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4-11 08:5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题记
俗为何物?俗,就是当今社会的现状,是当今社会的灵魂。21世纪的人,拜金主义至上,在当今社会,更是有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不知何时,每个人的心中,都只剩下了钱。
古语云: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连古人尚且知道,钱财不过虚妄,生时不带来,死时不带去,今人却为何不知?今天的人,生活在一个什么都要钱的社会,日子久了,便连价值观念都改变了,在现代人的心中,古人所重视的道德品质只是虚妄,金钱,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古时,社会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小农经济社会下的古人最大的幸福,而钱财,古人只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但今天的人,却更在乎钱财,有些人,甚至可以为了钱,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践踏自己的尊严,贬斥自己的生命。可这样“无道”而取得的钱财,再多又如何?
曾经,听说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的年终总结会上,因为没有员工愿意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导致老板一气之下,竟以钱允诺:“谁肯骂自己一句,奖励一百元。”结果,转眼间,一场总结会,就变成了“骂己会”。人潮中,唯有一个家境贫寒的员工一言不发,令老板诧异。第二天,那个一言不发的员工就辞了职。
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只想到了陶渊明的一句话——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员工与当年的陶渊明是何等相似啊!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折腰,这个员工也同样不愿为了金钱而践踏自己的尊严;当年的陶渊明不愿刻意讨好达官显贵,宁折不弯,而这个员工同样不愿为了讨好老伴儿骂自己,宁可辞职也不愿贬低自己。两人是何等的相似?
陶渊明和这个员工,却又是不同的。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时候,始终已是一方父母官,凭的,多半是文人的傲气和骨子里的不屈;而这个员工,家境贫寒,却仍然宁折不弯,凭的多半是天生的傲骨和自尊。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多少社会变迁?而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人为金钱折了腰,屈了膝?这些人,其实都不能算是完全的人,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人所特有的自尊。
但不可置否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同样有无数不屈的灵魂——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历史的长河永不停歇,这些不屈的灵魂也会流芳千古,用他们的傲骨,用他们的自尊,在时光的隧道里,奏一曲自尊至上的欢歌。
在冗长的时光隧道里,自尊自爱,才是照亮前路的灯光。作为一个人,不论身处何种境地,不论行至时光的哪个角落,都不能忘记:金钱再重要,也没有尊严重要。没有了钱,还能再赚,可没有了尊严,人也就不完整了。
篇2
倘若如今的人们像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像李清照“人比黄花瘦”;像李白“对影成三人”;像杜甫“一览众山小”一样去享受生活,滋润人的精神生活,那么生活就会是另一种美好,丰富的形式。
精神生活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它可以是陶渊明一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是老子的返璞归真,也可以是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不同的人精神生活自然也不同。
有两位老人,用了八百天的时间,运用了各种手法精心制作了一幅巨副剪纸,并比原画大出6倍,剪纸长达35米,没有惊人的毅力是完全做不到的。这是两位老人晚年的精神生活,在旁人看来,这甚至可以算是一种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但是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和使自己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信念支持他们做完并做好了这件事,为了剪纸,他们甚至可以不吃不睡,这就是精神生活魅力可以超越物质的一种表现吧!
篇3
李静静
有人说,廉洁是不可缺少的空气,如果没有廉洁,人类的发展会停滞不前;有人说,廉洁是天空中的皎皎明月,虽然美好,但遥不可及;有人说,廉洁是当今人们最为缺乏的品质,尽管常常听说,却很少见到。但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白,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廉洁?
是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一样吗?学识渊博如他,却弃官回家,自耕自食,为后人留下带着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的诗篇。是像明朝名臣于谦一样吗?即使是六十大寿,也要把所有人赠予的礼物拒之门外……历史的天空闪烁着数颗闪亮的星,他们的优秀品质就这样代代相传,让人产生无限遐思。或许,近在咫尺的身边人的故事,更能产生一种熟悉感。
我曾以为“廉洁”如同天山雪莲,只有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里才会绽放美丽,与我们隔着千山万水。殊不知,她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廉洁品质的人。她是一名平凡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记得有一次,学校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工作实施方案》对贫困补助对象进行评选。这天中午,刚放学不久,就有一位学生家长上门来约她吃饭。她客气地问其缘由,那家长笑着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尤其对您来说,更是小菜一碟了!”原来,听说最近,学校在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核定本校“贫困生”,“贫困生”能享受国家定额补助。这位家长想找关系,要个指标把他家孩子也填报上去。这位家长的话音刚落,她的脸马上由晴转阴,沉默了片刻,她严肃地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如果我吃了饭,帮了你的忙,那我就是在违法,也愧对自己的良心!你可知道,贫困生补助的这笔钱对于贫困家庭,那可是救命钱呀,我是一名教师,你想让我知法犯法吗?”那位家长听完这番话,惭愧得低下头。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她经常问自己“作为党员,我合格吗?”、“作为教师,我称职吗?”。严于律己,事事在先,是她的原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正是这样的以身作则,在她周围形成了强大的人格磁场,感染着同事以校为家,用努力换来硕果,用奉献收获回报。
她待人处事公正民主,而且关心同事,热心地为同事排忧解难。情系师生,乐于助人,这就是她的真实写照。
篇4
梦想,是一种内心强大的力量。梦想,可以使幼小的鸟儿,经过努力,飞向天空;梦想,可以让小小的幼苗在困境中生长,可以让幼苗破境重生;梦想,可以让残疾的人有勇气重新面对生活,走出黑暗。我有了中国梦,我的中国梦?不,是你的,我的,他的,大家共同的梦。因为它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搭建而来,我们的“桃花源”又怎么会是一场梦呢?人家说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说我心怀天下,情系四方,我言我前途无量,定成天之骄子,中国未来的一代精英。或许可笑,笑我年少轻狂,笑我梦想不可触亦不可及。我不然,我的梦,便是中国的梦。
古有陶渊明的精神梦界“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今,我们的中国梦在精神世界里该是怎么样的呢?
有的人因处境艰难,遗失了美好的善良品格,忘却了“穷且益艰,不坠青云之志。”殊不知,“李小二”的力量,其实你的力量就是中国梦中不可或缺的源泉。我们会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那是一副民风淳朴的风情画,倚南窗的翠翠,她的爱情是自然,朦胧,执着,纤尘不染,如水晶般纯洁透明。是啊,呼吸着葱绿山林滤过的空气,蹋着古色古香的小城,站在木纹鲜活的吊脚楼上,可是这只是一个虚幻的爱情故事吗?分明是借着翠翠这个人物赞扬美德。那里有渡船老人的善良朴实,那里有老黄狗的忠诚……一个民族的美德,不也是要靠这样传承下来吗?
“走和平可发展道路,维护党的利益、党的尊严,切记党的纪律。”这是新闻上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是啊!党的纪律是以致中国之策,党是光荣的,我们应以党为光荣,以党的纪律为第一,尊重落实个人的基本职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也是在这复兴的过程中每个个体的自我实现之梦。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一个美好的中国梦,在这个美好的中国梦内,有成亿的群众们在背后努力,不断呐喊道:“中国,向前!向前!向前!”
莫要笑我年少轻狂,正因为年少,因为青春,所以我们敢有梦,敢去追逐。我用跬步积成的中国行,圆我的梦,我的中国梦。
我在枯燥的学习中,我一次次地想过放弃,又一次次地站了起来,告诉自己,你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能让中国强盛起来!其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撑着我,我霎时明白了,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同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正是如此,只有少年找到了自己的中国梦,中国才会越来越强盛。昨天,今天,明天,我都会为了自己,为了梦想,更为中国,向更高更远处飞翔。
篇5
一、德育需教师以身作则
1.学生会以教师的德高为范。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以身作则。作为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积极的教学风貌,有正确的言行引导,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这是一门陶冶高尚情操的正规的课,学生对这一学科的正确认知是对其进行德育自然渗透的前提和保证。
2.教师应从细节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上课――起立――敬礼――坐下,这似乎是学校各个班一套固定“课前”模式,但每次课堂的此环节,我都是毕恭毕敬像学生一样站直,受到学生的行礼后我会弯下腰来,诚恳地鞠躬,同时向同学问好,并请学生入座。尊重是相互的。此时的教师更应该放低身态,以身作则。
二、如何在课堂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1.在造型与表现课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教绘画国画时,教师要介绍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学画梅兰竹菊的画法时,不妨指出梅的“香自苦寒”;兰的“香远益清”;竹的“高风亮节”;菊的“傲霜怒放”,让学生明白,做人也应具有如“梅兰竹菊”般坚贞高洁的品质。我们可以讲述画家学画的故事,让学生知道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教育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积极与之作斗争,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性格。
2.要注重欣赏课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中国画在创作时,常有借古喻今,寄托情怀的深意。例如,明末清初时期陈洪绶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其《归去来兮》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规劝老友周亮工不要去做清朝的官。通过对这类作品的欣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使其懂得在生活中怎样去为人、处事,才能成为榜样,让人敬佩。
3.在绘画中渗透德育教育。在上绘画课时需要教师认真地钻研教材,挖掘其中德育教育的材料。利用绘画课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以优秀的德育素材为题,展开一系列的绘画活动,抗震救灾、奥运会、国庆60周年,抗击甲型H1N1流感、环境综合治理等、这一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美术创作素材。通过对各题材的表现让学生体会生活,体验我们周围大大小小的事,从中得到启示、受到感染。让学生通过绘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献出爱心,体验环保等。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征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德,教导学生不论做什么都要有事业心,执著地追求,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搞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4.在手工艺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手工艺制作的种类很多,有纸工、泥工、布艺等项目。在手工艺制作中,不仅要教学生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还要对学生进行爱艺术、爱劳动、爱人民、爱集体的高尚情操的培养。在制作过程中,同学们的自由结合,工具材料的互相借用,技能上的切磋、交流、合作,都是培养人与人交际能力、集体主义合作能力、体现友谊的德育因素。通过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手工艺教学还能促进学生眼明、手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耐心、细致、整洁、有计划的学习习惯。手工艺课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比如学生学习服装设计知识后,让其懂得“自然、高雅、乐观”是一种美,浓妆艳抹,一味追求时尚化,并不一定真美。要使学生懂得,仅有高档的物质享受还不是幸福的全部,能享受人类的高雅精神文明成果,才能使生活更充实、更幸福。
篇6
“东村姓施的姑娘就叫东施,西村姓施的就叫西施……”我读蒋勋,是从《南方周末》上他讲《美,看不见的竞争力》的演讲录开始的。
蒋勋说,越王勾践一次给吴王夫差送去十几个美女做间谍。我记得只送了两个,一个西施,一个郑旦。效颦的东施没有送啊,怎么可能“她摆出各种姿势,夫差都不太看她”?《庄子·天运》明明说东施是西施邻里之“丑人”,勾践敢送给夫差吗?不敢送的。
蒋勋又说:“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所有人知道的美已经不是美了。”老子这句话不能这么解释吧?所有人都知道美之为美,丑也就为人所知了。这解释是由后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等等所决定的,古来没有异议的。
简直都不大想跟他争论“气味到底是什么”这一复杂的问题了:蒋勋说“它是肉体生命已经不在了,还在空气里流动着的东西”,我认为肉体生命如果还在,空气里也会流动着气味。不能说闻香识女人,那女人就一定不在了。
最后,蒋勋谈到了他的老师佛陀:“我最敬佩的老师佛陀没有写过一本书,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佛经,不过是他学生的笔记,所以开头总是说‘如是我闻’。有一天佛陀不想讲课了,就拿一朵花给大家看。他的意思是说:我一生讲的经,就在那朵花里,你懂得了那朵花,就懂得了生命本身。”以我之寡闻陋见,只知道禅宗讲出处,都用《五灯会元》里“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的故事。但此外没有在任何地方听说过,释迦牟尼拈花给大家看是不想讲课了,而且还有那么深奥的生命美学在花里头。
我想我是遇见“大忽悠”了。本来给“忽悠”一下,没迷魂就是了,可是寒假里逛书店,发现《美,看不见的竞争力》赫然在展示台上,翻翻目录,里面讲《富春山居图》,讲《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讲《长恨歌》,都是很有竞争力的话题,就买了本回来拜读,读的过程非常刺激。鉴于蒋勋的影响力之大,便去图书馆找了他更多的书来。
蒋勋的软文里有太多的硬伤。读了《美,看不见的竞争力》,我觉得中古的几位大诗人,陶渊明、李白、王维、白居易,都会出来找蒋勋拼命。
我们平常开一个讲座,事先总要做点功课,但蒋勋讲一个东西好像从不需要找个注释本参考一下。他对具体文字的解释,真是一空依傍,强悍无比。下面都是信口开河的好例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蒋云:“这其实是另外一种蒙太奇。‘南山’是终南山,在陕西,可是他已经有了对‘南山’的向往。”(第101页)按:陶渊明时在柴桑。南山指庐山。或云此处用《诗经》“如南山之寿”的典,因为采菊是服食延年的意思。都跟终南山不沾边。白居易效陶渊明写过“时倾一樽酒,坐望终南山”,那才是。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蒋云:“是说,这里面有一个非常迷人的生命真理,可是不要跟我辩论,辩论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第102页)按:是辨析的辨,不是辩论的辩。蒋氏不辨即论,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蒋云:“我们今天像在‘大化’——就是所谓的生死——巨大的生命运行中,我们像一个在海浪中跳跃的状态,一个大浪过来,我们可能就翻了。”(第107页)按:我已经翻了。大化者,天地也,自然也。纵浪也不是冲浪,只是放纵、放浪、放达其中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蒋云:“跟周围一些年纪大的人一起出去走走,到处游玩。”(第127页)按:扶老,拐杖嘛。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蒋云:“唐朝长安城很大,有好几层,所以用‘九重’形容。好几层的城墙,忽然发生的战争让它烟尘漫天。”(第162页)按:《九辩》有“君之门兮九重”,朱熹集注曰,天子之门有关门、远郊门、近郊门等九重。九重城阙应指大明宫城,千乘万骑是指皇帝车舆,不是说整个长安和长安人民。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蒋云:“‘凝睇’就是忍住眼泪。”(第167页)按:凝睇,定睛看也。广东话“看”还用“睇”字,读如tai音。
这些对字词基本意思的解释,望文生义,令人发噱。请注意,上面这些例子,只是从他讲陶渊明和《长恨歌》的3篇演讲录里找来的,也就是此书第99页至第192页。下边的例句仍然不超出这不到100页的范围,那些特别过硬的伤,真令人过目难忘:
我们有个成语叫顾影自怜,就是看自己的影子而产生一种对自己生命的悲哀感。(第106页)
王尔德有一个长篇小说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格雷是一个非常美的人,画家给他画了一张像,放在阁楼上。然后他自己慢慢长大、衰老,同时也经历了许多人世上的事情。等他再看到他年轻时候很美丽的画像,他就痛恨那个东西唤起他的记忆,他就刺杀了那张画像,他整个人也随之苍老了。(第104页)
虽然魏晋300多年……(第130页)
我在印度特别去看了一个地方,叫做纳兰达,是一个佛教大学,当时玄奘求法的地方。(第175页)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这又是一个对仗的句子,“鸳鸯瓦冷”对“翡翠衾寒”,“霜华重”对“谁与共”。(第184页)
“怜”字那么解,悲哀感确实能够产生了。《道林·格雷的画像》的情节恰好说反了:道林·格雷尽管一步步堕落,美貌却几十年不变,因为有阁楼上的画像替他衰老丑恶,最后他怒刺画像,却把自己刺死,倒下去一个满面皱纹的老家伙,而画像又恢复少年时惊人的美。历史系出身的人居然拎不清,魏晋不多不少正好200年(西元220~420年),哪来的300多年?Nālandā从玄奘开始就译成“那烂陀”,去过了还能叫它“纳兰达”?最后,小学生都知道,“霜华重”跟“谁与共”不对。
可是,比起下面的胡扯,这些都不算什么了。蒋勋说:
文人很麻烦,文人是到了某一个程度他就下不来了。所以陶渊明或者曹植,这些人最大的麻烦是变成文人以后,他没有办法回到劳动这个层次。所以他讲“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就是他不晓得要做什么了,因为他没有一个可以谋生的东西。(第124~125页)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已经快荒芜了,怎么还不回家?我常常觉得这个东西是文人的美化,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回家就真是种田去了,他绝对不种田,因为文人不会种田,顶多是雇别人来种田。(第125~126页)
厚诬古人,莫此为甚,而且话说得忒佻薄。谁只要稍稍翻一翻《陶渊明集》,就不可能看不见那些躬耕力作的诗句:
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千古风流陶彭泽,是宋以来所公认。这风流,不单是饮酒采菊,更多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真的“回到劳动”,真的“种田”。陶渊明自谦说“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即所谓“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说的是不愿委屈自己去做官,以至食禄无望,别的营生又干不来,种田也种不好。
顾随关于陶渊明说得好:别的田园诗人是站在旁观地位,而陶是自己干。陶渊明写“晨兴理荒秽”,也还是象征多而写实少,那么他是骗人吗?不是,他做事向来认真;就算这是象征,他也确过此种生活,否则他写向前向上,何必多用“耕田”字样?(《驼庵诗话》)
我现在敢肯定,蒋勋在开讲《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时,根本就没有多瞅一眼那薄薄的《陶渊明集》,否则他不会如此轻率地说陶渊明写躬耕是美化。
篇7
一、诵读古典诗文,追寻名人足迹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中断的文化。孩子们通过诵读古诗文,可以从小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接受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其意义之深是不言而喻的。据考证,学校所在地陶村是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之一,村文化广场的壁画上镌刻有《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等许多诗文。这些诗文,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在北大的一场素质教育报告会上讲到了中国优秀传统,他将中国的人文精神归结为两点:一是爱国,一是有骨气。至于爱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的炎黄子孙;说到有骨气,五柳先生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同样令人感动和钦佩。学校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开展陶渊明诗文诵读活动。陶渊明的诗文很多,我们就选取那些文句浅显,具有积极教育意义作品,编印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领略诗人作品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从中体会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
二、探究民俗活动,弘扬地方文化
陶村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武义昆曲的发源地,昆曲在我们老一辈人中广为流传,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每逢传统节日,仍有不少的民间剧团活跃在乡间,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很少有人对这些令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戏曲艺术感兴趣。他们热衷于追星,对球星、歌星、演艺明星可以说崇拜得五体投地,因此,为了挽救昆曲艺术,也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领略家乡的艺术之花,学校策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调查、收集昆曲相关内容并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昆曲辉煌的历史,以及在我们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昆曲的文化内涵,分析没落的原因。并成立了昆曲兴趣小组,邀请民间昆曲艺人来校担任指导老师。陶村还有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学校利用中队活动的开展,让中队辅导员带领队员走进社区,采访调查迎大蜡烛,浪街等民俗活动的历史;让中队辅导员请村里的老人到班级讲述迎大蜡烛的传奇故事;让中队辅导员结合劳科技作品制作活动,把大蜡烛的造型搬进课堂,请老艺人讲述大蜡烛的构造。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既了解了陶村丰厚的历史底蕴,又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激发学生拯救民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保护文化古迹,增强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村落,陶村的人文风景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那些流淌着记忆,延续着民风,传承着文脉的古祠、古庙、古寺、古戏台,都是记录与反映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坐落于陶村村东的延福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距今已有1060年历史,是我国南方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建筑研究价值的元代建筑之一。学校一直把延福寺作为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去参观,领略延福寺这一元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感受我国古代工匠的建筑智慧和高超技艺。学生通过参观,写游记,不但增长了见识,培养了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对历史文化的研究热情和自觉保护历史文物的责任感。除了久负盛名的延福寺,村内还有邹氏宗祠、陶氏宗祠和郑氏宗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古建筑,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宗祠文化,体悟家族文化与个体生命的传递与繁衍,并懂得在借鉴和传承文化的过程学会去芜存精。
四、品味特色产品,激发爱乡之情
陶村独特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宣莲、高山云雾茶、板栗、高山四季豆等名优特产。宣莲是清朝贡品,为中国三大名莲之一,且盛开的荷花极具观赏价值。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乡土资源,每年组织“赏荷花,品诗文”活动,学生一边欣赏家乡美不胜收的荷田景色,一边吟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亭亭净植,香远益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自己收集的有关赞美荷花的诗文,真是心旷神怡,别有滋味!此外,学校各中队还会组织诸如“夸特产,爱家乡”、“品宣莲,话桃溪”、“家乡特产博览会”等活动,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收集家乡特产的有关资料,制成手抄报,在各自的班级橱窗中进行展示。还在家乡特产成熟的时节,让队员把特产带到综合实践课上,让队员分组研究,调动队员多种感官,认识家乡特产的形、色、味,然后派队员上来介绍特产,推销特产。通过这些活动,让队员不仅了解家乡特产的特点,而且了解特产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萌生对家乡特产的喜爱,从而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篇8
关键词:古代诗歌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诵读理解;拓展迁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古代诗歌,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要把学生引入古代诗歌的殿堂,才能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背景了解主题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缩减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自行搜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有关作者和东晋政局的资料,教师再讲讲作者的生平经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为学生讲一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二、诵读理解,让学生从字面读出感受
1.朗读品析法
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这时再加以适当的朗读指导,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朗读品析,可以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最终促进知、情、义的和谐发展。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朗读品析训练: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句,你们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加以重点朗读,比如情感上的重读、语气上的处理、节奏上的变化。刚开始学生可能抓不住朗读的重点,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关注一些看似平常的虚词,也许更能体会人物的情感,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就抓住了朗读的重点:“且、矣”,并读出了诗歌的内涵,读出了老人的悲情和哀伤。
2.拆字释读法
初中语文对古诗词阅读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涵咏积累,二是初步鉴赏。古诗词阅读的初步鉴赏,其核心是“读懂”,要引导学生读懂古诗词,欣赏其语言美、意境美,就应该让学生过语言这一关。怎样才能使学生读通、读懂古诗词呢?
一拆:古诗词都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词所构成,因此可将每句诗拆成单独的词。如《山中杂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二释:根据拆出的每一个独立的词,采用换词、扩词或选词的方法来进行解释。如上面例句,可进行如下解释。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鸟儿)(向)(房檐上)(飞),(云朵)(从)(人家的窗里)(飞出来)。
三理:在古诗词中,有些诗句因押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理解时要适当地调换一下词的顺序或句的顺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序调换后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有约不来过夜半(词序调换后为“有约过夜半不来”);白头吊古风霜里(词序调换后为“白头风霜里吊古”);遥看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句序应调换为“为有暗香来,遥看不是雪”)。
四补连: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理解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表达更清楚。如:“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在通过“拆、释、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连”,其意思就可理解为清晨我走进这古老的寺院,朝阳初升,照着高高的山林。通过以上的方法相信学生基本能读懂诗的大意了。
3.语境解读法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在一定的语境(包括文化背景)下展开古诗文语言层面的教学,通过“语境创设”让学生走进文本,从而带动对字词的理解,这比单纯讲解字词要生动、有效得多。还原语境,还能使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做到如临其境,从而与文本发生深入对话,领会作品的精彩之处。
三、激发想象,让学生进入诗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激发想象,让学生进入诗境的方法有很多,如: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画画等。
如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拍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
中国古代诗歌就像中国文化浩瀚海洋里的一颗明珠,熠熠闪光。璀璨的光辉映照你我,以它那或阔大,或深曲的意境,或澎湃,或温婉的情韵,或典丽,或朴质的语言怡养着我们的性情,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智慧引领学生走进古代诗歌的殿堂,遨游其中,乐而忘返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字]古诗词教学;分布;要求;现状;新课程标准;教学手段
中国是一个诗词国度,讲中国文学史必言诗词,学古典文学必学诗词。诗词是我国最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种文体,也是我们民族最精粹的文学样式,融饱和的感情、高超的艺术、丰富的想象和精美的语言于一体,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就教学实践中通过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让学生解背景知作者、读品诗文、悟意象和意境、做比较、写诗评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诗歌教学趣味化、直观化。
1、解背景,知作者。从提供一些作家、作品、背景知识着手,扩充学生见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也能为学生作文提供素材。在介绍作者时,要改变传统的介绍方法,要补充一些生动的史料,把这些史料加以整理,以故事创作情境,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地把这些艺术化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如讲到陆游时,我就讲到了陆游和唐琬;讲到陶渊明,我就介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讲到曹操时,我就用“三个代表思想”既从经济、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三国局势,让同学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也使学生更容易了解曹操在《短歌行》中求贤若渴的思想,通过这种方法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读诗文,俗语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是根据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音乐美应是诗歌艺术的重要因素。古诗词本来就可以用来歌唱的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听唱诗词改编的音乐,在咏唱中背诵诗词;比如:教李煜的《虞美人》,教师可以给学生听听那首《春花秋月何时了》;教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教师可以采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的课文朗读;教读《选修》上的《春江花月夜》,我们可以采用古筝曲配乐的朗读,等等。可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音乐美,了解韵律规律,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根据和平县是客家人居住区,客家话中有很多古汉语发音的情况,我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乡镇的形式来要学生使用客家话进行比赛朗读诗词,让他们领略一下古汉语风味;三是通过多媒体播放朗读视频或声频,使学生能声情并茂诵古诗,品味语言美。像《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适合男生浑厚的嗓音;《声声慢》一类的婉约词,适合女生来念;《孔雀东南飞》可以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也能完成新课程标准中“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的要求。
3、悟意象、意境。诗词的全部意义远远超出作者创作时所赋予的意义。由于意象的不确定性,作者的个性并不直接地明显表述出来,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高度概括或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以及诗词的言外之意,加以补充,领悟真情,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捕捉意象,品味意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还原和补充作品中的景象,再现古诗词的意境美。
感悟诗中的意象,首先要使学生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对诗歌的形象理解。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往往是凄凉和悲哀的象征……中国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寄寓不同的情感,要注意结合诗句辩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言的“一花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陆游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操;笔下的梅则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生了解了意象的这些特殊内涵,对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也就有了一定的把握。
篇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教育越来越重视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当前,一些青少年存在着物质膨胀、目中无人、自私自利及不懂尊重他人等问题。高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视学生道德观的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培养对于促进高中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教师精心研究历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并注重融入人文精神的知识。
一、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培养人文精神的原则。一是将历史理论知识与人文知识进行融合。即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时融入人文知识,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教授学生中国历史知识时,应当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背景、历史人物表现出的人文精神及文化素?B进行剖析,这既有利于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又给学生传达了人文精神的知识。二是重视发挥人文精神的引导作用。通常来说,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会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想对事物进行判断和理解,所以,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塑造,加强对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教师在授课中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既掌握历史知识又学习人文精神。
(2)人文知识教育的内容。历史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第一,传授正确的人文知识。学生要通过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进程和结果,还要从中提炼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增强对人文精神的理解。第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宣传高尚道德情操的例子,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例,这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有重要意义。第三,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既肯定自身的价值,又要尊重他人。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第四,帮学生树立客观、准确评价历史,重视人文精神学习的意识。历史学科的知识丰富,内容广泛,学生学习时要结合实际客观公正地对历史进行评价,不可凭借主观意念随意评价历史事件及人物。同时,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体会历史事件或人物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的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和内涵。
二、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分析
(1)提高教师人文内涵。为人师表者应当有较高的人文精神内涵,应通过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文观念。因此,学校建设教师队伍时,应当重点考查教师的能力、品质和素养。教师需完整了解历史课本知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课程,使课程既不紧凑又不拖沓。教师在平时要不断积累知识,增加自身知识的储备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采取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课堂上死气沉沉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他们进行帮助,引导他们学习,可以以故事的形式向他们传授人文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2)在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历史知识比较多且零散,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历史知识很吃力,渐渐就放弃了这门学科。对此,教师需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一些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编成顺口溜或模拟场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学习,更好地体会历史的魅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比如,教师讲解“百家争鸣”这段历史时,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模拟百家争鸣的情境。这样一来,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段历史,又将我国的文化发展进程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思想家渴求真理及探索真理的精神。
(3)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历史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的不同设计教学内容,不让任何一位同学掉队,并在课程中穿插人文精神知识的讲解,锻炼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养成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学生之间应当互相帮助,学生应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存在问题,则应该及时给予帮助,以自身行动帮助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