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习惯的养成范文

时间:2023-03-21 10:1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行为习惯的养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规范教育

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小学生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强调校规制定班规,规范养成教育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注意让学生明确怎样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

二、构建德育网络,保障养成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应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寻找提高全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规律。学校自身要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校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可以说 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三教和一”,形成养成教育“三结合”。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正如小学教育学所说的:“因为家庭是儿童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长是儿童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和第一位教师”,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成长。凡是家庭教育抓得紧,抓得好,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就比较快,反之就比较困难,进步得比较慢,甚至有的还会变坏的风险。在学校里,我们有的小学生,经常迟到,不爱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欠佳,或者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还结伴贪玩,爱说假话骗人等等,都和家长的影响或是这些小学生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开展帮教活动;抓好共建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做法律知识讲座和交通安全教育,开展法制和安全教育,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社会的人,在校争做好学生,在家争做好孩子,在社会争做好公民。学校多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参观、去实践、去体验,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组织学生参观雷锋展室、英雄纪念馆、军营,到社区、到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

三、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永远是教师标准。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我们应从自身出发,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发现地面有废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跟着做,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

四、积极组织培训,强化养成教育

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管理自己,乐于助人的意识,提升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恰当的评价,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对学生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天然。”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是学习文化知识的保证。因此,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是一定要放在教育工作首位的。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4―0040―0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是增长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在平时的工作中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以后甚至将来的学习、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了他对社会、对生活的态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素质。无数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品质往往是从小打下的基础,而不好的,甚至坏的思想、行为习惯也往往是从小或者小学时期开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难。因此,我经常教育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常规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学生养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养成教育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注重反复,强化训练

小学生应具有专心听讲、阅读课本、动脑多思、完成作业、课外自学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提出,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特别要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逐步形成独立的观察与思考能力。其次,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反馈,了解学生作业中的常见错误和多发错误,让学生认真纠错。还要把好作业有意识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向榜样看齐的向上心理,自觉纠正错误,书写规范。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养成教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配合做起,齐抓共管

1. 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篇3

一、习惯的养成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将每种习惯的内容细化为每个年龄段的目标,每种目标又包含四个方面的因素,即“认识――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习惯”。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系统教学、游戏活动、生活活动、家长工作、环境创设五种途径,遵循“将每种好的行为先让幼儿认识,再产生情感,端正态度,然后通过培养其能力和技能,最后变成幼儿的自觉自愿的行动――即形成好的习惯”的原则,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真正使幼儿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幼儿本身,要调动起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幼儿自我约束自己,能自觉按照各种行为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如针对“牙齿卫生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先让幼儿观察隔夜的变质的漱口水,知道牙齿内的残留物质会变质,闻起来又酸又臭;接着与幼儿一起做“醋泡鸡蛋的实验”(把一个生鸡蛋放入醋瓶中,两天后发现鸡蛋硬壳全部被腐蚀掉了,只剩了一层薄皮),实验结束后诉幼儿,蛋壳与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相同的钙,如果不刷牙,牙齿内的残留物质也会像醋腐蚀蛋壳一样腐蚀牙齿。

二、习惯的养成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生活经验提出不同的侧重点

幼儿因年龄不同所处的家庭环境不同,其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也不同,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1.根据年龄段有所侧重 一方面,不同年龄班的孩子注重不同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班应以生活卫生习惯和语言习惯为主:因为幼儿初入园,独立生活能力相对较弱,应注重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同时,有许多幼儿在家中没有接触普通话,从家庭走到幼儿园,要学习使用普通话和礼貌用语。在中班应以健体习惯,劳动习惯和审美习惯为主: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务的同时,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强身体锻炼通过种种手段来感受和表现美。在大班应以学习习惯和社会往习惯为主:通过两年多的幼儿园集体生活,小朋友之间已经非常熟悉,出现一些冲突,矜持也是很正常的,要解决好矛盾就要学会交往;同时大班的幼儿面临升入小学学习,要搞好幼小衔接,应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另一方面,同一种习惯在不同年龄段也有所侧重。如,礼貌用语的使用习惯,在小班主要学习使用,在中班会正确使用,在大班会主动恰当的使用,再如书写习惯,在小班主要通过绘画训练正确的握笔姿势,在中班练习书写数字,在大班学习简单的汉字基本笔画书写,并保持书写纸张和绘画画面的干净整洁。

2、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有所侧重 幼儿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多种感官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同参与来学习。在培养幼儿正确的洗手时,可以把正确洗手每一个环节的照片张贴在盥洗室内,让幼儿每次洗手时都能看得见。同时,在洗手的过程中配上一些好听的儿歌或歌曲,让幼儿边洗手边朗读边唱,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根据生活经验有所侧重 如使用筷子可以训练幼儿手上的小肌肉和大脑的平衡能力,在中班可以让幼儿学习使用。使用前,先发给每个幼儿一双筷子,让幼儿自由使用,教师通过观察将幼儿分成会使用和不会使用两部分,会使用的又分为正确使用和不正确使用两种情况。教师根据幼儿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在活动区中提供筷子和有关材料,让幼儿自由选择训练的学具: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从夹皱纹纸团到夹花生米再到大豆,最后练习夹玻璃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原来会使用筷子的使用起来更是活了,原来使用方法不对的纠正了使用方法,原来不会使用的学会了使用,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

三、教师的身体力行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教师的榜样作用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如幼儿礼貌用语的使用,在幼儿入园时,如果教师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并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幼儿在回答教师的同时,学会了用礼貌用语与老师交流;再如,要求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教师在给幼儿分餐前,用正确的方法主动洗手,同时提醒幼儿洗手,教师自己便后主动洗手等,都会给幼儿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比教师的言语要求效果要好得多。

四、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长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

篇4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37―01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因此,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成才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 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文明礼仪教育与家庭文明礼仪教育同步进行。

2. 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文明礼仪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3. 依学龄段分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中年级通过编故事、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文明礼仪制度。

4. 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文明礼仪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要树立学生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以庄重大方、和蔼可亲的仪表,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作出示范。同时,充分利用学生中的典型事例,给孩子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他们,为他们指点方向和迷津。

5. 防微杜渐。敏锐地发现儿童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教育、及时矫正,遏制不良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要从“早”从“小”抓起。从“早”抓起,即要注意孩子的第一次,如第一次说谎、第一次骂人、第一次不做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果家长在孩子第一次发生错误时不能及时发现、纠正,待到孩子已经形成固定习惯再改正,难度就会增大。从“小”抓起,就是从小事抓起。要不放过学生的任何一个不良行为,及时教育学生,“勿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学生养成不良行为习惯,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5

关键词 : 习惯养成 方式 学龄特点

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学生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思想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至我们的学生仍旧是拼命读书,听从老师教诲,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听老师话;在家里,听父母话。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说了才肯做,只有老师讲了才肯听,没有主动性,没有自觉性。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

我们不能只怪学生,不能等到学生违反了,才去教育。但老师也不可能每天对着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采用惩罚的手段,毕竟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不需要老师教育,就能自律呢?

在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小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较差。一开始,我常采用惩罚措施,如罚抄书,罚扫地,罚跑步等,但效果总是不好,违反纪律的同学还是照样违反纪律;乱扔垃圾的同学还是乱扔垃圾。怎么办呢?难道我们教育就是靠老师来看管,靠办干部监督吗?那样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了犯人。我想到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应该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根据每个学龄阶段,小学生的特点,我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一、 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五角星,初步养成。

低段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今天你头出血,明天他手擦破皮。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

有一次,我买来一包小红星,又在墙上最显眼的地方布置了一块“比比谁最棒”的荣誉角。课堂上,我把要求告诉给学生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红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红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每次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们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红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红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红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二、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

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

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了二十条“天天行为规范”,同时开展“给自己打分”活动。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教室的门上贴着“给自己打分”表,每个同学每天放学时根据“天天行为规范”,给自己打分(违反一条行为扣5分,做了一件好事可以另加10分)。每周班会课反馈,算出一周得分情况,进行表扬。打分表同时也是期末评三好生和各项积极的重要依据。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提高。经过几个月的实践,许多学生每天都能达到100分,而且经常超过100分。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

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三、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

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

篇6

一 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让孩子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也是共同责任。幼儿从说礼貌话开始,到学做文明人、做文明事,既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培养指教,也需要教师和家长良好的文明行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从入园开始,幼儿园就应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将幼儿在园期间要形成的文明礼貌习惯告知家长,与家长达成共识,教师与家长共同培养幼儿,从见面的“您好”、得到帮助的“谢谢”、妨碍了别人的“对不起”、与人告别的“再见”开始,到学习礼貌待客,进入他人房间要敲门、文明接听电话、尊敬长辈,逐步养成不乱翻别人的东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等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教师与家长更应该以身示范,做幼儿的榜样。

二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一个人拥有聪明才智和健康体魄的重要因素,所以家长与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第一要养成幼儿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的科学饮食习惯。家长一定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幼儿的健康着想,基本保证幼儿按时进餐和进餐时间,让幼儿有一定的时间做到细嚼慢咽,但不可任由幼儿吃到什么时候都可以。第二是培养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习惯。父母、教师都要以身作则,不但不挑食、不偏食,而且还能在言谈举止中不表现出对某种食物的厌恶感。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不挑食、不偏食的幼儿来鼓励其他幼儿。家长则可以运用更多的烹调方法来调动幼儿的食欲。第三,要养成少吃零食的习惯。爱吃零食使人的胃部总是处于工作状态,会给胃增加更大的工作量。同时幼儿每天活动较多,经常吃零食,卫生很难保证。第四,教给幼儿饮食卫生常识,拒绝不合格食品。父母带幼儿购买食品时,要教育幼儿认清出厂日期和保质期;拒绝购买路边小摊小贩不卫生的食品和变质食物;外出吃饭一定要到讲卫生的饭店。

三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一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不仅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指导和训练,也需要家长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培养。比如外出旅游、散步、逛超市等,都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好机会。第二,培养幼儿质疑发问的好习惯。大部分幼儿的天性都好奇、愿意问: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有时让大人也难以回答。这时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千万不能训斥孩子,更不能随意搪塞,要把握好时机,引导幼儿探索未知。第三,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在“咿呀”学语时,家长就应该把带有色彩鲜艳图画的幼儿读物读给幼儿听,幼儿稍大时则可以根据图画说出意思。在幼儿园更要在教师的引领下每日与书相伴,让幼儿觉得书中的意趣无穷。第四,养成背诵的好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何况熟记在心呢?教师、家长应指导幼儿把好句、好段、好篇背诵下来,一是让幼儿积累更多的知识,再就是增强幼儿的记忆能力。

四 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目前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许多本该自己去做的事情,被家长毫不犹豫地取代了。使得绝大多数孩子上了小学还不会自己收拾书包,更不用说收拾房间、清扫教室、服务他人了。一个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试想又怎能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未来社会?因为不具备生存能力,终究将会被社会淘汰。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家长在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要教会孩子使用勺子、筷子,自己洗手、洗脸、穿衣服、系鞋带。到了幼儿园教师要进一步指导幼儿学习整理书包、打扫房间、收拾餐具等自我服务性劳动,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进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进步的动力。

五 培养幼儿与人共享的习惯

要培养幼儿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的性格,家长和教师要从培养幼儿与人共享的习惯做起。比如:幼儿喜欢吃的菜肴,家长要告诉幼儿与家人共享;幼儿喜欢吃的食品和水果要先送给长辈,与长辈共享;自己喜欢的玩具,家里来客人了,要与小客人共享等等。幼儿来到幼儿园,教师要教育幼儿学习用品可以借给小朋友使用;自己的玩具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这种与人共享的习惯,会让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健康和谐的性格。

六 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习惯

篇7

关键词:环境;情感;家园合作;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14-01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在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熏陶,会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怎样开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呢?依据十几年的班级管理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适宜的环境,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特点。我们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中心,在室内教育环境与室外教育环境中大胆尝试、精心设计,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为幼儿们营造了一个轻松、生动、自然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活动室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我们在活动室内专门设置了“好孩子、好习惯”的主题动态墙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为了引导家长参与其中,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我还制作了国内外教育学家的名人名言横幅展示于活动室内。逐步改变家长重智力、轻能力,重知识、轻习惯的思想,使家长能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结合教学活动,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对于幼儿来讲,行为自知能力以及自控能力较差,他们往往知道该怎样去做,却搞不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常常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或好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巩固的现象。

一味单纯说教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这种现象,必须根据班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活动,强化幼儿的行为,如:我发现我班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我利用音乐活动《人人叫我好儿童》、《客人来了》,通过有感情地歌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实际行动比理论教育更胜一筹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活动为依托,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我们为此开展小班“分果果”的主题活动。我们在让幼儿懂得分享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幼儿体验“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要求幼儿回家后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送给爸爸、妈妈吃,观察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入园后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四、家园密切合作,是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因素

幼儿园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只有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幼儿正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诸如多方面都没有形成,许多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学前儿童养成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家庭对儿童养成教育的忽视。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儿童吃、穿方面关注较多,但对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及行为习惯问题却忽略不见,甚至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篇8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1.开学伊始,我校就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孩子从小养成讲卫生、懂礼貌、知书达理、文明礼仪的好孩子活动;在班级中开展“我是文明礼仪好孩子”、“讲卫生懂礼貌”等主题班会主题队会。同时,还利用班级、走道墙面制作内容丰富多彩的墙壁文化。如:“我是小画家”培养孩子动手绘画能力。“我是小书法家”培养孩子从小爱写字,写好字,练好字,争当小书法家的愿望。“比比谁最棒”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和团队集体意识。

2、开展师德建设活动,让学生体验爱和温暖。

多年来我校坚持为学生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每学期组织的小学生为公益事业献爱心(人均捐资五元以上),同时,班级收集废纸、矿泉水瓶、废铁、废塑料等卖后,加上平时校园里教师、学生拾金不昧交而无人认领的零散钱,帮助部分贫困学生(50名特困生),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真正留住学生(两基巩固率达98%),让每个学生感激涕零,倍受鼓舞与激励,愿意把爱化为动力,决心留下来认真学,以教师的爱回报学校,回报社会。这就是教育的成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成功。

还有一些节日,元旦、如三八节、端午节、中秋节,甚至学生生日,班主任自掏腰包为学生过节,过生日。班主任元旦出资200多元为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奖品)欢度元旦。家长们也很支持班主任的工作,这些爱生助生的“常规武器”,使学生得到了鼓舞与激励,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老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体验到温暖、仁慈、宽容与幸福,还有什么东西学不好,什么事情做不好呢?还有什么理由不遵守行为规范呢?

3、注重制度建设,以制度制约行为规范,养成好的习惯行为

再好的制度,不去落实都是一纸空文,只有把精力、时间真正用到抓落实上,制度才会变成鲜活有约束力的无形的工具,才能更好的为班级管理服务。实践中我通常是首先在班级中制做班级公约12条,利用第一次主题班会课,逐条学习落实,并民主表决自己能否做到。做不到应该如何处罚并相应的制作出一系列的处罚条例;最后达成协议,一致通过班级公约的顺利实施。其次在制度落实中,我深深体会到应该做到“三心”、“四勤”。三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四勤”指班主任要眼勤、嘴勤、腿勤、手勤。

二、利用学校资源,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行为习惯养成和自我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多年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课堂是学生成才的关键舞台,班级文化是学生成长展示自我的重要舞台,我们要让学校成为讲诚信的地方,教育就必须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和表现的生活舞台——班级文化。我们通常是:利用墙壁文化建立健全适合孩子发展特点的各种园地;例如:为了让孩子们爱学习,学习好,我们在班级制作一个学习园地;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孩子们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单元测验哪一组98分以上就给哪一小组贴几朵小红花;平时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火车识字、认字,哪一组识字多,识字熟练,就给哪一组贴几朵小红花。

2、让自然环境说话。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在一个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里,似乎时时有一种声音在提醒:这是行为美的地方,不能乱丢果纸屑,不能随地吐痰,不能高声喧哗,举止要文明。

3、让活动展示学生特长、气质与品格,精神与情怀

(1)班级六个一条线(桌子摆放一条线、椅子摆放一条线、用具摆放一条线、卫生用具摆放一条线,书桌摆放一条线、书籍书包摆放一条线),承诺制体现自立自强,展示军人风范。

(2)每周班级学习、卫生、纪律评比制度,体现了班级的竞争与合作,展示学生能力与水平;

(3)废物回收,体现艰苦奋斗,展示学生勤俭、自强。

(4)公物爱护责任制,体现校园是我家,爱护靠大家,展示小主人风彩。

(5)“金点子”建议,体现民主与平等,展示学生参政、议政能力。

(6)班委会议事制度,体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展示未来主人素质。

(7)五心教育活动,体现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展示新时代学生品质。

(8)八荣八耻教育,体现理想与价值,展示新公民崇高追求。

(9)体育文化娱乐活动,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展示学生青春魅力。

(10)每天早读前的小学生行为歌学唱活动,中午的午读活动充分体现了我校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三、争创“民主、和谐、自律”的环境养成教育机制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俗话说:“好习惯受益终身”,我校注重少先队、团支部、学生会在行为规范教育中的组织管理作用,建立“民主、和谐、自律”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养成机制。

我们采用:启发诱导——集体承诺——树优评模——自觉自律

首先根据《八荣八耻》《公民道德二十字方针》和《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要求及学校文明班级十好十无、文明卫生承诺书,文明宿舍承诺公约规范自我行为,养成良好做人习惯、学习习惯、创新习惯、生存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篇9

一、充分利用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课的基本特征之一(生活性):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基于以上课程性质和理念,我认为,低段品德与生活的老师要重视充分利用这门课程教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在执教“我上学了”时,首先让学生转变身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感受新身份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新身份带给自己的新要求。采用示范、儿歌、比一比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按时到校;上课铃声响迅速进教室,坐姿正;课上两眼注视老师,认真听讲,不搞小动作;课后,乐于交新朋友,愿与与他们友好相处。执教“我的一天”时,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守时,并学着整理房间、书包,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认为,低段品德与生活的老师要在课上、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游戏、角色扮演、参观访问、欣赏、讲故事、实践性活动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比较、思考,提高认识,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执教“让家园更美好”时,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感受家园的美好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沿途的垃圾怎么来的?自家的垃圾是怎么处理的?周围的人们又是怎么处理垃圾的?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初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不乱扔垃圾,减少垃圾。并小手拉大手,提醒家长不乱倒垃圾,减少垃圾。

三、以身作则,用老师的行为感染学生

老师往往是低年级学生的崇拜者,学生模仿学习的偶像。因此,老师更应注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的美与丑、对与错、好与坏。要求学生按时进课堂,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该上课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带动学生按时进教室,避免学生上课铃响后才去上厕所,拖拖拉拉进教室,几分钟后课堂才安静下来;见到同事、学生主动问好,与人交谈,面带微笑,常用礼貌用语,长期潜移默化学生,让学生养成文明用语,做文明人等。总之,老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从而使老师言行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中收到实效。如果,一名老师光对学生严格要求,而自己却不律行,那实难让学生信服。相反,还可能导致学生“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四、心灵沟通,耐心引导

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模仿力强,辨别是非力低,行为上存在着反复性,随时会有一些不好行为习惯出现。当这些不良习惯出现时,老师不用着急、生气,只能静下心来,针对情况,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采取调查,个别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学生找到不良行为习惯的根源、了解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而对症下药。也只有师生在心灵相通,坦诚相待后,学生才信任老师,接受老师的帮助,才能乐于接受意见,真心改错。避免学生迫于老师的身威虚伪的服从,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事与愿违。

篇10

情境一:

××学校的体育教师办公室,一位体育教师正在做各项课前准备。下课铃一响,四(2)班的体育委员就带领着几名同学出现在体育办公室,向老师询问体育课的课前准备内容。询问好后,体育委员回到班级准备带队,剩下的学生跟随体育教师来到操场,帮助老师一起布置场地、器材,预备铃响后,体育委员将队伍带领到上课地点,整好队、点好名、安排好见习生等,等待上课铃响。

体育委员整队、点名、安排见习生等这些最基本的体育课课堂常规,通常情况下都是安排在上课铃响后教师组织进行。新课改后,体育课上课时的整队集合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有的教师上课干脆就不让学生集中,上课时学生只要围着教师就行,这些常规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得更近了,看似是一种创新,但却违背了体育课最基本的常规要求。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备铃响后自己做好准备,改变了在课堂上进行常规准备的习惯做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集合整队是确保有序、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说,“要使我们的体育课首先做到像体育课”。要做到课前常规不摒弃,又不占用课堂上太多时间,如何化解好这一矛盾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

1.明确新要求。接手新班级后,利用开学第一课对全班学生明确体育课着装要求、课堂常规、安全防护以及身体健康常识、相关纪律等各项注意点。对第二天有体育课的班级,体育教师要提前一天通知体育委员做相应的准备求。

2.培养好助手。教师必须培养好得力的体育委员和体育小组长,让他们知晓体育课的流程、基本模式和注意点,让他们懂得自己要配合教师所做事项。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让学生形成提前整队集合等待的行为习惯,上课铃一响立刻进入课堂的准备状态。

情境二:

××学校的操场上,三(1)班的学生们小脸通红,满头大汗,认真练习着肩上屈肘投掷羽毛球的动作技术,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纠正动作,听到教师口哨声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集合到教师两侧。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完毕,在口令下学生又迅速分别到各自的区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体育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放的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和习惯。“小眼放光、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是特级教师孙双金评价一节好语文课的标准,这个标准在体育课堂中同样适用。情境二中的体育课堂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养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和习惯,关键在于努力提升体育课的魅力。

1.编出好教材。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特点,国家层面出台了体育课程标准,但各地对于每堂课到底教什么内容,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只要符合课程标准即可。这给体育老师充分发挥才智、自主编排课堂教学教材提供了舞台。体育教师可根据课标编排好本校各W段、各年级、各堂课的教学内容,做到科学合理,富有针对性。同时,还可根据地区实际、学校场地现状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编出适合实施的体育校本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备好优质课。备好课是高效自主课堂的关键环节,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以高效优质课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体育学科特点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紧密结合,杜绝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怪象。备课既要独立思考,又要集思广益,要通过听课、评课、议课、教学问题研讨、同课异构、教学沙龙、现场指导、集体案例分析、主题研究等教研活动,认真反思、及时总结教学行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