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儿童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5 13: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讲儿童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讲儿童故事

篇1

1、讲故事让孩子学会分享。父母讲故事,是分享的过程,分享故事所带来的喜怒哀乐。

2、讲故事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表达和书写的能力。故事反映生活,提供思考空间。儿童的生活经验有限,通过故事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帮助孩子对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和反省,孕育孩子的品德和气质。

3、讲故事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坚持。

篇2

问:我和同事相遇,同事4岁的儿子看见我女儿手里的公仔,很喜欢。我想说服女儿把公仔借给弟弟玩一会儿,可女儿不肯。我觉得在朋友面前没面子,就从孩子怀中抢过公仔,塞给了同事的孩子。当小弟弟把公仔还给我女儿时,我女儿并没有把公仔抱在怀里,而是狠狠地把它摔在地上,又踩上几脚!我很生气,女儿才6岁,为什么如此任性自私、蛮不讲理?

唐嫣

答:其实,不是你女儿任性自私、蛮不讲理,而是你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你没有想到,当你从孩子手中抢过玩具塞给小弟弟的时候,你女儿内心是多么无助和挫败!一个无助的孩子,马上会用愤怒和任性来保护自己,对抗妈妈。

即使是儿童,也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自己来决定一些事情。而他的自我价值感会从中慢慢滋生出来,帮助他成为自强、自立、有探索精神的人。玩具是你女儿的,她自然有借或者不借的权利,你为什么一定要为了自己的面子,替她做出决定呢?

你女儿尚小,我经常遇到一些初中生和高中生,他们也一样用愤怒和任性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无助,同时对父母的掌控进行反击。这些孩子一回家就把自己的房门关闭,事实上就是在表达他们的呐喊。

可惜,多数父母听不见孩子的呐喊,更读不懂孩子成长的语言。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既然是谁也无法取代的孩子的父母,自然也拥有了无限的权利。他们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当然也可以替孩子做出任何决定,小到吃饭,大到交友,即使孩子长大了,也是如此。

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没有学会简单却又非常重要的功课——如何与孩子保持适度而有弹性的亲子关系。

适度、有弹性的亲子关系就像两个人跳舞,进进退退,无论怎样,两个人始终保留着一定的空间,同时又保持着联系,彼此既不会疏离,也不会因离得太近而摔倒。这是一个多么智慧的距离啊!

做父母的,不必做“最好的父母”,刚刚好就可以。而这个“刚刚好”,就是跳舞的距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要多问问自己,离孩子多远孩子才幸福?

重复讲故事——对

问:我喜欢给孩子讲故事,但是不知道孩子这么喜欢重复讲故事。一个故事刚讲完,孩子就会请求:“再讲一遍。”我以为孩子要听新故事,不对,他是要听刚才的故事,从头到尾,再来一遍。好不容易,今天讲完了,第二天孩子又拿着那本书来了,翻开,“还讲”!

王思月

答:我们大人在知道一本书的完整情节后,一般不会再去看。当然,特别爱这本书的人除外。比如,三毛看《红楼梦》,看完300遍,还要看第301遍。可那是名著呀!一个小孩子,把一本普通故事书当成了《红楼梦》,一遍遍地要求重复,爸爸妈妈就紧张了:这孩子正常吗?

其实,如果问问别的爸爸妈妈,你就会发现,要求重复,对学龄前孩子来说,是个普遍现象。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道理很简单,和三毛阿姨一样:吸收养分。孩子吸收养分,和大人不同。大人一般能说出自己在吸收什么,而孩子说不出这一次次的重复到底吸收了什么。但我们可以想象,孩子会学习语言,学习概念,学习思考和推理。尤其是,重复阅读使孩子学会预期,孩子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了预期,然后通过重复阅读,他发现他的预期实现了!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快乐的事啊,他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他对自己的信心、对世界的信任,就这样一点点地建立起来了。

因此,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非常强调给孩子重复的机会。蒙台梭利认为,孩子通过自发重复,不仅发展了身体的机能,而且孩子的精神世界,通过重复的专注,也得到了圆满的成长。

更有趣的是,你如果在重复阅读中想偷工减料,那是绝对过不了关的。您家的小法官会立刻指出:你这次念的,和上次的不一样!在某处某处不一样!结果,大人只好灰溜溜地重新来过,今后再不敢偷懒。

原来,通过重复,孩子几乎可以把书“背”下来了。看着画面的线索,他能出声或是不出声地参与阅读了。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学习的精神,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因此,妈妈们,多点耐心吧。如果孩子还要求你重复,那就说明:这本书里,还有他需要吸收的东西。为了孩子,再来一遍吧!

女儿随便打——错

问:有人说如果父亲有打女儿的行为的话,那么,女儿长大后,对异性的安全感很可能是挫败的。请问,父亲对女儿身体上的暴力严重到什么程度,才会真的影响女孩的未来?

韩梅

答:对女性来说,有一个标准,就是衣服遮盖的地方都不能碰,包括她的父亲。

在孩子2~5岁时,爸爸妈妈就要懂得尊重女孩的身体了,不能乱打,包括小时候脱裤子打屁股,对女孩子不能再做。有理论认为,女性儿时的某些部位遭父母打,尤其是被父亲打,在她长大有了性意识以后,会认为小时候的她是没有尊严的。而到了青春期有了性意识后,回忆起早期父亲对她身体的侵害,她会产生严重的创伤感,这就是性创伤。

所以,我们不主张父亲拍打女孩的身体,当然打手是可以的,但是不要对有遮挡的部位拍打。如果女孩子小时候被父母打,尤其是被爸爸或者被哥哥打,长大成人后她在婚姻中如果被丈夫打的话,就会认为爱她的人才会打她。

这样会与她的自尊形成冲突,早年她是通过认同、美化爸爸来控制自己的悲伤感,在婚姻中,她也会把丈夫打她理解为是为她好,从而导致性格退化。当一个男人打她时,她就掌握不好喊“停”的时机,无法阻止这个行为在她身上的发生。

挨过打的孩子不仅要挨打,通常还要说自己错了。小时候这么做是不得已的屈从,长大后如果她还挨打,内心的记忆会出来,她就不会使用正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还有一种行为,是爸爸妈妈不打孩子,但是经常指责孩子,比如说“真倒霉生了你这个丫头”或者“你长得可真难看”。如果父母老用贬低、伤害的语言指责孩子,会让孩子形成对自己的不尊重,就是低自尊。低自尊的孩子在人际关系里容易存在一些让人头疼的行为,总是让人生气,或者一遇困难就退出。因为她没有自信,这样反而会促使暴力的发生。

有尊严的女孩会选择好的生活方式生活,但是低自尊的孩子会选择一些不好的生活方式生活,她会做或者被诱惑做一些糟糕的事情。因为她内心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人,所以做不好事情时,内心冲突没有自信的人那么强。

用“心”沟通——好

问:儿子刚上小学,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怎么教导都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老公整天盯着孩子的问题不放,训斥他。最近,家里矛盾升级,老公一见儿子就吵他,儿子只要见他爸爸开口,就直接捂上耳朵,跑得远远的。

白春燕

答:进入小学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不再一味顺从,开始了“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爸爸应该反思一下:孩子为什么这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乐意接受的?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1.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体现,并非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不要跟孩子斗气,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民主,听取孩子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

2.赏识孩子,肯定孩子。

得到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幸福感,更容易接受意见,克服自身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难以自拔。

3.蹲下身子,耐下性子。

在平等的交流氛围中,孩子更乐于接受家长的观点,也有利于教育信息的正向传递。面对倔强的孩子,家长要有耐性,不要跟孩子硬碰硬。家长要肯在孩子面前放下架子,耐住性子,学会“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孩子。或许只是短短的几分钟,暖暖的几句话,轻轻的几次抚摸,孩子的心结就已解开。

篇3

【关键词】叙事力 叙事性作品 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叙事力是语文能力的一种。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把握叙事类文本特点,回归能力形成的心理规律,厘清叙事力的内涵,探索叙事力养成的适宜路径,可以为语文素养的有效养成寻找到一种可能。

一、叙事力的意义

“叙事既是一种推理模式,也是一种表达模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1]叙事力即讲故事的能力,是发展孩子复杂语言的有效形式。“布鲁纳甚至提出了‘叙事智力’这一概念来说明它的重要性。”[2]

儿童叙事力的形成需要在听、读、说、演等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和积累故事图式、丰富儿童言语经验的过程。“儿童对所叙述的情景和情节构建一种思维的表象,听者倾向于记住他们构建的有关故事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故事本身,从故事叙述角度来看,当儿童积累了一定的故事图式后他们开始能够讲故事。”[3]

语言、内容、结构、策略等不同层面的“图式”在言语实践中通过有意识的积累,最终将沿着同化、顺应、平衡的认知结构前行,构成促进言语主体理解的海量图式。教育神经科学研究成果发现“由书面语引起的神经活动逐渐增强,而且也更具选择性,最终整合成人的阅读网络”。[4]据此,可否这样理解:选择、提炼出的图式,整合成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细密的阅读网络,这张网络越大,结点越多,引发的激活的空间可能就越大。并且当这种网络结点越来越多的时候,它们也逐渐走向结构化,最终促进了儿童言语经验的发展。

同时,我们还发现叙事不仅是儿童语言能力的体现,也是儿童内心的一种自我表述。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互动、情感共鸣的对话过程。儿童常借着说故事,重整自己的经验并透露自己对事物、对世界的感觉和想法。因此,分析儿童所叙述的故事,往往能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可见,叙事力的发展丰富了儿童的言语经验,促进了言语经验的结构化,呵护了儿童的童心世界。

二、叙事力的干预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中,对不同类别的文本教学目标设定更加清晰,指导更加具体。其中对叙事力培养的依托性文本——叙事性作品及其应该达成的能力培养目标,体现出读写结合、说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课程理念。

在《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叙事性作品”作为和诗歌、说明性文章、非连续性文本、议论文和科技作品等同等地位出现的类文本名称直接出现两次,与之相关的“故事”等文本题材名称出现16次,“叙述”等能力名称出现14次。在4个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均出现针对“叙事性作品”的相关教学要求。同时,我们还发现,在4个学段的写话、习作和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中也出现了对“叙事力”养成的相关要求。

我们还抽取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三年级共4册教材作为样本,对教材相关“叙事性作品”的选文和习题设计进行分析:

在二年级,叙事性作品比例高达55%,三年级叙事性作品依然占据了50%左右的份额。而且我们还发现,随着年段的增高,叙事性作品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却仍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通过分析阅读文本的习题系统,我们发现,借助于复述、转述和讲故事等形式,成为课程和教材干预以及促进儿童叙事力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对讲故事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学习讲一讲”到“看谁讲得生动”“讲讲经过”……呈现出要求层次性、训练连续性的鲜明特点。同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的相关安排中,教材对叙事力等相关训练的题型越来越丰富,呈现出习作与阅读相关联、与口语交际相关联的特点。

三、叙事力的培养路径

能力的养成要经历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三个层面。[5]那么,在不同的学段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叙事力的训练呢?

1.原型定向阶段:聚焦叙事动力,融情融趣,力求具体。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只可爱的小猪请到你们身边,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帮小猪变一变吧!

……

师:请你来给大家讲一讲你怎么帮小猪变的。

生:小猪加上两根胡须和一条尾巴,就变成了小花猫。然后小猪遇到了小鸟就和小鸟打招呼说:“嗨,我是一只小花猫,我能捉老鼠。”小鸟说:“你不是小花猫,你是一只小猪。”

生:小猪把玻璃罩套在头上,就变成了一个太空人,然后大摇大摆出去了,在路上遇到了人,小猪和人打招呼说:“嗨,我是一个太空人,我能飞到宇宙。”人说:“你不是太空人,你是一只小猪。”

在《小猪变形记》的教学中,我们依据文本的特色,让儿童借助句式或段式的帮助完成叙事,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对可能发生的故事进行讲述。这样融合“完成式”和“开放式”的训练方式,降低了难度,孩子情趣盎然,在反复的叙事练习中,逐渐说具体,儿童对故事的结构图式积累逐渐增多,讲故事自然也就轻松多了。

在这一阶段,叙事力教学要讲究“情趣”,关注儿童叙事动力的激发,通过发掘文本内涵,设计适宜的叙事策略,开展言语实践,最终让儿童乐于听、乐于说。尤其是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这一点特别重要。此外,我们还开发出回忆式(让儿童回忆故事中的重点情节、某些内容等)、追问式(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为什么?)、给词式(给予孩子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孩子表达)等形式丰富叙事力训练的层面,在情趣融合的前提下,降低难度,让孩子乐说,帮助孩子努力说“具体”。在叙事力训练的材料选择上,我们还多利用情境图、动画等形式,给予儿童直观的形象的材料,让孩子在多感官的刺激下,记忆复述。

2.原型操作阶段:聚焦叙事方式,得言得法,力求生动。

师:在这群蒲公英中,有两颗小蒲公英的经历是最特别的。谁上台来讲一讲?

生:其中有一颗蒲公英……他看了看黑黝黝的土地说:“这黑黝黝的土地没什么意思。”他就想那金光闪闪的地方一定有很多宝贝,到那里去,自己一定会变成百万富翁的。于是他就向沙漠飞去,结果第二年,他就了!

……

师:这两颗蒲公英和其他蒲公英的经历是不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故事的经过,我们把它叫做情节。可是刚才我们讲的故事,还没有把太阳公公加进来呢。试试看,谁能把太阳公公和蒲公英的故事讲一讲?

生: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他们……

师:一开始,太阳公公就出场了吗?先出场的是?

生:蒲公英。

师:人物出场有先后,我们讲故事要注意这点。

生:蒲公英的花瓣落了,长出来绒球,一个个小蒲公英随着风飞走了。太阳公公嘱咐说:“不要……也不要……”但是只有两颗小种子并不这样想。其中一颗望了望下面黑黝黝的泥土说:“这里黑黝黝的没有什么意思,金光闪闪的沙漠里有很多钱,我要到那里去,一定会成为百万富翁的。”所以就向沙漠飞去。还有一颗看看银花朵朵的湖泊说:“这儿一定能给我带来快乐!”第二年,落在沙漠里的种子早已,落在湖泊里的种子早已淹死,只有落在泥土里的种子茁壮起来。

《蒲公英》这个单元里的三篇课文均围绕“讲故事”选编,课后习题依次编排了《蒲公英》“复述故事、学会劝告”;《三袋麦子》“讲讲故事,适当评价”;《哪吒闹海》“讲讲故事,力求生动”。那么怎样彰显教材编者的意图,借助单元整体教学实现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大意,讲故事做到具体生动”的要求呢?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扶有放”,扶着说大意,放手让学生借助“人物出场顺序”这一知识开展自主复述。从单元教学看,1、2两课详细教复述,第3课借助《哪吒传奇》动画影片等辅助手段,放手让孩子自由复述,重点指导如何讲“生动”。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言语规律,习得语言,积累叙事模型,进而逐步发展叙事能力。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在第二学段叙事力教学中对语言的关注要较之以前应该有多一些的体现,教师的指导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放大“指导”的效应:师生共同讨论,熟悉故事——聚焦故事重点,关键质疑——聚焦复述语言,反复训练——积累模型,适当运用。

3.原型内化阶段:聚焦叙事表达,自主合作,力求创意。

师:现在,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大家讲一讲这两次比赛,将我们带到那扣人心弦的赛马场。你们能行吗?请同学们各自准备一下。

师:谁来讲第一次比赛的场景?

生:随着一声锣响,第一场赛马比赛开始了……

师:不是“赛马比赛”,就是“赛马开始了”。

(生纠正后继续复述,复述完,学生鼓掌)

师:我代表卢芳菲谢谢大家的掌声,卢芳菲给大家介绍了第一次比赛的情况,非常清楚。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扫兴”吗?

生:不高兴,原来很高兴后来不高兴了。

师:理解完全正确。第二次比赛谁来给大家讲?不过这次,我想提高一点难度。老师这儿有个简单的动画,请你根据画面,结合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第二场比赛。我先放一遍,大家在心里练一遍。

(课件放赛马动画,学生各自练习复述)

进入第三学段后,对叙事力的训练适宜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儿童在享用前两个学段学习成果的基础上,发挥个性阅读的创造性,积极开展基于儿童言语经验的叙事力训练。上述课例是陆红兵老师执教《田忌赛马》的复述训练片段。课上很少见到如前两个学段那样的细致指导,更多的是对儿童的放手和信任。从课开始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大意,到复述两场比赛的场面,再到两种表达方式的练习等均是这样。

那么,这一阶段学生叙事训练的立足点在哪里呢?应该是叙事过程中的创意表达和听众意识的培养,即调动言语经验中的已有资源,学习变式表达,力求在不同的言语实践环境下引导学生运用。这一过程,把在叙事力训练的过程中在儿童头脑中建立起来的程序性知识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一学段,我们常用的训练方式是体裁变换法(为故事换个体裁表现的方式,比如《鹿和狼》通过美文诵读方式呈现,《大瀑布的葬礼》改编成演讲的形式呈现)、表演法(针对适合表演的文本,通过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半截蜡烛》就可以通过剧本演出来呈现)。

叙事力作为语文能力的重要一环,连接着言语理解过程和言语生成过程,基于叙事性作品学习心理机制和能力形成规律的前提,审视“叙事力”,探索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体系下的能力训练路径,围绕“具体、生动、创意”三个层面,开展基于“叙事力”养成的阅读教学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可行之举!

【参考文献】

[1][美]博格.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

[2]王海澜.幼儿的叙事及叙事能力发展特征分析[J].教育导刊,2011,(7):25-28.

[3][美]卡尔文著,杨雄里等译.大脑如何思维[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52-76.

[4][法]迪昂著,周加仙等译.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篇4

学前儿童阅读的学习是与他们的口头语言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从婴儿阶段起,儿童便开始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那些在正式说话前咿咿呀呀的声音是儿童与家人沟通的独特方式,而婴儿看到故事图书精美的图画就兴奋无比,一个两岁大的孩子用蜡笔涂鸦,一个4岁的幼儿走在街上发现一个自己认识的字就大声朗读,这些行为都是儿童读写兴趣的征兆。因此学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对儿童语言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儿童的阅读兴趣的培养应从孩子出生开始的,这不仅是家长和教师的工作,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一、开展读书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谈、午休时间或其他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领幼儿养成正确的读书方法和爱读书的良好习惯。每学期举行丰富多彩的幼儿读书活动,如“母子读书”“亲子阅读”“自制图书…‘小图书小医生”“我读我讲”“我读我演…‘古诗文诵读”等等,力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幼儿,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对于幼儿已经熟悉并理解的小诗、小散文、小故事,可以启发他们有表情地朗诵和背诵,使识记和理解相互促进,形成读书和汲取的良性循环。

二、营造阅读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每天利用晨间活动或离园前的十分钟,播放一些适合幼儿的散文诗、古诗、配乐诗朗诵等,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鼓励幼儿将家中看过的书籍,带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们共享。积极向幼儿家长推荐优秀的幼儿读物,并建议家长每天与孩子共同学习,引导孩子读书、讲故事、朗诵儿歌。

三、分享阅读活动,成人和幼儿一起阅读

我们建议家长亲子共读,为幼儿设置一个温馨且富有童话般色彩的读书“小天地”,每天抽一些时间陪伴幼儿看书、阅读,使幼儿有机会观察成人是怎样看书和写字的,给幼儿树立好榜样。同时我们还引导家长充分利用和幼儿一对一的有利条件,帮助幼儿掌握将口语与书面语对应起来的能力,培养幼儿对早期阅读的兴趣,提高幼儿对语音、语法及汉字的敏感性。

特别以图画为主的“画书”带给幼儿永难忘怀的视觉灵感。鲜艳、生动的色彩,美丽的图画给幼儿以一种鲜活感。父母应当用正确的读音读图画书给幼儿听。引导幼儿看画面时,要启发他们把一幅幅画面连贯起来,通过想象和联想,使一幅幅画面连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要使幼儿感受到他自己读书的快乐,而不是拿着画书来“答题”和“应考”。对于幼儿已经反复“读”过的画书,不妨请他为父母“读”和“讲”。如果亲友中有比他更小的孩子,也可以请他当“老师

亲子共演。我们定期邀请家长来园参加“亲子读书”比赛。幼儿在家长的带领下,由家长画故事内容,幼儿进行涂色,或者将废旧的图书上的内容撕下,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根据故事情节进行粘贴,家长和孩子可边讲述边记录文字。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先由母亲或父亲把故事完整地讲给孩子听,再由孩子有表情地将故事表演出来,或者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边讲故事,边将故事完整的表演出来。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更增进了亲子之情。

四、围绕故事活动,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

从学前阶段到学龄初期,故事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材料。因此,让幼儿慢慢适应故事文体特征以及其中包含的一些基本成分,会有助于儿童建立起基本的阅读策略。家长和教师应当注意每天给幼儿看故事书的时间,使他们养成“阅读图书”的习惯,还要让幼儿口述自己听到的或者看到的“故事”,扮演“讲故事人”的角色来编和讲自己的故事。

五、创设学习环境,提高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要创设一定的文字环境,让幼儿感受到文字无所不在。丰富的早期阅读教育环境包括提供幼儿随手可取的品质优良的书籍、书写材料,以及一些拼字积木和拼字磁铁玩具;在幼儿周围的重要物品上贴上一些文字标签;给幼儿做一些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标志,如“XX的房间”“XX的宝盒”。在这样的环境中,指导幼儿观察,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意义;通过指导幼儿认识文字书写的最基本规则,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文字概念,比如知道看书要先看封面标题,文字阅读是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的顺序,等等。

六、巧用游戏,培养阅读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我们指导家长以游戏的形式,如玩积木组词、拼字,用字卡接龙,模仿故事人物对话,模仿图书中的图画、标志,念儿歌童谣,随机指认相同字音的字,或者让幼儿仿编或创编儿歌和歌曲等,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早期阅读的习惯,发展其早期阅读能力。

七、充分利用媒体,培养早期阅读习惯

篇5

一、抓住儿童喜欢幻想的特点,关注生活创写童话

童话最突出、最根本的特征是幻想,而少年儿童恰恰最喜欢幻想。我们要充分利用儿童喜欢幻想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从实际生活捕捉材料,编写童话,帮助学生分辨真善美假恶丑,让他们在编写童话的世界里受到高效教育,得到培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有位小同学,看见班上大多同学都很爱护公物,用了两年多的课桌仍光洁平滑,但也有个别同学用指甲抠桌子,用刀刻桌子,结果桌面油漆脱落,出现印痕,于是他就写了一个童话故事《桌子和椅子》。这个童话故事赞扬了爱护公物的行为,批评了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大家读了很受教育。因此,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启发他们想象和思考,他们创编的灵感就会“泉涌”而出,都能即兴创编故事,并在结尾处说出一个简单道理,使作文不仅成为思维、表达能力训练的窗口,而且成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根据儿童喜欢玩具的特点,巧用玩具编写童话

对于儿童来说,玩具是他们的宠物,是他们的上帝。他们为了得到喜爱的玩具会想方设法,为了保护自己喜爱的玩具更是绞尽脑汁。他们为了某一喜爱的玩具,有时甚至会跟同伴吵闹乃至打架。我们几乎没有看见过哪个小朋友不喜欢玩具的。喜爱玩具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在家里比较孤单,一个人在家有时会抱着玩具玩上一整天,有时会把玩具当小孩、当病人……总之想法稀奇古怪。如果能根据他们的这些爱好,引导他们编写童话故事,他们是乐意的,是有极大兴趣的。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习作就是两个相同的熊猫玩具,只不过是一大一小而已。同学们读了书上的例子后想象力可丰富了:有的想象大小熊猫在讲故事比赛,有的想象小熊猫不讲卫生,大熊猫妈妈教育小熊猫等等。当老师要求学生把从家中带来的玩具和同桌一起编写童话故事时,课堂的气氛可活跃了,在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思路之后,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使你简直不能相信是从十来岁的孩子想象出来的。

三、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紧扣范文仿写童话

模仿是儿童的最初学习形式,任何人的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学写童话作文也不例外,初学习作的低中年级的儿童正是扶栏学步的阶段,指导学生作文从仿写童话起步,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此逐步过渡到独立作文。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我们提倡儿童仿写童话,用意不在刻意模仿,而在于加入儿童的主观感受的再创造。例如,学习了《乌鸦喝水》一课后,让学生再想想,除了在瓶中放石子外,乌鸦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喝到瓶里的水呢?学生讨论积极,发言踊跃,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根吸管吸水;有的说乌鸦可以将瓶子斜靠在旁边的大石头上,让水流出来;还有的说乌鸦可以找一片叶子,把瓶里的水倒在叶子上喝……学生在改编童话的过程中,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口头练说之后,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说的话加以整理写下来,初步学会完成口头语向书面语转换的训练。起初阶段,可能有个别学生会出现大同小异或雷同的现象,这也不足为怪,不能因此而责怪学生,这就像自然界中植物的种子一样,在最初的发芽阶段,都是两片叶子,天长日久,他们吸收了阳光雨露长大后,就会千姿百态。关键是要让学生有兴趣,敢动笔,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才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

四、结合儿童好奇、爱问的天性,围绕课文续写童话

苏教版中年级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的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小稻秧脱险记》《蒲公英》《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等这些故事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富有一定的哲理,童话因素多,富有情趣,结尾又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孩子们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深深吸引。此时,孩子们的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特别丰富,我们可以为他们架起一个支点,让他们的想象有所依托,趁热打铁地进行续编。学完一个童话故事后,我让学生再以故事中的主人公去编一个故事,故事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也可以借助童话故事书,让自己所编的故事中的“人物”上天入地,让故事中的“人物”说同学们想要说的话,第二天,利用时间对学生所编的童话进行检查,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小组讲、同桌讲、前后桌讲、好伙伴讲……教师对于讲得好的同学给与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结合习作进行教学,让他们在习作中说自己想说的话,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只要持之以恒,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发潜在的潜能,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篇6

教师给幼儿讲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也可以说是以故事为形式的教学活动,故事不仅内容包含丰富的知识,而且有较为标准的语言形式,使幼儿极易接受。同时故事作为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在极易接受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个向幼儿进行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语言的重要文学形式。

给幼儿讲故事一定要先选好故事,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3~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给3~4岁幼儿的故事要简单易懂,否则幼儿就听不进;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应选情节较曲折的故事,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但无论讲什么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要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还要考虑到最近一段教育要求和需要,考虑本班幼儿接受能力和幼儿中存在的问题来选择需要的故事,如果有的故事思想内容很好,但有的词句过深或故事过长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把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接受的语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

为幼儿选择教学用的故事应有计划,应根据思想教育的要求,每月每周有一个计划安排,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进行教育,而不应毫无计划地找到什么故事就讲什么故事。

讲故事的人,是作品的说明者,他必须了解听讲者又必须了解作品;幼儿的年龄成分和健康情况;班的组织性、准备性;有无听讲的习惯,是经常听或是偶然听;儿童是在作业或散步之后集合听等等,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讲述者越了解他的听讲者,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了解听讲故事儿童的观念范围是很重要的,他们过去的经验(比如他们是否见过河、海、湖,是否见过刺猬、松鼠等等)能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故事,老师应从儿童熟悉的东西出发,并且讲新的要求与旧的知识相融贯。

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重点词,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还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还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对故事中的象声词(如风吹的声音、火车响的声音等)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这样在给儿童讲故事时,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删去不合适的内容,增加不足的部分,改去深奥的语句,使幼儿能听懂。

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让幼儿安静地坐好,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取决于讲故事的技巧。教师站着或坐的位置,要使所有的幼儿都能看到老师的脸。讲故事的目的是要把主题思想传达给幼儿,达到教育目的,因此,要求有极大的感染力才行。所以感情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关键,感情越充沛鲜明,感染力就越大。

篇7

活动地点:留守儿童之家

活动时间:**9月14日

活动过程:

一、宣布本次活动主题:

我们的好故事

二、主持人:

结合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心帮助分享快乐的故事。

当我有了进步活或取得成绩的时候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当我和伙伴有了矛盾的时候 当我们班获得奖状的时候

三、请你讲一讲同学们关心帮助自己的事,还可以和其他同学一起表演故事中的有趣情节。

四、学生自由讲故事

五、活动结束

活动效果学生讲了自己喜欢的故事很开心!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二)

活动内容:为留守儿童捐建“爱心书屋”

活动地点:留守儿童之家

活动时间:**10月14日

活动过程:

全校内推出农村留守儿童爱心学校、留守儿童之家、阳光操场、爱心书屋、爱心亲情电话、“手拉手”好朋友和爱心结对卡等七个公益项目。 踊跃为留守儿童捐建“爱心书屋”。由团委组织并将倡议发出后,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行动迅速,已经捐送各类图书,涉及科技、文学、娱乐、教辅等类。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三)

活动内容: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活动

活动地点:守儿童之家活动

时间:**5月16日

活动过程:

篇8

本学期学校推荐书目中的《父与子》是一本漫画集,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交流课上,学生们积极性空前高涨,个个抢着上台讲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台上是眉飞色舞,台下是笑声不断,我注意到连平时从不发言的小琴也举起了手,尽管还有些犹犹豫豫……

在掌声中,小琴略显羞涩地走上讲台,她带给大家的故事是《生发水》:“爸爸买来一瓶生发水,期待自己能长出浓黑茂密的头发,临时有事,他把生发水放在桌上。儿子以为……”我发现,小琴的眼睛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声音也比平时响亮,叙说绘声绘色,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还加入了想象,故事里多了很多画面上没有的内容。要知道,平时课堂上从来听不见她的声音,作文也是干巴巴凑字数,经常需要重写,今天的她和作文课上的那个她判若两人。

这是一节成功的阅读交流课,基本达到了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提出的“好课”标准:“小手高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学生们个个都是课堂的主人,在交流分享中尽情享受名作名篇带来的享受。他们似乎个个成了《父与子》的作者,讲着文本中的故事,也讲着自己的故事,那些画面之外的内容让人惊喜连连。

拓展:由“画”到“话”惊喜多

这节课后,班上的学生阅读《父与子》的兴趣更浓了,他们迫不及待去翻看阅读交流时听到的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课外也常常看到他们谈论漫画内容,有时候甚至因为不同的理解争得面红耳赤。更有意思的是,经常有学生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再让他们讲一次《父与子》的故事。

那段时间,学校正在进行微课程的开发研究,主题为《基于教师优势专业智能的学科性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研究,选择切入口小的主题,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们的热情引发了我对开发语文微课程的兴趣,我想:习作,向来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头疼的任务,能不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入手,引导他们由“画”到“话”,让习作变得轻松,变得兴味盎然,从而减少对习作的畏惧排斥心理?

我的微课程其实就是主题阅读的拓展训练,为了“润物细无声”,我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开始了《由“画”到“话”》这一微课程的实施。

活动一:我们班的《父与子》

还是一节阅读课,我让学生们继续讲漫画故事,尽管大家还是兴致勃勃,但书中的精彩故事毕竟是有限的,正在大家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说:“同学们,只要你愿意,你也可以成为《父与子》的作者呀?想不想也来编一个父与子的故事?”大家一下子愣住了,我启发大家想想自己和家长之间发生的好笑的故事,或者课外阅读中发现的孩子和家长间的幽默事例,很快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

“小明考砸了,爸爸很生气,让他滚,他立即在地上滚了起来。”

“爸爸爱抽烟,我偷偷在他的烟里滴了辣椒水,爸爸抽烟时辣得受不了,眼泪都出来了。”

……

学生们如同兴奋的小鸟,叽叽喳喳里满是亲情的温暖,回忆的甜蜜。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这些故事画一画,写一写,于是,我们班有了一本自己的《父与子》。

活动二:整合资源拓展阵地

课文中的插图为我们提供了训练素材,我们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很多活动:“画外音设计”“补插图”“续编故事”……这些训练都是在文本基础上的重要内容拓展,成为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另一种有效训练途径。

学校经常有一些主题教育宣传,如禁毒教育、反腐教育、健康教育等。每次都有宣传画、公益广告画展览,这些也成了我们训练的题材,我们走出教室,欣赏漫画作品,谈论漫画中反映的主题,蕴含的道理。回到教室,大家根据主题自己创作,去画,去说,去写。就在这一次次训练中,我发现孩子作文中“文不对题”的现象少了,事情能表述具体了,想象也愈发合理生动了。即使离开了画,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

反思: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

专家指出:“一门微课程就是一棵智慧树,众多的微课程形成智慧林。儿童登山的过程就是培植、欣赏、体验一棵棵智慧树的过程。”为儿童服务,这是课程建构的目的;基于儿童,体现儿童特点,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这是课程建构的立场;教师与儿童一起建构,这是课程建构的主体。

篇9

【关键词】童话;儿童成长;教育;作用

一、童话故事对儿童的情感教育作用

情感教育也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借助美好事物,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陶冶情感,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童话侧重于以美动人,以情感人,能使孩子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能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感,使孩子变得勇敢、自信;能激励孩子热爱生活。童话通过美的形象,与孩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孩子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使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1、童话能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儿童对童话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个趣就带有情感意味的注意,兴趣愈浓,观察就愈仔细,感受亦愈强烈。女作家柯岩曾形象地写道,“成人读者可以出于理智,出于需要、甚至出于礼貌去读一本书,而儿童读者却几乎总是出于兴趣,如果不能吸引他们,那么他们干脆抛弃它,甚至把它撕成碎片,为了去做纸样或飞镖。”那些能够吸引起他们生理和心理上满足感、愉悦感的作品,他们便认为是美好的,那些新颖、奇特的东西他们也最感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将语言和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童话提供带有极强感彩的信息集合体。使儿童兴趣盎然的去欣赏童话,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

2、童话能调节儿童的情感。童年期是一个充满压抑感、焦虑感的困惑时期。对儿童来说,一方面面临着他认识的很肤浅而又无力改变的物理世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成人的意志和兴趣组成的社会世界。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儿童的行为常常受到限制,情感和愿望常常被压抑而得不到有效满足。当儿童在童话作品中读到各种奇情异趣、冒险与探险时,他实际上是在幻想中身临其境般地体验角色的恣意狂放。童话幻想美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为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局限的儿童提供了一种补偿,他可以在童话中见到可望而不可及的各种事实,可以参与各种大开眼界的探险。儿童在生活中受到约束,童话中的人物却可以“能他们所不能”从而使他们忘了自己的压抑和焦虑。而且童话的形象和情节打破了生活中熟悉的状态,能让人感到一种意外地兴奋,这种感觉是狂野的、勇猛的,在趣味横生中带着某种豁出去的放纵感,甚至还带着一点破坏性,但它却是一种令儿童们极度欢迎的、合乎儿童天性的情感。

3、童话能培养儿童的优良品质。童年时期道德品质的养成对整个人生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不良品德,长大了就会越陷越深。而童话故事涵摄着丰富的道德自律和利他精神,如克制一己私欲、善良无私、重义轻利、宽以待人、必要时舍己为人等,这在童话中表现得最为丰富也最为动人。如何让儿童既能无忧无虑的生活,又能有勇敢、坚强的品性迎接未来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和挑战,是当今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童话故事能集中反映主人公勇敢、坚韧、乐观、机智等优良品质,如《丑小鸭》中的主人公渴望辉煌,而艰难坎坷、冷漠无情在磨灭它的渴望,然而它却忍耐着、憧憬着,不消减自己生存和发展、奋进和酬志的勇气。儿童也就能通过童话故事,吸取正能量,养成优良的品质。

二、童话故事对儿童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

儿童时期是人的想象力较为丰富的时期,他们的创造性较多,而童话作为儿童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对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想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好的想象会使人产生向前探索的要求。富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思想的主要成分。儿童幼稚的心对世界还有太多陌生和空白,他们习惯把自己天真的思想倾注于“物”上,可以把小猫小狗和各种玩偶视作亲人或玩伴,一起演出种种诱人的故事。童话中浓烈想象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它可以在浪漫离奇中不断激发儿童的想象和幻想能力,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童话创作一般运用夸张和拟人化手法,并遵循一定的逻辑展开离奇的情节,营造一种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氛围。童话的夸张拟人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符合儿童好奇、好幻想的心理,这些手法使儿童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能不知不觉地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2、丰富儿童的知识,提高儿童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童话是想象和现实的一种独特结合,源于现实,但又不是现实的复写和翻版,童话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例如,儿童从童话中知道了森林中各种动物及他们的生活习性,知道了季节的交替和风云的变幻;他们从童话中认识了社会生活中最简单的人际关系,了解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物的行为准则。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儿童会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就促使他们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童话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伴随动作进行。儿童不仅喜欢听故事,也愿意对别人讲他们喜欢的童话,更喜欢在儿童剧里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在讲童话故事的过程中,儿童需要组织自己的语言,力争使他人听得明白,还要是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他人。这些都促进了儿童言语的发展,有利于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优美而生动的童话,特别能吸引有而模仿和表演,有利于提高儿童口语表达水平,使儿童的思维更加严谨周密。

三、童话故事对儿童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童话通过不同的情景展示,给儿童知识和经验,有助于他们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儿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童话在一个充满幻想、自由、快乐的世界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美德,这种美德即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是最难做到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是从小就有的,而是要从幼儿就开始培养起。例如童话《太阳和小鱼》,故事中那条小灰鱼具有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它为了能给全世界一个带来光明的太阳,而去接近庞大的太阳,竟忘记了自己是一条脆弱的小鱼。小金鱼的故事能让儿童明白,只有为别人做事,为人们谋福利的价值观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价值观,就像小金鱼一样,只有不怕牺牲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人人都喜欢爱护的人。?童话是充满魅力的文学,它能够滋润心灵,传递美的力量,引导儿童在情感的体验中感受童话故事中的深意,从而更好地观察体会身边的事情。在童话故事中,儿童释放了自己,激发了内在的道德情感,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是意义非凡的,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情感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情感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陈华丽.浅析童话对儿童发展的作用[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05).

[2]朱自强.儿童文学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各区县少工委,高新区、文昌湖区团工委,各有关学校少先大队:

按照全团“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部署,根据省少工委《关于转发全国少工委〈关于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六一”活动的通知〉的通知》的要求,淄博市少工委决定,“六一”期间在全市基层少先队组织中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红领巾相约中国梦

二、活动时间

2013年“六一”期间

三、活动内容和形式

(一)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队日活动

在总结“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阶段性成果基础上,各中小学校少先队以中队会、联合中队会或大队会形式举办主题队日,主要把握或选择性开展以下内容:

1.“讲述中国故事”分享汇。可组织邀请不同年代的代表人物和少年儿童、家长代表一起,通过动漫短片、教育影视、爱国歌曲、经典诗词等艺术手段,采取讲事例、打比方、故事汇、演讲、主题联欢、朗诵、快板、漫画、儿童画、手抄报、摄影图片、微视频等各种方式和载体,分享印象最深、最感动、最喜欢的,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中国故事。

2.“体验中国发展”图片展。可发动少年儿童收集、创造作品,集中展示不同时期同一地点的新老图片、照片组,引导少年儿童通过找一找、说一说图片、照片的不同点,从中了解家乡变化,感受祖国经济社会发展。可邀请各领域优秀党员、先进人物和普通劳动者与少年儿童一起交流。

3.“讨论中国现象”讨论会。引导少年儿童就普遍关注的国家大事、社会现象和同伴、老师进行讨论;选择1-2个有代表性、适合少年儿童进行解读的时事热点、新闻话题,组织少年儿童进行交流,辅导员老师做好引导。

4.“漫游中国未来”梦想秀。通过情景剧未来角色扮演、高科技产品发明体验、个人漫画、集体创作、贴心愿墙、写给未来自己的一封信等,引导少年儿童描述展望中国梦实现的美好图景。

5.“中国梦好少年”颁奖章。以“雏鹰争章”活动为载体,发现每位少先队员在“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中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举行不同规模、形式多样的颁章仪式。

(二)开展校外活动场所实践体验活动

各学校少先队组织可以假日小队、中队、红领巾亲子小队等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体验活动。主要把握以下内容:

1.到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规划馆、文化馆等实践体验。了解展馆陈列物品、展示图片的历史故事;接触高新科技产品,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比赛;比较家乡和城市发展变化,感受中国发展趋势。通过看一看、讲一讲、画一画、赛一赛等多种形式,表达心中对“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2.开展职业教育体验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少先队可以组织少年儿童到职业体验场所,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职业体验。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发动家长向少年儿童介绍自身工作,结合少年儿童职业理想,鼓励少年儿童帮助完成小工作,让少年儿童在实践的过程中认知社会,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乐趣。

3.开展新农村示范点、现代农业示范区、乡镇工业园区等实践体验活动。可以组织农村少年儿童参观游览,开展互动交流活动,了解农村发生的新变化,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气象。

4.开展校外教育机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联系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围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主题,参照学校主题队日活动形式,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三)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一句话一首歌征集活动

各区县少工委、团工委要按照团中央《“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一句话一首歌征集活动启事》的安排,继续发动中小学少先队员及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直接登陆上传围绕活动主题创作的新格言和歌曲作品。活动形式可以采取邀请党政领导、公众形象好的社会名人、各行业领军人物、家长、老师,通过腾讯网、新浪网、未来网的微博、微信、微话题、微视频向少年儿童寄语,为少年儿童创作歌曲等形式。

四、活动要求

1.围绕主题,精心筹备。各区县少工委、团工委要做好安排,持续推进。“六一”期间,要紧紧围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组织开展主题队日活动或实践体验活动。

2.加大宣传,广泛发动。各区县少工委、团工委要及时转发活动消息,将活动部署到每一个中小学校少先队组织;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主流媒体、新媒体等资源,扩大宣传面,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少年儿童成长和“六一”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