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盒里的对话范文

时间:2023-03-29 10: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具盒里的对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具盒里对话

常平莱恩学校3A班崔蕾

一天,文具盒里突然热闹了起来。文具们正在讨谁的本领大。

性格直爽的钢笔说:“我会帮小主人把字写得工工整整,还经常得到大家的赞扬。”勇于牺牲的铅笔说:“上美术课时,我会主动向小主人招手,甘愿付出。”调皮的橡皮听了之后哈哈大笑地说:“如果没有我,你画错里,那小主人不是会责怪你?”活泼可爱的蜡笔急急忙忙地从蜡笔盒里蹦了出来,说:“还……还有我,如果没有我,一副再完美的画,也还是那么单调。”锋利的削笔刀骄傲地说:“我是一位著名的医生,只要铅笔生病,我会立即让她恢复健康。所以我的本领最大。”一直沉默不语的文具盒走上前说:“我们就像一个大本营,每天像士兵一样帮助小主人完成学习任务。本领都是一样的,缺一不可。”

其实,世界万物都是一样的,没有十全十美的。

篇2

关键词:现代性;后现代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行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9-0007-02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解读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马克斯・韦伯理论中的一对重要概念,工具理性是运用某种手段来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不顾及行为在“内容”上的合理性,即所应有的道德价值考虑。工具理性又等同于盖伊・亚当斯与丹尼・巴尔弗所提出的“技术理性”,他们认为,当今时代的一个特征,是某科学分析的心灵模式和一种被称为技术理性的对技术进步的信仰。工具理性还等同于卡尔・曼海姆所描述的“功能理性”,他将功能理性看作是将人物逻辑地组成为较小的单元,目的是为了效率。工具理性剔除了价值因素,注重实然的,事实层面的认识,追求科学的规范化,具有工具性特征。价值理性是以对价值的追求为目的,是一种追求人的价值实现的具有超越性的思维模式。价值理性超越了事实层面,追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具有目的性的特征,注重行为本身所能代表的价值,即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它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价值理性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以人类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并以主体为中心;其次,它是一种目的理性,价值理性追求要合乎人的目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合理性需要;最后,它是一种批判和建构的理性,价值理性作为批判理性,它关注人的现实处境和前途命运,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反思、批判,从而去建构一个合乎人的本性和目的的美好世界。

综上所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是不可分离的,价值理性内在地指导着工具理性,而工具理性只有以价值理性为基础和核心,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历了早期的自然合一阶段,到现代性阶段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奴役,再到后现代性阶段的对价值理性回归的强烈意愿,这三个阶段是从合到分再到要求合的一个过程。

二、公共行政现代性背景下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

西方公共行政现代性的主要特征是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主导,价值理性行政文化被奴役,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以推崇元叙事、基础主义、普遍主义为主要内容,崇尚事实与价值的分离,重视二元对立思想,强调对效率的追求,“公共行政的规范化观念和思想是植根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的现代性世界的”[1],公共行政现代性是以“工具理性”的行政文化特点体现出来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表现为公共行政的科学化、专业化、效率化以及公共行政体系的科层化、行政原理的普适化、公共行政研究的实证化,并强调公共行政的专门化、法制化、官僚化、规则化、非人格化、技术化、职业化特征,由此导致了公共行政的功能化特征,即公共行政的功能性取向――追求单一的行政效率;公共行政的价值中立取向――公共行政是执行的工具;公共行政的规制化取向――层级节制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官僚制组织结构及运行程序;公共行政的非人格化取向――公务员制度的非人性化管理;公共行政的内部化取向――行政主体的单一性及注重组织内部结构与制度的建设。总而言之,公共行政现代性背景下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主导了公共行政领域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导致了许多问题,我们在不断地努力探索的过程中批判并总结着,例如民主行政主张对政治与行政二分的批判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对官僚制的批判等等,公共行政就是在这样一种进程中发展并完善着,现在我们要考察的是理性的另一面,即价值理性的意义和作用。

三、公共行政后现代性中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功能

伴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工具理性行政文化的弊端已显露无遗,公共行政现代性强调的主客二分、普遍主义以及元叙事已不再适合于现代世界,学者们纷纷为公共行政现代性划上句点,迎接我们的将是公共行政后现代性,而这一过程就是通过呼唤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回归来实现的。

(一)促进行政目标的合理化

价值理性行政文化具有目的性特征,它关注行政目标的合理性。价值理性行政文化是以人类主体为中心的,它区别于工具理性的明显特征就是更加关注努力的结果对人的需要的意义,人不再受制于机械化,所以行政目标内包含着更多的价值因素的考量,工具理性行政文化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统治行政,它的合理性实现在于人的自愿服从,无论组织设定了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也无论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合理性,人们都同样的会去执行,而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回归带来的是一种德性行政,它的目标设定是充分考虑了人类主体的意愿和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人的民主参与。在以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为基础,价值理性行政文化为核心的情况下,行政目标将更加关注人类的整体需要,服务于人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价值理性行政文化是促进行政目标合理化的必然选择。

(二)引导和规范行政行为

价值理性行政文化可以引导和规范行政行为。官僚组织在追求效率的目标同时要求人们保持价值中立,“韦伯认为官僚制化和工具合理性的力量将产生技术专家而不是‘有教养’的人。他觉得头脑简单地强调教人如何做事,而不是教他们思考应该做什么或为什么应该做,将产生一批他称之为‘专家没有灵魂,享乐者没有心肝’的人。”[2]人们在组织中按照制度规范从事着自我的事业,分工明确,目的只是要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应有的任务,他们不考虑这些任务的终极目标,不带个人色彩去判定目标的正确与否。“胜任而负责任的公共行政人员不仅仅需要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作为政策顾问和政策执行者,我们需要知道问题是什么,它为什么重要,问题影响到谁,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会以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方式影响到谁,公共行政的未来后果可能是什么。”[2]价值理性行政文化为行政行为带来评判标准,使得人的主体意识增强,带动了人类能动意识的觉醒。价值理性行政文化可以使公共行政主体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行为的方向,调整和确立新的目标,从而实现对公共行政现实的重构和超越。

(三)促使以德行政得以实现

价值理性行政文化可以产生道德理性。“道德理性寻求的是一种心灵与社会的秩序,特别是在公共生活领域,它追求的是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并把这些理念内化为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体系、道德理想与道德精神,并以此来指导人们设定目标。”[3]道德理性落实到主体身上,就要求当政者能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凡事能够以身作则,其言行堪为社会的楷模,才能把国家和社会治理好。这就是我们所一再强调的,法律和制度都是人来制定的,一个好的法律制度能否得到认真的贯彻,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那些最高的执法者和当权者,因此,行政人员的道德品质就更加重要,当价值理性的行政文化注入行政人员的日常工作中,道德主体理性地感受到道德规范、规则和原则的时候,并把他自己的行为主动符合这些规范作为自己的道德理想的时候,他就获得了行为的自主性,他们同样也会形成一套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以此作为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德行政。

四、中国行政改革的借鉴

西方公共行政一直处于公共行政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在西方社会已处于公共行政现代性的工具理性行政文化向后现代性的价值理性行政文化回归的过度与转型阶段,而我国还尚处在行政现代性的阶段,所不同的是,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模式与社会整体文化的不同,我们不会走上与西方国家同样的道路,在参考西方公共行政实践的经验基础上,我国可以在行政现代性阶段,在工具理性行政文化的弊端没有完全暴露出来时,就认识到如何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因此,西方国家公共行政文化的发展给我们提供的借鉴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要扬长避短,取其精华,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用到我国公共行政改革过程中。现阶段我国行政文化的主要问题依旧是在充分发挥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作用的基础上,呼唤价值理性行政文化的回归,价值理性行政文化是工具理性行政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工具理性行政文化是价值理性行政文化实现的基础,工具理性行政文化与价值理性行政文化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张秀琴,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3.

[2][美]杰・D・怀特.公共行政研究的叙事基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166.

[3]何颖.论政治理性的特征与功能[J].政治学研究.2006(4).

[4]潘洪林.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美]查尔斯・J・福克斯,休・T・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6][美]西蒙.管理行为[M].詹正茂,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何颖.行政哲学研究[M].北京: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篇3

吵了一个多小时,还是没有得出个结果。于是,它们找到文具盒校长,请它帮忙分个胜负。校长先生听完之后,给了个建议,让它们各自出去闯一闯,一个星期后,看看谁的成就更大。

铅笔和彩色笔觉得这是个好主意,第二天它们便出发了。

铅笔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走着,突然间大雨倾盆,它措手不及,急忙跑到屋檐下避雨。过了一阵子,房门打开了,走出了一个愁眉苦脸的小男孩。他抬头看了看天空,说:“这天气好比我此时的心情,实在是糟糕透了。我的铅笔不知道去哪儿了,再找不到它,就要耽误我一幅素描画的‘出炉’时间了。”小男孩沮丧地低下头,突然,他看到了屋檐下正在避雨的小铅笔,不禁拍手叫好:“原来你躲在这儿啊,可急死我了。”小男孩边说边弯下腰捡起小铅笔,回到屋内,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没过多久,一幅精美的素描画便出现在小男孩眼前。看着小男孩灿烂的笑容,铅笔也快乐地笑了。

彩色笔坐在摩托车的脚踏上,它想去更远的地方。可没想到,摩托车轮碰到小石子,弹了一下,它便掉到地上,滚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脚边。彩色笔听到小女孩正在自言自语:“我怎么那么粗心,昨天用彩色笔时竟忘了把红色笔收进笔盒里,现在离收画时间不到10分钟了,我该怎么办哪?”就在小女孩绝望地低下头时,意外地看见了脚边躺着的红色笔。她喜出望外,连忙捡起彩色笔,在最后的几分钟里完成了作品。经过评委严格的审评之后,小女孩获得了第一名。她手捧奖状,亲了一下彩色笔,说:“今天多亏了你啊,谢谢你!”彩色笔看着金光闪闪的奖状和小女孩开心的笑容,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心想:我肯定能打败铅笔,成为最有用的笔。

篇4

一、将“要我练”引为“我要练”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布置作文练笔,还要规定作文的字数,可见并非是“我”要习作。明代著名教育家王守仁说过:“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发达,摧挠之则衰萎。”王守仁的这些主张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有其积极的意义。我们要从兴趣引导入手,将“要我练笔”引为“我要练笔”。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呢?大约有这样几种方式:1、创设情境法,2、体验生活法,3、分数刺激法等。如,学生提起笔来总觉得没有什么可写,原因是他们平时缺乏感受,感受不新,印象不深。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动画创设情境法,目睹它们的由来,闹纠纷、受启迪……,从声、像多方面感染学生。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可受到较好的效果。

二、将“独角戏”引为“大合唱”

传统的作文指导课,差不多教师一讲到底,唱独角戏。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应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

作文课,教师也应“沉”下去,学生“浮”上来。教师放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命题,然后自主选材、自主立意、自主表达,畅所欲言。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自主拟题,共同参与,教师要多从儿童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确定习作内容,要多角度地启发学生选材立意,多方指导学生布局谋篇。

如一次习作内容:爱护学习用品,学生就拟了《铅笔、橡皮和小刀》、《桌椅对话》、《字典公公的故事》、《书包里的悄悄话》。这样的作文题目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作。

三、将生活引入作文

我们要转变只有作文课才是教学生作文的途径,平时要有训练,积极素材,拓展为向生活学作文的习惯。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生活即课堂”的观念,要留心观察,积累素材,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想象习作的自我训练,方法很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亲眼看,看得细致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平时要做有心人,亲眼看,看得细致,才能积累素材,为想象习作打下伏笔。除了认真细致地看实物,还可看有关图片、录像等展开想象训练。

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像蚊香、弹簧、旋涡、卷尺、盘山公路、妇女头上缠着的发结、盘着的大蛇……

2、亲耳听,听得入迷

不同的物体因其固有频率的不同,会发出不同的响声,不同的响声隐含着不同的故事,伴随着不同的情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老师录了一段北风呼啸的音响,学生就可以展开想象:回想当年,二万五千里路上,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的情境,今天,屋外北风呼啸,屋内灯火通明,我的老师在灯下苦苦思索,如何减负不减质 ……

3、用心想,想得丰富

想象是想象作文的一大特点。没有想象,就没有想象作文。一个词、一幅图等通过联想,借题发挥,有静有动,编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节的故事。

如老师出示三道习作题:a、铅笔、橡皮和卷笔刀。b、小溪和大海。c、眼、耳、鼻、嘴。学生任选一题。有的学生选了第1题,这样写道:

开学初,小主人从新华书店购买了新学期所需要的学习用崐品,其中包括铅笔、橡皮和卷笔刀等。回到家里,小主人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文具盒里。过了一段时间,不知哪一天,它们之间不再和睦相处了。铅笔先说:“你们看,还是我的作用最大了,主人每天都要进行写字、绘画,而你们只是配合而已。”橡皮听了不服气地说:“主人在学习时,难免有写错的时候,那时候,就只有我牺牲自己,帮助主人擦掉那些错字了,而这些错字是你铅笔写出来的。”卷笔刀接着说:“如果没有我的辛勤劳动,你也不可能发挥你的作用,我每天像个美容师一样帮你打扮,使你能在主人的手里挥洒自如,你说我的作用难道就不大吗?”就这样,它们每天都在争论。一天、二天……

直到有一天,它们在文具盒里的镜子上一照,才发现铅笔已经变得又矮又瘦了,而橡皮瘦了好几圈,卷笔刀锋利的牙齿也变钝了。这时,它们才明白:为了小主人的学习进步,都在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都在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你看,这位同学写得多好啊!

4、用嘴说,说得精彩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想象作文的触角应更多面向未来,面向宇宙太空。针对当前环保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老师出示了一道习作题目“未来的家园”,学生在自己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流讨论,用嘴说透,用嘴说够。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习作能力。

有的学生这样说到:未来的房子可以悬浮在空中,房子周围都是精心培育的花草树木,小孩子可以在彩色的云朵上玩,还可以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和柔美的阳光下生活。这样,可以避免发洪水,也可以避免地震。陆地上是设想不到的风景区,天上的人可以下来观看美景。“这样的世界多美啊!”我赞叹到。

5、用手玩,玩得痛快

“情境是现象的沃土。”爱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教师要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一些情境,动手做,玩出痛快,让学生在玩中想象,玩中习作。有时习作课也可以与中队主题会相结合。

如一次学生参与中队主题会《环保连着你我他》,学生表演节目,情绪高涨,玩得痛快。老师要求学生把其中的小品改写成想象习作,有的同学还把它进一步改写成快板书。这样的结合,学生一个个情绪兴奋、兴趣盎然。有的学生的快板书这样写道:小学生,学气高,请到学校气象站,研究风,研究雨,掌握气象为人民;小学生,学环保,请到环保研究所,研究天,研究地,成为环境保护家;小学生,学电脑,请到感应电脑房,学上网,学知识,掌握本领报国家……

6、“用脚踩,踩出响声”

篇5

广东省国土厅粤国土(建用)字(1990)92号《关于对〈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的若干问题的请示》及四川省国土局(1990)川国土法字第8号《关于贯彻〈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几个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土地使用者依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开发建设后,原土地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更改或换发土地证书。

二、划拨土地使用权,是指除出让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它方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以这类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一概适用《条例》第七章的规定,但在依照《条例》规定要求土地使用者补交出让金时,可以视其取得权利的不同情况具体确定。

三、依照《条例》的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选择部分城镇先行试点。由于这一改革措施的全面推行尚需一个过程,因此,目前在多数地方只能是行政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并存,但在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可以进行出让方式的全面试点工作。

篇6

语文教学重在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写作文的难题之一就是缺乏材料或者材料老化,不研究学生写作中材料的积累,不引导学生观察、认识生活,仅在写作技巧上作指导,很难切实解决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教师如何来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呢?

一、感悟生活,储存写作素材

丰富多彩的生活永远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带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更多地感受、体验生活,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才有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可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培养和引导。

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体会生活,在生活中汲取语言的养料。结合新课程语文活动,我组织学生开展课前3分钟的“看—悟—写—述—评”活动,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感悟真情。请学生在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在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留心一下店名、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并自主发表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可让学生留心一下自己所参加的活动,如在元宵节参加灯谜竞猜中品味汉语的奇趣,在“三八”节中给妈妈、女老师写封信,在母亲节用经典词句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真切感受,圣诞节、元旦时自制卡片送出祝福等。

2.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要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同类事物的显著不同之处,观察要完整而有序。还可引导学生把事物联系起来观察,并以随笔、日记等形式积累素材,练习写作。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无穷尽地流注出来。”生活就是作文,观察身边的万事万物,并及时记录观察所得,随时积累,不断挖掘新意,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

二、博览群书,广积写作素材

我们强调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学习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开拓写作思路,提高认识水平和表达的能力。

1.开挖教材,活用教材资源。内容丰富的新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蕴藏丰富的写作素材。只要教师坚持以读促写的方法,就能使学生得到适用的素材,学生的习作就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阅读都德《最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的心理活动,学习作者用神态、语言、动作含蓄反映内心变化的技巧。课后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生活,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2.课外阅读,充实写作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古典诗词、现当代优美诗文、中外名著和报纸杂志上的时文。然后指导学生分类,建立充实的“写作素材库”。当然,积累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语言积累,更是生活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教师要对阅读进行相应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选好书、选有用的书,确定阅读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多元文化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去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与作品沟通和撞击的过程中,燃起写作的热情。指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阅读,学会边读边想,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通过诵读美文诗词,仔细品味书中的精彩片段,摘录好词好句、名人名言以充实自己的素材。订阅报刊,让学生做读书摘记卡,从而增加写作之泉的储备量,到写作时方可取之不竭。

赏析文章并记下心得体会,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最初,我要求学生每周在课外阅读三篇优秀习作,并做好摘记,然后我把一些语言优美、材料新颖的摘记拿出来,请学生上讲台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他讲讲摘录这些句子的原因,最后进行点评。过了一个阶段,我要求学生记下对习作的整体感受和心得体会,分析习作的写作特色。如今,学生们的赏析文章都能写300字左右。

三、认识世界,拓宽写作素材

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引入现实题材的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对我们这个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感悟世界、认识自我。

所谓“现实题材”,是指当下社会正在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事件。那么,什么样的现实题材是学生应该汲取的呢?首先,内容应该是阳光的、积极的。其次,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有共鸣的,最后,应该能给人以警醒和启迪。

教师精心收集的一些适合学生运用于作文的“现实题材”,必须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适合学生提炼挖掘的内容。学生阅读这些内容,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提炼主题,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作品。同时,教师可以在每周布置一项作业,即新闻素材的收集,每周安排一节新闻素材交流课。学生收集的素材往往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在学生素材交流之前,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要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新闻内容进行展开,既要切合学生的兴趣点,又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为了便于对学生所收集的素材的整理与储存,有必要对素材进行分类。新闻素材应从主题的角度归类,也可以根据新闻的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这些新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形成书面语言。

四、运用想象,丰富写作素材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孩子的天性,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特别旺盛,在接触周围世界时,会产生许多新奇的想法、创造出许多与众不同的形象。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极为重要。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能够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编写童话《文具盒里的争吵》,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为其中的一些文具确立关系,编故事、写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生动,直到编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了启发和锻炼,写作素材也丰富了,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学生的写作离不开想象。对学生的写作训练,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有助于启发思维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发挥想象力的机会。教师是学生想象力的开启者和引导者,要在作文训练时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创造余地,以引发学生的想象,丰富写作素材,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总之,广泛地积累素材,可以谈古论今、厚积薄发;灵活地运用素材,能够旁征博引、文由意生。积累材料是培养学生写作基本功的前提,它与家庭、校园、社区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与学生的主动追求、坚持积累、积极感悟、不断运用直接相关。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世界,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之泉才能源源不断。

参考资料:

1.张在贵《中考作文复习之管见》,福清三中校园网。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3.陈瑜《浅谈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第6期。

4.刘海蓉《聚片段训练之沙,打造作文质量之塔》,《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6期。

篇7

【关键词】人生目标;自我学习;随时表扬;实时批评

0.引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最初受到父母的启蒙教育,到现在教育自己的儿子和学生,教育的人生历程告诫我,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样对孩子十分重要,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方向,影响到孩子终生。

家庭教育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不断坚持的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最主要的是需要一个适合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如果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是正确的、适合的,那孩子和家长之间就像两辆在双车道上齐头并进的汽车,相互畅快的沟通,自由的交流,共同地进步。因此,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家长为中心,应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进行引导,而不是指导。因为谁都不愿意自己总是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是希望自己主动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自己进行选择[1]。

1.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目标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明确才有前进的动力,没有目标就像迷雾中飞行的小鸟,最终结果是累死。目标越明确,前进就越有力量,在前进的路上每进步一小步,就获得胜利的喜悦一次[2]。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好好思考,什么能让孩子感觉更好,也就是要学习什么来完善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写下来作为学习目标。可以和孩子一起定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比如每周的短期目标,每一个月、每一年的中期目标和比较长久的目标、甚至人生目标。短期目标要经常定,定期定,并定期对短期目标进行回顾和总结,看是否确实完成了目标。如果没有完成,则要认真分析,并修正自己的中长期目标。每周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让孩子养成设定目标和回顾目标的习惯,常常回顾自己的目标非常重要[3]。

制定目标时特别要注意几点:首先,制订目标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让孩子自己来决定,作为家长可以协助孩子,但是绝对不要替孩子制订他的目标。自主制定目标可以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孩子会觉得这是自己提出的目标,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承诺,所以会主动去完成;如果是父母代为制定的目标,那是父母的目标,孩子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样孩子就没有了主动性,也起不到制定目标的作用。孩子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分析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在什么方面还需要提高,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家长参与并引导孩子,和孩子进行交流对话,孩子会借鉴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自己现状的深思熟虑之后制定出目标,这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决定自己事情的习惯,而不是依赖家长。这样孩子学习才能主动,学习的过程才会有趣快乐,并一直为提高自己而不懈努力着。其次,制订的目标要短小,最好能记在一张小纸条上,字数不要超过200个字。短小的纸条可以张贴在孩子卧室门上或放在孩子的文具盒里,可以随时用一分钟时间回顾目标,提醒自己,检查行为是否和目标一致。第三,制订的目标要用第一人称写下来,好像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一样。在描述目标的时候要用一些感觉很好的词汇,比如:“我……很开心”,“我确实是一个很棒的人”,“我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身体中充满了新鲜的空气”等等,每当读到自己的目标,就能想象出实现目标时自己有多么愉快,并希望向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第四,常常抽出时间,停下来,重温目标、检查行为,看看行为和目标是否相符,每天重复这样做几次,这样,孩子就会在反复的回顾、对比、思考中修正自己的行为,并向自己的目标靠近。

2.随时准备着赞扬自己的孩子

篇8

入学,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是孩子真正接受正规、系统学习的开始。学校生活与学前生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从此社会对孩子的行为和学习有了要求。家长要想让自己的孩子从一入学起,就能成为一个好学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并配合学校做好工作,让孩子接受并习惯这种要求。

入学后,学校对孩子行为上的规范要求很多,涉及了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1、课上、课下的纪律要求:上学不能迟到、早退,中途不能随便离校;因病、因事不能到校要提前请假;上学要按学校规定着装,并配戴校徽;上课前要准备好学习用品,并把书本、文具都摆放在指定的位置;要听到上课预备铃响就立即有秩序地回到教室,安静坐好;上课要由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一起向老师行礼、问好,老师还礼后听口令坐下;如果谁迟到了,要先喊“报告”,老师允许才能入座;上课时要专心听讲,想发言先举手,得到老师允许才能起立,提出或回答问题;课堂上坐、立、走姿势都要端正,不能随便在下边做小动作,不能小声和同学说话或自言自语;下课要由班长喊“起立”,等老师说“再见”才能离座;要请老师先走出教室,自己再离开;在走廊里要靠右侧通行,不能在楼内跑跳和大声喧哗;课间都要到操场上去活动,并且玩正当游戏;间操或其它活动需要站排时,要动作迅速,做到快、静、齐,等等。

2、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要尊敬老师,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见到老师都要主动问好;对他人特别是长辈要懂礼貌,进办公室或他人房间要先敲门,得到允许再入内;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打人、骂人;要爱护公物和他人物品,如果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按时归还;要热爱集体,遇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思想上要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劲头,面对学习或其他方面的竞争、竞赛,有勇气参加;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不胆怯和后退;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不说谎、不骗人等等。

3、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上课时要学会听课,眼、耳、口、手等器官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课后,要学会把书包中的书、本有次序地放好,本子的使用要固定化,不同的本子要编上号码;铅笔盒里只能装铅笔、橡皮、尺子等必备的文具,并摆放整齐;写字要学会正确执笔,姿势端正,按正确的笔划、笔顺运笔;课后要学会按教学进度预习、复习,并按时完成作业;要学会正确阅读和心算、笔算;学习时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玩耍,等等。

4、其他习惯与常规要求:要养成劳动习惯,学会轮流担任值日生,参加班级大扫除;要养成卫生习惯,每天都做到“三带”——带茶杯、手绢和抹布;“四不”——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纸、不在黑板上乱涂、不在墙壁上乱划、乱画;要做到“三洁”——皮肤清洁、头发清洁、指甲清洁,等等。

孩子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就有了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孩子不能按这些要求去做,学习就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长如果能在孩子一入学时,就紧密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强化这些方面的训练,使这些要求变成孩子的自觉行动,就是在家庭教育上取得了一大成功。

现在,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语文、数学、外语。在一年级,特别是上学期,三科的功课都不重。尤其是对那些学前受到过良好教育、智力和知识启蒙较早的孩子,更没什么压力。各科要求孩子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分别是:

1、数学:孩子要在一年的时间里,学会10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进位和退位;懂得小时、分、秒等时间单位,千克、克等重量单位,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会做比较数的大小,物体的多少、轻重、高矮、长短,和一步运算的应用题。

教学的重点:一是发展儿童的数概念。孩子必须从入学之初的按实物、图片进行运算,逐步过渡到脱离实物,把实物数量的形象移到头脑中进行运算,再之后学会进行抽象的数概念的运算。若是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运算能力长期被实物或手指头所束缚,那将会严重影响以后数概念运算能力的发展。二是提高儿童的口算、心算、速算能力。不仅要求孩子会算,还要明白“算理”、方法正确,算得又快又准(每分钟30道题,正确率100%)。三是掌握数与序数的不同,学会比较数字的大小、数量的多少(懂得甲比乙多多少,也就是乙比甲少多少)。如果孩子过不了这一关,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吃力。

教学的难点是解应用题。难就难在孩子必须逐渐学会脱离实物对题目进行分析理解;必须做到既能从已知数出发,又能从问题出发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懂得要求两个数的“和”,必须知道两个“加数”是多少,要知道两个数的“差”,必须先知道“被减数”和“减数”是多少;并掌握加、减算式之间的(可逆)关系。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孩子才能在做题时全面理解题意,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以后学习两步、三步以至更复杂的应用题打下基础。

2、语文:一年级的学习任务,一

是掌握汉语拼音的读法、写法、拼法,会正确读、写字词的音节和标出四声。二是要识字700多个,其中有400多个要求会写,即掌握笔顺,会查笔画,会按偏旁部首归类,懂得常用字义,会组词,会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另外300字,只要求会读、能正确填拼音。三是能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其中部分内容。四是学会看图说话和看图写几句话,做到句子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一年级语文,每一个知识点孩子都必须掌握好。至于哪是难点,那会因人而异,与学前教育有很大关系。“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就看功夫到不到。而功夫下到什么程度能算够,也不好说。因为语言这个东西深不可测,而汉语拼音和汉字都只是学习语言的工具,不会认、不会写,肯定不行。可是会认了、会写了,还得会用。会用又有一个看谁用得好、用得巧的问题。朗读、背诵课文是学习运用字词的重要手段,不读熟、背熟肯定不行。可又不是能读熟、背熟了课文就行了,还要课内、课外结合,加大阅读量,提高孩子对字、词、句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识字、写字来说并不存在一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反而越是小学低年级就学到的东西,越是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的东西。如果孩子的数学在哪一阶段落下了,会很明显,也可以靠突击把它补上;要是孩子的语文出现了欠账,当时往往不明显,事后也很难靠突击把它补上。

3、英语:各校选择的教材并不统一,但对一年级学生要求都不太高,都是从“Hi!”“I am Ami.”等简单对话开始,一学期顶多学十来个句式,百十来个单词,而且一般开始都只要求孩子会读,不要求孩子会写。这对于正处于学习语言最佳年龄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如同游戏,只要他愿意学,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

教学的重点是让孩子发音准确,关键在老师的发音是否标准。难点不在课内,而在课外。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孩子放学后大多数都没有复习外语的语言环境。结果是,他们在课上学得快,到课下也忘得快,一过起始阶段,就很难跟上教学进度了。到那时,一些孩子就会因为课上听不懂,课后背单词的压力很大,没有语言环境,又得不到家长帮助,等等,失去了学习兴趣。弥补的办法是有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好易通”、“复读机”、“随身听”之类的工具。关键是孩子要会用、爱学、有毅力。

其实,孩子学习的真正难点并不在各科知识的内容,而在于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用一句老百姓通常说的话,那就是能不能让他在学习上“上道”。

从上面我们谈到的内容来看,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生活内容和要求的变化是相当大的。孩子们在刚入学时会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适应呢?

一是课上不能遵守纪律。

一些孩子自控能力差,不能专心听讲,刚上课一会儿,他们就坐不住了。有的老是找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说话;有的手里老得找点什么摆弄,书包和文具盒里的东西都成了玩具;有的发言不举手,或边举手边大声地喊,甚至在下边随便接老师的话,或是在同学发言时乱插话;有的上课时擅自离开座位,窜到别人的位置去“借”东西;有的上课了还在惦着课间的游戏,人坐在教室,心已经走了,老在盼下课铃响;有的还会上课时偷偷从兜掏出小食品塞进嘴里,或是呼呼睡着了。

下课时光顾了玩,不知抓紧时间上厕所。有的上课铃响了才想起去上厕所,老师要讲课了,他才进教室;有的上着课,想上厕所,憋不住了,又不敢说,尿湿了裤子;有的上厕所时自己弄不好裤带,越着急越解不开,把大、小便解在了裤子里;有的上过厕所后不会整理衣服,提不好裤子。有的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拖着走把自己给绊倒了;有的不会脱、穿外衣,或是脱下来了不会放,书桌里的东西塞得乱七八糟,放学时不会收拾书包,常把书本、文具、帽子、手套落在了学校。

有的动作特别慢,课上练习老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做完,课后又不知道补上;有的坐姿、写字姿势不正确,老师一再提醒,还是做不好;有的胆子小,不敢发言,老师提问时,回答问题的声音特别小,或是听课时有不懂的地方也不敢问老师;有的不知道什么叫“作业”,放学前老师讲了什么事,他根本没听或是听了也没往心里去,回到家,家长问他,他什么也说不清楚;有的复习功课或做作业时依赖大人,爸爸妈妈在身边守着就能做,一离开就不安不下心来,或是不会做了。

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中,面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活动方式,不少孩子感到不知所措。有的第一天高高兴兴的去学校了,第二天就不愿意去了,甚至会在家长送到校门时又哭又闹不肯进去;有的人到了学校,心却在一直想家、想妈妈,从早晨刚一进校就盼着放学,上课没心思听课,下课不愿意和同学玩;有的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亲近,课间找不到可以一起玩的伙伴;有的遇到一点困难,就会感到束手无策,孤立无援,甚至动不动就哭起来。

这些情况一旦发生,就会使孩子感到一天下来很疲劳,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抵抗力降低。所以,新入学的孩子,冬春季很容易发生感冒,夏秋季很容易发生胃肠不适,猩红热、腮腺炎、风疹一类的流行病也很容易在他们中间发生。结果,即使孩子本来是爱学习的,也会因为经常缺课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学习热情。

1、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真的长大了,并为自己“上学了”感到骄傲。

(1)开学前,家里可以搞一个祝贺仪式,气氛要严肃、庄重、热烈。在祝贺活动之前或结束之后,爸爸或妈妈要和孩子有一次认真的谈话,向他讲清入学在人生中的意义,入学后他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父母对他的期望和要求,等等。问题不在他能听懂多少,而在让他对即将来临的变化早有心理准备。

(2)如果在这段时间有亲友到家里来做客,要正式地向亲友孩子入学的消息,让孩子听到更多的祝贺。从孩子入学起,特别是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家长在叫孩子时最好就不要喊他的小名了,而应改叫他的学名(也就是大名)。

(3)和孩子玩一次“当老师和新生”的游戏:爸爸、妈妈互相当老师和新生,把孩子入校的生活模拟表演一下,然后让孩子充当其中一个角色再玩一下。目的是让孩子借此了解学校生活的常规要求,教会他在众人面前做自我介绍。

(4)孩子上学第一天,要给他穿戴得整整齐齐,梳洗得干干净净;新书发下来以后要和他一起包好书皮,告诉他好学生的书本都保管得很好;从孩子上学起,就要教孩子自己削铅笔,独立收拾书包和文具;每天临睡前,提醒孩子把第二天上学要带的东西(书包、水杯、抹布、手绢)检查一遍,看看备齐、放好了没有。刚开始孩子的动作可能很慢,而且老是弄不好。家长不能因此就取而代之、包办代替,应当做的只能是示范和提醒,也不能性急地催促孩子,更不能抱怨孩子或表现出不耐烦。

2、要让孩子一入学就想当个最好的学生。

(1)在孩子上学前,最好能为他选一个学习的榜样,可以是父母,亲戚、邻居家的小哥哥、小姐姐,总之是在学习上勤奋而有成就,又是孩子熟悉甚至尊敬的人。把那人现在的成就和他(她)当年读小学时的表现联系起来,给孩子讲讲他(她)的故事,这样孩子会由对他人的羡慕,产生一种也想做到的动力。

(2)抓好第一天、第一周、第一个月、第一学期,以至每一个第一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学生,也要靠从头开始,一天天地把功夫下到。对一个人来说,人生记忆最深的往往是那些第一次经历的事情。对一个孩子更是如此,当他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第一天走进校园时,一切都是新鲜的;每周功课从周一到周五的安排是不一样的,这种新鲜感在第一周会很强烈;学校每学期的教育活动,有的一个月一次,有的一学期一次,所以孩子入学后的第一个月,甚至第一学期,总能接触到一些过去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内容,这会使新鲜感不断出现。孩子每接触一件新事物,就会产生一次新认识,认识就有“对与错”两种可能。如果家长能抓住这些机会,与学校老师很好配合,在事前能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在事后能对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予正确评价,就能把孩子一步一步引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3)和孩子一起定个学习计划,按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奋斗目标;对孩子

学习上提出的要求,开始不宜过多但要具体,要便于孩子记忆,也便于检查,又有明确的奖罚措施。在家里建立一个学习园地,上面有展示学习成绩和表扬奖励栏目。孩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只要表现好,爸爸妈妈就可以奖励他一朵小红花或一面小红旗,还可以用积分方法,当红花或红旗达到一定数目时,给他一个更实际的奖励——去书店选购课外书,到博物馆去参观、到剧院去看演出、到公园去玩他喜欢的游戏,等等。 孩子入学后,家长要学会间接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每天的在校情况。途径和办法很多:放学时接了孩子以后,与孩子交谈一下,让孩子自己讲讲一天的生活、学习内容,评价一下他(她)自己和他人的表现;在接孩子时,主动与孩子的同学搭话,问问孩子在班里的表现,了解一下他给同学的印象;观察孩子放学时的表情或回家后的表现,看他情绪高不高,行为有没有异常;想办法定期与老师保持联系(当面、电话、通过联系册等),听听老师的介绍;检查一下孩子的课堂作业,看看测试成绩和老师的评语。如果孩子都按学校要求去做了,可以感到欣慰;如果孩子没有做到,一定要分清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最好在孩子入学不久,家长就能主动找班主任老师谈一次,全面介绍一下自己孩子的情况,与老师确定一下联系方法。如果自己工作忙,不能经常去学校,就要多通话或采用联系册的方式,多与老师沟通情况。

家长还应当为孩子建一个成长手册,可以每日或每周记一次,也可以不定期,记下孩子的进步与存在问题,自己采取的措施与教育效果。家长最好能有一本学习笔记,记下一些别人教育子女的经验,和自己学习的体会;能准备一个剪贴报的本子,经常收集报刊、杂志上有关子女教育问题的资料。

3、要以平静淡化紧张,表现出“放心”,而不是“过分关心”。

如果孩子入学后,因为对新环境、新生活感到陌生,精神上有些紧张,思想上有些压力,甚至身体上表现出有些不适,家长一定要表现得很平静。要告诉孩子:“这一切都很正常,谁刚上学的时候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一个勇敢的孩子,要主动去和老师、同学亲近;只要和老师、同学熟识了,就会发现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你所喜欢的事。”家长如能及时与老师勾通,请老师有意地亲近一下孩子,情况会好转得更快。还可以在家长接孩子时,通过主动与其他家长搭话,或相约周末一起带孩子去玩,为孩子结识新朋友作些铺垫工作,让他们彼此有个相识与接近的机会。只要孩子不性格孤僻,熟悉环境是很快的。他对新环境一熟悉,对新生活也就适应了。

家长不要在孩子稍有不适时,自己先大惊小怪起来,表现出过分关心,有意无意夸大了事态,或是孩子没怎么样,家长先心疼起来,放学去接他时,一把搂过来就亲,好像多长时间没见到了似的。这会让孩子产生错觉,加重心理负担,激起他恋家、想家的情绪,造成学习时精力不集中。孩子上学后,父母早晨要送,晚上要接,早晨还得早起为孩子准备早餐,不仅会很辛苦、很紧张,还会带来与工作或原来生活习惯的冲突。家长一定要避免不良情绪外化,更不要为自己承担了家务而与对方争吵。因为,这也会增强孩子入学的心理压力,延长他的适应期。

4、对孩子诉说的“委屈”要冷处理。

入学后,孩子肯定会遇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他在学校与新同学发生了矛盾,而且认为自己是受了委屈的一方;因为学前训练不足,做事动作慢,课堂练习、课间集合老是跟不上趟,挨了老师批评;因为下课时光顾了玩,忘了上厕所,结果回教室晚了,或是尿湿了裤子,等等。有的孩子很在意自己在同学们面前挨了批评,或是出了丑,可能在事情发生时就哭了,放学后家长一问又哭起来。遇到这类事,家长一定要沉住气,不动声色地听完孩子的诉说。之后,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说他“你真没出息”“丢死人了”之类的话,也不要与孩子一道共鸣,立刻心疼起来,一个劲的安慰,而要来一个“冷处理”,尽快转移话题,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开。然后在与孩子的一问一答中找出他在学校表现好的地方,用热情的鼓励去冲淡他不佳的心情。但自己要把事情记在心里,想想对孩子教育、训练上的欠缺,然后利用其他机会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相应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必要提示,并在孩子有微小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

5、要帮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小学生活的快乐。

(1)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家长都要热情地向他询问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从中找出那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特别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事情,和他一起议论,共享其中的快乐,让他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学校生活非常关心,与他的感受是共鸣的。

(2)每天检查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如果当天学的内容孩子都会了,就不要再随意加码,逼他过多地去做练习。要把课外时间留给孩子,让他干一些他喜欢的事情——看课外书、下棋、画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使他的课外生活在入学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果发现孩子在知识点的掌握上有遗漏,一定要当天及时给他补上,不使他第二天的学习因此感到吃力。

孩子的行为能力既表现在生活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面。提高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看上去抓的是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其实是在为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奠定基础,最终提高的是他的学习能力。这里的道理很简单,开发孩子的双手就是开发孩子的大脑。如果孩子入学前,您做得不够,那么孩子入学后,就千万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孩子日常生活烦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家长必须以耐心的训练代替过去的包办。这里要提示两个问题:

1、帮助孩子克服依恋心理,家长的心肠要硬一点。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经历一次生理断奶,还需要经历一次心理断奶——变所有的事情都依赖父母为逐渐走向独立,自己照料生活,自己面对困难,自己承担压力。对于孩子最终要独立生活的道理,没有一个家长不懂得,可是对于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却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做得很好。原因是,有的人总认为孩子还小,自己做不了;有的人总担心放手早了,一旦出错,后悔不及。其实都是对孩子的能力估计不足,对包办的害处认识不足。

孩子的心理断奶和生理断奶一样,不仅迟早要断,而且是“非断不可,早比晚好”。可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比如:孩子本该在学前就能独立睡眠了,一些家长在孩子上学后,还让他跟着自己或爷爷奶奶睡,甚至孩子都上中学了,还需要有爸爸妈妈陪着才能入睡。这已不仅是睡眠习惯问题,而是心理有了障碍。孩子如此“娇气、胆小”,怎么能有远大志向呢?是很难成才的。如果是男孩后果更严重,专家称之为“恋母情结”,会造成男孩子心理女性化,长大缺少阳刚之气,甚至行为、动作都与女士相仿。当然女孩也可能产生“恋父情结”,产生性早熟的危险。所以,家长一定要“在孩子该独立时,就让孩子独立”。有的人说,不让孩子单睡,不是对他娇惯,而且他夜里老踹被,让他单睡容易感冒。我的孩子小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也的体会是,只要父母辛苦点,夜里起来给他盖盖或另想点办法,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千万不要因小失大。

有的家长也明白应当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可是做起来就忘了这码事。或是自己性子很急,看孩子动作慢就伸手去帮,结果又让孩子失去了锻炼机会;有的是自己没长性,教过之后孩子没能掌握,又图省事,替他干了。所以,让孩子心理断奶,父母先要认识上去,克服自己不良的性情和心态。

2、一份制度胜过一打说教,严格的要求看似残酷,其实是真爱。

(1)要根据学校的作息时间,为孩子制订一份在家的作息时间表。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放学,放学后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什么时间预、复习功课,什么时间给孩子自己支配,什么时间爸爸、妈妈陪孩子玩,都有个明确规定。定好后要认真执行,首先是大人不能随意打乱孩子的生活秩序。要让孩子记住,定好的规矩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2)要对孩子在校、在家的行为习惯都提出“约法三章”。在校的要求,主要是让他(她)听老师的话,自觉遵守学校和班级的规定;在家的要求,除学习外,要包括生活自理、运动锻炼、承担家务、文明礼貌等各个方面。不仅有要求,还要有奖有罚,奖罚严明。凡是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都要从自身做起。对孩子行为的检查要持之以恒,对孩子的奖罚要公正守信。对孩子绝不可以“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只要求孩子做到,父母却做不到。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做到“家里的大人们意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