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8 05: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田忌赛马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篇1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是“最优方案”设计的体现。本节课,我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根据四年级学生喜欢活动、喜欢游戏的特点,教学一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学生浮躁的心理,使他们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教学过程中,我借助课件中的一段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势抛出疑问,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且在比赛中还有很大的学问;借助狼和羊的比赛又一次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后来的取牌游戏,寻找规律,把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调动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如果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让他们觉得学数学是非常有用的,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向往数学、热爱数学、树立学习的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该“最优方案”设计是建立在三年级学生对可能性大小的学习基础之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用“最佳方案”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最佳对策”的过程,理解在比赛或对抗中策略是取胜的关键;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河北省西部农村四年级学生。“田忌赛马”的故事学生已有所了解,但还未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畏惧,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最优方案”设计,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列举田忌所有可采用策略”的过程,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游戏导入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扑克牌。(异口同声,注意力集中。)

师: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个游戏,比牌点的大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有10、8、5和9、7、3这两组固定的扑克牌。每次出不能重复,三局两胜。)

师:谁来跟老师比一比?老师让你先选牌。(生选10、8、5)猜猜看,我们俩谁赢?谁输?为什么?

生:老师会输。因为老师拿的每张牌都比他小一些。

师:到底谁猜得对呢?我们来比一比!(师生对弈,生先出牌,师赢。)

师:谁再来和老师比比?还是让你先选牌,先出牌。(学生高举起手,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连续两个回合,师都赢了。学生有点不解。)

师:为什么我能一直获胜呢?老师呀,有——秘诀。想不想知道呀?

设计意图: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我利用比大小的纸牌游戏导入,抛出疑虑,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2)探究交流 寻找策略

师: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听故事吧。今天老师先送大家一段视频,你们一定要认真看、仔细听。(播放田忌赛马的故事。)

师:看到这儿,老师有疑惑了。明明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比齐王的差,孙膑却说一匹马也不用换,再比一次就能胜,那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田忌取得比赛的胜利呢?谁能想出办法来?(生自由说。)

师:对呀,马不能更换,可是出马的顺序可以换呀!应该怎么安排顺序应战呢?(小组讨论交流,寻找应对策略,完成表格。 )

设计意图: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呢?我们一块儿来看视频。(播放田忌赛马故事。)

师:你们太棒了,居然跟大战略家孙膑想到一块儿去了。(课件出示图片,介绍孙膑。)

师: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生1:只要肯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生2:齐王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好一些,原本田忌处在劣势,而最终却能反败为胜。

师:由此可见,在生活或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策略,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大家想到刚开始的比点游戏老师一直获胜的秘诀了吗?

师:看来学好数学多么重要啊!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利用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

(3)展示反馈 小试牛刀

师:我们常说的一些话中也包含了田忌的这种策略,如在劣势中找到优势、学会取舍方能取胜等。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这种策略?( 生举例,教师也搜集了一些运用“田忌赛马”策略的信息。)

师:能不能用你刚才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出下面比赛应对的策略?以小组为单位,帮羊族取胜。(发题卡,小组合作找出取胜的策略。)

(课件出示:争做小军师 羊族和狼族要进行一场“一分钟拍球比赛。”)

比赛规则:双方每局派一名队员比赛,五局三胜。 请看双方参加比赛队员的资料:

羊族:喜羊羊200下 沸羊羊150下 暖羊羊100下 美羊羊70下 懒羊羊50下

狼族:灰太狼220下 黑太狼160下 夜太狼110下 红太狼80下 焦太狼60下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为素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以致用,练习的设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4) 游戏渗透 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和老师玩个游戏?取牌游戏(出示课件),共10张牌,两人轮流拿,每次只能取1张或2张。谁取走最后一张牌谁就获胜。(师生对弈,师先拿。)

(几个回合,师一直取胜。学生再次升起疑虑,顺势让学生探究取胜的策略。)

设计意图: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找寻规律,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眼观、手动、脑思的最高境界,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5) 课堂小结 感知收获

师:今天通过学习“田忌赛马”的故事和“数学游戏”,你们有什么体会吗?

生1:体会到策略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重要性。

生2: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我一定好好学习数学。

(生积极回答,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要送给大家几句话: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先谋后战讲究方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设计意图:合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明晰所学内容,提升思维,达到巩固的作用。

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的落实为依据进行设计和实施,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思路,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课堂观察:授课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适当提问并进行补救教学。学生练习时巡视指导,对解题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

课后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进行对策的练习。

课后交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抓住了儿童的心理,从他们感兴趣的游戏、故事入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学设计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通过“出牌游戏”、“田忌赛马故事”与“羊族和狼族比赛”和“取牌游戏”等环节,让学生经历“感知策略—理解策略—运用策略”的过程,体会“策略”的重要性,并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取胜”的唯一最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策略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二,尊重学生主体,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和全体学生参与到游戏的全过程,学生在玩中思、玩中想、玩中学,在参与中探究策略,体验快乐。教学活动中有师生互动、生生探讨,形成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

第三,体现“用数学”的理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练习的设计形式一人一题卡,提高了学生完成练习的积极性。内容的设计关注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练习的层次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再一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也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其一,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解决“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时,学生活动不顺畅,不能按一定的顺序去做,结果导致汇报时思路也不清晰。

其二,取牌游戏中,师生对抗,大部分学生沉浸在敢比试的兴奋当中,很难冷静地思考,得出必胜策略。或许应该给予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之间进行游戏较量,让他们慢慢领悟。

篇2

一节课时间有限,区区四十多分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年龄、心理的特点,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建筑有效性课堂。

一、在课堂伊始抓住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凝聚力

在课堂开始之时,就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色表演,寓教于乐,在教学数学广角中,大可用这种方法。例如,在教授《数学广角----田忌赛马》中教师可设计好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田忌和齐王,通过学生的表演讲诉田忌赛马的故事,通过故事渗透数学思维,策略的应用,使得教学直观,有趣味性,也更大程度使学生进入学习,参与教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即轻松又有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数学有效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提问是认知的基础,不能提问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想知道什么,学习就变得盲目。提的问题越多,说明思维越活跃,对学习、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求知的欲望强烈,这样便会促进学生去设法获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待问题解决之后,学生的知识面便自然得以扩充。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等科学家之所以有超乎常人的贡献,离不开他们超强的问题意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如痴如醉,在他们的脑袋中有着千万个为什么,真是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不断思考,在科学探索的坎坷道路上开拓进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敢想、敢问、敢做,不断尝试创新,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他们被后人感叹的一系列巨大贡献。学生只有在不断培养自己提问意识的过程中,才可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光芒才会逐渐得以绽放。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在新课标中,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过程都离不开良好的问题意识,只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即自主学习的参与者,正真感受到作为一个知识探求者的乐趣所在。如此,他们的个性品质会得到锻炼,主体性逐步得以体现和发展。

三、在新课授知之时,开展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不是单一的简单的一项工作,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生特点,课题类型,要适时、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不光是简单的备课,而是要求备学生即备学情,备课堂,备教材。这就给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我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上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就是开展多样的学习方式,其一,我们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易于理解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有利于体会成就感。其二,我们还可以针对教学有稍许难度的,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团队的合作力量,采集小组的智慧于一体,提高集体的凝聚力,也有利于班级建设。最后,我想我们决不能忘了评价,评价机制在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评价是教学的鲜活剂,评价是学生的推动剂,评价更是为整个课堂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在课堂之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高课堂的有效途径

课堂的四十分钟太少了,要学好数学,光靠这四十分钟还是不够的,也是不容易的。那就要求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养成好的预习习惯,高质量的预习能使教学事半功倍;好的上课习惯是优秀的教学的核心;好的作业习惯也是好成绩的前提保证;好的复习习惯,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上课习惯、作业习惯和复习习惯。

五、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

我们常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同时,才能教育好别人,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因此,教师平时就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向道德楷模学习,要善于反思自己的言行,善于总结自身师德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从点点滴滴做起,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到平时的数学教学当中去,这样,学生会更愿意去认真听课。教师一定要在校内外言行一致,为人师表,真正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和修养,才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往好的方向发展。学生有了良好的素养,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就必须要强调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是前提。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六、让学生爱上数学,爱上学习

篇3

一.开展选择性学习的发展需求

1.选择性学习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信息量剧增,社会对人选择、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愈来愈高。如果一个人在纷繁的信息面前,不能选择有用的信息,就无法调整自身的秩序或建立新的秩序,就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正如叶澜教授说,在今天多元、多彩、多变的时代,自主选择是一种时代的精神。让学生学会选择学习,是21世纪对教育的期待。

2.选择性学习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人在认识的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情况不一,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进步程度、成长目标。自主选择是学生学习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的教学应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选择的过程。

3.选择性学习是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反思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选择性严重缺失。具体表现在:选择意识的缺失、选择机会的缺乏、选择方法的缺少。为此,加强选择性学习,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选择意识、能力的需要,还是规范学校、教师教学行为的需要。鉴于以上思考,我认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应创造一个能最大限度允许学生作出个人选择并主动活动的教学环境。而引导学生如何去选择,也就成为了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开展选择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一)引导“选择”学习内容

1.依据“需要”选择。比如课外阅读,面对茫茫书海,如何引导学生选择呢?笔者认为一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查阅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学习了《赤壁之战》、《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等。二是根据课文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查阅其系列作品。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介绍他的《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童话故事。三是根据文体,推荐不同的作者描写相同的内容的作品。如学习了古诗《游园不值》,可以推荐阅读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2.依据“兴趣”选择。新课改以来,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也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如第八册中“你把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再挑选几句抄下来”(《趵突泉》)、第十册中“把你觉得含义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再读一读”(《白杨》)等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呢?如《林海》课后要求: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选择:(1)选择描写绿的词句;(2)选择描写岭、林、花的比喻句;(3)选择描写林海的拟人句。这样,学生通过自由选择,主动地读读、背背、抄抄、写写、记记,就能有效地将课文的语言变成了自己的语言。

(二)引导“选择”学习方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具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同,所以采用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1.凭“习惯”选学法

课堂教学如果只追求“一二一齐步走”,就失去了儿童的心灵自由。笔者认为只要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一路绿灯”。比如发言可以站起来,也可以坐着;读书可以自主默读,也可以大声朗读……

2.凭“水平”选学法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的教学目的就在于选择不同的“最优”学法,让各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发展。因此,高层次的学生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通过读、查、想、注、问,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独立解决问题。中层次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两人为一小组):强调互动互助,实现真正的自主参与,成全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低层次的学生,则可采用大组辅导法(四人为一大组):教师随机引导、指导、辅导、及时反馈,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

(三)引导“选择”个性体验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即使坐在同一教室,同一教师指导,阅读同一课文,阅读时心理活动也会不同。所以,每一次阅读都是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个性体验的好机会。如《田忌赛马》写了田忌跟齐威王赛马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各自的情感评价。“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很多学生都说喜欢孙膑,因为他的足智多谋。当然,也有喜欢田忌的,但是竟有几位学生却说喜欢齐威王,说他能遵守比赛规则,不耍心计,倒是孙膑不该弄虚作假。个性体验让学生跳出了定向思维的樊篱,只要持之有据,自圆其说,都应该予以鼓励。因为只有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才能铸造更多的创新人才。

篇4

一、看似矛盾处激发思考

课堂提问如果启发性不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我们教材中有些课文在字面上看似“自相矛盾”,实质是作者匠心独具的“点睛之笔”,如果不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有效思考,学生便会束手无策或者悄悄溜过,失去思考的良机。如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中,桑娜在家盼望出海的丈夫归来,丈夫迟迟未归,桑娜感到“心惊肉跳”,看着睡在床上刚抱回的西蒙的孩子内心又是忐忑不安,丈夫回来会怎样对她呢?自己家的几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引导学生在课文中这一表现桑娜矛盾心情的地方去思考,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爷爷的芦笛》一文讲述的是小强强经历狂风巨浪之夜的恐惧,最后在爷爷的笛声中变得勇敢起来的故事。为什么悠扬的笛声能使强强坚强?从而较深刻地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内涵。

二、在求异处引导思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特别注重学生思路的拓展,让他们对同一问题找出多种角度不同的思考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题:“为什么孙膑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办法就能帮田忌转败为胜呢?”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答案。有一个学生这样说:“第一轮赛马时,孙膑看到了齐威王的马并不比田忌的马快多少,就想:田忌的下等马跟齐威王的三个等级的马比赛,肯定都是输,而田忌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比齐威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却要快些,还不如就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再用田忌的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这样一输两赢,胜在田忌。”我接着问:“如果齐威王也调换顺序呢?”学生争着说:“不会的,因为书上写了,他‘得意洋洋’了,根本不会想到要调换顺序。还有田忌先输一局更加麻痹了齐威王,由此看来,孙膑不仅观察了马,还认真观察了齐威王的人。”

三、在布白处展开思考

在国画创作手法上有种“布白艺术”,如一幅山水画,寥寥数笔勾勒出高山大川,在画面留有很多空白,却让我们能够感受到气吞山河的万千气象。而我们许多优美的文章也会留下许多空白之处,让我们展开无限的遐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去丰富、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小镇的早晨》一课时,“卖东西的人一张张淳朴的脸上带着微笑,热情地向走近的人介绍着自己的产品。”他们都会怎样介绍呢?发挥课文布白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搭建平台。《掌声》一文主人公小英因为一条腿残疾而忧郁自卑,一次演讲课,同学们给了她两次掌声,使她从此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当做小英,当做小英的同学,当做文章的作者,多角度思考文章中的布白。在一遍遍地朗读中,学生逐渐感悟到这平凡的掌声背后所孕育的不平凡,这掌声是同学们对小英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同学们被这掌声感动了,取得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四、在模糊处促进思考

文学理论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的形象具有鲜明性,而同时又具有模糊性,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与阅读文本的对话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本的一个艺术“再创造”过程。在文学鉴赏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生活阅历、性格特点都不尽相同,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就会有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在阅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包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模糊”,促进学生思维的张扬。《草原》一文学习时,开头草原景色的描写:“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更可爱”“翠流”等处描绘,朦胧而又模糊地想象感受草原美的与众不同。

五、在疑难处思考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我们俗话也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疑难点进行广泛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问自己为什么,学会在阅读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体现,是获取智慧大门的钥匙。如《落花生》一文学习时,如何联系课文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课文的主旨,也是学习的难点。教师在此处给学生思考的时空,引导学生思考、论辩体面与用处之间的辩证关系,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再如学习《孔子游春》时,孔子在泗水边说的那番话:“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段话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感情理解得更透彻。

篇5

关于“抄写”的案例

镜头一:靳家彦老师教《田忌赛马》。开始上课,靳老师先板书课题。因为“忌”是个生字,靳老师写得比较慢。写完第一笔,靳老师停下问道:“第二笔从哪里起笔?”学生答曰“横”。靳老师说:“上面部分是‘自己’的‘己’,下面部分是什么?”学生答“心”。靳老师把字写完,指着它说:“田忌的忌就是妒忌的忌。妒忌是从心里发出来的,所以是心字底。”接着,靳老师问:“这个字现在就能记住,回家一遍都不抄,明天听写保证不错的同学,请举手。”明天听写,会不会有写错的学生?可能有,或者说肯定有。但不加以区分就让所有的同学都抄写十遍,那是病急乱投医。只有不会写的学生才要抄,这才是对症下药。

镜头二:下乡调研时听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首诗学了一节课。快结束时老师说:“这首诗我们学完了,今天的作业是把这首诗抄5次,明天向小组长背诵。”

我们不禁要反思,一首七言绝句学了一节课,回家还要抄写五次,那课堂上干什么了?和专家的课堂反差竟如此之大?后面这个例子是农村教学的一个缩影。这就是为什么教师学生经年累月、周而复始不停努力,课却没有上好。课上没学好,课后补抄补背,搞题海战术,能不累吗?这样本该课内完成的推到了课外,推给了家长,这就涉及乡镇“家长素质”上。现在乡下的家长有单位的,这方面意识强的就把自己的孩子往县城挤;没单位的,意识不强的(一是打工的,二是管果园的,自己白天累了,也没时间管),无法完成老师当天布置的作业,要掌握的知识在家里得不到补充,学生在家里根本完成不了,第二天又回到了老师这。老师第二天要讲新知识,课余、课外还要抓前面没完成的,要加班进行加强训练,每天披星戴月、疲惫不堪。这样周而复始,学生越来越疲,老师更是苦不堪言。如此情景,要使学生自己学会学习,主动要求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简直难上加难。这个例子已经将乡镇教育的一些困境反映出来。

案例反思

通过前面两个镜头的对比,笔者不禁反思,不单单是对课堂效率的把握,还有许多诸如对教材的把握不准,教师语文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在乡村教学中屡屡存在。为此,我们高效的课堂,呼唤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形成高效的课堂,教师是关键,课改的关键是人的改变。虽然目前笔者所在县小学语文师资方面客观存在困难,如有些语文教师是体育、数学老师转行过来的,有的是大学刚刚毕业还没有教学经验的,还有的是代课教师,更有些对新课改摸不到头脑的老教师。但只要不断地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就能够使自己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好一点,再好一点。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急需改进。

第一,课前设计不够精心,上课效率难保证。许多老师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我怎样教”上,而常常忽视了作为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要“怎样学”这个环节,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无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教学目标不明确,课上完成力度不够,课间节奏松散。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将时间浪费在讨论上,有的教师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将整节课的内容都用在表演上,课堂气氛非常好,但是学生并不明白自己讨论和表演是为了什么,成了为了玩而玩了。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用好课上的45分钟。

可见,要改变笔者所在县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急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赋予了它经典性和相对稳定性;蓬勃兴起的新课改如春风般给它灌注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紧迫地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在响彻神州大地每个角落“减负”的口号下,语文教学将何去何从?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还是要抓住根本、着眼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效率提高了,课下学生也就没有负担了,学生们学习也不累了,自然学习也就不再是痛苦的事情了,才有可能让学生喜欢学习,自主学习,实现“课改”要求,达到“减负”增效的效果。针对以往低效的课堂,笔者提出三点应对措施。

一是内容讲到点子上。语文知识面广,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分清主次,“主则详,次则略”,不能一碗水端平,全都一样仔细讲解。一来讲的太多学生不愿意听,二来就是认真听了,全堂45分钟,老师不停地讲,学生怎么可能都记得住,有时候可能将不重要的记住了,重要的知识点却不知道。

二是着力点放在学生能力训练上。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在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再以老师的讲为主,而要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同学们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利用课堂时间多读书,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不要什么知道都告诉学生,要他们在多练习中自然提高。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兴趣是激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要使学生的"学"处于最佳状态,教师就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做到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疑引思、以知诱学。使学生产生尝试、探究、创新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来,专心致志的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优化(对策问题),教师在上课伊始可以播放视频课件《田忌赛马》,通过生动的动画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进而引发学生思考:齐王第一次比赛赢了田忌,因为同等马相比,齐威王的马要比田忌的强一些,所以齐威王赢了。然而第二次比赛田忌居然赢了齐王。田忌是怎样赢的呢?田忌采用了怎样的对策赢了齐威王呢?针对这场比赛田忌都有哪些对策?哪个是最优的呢?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激发和培养。

2.建立开放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成为学习与探究的主人

2.1 探究过程应该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具有探索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学会"尝试――观察――猜想――验证"。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即"两端都植"的时候,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再引导学生用图示或线段图进行探究验证,学生会发现100m太长,没法画,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复杂的数据简单化,接下来可以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1)把公路长变成20m、25m、30m分别能栽多少棵树?(2)将探究过程中的数据填写到记录单上(3)观察总长、间隔长、间隔数、棵数,你发现了什么?并把发现表示出来。(探究时间10分钟)这样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

2.2 探究过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探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三是全班探究,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独立思考是学生合作探究的前提,必须充分重视独立思考。我认为先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对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探究和交流中他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提高讨论的效率。同时也避免因从众心理,由个别学生的误导性发言而造成群体的认识偏差。因此,在每一次合作交流之前都应该安排独立思考。

3.渗透科学的探究方法 教会学生探究技能

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需要运用的各种技能,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学生一旦拥有这些技能,便可凭借这些技能来探究周围世界中的一些未知问题。因此,学习和掌握相应的探究技能是实施有效探究活动的保证,更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必要条件。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3.1 观察认识。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文具盒、墨水盒、化妆品盒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3.2 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应注意:①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因为动手操作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活动来实现和反映其思维活动,并逐渐抽象成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必须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②操作活动要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适合动手操作这一教学方式;所谓适量就是说操作既不是多多益善,也不能浅尝辄止,走走过场。

3.3 猜想验证。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归纳总结探究结果,引导反思探索过程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 高效课堂 学习态度 学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086

物理学科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门自然学科,注重于研究物质、能量、空间、时间以及它们各自的性质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较为直观。而进入高中以后,随着物理学习的逐渐深入,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加强,对很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或者是抱有错误的学习态度,导致物理知识难以掌握的现象频发,甚至有些学生会彻底丧失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因此,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学习物理知识。

一、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开始之前应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态度决定着你对任务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专业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有着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高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种类多样而且难度渐增,而高中阶段的学习时间也有限。这就要求学生更加严谨、认真的对待物理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中学生对于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应该如何学好物理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有学生想学习的时候就学习,不想学习的时候就偷懒。殊不知物理学知识也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很多基础知识一旦掌握不牢,就会影响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建立。而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开始充满热忱但是后来却中途松懈,或者遇见难的知识点就心生烦躁,不愿意去钻研探究,逐渐丧失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这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变化,教师要认真关注并及时予以引导。首先应该认真分析物理学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以前有话曾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种说法虽然有些片面,但是也体现了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应该多拿一些科学家的实际例子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建立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遇到困难时要勇于钻研和探索。这种学习态度不仅要应用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还可以应用在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中。

二、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素质教育要求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有着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学生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很多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能力其实是很强的,只是很多时候并没有发挥出来。学生有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从各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特点以及其他方面的优缺点。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早在春秋时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主张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学习的要求和任务。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我们不能对学生们一概而论,这种差异性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尽可能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所以我们要给每一学生表现的机会。但是很多物理知识掌握的比较薄弱或者是思维不够敏捷的学生可能就不喜欢回答问题,尤其不喜欢被突然提问。那么在提问之前就需要教师事先做好设计,对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知识问题,就可以选取一些物理学习能力较弱的或者是内向敏感不爱发言的学生来回答。在他们回答问题以后及时给予评价,多鼓励和表扬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强化他们的这种行为,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对于一些新颖开放,发散范围较大的问题就可以让一些思维比较灵活且乐于展示自己的学生来回答。对于这一类的学生不能一味地表扬或鼓励以防止他们骄傲自满,而是应该及时的给予鞭策,激励他们踏实向前。针对一些刻苦学习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不敏感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敏感,自尊心强的女生更要循循善诱,从心理上给她们适当的减压,避免因为学习动机太强而导致事与愿违,给她们带来强烈的挫败感。此外,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制定不同的任务。

三、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对于因材施教,布置教学任务也要按照层级来进行,是一个较为高效的教学策略,但是有时候却会取得相反的效果。这是因为高中学生虽然心智已经基本成熟,有了很强的自主性,但他们仍然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其依赖性和向师性都表现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十分在意。而分层次的教学可能会挫伤一部分敏感学生的自尊心。他们会认为教师在心里把他们划分了层次,教师觉得他们能力差不能接受更高程度的任务,对学习的热情逐渐丧失,更有甚至自暴自弃更加不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篇8

一、小组合作预习,调动预习积极性

预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效果,而学生的主动也影响着预习的效果。现实中一些同学缺乏预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无视预习,结果到课堂上疑点重重,学习起来越来越吃力。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我觉得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这样既能收到较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鉴于小学生思考时易出现随意性的特点,预习前,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再拿到小组里交流解决,比一比,哪个组的同学学得好,谁是小组中表现最棒的人。学生为了个人和小组的荣誉会认真去进行预习。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练习,调动兴趣和效益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巩固与熟练。如生字生词、古诗积累、重点篇目的重点段落等,要通过反复练习巩固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就可以开展练习形式的小组合作活动。高年级需要掌握的字词、古诗、短文的数量很大,这需要学生在课下多加练习,但学生一般不会主动地去练,这时小组合作练习的效果会很好,可以在小组中开展过关比赛,让各小组在课下积极练习,会了可以过关,看哪个小组过关最快,这时,有人督促就有动力,为了小组,为了自己,学生在比较积极的状态下抓紧时间练习,使兴趣和效益双双提高。另外,小组的几名成员间还可以开展知识抢答形式的练习,一人出题目,其余三人进行回答,也可抢答。这样的练习范围小,并且有一定竞争性,学生参与机会多,因此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出题和回答过程中既达到了复习的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单位学习时间的活动面和活动效率。

三、小组合作读议,互相激活思维,提高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读”是很重要的,“读”是理解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读”的重要性。如果开展小组合作下的“读”,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彼此之间认真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在讨论时也会有所见解。我在教学时经常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阅读,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交换朗读,分别记下对方的错误,这样学生会积极地参加阅读,并且很认真。另外,在讨论时,小组长先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员、有的是监督员、有的是总结人,对平时好“静”的学生也有具体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从中学会了补充、否定、反思、调控。小组中如果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老师,也可请求其他小组的帮助,最终达成共识。这样通过讨论,既让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各个方面完善自我,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与概括性,为以后的自学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小组合作表演,增强小组凝聚力,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编课本剧、诗文朗诵、成语接龙等形式,让学生的参与面更广一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在轻松自由、压力小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活动中无所顾忌地把自己的能量喷洒出来,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并且教师在点评学生的表现时,以表扬鼓励为主,适当提出修改意见,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品,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大,从而真正配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我在教学《田忌赛马》《晏子使楚》等课文时,由于课文比较好分析理解,我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大量的时间阅读,然后在课上利用最后的一段时间安排大家表演,并在小组间开展比赛,学生的热情非常高。每次比赛结束时,优胜方的欢呼和兴奋,成功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旁无代替的,而负方也不甘示弱,相反他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次的获胜增强信心。小组的合作会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篇9

关键词:认知任务分析 职教烹饪大赛 训练

2年前全国烹饪技能大赛某省某选手,在平时的训练中一直使用倒计时的计时器进行训练,在训练中他已经习惯于按照计时器的指示来分配操作的流程。比赛过程中在评委宣布开始后,该同学由于紧张忘了按计时器的开始键,后来发现了却又不知如何补救,此时他已经感觉失去最好的时间指挥了。慌乱中他还是超时以5分钟结束他的比赛。纵使他的作品分高达95分(金牌作品以90分为标准),但还是由于前场超时被扣20分而与金牌失之交臂。

一件大家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这样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发生了。事后我们对我们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教学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目前我们应该探讨的话题。

1 认知任务分析的概念界定

认知任务分析(CTA――Cognitive Task Analysis):它是确定工作者在完成任务时认知技能或心智模式的一种方法,主要用来分析工作者(如专家)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认知技能,包括推理、诊断、判断和决策等技能以及在问题解决情境中分析工作者行为表现活动。

2 基于认知任务分析的烹饪大赛训练

认知任务分析以学科专家的认知过程、问题解决和专家知识的生成为取向,并使用知识抽取工具提取和表示他们完成任务过程中所利用的专家知识和关键的认知要素,据此训练内容项目化、任务化,就能将学科专家的专门知识传递给学习者,加快学习者向专家方向发展的进程。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理查德克拉克教授认为:CAT的设计时间增加20%,它可以减少训练时间20-50%,那么我们如何培养灵活、适应性强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粗浅的学习,笔者做了一定的尝试。

2.1 确立任务

大赛技能训练的任务确定是与大赛方案吻合的,它是源于大赛比赛方案而又高于大赛方案的设计与任务确定,每个任务的步骤与子任务不是浮于表面的表述与要求。

①专家调研。所有的任务确立都是建立在对学科专家调研基础之上,凡技能需要的认知技能步骤以及涵盖的其他认知技能内容包括判断、评估、情境回应、决策和问题解决思维技能,都应该在任务中表现。基于这样的理论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我们将训练项目确立任务图,任务图是学科专家对任务总的看法、任务的分解和彰显认知过程的未知部分。

②确立任务。经过专家调研,确立任务就会有理论基础的支撑。大赛冷拼训练任务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当然我们考虑任务实施过程中,不同的选手,其认知能力(问题感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专家知识交流能力、社会协调能力等)是各有不同,实践过程中任务的取舍,是可以存在的。

2.2 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的表现形式是以专家访谈的形式表现,专家访谈是捕获专家知识最重要的手段,并成为聚类和分析专家知识数据的代表性方法,它围绕发现具有专家知识特征的知识分类来组织,包括诊断和预测、情境意识、知觉技能,知道何时应用这些诀窍、临场发挥、元认知、识别异常等,发现这些子任务、步骤中的专家知识、所需的专门事件、使用的策略等。

此阶段的信息收集是在确立任务后对每个任务或与任务有联系的问题访谈,也是新原料新技术的挖掘,它将是决定任务目标的一手资料。

2.3 设计蓝图

设计蓝图就是确定专家级目标

①分析背景。背景分析是基于大赛方案与参赛队员以及参赛对手的分析,背景分析第一步要明确大赛目的、研究大赛要求、熟悉大赛流程,然后分析本队的优势、强项,研究参赛对手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田忌赛马”的战略方式。

②确定专家目标。以“鸟”的构图为例:

2.4 示范、实践和反馈

①示范是根据目标任务给予学生的演示。示范是专家、指导老师告诉学生何时以及如何完成哪些具体任务。教师自己可以通过表演,给学生示范如何分析一个问题、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信息、如何采用解题策略以及如何评价结果等等,这里既有具体的行为动作又有形象的抽象思维。

②实践是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专家技能,引领学生与专家思维靠拢的过程。此过程可以挖掘学生自身本能的思想,特别在创新思维方面,学生的思维是与专家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在我们完成任务中恰恰就是点睛之笔。

③反馈是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的过程。由于时间、温度、湿度以及选手的生理状况等都是影响训练效果的因素,那么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反馈,来调整与避免。比如学生有训练的波谷与波峰期的调节,气候的应付对策等等。

以拼盘《觅食》――锦鸡为例将两种模式做一比较:

2.5 情境模拟

①专家访谈。情境模拟是再一次发现专家隐性知识的过程。过去的情境模拟往往是针对学习者设计的,而认知任务分析要求情境模拟的初级阶段应该是对专家设计,让专家与学习者处于同样的情景,甚至于执行同样的任务,然后比较其不同的执行方法以及不同的想法,从而挖掘专家的隐性知识特别是那些高度隐性的知识,以提高学习者的训练效果。

②情境模拟。情境模拟也是为受训者创设多次模拟比赛的情境,它与教学情境有着本质的区别,教学情境是宽松的、开放的、发散的,比赛情境是紧张的、严格的、收敛的;教学情境允许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出现各种其他思维与尝试,比赛情境不允许学生出现任何其他思维与尝试,比赛情境模拟目的让受训者对比赛有多次的环境和操作磨练,以便减轻受训者实战时的心理负担。

认知任务分析的训练方法,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它不仅在大赛技能训练中能发挥其重要作用,在我们的烹饪项目课程中也应该借鉴和使用。试验证明,它在快速提升学习者向专家层次的知识发展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快速提高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相信经过不断的探究与尝试,我们是可以找到一条更适合我们烹饪实践课改革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詹青龙.培训活动设计中的认知任务分析模型与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6.

篇10

>> 高效课堂与主动教育 构建主动学习的课堂 感受课堂生成的喜悦 教师主动教学与教师课堂提问 构建主动参与的品德课堂 构建主动探究的科学课堂 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 数学课堂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才是精彩课堂 课堂教学的情感调控与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课堂的关键 学生的主动参与成就精彩的课堂教学 主动学习:有效课堂的最佳落点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构建主动性的职校英语课堂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土 刍议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探究的探索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实践探索 让学生的主动探索在课堂上显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主动课堂”的回望与喜悦 “主动课堂”的回望与喜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的喜悦!让学生主动,让教师灵动,让课堂生动,实现 “教”和“学”这个过程的轻松、愉快、充实,享受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从中学习取经,不断体会和反思,得到的启发,达到学习活动的高效。 【关键词】基础教育享受语文教学课堂 一年前,新课改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虽然我和孩子们与课改同行的日子并不长,但我正感受着课改带给我们的希望,正领略着课改带给我们的激情,正品着课改带给我的喜悦!

一、回望“主动课堂”, 从茫然中收获感悟。

回首走过的课堂改革之路,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更有过失败。在完成新课改提出的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心随课动、课随心动的课堂教学重任时,我总是手忙脚乱;在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即要体现生活活泼的课堂氛围,又要保证秩序井然的课堂纪律的目标时,我总是顾此失彼。在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时,下课了,我总是唉声叹气:这节课有没学完该学的……但值得庆幸的是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机会和空间。至少现在让我逐渐明白了我校的“主动课堂”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向和线索,教给他们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主动,让教师灵动,让课堂生动,实现 “教”和“学”这个过程的轻松、愉快、充实,学习结果高效。

二、 “主动课堂”让我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

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主动探究,把学生带到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让我和孩子们灵动起来了!逐渐学会了和同事分享课改的点点滴滴,并使自己取得可喜的进步。1.自主、合作中彰显着精彩。

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编织的课堂上,我常常会被他们那一个个彰显个性的精彩发言所吸引,被那一串串富有童趣的奇思妙想所陶醉,被那一次次充满自信的展示所感动。比如上的《神奇的玻璃家族》一课,就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为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设计了活泼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教给学生技巧,变换形式。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这样设计的:给每个小组一个要求,介绍玻璃时分别用上指定的(本课学习的新词居多吧)一些词语,还把修辞手法运用在学生说话和写话中。有的小组用上比喻,有的小组用上拟人,有的小组用上排比、反问等。再让他们在讲台上生动的汇报各种玻璃的性格和作用,不但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还无声无息的教会了了学生多种表达的方式;让玻璃家族的成员鲜活的出现在课堂上同学们的面前,课堂生动了,玻璃家族神奇了;

小组合作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那么备好合作是提高小组学习效率的关健。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了合作的内容,合作的形式,合作的时机等。注重了语文课上多设置一些语言表达的活动,培养了学生发表见解的习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起码也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所以高效的完成了学习的目的,轻松地点明了课文要学生掌握的重点:认识玻璃的“神奇”。

《神奇的玻璃》一节课让我感触颇深,要真正做到还学生以时空,我就得忍痛割爱,大胆放手。在此我还真的感谢“主动课堂”带给我学习的机会,让我在各位老师的课堂中学习取经,不断体会和反思,得到的启发让我面对新课堂不再一筹莫展了。

2. “合作构想”——互学互进减轻学习之压。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从我站上讲台那天起我就自豪的认为讲台是专为我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的一切,恨不得在学生的脑袋上找个洞往下灌,其实静下心想想,因为我错把自己当“霸主”了,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因为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昏昏欲睡,课堂上哑口无言了,听一就是一,没自己的见解了,有也不能说了。我还总责怪学生不动脑筋,我该反思了,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了吗?是否减少了对学生时空的占领呢?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还给孩子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了吗?构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教学模式了吗?

一节课时间有限,若面面俱到,就会蜻蜓点水,不能给学生深切的感受和体验。而简化头绪,精选内容,指出最精要的一处或几处,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搭建平台,进行读、说、写训练。这样训练具体了,学生的感悟也就深刻了,收获自然就有了。

许多课文就是这样处理,我班学生多数是寄宿学生,我将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配置小白板和书写笔,让小组合作完成对课文的预习。如:我们的预习所得;根据课文片段绘画;给同学们的提醒;我们小组的疑惑等等。既节约了学生作业时间,又减轻了学生作业压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找准侧重点,学生是自由的、活泼的、兴趣盎然的,老师才是得意的、笑在心里的,达成激“活”的目的。

三、“主动课堂”就是还给学生多彩的舞台。

回顾这一年来的我校的“主动学习”课堂,我深深的感受到了课堂应该给孩子一个享有知识的游乐场。看,低年级的小朋友正在和拼音宝宝交朋友呢,开小火车送字宝宝回家,到知识果园里采摘苹果,去登数学大山抢红旗,做拼字游戏时,大家拼出一句句有趣的话语,拼出了一个个神奇的童话。他们是多么灵动啊,他们正全身心的感悟着知识的魅力。

给孩子一个展现才艺小舞台。听,小百灵唱歌了,娓娓动听;小播音员朗诵了,字正腔圆;小诗人呤诗了,摇头晃脑;小音乐家谱曲了,有模有样的;特别是五二班的一群小评论家们正振振有辞的表述《田忌赛马》呢。课堂上多热闹啊,孩子们是那么的跃跃欲试,他们的眼里充满了自信和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