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汉全席多少道菜范文

时间:2023-04-10 16:13: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满汉全席多少道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简介:满汉全席,清朝时期宫廷盛宴。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与汉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涮锅几乎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和最高境界。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至少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满汉全席菜式有咸有甜,有荤有素,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满汉全席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入席前,先上二对香,茶水和手碟;台面上有四鲜果、四干果、四看果和四蜜饯;入席后先上冷盘然后热炒菜、大菜,甜菜依次上桌。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汇集满汉众多名馔,择取时鲜海味,搜寻山珍异兽。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人类在从猿进化成原始人之前,只以采集野生植物和捕捉野兽为食,过着“活剥生吞,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发现了火,才学会了“烹”,又发现了盐,才学“调”,烹调的发明,是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从单一的熟食逐渐地对味道和形式引起了重视,从而不断改进烹调的方法。在我国的夏、商、周三代,总结出了春多馥、夏多苦、秋冬多辣的规律;到了战国,在火候与调味上又有了相当的研究,总结出了急火,旺火,慢火必须正确运用,酸、甜、苦、辣心须适当调和才能达到美味的目的;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烹调技术又有了质的飞跃,对食物的老、嫩、酥、色、香、味更有了诸多的考究,并有专门的饮食书籍;到了清朝,我国的饮食文化似乎已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其中的“满汉全席”就是当时的代表作。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席间专请名师奏古乐伴宴,沿典雅遗风,礼仪严谨庄重。

食物的功能由最初的裹腹渐趋衍化到形式上奢侈。

相传光绪皇帝日常的膳食中必有一道菜叫清汤豆芽,汤的制法不必细表,光是这豆芽的加工就繁复无比:每一根豆芽都必须经过细致地筛拣,以确保其长短粗细大体一致,然后沸水烫焯,再用银针通其根茎使其中空,最后填入肉糜,一根豆芽的才算初步加工完成。不说经过这一翻后折腾后的豆芽其营养价值如何,光其所受到的蹂躏,足以使这棵未见过阳光的植物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余悸。

如果说光绪皇帝的豆芽死得有些糊涂,那慈禧太后的猪就有些死不瞑目了。据说慈禧为了能青春永驻,益寿延年,听从太医的指导,用补药和梗米精心喂养了一批小猪,待其舒舒服服地长到一定斤数时,便用绳子拴住脖颈系在木桩上,使一小太监持檀木板奋力拍打其脊背,猪受疼不过只能绕着柱子嚎叫狂奔,直至声嘶力竭,萎顿倒地,然板子依然不离左右,待到痛处红而紫,紫而黑时,方迅速将脊肉剜下烹煮。按太医的说法此时猪所有的营养与生命的精华因护痛的缘故都已凝聚在这块肉上,食之对身体大有裨益。

从鲜活的动物身上取肉食用,并非慈禧独创,应该说她只是比较温和的借鉴传统的虐食方法而已。《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虐食故事听来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屠者许方,……其屠驴先凿地为堑,置板其上,穴板四角为四孔,陷驴足其中。有买肉者,随所买多少,以壶注沸汤,沃驴身使毛脱肉熟,乃刳而取之。云必如是始脆美。越一两日,肉尽乃死。当未死时,箍其口不能作声,目光怒突,炯炯如两炬,惨不可视,而许恬然不介意。”

好一个口不能声,目光怒突,炯炯如炬!纪昀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阅微草堂笔记》搜辑了当时代前后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之类的乡野怪谭,或则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他纪录这则虐食故事的初衷我们无从猜测,可若是他还听闻诸如“风干鸡”、“活烤鹅掌”、“三吱儿”、“生吃猴头”、“九尺鹅肠”的虐食惨状,他会不会再尽力搜辑一则虐食者因果报应的故事增添其中呢?

篇3

隔壁的印度邻居们似乎没有这个问题。我的邻居, 隔壁的三室两厅的一套房子里曾经住过7个印度男生,无一例外都是计算机系的。他们谈笑风生,听力极牛,表达也是地道,从来没有美国人需要谦虚礼貌的问:对不起,能不能重复一遍刚才的话?尽管他们的英文鲜有中国人能够听懂。说Hindi的印度人们,向来不分清辅音和浊辅音,语调也如他们的音乐一般,起伏跌宕,煞是华丽。中印两国的同学,如同两国关系一 样,互相陌生且相轻。鄙人那时便是个对印度文化颇有偏见的人,喜欢问些让他们尴尬的问题。

最初作为邻居的友好往来,我在参观他们的住房时曾经问他们两个男生住一个小房间,并且挤在同一张席梦思上挤不挤。他们沉默了一下,说:这样比较亲密(intimate).然而我总隐隐的知道,intimate这个词,用在男生之间,大约是不妥的。然后我看见他们的房间里阳光十分刺眼,窗帘也没有,便问他们会不会休息不好,他们又沉默了一下,说:我们没什么要向世人隐瞒的。(We’ve got nothing to hide from the world.)

BBS上总有刚和印度人做邻居或同学的人抱怨为什么他们天天不务正业,能歌善舞,嘈杂音乐贯彻云霄,印度同学则笑话 中国同学木讷寡言,不善交际。因此大家虽然作了邻居,见面却鲜能见到笑脸,最交恶之时,彼此把门摔得山响。原因是有人要早起看书,有人偏偏彻夜歌舞,强烈 的鼓点弄到你心发慌,你无奈之下只好叫了警察。警察自然不会出卖你,然而印度同学从此就更加的肆无忌惮,猜到你没有这个胆量天天骚扰警察;你只好买了强力 游泳耳塞,紧皱眉头,努力睡去。

彼此缺点更被无限放大,因为不同,所以看起来不中。

印度同学常年食用咖喱,走路带着风,告诉你他午餐和晚饭的内容;这一点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虽然每个人身上的油烟味闻起来可能差不多,你分辨不出是红烧肉还是无锡小排让他身上充满了油盐酱醋的 神秘;

印度同学体味严重,不知是沐浴的不够勤劳,还是热带气候在身上留下的深深印记,那股不知道是狐臭还是咖喱的体味,让你远远的得知他的到来。 和20个这样的印度男生坐在一个小教室上课的结果就是每日熏得头昏脑胀,性情急躁。我的学计算机的室友小吴对此苦恼已久,只有期末考试的时候能展欢颜。听 说,同为印度人的教授在宣布完考试范围后,面有难色的对所有印籍学生说,作为朋友,想提醒他们,是时候洗个澡了。

中国同学来美以后,沐浴 的辛勤,然而总是错了时间。总是在洗澡以后做了饭菜再去上学,煎炸蒸煮一番,沐浴后的清香成了五分钟的回忆。只因美国厨房里的油烟机实在不争气,风扇也很 尽力的行使职责了,无奈没有一个通往屋外的排烟渠道,那油烟被风扇搅了一圈又疲惫的回到了屋里,落在灶台,衣服和你刚用潘婷洗过的头发上。带着这样一身味 道去上学,也让周遭的同学好好领教了中国菜的威力,最后那位爱吃中国菜的教授也不得不面有难色的说:请同学们不要把中国菜带到教室里来,尤其不要带木须肉 -----那道菜的威力太大了。

尽管如此,饭总还是要吃的,为了省钱还要好口味,木须肉总还是避免不了的。只是学乖了,只在周末大大兴师 动众一番,做上七八个菜,邀来了三五好友,大家热热闹闹洗菜烧菜,剩下的,好留到下星期解决民生。

无独有偶,最爱聚会的印度同学,也喜欢在周末举 行满汉全席的咖喱版,欢声笑语伴着热闹的印度音乐,飘过走廊。美国邻居们于是总能够在周末于空气中闻见中印饮食文化的大战,那是亚洲两大文明的比较与争斗,是印度面包和中国饺子,咖喱鸡腿和麻婆豆腐的一场恶战;吃饱了,喝足了,印度同学们翩翩起舞了;中国同学开起了party,酒酣耳热之后玩起了诚实与勇敢。选择勇敢的那个人,要去敲印度邻居的门说:其实我有三个字,一直想对你说……

印度同学耸耸肩,礼貌的关上门,继续他们的如削山东面皮一样的集体舞蹈;中国同学乐哈哈回到party, 开始盘问选择诚实的那个人初吻的年纪。

期末考试打开了中国同学和印度同学的外交大门,两个得A最多的学生群体,终于在心情愉快地安排暑期旅行的空当,彼此聊起了旅行的计划。最终两国同学找到了共同话题----美国人的数学是多么的差, 他们离开了计算器不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让从小学开始证明扇形面积的中印两国人民扬眉吐气。

篇4

很多香港艺人都为之疯狂,据闻郭富城在离开时就把火锅材料打包回去再过瘾。火锅最重要的是汤底,有多少店就有多少种汤底,但没有人知道汤底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跟吃川菜一样,火锅的麻辣程度是分等级的,鸳鸯火锅是一半辣一半不辣,任君选择。有别于其它火锅的是,材料里不可缺少的是鸭血,还有豆腐、牛肚、牛什、鸡肉等。价格丰俭由人,折合人民币100元到上千元。

2.高雄:蚵仔煎

蚵仔是高雄特产,是壳类海产的一种。先用线粉搅拌蚵仔,然后把鸡蛋打散放油煎,让鸡蛋包着蚵仔,像鸡蛋饼一样。

3.台南:炒鳝鱼

台南特产。佐料有糖、盐,以及九王,虽然用炒的做法,但鱼依然可以保持鲜美,还带着淡淡的甜味。

4.香港:烧腊

烧腊包括烧鹅、乳鸽、乳猪、叉烧以及一些卤水菜式。一般先用秘制的酱汁淹制一段时间再放到炉里烤,烧鹅、乳猪皮脆,肥美,口味略带广东人喜爱的甜味。深井烧鹅、花田乳鸽是其中的“老字号”。广东人逢年过节上香拜神都会带上乳猪,电影(视)开镜也喜切乳猪图吉利。卤水菜式相对清淡,卤水鹅掌(翼)、卤水鸭肾等。

5.哈尔滨:得莫利炖活鱼

哈尔滨郊区靠着马路边有一个叫得莫利的小村庄,村里人在路边上开了个小吃店招待路上歇脚吃饭的过路人。把豆腐、宽粉条子和乌苏里江里捞上来的鲤鱼炖在一起吃是老乡们吃个热乎的老做法。后来菜的做法不胫而走,传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尔滨人说: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欢吃西餐和东北大菜,咱们吃得莫利炖活鱼去。

6.大连:咸鱼饼子

咸鱼饼子从当地农村流入城市,现在所有小馆子大饭店都吃得上。鱼是秋天的海鱼,有棒鱼也有黄花,巴掌长,放了姜葱盐腌,腌好了用油煎的焦黄。饼子是陈年的苞谷面掺了豆面白面发的。把锅烧上水,饼子贴在锅四周,想吃啊?等着熟吧!

7.梅州:客家酿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想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8.齐齐哈尔:杀猪菜

过年了,村里一户人家杀了头猪,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过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农村里灶膛火映着大娘的脸,锅里放了姜蒜的炖菜煮得咕嘟,咕嘟。等这杀猪菜传到了城市,城里饭店加多了工序,用足了料。

9.湛江:本地鸡

湛江旧称“州湾”,与茂名、阳江等地饮食习惯相通,湛江菜属粤西菜之列讲究粗料精制,原汁原味。湛江本地鸡一度风行广州食肆。正宗的湛江鸡选自湛江信宜县吃谷米和草长大的农家土鸡,是生长速度慢或生下头一窝蛋小母鸡,这样的鸡肉质纤维结实,易积聚养份。做好的鸡外表金黄油亮,入口皮爽肉滑,香味浓郁,再加上一碟香油蒜汁蘸料,“惹味”得很!

10.延安:羊腥汤

延安好吃的东西很多:洋芋擦擦甘泉豆腐子长煎饼,最应该尝一尝的是羊腥汤。羊肉,羊杂加上作料熬的汤,原料做法简单的很。围着羊肚手巾的老乡蹲在一起,手里捧着冒着热气的羊汤,在四季平均气温只有9摄氏度的延安,这个冬天不太冷。

11.西安:凉拌驴肉

驴有补气血,益脏腑等功能,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民谚。陕西关中盛产驰名全国的“关中驴”。自清代咸丰年间起就有凤翔腊驴肉,古时驴肉只有生熟两种吃法,现在又多了驴肉汤锅和肉炒菜,加入了川菜和药膳作法,肉美、味鲜。

12.湘潭:毛家红烧肉

毛家菜因故乡而闻名,毛家红烧肉主席赞不绝口。正宗的毛家饭店位于湘潭韶山冲,这里的红烧肉选的是五花腩,把五层三花的肚腩肉用冰糖八角桂皮先蒸再炸后入锅放豆豉作料,做法非常讲究和复杂。做好的毛家红烧肉色泽金黄油亮,肥而不腻,十分的香润可口。

13.广州:老火靓汤

煲汤是广州主妇的必修课。地道的广州人没有不喜欢喝汤的,不管是家里作的还是大小馆子里卖的,广州的老火靓汤不外乎一个目的——滋补!夏天冬瓜煲排骨加扁豆,赤小豆降火,冬天花旗参煲鸡祛寒。

如果你刚到广州,上了出租车司机大佬会告诉你:这里的水很热气呀,脸上会长痘痘,要喝汤吃凉茶……

14.顺德:鱼生

顺德自古都是富庶之地,当地人劳作之余,喜用本地物产精心烹调,互相品评,整体厨艺颇高厨师输往广州、港澳及东南亚一些城市,“食在顺德,厨出凤城”。顺德菜式以清、鲜、爽、嫩、滑为特色。在闻名的炒牛奶、顶骨大鳝之外,鱼生也更具是代表性风格。

还有顺德大良镇的双皮奶、陈村的鱼饼……

15.延吉:狗肉火锅

到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不吃狗肉可不行。跟全国其它地方一样这里也流行吃火锅,朝鲜人的狗肉火锅。特色锅底,炖的是狗肉,狗杂狗排骨。除了鲜就是辣。可能是延吉太冷,因此狗肉大补还要加辣椒。一年四季吃,夏天吃最好,治感冒!

16.长春:地三鲜

我国民间历来有立夏之日尝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的习惯。说起这地三鲜,指的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或是蒜苗),炒在一起吃的就是鲜嫩。到了长春,地三鲜成了当地的名菜。现在也有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三鲜。这可是地地道道的东北菜。

17.佳木斯:酸菜猪肉炖粉条

东北人爱吃炖菜,吃起来名堂也多,什么大鹅炖土豆、小鸡炖蘑菇、猪肉酸菜炖粉条子,还都能顾名思义,也无一不是寒风里腊月天吃的乡土菜。东北高棵大白菜腌渍的酸菜切成的火柴梗子粗细的丝,帮白叶绿,久煮不糜。本地的土豆粉则易熟耐煮,出锅黄白鲜亮用筷子挑起简直是春柳倒挂。用杀猪时煮肉和骨头的老汤,放入爆炒过的五花肉文火炖出的猪肉酸菜粉条子,可口的香气绕屋脊!

18.沈阳:四川火锅

就像在其它城市,四川火锅一样风行于沈阳的大街小巷。四川火锅的味道厚重讲究鲜辣不但和东北菜的浓烈粗犷相似,也正投了沈阳人脾气对了沈阳人的口味。说起来吃辣,东北人也是佼佼者,其实真正到了沈阳四川火锅店的老板们才感觉找对了地方,沈阳人的热情简直让他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

19.呼和浩特:蒙古烤肉

马背民族的地道风味是烤出来的。等你进过了蒙古包,喝过了奶茶,双手过热情好客的牧马人双手递过来的哈达!等你围着熊熊篝火,享受着草原徐徐微风送来的烤肉香,你肯定会想起“风吹草底见牛羊”。

20.北京:水煮鱼

‘麻上头,辣过瘾“,本是重庆的名菜,如今却在京城流行得一塌糊涂。间接反映了川菜在北京的重新崛起和东北家常菜的没落。水煮鱼工序简单:将新鲜的鱼切成薄片,用盐稍稍腌渍一下,再上滚水汆。真正味道的好坏关键取决于麻椒、辣椒原料的好坏以及熬制红油的水平。

21.吉林:狗肉汤

在吉林的朝鲜饭店,所有的狗肉汤都是当天的新鲜肉一天一炖,没有老汤。这样做出来的狗肉汤叫清汤。要吃狗肉,名堂多了狗肉炖豆腐、狗肉干白菜、狗肉火锅。可不管你吃什么样的狗肉,一碗狗肉汤可少不了,这一碗汤入口,回味一下,觉得鼻腔里都有了香气这狗肉才会越吃越香。

22.深圳:重庆老火锅

深圳好像是一个很容易登陆的城市,什么格的饮食都能找到一席之地,当然现在最热的是火锅。一家叫深圳易的网站就推出了“火锅”的饮食专题。重庆火锅、(火加巴)子火锅、原汁原味古法火锅、潮泰火锅、肥牛火锅、徽派火锅、“谭鱼头”火锅、日式火锅……好一场火锅大比拼!

重庆火锅以麻辣为主,咸鲜、酸辣味兼有,分清汤火锅、红汤火锅和鸳鸯火锅。它以调汤考究见长,具有原料多样,荤素皆可,适应广泛,风格独特,场面热烈等特色,因而最热辣鹏城。

23.珠海:黄骨鱼

四川人吃的黄辣丁,南方人叫做黄骨鱼。珠海是一座吃惯海鲜的城市,又多移民,没有什么自己的菜系,只好嘴大吃四方。这款时兴的黄骨鱼,就是湘菜出品。

24.厦门:水煮活鱼

这道菜近年的走红至少说明胃口一直非常挑剔甚至顽固的厦门人对川菜的认同,很多人把这归结为这个城市外来人口的剧增所导致的外来菜式在厦门的大举登陆。仅2000年一年,门这个人口仅60万的小城稍上档次的川菜馆就新开了近30家。

但水煮活鱼的味道也的确不错,虽用料简单且大众(草鱼),烹制方法也未必奇特(水煮),但其辣与鲜的奇妙结合既满足了厦门人对鱼类海鲜持久不易的好味,同时也是其传统“沙茶情结”在整个川菜流行大趋势中的延伸。

25.龙岩:酒醉河田鸡

这称得上是一道客家经典菜了,前些年曾在闽粤的一些城市(如福州、厦门、潮州等)流行,但是在龙岩,即便现在川、湘菜已席卷全国,这道酒醉河田鸡仍然可称上是常盛不衰。

出自长汀的河田鸡号称世界五大名鸡之一,据说以三黄(嘴、脚、毛)三黑(两翅、内侧、尾端)三叉(冠顶及两爪)著称,但这道菜最绝的却是在酒上,只有用客家酒酿烹制才能做出集鲜、嫩、香于一鸡的美味。

26.成都:泡椒墨鱼仔

一个叫“毛了”的作者是这样写川味海鲜的:自海鲜变节从了川菜以后,它仿佛焕发了它的第二春!铁例之一便是泡椒墨鱼仔。

这菜全靠四川的泡海椒(子弹椒),要选色泽鲜红、体大肉厚的海椒,泡的也需恰到好处。成菜红白分明,赏心悦目!泡椒的味全在墨鱼仔里面,还带点回甜的味道。

27.宜宾:黄辣丁鱼火锅

长江边上的黄辣丁,是“巴实黄辣丁”。啥叫“巴实”?这是四川话,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意思。

在宜宾做出的黄辣丁不是红烧或清蒸,而多是川菜的吃法,黄辣丁鱼火锅,肉质鲜嫩,无比。

28.长沙:干窝带皮蛇

2000年口味虾在全长沙市狂热,家家餐馆、排档无一不做口味虾,而随着近期草龙虾的断档,与它一同出道的口味蛇就顺势占了上风。口味蛇与口味虾有异曲同工之妙,把蛇剁成条同样是用湖南的特产辣酱、大料、香叶、青红尖椒,葱姜味精一炖猛煨。大火炒制后还用子火煨透、入味。淋了汁摆在盘中,肥肥的蛇段已被浸通体红亮,蛇肉紧实,丝丝泛着透明的油光,顺着肌理一咬,弹性十足的蛇肉在舌间就渐渐化成了香气,那种随后觉出的辣,辣得人猛吸凉气却也欲罢不能。

29.海口:砂窝文昌鸡

号称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因产于海南文昌市而得名,重约1.5千克左右,传统吃法是白斩,最能体现文昌鸡鲜美嫩滑的原汁原味。同时配以鸡油鸡汤精煮的米饭,俗称“鸡饭”。海南人称“吃鸡饭”即包含白斩鸡在内。在全国砂锅一片热的影响下,海南的文昌鸡也有砂锅化趋势。

30.三亚:红咖哩金瓜加积鸭

加积鸭,俗称“番鸭”,是琼籍华侨早年从国外引进的良种鸭,其养鸭方法特别讲究:先是给小鸭仔喂食淡水小鱼虾或蚯蚓、蟑螂,约二个月后,小鸭羽毛初上时,再以小圈圈养,缩小其活动范围,并用米饭、米橡掺和捏成小团块填喂,20天后便长成肉鸭。其特点是,鸭肉肥厚,皮白滑脆,皮肉之间夹一薄层脂肪,特别甘美。再以红咖哩与金瓜,更显活色生香。

31.南昌:藜蒿炒腊肉

鄱阳湖的草,南昌人的宝——说的就是这道菜。南昌与九江两大城市联手制造的这道菜虽不昂贵,却是江西人的爱物,一有机会就点给外地朋友和离开江西太久的人吃。藜蒿是鄱阳湖区特有的一种水草,中医认为其味甘、性平、微毒,可清热、利湿、杀虫。藜蒿取其嫩茎与腊肉合炒,加些韭菜才能“衬”出藜蒿的“原香”。结局是腊肉咸香柔软,藜蒿脆嫩香甜。湘菜中也有这道菜,但是取藜蒿根炒,且陆上藜蒿不够香脆。

32.赣州:赣南小炒鱼

很多人不小心把赣南小炒鱼说成赣南炒小鱼,大谬。“鱼饼”、“鱼饺”和“小炒鱼”合称赣州“三鱼”。赣南小炒鱼是明代凌厨子首创的地方风味菜,吃到今天还流行。因为是小酒(赣州习惯称醋为小酒)炒鱼而得名。小炒鱼选用鲜草鱼,去掉鱼头鱼尾,批成块状,加以生姜、四季葱、红椒、小酒(醋)、酱油、水酒等作料烹而成。色泽金黄、味鲜嫩滑、略带醋香。

33.萍乡:辣子炒薰肉

“江西人辣不怕”,辣在萍乡。因为毗邻湖南的关系,萍乡人在吃辣上煞是生猛,据说连水蒸蛋都要放辣椒末。辣子炒薰肉则是典型的辣菜,但辣味补给到了薰肉身上,使薰肉香的抒发更加酣畅浓烈。

34.吉安:井冈山烟笋烧肉

八百里井冈是竹的海洋,不同品种的竹笋易制成笋干。将煮过的笋用炭火焙烤干,因为呈黑褐色,叫乌烟笋。以其烧肉,肉味甘美,而笋味绵长。

35.安顺:炒饵块

饵块烧、煮、炒、卤、蒸、炸均可,炒饵块最显饵块的丰采。把饵块切成寸方小薄片,加火腿片、酸腌菜末、大葱、韭菜、豌豆尖炒制,浇以甜、咸酱油,拌以少许油辣椒,吃起来香甜浓厚,咸辣醇正,色彩丰富,浓烈如油画。

36.银川:雪花羊肉

雪花羊肉为一贯以腥膻味厚著称的羊肉制造了一种最浪漫轻盈的联想。此菜以熟白羊肉片去皮拍松,切成骨牌块又加料渍匀。再用鲜牛奶、鸡蛋清拌进了鸡肉、鳜鱼肉的细茸,入小笼屉蒸透后撒上了百合粉,复杂的工序至此还远未结束,将抽打起泡的鸡蛋清分别舀在蒸透的羊肉块上才是形似雪花冰莹玉洁的由来。坐勺上火,再层层加料、勾芡,最后淋入鸡(鸭)油,一道造型爽亮,入口松软鲜嫩,如雪花之即融的“雪花羊肉”这才终于大功告成。用工之考究实在很有些贾府茄子的味道。

37.柳州:螺丝鸡

能进晋式满汉全席的二十四座底,成为席面24道菜中的一味,螺丝鸡确有非凡之处。而事实上这种下蛋鸡的市场价并不贵。

38.泸州:鱼头火锅

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川南重镇泸州,这里的火锅业兴旺,造就了许多品牌的火锅店。鱼火锅有长江鲜鱼黄辣丁、沙锅鱼、半汤鱼,家常麻辣,鲜美而不燥火,川南风味突出。

39.敦煌:双塔鱼

敦煌食风受草原游牧民族的影响较大,“烤全羊”是市内所有饭店、宾馆必有的一道菜。但“安西三绝”——饮锁阳酒,品瓜州瓜,食双塔鱼,是安西也是敦煌饮食文化之源流。锁阳酒以药固精壮阳,瓜州(即敦煌)出蜜瓜已有3000多年历史。周穆王宴请西王母及诸侯即有瓜州蜜瓜;双塔淡水鱼肉脂细嫩爽口,为今日敦煌“大汉雄风”、“盛唐气象”、“敦煌新景”、“市井百吃”四大美食系列之中的保留菜单。

40.泉州:姜母鸭

泉州人嘴馋,古城美食街上,**姜母鸭大受欢迎。泉州人“补冬”买鸡鸭虾蟹,图方便则买现成的姜母鸭。泉州的姜母鸭分别从**和厦门传过来,是闽菜烹饪一绝。

姜母鸭有咸、淡、辣三种口味制作,做法是猛火开、温火炖、补药下锅翻三翻,起锅油而不腻,口味特,流香溢彩。

41.彭州:九尺板鸭

彭州的鹅鸭脖子都特别长,伸遍川西,整个平原都在流口水。彭州是成都近郊素有养鸭传统的市,九尺镇是彭州的小家禽集散地,农民将一只只刚宰杀的鹅、鸭装上车,运往成都,成都人吃“九尺鲜鹅肠火锅”正上瘾。

最“常青树”的还属九尺板鸭,它已是四川名“鸭”级的美食了。

42.南阳:镇平道口烧鸡

一定要在南阳的梅溪肘子、肉丸扣碗、白土岗辣子鸡等美食中选一道,南阳人忍痛割爱还是选了道口烧鸡。你吃过整鸡一抖骨肉分离的烧鸡吗?从清宫御膳房的御厨那里出来的烧鸡秘方,成就了三百年口碑的道口烧鸡。

43.邵阳:爆炒猪血丸子

邵阳人会做生意,湖南发哒大财的都是些邵阳人。宝庆猪血丸子,亦称血粑,是邵阳的传统食品,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分滤干,然后将豆腐捏碎,再将新鲜猪肉切成肉丁或条状,以适量猪血、盐、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搅拌匀后,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做一铁架,架下用火炉焚烧锯木屑、糠皮、谷壳或木炭熏烤,此种熏法特别讲究火候,不能过急过猛,否则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后即可食用。但最流行的吃法是爆炒了。 44.西双版纳:傣味拼盘

北纬21度10分—22度40分,东经99度55分—101度50分,西双版纳是地球上北回归线沙漠地带上唯一的一片绿洲。香芋草烤鱼、香竹饭、油炸青苔、炸牛皮之后,最应该品尝的大概就是这道傣味拼盘了。

45.天水:天水杂烩

天水被誉为“陇上小江南”。报人范长江先生《中国西北角》写道:“甘肃人说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说道苏杭一样,认为是风景优美,物产富裕,人物秀美的地方”。

在天水呱呱、水浆水、天水猪油盒、秦安麻腐馍、秦安肚丝汤等小吃之外,还有更受欢迎的天水杂烩。把鸡蛋清和蛋黄搅匀,摊成薄饼。取鲜五花肉剁碎,放入盐、粉面、花椒后拌匀,加在两层薄蛋饼中间压平,上笼蒸熟,切成条形,便做成夹板肉。以夹板肉为主,配以响皮条、丸子,浇上鸡汤,撒上葱花、香菜、木耳等,盛入汤盆,量足汤多,荤素搭配,边喝边吃,不油不腻,味道鲜美。

46.周庄:万三蹄

万三蹄、万三肉、焐熟藕、腌菜苋,万三野鸭等已成为周庄美食的代表。尤以“万三蹄”为最,相传江南巨富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万三蹄以猪腿为原料,佐以调料,用旺火烧煮,经过蒸焖,皮润肉酥,汤色酱红,肥而不腻,咸甜适中,肉质酥烂,入口即化。它的吃法更是特别,在两根贯穿整只猪蹄的长骨中,将一细骨轻抽而出,蹄形纹丝不动。以骨为刀,蹄膀被顺顺当当地剖开,让人们分而食之。

万三蹄已经成为周庄人逢年过节、婚庆喜宴的主,意为团圆,游客则拎着真空包装的新鲜万三蹄走。

47.乌鲁木齐: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的鲜美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因为“用手抓”,而是因为新疆当地的羊、当地的水还有当地的烹饪方法。整只羊去皮去内脏,放大锅中,以天山雪水煮之。待要起锅时抓大把盐撒入锅中,或者直接以出锅羊肉蘸盐巴,便可大快朵颐!

48.伊犁:马肉

伊犁马闻名天下,伊犁马肉不由分说胜过天下马肉。以调料熟煮马肉之后,大刀片之,码于盘中,立时可食,其肉质贵在香而不腻,经久耐嚼。然马肉毕竟还属于“昂贵”食品,即便是在伊犁,吃马肉也只能是偶一为之的“大餐”。

49.喀什:馕坑肉

“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到了喀什不吃馕坑肉只能算白跑一趟。维族人家家门口都有一个用来做馕的土坑,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把抹上佐料的整只羊封闭在馕坑内,暗火慢烤。烤到一定时辰,打开馕坑香气四溢,用“十里”形容不为夸张。

50.郑州:鲤鱼三吃

郑州也喊振兴豫菜,但又自嘲:凡是需要振兴的东西,离灭亡也就不远了。鲤鱼三吃是郑州的名菜,从前那鲤鱼是要号称黄河鲤鱼的,饭馆买回鲤鱼来,必须在清水池里面养两三天,把土腥味吐干净,才可以捞出来下锅。现在这种讲究就有点奢侈了,不过一鱼三吃还是让人食指大动。一半干吃,一半糖醋瓦块,头尾杂加萝卜丝做汤,最有意思的是把糖醋汁拌一窝线面条吃,跟杭州西湖醋鱼拌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51.开封:芝麻翅中翅

到开封你要吃正宗的豫菜——这里可是千年开封府啊!豫菜的用料一般都很家常,妙在调味和火候。芝麻翅中翅其实就是腌鸡翅外裹蛋汁再蘸芝麻,放油中炸。炸熟的蛋汁酷肖蝉翼。豫菜中难得有这样美丽又美味的菜。

52.洛阳:连汤肉片

洛阳喜欢吃水席,几十道菜,汤汤水水下来,吃得人连呼过瘾。汤肉片是水席中不可缺少的名菜,又以主营豫菜的老店“真不同”所做为最佳,它以精瘦肉为主料,木耳、金针、大绿豆等为辅料精心制做而成,肉片滑嫩,微酸利口。

53.安阳:扣碗酥肉

中原地带安阳,口味偏淡,但近年来川菜、粤菜、东北菜接连进入,到饭馆吃饭,安阳人喜欢各种菜式都点一点。当地的传统菜式碗依然受欢迎,红白喜事尤其少不了。以现在的口味而论,扣碗酥肉最具继续传扬的潜力。传统小吃三不粘、粉浆面其实最能代表安阳饮食的特色。

54.石家庄:抓炒全鱼

从传统菜的角度看,石家庄太年轻了,年轻得没有自己的特色,所谓的石家庄菜,其实就是吸收了京、鲁等地菜系特点,再加以创新而成。本地菜里有一道抓炒全鱼颇见石家庄人的这种“胸襟”。抓炒全鱼用的是大鲤鱼,精彩之处在于刀功。端盘上桌,一盘菜就占去三分之一桌面,好吃又有气氛。

55.大同:烩菜

大同人口味杂,不讲究,各路菜系照单全收。基尾虾、红烧甲鱼这些都是上面子的,实惠又好吃的烩菜其实被当地的厨师操练的最到火候。烩菜有点 东北菜的味道,土豆、白菜、粉丝、猪肉一锅炖煮,大鱼、大虾也不吝下锅,暖胃。

56.秦皇岛:清蒸海鲜

到秦皇岛去自然要大啖海鲜,当地人喜欢清蒸海鲜,不管是螃蟹、虾还是蛤,放上水,清蒸,吃的时候蘸点姜醋汁,那个鲜!吃海鲜是有季节的,螃蟹一年两季,四月底开始吃皮皮虾,当然也可以不论季,吃养殖的,在秦皇岛人眼里那就不叫海鲜了。近年来烧烤海鲜开始流行,有一种小杂鱼叫青皮子,细长,脊背那儿有点青,不能炒着吃,只能烤着吃,有味道而且特便宜,当季的时候5元钱可买两斤、两斤半。

57.太原:过油肉

太原的餐馆被粤、川、京、鲁菜占据了,本地菜系叫得上名字似乎还就是些面点小吃。过油肉也有点面点小吃的意思,不过它正儿经是当地的一道颇受欢迎的传统菜。选用上等精肉,切成薄片,外面薄薄蘸一层鸡蛋勾成的芡,在油里汆一下,捞出来,煸炒,随便哪家饭馆都会做,做出来的味道也相差无几。虽则名字让人疑心,味道却是香而不腻,值得一试。

篇5

曾几何时,经济的发达、科技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并不与闲情逸致冲突,反而相得益彰――看看昔时的江南便知道了。休闲,本是一朵奢侈之花,在物质繁华、精神富足时才得从容绽放。江南自古物阜民丰,当中国多数地方还处在食不果腹的阶段时,江南已经开始谈论时尚和文艺。

江南曾经是中国最富于闲情的地方,是中国顶级休闲生活的代名词,诞生了中国最璀璨的文化艺术,也汇聚了最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这里水巷小桥多、人家皆枕河;这里有精致的园林、婉转的昆曲,也有细致到骨子里的苏绣、玉雕、美食;有钱人家锦衣玉食,家中亭台阁楼、莺歌燕舞;平常百姓也能尽享天光云影、长堤卧波;得意时,“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不得志了,也可听取“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寻常日子,“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就算偶有忙碌,也要向友人“聊寄一枝春”……这些需要格外精雕细琢的事物、情境,想来也只有在江南能够滋生、共存。闲情,渗透在江南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倒与地位、财富不大相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精致优雅的生活,让江南在中国各地中显得卓尔不群,曾几何时,江南是中国人的理想家园,也是历代文人的精神故乡。

时过境迁,昔日江南的生活方式及其蕴涵的价值已或多或少地缺失,或者被人淡忘,与我们渐行渐远。如今,仍在经济领域领跑全国的江南,还留有多少中国古典的休闲生活细节?脚步匆匆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美好?带着这些思考,我们在今年春天走访了江苏省的苏州、扬州、镇江、无锡。又见江南,那些中国式闲情,还在吗?

私・家江南的自由体园林

江南:那些中国式闲情

今日供公众观瞻的江南园林,古时就是私人住所,或为官宦文人的寓所,或为盐商巨贾的豪宅。在江南园林的布局上,我们能直观地体会到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说的,追求绝对的自由,「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因为这里不再是宫殿、官署、庙宇,而是让身心完全放松的家园。

江南,常与“水乡”二字一同出现在人们眼前。诚然,江南多水,且不说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从此经过,单是湖泊便有不少:太湖、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东蠡湖、同里湖、九里湖、白蚬江、淀山湖、祥和荡、澄湖……这些水系纵横交错,把江南切割成一个个鱼米之乡、丝绸之乡。走进江南,找一条兼有历史韵味和风土人情的老街住下,什么事都不用管,一杯茶,一张报,看累了便随意小憩,实为一大享受。这种闲适,千金难买。

织帘载酒之乐

自1856年中进士以来,沈秉成已经在宦海沉浮了将近二十年。因父亲、妻子和两个儿子接连病故,他虽官拜苏松太兵备道,却已经感到了人生无常,有了激流勇退之意。通过朋友牵线搭桥,他又娶了湖州老乡罗廷玉的女儿罗永华。罗氏颇为贤惠,又能诗善画,让他宽慰良多。1874年,在苏州养病的沈秉成相中了城东护城河边的一个荒园,打算在这里安置新家。这荒园三面临河,原也是个繁华所在,名为涉园,咸丰年间毁于的战火――苏州是的重镇,与天京(今南京)遥相呼应,忠王李秀成在此驻守,王府便设在拙政园中。

为了新家的布局,沈秉成找来画家顾纭帮忙,最终议定如下:住宅居于中部,南北两面均设有长廊和码头;住宅分为三部分,中部为居室,东部为宴乐雅聚的地方,西部为静修著述之处。在这些建筑的布局及命名上,沈秉成颇费了些心思:既要有中轴线,两边相对匀称,体现官宦人家的特点,又要有随意自然的一面,毕竟这是归隐之所。西园是读书清修的地方,故仿照南朝高士沈辚士“织帘谋生,著述课徒”,命名为“织帘老屋”;东园紧挨护城河,内复凿有小池,可设“望月亭”、“听橹楼”,再于池上建一旱船,旁边栽上数棵紫藤,名为“藤花舫”;中部建筑取名“载酒堂”,算是对先贤坡致敬。最重要的是全园的命名,左右各有一园的格局在江南园林中着实不多见,加上有意与妻子在此归隐,沈秉成便把它命名为“耦园”。“耦”通“偶”,既指园林格局,也指夫妻成双。两年后,耦园修筑完工,沈秉成十分高兴,写了一首诗来表明心迹:“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行。”夫人罗永华也写了一副嵌字联唱和:“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

江南园林多有匠心,逐一剖析,会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园林的华丽精致固然让人羡慕,主人“往来无白丁”的交游却更加让人神往:在接下来的八年归隐生活里,沈秉成经常与俞樾(yuè)、吴云、顾文彬等苏州名士聚在一起,交流金石书画的心得,吴昌硕等名家路过苏州时,也常到他家中小住。

与拙政园、狮子林、留园、个园、何园等江南名园里人潮汹涌的热闹情形不同,今天的耦园游客很少,几个工作人员在某个角落集体打扫卫生,偌大的客厅改成了点唱评弹的地方,但厅中、台上均空无一人。漫步之时,我与一对外国情侣擦肩而过数次,最后一次遇见,男的正在翻看Lonely Planet的China,女的则躺卧在长廊之上,享受春日阳光的温暖。这让我想起耦园卧室中挂着的一副对联:“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人去园空,倒让耦园找回了它应有的氛围――作为家,它本是一个安静的栖息地。

行走在园子里,我多少能体会到当年沈秉成买地建园的心情。四下十分安静,站在盛开的玉兰树下,看着气势不凡的黄石假山,想象沈氏夫妻曾在此园中悠游唱随,一种富有中国古典色彩的罗曼蒂克不由得在心间生发出来。

不必华室,不必美服,若是能有几日闲暇,什么事都不用管,只是读读书,累了便随意小憩,实为一大享受。这种闲适,千金难买。可惜,沈秉成的清福没能享受太久,八年后,他被新君任命为京兆尹,开始了新一轮奔波,先后出任内阁学士、广西巡抚、安徽巡抚,直到七十岁出头才退休,回到耦园后不久便仙逝了。

蛰伏在平江路上

在苏州的平江路,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男的一身旧式西装,提一只发旧的小箱子,戴一副黑色圆框眼镜;女的穿着旗袍,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或是河边,或是桥头……这多半是苏州喜欢民国风格的新人在拍摄结婚纪念照。

如果说园林是江南的一颗颗明珠,那么古城便是承载这些明珠的丝绸,只是如今这“丝绸”被分割得有些支离破碎了,变为新城中一些散布的角落。除了平江路,苏州的山塘街、扬州的东关街、镇江的西津渡、常州的青果巷、无锡的南长街,莫不如此。选择一条兼有历史韵味和风土人情的老街住下,是到江南旅行最有趣的功课之一。

平江路挨着一条内河,另一侧开有许多饶有趣味的商店,其间也有一些主题客栈、私人会所、咖啡屋,“水陆并列,河街相邻”。它北通拙政园,南望双塔,东西两侧都有无数老宅,是苏州最佳“蛰伏”地点之一。

早上起来,沿着青板路走一小段,过了小桥,到河对岸喝一碗白粥。这片街区东西走向有许多巷子,曹胡徐巷、胡厢使巷、大柳枝巷、南显子巷、大儒巷、卫道观前、传芳巷、东花桥巷,单看名字,似乎已能触摸到它们背后一段或曲折或美好的故事。走着走着,可能不经意间就路过了某个大儒的故居。

巷子中有不少水井仍在使用,一些妇女就在井旁打起水来洗衣服,井的内壁露出一条条凹槽。当街的墙上挂着许多鸟笼子,关着八哥、金丝雀和珍珠鸟,调皮的小孩正在逗一只八哥说话。太阳出来了,一些人家便拿起竹竿准备晒衣服。那个叫孙玉骥的老先生又背着画板来到河边写生。他已经画完了苏州所有的园林,并结集出书,接下来打算以水为题材,从另一个角度再画一遍苏州古城。

不少年轻人带着对水乡、对雨巷的美好想象来了,三三两两走在一起。平江路总是这样,人不多,也不致太过冷清。不时有三轮车从路上驶过,撒下一串铃声;或者有船从外面驶来,带着客人慢慢欣赏这条老街。一些人在丝绸店前打量,在桥边拍几张照片,看到那家名为“猫的天空之城”的概念书店,忍不住钻了进去,许久不出来,估计是喜欢上了里面的明信片,正在给远方的朋友填写祝福。

苏州女作家范小青说:“其实在从前的漫长的日子里,我们曾经是生在其中的……我们能听到它的呼吸,我们能呼吸到它散发出来的气息。”面对游客看到老宅时发出的惊叹声,两个住在平江路的年轻人表现出了相当的不解甚至不屑。游客看到的是历史,而他们关心的是房间何时不再阴暗潮湿,家里什么时候也能安上抽水马桶。每个人都羡慕自己当前缺乏的生活,就像我和一位老先生一起靠在墙边晒太阳时,我们彼此羡慕一样。

渐行渐远,抑或生生不息

相比苏州,扬州的园林更加生活化,一方面这里的园林多为盐商所筑,布局和风格更加讲求实用;另一方面,它们中的相当部分至今仍然“活”着,成为都市男女休闲的好去处。

位于扬州东关街的长乐客栈,在改建成主题精品酒店之前也是一所明清院落。许多人走到客栈面前的时候,看到跟汪氏小苑等盐商住宅风格相近的大门,会误以为这又是某处景点。走入房间当中,一切装饰都是古色古香的,会客的坐榻也是明清家具风格。这种集历史风雅和时尚生活于一体的居住环境,颇受客人的欢迎。走在酒店当中,能感受到古人在建筑构造上的匠心:外墙筑得又厚又高,不开设任何窗户,防止盗贼进入;巷子修得又窄又长,两边也几乎不开窗户,也是出于防火防盗的考虑;院中既有亭台楼阁,又有池子假山,门窗的形状也务求新异,充分享受居家的自由和随意;池子里,主人豢养的几只像鸳鸯又像黑天鹅的飞禽在游弋。

扬州的一些古宅,除了可以参观,还可以用餐,享用颇为正宗的淮扬菜。比如位于城市东南角的卢氏古宅,每天早上都有不少慕名前来品尝早餐的人,这里的五丁包经过口口相传,已经成为比蟹黄汤包还受欢迎的美食。

同园林生活一样延续下来的,还有扬州的市井生活。住在古宅改建的客栈里,离许多景点、古街非常近,每天早起用过早餐后,便可沿着东关街一路散步,经东门来到运河的古码头。不同于白天的摩肩接踵,此时的东关街除了少数几户早起的商家和出去散步、准备上班的居民,并无他人。若是往东关街两旁的巷子里走,可以看到扬州老城最原真的生活状态。晚上可以找个浴室泡下来,请个师傅修修脚。

如今的扬州,不再是一座可以吸引达官显贵挖运河、划龙舟赴会的都市,却变成了最为适合居住和平民旅行的小城。这种“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方式说起来无甚新奇,却不失惬意。俗话说,“布衣暖,菜根香”,能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休息的,从来都不是什么高新科技,而是那些看似最平常不过却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

评弹徘徊在文艺与市井之间

江南:那些中国式闲情

今日,评弹和昆曲、扬州清曲一样成为文人雅士、文化学者研究的对象。它们曾经都是下里巴人也能欣赏的大众曲艺,难道也都逃不过中国民间艺术「生于草莽,死于庙堂的规律?

茶馆的背景音乐与老城居民的“连续剧”

行走在苏州的大街小巷,常能看到有关昆曲、评弹的广告,许多茶馆也以提供此类演出为号召。我听不懂苏州话,但不妨以“艺术无国界,也无疆界”来鼓励自己。

这天,特地到昆曲博物馆旁边的“吴苑深处”书场听评弹。离开演还有不到五分钟,五六列桌椅围绕中央的舞台依次摆开,差不多坐满了,以中老年人居多。舞台正中有一个硕大的福字匾,两旁是描写评弹的对联:“沧浪亭御前弹唱垂青史,光裕社启后箴言耀艺坛”,横额是“珠落玉盘”。书场两侧分别挂着三幅古色古香的画卷,东侧画的是弹词故事:《玉蜻蜓・庵堂认母》、《珍珠塔・花园赠塔》、《三笑・追舟》;西侧是评话,不外乎三国、水浒、说岳这些经典。

一阵急促的电铃声响起,现场静了下来。舞台两边走出一男一女,男的身着淡青色长衫,天庭饱满;女的一袭宝蓝旗袍,双目含情。二人坐定,分别拿起桌上的乐器,男持三弦,女抱琵琶,调了调弦、试了下音,一边说几句闲话与观众互动。女演员报上曲名,先唱了一段弹词,端的是声如珠玑,音如落水。

苏州评弹其实是评话与弹词的总称,评话类似于说书,讲究的是叙述技巧,而弹词则是实实在在的嗓子功夫。评弹流行于江浙沪一带,但基本上用苏州话演绎。都说苏州话是吴音软语,这一段弹词却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待到唱第二支曲子时,声音却又变得婉转多情,两只眼睛也随着轻锁的眉头流露出淡淡的悲伤,就算听不懂唱词,也不免受到几分感染。

苏州演出评弹的地方不少,但大多和苏绣、玉雕一样,是供外来游客猎奇消遣的,演员便也不大用心,声音呆板,双眼无神,好在听众也不怎么计较――对游客而言,听懂听不懂无关紧要。一次在城西李公堤的某家茶馆,听得表演者在台上自弹自唱,台下的人品着茶聊着天,兴致颇高,声音甚至盖过了台上。他们的目的本是谈天,弹词就像班得瑞音乐一样,只是作为背景在空气中飘荡着。

真正吸引当地居民的是评话,像连续剧一样,每天讲两“集”,每“集”一个小时,一讲就是半个月。弹词声落,男演员便接过话茬,叙说了一回“前情提要”,评话便算是正式开场了。今天要说的是《万贵妃》,明宪宗时候的故事。演员大部分时间讲的是苏州话,也会不时穿插一些普通话,连贯起来,尚能理解。这回书说的是万贵妃如何与太监勾结杀人害命,故事本已离奇,更兼两位说书人一唱一和,男的时而扮太监,拖长了声音,又尖又细;时而扮书生,声音浑厚中透着几分没见过世面的怯懦;女的则是一副涉世未深又心眼儿灵活的模样,时而欢天喜地,时而窃窃私语……两人把一个连环杀人案讲得声情并茂,颇有几分现代话剧的味道,说到关键处,还会操起乐器弹唱一段。

下午时分,人不免犯困,边儿上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听了一会儿,便有些昏睡的意味了,忽然听得说书人高声一喝,或者惊堂木猛地一拍,瞬时醒来,听一段,笑一会儿,又陷入新的瞌睡中去了。

新词与古意

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要如何传承?这是我行走在江南时经常想到的问题。

与此相关的争论有很多。比如评话中出现现代词汇,会不会影响它的纯洁性?弹词要不要改用现代苏州话甚至普通话来唱?储兰兰、陈士争推出的新京剧,是对京剧的改革还是背叛?

我想到晚清力主把新词吸收进古典诗歌的黄遵宪。时代变迁带来了许多新现象、新词汇,这些能否入诗,在清末是有巨大争议的。许多人墨守陈规,结果诗词始终跳不出风花雪月、吊古伤今的套路,而“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黄遵宪大量引入新词,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新局面,留下了伟大的尝试《人境庐诗草》。可惜后继无人,古典诗歌在黄遵宪之后便宣告落幕了。他所采用的新词也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在今天看来,因为时代的隔绝,不乏古色古香的味道。

再往前看,宋词取代唐诗,却逃不出“来自民间,死于庙堂”的规律,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从业者刻板教条,不肯在唱法和语言上进行变更,终究被更具草根精神的元曲取代了。而京剧博采徽剧、汉剧、昆曲、秦腔之众长,甚至吸收民间曲调、北京土话,融会成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剧种,成为“国剧”。

遗憾的是,包括京剧在内的许多传统艺术,今天似乎要重走宋词的老路了。所以当我看到苏州的评话引入新词,甚至使用了一些时尚的表达时,感到些许欣慰,同时又疑虑重重:在评弹、清曲等传统曲艺里,会出现又一个黄遵宪吗?

“那我可就走了!再见喽!Byebye喽!”吴苑深处的舞台上,女演员正在演绎宫女离别时一步三回头的情形,把我的思维又拉回了现场。“宫女”不时蹦出几句时髦的现代词儿,惹得现场一片笑声。

舌尖上的情调

江南:那些中国式闲情

明清时期,江南富甲天下,满汉全席滥觞于扬州,美食大作《随园食单》诞生于金陵,苏帮菜、淮a扬菜以精细闻名于天下,想来都绝非偶然。江南的饮食文化,源于吃,又绝不仅止于吃。

先让菜跳一会儿舞

苏州的观前商业街,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古代苏州城的阊(chāng)门、桃花坞,入夜之后便人潮汹涌,许多人到此约会、购物,顺便到老店齐聚的太监弄一品苏帮名菜。

我对苏帮菜有着良好印象:清蒸白鱼中段,用料简单,夹一小块送入口中,能感觉到鱼肉本身的鲜美滋味;手剥河虾仁,哪怕不蘸调料,光是那种爽爽滑滑的感觉便足以打动人心;最妙的是坛子肉,盛在同样色泽深红的磁坛当中,肉烂汤浓,肥而不腻,是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盛赞的一道江南菜肴,有它在场,就算余者都烹饪不得当,也会觉得这顿饭吃得有滋有味。

太监弄的松鹤楼、得月楼,都是苏帮菜的老字号,历史超过200年。很多人慕名来此一尝苏帮菜的代表作品:松鼠桂鱼、碧螺虾仁、响油鳝糊、樱桃肉……当松鼠桂鱼端上桌来的时候,我不禁眼前一亮:一朵硕大的金红色“”盛开在盘子里,“花瓣”密密匝匝,向四面八方迸出;再看又觉得像是一枚巨大的松果,果子已经成熟了,鳞片全部张开――无怪乎有些地方又把这道菜叫做松果鱼;再把翘起的鱼头、鱼尾连在一起,又像是一只毛发竖起的小松鼠,浇上热酱汁,香味扑鼻,同时伴有轻微的吱吱声。

江南菜肴除了味道鲜美,刀工精细也是一大特点,苏帮菜、淮扬菜都是如此。据说这松鼠桂鱼做时要先用刀在鱼身上切出108瓣,再加上调料腌一会儿,拖上蛋黄糊,接着入锅油炸,带有花纹的鱼肉立马竖起来,宛如松鼠受惊,毛发皆竖。这样做出来的鱼肉外脆里嫩,再浇上酸酸甜甜的糖醋卤汁,十分可口。原来是用鲤鱼,后来改用鱼刺更少的桂鱼。

淮扬菜的清蒸蟹粉狮子头更是以刀工见长。都说扬州有三把刀,剃头刀、修脚刀和菜刀,最让人赏心悦目的还是这菜刀。蛋黄色的汤汁,青白相间的娃娃菜,粉红色的肉丸子,共同构建出狮子头的诱人模样。在这看似不起眼的肉丸子背后,是扬州菜刀的千锤百炼,红烧、清蒸各有妙处。位于扬州新汽车站北部、邗(hán)江区政府对面的狮子楼酒店,招牌菜是柚子般大小的狮子头,浇满汤汁,置身于绿油油的菜叶之上,鲜艳夺目。面对这道菜,许多人就像看到精美的食品雕刻一样,首先想到的不是挥动筷子,而是拿起相机,为日后的江南记忆留下一份特殊的念想。

乾隆下江南的三餐

说到江南,总免不了与乾隆皇帝扯上关系,早在清宫戏热播之前,坊间便有许多传奇。有一本八卦的书,名为《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从乾隆二十九年起,先后写了三十年,书中记载了扬州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是研究扬州乃至江南文化的一本重要笔记小说。其中,关于乾隆下江南时期的美食记载颇为详尽。

人们熟知的满汉全席,最早的记载便是出自《扬州画舫录》,这是乾隆下江南时,扬州厨师结合本地与皇家的餐饮特色炮制出来的一组宴席。一般说来,皇帝出巡都会带有御厨,但是到了扬州这等繁华之地,皇帝便弃御膳不用,考虑地方官员进献的佳肴了。这从后来定型的满汉全席菜单上便可看出端倪:在54道“南菜”里,江浙菜便占了30道。

扬州饮食能够赢得皇帝的青睐,是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的。当年扬州盐商利润惊人,富不可当。《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盐务,竞尚奢丽,一婚嫁丧葬,堂室饮食夏季菜肴,衣服舆马,动辄费数十万。有某姓者,每食,庖人备席十数类,临食时,夫妇并坐堂上,侍者抬席置于前菜谱,自茶、面、荤、素等色,凡不食者摇其颐,侍者审色则更易其它类。”

乾隆南巡时,在扬州沿运河设了四个行宫,每个行宫都建有一个茶膳房。因为皇家采购量大,附近甚至形成了专做皇家生意的街道。如行宫之一的天宁寺,从寺口到扬州北门便形成了一条“买卖街”(后更名为丰乐上街),“上买卖街前后寺观皆为大厨房菜谱,以备六司百官食次。”“后面牛马圈,设毳(cuì)帐,以应八旗随从官、禁卫、一门祗应人等,另庖室食次。”

于是,我们在后来成为历史文档的《乾隆三十年江南节次膳底档》、《乾隆四十五年节次膳底档》、《乾隆四十九年节次膳底档》等资料上,可以看到一系列扬州菜的名字:燕笋糟肉、肥鸡攒丝汤、果子糕、红煨鳗、烂鸭面、肉片火熏炖白菜、燕笋葱椒羊肉、燕窝棋盘鸭子、肉片炖面筋、豆腐干炒肉丝、燕笋炒肉、鸭丝炖白菜丝、春笋酒炖鸭子、葱椒咸淡肉、豆豉炒豆腐、五香鸡云片豆腐、腌菜花春笋炖鸡、脍银丝、春笋脍糟鸭子、蘑菇爆炒鸡、炒鸡家常杂脍、肥鸡大虾米炖葱椒豆腐、蒲菜炒肉……据统计,档案上有实可考的扬州本地菜便超过了50道。

这些菜都做得十分精细,如红煨鳗,便需要“鳗鱼用酒、水煨烂,加甜酱代秋油,入锅收汤煨干,加茴香、大料起锅。”“有三病宜戒者:一皮有皱纹,皮便不酥;一肉散碗中,著夹不起;三早下盐豉夏季菜肴,入口不化。扬州朱分司家制之最精。大抵红煨者,以干为贵,使卤味收入鳗肉中。”

另一种百年老字号

据说镇江菜与江苏其他各地不同,颇有自己的特色。当地的老宴春酒楼,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我们在一条已被拆了大半的巷子里找到了这家酒楼,古色古香的大门外面,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免死金牌”。

店里顾客寥寥,几个服务员站在柜台边上聊天,回头看了我们一眼,又回过头去,继续未完的话题。我们找位子坐下,过了一两分钟有服务员现身,递过一本只打印着菜名的菜单,推荐了一两道特色菜,便急欲离开,似乎有颇为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我们很识趣地快速点完了菜。

这家酒楼至今仍是国营,散发着一股类似食堂饭菜的味道,让我联想起作家孔二狗笔下的东北某回民食堂:该食堂至今仍是国营,许多地痞甚至黑社会成员自小吃着食堂的饭菜长大,所以食堂的大爷大妈们并不惧怕他们,相反,遇到他们要在食堂打架的时候,还会训上几句。五六分钟后,菜陆续上齐。比起特色菜来,肴肉、锅盖面这些镇江最为稀疏平常的食品倒做得颇为美味。

江南制造

精致是一种生活方式

江南:那些中国式闲情

所谓江南制造,造的不是飞机大炮,那和格调差得太远。在古时有“江宁织造府”、“苏州织造府”、“杭州织造府”,制造的是云锦、绒花、漆器、紫砂、玉雕、苏绣……这些只供观赏打玩的东西。江南制造一直走在中国时尚的前列,代表着中国文艺的最高水平,也代表着一种精致、典雅的生活方式。

然而,每当提及传统手工艺,我们总是一边心怀敬意,一边扼腕痛惜。用来装饰的剪纸、用来娱乐的皮影、用来生活的漆器,它们在华丽千年后,最终成为一个个老去的背影。我们看待传统工艺的消逝,就如同看待物种的消亡,把矛头直指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社会。然而,有多少人从传统工艺自身、地域文化本身找过原因?

同为“四大名锦”,壮、宋、蜀举步维艰,而南京云锦则开始露出中兴迹象;同为“四大名绣”,粤、蜀、湘江河日下,而苏绣却风景这边独好;发源于昆山的昆曲成为一种流行时尚,产自宜兴的紫砂成为茶文化的代名;而不产玉石的扬州更是有“天下玉,扬州工”之称……为何在别处,民众对传统文化移情别恋,传统手工艺消亡,而在江南,江南制造能守住自己的保留地?只因为精致的生活本来就融入江南人的血脉里,江南制造只不过是一种媒介而已。

苏绣风景为何独好

它是纯正的中国风骨,却又溶解了最地道的西洋血液,是传统手工艺中最不传统的;它已有两千多岁高龄,跻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产业链却正蒸蒸日上,似乎没有老去的迹象;它是最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品牌,俘获欧美贵妇芳心的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小清新的目光,似乎有中外通吃的倾向;它在收藏品市场得宠,在刺绣品中独占鳌头,在民间也掀起热潮……这就是苏绣。

在机械化成为时代潮流,粤绣、湘绣、蜀绣纷纷缴械投降的大环境下,身为“四大名绣”中的带头大哥,苏绣是在尝试力挽狂澜,还是在表演回光返照?

明代,当顾绣风靡时,苏绣还是默默无闻的小字辈,但苏绣吸收了顾绣“以画入绣”的风格,很快开始反超。清末,西学东渐,西方的美学观念影响了国人的审美心理,又有苏绣大师沈寿在苏绣中引入西洋绘画技巧,创立了“仿真绣”,让写意的传统苏绣变得写实和逼真,用《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等西方题材入绣,第一次为苏绣赢得了世界声誉。民国时,的洗礼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苏绣大师杨守玉创立“乱针绣”,完全用西洋绘画技巧取代传统刺绣工艺,让平面的苏绣变得立体。建国以后,苏绣大师任闲创立“虚实乱针绣”,又让苏绣在具备西洋绘画真实立体风格的同时,有了中国画泼墨写意的特点。

一部近代苏绣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文艺思潮、中国人审美心理的演变史。苏绣一直把自己的工艺、产业生态小环境融合到全中国的文化、经济大环境中,所以能成为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不仅生存了下来,还在不断成长。

行走在苏州、扬州街头,随处可见出售丝绸制品的商店,丝巾与苏绣是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无论是行走在平江路、山塘街这些老街上,还是到扬州工艺坊这些工作室集中的地方参观,都能见到一些苏绣精品。走在江南的小巷中,也常能看到一些人家的门口、院中摆着绣架,上面是尚未完成的刺绣作品。除了围巾、手帕,许多人家中最多的丝绸制品是双面绣摆件,或鱼鸟,或牡丹,透着姑苏人家的闲情逸致。

山籽雕惊情二百年

苏州和扬州都不产玉,却在中国玉雕里均占有重要的一席。

中国玉雕界向来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的代表有苏州工、扬州工、上海工和福建工。

苏州玉雕以新疆和田玉为主料,汇阴阳浮雕于一体,雕刻痕迹不深,线条流畅,整体风格简约而不失厚重,朴实中透着大气。以一个名为“清荷富贵”的挂件为例,它长3.2厘米、宽2.3厘米、厚1.4厘米,不过一颗鹌鹑蛋大小,选料却是极为考究,为和田白玉的籽料,脂白细腻。对于质地上好的白玉,苏州玉雕师傅似乎不忍多凿去一点材料,除了对荷花这一主角进行阳雕之外,其他部分只是蜻蜓点水,整体显得简洁灵动。捧在手心,感觉一朵白色的莲花浸在水中,若隐若现;右上角刻意保留的油黄皮面既保留了原石的毛孔特点,又衬托出了莲花本身的色泽盈润。这就是苏州玉雕,造型空灵,线条飘逸,讲究巧雕,因材施艺,多以花鸟鱼虫为主题。

扬州是中国玉雕四大流派“扬派”的发源地,业界有“天下玉,扬州工”之说。扬州玉雕以独特的“山籽雕”工艺独步天下,使“扬派”玉雕成为中国玉雕史上的传奇。

“山籽雕”是玉器的一个品种,其创作保留了鹅卵石形状的天然外形,以各种人物和诗词典故为内容,施以山水花草、飞禽走兽,用圆雕、浮雕、镂空雕的方式雕刻出玉器。山籽雕随形雕刻的特点,使之成为表现扬派玉雕“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特点的最好载体。山籽雕也因为雕刻难度极高,因而在扬州玉雕界一直被用来当成衡量玉雕艺人技艺高低的度量。乾隆对山籽雕的热爱,让山籽雕技艺突飞猛进。当乾隆帝逝去,皇族对玉器不再那般狂热,山籽雕就失去了最高的品鉴者和最大的购买者。此时,其费材、费功、性价比不高的缺点便显现出来,因而迅速凋零。

到20世纪70年代,山籽雕已经失传二百年。即使在山籽雕发源地,绝大多数玉雕艺人也不知道山籽雕之名。成名的扬派玉雕大师,也只听过山籽雕的传说,而鲜有人见过山籽雕真容,更不用说用自己的双手雕刻出山籽雕。在山籽雕失传之后,扬派玉雕的光彩也慢慢黯淡下来。

然而,物以稀为贵,当山籽雕失传后,山籽雕在玉器市场上变得奇货可居。因此,恢复山籽雕成为了扬州玉雕界共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扬州玉雕宗师顾永俊以一己之力,让这失传二百年的工艺重见天日。如今,山籽雕已成为玉雕中最流行的工艺之一。

紫砂为茶而生,因文而盛

2011年5月21日,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开槌。顾景舟、韩美林合作的“提梁盘壶”以1150万元摘得近现代及当代紫砂桂冠。这让紫砂壶被多方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多重质疑。

从泡茶的实用器具一跃而成为优雅与格调划等号的艺术品,紫砂壶似乎已经超越了“为茶而生”的初衷。如何处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关系,是紫砂壶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平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一夜间成为博物馆与收藏家“供奉”的“当代古董”,紫砂壶在大众与高端之间是否已做出了抉择?制作紫砂壶从手工艺人谋生的手段转变为文人雅士托物言志或者附庸风雅的工具,试图从俗到雅华丽转身的紫砂壶,是成为了真正的白天鹅,还是过了12点就会打回原形的灰姑娘?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头衔,紫砂制作工艺是应该代代传承还是与时俱进?……人们对紫砂壶的疑问比屈原的《天问》还尖锐,更五花八门。

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中国饮茶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朱元璋下令正式废除团饼茶,饮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之法改为冲泡之法,品青茶成为了社会新风尚。这一生活习俗的改变为茶器的革新创造了契机。紫砂壶因为紫砂透气性好,所泡茶香气不涣散,能得茶之真香真味;不着色,不上釉,色泽古朴等特点让它在与其他茶具的竞争中拔得头筹。从明代开始,紫砂壶的地位随时间推移而越发尊贵,只因为它抓住了实用性这一根基。紫砂壶定位精准,从原料到茶具生产,每一步都“因材施教”,把自己完全依附于茶文化。只要饮茶之风存在,紫砂壶就会兴盛。

紫砂壶是有生命的,它活在茶水的氤氲香气之中,活在壶主的之中。它把自己的气韵注入茶水,通过茶水实现与人的交流,因此,品茶的过程,也就是品读紫砂壶的过程。

扬州漆器偶像的黄昏

作为扬州最强大的软实力之一,漆器曾经向世人展示过扬州的魅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东渡日本,携带物品中最贵重的就是漆盒、漆盘等几十件漆器。而正是这些漆器,对日本漆器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世人只知China是指陶瓷,用来借指中国,但鲜有人知道Japan是指漆器,是日本的代名。

因为独特的历史,建国后扬州漆器的地位被不断拔高,在国内工艺品中率先走上了订制化道路――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宾。当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扬州漆器也一度出现了市场化的端倪,很多漆器厂的艺人纷纷开始创立自己的漆器作坊。但是,漆器是一个工序繁多的工艺门类,建国后,扬州漆器厂实行的是工厂化生产,部分现代机械被引入到漆器工艺中来,为了提高原材料的加工速度,漆器工序越来越细分,艺人在技艺越来越精的同时,视野也越来越狭窄,漆器艺人正变得越来越像流水线上的工人。如今,整个扬州漆器界,懂得漆器全套工艺的只有张宇大师一人,而他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

漆器制作是一个需要天赋但又见效慢的工艺,需要耐得住性子。要成为独当一面的雕漆艺人,少则五年,长则十几载。如今,即使在扬州漆器厂,能熟练掌握扬州漆器中难度系数最高的红雕漆刀法的也不超过10人,而能够在设计和刀法上“珠联璧合”的艺人更是少之又少。如今,那些馈赠外国元首的国礼,只能由张宇、张来喜联手。他们一个工于设计,一个精于雕工,二人一起合作了三十多年,联手打造了数十件国宝级漆器。但如今他们都已是奔六、奔七的老人。扬州漆器作为扬州的文化标签,如今正在遭遇偶像黄昏。

明清家具之外的遐想

江南园林建筑以雕工见长,从木雕到砖雕,无一不精。若是材料上好,那就更加难得,苏州留园的三大镇园之宝之一,便是几根用珍贵楠木做成的柱子,价格昂贵,规格较高,是皇家才可使用的材料。

江南的明清家具刚好兼具这两个特点,材料上好,雕刻精美,因此成为收藏界的宠儿。无论是在商品交易的工艺坊,还是行走在江南的园林、博物馆中,都可以看到许多明清家具。比如拙政园中便有许多明清时期的高档桌椅,用料考究,多为紫檀、黄花梨、红木等优等木材。园林西部的留听阁,放着一个高大的立地飞罩,为银杏木立体雕刻,将“岁寒三友”与“喜鹊登梅”两种图案糅合在一起,构思大胆,刀法娴熟,被视为拙政园的镇园之宝。虽然飞罩是建筑构件的一部分,但它的功用、审美无疑是与家具一脉相承的。

在扬州的馥园、汪氏小苑,还能看到许多床具。这原是扬州民间收藏展览馆的固定主题,后来展馆收藏的床具越来越多,已逾百件,终于不得不借助于其他园林了。这些床具种类繁多,有婚床,有小姐床,还有榻;从工艺而言,有朱漆描金床、雕花大漆床、黑地描金床等;从雕刻的主题来分,又有龙凤呈祥床、百子罗汉床、千工八步床等等,不一而足。

床具也好,桌椅也罢,这些明清家具如今大多成了人们收藏、投资的对象,就像面对瓷瓶一样,远远看着,有需要了才小心翼翼地搬动,生怕磕了碰了,影响它日后的升值。

对于明清家具,近两年开始引起收藏界重视的海岩有一个颇具争议的处理办法:他买回古家具之后,会把藏家认为最宝贵、能够证明家具悠久历史的“包浆”刷去,必要时还会把它拆卸开来,清洗干净之后再重新装好,然后大大方方地使用,而不去考虑它会不会损坏、有没有升值空间。

相比之下,海岩更加看重明清家具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好看,买了才能赏心悦目;耐用,才是家具的本来面目,“古人不是因为老皮壳才喜欢黄花梨,当时的家具也是新做的,不是这儿烫一圈、那儿折了一块、底下倍儿脏那种。”返观当下,也是如此:你会因为一套真皮沙发花了十几万元而舍不得坐吗?上百万元的车子买回来之后,是开上马路,还是一直停放在车库中?

把家具就当家具,海岩的收藏心态多了一些从容,少了一些患得患失。想来这才是古人对待家具的真实态度,也是我们对待生活本该有的姿态,一切以平常心视之便好。

四大闲游主题江南

私家园林&寺庙楼台

江南多园林,苏州、扬州两地尤其有名。除了大名鼎鼎的拙政园、狮子林、留园、个园、何园等,一些相对没那么热门的园林其实也颇有看头,而且因为宁静,更添闲雅之意。如苏州的耦园、东园、艺圃、网师园、环秀山庄,扬州的馥园、小盘谷、逸圃、珍园,无锡的寄畅园,都在此列。一些明清宅院已开发成酒店,对外开放,可以感受一下古典园林与现代时尚是如何对接的。推荐:苏州平江路上的翰尔酒店,扬州东关街上的长乐客栈、小盘谷,常州宾馆内有常州颇负盛名的近园,扬州的卢氏古宅除了可以参观,还可享用颇为正宗的淮扬菜。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这首《江南春》给许多人留下了江南多寺庙的印象,现实也是如此。苏州的寒山寺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名气最大的,香火鼎盛;人民路北端的北塔寺,距今有1700余年历史,寺中有一高塔,登之可俯瞰苏州全城;南部的定慧寺胜在清净;玄妙观位于苏州城中央,是江南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观中有大量古碑;灵岩山寺位于吴中区的灵岩山,山上怪石嶙峋,风景秀丽,留有历代名人题诗。扬州有名的寺庙也不少:大明寺为律宗祖庭,历史底蕴丰厚,天宁寺“年纪”最大(现已辟作扬州博物馆,内有古玩市场),高寺有运河边上的第一高塔文峰塔。

此外,江南也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接受欧风美雨洗礼的地方之一,有不少历史悠久的教堂,如苏州十梓街的圣约翰教堂、养育巷的基督使徒堂、宫巷基督教堂、大新巷天主堂,扬州北河下的基督圣心堂,无锡市中山路的基督教堂,镇江大西路的福音堂,基本都是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建筑。苏州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校园里至今保留了许多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

收藏江南

民间工艺美术的发展在江南达到相当的高度,让其他地区难以望其项背。到了江南,不带一两样工艺品回家,难免会有“入宝山而空手归”的遗憾。

苏州、扬州两地的刺绣水平旗鼓相当,其价格因为作品的针法、大小、格局而差异甚大,便宜的只要一两百元,贵的可达数十万、上百万元。首荐双面绣,它针法独到、易于摆放,既可作为家中装饰,也是送礼佳品。若是喜欢刺绣精品,可重点关注各地工艺美术大师开设的工作室。苏州的平江路、山塘街,扬州个园北面的工艺坊,都是刺绣工作室比较集中的地方。至于丝巾、蚕丝被、真丝睡衣、真丝领带等其他丝绸制品,若非行家,最好还是找老字号和专卖店,观前街的乾泰祥历史悠久,口碑较好,颇得苏州本地人的信赖。“苏州第一丝绸厂”是许多旅游团喜欢带游客前去参观、购物的地方,屡遭投诉,慎重对待。

喜欢玉器的朋友,不妨到以下地点“寻宝”:狮子林东面的园林路是苏州有名的玉雕一条街,精品工作室扎堆,是觅玉、赏玉、买玉的好去处;扬州的玉则多见于工艺坊。需要提醒的是,有一些“玉器厂”与旅行团合作,常年有人自称缅甸华侨,有个“三天后过生日的爷爷”,所以全场打折促销,同样需要审慎对待。

相比之下,漆器、剪纸、灯彩、漆画等工艺品,仿冒的人少,大多可以放心购买。

最后重点推荐两个去处:一是扬州四望亭西北角的扬州工艺美术服务部,这里东西正宗、价格公道,可以放心消费;二是镇江西津渡古街上的古玩店,有数量可观的邮票、粮票、烟画、连环画以及旧报刊,价格低廉。

艺术之旅

评弹:在苏州听评弹的地方比较多,不少旅游景点(如寒山寺、山塘街)设有评弹体验馆(价格约为20元/次),有些茶馆也以评弹为号召,平江路、李公堤一带最为密集,如翰尔园。

苏州评弹较为有名的有两处:一是沧浪区的网师园,每晚19:30有以评弹为主的晚会,票价100元/人;二是吴苑深处书场,位于平江历史老街上的中张家巷,每天下午13:30有2小时的评弹专场演出,门票4~6元/人(根据座位好坏),免费提供茶水。

昆曲:苏州平江古街的伏羲会馆常有古琴、古筝表演,有时会有昆曲表演,整体氛围较好;中张家巷有一家昆曲博物馆,平时免费开放,每周日下午14:30有昆曲表演,观赏门票20元/人;网师园的夜场表演也有昆曲。

清曲:苏州人听昆曲,扬州人则听清曲。扬州清曲,又叫广陵清曲、扬州小唱,始于元,成于明,盛于清,曾在扬州、镇江、上海等地广为流传,如今通常只能在农村找到它的踪影。镇江西津渡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有专门的清曲体验馆,免费开放。

苏帮菜VS.淮扬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以水鲜为主,刀工精细,擅长炖焖煨焐,味道清鲜平和,稍稍偏甜,但是内部也略有分歧,主要分为苏帮菜(也叫苏锡菜)、淮扬菜和金陵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