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父母范文

时间:2023-04-06 12: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我和父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我和父母

篇1

生活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我并没有仰望富人家的生活,甚至引以为豪,因为,我有最爱我的爸爸妈妈,我有一个温暖的家,我有许多许多小天地……我拥有好多钱买不来的东西。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有非常敏感的神经,总喜欢让爸爸抱着睡。爸爸看我睡熟了,便把我放到摇篮上,谁知我脱离爸爸的臂弯就哇哇大哭起来,爸爸只好又哄又抱,直到深夜才能安睡。学会走路后,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旅行。目的地并不远,就在乡村的田野之中,交通工具也只有爸爸的一辆自行车,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旅行。也许在摄像头中,那些风景都不算美,可是,在我的幼小心灵中,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画面。这里有绿树的庇荫,有山泉的流水,有成熟的麦田,世界是不是就这么大呢?从此,我的眼里装满了憧憬。长大后,我也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可是,再也没有牵动我的风景。

虽然我看起来瘦瘦弱弱的,但体质还不算差。这要归功于爸爸妈妈的“辛勤劳动”,每天为我准备营养丰盛的食物。每天早晨我都要喝一杯牛奶,吃一个鸡蛋,中午和晚上都是丰盛的“大餐”,荤素兼备。每次我都看见爸爸在厨房里忙出一身汗,因此也会认真地吃,久而久之,我不仅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爸爸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睡前,妈妈会给我讲许多好听的故事,我便整天幻想着我是童话中的公主,虽然现在那些故事书都不翼而飞,但那份温暖的感觉仍保存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我惹妈妈生气,妈妈便说我是东北虎的孩子,幼小的我半信半疑,吓出一身冷汗,直到现在,妈妈还会为之发笑。可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妈妈再怎么骗都骗不到我了,我知道,我是妈妈最可爱的女儿!我就是这样在爸爸妈妈的悉心呵护下慢慢长大。

八岁时,全家搬到了深圳,爸爸妈妈工作也忙了起来,他们早出晚归,我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孤独地等待。然而,每当我听到门铃响起,便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听的音乐,是爸爸妈妈回来了,我像小兔子一般跳起来,兴奋地为他们开门。那一瞬,才觉得的先前的寂寞孤单都没有白费,只要有爸爸妈妈,就拥有一切欢乐幸福。在我孤单无助的时候,有爸爸妈妈陪着我,在我快乐开心的时候,有爸爸妈妈陪着我,我还有什么不满意呢?尽管我常常惹他们生气,也要挨打挨骂,可我始终相信那句——打是疼,骂是爱。有一次在书中读到,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然,是啊,漠然就代表不在乎,假如有一天父母不管我了,一点打骂又算什么呢?可怜天下父母心,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也爱你们,所以我愿意接受你们的教育。

篇2

我和父母工作一天

今天的我有些不同,因为我要跟随父母上一天班,所以我要比平时早起一个小时、路上遭受上班高峰期公交的拥挤,第一次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真实地感受到父母的艰辛。

在其他的人看来我爸爸的工作是非常轻松的,连我这个女儿都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今天我要改变对爸爸工作的看法了。我的爸爸是一名卖钢材的小老板。我随爸爸一起出车,我们早上5点多就出门,为了多做几笔生意晚上七八点才回家。早上的天气我还受得了,但是在中午的时候,我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已热得不行了,爸爸还在外面抬钢板,我在坐在办公桌上我都受不了了,何况爸爸还在外面,太阳已经升到半空中,刺眼的光线,高强的热度还在抬钢板。看到这一幕我好心酸。爸爸花四块钱给我买了一瓶饮料,可他自己没买,就喝那白开水。中午爸爸的饭菜很简单,一盘炒青菜,一盘烧茄子,以前妈妈都会来爸爸这给他做饭,但是现在妈妈人不怎么舒服毕竟爸爸是一个男人,做菜是女人的活所以爸爸的饭菜就是这么简单了。但是在家天天吃着香甜的饭菜的我,看到这些菜我有点难以下咽。但是爸爸早在几分钟之前替我买了盒饭。旁边的叔叔看到我,说“你爸爸不容易啊,干活苦,平时连一瓶水都舍不得买!都是为了你啊!长大了一定要好好的孝顺你老爸啊!”我扒着饭盒里的饭,眼泪直流,赶忙把头转了过去,不让他们看见。

爸爸为了我,提早了下班的时间。在家中吃晚饭的时候,我侧过脸看爸爸,注意到他鬓角浅浅的白色、额头浅浅的皱纹。突然间意识到爸爸平时太辛苦,生活的艰辛让他显老。

初二:陈佳佳

篇3

当我醒来,发现我正躺在床上(妈妈的床上),坐起来——咚!额?我原先还够不到床头的一半呢?怎么?我不可能一夜长高那么多吧!照照镜子,我怎么穿着老妈的衣服?而且长得跟老妈好像。正当我疑惑时,自己的模样映入我的眼里,难道,我梦寐以求的事情终于实现了吗?

当我证实了自己的梦想实现了后,我高兴地从床上蹦起来,这时,站在一旁的“我”疑惑不解地伸过脑袋来问“妈妈,你今天好不寻常啊!不但比平时晚很久起床,而且一起床还神神经经的,真搞不懂!”

我加重了语气,说“懂什么。”然后,以每秒30/下的速度做好了早饭,最后把家务活都干完了。坐在椅子上,除了腰酸背痛手抽筋之外,其他方面都还好啦!这时我才体会到妈妈平时的劳累!

之后,暴风雨才刚刚开始:“做饭”!平时我只会煮面条那些,现在要我去炒青菜干脆让我跳楼自杀好啦!不过,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出了一道像样的菜。我后悔死了,对着天呐喊:“我要换回来!”!

篇4

后来,在我的眼里,妈妈如海,能包融我的忧伤,我常常跑到妈妈的的跟前,用稚嫩的双手拿着妈妈的双手玩游戏,或用眼泪或者乱发一通脾气,让妈妈的目光全部注视在我的身上,而妈妈会用故事,鼓励来让我开心,然后将我轻轻的搂在怀抱中。这时,破涕为笑的我发现妈妈的怀抱,就像一个魔术袋—吸走的是我的忧伤,释放的却是快乐。而爸爸如山,却高不可攀,对我经常不管不顾,只有大事才管。平时学习根本不管,每当考试考砸了,就只剩责骂。而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发生的几件事,使我改变了我对爸爸的看法。

三年级的时候,我不知道怎么的,时不时的肚子钻心般的痛了起来,偶尔的发出“咕噜,咕噜”,肚子好像在翻江倒海。似乎一张嘴,就能把刚吃的大米饭全都吐了出来了。爸爸向我走来问:“身体不舒服吗?”我勉强的向爸爸露出苍白的笑容说还好。我心想:今天下午该如何度过呢?“咕噜”我急忙冲进厕所。哇,我竟然没有吐出米饭,反而吐出一摊清水,清水中夹杂着血丝。爸爸说:“你的病情变严重了,我今天下午,陪你去医院检查一下。爸爸扶着我走在路上,突然我脑袋翻出一阵剧痛,眼前的一切变得非常模糊。模糊中,我看见爸爸费力抱着我向医院走去。

在医院里,我渐渐醒了,我听见医生和爸爸的谈话:刚才晕倒只是小问题,问题在胃上有炎,要去那些大医院才能治疗。

篇5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这句话总是在我的耳边荡漾着,这是在一次文艺晚会中,一位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朗诵的一首诗。下面,我说一个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和体会。

一次,是贫困家中长大的小明开学的一天。那天,同学们都穿戴整齐的衣服,而小明呢,只是破烂的粗布衣。一位富家子弟,对小明说:“你们家那么穷,不要来贵族学校读书了。”小明没有应答他,然而,他发怒了,一脚把小明踢到地上,他对小明说:“我父母是这个。”他用大拇指对着小明“你父母是这个。”他用小拇指对着小明说。小明争辩道:“你以为你很厉害呀!啊?我长大以后一定会变得比你家有钱。”“你会?笑话,像你这样死读书,长大后只会变成人渣!”他对小明瞪了一眼。小明他永远也没有忘记那次耻辱,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就这样,20个春秋过去了,小明也是一位国际性的贸易董事长。一天,小明从办公处往家走,看见一位乞丐,他一眼认出那个乞丐就是20年前那个富家子弟。那个乞丐也认出他,问道:“你为什么会那么成功,而我却成了乞丐呢?”小明意味深长地说道:“当年,我每天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

篇6

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这是一个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在目前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在大部分时候成功与名利紧密相连的时代,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海归的家庭,在中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中,我们痛苦的走着每一步。

我的孩子王泰戈出生于德国的文化古城—美丽的德累斯顿,由于我们的选择,现在他生活在上海。出生前在德的妈妈课程,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方方面面的仔细关照和教导,邻居及同事之间的交流,德国人以孩子,家庭为重的文化传统(许多母亲尤其是中产阶级家庭会在小孩出生后呆在家中几年以便能使孩子最有利的成长),有使我们的要求与以前我们成长时不一样,也与国内大部分家庭不一样。我们对他没有一定的希冀和目标,再加上本身我就为养他而放弃了德国的博士学位(这无疑是家庭中心论和家庭是社会基石的德国文化,在我们的父母眼中,在国内的大部分家长眼中是无法理解的,他们一直鼓励我们去努力奋斗,去奋勇攀登,我们此前的攻研,出国留学都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因此现在更不会给他任何压力,我们只希冀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快乐,天真的童年。能在蓝天白云下健康的长大。童年很短暂,而人生却很长。

但是,随着我们的回归,渐渐的我们开始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在周围的环境影响下,在孩子慢慢长大懂事后的推动下,在我们好强的性格的驱动下,我们也被迫踏上了中国式父母的旋转木马,而扭头回望,除非我们再次选择出国,否则直到孩子长大成人我们很难再有下来的时候。为了眼下最时髦的话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次是我和孩子背起了包踏上了征途。前一次是我和孩子他爸爸带着200美金踏上的去异乡的路。真没有想到才卸下异乡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的征尘不久,我和泰戈又上路了。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周末的休息时段,在中福会少年宫,在新华书店,在英语老师家,在体育馆,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烈日炎炎,都有我们母子的身影。今天,我应该是一个可以为我的孩子骄傲的母亲,泰戈能拿起小学二年级的语文书流利的朗读,数学也达到二年级的水平。能用电脑绘出漂亮的贺卡送老师。围棋已达业余8级(若不是今年暑假我让他只玩不学,大概现在可以达6或7级水平)。当他一个人拿着围棋学习的书静静的坐在沙发上看的时候,我的很多朋友都曾很难相信他只是一个上幼儿圆的孩童。只是,在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问他最愿去那里玩的时候,他的回答仅仅是新华书店去买书。我的心不由得隐隐作痛,美丽德累斯顿城的易北河畔,青青绿草地上,快乐而无忧的放风筝,溜旱冰,玩飞蝶,和小狗随意嬉戏的德国小孩的叫声,笑声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我的面前。孩子,本来你也该是其中一员,因为我们的选择,你该失去多少------

秋风初起之夜,我和我爱人从外面回家,身上已觉寒意,却见几个民工的孩子,短裤短衣,手拿玩具大刀和枪等,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的,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他们的活泼非凡,我们不由感叹,我们是否也该还给孩子以他应有的童真,今天,受过 良好高等教育的我们该如何做父母呢?

篇7

我承认我不是很努力,但我是真心想让父母那疲惫的身体能有一刻放松,不要让他们那么疲惫。我真的不愿意照顾了我十二年的父母亲倒下。在这充满坎坷的二十年来,我很痛。在十六年前,妈妈生下了我的姐姐,因为贫穷连奶粉都很吃力的供应着,而又在时姐姐生了病,很严重。而爸爸一直坚持要救姐姐,就这样医院昂贵的医疗费把我们家托的负债累累。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姐姐的病情有所好转过了几天病也完全好了,要不是爸爸的坚持挽救了一个小小的生命现在我可能已经没有姐姐了,我真好庆幸爸爸当时的坚持,这让爸爸在我心中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这以后尖酸的五年后妈妈又生下了我,因为一些原因妈妈又接受了一次折磨,这生下了我,家里的经济情况更不容乐观了,父母又在那时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什么样的罪都受了,经过长时间的辛苦劳动父母有了些底钱,父母又不想让我俩受苦,就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带到了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才有今天的稳定生活。

我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顾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我感谢他们对我和姐姐的爱,我也会永远爱我的父母,不会再让他们我为我担心难过了,我庆幸我有这样爱我的父母。

篇8

廊坊柯磊

要结婚了,本来是件开心事,可临到办手续前,她却要求结婚后不和父母一起住。我们家我是独子,如果不和父母一起住,两个老人就只能孤单生活。我不知道该怎么对父母开口,但我又不想失去她,我该怎么办呢?

阿霓:其实现在婚后分开生活的情况很多,我觉得未必你的父母就会不同意,所以我的建议是你应该先找个适合的机会向父母提及这件事,看看你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同意了,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不同意,你还可以选择一些折中的办法,如在父母家附近买房结婚,这样虽然分开住了,但仍能照顾好老人。另外也可以做一下女友的思想工作,如共同生活,但互相不干涉,以缓解她害怕共同生活的压力。

2 这样的老婆我如何说离婚

广西百色阿海

我和妻子是经人介绍结婚的,那时,我家里情况很不好,母亲重病,惟一的希望就是看到我娶个媳妇进门。婚后,妻子也很贤淑,在家里相夫教子,洗衣做饭,毫无怨言。然而,我们之间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共同语言,她是个相对木讷的女人,只知道过自己的小日子。前段时间,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离异的女人,我和她聊得非常投机,我觉得她才是真正懂我的人,我想和妻子离婚,然后和她在一起。可妻子并没有做错什么,我不知道怎么开口对她提离婚的事,我觉得说这样的话太残忍,可不说又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很难受。

阿霓:我觉得你最残忍的时候不是现在对她提离婚,而是当初把她当成一件货品一样娶进家门的时候。你明明不爱她,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违心地和她结婚,这本身就是对她最大的伤害。到了现在,她为你付出了这么多年的青春时光,你才对她说其实你不爱她。如果我是你,我也说不出口。所以,你的日子过得难受,是你自己自找的,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你过得难不难受,而是如何让她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要么,你努力去爱她,要么,让她幸福地离开你。我看你还是好好想想这个问题吧!

3 放不下的初恋

电子邮件 小兰

初恋是在读大学时认识、相恋的。本平一切是那么美好与幸福,却因一次意外,我迫于无奈离开了他。因为他的一个朋友在一次醉酒后强行与我发生了关系。事后我觉得很难再面对我的爱人,所以只有选择离开。后来认识了现在的老公,他对我也很好,在他的身上依稀还能看到初恋的影子。婚后也还算平静,可心里仍然难以放下那段初恋,虽然知道我们回不到过去,但我依然记挂着他。对于老公,更多的是依赖,是感激。知道应该放下他,和老公一起好好过日子。可心里就是搁不下,这种日子过得真的好累。

篇9

育儿书读了不少,亲子讲座听了很多,到最后,却往往发现自己还是“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这是不是我们常常听到,甚至自己也感叹的一句话?那么,我想问一句:你真的懂了吗?

借用明朝大思想家王阳明的话说:“知而不行,还是未知。”如果真的懂,那么这种理念、这种思维方式会刻到我们的骨子里,内化到我们的心里,体现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正所谓:“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才是知。”

所以,把听到的、想到的用到行动中,再从我们所言所行中引发下一轮的思考与内化,这才是真的懂,才是我们在自我成长中的一个重要功课:知行合一。

那么,是什么阻碍了父母的行动力呢?往往是因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和态度本身就有问题,加上思维模式上的自限、能力的不足,方法的不够,所以会发出知易行难的感慨。

丢掉功利心和得失心,我们的目标是做更好的自己。

太多的父母学习和践行的出发点是为了教育好孩子,目的性非常强。可是,当我们单纯抱着为了教育孩子的目的,并以功利心用来衡量自己的付出时,就会多了分计较,多了分得失心。而当一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时,便会失望,从而很容易放弃努力和改变。

如何知行合一:让我们换个角度,丢掉针对孩子的功利心和得失心,而是把不断学习、反省、践行的目的,放在是“为了做更好的自己”上,肩负起对自己生命的责任——孩子受益只是我们行动的客观结果,不是我们行动的目的——那么这份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就会让我们走得更远,更从容,更有力量。

把第一反应“我做不到”变成“该怎么办”,因为“办法总比问题多”。

“不打骂孩子,我做不到!”“专注陪孩子,我没那个时间!”削弱我们行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自限式的思维模式。太多的人一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没办法”“不可能”“办不到”,而不是“如何做”。正如台湾作家李敖所说:“前进的理由只要一个,后退的理由却有一百个。许多人整天找一百个理由证明他不是懦夫,却从不用一个理由去证明他是勇士。”

如何知行合一:拥有正向思维模式的人,在心中始终怀有一分“办法总比问题多”的信念,遇到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想“有没有”方法,而是直接去思考“有多少种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人至少会为一个问题找到三种以上的方法,因为单一就会狭隘,而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也往往让人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当我们有能力找到三种方式解决问题,就会发现其实找到三十种也是不难的。而我们获得力量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灵活,增加自己的选择,其实就是增强自己的力量。

尝试接纳自己,努力付诸行动,坦然面对失败。

“我没有背景,没有钱,哪有能力去帮孩子享受好的教育?”“我自己就学历不高,怎么去教孩子?”削弱一个人力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的不接纳,苛求自己完美。这样的结果就是,这个人把能量都消耗在悔恨和自责中,而不是用在建设性的成长和改进上。而这种自我否定,往往让我们失去能做好一件事的资格感和自信心。

如何知行合一:为人父母,当我们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爱、自尊和自信时,我们也没有力量去真正地接纳、尊重和信任孩子。所以,学着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承认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美的人生,这样反而让我们和孩子都能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尝试、去做,有勇气义无反顾地争取成功,也会坦然地面对失败。

拆解宏大目标,专注一点一滴,放弃担忧,专注已经拥有。

当我们的目标定得过于宏大时,反而会削弱我们的行动力。所以,试着拆解我们的目标,记录我们的行为,专注于自己和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提高,这会给我们坚持做下去的信心。我们常常说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尊、自爱,提高孩子的专注力、主动性、创造力。然而问问我们自己,三四十岁都未必能形成这些品质和能力,又有什么理由要求三四岁的孩子就具备呢?孩子各种品质、能力、习惯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们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何知行合一:经常提醒自己,把意识集中在我们已经做到的事情上,而不是我们没有做到或担忧的事情上。我们已经做到的和拥有的是我们力量感的重要来源,给我们信心、勇气和力量。所以,不好高骛远,不求完美,只要今天的我们或孩子比昨天有一点点的进步和成长,都值得我们为此鼓掌。

不断地学习、思考、践行。

能力越强,力量越大,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想提高自己的行动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是重要的基础,而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法就是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思考、不断地践行。

学习的途径很多,读书、听讲座、旅行、聊天等等,只要用心,人生处处是道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让孩子明白,所有的教育最终指向都是自我教育。

但知识不是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所学,靠自己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情况,用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中,静心是非常重要的。静生定,定生慧,内心的平静和安静会产生一种智慧和力量,帮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本期结语

篇10

铁打的云南,流水的戏。这种火部分作品都打上云南印记,逢人便推荐“云南是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的创作激情源于她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她以女人极致的细腻,感知民族风情,用文化影像向世界打开了品味彩云之南的一扇窗。她是准?她就是全国十佳制片人,云南文化的宣传大使——蒋晓荣。

关注云南木府文化12年

“人家说十年磨一剑,我们是12年磨了这一剑。”谈及自己正在央视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新剧《木府风云》,总制片人蒋晓荣感慨道。

2000年,蒋晓荣、于荣光想在木府拍摄电视剧《钱王》,却遭到丽江古城博物院院长黄乃镇的强烈反对,当时一向坚强的蒋晓荣看到建了又被拆的棚也急得掉下了眼泪。为了顺利拍摄,于荣光找到黄乃镇,向他袒露了拍摄精品电视剧的决心。聊天中,于荣光从黄乃镇那了解到了木府的历史与文化,认识到了纳西族善良、宽容的美好品德。于是于荣光回来和蒋晓荣商量后,两人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拍摄一部关于术府、关于纳四族的电视剧。

北有故宫、南有木府。关于木府,早在元代,丽江地区已出现“民田万顷、地土肥饶、人资富强”的经济境况。《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更描述丽江古城中的木氏宫邸为“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丽江木氏土司绵延470余年,这一漫长土司制度的存在,势必会在木氏家族内部发生腥风血雨的争权夺势和权力更迭的恩怨情仇。这在蒋晓荣当时看来,完全具备了一部优秀作品的民族史诗陛和人物传奇性。“术府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很值得一拍,关键是怎么拍。”

12年漫长而严谨的制作之路由此开始。由于题材所限,少数民族题材剧一直不好拍。为此,蒋晓荣和于荣光在《木府风云》的主题、人物、服饰等方面专门向黄乃镇在内的多位木府文化研究专家征求意见,并邀请著名服装设计师莫晓敏画了多稿服饰图。“丽江那么小的地方却汇聚了最多元的文化,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为什么呢?当时的纳西族木氏土司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一方面团结周围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一方面向中央靠拢,逐渐形成了包容、多元性的文化。我想这就是我们要表现的主题。”蒋晓荣说。

而纳西族的善良、聪明、包容等这些美德主要通过阿勒邱这个人物来体现。蒋晓荣介绍,阿勒邱的名字来源于纳西族一句谚语,意思是这个姑娘很漂亮、能干、聪明。“秋瓷炫看上去就像个女神。于是,我们就把纳西妇女的所有美德放在她身上了。”

虽然也是宫廷剧,但《木府风云》并没有跟风低俗,而是坚持“不穿越、不戏说、不恶搞”的“三不”原则,以“实”为据展开故事。该剧还原了明朝皇帝赐姓、徐霞客造访等诸多真实历史事件。此外,《木府风云》还在丽江木府实地取景拍摄,首次将木府历史胜景搬上荧屏。

“大景气派、小景养眼。”很多观众看过《木府风云》后发出如此赞叹。蒋晓荣介绍,该剧总投资5000万,就是为了能全景式展现丽江的古老文化与美丽风光。可以说,《木府风云》传递出了云南木府文化的精髓。“拍摄之初,我们就希望《木府风云》不仅要在故事上抓住观众的心,还要在画面上能够抓住观众的眼睛。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制作团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单是搜集明代云南少数民族服装的资料和图片就达到上千页,如果加上首饰、鞋帽之类的饰物,我们几乎算是完成了一次明代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研究。”

正如她所说,云南是个多民族融合大省,少数民族就有26个。《木府风云》以市场化的包装,通过一个好看的权力继承故事,将丽江独特的木府文化传递给观众,同时也表达了边疆人民对于民族统一和国家安定的追求与努力。蒋晓荣说:“从木府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就可看出,明刖期木府与明朝中央关系密切,非常拥护国家统一。”因而该剧在央视播出后,不仅观众好评如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也连续刊发了评论文章,盛赞《木府风云》反映的民族大爱对当今如何化解仇恨、消除矛盾,拥护全民族大团结,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剧组打杂到金牌制片人

《木府风云》不足蒋晓荣第一部反映云南文化的电视剧,由此可以上溯到更久。蒋晓荣是土生士长的云南人,有白族血统。1980年她去了北京,先是在剧组打杂,后来又开始学化妆、学服装设计。1990年,蒋晓荣到日本NHK广播电台学习电视制作。1992年,蒋晓荣回云南拍摄了反映瑶族爱情故事的电影《珊娘》,从瑞丽到西双版纳,从文山到大理,摄制组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热烈欢迎。

“人们敲锣打鼓,那种热情,是你在其他地方难以体会到的。小孩子好奇地望着你,眼睛又黑又大又亮,纯纯的。”蒋晓荣被深深地感动了,她说,“我当时就想,这罩应该足我回来拍戏的地方。”自此,蒋晓荣有了立足云南发展影视产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