真的美。

五、结尾有说教味。

部分学生在作文结尾喜欢用“我们应该……”、“我们要……”、“我们需记住……”、“我们不能……”等字眼。而实际上读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已经在字里行间里体现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给人感觉是只有作者明白这个道理,读者都不懂,语言不够委婉谦虚,有教训人的味儿。

篇3

一、铺垫营造抒情氛围

在记叙文写作中,很多学生也明白情感渲染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急于去渲染情感,往往使得情感渲染比较突兀,显得不够自然、真诚。其实,在记叙文写作中,情感的抒发往往需要经过一定情节的铺垫和营造。比如,在《心底的幽香》一文中,作者本来想抒发的是对母亲的关爱情感,但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并没有急于去写核心事件和情感,而是将笔触写到自己的痛苦、烦恼之中,特别是环境的描写。

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陪着我,走过黑夜。

静静地坐在灯光下,艰难地与“摩尔”周旋,看着被我绞下的又一撮头发,我不禁苦笑,看来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啊。窗户微开,初秋的风正当清凉,绕过窗棂,掀开了书的一角。我不由地感到冷了。无暇顾及其他,把身子蜷起来,继续这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作者起始写到只有“一本笔记本、一支圆珠笔”在陪伴自己,“走过黑夜”。这里很明显是为了下文写母亲的陪伴,特别是母亲关爱的陪伴做铺垫。窗户外的秋风微凉,导致“我不由地感到冷了”,以至于我“无暇顾及其他,把身子蜷起来”。这样的环境描写,也是为了下文写母亲关爱带给“我”的温暖和感动做铺垫。这样的技巧虽然不是什么高绝和奇特的技巧,但是却非常有用,它使得情感的渲染有了个蓄势的过程,使得后文的情感不会太突兀,渲染起来也会比较真诚。

二、反差对比调动情绪

记叙文中的情感主要是人的情感,而人的情感不是固定不变的,最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种不断变换的情感就是人的情绪。记叙文写作不宜平铺直叙,这样的情节往往过于平淡,不够生动,让人读来无趣,同样,情感也是如此。如果从始至终人物的情感始终停留在在一个点上,那么会让人觉得不具生活气息,也就难以获得认同。如果在记叙文写作中,能够将人物的情绪进行带有戏剧性的反差描写,那么无论是情节还是情感上,都会更具可读性和艺术性。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情绪反差、对比的描写来突出真实的情感的。如文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四周静得可怕,当真是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映着深幽的夜幕,更显出一丝诡异。凉风不失时机地侵袭,渗过衣服,刺入毛孔,我不禁地打了一个颤。黑夜撕开灯光的一角,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突然觉得好冷,由内而外。我尽力将全身气力集于笔杆,此时,这小小的一只细长圆柱仿佛成了我抵御寒冷的利器。脑海中浮现出勇斗妖魔的种种场景,一切继续……还真巧了,刚到,身上竟然不感到冷了。翻飞的书角竟然也安分下来,更神奇的是空气中弥漫着银耳的清香。

本来上文已经写到环境的变化,这里进一步进行渲染。四周之静,凉风侵袭,使得“我不禁地打了一个颤”,甚至“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种情绪应该是一种冷色调的情绪。但是接下来,作者突然转过笔触,写道“我尽力将全身气力集于笔杆,此时,这小小的一只细长圆柱仿佛成了我抵御寒冷的利器”,“还真巧了,刚到,身上竟然不感到冷了”。这里的描写情感与上文简直是截然不同的相反情绪,是一种振奋、明朗的暖色调。这样的反差对比,使得读者也为之情感一转,于是下文由“翻飞的书角竟然也安分下来,更神奇的是空气中弥漫着银耳的清香”的细节引出来的母亲关爱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细节描绘突出真情

在记叙文写作中,对情感的直接渲染主要是靠精彩的细节。细节描绘在渲染情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还是人物之间的对话,都能从一个侧面来体现人物的情感。因此,细节的设计是否精彩直接关系到情感渲染的成功与否。在具体写作中,一定要精心遴选精彩的细节,有意识地将细节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进行巧妙设计,使之符合主题。如文中是如此描绘的:

我诧异了,抬起头,窗户已上了锁扣。立在书桌一旁的是捧着银耳汤的妈妈。

“冷吗?”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我的心声,我重重地点了点头。“把汤趁热喝了吧!”妈妈轻轻地递给我浮满银耳的碗,一股淡淡的香气混着水蒸气朦胧了我的视野。托着暖暖的汤碗,瞬时感受到了一股暖流顺着指间,传遍整片被凉风侵略过的地方。埋进白雾中,我肆意地呼吸温润的空气。夹着那鲜为人知的香,我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温暖。

当我与凉风还有作业在激烈交战并情绪转换的时候,妈妈出现了,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嘘寒问暖,更有最为直切的关爱,一碗饱含浓浓母爱的银耳汤出现了。文中对银耳汤香气的描绘很精彩,细节呈现的不仅仅是画面更是真情。除此此外,还有更加精彩的细节:

“还有这个!”妈妈变魔术般地拿出一本笔记,“这是你爸上网抄的资料,看看对你有用没?”翻开笔记,爸爸的字一如既往的遒劲,潇洒,一改往日的潦草,字里行间却尽显拘束。墨香和着纸张的香,徘徊在每一笔每一画,沁人心脾,撩动我的心弦。

没有直接出场的父亲并不比母亲差,他是从孩子的学习上入手去表现关爱的,看到此处,让人也觉得十分感动。对笔记本中爸爸字的细节描绘,一笔一笔都是在写令人感动的父爱啊,这样的情感渲染无声却有力。

四、感慨抒感升华

对情感的抒发除了间接描绘,还要注重直接升华。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往往通过对文中感动人心细节的感慨,直接点出其中蕴含的情感。特别要将其中体现的内在情感以最为感人的方式抒发出来。如文中作者是这样写的:

一本简单的笔记,一碗普通的银耳汤,一股平凡的香气。黑夜中,白茫茫的水汽携着墨香萦绕在我的近旁,枕着它,我不再是孤军作战。

篇4

1真实是根本

真实,即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要胡编、乱造。真话、实话不仅要求学生心里怎样想,就怎样说、怎样写,还要求有客观的标准,即准确性。求真既是作文的准则,也是做人的准则。

学生作文现状却与之背道而驰。《令人高兴的一件事》六十多位同学写亲身经历的寥寥无几,抄袭、编造现象屡见不鲜。

在作文教学时,为了使学生写作遵循真实原则,本人极力创造有利条件,使他们先有感性认识,做到胸有成“竹”,然后才让同学们动手去写。如:教同学们写《我喜欢的一部电视剧》。我首先要学生根据要求回家选择一部精彩电视剧,在看中知晓剧中情节、内容。通过几天的正面接触,然后再召开一个座谈会,小组分组讨论,各组分别推荐一个代表上台述说,让学生作到看、说、写的统一。通过训练,本次作文同学们都能将情节描绘得如临其境,将作文写得明明白白。

2“新颖”是关键

题材是作文中所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果别人已用过多次的材料,别人一看就知其庐山真面目,如果学生仍套用,即使感情很真挚,也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初中课文《驿路犁花》一课,以其新意突破窠臼。作者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播的过程加以展示,展现了这种精神经久不衰的生机和世代相传的生命力,并且把方便过往客人的深山茅屋作为雷锋精神的见证,把洁白、朴素的梨花作为雷锋精神的象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结合课文,讲授作文的选材、构思等,学生便容易接受,学得也就轻松。于是乎《童年忆趣》这篇作文题材新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上树捕鸟雀,下水捣龙虾;野外当家家,户内扮鸡妈……奇景异趣,妙处横生。

为了使学生写出具有立意标新、题材新颖、构思巧妙的文章来,本人不仅将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而且亲自写一些下水文章,让学生去模仿,当然此举不是叫他们去抄袭,不是束缚他们的思维。相反,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去创造,创造出更加别具一格的新作品来。另一方面,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吸取间接经验。凡同学间发现有创新的文章,都拿到作文课上来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多方面吸收。

3描写是技巧

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手段,而文章写得生动、形象,给人身临其境的主要手段却要数描写,它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进行具体、细致、形象的刻画和描绘,把描写对象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学生作文不生动,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了细腻的描写,叙述的成份占大多数,究其原因缺乏对人、事、景的细心观察,没有抓住其特点,语言枯涩、陈词滥调、空洞无物。看上去都是些叙述不像叙述、描写不像描写、议论不像议论的话。要使描写成功,必须抓住特点,围绕中心,贯彻“具体、生动、形象”原则。如:有位同学在写《快乐的一天》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

八月十五,一个让我难以忘却的日子。清晨,在和煦的微风中,我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校园。好香啊!一阵浓郁的香味飘来。我循香望去,只见学校跑道两旁十几棵碗口粗的桂花树上绽放着耀眼的小花朵,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挤过了叶子:嫩黄的、雪白的、褐色的布满枝大。

由于小作者表达了母亲因长年在外做生意,今日全家团聚这一中心,因此开头这段描写衬托了人物兴奋的心情,做到了情景交融,把全文的“乐”渲染出来。

4抒情是灵魂

“作文归根到底是抒情”,适当的抒情能起到画龙点情作用。但其情必须是真情,绝不能牵强附会;水到渠成,而不是无情之处乱点情。

感情的抒发,必须以真实的事例为基础,如果没有亲身体会,那么情感所发将变为“无源之水、无本这木”。同样写《母亲》这篇文章,境况不同,情感的流露就完全不同。我班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女孩子,她在写母爱时是这样来表述的:

当我还是上三年级时,有一天,常不在家的妈妈,突然回到了家。这一天也许就是我们最后一次享受天伦之乐。她把我和弟弟带到了饭店,给我们端来了好菜;带到了服装店,给我们买来了新衣服;跑到了玩具店,给我们买来了布娃娃;带进了公园,与我们一起玩电车,骑木马,看老虎…一我们尽兴地玩啊乐啊,盼望着时间慢点跑,当我们游兴未尽时,天已晚了,回到家后,精疲力尽的我俩偎依在妈妈温暖的怀中做着甜蜜的梦,梦见她还带着我们去了儿童乐园。然而当我们醒来时,床头上除了妈妈留给我们的礼物外,再也没有妈妈的踪影了。她已经完完全全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爸爸,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我们整天只能以泪洗面。

妈妈呀,妈妈!您回来吧,哪怕您不给我们买东西,不带我们玩,只要能天天看到您,我们就足够了。

篇5

一、触景生情法

“又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静静的坐在窗前,看着眼前飞舞的雪花,盈盈雪花中传来清脆的叫卖声……这一幕多么熟悉,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去年的一件事。”这是一个学生的开头段,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吸引读者看去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睹物思人法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一本相册,每当我打开相册,看见那张有些发黄的照片时,就想起……”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人记叙文的开头法,它符合人之常情,由物过渡到人,顺理成章。

三、引用法

引用,包括引用歌词、诗词、儿歌、俗语、名言等。采用这种方法,只要引用恰当,便能直奔主题,还能提高文章的文学色彩。例如在写《母爱》一文时,甲生引用了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乙生则引用了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褶伞有人给你打,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掉眼泪……”又如在国庆征文活动中,一个学生自拟题目《祖国啊,我爱你》,开头时她便引用了歌词“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

采用引用法开头时,一定要选择恰当的内容,不可模棱两可,平时还要多积累,以便写作时选用。

四、“不见其人,先闻其声”法

这是一种巧妙的开头法,能直截了当表现人物性格,《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一回王熙凤的出场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有一个学生在写《我的奶奶》一文时这样开头:“‘娟子,不能只吃荤菜,要多吃蔬菜,多吃水果,注意营养搭配……’”饭桌前,奶奶又在不停地唠叨,奶奶的唠叨比中华五千年历史还要长。这段话不从外貌着手,落笔便写奶奶的话,直接表现奶奶唠叨的性格。

五、对比法

这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通过两种或多种事物对比,达到突出某一种事物的目的。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就采用了这种开头法:“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老舍把北平的冬天与济南的冬天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无风。同样是写冬天,我们还可以纵向对比,如:“我爱生机勃勃的春天,我爱知了声声的夏天,我爱硕果累累的秋天,但我更爱白雪皑皑的冬天。”

六、修改(补充)名言或俗语法

中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对约定俗成的内容进行修改或补充,对这种做法,我们应该予以肯定。例如在练写《师生情》一文时,有一个学生就把“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改成了“可怜天下老师心”。另外一名学生在“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后面补充一句“在校靠老师”。

七、巧用比喻法

恰当的比喻能直观地表现事物,化抽象为具体,也便于抒情。如果文章开篇便使用比喻,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会很深刻。在练写《父爱》一文时,有学生开篇便写到:“父爱是什么?父爱是儿登天的梯,父爱是那拉车的牛。”简单的两个比喻,顿使全文增色。

八、巧用排比法

句式相同的句子连用,可以使文章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这样的句子在文章的任何地方都适合,开头和结尾尤其重要。如果把排比、比喻糅合在一起效果则更佳,如上文写父爱的两句话就揉合了比喻和排比。

篇6

记叙文的开头,要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倾心”。记叙文的开头如何做到短小漂亮、受人青睐呢?下面提供几种记叙文开头方式,供同学们借鉴。

一、直接切题,开门见山。所谓开门见山,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接进入事件叙述的方法。或是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是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旨;或是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是单刀直人,直接挑明观点,让人一看就知道文章要写什么、说什么、表达什么。如2014年荆州市中考佳作《宁静的心》的开头:“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纷繁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自如,并且还会有一种独特的享受,进而渐至学习的佳境。”这篇文章的开头落笔入题,引起下文,不蔓不枝。

二、描绘情境,铺路搭台。文章开头极力渲染人物活动环境的气氛,一下子把读者带入特定的境界巾去,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绘景开篇的手法在记叙文中较为适用,可以是客观的景物描写,也可以是人物感受的描写,不管采用哪一种,使用的笔墨都不宜太多,简笔勾勒即可。如2014年大连市中考佳作《美丽的插曲》一文的开头:“耀眼的阳光从树顶倾泻下来,撒下点点光斑,如碎金般夺目,点点阳光跳跃,如一个个音符.在我心中谱成一曲美丽的插曲,虽无名且短暂,却久久地温暖我的心。”开篇借景抒情,抒写温暖的感受,为后文“插曲”的主旋律是“善良与关爱”作有力铺垫。

三、巧设悬念,扣人心弦。在文章开头处设置悬念,引起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的关切心情,运用此法,可以抓住读者的心,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设置悬念往往借助于记叙顺序中的“倒叙”手法的运用,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中间作为文章的起点来写,然后再从头叙述,讲清事件来龙去脉.从而增强文章的诱惑力,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达到吸引读者的开篇功效。如2014年江西省中考佳作《学会等待》的开头就是一个典型范例:“在花开花落间,谁在等待中荒芜了青春?谁又在等待中充实了灵魂?”文章巧用设问,巧设悬念,吸引读者刨根问底。再如2014年盐城中考佳作《我与“仇人”再见时》的开头:“都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不知我的‘仇人’――小表妹这次来我家,又会给我多少难堪。”“仇人”表妹的到来到底会给“我”带来什么麻烦呢?此种开头巧设悬念,扣人心弦,使文章更加曲折有致,引人人胜。

四、妙用修辞,蓄意铺陈。修辞手法是美化语言的法宝,若能将此法宝运用到文章的开篇,必能让文章的开篇绚丽缤纷、靓丽诱人。此法最可取,效果也最好,且看三个精彩“凤头”:

1.冷寂的夜,万物沉静,笼罩在地狱般的黑暗之中。只有那镰刀般昏黄的月高悬在天空中,拉出令人恐怖的弧线,清冷的风凌厉地刮过树林,如狼嗥,似鬼泣。(2014荆州市中考佳作《梦想的力量》)

采用比喻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地展现夜的阴森与恐怖。

2.古今中外的咏荷诗,赞荷叶的真是很少呢,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也只是杨万里用来映衬荷花的短句。我总在想:荷叶,也能成为让人流连的画面吗?(2014年南通市中考佳作《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文段引用诗词佳句,妙用设问,使得文章富有文采,引起读者思考,可谓名句增辉,妙问添彩。

3.我是一棵转角处的向日葵,默默地生长。很少遇到温暖的阳光,没有他人的关爱。直到那日,你的出现温暖了我的世界。(2014年河南省中考佳作《你是我的太阳》)

文段运用拟人手法,使得温暖体验鲜明凸显,让人一见倾心。

五、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文章开头用精辟的议论、抒情语句将所要表达的某种哲理揭示出来.为全文奠定基调。一般是先直接抒发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的强烈感情,然后,再展开具体情节的记叙。如2014年益阳市中考作文的《我与塞上江南有个约定》开头:在电影上.曾经看到过茫茫戈壁上你炙烈的阳光;在影视里.曾经领略过你蓝得不带一丝杂质的蓝天。我知道.如此不一样的景色,永远只属于你――银川――我的塞上江南。初次与你相识,心底便暗暗产生了一个约定:请等着,我会来看你!文章直抒胸臆,以议论抒情的笔调,高度评价银川如塞上江南一样美,点明题旨,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情感基调,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题记,亮入耳目。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文字。巧妙地设置题记,既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又能提示文章内容。作文中精心设计好题记,能使文章锦上添花,也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总之.作文的开头方法还有很多,无论运用何种方法来开头,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紧密相关,为突出中心服务;二是语言要简要、优美。作文开头,因文而异,可独立运用,也可综合表达。但一定要扮靓“凤头”,让你的开头“炫”起来!

【学生佳作】

生活的味道

湖北松滋市南海中学 林如颖

生活似一杯冒看丝缕热气的牛奶,味道甜蜜美好.令人安心;生活像一朵傲然屹立雨中的小花.生性坚毅不屈,教人顽强;生活像一片摇曳于蔚蓝天空的白云,脚步自由自在,让人惬意。

窗外夜色沉寂,似乎有一支铅笔,将万物涂成漆黑。窗内一灯如豆,我端坐在书桌前,攻克着堆积如山的难题,在题海中挣扎了太久,我心生烦躁。这时,一只热气腾腾的杯子轻放在我身边,袅袅热气夹杂着奶香闯进我的鼻子里,像有一只温柔的大手抚摸着我躁动的心,让它安静下来。我转头,望见了母亲温暖的笑容:“喝杯热牛奶吧!放松一下。”我听话地拿起杯子,轻抿一口,身体一点一点地变得通泰舒展,烦躁一点一点褪尽。

生活就在此时静止,我尽享绵延的母爱,感受生活的甜蜜与美好。

乌云抓住太阳,给它戴上镣铐,锁进了密不透风的岩石般的云层后面。雨借助乌云开始了狂舞,击打着人们的身体,摧残着树木的枝叶。我颓丧地坐在屋檐下,失落地扔着石头。呵,这残忍的天气也在和我的失败一唱一和吗?我望着手中的石头一次又一次闯进飘洒的雨帘,心中堆积的愁闷越来越多。蓦地,我瞥见屋外花丛中的一朵小花,雨点重重地打在它身上,它摇摇晃晃,却不肯像旁边其他花儿一样凋零。水滴顺着花瓣落下,把花儿洗得更加娇艳。风儿想带走它的美丽,却只得到一声拒绝。我呆呆地望着她,我是否也可以像这花儿一样,在风雨中仍傲然挺立?

生活就在此时告诉我,以不屈的姿态面对挫折,以顽强的斗志迎接风雨。

我埋着头奋笔疾书了一天,匆匆地掠过各种书本。在现在这个时代,快似乎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束缚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色匆匆地走过生活。我已经累了。我扔下书本,来到后院。蔚蓝天空中的白云自由地摇曳。泥土的芬芳和花儿的香气扑鼻而来,肩上不知何时多了几片桃花。桃树心无旁骛地撒着花瓣,花雨在我面前织锦。这安详的一切拉住了我奔走的心,为什么要这么快呢?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边云卷云舒,岂不很好?

生活就在此时放慢脚步,让我的灵魂赶了上来。

生活的味道,有甜蜜,有坚韧,有闲适,如此美好,叫我怎能不沉醉?

篇7

关键词:故事法;排比法;题记法;引用法

考场如战场,时间就是成绩,时间就是胜利。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赢取写作中的最高分,首先要有醒目的题目,其次要有精彩的开头(取材、立意、构思等方面也相当重要),有如凤头一样多姿多彩的姣容,定会冲击阅卷者疲倦的眼球,惊醒阅卷者厌倦的心理,给其一道亮丽的风景,使其耳目一新,心生波澜,给出理想的分数,如何在短时间内打造考场作文的开头呢?

1.故事法: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一个经典或者普通的故事,但故事中一定蕴含着本文的主旨。这种开头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文章的情趣,也微露文章的中心,特别适用于叙议结合的记叙文。例如:一位留美学生去老师家做客,无意中看到不满4岁的孩子想打开卧室的门,她拿着一串钥匙笨拙地试着锁孔中,由于年龄太小,手不听使唤,怎么也打不开,这位学生想去帮忙,却被老师阻止了,老师说:“让她自己先尝试一下,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她就不会忘记这门是怎样打开的。如果每次都帮她,那么她就永远不会独立开门”。《让孩子独立吧》——河北一考生。

2.排比法: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相同,语意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如同给文章戴上一束光环,总领全文,或与后文呼应,不但可以凸显文章的题旨,也可以增添文章的气势,增添文章的感染力。同时,又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晰,这样的开头最适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散文。例如:盈盈秋水,我拘一捧最清的;脉脉余晖,我取一缕最暖的;灿灿红叶,我拾一片最耀眼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棵最鲜美的。《待人和善》——江西一考生。

3.题记法:题记是指写在正文前面的文字,语言简明扼要紧扣文章内容,富有哲理。巧用题记可提挈全文点明主题,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抒情意味,也为文章的波澜起伏奠定基础。例如:人生难免经受痛苦,也许只有在痛的砥砺后,才会品尝超然的快乐——题记。《痛并快乐着》——河南一考生。

4.情境法: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一个既定的场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或先嗅其性。能给读者突兀惊奇之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同时,又增强人物形象典型性,人物性格鲜明性,为后文的记叙埋下伏笔。例如:“林儿,你怎么还不起来?庄稼人,哪有睡懒觉的份儿?”不知啥时爹已在屋外叫开了。《长长的小路》——江苏考生。

5.四开法:用简洁的语言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此法切题快,详略易掌握。时间、地点可以用蕴含时间、地点的的景物描写来交代,这样更可以渲染一种特定氛围,烘托人物的心情,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此法简便易学,效果极佳。例如:深邃的苍穹,稀疏的星光,只有眼前的灯光闪亮。朦胧的月儿呀,你可愿听我倾诉忠肠,你可愿分享我如同春雨的母爱。《润物细无声》——湖南一考生。

6.设悬法:指在写作中提出疑问,或对某人、某物、某事进行渲染,让读者一头雾水,怀着急切的心情去探讨事物的原委,这种写法能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例如:在考场上看到“真诚”二字,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你可亲的内容,耳畔回荡的都是你那声声的“宝贝”。你可知道,是您那发自肺腑的“宝贝”,融化了我心头的坚冰,让我这个有名的“浪子”迷途知返了啊!《那一声声宝贝》——湖北一考生。

篇8

一、转变观念,要有读者意识。

学生写作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明明心中有千言万语,而落到纸上的却不及内心所想的一半或者更少。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表达水平的原因,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读者意识,忽略他人的感受,认为我说得很清楚了,你应该理解,却忘记了别人不是你,没和你一起看,一起听,一起感受。

比如有一个学生写自己在外公去世后去看外婆的事情,我在批改时是能感受他对外公的思念及对外婆的同情与担忧的,但他也只有几句话的叙述,没能展开,没能充分表达心中的感情,使得文章止于平平。问他:“你为什么不敢正视外婆?”“因为外公去世后,家里的一切好像都没变,又好像全变了。”“没变的是什么?变了的又是什么?”“没变的是家里的摆设:院子里外公种的丝瓜已经爬满院墙,葡萄架上挂满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外公最爱的唱机还放在床头……变了的是迎接我的不再是外公爽朗的笑声,而是外婆更苍老孤单的身影,也没人再用粗糙的还沾着泥巴的手抚摸我的头,也没人再在兴致来了时拉着我说咱爷孙俩杀一盘……”“你所说的这些只有自己知道,读者知道吗?”看他有些发窘,我告诉他:“很多时候我们会进入一个误区,总觉得我说的别人一定可以懂。其实不然,要想别人理解进而感动,需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手中的笔去还原,通过描绘去传达。”谈话过后,这个学生把文章又写了一遍。我看了以后很震惊,文章多了很多细腻却绝对真实的描写,这些描写中蕴藏的浓浓的情感让我深受感动。

在写作时,不能只是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想要让读者感受你所感受到的,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东西和你要表达的吻合,就要有读者意识,在叙述过程时要停下来“看”,也就是要把你司空见惯的而读者却不了解的内容描绘出来,而这些描写往往会成为文章的精彩之处。

二、感受生活,以生活为源泉。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很多作文题也要求联系生活实际,但学生写作时仍然空话、套话连篇。为什么会这样呢?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套用一下,就是“生活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灵”。

现在的学生在升学考试的压力下,埋首在书本与习题之间。他们很少有时间关注身边的生活,对外界的感受力变弱甚至变得迟钝。比如很多学生喜欢以父爱或母爱为题材写作文,但写出来的大多是“妈妈(爸爸)很爱我,她(他)对我的爱似海深”等套话,再不然写爸爸妈妈雨中送伞,抑或是“我”生病了,深夜送“我”去医院等初中乃至小学用了无数遍的素材。我在讲评作文时,问学生写了那么多次的东西,再一次写不腻吗。学生都笑了,说实在没什么可写。所以,我交给学生一个作业:这周周末回家时,仔细观察你父母的容貌、身材、衣着(越细越好,能细到每一条皱纹,鞋子是否变形更好),以及父母在看到你回家时的眼神、说话的语气、做的饭菜等父母做的一切有关你的事情,细致地记录下来。返校后,很多学生来找我谈心,告诉我原来父母是这么辛苦,这么爱他们,自己对父母是多么漠视,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是多么不应该。这一次的作文也写得十分成功。我趁热打铁: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我们笔下的素材,至于用什么,怎么用,则要看你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了。让自己的心灵时时充满感动,就能从鲜活的生活中发掘鲜活的素材,你的文章怎能不出彩?

三、立足教材,以经典为榜样。

有了读者意识,有了感动的心灵,还要有表达的技巧,这就要从教材中学习了。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是“教”文章,而非“学”文章,学生能体会文章的美,却很难在写作中运用所学文章的写法,所以教学时教师的点拨就特别重要。

1.学习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

比如,很多学生写自己的心情时,只会写“我很失望”“我很郁闷”这种抽象的概念,让人感觉干巴巴的,索然无味。而教材中很多文章在这一类表达上有形象而精彩的描述。如张洁的《我的四季》:“我恨过,恨不能一下子跳到天上,死死地揪住那片云,求它给我一滴雨。那是怎样的痴心妄想!我终于明白,这妄想如同想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大地。”短短的六十字就把“我”希望、焦灼、失望、绝望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形象化的语言可以收到如触其物、如览其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学习准确而精当的用词

准确的语言不仅能真实地表情达意,还含有丰富的意蕴。比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一个“轮”字,既写出了祥林嫂当时的生存现状,更可以看出她对生活已失去希望,以及完全麻木的精神状态。

3.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篇9

一.时间。有些文章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化,以时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二.地点。有些文章,根据作者的构思、行文的需要,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内容,把地点作为叙事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通过两个地方生活环境的不同,表达出“我”的不同经历与感受。

三.人物。有的文章,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等来组织材料,以人物作为行文的线索。如《孔乙己》中,鲁迅就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反映了孔乙己半生苦读不售,恣睢沦落,终至被丁举人打断了腿默默死去的悲剧,揭示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残害。

四.实物。有些文章紧扣某一实物,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该实物在文中起点明中心的作用,与情节的展开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记一辆纺车》,作者以“纺车”为线索,通过回忆在延安时期使用纺车的经历,描绘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了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事件。可以只写一事,详细地写出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几部分,由此表达文章的主题;也可以详略得当地写几件事情,来表现人物某些方面的精神和品质。如 《武松打虎》就以“武松打虎”一事为线索展开情节:开端——店小二因山上有虎不让武松多喝酒,但武松执意喝了十八碗;发展——武松不听店小二劝告夜走山路,——武松在山上打虎,结局——武松下山遇假虎。通过对这一完整事件的详细叙述,一个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武松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六.感情。文章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有的文章没有中心事件,也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就要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文章,有中心事件,也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在写作时也可以以人物的感情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因于勒花光家产带来的憎恶——因于勒信中所写的富裕勾起的期待——因卖牡蛎人貌似于勒产生的怀疑——因确认于勒身份引起的憎恶,通过情感的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文章的线索选定后,常借助以下三种方法展开。

一.借助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冰心的散文《笑》,以人的表情“笑”为线索,借助对不同人物的笑的描写加以展开。文章分别描写了三种笑:墙上画中安琪儿的笑――圣洁的笑;古道边小男孩的笑――天真的笑;海边茅屋老妇人的笑――安详的笑。全文线索清晰,主旨鲜明。

二.借助细节。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它是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如陈运松的《妈妈喜欢吃鱼头》,以“妈妈喜欢吃鱼头”为线索,借助细节加以展开。作者分别写了三代人吃鱼头的生活细节:“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用三个相似的细节,表达出同样的舐犊之情。

篇10

一、提升教师语言能力,有效渗透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传递情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提升自己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渗透自己的情感,散发出较强的感染力,由此使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认真解读课文,对课文中作者的情感脉络把握清楚,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讲述,将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生动地表现出来,在教师富有魅力的语言感染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品读课文的欲望,调动学习课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己艺术化的充满情感的语言,为学生创设萌发美好情感的环境,使情感教育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我在执教《泰戈尔诗三首》时,开课我运用了这样充满的感情语言来讲述:“同学们,文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盛开着文学之花,在那灿烂的花朵中,处处都可以寻觅到我们成长的足迹,在印度,有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一清新、活泼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着童真的世界,现在,就叫我们一起沿着优美的诗句,走进童年的美好梦境……”伴随着我这充满情感的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描绘,学生的情感也被不由的调动起来,产生了学习的欲望。

二、深入解读文章情感,提升情感教育实效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其中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的内心,是因为其中蕴含了真挚而丰富的情感,在这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其中的因素,创设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真实情感的萌发中,获得情感教育,得到一种质的升华。

1.在导入中融入情感

在导入的设计中融入情感,可以为一堂课的教学铺垫良好的情感基础,导语的设计要突出朴实、真诚、直入学生心灵的特点,让学生的情感产生触动,激发学生主动地走入文章丰富的情感意境中,感受情感之真,情感之美,情感之纯……使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比如,我在执教《我的母亲》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伴随着《烛光里的妈妈》的歌声,我深情地讲述到,同学们听着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母亲的身影是否走进了你的脑海?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大爱,每一个做儿女都是在这种伟大的爱的呵护中成长,回忆母亲总是能唤起我们珍藏在心灵深处的太多感动,因此,关于母爱的文字也总是引起读者的共鸣,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我的母亲》,这样的导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内心,以情促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在情节的解读中促感

情节推动了记叙文的发展,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情节中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使学生通过接受美好、真诚的情感熏陶,提升自己的情感境界。

比如,在执教《背影》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文中的几个关于“背影”的情节,来为学生分析讲述,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并抓住了父亲去买桔子,爬上那边月台的重点情节;通过父亲疼爱儿子的这一主题,对“望父买橘”的“背影”作了深入的解析,让学生深深体会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拳拳爱心,感受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从中感受到亲情的血浓于水,亲情的无私与博大,由此引导学生去回忆、去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珍贵。

3.品读关键语句感受情感

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够使他们产生共鸣、感动的语句,并进行反复的品读,领会其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阅读的自由空间,使学生由此发挥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比如,我在执教《甜甜的泥土》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选择一些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来反复品读,并结合自己的感受读出情感,学生们很快找出了“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一阵电铃的急响.她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等语句,有的学生通过认真的品读,认为母亲“倚着”说明她已经有点累了,等儿子等了很久很久,“倚着”刻画出的母亲的专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伟大母爱的真实的描写;“黯淡”则折射出这位母亲的内心所隐含的创伤,她爱儿子,但却因为离异不能和儿子经常在一起,“热切”则表现出母亲见到儿子时,难抑的激动之情。学生通过这样的品读,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越走越近,使内心的情感得到不断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