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1 20: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作为学校,不能把心理教育视为一种附加的教育,而应该把它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尤其是学科教学显得更为重要。如果能在上课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会最有效、也最有意义和价值。具体到语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文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中形成良好心理素质,成为一名语文教师的责任。

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当今少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过度的焦虑、偏执、长期的忧郁、社会恐慌。学生的这些行为和心理,引起了我的深思,让我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在此,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一、根据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方面,问题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问题女生。这种差异性除了学习环境和方法问题,还有男、女的因为性别特征受到社会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父母、老师教育方式的影响。因此针对男孩更好奇、好动、好玩和逆反心强的特点,设计具体方案,让他们能形成健康的情感意识,对学习产生兴趣,让学习动力促进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和谐、温馨、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

叶圣陶曾说:“要爱满天下。”心理学家罗杰斯则对积极的情感交流最为重视,他把“温情、关怀、喜欢、认可、”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产生自信的源泉,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一种认同感,而这种感觉的主要来源是教师,教师的微笑、、慈爱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安全,对世界产生基本的自信,而且还能使其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愉快地生活、学习。其次,教师还要同学生交朋友,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真诚美好的东西会不断渗进学生的心灵,萌发友爱、诚实的情感,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三、优化语文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不仅是在同孩子谈话时教训他们才是进行教育,而实际是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学生在学习上不如意就会引起学生情绪低落,有些学生因厌学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失去自信产生自卑,直接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学观念陈旧,课堂缺乏生动形象也是引起学生学习厌倦。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要优化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设计。采用愉快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情感与创造力。还可针对学困生可采用分层教学和成功心理暗示教学。最后,提高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精心营造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优化自己的语文教学。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也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只有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件愉快的事,自然就会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四、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我认为,语文综合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健全人格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抓住人物的某一细节,细微之处见真情”的散文特色,我通过反复朗读、重点词圈划,歌曲欣赏,引导学生体会“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然后再让学生畅谈心声,说说在自己的经历中,父亲有哪些细节令人难以忘怀。四人小组讨论后,推选同学上台演讲,全班交流点评。最后让学生制心卡片,将自己想对父母说的话写下来,回家后送给父母,这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使学生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又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我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鲁迅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到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提了下面的问题: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吗,举例说明?抓住学生的回答紧接着提出:我讨厌她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属于社会什么阶层的人,文化程度怎样?最后提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是怎样的心理?我是怎样的感受?这些问题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更有利于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通过对文章的品读,使学生明白“小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赞美,我们身边的“小人物”其实也是“大人物”,让他们树立的正确的人生观。

五、语文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合作

如果我们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情绪培养时,家长却给孩子灌输消极思想;教师在鼓励、肯定学生,家长却责骂他们。那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这种教育差异,将使这项工作徒劳无功。因此,就应密切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语文教师可通过家长会、举办讲座、个人沟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让家长认识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和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家长和教师都可掌握更多关于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对症下药,共同提高其心理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是让我们脱离语文教学实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寻求文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才能真正实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克林.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教育学刊,1996,(04).

[2]国家教委人事司编.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篇2

【关键词】审美 文学教育 散文 途径

文学教育具有审美的功能,它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便是在这种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过程中,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领悟与塑造审美境界,陶冶人的性情,实现和谐人格的建构。

散文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散文。阅读这些文质俱美的散文,既能开拓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审美,应当是文学教育的主体坚守。那么,在散文教学中审美应当如何进行?

一、以形象的直觉感知美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明确提出美感经验是一种“形象的直觉”。所谓形象的直觉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在审美主体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最初的直接感知。

散文既具有写实性,又体现着文学的特性。散文中叙写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均体现着作者独特的审美创造。而作者这种独特的审美创造落根在个性化的文字表达上。视觉、听觉是感知美的两种主要官能,而朗读恰恰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他们对审美对象产生最初的直接感知。

例如《济南的冬天》课堂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感知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师配乐背诵全文。)同学们,济南的冬天好在哪里?

生:济南的冬天没有风声,不像我们这里,呼啸的北风令人受不了。

生:济南的冬天是温情的,不像我们这里的冬天,即使有阳光,也是冷得厉害。

生:济南的冬天很温柔,还充满了绿意。令人不禁想到我们这里的春天。

这种对济南冬天最初的直接感知,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而朗读是日常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最初感知审美对象的最基本的方法。

济南的冬天在学生大脑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既是济南冬天本身的形状和现象,也受到学生情绪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美感直觉性,应结合课文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春》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齐诵王安石和杜甫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等诗句,并且饱含深情地讲了一大段描摹春色、赞美春天的导语。一开场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奠定了美的基调,马上把学生带入了欣赏春色美景的特定氛围中,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二、以情感的融合体验美

情感活动是审美心理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任何审美过程,如果不能动人以情,那就不能使人产生美感,或者至少这个美感是不深刻的。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以达到情感的融合。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触摸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呢?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中的阅读,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的限制,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交流与撞击。”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可想方设法抓住体现作者情思的关键词句段等,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如阅读杨绛的《老王》,应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作为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的关键点。“不幸的人”是谁?他为何是不幸的?幸运的人是谁?“老王”和作者一家相互为对方做了哪些事?为何作者会感到愧怍?在这样的引导之下,学生不仅仅能体察到在不幸之下还保持着真心付出的那颗善良之心,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触摸到杨绛的那颗同情之心、在善良品格之下不断反省的崇高之心。

当然,对话不仅仅是通过关键词句段来引导,有时还需还原,还原点应落实在作者的“真情实感”上。如《阿长与〈山海经〉》阅读教学中,就可以牢牢扣住“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这个点进行还原。先以形象的直觉引导学生认知阿长。再从所叙之事中抓住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去认知为何重点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从而还原作者对阿长的真正感情。

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对话,才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者的真实情感。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言,“真正理想的文学教育,课堂应该是一个情感的共振场――这样的情感共振,有时是激昂亢奋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沉潜状态,教师和学生在共同阅读和鉴赏中,达到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

三、以联想和想象再造美

学生在审美过程中面对的是一种美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激发起对审美对象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反过来又会加深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和理解。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艺术的审美必须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美。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味精准的语言表达,通过自觉的想象和联想,使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学生眼中组成审美意境,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例如《背影》课堂教学片段:

师: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师:很好。就请你把第六段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找出描写父亲外貌和动作的语句,同时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生:“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是外貌描写,从黑色我想到了他的祖母刚刚去世。

生:他父亲穿的、戴的都是布的,我想到了父亲给他做的紫毛大衣,还有前文父亲失了业,变卖典质,还借了钱。

生:“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都是动作描写。

师:不错!我们现在把过道当铁道,把讲台当月台,谁能来演示一下父亲的动作?

(一学生到讲台旁演示。)

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通过学生的形象再现而一览无余。在“失去亲人、前景黯淡、经济无力”的背景之下,再状其动作,写其穿越铁道之不易,父亲深沉的爱子之心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眼前。

正是基于精准的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背影形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理解到父亲的爱子情深,使学生获得了审美上的愉悦。

文学作品是有生命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有质感与力度,需要学生自己体味、沉吟、把玩,教师只能引而不发。需要学生自己匍匐在文字上,感知、体验、联想、想象,从而把文学的营养吸收到自己的体内。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原理[J].语文教学通讯,2012(4B).

[3]钱理群.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为什么从片段作文训练入手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呢?因为片段训练基本是从课文迁移而来,学生很熟悉。再加上有明确的写作要求和训练目的,又有一些来自学生个人本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加上片段写作字数不限,学生会感觉比较轻松,而且片段训练也不用管如何开头、结尾以及构思等,所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另外,片段训练的写作时间比较短,因此学生感到难度比完篇作文要小得多,更有成功感和满足感。

那么该如何进行片段训练呢,以下是我在初中片段训练作文教学这个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紧扣文本制订整个初中阶段的片段作文训练计划

制定这个训练计划,既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础和学习的态度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又要根据课标、大纲、教材的有关要求,结合有关的资料,科学地确定每一个训练点。教材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计划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

如七年级上册,根据课文特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训练:①联想和想象第四、六单元如《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尾。②景物描写:第三单元。③人物神态描写:第五单元。

七年级下册,根据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进行结尾改写,根据第四单元《观舞记》、《安塞腰鼓》来进行情景描写的训练。

八年级上册,根据第一、二单元课文内容补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训练。

八年级下册,根据第一、四单元课文内容分别进行人物动作描写和习俗场面描写的训练。根据第五、六单元内容进行改写文言文的训练。

九年级上册,侧重评价议论表达方式的训练。

九年级下册,根据第二单元课文内容,进行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的训练。

下面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片段训练的部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

片段训练一:不同角度写景

训练目标: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写景,烘托人物心情。

内容与要求:《社戏》中“月夜行船”在写景上非常精彩,通过所见所闻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请仿照课文,描写一段情景,表达独特的感受。

片段例文1:一股稻香的味道迎面扑来,让我还以为车子横穿了整片稻田。车窗外的颜色像被水淋过一样,晕成了一团,其中金黄色夹杂着墨绿,像一幅不规则的油画。车也许开得太快了,只听得到呼呼的风声。窗外两边的山变成一只只追逐猎物的野兽飞快地跑了过去。渐望见了车站,渐望见了模糊的灯光。

教师点评:多种角度描写,写出稻的香味、颜色以及人的感受,烘托出“我”愉快的心情。

我的习作:(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一个片段)

片段训练二:排比段

训练目标:学会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

内容与要求:仿照例句,运用排比,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片段例文1:这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平静的大海立即变得澎湃了,使软弱的心灵立即变得激昂了,使渺小的世界立即变得空旷了。使人想起:阳光下的向日葵如火如荼的泼洒着。使人想起:广袤无涯的荒漠中,驼铃,执著而又清晰地响着。使人想起:冰雪覆盖的原野里,小草,勇敢而又倔强地长着!

教师点评:通过奇异的想象及形象的词语,如“澎湃”,“泼洒”,“执著而又清晰”,“勇敢而又倔强”等形象展现交响曲的魅力。

我的习作:(让学生运用排比写一个片段)

这样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训练,从而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

二、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注意抓好契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而且我更提倡给学生“无痕迹”的训练,即尽可能不给学生有写作的压力,通过创设各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写片段,字数或多或少,不必强要求,这样长期性的训练,学生既有兴趣,又能提升写作能力。那么该如何进行片段训练呢?

要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写作契机。可以联系课文来设计,也可以联系当时生活情景来设计。总之要设计适合学生,并能极大撩拨学生写作兴趣的题目,这样学生感觉没有多大压力,才能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有一天下午上《山市》,正讲到精彩处,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教室左边乌云密布,狂风疾卷,而教室右边则阳光灿烂,顷刻间,很多学生张大了眼,头转来转去,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当时我也很兴奋,立即放下课本,跟学生一起热闹。大概5分钟以后,这种奇妙的现象消失了,漫天飞雨飘洒而至,我让学生重回到课堂,只说:“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山市’,千年难遇,赶紧把它记下来。”学生会心一笑,随即纷纷拿笔进行写作。这就是最好的写作契机了。

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来设计训练。比如上《背影》,学到人物描写,当时我是这样布置片段训练的:父爱如山高,母爱如水缠绵。在平日你是否体会到?周日收假,我们都要伸手向父母要钱,在你伸手的刹那,你看到了什么?心里想些什么?老师希望你们认真观察,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关注父母,理解父母,就是对父母的爱。这样,学生没有厌烦很认真地接受了训练。写出来的片段精彩纷呈,富于真情实感。所以精心设计写作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得到训练,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片段作文训练中,要紧扣文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题写作的方法指导

虽然只是片段的写作,但仍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或课文进行分析。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和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根据第一、二单元课文内容补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训练。进行这个专题训练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从课文《芦花荡》这一段入手“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与学生一起回顾: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接着教给学生人物心理描写的几个方法:1.内心独白法2.梦境幻觉法3.景物描写衬托法4.神态动作展示法。并分别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性把握心理描写的技巧。然后,仍以课文为例设计训练题:

请你展开想象,以阿长为第一人称(“我”),描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过程。

要求: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着重运用所学的心理描写方法,把阿长的内心世界即当时的想法写出来。

这样,紧扣文本,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再加上写作技法的点拨,学生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如此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写作水平当能逐渐提高。

四、在批改讲评中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