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太匆匆范文
时间:2023-03-26 02:3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匆匆太匆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岁月不在我手中
是悲是痛还愁?
谁,对我把酒临风
感情太匆匆
急促让我心也痛
年华如此伤风
谁唱《金缕》为我颂?
时间太匆匆
河水偷偷流向东
蓦然回首已是冬
金銮独剩孤芳痛
幸福太匆匆
稍纵即逝便是梦
我也只能无动于衷
醒来黄昏剩杯中
离开不要太匆匆
匆忙不知我心痛
篇2
突然有一段?r?喜?g上了陈后主李煜的词,他的词中满含深深的亡国之痛和悲愤的街下囚生活,是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他的词分两期,前者是有些花间派的味道,是沉迷于酒色的奢侈生活,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饮酒作乐,用自己的词为自己的国家埋坟墓。终于,在杨坚攻打陈时,他被掳,成为了阶下囚。他的词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改变后的词正是我衷爱的词,也是他词创生涯中最为辉煌的时候。这也让我明白,人惟有经历最真的事件,才能写出最有震撼力的东西。
有人为李煜惋惜,说他死的可惜,他是很有才华的,死时恰恰是他40岁生日,一个才人的生命就这样断送了,说不定,会像苏轼他们一样著名。可是我却不认为,如果他不是亡国之君,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小小花公子,他的词也永远是一种腔调了,相反他有了那惨痛的经历后,才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哀愁,:‘‘林花谢了春红’’的惋郁。再说,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平平的花花公子,怎能有‘词中之帝’的美称呢?所以,我认为,这也是幸运的。
夜深人静,我仿佛看到了他在灰暗的屋子了(软禁),独自潸然流泪,他表面上生活依旧华丽,可是他的心中像刀割一样,他双眼含泪,含着亡国之痛,在灰暗的墙壁上写下,那一行行永载青史的文字: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随后,一个不羁的灵魂随风而去。
-----题给陈后主李煜
为你吟你自己的词,
篇3
在我们邯郸有一处十分有名的公园——丛台公园,那是我们邯郸的象征。
刚一进大门是一座雕像,而你已经进入了公园。天空蔚蓝,还有几朵白云飘荡,那清澈的湖水,闪烁着宝石般的光芒、湖面上可见点点小船,有鸭子状的,鹅状的……各式各样。
丛台——丛台,最有名的当然是武陵丛台,原来赵武灵王酌酒,下棋,观赏风景的地方。在城楼上,望望那太条亮闪闪的护城河,真让你觉得自己就是一名战士,在抵御敌人的攻击,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城楼里,一个个古迹证明了赵国的博大精深,真让我们邯郸人自豪!
丛台公园真的十分的好玩,希望大家也能够认真的去玩一次!
河北邯郸丛台区育华中学初一:郭梓龙
篇4
摘要:中国80年代启蒙话语中的人们信仰现代文化的“元神话”,追求一元标准的进步解放,也坠入现代话语的暴戾。90年代的艺术家用“多神教”等后现代性精神反对宏大叙事,为自己重新赢回思考自由与差异的尊严。本文通过比较《活着》与《站台》这两部电影,探讨上述差异和转化。
关键词:“精英意识”;“元神话”;“多神教”
中国80年代是“精英意识”盛行的年代。艺术家们以本时代的启蒙者自居。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可谓代表当时电影样式的典型。第五代电影导演喜欢历史题材而非当下生活,和 “伤痕美术”相似,《活着》叙述了一段跨度长达几十年的小人物命运史。艺术家要当启蒙者,首要反思历史,都有个明显的创作动机――建构人性解放,存在统一、上升性历史的宏大叙事。利奥塔称之为真理和正确性的特权叙事。
《活着》高扬人本主义,反思违背历史正确性的事件,仿佛人性天生就合法正确,反之既非法。根据为何?福柯称人本主义为现性压迫性的权力话语。他不认为有天生的正确性和合法性。人本主义是建构在规训和惩罚上的,所以没有天生的特权。后现代主义也反驳历史持续进步正确存在终极目标的神话,权力话语中没天生绝对的正确。
《活着》热衷描绘“中国人群体性”镜头:人海冲锋、群众大会、集体大锅饭…传达的信息是:中国人如一窝蚂蚁,“个人”在中国是渺小可被漠视的。这即迎合西方视角的偏见,也符合共产国家一贯政治图像。张艺谋不见得就握有真理,他的人道关怀是迎合西方话语的权力操作,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成被西方观众“观看”的对象。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受90年代中国艺术大环境的影响,不再刻意反思历史,探讨民族性,而忠实于生活的原生态。
中国90年代的艺术大环境是怎样的呢?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分析以刘小东为代表的“新生代”画家,从他们身上能探寻到些微90年代的艺术思潮和观念。
2008年第三期《中国摄影》的文章这样评论刘小东的摄影作品:他没有直接或浅露地反映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而是选择向生活的根基挖掘,用普通的偶然事件,日常琐事,及人们原生态的举止行为来反映这一纪元,暗示这一特殊时期对他以及对身边人们的影响。[1]
尹吉男把描述生活琐事,称为“新生代”艺术家的“近距离”特征。如果说80年代艺术奉行追求现代性一元的,指向历史终极进步目标的视角的话。那么,“新生代”艺术奉行的就是不同于80年代的另一种视角:对宏大的哲学、历史、民族、时代等命题不感兴趣,消解艺术的意义化。反对“大观念”,强调生活本身的真实与在场。
80年艺术意图建立一套高于生活本身的真实与在场的现代性话语的文本,它指向一元的、上升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终极价值,譬如:至善的人道主义那样的东西。但是,按照利奥塔的后现代观点:生活本身真实与在场的意象、图像、形式比反映它们的文本更有价值。“现代的感受性主要是推论性的,它使言词优于意象,意识优于非意识,意义优于非意义,理性优于非理性,自我优于本我,与此相反,后现代的感受性则是图像性的,它使视觉感受性优于刻板的言词感受性,使图像优于概念,感觉优于意义,直接知识模式优于间接知识模式。”[2]从此观点来看, “新生代”艺术家更偏向后现代的感受性。他们的艺术是图像性、重视视觉直接感受的,对言词、概念和艺术“意义化”不感兴趣。
80年代艺术的视角是体现真理和正确性的现代关怀的“一元神话”,让80年代的艺术家变成了讲述“一元神话”的祭司或先知,俯视着向群众讲述他们那套“大师叙事”的话语。那么90年代的艺术家则更多地体现出利奥塔所谓的“多神教”的精神:首先不承认有一元、终极的真理和正确性,也就不存在什么特权叙事,更加不存在掌握特权的“大师”或先知。这种精神让 “新生代”艺术家以一种平视而非俯视的目光,“低视角”地关注当下现实。
贾樟柯的《站台》具有“新生代”画家的特征。其拍摄手法同样采用“近距离”策略:1、选择熟悉的人物。贾樟柯自己介绍,《站台》很有自传色彩,是导演发掘他经历的产物。2、《站台》很直白地把生活琐事、行为的本身“纪录”下来。影调抑郁灰暗,运用长镜头,几乎没有剪接和刻意的人工用光……和“新生代”画家一样,都是弱化艺术形式,强调另一种“形式”――生活本身的真实与在场。
福柯指出:现性是压迫性力量。信奉现代文化的人们都相信人类理性进步推动历史发展,相信历史有一个终极目标。所以人类的自由与差异在崇高、美善的终极目标面前都是可以被压抑的。这是一种话语权力,《活着》就体现了“进步的人道主义的话语”的权力。在80年代,中国扮演启蒙精英的各路“大师”几乎人人手握现代性的话语权。他们以此为利器,批判专制主义政治及一切压迫国人精神解放的鬼魅魍魉。
为了对抗“大意义”、“大时代”、宏大叙事的霸权,90年代的艺术家身上出现了“近距离”、“泼皮玩世”、“政治波普”等消解现代性的后现代精神。 “多神教”的视角取代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精英启蒙叙事”便成必然。无论“新生代”画家,还是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他们身上还能看到在中国的土壤里已经消失将近半个世纪的真诚。
参考文献:
篇5
今天,爸爸给我的电子邮箱中发了一张照片,是神舟五号在太空中拍下来的地球表面图像。总的来看,我们的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格外美丽:蔚蓝色的部分是浩瀚的海洋;绿色的部分是茂密的森林;白色的部分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黄色的是大片的荒漠。
在照片上,我看见欧洲版块里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都非常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那里到处是浓密的绿色。就连和我们隔海相望的小小日本在照片上呈现的也是一条长长的翡翠般的绿缎子。相比之下,我们的国家在照片上就显得那么令人难堪,除了东南和东北地区有一些绿色外,成片的黄色荒漠毫无遮挡地暴露在地表上,令人十分心痛和吃惊。由此可见,中国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看完这张照片之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既羡慕别的国家,又为我们国家而着急。难道真的要像我们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里那样,等到洪水把小山村冲毁的时候,才想到要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吗?真可悲啊!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真想把那些乱砍树木的人狠狠揍一顿。如果我是神仙的话,我会挥一挥手,在广袤的土地上播洒绿色的种子,让荒漠变绿洲,让荒山变绿坡,让大地变成绿色的海洋。所有有头脑、有先见之明、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请行动起来吧!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植树造林,控制污染,让我们的地球永远美丽,永远年轻,让我们的祖国四季常绿,繁荣昌盛!
篇6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特质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创作、表演、受众”三位―体的有机结合才能够实现其完整的艺术价值。交响音乐作为音乐艺术的最高体现,其三位一体的特质表现得更为明显。但同时,由于交响音乐创作的繁复,演出的艰难,受众覆盖面的狭窄,实现三位一体的结合又比其他音乐门类更加困难。所谓“玉在匣中求善价,钗在奁内待时飞”的局面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这就是说,要实现中国交响音乐的繁荣和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尽力打通在创作、表演、受众之间的连接链条,使优秀作品及时公之于众,使“纸上的音符”及时变成“实际的音响”,使读者和听众能够及时“知道”并领略这些优秀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良性运转。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无疑需要多个方面、多种途径的努力。那么,音乐出版能够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产生自西方的交响音乐,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其中音乐出版在与作曲家、乐团以及其他媒体方面在签约、出版、策划、演出、传播等方面合作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曲库”系列活动的有益探索证明,音乐出版在推动中国交响音乐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带动优秀作品创作,打造中国交响音乐品牌
对出版社来讲,出版交响乐作品是一种胆识,而选择出版哪一部作品则是它的权利,但坦率地说,这种选择未必是准确的。然而,一旦出版社将自己纳入到交响音乐整体运行轨道之中,它的这种选择就必然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包括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评论家的评头品足,必须接受听众乃至整个社会的认可。换句话说,就是必须经过音乐市场的考验。表面上,出版社由此丧失了一部分自主的权利,但得到的却是更加正确的判断。反过来,优秀作品出版的导向作用以及社会和听众的反响,又将刺激作曲家努力创作出更加符合艺术规律并且为听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作品。由此,这种由出版构成的良性互动建构了作曲家、受众群体和出版社三方受惠的结果。当然,这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但确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为此,通过全程参与,出版社方面需要探索更具科学性的作品选拔机制,例如建立相应的专家评选委员会,建立公平公正的专业选拔制度(包括匿名评选),建立读者和听众的反馈渠道等。而当这种出版、演出、研讨活动逐渐形成惯例,则必将引起社会各界,包括读者和听众的广泛关注,更多的监督、批评和评论将纷至沓来,这对产生真正艺术精良、影响深远、喜闻乐见,堪称经典的优秀作品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民音乐出版社计划在八年至十年内出版100部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由此构成一个具有品牌价值的中国交响音乐文献库。
第二,利用出版优势,搭建创作、表演和听众之间的桥梁
音乐出版参与交响音乐运行全过程,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种为各方所认可的固定模式,许多国外出版社在签约作曲家,参与音乐会演出,宣传推广优秀作品等方面有着相当可观的作为。事实上,当我们阅读许多国外伟大作曲家的传记时,都会发现他们一生都在与出版商打交道,他们的创作活动往往是与音乐出版密不可分的。由于多年的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音乐出版长期以来没有参与到音乐创作和音乐演出的市场中来,这其实是不正常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传播”这一概念所涵盖范围越来越大,音乐出版走向“前台”的迫切性已经凸显出来了。
目前,由乐团“委约”作曲家创作作品已经逐渐在我国形成范式,这无疑是面对市场经济促进交响音乐创作和演出的进步。然而,由音乐出版社“签约”作曲家出版作品并运作演出的这种在国外也已为惯例的模式却还刚刚起步。这种模式其实是和委约制度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交响音乐市场的两个重要支柱。“曲库”系列活动为中国音乐出版与作曲家、交响乐团、广大听众的合作开辟了一个新的交响音乐操作模式,更重要的是探索了音乐出版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的全方位出版道路。在两场音乐会上,一些作曲家将这一天称之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节日”,许多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听众在网上发帖子说“听懂了,喜欢上了中国的当代交响乐。对这些作品肃然起敬”。更为重要的是,这次活动找到了一条以出版社为主导,联合作曲家、交响乐团、音乐学院多方联手共建的交响音乐建设模式,初步在创作、演出和听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三,以出版为基础,建立当代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版权保护机制
通过与作曲家签订合约,出版社在出版交响音乐作品的同时获得了该部作品总谱、分谱和指挥谱的出版权(著作权永远归作者所有)。根据双方约定,出版社还可以该部作品的演出权,音响、音像制作权,广播、电视播放权,以及其他将该作品用于商业用途的权利。我们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版权法在18世纪初就已颁行了,但真正对作曲家音乐版权的保护却是直到20世纪初才在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了一些规定。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对作者著作权的保护起步较晚,1990年才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著作权法>,而其中对音乐作品著作权的具体保护条文还没有具体化。实事求是地说,直到目前为止,我国整体的版权环境不容乐观,对音乐著作权的盗版侵权现象更是屡禁不止。交响音乐作为高雅艺术,作曲家千辛万苦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如果没有被正式出版,则有可能永远处于一种不受保护的状态。对优秀作品的版权保护还有另外一层重要意义,即保护我国优秀作品版权不被流失。在“曲库”研讨会上,不少人都指出,这次出版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首次批量出版交响乐总谱,这也就意味着大量优秀交响音乐作品未被出版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在这段时间里,一些中国作曲家与国外出版社签约,导致如果我们要出版、演奏这些作品还要到国外去购买版权,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的流失。
作曲家作为个人,在版权的维护上有时不得不处于“弱势”的地位,而出版社作为市场“实体”,有能力也有义务为其已出版的所有出版物维权。维权的内容不仅包括作曲家作品不被侵害,更包括在作曲家授权的范围内对该作品进行各方面的运作和“经营”。许多媒体将“曲库”系列活动称作为保护中国交响乐资源的系统工程,让我们期待这一工程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关注下建成并逐步拓展。
篇7
关于画卦说,邵雍的“先天易学”首言之,经朱熹的肯定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邵雍说: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观物外篇》)
这段话就是用“加一倍法”讲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形成,也就是:从“太极”生出分列的阴阳两爻,谓之为“两仪”;从“两仪”生出两画重叠的“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谓之为“四象”,从“四象”生出三画重叠的“八卦”,然后再从“八卦”生出两卦相重的六十四卦。朱熹对此说加以肯定,如其《易学启蒙》云;“太极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为一画者二,是为两仪……”“两仪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二画者四,是谓四象……”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为三画者八,于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语类》卷七十五云:“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文集·答王伯丰}云:“太极、两仪、四象、八卦者,伏羲画卦之法也。”
画卦说在清代受到李埔等人的反驳。李塨说:
庖牺始作八卦,是《易》自作卦起,未闻始作太极也。……成象之谓乾,则先画乾,效法之谓坤,则次画坤。皆三画卦,以象三才,未闻有一画、两画止,而谓之阳仪、阴仪、太阳、少阴、少阳、太阴者。(《周易传注》)
李塨的反驳确有其据。《周易大传·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系辞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在《周易大传》的解释中,《易》之书始于作八卦,首画乾,次画坤,八卦皆三画重叠,而没有八卦从一画之“两仪”、二画之“四象”产生的思想。了画、二画实际上是邵雍的“先天之数”,而并非“象”。《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地之赜,而轱,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八卦之“象”是对物之“形容”的模仿,因而又有圣人“观象以制器”之说,若一画之“两仪”、二画之“四象”,则并非“物宜”、
物之“形容”,只是邵雍的“数”。画卦说是邵雍的发挥、创造,但并非《周易大传》的本义。
李塨引唐代易学家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极也,不变者也。有太极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为二,有奇有偶也。”(见李塨《周易传注》)这是用《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揲蓍之序来解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按李鼎祚《周易集解》,崔憬对“太极”有两解,一云;“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极”;二云:“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象太极也,今分而为二,以象两仪也”。此两解关系如何可存而不论(前弓解源自王弼,后一解同于孔颖达),可以确定的是;“崔憬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是讲揲蓍之序,与“大衍之数五十……”意义相通,
《系辞上》云:“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算卦的过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此算卦的次序大致相合。“太极”或是指“舍一不用”,或是指“四十九数合而未分”,“是生两仪”即“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仪生四象”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四象生八卦”即“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中间所缺者是“挂一以象三”等等。“易有太极……”的后面所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与“大衍之数五十……”的次序也大致相合,“天地”即“象两”之“两”,“四时”与“象四时”契合,“日月”即“离”坎”(《易·说卦传》:离为日,坎为月)以简括八卦,或如虞翻所云:“日月悬天,成八卦象……”(李鼎祚《周易集解》).这说明“易有太极……”的确是“大衍之数五十……”的一种简化或简要的缩写。因而,从筮法象数言之,用揲蓍说解释“易有太极……”是可以成立的。
二
“易有太极……”既然是“大衍之数五十……”的一种缩写,那么其意义就不仅仅是对筮法的重复,而是要借助对筮法的解释而发挥出一种哲理,也就是说,要提出一种关于宇宙生成、变易的理论。从宇宙生成论言之,对“太极”如何解释是分歧的要点。
在先秦典籍中,“太极”为何,其义不详,这或是由于在当时不盲而喻,或是由于书间有缺。笔者倾向于前一种可能。在较为近古的汉代易学中,“太极”都解为“气”或“元气”。如郑玄《周易注》解释“太极”说:“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玄注;“易始于太极,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河图括地象》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未分,其气混沌。”《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云:“太极中央元气”,“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乾凿度》等纬书在“太极”之上另有“太易”说,如《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这里虽然引入了道家的“有生于无”的观点,但“无”只能称为“太易”,而不能称为“太极”;“太极”实即“太初”以后的“混沦’。《易纬·乾坤凿度》云:“太易始著太极成;太极成,乾坤行。”郑玄注:“太易,无也;太极,有也;”要之,“太极”不能称为“无”,而只能解为“气”。
唐代易学继承了汉易以“气”解“太极”的传统。如孔颖达《周易正义》解“易有太极……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云‘道生一’,即此太极是也。又谓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即老子云‘一生二’也。’以“太极”为“元气”、“太初”,与《乾凿度》的观点大致相合,谓“太极”即老子“道生一”的“一”,同《庄子·大宗师》所谓“道……在太极之先”正好相应。《周易大传》本身只言“幽明”而不言“有无”,其最高范畴是“太极”,因而,“太极”亦只是“有”、“气’,而不能称为“无”或“气”之先的“道”。
汉唐易学虽然认为{周易》所谓“易有太极……””与老子所谓“道生一……”讲的是一个问题,即都是讲宇宙生成论,但并未将“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混。魏晋玄学则以老解《易》;“太极”遂被解为“无”。如王弼解《易》之“大衍”义云:“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效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韩康伯《系辞注》引)以大衍之数“其呻不用”为“太极”,又谓“四十有九”是“数之极”,这样,“太极’就成了“数以之成”的“非数”,成了万物“所由之宗的“元”(崔憬对王弼此说评论道:“其一不用,将为法象太极;理纵可通,以为非数而成;义则未允”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引.韩康伯注)。易有太极……”更加明确了王弼的这一思想,他说:“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各,取有之所极,况之太极者也。”(《系辞注》以“太极”为“无”,“两仪”为“有”,“太极”也就成了“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的老子之“道”。
宋明理学或道学的兴起始于周敦颐作《太极图说》,其首句为“无极而太极”,或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此两说热为原本,是争论至今尚未决的学术公案。拥护前说者认为“无极,,就是“太极”,拥护后说者则认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就是老子的‘无生有”。且不谈这一公案的是与非,可以明确的是,两方都认为“太极”是“有”而不是“无”。
张载以“气”解“太极”(同于汉易),其《易说·说卦》云:“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又云;“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又见《正蒙·大易》)“一物而两体”即指“气”(《易说·说卦》:“一物两体者,气也.”又见(《正蒙·参两))。明代的王廷相、王夫之等人都承此说。王廷相力主‘太虚之气”就是“太极”,他特别指出《列子·天瑞》篇抄自{乾凿度》的‘四太”说‘甚有病,非知道者之见”(《雅述上篇》)。王夫之亦批评《乾凿度》“危构四级于无形之先,哀哉!其日习于太极而不察也,”“周易外传》卷五)
邵雍对“太极”有“心”和“气”两解。邵雍说,“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效,数生象,象生器。”(《观物外篇》)又说:“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同上)以“太极’为“非数”,同于王弼的观点。太极生两仪,由两仪始有神、数、象、器。邵雍说:“心为太极”(《观物外篇》),此“心”指圣人之心。其子邵伯温说:“一者何也卜天地之心也,造化之源也。”(《宋
元学案元学案·百源学案》)邵雍的“心为太极”说,盖指圣人之心与“天地之心”相同。从世界本原上讲,“心”是指“自然之理”,因而邵雍又有“道为太极”(《观物外篇》)之说;从圣人作《易》和君子对《易》的认识上说,“心”是指人心,因而可谓“先天之学,心法也”(同上),“须信画前元有易”(《伊洛渊源录》卷九),“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官我出,自余何足盲”(《击壤集·自余吟》)。邵雍又有以“太极”为“气”的思想。《观物外篇云:“本一气也,
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四者二而已……”《击壤集·观物吟》云:“一气才分,两仪已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变化生成,动植类起。人在其间,最灵最贵。”此两处所云“一”或“一气”当是指“太极”。联系列邵雍的“道为太极”说,可以说在世界本原问题上邵雍没有将“道”气”明确划分开来,而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据朱熹说:“已前解{易》,多只说象数。自程门以后,人方都作道理说了。”(《朱子语类》卷六十七)程氏兄弟是继王弼之后以义理解《易)的易学大家,其代表著作为程颐所作《周易程氏传》。但耐人寻味的是二程对“太极”没有留下解释。《周易程氏传)只注解了《周易》的上下经文和《彖》《象》《文言》三传,这一点同于王弼的《周易注》。现传《周易程氏传》的卷首有{易传序》和{易序》,其中《易序》讲到“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但《易传序)是程颐所作,而.《易序》并非出于程颐之笔。程颐另有《易说·系辞》一文,此文讲至《系辞》“天一……地十”为止,恰恰没有解说“易有太极……”及其以后部分。二程曾经受学于周敦颐,周的最主要著作为《太极图说》,然而二程不但“终身不甚推潦溪”(《宋元学案·潦溪学案》),而且从现有材料看似乎终身未曾言“太极”。此中何故?据朱熹的解释,一说二程未尝明以{太极图说》“示人,是则必有微意焉”(《太极图说解》),二说“程子不以太极图授门人,盖以未有能受之者”(《语类》卷九十四》,三说“二程不盲太极者,用刘绚记程言,清虚一大,恐人别处走,今只说敬意,只在所由只一理也”(《语类》卷九十三)。这三说都难以作为程氏不盲“太极”的原因。可以明确的是,二程不同意周敦颐、张载和邵雍对“太极”的解释,可是,不同意就更应提出新说,才不致使“人别处走”。二程说“二气五行,刚柔万殊,圣人所由惟一理”(《遗书》卷六),用“所以一阴一阳,道也”(《遗书》卷三)或“所以阴阳者是道也”(《遗书》卷十五)解释《易·系辞》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和“形
而上者谓之道”,批评“若如或者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卷十一)。从逻辑上说,二程完全可以提出“太极”是“道”或“理”的思想,不必等到朱熹才把这一点明确出来。然而,二程对“太极”之解似乎讳莫如深。此中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二程觉得用“道”或“理”解“太极”有一定的理论困难,故不得不采取了回避、阙疑的态度。
朱熹继承了二程用“所以一阴一阳”解《系辞》所谓“道”的思想,他的新发展是把二程的“道”或“理”明确地同《系辞》的“太极”联系起来。朱熹说;“阴阳只是阴阳,道是太极。程子说所以一阴一阳者,道也。”(《语类》卷九十四)他在解释{系辞》的“易有太极……”时说:“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周易本义》)他在解释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时说:“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太极图说解》)把二程的“道’或“理”同《系辞》的“太极”合而为一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就在此中包含着理论上难解的矛盾。《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如果把“太极”解释为“所以一阴一阳”的“道”或“理”,那么“两仪”何解?顺理成章的是,按照邵雍的画卦说把“两仪”解释为’阴阳”。朱熹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多次强调:“太极、两仪……”是“伏羲画卦之法”,“此太极却是为画卦说。当未画卦前,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乃各画一奇一偶,便是生两仪”(《语类》卷七十五),若此说来,“太极”只是伏羲的画卦之理,丽不是世界的本原之理,“两仪”亦只是《周易》的“阴阳”两爻或邵雍“先天易学”的“阳仪”和“阴仪”,而不是宇宙的阴阳二气。如果说《系辞》的“易有太极……”是讲“画卦之法”,那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则肯定是讲宇宙生成之序。《太极图说》云: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此处的“两仪”显然不是指“阴阳”,而是指天地.如果不是周敦颐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中间另外加上了一个环节,即谓“太极生阴阳,阴用生两仪”,那么就是周敦颐的“太极”本身包含着“气”的意思在内,所谓“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讲的是“太极”如何生出“两仪”(天地)的过程,而不是说“太极”(理)先生出“气”(阴阳),然后再由阴阳生出天地二仪。后面一种可能性更大些,朱熹说:
周子、康节说太极,和阴阳滚说。《易》中便抬起说.周子盲“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如言太极动是阳,动极而静,静便是阴……盖太极即在阴阳里。如“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则先从实理处说。若论其生则俱生,太极依旧在阴阳里。但盲其次序,须有这实理,方始有阴阳也,……”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语类》卷七十五)
此处所言周敦颐和邵雍的“太极”说可能近乎他们本人的思想,但不是很确切。所谓“说太极,和阴阳滚说”,就是“太极”未曾与“阴阳”相分。但周敦颐明言“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既谓阴阳是“太极”所生,那么周的本义可能是说“太极”为阴阳未分的浑沦之气,此气的动静便分化出阴阳,阴阳是气之分,而不是气所生的另外实体。朱熹既然批评了周敦颐“说太极,和阴阳滚说”,那么他在《太极图说解》中用“不杂乎阴阳”解“太极”当就不是注解了周的本义,而是发挥了朱熹自己的思想。朱熹又用{系辞》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即他所谓的“画卦之法”来校正周敦颐和邵雍的思想,这又生出一个论宇宙生成是以何为准的问题;如以《系辞》为准,那么“易有太极……”就不是或不仅仅是讲“画卦之法”(《太极图说解)中有“故曰‘易有太极’之谓也”,此与画卦说有矛盾)。更应注意的是,朱熹在《太极图说解》中没有明确讲出《太极图说》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两仪”是指什么,这一点在《语类》中却讲明了。朱熹说: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两仪是天地,与画卦两仪意思又别。……“一动一静”以时言,“分阴分阳”以位言。方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宽阔光明,而两仪始立。(《语类》卷九十四)
原来,朱熹的“两仪”有两解,按(太极图说》解为“天地”,按《系辞》则解为“阴阳”。依后者之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就是“太极”(理)生出“阴阳”二仪;依前者之解,《太极图说》就与{系辞》不融洽,也就是在“太极”与“两仪”之间加上了“理生气,气生两仪”这一《系辞》所没有的环节,而这一加就不再是解《系辞》,而是在解《太极图说》。
当朱熹把二程的“道”或“理”与《系辞》的“太极”合而为一时就发生了以上种种矛盾,这可能正是二程不盲“太极”的原因。第一,二程不喜象数,自然不会采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以画卦说解《易》之“太极”。第二,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无极”与“太极”的缠绕,而且“和阴阳滚说”,这可能是二程不以《太极图说》示人的一个原因。而第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系辞》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是指天地,如果把“太极”解为“形而上”之“理”,那么在“太极”与“两仪”之间就不容再加一个“形而下”之“气”(器)。
三
《系辞》的“太极”当作何解,众说莫衷一是,我认为,判断众说孰为正确的关键是:从“两仪”释“太极”。
《系辞》的“两仪”是指天地,这从(系辞》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后面紧张着说“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就可以得到证明。此为“两仪”是指天地的内证。《吕氏春秋·大乐》篇云:“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此处所言“太一”就是指“太极”,而“两仪’明是指天地。所谓“荫仪出阴阳”不是说阴阳二气在天地分化以后才有,而是说有了天地才有《系辞》所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的过程,也就是说,“阴阳”是“太极”所本有,天地就是“阴阳”的分化,而有了天地也就有了由“阴阳”进一步化生万物的过程。
《札记·札运》篇云;“夫礼必本于大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大一”亦是指“太极”,“分而为天地D就是《系辞》所谓“是生两仪’。“转而为阴阳”与《吕氏春秋》的“两仪出阴阳”同义。“分而天地……”变而为四时”,正与《系辞》所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相合。
《易纬·乾凿度》云;“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郑玄注:“易始于太极,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始也。’此处的“天地”毫无疑义说的是“两仪”。
李鼎柞《周易集解》引虞翻注解“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云:“太,极,太一也,分为天地,故生两仪也;”又云:“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可见,“天地”或“乾坤”是“两仪”的确解。
韩康伯《系辞注》以“无”,释“太极”,以“有”释“两仪”,但“两仪”究为何物、“四象”究为何指则缺解,惟在“四象生八卦”的后面用“卦以象之”敷衍。又韩康伯在“阴阳不测之谓神”的后面“尝试论之曰:原夫两仪之运,万物之动,岂有使之然哉?莫不独化于太虚……不知所以然而况之神。是以明两仪以太极为始,盲变化而称极乎神也。”此处的“两仪”是指“阴阳”还是指天地,意思不是很明显,但所引后两句“两仪”与“变化”对称,“太极”与“神”对称,可见“两仪”的变化不是“神”,而“阴阳不测之谓神”,“两仪”当是指天地。若此推之,“阴阳不测”就是“太极”,然而,这就与以“无”释“太极”发生了矛盾。
孔颖达《周易正义,的《系辞,部分本是疏解韩康伯的{系辞注},但其用“元气”解“太极’显然是打破了“疏不破注”的传统。其疏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混元既分即有天地,故曰太极生两仪……”孔颖达把在韩康伯《注》中缺解的“两仪”明确地指为“天地”,“太极”也就自然不能是“无”,而是“元气”。
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两仪,明是指天地而非指阴阳,前文已述。
张载以“气”之“一物而两体”解“太极”.“一物”即“气”,“两体”即气所含阴阳。阴阳是“太极”本身所有,因而“是生两仪”的“两仪”决不能再指阴:阳,而必是指天地。《易说·说卦》和《正蒙·大易》在“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的后面都是“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可证“两仪’是指天地。
在邵雍的“先天易学’之前,未见以“阴阳”来解《易》之所谓“两仪”者,自‘先天易学”出,画卦说立,始有“阴仪”和“阳仪”之名,{易,之“两仪”遂被解为“阴阳”。从《系辞》本义而言,画卦说不能成立(前文已述),因而邵雍以及朱熹用“阴阳”解“两仪”只能说是借《易》而发挥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又邵雍的《观物吟》:“一气才分,两仪巳备。圆者为天,方者为地.”此处的“两仪”又明确‘地是指天地,而天地之上的“太极”就不能为他物,而只能是“一气”。朱熹在《语类》中明确承认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两仪”是指天地,而他所谓“推其本,则太极生阴阳”便是在“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中间另外加了环节(前文巳述)。
王廷相说:“阴阳者,气之名义也.”元气之外无太极,阴阳之外无气。”太极之说,始于‘易有太极’之论。……求其实,即天地未判之前,太始浑沦清虚之气是也。”(《王氏家藏集.太极辩》)“太极”即气,阴阳是气所本有,因而“是生两仪”便是天地已判。
王夫之在注解张载的“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与”时,引用了《太极图说》的“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他强调“阴阳因动静而著…”,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阴阳之非因动静而始有”(《正蒙注.大易》)他还说:“太极之中,不昧阴阳之象。”(《正蒙注·参两》)“误解《太极图》者“谓太极本未有阴阳,因动而始生阳,静而始生阴……本无二气,由动静而生,如老氏之说也。”(《正蒙注·太和》)显然,王夫之也认为“阴阳”是“太极”所本有,他
对“两仪”虽没有明确做出解释;但要之不可解为“阴阳”,而只能解为天地或“乾坤”。
综上所述,除邵雍、朱熹按画卦说把“两仪”解为“阴阳”外,韩康伯对“两仪”缺解,其余都是将“两仪”解为天地或“乾坤”,韩康伯不谓“两仪”之变化为“神”,其‘两仪”不当解为“阴阳”,若解为“天地”,则要么与其以“无”解“太极”相矛盾,要么在“太极”与此“天地’之间缺少‘阴阳”的位置:邵雍和朱熹除了以“阴阳”,解“两仪”,外,又各有以“天地”为“两仪’的思想,其自语不能统一;若以“阴阳”解“两仪”,则只是成其并非《系辞》之本义的画卦说,若以“天地”解“两仪”,则邵雍之“太极”就是“一气”而朱熹之“太极”只是他所理解的《太极图说》的“太极”,《太极图说》的“两仪”,有别于《系辞》的“两仪”,因而便不是在解《系辞,。如果
按程朱的哲学体系,谓“道”或“理”(“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天地”(“两仪”),则只可用于强解(大极图说),而不符《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奉义,’如果谓“理”(“太极”)生“天地”(“两仪”),则缺少了“阴阳”的位置,而与其自身的哲学体系相违。《系辞》云“法象莫大乎天地”,绝大多数解《易》者都把“两仪”解为“天地”,可谓内证和外证充分,“两仪”是指“天地”应无疑义。准此,《系辞》之“太极,只能是天地末分之前的,包含着“阴阳”在内的“气”,或“元气”,或“太虚之气”(后世所传黑:白回互的“太极图”正与此意相符)。只有如此解释,才能避免以“无”、以“理”或以“心”解“太极”所带来的种种矛盾和自语相违,以“无”、以“理”或以“心”解“太极”可谓借《易》而发挥、创造自己的哲学体系,因而并非无意义。但要之,只有以“气”解“太极”才能与《系辞》的“文本”相符。
以“气”解“太极”,则《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即“太极”所含之“阴阳”的变易就是“道”。韩康伯《注》云:“道者何?无之称也……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此可谓玄思曲解。程朱云,“所以一阴一阳,道也。”此显然是“增字解经”。
《系辞上》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气。”形”即《系辞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之“形”。“上”、“下”即前、后,如言“三代以上,三代以下”,“千载而上,于载而下’。张载说:“—一阴一阳不可以形器拘,故谓之道,乾坤成列而下,
皆《易》之器。”(《易说·系辞》)戴震说.“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非形而下明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中)这正是对“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古朴正解。《庄子·知北游》云: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成玄英《疏》:“夫从无形生形,从有形复无形质”),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沦则不至。
“之”,往也,至也。“不形之形”即无形之气聚而为有形之物(器),“形之不形”即有形之物散而为无形之气,这正是讲《系辞》“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相互转化。《庄子》说这在当时是“人之所同知”、“众人之所同论”的思想,而道家已经对此不屑多言、视为“非将至之所务”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在先秦是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宋代以前也没有发生误解。至二程兄弟出;始批评“以清虚一大为天道,则乃以器言,而非道也”(《遗书》卷十一)。朱熹则谓:“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太极图说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文集·答黄道夫》)然而,程朱在“阴阳”或“气”是有形还是无形的问题上又陷入了矛盾。二程说,“有形总是气,无形总是道.”(《遗书》卷六)“既言气,则已
篇8
凭借着技术创新为背景的强大竞争实力,博世这家于1909年即进入中国市场的德国汽车技术供应商巨头,在亚太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已经越来越重要,2011年时,中国已成为博世仅次于德国和美国的第三大市场。2012年,博世集团董事、亚太区负责人瑞世轲就透露,博世集团总投资额中的30%将投向亚太地区,至2015年,博世每年在华投资额将达到30亿至40亿元人民币。
博世在中国市场的稳健增长得益于持续的投资和不断深化的本土化战略。传统的给整车厂配套,博世显然已经得心应手,而中国汽车保有量逐渐增大,中国汽车售后市场产值和利润空间也随之扩大,博世对此早有预判。根据相关报道显示,2011年中国汽车售后市场产值为4000亿,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售后市场产值将达到7000亿。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利润争夺也将拉开序幕。
等不及对手出牌,博世又有“新动作”,其独资建立的国内首家直营汽车售后维修服务公司站正式开业,这也是博世全球范围内的首家汽车直营维修旗舰店,另辟蹊径的出招希望尽快抢占中国汽车售后市场。
售后新标杆
在北京直营店的开业典礼上,“第一”、“首家”、“直营”这样的词不断被提及。博世汽车售后市场业务部亚太区总裁傅凯熙更将博世汽车专业维修北京直营店定义为“全球的首家旗舰店”。
其实,几年前,在德国,博世曾收购了一家维修店作为直营店,这位英国绅士口中的“全球旗舰”的意义是,从开始设计到最终建成的整个过程,都是由博世亲力亲为打造,是完全的“博世血统”。
这家店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个具有23个工位的维修站,博世可以提供维修的一站式服务,包括汽车保养、发动机诊断、制动检查、悬挂和四轮定位、车身维修、汽车喷漆和美容,基本上所有的车型在这里都能进行维修。傅恺熙希望:“博世将为中国独立售后市场汽车服务树立新标杆。”
在采访中,博世售后服务的几位高层都回避了博世的直营店与4S店的区别,他们只简单地解释,博世汽车专业维修网络的存在并不是要去服务于还在保修期内的新车。对于任何产品,只要在保修期内,消费者肯定是找厂商保修,但对于博世所看重的是“一旦超出保修期之外,其他售后服务和产品的提供商就会活跃起来了。”
在《汽车观察》杂志专访博世汽车专业维修店店长刘星时,他也一再表示和传统的4S店相比,博世的专业维修店有自己不同的客户群。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维修店的建立,对于国内的很多汽车厂商和其4S店,就有了一个潜在的对手,不可避免地分流国内众多汽车品牌质保期之外的存量客户。
刘星还对《汽车观察》记者透露,在直营店开业前四年,博世就开始在中国布局,和中国的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合作,成立“博世班”,如今在北京直营店中,36位员工中,有8位实习生,这都是“博世班”中最优秀的人才。当然,对于成熟的技工他们也会在市场上寻找,这在未来甚至会不可避免地分流汽车市场上日益宝贵的技术服务人才。
“我们在北京开办的这家直营店就想成为博世汽车专业维修网络的典范。”罗伯特·股份有限公司博世汽车售后市场业务部副总裁Dieter Herrmann说,我们的战略不是未来要在中国开办几千家直营店。
傅恺熙补充道,未来究竟建多少家专业维修店,要综合考虑整个市场的发展情况,在未来可能会考虑在中国的西部或者华东地区,他强调博世的战略绝对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开办直营店,北京的直营店就想给现有的维修站作为参考的服务标杆。
售后快马加鞭
傅恺熙所强调的“不光靠自己的力量”的内在含义,其实是到2012年年底中国博世汽车专业维修站的门店数就会超过1300家。而10多年前,在中国仅只有一家,傅恺熙感叹这一发展速度之快,他说,在中国的博世汽车专业维修站的数量是超过了德国的。
相比其他零部件厂商针对汽车后直接为汽车用户提供原配套品质的产品和服务。1998年就在上海建立博世(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是博世汽车售后市场最早的雏形。在2001年,引入“博世汽车专业维修”的服务网络概念和品牌后,2007年和2008年,博世售后开始转战收购,继收购百斯巴特(Beissbarth),成立了博世汽车检测设备(北京)有限公司后,又成功收购金德(Kingtech),成立博世汽车检测设备(深圳)有限公司;2011年9月,博世汽车部件(南京)有限公司成立,新工厂破土动工;同年12月,博世完成收购台湾Unipoint集团。
博世的迫不及待正说明了售后市场在中国的崛起。一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汽车售后市场的产值将达到7000亿元,较2011年增长75%。中国汽车售后市场已经成为各方掘金之地。显然,博世汽车中国售后业务走在高增长的路上,年均增速约30%左右保持在两位数。不满足的博世汽车,十多年的时间,博世在售后市场这块可谓快马加鞭,走向收购、整合之路,以尽快抢占中国汽车售后市场。但傅恺熙也坦言,其售后部分在公共宣传方面博世还做得不够。
博世汽车的全球企业战略是“配件+诊断+服务”,以此为基础向汽车消费者提供更便捷、更可靠的服务。博世汽车售后市场业务部大中华区副总裁郑兆和说,针对于中国市场的策略主要有三点。
首先,将提供新产品,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为此,本土化的生产、研发,目前,大部分的生产研发都在中国完成,而博世汽车部件(南京)有限公司已经是博世全球最大的火花塞生产基地、刹车片和诊断设备的研发基地。
第二,在诊断领域,他们正不断地寻找合作伙伴。除了上述收购了几家公司外,2012年底还收购了斯必克SPX集团旗下的汽车服务方案业务。通过收购这些公司,可以提升博世售后在诊断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壮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第三,在消费者领域,博世汽车专业维修(BCS)网络,今后将继续扩大规模。郑兆和看来,BCS可以进行整车维修,且不只提供一个品牌的配件,而是提供多品牌的服务。
《汽车观察》记者探访博世首家汽修直营店
在博世汽车专业维修北京直营店开业一月后,《汽车观察》杂志记者再次来到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店总监Per Pasmussen和店长刘星接受了本刊的采访。
一个月的时间,人流量上还并未太大,但可以通过透明的玻璃墙看到维修区间内的工人还在忙碌着。博世的直营店规定,基础保养程序必须在45分钟内完成,囊括4大步骤、48小节作业流程以及72项数据测量和检查过程。
“目前,直营店还在试运营中。”刘星介绍,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和周边的社区、及沃尔玛超市举办了活动,让消费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博世的服务。
在二层办公区的墙壁上挂着一幅亦庄开发区的地图,图上以直营店为圆心,可以看到半径5公里以内就涵盖了主要的办公区和住宅区,刘星的示意让记者马上明白,这一直营店并非针对的是整个北京市,当初的选址,它就已经定位好了其营销服务的对象。
据介绍,这家直营店目前投资已经超过600万元,后续软硬件需求可能还将继续追加投入。如何赚回成本?
刘星给记者的一张直营店的宣传单却让人诧异,和4S店的价格相比,一套“升级机油的保养活动”中最广泛的普通车型保养费用为220元,可以享受28项的检测。
刘星还毫无保留地将维修的具体目录给记者,这份“服务目录”是Per Pasmussen从欧洲带到国内,1992年在丹麦科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Pasmussen先生就加入了博世,担任售后市场的培训师,2009年担任博世汽车售后市场北欧地区的技术总监,可谓真正的实战派。这份包含55项的检测内容,涵盖了灯光和电子系统、发动机、制动器、驾驶系统、轮胎和车轮等多个方面。
篇9
公园里有少些老人和孩子,还有些成年人。老人大多数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孩子在公园的草坪上玩得甚欢,时不时地传来悦耳的笑声;大人在一旁既要看管小孩,又要照顾老人,忙的不亦乐乎。
南方的冬天没有雪,但许多植物都耐不住寒,纷纷凋零死去。昔日枝繁叶茂、花红柳绿的公园只剩下落木萧条的景象。冬霜挂在枝头,被阳光折射得晶亮晶亮的。愁冬愁冬,诗人的哀愁源头就是源于这寂寥落寞的冬吧?思绪莫名的飘到了那些写悲冬哀秋的诗篇中,使原先心中的不快变为烦躁。冷风吹过脸上刮得生疼,我在公园里漫无目的地走着,想寻些什么慰藉一下我的心灵。
偶然看到了花坛里泛着点点金光的一抹红,我走上前去,纳闷着是什么在这毫无生机的冬里泛着光芒。惊艳!竟是一丛太阳花在阳光下泛着金光。那一朵朵娇小的、桃红色的花朵,还有那尖细如针的、饱满的叶子,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不论冬雪秋霜,不论北风呼啸,只要一抹阳光,它就能发芽、成长、开花。忽记起“岁寒三友”:松、梅、竹。它们都具有宁折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古便有许多吟咏它们的诗句。松:“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梅:“生来傲骨偏欺雪,一寸冰心一寸花”、“冷唇含雪花如玉,一枝独秀傲三冬”、“月下凭窗催瘦骨,一枝梅影入草庐”;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虚心抱节山之河,清风白月聊婆娑”、“凌霜尽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太阳花亦有松梅竹的傲骨坚贞,与松梅竹可并为“岁寒四友”,或许,太阳花比松梅竹更胜一筹,不是么?
我久久伫立凝望着那一丛太阳花,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太阳花如此娇小,没有松梅竹的高大挺拔,只要一抹阳光,不论春夏秋冬,便绽放美丽……
人就应该如太阳花一般虽小,但也要勇敢面对挫折,绽放美丽。这是太阳花告诉我的道理。我莞尔一笑,心中的烦躁顿时荡然无存,淋漓畅快地离开了公园。
篇10
之后,足足有半年的时间,无论和谁聊天,她老人家总能在第三句或第四句话上成功地把话题引向台湾。
如果对方说:某店的某道菜不错。
她立刻说:嗨!台湾的什么什么那才叫好吃呢!
接下来,从台湾小吃说到环岛七日游。
对方:好久没下雨了。
她:台湾天天下雨!
接下来,从台湾的雨说到环岛七日游。
对方:这两天感冒了。
她:我也不舒服,从台湾回来,累得躺了好几天。
接下来,环岛七日游。
问题是她整天生活在红墩乡三大队这样的地方,整天打交道的都是本分的农民,人家一辈子顶多去过乌鲁木齐。你却和他谈台湾,你什意思?
好在对方是本分的农民,碰到我妈这号人,也只是淳朴地艳羡着。无论听多少遍,都像第一次听似的惊奇。
事情的起因是一场同学会。同学会果然没什么好事。毕业四十年,大家见了面,叙了情谊,照例开始攀比。我妈回来后情绪低落。说所有同学里就数她最显老,头发白得最凶。显老也罢了,大家说话时还插不进嘴。那些老家伙们,一开口就是新马泰,港澳台,最次也能聊到九寨沟。就她什么地方也没去过,亏她头发还最白。
她一回来就买了染发剂,但还是安抚不了什么。我便找旅行社的朋友,帮她报了个台湾环岛游的老年团。
总之事情就是这样的:去年年底初冬的某一天,我妈拎了只编织袋穿了双新鞋去了一趟台湾。这是她老人家这辈子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行。几乎成为她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回来后,第一件事是掏出一枝香奈儿口红扔给我。轻描淡写道:“才两百多块钱,便宜吧?国内起码三四百。”——在此之前,她老人家出门在外渴得半死也舍不得掏钱买瓶矿泉水,非要忍着回家喝开水。
那是最后的购物环节,大家都在免税店血拼,我妈站在一边等着,不明所以状。有个老太太就说了:“你傻啊你?这多便宜啊,在国内买,贵死你!”
可在我妈看来那些东西也不便宜,一个钱包八千块。一枝眉笔五六百。
(后来我听了直纳闷,我明明给我妈报的是老年团啊?又不是二奶团,都消费些什么跟什么……)
还有的老太太则从另外角度怂恿:“钱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咱都这把年纪了,再不花还等什么时候?”
我妈是有尊严的人。最后实在架不住了,只好也扎进人堆,挑选了半天,买了支口红。
这么一小坨东西,说它贵嘛,毕竟两百多块钱,还能掏得起。说它便宜吧,毕竟只有一小坨。于是,脸面和腰包都护住了。我妈还是很有策略的。
除此之外,她还在台湾各景区的小摊小贩处买了一堆罕见的旅行纪念品。幸好带的编织袋够大。但是不久后,我在阿勒泰各大商场、超市分别看到了同样的东西。价格也差不多。
在台湾,她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大海,感到忧心忡忡。
她说:“太危险了,也不修个护栏啥的。你不知道那浪有多大!水往后退的时候,跑不及的人肯定得给卷走!会游泳?游个屁,那么深,咋游!”
她还喜滋滋地说:“我趁他们都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尝了一下海水,果然是咸的!”
又说:“海边的风那个大啊,风里支个小棚,人人都进去吃东西,一拔人吃的时候,另一拔人旁边等着。太厉害了!“
我:“这有啥厉害的,不就在海边吃个东西嘛。”
她:“我是说,老板的生意厉害!”
之前她看了朱天衣的《我的山居动物伙伴》一书。无限神往。
她说:“每到一个有山的地方,我就使劲地看啊,使劲地找啊,特别想找到那一家人,去打个招呼。好多山上都有她说的那种沥青路,细细的,弯弯曲曲伸到林子里。我猜肯定就在路尽头。我还和前后左右的老头儿老太太都说了这家人的事。”
最后说:“给我在台湾买个房子吧?”
另外被她反复提及的还有司机的一条小狗。她说一路上小狗一直跟着,司机开车时就卧在他脚下。到地方了,司机就抱它下去解手。一解完就赶紧往车上跳。
她特别提到有一次车下一只野猫引起了狗的注意,它在车门边虚张声势地冲猫大喊大叫,猫理都不理它。司机抱起狗下车放到猫旁边。刚松手,狗嗖地一声就窜回了车上。
我不知道这件事有什么特别的。她起码说了五遍。
她说:“要是带上我赛虎(我家小狗,十一岁半)一起去就好了。我赛虎从没去过台湾。”
我问:“导游好不好?”
她说:“好!就是辛苦得很。一路上每个人都要照顾到。”
我:“司机好不好?”
她:“司机也辛苦,特准时,从来没让我们等过。”
我:“临别你给了多少小费?”
她:“给屁,我可没钱。”
想了想,又不好意思地说:“别人都给了,都给得多,不缺我这份。”
又说:“别人塞钱的时候,我就装没看到。”
我估计就算给人家小费,人家也未必肯要。我把在冬牧场用过的那个缠满透明胶带、漆面剥落的卡片相机转赠给她了。她去台湾后,到处请人使用这个相机帮她拍照。
况且拎的还是只编织袋。
我问:“台湾的东西真有那么好吃?”
她怒道:“别提了,去了七天,拉了三天肚子!”
又说:“那些水果奇形怪状,真想尝尝啊,又不敢。一吃就拉!”
又说:“满桌子菜色漂亮得很,什么都有,可惜全是甜的,吃得犯恶心。”
又说:“后来饿得头晕眼花。特想家里的萝卜干。幸亏同行的老太太带了一瓶剁椒酱一一她们出门可有经验了。她把剁椒酱帮我拌在米饭里,这才吃得下去。”
最后说:“拉了三天啊,腿都软了,连导游都害怕了。担心出事,都想安排我提前回去。
我说:“听起来很惨啊。都病那样了,还玩屁啊。”
她说:“病归病,玩归玩。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
去之前,我倒是没考虑过闹肚子这个问题。唯一担心的是她晚上睡不好觉,她长年神经衰弱。
我问:“和谁一个房间?她打不打呼嚕?吵不吵你?”
她害羞地说:“她不打呼,倒是我打呼……把她吵得一连几天都没睡好。只好白天在大巴车上睡。”
我惊道:“那人家不烦死你了!”
她:“我拼命地道歉,还帮她拿行李,她就不生气了。还安慰我,还帮我打听治打呼的药。”
飞机从台北飞乌鲁木齐,六七个小时。下飞机时,她几乎和满飞机的人都交上了朋友,互留了电话。
大家都是出门旅行的,所参的团各不相同,免不了比较一番:你们住的酒店怎样?你们伙食开得如何?你们引导购物多吗?……踊跃吐槽,很快将各大旅行社分出了三六九等。丝毫不考虑旁边各旅行社的领队感受如何。
接下来又开始分享各自的旅行经验:出门带什么衣物穿什么鞋,到哪哪儿少不了蚊子油,哪哪儿小偷多,哪哪儿温泉好……我妈暗记在心。回来以后,向我提了诸多要求:买泳衣、买双肩背包(终于发现编织袋有点不对了)、买遮阳帽、买某某牌的化妆品、去北欧四国……
北欧四国……就算了吧,毕竟出钱的是我。我劝道:“那些地方主要看人文景观,你素质低,去了也搞球不懂。还是去海南岛吧。”
看来人生的第一次旅行不能太高端,否则会惯坏的。
她开始研究我的世界地图。
一会惊呼一声:“埃及这么远!!我还以为挨着新疆呢!”
一会儿又惊呼:“原来澳大利亚不在美国!”
最后令她产生浓厚兴趣的是印度南面的一小片斑点:“这些麻子点点是啥?”
我说:“那是马尔代夫。”又顺手用手机搜出了几张图片给她看(多事!)。
她啧啧赞叹了五分钟,掏出随身小本,把马尔代夫四个字庄重地抄了下来。
我立刻知道坏事了。
当天她一回到红墩乡,就给我旅行社的朋友打电话,要预约马尔代夫的团。
我的朋友感到为难,说:“阿姨,马尔代夫好是好,但那里主要搞休闲旅行,恐怕没有什么丰富的观光活动。不如去巴黎吧,我们这边刚好有个欧洲特价团。”
我妈认真地说:“不行,我女儿说了,我的素质低,去那种地方会丢人现眼的。”
以前吧,我家的鸡下的蛋全都攒着,我妈每次进城都捎给我的朋友们。如今大家再也享受不了这样的福利了。我妈开始赶集,鸡蛋卖出的钱分文不动,全放在一只纸盒子里,存作旅游基金。
但赶集是辛苦的事,我只好在朋友圈里帮着吆喝:请买我妈的鸡蛋吧,请支持我妈的旅游事业吧。
大家纷纷踊跃订购。我妈一看生意这么好,很快又引进了十只小母鸡。估计到今年年初夏,日产量能达到十五到二十个蛋。
我们这里土鸡蛋售价为一元五一个,算下来月收入至少七百元。一年下来八千多。我家的奶牛基本上一年半产一头小牛犊,五个月大的小母牛售价四五千,小键牛可卖三四千。李娟再给补贴一点一一好嘛,一年远游一次,什么北欧四国马尔代夫,统统不在话下。
另外,她老人家作为半道开闪的兵团职工,前两年刚刚把手续又办回了兵团,为此交了一大笔费用。但是从今年开始正式领退休金了,每个月一千多。农村生活花不了什么钱,省着点用,到年底存个万儿八千不成问题。于是乎,一年近游两次,什么秦皇岛峨嵋山,也不在话下。
总之,台湾之行是我妈一生的转折点。令她几乎抵达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之前她拍照时总是抿着嘴,板着脸,丝毫不笑,冒充知识分子。如今完全放开了,一面对镜头,笑着嘴角都岔到后脑勺了。还学会了无敌剪刀手和卖萌包子脸。
不但染了头发,还穿起了花衣服。
我建议:“妈,穿花衣服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当你穿花衣服的时候能不能别穿花裤子?或者穿花裤子的时候别穿花衣服?”
她不屑一顾:“你没见人家台湾人,男的都比我花!”
在台湾,她还学会了四种丝巾的系法,回家后一一示范给我。
她说:“当时大家在上厕所。厕所门口就是卖丝巾的摊子,只要买他的丝巾,他就教你怎么系。”
“你买了?”
“没买。”
她很自豪:“我记性真好,只教了一遍就全记住了!”
我心想:“要是教了好几遍还学不会,还不买人家的丝巾,——好意思吗?”
她一边扯着丝巾在镜子前扭来扭去,一边感慨:“这是去台湾最大的收获!”
我哼道:“好嘛,花了我八千块学费,就学了个这!”
突然有一天,我妈认真地说:“从此以后,我要放下一切事情,抓紧时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