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与健康范文
时间:2023-03-29 18:1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饮食习惯与健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541-02
俗话说病从口入,可见饮食习惯与健康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做得如何呢?事实上有太多的人在享受食物时过于随心所欲,而没有注重与健康的关系。日常生活中到底有哪些不良饮食习惯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呢?下面就来谈谈一些会有损我们健康的不良饮食习惯。
1饮水方式不当
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的说法,可见饮水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有人会说:水,谁还不会喝?是的,大家都知道要喝水,但不一定会科学地饮水。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的喝水习惯是:不渴,就不喝,一喝就喝个够。这种感觉口渴才喝水的饮水方式叫被动饮水,如果人长期被动饮水,机体会处于慢性缺水状态,不利于正常新陈代谢的进行,此外,体内水分减少,还会导致血液浓缩及黏稠增大,从而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血管及心血管疾病,而且还会影响肾脏代谢的功能。那么,成年人每天应该饮水多少才合适呢?
一般来说,健康成人每天需要的水量为2500ml左右。而我们体内的水有三个来源:饮水(约占50%),食物(约占40%),体内代谢产生(约占10%);其中食物提供的水和体内代谢生成的水约1300ml,其余则要通过饮水补充。因此,在温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的轻体力活动的成年人每天最少饮水1200ml(约6杯),而在高温或强体力劳动的条件下,则应根据出汗量适当增加饮水量。
我们如何饮用这些水才有利于健康呢?
定时、定量、主动规律饮水,这样不仅有利于机体代谢,还能起到“内洗涤”作用,有利于身体健康。如:清晨空腹饮用一杯水不?鲇欣诟哐埂⒛运ㄈ燃膊〉姆乐危铱梢源俳ξ溉涠行У卦し辣忝兀煌砩纤?1小时饮用1杯水,可以有效地供应人体夜间水分丢失的需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夜间脑卒中;餐前1小时空腹饮水1杯水,到进餐时体内便能产生充足的消化液,从而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的作用。
2长期不吃早餐
长期不吃早餐,使我们容易患下列疾病。
(1)消化道疾病人经过一夜睡眠,肠内食物早已消化殆尽,急需补充。如果我们长期不吃早餐,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会造成胃酸分泌过多;此外,如果早餐不吃,午饭必然有所增加,从而造成胃肠道负担过重,从而容易导致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2)结石人在早餐空腹时,胆囊内胆汁经过一夜,即约12小时候的储存,使胆汁当中的胆固醇饱和度升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由于胆囊收缩,胆固醇会随着胆汁排出,因而结石不易形成。如果长期不吃早餐,由于空腹时间过长,胆囊内胆汁储存时间过久,导致胆汁当中的胆固醇过饱和,进而引起胆固醇沉积,逐渐形成结石。此外,长期不吃早餐还容易发生胆囊息肉。
(3)便秘在三餐定时进食的情况下,人体会自然产生胃结肠反射现象,有利于身体排毒;反之若不吃早餐成习惯,就可能造成胃结肠反射作用失调,导致便秘,使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从而增大对机体的危害。
此外,长期不吃早餐的人,会因大脑营养和能量不足而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3晚餐不当
(1)晚餐用餐时间过晚有人说晚饭晚饭就是要晚点吃,因此有不少的家庭晚餐用餐时间比较晚。这与医学专家向人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晚餐早吃相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这是因为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潴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从而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所以,傍晚6点左右吃晚餐比较合适。
(2)晚餐荤食过多对于大多数工薪族家庭来说由于没有充裕的时间准备早餐、中餐,所以早餐和中餐一般都比较简单,而晚餐则不同,晚餐有的是时间准备,所以大多家庭晚餐吃得都比较丰盛。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的钙量增加,尿中钙浓度高,罹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滞留肠道中的蛋白质会发生腐败作用生成氨、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而会刺激肠壁诱发癌症。其次,晚餐动物性食物吃得过多会使脂肪摄入太多,使血脂升高。研究资料表明,晚餐经常吃荤食的人比吃素者的血脂要高2―3倍。 再就是傍晚时血液中胰岛素的含量为一天中的高峰,胰岛素可使血糖转化成脂肪,晚餐吃得太丰盛,久而久之,人就会发肥。因此,晚餐应该偏素,且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
(3)晚餐吃得过饱 晚餐过饱可使胃鼓胀,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胃、肠、肝、胆、胰等器官在餐后的紧张工作会传送信息给大脑,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层其他部位,诱发失眠。晚间一般活动较少,如果晚餐吃得过多,可引起胆固醇升高,刺激肝脏制造更多的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诱发动脉硬化;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岛素β细胞提前衰竭,从而埋下糖尿病的祸根。因此与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
篇2
一、饮食能提供人体大量的热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要消耗2 000~3 000千卡热量。在生长发育期或活动量增加、发热时,消耗的热量更多,如不及时补足营养,会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每1 g蛋白质产生热量4千卡;每1 g脂肪产生热量9千卡;每1 g糖产生热量4千卡。可根据以上数据制定食谱,合理安排营养。
二、饮食能提供大量维生素、纤维素和微量元素人体需要一定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维量元素。如缺乏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可引起坏血病;缺乏微量元素硒可引起癌;缺乏微量元素锌可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缺乏维生素可引起便秘。人体对这些营养素需要量不大,但必须保证从饮食中得到全面补充,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饮食能提供免疫物质牛奶、蜂乳、甲鱼、枸杞、脑等食品含有大量免疫物质,经常食用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对婴幼儿、老年人、体弱者尤为重要。
四、饮食能提供大量抗菌物质大蒜、洋葱、茶叶等食品中含有大量抗菌物质,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沙门氏菌属、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明显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五、饮食能提供大量的抗癌物质微量元素硒皮龟、甲鱼、豆浆等食品有抗癌作用,经常食用可减少癌症的发生。
六、饮食能调整人体的物质代谢,使人体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羊肉、狗肉、鸟肉等有助肾阳之效,热量较大,食之可治腰膝酸软,增加抵抗力;银耳、黑木耳能降低血液凝度,有利于冠心病和血管硬化的防治;茶叶具有抗凝血与使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不但对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 、高纤维蛋白元素血症有明显治疗作用,而且对胃炎病人的血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沉积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篇3
【中图分类号】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17-01
护理职业压力源因素所致的持续的护理职业风险压力会进一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表现为职业倦怠[1]。国内学者杨美玲[2]研究表明,护理职业风险压力越大,离职意愿越强。为了解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聘用制临时护士压力源因素与身心健康间作用关系现况,我们针对该群体进行了现况调查,并开展了有效的干预与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以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为现场,对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三年内的临时聘用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纳入条件:(1)连续从事某科临时聘用制支助护士工作3个月以上(2)毕业于正规护理学校。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编制与调查方法 研究者针对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特点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5]对该群体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
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两家医院分别发出问卷和收回答卷均为68份,回收有效率为100%。
1.2.2 干预方法 在研究期间内对医院干预人群,进行系统的培训,并针对性地改进原有管理方法。最后再对干预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
1.2.3 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调查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临时护士各68名,均为女性,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2.36±2.46岁;
2.1 干预前后结果比较 经调查比较,其干预前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临时护士护理职业心理状态均存在严重的焦虑与抑郁情绪;而干预后其焦虑与抑郁情绪明显减轻。对武汉地区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临时护士干预前的结果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分析,结果均显示,P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武汉地区中医医院临时护士调查分析,以我国常模的上限为界,SAS 标准分>50分,表明有焦虑症状;SDS 标准分>53分,表明有抑郁症状。整体的焦虑、抑郁水平与中国常模比较。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3]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发现,该群体干预前的SDS、SAS均值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标准分均值(P
研究证明,有针对性的改进原有的管理方法,如采取个性化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引导等综合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瑛.护士工作压力应对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4.
[2] 杨美玲,王冉冉,侯淑肖.在职护士离职意愿及其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6,12(18);1667-1669.
[3] 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575-578.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小班幼儿;健康饮食;策略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园应将“健康”放在首要地位。同时,进一步强调对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和谐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作为一名一线幼儿教育工作者,近年来着重对小班幼儿的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进行了实践研究。
幼儿健康饮食习惯养成的价值
众所周知,幼儿期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养成的健康饮食习惯会伴随幼儿的一生,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前提条件是幼儿从小就养成的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餐习惯。同时,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前提条件,合理的饮食结构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的物质“基石”。所以,对小班幼儿进行健康饮食习惯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班幼儿饮食习惯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小班幼儿挑食、偏食、厌食现象普遍存在。挑食、偏食、厌食是小班幼儿通常会有的现象。挑食、偏食、厌食会造成小班幼儿营养不良症,会严重制约小班幼儿的生长、发展。小班幼儿产生挑食、偏食、厌食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客观的环境因素与小班幼儿主观的心理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自己的“方便”单品种的菜天天食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自然会引起幼儿的厌食情绪。
误区之二:大多数家长过于溺爱幼儿。两至三岁的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身体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常见的现象是吃饭时满桌、满地、满身都是饭粒,显得脏兮兮的。针对这样的现象,部分家长便走进了教育的误区:家长干脆不让幼儿自己吃饭。殊不知,家长越是这样,幼儿便失去了实践锻炼的大好时机,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家长又担心幼儿吃不饱,干脆家长直接喂幼儿,这样既省事又干净,这样的做法自然导致幼儿对家长的过于依赖症。
误区之三:部分家长将幼儿的零食充主食。部分家长为了让幼儿不受饿,常常会买很多的零食给幼儿吃。有的幼儿吃零食上了瘾,对奶油味、巧克力味的零食特别钟爱。事实上,部分幼儿由于过多食用零食,导致营养不均衡,部分幼儿出现了肥胖症。
误区之四:幼儿饮食时间随意性大。部分家长对幼儿每天的饮食次数无规定,只要幼儿想吃就让他们吃,不是按照一日三餐的通常做法,而是随意性很大。
培养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对策
对策之一:教育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为小班幼儿健康饮食构建愉悦的环境,让小班幼儿在心情愉悦、自由宽松的环境下饮食。幼儿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自己以身作则,同时应用积极的、正面的、富含启发性的、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幼儿做到健康饮食。比如,可以对幼儿这样说:“今天的凉拌黄瓜又鲜又脆,肯定很好吃的!”“今天的蕃茄蛋汤,色、香、味俱全,看哪一个小朋友吃得多,吃得香!”诸如此类的语言暗示,一定能激发起小班幼儿的饮食兴趣,诱发小班幼儿的饮食欲望。此外,为了让小班幼儿克服挑食、偏食、厌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多收集或上网查找关于让幼儿不挑食、不偏食、不厌食的有关儿歌或专题教育片,组织幼儿学习,组织幼儿观看,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对策之二:教育小班幼儿养成自主饮食的习惯。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同样,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需要幼鹤灾鞯摹⒒极的、主动的投入。离开了幼儿自主的有效投入,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只能成为“泡影”。幼儿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应放手让小班幼儿真正自主地参与其中,让小班幼儿自主进行饮食习惯的培养,克服懒惰心理,自己积极主动地进行饮食,才能受益终生。
对策之三:让小班幼儿一日三餐吃好主食,少吃或不吃零食。幼儿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应教育小班幼儿坚持一日三餐进食主食,力求吃饱吃好,吃出营养。当然,需强调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进行饮食,切忌暴饮暴食。要尽可能的给小班幼儿色、香、味俱全的、营养搭配均衡的、荤食与蔬食分配合理的健康食品,以让小班幼儿健康的成长。
对策之四:让小班幼儿形成有规律的饮食时间。对小班幼儿饮食时间的安排要合理,一日三餐进餐时间相对固定,让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人体生物钟,按时按规律让小班幼儿饮食。
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饮食习惯; 定性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31-001
大学时代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健康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而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研究表示,目前大学生的膳食行为普遍存在着不吃早餐、爱吃零食、挑食及忽略三餐的质和量等现象[1]。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本课题组于2014年对保定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饮食习惯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保定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2名,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大一年级8人,大二年级8人,大三年级6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每组抽取6~8人,共组织了3个小组的面对面专题访谈。采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访谈小组人员主持,由专人录音和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结果归纳和整理。
3.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将所做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整理成文字,与笔录资料整合后,采用归类方法分析,对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二、结果
1.食用早餐情况
大多数受访者吃早餐的情况并不规律,是否吃早餐与早上是否有课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不吃早餐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懒得下去”、“起床太晚了”、“上课会迟到”。关于早餐搭配问题,仅有4个人表示会注意早餐搭配,认为“应该吃一个鸡蛋”、“蔬菜和谷类都要齐全”,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只会按照个人习惯或者窗口候餐人数的多少去选择早餐类型。
2.吃夜宵情况
几乎全部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吃夜宵,其中男生居多。夜宵种类主要是一些速食食品如方便面、面包等。问及吃夜宵的原因,部分表示“晚上有社团或者班级活动,消耗的快”,而大多数人认为“熬夜睡觉太晚就饿了”、“在学校晚饭吃的太早,睡觉前自然就饿了嘛”。
3.校外就餐情况
22名受访者都表示有到校外就餐的经历。其中,部分人因为参加同学聚会而校外就餐,部分表示校外就餐的原因是“学校饭菜吃腻了”、“改善一下伙食”、“学校饭不合口味”。关于餐馆的选择,“生活费比较紧,大多会选择一些便宜的餐馆”、“选择离学校近的餐馆”、“夏天会在夜市摊上买些”、“高档的餐厅一年只去一两次”等。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很少在意餐馆的卫生问题。
4.吃零食情况
大多受访者都表示喜欢吃零食,其中女生占多数,他们认为零食是“生活必备”、“消遣时的必需品”等。零食的种类是以膨化、油炸、果脯食品为主。关于吃零食的频率,15人表示一周吃三次左右,4人表示每天都吃零食,其余调查者视情况而定。
5.健康饮食知识的了解现状及获取途径
大多数受访者对于怎样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还不了解,更不知道或不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他们多是从老师或同学的口中得知一些健康饮食的知识,也有部分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获得的。其中,他们对老师或同学提供的知识的信任度较高。“希望学校有专门营养老师给我们每个季度上一节关于健康饮食的讲座”,“学校能定期通过飞信、QQ群、微博等途径将相关知识发到学生手机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等。
三、讨论
大学生作为一特殊学生群体,其脑力活动消耗大,相关文献表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造成其精神不集中、疲劳、思考问题不集中,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2-3]。早餐是一日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保证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并赋予充沛精力于工作和学习[4],然而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早餐食用不规律,且不注重营养搭配。除此之外,以男同学为主,吃夜宵显现普遍;校外就餐卫生意识差,食用零食普遍且食用频率较高。该结果提示,应该在大学生人群中进行饮食行为的干预,改善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应利用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健康饮食教育措施: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或借助学校QQ群、微博、飞信等新媒体,向学生有效地传达与饮食健康相关的信息,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军,刘小燕,郭辉,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8-1029
[2]MUTHAYYA S,THOMAS T,SRINIVASAN K,et al.Consumption of a mid-morning snack improves memory but not attention in school children[J]Physiol Behav,2007,90(1):142-150
篇6
[关键词] 胆石病;中老年;饮食习惯;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575.6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c)-137-02
笔者分析了96例体检中经腹部超声证实的中老年胆石病(gallstone disease,GD)患者的饮食习惯,并与同期体检结论健康者进行1∶1配对(相同年龄与性别)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5月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者。纳入标准:①体检中经超声检查证实的GD患者;②年龄≥45岁;③入院时无明显腹痛、发热和黄疸等临床症状表现;④居住在沈阳市区5年以上。符合上述条件的共96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96名,符合GD组纳入标准的②和④,并按下列条件进行1∶1配对:①性别相同;②年龄相同。
1.2 方法
1.2.1 GD检出及诊断方法受检者空腹10~12 h后,由同一组专业人员按腹部二维超声操作常规进行检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75 MHz,患者采用仰卧位及左侧卧位,常规检查肝胆,作多切面观察,记录胆囊大小、囊壁厚度等情况以及内部回声,有结石者对其形态、大小及数目作记录。诊断标准为胆囊或胆管内强回声团。
1.2.2 常见危险因素调查方法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参考有关文献设计的“GD饮食习惯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①荤食习惯;②素食习惯;③嗜甜饮食习惯;④纤维膳食习惯;⑤偏食动物油;⑥偏食动物内脏;⑦嗜食豆制品;⑧餐中饮酒;⑨嗜饮牛奶;⑩饮罐装水;不吃早餐;夜间加餐。全体对象均在入选后接受调查,由专门调查员统一填写。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用t检验进行组间计数指标显著性测定,用χ2检验进行组间计量指标显著性检测,以P
2 结果
共配成96对,其中,男31对,女65对,两组对象饮食习惯比较见表1。
3 讨论
GD即胆道内胆汁的某些成分(包括胆色素、胆固醇、黏液物质及钙等)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析出凝聚,形成石头而导致疾病,其诊断标准以超声检查或胆管造影发现结石为标准。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居民GD发病率居高不下,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还有上升趋势,中老年GD住院例数约占同期外科住院同龄患者总数的10%~25%。一般认为,饮食因素在血脂水平、胆汁脂质成分及胆汁酸动态变化中起着调节作用,有关饮食生活习惯与北方地区中、老年GD患者相关性研究尚少,笔者以今年春季在本院体检的沈阳城区中老年居民为对象,选择96例经腹部超声证实的的GD患者以问卷形式进行饮食习惯调查,并按年龄和性别与体检中未发现结石的健康者(对照组)1∶1配对。统计数字证实,中、老年GD组的荤食习惯、偏食动物油、偏食动物内脏、不吃早餐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素食习惯、纤维膳食习惯例数均明显少于后者,这与其他一些同类观察[2-3]结果接近。GD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高脂肪、高胆固醇在食物中比例增加,植物纤维素比例下降导致血脂水平增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血脂水平可直接影响胆汁中磷脂及胆固醇水平,高脂血症时还可加速胆固醇的饱和,后者有利于结石的形成;另外,在高脂血症患者胆汁中,促成核因子和抗成核因子失衡也是胆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其中包括胆固醇、胆汁酸、磷脂及成核因子等代谢紊乱。总之,胆石形成是环境、饮食习惯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良好的饮食习惯很重要。
鉴于饮食生活习惯与北方地区中、老年GD发病有关,其中荤食习惯、偏食动物油、偏食动物内脏、不吃早餐等饮食特点有明显的致病可能,这提示中、老年人应注意饮食生活习惯,以降低GD患病的危险性。
[参考文献]
[1]施健,刘苏,谢渭芬.我国胆石症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胃肠病学,2005,10(4):217-219.
[2]张冬梅,陈飞虎,李涛.饮食因素与中年妇女胆石症关系的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2,37(4):276-279.
[3]龚伟达,杨松,喻荣彬,等.饮食因素与胆石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江苏医药杂志,2003,29(1):44-46.
篇7
一、隔代教育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影响
(一)祖辈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
1.祖辈在家庭中是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几乎所有三代同堂家庭中祖辈都是幼儿的主要看护人。年轻的父母大多数有全日制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空余时间远不如已退休的老人多,幼儿和老人相处的时间多于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在三代同堂家庭中,幼儿和老人接触时间多是普遍现象,老人在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看护孩子。
2.祖辈是家庭中食物的主要购买者。三代同堂中祖辈绝大多数已无日常工作,有时间买菜、做饭。祖辈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买菜,同时会少不了地给孩子购买零食。
3.祖辈在家庭中承担着食物的烹调工作。在家庭中主管饮食的老人,通常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和口味选择烹调方式。北方的老人做面食较多,南方的祖辈则喜欢米饭和炒菜,口味偏咸的老人做菜时盐放得较多,喜欢清淡饮食的老人则家中油脂的消耗量较少。幼儿的饮食习惯从小就受烹调方式和口味的影响,家里经常吃面食的孩子,喜欢吃面食;家里的饭菜清淡的孩子,吃不惯重口味的饭菜;家里口味偏咸的孩子,不喜欢吃清淡的菜。
(二)祖辈对食物的错误认知,促进幼儿过度进食的现象。
1.用食物奖励或惩罚幼儿的行为。将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工具是绝大多数祖辈的做法,“我孙子真乖,都得奖了,快告诉奶奶,今天想吃点什么?”。当幼儿表现好时,多数父母只给予口头表扬,而祖辈则喜欢用食物奖励幼儿。食物是很多家庭塑造幼儿行为的媒介,幼儿的良好行为往往跟随食物奖励,不好的行为则常常以不给予某种食品作为惩罚手段。
2.用食物表达爱。大多数祖辈对爱的理解和表达经常通过食物体现,老人认为首先要让儿童吃好,有的父母表示孩子已经很胖,他奶奶却还经常追着孩子喂饭。老人通过满足小儿的进食要求表达自己的爱。现在的孩子多是独二代,老人对孙辈就更是宠爱,总是会追着孩子问想吃什么,奶奶买给你。老人不仅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食物要求,而且经常提醒和刺激幼儿的摄食欲望。
3.对食物的自身体验影响其对喂养行为和幼儿饮食习惯。祖辈关于饮食的自身体验是影响其对幼儿喂养行为和幼儿饮食习惯的因素之一,老人对饥饿和饱足的记忆,使得他们愿意让幼儿过度进食。他们认为从前有钱买不着吃的,或者食物太贵买不起,现在日子富足了,应该让小儿体验想吃就能吃的快乐。担心小儿没吃饱是大多数祖辈经常的想法,小儿表示吃饱了,总要再三追问是否真的吃饱,鼓励再多吃一点。
(三)祖辈过度的迁就、纵容,忽视饮食习惯的培养,助长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祖辈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是有求必应。花样百出的零食深受孩子的喜爱,这样势必会影响正餐的进食,而零食是不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求的。拿饮料代替水给幼儿喝即使幼儿已经吃饱了,遇到他喜欢吃的东西,也会毫不犹豫地买给幼儿。三岁的孩子早就达到可以独立进餐的时候,但需要喂食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游食、玩食的孩子比比皆是。对孩子出现的各种不良饮食习惯,祖辈大多采取姑息、纵容的态度。祖辈童年时生活的年代,由于历史的原因,物质条件比较差并且经受一系列的磨难。相当多的祖辈出于补偿心理,不希望孩子再重复自己的童年经历。再者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祖辈容易对孩子过于关注,孩子就像糖娃娃一样,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只注重吃饭的结果而忽视吃饭过程中养成的种种不良饮食习惯,忽视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在孩子刚产生不良的饮食习惯时没有及时纠正,祖辈降低对教育的要求,这种纵容和迁就助长了孩子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
二、对策
(一)改变祖辈在家庭中的地位。
1.从主要看护人改变为辅助看护人。虽然在家庭成员中,年轻的父母一般都有全日制的工作,比较忙,与孩子的接触相对较少。但家长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多与孩子玩耍沟通,不要因为工作太累,到家就忽略孩子的存在,做孩子真正的看护人。虽然父母的工作忙,但在孩子的一天三餐中,除了午餐孩子在园解决,其他两餐父母还是可以与孩子一起进餐。父母应该利用好这两餐的时间,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2.听取孩子父母对购买食物和烹调方式的建议。现在的年轻父母的知识一般都丰富,接触了解的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法较多,在这方面祖辈有所欠缺,父母可以给祖辈提出一些建议,多改变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式,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
(二)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合作,共同改善幼儿的饮食行为。
1.幼儿园方面。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网站、广播、信息栏、班级家庭之窗等向家长宣传幼儿的饮食营养,并定期向家长推荐一些营养合理搭配的食谱。另一方面,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给家长一个直接交流彼此在幼儿早餐方面的经验的平台,帮助家长针对幼儿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纠正家长在幼儿早餐认识上的误区;还可以通过开放日,让家长自己来幼儿园参观一下,幼儿在园是怎么吃饭、吃点心的,与教师交流经验,进行直观的学习。
2.家庭方面。家长要将幼儿在家表现出的不良早餐行为及时地反映给老师,听取教师的意见。另外,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将自身在幼儿饮食习惯方面的经验或是疑惑反应给幼儿园。家长还应主动地获取相关的幼儿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观。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早餐饮食榜样,和孩子一起围坐在桌前吃早餐,尽力做到吃早餐时不看书看报看电视,少说话。
篇8
一、教师须掌握健康饮食的科学知识
幼儿教师要对食物的新鲜、所含营养的多少要高度重视,还要向幼儿介绍每种蔬菜对人体有什么好的作用,介绍菜肴的时候还可以让幼儿从中认识不同的蔬菜,对食物的造型也有所重视。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幼儿进食量,每位幼儿食量的大小和其生理物质、成长速度、情绪状态、健康情形等因素有关。并且还要保持愉快的进餐气氛,一方面享受美味的食物,一方面分享生活中的趣事,是个同乐的时光。幼儿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教导幼儿在餐桌上不可以骂人,不可以讨论不愉快的事,不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或把食物当成是赏罚的工具。进餐应是一种美好的经验,绝大部分的食物都有其营养价值,因此应鼓励幼儿去尝试,和幼儿一起吃(一起试试看),但不要以强迫的方式进行,以免适得其反,使得更加害怕或拒食之外,当成人不喜欢某些食物时,尤其不要以负面的词语或表情去批评,这会造成幼儿对这些食物有先入为主的感观,更加不愿意去尝试。幼儿教师要经常鼓励幼儿,询问幼儿“今天吃的食物的颜色、形状、口感”等。这样不仅增进幼儿的食欲还可以让幼儿学到了知识,明白做菜人用意,知道老师和家长是爱她们的。
二、帮助家长形成饮食的正确认识
1.父母要以身作则,要用耐心、温和的语态去教育幼儿
食物的色香味与培养幼儿的独立进食和进食欲望非常重要。作为父母,要适应幼儿的进步,要学习一些幼儿食品的制作方法,将幼儿的食物做得色香味形俱全,满足幼儿营养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将食物做得有色彩,幼儿会对食物产生兴趣。一盘香喷喷的菜,也会把幼儿吸引过来。食物的味道是最重要的问题,当幼儿闻到菜的香味,会跑过来问:“这是什么菜,好香,我想吃”。幼儿的食品,不要求味道太重,但也不要没味道,要适中。调味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每个家长可以学习一点基本操作方法。不和幼儿交换条件解决偏食的问题,要让幼儿多与父母采购和烹制饭菜,多和幼儿沟通,这样父母还能了解幼儿对食物的喜好。在帮爸爸妈妈打下手时,父母应常常鼓励幼儿帮忙采购烹制食物。这样,父母还能和幼儿共享一些亲子时光。
2.父母的营养知识对幼儿饮食行为有明显影响
在营养的知识方面,多数家庭幼儿营养饮食主要由母亲安排。由于大部分家长营养知识比较缺乏,在提示幼儿吃什么食物时存在观念偏差,例如看重高蛋白食物,轻视新鲜的蔬菜、水果;看重孩子的口味,轻视营养均衡和科学制作等。因此,提高父母的营养知识水平非常重要。
3.父母避免强迫幼儿吃不喜欢的事物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各种美德教育。三餐安排再合理,饮食结构再周密,也都是外部因素,要真正发挥其作用,必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此为基础,让幼儿自己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自身积极因素,而达到各种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如一直坚持教育幼儿饭前便后要洗手,吃生瓜、梨、枣等要洗净等,这种习惯养成性教育将使幼儿终身受益。
4.孩子的饭要定时定量,预防幼儿养成偏食、厌食等坏习惯
家长要加强说教,客观地说,幼儿编食或挑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受家长的“传染”,也是不可忽视的。我们知道,幼儿们主要是模仿身边的大人,如果家中的成年人有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幼儿就很容易形成同样的毛病。当然,幼儿偏食或者挑食也有自己的原因,比如幼儿的口味比较挑剔、吃零食影响进餐时的食欲、饭前或吃饭时喝过多的果汁或食糖饮料等。对此,如果家长不加以教育和引导,不及时纠正,也会使幼儿的饮食行为进一步发展成为偏食、挑食的不良习惯。要纠正幼儿偏食和挑食并不难,就是坚持不懈地要求幼儿各种食物都要吃,尽量避免不爱吃的食物少吃,爱吃的食物多吃的现象。
三、家校共同建立良好的饮食制度
篇9
关键词:不良行为;护理效果;糜烂性胃炎;效果评价
Summary of Clinical Research on Erosive Gastritis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AN Ji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uanbei Medical College,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he main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bad habits and take appropriate care measures evaluated.Methods Select erosive gastritis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in our hospital a total of 12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full terms of care, and regular health education) and control group (routine clinical care) clinical results were compared care.Results The study result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60~70) points total of 16 cases (26.67%), (70~85) points total of 32 cases (53.33%), (85~95) points total of 12 cases (20%) ; 3.33% recurrence rat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16.67, therefore, bad behavio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overall scor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Bad behavior;Care benefits; Erosive gastritis; Evaluation
糜烂是指黏膜破损,糜烂性胃炎是由于胃的内壁黏膜及皱襞破损导致溃疡,腺颈部细胞遭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浅表性胃炎。这种疾病多与患者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滥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有关,因此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进行系统性科学教育及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健康早日得到恢复,也是减少患者旧病复发的关键因素。由于本调查随访时间短、病例少,总有些不足之处,还需研究人员探讨。本文通过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糜烂性胃炎患者共120例,主要分析患者不良的行为习惯,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其进行评价,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通过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糜烂性胃炎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入院标准:全部患者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糜烂性胃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35.15±2.14)岁;干预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39.24±2.32)岁;文化程度:小学25例、中学36例、高中46例、大专13例。均有胃炎病史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进行常规的呼吸、心率、血压、脉搏等检查;②相关护士给予患者提供饮食、用药方面的帮助,涉及常规的心理护理干预;③未进行专业的不良行为习惯护理干预并详细记录数据。
1.2.2干预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全方面的护理服务,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具体如下:①依据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健康宣教,向其讲解糜烂方面的知识(分型、症状、病因),交流经验,相互讨论;②制定健康运动与食普方面的计划,让患者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以健康的态度、乐观的对待生活,加强自我护理能力;③加强针对性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由于心理不健康,产生的过于紧张、抑郁等状态。加大院内管理力度,综合治理,与患者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糜烂性胃炎患者静心休养,养成定时排便的生活习惯,尝试运动,完善胃肠运动的功能,尽可能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几率;④服用容易消化的食品,禁暴饮暴食,应该少食多餐,多休息,派相关护理人员,合理控制患者的饮食,使生活水平规律化。
1.3观察指标 派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入院后、出院前后90 d、180 d左右,随访,及时了解患者不良行为习惯状况,总结并填写生活习惯调查,对患者的生活习惯改变程度、疾病认识、复发率以及治愈情况进行评价(总分100分),同时并分析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并详细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通过比较得出对照组中(60~70)分共31例(51.67%)高于干预组、(70~85)分共27例(45%)低于干预组、(85~95)分共2例(3.33%)显著低于干预组;同时,干预组复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因此,干预组实施全方位护理,有助于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胃炎是患者消化系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由于胃炎与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及滥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药物有关,因此其发病率往往都比较高,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胃炎患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50%左右,针对不同的胃内壁形态,胃炎可分为出血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皱襞肥大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红斑渗出性胃炎和返流性胃炎。本文侧重分析研究糜烂性胃炎,其包括隆起糜烂性胃炎和平坦糜烂性胃炎,有针对性地研究其发病的特点并采用护理学干预措施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分析2013年8月~2014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糜烂性胃炎患者共120例的资料,比较两组护理方式,得出对照组中(60~70)分共31例(51.67%)、(70~85)分共27例(45%)、(85~95)分共2例(3.33%);干预组中(60~70)分共16例(26.67%)、(70~85)分共32例(53.33%)、(85~95)分共12例(20%);干预组复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16.67,在治疗糜烂性胃炎护理中实施全方位护理服务,能大幅度降低复发率。同时,改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且不仅可以改善其症状,甚至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同时,有助于患者及其家属能自愿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减少或消除影响其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治愈率,可大大促进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临床上制定出患者及家属都能参与的综合性干预方案,且需要认真实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需求和疾病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对与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关系密切的的慢性疾病,进行系统性健康科学教育及指导是卓有成效的。
综上所述,糜烂性胃炎普遍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引起的。这种疾病的疗效及是否复发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善关系密切。在治疗糜烂性胃炎患者的同时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冰,陈团友,林巧玲,等.糜烂性胃炎患者不良行为习惯护理干预效果评价的临床研究总结[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18):97-100.
[2]尹红梅,姜洪霞,田华,等.糜烂性胃炎患者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11):315-315.
[3]黄海荣,王沐.术前心理干预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隆起糜烂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22):91-92.
篇10
关键词:不同年龄;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影响因素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口腔问题有关,尤其是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更是与其成长健康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1,2]。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体检或就诊的874例0~7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为口腔健康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与我院体检或就诊的876例0~7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其年龄将其分为三组,分别为0~3岁组287例,4~5岁组298例,6~7岁组289例。0~3岁组儿童中,男性151例,女性136例;4~5岁组儿童中,男性162例,女性136例;6~7岁儿童中,男性156例,女性133例。三组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参考文献[3,4]的方式制定出专门的关于儿童口腔健康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调查三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及了解口腔健康的相关知识的情况,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根据儿童的真实情况进行填写,并当场回收。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日常的饮食习惯、生活中的保健行为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等内容。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和记录三组儿童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并进行对比分析;②观察和记录三组儿童的日常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中的自我保健行为,并均分为良好、较好和差等3个标准来进行评价[5];③调查两组患者的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分值为0~100分,其中非常了解为90~100分,比较了解为60~89分,熟悉为30~59分,不熟悉为0~29分[6]。知晓率=非常了解率+比较了解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χ2比较对计数资料进行比较,以率(%)表示,若(P
2 结果
2.1三组儿童存在的口腔健康问题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牙龈炎、龋齿及牙石等问题的发生率逐渐降低,(P
2.2三组儿童的饮食习惯和保健行为情况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饮食习惯和保健行为评价的良好率逐渐上升,(P
2.3三组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逐渐提高,(P
3 讨论
口腔疾病在儿童人群中的发病率比较高。口腔健康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①口腔卫生行为:刷牙和牙线使用等;②口腔保健行为:自我预防、诊断和治疗等;③口腔服务设施使用行为:采用含氟牙膏、定期就医或口腔体检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儿童中,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其牙龈炎、龋齿及牙石等问题的发生率逐渐降低,而其生活饮食习惯、自我保健行为的良好率及口腔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均明显上升,(P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与其饮食习惯、自我保健行为及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等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兰,陶永炜,马力扬,等.甘肃省5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其家长口腔卫生知识状况调查[J].山东医药,2010,50(24):89-91.
[2]刘红心,王文辉.北京市密云县部分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调查[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1):157-159.
[3]王廷斌,赵今.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社会因素和祖辈口腔健康行为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9):146-148.
[4]黄薇,台保军,杜民权,等.湖北省3~6岁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及母亲的知识和态度[J].口腔医学研究,2009,25(4):518-519.
[5]刘晓红,吕斌,王桂香,等.城乡3~5岁儿童家庭口腔健康行为与乳牙患龋状况对比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26(6):360-362.